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02533U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02533U
CN202902533U CN201220438731.0U CN201220438731U CN202902533U CN 202902533 U CN202902533 U CN 202902533U CN 201220438731 U CN201220438731 U CN 201220438731U CN 202902533 U CN202902533 U CN 2029025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flow path
housing
exhaus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3873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垣内健一
松木义孝
中西乔也
室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025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0253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气装置,其在使用全热交换器进行换气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对象空间的空气污染状况。全热交换元件(12)能使在供气流路(40)中流过的空气与在排气流路(30)中流过的空气热交换而不混合。二氧化碳传感器(60)对在排气流路(30)内流过的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控制单元(70)根据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检测结果来进行使供气扇(15)和排气扇(14)驱动的风扇电动机的控制。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使用包括全热交换器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不仅通过将室内的温度变化抑制得较小来不使空调载荷增大,还将新鲜的空气取入室内。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43035号公报)记载的换气装置中,提出一种将换气装置与空气净化器组合而构成的装置。在这种换气装置中,示出了将用于取入室外的新鲜空气的供气流路中的、位于全热交换器下游侧(室内侧)的空间同时用作换气用途和空气净化用途的例子。即,在上述换气装置中,具有可切换为换气模式和空气净化模式这两种运转模式的结构,其中,在上述换气模式下,朝向室内开口的室内吹出口经由全热交换器的靠室内吹出口一侧的空间及全热热交换器而与室外连接,在上述空气净化模式下,朝向室内开口的室内吹出口从全热交换器的靠室内吹出口一侧的空间经由空气净化过滤器(不经由全热交换器)而与室内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43035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43035号公报)记载的换气装置中,对室内侧的空气污染浓度进行感测的传感器配置在全热交换器的室内吹出口一侧。藉此,在上述换气装置中,当传感器感测到的污染浓度较高时,进行换气模式并将新鲜的空气取入室内,当污染浓度较低时,进行空气净化模式。
但是,在上述换气装置的结构中,由于设置传感器的位置是在换气装置中的、用于将室外的空气取入室内的供气流路的中途,因此,在换气模式下,主要是对从室外取入的空气的污染浓度进行感测。因此,在上述换气装置的结构中,为了适当地对污染浓度进行感测,需要进行空气净化模式,来使室内空气经过传感器的周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作,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使用全热交换器进行换气的时候,也能掌握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污染状况的换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换气装置在室外空间与对象空间之间进行换气,其包括供气流路、供气送风元件、排气流路、排气送风元件、热交换器、检测元件以及控制部。供气流路是用于将室外空间的空气供给至对象空间的流路。供气送风元件在供气流路内产生朝向对象空间的空气流。排气流路是用于将对象空间的空气排出至室外的流路。排气送风元件在排气流路内产生朝向室外空间的空气流。热交换器能使在供气流路中流过的空气与在排气流路中流过的空气热交换而不混合。检测元件对在排气流路内流过的空气中所含的特定成分进行检测。控制部根据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对供气送风元件和排气送风元件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另外,排气流路的下游侧端部未必需要延伸至室外空间,例如也可以是能将延伸至室外空间的管道等与排气流路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的结构。排气流路的上游侧端部未必需要延伸至对象空间,例如也可以是能将延伸至对象空间的管道等与排气流路的上游侧端部连接的结构。供气流路的下游侧端部未必需要延伸至对象空间,例如也可以是能将延伸至对象空间的管道等与供气流路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的结构。供气流路的上游侧端部未必需要延伸至室外空间,例如也可以是能将延伸至室外空间的管道等与供气流路的上游侧端部连接的结构。
在上述换气装置中,检测元件对在排气流路内流过的空气中所含的特定成分进行检测。因此,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状态下,在检测元件的周围,从对象空间经由排气流路内流向室外的空气处于源源不断地流动的状态。因此,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过程中,能检测出对象空间的空气的特定成分。藉此,能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同时,根据特定成分的检测来控制换气量。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换气装置在第一方面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将热交换器收容在内部的壳体。壳体的靠对象空间一侧的面具有作为供气流路的下游侧端部的供气吹出口和作为排气流路的上游侧端部的排气吸入口。检测元件配置在排气流路内的热交换器的下游侧。
在将换气装置设置在用于分隔对象空间的壁面的背面侧的空间内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充分确保壁面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的物件。
在这种换气装置中,即便在设置在上述物件上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在排气流路中的上游侧端部与热交换器之间确保用于设置检测元件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换气装置在第二方面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壳体的靠对象空间一侧的面是壳体的设置状态下的下表面侧的面。检测元件配置在壳体内,且相对于下表面侧的面及热交换器这两者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方。
