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12299U -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12299U
CN203012299U CN 201220333885 CN201220333885U CN203012299U CN 203012299 U CN203012299 U CN 203012299U CN 201220333885 CN201220333885 CN 201220333885 CN 201220333885 U CN201220333885 U CN 201220333885U CN 203012299 U CN203012299 U CN 203012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light
peristome
light source
enclosur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3388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百濑洋一
浦野信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12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122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及该照明装置,在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中,使发光元件的热通过光源用基板、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及金属制的第一框架释放。另外,照明装置中,使用树脂制的第二框架,第二框架在与光源支承部件之间划分出沿光源支承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封闭空间,并且,在第二框架设有与封闭空间连通的开口部。另外,在第一框架及第三框架,在与第二框架的开口部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因此,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释放。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照明装置及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及该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种显示装置中,液晶装置具有被称作背光装置的照明装置和与该照明装置的光出射面一侧重叠地配置的透射型和/或半透射型的显示面板(液晶面板),在照明装置中,沿导光板的侧端面中成为光入射部的侧端面设有多个发光元件(参照专利文献1~3)。 
在该结构的照明装置中,若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则会发生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下降、辉度不均、寿命降低。因此,优选,在安装有发光元件的光源用基板上设置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经由光源支承部件来散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90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30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40388号公报 
在组装照明装置时、在将照明装置单体安装在设备上时、或在对于照明装置设置显示面板而构成显示装置时,优选,事先将光源支承部件和导光板等收纳在框架中,该框架多采用以下框架:作为至少一部分而具有在上侧覆盖光源支承部件的端板部以及在外侧包围光源支承部件和导光板的侧板部。根据该框架,容易设置各部件的定位部等,所以,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高效化,并且能够提高部件相互的位置精度。 
但是,在照明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尽管从发光元件散热很重要,但是若使用框架,则都会导致发光元件的散热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在发光元件和/或导光板的周边设置了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高效地释放的显示装置、具有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照明装置和重叠于该照明装置的光出射面侧地配置的显示面板,所述照明装置具有:导光板;发光面朝向该导光板的侧端面中的成为光入射部的侧端面地沿所述光入射部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在一面侧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源用基板;具有与该光源用基板的另一面面接触的基板保持面的、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和框架,该框架具有配置在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及所述导光板的外侧的侧板部,该侧板部在与所述光源支承部件之间构成沿该光源支承部件贯通的封闭空间,在所述照明装置设有使所述封闭空间与所述照明装置的外部通连的开口部。 
本实用新型中,照明装置中,沿导光板的光入射部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该多个发光元件安装在沿光入射部延伸的光源用基板的一面侧。这里,在光源用基板的另一面侧重叠地配置有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光源用基板及光源支承部件释放。另外,本实用新型中,以组装作业的高效率化和/或提高部件相互的位置精度等为目的,使用具有侧板部的框架。而且,由于在照明装置设有使封闭空间与外部通连的开口部,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释放。所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使用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释放发光元件的热。 
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设有在所述光出射面的相反侧支承所述导光板的金属制的第一框架;和具有保持所述显示面板并覆盖所述光源支承部件的所述光出射面侧的端板部的树脂制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至少一方成为在与所述光源支撑部件之间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至 少一方设置的所述开口部,构成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在本实用新型中,以组装作业的高效率化和/或提高部件相互的位置精度等为目的,使用树脂制的第二框架,由于在上述框架(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至少一方设有开口部,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释放。所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使用树脂制的第二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释放发光元件的热。 
该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为在与所述光源支撑部件之间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侧板部设置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框架具有与该第二框架的所述侧板部重叠的侧板部,在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侧板部,设置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重叠的部分,为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第二框架的开口部(框架的开口部)以及第一框架的开口部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具有第三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具有在外侧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端板部重叠的端板部及在外侧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侧板部重叠的侧板部,在所述第三框架的所述侧板部,在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第一开口部重叠的位置设有贯穿该第三框架的所述侧板部的第三开口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第二框架的开口部(框架的开口部)、第一框架的开口部及第三框架的开口部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设有:在所述光出射面的相反侧支承所述导光板的金属制的第一框架;和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光出射面侧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框架之间夹持地配置所述光源支承部件的第三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三框架的至少一方为在与所述光源支撑部件之间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三框架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的开口部,构成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本实用新型中,以组装作业的高效率化和/或提高部件相互的位置精度等为目的,使用上述的框架(第一框架及第三框架),由于在该框架的至少 一方设有开口部,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设于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配置在所述封闭空间的延长线相对接的位置的侧板部。