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95748U -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95748U
CN203295748U CN2013203064947U CN201320306494U CN203295748U CN 203295748 U CN203295748 U CN 203295748U CN 2013203064947 U CN2013203064947 U CN 2013203064947U CN 201320306494 U CN201320306494 U CN 201320306494U CN 203295748 U CN203295748 U CN 2032957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limit
edge
path
rot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064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村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957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9574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7/00Leno or similar shedding mechanisms
    • D03C7/04Mechanisms having discs oscillating about a weftwise axis and having apertures for warp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1/00Selvedge shedding mechanisms not forming part of main shedding mechanism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7/00Leno or similar shedding mechanisms
    • D03C7/06Mechanisms having eyed needles for moving warp threads from side to side of other warp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织机的边形成装置,应对织机的高速化。边形成装置(1)使用第一边纱(16a、16b)和第二边纱(16c)形成绞边组织,其包括使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在织幅方向变位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和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上下方向变位的边纱开口装置(3),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具有:具有第一边纱(16a、16b)穿通的孔眼(4)的边纱引导构件(5)和在隔着第二边纱(16c)的左右两位置间切换孔眼(4)的位置的驱动装置(8),边纱开口装置(3)包括通过与第二边纱(16c)配合并进行变位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上下方向变位的配合部(9),配合部(9)在包括使第二边纱(16c)在边纱引导构件(5)的位置上关于上下方向通过比孔眼(4)靠第一驱动装置(8)侧的位置、及通过比边纱引导构件(5)的前端靠第一驱动装置(8)相反侧的位置的回转轨道上回转。

Description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从线轴引出的至少两根边纱形成边组织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装置,其在用织机织造的织物的织端,将纬纱用多根边纱缠绕约束,形成边组织。
在该装置中,由三根边纱形成所谓的绞边组织。三根边纱由两根回转纱和一根固定纱构成,两根回转纱和一根固定纱在每次引纬时,其路径上下翻转而形成开口,与此同时,两根回转纱在每隔一次引纬后,在固定纱的左右改换位置,以约束纬纱。
为了实现该边纱的动作,专利文献1的装置具有第一摆动装置和第二摆动装置,该第一摆动装置使引导固定纱的一个筒状的导纱针在上下方向摆动,该第二摆动装置具备回转机构,该回转机构使引导回转纱的两个筒状的导纱针在上下方向摆动并且在两个导纱针的中间位置绕与导纱针平行的轴线回转而改换其位置。
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通过使第一摆动装置的导纱针和第二摆动装置的导纱针均在上下方向摆动,使第一摆动装置的导纱针进入第二摆动装置的两个导纱针之间,形成第一开口,引纬到第一开口后,使第一摆动装置的导纱针从第二摆动装置的两个导纱针之间脱离,形成第二开口,进而,在第二开口的位置,利用回转机构使第二摆动装置的两个导纱针回转而改换位置,由此关于织幅方向改换两根回转纱的路径,之后引纬到第二开口。通过重复以上的动作,专利文献1的装置形成绞边组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平11-505298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的情况下,为了形成基于边纱的开口,使第一摆动装置的导纱针和第二摆动装置的导纱针均在上下方向摆动。这样,若使构件往复运动,则在其运动方向(摆动方向)反转时,会因惯性的影响对驱动装置施加负荷。
第一摆动装置仅使导纱针在上下方向摆动,由于导纱针自身是轻量的构件,因此,如果其摆动量小,则施加在驱动装置上的负荷也小。另一方面,第二摆动装置使回转机构也与两个导纱针一起在上下方向进行摆动运动,因此,作为重量物的回转机构的惯性带来的影响大,施加在驱动装置上的负荷变大,随着装置的连续运转,招致驱动第二摆动装置的驱动装置损坏的可能性大。
尤其是,若将织机的主轴转速高速化,则因所述惯性的影响,作用在驱动装置上的负荷也增大,因此驱动装置更容易损坏,专利文献1的装置不能应对织机的高速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为了解决所述惯性造成的驱动装置的损坏问题,还考虑不使具有回转机构的第二摆动装置进行上下方向的摆动运动。即,考虑使第二摆动装置的导纱针仅进行回转机构的回转运动,以使开口的形成主要通过第一摆动装置的导纱针的摆动运动来进行。
但是,如果要仅通过第一摆动装置的导纱针的摆动运动形成开口,就必然要增大第一摆动装置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角度。而且,为了使这种仅由第一摆动装置的摆动运动进行的开口动作在基于第一、第二摆动装置双方的摆动运动进行的开口动作所需要的期间内进行,必须加快第一摆动装置的摆动速度。其结果是,所述惯性对驱动装置产生的影响变大,由此,作用在驱动第一摆动装置的驱动装置上的负荷增大,结果招致驱动第一摆动装置的驱动装置损坏的可能性变大,依然不能应对织机的高速化。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了一种能够应对织机的高速化的边形成装置。
在上述课题下,本实用新型如下所述构成织机的边形成装置,该织机的边形成装置使用从线轴引出的至少两根边纱形成边组织。即,织机的边形成装置包括关于经纱方向配置于比织口靠经纱送出侧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和关于经纱方向配置于比所述边纱路径切换装置靠经纱送出侧的边纱开口装置,所述边纱路径切换装置具备:棒状的边纱引导构件,其至少在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前端具有第一边纱穿通的孔眼;支承构件,其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固定配置;变位构件,其支承所述边纱引导构件并且以可相对于织机的框架进行变位的方式由所述支承构件支承,使得能够切换所述边纱引导构件的织幅方向的位置;以及第一驱动装置,其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固定配置,并且与所述变位构件连结,驱动所述变位构件,使其在相对于第二边纱的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和经纱列侧相反侧这两个位置间周期性地切换所述孔眼的位置,所述边纱开口装置具备:被旋转构件,其相对于织机的框架被固定配置,可以绕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且包括配合部,该配合部离开所述旋转轴线而设置,与第二边纱配合使第二边纱的路径变位;以及第二驱动装置,其驱动所述被旋转构件,使其绕所述旋转轴线向一方向连续地旋转,所述边纱开口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旋转驱动所述被旋转构件,使所述配合部在回转轨道上回转,所述回转轨道包括第二边纱的路径成为如下路径的位置:在经纱方向上的至少所述边纱引导构件的位置处,第二边纱的路径成为通过关于上下方向比所述孔眼靠第一驱动装置侧的位置的路径;以及在经纱方向上的至少所述边纱引导构件的位置处,第二边纱的路径成为通过关于上下方向比所述边纱引导构件的前端靠第一驱动装置相反侧的位置的路径。
在此,关于“边纱引导构件”,所谓“至少在上下方向延伸”,不限于仅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构件,只要是其延伸方向包括上下方向的成分的构件(例如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构件及弯曲的形状的构件),即可相对于在上下方向进行变位的第二边纱的路径,使第一边纱的路径在织幅方向变位切换,因此,可采用包括这样的所有的方向的构件。
所谓“固定配置”表示配置被固定的情况,在该配置中,不考虑其构件能否旋转。
关于“变位构件”,所谓“由支承构件支承,可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变位”,包括变位构件相对于支承构件被固定支承,通过支承构件的动作,变位构件进行变位的情况及变位构件被支承,可相对于支承构件进行变位的情况这两种情况。
关于“被旋转构件”,所谓“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包括被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沿铅垂方向以外的所有方向延伸的情况。即,如果被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为铅垂方向以外,则可以通过旋转驱动所述被旋转构件,使所述配合部在上下方向进行变位,配合部就可以使第二边纱的路径相对于第一边纱的路径在上下方向变位切换,因此,可以认为,所谓“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包括这样的旋转轴线的所有方向。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被旋转构件包括:主体部,其由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旋转驱动;以及配合销,其作为所述配合部从所述主体部关于织幅方向向经纱列侧突出设置,且在第二边纱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与第二边纱配合,使第二边纱的路径相对于第一边纱的路径从一侧向另一侧变位切换。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所述被旋转构件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配合销对称的位置具备平衡器。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所述被旋转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经纱方向上的综框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织机的边形成装置具备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关于织机的边形成装置的经纱方向设置于比所述边纱开口装置靠织口侧,限制关于织幅方向的第二边纱的路径。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在第二边纱关于上下方向向与第一边纱形成开口的方向、即关于上下方向向第一驱动装置侧变位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被旋转构件,使其沿如下旋转方向旋转:使所述配合部在所述回转轨道上的比通过所述被旋转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的铅垂线靠织口侧的轨道上变位。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由于其边纱开口装置具备包括在半径方向远离旋转轴线而设置的配合部的被旋转构件和驱动被旋转构件使其绕所述旋转轴线向一方向连续地旋转的第二驱动装置,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被旋转构件使其旋转,配合部使第二边纱的路径关于上下方向变位,相对于第一边纱的路径切换第二边纱的路径,因此,相比如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摆动装置的往复运动形成开口,能够大幅度减轻作用于第二驱动装置的负荷。由此,能够降低导致第二驱动装置损坏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可以利用第二驱动装置更高速地旋转驱动旋转轴,使边纱开口装置高速工作,所以可以应对高速的织机。
另外,被旋转构件的配合部构成为从被旋转构件的主体部关于织幅方向向经纱列侧突出设置的配合销,由此,能够通过使配合销在第二边纱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与第二边纱配合,使第二边纱的路径向另一侧变位,关于上下方向切换第二边纱的路径。另外,此时,配合销与例如使配合部采用具备相对于被旋转构件在织幅方向延伸的孔眼的结构并将第二边纱穿通所述孔眼的情况相比,由于不必使第二边纱的路径向织幅方向大幅屈曲,因此,能够抑制第二边纱的过大的张力变动,并且形成适当的边组织。
详细而言,伴随配合部在回转轨道上进行变位,配合部的位置不仅在上下方向而且在经纱方向也进行变位,因此,从织口到配合部的第二边纱的路径长也产生变化。在该情况下,例如,配合部设定为具备相对于被旋转构件在织幅方向延伸的孔眼并使第二边纱穿通所述孔眼的结构的情况下,成为第二边纱在所述孔眼中向织幅方向大幅屈曲的状态,因此,伴随所述路径长的变化,第二边纱的张力就会因所述屈曲产生的摩擦阻力(屈曲阻力)而大幅变动。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配合部具备孔眼的结构中,为了抑制第二边纱的过大的张力变动,还考虑了减小第二边纱的张力的结构,但若降低第二边纱的张力,有时会妨碍合适的边组织的形成。
与之相对,通过设定为由配合销构成被旋转构件的配合部,使配合销在第二边纱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与第二边纱配合的结构,能够使第二边纱的路径不向织幅方向大幅屈曲就到达织口,减轻了作用于配合部和第二边纱之间的摩擦阻力。由此,即使如上所述的路径长产生变化,伴随配合销的变位的牵引力也不易作用于第二边纱上,因此,能够抑制第二边纱的过大的张力变动。另外,由于能够不降低第二边纱的张力而抑制第二边纱的过大的张力变动,所以可稳定且适当地进行边组织的形成。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抑制第二边纱的张力变动,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边纱的张力的调节。另外,配合销在第二边纱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与第二边纱配合,因此,与设定为如上所述的配合部具备相对于被旋转构件在织幅方向延伸的孔眼的结构的情况相比,作业者使第二边纱与配合部配合时的作业性好。
另外,通过将被旋转构件设定为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与配合销对称的位置具备平衡器的结构,能够利用因平衡器绕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产生的起振力抵消因配合销绕所述旋转轴线的旋转而产生的起振力,能够抑制被旋转构件的振动的产生。由此,能够减轻作用于第二驱动装置的振动产生的负荷,第二驱动装置可以使被旋转构件以更高速旋转,因此,可以应对更高速的织机。
进而,通过将被旋转构件设定为至少其一部分配置于经纱方向上的综框的位置的结构,从配合部到织口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不增大所述回转轨道的大小(直径),即不使被旋转构件大型化而增大第二边纱的路径的摆动角度(处于最上升位置时的第二边纱路径和处于最下降位置时的第二边纱的路径所成的角度),可以对应织机的高速化。
详细而言,例如,若考虑所述回转轨道的大小相同的情况,则随着被旋转构件距织口的距离变远,连结配合部和织口的线段相对于水平线所成的角度变小,因此,与配置于比综框的位置距织口远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将被旋转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经纱方向上的综框的位置,能够增大第二边纱的所述摆动角度。
