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51749U - 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51749U
CN203451749U CN201320569834.5U CN201320569834U CN203451749U CN 203451749 U CN203451749 U CN 203451749U CN 201320569834 U CN201320569834 U CN 201320569834U CN 203451749 U CN203451749 U CN 203451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yarn
main burner
guided plate
guiding device
yarn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698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角谷和人
坂尻茂树
永村典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51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517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在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中,将纬纱的前端从主喷嘴可靠地引导至筘的纬纱引导槽。纬纱引导装置(1)具有对纬纱(3)进行引导的引导板(23、24),引导板(23、24)在织宽方向上以至少存在于所述主喷嘴(7)与纬纱保持构件即折入头(15)之间的方式固定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设于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5)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而且引导板(23、24)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至少在从所述主喷嘴(7)开始射出纬纱时刻的所述主喷嘴(7)的位置(a)到纬纱(3)的前端进入所述筘(8)的纬纱引导槽(9)时刻的所述主喷嘴(7)的位置(b)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引导面(39、45)。

Description

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该空气喷射式织机具备至少设于供纱侧的折入边形成装置,该折入边形成装置具有纬纱保持构件,该纬纱保持构件具有在经纱送出侧开口的狭缝,该折入边形成装置将已纬向引入的纬纱的端部保持在所述狭缝内并利用空气流向下一个经纱开口插入。 
背景技术
作为织物的边组织之一,有通过将已纬向引入的纬纱的端部向要纬向引入后续的纬纱的经纱开口内折回、与后续的纬纱一起折入织物中的折入形成的边组织(以下称作“折入边”)。作为形成利用空气喷射式织机、特别是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以下称作“轮胎帘布织机”)织造的织物(以下称作“轮胎帘布织物”)的折入边的装置,公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的空气喷射式的折入边形成装置。需要说明的是,轮胎帘布织物是制造作为橡胶轮胎的骨骼的胎体层、带束层所用的橡胶加强用织布的一种,是含有纬纱密度与普通的织物相比非常粗的帘布部分的织物。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喷射式的折入边形成装置具有配置于经纱列的织口付近的两侧的折入头(纬纱保持构件),折入头暂时保持已纬向引入的纬纱的端部一直到形成要纬向引入后续的纬纱的下一个经纱开口,在形成下一个经纱开口之后,利用空气喷射将保持着的纬纱的端部向所形成的下一个经纱开口内折回而吹入。被吹入的纬纱的端部被与向下一个经纱开口内纬向引入的后续的纬纱一起打纬。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喷射式的折入边形成装置形成轮胎帘布织物的折入边。 
但是,如前所述,轮胎帘布织物的帘布部分的纬纱密度与普通的织物相比非常粗,且从轮胎帘布织物的品质上的观点出发,在织造帘布部分时,要求折入的纬纱的端部成为与纬纱的间隔(密度)相应地大幅描绘圆弧且 沿着已打纬的后续的纬纱的状态(参照图1及图8)。因此,在织造轮胎帘布织物的情况下,1次引纬所使用的纬纱的长度比通常的织物长,必须加长被纬向引入的纬纱中的从织造端边突出的部分。因此,在轮胎帘布织机的供纱侧,将从主喷嘴到织造端边的距离设定得比通常的织机长。因此,在轮胎帘布织机中,在引纬初期,从主喷嘴喷射出的空气流在主喷嘴与织造端边之间容易扩散,纬纱的穿行容易变得不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是轮胎帘布织机的普通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中,作为在主喷嘴与织造端边之间对从主喷嘴射出的纬纱的穿行进行引导的构件,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件。在该专利文献2中,在作为供纱侧的折入头的插入装置[15]的经纱方向的上游侧(经纱送出侧)的纬纱通过位置[11a]固定配置筘填充构件[3]([]内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2中的符号)。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筘填充构件[3]的织宽方向的尺寸形成为与插入装置[15]大致相同的尺寸,且在织宽方向上设于与插入装置[15]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22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5645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前述的专利文献2的结构,在折入头(插入装置[15])的经纱方向的上游侧,从主喷嘴(纬纱通过装置[4])喷射出的空气流及与该空气流一起从主喷嘴射出的纬纱在织宽方向上的折入头的存在范围内被筘填充构件[3]引导,但即使将该结构应用于在织宽方向上从主喷嘴到供纱侧的织造端边的距离较长的轮胎帘布织机,也依然存在引纬初期的纬纱的穿行不稳定这样的问题。 
详细而言,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如前所述,筘填充构件[3]在织宽方向的尺寸上形成为与折入头大致相同的尺寸,且其存在范围设于与折入头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在轮胎帘布织机中,在主喷嘴与筘填充 构件[3]之间产生空间,导致在从主喷嘴射出的纬纱的前端经由所述空间到达筘填充构件[3]期间,用于输送纬纱的空气流在所述空间中扩散。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筘填充构件[3]在经纱方向上固定配置于离折入头较远的上游侧(纬纱通过位置[11a])。与此相对,在主喷嘴与筘一起进行摆动地进行引纬的普通的空气喷射式织机(包含轮胎帘布织机)中,在经纱方向上筘的后退过程中的最前进位置与最后退位置的中间位置附近开始引纬(从主喷嘴喷射空气流)。因此,像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那样在经纱方向的上游侧固定配置筘填充构件[3]的结构中,在引纬初期,处于在主喷嘴与供纱侧的织造端边之间不存在对从主喷嘴喷射出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构件的状态,在主喷嘴到达筘填充构件[3]的位置之前,输送纬纱的空气流较大地扩散。 
