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44536U -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4536U
CN203444536U CN201320484808.2U CN201320484808U CN203444536U CN 203444536 U CN203444536 U CN 203444536U CN 201320484808 U CN201320484808 U CN 201320484808U CN 203444536 U CN203444536 U CN 203444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pressure inductor
film
processing unit
central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8480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传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 New Energy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o New Energy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o New Energy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o New Energy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48480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44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4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45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拍摄汽车周围环境的至少一个摄像头,至少一个摄像头安装在汽车之上;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与所有的摄像头相连;存储器,存储器与中央处理器相连;为摄像头和中央处理器供能的电源;以及至少一个压力感应器,至少一个压力感应器分布于汽车之上,并且各个压力感应器与中央处理器相连,压力感应器被构造成受压后感应产生电信号传递给中央处理器以启动摄像头记录影像。该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具有灵敏度高、能够自发启动、节约资源的优点。

Description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高速发展,城市汽车数量突飞猛进增长,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率和车祸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发生的大小交通事故将近100万起。 
解决车辆事故一般都是根据事后现场,经常有一些缺乏证据、无法说清的事。例如一些恶意行为,例如强行并线后马上急刹车、在汽车停放状态下发生碰撞;如果事故现场无目击者或无道路摄像头记录肇事车辆信息的情况下,倘若肇事车辆逃离现场以躲避法律的制裁,这会给被损害者寻求赔偿带来难度,也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商业选择。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灵敏度高、能够自发启动、节约资源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包括:用于拍摄汽车周围环境的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至少一个摄像头安装在汽车之上;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有的所述摄像头相连;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为所述摄像头和所述中央处理器供能的电源;以及至少一个压力感应器,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感应器分布于汽车之上,并且各个所述压力感应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所述压力感应器被构造成受压后感应产生电信号传递给所述中央处理器以启动所述摄像头记录影像。 
由上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当发生碰撞的瞬间,外力作用于位于汽车上的压力感应器并使其发生机械形变,从而输出电信号给中央处理器,通过中央处理器启动摄像头拍摄碰撞过程,将其留作证据使用。由于该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只拍摄碰撞后的影像,大幅度减少了无意义的拍摄,节省了存储空间和拍摄电能,能够自发地、有效地记录现 场证据,而且拍摄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使用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追踪汽车位置的GPS模块,所述GPS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和用于记录时间信息的时钟芯片,所述时钟芯片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显示拍摄影像的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压力感应器设置在车灯处、安全气囊处或车身四周。 
可选地,所述中央处理器被构造成启动所述摄像头记录影像持续预设时间后停止所述摄像头记录影像。 
可选地,所述压力感应器被构造成驻车状态下所述电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或者行驶状态下所述电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才将感应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传递给所述中央处理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可选地,所述压力感应器为透明柔性薄膜感应器。 
可选地,所述压力感应器为摩擦压力感应器或者氧化锌压力感应器。 
可选地,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构成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可选地,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电极层,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四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层构成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可选地,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五电极层、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薄膜层、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六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五电极层和所述第六电极层构成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可选地,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七电极层,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电极层,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八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七电极层和所述第八电极层共同构成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一个输出端,所述居间电极层构成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的另一个输出端。 
可选地,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九电极层、第九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氧化锌纳米线阵列以及第十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九电极层和所述第十电极层构成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可选地,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十一电极层、第十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第十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十二电极层,其中,所 述第十一电极层和所述第十二电极层构成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a和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种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 