换言之,在将被旋转构件配置于比综框的位置距织口远的位置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相同的所述摆动角度,需要增大所述回转轨道(被旋转构件)。另外,该摆动角度的大小会影响边纱的开口量。因此,在想得到所希望的边纱的开口量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为将被旋转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经纱方向上的综框的位置的结构,能够不增大所述回转轨道而实现其开口量。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用于给予第二边纱开口运动的被旋转构件小型化,将伴随该旋转的惯性抑制在很小,因此能够减轻因该惯性而作用于第二驱动装置的负荷,可以应对高速的织机。
另外,如果将边纱形成装置设定为在经纱方向上的比边纱开口装置靠织口侧,具备关于织幅方向限制第二边纱的路径的限制构件的结构,就能够在经纱方向上的边纱引导构件的位置,将关于织幅方向的第二边纱的路径的位置保持在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小用于在相对于第二边纱的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和经纱列侧相反侧这两个位置间周期性地切换第一边纱的路径的变位构件的变位量,例如能够减小驱动边纱引导构件使其绕支承轴的轴心摆动时的摆动角度,所以缩短了第一边纱的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对应更高速的织机。另外,由于能够减小边纱引导构件的摆动角度,所以可以使第一驱动装置小型化。
进而,在边纱形成装置具备限制构件的情况下,第二驱动装置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二边纱关于上下方向向其与第一边纱之间形成开口的方向变位的过程中,第二驱动装置旋转驱动被旋转构件,使其沿所述配合部在所述回转轨道上的、比通过被旋转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的铅垂线靠织口侧的轨道上变位的旋转方向旋转,由此,上述过程中的配合部和限制构件之间的第二边纱的路径的长度变短,第二边纱的路径变得不易弯曲。因此,即使伴随与限制构件的滑接的摩擦阻力作用于第二边纱上,也能够使第二边纱以相对于配合部的变位具有高的追随性的方式进行变位。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延长通过第二边纱向第一驱动装置侧的变位而形成的边纱开口成为所希望的开口量的期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1的织机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3是表示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侧面剖面图;
图4是在图3的A-A切开的平面剖面图;
图5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边纱开口装置3的动作的侧面图,表示边纱16闭口的状态;
图7是表示边纱开口装置3的动作的侧面图,表示边纱16开口的状态;
图8是表示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动作的平面图,(a)表示相对于第二边纱16c,第一边纱16a处于经纱列相反侧、第一边纱16b处于经纱列侧的状态,(b)表示相对于第二边纱16c,第一边纱16a处于经纱列侧、第一边纱16b处于经纱列相反侧的状态;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1的绞边组织的例子的平面图,(a)表示两根绞边组织,(b)(c)表示三根绞边组织;
图10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11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12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三面图,(a)是平面图、(b)是侧面图、(c)是正面图;
图13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三面图,(a)是平面图、(b)是侧面图、(c)是正面图;
图14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二面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
图15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二面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是正面图及侧面图;
图16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17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18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19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20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
图21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平面图;
图22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侧面图,(a)表示开口状态,(b)表示闭口状态;
图23是表示边形成装置1的平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2:边纱路径切换装置
3:边纱开口装置
4:孔眼
5:边纱引导构件
6:支承构件
7:变位构件
8:第一驱动装置
9:配合部
10:被旋转构件
11:第二驱动装置
12:主体部
13:配合销
14:平衡器
15:限制构件
16:边纱
16a:第一边纱
16b:第一边纱
16c:第二边纱
17:纬纱
17a:引纬的纬纱
17b:引纬的纬纱
18:经纱
19:织物的织端
20:框架(喂纱侧)
21:横梁构件
22:线轴
22a:第一边纱用线轴
22b:第一边纱用线轴
22c:第二边纱用线轴
23:线轴架
24:织口
25:张力装置
26:停经装置
27:边纱导纱件
28:综框组
28a:综框
28b:综片
28c:边框
29:筘
30:架
31:撑条
31a:固定孔
32:支承架
33:防护构件
34:螺栓
35:主体块
36:支承轴
37:底座构件
38a:边纱导杆
38b:边纱导杆
39:开口部
40:平面
41:轴承收纳孔
42:轴承
43a:贯通孔
43b:贯通孔
43c:贯通孔
44a: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44b: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45:摆动块
45a:侧面
45b:倾斜面
45c:贯通孔
46:永久磁铁
47:永久磁铁
48:电磁铁
49:电磁铁用外壳
50:止动构件
51:对称轴线
52:安装孔
53:安装孔
54:上游侧面
55:凸缘
56:贯通孔
58:DD电动机
59a:定子
59b:转子
60:旋转轴线
61:旋转盘
62:锷部
63:支承撑条
64:平衡条
65:平衡销
66:导纱槽
66a:导纱槽
66b:导纱槽
66c:导纱槽
67: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67a: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67b: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68:防护撑条
69:罩
70:槽
71:槽构件
72:滑动底座
73:促动器
74: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75: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76:伺服电动机
77:支承轴
78:圆盘状底座构件
79: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80:轴承
81:主体块
82:支承轴
83:主体支架
84:贯通孔
85:摆杆
86:长孔
87:旋转轴
88:曲柄圆盘
89:摆动销
90:伺服电动机
91:小齿轮
92: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93:摆杆
94:伺服电动机
94a:输出轴
95:主体块
96:驱动圆盘
97:经纱导纱件
98:伺服电动机
99:撑条
100:驱动轴
101:驱动带轮
102:从动带轮
103:带构件
104:边纱导纱件
105:孔眼
106:旋转盘
107:第一撑条
108:支承架
109:旋转盘
110:第一孔眼构件
111:管路
112:第二孔眼构件
113:第二撑条
114:第三孔眼构件
115:旋转环
116:孔眼构件
117:驱动轴
118:驱动带轮
119:驱动带轮
120:带
121:支承架
122:孔眼
123:孔眼销
124:支承撑条
125:轴承
126:配合销
127:第一织物
128:第二织物
129:底座构件
130a:边纱导杆
130b:边纱导杆
131a:边纱导杆
131b:边纱导杆
132:支承轴
133a: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133b: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134a: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134a: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
135:限制构件
136:限制构件
WL:经位置线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与经纱18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经纱方向”,在经纱方向,将供给经纱18的未图示的经纱线束侧、即经纱送出侧设为“上游侧”,将织口侧设为“下游侧”。另外,将纬纱17的飞行方向设为“织幅方向”,将从下游侧向上游侧观察织机时的织幅方向也叫做“左右方向”。
图1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的织机的局部放大平面图。此外,边形成装置1关于织幅方向分别设于喂纱侧及喂纱侧相反侧的织端19附近的位置,但由于喂纱侧及喂纱侧相反侧的各边形成装置1除构成边形成装置1的各构件的配置、形状关于织幅方向是对称的以外,其它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1中,仅表示喂纱侧的边形成装置1及其附近的织机的结构,下面,只对喂纱侧的边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
在边形成装置1的上游侧,设置有向边形成装置1供给边纱16的线轴22。另外,本实施例的边形成装置1由两根第一边纱16a、16b和一根第二边纱16c合计三根边纱16形成三根绞边组织,因此,作为线轴22设有两个第一边纱用的线轴22a、22b和一个第二边纱用的线轴22c。这三个线轴22由固定配置于织机的框架20上的线轴架23支承,且分别可旋转。
另外,本实施例中,线轴22关于经纱方向被设置在比边形成装置1靠上游侧的位置,但也可以通过对从线轴22引出的边纱16进行处理而配置在比边形成装置1靠下游侧的位置,如果可能,也可以配置于比织口24靠下游侧的位置。
从线轴22引出的各边纱16经由用于调节各边纱16的张力的张力装置25被导入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1,之后穿过筘29的筘齿之间到达织口24。
边形成装置1在综框组28的上游侧,经由立设在架设于织机的喂纱侧的框架20和未图示的喂纱侧相反侧的框架之间的横梁构件21上的支架30而支承于织机的框架(喂纱侧)20。在综框组28的各综框28a上,分别在位于最靠织端侧的综片28b和综框28a的边框28c之间,设有用于配置边形成装置1的空间,边形成装置1以一部分从上游侧进入该空间的姿势配置,关于织幅方向配置在位于最靠织端侧的综片28b和综框28a的边框28c之间。
接着,参照图2说明边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造。边形成装置1具备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和边纱开口装置3,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在相对于第二边纱16c的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和经纱列侧相反侧这两个位置间切换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边纱开口装置3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相对于第一边纱16a、16b的上下方向的上侧和下侧这两个位置间变位。另外,本实施例的边形成装置1除此之外,还具备关于上下方向限制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边纱导纱件27和关于织幅方向限制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限制构件15。
在图2中,边形成装置1具备固定在支架30上的支承架32,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及边纱开口装置3被安装于支承架32上。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关于经纱方向配置于筘29的上游侧。另外,边纱开口装置3关于经纱方向配置于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上游侧,并且配置于边纱导纱件27的下游侧。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了防止位于最靠织端侧的综片28b(未图示)和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及边纱开口装置3的接触,边形成装置1在支承架32的综片侧具备板状的防护构件33。防护构件33经由未图示的撑条及螺栓34安装于支承架32上,关于经纱方向跨越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及边纱开口装置3的存在区域而延伸。
参照图2~4说明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详细情况。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是关于织幅方向隔着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左右切换两根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装置(参照图8)。如图3、4所示,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作为主要的结构而具备经由图2所示的支承架32固定在框架20上的主体块35、可旋转地支承于主体块35上的作为支承构件6的支承轴36、被支承轴36支承的作为变位构件7的底座构件37、立设于底座构件37上的两个作为边纱引导构件5的边纱导杆38a、38b、经由支承轴36驱动底座构件37使其绕支承轴36的轴心摆动的第一驱动装置8。
主体块35是形成有向三个侧面开口的开口部39的大致长方体的块型的构件,从侧面看具有倒コ字形的截面形状。该主体块35以侧面中的无开口部39的平面40与织幅方向平行、且平面40关于经纱方向位于最靠下游侧的方式,固定于图2所示的支承架32的织幅方向上的经纱列侧的侧面。
另外,主体块35具有隔着开口部39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轴承收纳孔41。在该轴承收纳孔41内,在关于上下方向隔着开口部39相互分开的位置,分别以使旋转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嵌装有轴承42。而且,主体块35在轴承收纳孔41内经由轴承42支承支承轴36。因此,支承轴36经由轴承42、主体块相对于织机的框架被固定配置。
支承轴36以其轴心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轴心朝向与织幅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状态),由主体块35支承且可以旋转。另外,在一对轴承42之间,支承轴36的一部分从开口部39露出到外部。进而,支承轴36具有比主体块35的高度尺寸(轴承收纳孔41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大的长度尺寸,以相对于主体块35从上面突出的状态被组装。而且,在支承轴36的从主体块35突出的部分,组装有底座构件37且不能相对旋转。因此,底座构件37由支承轴36经由轴承42支承为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可变位。
