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3606B - 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3606B
CN105593606B CN201480053797.XA CN201480053797A CN105593606B CN 105593606 B CN105593606 B CN 105593606B CN 201480053797 A CN201480053797 A CN 201480053797A CN 105593606 B CN105593606 B CN 1055936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ilter
humidifying
cleaning filte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37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3606A (zh
Inventor
坂下朗彦
长尾光久
小田泰弘
花冈早苗
周防圣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93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3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4Filter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了风扇引起的噪音的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10)中,通过风扇转子(25)从下方的送风室(31a)吸入的空气在流过上方的空气净化室(31b)的空气净化过滤器(22)后,进一步通过上方的加湿室(31c)的加湿元件(24)而吹出。作为音源的送风装置(28)位于最下方,所以风扇电动机(26)的输出功率大时,风扇电动机(26)以及风扇转子(25)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以及加湿元件(24)被衰减,因此噪音得到抑制。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器、特别涉及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7685号公报)所记载的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正广泛普及。这种空气净化器中,朝向主体的深度方向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加湿元件、风扇。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常,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7685号公报)所记载的空气净化器中,发现存在高输出功率时风扇的声音容易沿着空气气流从吹出口泄露的倾向。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抑制了风扇引起的噪音的空气净化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具备空气净化过滤器、加湿元件和风扇。空气净化过滤器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除去。加湿元件将供给的水气化而加湿。风扇向空气净化过滤器以及加湿元件送风。而且,从下方依次配置有风扇、空气净化过滤器以及加湿元件。
该空气净化器中,通过风扇从下方吸入的空气在流过上方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后,进一步通过上方的加湿元件而吹出。作为音源的风扇位于最下方,因此风扇的声音与空气气流同样呈现从下往上传播的倾向。因此,风扇的输出功率大时,风扇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以及加湿过滤器被衰减,所以噪音得到抑制。另外,因为主体壳体是纵向延伸的形状,所以设置面积小。进一步,需要维护的加湿元件位于上部,所以容易进行维护操作。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还具备主体壳体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主体壳体收纳空气净化过滤器、加湿元件以及风扇。另外,主体壳体具有送风室、空气净化室、加湿室、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送风室中配置有风扇。空气净化室中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加湿室中配置有加湿元件。第一开口使空气从送风室通向空气净化室。第二开口使空气从空气净化室通向加湿室。并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俯视时是错开的。
通常,进入空气净化室的空气对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整个面产生静压作用,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但此时空气净化过滤器中与第一开口相对的部分以及与第二开口相对的部分中空气的速度变快。假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俯视时大范围重合的情况下,其重合部分中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速度加快,作为速度分布,仅该重合部分显著,离重合部分远的位置则呈现空气不流过或速度变得极小的倾向。但是,该空气净化器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俯视时是错开的,从而使重合部分为零或缩小,因此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其第一开口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的中心偏向一侧,第二开口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的中心偏向所述一侧的对侧。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其送风室中还配置了驱动风扇的风扇电动机。加湿室中还配置了向加湿元件供给水的储水箱。风扇电动机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的中心偏向一侧,储水箱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的中心偏向所述一侧的对侧。