在这种换气装置中,通过将热交换器从壳体的下表面侧经由供气吹出口及排气吹出口取下,就能容易地到达检测元件。因此,能提高检测元件的维护性。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换气装置是在第三方面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将热交换器在壳体内的位置设定为:使热交换器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比热交换器与壳体的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热交换器以使在排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从下向上流过的姿势配置。
在上述换气装置中,通过确保壳体内的上表面与热交换器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就能确保排气流路内的用于设置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流路的空间。此外,由于检测元件配置在排气流路的下游侧,而没有配置在排气流路的上游侧,因此,不用特别需要用于设置壳体内的下表面与热交换器之间的排气流路的空间。因此,能缩短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换气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检测元件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检测。
在上述换气装置中,由于检测元件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检测,因此,能在控制部中执行与对象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应的换气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换气装置中,能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同时,根据特定成分的检测来控制换气量。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换气装置中,不需要在排气流路中的上游侧端部与热交换器之间确保用于设置检测元件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换气装置中,能提高检测元件的维护性。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换气装置中,能缩短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换气装置中,能在控制部中执行与对象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应的换气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室内装饰面板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图2是在使用室内装饰面板来设置于顶板件且与连接管道连接的状态下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换气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换气装置的仰视立体图。
图5是全热交换元件的示意结构图。
图6是在拆下全热交换元件等的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二氧化碳传感器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换气装置
12  全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器)
20   室内装饰面板
30   排气流路
31   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
31a  排气吹出口
32   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
32a  排气吸入口
40   供气流路
41   供气流路上游侧空间
41a  供气吸入口
42   供气流路下游侧空间
42a  供气吹出口
50   顶板面
60   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元件)
70   控制单元(控制部)
99   顶板件
SI   室内(对象空间)
SO   室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列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用于对室内装饰面板20及换气装置10的空气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空气流的大致情况,示出将风扇等构件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中,如其它附图所示,风扇等在图1中的纵深方向上并排配置。
图2示出了在使用室内装饰面板20来设置于顶板件99,并与排气用连接管道83及供气用连接管道84连接的状态下的换气装置10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换气装置10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从换气装置10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示出了全热交换元件12的示意结构图。
图6示出了换气装置10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7示出了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1)换气装置10的示意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是将室外OS的新鲜空气供给至作为对象空间的室内SI,将室内SI的空气排出至室外OS,此时在排出空气与供给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设置在顶板件99与顶板面50之间的空间内。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中,如图2所示,示出了通过将所连接的排气用连接管道83及供气用连接管道84设置成贯穿壁面98,来使换气装置10在与室外SO相连的状态下使用的例子。
换气装置具有壳体11、全热交换元件12、排气流路30、供气流路40、排气扇14、供气扇15、风扇电动机13、排气过滤器12b、供气过滤器12c、调节气门(日文:切換ダンパ)18、隔热分隔构件17、二氧化碳传感器60及控制单元70。
壳体11是具有上表面11a、下表面11b、前表面11c、背面11d、左侧面11f及右侧面11e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壳体11的下表面11b设置成位于顶板件99的上表面的上方。在左侧面11f及右侧面11e上均各自设有两个作为固定元件的安装零件52。通过将上述安装零件52与固定于顶板面50的多个螺栓51彼此螺合固定,从而壳体11以悬挂于顶板件99与顶板面50之间的空间内的状态被固定。另外,在左侧面11f的靠背面11d一侧的、左侧面11f的板厚方向的外侧设有控制单元70。上表面11a及下表面11b以与顶板面50及顶板件99大致呈面平行的姿势设置。在下表面11b上设置有开口11x,该开口11x是通过使下表面11b的靠背面11d一侧的一半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而形成的。上述开口11x的靠前表面11a一侧的一部分构成排气流路30的上游侧(室内SI侧)的排气吸入口32a,上述开口11x的靠背面11d一侧的另一部分构成供气流路40的下游侧(室内SI侧)的供气吹出口42a。另外,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的水平方向的外缘为用于连接后述室内装饰面板20的形状,设有向铅垂方向下侧稍许伸出的被连接部11y。前表面11c设有排气吹出口31a和供气吸入口41a这两者,排气吹出口31a和供气吸入口41a是以朝向板厚方向外侧呈喷嘴状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因此,在壳体11上,由于流路没有从上表面11a、左侧面11f、右侧面11e及背面11d朝外侧伸出,因此,处于这些面外侧的配置空间不会受到限制(除了设置在左侧面11f及右侧面11e上的安装零件52及控制单元70之外)。
