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67765U -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67765U
CN203267765U CN 201320272172 CN201320272172U CN203267765U CN 203267765 U CN203267765 U CN 203267765U CN 201320272172 CN201320272172 CN 201320272172 CN 201320272172 U CN201320272172 U CN 201320272172U CN 203267765 U CN203267765 U CN 203267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ower
clutch
transfer clutch
control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7217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英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Autob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Autob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Autob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Auto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27217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67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67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677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控制器、单向阀、继动阀、气控分泵和离合器;所述离合器控制器、所述继动阀、所述单向阀和所述气控分泵依次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气控分泵的推杆与所述离合器的分离拨叉机械连接,还包括制动阀,所述制动阀单向连通至所述气控分泵,且所述制动阀和所述气控分泵通过气管连通。该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混合动力车。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
背景技术
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但是全球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却日益增加,特别是随着全球汽车业的快速增长,交通用油量已成为化石燃料消耗量的主力,因此交通能源转换在全球已达成共识,势在必行。另外,大气污染也升级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减少排气污染、净化环境也已经成为交通新能源的大方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国都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汽车等等。由于动力源变化,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与常规车传动系统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案例主要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操纵系统。混合动力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驱动模式:由电动机驱动、由内燃机驱动以及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每一次驱动方式都需要离合器的分离和结合才能实现,所以在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中离合器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踏板、离合器控制器01、气泵02、离合器主泵03、助力分泵04和离合器05。离合器控制器01与整车气源连通,且通过气管与气泵02连通,气泵02推杆与离合器主泵03推杆机械连接,离合器主泵03通过油管与油控气助力分泵04连通,油控气助力分泵04同时与整车气源连通,其分泵推杆与离合器分离拨叉机械连接。
在混合动力客车高压电正常工作状态时,上述离合器的控制系统正常工作,首先离合器控制器01接收信号后接通整车气源,使压缩气体进入气泵02,气泵02推杆带动离合器主泵03工作,离合器主泵03压缩油液进入助力分泵04使其打开气孔,从而使压缩气体进入助力分泵04,最终通过助力分泵04的推杆操纵离合器以达到离合器的分离。但是由于气泵02与离合器主泵03之间为机械连接,如果部件安装精度、部件加工精度不足,就会出现分离不彻底的现象,这时就需要人工助力,即踩下离合器踏板,才能使离合器彻底分离。这种系统保留了常规车离合器系统的结构,当自动控制方式失效时,则通过常规车方式即通过离合器踏板传动装置操纵离合器。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自动控制方式中部分连接件采用油管连接,离合器主泵由于频繁使用,离合器主泵的密封件会磨损而损坏,从而导致漏油现象,进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另外,传统的机械传动中气泵02与离合器主泵03之间为机械连接,安装精度要求很高,较难满足,一旦安装精度不够,会使可靠性不高,常需要人工助力才可以完全实现分离。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防止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该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离合器控制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控制器、单向阀、继动阀、气控分泵和离合器;
所述离合器控制器、所述继动阀、所述单向阀和所述气控分泵依次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气控分泵的推杆与所述离合器的分离拨叉机械连接;
还包括制动阀,所述制动阀单向连通至所述气控分泵,且所述制动阀和所述气控分泵通过气管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连通于所述制动阀与所述气控分泵之间的开关阀,且所述开关阀、所述制动阀以及所述气控分泵依次通过气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开关阀为电磁阀。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所述电磁阀启闭的开关。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具体为双通单向阀,其两个进口分别与所述离合器控制器和所述开关阀连通,其出口与所述气控分泵连通。