该空气净化器中,相较于具有重量的风扇电动机和储水箱在俯视时偏向同一侧,以相反的方向(左右或前后)分开的情况下主体的直立稳定性更好。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其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水平投影面积是空气净化室的水平投影面积的80%以上。第一开口的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的水平投影面积的20%~30%的范围。第二开口的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的水平投影面积的40%~50%的范围。
通常,由风扇吹出的空气流过第一开口,所以空气净化过滤器中与第一开口相对的部分的空气流过速度容易变快,存在形成部分突出的速度分布的倾向。但是,该空气净化器中,相比第一开口将第二开口设定得更大,且它们在俯视时是错开的,从而使重合部分为零或缩小,因此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其中风扇是多叶片式风扇。因此,风量稳定。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种空气净化器,其还具备配置在空气净化过滤器上方的气流导向件。气流导向件具有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的弯曲的第一导向面。
该空气净化器中,通过设置气流导向件,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七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其中气流导向件和容纳空气净化过滤器的至少一部分的过滤器壳体是一体形成的。
该空气净化器中,容纳空气净化过滤器的过滤器壳体和气流导向件是一体形成的,因此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以不从其他路径泄露的方式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八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种空气净化器,其还具备配置在加湿元件下方且贮存供给于加湿元件的水的水贮存盘。水贮存盘在水贮存盘下部具有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的弯曲的第二导向面。
该空气净化器中,通过在水贮存盘的下部设置第二导向面,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十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七技术方案或第八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其还具备配置在加湿元件下方且贮存供给于加湿元件的水的水贮存盘。水贮存盘在水贮存盘下部具有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的弯曲的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以及第二导向面隔着间隙形成连续的曲线。
该空气净化器中,第一导向面以及第二导向面通过形成连续的曲线,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七技术方案或第八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其还具备配置在加湿元件下方且贮存供给于加湿元件的水的水贮存盘。气流导向件具有以覆盖水贮存盘的第二开口的下部的形式而形成的延长部。延长部具有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的弯曲的延长导向面。延长导向面形成与第一导向面连续的曲线。
该空气净化器中,水贮存盘的第二开口侧的下部被气流导向件覆盖,气流导向件具有形成连续曲线的第一导向面以及延长导向面,因此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不流向气流导向件和水贮存盘之间的间隙,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第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主体壳体中,在第二开口的上方形成有将空气以不流过加湿元件的方式从加湿室导向本体壳体以外的旁通开口。
该空气净化器中,旁通开口设置于第二开口的上方,因此能够以几乎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将空气的一部分从旁通开口导向本体壳体之外。因此,容易使大风量的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进一步,本发明中因为以俯视时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错开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使大风量的空气从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整个面上不偏向地流过,能够高效地实施从空气中将尘埃除去的处理。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通过风扇从下方吸入的空气在流过上方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后,进一步流过上方的加湿元件而吹出。作为音源的风扇位于最下方,因此风扇的声音与空气气流同样呈现从下往上传播的倾向。因此,风扇的输出功率大时,风扇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以及加湿过滤器被衰减,由此噪音得到抑制。另外,因为主体壳体是纵向延伸的形状,所以设置面积小。进一步,需要维护的加湿元件位于上部,所以容易进行维护操作。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和第三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俯视时是错开的,从而使重合部分为零或缩小,因此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相较于具有重量的风扇电动机和储水箱在俯视时偏向同一侧,以相反的方向(左右或前后)分开的情况下主体的直立稳定性更好。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相比第一开口将第二开口设定得更大,且它们在俯视时是错开的,从而使重合部分为零或缩小,因此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因风扇是多叶片式风扇,所以风量稳定。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过滤器壳体和气流导向件是一体形成的,因此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以不从其他路径泄露的方式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以及第十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空气不流入气流导向件和水贮存盘之间产生的间隙,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