根据该结构,由于容易相对于封闭空间发生空气的出入,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高效地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设在所述封闭空间的延伸方向上分离的多个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容易相对于封闭空间发生空气的出入,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高效地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为所述封闭空间的开口面积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高效地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在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的延伸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根据该结构,由于开口部与狭缝状的间隙不同,其开口面积大,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高效地释放。 
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导光板的侧端面中的相对向的两个侧端面成为所述光入射部,在与该两个侧端面相对应的两个位置设有所述封闭空间及使该封闭空间连通于所述照明装置的外部的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 
该情况下,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设置于设在所述两个位置的所述封闭空间中的一方的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部分,设置于另一方的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配置在所述封闭空间的延长线相对接的位置的侧板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最适于显示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条件下设定第二框架的开口部的位置以及开口方向。 
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所述光源用基板的所述一面与所述光入射部相对的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适用于,在所述光源用基板中,所述一面朝向相对于所述光入射部交叉的方向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能够用于电视机等各种电子设备。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导光板;发光面朝向该导光板的侧端面中的成为光入射部的侧端面地沿所述光入射部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在一面侧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源用基板;具有与该光源用基板的另一面面接触的基板保持面的、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框架,该框架具有配置在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及所述导光板的外侧的侧板部,在该侧板部与所述光源支承部件之间构成沿该光入射部而贯通的封闭空间;和使所述封闭空间与外部通连的开口部。 
本实用新型中,照明装置中,沿导光板的光入射部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该多个发光元件被安装在沿光入射部延伸的光源用基板的一面侧。这里,由于在光源用基板的另一面侧重叠地配置有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光源用基板及光源支承部件释放。另外,本实用新型中,以组装作业的高效率化和/或提高部件相互的位置精度等为目的,使用具有侧板部的框架。而且,在照明装置,由于设有使封闭空间与外部通连的开口部,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经由封闭空间及开口部释放。所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使用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热高效地释放。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地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机(电子设备)的外观的说明图,图1(b)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2(b)是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更详细地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沿图1(a)的A-A′线剖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时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1(a)的B-B′线剖切显示装置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所使用的发光元件及光源用基板等的说明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的说明图,图7(b)是沿图7(a)的D-D’线剖切的显示装置100的贯穿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更详细地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更详细地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的贯穿部的说明图。 
图11是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的贯穿部的说明图。 
图12是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的贯穿部的说明图。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与图4(a)所示的A-A′剖面相当的剖视图,图13(b)是与图4(b)所示的B-B′剖面相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8…照明装置,10…显示面板,30…第二框架,40…第一框架,42、43、44…第一框架的侧板部,50…第三框架,51、52、53、54…第三框架的侧板部,55…第三框架的上板部(端板部),60…光源支承部件, 80…导光板,80a…光入射部,80b…光出射面,88…光源用基板,89…发光元件(光源),100…显示装置,309、409、509…开口部,311、321、331、341…第二框架的侧板部,315、325、335、345…第二框架的上板部(端板部),2000…电子设备(液晶电视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在液晶电视机用的显示装置中适用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参照的图中,为了使各层以及各部件成为在图面上能够辨识的程度的大小,所以,而按每层和每个部件使其比例尺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导光板和/或液晶面板的面内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向的一方(图中所示的导光板以及和/或液晶面板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并使将另一方(图中所示的导光板以及和/或液晶面板的短边延伸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使将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图中所示的导光板和液晶面板层叠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另外,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将X轴方向的一侧作为X1侧,将另一侧作为X2侧,将Y轴方向的一侧(配置有液晶面板的伸出部分的方向)作为Y1侧,将与其相对的另一侧作为Y2侧,将Z轴方向的一侧(朝向导光板的背面的方向)作为Z1侧(下侧),将与其相对的另一侧(出射出有照明光以及和/或显示光的一侧)作为Z2侧(上侧),由此进行表示。 
