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14197U -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14197U
CN203214197U CN2013202127309U CN201320212730U CN203214197U CN 203214197 U CN203214197 U CN 203214197U CN 2013202127309 U CN2013202127309 U CN 2013202127309U CN 201320212730 U CN201320212730 U CN 201320212730U CN 203214197 U CN203214197 U CN 2032141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gas
exhaust gas
inlet tube
gas inlet
engin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127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继峰
李凯
白傑
姜楠
程晓军
樊香梅
刘永宏
郭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13202127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141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141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1419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包括排气歧管、废气引入管及循环进气口,所述排气歧管与所述废气引入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固定,密封垫片嵌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引出端法兰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之间,使废气引入管与废气引出端的密封变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确保了密封性能;所述废气引入管包括刚性段和柔性段,所述柔性段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总长度的一半,在保证废气引入管刚性度的情况下采用部分柔性段,可以非常有效的衰减由发动机传递到再循环系统的振动,同时增大了管路的径向补偿量,增大了管路的散热面积,降低了流出废气的温度,避免了热应力变形对管路的损坏,从而提高了整个管路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换气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日益提高,发动机尾气后处理已成为发动机不可或缺的一个系统。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是将燃烧后的一部分废气引入到进气系统并参与到气缸内可燃混合气的燃烧过程。引入的废气降低了燃烧室内的氧含量、燃烧的最高温度,从而达到减少NOx排放的目的。通常EGR废气引入管前法兰与发动机废气引出端法兰是通过外加密封垫片来实现密封的,这就增加了安装复杂程度并且由于两个法兰与密封垫之间很容易错位导致漏气。通常废气引出端法兰与EGR废气引入端法兰都是采用圆形通孔连接,整个废气引出管是一根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管,这就导致废气引出管相对发动机废气引出端法兰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利于EGR系统的在发动机上的安装与布置。此外废气引出管路在径向位置没有补偿量,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发动机传递到整个EGR系统的振动及管路热变形应力可能会损坏整个EGR系统。
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号CN101100964A、公开日2008.01.09)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装置,增加了废气专用通道,同时,废气专用通道外周与冷却介质接触,提高了冷却效果,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对废气再循环管道周围零部件的热影响小,但并没有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安装方便、能减小发动机振动及热应力对管路影响的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包括排气歧管、废气引入管及循环进气口,所述排气歧管与所述废气引入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固定,密封垫片嵌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引出端法兰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之间;所述废气引入管包括刚性段和柔性段,所述柔性段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总长度的一半。
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刚性段包括连接在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柔性段两端的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
所述第一刚性段端部固定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所述第二刚性段尾部固定废气引入管的后法兰。
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柔性段采用的是金属波纹管。
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柔性段采用的是金属软管。
所述废气引出端法兰上设置有安装密封垫片的凹槽,且所述密封垫片的厚度高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设置有安装密封垫片的凹槽,且所述密封垫片的厚度高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所述废气引出端法兰上的安装孔为圆形通孔,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上开有供圆形通孔转动的腰形通孔。
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上的安装孔为圆形通孔,所述废气引出端法兰上开有供圆形通孔转动的腰形通孔。
所述密封垫片为环形密封垫片,相对应地,所述凹槽为环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由于密封垫片嵌在废气引出端法兰凹槽内或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凹槽内,使废气引入管与废气引出端的密封变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确保了密封性能;同时废气引入管前法兰能相对于废气引出端法兰转动,这样在安装的过程中废气引入管相对于废气引出端法兰有一定的角度旋转量,从而增大了再循环装置的安装自由度,也方便了再循环系统的安装;在保证废气引入管刚性度的情况下采用部分柔性段,可以非常有效的衰减由发动机传递到再循环系统的振动,同时增大了管路的径向补偿量,增大了管路的散热面积,降低了流出废气的温度,提高了再循环系统对再循环废气的冷却能力,避免了热应力变形对管路的损坏,从而提高了整个管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包括排气歧管11、废气引入管及循环进气口10,废气引入管包括刚性段和柔性段3,其中柔性段3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总长度的一半,并且刚性段包括连接在柔性段3两端的第一刚性段2和第二刚性段4,第一刚性段2端部固定有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6,与排气歧管11的废气引出端1通过法兰连接,第二刚性段4通过第二刚性段4尾部的废气引入管的后法兰7与循环进气口10相通。本实施例中的废气引入管的柔性段3采用的是金属波纹管,当然也可以采用金属软管或其他柔性管,在保证废气引入管刚性度的情况下采用部分柔性段,这样可以非常有效的衰减由发动机传递到再循环系统的振动,同时增大了管路的径向补偿量,增大了管路的散热面积,降低了流出废气的温度,提高了再循环系统对再循环废气的冷却能力,避免了热应力变形对管路的损坏,从而提高了整个管路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排气歧管与废气引入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固定,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6设置有安装密封垫片8的凹槽9,且密封垫片8的厚度高于凹槽9的深度,安装完成后密封垫片的高度高于前法兰6的表面,使得密封垫片8嵌在排气歧管的废气引出端法兰5与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6之间,使废气引入管与废气引出端的密封变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确保了密封性能。当然也可以在废气引出端法兰上设置有安装密封垫片的凹槽,且密封垫片的厚度高于凹槽的深度。