本发明的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中,使大风量的空气从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整个面上不偏向地流过,能够高效地实施从空气中将尘埃除去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时该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2是空气净化器的剖视图。
图3是空气净化器中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的水平投影图。
图4是比图3的空气净化器更小型的空气净化器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的水平投影图。
图5A是如图3所示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俯视时错开的情况下的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后的空气的速度分布图。
图5B是俯视时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侧完全重合的情况下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后的空气的速度分布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VII-VII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从右侧观察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8是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VIII-VIII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从前方观察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壳体内容纳的加湿元件的周围的图。
图10是说明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风扇周围的结构以及从风扇吹出的空气的流向的图。
图11是图6的空气净化器中使用的集尘过滤器的俯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流过图11的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流向的图。(a)是集尘过滤器的折痕和涡旋壳体的舌部与延伸方向(风扇的转轴方向)正交情况下,流过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流向示意图。(b)是集尘过滤器的折痕和涡旋壳体的舌部与延伸方向平行的情况下,流过集尘过滤器的空气的流向示意图。
图13是从左前方观察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容纳了除臭过滤器的过滤器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右前方观察图13的过滤器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与图13的过滤器壳体相邻设置的除臭过滤器检测传感器的图。(a)表示过滤器壳体中未容纳除臭过滤器时的除臭过滤器检测传感器的状态。(b)表示过滤器壳体中容纳了除臭过滤器时的除臭过滤器检测传感器的状态。
图16是用于说明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加湿盘在壳体上的安装、以及加湿元件的转子转轴与加湿用电动机的驱动轴的连接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图6的空气净化器中空气的流动的图。图17使用从前方观察壳体内部时的剖视图说明空气的流动。
图18是用于说明图6的空气净化器、特别是加湿单元以及旁通开口周围的空气的流动的图。省略了加湿元件的图示。
图19是从前方观察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加湿单元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拆卸过程的剖视图。(a)表示加湿单元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拆卸前的状态。(b)表示加湿单元的加湿箱的拆卸状态。(c)表示加湿单元的加湿盘的拆卸状态。(d)表示空气净化过滤器的除臭过滤器的拆卸状态。(e)表示空气净化过滤器的集尘过滤器的拆卸状态。
图20是从左前方观察图6的空气净化器的加湿单元的拆卸过程的示意立体图。(a)表示加湿单元的拆卸前的状态。(b)表示加湿箱的拆卸状态。(c)表示加湿箱的拆卸后的状态。(d)表示加湿盘的拆卸状态。
图21是示意地描绘图6的空气净化器中,未安装集尘过滤器而安装了过滤器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22是从右方观察变形例F的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剖视图。变形例F的空气净化器中,加湿单元采用了加湿转子勺(日文:ヒシャク)系统。
图23是从左前方观察变形例G的空气净化器的容纳了除臭过滤器的过滤器壳体时的立体图。
图24是从前方观察变形例G的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第1实施方式>
(1)空气净化器10的整体构成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时该空气净化器10的立体图。另外,图1以内部结构可见的方式记载了铅垂4侧面拆卸后的状态。
另外,图2是空气净化器10的剖视图。图1以及图2中,空气净化器10具备四棱柱状的主体壳体31。空气净化器10具有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用户虽然可以仅选择空气净化功能,但是选择加湿功能时伴有空气净化功能。
(2)详细结构
(2-1)主体壳体31
主体壳体31具有送风室31a、空气净化室31b、加湿室31c,它们从下往上以送风室31a、空气净化室31b、加湿室31c的顺序排列。即,主体壳体31是纵向延伸的形状,所以设置面积小。
