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84282U -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84282U
CN203384282U CN201190000849.9U CN201190000849U CN203384282U CN 203384282 U CN203384282 U CN 203384282U CN 201190000849 U CN201190000849 U CN 201190000849U CN 203384282 U CN203384282 U CN 2033842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tating member
moment
torsion
absorp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900008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真人
宫泽哲裕
江端胜
川添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467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095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467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73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842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842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 F16F15/12326End-caps for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座构件的挡止部的强度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有: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弹性构件,其吸收因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而产生的变动扭矩,第一座构件,其支撑弹性构件的一端,并且在产生扭转时,从第一旋转构件以及第二旋转构件中的一方,向第一座构件传递力;第二座构件,其支撑弹性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在产生扭转时,从第一旋转构件以及第二旋转构件中的另一方,向第二座构件传递力;第一座构件的第一挡止部和第二座构件的第二挡止部相抵接,来限制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

Description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关联申请的记载” 
本实用新型主张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246773号(2010年11月2日申请)以及特愿2010-246774号(2010年11月2日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记载内容通过引用编入并记载到本说明书中。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吸收旋转构件之间的变动扭矩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在具有手动变速器的车辆中设置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用于吸收(抑制)发动机的变动扭矩。在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具有借助弹力来吸收变动扭矩的减震部。存在如下的减震部,即,具有: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其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旋转的方式配置;多个螺旋弹簧,其缓冲在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的扭转;弹簧座(座构件),其配置于螺旋弹簧的一端部和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弹簧座(座构件),其配置于相邻的螺旋弹簧之间。在这样的减震部中具有挡止部,用于限制减震部的扭转。 
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在减震部中产生扭转时,第一外侧支撑部和第二外侧支撑部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由此限制减震部的扭转,其中,上述第一外侧支撑部从第一弹簧座的主体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向旋转方向延伸,上述第二外侧支撑部从第二弹簧座的主体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向旋转方向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18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3188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2的全部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反复记载于本说明书中。下面的分析是基于本实用新型得到的。 
但是,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第一弹簧座以及第二弹簧座中,即使在减震部中产生扭转,第一弹簧座的第一内侧支撑部和第二弹簧座的第一内侧支撑部也不抵接,因此在受到因驾驶员操作而产生的冲击扭矩等大的负载的情况下,在弹簧座中产生的应力集中在作为挡止部的外侧支撑部上,从而难以确保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座构件的挡止部的强度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观点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旋转构件,其被配置为能够旋转,第二旋转构件,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旋转,弹性构件,其吸收因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而产生的变动扭矩,第一座构件,其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一端,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被传递来自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一方的力,第二座构件,其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被传递来自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另一方的力;上述第一座构件具有第一挡止部,上述第一挡止部由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规定距离的部分的第一延伸部和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比上述规定距离小的距离的部分的第二延伸部构成,且朝向上述第二座构件延伸,上述第二座构件具有第二挡止部,上述第二挡止部由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规定距离的部分的第一延伸部和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比上述规定距离小的距离的部分的第二延伸部构成,且朝向上述第一座构件延伸,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相抵接,来限制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一挡止部及上述第二挡止部的与上述弹性构件的周围的面相向的面是倾斜面,该倾斜面越从上述第一挡止部以及上述第二挡止部的基端部朝向前端,越远离上述弹性构件的外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一挡止部以覆盖上述弹性构件的整个周围的方式朝向上述第二座构件延伸;上述第二挡止部以覆盖上述弹性构件的整个周围的方式朝向上述第一座构件延伸;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在上述弹性构件的整个周围相抵接,由此限制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一座构件以及上述第二座构件由金属、树脂或橡胶制成,或者组合上述材料来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