优选地,所述开关阀和所述制动阀之间的气管管路上还设置有滤清器。
优选地,所述气管内的控制介质为压缩空气。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控制器、继动阀、单向阀、气控分泵和离合器,其中离合器控制器、继动阀、单向阀和气控分泵依次通过气管连通,即离合器控制器与继动阀的进口通过气管连通,继动阀的出口通过气管与单向阀的进口连通,单向阀的出口通过气管与气控分泵连通。气控分泵和离合器的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可参考背景技术理解,即气控分泵的推杆与离合器的分离拨叉机械连接,且气控分泵可通过其推杆控制离合器的开合。另外,还包括制动阀,其中制动阀单向连通至所述气控分泵,且制动阀和气控分泵通过气管连通,此时,制动阀和气控分泵也可以通过一单向阀连通,制动阀和气控分泵依次通过气管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时,离合器控制器与整车气源相连通,其通过气管与继动阀控制口连通,能控制从继动阀进气口流经出气口的空气流量,整车气源与继动阀进气口相连,出气口与单向阀连通,单向阀与气控分泵连通。离合器控制器通过气体打开继动阀阀门,从而让整车气源的压缩气体从继动阀进气口到出气口经单向阀进入气控分泵,进而通过气控分泵的推杆操纵离合器以实现离合器的分离。当上述自动控制方式失效时,则可以通过制动阀、气控分泵和离合器相互配合实现离合器的控制,制动阀与整车气源连通,首先打开制动阀使压缩气体进入制动阀,并进入气控分泵,进而通过气控分泵的推杆操纵离合器以实现离合器的分离。
综上得知,该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中,其通过气路进行控制,避免了使用离合器主泵,进而避免了离合器主泵密封件会磨损而损坏,从而导致漏油现象,相应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另外,使用制动阀、气控分泵和离合器相互配合实现离合器的控制方式,避免了由于装配精度不准而导致气泵与离合器主泵之间机械连接的可靠性降低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该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由于上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01-离合器控制器、02-气泵、03-离合器主泵、04-助力分泵、05-离合器;
1-离合器控制器、2-双通单向阀、3-气控分泵、4-离合器、5-电磁阀、6-制动阀、7-继动阀、8-开关、9-滤清器、10-制动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该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离合器控制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包括离合器控制器1、继动阀7、单向阀、气控分泵3和离合器4,其中离合器控制器1、继动阀7、单向阀和气控分泵3依次通过气管连通,即离合器控制器1与继动阀7的控制口通过气管连通,继动阀7的进气口与整车气源连接,继动阀7的出口通过气管与单向阀的进口连通,单向阀的出口通过气管与气控分泵3连通。气控分泵3和离合器4的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可参考背景技术理解,即气控分泵3的推杆与离合器4的分离拨叉机械连接,且气控分泵3可通过其推杆控制离合器4的开合。还包括制动阀6,其中制动阀单向连通至所述气控分泵,且制动阀和气控分泵通过气管连通,与上述离合器控制器1和气控分泵3的连接方式类似,也是确保进入气控分泵3的气压,此时,制动阀6和气控分泵3也可以通过一单向阀连通。其中,制动阀6和气控分泵3通过气管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时,离合器控制器1与整车气源相连通,其通过气管与继动阀7控制口连通,离合器控制器通过气体打开继动阀7阀门,从而让整车气源的压缩气体从继动阀进气口到出气口经单向阀进入气控分泵3,进而通过气控分泵3的推杆操纵离合器4以实现离合器4的分离。当上述自动控制方式失效时,则可以通过制动阀6、气控分泵3和离合器4相互配合实现离合器的控制,制动阀6与整车气源连通,首先打开制动阀6使压缩气体进入制动阀并进入气控分泵3,进而通过气控分泵3的推杆操纵离合器4以实现离合器的分离。
综上得知,该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中,其通过气路进行控制,避免了离合器主泵的使用,进而避免了离合器主泵的密封件会磨损而损坏,从而导致漏油现象,相应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另外,使用制动阀6、气控分泵3和离合器4相互配合实现离合器4的控制方式,避免了由于装配精度不准而导致气泵与离合器主泵之间机械连接的可靠性降低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如图5所示,上述制动阀6包括用于控制制动阀6的工作状态的制动踏板10,如此设置,则可以通过踏下制动踏板10使制动阀6通压缩气体,或者抬起制动踏板10停止制动阀6通压缩气体,操作更加快捷方便。
当需要半联动工作状态时,首先使电动机与发动机间的离合器4分离,启动发动机后,把变速器换至1档,然后缓慢降低制动阀6的压缩气体的流量,即可使离合器实现半联动工作状态,此时车辆仅靠发动机提供动力平稳起步并运行。
其中,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包括连通于制动阀6与气控分泵3之间的开关阀,且开关阀、制动阀6以及气控分泵3依次通过气管连通。如此则可以进一步通过开关阀控制该回路的开闭,避免了当离合器控制器1、单向阀、气控分泵3和离合器4形成的回路正常工作时,误开启制动阀6、气控分泵3与离合器4形成的回路。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该开关阀可以为电磁阀5,电磁阀在市场上较为常见,而且价格适中,所以该处使用电磁阀较为合适。
上述技术方案中,离合器控制器1和开关阀可以分别通过一单独的单向阀连接至气控分泵3。而为了简化结构布置,离合器控制器1可以通过双通单向阀2连接至气控分泵3,如图3所示,此时,开关阀则也可以通过该双通单向阀2连接至气控分泵3。双通单向阀2具有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其两个进口分别与离合器控制器1和开关阀连通,出口与气控分泵3连通。如此设置简化了该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更加方便制造及维护。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开关阀和制动阀6之间的气管管路上设置滤清器9,滤清器9可以吸附压缩气体中的杂质,以有效地避免杂质进入开关阀,以降低过开关阀的磨损,相应的延长了开关阀的使用寿命。
