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23371U -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23371U
CN202923371U CN 201220612076 CN201220612076U CN202923371U CN 202923371 U CN202923371 U CN 202923371U CN 201220612076 CN201220612076 CN 201220612076 CN 201220612076 U CN201220612076 U CN 201220612076U CN 202923371 U CN202923371 U CN 202923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suspension bracket
electric power
power wheel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6120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逛
罗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61207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23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23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2337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包括一个设于车架前方的前悬置支架和两个对称设于车架后方的后悬置支架;前悬置支架中间位置设有发动机前支座,发动机前支座通过关节轴承与前悬置支架连接;后悬置支架通过隔振器与焊接在车架上的动力总成后安装座连接。为了更好的适应车架的变形,选用三点式支撑结构,采用的布置形式为前一后二,保证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处的弯矩最小,尽量满足前支撑点承受总重的1/3,后支撑点承受总重量的2/3;同时,本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综合三点式悬置与五点式悬置的优点于一体,与前、后悬置支架的连接从总体看是采用三点支撑,但两个后悬置支架的每个可看作分别有两个分支支撑点,这又符合五点式悬置形式。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轮自卸车,尤其是用于承托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
背景技术
发动机本身是一个内在的振动源,同时也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振动的干扰,为了避免零部件的损坏和考虑乘坐的舒适度等,通常设置悬置系统,悬置点的数量根据动力总成的长度、质量、用途和安装方式等决定。悬置系统一般可以有3、4、5点悬置。发动机传递到支承系统的振动根据悬置系统的结构型式、几何位置及悬置软垫的结构、刚度和阻尼等有关。现有的电动轮自卸车上一般采用四点悬置系统,在振动比较大时,如果悬置点的数目增多,当车架变形时,有的悬置点会发生错位,使发动机或悬置支架受力过大而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抗振能力好,避免发动机或悬置支架因受力过大而造成损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包括一个设于车架前方的前悬置支架和两个对称设于车架后方的后悬置支架;所述前悬置支架中间位置设有发动机前支座,所述发动机前支座通过关节轴承与所述前悬置支架连接;所述后悬置支架通过隔振器与焊接在车架上的动力总成后安装座连接。为了更好的适应车架的变形,选用三点式支撑结构(前支撑采用关节轴承结构,后支撑使用隔振器结构,真正实现了点支撑),采用的布置形式为前一后二,保证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处的弯矩最小,尽量满足前支撑点承受总重的1/3,后支撑点承受总重量的2/3;同时,本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综合三点式悬置与五点式悬置的优点于一体,与前、后悬置支架的连接从总体看是采用三点支撑,但两个后悬置支架的每个可看作分别有两个分支支撑点,这又符合五点式悬置形式。
作为改进,所述关节轴承内侧通过销轴与所述前悬置支架连接,所述关节轴承外侧与所述发动机前支座间隙配合。
作为改进,所述前悬置支架两端分别通过隔振器与焊接在车架上的动力总成前安装座连接。隔振器的安装能够减少发动机的所受到的振动。
作为改进,所述前悬置支架由上盖板、下盖板、前腹板、后腹板和筋板焊接而成,所述上盖板位于前腹板和后腹板的上面,下盖板位于前腹板和后腹板的下面;所述筋板焊接在前腹板、后腹板、上盖板和下盖板的表面。
作为改进,所述前悬置支架中间呈凹弧状。
作为改进,所述后悬置支架包括安装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的发电机后支座和与所述发电机后支座连接的发动机后支座;所述后悬置支架上的隔振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
作为改进,所述发电机后支座和发动机后支座上设有阵列孔;发电机后支座上的阵列孔用于固定发电机,发动机支座上的阵列孔用于固定发动机,由于发动机后支座与发电机后支座连接在一起,因此发动机与发电机最后将连接成为一体;发动机再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发电机后支座与安装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发电机后支座背面设有加强板。
作为改进,所述隔振器为橡胶隔振器。
作为改进,所述前悬置支架和两个后悬置支架在车架上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平衡度更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综合三点式悬置与五点式悬置的优点于一体,与前、后悬置支架的连接从总体看是采用三点支撑,但两个后悬置支架的每个可看作分别有两个分支支撑点,这又符合五点式悬置形式;
(2)能在所有工况下承受动、静载荷,并使发功机总成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与底盘上的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
(3)同时在发动机大修前,不出现零部件损坏;能充分地隔离由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向车架及驾驶室的传递,降低振动噪声;
(4)能充分地隔离由于路面不平产生的通过悬置支架而传向动力总成的振动,减少对动力总成的损害;
(5)保证发动机机体与飞轮壳的连接面弯矩不超过发动机厂家的允许值。
附图说明
图1为车架正面视图。
图2为车架背面视图。
图3为前悬置支架正面视图。
图4为前悬置支架侧面视图。
图5为发动机前支座示意图。
图6为发动机前支座剖视图。
图7为图2的A处放大图。
图8为图2的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包括一个设于车架1前方的前悬置支架2和两个对称设于车架1后方的后悬置支架3,所述前悬置支架2和两个后悬置支架3在车架1上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如图3、4所示,所述前悬置支架2由上盖板21、下盖板22、前腹板26、后腹板25和筋板23焊接而成,所述上盖板21位于前腹板26和后腹板25的上面,下盖板22位于前腹板26和后腹板25的下面;所述筋板23焊接在前腹板26、后腹板25、上盖板21和下盖板22的表面;如图5、6所示,所述前悬置支架2中间呈凹弧状24,在前悬置支架2中间位置设有发动机前支座4,所述发动机前支座4通过关节轴承42与所述前悬置支架2连接,所述关节轴承42内侧通过销轴41与所述前悬置支架2连接,所述关节轴承42外侧与所述发动机前支座4间隙配合;如图7所示,所述前悬置支架2两端分别通过橡胶隔振器5与焊接在车架1上的动力总成前安装座6连接。如图8所示,所述后悬置支架3包括安装板9、与所述安装板9连接的发电机后支座31和与所述发电机后支座31连接的发动机后支座7;所述发电机后支座31与安装板9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发电机后支座31背面设有加强板32;所述后悬置支架3上的橡胶隔振器5安装在所述安装板9上,后悬置支架3通过隔振器5与焊接在车架1上的动力总成后安装座8连接;所述发电机后支座31和发动机后支座7上设有阵列孔10;发电机后支座31上的阵列孔用于固定发电机,发动机支座上的阵列孔用于固定发电机,由于发动机后支座7与发电机后支座31连接在一起,因此发动机与发电机最后将连接成为一体;发动机再通过联轴器与发电机连接。