弹性构件是螺旋弹簧;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有另外的螺旋弹簧,其配置于上述螺旋弹簧的内侧,并且配置于上述第一座构件和上述第二座构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弹性构件是螺旋弹簧;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有缓冲构件,其配置于上述螺旋弹簧的内侧,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在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抵接之前,夹在上述第一座构件和上述第二座构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二旋转构件呈环状;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相抵接的面是沿着经过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而形成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一座构件以及上述第二座构件的距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最远的各面能够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相对滑动,并且被设置有槽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周向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上述槽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形成为环状;在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周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上述槽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二旋转构件形成为环状,且在外周端面上具有向远离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上述弹性构件至少为一个;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配置于上述弹性构件的周向上的端部和上述突起部之间,并且能够与上述突起部相抵接;上述突起部具有在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轴向上延伸的抵接部;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相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在能够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抵接的面上,具有沿着经过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中心的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径向的线而形成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还连续地形成在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能够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抵接的面的径向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还连续地形成在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能够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抵接的面的径向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具有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相向的角部被弯曲成平滑的圆弧形状的曲面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座构件的挡止部彼此抵接时,至少比螺旋弹簧的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的两个部分承担负载,由此分散在座构件中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提高座构件的强度、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在轴向观察下的局部被剖切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图1的X-X′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图1的Y-Y′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图1的Z-Z′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与板之间的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板的结构的在轴向观察下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7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7中的(B)是x-x′线的剖视图,图7中的(C)是从箭头a观察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另外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8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8中的(B)是y-y′线的剖视图,图8中的(C)是从箭头b观察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9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9中的(B)是x-x′线的剖视图,图9中的(C)是从箭头a观察的俯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另外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0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0中的(B)是y-y′线的剖视图,图10中的(C)是从箭头b观察的俯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1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1中的(B)是x-x′线的剖视图,图11中的(C)是从箭头a观察的俯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另外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2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2中的(B)是y-y′线的剖视图,图12中的(C)是从箭头b观察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板的结构的在轴向观察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具有:第一旋转构件(图1的22、23),其被配置为能够旋转,第二旋转构件(图1的32),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旋转,弹性构件(图1的42),其吸收因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而产生的变动扭矩,第一座构件(图1的41),其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一端,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被传递来自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一方的力,第二座构件(图1的43),其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被传递来自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另一方的力;上述第一座构件具有第一挡止部(图1的41a、41b),上述第一挡止部由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规定距离的部分的第一延伸部(图1的41a)和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比上述规定距离小的距离的部分的第二延伸部(图1的41b)构成,且朝向上述第二座构件延伸;上述第二座构件具有第二挡止部(