[实施方式1] 
(整体构成)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机(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图1(a)是示意地表示液晶电视机的外观的说明图,图1(b)是表示显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1(a)所示的电子设备2000为液晶电视机,具有显示装置100以及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等。显示装置100,如图1(b)所示,具有:参照图2等后述的显示面板10(液晶面板);从外部经由柔性布线基板向显示面板10供给图像信号的图像信号供给部270;和与显示面板10 的背面重叠配置而供给照明光的照明装置8。另外,显示装置100具有:对在显示面板10中沿X轴方向延伸的扫描线进行驱动的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和对在显示面板10中沿Y轴方向延伸的数据线进行驱动的数据线驱动电路101。关于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01,能够采用双方都内置于显示面板10的结构。另外,能够采用以下结构:即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01中的一方内置于显示面板10,另一方内置于COG安装在显示面板10上的驱动用IC或内置于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驱动用IC内,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于显示面板10;或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01双方均内置在与显示面板10分体的驱动用IC内。 
本方式中,照明装置8具有:与显示面板10重叠配置的导光板80;沿导光板80的侧端面中成为光入射部80a的侧端面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89(与光入射部的侧端面相对地配置发光面·光出射面的多个发光元件89);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89的光源用基板88;和驱动发光元件89的光源驱动部280。多个发光元件89的发光面都与导光板80的侧端面中成为光入射部80a的侧端面相对。显示面板10为四边形,具有四条边10a、10b、10c、10d。这些边10a、10b、10c、10d中,边10a是位于Y轴方向的一侧Y1的长边,边10b是位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长边,边10c是位于X轴方向的另一侧X2的短边,边10d是位于X轴方向的一侧X1的短边。与该形状相对应地,导光板80具有四个侧端面801、802、803、804。这些侧端面801~804中,侧端面801位于Y轴方向的一侧Y1的长边,侧端面802位于X轴方向的另一侧X2的短边,侧端面803位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长边,侧端面804位于X轴方向的一侧X1的短边。 
(显示装置100的具体的构成)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2(a)是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b)是显示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更详细地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 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4(a)是沿图1(a)的A-A′线剖切显示装置100时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1(a)的B-B′线剖切显示装置100时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a)的C-C′线剖切显示装置100时的剖视图。 
图2、图3及图4中,本方式的显示装置100大致具有:被称作所谓背光装置的照明装置8、和重叠于该照明装置8的上表面而配置的透射型的显示面板10。本方式中,显示面板10由透射型的液晶面板构成。在显示装置100中,照明装置8具有:覆盖导光板80的背面地配置的金属制的第一框架40(下金属框);在第一框架40的上方保持显示面板10的端部且包围照明装置8地进行保持的树脂制的第二框架30(树脂框架);和配置在第二框架30的上侧(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金属制的第三框架50(上金属框)。 
第二框架30具有保持显示面板10的端部且包围显示面板10的周围的矩形框状,本方式中,第二框架30由与显示面板10的四条边相对应地按每条边分割出的四个框架板31~34构成。本方式中,第二框架30为黑色,作为光吸收部件发挥作用,由此,防止在照明装置8内发生杂散光。框架板31~34分别具备:在框架板31~34的外表面侧向下方延伸的侧板部311、321、331、341;从侧板部311、321、331、341的上端缘向内侧弯曲的上板部315、325、335、345(端板部);和从上板部315、325、335、345的高度方向的途中位置向内侧伸出的突板部312、322、332、342。因此,在框架板31~34的内侧,通过突板部312、322、332、342在与上板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部(高低差)313~343,通过该台阶部313、323、333、343和突板部312、322、332、342保持有显示面板10。另外,在突板部312、322、332、342的下侧配置有照明装置8的导光板80和/或发光元件89等。 
第一框架40是通过对SUS板等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第一框架40,具有底板部45和从底板部45的外周缘中除了Y轴方向的一侧Y1以外的三个外周缘立起的三个侧板部42~44,成为上表面开口的矩形的箱状。在该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2~44的外侧重叠有第二 框架30的侧板部321、331、341。另外,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11覆盖第一框架40的Y轴方向的一侧Y1。 
第三框架50也与第一框架40同样地,是通过对SUS板等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第三框架50,具备矩形的上板部55(端板部)和从上板部55的外周缘向下方折弯的四个侧板部51~54,成为下表面开口的矩形的框状。侧板部51~54覆盖地重叠于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11、321、331、341的外侧。在上板部55形成有出射从显示面板10出射的光的矩形的窗550,上板部55在显示面板10的显示光出射侧中,在全周范围内对外周端部进行覆盖。另外,第三框架50的上板部55设置成,同时完全覆盖第二框架30的上板部315、325、335、345(端板部)的上方。 
这样构成的第三框架50、第二框架30及第一框架40通过螺栓(未图示)等结合,在内侧对显示面板10和/或照明装置8在收置的状态下进行保持。这里,在第二框架30的突板部312、322、332、342的下表面及上表面,如图4所示,粘贴有柔性片71、72。因此,在组装了显示装置100时,显示面板10经由柔性片72被支承于突板部312、322、332、342。另外,在组装了显示装置100时,照明装置8的光学片(扩散片182、棱镜片183、184等)经由柔性片71按压,使得不产生浮起或错位。 
(显示面板10的构成) 
图2~图5所示,显示面板10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具有:形成有像素电极(未图示)等的元件基板11;相对于元件基板11隔着预定的间隙相对配置的对置基板12;和使该对置基板12与元件基板11贴合的密封材料14。该显示面板10中,在由密封材料14包围的区域内保持有液晶层13。元件基板11及对置基板12由玻璃基板等透光性基板构成。元件基板11中,在X轴方向延伸有多条扫描线(未图示),而在Y轴方向延伸有多条数据线,与扫描线和数据线(未图示)的交叉处相对应地,设有开关元件(未图示)及像素电极。 
