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31917U -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31917U
CN203331917U CN2013203841781U CN201320384178U CN203331917U CN 203331917 U CN203331917 U CN 203331917U CN 2013203841781 U CN2013203841781 U CN 2013203841781U CN 201320384178 U CN201320384178 U CN 201320384178U CN 203331917 U CN203331917 U CN 203331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leg
assembly
loading
pedestal assembly
bearing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8417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磊
陈志伟
许劲松
张建
李庆民
杨磊
满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XCMG Truck Mounted Cra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XCMG Truck Mounted Cra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XCMG Truck Mounted Cra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zhou XCMG Truck Mounted Cra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38417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319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31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319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包括牵引车、半挂车和集装箱起重装置,所述半挂车包括半挂车车架,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包括基座总成、第一支腿、第二支腿、臂架摆动总成和起重吊链总成;所述半挂车车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中的基座总成;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基座总成上,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起重吊链总成;所述基座总成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集装箱的第二旋锁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自行吊装作业,消除了对外部装卸起重设备的依赖。

Description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背景技术
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在内陆地区主要采用公路半挂车进行运输。集装箱装卸方面,在大型港口与集装箱办理站一般依靠正面吊、龙门吊等专业装卸起重设备,而在小型货站或是用户所在地则只能租用汽车吊等起重设备。这种原始的作业方式需要依赖这些专业的起重设备才能完成集装箱的装卸,因此,目前的集装箱运输车无法实现自行吊装,依赖程度过高,这样不仅会增加运营成本,而且还会使集装箱的装卸作业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能够实现自行双侧吊装作业,消除了对外部装卸起重设备的依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包括牵引车、半挂车和集装箱起重装置,所述半挂车包括半挂车车架,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包括基座总成、第一支腿、第二支腿、臂架摆动总成和起重吊链总成;其中:所述半挂车车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中的基座总成;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基座总成上,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起重吊链总成;所述基座总成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集装箱的第二旋锁装置。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腿包括上支腿、下支腿、第一活动支脚、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其中:所述上支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基座总成左端的铰接孔中,另一端与所述下支腿相铰接;所述下支腿与所述第一活动支脚相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基座总成和所述上支腿,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支腿和所述下支腿;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所述第二液压缸同时伸出时,所述上支腿与地面相水平,所述下支腿与地面相垂直;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所述第二液压缸同时回收时,所述上支腿和下支腿均摆动至所述基座总成上方并与地面相垂直。