排气流路30是在壳体11内部从排气吸入口32a经由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全热交换元件12及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连接至排气吹出口31a而构成的流路。
供气流路40是在壳体11内部从供气吸入口41a经由供气流路上游侧空间41、全热交换元件12及供气流路下游侧空间42连接至供气吹出口42a而构成的流路。另外,供气流路40和排气流路30在壳体11内部被分隔构件彼此分隔。
全热交换元件12是收容在壳体11内部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该全热交换元件12的各面以与壳体11的各面彼此面平行的姿势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全热交换元件12配置成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下表面与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之间(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的铅垂方向的长度比二氧化碳传感器60中最短的边的长度短。上述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下表面与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之间(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的铅垂方向的长度例如可以是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上表面与壳体11的上表面11a之间的长度的20%以下,也可以是10%以下。上述全热交换元件12设置成长边方向的端面面向于壳体11的左侧面11f及右侧面11e。全热交换元件12配置成收纳在相对于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具体来说是排气流路30的排气吸入口32a)处于铅垂上方的空间内。在上述全热交换元件12上,排气空气流从下表面侧朝向上表面侧流过,供气空气流从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流过,从而在排气空气与供气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全热交换元件12中,如图5所示,使室内SI的回流气RA作为废气EA从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朝向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流过。此外,在全热交换元件12中,使室外SO的外部气体OA作为供气SA从供气流路上游侧空间41朝向供气流路下游侧空间42流过(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从回流气RA开始的废气EA的流动,用实线表示从外部气体OA开始的供气SA的流动)。在此,在全热交换元件12中,构成为:虽然在换气流路30中流动的空气与在供气流路40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但不使这些空气彼此混合。
排气扇14在排气流路30的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内配置在壳体11的前表面11a侧,其由未图示的叶轮壳体和西洛克风扇构成。
供气扇15在供气流路40的供气流路上游侧空间41内配置在壳体11的前表面11a侧,其由未图示的叶轮壳体和西洛克风扇构成。
上述排气扇14和供气扇15的各转轴是共同的,排气扇14和供气扇15是由驱动该共同转轴旋转的风扇电动机13驱动的。
如图6所示,排气过滤器12b以覆盖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下表面侧的方式配置在排气流路30的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内,并捕获从室内SI侧取入的空气中的灰尘等。
如图6所示,供气过滤器12c以覆盖全热交换元件12的前表面侧的方式配置在供气流路40的供气流路上游侧空间41内,并捕获从室外SO取入的空气中的灰尘等。
如图1及图6所示,调节气门18安装在全热交换元件12的背面侧下端部附近,通过控制单元70的控制,在塞住供气流路40的供气流路下游侧空间42与室内SI间的状态和没有塞住供气流路40的供气流路下游侧空间42与室内SI间的状态之间切换。
隔热分隔构件17以在壳体11内部覆盖全热交换元件12的背面侧及上表面侧的空间的方式设置,其是由具有隔热性能的发泡体构成的。利用上述隔热分隔构件17,来将全热交换元件12的背面侧的空间(供气流路下游侧空间42)与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上表面侧的空间(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相互分隔。
如图3及图7所示,二氧化碳传感器60配置在排气流路30的中途,其对流过周围的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检测。更具体来说,上述二氧化碳传感器60以固定于壳体11内的上表面11a的方式配置在排气流路30中的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下游侧即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内。如图3所示,二氧化碳传感器60配置在壳体11内部的靠近右侧面11e一侧,即,在收容有全热交换元件12的状态下,二氧化碳传感器60以收纳在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上表面的铅垂上方的空间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传感器60配置在排气流路30的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的排气吸入口32a的铅垂方向上方的空间内,即配置在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上表面的铅垂方向上方的空间内。这样,二氧化碳传感器60、排气吸入口32a、全热交换元件12配置成在铅垂方向上彼此重叠。如图7所示,二氧化碳传感器60具有筐体,在该筐体的侧面设有配线用开口61。如图3所示,传感器配线73从二氧化碳传感器60经由上述配线用开口61延伸至控制单元70,从而能将二氧化碳传感器60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传递至控制单元70。上述传感器配线73在二氧化碳传感器60与控制单元70之间的中间位置上,通过夹持件75固定在壳体11的上表面11a的内侧表面。另外,如图3所示,从控制单元70延伸的气门配线74延伸到调节气门18,从而可根据来自控制单元70的指令来切换调节气门18的状态。另外,气门配线74同样地也通过夹持件75而被固定在壳体11的上表面11a。
如上所述,控制单元70设置在壳体11的左侧面11f的外侧,如图4所示,在内部收容有电装基板71。上述控制单元70设置在壳体11的左侧面11f的一部分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部分处,该贯通部分可被盖72从壳体11的内侧覆盖。