底座构件37是平板状的块型的构件。在底座构件37上,以贯通板厚方向的方式穿通设置有插入两个边纱导杆38a、38b的贯通孔43a,43b及插入支承轴36的贯通孔43c。此外,如图4所示,贯通孔43a、43b分别以距贯通孔43c的距离相等的方式穿通设置。底座构件37以关于织幅方向,贯通孔43a,43b成为比贯通孔43c靠经纱列侧的状态,相对于支承轴36嵌合而组装于贯通孔43c中。
如图3所示,边纱导杆38a、38b是在上端部附近穿通设置有用于第一边纱16a、16b穿通的孔眼4的棒状的构件。各边纱导杆38a、38b以其下端穿通底座构件37的贯通孔43a、43b且与支承轴36的轴芯平行的状态立设于底座构件37上。在本实施例中,在边纱导杆38a的孔眼4内穿通第一边纱16a,在边纱导杆38b的孔眼4内穿通第一边纱16b。
两个边纱导杆38a、38b的长度尺寸(延伸方向的尺寸)不同,在图示的例中,边纱导杆38b比边纱导杆38a短。具体而言,在将两个边纱导杆38a、38b装入底座构件37的状态下,关于上下方向,以边纱导杆38b的前端的位置位于比连结边纱导杆38a的孔眼4的下端的位置和织口24的直线的靠下方的方式设定边纱导杆38a、38b的长度尺寸。因此,如图2所示,在织口24和边纱导杆38a、38b之间,关于上下方向,第一边纱16a和第一边纱16b的路径不交叉,第一边纱16a总是位于比第一边纱16b靠上的位置。
另外,在图3中,在底座构件37上,安装有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该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用于使比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靠上游侧的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位于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下方。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是为了避免在开口时第一边纱16a、16b和第二边纱16c发生干扰而设置的,后文对其进行叙述。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驱动装置8由摆动块45、两个永久磁铁46、47、电磁铁48、电磁铁用外壳49及止动构件50构成。如图4所示,摆动块45是平面看的形状形成为线对称的五边形的块状的构件,具有相邻的侧面互相正交的三个侧面45a、及与三个侧面45a中的平行延伸的两个侧面(宽度方向的侧面)连续的两个倾斜的倾斜面45b,是上面及下面互相平行地形成的块状的构件,具有相对于通过两个倾斜面45b的边界并与所述宽度方向的侧面平行的对称轴线51线对称的形状。
摆动块45具有中心位于对称轴线51上并且在厚度方向贯通的支承轴36用的贯通孔45c。在贯通孔45c中插入从主体块35的开口部39露出的支承轴36的一部分,摆动块45固定为相对于支承轴36不能旋转。因此,第一驱动装置8通过支承轴36将摆动块45与底座构件37连结。在摆动块45的两个倾斜面45b上,分别穿通设置有永久磁铁46、47用的安装孔52、53。
在摆动块45的安装孔52、53中分别插入永久磁铁46、47,并通过粘接等被固定。永久磁铁46、47彼此为同形状,均具有圆筒形状,以使彼此的极性反转的状态安装于摆动块45的安装孔52、53。
电磁铁48被收纳于电磁铁用外壳49内,电磁铁用外壳49被固定于主体块35的上游侧侧面(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个侧面中的形成有开口的一侧面)54。电磁铁用外壳49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构件,如图3所示,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安装用的凸缘55。电磁铁用外壳49以使长度方向朝向与经纱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状态,通过凸缘55固定于主体块35上。因此,第一驱动装置8经由主体块35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固定配置。
另外,在电磁铁用外壳49上,以沿长度方向贯通的状态穿通设置有收纳电磁铁48的贯通孔56,在贯通孔56内部固定配置有电磁铁48。电磁铁48通过切换流过其线圈的电流的方向,使励磁状态中的极性反转。而且,随着电磁铁48的极性反转,使极性不同地设置的永久磁铁46、47被交替吸引到电磁铁48侧,随之,使摆动块45绕支承轴36的轴心摆动。
另一方面,在主体块35的开口部39的里侧(下游侧)的底面,固定有板状的止动构件50。止动构件50以在止动构件50和摆动块45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决定板厚尺寸,且以在摆动块45摆动规定的摆动量时与摆动块45抵接的方式决定板厚尺寸,以便容许摆动块45的摆动。
利用该止动构件50,伴随电磁铁48的励磁的摆动块45的摆动运动,通过摆动块45的下游侧的侧面45a与止动构件50抵接而被限制。因此,摆动块45的摆动范围成为摆动块45的侧面45a中的经纱列侧相反侧的部分与止动构件50抵接的摆动位置(摆动极限)和经纱列侧的部分与止动构件50抵接的摆动位置(摆动极限)之间的范围。另外,该各摆动位置由所述间隙和摆动块的宽度尺寸决定。
在具备以上的结构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中,如图4所示,底座构件37和摆动块45在摆动块45的对象轴线51与经纱方向平行的状态下,以连结底座构件37的贯通孔43a、43b的中心的线段L相对于经纱方向成角度α的方式,分别被组装于支承轴36。此外,在此所说的角度α通过与后述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关系设定,详情后述。
伴随在所述两个摆动位置(摆动极限)间的摆动块45的摆动,底座构件37以线段L相对于经纱方向成角度α的位置为中间位置,以支承轴36的轴心(贯通孔43c、45c的中心)为摆动中心而进行摆动。此外,在摆动块45朝向最靠经纱列侧相反侧摆动的状态下,底座构件37的比支承轴36靠经纱列侧的部分位于最上游侧(图8(a)所示的状态),该位置成为底座构件37的上游侧的摆动极限。另外,在摆动块45朝向最靠经纱列侧摆动的状态下,底座构件37的比支承轴36靠经纱列侧的部分位于最下游侧(图8(b)所示的状态),该位置成为底座构件37的下游侧的摆动极限。
而且,在底座构件37的所述上游侧的摆动极限(图8(a)所示的状态下),关于经纱方向,边纱导杆38a、38b位于最上游侧,关于织幅方向,边纱导杆38a位于最靠经纱列侧相反侧,边纱导杆38b位于最靠经纱列侧。另外,在底座构件37的所述下游侧的摆动极限(图8(b)所示的状态下),关于经纱方向,边纱导杆38a、38b位于最下游侧,关于织幅方向,边纱导杆38a位于最靠经纱列侧,边纱导杆38b位于最靠经纱列侧相反侧。因此,第一驱动装置8以在相对于第二边纱16c的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和经纱列侧相反侧这两个位置间周期性地切换边纱导杆38a、38b的各孔眼4的位置的方式,驱动上述变位构件7。
接着,参照图2、图5对边纱开口装置3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边纱开口装置3是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关于上下方向隔着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上下变位的装置。边纱开口装置3作为主要的结构具备包括与第二边纱16c配合的配合部9的被旋转构件10和驱动被旋转构件10使其绕旋转轴线向一方向连续地旋转的第二驱动装置11。
本实施例的第二驱动装置11由直接驱动型的电动机(所谓的直接驱动式电动机,下面叫做“DD电动机”。)构成。在图2中,作为第二驱动装置11的DD电动机58是由环形的定子59a及以使外周面与定子的内周面相向的状态设置的转子59b构成的内转子型。定子59a以使DD电动机58的旋转轴线60(参照图5)朝向织幅方向的状态安装于图2所示的支承架32上,由此,DD电动机58关于织幅方向固定于支承架32的经纱列侧的侧面。
在DD电动机58的转子59b上组装有被旋转构件10,且转子59b和被旋转构件10不能相对旋转。在本实施例中,被旋转构件10由利用DD电动机58旋转驱动的主体部12和在织幅方向上从主体部12向经纱列侧突出地设置的作为配合部9的配合销13构成。
如图5所示,主体部12由形成为圆盘形状的薄板状的构件即旋转盘61和安装于旋转盘61上的支承撑条63构成。主体部12以使旋转盘61的中心与DD电动机58的旋转轴线60一致的状态,关于织幅方向在DD电动机58的经纱列侧固定于DD电动机58的未图示的转子59b上,可以绕沿织幅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60进行旋转。主体部12经由DD电动机58、图2所示的支承架32及支架30相对于织机的框架20固定配置。
在旋转盘61的支承撑条63上安装有配合销13。配合销13是通过与第二边纱16c配合而关于上下方向引导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上下方向变位的构件。
配合销13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圆棒状的构件,为了防止第二边纱16c的脱离,关于织幅方向在经纱列侧的端部具有锷部62。另外,配合销13以使其轴线朝向织幅方向的状态,关于织幅方向固定于支承撑条63的经纱列侧的侧面。因此,当由DD电动机58旋转驱动被旋转构件10的主体部12时,配合销13在以旋转轴线60为中心的回转轨道上进行公转运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后述的边纱导纱件27设于边纱开口装置3和张力装置25之间,省略了配合销13的状态(假定为不存在配合销13时)下的关于上下方向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由边纱导纱件27相对于织口24的高度位置(连结边纱导纱件27的引导位置和织口24的直线)规定。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为如下结构,即,在与由该边纱导纱件27和织口24规定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关系中,配合销13的公转运动的上下方向成分为上升方向时,第二边纱16c被配合销13从下侧举起而向上方向变位,另外,配合销13的公转运动的上下方向成分为下降方向时,第二边纱16c利用自身的张力追随配合销13的下降而向下方向变位。
因此,如图2所示,边纱开口装置3的位置中的第二边纱16c的高度位置,由与第二边纱16c配合的配合销13的高度位置(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决定。因此,配合销13的回转轨道需要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被旋转构件10的关于半径方向的配合销13的位置(距旋转盘61的中心的距离)以满足这些条件的方式来设定。
条件1:如图7所示,若将在所述回转轨道上进行公转运动的配合销13关于上下方向处于最低的位置时的配合销13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P1,则至少在该第一位置P1处与配合销13进行配合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在经纱方向上的边纱导杆38b的位置处通过关于上下方向比边纱导杆38b的孔眼4靠下侧(第一驱动装置8侧)的位置的路径。该条件是为了形成用于引纬的开口所需要的条件。另外,所说的“至少在该第一位置P1”意思是也包括在配合销13到达第一位置P1之前,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通过比边纱引导构件5的孔眼4靠下侧的位置的路径的情况。
条件2:如图6所示,若将在所述回转轨道上进行公转运动的配合销13关于上下方向处于最高的位置时的配合销13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P2,则至少在该第二位置P2处与配合销13进行配合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在经纱方向上的边纱导杆38a的位置处通过关于上下方向比边纱导杆38a的前端靠上侧(第一驱动装置8侧相反侧)的位置的路径。该条件是可实现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进行的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切换所需要的条件(是在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切换时,边纱导杆38a和第二边纱16c不发生干扰的条件)。另外,所说的“至少在该第二位置P2”意思是也包括在配合销13到达第二位置P2之前,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通过比边纱引导构件5的前端靠上侧的位置的路径的情况。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被旋转构件10在相对于旋转轴线60与所述配合销13对称的位置具备平衡器14。平衡器14由安装于旋转盘61的经纱列侧的面上的平衡条64和经由平衡条64关于织幅方向安装于比配合销13的延伸范围靠经纱列侧相反侧的位置的平衡销65构成。
平衡条64是质量及形状与支承撑条63大致相等的板状的构件。另外,平衡销65是质量及形状与配合销13大致相等的圆棒状的构件。平衡销65配置在相对于旋转盘61的中心(DD电动机的旋转轴线60)与配合销13对称的位置。
以上对边纱开口装置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另外,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置为,关于经纱方向,DD电动机58及被旋转构件10的一部分位于综框28a的存在区域。其理由如下。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1中,边纱16的开口由第一边纱16a、16b和第二边纱16c形成。但是,由于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被固定,所以其开口量由第二边纱16c的摆动角度(处于最上升位置时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和处于最下降位置时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所成的角度)决定。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摆动角度由所述回转轨道的直径和织口24到所述回转轨道的中心的距离决定。
在此,考虑将配合销13的回转轨道(被旋转构件10)的直径设为一定,将关于上下方向的所述第一位置P1、所述第二位置P2的高度位置设为一定时,第二边纱16c的所述摆动角度由所述第一位置P1的关于经纱方向距织口24的距离决定。因此,若所述第一位置P1、所述第二位置P2距织口24的距离较远,则所述摆动角度必然变小,得不到用于引纬的所希望的开口量。
另外,还认为,为了增大所述开口量,应降低所述第一位置P1,因此就要降低所述回转轨道的中心(被旋转构件10的中心),但若降低所述回转轨道的中心,则所述第二位置P2也降低,因此不能满足所述条件2。另外,作为增大开口量的方法,考虑增大所述回转轨道的方法,具体而言,增大从被旋转构件10的中心到配合销13的距离的方法,或者,增大DD电动机58的转子59b或被旋转构件10的直径。但是,若增大所述回转轨道,则会增大伴随配合销13、DD电动机58的转子59b及主体部12的旋转的惯性,成为高速化的障碍。另外,由于导致边纱开口装置3的大型化,所以织机上的边形成装置1的配置受到制约。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关于经纱方向的所述回转轨道的位置尽可能地接近织口24,如图1、2所示,将边纱开口装置3配置为其一部分位于综框28a的存在区域。另外,对于该边纱开口装置3关于经纱方向的配置,由于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下游侧配置有上述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因此,经纱方向的边纱开口装置3的位置基于该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配置而设定。另外,为了避免与筘29(筘座)发生干扰,关于经纱方向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配置,被设定在比筘29的最后退位置靠上游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考虑了这些因素的最靠织口侧的配置,边纱开口装置3的一部分位于综框28a的存在区域。而且,根据该配置,在本实施例中,不必增大所述回转轨道而尽可能地增大第二边纱16c的所述摆动角度,以使第一边纱16a、16b和第二边纱16c的边纱开口的开口量成为所希望的大小。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边纱开口装置3和张力装置25之间设有边纱导纱件27。第二边纱16c与配合销13的上侧配合并被导向织口24,但在使第二边纱16c与上下移动的配合销13的上侧配合而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上下变位的关系上,为了使得在配合销13处于所述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第二边纱16c的开口量为最大,需要省略了配合销13的状态下的关于上下方向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从边纱导纱件27直接向织口24导入第二边纱16c时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位置穿过与处于所述第一位置P1的配合销13大致相同的位置或其下方。即,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上游侧,需要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边纱开口装置3的下方。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上游侧划定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张力装置25,经由架设在织机的左右框架上的停经装置26而配置于织机的框架上,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上方引导第二边纱16c。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边纱开口装置3和张力装置25之间,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下方的位置设有边纱导纱件27。而且,边纱导纱件27通过由其下侧的面引导经由张力装置25的第二边纱16c,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下方。