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腿包括摆动支腿、第二活动支脚和第三液压缸;其中:所述摆动支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基座总成右端的铰接孔中,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支脚相连接;所述第三液压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基座总成和所述摆动支腿;所述第三液压缸回收时,所述摆动支腿摆动至所述基座总成上方并与地面相垂直。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臂架摆动总成包括可伸缩臂架、支座、左变幅油缸和右变幅油缸;其中:所述支座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之间的内侧,所述支座的第二端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左变幅油缸和右变幅油缸相铰接;所述左变幅油缸和右变幅油缸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内侧相铰接;所述可伸缩臂架从所述支座的第二端伸入,与所述基座总成相铰接,所述可伸缩臂架的伸出端连接所述起重吊链总成。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左变幅油缸回缩,所述右变幅油缸伸出时,所述支座带动所述可伸缩臂架向左侧变幅;所述左变幅油缸伸出,所述右变幅油缸回缩时,所述支座带动所述可伸缩臂架向右侧变幅。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起重吊链总成包括吊头、第一销轴、起重短环链和第一旋锁;其中:两根所述起重短环链的一端同时与一个所述吊头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旋锁;所述吊头通过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臂架为三节或四节或五节伸缩式臂架结构。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锁装置包括第二销轴、固定轴套、固定螺母、锁紧螺母以及手柄,其中:所述第二销轴的其中一端设置有挂接部,所述固定轴套为管状,所述第二销轴的其中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轴套且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所述挂接部沿所述固定轴套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固定轴套的内径;所述固定轴套上背离所述挂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螺母螺纹连接;所述锁紧螺母套设在所述手柄与所述固定轴套之间的所述第二销轴上,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销轴螺纹连接并与所述固定螺母相抵接。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螺母以及所述锁紧螺母至少其中之一的周向外表面固设有把手部。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把手部为至少一根杆件。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销轴形成可拆卸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二销轴上的限位部、设置在所述限位部上的螺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定位通孔,其中:所述定位通孔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多边形,所述定位通孔套设在所述限位部上且与所述限位部相适配;所述螺杆上设置有螺纹的杆状部嵌于所述螺孔内并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头部抵压住所述手柄。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多边形为矩形。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螺杆的杆状部上还套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介于所述螺杆的头部与所述手柄之间,且所述垫片抵压在所述手柄上。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锁装置的固定轴套锁定在所述基座总成上,所述第二销轴的所述挂接部穿过所述集装箱的角件上的连接孔,且所述挂接部的底部与所述集装箱的角件相抵接;所述连接孔的形状为条形,且所述挂接部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均与所述连接孔的深度方向相垂直;所述挂接部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孔的宽度尺寸,所述挂接部长度尺寸小于所述连接孔的长度尺寸。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轴套还固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挂接部的底部相抵接。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基座总成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槽,所述支撑部的底部嵌于所述定位槽内,且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基座总成的底部相抵接。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中的基座总成通过挡座固定在半挂车车架的工字梁上。