送风室31a中配置有送风装置28。空气净化室31b中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22。加湿室31c中配置有加湿元件24、托盘34以及箱40。即,需要维护的加湿元件24位于上部,所以容易进行维护操作。另外,箱40可在图中未示出的侧方门上进行拆装。
另外,送风室31a和空气净化室31b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口311。第一开口311使空气从送风室31a通向空气净化室31b。进一步,空气净化室31b和加湿室31c之间设置有第二开口312。第二开口312使空气从空气净化室31b通向加湿室31c。
图3是空气净化器10中第一开口311以及第二开口312的水平投影图。另外,图4是比图3的空气净化器10更小型的空气净化器的第一开口311以及第二开口312的水平投影图。
图3以及图4中,外侧描绘的正方形表示空气净化室31b的轮廓。另外,空气净化室31b的轮廓内俯视观察时位于左侧的长方形表示第二开口312。进一步,与第二开口312相邻的四边形表示第一开口311。
第二开口312的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31b的水平投影面积的40%~50%的范围。第一开口311的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31b的水平投影面积的20%~30%的范围。
图3以及图4中,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在俯视观察时以相互背离的方向错开,以俯视观察时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的重复面积缩小或为零的条件有意识地进行设定。
(2-2)送风装置28
送风装置28包含风扇转子25、风扇电动机26、以及涡盘27。风扇转子25是风量稳定的多叶片式风扇,如图2所示,具有轮盘部251、在轮盘部251周缘以圆筒状排列的多个叶片253。轮盘部251和叶片253通过旋转将空气沿转轴方向吸入,从叶片253朝离心方向吹出。
涡盘27形成用于将从叶片253吹出的空气导向位于风扇转子25上方的风扇吹出口27b的通风道。风扇吹出口27b与送风室31a和空气净化室31b之间的第一开口311嵌合,所以从风扇吹出口27b吹出的空气进入空气净化室31b。
(2-3)空气净化过滤器22
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过滤器22由预滤器224、过滤器226以及除臭元件228构成。空气净化室31b内,从空气气流的上游侧以预滤器224、过滤器226以及除臭元件228的顺序将它们保持。
预滤器224是薄且柔软的树脂制网,用于除去空气中含有的粒子状大尘埃等。另外,过滤器226用于除去预滤器224无法除去的细微的尘埃等。除臭元件228吸收空气中含有的令人不舒服的臭味成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进行空气净化过滤器22的维护操作时容易地将空气净化过滤器22取出,在空气净化室31b的四个侧面之一上设置有铰链式开闭门315。
(2-4)加湿元件24
加湿元件24配置于托盘34的上方。加湿元件24成型为环状,通过沿铅垂方向分离的两个辊以规定的张力产生作用的形式支持内侧。
为便于说明,将两个辊中下侧的辊称作第一辊241,上侧的辊称作第二辊242。第一辊241与加湿元件24的下部共同浸渍于托盘34的水中。
第二辊242的转轴的延长线上固定有被驱动齿轮245。被驱动齿轮245与驱动齿轮243啮合。驱动齿轮243固定于图中未示出的驱动电动机的转轴上。利用该位置关系,从箱40侧拉出托盘34时消除驱动齿轮243与被驱动齿轮245之间的啮合。另外,相反地,从箱40侧插入托盘34时驱动齿轮243与被驱动齿轮245之间的啮合成立。
通过驱动电动机的旋转,其旋转力依次传递至驱动齿轮243、被驱动齿轮245、第二辊242,使加湿元件24绕转。
(2-5)托盘34
托盘34具有箱承接件34a以及水盘34b。箱承接件34a中,设置有支撑部341和压入销343。支承部341对以供水阀设于下方的方式安装的箱40的规定角部进行支撑。压入销343在箱40因自重而下降时碰上供水阀,将供水阀压开。
水盘34b中积存有用于浸渍加湿元件24的水。水盘34b和箱承接件34a被间壁345分隔开,在该间壁345上设有缺口,从箱40流出至箱承接件34a的水经由缺口而流至水盘34b,使水充满至水盘34b的规定水位。
(2-6)箱40
箱40的注水口401上安装有供水阀403。供水阀403的结构是利用弹簧将阀芯按压到阀口的一般结构,此处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箱40以载置于托盘34的箱承接件34a上、供水阀403朝向铅垂下方的状态与托盘34的压入销343压接,所以通过箱40自身的重量压入销343使供水阀403为打开状态。
(2-7)其他
图2中,作为重物的风扇电动机26配置于送风室31a的图2主视观察时的左侧。另外,同样作为重物的箱40配置于加湿室31c的图2主视观察时的右侧。即,重的风扇电动机26和箱40在俯视时未偏向同一侧,而是以相反的方向(左右或前后)分离,所以重量平衡良好。
(3)空气净化器10的动作
(3-1)空气净化动作
以下,对如上构成的空气净化器10的动作进行说明。空气净化器10的电源被接通,送风装置28的风扇电动机26使风扇转子25旋转。旋转的风扇转子25将空气朝离心方向吹出,因此,绕转轴周围的压力降低,空气被吸入至位于风扇转子25中心的风扇吸入口27a。结果,产生了从吸入口10a朝向吸入口27a的空气的流动。
从风扇转子25朝离心方向吹出的空气一边沿着涡盘27偏向,一边流向风扇吹出口27b。风扇吹出口27b与第一开口311嵌合,因此,从风扇吹出口27b吹出的空气进入空气净化室31b。
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的空气首先在上游侧的预滤器224中被去除空气中含有的粒子较大的尘埃等,接着,在下游侧的过滤器226将粒子较小的尘埃去除。流过过滤器226的空气进一步通过下游侧的除臭元件228时,该空气中含有的带有令人不舒服的臭味的成分会被除臭元件228吸附。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的空气通过第二开口312而进入加湿室31c。
此处,在空气净化室31b中,利用从送风室31a挤压来的空气对空气净化过滤器22整个面施加静压力,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此时,空气净化过滤器22中与第一开口311相对的部分中空气的速度变快。
图5A是如图3所示的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在俯视时错开的情况下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的空气的速度分布图。另外,图5B是俯视时第二开口312和第一开口311侧完全重合的情况下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后的空气的速度分布图。