边纱导纱件27由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形成,通过以使轴线朝向织幅方向的状态固定在设于撑条31上的固定孔31a,相对于织机的框架被固定配置,其中,撑条31立设在横梁构件21上。如图5所示,边纱导纱件27在其圆筒面的周面上,具有遍及其圆周方向的导纱槽66c,即用于引导第二边纱16c的导纱槽66c。而且,边纱导纱件27利用该导纱槽66c在上下方向及织幅方向限制第二边纱16c的路径。
另外,如图5所示,边纱导纱件27配置为在织幅方向上,引导第二边纱16c的导纱槽66c成为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合销13的延伸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边纱导纱件27也兼备引导第一边纱16a、16b的作用。因此,在边纱导纱件27上,在其圆筒面的周面上,除形成有上述导纱槽66c以外,还形成有用于引导第一边纱16a、16b的导纱槽66a、66b。另外,导纱槽66a、66b成为在边纱导纱件27的轴线方向,位于比导纱槽66c靠经纱列侧相反侧,且位于比织幅方向上的配合销13的延伸范围靠经纱列侧相反侧。用于引导边纱16的三个导纱槽从喂纱侧起,依次配置有导纱槽66b、66a、66c,在三个导纱槽内,分别从喂纱侧起依次引导第一边纱16b,16a及第二边纱16c,在上下方向及织幅方向限制这些边纱16的路径。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由设于边纱开口装置3和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之间的限制构件15限制织幅方向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限制构件15是用于在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边纱导杆38a、38b的位置,将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关于织幅方向维持在所希望的位置的构件。
对限制构件15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边纱开口装置3关于织幅方向配置于比织端19靠经纱列侧相反侧,配合销13也以其前端位于比织端19靠外侧(经纱列侧相反侧)的方式存在。因此,所述边纱导纱件27的导纱槽66c在织幅方向也位于比织端19靠外侧。因此,假如省略限制构件15,不使配合销13和第二边纱16c配合而从边纱导纱件27向织口24的织端19直接导入第二边纱16c,则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相对于经纱方向(织端19)形成角度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边纱开口装置3的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盘61与经纱方向(织端19)平行地设置,因此,配合销13伴随旋转盘61的旋转,关于织幅方向保持其与织端19的距离一定,关于经纱方向沿前后方向进行变位。
因此,假如省略限制构件15,在从边纱导纱件27向织口24的织端19直接导入第二边纱16c的状态下使配合销13和第二边纱16c配合,则在配合销13位于最下游侧时和位于最上游侧时,第二边纱16c相对于配合销13的织幅方向的位置不同。由此,第二边纱16c在配合销13上向织幅方向往返,第二边纱16c和配合销13的配合状态变得不稳定,伴随被旋转构件10(配合销13)的连续的旋转,第二边纱16c有可能从配合销13脱离。
另外,将配合销13的结构设定为维持配合销13和第二边纱16c的配合状态那样的结构的情况,即使没有限制构件15,也不会产生如上所述的第二边纱16c从配合销13脱离的问题。但是,在该情况下,织口24的织端19的位置也一定,与之相对,伴随被旋转构件10(配合销13)的连续的旋转,配合销13的位置在经纱方向前后发生变化,因此,配合销13和织口24之间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与经纱方向所成的角度周期性地变化,在配合销13和织口24之间,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会在织幅方向进行振动(往复变位)。而且,该情况下,例如在配合销13从所述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变位时,在该过程中,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发生变化,产生第二边纱16c不能被正确地导入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边纱导杆38a、38b间的情况。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增大底座构件37的摆动角度,但若增大底座构件37的摆动角度,则不能应付织机的高速运转的可能性增高。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消除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的配合销13和第二边纱16c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下游侧(织口侧)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织幅方向的振动,在边纱开口装置3和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之间设有限制构件15。
如图2所示,限制构件15在本实施例中为棒状的构件,在其下端与穿通设置在第一驱动装置8的电磁铁用外壳49的上面的孔相嵌合,且上端被支承防护构件33的防护撑条68支承的状态下,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限制构件15的上下方向(延伸方向)的尺寸是跨越比配合销13的所述回转轨道上的直径长的范围而延伸的尺寸。
如图5所示,限制构件15在经纱列侧相反侧的周面引导第二边纱16c。而且,限制构件15以关于织幅方向,经纱列侧相反侧的端缘配置为与上述的边纱导纱件27的导纱槽66c成为相同位置。由此,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位于边纱开口装置3的前后的边纱导纱件27和限制构件15之间,成为与经纱(织端)平行的状态。因此,在边纱开口装置3中,配合销13和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关于织幅方向的位置关系,在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中总是一定的,所以能够防止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连续的旋转的第二边纱16c从配合销13脱离。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与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盘61平行,因此,即使配合销13伴随主体部12的旋转进行旋转,第二边纱16c在织幅方向也不会发生变位,而是仅在上下方向进行变位。因此,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下游侧的第二边纱16c不会产生所述振动。
另外,利用该限制构件15,在边纱开口装置3和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之间限制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因此,从限制构件15到织口24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关于织幅方向总是一定的位置。另外,被限制构件15引导而被导入织口24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在织幅方向相对于经纱18形成所述角度α(参照图4)。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旋转盘61的经纱列侧的侧面,安装有用于防止第二边纱16c和配合销13用的支承撑条63的干扰的罩69。罩69为外径与旋转盘61大致相等的环形的圆盘状的构件,以使中心与旋转盘61的中心一致的状态来安装。
接着,对第一边纱16a、16b及第二边纱16c的路径进行说明。若对第一边纱16a、16b及第二边纱16c的路径进行概述,则关于织幅方向,从各线轴22到达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各边纱16的路径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从经纱列相反侧按第一边纱16b、第一边纱16a、第二边纱16c的顺序不变,而从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到达织口24的各边纱16的路径的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不变,而第一边纱16a的路径隔着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从左右的一侧通过,第一边纱16b的路径隔着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从左右的另一侧通过,伴随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动作,第一边纱16a的路径和第一边纱16b的路径被切换。
另外,关于上下方向,如图6及图7所示,从边纱导纱件27到达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各边纱16的路径的位置关系,从上侧依次为第二边纱16c、第一边纱16a、第一边纱16b,从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到达织口24的各边纱16的路径的位置关系中,第一边纱16a及第一边纱16b的路径不变,而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从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上面或下面通过,伴随边纱开口装置3的动作,切换相对于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上下位置。
在图1中,第二边纱16c从线轴22c被解绕,从上游侧依次经由张力装置25、边纱导纱件27的导纱槽66c、边纱开口装置3被导入织口24。另外,如图2所示,第二边纱16c在边纱导纱件27和织口24之间,从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合销13的上侧通过。因此,第二边纱16c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通过从配合销13的上述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的变位被向上方举起,通过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变位被放在配合销13上,同时进行下降。这样,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边纱导纱件27和织口24之间,通过边纱开口装置3的动作在上下方向进行变化。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配合销13处于上述第一位置P1时,第二边纱16c形成开口。
如图1所示,第一边纱16a从线轴22a被解绕,从上游侧依次经由张力装置25、边纱导纱件27的导纱槽66a导入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
如图2所示,从边纱导纱件27被导入边形成装置1的第一边纱16a,被引导至固定于支承架32上的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安装于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底座构件37上的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及边纱导杆38a的孔眼4,直到织口24。
同样地,第一边纱16b从线轴22b解绕,从上游侧依次经由张力装置25、边纱导纱件27的导纱槽66b而到达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被导入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第一边纱16b被引导至固定于支承架32上的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b、安装于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底座构件37上的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b及边纱导杆38b的孔眼4,再被导入织口24。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边纱16b通过比第一边纱16a靠经纱列侧相反侧的路径,且从第一边纱16a的下侧通过。
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是为了将从边纱导纱件27导入边纱导杆38a、38b的孔眼4的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限制在通过被旋转构件10的下侧的位置而设置的构件,关于经纱方向固定配置于被旋转构件10和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之间。使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通过被旋转构件10的下侧的理由如下。
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上游侧,利用关于上下方向位于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下方的边纱导纱件27,在关于织幅方向比配合销13的延伸范围靠经纱列侧相反侧引导第一边纱16a、16b。另一方面,位于边纱开口装置3的下游侧的边纱导杆38a、38b的孔眼4均位于比配合销13的上述第一位置P1(最下降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若要从边纱导纱件27直接向边纱导杆38a、38b的各孔眼4引导第一边纱16a、16b,则会成为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与边纱开口装置3发生干扰的状态。于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将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限制在从被旋转构件10的下侧通过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配置于关于织幅方向比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合销13靠经纱列侧相反侧、且关于上下方向与配合销13的第一位置P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b以第一边纱16b的路径不与第一边纱16a的路径交叉的方式,相对于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关于织幅方向配置于经纱列侧相反侧,且关于经纱方向配置于下游侧。另外,关于上下方向配置于下侧。