需要说明的是,在引纬初期,若空气流扩散而纬纱的穿行变得不稳定,则会在纬纱的前端位置产生紊乱,难以将纬纱的前端可靠地引导至筘的纬纱引导槽,因此可能产生织造不良。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纬纱引导装置,在从主喷嘴到供纱侧的织造端边的距离较长的轮胎帘布织机中,该纬纱引导装置将纬纱的前端可靠地从主喷嘴引导至筘的纬纱引导槽,从而能使纬纱的穿行稳定,能抑制织造不良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前述的课题下,本实用新型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具备至少设于供纱侧的折入边形成装置,该折入边形成装置具有纬纱保持构件,该纬纱保持构件具有在经纱送出侧开口的狭缝,该折入边形成装置将被纬向引入的纬纱的端部在所述狭缝内保持并且利用空气流向下一个经纱开口插入,在所述空气喷射式织机中,所述纬纱引导装置在主喷嘴与筘之间对利用从所述主喷嘴喷射出的空气流射出的纬纱进行引导,所述纬纱引导装置具有对所述纬纱进行引导的引导板,所述引导板在织宽方向上以至少存在于所述主喷嘴与所述纬纱保持构件之间的方式固定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设于所述主喷嘴的摆动轨迹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而且所述引导板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至少在下述范围内延伸的引导面,上述范围是所述摆 动轨迹范围中的从所述主喷嘴射出纬纱的射出开始时刻的所述主喷嘴的位置到纬纱的前端进入所述筘的纬纱引导槽内的时刻的所述主喷嘴的位置之间的范围。 
在此,“固定配置”在本申请中是指以位置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固定的状态配置,例如像主喷嘴那样与筘一起进行摆动运动不是固定配置。 
另外,“前后方向”是指与经纱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是以织机的织布的织口侧为前侧、经纱的送出侧(经纱轴侧)为后侧的方向。 
另外,“射出开始时刻”是指纬纱在从主喷嘴喷射出的空气流的作用下开始移动的时刻,不限于空气流的喷射开始的时刻(喷射开始时刻),在喷射开始之后解除卡定销对纬纱的卡定的情况下,该卡定被解除的时刻(卡定解除时刻)为射出开始时刻。需要说明的是,在卡定解除时刻为喷射开始时刻之前的情况下,射出开始时刻与喷射开始时刻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为,所述引导板的引导面具有在织宽方向上随着从所述筘的纬纱引导槽侧朝向所述主喷嘴侧而相对于所述纬纱保持构件的所述狭缝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倾斜引导面。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引导板的引导面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所述纬纱保持构件的所述狭缝侧朝向所述经纱送出侧而相对于所述狭缝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倾斜引导面。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引导板具有与面向所述主喷嘴侧的侧端及面向所述经纱送出侧的侧端连续且随着朝向所述经纱送出侧而相对于所述主喷嘴在织宽方向上离开的斜边部。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引导板支承于所述折入边形成装置的所述纬纱保持构件。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在织宽方向上的主喷嘴与纬纱保持构件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在主喷嘴的摆动轨迹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设有引导板,并且以该引导板的引导面在前后方向上在从纬纱的射出开始时刻的主喷嘴的位置到纬纱的前端进入筘的纬纱引导槽时刻的主喷嘴的位置的范围内延伸的方式构成引导板,因此,在从纬纱的射出开始时刻到纬 纱的前端进入纬纱引导槽时刻期间,能尽量防止从主喷嘴喷射出而用于输送纬纱的空气流向上方及/或下方扩散。因此,在从主喷嘴到供纱侧的织造端边的织宽方向的距离较长的轮胎帘布织机中,能可靠地将从主喷嘴喷射出的空气流引导至筘的纬纱引导槽,使引纬初期的纬纱的穿行稳定,能抑制织造不良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引导板的引导面具有在织宽方向上随着朝向主喷嘴侧而相对于纬纱保持构件的狭缝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倾斜引导面,则利用该倾斜引导面能抑制从主喷嘴喷射出的空气流的扩散,其结果是,纬纱的穿行更稳定,能抑制织造不良的产生。 
另外,引导板的引导面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纬纱保持构件的狭缝侧朝向经纱送出侧而相对于狭缝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倾斜引导面,则随着筘的摆动而被向织口侧输送的纬纱向纬纱保持构件的狭缝的插入变得容易。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可靠地利用纬纱保持构件保持纬纱,因此,其结果是,能抑制由折入的失败引起的织物的品质降低。 
另外,引导板具有与主喷嘴侧的侧端和面向后方的侧端连续且随着朝向后方而相对于主喷嘴在织宽方向上离开的斜边部,则能将从主喷嘴喷射出的空气流沿着该斜边部引导至经纱列侧。因此,根据该结构,能抑制由于与引导板的侧端冲撞的空气流引起朝向与供纱侧相反的一侧的空气流的紊乱,其结果是,能抑制由空气流的紊乱引起的纬纱的穿行不稳定而产生的织造不良。 
另外,通过将引导板支承于折入边形成装置中的纬纱保持构件,不需要用于支承引导板的专用的托架等、不需要确保用于将该托架等安装于织机的框架的空间,能谋求简化装置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折入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分解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主视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侧视图。 
图6 (a)是上部引导体10的主视图。图6(b)是图5(b)的F—F向视图。 
图7(a)是下部引导体11的主视图。图7(b)是图5(b)的G—G向视图。 
图8是设有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折入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9是从主喷嘴侧看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侧视图。 
图10是从经纱列侧看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    纬纱引导装置 
3    纬纱 
4    织口 
5    摆动轨迹 
6    狭缝 
7    主喷嘴 
8    筘 
9    纬纱引导槽 
10   上部引导体 
11   下部引导体 
12   织布 
13   经纱 
14   折入喷嘴 
15   折入头 
15a  侧面 
16   边撑托架 
16a  滑动槽 
17   支承托架 
17a  侧面 
17b  侧面 
18   滑动托架 
18a  滑动槽 
19   滑动托架 
19a  滑动槽 
20   螺栓 
21   贯通孔 
22   贯通孔 
23   上部引导板 
24   下部引导板 
25   安装孔 
26   安装孔 
27   安装部 