图1的43a、43b),上述第二挡止部由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规定距离的部分的第一延伸部(图1的43a)和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比上述规定距离小的距离的部分的第二延伸部(图1的43b)构成,且朝向上述第一座构件延伸;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相抵接,来限制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具有:第一旋转构件(图4的22、23),其被配置为能够旋转,第二旋转构件(图4的32),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旋转,并且形成为环状,且在外周端面上具有向远离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图4的32a),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图1的42),其吸收因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而产生的变动扭矩,座构件(图4的41),其配置于上述弹性构件的周向上的端部和上述突起部之间,并且能够与上述突起部相抵接;上述突起部具有沿着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轴向延伸的抵接部 (图4的32b、32c),上述抵接部与上述座构件相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在能够与上述座构件抵接的面上,具有沿着经过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中心的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径向的线而形成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还连续地形成在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能够与上述座构件抵接的面的径向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还连续地形成在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能够与上述座构件抵接的面的径向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优选上述抵接部具有与上述座构件相向的角部被弯曲成平滑的圆弧形状的部分的曲面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形成有从能够与座构件抵接的第二旋转构件的突起部的周向的端部向轴向延伸的抵接部,由此提高第二旋转构件对抗旋转方向负载的刚性,并且分散因圆周向的负载而产生的应力,由此大幅度提高疲劳强度。 
此外,在本申请中标注附图标记的情况下,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而不是限定图示的方式。 
第一实施例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在轴向观察下的局部被剖切的俯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图1的X-X′线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图1的Y-Y′线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图1的Z-Z′线的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与板之间的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板的结构的在轴向观察下的俯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7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7中的(B)是 x-x′线的剖视图,图7中的(C)是从箭头a观察的俯视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另外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8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8中的(B)是y-y′线的剖视图,图8中的(C)是从箭头b观察的俯视图。 
第一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是用于吸收(抑制)因第一板20(输入侧)和第二板30(输出侧)之间的扭转而产生的变动扭矩的装置(参照图2)。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具有扭转缓冲功能,并且具有借助弹力来吸收第一板20与第二板30之间的变动扭矩的减震部40。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设置在发动机的曲轴10与动力传递装置(未图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第一板20是与发动机的曲轴10相连接的环状的组装体(参照图1至图3)。第一板20将曲轴10的旋转动力向减震部40传递。在第一板20的内部容置有减震部40以及润滑剂(例如,黄油(grease)),并且第一板20与第二板30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构件60密封。第一板20经由滚珠轴承51支撑第二板30,并且使该第二板30能够旋转,并且利用滚珠轴承51、滑动构件52以及碟形弹簧53来限制第二板30在轴向上的移动。第一板20具有支撑构件21、板22、板23、齿圈24作为构成构件。 
支撑构件21是用于支撑第二板30的环状的构件,并且使该第二板30能够旋转(参照图1至图3)。支撑构件21通过螺栓11与板22一起紧固固定在曲轴10的凸缘部10a上。由此,支撑构件21与板22一体旋转。支撑构件21具有插在曲轴10的圆筒部10b的外周上的圆筒部21a。圆筒部21a插入于板23的内周,并且限制板23在径向上的移动。支撑构件21具有环状的凸缘部21b,该凸缘部21b从圆筒部21a的动力传递装置侧(图2的右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凸缘部21b具有用于使螺栓11的螺纹部分穿过的孔部。凸缘部21b具有圆筒部21c,该圆筒部21c从凸缘部21b的外周端部向轴向的动力传递装置侧(图1的右侧)延伸。圆筒部21c经由滚珠轴承51支撑第二板30(板31的圆筒部31b),并且该第二板30(板31的圆筒部31b)能够旋转。圆筒部21c压入并固定在滚珠轴承51的内环的内周上。支撑构件21具有环状的凸缘部21d,该凸缘部21d从圆筒部21c的动力传递装置侧(图1的右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凸缘部21d经由滑动构件52以及碟形弹簧53来限制第二板30(板31的凸缘部31c)在轴向上的移动。 凸缘部21d支撑碟形弹簧53的外周端部。 
板22是环状的构件(参照图1至图4)。板22的内周端部配置于支撑构件21的圆筒部21a的外周。板22的内周部分夹在支撑构件21的凸缘部21b和曲轴10的凸缘部10a之间,并且通过螺栓11与支撑构件21一起紧固固定在曲轴10上。板22与滚珠轴承51的外环分开。在板22的外周部分具有袋状的两个容置部22a,该容置部22a用于容置减震部40的座构件41、43、45以及螺旋弹簧42、44。从轴向观察时,容置部22a形成为圆弧状,并且容置部22a容置有第一座构件41、螺旋弹簧42、第二座构件43、螺旋弹簧44、第三座构件45、螺旋弹簧44、第二座构件43、螺旋弹簧42以及第一座构件41。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容置部22a用于引导座构件41、43、45的滑动。容置部22a的周向两侧的端面能够与配置于两端的一对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在减震部40中没有产生扭转时,容置部22a的周向两侧的端面与一对第一座构件41双方接触,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与一对第一座构件41中的一个相接触。板22以覆盖减震部4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板22的外周面插入环状的齿圈24的内侧,并通过焊接等来固定在齿圈24上。板22的动力传递装置侧(图2的右侧)的端部在整周上与板23紧贴在一起,并且通过焊接等来固定在板23上。 