为了防止从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被引导至边纱导杆38a、38b的孔眼4的第一边纱16a、16b与第二边纱16c发生干扰,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被设于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底座构件37的上面。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在比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边纱导杆38a、38b)靠上游侧的固定位置引导第一边纱16a、16b。另一方面,边纱导杆38a、38b的各孔眼4在比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靠下游侧,利用底座构件37而摆动。因此,在底座构件37处于上游侧或下游侧的摆动极限的任一摆动极限的状态下,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一方或另一方,在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和边纱导杆38a、38b之间,通过关于织幅方向与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交叉的位置。
因此,假如将第一边纱16a、16b从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直接向边纱导杆38a、38b的各孔眼4引导,则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和边纱导杆38a、38b的各孔眼4之间的路径,在上下方向上也通过与处于最下降位置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配合销13处于所述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交叉的位置。
这样一来,在伴随配合销13的变位的第二边纱16c的下降过程中,第二边纱16c与第一边纱16a、16b的一方发生干扰,成为不能使第二边纱16c下降到本来的位置,不能得到所希望的边纱开口量的状态。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底座构件37上的边纱导杆38a、38b的附近位置,设有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利用该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第一边纱16a、16b的从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到边纱导杆38a、38b的附近正下方的路径,相对于处于最下降位置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被限制于下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相对于底座构件37被固定,与底座构件37(边纱导杆38a、38b)一体地进行摆动。因此,在底座构件37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任一摆动极限,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在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67a、67b和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之间,也通过比第二边纱16c的最下降位置低的位置。另外,关于织幅方向,通过与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交叉的路径的第一边纱16a、16b的一方,从第二边纱16c的下面穿过并利用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或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b偏向上方。因此,第一边纱16a、16b不会与处于最下降位置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发生干扰,而被导入边纱导杆38a、38b的各孔眼4。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摆动块45的对象轴线51与经纱方向平行的状态(底座构件37的摆动范围中的所述中间位置)下,以连结底座构件37的贯通孔43a,43b的中心的线段L与从限制构件15到织口24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平行的方式,将底座构件37装入支承轴36。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以在底座构件37的所述中间位置,线段L关于织幅方向位于比第二边纱16c的路径靠经纱列侧的方式构成。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调节摆动块45的摆动量,在底座构件37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摆动极限,从上侧看将线段L的中间位置设定在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上成为可能。由此,如图8所示,能够在所述各摆动极限将各边纱导杆38a、38b的位置设定为从上侧看,距第二边纱16c等距离的位置,能够防止第二边纱16c和边纱导杆38a、38b的干扰,使第二边纱16c关于上下方向更可靠地变位,得到所希望的边纱开口量。
另外,图5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边纱导纱件27设定为由导纱槽66引导边纱16的结构,但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代替具有导纱槽66的边纱导纱件27,对应各边纱16而设置具有边纱16穿通的孔眼的边纱导纱件,将各边纱16穿通各边纱导纱件的孔眼而引导各边纱16。
接着,参照图6~8说明边形成装置1的动作。
在织机的织造中,在边纱开口装置3中,以织机主轴每旋转一圈,从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观察,被旋转构件10(配合销13)按顺时针旋转一圈的方式驱动未图示的DD电动机58。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织机主轴的旋转角度和在回转轨道上旋转的配合销13的相位关系如下设定,即,进行纬纱的打纬的织机主轴的旋转角度为0°时,配合销13位于从所述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的移动过程中的中间位置。此外,织机主轴的旋转角度和在回转轨道上旋转的配合销13的相位关系不限于上述关系,也可以根据需要变更被旋转构件10相对于织机的主轴的相位。
另外,在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中,使底座构件37从所述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一摆动极限向另一摆动极限摆动的时机(切换第一驱动装置8中的电磁铁极性的时机,即切换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时机)被设定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合销13到达上述第二位置的时刻。
(1)如图7所示,织造中,在边纱开口装置3中,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配合销13在所述回转轨道上从所述第二位置P2朝向所述第一位置P1变位,由此,从配合销13到达织口24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以下称作“部分路径”。)关于上下方向从最上升位置朝向下方变位。另一方面,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关于上下方向,位置被固定。因此,伴随第二边纱16c的所述部分路径的变位,成为所述部分路径比第一边纱16a、16b向下方变位的状态,在第二边纱16c和第一边纱16a、16b之间形成边纱开口。而且,该边纱开口大致在配合销13到达所述第一位置P1的时刻为最大。此时,第二边纱16c关于经纱方向从边纱导杆38a和边纱导杆38b之间通过。
(2)在(1)中的边纱开口形成后的第二边纱16c向所述部分路径的上方的变位过程中,在织机主轴的旋转角度到达设定的引纬开始角度的时刻开始纬纱的引纬,随之,纬纱也被向边纱开口内引纬。另外,被引纬的纬纱的前端在引纬开始之后立即通过喂纱侧的边纱开口的位置,在经纱开口内飞行,通过喂纱侧相反侧的织端的位置后,到达未图示的喂纱侧相反侧的边纱开口。因此,喂纱侧的边形成装置1的DD电动机58以至少在整个引纬期间边纱开口都成为可以引纬的大小(必要开口量)以上的方式控制其驱动。另外,未图示的喂纱侧相反侧的边形成装置1的DD电动机58,以至少在引纬末期将边纱开口维持在所述必要开口量以上的方式,控制DD电动机58的驱动。
(3)如图6所示,伴随引纬结束后的被旋转构件10的进一步的旋转,配合销13在所述回转轨道上朝向第二位置变位,第二边纱16c的所述部分路径朝向上方的最上升位置变位。随之,第二边纱16c的所述部分路径成为向第一边纱16a、16b的上方变位的状态,成为所述引纬的纬纱被第一边纱16a、16b和第二边纱16c约束的状态。
(4)之后,当配合销13到达第二位置时,第二边纱16c的所述部分路径成为作为最上升位置而通过边纱导杆38a的前端的上方的路径。而且,在该时刻,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第一驱动装置8使底座构件37绕支承轴36的轴心从所述一摆动极限向另一摆动极限摆动。由此,从上方看,相对于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位于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相反侧及经纱列侧各侧的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关于织幅方向被替换(参照图8)。其结果是,第一边纱16a、16b成为与第二边纱16c关于织幅方向相交叉的(缠绕的)状态。
(5)接着,随着配合销13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进一步的旋转而自所述第二位置P2的下降,第二边纱16c的所述部分路径从最上升位置下降,在织机的主轴旋转角度成为0°的时刻到达所述中间位置。而且,在该时刻进行被引纬的纬纱的打纬。另外,通过所述第二边纱16c自所述部分路径的最上升位置的下降,第二边纱16c的所述部分路径向将约束纬纱的边纱开口开放的方向变位。但是,如上所述,成为第一边纱16a、16b与第二边纱16c关于织幅方向相交叉的状态,因此,即使第二边纱16c的所述部分路径向比第一边纱16a、16b靠下方的位置变位,所述边纱开口也不会被释放,而维持第一边纱16a、16b和第二边纱16c对纬纱的约束。
织机的主轴每旋转一圈,所述(1)~(5)就被重复,由此,在所织造的织物的织端形成有图9(b)所示的三根绞边组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只要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就可以采用各种实施方式。下面说明其它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例中,边形成装置由两根第一边纱16a、16b和一根第二边纱16c形成三根绞边组织,但边纱的根数不限于三根。例如,也可以仅将第一边纱16a、16b设定为一根,由一根第一边纱16a和一根第二边纱16c形成如图9(a)所示的两根绞边组织。该情况下,也可以设定为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仅具有一根边纱引导构件5的结构。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织机主轴每旋转一圈即每进行一次引纬,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就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的孔眼4的位置,形成图9(a)或图9(b)所示的绞边组织,但切换孔眼4的位置的频率不限于每进行一次引纬。例如,也可以是织机主轴每旋转两圈即每进行两次引纬,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就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的孔眼4的位置,形成图9(c)所示的绞边组织。另外,也可以是织机的主轴每旋转三圈以上,就进行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进行的边纱引导构件5的孔眼4的位置的切换。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设定为如下结构,即,将边纱导杆38a、38b立设于底座构件37的上面,边纱导杆38a、38b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延伸,且将第一驱动装置8设于底座构件37的下方,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设定为如下结构,即,将所述实施例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以倒立的状态设置的结构,即,边纱导杆38a、38b从底座构件37的下面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延伸,第一驱动装置8被设于底座构件37的上方。另外,图11中,对与所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对应的部位附加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符号。
而且,在该图11的结构的情况中,与所述实施例相反,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合销13处于回转轨道的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边纱16的开口量最大。因此,该例子的情况中,配合销13的回转轨道上的最上升位置相当于所述实施例的第一位置P1,最下降位置相当于第二位置P2。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与所述实施例不同,边纱导纱件27配置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上方的位置,省略了配合销13的状态下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设定为通过关于上下方向与处于所述最上升位置的配合销13大致相同的位置或比其上方的位置。因此,在该例子的情况中,与所述实施例相反,配合销13的公转运动的上下方向成分为上升方向时,第二边纱16c利用第二边纱16c自身的张力追随配合销13向上方向变位,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向上方向变位,直至可引纬的位置(形成开口)。另外,配合销13的公转运动的上下方向成分为下降方向时,第二边纱16c被从上侧向配合销13按压,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向下方向变位,直至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可进行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切换的位置。
但是,关于边纱引导构件5的延伸方向,不限于上述铅垂方向,在不影响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切换的范围内,可采用关于经纱方向及织幅方向与铅垂方向形成角度的状态(倾斜的状态)。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整体倾斜的状态(支承构件6向关于经纱方向及织幅方向与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也可以在将支承构件6设为铅垂方向的状态下,以相对于变位构件7倾斜的状态设置边纱引导构件5。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使固定有边纱引导构件5的作为变位构件7的底座构件37绕铅垂方向的旋转轴线摆动,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孔眼4)的织幅方向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为图12~15所示的结构。具体地说,设定为如下结构。
图12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使变位构件7直线式往复运动,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的织幅方向的位置。另外,在图12中,对与所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的部位例如边纱开口装置3附加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符号。