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包括集装箱起重装置,集装箱起重装置采用基座总成、第一支腿、第二支腿、臂架摆动总成和起重吊链总成,并将基座总成设置在半挂车车架的前端和后端,将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分别设置在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臂架摆动总成的一端设置在基座总成上,臂架摆动总成的另一端连接起重吊链总成,当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的时候,将起重吊链总成的第一旋锁置于集装箱底部角件长圆孔内,起重状态下链条受力拉直,第一旋锁自动旋转并紧紧锁住集装箱底角锁孔边缘,两者最大面积接触,起到自动锁紧作用,保证了集装箱在作业中不会自动脱落,因此,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自行吊装作业,与现有的集装箱运输车无法实现自行吊装造成的依赖程度过高、运营成本高以及装卸作业效率降低的缺陷相比,本实用新型消除了对外部装卸起重设备的依赖,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集装箱的装卸作业效率。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存在以下优点:
1、由于本实用新型是以基座总成为连接基础,臂架结构和支腿结构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各个结构之间采用液压缸进行连接,从而可以按照实际工况控制相应液压缸的伸缩,从而适应多种不同的工况,而且在各液压缸都回收的时候,支腿结构均摆动至基座总成上方并位于竖向平面内,减小了整体的横向面积,达到了节省空间、结构紧凑的效果。
2、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双变幅组合臂架摆动机构形成了超静定结构,结构精巧,具有极高的稳定效果,并且,还能够非常便捷快速地实现了从集装箱自装卸运输车的一侧变幅摆动到运输车的另一侧的过程,即双侧起重的功能。
3、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旋锁装置中,可以通过调节固定螺母和/或锁紧螺母在第二销轴上的位置的方式调整第二销轴沿其轴向相对于固定轴套的可移动距离,由此可以改变第二销轴上的挂接部相对于集装箱的角件的距离,故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集装箱的角件相对于基座总成位置高度的变化来调节第二销轴上的挂接部相对于基座总成位置高度,以此不仅可以保证第二销轴上的挂接部仍旧可以对集装箱的角件以及集装箱进行锁定,而且集装箱发生变形时也便于第二旋锁装置的解锁,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集装箱角件易出现无法与第二旋锁装置形成良好配合的技术问题。
4、集装箱起重装置中的基座总成和集装箱之间通过第二旋锁装置旋锁锁紧定位,保证了集装箱在运输车行驶状态下牢固可靠。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作业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收拢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中臂架摆动总成的装配示意图;
图5a-5c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中起重吊链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中起重吊链总成与集装箱连接作业的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收拢时与半挂车车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作业时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作业时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旋锁装置与集装箱起重装置的基座总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旋锁装置与集装箱起重装置的基座总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旋锁装置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旋锁装置与集装箱的角件之间位置关系的变化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座总成;2-第一支腿;3-第二支腿;4-臂架摆动总成;5-可伸缩臂架;6-起重吊链总成;7-半挂车车架;21-上支腿;22-下支腿;23-第一活动支脚;24-第一液压缸;25-第二液压缸;31-摆动支腿;32-第二活动支脚;33-第三液压缸;41-支座;42-左变幅油缸;43-右变幅油缸;51-第一节伸缩臂;52-第二节伸缩臂;53-第一伸缩液压缸;54-第二伸缩液压缸;61-吊头;62-第一销轴;63-起重短环链;64-第一旋锁;8-第二销轴;9-挂接部;10-限位部;11-固定轴套;12-支撑部;13-固定螺母;14-把手部;15-锁紧螺母;16-手柄;17-定位通孔;18-螺杆;19-垫片;81-定位槽;106-集装箱;91-角件;101-牵引车;102-半挂车;103-集装箱起重装置;104-挡座;105-第二旋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
下文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与附图本身的左、右方向一致。
如图1-3、7-9所示,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包括牵引车101、半挂车102和集装箱起重装置103,所述半挂车102包括半挂车车架7,集装箱起重装置103包括基座总成1、第一支腿2、第二支腿3、臂架摆动总成4和起重吊链总成6;其中:所述半挂车车架7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103中的基座总成1;第一支腿2和第二支腿3分别设置在基座总成1的左端和右端。臂架摆动总成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基座总成1上,所述臂架摆动总成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起重吊链总成6。所述基座总成1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集装箱106的第二旋锁装置105。