板23是环状的构件(参照图1至图4)。板23的外周部分在整周上与板22紧贴在一起,并且通过焊接等来固定在板22上。由此,板23与板22一体旋转,并且第一飞轮20的内部的润滑剂不会从板22、23的接合部分漏出。在板23的中间部分具有袋状的两个容置部23a,该容置部23a用于容置减震部40的座构件41、43、45以及螺旋弹簧42、44。从轴向观察时,容置部23a形成为圆弧状,并且容置部23a用于容置第一座构件41、螺旋弹簧42、第二座构件43、螺旋弹簧44、第三座构件45、螺旋弹簧44、第二座构件43、螺旋弹簧42以及第一座构件41。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容置部23a用于引导座构件41、43、45的滑动。容置部23a的周向两侧的端面能够与两端的一对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在减震部40中没有产生扭转时,容置部23a的周向两侧的端面与一对第一座构件41相接触,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与一对第一座构件41中的一个相接触。板23的内周部分具有向动力传递装置侧(图1的右侧)延伸的圆筒部23b。圆筒部23b是第一板20侧 的结构部分,用于对第一板20和第二板3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圆筒部23b以不与板31接触的方式延伸至板31的凹部31d的附近。在圆筒部23b的内周面具有密封面23c,该密封面23c与密封构件60的弹性体62弹性接触。密封面23c被加工成沿着轴向平坦的圆筒面。 
齿圈24是在外周面上形成有齿轮的环状的构件(参照图1至图3)。齿圈24配置于板22的外周,并且通过焊接等来固定在板22上。齿圈24与起动电动机(未图示)的小齿轮(未图示)相啮合。 
第二板30是将来自减震部40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动力传递装置(未图示)的环状的组装体(参照图1至图3)。第二板30经由滚珠轴承51能够旋转地轴支撑在第一板20上,并且利用滚珠轴承51、滑动构件52以及碟形弹簧53限制第二板30相对于第一板20的轴向上的移动。第二板30和第一板20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构件60密封。第二板30具有板31、板32、铆钉33作为构成构件。 
板31是环状的构件(参照图1至图3)。板31的外周部分通过螺栓等与动力传递装置(未图示)相连接。在板31的比板23的圆筒部23b更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具有密封面31a,该密封面31a与密封构件60的金属环61的内周面相压接。密封面31a形成为沿着轴向平坦的圆筒面,并且金属环61压入嵌合在该密封面31a上。在板31的比密封面31a更靠近轴向的动力传递装置侧(图2的右侧)的部分且径向外侧的部分具有环状的凹部31d,该凹部31d向轴向的动力传递装置侧(图2的右侧)凹陷。板23的圆筒部23b的前端部以不与凹部31d接触的方式插入于凹部31d中。板31的比密封面31a更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通过铆钉33与板32相连接。由此,板31与板32一体旋转。在板31的比铆钉33更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具有圆筒部31b,该圆筒部31b向轴向的发动机侧(图1的左侧)延伸。圆筒部31b经由滚珠轴承51能够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构件21的圆筒部21c上。滚珠轴承51的外环压入嵌合在圆筒部31b的内周面上。板31具有环状的凸缘部31c,该凸缘部31c从比铆钉33更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径向内侧延伸。凸缘部31c配置于滚珠轴承51和滑动构件52之间,并且凸缘部31c以不与滚珠轴承51的内环接触的方式形成。凸缘部31c被碟形弹簧53从滑动构件52向滚珠轴承51侧施力。 
板32是环状的构件(参照图1至图6)。板32配置于板31的圆筒部31b的外周。板32的内周部分通过铆钉33与板31相连接。由此,板32与板31一体旋转。板32配置于板22和板23之间的大致中央。在板32的外周部分具有两个突起部32a,该突起部32a向径向外侧突出。两个突起部32a形成在彼此错开180°的位置上。在板32的周向的两个突起部32a之间,容置有减震部40的座构件41、43、45以及螺旋弹簧42、44。在周向的两个突起部32a之间容置有第一座构件41、螺旋弹簧42、第二座构件43、螺旋弹簧44、第三座构件45、螺旋弹簧44、第二座构件43、螺旋弹簧42以及第一座构件41。突起部32a的周向两侧的端面能够与两端的一对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在减震部40中没有产生扭转时,突起部32a的周向两侧的端面与一对第一座构件41相接触,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与一对第一座构件41中的一个相接触。优选,在第一座构件41的轴向上的中央,突起部32a与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 
在突起部32a的周向两侧的端面具有突出部32b、32c,该突出部32b、32c向轴向的两侧延伸(参照图4)。突出部32b、32c能够与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突出部32b、32c在能够与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的面中,具有沿着经过曲轴10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形成的部分,并能够沿着周向按压第一座构件41。突出部32b、32c还连续地形成在能够与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的面的径向外侧(参照图5)。突出部32b、32c还连续地形成在能够与第一座构件41接触或分离的面的径向内侧(参照图5)。突出部32b、32c以第一座构件41侧的角部不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具有第一座构件41侧的角部被弯曲成平滑的圆弧形状的曲面部32d、32e(参照图4)。此外,板32的成形方法可以是任意的。突起部32a与第一座构件41抵接的部分(抵接面32h)是曲面部32d、32e以及曲面部32d、32e之间的直线部分。 
铆钉33是用于连接板31和板32的构件(参照图1至图3)。 
发动机侧的旋转轴的旋转动力输入至减震部40,减震部40将被输入的该旋转动力输出至动力传递装置(参照图2)。在减震部40一个圆周上配设有多个螺旋弹簧42、44(参照图1)。减震部40具有座构件41、43、45和螺旋弹簧42、44作为构成构件。 
第一座构件41容置于板22、23的容置部22a、23a以及板32的突起部32a之间,并且配置于该容置部22a、23a以及突起部32a的周向的端面和螺旋弹簧42的端部之间(参照图1、图2、图4、图5、图7)。第一座构件41,例如能够采用金属、树脂或橡胶或者将上述材料组合起来的材料,而且为了减少螺旋弹簧42的磨损,能够采用树脂。在第一座构件41的周向的一侧具有延伸部41a、41b,该延伸部41a、41b分别从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的部分沿周向延伸。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延伸部41a、41b分别与相向的第二座构件43的延伸部43a、43b相抵接,由此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从而延伸部41a、41b成为第一挡止部。第一延伸部41a能够与第一延伸部43a相抵接。第二延伸部41b能够与第二延伸部43b相抵接。此外,为了吸收延伸部41a、41b和延伸部43a、43b相抵接来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时所产生的冲击,也可以在配置于第一座构件41和第二座构件43之间的螺旋弹簧42的内侧,配置由橡胶等形成的缓冲构件(未图示),在延伸部41a、41b、43a、43b彼此相抵接之前,使缓冲构件与第一座构件41以及第二座构件43弹性抵接。延伸部41a、41b的前端面沿着经过曲轴10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形成。延伸部41a、41b中的与螺旋弹簧42的外周面相向的面形成为倾斜面41e,越从延伸部41a、41b的根部(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则越远离螺旋弹簧42的外周面,以便即使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也不会与螺旋弹簧42接触而产生磨损。第一座构件41中的能够与板32的突起部32a(包括突出部32b、32c)抵接的面,沿着经过曲轴10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形成。 
螺旋弹簧42容置于板22、23的容置部22a、23a以及板32的突起部32a之间,并且配置于第一座构件41和第二座构件43之间(参照图1)。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板22、23和板32之间的扭转)时,螺旋弹簧42进行收缩,由此吸收因板22、23和板32之间的旋转差而产生的冲击。此外,也可以在螺旋弹簧42的内侧配置另外的螺旋弹簧。 