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当开关阀为电磁阀时,为了使操作人员便利的开启电磁阀5,还应该设置用于控制电磁阀5通断的开关8,当需要利用人工控制方式操纵离合器4时,则只需通过开关8打开电磁阀5即可,当不需要利用人工控制方式操纵离合器时,则只需通过开关8关闭电磁阀5即可。可以想到,还可以通过整车控制器控制电磁阀5的启闭,比如,自动控制方式出现故障时,整车控制器检测到该情况,即可输出信号控制电磁阀5开启,当然,设置开关8更加方便人工灵活控制。
实际上,上述人工控制方式中,电磁阀5也可以是普通的开关阀,比如气动开关阀、手动开关阀等,当然,电磁阀5的控制较为迅速且精准。
另外,针对上述各实施例,气管内的控制介质可以为压缩空气,当然气管内的控制介质还可以为压缩的惰性气体或者压缩氮气,在此不作限定。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该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由于该混合动力汽车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所以该混合动力汽车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合器控制器(1)、继动阀(7)、单向阀、气控分泵(3)和离合器(4);
所述离合器控制器(1)、所述继动阀(7)、所述单向阀和所述气控分泵(3)依次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气控分泵的推杆与所述离合器的分离拨叉机械连接;
还包括制动阀(6),所述制动阀单向连通至所述气控分泵(3),且所述制动阀(6)和所述气控分泵(3)通过气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于所述制动阀(6)与所述气控分泵(3)之间的开关阀,且所述开关阀、所述制动阀(6)以及所述气控分泵(3)依次通过气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阀为电磁阀(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所述电磁阀(5)启闭的开关(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具体为双通单向阀(2),其两个进口分别与所述离合器控制器(1)和所述开关阀连通,其出口与所述气控分泵(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阀和所述制动阀(6)之间的气管管路上还设置有滤清器(9)。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管内的控制介质为压缩空气。
8.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CN 201320272172 2013-05-17 2013-05-17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67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72172 CN203267765U (zh) 2013-05-17 2013-05-17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72172 CN203267765U (zh) 2013-05-17 2013-05-17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67765U true CN203267765U (zh) 2013-11-06

Family

ID=49498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7217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67765U (zh) 2013-05-17 2013-05-17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677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4059A (zh) * 2017-08-14 2017-11-03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离合器的自动驱动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4059A (zh) * 2017-08-14 2017-11-03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离合器的自动驱动装置
CN107314059B (zh) * 2017-08-14 2024-01-23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离合器的自动驱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10450Y (zh) 混合动力汽车空调压缩机驱动系统
CN103223849B (zh) 一种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驱动系统
CN203485915U (zh) 一种混联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模式切换控制系统
CN203267765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离合器的控制系统
CN202827109U (zh)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跛行功能的离合器执行机构
CN201753040U (zh) 货箱举升安全控制装置
CN201907502U (zh) 制动油路排气装置
CN204527183U (zh) 一种气压制动系统
CN202901111U (zh) 一种车用电控气动离合器控制装置
CN203739872U (zh) 叉车的一体式制动系统
WO2013056506A1 (zh) 车辆惯力储存释放再用系统
CN202707256U (zh) 一种车辆排气制动熄火装置
CN201778896U (zh) 新型汽车排气制动装置
CN202829411U (zh) 起重机械自由下放机构控制系统
CN201858004U (zh) 发动机进气安全关断阀
CN104044442A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自动离合器的驱动装置
CN203322099U (zh) 一种amt变速箱离合器气动执行机构
CN204355027U (zh) 行走机械的制动动力切断控制系统
CN104015714A (zh) 一种间隙性电动汽车真空发生装置
CN210128030U (zh) 新能源汽车双离合器控制装置
CN202132116U (zh) 天然气汽车排气制动装置
CN202833748U (zh) 电控自动离合器驱动机构
CN202187828U (zh) 一种专用车熄火装置
CN201834006U (zh) 可调式三桥同步继动阀
CN202641684U (zh) 制动压力调节阀及使用该压力调节阀的制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