传统的废气引入管前法兰和废气引出端法兰的安装孔都为圆形通孔,使得安装时,废气引入管不能相对于废气引出端法兰转动,从而导致安装的不方便。本实施例中,废气引出端法兰上的安装孔为圆形通孔时,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上开有供圆形通孔转动的腰形通孔10,如图3所示,这样在安装的过程中废气引入管相对于废气引出端法兰有一定的角度旋转量,从而增大了再循环装置的安装自由度,也方便了再循环系统的安装。也可以将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上的安装孔设为圆形通孔,废气引出端法兰上开有供圆形通孔转动的腰形通孔,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可相对转动的安装方法,
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垫片8为环形密封垫片,相对应地,安装密封垫片的凹槽也为环形凹槽,当然凹槽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只要能嵌入密封垫片即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包括排气歧管、废气引入管及循环进气口,所述排气歧管与所述废气引入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密封垫片嵌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引出端法兰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之间;所述废气引入管包括刚性段和柔性段,所述柔性段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总长度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刚性段包括连接在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柔性段两端的第一刚性段和第二刚性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段端部固定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所述第二刚性段尾部固定废气引入管的后法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柔性段采用的是金属波纹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柔性段采用的是金属软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引出端法兰上设置有安装密封垫片的凹槽,且所述密封垫片的厚度高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设置有安装密封垫片的凹槽,且所述密封垫片的厚度高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引出端法兰上的安装孔为圆形通孔,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上开有供圆形通孔转动的腰形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引入管的前法兰上的安装孔为圆形通孔,所述废气引 出端法兰上开有供圆形通孔转动的腰形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片为环形密封垫片,相对应地,所述凹槽为环形凹槽。 
CN2013202127309U 2013-04-24 2013-04-24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141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127309U CN203214197U (zh) 2013-04-24 2013-04-24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127309U CN203214197U (zh) 2013-04-24 2013-04-24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14197U true CN203214197U (zh) 2013-09-25

Family

ID=49203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12730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14197U (zh) 2013-04-24 2013-04-24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141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8155A (zh) * 2018-08-06 2018-11-06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排放口堵塞工装
CN110425029A (zh) * 2019-09-02 2019-11-08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发动机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8155A (zh) * 2018-08-06 2018-11-06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排放口堵塞工装
CN110425029A (zh) * 2019-09-02 2019-11-08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发动机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55715A (zh) 汽车汽油发动机冷却egr系统
CN203214197U (zh)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路连接装置
CN205190036U (zh) 中冷管路总成
CN209818187U (zh) 发动机及其进气结构
CN203476553U (zh) 一种进气歧管结构
KR101830126B1 (ko) 인터쿨러
CN209586539U (zh) 一种egr冷却器进气管连接结构
CN211975214U (zh) Egr混合器、egr系统及发动机
CN211174397U (zh) 一种egr冷却器进气波纹管
CN203685406U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盖
CN108644036B (zh) 一种v型egr发动机多通道废气连接装置
CN206409290U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及汽车
CN202673471U (zh) 一种新型的缸盖出水管
CN202300720U (zh) 一种egr管座总成
CN207960749U (zh) 一种多段式柴油机排气歧管连接结构
CN209781088U (zh) 一种能保证密封性的进气歧管结构
CN206144649U (zh) 汽车排气歧管和汽车排气系统
CN206770205U (zh) 一种内置于真空罐内的真空泵装置
CN210218222U (zh) 双进气涡轮增压器
CN202789204U (zh) 一种集成型egr通道结构
CN107701247A (zh) 一种燃气涡轮导向器内环冲击冷却结构、燃气轮机
CN108397313A (zh) 一种自然吸气汽油机egr系统及发动机
CN203655400U (zh) 耐高温铸铁排气歧管
CN212838116U (zh) 一种带双向卸载槽的egr管连接密封结构
CN213598086U (zh) 一种排气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