第二座构件43容置于板22、23的容置部22a、23a以及板32的突起部32a之间,并且配置于螺旋弹簧42和螺旋弹簧44之间(参照图1)。第二座构件43例如能够采用金属、树脂或橡胶或者组合上述材料的材料,而且为了减少螺旋弹簧42、44的磨损,能够采用树脂。在第二座构件43的周向 的两侧具有延伸部43a、43b、43c、43d,该延伸部43a、43b、43c、43d分别从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的部分沿周向延伸。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延伸部43a、43b与相向的第一座构件41的延伸部41a、41b相抵接,由此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从而延伸部43a、43b成为第二挡止部。第一延伸部43a能够与第一延伸部41a相抵接。第二延伸部43b能够与第二延伸部41b相抵接。此外,为了吸收延伸部43a、43b、41a、41b彼此抵接来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时所产生的冲击,也可以在配置于第二座构件43和第一座构件41之间的螺旋弹簧42的内侧,配置由橡胶等形成的缓冲构件(未图示),在延伸部43a、43b、41a、41b彼此抵接之前,使缓冲构件与第二座构件43以及第一座构件41弹性抵接。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延伸部43c、43d与相向的第三座构件45的延伸部45a、45b相抵接,由此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从而延伸部43c、43d成为第三挡止部。第三延伸部43c能够与第一延伸部45a相抵接。第四延伸部43d能够与第二延伸部45b相抵接。此外,为了吸收延伸部43c、43d、45a、45b彼此相抵接来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时所产生的冲击,也可以在配置于第二座构件43和第三座构件45之间的螺旋弹簧44的内侧,配置由橡胶等形成的缓冲构件(未图示),在延伸部43c、43d、45a、45b彼此抵接之前,使缓冲构件与第二座构件43以及第三座构件45弹性抵接。延伸部43a、43b的前端面沿着经过曲轴10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形成。延伸部43c、43d的前端面沿着经过曲轴10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形成。延伸部43a、43b中的与螺旋弹簧42的外周面相向的面形成为倾斜面,越从延伸部43a、43b的根部(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则越远离螺旋弹簧42的外周面,以便即使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也不会与螺旋弹簧42接触而产生磨损。延伸部43c、43d中的与螺旋弹簧44的外周面相向的面形成为倾斜面,越从延伸部43c、43d的根部(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则越远离螺旋弹簧42的外周面,以便即使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也不会与螺旋弹簧44接触而产生磨损。 
螺旋弹簧44容置于板22、23的容置部22a、23a以及板32的突起部32a之间,并且配置于第二座构件43和第三座构件45之间(参照图1)。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板22、23和板32之间的扭转)时,螺旋弹簧44进行收缩,由此吸收因板22、23和板32之间的旋转差而产生的冲击。此外,也 可以在螺旋弹簧44的内侧配置另外的螺旋弹簧。 
第三座构件45容置于板22、23的容置部22a、23a以及板32的突起部32a之间,并且配置在相邻的螺旋弹簧44之间(参照图1、图8)。第三座构件45例如能够采用金属、树脂或橡胶或者组合上述材料的材料,而且为了减少螺旋弹簧44的磨损,能够采用树脂。在第三座构件45的周向的两侧具有延伸部45a、45b,该延伸部45a、45b分别从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的部分沿周向延伸。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延伸部45a、45b与相向的第二座构件43的延伸部43c、43d相抵接,由此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从而延伸部45a、45b成为第四挡止部。第一延伸部45a能够与第三延伸部43c相抵接。第二延伸部45b能够与第四延伸部43d相抵接。此外,为了吸收延伸部45a、45b、43c、43d彼此抵接来限制减震部40中的扭转时所产生的冲击,也可以在配置于第三座构件45和第二座构件43之间的螺旋弹簧44的内侧,配置由橡胶等形成的缓冲构件(未图示),在延伸部45a、45b、43c、43d彼此抵接之前,使缓冲构件与第三座构件45以及第二座构件43弹性抵接。延伸部45a、45b的前端面沿着经过第一板20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形成。延伸部45a、45b中的与螺旋弹簧44的外周面相向的面形成为倾斜面45e,越从延伸部45a、45b的根部(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则越远离螺旋弹簧44的外周面,以便即使在减震部40中产生扭转时也不会与螺旋弹簧44接触而产生磨损。 
滚珠轴承51是环状的轴支撑构件,用于使板31支撑在支撑构件21上,并且使该板31能够旋转(参照图1至图3)。在滚珠轴承51的外环和内环之间安装有多个球。外环压入嵌合在板31的圆筒部31b的内周上。内环压入嵌合在支撑构件21的圆筒部21c的外周上。 
滑动构件52是环状的构件,用于限制板31在轴向上的移动(参照图1至图3)。滑动构件52配置于板31的凸缘部31c和支撑构件21的凸缘部21d之间。滑动构件52被碟形弹簧53从支撑构件21的凸缘部21d侧施力,并且滑动构件5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板31的凸缘部31c压接。 
碟形弹簧53是配置于支撑构件21的凸缘部21d和滑动构件52之间的盘状的弹簧,经由滑动构件52向滚珠轴承51侧对板31的凸缘部31c施力(参照图1至图3)。 
密封构件60是对第一板20和第二板3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环状的构件(参照图1至图3)。密封构件60由金属环61以及弹性体62构成。金属环61是通过冲压以规定形状形成的环状的构件。金属环61压入嵌合在板31的密封面31a的外周上。由此,金属环61固定在板31的密封面31a的规定的位置上。弹性体62是固定于金属环6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并且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部分。弹性体62例如由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橡胶、树脂形成。弹性体62的外周端部与板23的密封面23c弹性接触。 
根据第一实施例,在能够与减震部40中的第一座构件41抵接的板32上,形成从突起部32a的周向的端部向轴向两侧延伸的突出部32b、32c,由此提高板32的承受旋转方向负载的刚性,并且分散因圆周方向的负载而产生的应力,从而大幅度提高疲劳强度。另外,在突出部32b、32c中的第一座构件41侧的角部形成曲面部32d、32e,由此能够缓和因第一座构件41和板32的不均匀接触而产生的应力集中。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例,设置有分别从座构件41、43、45的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的部分沿周向延伸的延伸部41a、41b、43a、43b、43c、43d、45a、45b,利用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的挡止部承担对应的挡止部彼此抵接时的负载,由此使在板22、23及板32与第一座构件41的抵接的周向的抵接部产生的应力均匀化,从而能够提高座构件41、43、45的强度、耐久性。 
第二实施例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进行说明。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9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9中的(B)是x-x′线的剖视图,图9中的(C)是从箭头a观察的俯视图。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另外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0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0中的(B)是y-y′线的剖视图,图10中的(C)是从箭头b观察的俯视图。 
第二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在座构件41、45的径向外侧的面上形成有槽部41c、41d、45c、45d。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座构件(图1的43)的径向外侧的面上也形成有槽部(未图示)。除了槽部之外的结构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第一座构件41的径向外侧的面(与图2的板22摩擦的摩擦面)上具有槽部41c、41d。槽部41c、41d发挥储存润滑剂或磨损粉末的作用。槽部41c是沿着轴向形成的一个(多个也可以)槽部。槽部41d是沿着周向形成的两个(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槽部。槽部41d的形成方向和槽部41c的形成方向呈90°。此外,只要具有槽部41c、41d中的某一方即可。第一座构件41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座构件(图7的41)的结构相同。另外,在第三座构件45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座构件(图1的43)上也形成相同的槽部。 