假设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在俯视时完全重合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其重合部分中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的速度加快,作为速度分布,仅该重合部分显著,离重合部分远的位置则呈现空气不流过或速度变得极小的倾向。
但是,该空气净化器10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在俯视时是错开的,从而使重合部分为零或缩小,因此如图5所示,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3-2)加湿动作
在空气净化器10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启动加湿功能时,加湿元件24回旋。加湿元件24的下部浸渍于托盘34的水中,因此通过加湿元件24的回旋将托盘34的水吸起。
从空气净化室31b进入加湿室31c的空气促进被吸取至加湿元件24的水的气化,从而形成加湿空气。该加湿空气从吹出口10b被吹出。
(4)特征
(4-1)
该空气净化器10中,通过风扇转子25从下方的送风室31a吸入的空气在流过上方的空气净化室31b的空气净化过滤器22后,进一步流过上方的加湿室31c的加湿元件24而吹出。作为音源的送风装置28位于最下方,所以风扇电动机26的输出功率大时,风扇电动机26以及风扇转子25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以及加湿元件24被衰减,因此噪音得到抑制。
(4-2)
该空气净化器10中,通过进入空气净化室31b的空气对空气净化过滤器22整个面施加静压力,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送风室31a和空气净化室31b之间的第一开口311、以及空气净化室31b和加湿室31c之间的第二开口312在俯视时是错开的,因此与未错开的情况相比,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4-3)
具有重量的风扇电动机26和箱40在俯视时未偏向同一侧,而是以相反的方向(左右或前后)分开,因此主体壳体31的直立稳定性良好。
(4-4)
由风扇吹出口27b吹出的空气流过第一开口311,所以空气净化过滤器22中与第一开口311相对的部分的空气流过速度容易变快,存在形成部分突出的速度分布的倾向。但是,相比第一开口311将第二开口312设定得更大,且它们在俯视时是错开的,从而使重合部分为零或缩小,因此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通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进行说明。
(1)空气净化器10的整体结构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的外观立体图。以下的说明中,为说明方向和配置等,存在使用「前(正面)」、「后(背面)」、「右」、「左」、「上」、「下」等表示的情况,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按照图6所示的箭头表示方向和配置等。另外,图7~图9、图17~图19中也显示了表示「前」、「后」、「右」、「左」、「上」、「下」的箭头,图7~图9、图17~图19中箭头表示的方向与图6中箭头表示的方向是一致的。
图7是图6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510的VII-VII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即,图7是从右侧观察图6的空气净化器510的内部时的图。图8是图6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510的VIII-VIII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即,图8是从前侧观察图6的空气净化器510的内部时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和加湿功能(湿度调整功能)。空气净化器510是能够选择性地实施加湿功能的结构(能够将加湿功能开启/关闭的结构)。具体而言,用户在选择加湿功能的情况下(开启加湿功能的情况下),使空气净化器510的空气净化功能和加湿功能同时有效地起作用。另一方面,用户在未选择加湿功能的情况下(关闭加湿功能的情况下),仅使空气净化器510的空气净化功能有效地起作用。但是,空气净化器并不受限于此,也可始终使空气净化功能以及加湿功能有效地起作用。但是,能够选择性地运行加湿功能的情况容易确保用户的舒适性。
空气净化器510主要具备壳体511(参照图6)、送风装置512(参照图7)、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参考图7)、过滤器壳体523(参照图8)、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参照图8)、以及加湿单元530(参照图8)。壳体511中容纳有送风装置512、空气净化过滤器520、过滤器壳体523、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以及加湿单元530。送风装置512从壳体511外部将空气吸入,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加湿单元530输送空气。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除去的同时,也将空气中含有的臭味成分除去。过滤器壳体523容纳在之后说明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除臭过滤器522。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用于检测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除臭过滤器522是否安装在壳体511上。加湿单元530通过使供给的水气化来对空气进行加湿。
(2)详细结构
以下,对空气净化器510的主要结构-壳体511、送风装置512、空气净化过滤器520、过滤器壳体523、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以及加湿单元530进行详细说明。
(2-1)壳体