27a  侧面 
28   安装部 
28a  侧面 
28b  侧面 
29   螺栓 
30   螺母 
31   供纱切断器 
32   倾斜面 
33   接头 
34   第一引导部 
35   第二引导部 
36   侧端 
37   侧端 
38   斜边部 
39   第一引导面 
40   第二引导面 
41   第三引导部 
42   第四引导部 
43   侧端 
44   侧端 
45   第三引导面 
46   第四引导面 
47   侧端 
48   斜边部 
49   侧端 
50   避让部 
100  折入边形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10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经纱13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前后方向上的织布12的织口4侧称作“前侧”,将送出经纱13的未图示的经纱轴侧称作“后侧”。 
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将设于轮胎帘布织机的折入边形成装置100作为前提装置。在图1中,折入边形成装置100具备作为将利用空气喷射纬向引入的纬纱3的端部向下一个经纱开口内折入的纬纱保持构件的折入头15。需要说明的是,折入边形成装置100为了在织布12的两织造端边形成边而在经纱列的两侧各设置一个,但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从主喷嘴7与纬纱3一起喷射出的空气流在到达筘8的纬纱引导槽9之前扩散,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设于主喷嘴侧(供纱侧)的折入边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 
折入头15是块状的构件,以与经纱列的经纱开口相邻的方式配置于经纱列与主喷嘴7之间的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折入头15借助支承托架17、滑动托架18、19安装于织机的边撑托架16。支承托架17嵌入设于滑动托架18的滑动槽18a而被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并且利用螺栓20固定于滑动托架18。同样地,滑动托架18嵌入设于滑动托架19的滑动槽19a而被在织宽方向上定位,并且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滑动托架19。另外,滑动托架19嵌入设于边撑托架16的滑动槽16a而被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并且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边撑托架16。这样,折入头15相对 于织机的边撑托架16能在前后方向、织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调整位置。 
在折入头15的上部,以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两处形成有贯通孔21,该贯通孔21供用于将折入头15相对于支承托架17固定的螺栓29贯穿。另外,在支承托架17的下部,也在前后分开的两处形成有同样的贯通孔22。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述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上部引导体10及下部引导体11各自的安装部27、28上也形成有安装孔25、26。折入头15相对于支承托架17的固定通过如下进行:使折入头15的与经纱列侧相反一侧的侧面15a与支承托架17的相对应的侧面17a相抵接,并且使上部引导体10及下部引导体11各自的安装部27、28的经纱列侧的侧面27a、28a与支承托架17的相对应的侧面17b相抵接,在利用折入头15和上部引导体10及下部引导体11夹入支承托架17的状态下,将螺栓29贯穿形成于各个构件上的贯通孔中,并在该螺栓29上螺合螺母30。 
在折入头15上形成有用于收容已打纬的纬纱3的端部的狭缝6。在图1中,狭缝6在经纱送出侧、经纱列侧及主喷嘴侧的三方开口,配置为在经纱方向上狭缝6的最内部位于比织口4的位置靠经纱送出侧的位置。在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的开口部以与狭缝6连续的方式形成有上下扩宽的倾斜面32,从而使纬纱3的端部容易进入狭缝6。 
在折入头15的狭缝6的内部设有将进入狭缝6的纬纱3的端部暂时保持于狭缝6内的未图示的纬纱端把持喷嘴和将保持的纬纱3的端部从狭缝6内吹出的未图示的纬纱释放喷嘴。另外,在折入头15的经纱列侧的侧面,在狭缝6的上下设有多个利用空气喷射将从狭缝6内吹出的纬纱3的端部向下一个经纱开口内折回而吹入的折入喷嘴14。以上的喷嘴通过穿到折入头15内部的未图示的管路与相对应的接头33相通,与接头33相连接的未图示的配管通过未图示的电磁阀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相连接。 
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将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作为前提,如图9所示,主喷嘴7与筘8一起摆动。因此,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5从主喷嘴侧看时为沿前后方向描绘圆弧的轨迹。另外,主喷嘴7设为朝向筘8的纬纱引导槽9射出纬纱3,因此,从主喷嘴侧看时,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5和筘8的纬纱引导槽9的摆动轨迹总是一致。 而且,折入头15配置为从主喷嘴侧看时其狭缝6位于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上。 
另外,如图1、8所示,轮胎帘布织物的帘布部分的纬纱密度非常粗,前后方向上的纬纱3的间隔变宽,而且所折入的纬纱3的端部成为与纬纱3的间隔(密度)相应地大幅描绘圆弧且沿着已打纬的后续的纬纱3的状态。因此,在轮胎帘布织机中,从已纬向引入的纬纱3的织造端边突出的部分的长度需要比通常的织物长,因此,主喷嘴7的配置与织造通常的织物的情况相比在织宽方向上离开织造端边较远。另一方面,折入头15沿着供纱侧的织造端边配置,因此织宽方向上的主喷嘴7与折入头15之间的距离与织造通常的织物的织机相比分开较大。 
在此,说明轮胎帘布织机的引纬。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主喷嘴7从织口4侧朝向经纱送出侧与筘8一起摆动(后退)的过程中的引纬开始位置即位置(a),开始从主喷嘴7射出纬纱3。而且,在主喷嘴7到达位置(b)的时刻,该从主喷嘴7射出的纬纱3的前端到达筘8的纬纱引导槽9,开始向纬纱引导槽9内进入。然后,主喷嘴7(筘8)在后退至最后退位置即位置(c)之后将摆动方向掉头,朝向织口4侧摆动(前进)。而且,在主喷嘴7(筘8)从位置(c)朝向织口4前进的过程中,纬纱3被插入折入头15的狭缝6中,然后纬纱3在最前进位置(织口4的位置)即位置(d)被筘8向织口4打纬。这样,1次的引纬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及图8所示,在折入头15与主喷嘴7之间的主喷嘴7(筘8)的最前进位置(织口4的位置)即位置(d)的附近,设有用于切断纬纱3的供纱切断器31。使利用筘8打纬了的纬纱3靠近位置(d),在该状态下利用供纱切断器31切断该利用筘8打纬了的纬纱3而将其与主喷嘴7内的纬纱3切离。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纬纱引导装置1由包括上部引导板23的上部引导体10和包括下部引导板24的下部引导体11构成。上部引导体10由上部引导板23和用于将上部引导板23安装于支承托架17的安装部27构成。另外,下部引导体11由下部引导板24和用于将下部引导板24安装于支承托架17的安装部28构成。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引导体10及下部引导体11在与折入头15一起固定于支承托架17的状态下安装于织机。另外,如图9所示,上部引导体10及下部引导体11从侧方看以各自的引导板夹着狭缝6(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5)彼此相对的状态固定于支承托架1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引导板23及下部引导板24各自的相对面作为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引导面起作用。 