(2)室内装饰面板20的大体结构
室内室内装饰面板20是用于将换气装置10的壳体11下表面即室内SI侧的开口11x(具体来说为排气吸入口32a及供气吹出口42a)固定于顶板件99的构件,其具有装饰面板21及通道部22。
装饰面板21设置成面向室内SI侧,如图2所示,其配置在顶板件99的板厚方向上的室内SI侧。在此,装饰面板21的俯视形状是沿着设于顶板件99的开口99x边缘的形状,装饰面板21在俯视时的外缘比设于顶板件99的开口99x稍大。
通道部22构成用于从装饰面板21的上方将换气装置10的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排气吸入口32a及供气吸入口42a)连接的流路。上述管道部22的上端与从换气装置10的壳体11的下表面11b朝铅垂方向下侧伸出的被连接部11y连接。藉此,室内装饰面板20被连接至换气装置10。另外,在调节气门18处于打开状态下,上述管道部22内的空间被调节气门18分隔为与排气流路30相连的空间和与供气流路40相连的空间。
在此,如图2所示,在换气装置10的壳体11被安装零件52固定于顶板面50的状态下,壳体11的下表面11b与顶板面50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Z已经确定。与此相对的是,顶板面50与顶板件99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距离X有时会根据物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物件,壳体11的下表面11b与室内装饰面板20的装饰面板2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Y会有所不同。在此,通过适当选择室内装饰面板20的管道部22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就能与根据物件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距离Y相对应。
(3)换气动作
在上述换气装置10中,控制单元70根据二氧化碳传感器60所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来对供气扇15及排气扇14的驱动状态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二氧化碳传感器60以从室内SI经由全热交换元件12朝向排气流路30的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流动而来的空气为对象,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在此,控制单元70对二氧化碳传感器60所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否满足规定的换气开始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是否超过规定的开始浓度)进行判断。接着,在满足规定的换气开始条件时,控制单元70通过将调节气门18设置为打开状态而处于室外SO与室内SI经由供气流路40连接的状态,通过驱动风扇电动机13,使供气扇15及排气扇14驱动来进行热交换换气,从而能在抑制室内SI的空调载荷增大的同时将新鲜的空气取入室内SI。
在结束上述处理而待机规定时间之后,控制单元70再次掌握二氧化碳传感器60所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对二氧化碳浓度是否满足规定的换气停止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是否低于规定的停止浓度)进行判断。接着,在满足规定的换气停止条件的情况下,控制单元70通过将调节气门18设置为关闭状态而处于室外SO与室内SI没有连接的状态,使风扇电动机13停止,并停止热交换换气。控制单元70反复进行以上动作,以使室内SI的二氧化碳浓度不会过度上升,并将室内SI维持在舒适的状态下。
(4)维护
在对换气装置10的全热交换元件12、供气过滤器12c、排气过滤器12b、调节气门18、二氧化碳传感器60及控制单元70进行维护时,如图6所示,将全热交换元件12、供气过滤器12c、排气过滤器12b、调节气门18经由换气装置10的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取出来进行维护作业。
一旦将全热交换元件12、供气过滤器12c、排气过滤器12b、调节气门18从换气装置10取出,则能使二氧化碳传感器60及控制单元70处于朝向内侧露出的状态,因此,也可以不将它们取下来进行维护。
(5)特征
(5-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中,能在使在排气流路30中流动的来自室内SI的空气与在供气流路40中流动的室外SO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因此,不仅能将因将室外SO的新鲜空气取入室内SI而引起的室内SI的温度变化抑制得较小,还能对室内SI供给新鲜空气。
(5-2)
上述换气装置10在进行换气动作的状态下,来自室内SI的空气被取入换气装置10内部,因此,设于排气流路30的二氧化碳传感器60周围始终被来自室内SI的空气覆盖。因此,在上述换气装置10中,能在进行换气动作的同时持续掌握室内SI的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
藉此,通过在进行换气动作的同时掌握二氧化碳传感器60所检测到的浓度,从而能在室内SI的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满足规定的换气停止条件的情况下结束换气动作。因此,能预先防范室内SI的温度因室外SO的空气而过度上升或过度降低。因此,例如,在上述室内SI设置有空调机的情况下,能在抑制上述空调机的空调载荷上升的同时,尽可能将新鲜空气供给至室内SI。
(5-3)
用于设置上述换气装置10的顶板面50与顶板件99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X有时会因物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室内装饰面板20的管道部22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Y,就可适当地设置换气装置1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中,配置构成为使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与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下表面之间(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缩短。因此,例如,在将室内装饰面板20的管道部22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Y调节得较短的情况下,存在在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与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下表面之间(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很难设置用于配置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空间的物件。
对此,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中,由于将二氧化碳传感器60配置在壳体11内的排气流路30中的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内,因此,不会受到物件对设置带来的限制。
(5-4)