图3a和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 
图4a和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种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 
图5a和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种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 
图6a和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种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 
图7a和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 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包括:用于拍摄汽车周围环境的至少一个摄像头1,这些摄像头1安装在汽车之上;中央处理器2,中央处理器2与所有的摄像头1相连;存储器3,存储器3与中央处理器2相连;为摄像头和中央处理器供能的电源4;以及至少一个压力感应器5,这些压力感应器5分布于汽车之上,并且各个压力感应器5与中央处理器2相连,压力感应器5被构造成受压后感应产生电信号传递给中央处理器2以启动摄像头1记录影像。 
其中,摄像头1用于在中央处理器的控制下拍摄记录影像。通常,至少需要四个摄像头,包括前向摄像头、后向摄像头、左向摄像头、右向摄像头,用于拍摄车四周的现场影像。具体地,可以将前向摄像头安装在内后视镜的背面,后向摄像头安装在内后视镜的上边缘,左向摄像头安装在内后视镜的左侧边缘,右向摄像头安装在内后视镜的右侧边缘,且通过导线连接到中央处理器。在中央处理器上进行四通道控制,即对四通道同时进行拍照和/或录像。 
其中,中央处理器2用于控制拍摄动作的启动和停止以及影像的存储。通常地,中央处理器2中包括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将多个摄像头输入的多路输入图像信号进行合成、编程、压缩等处理,并存储到存储器中。 
其中,存储器3优选地采用双存储器的形式,其一作为主存储器用于正常存储影像记录,另一作为备份存储器以防止图像丢失或存储器故障。其中,该备份存储器还可以允许覆盖,比如当存储空间不够时新录制的图像就可以从最前面的已经存储的图像开始覆盖。 
其中,电源4可为车载的蓄电池。 
其中,压力感应器5分布于汽车之上,例如:设置在汽车的左前部、左中部、左后部、右前部、右中部和右后部。优选地,设置在车灯处、安全气囊处或车身四周(例如从防护栏到保险杠处)。其中,压力感应器5设在车灯处时具有隐蔽不易被发现的优点,且被车灯灯罩保护,避免受到灰尘雨水等影响。当汽车受到撞击时压力感应器5受迫变形,自发地产生电能,并将感应产生的电信号传递给中央处理器2,以触发摄像头1开始拍摄记录现场,满足反应灵敏、自驱动的要求。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还包括:用于追踪汽车位置的GPS模块,GPS模块与中央处理器相连;和用于记录时间信息的时钟芯片,时钟芯片与中央处理器相连。GPS模块可以用于辅助记录案发地点,时钟芯片可以用于辅助记录案发时间,该地点时间信息均可以通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记录在影像画面中。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还包括:用于显示拍摄影像的显示器,所述显 示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 
可选地,中央处理器2被构造成启动摄像头1记录影像持续预设时间后停止摄像头1记录影像。例如,可以在中央处理器2中设定摄像头1拍摄1小时之后停止拍摄。拍摄时间长度主要取决于预测案情时间长短,同时,也需考虑到电源4容量大小与各部件耗电总功率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压力感应器被构造成驻车状态下所述电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或者行驶状态下所述电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才将感应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传递给所述中央处理器。对电信号设置阈值是为了防止过敏感情况的发生。具体地,压力感应器5产生的电信号通常是电压和/或电流形式,可以通过设置二极管来设置电压信号阈值,或通过设置合适的电路逻辑判断模块来设置电流信号阈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车辆在正常行驶状态下也会遇到相对强的风阻力等外力作用,因此,需要为驻车状态和行驶状态设立不同阈值。优选地,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 
可选地,压力感应器5为透明柔性薄膜感应器。其中,透明的特征则有利于压力感应器5的安装位置保持原本的外观,优化用户的视觉体验,特别是当压力感应器5设置在车身四周外表面时,能够做到无痕设置。柔性薄膜的特征有利于压力感应器5被加工成合适的形状,能够很好地设置在汽车特定位置。 
可选地,压力感应器5为摩擦压力感应器或者氧化锌压力感应器。这两种感应器都能够省去外加电源而自供电,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下面结合图2a至图7b详细介绍摩擦压力感应器和氧化锌压力感应器。 
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一种结构如图2a和图2b所示。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21,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以及第二电极层23;其中,第一电极层21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二电极层23的表面接触摩擦并在第二电极层23和第一电极层21处感应出电荷;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3为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电压和/或电流输出电极。优选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和第二电极层23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24。 
其中,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为选自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 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第一电极层21所用材料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其中,第二电极层23所用材料是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根据申请人的研究发现,金属与高分子聚合物摩擦,金属更易失去电子,因此采用金属电极与高分子聚合物摩擦也能提高能量输出。因此,上述的摩擦压力感应器主要通过金属(第二电极层23)与聚合物(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之间的摩擦来产生电信号,主要利用了金属容易失去电子的特性,使第二电极层23与第一电极层21之间形成感应电场,从而产生电压和/或电流。 
其中,上述的微纳结构24具体可以采取如下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24是微米级或纳米级的非常小的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能够增加摩擦阻力,提高发电效率。该凹凸结构能够在薄膜制备时直接形成,也能够用打磨的方法使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凹凸结构。具体地,该凹凸结构可以是半圆形、条纹状、立方体型、四棱锥型、或圆柱形等形状的凹凸结构。第二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24是纳米级孔状结构,此时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所用材料优选为聚偏氟乙烯(PVDF),其厚度为0.5-1.2mm(优选1.0mm),且其相对第二电极层23的面上设有多个纳米孔。其中,每个纳米孔的尺寸,即孔径和深度,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优选的纳米孔的尺寸为:孔径为10-100nm以及深度为4-50μm。纳米孔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的输出电流值和电压值进行调整,优选的这些纳米孔是孔间距为2-30μm的均匀分布,更优选的平均孔间距为9μm的均匀分布。后文中出现的微纳结构具有同样的技术特征,不再赘述。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摩擦压力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当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受到外力(例如撞击)各层发生变形时,摩擦压力感应器中的第二电极层23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22表面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从而导致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3之间出现电势差。由于第 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3之间电势差的存在,自由电子将通过外电路由电势低的一侧流向电势高的一侧,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因此,就可以在外电路中产生电信号。 