本方式中,对置基板12配置在显示光的出射侧,元件基板11配置在照明装置8一侧。另外,对置基板12中,在与元件基板11相对的表面上,沿密封材料14的内缘形成有由遮光层构成的框缘层(未图示)。显示面板10作为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方式、ECB(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电控双折射)方式或VAN(Vertical Aligned Nematic,垂直排列)方式的液晶面板而构成,在元件基板11形成有像素电极,在对置基板12形成有共用电极(未图示)。此外,在显示面板10为IPS(In Plane Switching,平面切换)方式和/或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电场切换)方式的液晶面板的情况下,共用电极设在元件基板11侧。另外,有时元件基板11相对于对置基板12配置在显示光的出射侧。在显示面板10的上表面重叠地配置有上偏振板18,在显示面板10的下表面与照明装置8之间配置有下偏振板17。 
本方式中,元件基板11比对置基板12大。因此,元件基板11在Y轴方向的一侧Y1具有从对置基板12的端部伸出的伸出部分110,在该伸出部分110的上表面连接有多块柔性布线基板200。柔性布线基板200与由刚性基板构成的电路基板250连接,在该电路基板250安装有构成参照图1说明了的图像信号供给部270的控制用IC(未图示)和/或构成光源驱动部280的光源驱动用IC(未图示)。 
(照明装置8的构成)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照明装置8中使用的发光元件89及光源用基板88等的说明图。 
如图3~图6所示,照明装置8具有:重叠配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下表面侧的导光板80;和使发光面89a朝向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并从光入射部80a的一端侧(X轴方向的一侧X1)向另一端侧(X轴方向的另一侧X2)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89。本方式中,多个发光元件89被安装于沿光入射部80a在X轴方向延伸的光源用基板88的一面881。发光元件89为出射白色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将光源光作为发散光而出射。 
本方式的照明装置8中,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1、802、803、804中的、在Y轴方向相对的两个侧端面801、803作为光入射部80a被利用。因此,多个发光元件89配置为,使得发光面89a与导光板80的两个光入射部80a(侧端面801、803)相对,从两个光入射部80a(侧端面801、803)的各自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排列。另外,光源用基板88以分别沿两个光入射部80a(侧端面801、803)而延伸的状态配置,在该2块光源用基板88的各自的一面881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89。在光源用基板88的一面881,在一端部安装有连接器87(参照图3、图6),该连接器87用于经由光源用基板88向发光元件89供给驱动电流。 
如图4所示,本方式中,导光板80为丙烯酸树脂和/或聚碳酸酯树脂等形成的透光性的树脂板,在导光板80的下表面80c与第一框架40的底板部45之间重叠地配置有反射片187。另外,在导光板80的上表面(光出射面80b)与显示面板10之间重叠地配置有扩散片182、棱镜片183、184等光学片。本方式中,两块棱镜片183、184以相互的棱线正交的方式配置。因此,从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出射的照明光通过扩散片182而向所有方向扩散后,通过两块棱镜片183、184,被赋予在显示面板10的主视方向具有峰值那样的指向性。在导光板80中,在反射片187所在一侧的表面形成有由凹状的微细的凹部和/或散射部件的印刷层构成的散射图形,本方式中,散射图形的密度随着从发光元件89离开而增高。因此,从导光板80出射的照明光的强度分布与距发光元件89的距离无关,而被均匀化。作为该散射图形,本方式中,在导光板80的下表面80c设有多个微细的凹部80e。 
第一框架40的底板部45,在与导光板80中成为光入射部80a的侧端面801、803所在一侧重叠的区域中,局部形成有高低差,向导光板80弯曲,使得能够在导光板80的下表面80c与第一框架40之间确保有间隙。由此,在导光板80的下表面80c与底板部45之间能够在间隙之间夹持反射片187和光源支承部件60的下板部61。另外,使第一框架40的底板部45向导光板80局部弯曲,由此,在第一框架40的背面侧形成有凹部,所以,能够使柔性布线基板200弯曲延伸直至第一框架40 的底板部45的下表面(背面),并且,电路基板250以被收纳在凹部的深度内的方式配置在该凹部内。因此,能够实现照明装置8的薄型化。 
本方式中,光源用基板88配置为,安装有发光元件89的一面881与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相对。另外,光源用基板88具有如下结构:,在沿光入射部80a延伸的板状的金属板887的一面881侧与绝缘层一并设置有布线图形和/或焊盘(land)。该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在金属板887的一面881侧贴合柔性布线基板888而实现,所述柔性布线基板888是按顺序层叠树脂基材层、布线图形及绝缘保护层等而构成的。因此,确保了布线图形及安装有发光元件89的芯片的焊盘与金属板887的电绝缘性。本方式中,金属板887由铝板构成,金属板887确保了光源用基板88的机械强度,并且,作为从发光元件89发热的热的散热板发挥作用。 
这里,在各光源用基板88的另一面882侧,分别配置有保持光源用基板88的光源支承部件60,光源支承部件60被配置并保持在第一框架40及第二框架30之间。本方式中,光源支承部件60是沿光源用基板88的另一面882延伸的棒状的金属零件,在光源用基板88的另一面882的整个面和支承板部62的基板保持面620以面接触状态紧密附着地固定。另外,光源支承部件60具有:与第一框架40的底板部45重叠的下板部61;和构成从下板部61的宽度方向的途中位置向上方突出的壁面的支承板部62。另外,光源支承部件60在支承板部62的上端(与下板部61相反一侧)侧具有从支承板部62向导光板80所在一侧的相反侧折弯的上板部63,上板部63通过螺钉等固定于第三框架50的上板部55及第二框架30的上板部315、325的至少任一方。 
该结构的光源支承部件60中,支承板部62的导光板80所在一侧的面成为保持光源用基板88的基板保持面620,在该基板保持面620通过螺钉(未图示)等固定有光源用基板88。 
(从发光元件89散热的散热结构) 
这样构成的照明装置8中,若发光元件89的温度上升,则会导致发光元件89的发光效率降低、辉度不均、寿命降低。因此,本方式中, 首先,将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60以能够面接触的状态设在安装有发光元件89的光源用基板88的另一面882侧(背面侧),经由光源支承部件60使热向第一框架40释放。 
另一方面,本方式中,以组装作业的高效率化和/或部件相互的位置精度的提高等为目的,使用树脂制的第二框架30,该树脂制的第二框架30具有覆盖光源支承部件60的光出射面侧地配置的上板部315、325、335、345(端板部)及在外侧包围光源支承部件60和导光板80的侧板部311、321、331、341,该第二框架30的热传导性低。 
因此,本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框架30在与光源支承部件60之间划分有封闭空间8a,该封闭空间8a沿光源支承部件60的延伸方向延伸。本方式中,由于第一框架40中在Y轴方向的一侧Y1没有设置侧板部,所以,如图4(a)所示,在Y轴方向的一侧Y1形成的封闭空间8a构成由光源支承部件60的下板部61、支承板部62及上板部63和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11(及上板部315的一部分)包围的封闭空间8a。相对于此,由于第一框架40中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设有侧板部42,所以,如图4(b)所示,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形成的封闭空间8a构成由光源支承部件60的下板部61、支承板部62及上板部63和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2(及第二框架30的上板部325的一部分)包围的封闭空间8a。另外,如图2及图3可知,Y轴方向的一侧Y1及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任一侧中,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31、341、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3、44及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53、54位于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延长线)。 