在上述换气装置10中,将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全热交换元件12、供气过滤器12c、排气过滤器12b、调节气门18及二氧化碳传感器60在铅垂方向上并排配置。
因此,在对二氧化碳传感器60进行维护的情况下,通过将全热交换元件12、供气过滤器12c、排气过滤器12b及调节气门18经由壳体11的下表面11b的开口11x取下,就能容易地从室内SI侧到达二氧化碳传感器60。因此,能在不破坏顶板件99的情况下进行维护。
(5-5)
另外,在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下表面侧由于排气吸入口32a在上下方向上开口,且在设置有上述换气装置10的状态下,可使室内SI处于较宽的空间变宽的状态,因此,能容易地确保排气流路上游侧空间32的流路宽度,即便壳体11的下表面11b与顶板件99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变短,也不会存在特别的问题。
与此相对的是,在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上表面侧,若缩短其与换气装置10的壳体11的上表面11a之间的距离,则会使排气流路30的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的流路宽度变窄,从而无法充分确保流路宽度。因此,对于排气流路30的排气流路下游侧空间31,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全热交换元件12的上表面与壳体11的上表面11a之间的铅垂方向的长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中,能将需要这样一定程度确保的位置用作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设置空间。
(6)其它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
(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将排气用连接管道83与壳体11的前表面11c的排气吹出口31a连接,并将供气用连接管道84与供气吸入口41a连接来使用的换气装置10为例来进行了说明。
但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其也可以不使用排气用连接管道83及供气用连接管道84,而是将排气吹出口31a及供气吹入口41a直接与室外SO连接。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二氧化碳浓度作为进行换气控制时的判断标准,并采用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换气装置10为例来进行了说明。
但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一氧化碳的浓度、VOC(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浓度作为进行换气控制时的判断基准,并包括能检测上述成分的浓度的传感器的换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换气装置由于在使用全热交换器进行换气的过程中,能掌握对象空间的空气污染状况,因此,能特别适用于根据空气的污染状况来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

Claims (10)

1.一种换气装置(10),其能在室外空间(SO)与对象空间(SI)之间进行换气,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气流路(40),该供气流路(40)用于将所述室外空间(SO)的空气供给至所述对象空间(SI); 
供气送风元件(15),该供气送风元件(15)能在所述供气流路(40)内产生朝向所述对象空间(SI)的空气流; 
排气流路(30),该排气流路(30)用于将所述对象空间(SI)的空气排出至所述室外空间(SO); 
排气送风元件(14),该排气送风元件(14)能在所述排气流路(30)内产生朝向所述室外空间(SO)的空气流; 
热交换器(12),该热交换器(12)能使在所述供气流路(40)中流过的空气与在所述排气流路(30)中流过的空气热交换而不混合; 
检测元件(60),该检测元件(60)对流过所述排气流路(30)内的空气中所含的特定成分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部(70),该控制部(70)根据所述检测元件(60)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供气送风元件(15)和所述排气送风元件(14)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所述热交换器(12)收容在内部的壳体(11), 
所述壳体(11)的靠所述对象空间(SI)一侧的面(11b)具有作为所述供气流路(40)的下游侧端部的供气吹出口(42a)和作为所述排气流路(30)的上游侧端部的排气吸入口(32a), 
所述检测元件(60)配置在所述排气流路(30)内的所述热交换器(12)的下游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的靠所述对象空间(SI)一侧的面是所述壳体的设置 状态下的下表面侧的面(11b), 
所述检测元件(60)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且相对于所述下表面侧的面(11b)及所述热交换器(12)这两者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热交换器(12)在所述壳体(11)内的位置设定为:使所述热交换器(12)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11b)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所述热交换器(12)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11a)之间的最短距离短, 
所述热交换器(12)以使在所述排气流路(30)中流动的空气从下朝上流过的姿势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元件(60)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检测。 
6.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12)为长方体形状, 
所述壳体(11)为长方体形状, 
所述热交换器以所述热交换器的各面与所述壳体的各面彼此面平行的姿势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器(12)中, 
朝向所述排气流路(30)的空气流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表面侧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的上表面侧流过, 
来自所述供气流路(40)的空气流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表面侧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的背面侧流过。 
8.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吸入口(32a)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所述壳体(11)的下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以覆盖所述热交换器(12)的下表面侧的方式配置的排气过滤器(12b)。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的所述排气吸入口(32a)、所述排气过滤器(12b)、所述热交换器(12)、所述检测元件(60)在铅垂方向上并排配置。 