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二种结构如图3a和图3b所示。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电极层31,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以及第四电极层33;其中,第三电极层31设置在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的第一侧表面上;第四电极层33设置在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的第二侧表面与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的第二侧表面接触摩擦并在第三电极层31和第四电极层33处感应出电荷;第三电极层31和第四电极层33为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电压和/或电流输出电极。优选地,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和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35。 
其中,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和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分别为选自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第三电极层31和第四电极层33所用材料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其中,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和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两层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材质都相同,会导致摩擦起电的电荷量很小。优选地,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与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材质不同。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摩擦压力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当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受到外力(例如撞击)各层发生变形时,摩擦压力感应器中的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2与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34表面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从而导致第三电极层31和第四电极层33之间出现电势差。由于第三电极层31和第四电极层33之间电势差的存在,自由电子将通过外电路由电势低的一侧流向电势高的一侧,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因此,就可以在外电路中产生 电信号。 
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三种结构如图4a和图4b所示。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五电极层41,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居间薄膜层40、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以及第六电极层43;其中,第五电极层41设置在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的第一侧表面上;第六电极层43设置在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的第一侧表面上;居间薄膜层40设置在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的第二侧表面与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的第二侧表面之间;第五电极层41和第六电极层43为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电压和/或电流输出电极;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与居间薄膜层40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45,和/或,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与居间薄膜层40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45。 
其中,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居间薄膜层40分别为选自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居间薄膜层40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三层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材质都相同,会导致摩擦起电的电荷量很小。优选地,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和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与居间薄膜层40材质不同。 
其中,第五电极层41和第六电极层43所用材料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摩擦压力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当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受到外力(例如撞击)各层发生变形时,摩擦压力感应器中的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2与居间薄膜层40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和/或,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44与居间薄膜层40相互摩擦产生静 电荷,从而导致第五电极层41和第六电极层43之间出现电势差。由于第五电极层41和第六电极层43之间电势差的存在,自由电子将通过外电路由电势低的一侧流向电势高的一侧,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因此,就可以在外电路中产生电信号。 
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四种结构如图5a和图5b所示。图5a和图5b分别示出了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七电极层51,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居间电极层50、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以及第八电极层53;其中,第七电极层51设置在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的第一侧表面上;第八电极层53设置在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的第一侧表面上;居间电极层50设置在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的第二侧表面与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的第二侧表面之间;第七电极层51和第八电极层53串联作为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电压和/或电流的一个输出电极,居间电极层50作为摩擦压力感应器的电压和/或电流的另一个输出电极;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与居间电极层50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55(图未示),和/或,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与居间电极层50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55(图未示)。 