另外,本方式中,在使封闭空间8a与外部连通时,如图2及图3所示,在封闭空间8a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的各个,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延长线)上相对接的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3、44形成有贯穿侧板部43、44的缺口状的开口部409(第二开口部)。另外,在封闭空间8a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的各个,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延长线)上相对接的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31、341形成有贯穿侧板部331、341的缺口状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而且,在封闭空间8a的X轴方 向的两端部的各个,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延长线)上相对接的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53、54形成有贯穿侧板部53、54的缺口状的开口部(第三开口部)509。另外,第一框架40的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09及第三框架50的开口部(第三开口部)509,与第二框架30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重叠。因此,如图2所示,若组装照明装置8,则照明装置8中,如图5所示,通过形成于第一框架40的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09、形成于第二框架30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和形成于第三框架50的开口部(第三开口部)509构成贯穿部809,该贯穿部809构成为,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部与封闭空间8a连通,并且,朝向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延长线)开口。本方式中,贯穿部809都在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31、341等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并开口,与狭缝状的间隙不同,其开口面积大。因此,本方式中,贯穿部809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封闭空间8a的开口面积(截面积)以上。 
因此,如图1(a)中箭头H所示,本方式的照明装置8及显示装置100中,能够使发光元件89的热经由光源支承部件60及封闭空间8a从贯穿部809(开口部309、409、509)向外部释放,该热之后从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向电子设备2000的外部放出。 
(本方式的主要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方式的照明装置8及显示装置100中,沿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89,该多个发光元件89被安装于沿光入射部80a延伸的光源用基板88的一面881侧。这里,在光源用基板88的另一面882侧重叠配置有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60,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89的热通过光源用基板88、光源支承部件60及金属制的第一框架40释放。 
另外,本方式中,使用具有在光出射面侧覆盖光源支承部件60的上板部315、325、335、345(端板部)及在外侧包围光源支承部件60和导光板80的侧板部311、321、331、341的树脂制的第二框架30,该第二框架30的热传导性低。不过,第二框架30在与光源支承部件60 之间划分出沿光源支承部件6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封闭空间8a,并在第二框架30设有贯穿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31、341而与封闭空间8a连通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因此,能够使发光元件89的热经由封闭空间8a及开口部309释放。另外,第一框架40具有与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31、341重叠的侧板部43、44,在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3、44,在与第二框架30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09。另外,第三框架50具有与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31、341重叠的侧板部53、54,在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53、54,在与第二框架30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第三开口部)509。因此,在照明装置8中形成有与封闭空间8a连通的贯穿部809,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89的热经由封闭空间8a及贯穿部809释放。因此,能够将发光元件89的发热抑制得很低,所以,能够抑制发光元件89的发光效率的降低、辉度不均、寿命降低等的发生。 
另外,贯穿部809(开口部309、409、509)由于被设在沿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分离的多个位置,所以,容易相对于封闭空间8a发生空气的出入。尤其是本方式中,贯穿部809(开口部309、409、509)设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而且,朝向封闭空间8a的延长线上开口,所以,容易相对于封闭空间8a发生空气的出入。所以,能够使发光元件89的热经由封闭空间8a及贯穿部809向外部释放而高效地散热。 
[实施方式2]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照明装置8的说明图,图7(a)是表示显示装置100中的贯穿部809的配置的说明图,图7(b)是沿图7(a)的D-D’线剖切的显示装置100中的贯穿部809附近的剖视图。图8是更详细地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此外,本方式的基本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对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在Y轴方向的两侧(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89的一侧)分别构成的封闭空间8a中的任一个中,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贯穿各框架的侧面而形成有开口部,该各框架的侧面相当于在封闭空间8a延伸的延长线上相对接的部位。对此,本方式中,如图7(a)及图8所示,在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封闭空间8a中的、形成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电视机画面的上方)的封闭空间8a中,贯穿部809,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向与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上方开口。根据该结构,由于热容易向上方释放的性质与设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贯穿部809的开口方向相对应,所以能够高效地使发光元件89的热释放。 
这里,在形成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封闭空间8a中、贯穿部809向与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上方开口的构成,如图7(b)所示,能够通过分别在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2、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21及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52设置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09、开口部(第三开口部)509来实现。 
本方式中,向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电视机画面的上侧)开口的贯穿部809的平面形状,如图8所示,为四边形,但不限于此。图9是更详细地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9所示,可以作为分别使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2、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21及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52缺口了的形状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09、开口部(第三开口部)509。由此,与使四边形的孔分别贯穿侧板部42、321、52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形成开口部(贯穿部)。 
[实施方式3] 