详细说明上部引导体10。如图2、4所示,上部引导体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所述的上部引导板23和安装部27一体地形成的一个构件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上部引导板23和安装部27由不同的构件形成,将它们组合起来而构成上部引导体10。 
上部引导板23是上表面形成为平坦的板状的构件,如图6所示,在织宽方向上包括在主喷嘴7与折入头15之间对纬纱3的穿行进行引导的部分(以下称作“第一引导部34”)和在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对纬纱的穿行进行引导的部分(以下称作“第二引导部35”),在俯视下构成为L字型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上部引导体10以上部引导板23的上表面与铅垂方向正交、且上部引导板23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状态固定于支承托架17。因此,上部引导板23以其宽度方向与织机的织宽方向一致、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状态安装于织机。 
如图8所示,第一引导部34在织宽方向上具有在从主喷嘴7的前端附近到折入头15的主喷嘴侧的侧面15a(支承托架17的经纱列侧的侧面17a)的位置的范围(范围A)内存在的宽度尺寸。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引导部34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在从供纱切断器31的经纱送出侧的前端附近到比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的侧端靠经纱送出侧的位置的范围(范围B+C)内存在的长度方向尺寸。 
关于上述的范围B+C,范围B是从前述的位置(a)到位置(b)之间的范围,详细而言是从开始射出纬纱3时刻的主喷嘴7的位置即位置(a)到所射出的纬纱3的前端开始进入筘8的纬纱引导槽9时刻的主喷嘴7的位置即位置(b)之间的范围,另外,范围C是从供纱切断器31的经纱送出侧的前端附近到位置(a)的范围。 
即,第一引导部34在前后方向上以至少包含从纬纱3的射出开始时 刻的主喷嘴7的位置即位置(a)到纬纱3的前端开始进入筘8的纬纱引导槽9时刻的主喷嘴7的位置即位置(b)之间的范围的方式从供纱切断器31的经纱送出侧的前端附近延伸至位置(b),且其前端(经纱送出侧的侧端37)的位置与位置(b)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部34的经纱送出侧的主喷嘴侧的角部分被切落,在该部分形成有与面向主喷嘴侧的侧端36和面向经纱送出侧的侧端37连续且随着朝向经纱送出侧而相对于主喷嘴7在织宽方向上远离的斜边部38。 
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部35在织宽方向上具有在从折入头15的主喷嘴侧的侧面15a(支承托架17的经纱列侧的侧面17a)的位置到织造端边附近之间的范围(范围D)内延伸的宽度尺寸。即,第二引导部35在宽度方向上为与折入头15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第二引导部35在前后方向上存在于位置(b)与折入头15之间的范围(范围E)内。 
而且,如图6阴影所示,第一引导部34的下表面及第二引导部35的下表面分别成为对纬纱3的穿行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面39及第二引导面4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导面39与第二引导面40连续,均对纬纱3的穿行进行引导,但第一引导面39及第二引导面40中的第一引导面39相当于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引导板的引导面”。第一引导面39的延伸范围与上述说明的第一引导部34的延伸范围相等。上述第一引导面39及第二引导面40的结构的详细如下所述。 
形成有第一引导面39的第一引导部34在织宽方向上形成为上部引导板23的下表面与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的尺寸差(以下也称作“上部引导板23的厚度”)随着从经纱列侧朝向主喷嘴侧逐渐减小(厚度变薄)。如前所述,上部引导板23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因此,其结果是,第一引导面39在织宽方向上形成为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随着从经纱列侧朝向主喷嘴侧向上方离开的倾斜引导面。 
另外,第一引导部34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在比大致中间部靠经纱送出侧,上部引导板23的厚度随着从织口4侧朝向经纱送出侧变薄。其结果是,第一引导面39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经纱送出侧的部分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随着从织口4侧朝向经纱送出侧向上方离开 的倾斜引导面。 
更详细而言,第一引导部34的前后方向上的从织口4侧的侧端49到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的侧端附近的部分形成为上部引导板23的厚度几乎不变。即,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引导面39的折入头15的狭缝6附近的部分相对于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另一方面,关于比狭缝6附近的部分靠经纱送出侧的部分,形成为上部引导板23的厚度随着朝向经纱送出侧的侧端37变薄,该部分的第一引导面39成为前后方向上的倾斜引导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第一引导面39的倾斜引导面组合多个倾斜面而形成,但该倾斜引导面可以由单一倾斜面形成,也可以由曲面(圆弧面)形成。 
另一方面,形成有第二引导面40的第二引导部35在织宽方向上形成为,在从经纱列侧的侧端到折入头15的中央附近的范围内,上部引导板23的厚度几乎不变,该范围的第二引导面40在织宽方向上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另外,在第二引导部35的织宽方向上的从折入头15的所述中央附近到与第一引导部34连续的部分的范围内,形成为上部引导板23的厚度随着从经纱列侧朝向主喷嘴侧逐渐变薄,该范围的第二引导面40形成为与第一引导面39连续的倾斜引导面。 
另外,第二引导部35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引导部34同样地形成。即,第二引导面40的折入头15的狭缝6附近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部35的比狭缝6附近的部分靠经纱送出侧的部分形成为上部引导板23的厚度随着朝向经纱送出侧端37变薄,因此,该部分的第二引导面40成为前后方向上的倾斜引导面。 