发动机的一端利用螺栓通过阵列孔与发动机后支座7相连,另一端与发动机前支座4通过螺栓连接;发电机的一端利用螺栓通过阵列孔与发电机连接板相连,另一端与发动机通过螺栓连接。为了更好的适应车架1的变形,选用三点式支撑结构(前支撑采用关节轴承结构,后支撑使用减震橡胶垫结构,真正实现了点支撑),采用的布置形式为前一后二,保证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处的弯矩最小,尽量满足前支撑点承受总重的1/3,后支撑点承受总重量的2/3;同时,本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综合三点式悬置与五点式悬置的优点于一体,与前、后悬置支架3的连接从总体看是采用三点支撑,但两个后悬置支架3的每个可看作分别有两个分支支撑点,这又符合五点式悬置形式。
本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综合三点式悬置与五点式悬置的优点于一体,与前悬置支架2、后悬置支架3的连接从总体看是采用三点支撑,但两个后悬置支架3的每个可看作分别有两个分支支撑点,这又符合五点式悬置形式,能在所有工况下承受动、静载荷,并使发功机总成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与底盘上的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同时在发动机大修前,不出现零部件损坏;能充分地隔离由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向车架1及驾驶室的传递,降低振动噪声;能充分地隔离由于路面不平产生的通过悬置支架而传向动力总成的振动,减少对动力总成的损害;保证发动机机体与飞轮壳的连接面弯矩不超过发动机厂家的允许值。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设于车架前方的前悬置支架和两个对称设于车架后方的后悬置支架;所述前悬置支架中间位置设有发动机前支座,所述发动机前支座通过关节轴承与所述前悬置支架连接;所述后悬置支架通过隔振器与焊接在车架上的动力总成后安装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轴承内侧通过销轴与所述前悬置支架连接,所述关节轴承外侧与所述发动机前支座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支架两端分别通过隔振器与焊接在车架上的动力总成前安装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支架由上盖板、下盖板、前腹板、后腹板和筋板焊接而成,所述上盖板位于前腹板和后腹板的上面,下盖板位于前腹板和后腹板的下面;所述筋板焊接在前腹板、后腹板、上盖板和下盖板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支架中间呈凹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支架包括安装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的发电机后支座和与所述发电机后支座连接的发动机后支座;所述后悬置支架上的隔振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后支座和发动机后支座上设有阵列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后支座与安装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发电机后支座背面设有加强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器为橡胶隔振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支架和两个后悬置支架在车架上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CN 201220612076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23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12076 CN202923371U (zh)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12076 CN202923371U (zh)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23371U true CN202923371U (zh) 2013-05-08

Family

ID=48213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612076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23371U (zh) 2012-11-19 2012-11-19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2337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0894A (zh) * 2013-12-31 2014-03-26 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矿山用电动轮自卸车的动力总成安装架
CN106394372A (zh) * 2016-10-12 2017-02-15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六轮驱动自卸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0894A (zh) * 2013-12-31 2014-03-26 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矿山用电动轮自卸车的动力总成安装架
CN103660894B (zh) * 2013-12-31 2016-11-23 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矿山用电动轮自卸车的动力总成安装架
CN106394372A (zh) * 2016-10-12 2017-02-15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六轮驱动自卸车
CN106394372B (zh) * 2016-10-12 2019-01-29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六轮驱动自卸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02247U (zh) 发动机四点悬置的汽车前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01769671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装置
CN205207080U (zh) 一种集成多功能空调压缩机支架
CN201217384Y (zh) 用于车辆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
CN202923371U (zh) 一种电动轮自卸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
CN205930234U (zh) 一种后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203186064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支架
CN101905733B (zh)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201580438U (zh) 轿车用焊接梯形车架
CN203623362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总成
CN205498540U (zh) 电动车减震系统
CN207433316U (zh) 车载充电机安装架及机动车
CN105332896A (zh) 一种集成多功能空调压缩机支架
CN202320327U (zh) 一种重型矿用自卸车动力底架
CN211391449U (zh) 一种客车及其分体式减振车架
CN209870077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后悬置结构
CN201792955U (zh) 摩托车车架后部结构
CN205930233U (zh) 一种后置客车发动机前端安装机构
CN203958352U (zh) 一种驾驶室后悬置简易装置
CN203172374U (zh) 悬架及具有该悬架的车辆
CN203186068U (zh) 轮式装甲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103448525B (zh) 长轴距四轮驱动汽车动力总成布置方法及结构
CN201808425U (zh) 一种商用车顶置蒸发器安装结构
CN202986817U (zh) 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
CN204641393U (zh) 一种变速器悬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