图10是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照明装置8的贯穿部809的说明图。此外,本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对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在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封闭空间8a的任一个中,贯穿部809的开口方向不同,但设在封闭空间8a的两端部。 
相对于此,本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封闭空间8a中的、形成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封闭空间8a中,贯穿部809,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途中位置,由设在参照图3等说明了的第一框架40、第二框架30及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42、321、52的开口部形成。根据该结构,由于热容易向上方释放的性质与形成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电视机画面的上侧)的贯穿部809的开口方向相对应,所以,能够高效地使发光元件89的热释放。另外,若为形成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上侧)的贯穿部809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途中位置向上方开口的结构,则例如在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中,在从X轴方向的端部向内侧设有通气孔的情况下,能够使贯穿部809的开口位置与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的通气孔的位置相对应。 
[实施方式4] 
图11是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照明装置8的贯穿部809的说明图。此外,本方式的基本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对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1所示,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封闭空间8a中的任一个中,贯穿部809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途中位置向与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开口。根据该结构,例如,在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中,从X轴方向的端部向内侧设有通气孔的情况下,能够使贯穿部809的开口位置与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的通气孔的位置相对应。 
[实施方式5] 
图12是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照明装置8的贯穿部809的说明图。此外,本方式的基本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对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实施方式5,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3构成为,在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封闭空间8a中的、形成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的封闭空间8a 中,贯穿部809在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侧和中央部,由形成在参照图3等说明了的第一框架40、第二框架30及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43、44、311、331、341、51、53、54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309、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09、开口部(第三开口部)509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朝向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的下侧(Y1方向)开口的中央部的贯穿部809将空气取入封闭空间8a,并使通过发光元件89的发热而被加热了的空气从在封闭空间8a的两端侧开口的贯穿部809放出。也就是说,能够高效地使发光元件89的发热释放。此外,朝向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的下侧(Y1方向)开口的贯穿部809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如实施方式4所示,可以为多个(两个)。 
另外,根据电子设备(液晶电视机)2000中所使用的显示装置100的大小,可以将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89的光源用基板88沿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排列多个地相对配置。该情况下,优选,在与相邻排列的光源用基板88之间相当的位置形成贯穿部809。相比于与光源用基板88的配置无关地设定贯穿部809的位置的情况,能够缓和各个光源用基板88的散热不均。 
而且,与在边10a侧开口的贯穿部809的开口面积相比,使在封闭空间8a的两端侧开口的贯穿部809的开口面积增大,由此,空气容易流入封闭空间8a,能够得到高的散热效果。 
[实施方式6]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3(a)是与图4(a)所示的A-A′剖面相当的剖视图,图13(b)是与图4(b)所示的B-B′剖面相当的剖视图。此外,本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对于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5中,其构成为,光源用基板88中安装有发光元件89的一面881与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相对,但本方式中,如图13所示,光源用基板88中安装有发光元件89的一面881朝向与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成90°的角度而交叉的方向。但是,发光元 件89以使得发光面89a朝向与光源用基板88的一面881平行的方向的方式安装。因此,发光元件89能够使光源光从光入射部80a向导光板80的内部入射。 
该结构的显示装置100及照明装置8中也与实施方式1~5同样,第二框架30在与光源支承部件60之间划分出封闭空间8a,该封闭空间8a沿光源支承部件60的延伸方向延伸。另外,本方式也与实施方式1~5同样,形成有与封闭空间8a连通的贯穿部809(参照图1~图3等),所以,能够高效地使由发光元件89产生的热释放。 
此外,本方式中,光源支承部件60中,基板保持面620形成于下板部61,朝向与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成90°的角度而交叉的方向。另外,光源支承部件60中,从下板部61垂直地立起的垂直板部68与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相对。因此,如图13(a)所示,在Y轴方向的一侧Y1形成的封闭空间8a,由光源支承部件60的下板部61、垂直板部68及上板部63和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11及上板部315划分。相对于此,如图13(b)所示,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形成的封闭空间8a,由光源支承部件60的下板部61、垂直板部68及上板部63、第二框架30的上板部325和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2划分。另外,从图2及图3可知,在Y轴方向的一侧Y1及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任一侧,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331、341、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3、44及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53、54位于封闭空间8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在这些侧板部形成有开口部309、409、509。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40的长边侧的侧板部仅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作为侧板部42而设置,但也可以在第一框架40的双方的长边侧(Y轴方向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设置侧板部。该情况下,如图4(a)所示的A-A′剖面大致如图4(b)所示那样构成。另外,也可以采用在第一框架40的双方的长边侧(Y轴方向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都不设置侧板部的构成,该情况下,图4(b)所示的B-B′剖面大致如图4(a)所示那样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贯穿部809(开口部309、409、509)的开口面积可以与图4等所示的封闭空间8a的截面积(开口面积)相同,但贯穿部809(开口部309、409、509)的开口面积比图4等所示的封闭空间8a的截面积(开口面积)大的情况,由于散热效果高,而优选。 