具体而言,图示的例子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具备:作为第一驱动装置8的促动器73、形成有沿织幅方向延伸的槽70的作为支承构件6的槽构件71、支承边纱引导构件5并且设置在槽构件71的槽内且可沿织幅方向变位的作为变位构件7的滑动底座72。在槽构件71上固定有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74。促动器73使滑动底座72沿槽构件71的槽70在织幅方向直线式变位,由此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的孔眼4的织幅方向的位置。
另外,图12中表示有第一边纱为两根(第一边纱16a、16b)即边纱引导构件5为两个的情况(三根绞边组织的情况),槽构件71的槽70、滑动底座72及促动器73与各边纱引导构件5相对应而各设置有一对,但在第一边纱为一根的情况下(两根绞边组织的情况),可以是槽70、滑动底座72及促动器73各一个。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设定为如下结构,即,为了将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限制在通过比被旋转构件10靠下侧的位置,除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74、67以外,还将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75设于比被旋转构件10靠下方的位置。
图13所示的例子是第一边纱为一根的情况(两根绞边组织的情况),驱动变位构件7使其绕旋转轴线向一方向旋转,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孔眼4)的织幅方向的位置。此外,图13中,对与所述实施例、图12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所述实施例、图12相同的符号。
具体而言,图13的例子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具备:作为第一驱动装置8的伺服电动机76、沿铅垂方向延伸且与伺服电动机76的输出轴直接连结的作为支承构件6的支承轴77、固定于支承轴77并且在偏离支承轴77的旋转中心的位置经由轴承80支承边纱引导构件5的作为变位构件7的圆盘状底座构件78。伺服电动机76内装在主体块81。另外,在主体块81上固定有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79。
伺服电动机76驱动圆盘状底座构件78使其向一方向旋转,由此使边纱引导构件5绕支承轴77的旋转轴线回转,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的孔眼4的织幅方向的位置。该情况下,优选以伺服电动机76间歇地旋转的方式控制其驱动,但也可以以连续地旋转的方式控制驱动。
在间歇地旋转的情况下,按照如下方式控制伺服电动机76的驱动即可,即,在隔着关于织幅方向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两侧(经纱列侧及经纱列侧相反侧)设定有特定的两个位置,主轴每旋转一圈使伺服电动机76的输出轴(支承轴77)旋转半圈,在所述两个位置间使边纱引导构件5变位,并且在织机主轴旋转一圈中的规定期间,边纱引导构件5位于上述两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另外,使边纱引导构件5在上述两个位置间变位的时机,只要是第二边纱16c关于上下方向上位于比边纱引导构件5的上端靠上方的期间即可。
另一方面,在连续旋转的情况下,以织机的主轴旋转两圈、伺服电动机76的输出轴(支承轴77)旋转一圈的比例使伺服电动机76的输出轴旋转,使边纱引导构件5绕支承轴77的轴线旋转一圈,并且以使边纱引导构件5关于织幅方向横切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时机和第二边纱16c关于上下方向上位于比边纱引导构件5的上端靠上方的时机相吻合的方式控制伺服电动机76的驱动即可。
另外,在该例子中,边纱引导构件5经由轴承80被支承于圆盘状底座构件78上,因此,边纱引导构件5以一边绕支承轴77的轴线公转,一边利用第一边纱16a的张力使孔眼4的朝向总是朝向经纱方向的方式进行自转。由此,防止了第一边纱16a伴随边纱引导构件5的公转而与边纱引导构件5缠在一起(卷绕)。
图14所示的例子中,使边纱引导构件5以沿经纱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摆动中心而进行摆动,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孔眼4)的织幅方向的位置。另外,图14中,对与所述实施例、图12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所述实施例、图12相同的符号。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具有以沿经纱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配置在主体支架83上的作为支承构件6的支承轴82,在支承轴82的两端部,分别可摆动地支承有作为边纱引导构件5的摆杆85。摆杆85在其延伸方向的中间位置具有贯通孔84,通过在该贯通孔84中嵌插支承轴82而被可摆动地支承。在摆杆85上,在下端部(形成有孔眼4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沿摆杆85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长孔86。另外,在主体支架83上固定有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92。
图示的例子的第一驱动装置8具备:以沿经纱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配置的旋转轴87、以使旋转中心与旋转轴87的轴线相一致的状态分别一体安装在旋转轴87的两端部且与旋转轴87不能相对旋转的两个曲柄圆盘88、安装在相对于各曲柄圆盘88偏离旋转中心的位置的摆动销89、与形成于两个曲柄圆盘88中的一个曲柄圆盘(图示的例子中为上游侧)的外周的齿轮齿啮合的小齿轮91、输出轴上安装有小齿轮91的伺服电动机90。而且,第一驱动装置8通过将摆动销89穿通摆杆85的长孔86而与摆杆85连结。因此,摆杆85(尤其是比贯通孔84靠下侧的部分)、曲柄圆盘88和摆动销89构成曲柄机构。
伴随伺服电动机90进行的各曲柄圆盘88的旋转驱动,摆动销89在织幅方向变位,由此,摆杆85被驱动而以支承轴82为摆动中心往复摆动。其结果是,摆杆85的比支承轴82靠上侧的部分与摆动销89关于支承轴82对称地进行变位,孔眼4的位置在织幅方向变位。另外,摆杆85和摆动销89经由长孔86被连结,因此,伴随所述旋转驱动的摆动销89的上下方向的变位不会波及摆杆85。
另外,图14的例子的情况中,可摆动地支承摆杆85的支承轴82相当于支承构件6,摆杆85的比支承轴82靠上侧的部分相当于边纱引导构件5,摆杆85的包括被支承轴82支承的部分的下端侧的部分相当于变位构件7。即,在图示的例子中,边纱引导构件5和变位构件7被一体成型为摆杆85。但是,也可以设定为如下结构,即,将摆杆85的相当于变位构件7的部分与相当于边纱引导构件5的部分分体形成,相对于该分体形成的变位构件7将摆杆85固定。
图15所示的例子,与图14的例子同样地,使边纱引导构件5以沿经纱方向延伸的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摆动,直接对支承轴进行旋转驱动。此外,图15中,对与图14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图14相同的符号。
具体而言,在该例子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中,第一驱动装置8具备分别与作为边纱引导构件5的摆杆93相对应而设置的两个伺服电动机94,各伺服电动机94以其输出轴94a的旋转轴线沿经纱方向延伸的方式相对于主体块95固定配置。另外,在各伺服电动机94的输出轴94a上安装有驱动圆盘96,并且在该驱动圆盘96上立设有摆杆93。另外,在主体块95上固定有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97。
因此,各伺服电动机94使驱动圆盘96周期性(间歇地)地往复转动,由此,驱动摆杆93进行往复摆动,各摆杆93的孔眼4的位置在相对于第二边纱16c的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和经纱列侧相反侧这两个位置间周期性地被切换。另外,该情况下,各伺服电动机94的输出轴94a相当于支承构件6,驱动圆盘96相当于变位构件7。
关于边纱开口装置3,虽然在所述实施例中,由形成为圆盘形状的薄板状的构件即旋转盘61和安装在旋转盘61上的支承撑条63构成被旋转构件10的主体部12,但被旋转构件1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为图16、17所示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的例子,主体部12省略了所述实施例中的圆盘形状的构件,仅由安装在作为第二驱动装置11而设置的伺服电动机98的输出轴上的撑条99构成,撑条99与伺服电动机98的输出轴不能相对旋转。另外,在图16中,对与所述实施例、图12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所述实施例、图12相同的符号。
另外,如图17所示的例子,主体部12也可以是架设于被安装在未图示的第二驱动装置11的驱动轴100上的驱动带轮101和具有与驱动轴100平行的旋转轴线的从动带轮102之间的带构件103。此外,图17中,对与图16的例子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图16相同的符号。
而且,在该例子中,驱动带轮101和从动带轮102以架设于其上的带构件103的轨道与上下方向垂直、且与经纱方向平行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架32上。配合部9与所述实施例同样地由配合销13构成,配合销13以使其轴线与驱动轴100的轴线平行朝向的状态固定于带构件103的外周面,并且以其一部分从带构件103向织幅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而且,通过将驱动带轮101进行旋转驱动使带构件103向一方向连续旋转,使配合销13在沿着带构件103的外周面的回转轨道上回转。
另外,关于边纱开口装置,在所述实施例的例子中,与第二边纱16c配合的配合部9由在外周面与第二边纱16c配合的配合销13构成,但配合部9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8、19所示,也可以代替配合销13,将具有作为配合部9的孔眼105的构件安装于被旋转构件10的主体部12,向该孔眼105穿通第二边纱16c并使第二边纱16c上下变位。而且,根据该例子,与所述实施例不同,使第二边纱16c无论对于上下哪个方向都通过配合部积极地(强制地)变位。此外,图18是从经纱列侧观察边纱开口装置3的侧面图,图19是从经纱列侧相反侧观察图18的边纱开口装置3的侧面图。另外,在图18、图19中,图示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虽然形状与所述实施例所示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稍有不同,但功能、动作相同,因此,对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附加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符号。
在该图示的例子的边纱开口装置3中,第二驱动装置11与所述实施例同样地,由内转子型的DD电动机(图示略)构成,该DD电动机以使其旋转轴线与织幅方向平行地朝向的状态安装于支承架108上。在该DD电动机的转子的经纱列侧侧面,组装有作为被旋转构件10的主体部12的旋转盘106,且不能相对旋转。在旋转盘106的经纱列侧的侧面,固定有第一撑条107。
第一撑条107以前端侧的侧面与经纱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撑条107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织幅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相对于该贯通孔安装有形成有孔眼105的第一孔眼构件110。第一孔眼构件110是具有沿轴线方向贯通的孔眼105的圆筒形的构件,在轴线方向的一端具有用于引导第二边纱16c的锷部。第一孔眼构件110以使锷部从第一撑条107的经纱列侧的侧面突出的状态嵌合于第一撑条107的贯通孔。
在孔眼105中,第二边纱16c从旋转盘106侧穿过,与第一孔眼构件110的锷部的内周缘配合并屈曲,被导向织口24侧。因此,在该例子中,该第一孔眼构件110的孔眼105相当于被旋转构件10的配合部9。第一撑条107的尺寸即从针对旋转盘106的安装部到前端的延伸长度尺寸,以满足孔眼105的绕旋转轴线的回转轨道与实施例相同的条件1、2的方式设定。
此外,如图示的例子所示,在设定为第二边纱16c穿通孔眼105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设定为比孔眼105靠上游(线轴侧)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不会与被旋转构件10发生干扰而缠绕的结构。具体而言,需要设定为在比孔眼105靠上游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中,不存在关于织幅方向横切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构件等(本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一撑条107)的结构。于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织幅方向贯穿边纱开口装置3的管路111,将第二边纱16c从管路111的经纱列侧相反侧穿通,并且,总是从管路111的经纱列侧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导向孔眼105,成为无论孔眼105处于回转轨道上的哪个位置,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比孔眼105靠上游侧都不存在横切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构件的状态。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管路111由具有沿轴线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未图示的圆筒构件和嵌合于圆筒构件的贯通孔的两端的两个第二孔眼构件112构成。未图示的圆筒构件具有使旋转盘106、未图示的DD电动机及支承架108贯穿织幅方向的延伸长度,以使其轴线与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轴线相一致的配置、且贯穿旋转盘106、未图示的DD电动机及支承架108的方式,相对于旋转盘106被固定。
根据该结构,如图19所示,将第二边纱16c从管路111的经纱列侧相反侧(支承架108的背面侧)的孔眼构件112插入,如图18所示,将第二边纱16c从管路111的经纱列侧(支承架108的正面侧)的孔眼构件112拉出,由此,总是将第二边纱16c从DD电动机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导向孔眼105,成为在比孔眼105靠上游侧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中不存在横切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构件的状态。即,无论孔眼105处于回转轨道上的哪个位置,第二边纱16c和第一撑条107都不会在孔眼105以外的部位接触。
进而,在该例子中,边纱开口装置3为了吸收从伴随被旋转构件10(第一撑条107)的旋转的织口24到第一孔眼构件110的第二边纱16c的部分路径的长度的变化,如图19所示,在旋转盘106的经纱列侧相反侧具备第二撑条113。
第二撑条113被安装于旋转盘106的经纱列侧相反侧的侧面,在其前端形成有沿织幅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贯通孔内嵌入具有孔眼的第三孔眼构件114。另外,第二撑条113以从织幅方向观察,孔眼构件114的孔眼的位置为与第一孔眼构件110的孔眼相同的配置的方式安装于旋转盘106上。
而且,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在第二孔眼构件112(管路111)的上游侧经由第三孔眼构件114的孔眼的路径。根据该结构,由比第二孔眼构件112靠上游侧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长度的变化,吸收从伴随被旋转构件10(第一撑条107)的旋转的织口24到第一孔眼构件110的第二边纱16c的部分路径的长度的变化,使该部分路径的长度的变化变少。