当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起重装置的时候,将起重吊链总成6的第一旋锁置于集装箱底部角件长圆孔内,起重状态下链条受力拉直,第一旋锁自动旋转并紧紧锁住集装箱底角锁孔边缘,两者最大面积接触,起到自动锁紧作用,保证了集装箱在作业中不会自动脱落,因此,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自行吊装作业,与现有的集装箱运输车无法实现自行吊装造成的依赖程度过高、运营成本高以及装卸作业效率降低的缺陷相比,本实用新型消除了对外部装卸起重设备的依赖,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集装箱的装卸作业效率。
第一支腿2包括上支腿21、下支腿22、第一活动支脚23、第一液压缸24和第二液压缸25。其中:上支腿21的一端铰接在基座总成1左端的铰接孔中,另一端与下支腿22相铰接,下支腿22与第一活动支脚23相连接,因此,上支腿21、下支腿22和第一活动支脚23组成双折叠结构,折叠时,下支腿22在和上支腿21折叠在一块之后,再一起摆动到基座总成1上方,位于竖向平面内(如图2所示),从而减小了整体的横向尺寸,进而节省了空间。
第一液压缸24的两端分别连接基座总成1和上支腿21,第二液压缸25的两端分别连接上支腿21和下支腿22。第一液压缸24和第二液压缸25同时伸出时,上支腿21与地面相水平,位于水平平面内。下支腿22与地面相垂直,且第一活动支脚23完全叩在地面上。第一液压缸24和第二液压缸25同时回收时,上支腿21和下支腿22均摆动至基座总成1上方并与地面相垂直,均位于竖向平面内。由此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可以按照实际工况控制相应液压缸的伸缩,从而适应多种不同的工况,而且在第一液压缸24和第二液压缸25都回收的时候,上支腿21和下支腿22摆动至基座总成1上方并位于竖向平面内,从而减小了整体的横向面积,达到了节省空间、结构紧凑的效果。
第二支腿3包括摆动支腿31、第二活动支脚32和第三液压缸33。其中:摆动支腿31的一端铰接在基座总成1右端的铰接孔中,另一端与第二活动支脚32相连接。摆动支腿31可以围绕其与基座总成1之间的铰接点旋转,旋转至位于基座总成1的上方并位于竖向平面内(如图1所示),从而减小了整体的横向尺寸,进而节省了空间。
第三液压缸33的两端分别连接基座总成1和摆动支腿31。第三液压缸33伸出时,第二活动支脚32向外伸出,并完全叩在地面上,由于摆动支腿31与地面所成的夹角成锐角,此时第二活动支脚32与第一活动支脚23与地面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很大,整个机构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跨距,此时可将第二支腿3伸入集装箱运输半挂车底盘下方并进行车对车转运作业,从而能够适用于很多工况。
第三液压缸33回收时,摆动支腿31摆动至基座总成1上方并与地面相垂直。由此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可以按照实际工况控制相应液压缸的伸缩,从而适应多种不同的工况,而且在第三液压缸33都回收的时候,摆动支腿31摆动至基座总成1上方并位于竖向平面内,从而减小了整体的横向面积,达到了节省空间、结构紧凑的效果。
如图4所示,臂架摆动总成4包括可伸缩臂架5、支座41、左变幅油缸42和右变幅油缸43。其中:支座41的第一端固定在基座总成1的左端和右端之间的内侧,支座41的第二端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铰接孔,分别与左变幅油缸42和右变幅油缸43相铰接。左变幅油缸42和右变幅油缸43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基座总成1的左端和右端内侧的铰接孔中。可伸缩臂架5从支座41的第二端伸入,与基座总成1相铰接,可伸缩臂架5的伸出端连接起重吊链总成6。
由此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双变幅组合臂架摆动机构形成了超静定结构,结构精巧,具有极高的稳定效果,并且,还能够非常便捷快速地实现了从集装箱自装卸运输车的一侧变幅摆动到运输车的另一侧的过程,即双侧起重的功能。
可伸缩臂架5处于中间位置时,左变幅油缸42与右变幅油缸43相互对称。也就是说,左变幅油缸42两端的铰点孔之间的长度,与右变幅油缸43两端的铰点孔之间的长度相等,并且,左变幅油缸42的轴心线和可伸缩臂架5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与右变幅油缸43的轴心线和可伸缩臂架5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也相等。
左变幅油缸42的活塞杆与支座41的第二端的左侧销轴连接,缸体与基座总成1的左端相铰接。右变幅油缸43的活塞杆与支座41的第二端的右侧销轴连接,缸体与基座总成1的右端相铰接。可伸缩臂架5在支座41的带动下,向左侧右变幅。
如图10所示,向左侧变幅时,左变幅油缸42的活塞杆收回,同时右变幅油缸43的活塞杆伸出,此时左变幅油缸42在其与支座41的第二端相连接的位置产生向左的侧向拉力,以及右变幅油缸43在其与支座41的第二端相连接的位置产生向左的侧向推力,从而,通过支座41使得可伸缩臂架5的第二端向左侧摆动,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把集装箱106向左侧装卸。