CN201220438731.0U 2011-08-31 2012-08-30 换气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25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8730 2011-08-31
JP2011188730A JP5621736B2 (ja) 2011-08-31 2011-08-31 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02533U true CN202902533U (zh) 2013-04-24

Family

ID=48012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38731.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2533U (zh) 2011-08-31 2012-08-30 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21736B2 (zh)
CN (1) CN202902533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9441A (zh) * 2016-09-20 2018-03-27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循环器
CN108679719A (zh) * 2018-06-01 2018-10-19 北京晶海科技有限公司 小温差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778538A (zh) * 2017-02-24 2018-11-09 布劳恩惰性气体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从可维修的惰性气体壳体的工作室更换气体的装置和方法
CN112594805A (zh) * 2017-04-17 2021-04-02 C`Stec株式会社 气体交换装置
CN112797541A (zh) * 2020-12-30 2021-05-14 江苏富泰净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回收效率高的新风系统节能群控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5720B2 (ja) * 2015-07-01 2018-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4788A (ja) * 1994-06-01 1995-12-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換気装置
JPH09159208A (ja) * 1995-12-05 1997-06-20 Shinko Kogyo Co Ltd 空調用換気装置
JP3480402B2 (ja) * 1999-11-26 2003-12-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3978984B2 (ja) * 2000-07-06 2007-09-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013372B1 (ko) * 2003-07-19 2011-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9441A (zh) * 2016-09-20 2018-03-27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循环器
CN108778538A (zh) * 2017-02-24 2018-11-09 布劳恩惰性气体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从可维修的惰性气体壳体的工作室更换气体的装置和方法
CN108778538B (zh) * 2017-02-24 2021-08-24 布劳恩惰性气体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从可维修的惰性气体壳体的工作室更换气体的装置和方法
CN112594805A (zh) * 2017-04-17 2021-04-02 C`Stec株式会社 气体交换装置
CN112594805B (zh) * 2017-04-17 2022-06-03 C`Stec株式会社 气体交换装置
CN108679719A (zh) * 2018-06-01 2018-10-19 北京晶海科技有限公司 小温差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679719B (zh) * 2018-06-01 2020-05-22 北京晶海科技有限公司 小温差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797541A (zh) * 2020-12-30 2021-05-14 江苏富泰净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回收效率高的新风系统节能群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50273A (ja) 2013-03-14
JP5621736B2 (ja) 2014-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02533U (zh) 换气装置
CN100491851C (zh) 通风系统和用于驱动该通风系统的方法
CN105091106B (zh) 立式空调净化器一体机
CN206468252U (zh) 具有热交换和空气净化功能的窗户通风系统
CN101210727B (zh) 空调
CN1651830B (zh) 空气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84456B (zh) 双模式新风净化机及室内空气净化循环系统
KR20060090064A (ko) 공기청정겸용 환기시스템
KR20100082430A (ko) 실내공기 청정기능을 갖는 필터 및 열교환기가 내장된 창문형 환기장치
CN105202627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5593606B (zh) 空气净化器
CN103629744A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424786B1 (ko) 실내 스탠드형 전열교환기
CN206430312U (zh) 新风净化器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0529963A (zh) 一种通风除尘净化系统
CN101668994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5174677U (zh) 新风机
CN207132438U (zh) 一种可调温的置换通风型除霾除湿新风机
CN2497198Y (zh) 室内空气环境控制器
US20100193165A1 (en) Highly efficient environment-friendly air type heat exchanger
TWI292810B (en) Air conditioner
US20070119586A1 (en) Ventila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5605724B (zh)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CN100516671C (zh) 具有换气功能的壁挂式空气过滤器
CN208547081U (zh) 一种epp材料的柜式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