另外,如图示的例子,在利用作为配合部9的孔眼105使第二边纱16c积极地上下变位的情况下,不需要所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决定开口时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边纱导纱件27。即,在所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边纱16c向下方的变位是利用第二边纱16c自身的张力消极地变位的结构,因此需要利用边纱导纱件27将开口时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限制在关于上下方向成为最大的边纱开口量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是使第二边纱16c穿通孔眼105并使其沿上下方向积极地变位的结构,因此,不需要如所述实施例那样的边纱导纱件27,只要设置仅具有将第二边纱16c从线轴向孔眼105引导的功能的边纱导纱件即可,有关其配置的自由度也比所述实施例高。
另外,关于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合部9,也可以代替作为所述实施例的配合部9的配合销13,设置具有孔眼122的孔眼销123作为配合部9。此外,图21中表示有除了配合部9以外与所述实施例大致相同的结构,对与所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符号。
在该例子中,孔眼销123以使其轴线沿织幅方向延伸的状态,被被旋转构件10的支承撑条124支承。另外,孔眼销123在比支承撑条124的支承位置靠经纱列侧的位置,具有沿与轴线(织幅方向)正交的方向贯通的孔眼122。另外,孔眼销123经由轴承125支承于支承撑条124,可以绕轴线自转。
此外,经由轴承125将孔眼销123安装于支承撑条124上的理由如下。假如设计省去了轴承125,则根据孔眼122的朝向不同,孔眼销123自身成为横切比孔眼122靠上游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构件,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第二边纱16c就会卷绕在孔眼销123上。但是,如果经由轴承125将孔眼销123支承于支承撑条124,则孔眼销123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在回转轨道上公转,并且以由第二边纱16c的张力使孔眼122的朝向总是朝向织口的方式自转。而且,通过该自转,成为不存在横切比孔眼122靠上游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构件的状态,即不管孔眼销123在回转轨道上的位置,孔眼销123在边纱16c和孔眼122以外的部位都不会接触的状态,防止第二边纱16c卷绕在孔眼销123上。
另外,关于配合部9,在所述实施例中,采用了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配合销13,但在由配合销构成配合部9的情况下,其截面形状不限于圆形,例如,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截面形状为扁平的。此外,图22中,边形成装置1除配合部9以外被显示为与实施例大致同样的结构,在与所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符号。
而且,通过采用该图22所示的扁平的截面形状的配合销126作为配合部9,与所述实施例相比,在配合部9的回转轨道上的第一位置(最下降位置)及第二位置(最上升位置),可以设置第二边纱16c的位置关于上下方向不发生变化的期间(静态),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引纬及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切换。
另外,关于配合部9,在所述实施例中,设定为配合部9设置在被固定于主体部12的支承撑条63上,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为在所述实施例中,省略支承撑条63,将配合销13安装于作为主体部12的旋转盘61上,或者,也可以如图20所示,将配合部9设于主体部12自身上。在图20中,在作为主体部12的旋转环115上直接设有作为配合部9的孔眼构件116。此外,在图20中,在与图18、图19的例子的结构相同的部位,附加与图18、图19相同的符号。
具体而言,在该图20所示的例子中,构成被旋转构件10的主体部12由形成为环形的旋转环115构成。旋转环115由固定于支承架121上的环形的未图示的支架的内周面支承,设置为相对于支承架121可旋转。而且,在作为该主体部12的旋转环115上,以沿织幅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在贯通孔的两端嵌插有用于引导向贯通孔导入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孔眼构件116。
孔眼构件116与图18、图19的例子的孔眼构件110是一样的,以从旋转环115的织幅方向的侧面突出锷部的方式嵌合于旋转环115的所述贯通孔的两端。因此,与图18、图19的例子同样地,该孔眼构件116的孔眼相当于被旋转构件10的配合部9。此外,旋转环115以满足所述贯通孔中所嵌插的孔眼构件116的孔眼的绕旋转轴线的回转轨道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条件1、2的方式,设定其外径及内径。
第二边纱16c从经纱列侧相反侧(支承架121的背面侧)的未图示的孔眼构件116插入,从经纱列侧(支承架121的正面侧)的孔眼构件116抽出,以贯穿旋转环115的方式被导入织口24。在旋转环115上,在其经纱列侧的侧面及经纱列侧相反侧的侧面,均未安装沿织幅方向延伸的构件等。因此,在比孔眼构件116靠上游侧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上,不存在关于织幅方向横切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构件等,因此,被旋转构件10和第二边纱16c不会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而发生干扰。
另外,在图20的例子中,被旋转构件10相对于第二驱动装置11(驱动轴117)经由驱动带轮118、119及带120相连结。即,在所述实施例中,将边纱开口装置3的被旋转构件10与作为第二驱动装置11的DD电动机58直接连结,但第二驱动装置11也可以经由传递构件驱动被旋转构件10。
具体而言,在该图20所示的例子中,旋转环115具有比所述支架大的宽度尺寸(织幅方向的尺寸),相对于关于织幅方向比所述支架靠经纱列侧部分的外周,固定有驱动带轮118,该驱动带轮118经由带120与固定在未图示的伺服电动机的驱动轴117上的驱动带轮119连结。因此,驱动轴117的驱动经由驱动带轮119、带120及驱动带轮118传递到旋转环115。而且,在该例子中,未图示的伺服电动机、驱动轴117、驱动带轮118、驱动带轮119及带120相当于第二驱动装置11。
此外,以上说明的图18、图19及图20、图21的例子中,作为配合部9的孔眼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设计成长孔。
此外,关于如上所述的用于使配合部9在回转轨道上旋转的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在所述实施例中,使被旋转构件10绕相对于织幅方向平行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不会对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的上下方向的变位带来障碍的范围内,使被旋转构件10绕关于上下方向及经纱方向从织幅方向倾斜的状态的旋转轴线旋转。
另外,关于用于使被旋转构件10旋转的第二驱动装置11,在所述实施例中,将第二驱动装置11设定为内转子型的DD电动机58,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外转子型的DD电动机,也可以代替DD电动机而设置伺服电动机,将被旋转构件10直接安装在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轴上。或者,也可以如图20所示,由伺服电动机和带传送机构构成第二驱动装置,伺服电动机经由带传送机构使被旋转构件10旋转。
另外,关于喂纱侧的边形成装置1,在所述实施例中,从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观察边形成装置1,使被旋转构件10按顺时针旋转,但也可以使被旋转构件10按逆时针旋转。
另外,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在具备限制构件15的所述实施例的结构中,与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顺时针旋转的情况相比,获得可以更加延长形成引纬所需要的开口的期间的效果。详细情况如下。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配合销进行变位的回转轨道以通过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中心的铅垂线为界按上游侧和下游侧进行划分,将划分后的上游侧设定为上游侧的回转轨道,将下游侧设定为下游侧的回转轨道进行说明。
如所述实施例,在边纱开口装置3的下游侧设置有限制构件15的情况下,第二边纱16c在限制构件15的位置关于织幅方向向经纱列侧屈曲,被导入织口24。该情况下,第二边纱16c进行上下动作时,对第二边纱16c作用伴随与限制构件15的滑接的摩擦阻力。
配合部9从第二位置P2朝向第一位置P1进行旋转时,若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则配合部9在下游侧的回转轨道上进行变位。另一方面,若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顺时针旋转,则配合部9在上游侧的回转轨道上进行变位。因此,在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和按上述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中,配合部9和限制构件15之间的距离、即第二边纱16c中的配合部9和限制构件15之间的路径长,在前者的情况下,第二边纱16c以比配合部9处于第二位置P2时短的状态向下方变位,与之相对,在后者的情况下,第二边纱16c以比配合部9处于第二位置P2时长的状态向下方变位。
因此,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与按上述顺时针旋转的情况相比,所述路径长较短,因此第二边纱16c的部分路径成为不易弯曲的状态,即使伴随与限制构件15的滑接的摩擦阻力作用在第二边纱16c上,相对于配合部9的上述变位,第二边纱16c也会保持高的追随性而向下方变位。其结果是,在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相对于配合部9的变位,迅速地进行边纱开口的形成。
配合部9从第一位置P1朝向第二位置P2旋转时,若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则配合部9在上游侧的回转轨道上进行变位。另一方面,若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顺时针旋转,则配合部9在下游侧的回转轨道上进行变位。因此,在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和按上述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中,第二边纱16c中的配合部9和限制构件15之间的路径长,在前者的情况下,第二边纱16c以比配合部9处于第一位置P1时长的状态向上方变位,与之相对,在后者的情况下,第二边纱16c以比配合部9处于第一位置P1时短的状态向上方变位。
因此,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与按上述顺时针旋转的情况相比,所述路径长较长,因此,第二边纱16c的部分路径成为容易弯曲的状态,在伴随与限制构件15的滑接的摩擦阻力作用在第二边纱16c上的状态下,第二边纱16c相对于配合部9的变位的追随性降低,相对于配合部9的变位向第二边纱16c的上方的变位产生延迟。其结果是,在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相对于配合部9的变位关闭边纱开口的动作产生延迟。
这样,在边形成装置1具备限制构件15的情况下,在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相对于配合部9的变位,迅速地进行边纱开口的形成,并且,由于关闭边纱开口的动作产生延迟,因此与按上述顺时针旋转的情况相比,获得了可以延长形成引纬所需要的边纱的开口的期间的效果。
但是,如所述实施例,在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与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逆时针旋转的情况相比,获得可以将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切换时机提前的效果。详情如下。
在使被旋转构件10按上述顺时针旋转时,从第一位置P1朝向第二位置P2旋转的配合销13,在比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轴线靠下游侧的回转轨道上向上方变位。即,成为第二边纱16c的配合部9和限制构件15之间的路径长较短、第二边纱16c的部分路径难以弯曲的状态,第二边纱16c以相对于配合销13的变位的追随性高的状态进行变位。
因此,在经纱方向上的边纱引导构件5的位置中的第二边纱16c的部分路径的高度位置位于比边纱引导构件5的上端靠下方的状态下,即使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开始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切换,边纱引导构件5和第二边纱16c发生干扰,由于第二边纱16c的部分路径为难以弯曲的状态,所以第二边纱16c也难以因伴随与边纱引导构件5的干扰的摩擦阻力及屈曲而被卡止,可以使第二边纱16c从边纱引导构件5之间向上方强制脱离。因此,可以将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切换时机提前而对应更高速的织机。
此外,对于未图示的喂纱侧相反侧的边形成装置,也与喂纱侧同样地,使被旋转构件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哪个都可以。但是,在喂纱侧相反侧的边形成装置中,对于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方向和开口形成动作及闭口动作的关系,要改变称谓,将所述喂纱侧的边形成装置1的说明中的“顺时针”称作“逆时针”,将“逆时针”称作“顺时针”。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配置为边纱开口装置3(被旋转构件10)的一部分位于综框28a的存在范围,但边纱开口装置3(被旋转构件10)的配置未必位于综框28a的存在范围。例如,在引纬所需要的边纱开口的开口量有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不对引纬产生妨碍的范围内,将被旋转构件10的配置设定为关于经纱方向配置在比综框28a靠上游侧的位置。另外,在织造中的织机的主轴转速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边纱开口装置3的DD电动机58及被旋转构件10的转速,因此,由于DD电动机58及被旋转构件10的惯性而施加在第二驱动装置11的负荷也减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对所述惯性带来的施加在第二驱动装置11的负荷没有妨碍的范围内,将被旋转构件10大径化并增大配合部9的回转轨道的直径,使第二边纱16c的上下方向的变位量增加,而且将被旋转构件10的配置设定为比经纱方向的综框28a靠上游侧的位置,以维持引纬所需要的边纱16的开口量。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伴随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织口24侧沿织幅方向产生振动,在关于经纱方向的边纱开口装置3和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之间的位置设有限制构件15,但就该限制构件15而言,是可以省略的。另外,该情况下,优选设定为以下结构,即,以包括配合部9的回转轨道的平面与从边纱导纱件27到织口24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平行的方式、即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和被旋转构件10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式,设置边纱开口装置3。但是,因边纱开口装置3的配置或被旋转构件10的回转轨道的大小等不同,上述振动是可以允许的程度的情况、或者将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设定为可应对上述振动的结构的情况下,只要省略限制构件15即可。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以省略了配合销13的状态下的关于上下方向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穿过边纱开口装置3的位置中、与处于回转轨道上的最下降位置即第一位置P1的配合销13大致相同的位置或比其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在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了边纱导纱件27,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0及所述图11的例子那样,以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穿过边纱开口装置3的位置中、与处于回转轨道上的最上升位置的配合销13大致相同的位置或比其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将边纱导纱件配置于比边纱开口装置3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织造一匹织物的织机的喂纱侧及喂纱侧相反侧即织物的两织端设置边形成装置1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适当用作同时织造多匹织物的多分幅织机的中间边形成用。该情况下,除织机的喂纱侧及喂纱侧相反侧以外,在相邻的织物之间(例如二分幅的第一、第二织物之间),对应各织物的织端也设置两个中间边形成用的边形成装置1。另外,该情况下,仿照所述实施例,设于相邻的织物之间的两个边形成装置1也可以分别具备独立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但两个边形成装置1也可以共同使用一个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