其中,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和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分别为选自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和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的,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与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相同,能减少材料种类,使本实用新型的制作更加方便。 
其中,第七电极层51和第八电极层53所用材料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其中,居间电极层50所用材料是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 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摩擦压力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当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受到外力(例如撞击)各层发生变形时,摩擦压力感应器中的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2与居间电极层50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和/或,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54与居间电极层50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荷,从而导致第七电极层51和第八电极层53之间出现电势差。由于第七电极层51和第八电极层53之间电势差的存在,自由电子将通过外电路由电势低的一侧流向电势高的一侧,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因此,就可以在外电路中产生电信号。 
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第一种结构如图6a和图6b所示。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了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九电极层61,第九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62,氧化锌纳米阵列60以及第十电极层63。其中,第九电极层61设置在第九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62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氧化锌纳米阵列60垂直生长在第十电极层63上且氧化锌纳米阵列6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九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62的第二侧表面;其中,第九电极层61和第十电极层63构成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其中,第九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62为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第九电极层61所用材料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其中,第十电极层63所用材料是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 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该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当该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受到外力(例如撞击)时,氧化锌纳米线阵列60发生弯曲而处于拉伸状态,由于氧化锌材料压电效应的存在,故将会在氧化锌纳米线阵列60的顶端产生高的电势,在氧化锌纳米线阵列60的底部产生低的电势。此时,如果外电路是导通状态,第九电极层61与第十电极层63通过外电路连接,那么自由电子将从电势较低的底部的第十电极层63流向电势较高的顶部的第九电极层61,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信号。而氧化锌纳米线阵列60一侧的第九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62将防止电子在内部中和。当本实用新型的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各层恢复到原来状态时,氧化锌压力感应器中的各层也恢复其原来的平板状态,因氧化锌材料压电效应的存在将会在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顶端与底端之间再次产生电势差,这时自由电子将从第九电极层61经由外电路流回到原来的第十电极层63上,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反向电流。 
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第二种结构如图7a和图7b所示。图7a和图7b分别示出了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第二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和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包括:第十一电极层71、第十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2、氧化锌纳米线阵列70、第十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4和第十二电极层73。其中,第十一电极层71设置在第十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2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第十二电极层73设置在第十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4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氧化锌纳米线阵列70垂直生长在第十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4的第二侧表面上且氧化锌纳米线阵列7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十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2的第二侧表面。其中,第十一电极层71和第十二电极层73构成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其中,第十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2和第十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4分别为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酰亚胺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再生)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第十一电极层71和第十二电极层73所用材料是铟锡氧化物、石墨烯、银纳米线膜、金属或合金;其中,金属是金、银、铂、钯、铝、镍、铜、钛、铬、硒、铁、锰、钼、钨或钒;合金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铍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锰合金、镍合金、铅 合金、锡合金、镉合金、铋合金、铟合金、镓合金、钨合金、钼合金、铌合金或钽合金。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该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当该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受到外力(例如撞击)时,氧化锌纳米线阵列70发生弯曲而处于拉伸状态,由于氧化锌材料压电效应的存在,故将会在氧化锌纳米线阵列70的顶端产生高的电势,在氧化锌纳米线阵列70的底部产生低的电势。此时,如果外电路是导通状态,第十一电极层71与第十二电极层73通过外电路连接,那么自由电子将从电势较低的底部的第十二电极层73流向电势较高的顶部的第十一电极层71,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信号。而氧化锌纳米线阵列70两侧的第十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2和第十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74将防止电子在内部中和。当本实用新型的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各层恢复到原来状态时,氧化锌压力感应器中的各层也恢复其原来的平板状态,因氧化锌材料压电效应的存在将会在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顶端与底端之间再次产生电势差,这时自由电子将从第十一电极层71经由外电路流回到原来的第十二电极层73上,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反向电流。 