上述实施方式中,贯穿部809设在封闭空间8a的延长线上,但只要贯穿部809和封闭空间8a在空间上相连,也可以设置于相互错开的位置。例如,可以在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2与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3及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4与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44之间设置空间,经由该空间连接贯穿部809和封闭空间8a。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封闭空间8a的延长线上不存在贯穿部809,也能够维持散热效果。该情况下,能够使贯穿部809(开口部309、409、509)从框架角部离开,能够提高框架角部的强度,提高显示装置100的刚性。 
另外,在经由该空间使贯穿部809(开口部)和封闭空间8a相连的情况下,若将贯穿部809(开口部)的面积设定得比封闭空间8a的截面积大,则能够利用贯穿部809与封闭空间8a之间的空间而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贯穿部809(开口部)还可以被用作为了引绕用于向发光元件89供给电源的线缆的开口部,该情况下,由于没有必要另行设置线缆通过的开口部,所以,不会降低显示装置100的强度,能够实现布线和散热这两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贯穿部809(开口部)仅设在显示装置100的侧端面,但还可以在显示装置100的周边部的表面侧(各框架中的上端面和/或上板部/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或背面侧(Z轴方向的一侧Z1)设置贯穿部809。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在显示装置100的背面等配置开口部并散热。另外,通过将设在侧端面的开口部与设在相邻的面上的开口部相连,使其更大地开口,可以提高散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具有第一框架40、第二框架30及第三框架50的结构,但也可以应用于具有第一框架40及第二框架30这两个框架的情况,该情况下,只要在构成封闭空间8a的框架的侧板部(第一框 架40的侧板部及第二框架30的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侧板部)设置开口部而使封闭空间8a与外部连通,即可。 
另外,还可以应用于具有第一框架40及第三框架50这两个框架的情况,该情况下,只要在构成封闭空间8a的框架的侧板部(第一框架40的侧板部及第三框架50的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侧板部)设置开口部而使封闭空间8a与外部连通,即可。 
[向电子设备的搭载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搭载显示装置100的电子设备2000,例示了液晶电视机,但除了液晶电视机以外,还可以将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100用于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数字标牌、汽车导航装置、移动用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的显示部。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照明装置和重叠于该照明装置的光出射面侧而配置的显示面板, 
所述照明装置具有: 
导光板; 
发光面朝向该导光板的侧端面中成为光入射部的侧端面地沿所述光入射部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 
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在一面侧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源用基板; 
具有与该光源用基板的另一面面接触的基板保持面的、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和 
框架,该框架具有配置在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及所述导光板的外侧的侧板部,在该侧板部与所述光源支承部件之间构成沿该光源支承部件而贯通的封闭空间, 
在所述照明装置设有使所述封闭空间与所述照明装置的外部通连的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在所述光出射面的相反侧支承所述导光板的金属制的第一框架;和 
具有保持所述显示面板并覆盖所述光源支承部件的所述光出射面侧的端板部的树脂制的第二框架, 
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至少一方为在与所述光源支撑部件之间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框架, 
在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至少一方设置的开口部,构成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框架为在与所述光源支撑部件之间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侧板部设置有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一框架具有与该第二框架的所述侧板部重叠的侧板部, 
在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侧板部,设置有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第二开口部重叠的部分,为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三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具有在外侧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端板部重叠的端板部及在外侧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侧板部重叠的侧板部, 
在所述第三框架的所述侧板部,在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第一开口部重叠的位置设有贯穿该第三框架的所述侧板部的第三开口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在所述光出射面的相反侧支承所述导光板的金属制的第一框架;和 
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光出射面侧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框架之间夹持地配置所述光源支承部件的第三框架, 
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三框架的至少一方为在与所述光源支撑部件之间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所述框架, 
在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三框架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的开口部,构成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封闭空间的延长线相对接的位置的侧板部。 
7.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被设置于所述封闭空间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的多个位置。 
9.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为所述封闭空间的开口面积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或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设置的所述开口部在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尺寸。 
11.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或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的侧端面中的相对向的两个侧端面,成为所述光入射部, 