根据第二实施例,取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在座构件41、45的径向外侧的面(摩擦面)上形成槽部41c、41d、45c、45d,由此向摩擦面稳定地供给润滑剂来降低磨损,并且能够防止产生磨损粉末时的磨损粉末侵入摩擦面,能够防止由于磨损而延伸部41a、41b、45a、45b的周向的前端面的面积减小使延伸部41a、41b、45a、45b的强度降低的情况,从而提高座构件41、45承受与板22摩擦的摩擦力的稳定性,能够防止因座构件41、45的耐久性和润滑剂的性能降低等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老化而引起的性能的降低。 
第三实施例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进行说明。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1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1中的(B)是x-x′线的剖视图,图11中的(C)是从箭头a观察的俯视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另外的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2中的(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2中的(B)是y-y′线的剖视图,图12中的(C)是从箭头b观察的俯视图。 
第三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不使座构件47、48的挡止部47a、48a从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的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向周向延伸,而使整个螺旋弹簧(未图示)的周围的部分不分开地沿着周向延伸。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地,在座构件47、48的径向外侧的面上形成有槽部47c、 47d、48c、48d。此外,第一座构件47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座构件(图7的41)相对应。另外,第三座构件48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座构件(图8的45)相对应。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座构件(图1的43)的径向外侧的面上也形成槽部(未图示),使挡止部(图1的43a、43b)的整个螺旋弹簧(未图示)的周围的部分不分开地沿着周向延伸。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根据第三实施例,取得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在座构件47、48上设置47a、48a,该47a、48a的整个螺旋弹簧(未图示)的周围的部分不分开地沿着周向延伸,并且挡止部47a、48a承担挡止部彼此抵接时的负载,由此使在板(相当于图1的22、23)及板(相当于图1的32)与第一座构件47抵接的周向的抵接部中产生的应力均匀化,从而能够提高座构件47、48的强度、耐久性。 
第四实施例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进行说明。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第四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不在板32上形成孔部(图6的32f),而在以环状形成的部分的外周面(除了突起部32a之外的面)上形成有外齿的花键部32g(在外周面上具有凹凸的部分)。花键部32g用于与其它机构(例如,在减震部(图1的40)中不能吸收扭转时产生滑动的限制部)中的规定的部件嵌合。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另外,第四实施例也可以与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组合起来采用。根据第四实施例,取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此外,特愿2010-246774号(与权利要求11至15相对应)的“背景技术”以及“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特愿2010-246774号的背景技术)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在具有手动变速器的车辆中设置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用于吸收(抑制)发动机的变动扭矩。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有借助弹力来吸收变动扭矩的减震部。作为减震部,具有: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旋转的方式配置;螺旋弹簧,用于缓冲在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的扭转;弹簧座(座 构件),配置于螺旋弹簧的一端部和第二旋转构件之间。 
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如下的减震机构,即,弹簧座与输出板(第二旋转构件)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弹簧座和输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为250mm2以上。弹簧座与输出板的传递部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上述传递部从输出板的主体部向半径方向延伸。传递部具有:第一突出部,从主体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第二突出部,从该第一突出部的旋转方向的端部向轴向的发动机侧延伸。第二突出部能够与弹簧座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第二突出部和弹簧座之间的接触面积确保为250mm2以上。即,使弹簧座和输出板的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提高弹簧座的强度。 
(特愿2010-246774号的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发明中,具有确保输出板和弹簧座之间的接触面积尽量大的结构,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在将来自弹簧座的负载向输出板的第二突出部传递时,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以第二突出部和第一突出部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负载方向倾斜。因此,输出板的第二突出部和弹簧座接触的面的面压会变得不均匀,弹簧座的应力集中在与第二突出部和第一突出部的连接部分接触的部分,并且为了限制减震部的扭转而弹簧座彼此接触时的应力施加于弹簧座上,由此使弹簧座的强度、耐久性大幅度减小。 
另外,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发明中,每当为了限制减震部的扭转而弹簧座彼此接触时的应力施加于输出板的第二突出部时,反复产生如下情况,即,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部以输出板中的第二突出部和第一突出部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负载方向倾斜,由此输出板中的第二突出部和第一突出部的连接部分可能会疲劳损坏。 
而且,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发明中,输出板的第二突出部的前端的角形成为尖角,由于弹簧座和输出板的形状精度的偏差等,输出板的第二突出部和弹簧座的接触方式会变得不均匀,从而产生的应力可能局部集中,甚至损坏上述构件。 
权利要求11至15的主要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输出板中的突出部的连接部分以及座构件的疲劳强度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此外,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公开(包括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的内容的范围内,进而基于其基本的技术思想,对实施方式至实施例进行变更并 调整。另外,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对各种公开要素(包括各权利要求的各要素、各实施例的各要素、各附图的各要素等)进行各种组合或选择。即,本实用新型显然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包括权利要求书的全部公开内容及技术思想来得到的各种变形、修正。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10        曲轴 