壳体511中容纳有空气净化器510的送风装置512、空气净化过滤器520、过滤器壳体523、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以及加湿单元530等构成设备和构成部件。壳体511形成外观为纵长的四方柱形状、换言之形成在上下方向延长的四方柱形状。壳体511的内部形成了容纳构成设备和构成部件的空间。壳体511的侧面上方(正面上方)设置有如图6所示的控制面板513。控制面板513上设置了用于操作空气净化器510的各种开关(例如电源开关和功能选择开关)。控制面板513与内置于壳体511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控制面板513接收的各种指令作为信号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控制面板513接收的指令和包含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在内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空气净化器510的动作。
壳体511的内部主要分割为3个空间,形成送风室S1、空气净化室S2、以及加湿室S3(参照图7以及图8)。
送风室S1中配置有送风装置512(参照图7以及图8)。空气净化室S2中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参照图7以及图8)。加湿室S3中配置有加湿单元530(参照图7以及图8)。送风室S1、空气净化室S2、以及加湿室S3从下往上按顺序排列(参照图7以及图8)。换言之,空气净化器510的壳体511内,从下方开始依次配置有送风装置512、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后述的加湿单元530的加湿元件533(参照图7)。此处,在容易进行作业的上方配置了需要维护的加湿单元530,通过设置于壳体511的左面上部的后述开口515可到达加湿单元530,因此维护作业容易进行。
送风室S 1与空气净化室S2之间设有第一开口K1(参照图8)。第一开口K1使空气从送风室S1朝空气净化室S2流动。另外,空气净化室S2和加湿室S3之间设有第二开口K2(参照图8)。第二开口K2使空气从空气净化室S2向加湿室S3流动。
第一开口K1以及第二开口K2的面积和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中的第一开口311以及第二开口312的面积和配置相同。
即,第一开口K1投影于水平面时,第一开口K1的投影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20%~30%的范围。另外,第二开口K2投影于水平面时,第二开口K2的投影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40%~50%的范围。
此外,第一开口K1和第二开口K2在俯视观察时以相互分离的方向错开(与图3以及图4的第一开口311以及第二开口312的配置相同,因此省略附图)。具体而言,第一开口K1主要配置在左方侧,相反地,第二开口K2主要配置在右方侧。换言之,第一开口K1相对于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左方。另一方面,第二开口K2相对于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右方(第一开口K1的对侧)。俯视时第一开口K1以及第二开口K2的配置,以俯视时第一开口K1和第二开口K2的重复面积变小的方式、或重复面积为零的形式进行设计。
壳体511设置有如图6所示的吸入口511a以及吹出口511b。吸入口511a以及吹出口511b是形成为矩形形状的开口。
吸入口511a是用于将壳体511外的空气吸入壳体511内部的开口。吸入口511a分别设置于壳体511的左面下部以及右面下部(参照图8)。吸入口511a中设置有防止使用者的手指以及异物的侵入的内格子窗511aa以及吸入格栅511ab(参照图8)。内格子窗511aa配置在设置于壳体511的外面侧的吸入格栅511ab的内侧(参照图8)。另外,吸入格栅511ab的内侧设置有将吸入壳体511内的空气中的大尘埃除去的预滤器511ac(参照图8)。
吹出口511b是用于将流过壳体511内部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即,吹出口511b是壳体511的空气的出口。由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空气净化后的空气或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空气净化后由加湿单元530加湿的空气从吹出口511b吹出。吹出口511b如图6所示设置于壳体511的上表面(天花板部分)。吹出口511b中设置有防止使用者的手指以及异物的侵入的金属网511ba以及吹出格栅511bb(参照图8)。金属网511ba配置在设置于壳体511的外面侧的吹出格栅511bb的内侧(下方)(参照图8)。
壳体511的上部左面形成有开口515(参照图8以及图20(d))。开口515通过第一侧板511c以及第二侧板511d的安装/拆卸,形成能够开闭的结构(参照图6)。第一侧板511c与后述的加湿单元530的加湿箱531是一体形成的(参照图8)。第二侧板511d构成后述的加湿单元530的加湿盘532的一部分(左方侧的侧壁)(参照图8)。第一侧板511c中形成有用于第一侧板c的拆装(加湿箱531的拆装时)的把手511ca(参照图6)。第二侧板511d上形成有用于第二侧板511d的拆装(加湿盘532的拆装时)的把手511da(参照图6)。
开口515是用于拆装壳体511中容纳的设备的开口。具体而言,开口515是用于壳体511内的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拆装(安装/拆卸)的开口。此处,加湿单元530的维护专用的操作用开口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维护专用的操作用开口不是分别设置,而是形成能够从一个开口515进入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双方的结构。因此,提高壳体511的密封性,容易防止空气从维护用开口产生的间隙流出。从开口515安装/拆卸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在之后进行说明。
壳体511的内部设置了用于载置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的凸缘部511e(参照图7以及图8)。凸缘部511e在空气净化室S2中设置于壳体511的内壁。凸缘部511e是从下方支撑集尘过滤器521的水平支撑面。凸缘部511e配置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的下方,换言之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参照图7以及图8)。
凸缘部511e设置于壳体511的内壁的全周。凸缘部511e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的周缘部521b(参照图11)的下表面521ba(参照图7)紧贴,作为用于将集尘过滤器521和壳体511的间隙密封的密封元件起作用。另外,为了在凸缘部511e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之间进一步提高集尘过滤器521和壳体511的间隙的密封性,也可配置例如树脂制的密封构件(图中未示出)。
