CN203560311U - 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60311U CN203560311U CN201320638756.XU CN201320638756U CN203560311U CN 203560311 U CN203560311 U CN 203560311U CN 201320638756 U CN201320638756 U CN 201320638756U CN 203560311 U CN203560311 U CN 2035603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bearing
- bearing shell
- inlet pipe
- back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包括主轴(1)、轴承上盖(2)、轴承下盖(3)、多片轴瓦片(4)和进油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上盖(2)和轴承下盖(3)通过螺栓(6)相连,形成回油腔(7),所述轴瓦片(4)分别设置在轴承上下盖的内壁,形成与主轴(1)相适配的通道,所述进油管(5)与轴承上下盖螺纹连接,并与回油腔(7)相连通,所述轴承下盖(3)的底部设有与回油腔(7)相连通的出油孔(8)。本实用新型通过主轴、轴承上下盖、多片轴瓦片和进油管的结合创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拆卸和检修方便,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冷却速度快的轴瓦的回油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油结构,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
背景技术
轴瓦是滑动轴承和轴接触的部分。在滑动轴承工作时,轴瓦具有保护转轴的作用。在现有技术中,由于轴瓦的结构不尽合理,既存在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也容易导致轴瓦与转轴之间产生直接的摩擦,继而使轴瓦和轴承快速升温,出现烧瓦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轴承运作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而现有技术中的一般回油结构没有有效解决轴瓦温度高的问题。例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1747803 U,授权公告日2011年02月16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轴瓦冷却器,该专利案公开了一种轴瓦的冷却结构,通过轴瓦冷却机组和主机泵冷却器及其连接结构的结构创新,该轴瓦的冷却结构实现了温升低、无堵塞、无污染的特点,但是该专利案增加了轴瓦冷却机组和主机泵冷却器等设备,存在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该专利案是水冷的冷却装置,容易引起轴承生锈,存在使用寿命低的问题。再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2833684 U,授权公告日2013年03月27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该专利公开了一种轴瓦的润滑冷却结构,通过上下轴瓦、进油孔、回油孔和油流指示灯的结合创新,实现了轴瓦整体具有良好的润滑效果,并能带走轴瓦产生的热量,但是该专利案缺少出油通道,存在没有有效冷却轴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主轴、轴承上下盖、轴瓦片和进油管的结合创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拆卸和检修方便,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冷却速度快的轴瓦的回油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回油结构没有有效解决轴瓦的冷却速度和使用寿命的问题,提供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通过主轴、轴承上下盖、轴瓦片和进油管的结合创新,实现该轴瓦的回油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拆卸和检修方便,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冷却速度快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包括主轴、轴承上盖、轴承下盖、多片轴瓦片和进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上盖和轴承下盖通过螺栓相连,形成回油腔,所述轴瓦片分别设置在轴承上下盖的内壁,形成与主轴相适配的通道,所述进油管与轴承上下盖螺纹连接,并与回油腔相连通,所述轴承下盖的底部设有与回油腔相连通的出油孔。