10a       凸缘部 
10b       圆筒部 
11        螺栓 
20        第一板(第一旋转构件) 
21        支撑构件 
21a       圆筒部 
21b       凸缘部 
21c       圆筒部 
21d       凸缘部 
22        板(第一旋转构件) 
22a       容置部 
23        板(第一旋转构件) 
23a       容置部 
23b       圆筒部 
23c       密封面 
24        齿圈 
30        第二板(第二旋转构件) 
31        板 
31a       密封面 
31b       圆筒部 
31c       凸缘部 
31d       凹部 
32        板(第二旋转构件) 
32a       突起部 
32b、32c  突出部 
32d、32e  曲面部 
32f       孔部 
32g       花键部 
32h       抵接面 
33        铆钉 
40        减震部 
41        第一座构件 
41a       第一延伸部(第一挡止部) 
41b       第二延伸部(第一挡止部) 
41c、41d  槽部 
41e       倾斜面 
42        螺旋弹簧 
43        第二座构件 
43a       第一延伸部(第二挡止部) 
43b       第二延伸部(第二挡止部) 
43c       第三延伸部(第三挡止部) 
43d       第四延伸部(第三挡止部) 
44        螺旋弹簧 
45        第三座构件 
45a       第一延伸部(第四挡止部) 
45b       第二延伸部(第五挡止部) 
45c、45d  槽部 
45e       倾斜面 
47        第一座构件 
47a       挡止部 
47c、47d  槽部 
47e       倾斜面 
48        第三座构件 
48a       挡止部 
48c、48d  槽部 
48e       倾斜面 
51        滚珠轴承 
52        滑动构件。
53        碟形弹簧 
60        密封构件 
61        金属环 
62        弹性体 

Claims (15)

1.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旋转构件,其被配置为能够旋转, 
第二旋转构件,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构件旋转, 
弹性构件,其吸收因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而产生的变动扭矩, 
第一座构件,其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一端,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被传递来自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一方的力, 
第二座构件,其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被传递来自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另一方的力; 
上述第一座构件具有第一挡止部,上述第一挡止部由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规定距离的部分的第一延伸部和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比上述规定距离小的距离的部分的第二延伸部构成,且朝向上述第二座构件延伸, 
上述第二座构件具有第二挡止部,上述第二挡止部由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规定距离的部分的第一延伸部和用于支撑上述弹性构件的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相距比上述规定距离小的距离的部分的第二延伸部构成,且朝向上述第一座构件延伸, 
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相抵接,来限制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挡止部及上述第二挡止部的与上述弹性构件的周围的面相向的面是倾斜面,该倾斜面越从上述第一挡止部以及上述第二挡止部的基端部朝向前端越远离上述弹性构件的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挡止部以覆盖上述弹性构件的整个周围的方式朝向上述第二座构件延伸, 
上述第二挡止部以覆盖上述弹性构件的整个周围的方式朝向上述第一座构件延伸, 
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在上述弹性构件的整个周围相抵接,来限制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扭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座构件及上述第二座构件由金属、树脂或橡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构件是螺旋弹簧, 
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有另外的螺旋弹簧,其配置于上述螺旋弹簧的内侧,并且配置于上述第一座构件和上述第二座构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构件是螺旋弹簧, 
上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有缓冲构件,其配置于上述螺旋弹簧的内侧,并且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和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产生了扭转时,在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抵接之前,夹在上述第一座构件和上述第二座构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旋转构件呈环状, 
上述第一挡止部和上述第二挡止部相抵接的面是沿着经过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中心的径向的线而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座构件以及上述第二座构件的距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最远的各面能够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相对滑动,并且被设置有槽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形成为环状, 
在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周向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上述槽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旋转构件形成为环状, 
在与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周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上述槽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旋转构件形成为环状,且在外周端面上具有向远离上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 
上述弹性构件至少为一个, 
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配置于上述弹性构件的周向上的端部和上述突起部之间,并且能够与上述突起部相抵接, 
上述突起部具有在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轴向上延伸的抵接部, 
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相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部在能够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抵接的面上,具有沿着经过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中心的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径向的线而形成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部还连续地形成在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能够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抵接的面的径向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部还连续地形成在上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能够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抵接的面的径向内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部具有与上述第一座构件或者上述第二座构件相向的角部被弯曲成平滑的圆弧形状的曲面部。 