壳体511的内部设置了用于载置容纳了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除臭过滤器522的过滤器壳体523的支撑部511f(参照图8)。支撑部511f在空气净化室S2中设置于壳体511的左侧内壁(参照图8)。支撑部511f设置于壳体511e的上方(参照图8)。支撑部511f是从下方支撑容纳了除臭过滤器522的过滤器壳体523的水平支撑面(参照图8)。
另外,壳体511的内壁设置有与后述的设置于过滤器壳体523的凸部523a卡合的凹部511g(参照图8)。凹部511g设置于壳体511的右方侧内壁的两个部位。各凹部511g通过与设置于过滤器壳体523的两处的凸部523a(参照图14)的一方分别嵌合的方式而形成。凹部511g设置于凸缘部511e的上方(参照图8)。另外,凹部511g,以设置于过滤器壳体523的右方侧的凸部523a与凹部511g卡合、过滤器壳体523的左方侧载置于支撑部511f的状态设置于过滤器壳体523大致达到水平的位置。此外,过滤器壳体523安装于壳体511的状态(凸部523a与凹部511g卡合,过滤器壳体523的左方侧载置于支撑部511f的状态)下,过滤器壳体523的下表面与后述的集尘过滤器521的周缘部521b(参照图11)的上表面521bb(参照图7)接触。关于过滤器壳体523在壳体511上的安装在之后进行说明。
壳体511的内部设置有整流板511h(参照图8)。如图8所示,整流板511h设置于加湿室S3。整流板511h设置于第二开口K2的上方。整流板511h在加湿室S3中配置于后述的加湿元件533的右方,与加湿元件533相邻接触。整流板511h具有以从右方侧往左方侧依次变高的形式而形成的平面。整流板511h将从第二开口K2流入加湿室S3的空气气流引导至加湿元件533。
另一方面,整流板511h中形成有旁通开口511ha(参照图18)。旁通开口511ha配置于第二开口K2的上方(参照图18)。旁通开口511ha如图18的点划线箭头所示,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的一部分以不从加湿室S3流过加湿元件533的形式导出壳体511。通过这样设置旁通开口511ha,与将全部空气导向压力损失较大的加湿元件533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的流量。另外,整流板511h的与加湿室S3相对的面上设有离子产生器540(参照图8)。若通过控制面板513指示离子产生器540的运转,则离子产生器540产生等离子。利用流过旁通开口511ha而被吹出壳体511的空气将等离子导出壳体511。
(2-2)送风装置
送风装置512配置于送风室S1(参照图8)。送风装置512是将壳体511外侧的空气输送至送风室S1、从而向空气净化室S2以及加湿室S3送风的装置。即,送风装置512是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加湿单元530(加湿元件533)送风的装置。
送风装置512主要具有风扇512a、风扇电动机512b、以及涡旋壳体512c(参照图8)。风扇512a配置于送风室S1的左方侧,风扇电动机512b配置于送风室S1的右侧(参照图8)。涡盘壳体512c形成用于将从风扇512a吹出的空气导向位于风扇512a上方的第一开口K1的通风道。
风扇512a是风量稳定的多叶片式风扇。风扇512a具有轮盘部512aa和多个叶片512ab(参照图10)。多个叶片512ab在轮盘部512aa的周缘以圆筒状排列。风扇512a由风扇电动机512b驱动,通过轮盘部512aa以及多个叶片512ab的回旋,沿转轴方向将空气吸入风扇512a。此时,通过吸入口511a将空气从壳体511外吸入送风室S1内。风扇512a中,空气从多个叶片512ab朝离心方向吹出。从多个叶片512ab朝离心方向吹出的空气在涡盘壳体512c内被导向第一开口K1,输送至空气净化室S2。
另外,为将空气以上述方式从多个叶片512ab朝离心方向吹出,如图10的点划线的箭头所示,空气不是向上、而是向斜上方流入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
(2-3)空气净化过滤器
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将吸入空气净化器510的空气净化。具体而言,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去除。另外,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将产生臭味的成分去除。
空气净化过滤器520配置于空气净化室S2(参照图8)。空气净化过滤器520配置于送风装置512的上方和加湿单元530的下方(参照图8)。另外,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中配置于送风装置512的下游侧和加湿单元530的上游侧。
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主要包括集尘过滤器521以及除臭过滤器522(参照图7)。集尘过滤器521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去除。除臭过滤器522将空气中含有的产生臭味的成分除去。
除臭过滤器522配置于集尘过滤器521的上方。换言之,除臭过滤器522相对于与集尘过滤器521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集尘过滤器521以及除臭过滤器522的厚度方向是上下方向。即,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中空气主要从厚度方向流过。换言之,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在与空气的流过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集尘过滤器521以及除臭过滤器522)延展的方式进行配置。
(2-3-1)集尘过滤器
集尘过滤器521是用于将设置于吸入口511a的预滤器511ac未除去的细微的尘埃除去的过滤器。集尘过滤器521形成矩形形状。集尘过滤器521的过滤器部分(空气流过的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以达到空气净化室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80%以上的条件进行设计。
集尘过滤器521中使用通过多个折痕521a进行折返而形成有“褶皱”的褶皱过滤器(参照图11)。若将集尘过滤器521以与折痕521a正交的截面切断,则该截面形成为如图12(a)的具有连续的多个峰和谷的形状。通过使用褶皱过滤器,与使用未形成“褶皱”的平板上的过滤器的情况相比,相同的设置面积能够确保更大的集尘过滤器521的表面积(通风面积)。