在与该两个侧端面相对应的两个位置设有所述封闭空间及使该封闭空间连通于所述照明装置的外部的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设在所述两个位置的所述封闭空间中的一方的所述封闭空间连通于所述照明装置的外部的所述照明装置的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构成所述封闭空间的部分, 
在另一方的所述封闭空间设置的所述开口部,设于所述框架的所述侧板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封闭空间的延长线相对接的位置的侧板部。 
13.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或8或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用基板的所述一面与所述光入射部相对向。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15.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导光板; 
发光面朝向该导光板的侧端面中的成为光入射部的侧端面地沿所述光入射部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 
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在一面侧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源用基板; 
具有与该光源用基板的另一面面接触的基板保持面的、沿所述光入射部延伸的金属制的光源支承部件; 
框架,该框架具有配置在所述光源支承部件及所述导光板的外侧的侧板部,在该侧板部与所述光源支承部件之间构成沿该光入射部而贯通的封闭空间;和 
使所述封闭空间与外部通连的开口部。 
CN 201220333885 2011-07-11 2012-07-10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122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2736/2011 2011-07-11
JP2011152736 2011-07-11
JP2011263435A JP5811814B2 (ja) 2011-07-11 2011-12-01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1263436A JP2013037332A (ja) 2011-07-11 2011-12-01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63436/2011 2011-12-01
JP263435/2011 2011-1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12299U true CN203012299U (zh) 2013-06-19

Family

ID=47886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3388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12299U (zh) 2011-07-11 2012-07-10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5811814B2 (zh)
CN (1) CN20301229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88772B2 (en) 2011-07-11 2016-1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WO2014141882A1 (ja) * 2013-03-11 2014-09-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993766B2 (ja) * 2013-03-26 2016-09-14 株式会社東芝 照明装置
CN103591512B (zh) * 2013-11-15 2015-09-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模组
KR101538366B1 (ko) 2014-07-30 2015-07-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 및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를 이용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214544B2 (ja) * 2019-04-12 2023-01-3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8723A (ja) * 2005-01-27 2006-08-10 Minebea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840121B2 (ja) * 2006-04-20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
JP2009098310A (ja) * 2007-10-15 2009-05-07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997059B2 (ja) * 2007-10-15 2012-08-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薄型表示装置用構造部材
JP4618310B2 (ja) * 2008-03-19 2011-01-26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照明装置の組立て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11814B2 (ja) 2015-11-11
JP2013037332A (ja) 2013-02-21
JP2013037331A (ja) 201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79950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EP3893046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9933644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multi-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03012299U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10233486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02758155U (zh) 液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CN202995196U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29707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03052386U (zh) 照明装置、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2879951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CN10290100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02972765U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3012300U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KR10246023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4235683A (zh) 发光二极管组件和包括它的液晶显示装置
US8602626B2 (en) LED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3108678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2995190U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412030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20100071841A (ko) 액정표시소자
JP2013157173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RE46781E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216944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2192957B1 (ko) 발광소자 어레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CN103574401A (zh) 背光装置及包括该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