CN201190000849.9U 2010-11-02 2011-10-26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842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6774A JP5609550B2 (ja) 2010-11-02 2010-11-02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10-246773 2010-11-02
JP2010246773A JP5447340B2 (ja) 2010-11-02 2010-11-02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10-246774 2010-11-02
PCT/JP2011/074711 WO2012060264A1 (ja) 2010-11-02 2011-10-26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84282U true CN203384282U (zh) 2014-01-08

Family

ID=46024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9000084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84282U (zh) 2010-11-02 2011-10-26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36922B1 (zh)
CN (1) CN203384282U (zh)
WO (1) WO20120602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2624A (zh) * 2014-01-24 2014-07-09 黄露萍 一种适用于空投微小型机器人的仿刺猬减震外壳
CN106884930A (zh) * 2015-12-16 2017-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装置
CN108939884A (zh) * 2018-07-24 2018-12-07 彭圆 一种工业废气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2721A (en) * 1986-03-18 1987-10-27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Long travel damper with low lag dynamic spring retainers
FR2637664B1 (fr) * 1988-10-07 1994-03-11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JPH0667947U (ja) * 1993-02-26 1994-09-22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DE10133694A1 (de) * 2000-07-27 2002-02-07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JP2002340095A (ja) * 2001-05-15 2002-11-27 Exedy Corp ダンパー機構
JP2003148512A (ja) * 2001-11-07 2003-05-21 Exedy Corp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KR100527443B1 (ko) * 2003-03-20 2005-1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비틀림 진동 댐퍼
KR100610853B1 (ko) * 2004-08-11 2006-08-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비틀림 진동 댐퍼
JP4512654B2 (ja) * 2008-07-24 2010-07-28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
JP5314483B2 (ja) 2009-04-16 2013-10-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医療画像データ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医療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医療画像データ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0246773A (ja) 2009-04-16 2010-11-04 Toto Ltd 便座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2624A (zh) * 2014-01-24 2014-07-09 黄露萍 一种适用于空投微小型机器人的仿刺猬减震外壳
CN103912624B (zh) * 2014-01-24 2016-04-20 黄露萍 一种适用于空投微小型机器人的仿刺猬减震外壳
CN106884930A (zh) * 2015-12-16 2017-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装置
CN106884930B (zh) * 2015-12-16 2018-11-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装置
CN108939884A (zh) * 2018-07-24 2018-12-07 彭圆 一种工业废气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36922A4 (en) 2013-09-11
WO2012060264A1 (ja) 2012-05-10
EP2636922A1 (en) 2013-09-11
EP2636922B1 (en)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18862B1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203384282U (zh)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JP6100362B2 (ja) 特に自動車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ための振り子式ダンパ装置
US8690174B2 (en) Geared motor for an active roll stabilizer
CN104024703B (zh) 无级变速器驱动带轮
CN104302944B (zh) 离心力摆
CN104169612B (zh) 具有差速器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
US20110284312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07235071A (zh) 助力转向设备
CN101687531B (zh) 车轮隔离器联接装置
CN104169613B (zh) 具有差速器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
CN103573808A (zh) 用于转向柱的轴承装置和设置有该装置的旋转发动机
CN101509536B (zh) 用于内燃机辅助机组的减振器、尤其是发电机减振器
WO2016203975A1 (ja)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の支持構造
CN107023611A (zh) 用于耦合扭振减振器的耦合组件
CN107532679B (zh) 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CN103080585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109073038A (zh) 动态减振器
CN103821837A (zh) 离合器盘组件
CN106461005A (zh) 离合器盘和摩擦离合器装置
CN104136804B (zh) 齿轮减速器
CN103671623B (zh) 自由轮
CN105221654A (zh) 减震器装置
JP6119372B2 (ja) ローディングカム装置及び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
JP4466302B2 (ja) ハブ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