例如,图23所示的例子为了在第一织物127和第二织物128上分别形成中间边,使用了未图示的两个边纱开口装置3和一个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该例子是由三根边纱16(第一边纱16a、16b、第二边纱16c)形成三根绞边组织的例子,第一织物127的第二边纱16c及第二织物128的第二边纱16c,与所述实施例同样地,分别利用两个未图示的边纱开口装置的一方或另一方在上下方向变位,形成开口。
另一方面,关于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的切换是对于第一织物127和第二织物128双方,用一个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而进行。在图示的例子的作为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的变位构件7的底座构件129上,作为边纱引导构件5设有第一织物127用的边纱导杆130a、130b和第二织物128用的边纱导杆131a、131b。底座构件129被固定于作为支承构件6的支承轴132上,与所述实施例同样地,利用未图示的第一驱动装置8经由支承轴132进行摆动运动,切换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133a、133b、134a、134b相当于所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边纱用的导纱件44a、44b,限制构件135、136相当于所述实施例中的限制构件15。
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也可以用作废弃边形成装置。该情况下,被引纬的纬纱的前端由配置于织端的作为废弃边形成装置的本实用新型的边形成装置的边纱把持而形成边,所形成的边在打纬后用切断器从织物上切断,成为废弃边。被切断的废弃边即纬纱的前端和边纱最终被废弃。

Claims (6)

1.一种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其使用从线轴(22)引出的至少两根边纱(16)形成边组织,其特征在于,
包括关于经纱方向配置于比织口(24)靠经纱送出侧的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和关于经纱方向配置于比所述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靠经纱送出侧的边纱开口装置(3),
所述边纱路径切换装置(2)具备:
棒状的边纱引导构件(5),其至少在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前端具有第一边纱(16a、16b)穿通的孔眼(4);
支承构件(6),其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固定配置;
变位构件(7),其支承所述边纱引导构件(5)并且以可相对于织机的框架进行变位的方式由所述支承构件(6)支承,使得能够切换所述边纱引导构件(5)的织幅方向的位置;以及
第一驱动装置(8),其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固定配置,并且与所述变位构件(7)连结,驱动所述变位构件(7),使其在相对于第二边纱(16c)的织幅方向的经纱列侧和经纱列侧相反侧这两个位置间周期性地切换所述孔眼(4)的位置,
所述边纱开口装置(3)具备:
被旋转构件(10),其相对于织机的框架固定配置,可以绕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且包括配合部(9),该配合部(9)离开所述旋转轴线而设置,与第二边纱(16c)配合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变位;以及
第二驱动装置(11),其驱动所述被旋转构件(10),使其绕所述旋转轴线向一方向连续地旋转,
所述边纱开口装置(3)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1)旋转驱动所述被旋转构件(10),使所述配合部(9)在回转轨道上回转,所述回转轨道包括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如下路径的位置:在经纱方向上的至少所述边纱引导构件(5)的位置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通过关于上下方向比所述孔眼(4)靠第一驱动装置(8)侧的位置的路径;以及在经纱方向上的至少所述边纱引导构件(5)的位置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成为通过关于上下方向比所述边纱引导构件(5)的前端靠第一驱动装置(8)相反侧的位置的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旋转构件(10)包括:
主体部(12),其由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1)旋转驱动;以及
配合销(13),其作为所述配合部(9)关于织幅方向从所述主体部(12)向经纱列侧突出设置,且在第二边纱(16c)的上下方向上的一侧与第二边纱(16c)配合,使第二边纱(16c)的路径相对于第一边纱(16a、16b)的路径从一侧向另一侧变位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旋转构件(10)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配合销(13)对称的位置具备平衡器(14)。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旋转构件(10)将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经纱方向上的综框(28a)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具备限制构件(15),该限制构件(15)设置于关于经纱方向比所述边纱开口装置(3)靠织口(24)侧,限制关于织幅方向的第二边纱(16c)的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机的边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边纱(16c)关于上下方向向与第一边纱(16a、16b)形成开口的方向变位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1)驱动所述被旋转构件(10),使其沿如下的旋转方向旋转:使所述配合部(9)在所述回转轨道上的比通过所述被旋转构件(10)的所述旋转轴线的铅垂线靠织口(24)侧的轨道上变位的旋转方向。
CN2013203064947U 2012-06-12 2013-05-30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957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2587 2012-06-12
JP2012132587 2012-06-12
JP2012-196547 2012-09-06
JP2012196547A JP2014015699A (ja) 2012-06-12 2012-09-06 織機の耳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95748U true CN203295748U (zh) 2013-11-20

Family

ID=4869886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938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85044B (zh) 2012-06-12 2013-05-30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CN201320306494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95748U (zh) 2012-06-12 2013-05-30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938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85044B (zh) 2012-06-12 2013-05-30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74520B1 (zh)
JP (1) JP2014015699A (zh)
CN (2) CN1034850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5044A (zh) * 2012-06-12 2014-01-01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4912B1 (nl) * 2017-01-13 2018-08-16 VAN DE WIELE Michel NV Zelfkantinrichting
CN109402829A (zh) * 2018-11-12 2019-03-01 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电子绞边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088507B1 (zh) * 1970-05-12 1975-01-17 Prym Werke William
US3794083A (en) * 1972-04-28 1974-02-26 Fieldcrest Mills Inc Selv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looms
JPS5855257B2 (ja) * 1976-03-31 1983-12-08 株式会社山田ドビ− 開口装置における主軸回転制御機構
CS242860B2 (en) * 1978-12-11 1986-05-15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Weaving machine
IT1238228B (it) * 1989-12-01 1993-07-12 Roberto Spanevello Dispositivo per un'efficace legatura a giro inglese del bordo lateraledi un tessuto in un telaio tessile
JP3573432B2 (ja) * 1993-11-05 2004-10-06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式耳組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3232100B2 (ja) 1995-05-19 2001-11-26 トーマス クロッカー 織物縁を形成する装置
JPH0941241A (ja) * 1995-07-28 1997-02-10 Kasuga Denki Kk 織機用緯糸巻付貯留装置
BE1015461A6 (nl) * 2003-03-18 2005-04-05 Picanol Nv Inrichting voor het vormen van een zelfkant aan een weefsel.
GB2426253B (en) * 2005-05-20 2009-11-25 Griffith Textile Mach Ltd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weaving leno fabric
CN1869304A (zh) * 2005-05-25 2006-11-29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布机的织边装置
JP4718248B2 (ja) * 2005-06-06 2011-07-06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耳織成装置
JP2007107128A (ja) * 2005-10-13 2007-04-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織機における耳糸開口装置
JP2014015699A (ja) * 2012-06-12 2014-01-30 Tsudakoma Corp 織機の耳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5044A (zh) * 2012-06-12 2014-01-01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CN103485044B (zh) * 2012-06-12 2016-08-10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74520A1 (en) 2013-12-18
EP2674520B1 (en) 2015-07-22
CN103485044A (zh) 2014-01-01
JP2014015699A (ja) 2014-01-30
CN103485044B (zh)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95748U (zh)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JP3248078B2 (ja) 特に織機用のレノ耳を形成する装置
CN103485043B (zh) 织机的边形成装置
CN2813662Y (zh) 经编机梳栉三摆轴机构
WO20070257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a leno fabric on a weaving machine
JP2003247153A (ja)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おける導糸筬の振り位置調整装置
CN109563657A (zh) 针织织带机和相应的织造方法
CN215947544U (zh) 一种高速特里科贾卡经编机
CN103243461B (zh)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JP6344411B2 (ja)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開口装置
CN203403209U (zh)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CN202081219U (zh) 一种电子提花机提刀传动机构
CN203602833U (zh) 用于圆织机的提花机构
CN102304804A (zh) 一种凹槽梭船轨道圆织机
CN102220668B (zh) 一种电子提花机提刀传动机构
CN218711279U (zh) 一种新型高速特里科经编机
US3834189A (en) Warp knitting machine
CN2905842Y (zh) 织机纱线的张力控制机构
CN202369763U (zh) 一种多梳拉舍尔经编机的边纱小盘头电子送经机构
CN206768343U (zh) 一种带有可调节筒管的纺织机
JP2002294532A (ja) 織機でレノ糸を使用できるようにする装置
CN102493068B (zh) 花经轴整经机的导纱针床往复直线运动装置
CN202247236U (zh) 一种多梳拉舍尔经编机的送经机构
CN202830290U (zh) 可自动精细调整锭子角度的机构
CN103382615A (zh) 一种伺服驱动式活动后梁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1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