在安装时,先将轴瓦片依次设置在轴承上下盖的内壁,然后将主轴放置在轴承下盖上,接着通过螺栓将轴承上盖与轴承下盖相连,最后将进油管拧入对应的轴承上盖和轴承下盖,使得进油管与轴承上下盖形成的回油腔相连通,之后就可以使用了。在使用时,润滑油从进油管进入回油腔,在回油腔内充满润滑油后,打开出油孔,回油腔内的高温润滑油通过出油孔排出,与此同时,进油孔连续给回油腔补充新的润滑油。螺栓,用于固定轴承上下盖,安装拆卸和检修方便;多个轴瓦片,与轴瓦套相比,轴瓦片之间留有空隙,增大回油腔容纳润滑油的容量,提高轴瓦片的冷却速度;进油管,结构简单,成本低,作为润滑油进入回油腔的通道,与轴承盖螺纹连接,安装拆卸和检修方便;出油孔,排出回油腔内的杂质和高温润滑油,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延长轴瓦片的使用寿命;出油孔与进油管相结合,保证该回油结构的进油量和出油量平衡,使回油腔内的润滑油不断更新,提高轴瓦片的冷却速度,延长轴瓦片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结构,与对比文件中的轴瓦冷却器相比,没有轴瓦冷却机组和主机泵冷却器等设备,成本更低,能够排出回油腔内杂质,系统的稳定性更好,轴瓦的使用寿命更长;与对比文件中的一种轴承轴瓦润滑冷却系统相比,通过进油管和出油孔的作用,使回油腔内的润滑油不断更新,轴瓦的冷却速度更快。
优选的,所述轴瓦片的轴向设有与进油管相连通的进油管道,所述进油管道的出口与回油腔相连通。进油管道,增加轴瓦片与润滑油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轴瓦片的冷却速度。
优选的,所述轴瓦片由六片组成,所述每片轴瓦片均设有两个进油管道。轴瓦片由六片组成,增加回油腔内润滑油的容量,提高轴瓦片的冷却速度;每片轴瓦片均设有两个进油管道,增加轴瓦片与润滑油的接触面积,提高轴瓦片的冷却速度。
优选的,所述出油孔为两个,每个出油孔的端部均设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调整回油腔的排油量,保证回油腔的进油量与出油量平衡,提高该回油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轴瓦片通过内六角螺栓分别与轴承上盖、轴承下盖相连。方便轴瓦片的安装拆卸和检修更换。
由于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具有这样的有益效果:通过主轴、轴承上下盖、多片轴瓦片和进油管的结合创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拆卸和检修方便,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冷却速度快的轴瓦的回油结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附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中:主轴1 轴承上盖2 轴承下盖3 轴瓦片4 进油管5 螺栓6 回油腔7 出油孔8 进油管道9 调节阀10 内六角螺栓11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结合附图1,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包括主轴1、轴承上盖2、轴承下盖3、多片轴瓦片4和进油管5,轴承上盖2和轴承下盖3通过螺栓6相连,形成回油腔7,轴瓦片4通过内六角螺栓11分别与轴承上下盖的内壁相连,形成与主轴1相适配的通道,进油管5与轴承上下盖螺纹连接,并与回油腔7相连通,轴承下盖3的底部设有与回油腔7相连通的出油孔8。
在安装时,先将轴瓦片依次设置在轴承上下盖的内壁,然后将主轴放置在轴承下盖上,接着通过螺栓将轴承上盖与轴承下盖相连,最后将进油管拧入对应的轴承上盖和轴承下盖,使得进油管与轴承上下盖形成的回油腔相连通,之后就可以使用了。在使用时,润滑油从进油管进入回油腔,在回油腔内充满润滑油后,打开出油孔,回油腔内的杂质和高温润滑油通过出油孔排出,与此同时,进油孔连续给回油腔补充新的润滑油。
实施例二,结合附图1和2,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包括主轴1、轴承上盖2、轴承下盖3、六片轴瓦片4和进油管5,轴承上盖2和轴承下盖3通过螺栓6相连,形成回油腔7,轴瓦片4分别设置在轴承上下盖的内壁,形成与主轴1相适配的通道,每片轴瓦片4的轴向设有两个与进油管5相连通的进油管道9,进油管道9的出口与回油腔7相连通,进油管5与轴承上下盖螺纹连接,并与回油腔7相连通,轴承下盖3的底部设有与回油腔7相连通的两个出油孔8,每个出油孔8的端部均设有调节阀10。
在使用时,润滑油从进油管流入,经过进油管道后均进入回油腔,在回油腔内充满润滑油后,打开出油孔端部的调整阀,回油腔内的杂质和高温润滑油通过出油孔排出,并调节调整阀,使进油量与出油量保持平衡,与此同时,进油孔连续给回油腔补充新的润滑油。