在上部引导板23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将上部引导板23固定于支承托架17的安装部27。安装部27构成为板状,相对于上部引导板23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立设,与上部引导板23一体地形成。安装部27在织宽方向上设于第一引导部34与第二引导部35的边界附近,在前后方向上设为在第一引导部34的延伸范围内延伸。如图4所示,在该安装部27的中间部附近穿设有供用于将上部引导体10固定于支承托架17的螺栓29贯穿的安装孔25。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孔25的形状形成为朝向 经纱送出侧的上方的长孔,以能改变上部引导体10的高度位置。 
而且,上部引导体10利用形成于安装部27的安装孔25与折入头15一起固定于支承托架17。更详细而言,上部引导体10在使安装部27的经纱列侧的侧面27a与支承托架17的相对应的侧面17b抵接的状态、且使安装部27的安装孔25与支承托架17的经纱送出侧的贯通孔22的位置对位的状态下相对于支承托架17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将为了将折入头15固定于支承托架17而从折入头侧插入的螺栓29通过支承托架17的经纱送出侧的贯通孔22贯穿安装部27的安装孔25,并在该螺栓29上螺合螺母30,由此将折入头15、支承托架17、安装部27(上部引导体10)连接在一起,从而上部引导体10被相对于支承托架17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的是上部引导体10固定(支承)于用于支承折入头15的支承托架17,但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上部引导体10通过支承托架17支承于被支承托架17支承的折入头1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折入头15(纬纱保持构件)来支承上部引导体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引导板23的安装部27在织宽方向上设于从第一引导部34与第二引导部35的边界位置向主喷嘴侧偏离与支承托架17的厚度相应的量的位置(图5(a))。因此,在安装部27的经纱列侧的侧面27a与支承托架17的主喷嘴侧的侧面17b抵接的状态下,上部引导板23的第一引导部34的在织宽方向上比安装部27靠经纱列侧的部分(图4的23a)如图所示处于进入支承托架17的下侧的状态。而且,第一引导部34和第二引导部35的边界位置位于支承托架17的经纱列侧的侧端17a。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上部引导体10在前后方向上以使第二引导部35与折入头15的开口部上侧的倾斜面32相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承托架17,第二引导面40设为与折入头15的上述倾斜面32连续。 
接着,参照图2~5、7详细说明下部引导体11。下部引导体11如前所述包括下部引导板24和安装部28,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引导体11由两者一体地形成的一个构件构成。当然,也可以将下部引导板24和安装部28由不同的构件形成,通过组合在一起而构成下部引导体11。 
下部引导板24相对于上部引导板23成为关于与折入头15的狭缝6 内的面平行的假想平面面对称的形状。另外,下部引导板24是下表面形成为平坦的板状的构件,如图7所示,在织宽方向上包括在主喷嘴7与折入头15之间对纬纱3的穿行进行引导的部分(以下称作“第三引导部41”)和在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对纬纱的穿行进行引导的部分(以下称作“第四引导部42”),构成为俯视L字型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下部引导体11在下部引导板24的下表面与铅垂方向正交、并且下部引导板24的长度方向与经纱方向平行的状态下固定于支承托架17(图5)。因此,下部引导板24在其宽度方向与织机的织宽方向一致、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た状态下安装于织机。 
第三引导部41在织宽方向上具有在从主喷嘴7的前端附近到折入头15的主喷嘴侧的侧面15a(支承托架17的经纱列侧的侧面17a)的位置的范围(范围A)内存在的宽度尺寸。另外,第三引导部4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在从供纱切断器31的经纱送出侧的前端附近到比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的侧端靠经纱送出侧的位置的范围(范围B+C)内存在的长度方向尺寸。 
即,第三引导部41在前后方向上以至少包含从纬纱3的射出开始时刻的主喷嘴7的位置即位置(a)到射出的纬纱3的前端开始进入筘8的纬纱引导槽9时刻的主喷嘴7的位置即位置(b)之间的范围的方式从供纱切断器31的经纱送出侧的前端附近延伸至位置(b),且其前端(经纱送出侧的侧端44)的位置与位置(b)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引导部41的经纱送出侧的主喷嘴侧的角部分被切落,在该部分形成有与面向主喷嘴侧的侧端43及面向经纱送出侧的侧端44连续且随着朝向经纱送出侧而相对于主喷嘴7在织宽方向上远离的斜边部48。 
另一方面,第四引导部42在织宽方向上具有在从折入头15的主喷嘴侧的侧面15a(支承托架17的经纱列侧的侧面17a)的位置到织造端边附近之间的范围(范围D)内延伸的宽度尺寸。即,第四引导部42在宽度方向上为与折入头15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第四引导部42在前后方向上在位置(b)与折入头15之间的范围(范围E)内延伸。 
而且,如图7阴影所示,第三引导部41的上表面及第四引导部42的 上表面分别成为对纬纱3的穿行进行引导的第三引导面45及第四引导面46。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引导面45和第四引导面46连续,均对纬纱3的穿行进行引导,但第三引导面45及第四引导面46中的第三引导面45相当于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引导板的引导面”。第三引导面45的延伸范围与在上述说明的第三引导部41的延伸范围相等。上述第三引导面45及第四引导面46的结构的详细如下所述。 
形成有第三引导面45的第三引导部41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下部引导板24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高度位置的尺寸差(以下也称作“下部引导板24的厚度”)随着从经纱列侧朝向主喷嘴侧逐渐减小(厚度变薄)。如前所述,下部引导板24的下表面形成为平坦,因此,其结果是,第三引导面45在织宽方向上形成为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随着从经纱列侧朝向主喷嘴侧向下方离开的倾斜引导面。 
另外,第三引导部4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在比大致中间部靠经纱送出侧,下部引导板24的厚度随着从织口4侧朝向经纱送出侧变薄。其结果是,第三引导面45形成为前后方向的经纱送出侧的部分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随着从织口4侧朝向经纱送出侧向下方离开的倾斜引导面。 