由上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当发生碰撞的瞬间,外力作用于位于汽车上的压力感应器并使其发生机械形变,从而输出电信号给中央处理器,通过中央处理器启动摄像头拍摄碰撞过程,将其留作证据使用。由于该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只拍摄碰撞后的影像,大幅度减少了无意义的拍摄,节省了存储空间和拍摄电能,能够自发地、有效地记录现场证据,而且拍摄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使用非常方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拍摄汽车周围环境的至少一个摄像头,所述至少一个摄像头安装在汽车之上;
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有的所述摄像头相连;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
为所述摄像头和中央处理器供能的电源;以及
至少一个压力感应器,所述至少一个压力感应器分布于汽车之上,并且各个所述压力感应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所述压力感应器被构造成受压后感应产生电信号传递给所述中央处理器以启动所述摄像头记录影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追踪汽车位置的GPS模块,所述GPS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和
用于记录时间信息的时钟芯片,所述时钟芯片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显示拍摄影像的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压力感应器设置在车灯处、安全气囊处或车身四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处理器被构造成启动所述摄像头记录影像持续预设时间后停止所述摄像头记录影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应器被构造成驻车状态下所述电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或者行驶状态下所述电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才将感应产生的所述电信号传递给所述中央处理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应器为透明柔性薄膜感应器。
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感应器为摩擦压力感应器或者氧化锌压力感应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构成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电极层,第三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四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四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层和所述第四电极层构成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五电极层、第五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薄膜层、第六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六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五电极层和所述第六电极层构成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七电极层,第七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电极层,第八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八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七电极层和所述第八电极层共同构成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的一个输出端,所述居间电极层构成所述摩擦压力感应器的另一个输出端。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九电极层、第九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氧化锌纳米线阵列以及第十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九电极层和所述第十电极层构成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撞击取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十一电极层、第十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第十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十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第十一电极层和所述第十二电极层构成所述氧化锌压力感应器的两个输出端。
CN201320484808.2U 2013-08-08 2013-08-08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4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84808.2U CN203444536U (zh) 2013-08-08 2013-08-08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84808.2U CN203444536U (zh) 2013-08-08 2013-08-08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4536U true CN203444536U (zh) 2014-02-19

Family

ID=50095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8480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4536U (zh) 2013-08-08 2013-08-08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445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0287A (zh) * 2016-12-22 2017-05-24 吴中区穹窿山倪源交通器材经营部 一种防逃逸车辆定位系统
CN107195023A (zh) * 2017-05-31 2017-09-22 深圳奥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及行车记录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0287A (zh) * 2016-12-22 2017-05-24 吴中区穹窿山倪源交通器材经营部 一种防逃逸车辆定位系统
CN107195023A (zh) * 2017-05-31 2017-09-22 深圳奥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及行车记录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1099812A (ja) 装置、車載機器およびシステム
CN202693947U (zh) 液晶显示器及包含其的手提包、瓶盖和智能卡片
CN104097584A (zh) 电子车牌
CN203444536U (zh) 汽车撞击取证装置
CN104228769A (zh) 一种车载拍照系统及拍照方法
CN204314957U (zh) 一种行车记录仪
CN203909864U (zh) 一种新型四画面车载行车仪
KR20140128834A (ko) 차량용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원 관리 방법
CN202053946U (zh) 行车安全辅助装置
CN103513457B (zh) 柔性液晶显示器及包含其的手提包、瓶盖和智能卡片
KR100833971B1 (ko) 차량용 관리 시스템
KR20170002101U (ko) 주행기록기를 내장한 헬멧
CN201419686Y (zh) 车载摄像头娱乐安全系统
CN203301396U (zh) 发电旗
CN203445803U (zh) 发电伞
CN204904382U (zh) 一种行车记录仪
CN203573439U (zh) 智能警戒系统
CN203376931U (zh) 摩擦发电显示装置
KR20150009794A (ko) 과속방지장치
CN112313601B (zh) 车辆、视觉域控制器、视频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
CN205553956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
CN108346304B (zh) 一种行人过马路提醒车辆让行装置
GB2465970A (en) In-vehicle camera for recording traffic accidents
CN104616533A (zh) 一种红外感应车辆检测器
CN203905604U (zh) 自发电帐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