以上所述的两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核心思想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的修饰,例如轴瓦片的厚度和材料特征、进油管道的具体技术参数以及出油孔的大小等进行若干的修改或组合,都应该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包括主轴(1)、轴承上盖(2)、轴承下盖(3)、多片轴瓦片(4)和进油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上盖(2)和轴承下盖(3)通过螺栓(6)相连,形成回油腔(7),所述轴瓦片(4)分别设置在轴承上下盖的内壁,形成与主轴(1)相适配的通道,所述进油管(5)与轴承上下盖螺纹连接,并与回油腔(7)相连通,所述轴承下盖(3)的底部设有与回油腔(7)相连通的出油孔(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瓦片(4)的轴向设有与进油管(5)相连通的进油管道(9),所述进油管道(9)的出口与回油腔(7)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瓦片(4)由六片组成,所述每片轴瓦片(4)均设有两个进油管道(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8)为两个,每个出油孔(8)的端部均设有调节阀(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瓦片(4)通过内六角螺栓(11)分别与轴承上盖(2)、轴承下盖(3)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38756.XU CN203560311U (zh) | 2013-10-17 | 2013-10-17 | 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38756.XU CN203560311U (zh) | 2013-10-17 | 2013-10-17 | 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60311U true CN203560311U (zh) | 2014-04-23 |
Family
ID=5051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638756.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60311U (zh) | 2013-10-17 | 2013-10-17 | 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6031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14423A (zh) * | 2015-12-30 | 2016-03-23 | 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曲轴机身铜瓦稀油润滑系统 |
CN107906124A (zh) * | 2017-12-18 | 2018-04-13 | 江苏持华轴承有限公司 | 一种半面轴旋转液体轴承 |
-
2013
- 2013-10-17 CN CN201320638756.XU patent/CN20356031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14423A (zh) * | 2015-12-30 | 2016-03-23 | 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曲轴机身铜瓦稀油润滑系统 |
CN107906124A (zh) * | 2017-12-18 | 2018-04-13 | 江苏持华轴承有限公司 | 一种半面轴旋转液体轴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560311U (zh) | 一种轴瓦的回油结构 | |
CN202621223U (zh) | 大型高温耐磨破碎机 | |
CN103266978B (zh) | 水轮发电机组径向推力轴承 | |
CN202901072U (zh) | 一种座式轴承的水内冷轴瓦 | |
CN204448818U (zh) | 一种钢板冷轧机 | |
CN101672420B (zh) | 一种轴承润滑装置 | |
CN104165192A (zh) | 一种单辊破碎机水冷式轴承座 | |
CN204320750U (zh) | 一种链条脱油装置 | |
CN201068881Y (zh) | 一种具有便拆式轴承套的防反转装置 | |
CN103521625B (zh) | 一种拉伸模具 | |
CN203115460U (zh) | 轴承润滑油路结构 | |
CN203321740U (zh) | 水轮发电机组径向推力轴承 | |
CN202640128U (zh) | 电主轴轴套机构 | |
CN102506155A (zh) | 钢绞线张力机的减速机油箱冷却系统 | |
CN202580569U (zh) | 分体式干油分配器 | |
CN201723298U (zh) | 油冷水冷一体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水箱 | |
CN210545359U (zh) | 组合模块节能齿辊破碎机 | |
CN221483317U (zh) | 一种水轮机主轴润滑装置 | |
CN201858878U (zh) | 一种螺旋出料装置 | |
CN202807764U (zh) | 一种冷却传动辊 | |
CN207921302U (zh) | 一种丝杆自动润滑装置 | |
CN202327033U (zh) | 钢绞线张力机的减速机油箱冷却系统 | |
CN204553795U (zh) | 一种减速器 | |
CN201381967Y (zh) | 一种新型热能转换器 | |
CN216618278U (zh) | 一种可避免磨损的圆锥轴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