更详细而言,第三引导部41的前后方向上的从织口4侧的侧端47到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的侧端的附近的部分形成为下部引导板24的厚度几乎没有改变。即,前后方向上的第三引导面45的折入头15的狭缝6附近的部分相对于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另一方面,比狭缝6附近的部分靠经纱送出侧的部分形成为下部引导板24的厚度随着朝向经纱送出侧的侧端44而变薄,该部分的第三引导面45成为前后方向上的倾斜引导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第三引导面45的倾斜引导面组合多个倾斜面而形成,但该倾斜引导面可以由一个倾斜面形成,也可以由曲面(圆弧面)形成。 
另一方面,形成有第四引导面46的第四引导部42在织宽方向上形成为,在从经纱列侧的侧端到折入头15的中央附近的范围内,下部引导板24的厚度几乎不变,该范围的第四引导面46在织宽方向上相对于折入头 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另外,在第四引导部42的织宽方向上的从折入头15的所述中央附近到与第三引导部41连续的部分的范围内,形成为下部引导板24的厚度随着从经纱列侧朝向主喷嘴侧逐渐变薄,该范围的第四引导面46形成为与第三引导面45连续的倾斜引导面。 
另外,第四引导部42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三引导部41同样地形成。即,第四引导面46的折入头15的狭缝6附近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另一方面,第四引导部42的比狭缝6附近的部分靠经纱送出侧的部分形成为下部引导板24的厚度随着朝向经纱送出侧端44而变薄,因此,该部分的第四引导面46成为前后方向上的倾斜引导面。 
在下部引导板24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将下部引导板24固定于支承托架17的安装部28。安装部28构成为板状,以与下部引导板24的织口4侧的侧端47连续的方式与下部引导板24一体地形成。更详细而言,安装部28在织宽方向上以使经纱列侧的侧面28b的位置与第三引导部41和第四引导部42的边界位置一致的方式形成为与第三引导部41的织口4侧的侧端47连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部28的织宽方向的尺寸为第三引导部41的织宽方向的尺寸的一半左右。因此,安装部28的主喷嘴侧的侧面位于比第三引导部41的主喷嘴侧的侧面43靠经纱列侧。 
另外,安装部28在下部引导板24的第三引导部41的织口4侧的侧端47相对于下部引导板24的下表面大致垂直地设置并且设为朝向上方延伸。另外,如图4所示,在安装部28的上端侧的部分穿设有供用于将下部引导体11固定于支承托架17的螺栓29贯穿的安装孔2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中,安装孔26的形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以能改变下部引导体11的高度位置。另外,在安装部28设有在打纬峙用于供从主喷嘴7延伸出的纬纱3回避的避让部50。避让部50在上下方向上与折入头15的狭缝6相对应地设置,且其下表面与第三引导面45连续。 
而且,下部引导体11利用形成于安装部28的安装孔26与折入头15一起固定于支承托架17。更详细而言,下部引导体11在使安装部28的经纱列侧的侧面28a与支承托架17的相对应的侧面17b抵接的状态、且使安装部28的安装孔26与支承托架17的织口4侧的贯通孔22的位置对齐 的状态下相对于支承托架17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将为了将折入头15固定于支承托架17而从折入头侧插入的螺栓29通过支承托架17的织口4侧的贯通孔22贯穿于安装部28的安装孔26中,并在该螺栓29上螺合螺母30,由此将折入头15、支承托架17、安装部28(下部引导体11)连接在一起,从而下部引导体11被相对于支承托架17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的是将下部引导体11固定(支承)于用于支承折入头15的支承托架17,但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将下部引导体11通过支承托架17支承于被支承托架17支承的折入头1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折入头15(纬纱保持构件)来支承下部引导体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支承托架17抵接的安装部28的上端侧的部分(侧面28a部分)的厚度(织宽方向的尺寸)形成为减薄与支承托架17的厚度相应的量。因此,在安装部28的经纱列侧的侧面28a与支承托架17的主喷嘴侧的侧面17b抵接的固定状态下,下部引导板24的第三引导部41的经纱列侧的侧面41a和折入头的主喷嘴侧的侧面15a相抵接(图5(a))。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下部引导体11在前后方向上以使第四引导部42与折入头15的开口部下侧的倾斜面32相接的方式固定于支承托架17,第四引导面46设为与折入头15的上述倾斜面32连续。 
接着,基于图1、8、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在图1、8、9中,位置(a)~(d)表示筘8及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5上的位置,位置(a)表示引纬开始位置即从主喷嘴7射出纬纱的位置,位置(b)表示在位置(a)从主喷嘴7射出的纬纱3的前端开始进入筘8的纬纱引导槽9的位置,位置(c)表示筘8的最后退位置,位置(d)表示筘8的最前进位置(织口4的位置)。 
(1)在前次被纬向引入的纬纱3向织口4打纬之后,主喷嘴7与筘8一起向与织口侧相反的一侧(经纱送出侧)摆动,在主喷嘴7到达位置(a)的时刻,开始从主喷嘴7喷射空气流(压缩空气),开始引纬即射出纬纱3。 
(2)随着从主喷嘴7喷射空气流,以被该空气流输送的方式纬纱3开始穿行,在主喷嘴7到达位置(b)的时刻,纬纱3的前端到达筘8的纬纱引导槽9的供纱侧的侧端。在该过程中,在织宽方向上主喷嘴7与织 造端边(筘8的纬纱引导槽9)之间的距离较长的轮胎帘布织机中,刚刚从主喷嘴7喷射出之后的空气流被纬纱引导装置1引导。由此,能抑制空气流在到达筘8的纬纱引导槽9之前扩散,纬纱3的穿行稳定。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纬纱引导装置1在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5的上方及下方分别具有引导板(上部引导板23、下部引导板24),因此,抑制空气流的扩散的效果更高,纬纱3的穿行更稳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各引导板在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也具有对空气流及纬纱3的穿行进行引导的部分(第二引导部35、第四引导部42)。由此,空气流及纬纱3在织宽方向上在从主喷嘴7到筘8的纬纱引导槽9的供纱侧的侧端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中都被所述各引导板引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引导板23的第一引导面39及下部引导板24的第三引导面45分别形成为在织宽方向上随着从筘8的纬纱引导槽9朝向主喷嘴7而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向上下方向离开那样的倾斜引导面。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纬纱引导装置1中,由上下的各引导板的引导面形成的对纬纱3及空气流进行引导的区域(以下称作“引导区域”)为在主喷嘴侧较宽开口、随着从主喷嘴侧朝向经纱列侧向上下方向收敛的结构。利用该结构,刚刚从主喷嘴7喷射出之后的空气流向所述引导区域的引导更可靠,其结果是,纬纱3的穿行更稳定,能抑制产生织造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纬纱引导装置1中,各引导板在经纱送出侧的端部的主喷嘴侧具有斜边部38、48,因此,能抑制给纬纱3的穿行带来影响那样的空气流的紊乱。即,从主喷嘴7喷射出的空气流不一定全部被所述引导区域引导,也存在其一部分与各引导板的主喷嘴侧的侧端36、43冲撞的情况。而且,由于该冲撞,其一部分的空气流紊乱,而且,受其影响,朝向与供纱侧相反的一侧的空气流发生紊乱,其结果是,纬纱3的穿行变得不稳定,认为会产生织造不良。但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在各引导板设置斜边部38、48,与各引导板的侧壁冲撞的一部分的空气流沿着斜边部38、48被向经纱列侧引导。因此,利用该一部分的空气流能抑制朝向与供纱侧相反一侧的空气流受到影响,其结果是,能抑制纬纱3的 穿行不稳定。 