如图11所示,向右侧变幅时,右变幅油缸43的活塞杆收回,同时左变幅油缸42的活塞杆伸出,此时右变幅油缸43在其与支座41的第二端相连接的位置产生向右的侧向拉力,以及左变幅油缸42在其与支座41的第二端相连接的位置产生向右的侧向推力,从而,通过支座41使得可伸缩臂架5的第二端向右侧摆动,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把集装箱106向右侧装卸。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铰点布置合理,左变幅油缸42和右变幅油缸43可使可伸缩臂架5在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的左右两侧对称区域进行作业。在外界的液压系统的控制下,可以通过单一手柄的左右摆动,方便快捷的实现可伸缩臂架5在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的左右两侧变幅摆动,摆动效率极高。
本实用新型中的可伸缩臂架5主要适用于三节或四节或五节伸缩式臂架结构。具体地,可伸缩臂架5包括最外侧的第一节伸缩臂,该第一节伸缩臂从支座41的第二端伸入。第一节伸缩臂内依次套设有若干节伸缩臂,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依次为第二节伸缩臂、第三节伸缩臂等第N节伸缩臂,最内侧的伸缩臂连接起重吊链总成6,相邻的伸缩臂之间连接有伸缩液压缸。可伸缩臂架5采用的是现有技术,具体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可伸缩臂架5包括最外侧的第一节伸缩臂51、第二节伸缩臂52、第一伸缩液压缸53和第二伸缩液压缸54,其中:第一节伸缩臂51插入支座41中,第一伸缩液压缸53的活塞杆与基座总成1相铰接,缸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节伸缩臂51和第二伸缩液压缸54的缸体上,第二伸缩液压缸54的活塞杆铰接在第二节伸缩臂52的伸出端。起重吊链总成6设置在第二节伸缩臂52的伸出端。可伸缩臂架5能够根据待吊装的集装箱的远近距离进行伸缩调整。
如图5a-5c、图6所示,起重吊链总成6包括吊头61、第一销轴62、起重短环链63和第一旋锁64。其中:吊头61通过第一销轴62与可伸缩臂架5中的最内侧伸缩臂的伸出端相连接。吊头61内部装有润滑衬套(图中未示出),因此,在装卸作业过程中,吊头61可以相对于可伸缩臂架5进行第一销轴转动,起到一定的摆动缓冲的作用。
两根起重短环链63的一端同时与一个吊头61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一旋锁64。第一旋锁64为对称结构,根据起重短环链63与集装箱106的底角之间的夹角设计好第一旋锁64的角度。工作时,需将第一旋锁64置于集装箱106的底部角件长圆孔内,起重状态下起重短环链63受力拉直,第一旋锁64便自动旋转并紧锁住集装箱106的底角锁孔边缘,两者最大面积接触,起到自动锁紧作用,以保证集装箱106在作业中不会自动脱落。起重吊链总成6通过与集装箱106的侧面自装卸运输车配合使用,可方便对集装箱106进行吊装作业,拓宽了集装箱侧面自装卸运输车适用范围,提高了作业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旋锁64采用的是铸件,自身缺陷相对于焊接结构影响较小,提高了起重吊链总成6的安全性。
如图9所示,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103中的基座总成1通过挡座104固定在半挂车车架7的工字梁上。
如图12~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旋锁装置105,包括第二销轴8、固定轴套11、固定螺母13、锁紧螺母15以及手柄16,其中:
第二销轴8的其中一端设置有挂接部9,挂接部9可以呈钩状,固定轴套11为管状,第二销轴8的其中另一端穿过固定轴套11且与手柄固定连接。挂接部9沿固定轴套11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固定轴套11的内径,第二销轴8与固定轴套11的相对位置在初始状态下(第二销轴8的高度未增加之前)优选为:挂接部9搭接在固定轴套11上。
固定轴套11上背离挂接部9的一端与固定螺母13螺纹连接,优选为:固定螺母13能在固定轴套11上移动至凸出固定轴套11背离挂接部9的一端的位置。
锁紧螺母15套设在手柄16与固定轴套11之间的第二销轴8上并与第二销轴8螺纹连接。锁紧螺母15与固定螺母13相抵接。
可以通过调节固定螺母13和/或锁紧螺母15在第二销轴8上位置的方式调整第二销轴8沿其轴向的可活动距离,由此可以改变第二销轴8上的挂接部9相对于集装箱106的角件91的距离,故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集装箱106的角件91相对于基座总成1位置高度的变化来调节第二销轴8上的挂接部9相对于基座总成1位置高度,以此保证第二销轴8上的挂接部9仍旧可以对集装箱106的角件91以及集装箱106进行锁定。同时,集装箱发生变形时也便于第二旋锁装置的解锁,从而使集装箱角件与第二旋锁装置在多种情况下均可以形成良好配合。
集装箱起重装置103中的基座总成1和集装箱106之间通过第二旋锁装置105旋锁锁紧定位,保证了集装箱在运输车行驶状态下牢固可靠。
具体地,可以通过向上旋紧固定螺母13和/或向下旋松锁紧螺母15的方式增高第二销轴8上的挂接部9沿第二销轴8的轴向可移动到达的位置高度,反之,可以通过向下旋松固定螺母13和/或向上旋紧锁紧螺母15的方式降低第二销轴8沿其轴向可移动到达的位置高度。
固定螺母13以及锁紧螺母15至少其中之一的周向外表面固设有把手部14,优选为固定螺母13以及锁紧螺母15两者的周向外表面均固设有把手部14。把手部14优选为至少一根杆件。
把手部14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转动固定螺母13或锁紧螺母15。
手柄16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第二销轴8形成可拆卸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便于拆装、维修。
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螺杆18、设置在第二销轴8上的限位部10、设置在限位部10上的螺孔以及设置在手柄16上的定位通孔17,其中:
定位通孔17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多边形,优选为矩形,定位通孔17套设在限位部10上且与限位部10相适配。
螺杆18上设置有螺纹的杆状部嵌于螺孔内并与螺孔螺纹连接,螺杆18的头部抵压住手柄16。
定位通孔17套设在限位部10上且与限位部10相适配时,手柄16转动时会通过定位通孔17的孔壁带动限位部10以及第二销轴8转动。螺杆18可以避免手柄16上的定位通孔17从限位部10以及第二销轴8上松脱。