(3)到达筘8的纬纱引导槽9的供纱侧的侧端的纬纱3之后进入筘8的纬纱引导槽9,以被空气流输送的方式朝向反供纱侧穿行。另外,筘8及主喷嘴7从位置(b)进一步朝向经纱送出侧摆动,到达位置(c)的最后退位置之后将摆动方向掉头,再次朝向织口4侧摆动。 
随着筘8及主喷嘴7朝向织口4侧的摆动,纬纱3朝向与供纱侧相反的一侧穿行且被向织口4侧输送。而且,纬纱3进入纬纱引导装置1的两引导板间的所述引导区域,之后插入折入头15的狭缝6中。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引导板23的第一引导面39及第二引导面40以及下部引导板24的第三引导面45及第四引导面46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随着从折入头15的狭缝6朝向经纱送出侧而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倾斜引导面,所述引导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供纬纱3插入的侧(经纱送出侧)具有较宽的开口。因此,在筘8将纬纱3朝向织口4侧输送的过程中,纬纱3向折入头15的狭缝6的插入稳定地进行。这样,通过将各引导面做成朝向折入头15的狭缝6那样的倾斜引导面,从而随着筘8的摆动,容易使纬纱3插入折入头15的狭缝6,因此,能可靠地利用折入头15保持纬纱3,能抑制由折入的失败引起的织物的品质降低。 
另外,如图10所示,引导板的各引导面设为与折入头15的开口部的倾斜面32连续,因此,更容易将纬纱3从引导板的引导区域插入折入头15的狭缝6。 
(4)然后,纬纱3被引导至折入头15的狭缝6的最深部并被保持。并且,在纬纱3被保持于折入头15的状态下,筘8及主喷嘴7到达位置(d)的最前进位置、即进行打纬,之后利用供纱切断器31切断纬纱3而将纬纱3从主喷嘴7切离,一直到下一次引纬之前的期间利用折入头15保持纬纱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引导板借助用于将折入头15固定于织机的框架的支承托架17支承于折入头15。因此,即使不将引导板直接固定于织机的框架也能在织机上设置引导板。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即使范围内能采用各种实施方式。以下说明 另一实施方式。 
(1)纬纱引导装置1的引导板不限于分别设于主喷嘴7的摆动轨迹5的上方及下方,也可以仅设于上方及下方中的其中一方。这是由于:即使是引导板仅设于上方及下方中的其中一方的结构,与不具备引导板的以往技术相比,在织宽方向上的至少主喷嘴7和折入头15之间的区域中,也能抑制从主喷嘴7喷射出的空气流的扩散。 
(2)关于引导板的延伸范围,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只要在织宽方向上至少在前述的范围A内延伸即可,且在前后方向上至少在前述的范围B内延伸即可。 
更详细而言,在织宽方向上如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喷射式织机那样在折入头15的经纱送出侧(相当于图8的范围D的范围)具备对纬纱的穿行进行引导的构件(以下也称作“引导部材”)。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作为前提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具备那样公知的引导构件的情况下,在该织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的情况下,各引导板的织宽方向的延伸范围仅在范围A即可。 
另外,在不具备那样公知的引导构件的织机的情况下,各引导板的织宽方向的延伸范围最优选如前述实施方式那样在范围A的基础上加上一直延伸至织造端边附近的范围(包含范围D的范围),但并不需要在全部的范围(范围A+D)内延伸。即,各引导板的织宽方向的延伸范围只要至少在范围A内延伸,就能抑制在主喷嘴7附近空气流的扩散,因此,与前述以往技术、不具备引导板的以往技术相比,从主喷嘴7到筘8的纬纱引导槽9之间的纬纱3的穿行稳定。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在织宽方向上,引导板的织宽方向的延伸范围在范围A的基础上系上在范围D的至少一部分内延伸。 
另一方面,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前后方向上至少在从主喷嘴7射出纬纱3之后到纬纱3的前端进入筘8的纬纱引导槽9的区域抑制从主喷嘴7喷射出的空气流的扩散这一点考虑,各引导板的前后方向的延伸范围只要是范围B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范围B的延伸范围,由织造条件(纬纱射出开始时刻、织机转速等)决定,但通过做成能改变引导板的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的结构,例如在所述织造条件改变且范围B改 变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改变该引导板的安装位置而以1种引导板应对各种织造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引导板的前后方向的延伸范围更优选在范围B的基础上加上在范围C的至少一部分延伸。 
另外,引导板的前后方向的延伸范围也可以为在范围B的基础上加上在从范围B的经纱送出侧的侧端37、44进一步朝向经纱送出侧延长的部分的范围内延伸。在该情况下,纬纱3的前端进入筘8的纬纱引导槽9之后也能接着抑制从主喷嘴7喷射出的空气流的扩散,从而纬纱3的穿行更稳定。 
(3)关于各引导板的引导面(第一引导面39及第三引导面45),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在织宽方向及/或前后方向上也能为如下的结构。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织宽方向上,引导板的引导面39、45仅由倾斜引导面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组合倾斜引导面和相对于折入头15的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的平面而构成。另外,也可以仅由相对于狭缝6的高度位置大致平行的平面构成。这是由于:即使为这样的结构,与不具备引导板的以往技术相比,在织宽方向上的主喷嘴7与筘8的纬纱引导槽9之间的区域,也能利用各引导板抑制从主喷嘴7喷射出的空气流的扩散。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上各引导板的引导面39、45由与狭缝6平行的平面及倾斜引导面构成,但对此也可以与织宽方向同样地仅由倾斜引导面构成,另外也可以仅由与狭缝6平行的平面构成。 
(4)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部引导板23的下表面及下部引导板24的上表面都作为引导面起作用,但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不限于那样的结构,引导面只要至少在织宽方向上在范围A内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在范围B内延伸即可,也可以仅各引导板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一部分作为引导面起作用。例如,也可以是上部引导板23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下部引导板2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为具有不对抑制从主喷嘴7喷射出的空气流的扩散有贡献的部分的结构。 
(5)关于引导板的支承结构,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引导板固定于用于支承折入头15的支承托架17而在主喷嘴7与折入头15之间固定配置引导板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的纬纱引导装置1不限于那样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为使用专用的托架来将引导板固定配置于主喷嘴7与折入头15之间的结构。 
(6)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各引导板的经纱送出侧的端部的主喷嘴侧设置横穿范围A与范围B之间的斜边部38、48,但各引导板也可以为不设置这样的斜边部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为了尽量减少(或消除)从主喷嘴7喷射出的空气流冲撞引导板的侧壁,优选的是,进一步提高上部引导板23的主喷嘴侧的侧端36的位置或进一步降低下部引导板24的主喷嘴侧的侧端43的位置,或者增大第一引导面39及第三引导面45的织宽方向上的倾斜引导面的倾斜角度等。 

Claims (5)

1.一种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具备折入边形成装置,该折入边形成装置至少设于供纱侧且具有纬纱保持构件,该纬纱保持构件具有在经纱送出侧开口的狭缝,该折入边形成装置将被纬向引入的纬纱的端部在所述狭缝内保持并利用空气流将该纬纱的端部向下一个经纱开口插入,
所述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具备所述纬纱引导装置,该纬纱引导装置在主喷嘴与筘之间对利用从所述主喷嘴喷射的空气流射出的纬纱进行引导,
所述纬纱引导装置具有对所述纬纱进行引导的引导板,
所述引导板在织宽方向上以至少存在于所述主喷嘴与所述纬纱保持构件之间的方式固定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设于所述主喷嘴的摆动轨迹的上方或下方的至少一方,而且所述引导板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至少在所述摆动轨迹范围中的从所述主喷嘴射出纬纱的射出开始时刻的所述主喷嘴的位置到纬纱的前端进入所述筘的纬纱引导槽内的时刻的所述主喷嘴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的引导面具有在织宽方向上随着从所述筘的纬纱引导槽侧朝向所述主喷嘴侧而相对于所述纬纱保持构件的所述狭缝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倾斜引导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的引导面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随着从所述纬纱保持构件的所述狭缝侧朝向所述经纱送出侧而相对于所述狭缝的高度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倾斜引导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具有与面向所述主喷嘴侧的侧端及面向所述经纱送出侧的侧端连续且随着朝向所述经纱送出侧而相对于所述主喷嘴在织宽方向上离开的斜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板由所述折入边形成装置的所述纬纱保持构件支承。
CN201320569834.5U 2012-10-15 2013-09-13 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517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8376 2012-10-15
JP2012228376A JP2014080697A (ja) 2012-10-15 2012-10-15 タイヤコード製織用の空気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緯糸案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51749U true CN203451749U (zh) 2014-02-26

Family

ID=50131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6983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51749U (zh) 2012-10-15 2013-09-13 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80697A (zh)
CN (1) CN20345174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0697A (ja) 201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117098A (ja) エアジェット織機の緯入れ装置
CN105986351B (zh) 空气喷射织机中用于控制纬纱插入的方法和纬纱插入装置
CN102094283A (zh) 橡胶加强用织物编织用织机中的织入边形成装置
CN203451749U (zh) 轮胎帘布织造用的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纬纱引导装置
JP5760960B2 (ja) エアジェット織機の緯入れ装置
CN102587006A (zh) 空气喷射式织机的织造方法
JP3348056B2 (ja) 無杼織機におけるタックイン装置
CN102534954B (zh) 用于喷气织机的异形筘
CN106460260B (zh) 用于纬纱的拉伸装置
US6470917B2 (en) Tack-in apparatus
JPH0523591Y2 (zh)
JP2001336045A (ja) 分割筬
JP2001159053A (ja) タックイン装置の緯糸保持装置
CN104420059B (zh) 喷气织机的主喷嘴装置
CN209816399U (zh) 一种用于具有筘座的喷气织机的引纬系统
CN200985412Y (zh) 喷气织机的织筘
CN104790101A (zh) 一种宽幅喷气织机
EP3268524B1 (en) Auxiliary nozzle for a weaving machine
JPS595753Y2 (ja) エアジエツトル−ムにおける流体噴射装置
JPS6017861B2 (ja) エアジエツトル−ムにおける緯入れ装置
JP2004107819A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緯糸飛走制御装置
WO2014187732A1 (en) Auxiliary nozzle for a weaving machine
SU1335591A2 (ru) Кромк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к бесчелночному ткацкому станку
JPS5925892Y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緯入れ装置
JP6348016B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緯糸規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