螺杆18的杆状部上还套设有垫片19,垫片19介于螺杆18的头部与手柄16之间,且垫片19抵压在手柄16上。垫片19可以增大螺杆18的头部对手柄16施加抵压力的面积,进而更好的避免手柄16从第二销轴8的限位部10上松脱。垫片19优选为包括平垫圈以及弹性垫圈。当然,使用其他垫圈来实现垫片19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二旋锁装置的固定轴套11锁定在基座总成1上,第二销轴8的挂接部9穿过集装箱106的角件91上的连接孔,且挂接部9的底部与集装箱106的角件91相抵接。挂接部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均与连接孔的深度方向相垂直,挂接部9朝背离固定轴套11的方向外轮廓尺寸逐渐缩小;优选为:挂接部9为长方体锥形头的形式。
挂接部9的底部的形状与连接孔的形状优选均为条形,且挂接部9的长度尺寸大于连接孔的宽度尺寸,挂接部9长度尺寸小于连接孔的长度尺寸。
通过转动把手的方式,将第二销轴8的挂接部9尺寸较长的部分转动至与连接孔的宽边上相抵接的位置时,第二销轴8的挂接部9就可以将集装箱106的角件91挂接并锁定在基座总成1上,反之,通过转动把手的方式,将第二销轴8的挂接部9尺寸较长的部分转动至不与连接孔的宽边相抵接的位置时,第二销轴8的挂接部9就可以解除对集装箱106的角件91挂接以及锁定。
固定轴套11还固设有支撑部12,支撑部12与挂接部9的底部相抵接。支撑部12对挂接部9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并且也可以通过定位支撑部12的方式对固定轴套11进行定位。
基座总成1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槽81,支撑部12的底部嵌于定位槽81内,且固定螺母13与基座总成1的底部相抵接。定位槽81可以方便支撑部12以及固定轴套11的安装。
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的其它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描述。
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同时,上述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包括牵引车、半挂车和集装箱起重装置,所述半挂车包括半挂车车架,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包括基座总成、第一支腿、第二支腿、臂架摆动总成和起重吊链总成;
其中:所述半挂车车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集装箱起重装置中的基座总成;所述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基座总成上,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起重吊链总成;
所述基座总成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集装箱的第二旋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腿包括上支腿、下支腿、第一活动支脚、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
其中:所述上支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基座总成左端的铰接孔中,另一端与所述下支腿相铰接;所述下支腿与所述第一活动支脚相连接;
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基座总成和所述上支腿,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支腿和所述下支腿;
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所述第二液压缸同时伸出时,所述上支腿与地面相水平,所述下支腿与地面相垂直;
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所述第二液压缸同时回收时,所述上支腿和下支腿均摆动至所述基座总成上方并与地面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腿包括摆动支腿、第二活动支脚和第三液压缸;
其中:所述摆动支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基座总成右端的铰接孔中,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支脚相连接;
所述第三液压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基座总成和所述摆动支腿;
所述第三液压缸回收时,所述摆动支腿摆动至所述基座总成上方并与地面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架摆动总成包括可伸缩臂架、支座、左变幅油缸和右变幅油缸;
其中:所述支座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之间的内侧,所述支座的第二端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左变幅油缸和右变幅油缸相铰接;所述左变幅油缸和右变幅油缸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基座总成的左端和右端内侧相铰接;所述可伸缩臂架从所述支座的第二端伸入,与所述基座总成相铰接,所述可伸缩臂架的伸出端连接所述起重吊链总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重吊链总成包括吊头、第一销轴、起重短环链和第一旋锁;其中:两根所述起重短环链的一端同时与一个所述吊头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旋锁;所述吊头通过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臂架摆动总成的另一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锁装置包括第二销轴、固定轴套、固定螺母、锁紧螺母以及手柄,其中:
所述第二销轴的其中一端设置有挂接部,所述固定轴套为管状,所述第二销轴的其中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轴套且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所述挂接部沿所述固定轴套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固定轴套的内径;
所述固定轴套上背离所述挂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螺母螺纹连接;
所述锁紧螺母套设在所述手柄与所述固定轴套之间的所述第二销轴上,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销轴螺纹连接并与所述固定螺母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螺母以及所述锁紧螺母至少其中之一的周向外表面固设有把手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销轴形成可拆卸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二销轴上的限位部、设置在所述限位部上的螺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柄上的定位通孔,其中:
所述定位通孔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多边形,所述定位通孔套设在所述限位部上且与所述限位部相适配;
所述螺杆上设置有螺纹的杆状部嵌于所述螺孔内并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头部抵压住所述手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锁装置的固定轴套锁定在所述基座总成上,所述第二销轴的所述挂接部穿过所述集装箱的角件上的连接孔,且所述挂接部的底部与所述集装箱的角件相抵接;
所述连接孔的形状为条形,且所述挂接部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均与所述连接孔的深度方向相垂直;
所述挂接部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孔的宽度尺寸,所述挂接部长度尺寸小于所述连接孔的长度尺寸。
CN2013203841781U 2013-06-28 2013-06-28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319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841781U CN203331917U (zh) 2013-06-28 2013-06-28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841781U CN203331917U (zh) 2013-06-28 2013-06-28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31917U true CN203331917U (zh) 2013-12-11

Family

ID=49700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84178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31917U (zh) 2013-06-28 2013-06-28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319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5548A (zh) * 2013-06-28 2014-07-02 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5548A (zh) * 2013-06-28 2014-07-02 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36116U (zh) 一种折叠式汽车起重机
CN203333190U (zh) 一种集装箱自装卸运输车的单侧起重装置
CN201580913U (zh) 起重机转场辅助装置、运输拖车
CN110467115A (zh) 叉吊轮式起重机
CN103895548A (zh)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CN103896166B (zh) 集装箱运输车起重装置及集装箱运输车
CN203331917U (zh) 一种集装箱双侧自装卸运输车
CN202879590U (zh) 多轴半挂车同步转向系统
CN104355020A (zh) 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吊臂机构
CN103895549A (zh) 一种集装箱单侧自装卸运输车
CN102303821A (zh) 基于钢绳牵引变幅的吊臂平衡式动臂塔机
CN202296907U (zh) 基于钢绳牵引变幅的吊臂平衡式动臂塔机
CN210505307U (zh) 叉吊轮式起重机
CN203331916U (zh) 一种集装箱单侧自装卸运输车
CN203212252U (zh) 集装箱运输车起重装置及集装箱运输车
CN204432769U (zh) 一种具有八字转向系统的半挂车行走装置
CN107604776B (zh) 铁路轨道施工用便梁横移吊
CN215326615U (zh) 一种汽车起重机双级支腿装置
CN104229645B (zh) 用于铁路起重机的可摆动伸缩配重结构
CN201647858U (zh) 钢丝绳辅助收放支腿装置
CN110641565B (zh) 一种箱涵搬运工具车
CN203005533U (zh) 起重机及其分体式车架结构
CN203558766U (zh) 多点变幅随车起重机
CN206826941U (zh) 一种拖机轮提升装置及直升机拖机轮
CN203427880U (zh) 一种簸箕车转向悬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