另外,集尘过滤器521以褶皱过滤器的折痕521a的延伸方向和送风装置512的涡盘壳体512c的舌部512ca的延伸方向、即送风装置512的风扇512a的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式载置于凸缘部511e上。因此,集尘过滤器521的折痕521a的延伸方向与从送风装置512的涡盘壳体512c吹出的空气的水平方向成分的方向大致平行。使用图说明,则如图10所示,空气从涡盘壳体512c向矢量A的方向(斜上方)吹出时,集尘过滤器521的折痕521a的延伸方向与矢量A的水平方向成分Ah的方向大致平行。另外,集尘过滤器521的厚度方向与矢量A的铅垂方向成分Av的方向一致。
以这种朝向设置集尘过滤器521的理由如下所述。
假设,集尘过滤器521以褶皱过滤器的折痕521a的延伸方向和送风装置512的涡盘壳体512c的舌部512ca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式载置于凸缘部511e上。这种情况下,折痕521a的延伸方向与从涡盘壳体512c吹出的空气的水平方向成分的方向大致正交。因此,如图12(b)的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向斜上方吹出的空气容易以偏向一侧的方式流过集尘过滤器521。例如,使用图12(b)进行说明,则图12(b)中仅有从左向右变高的斜面容易流过空气。因此,无法将集尘过滤器521的整体的面用于集尘。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中,折痕521a的延伸方向与从涡盘壳体512c吹出的空气的水平方向成分的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如图12(a)中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容易使空气不偏向地流过集尘过滤器521的整体的面,能够抑制构造压损。
另外,在充分确保风扇512a至集尘过滤器521的距离的情况下,上述问题得到缓解,作为风扇512a,即便使用多叶片式风扇一类的风朝离心方向吹出的类型的风扇,空气也容易向上流入集尘过滤器521。因此,不取决于集尘过滤器521的朝向,空气容易以不偏离的形式流过集尘过滤器521的整体的面。但是,为将空气净化器510小型化,优选风扇512a和集尘过滤器521之间的距离短,使风扇512a和集尘过滤器521的距离缩短的情况下,优选配置具有如上所述的朝向的集尘过滤器521。
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如上所述,载置于在壳体511内部形成的凸缘部511e。换言之,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通过壳体511的凸缘部511e得到支撑。凸缘部511e通过与集尘过滤器521的空气不流过的周缘部521b(参照图11)的下表面521ba(参照图7)接触,作为用于将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和壳体511内壁之间的间隙密封的密封元件起作用。密封元件在从送风室S1向空气净化室S2输送空气时,确保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和壳体511之间的密封性。凸缘部511e在空气流动方向中配置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上游侧。换言之,密封装置在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拆卸方向中配置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上游侧。关于向壳体511安装/拆卸集尘过滤器521,在之后进行说明。
(2-3-2)除臭过滤器
除臭过滤器522是将空气中含有的产生臭味的成分除去的过滤器。除臭过滤器522是形成矩形形状的过滤器。除臭过滤器522的过滤器部分(空气流过的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以达到空气净化室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80%以上的条件进行设计。
除臭过滤器522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容纳于后述的过滤器壳体523内。除臭过滤器522是能够拆装于过滤器壳体523的结构。关于过滤器壳体523在壳体511上的安装状态和向壳体511安装/拆卸除臭过滤器522(过滤器壳体523)在之后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用于确认除臭过滤器522是否存在的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也在之后进行说明。
(2-4)过滤器壳体
过滤器壳体523容纳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具体而言,过滤器壳体523容纳作为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一部分的除臭过滤器522(参照图13)。
过滤器壳体523是矩形状的环状构件,内部容纳除臭过滤器522。过滤器壳体523具有将容纳的除臭过滤器522的周缘部从上下方以及侧方(外周侧)围住支撑的截面大致为C字形状的侧壁部523b(参照图7以及图8)。即,侧壁部523b的内周侧有开口。除臭过滤器522的全周被侧壁部523b围住。过滤器壳体523的上下表面具有大的开口,流过集尘过滤器521的空气从容纳于过滤器壳体523的除臭过滤器522的下方通过,向除臭过滤器522的上方吹出。
过滤器壳体523的侧壁部523b的右面设置有与设置在壳体511的内壁的凹部511g卡合的凸部523a。凸部523a设置于侧壁部523b的右面的两个部位。另外,凸部523a的个数仅作为例子示出,不受限于此且可适当决定。设置于壳体511的内壁的凹部511g的个数也可与凸部523a的个数共同适当决定。各凸部523a通过与设置于壳体511的两处的凹部511g(参照图11)的一方分别嵌合的方式而形成。
过滤器壳体523安装于壳体511的状态下,凸部523a与凹部511g卡合,过滤器壳体523的左面侧载置于设置在壳体511内部的支撑部511f上。换言之,过滤器壳体523安装于壳体511的状态下,过滤器壳体523通过与凸部523a嵌合的凹部511g和支撑部511f从下方得到支撑。过滤器壳体523安装于壳体511的状态下,除臭过滤器522以水平的状态、换言之以除臭过滤器522的厚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安装于壳体511。关于过滤器壳体523向壳体511上的安装/拆卸在之后进行说明。
过滤器壳体523的侧壁部523b的左方侧中央部中形成有缺口部523ba(参照图13)。缺口部523ba中,将上部侧(上表面以及侧面的上部侧)保留,在侧壁部523b形成缺口(参照图13)。过滤器壳体523中容纳有除臭过滤器522的状态下,缺口部523ba中除臭过滤器522为露出的状态。
另外,过滤器壳体523包含配置于空气净化器上方的气流导向件524。气流导向件524与过滤器壳体523是一体形成的。
气流导向件524设置于过滤器壳体523的左方侧的上方(参照图8)。气流导向件524设置于形成在壳体511上的第一开口K1的上方。气流导向件524具有从前后的侧壁部523b的左方部向上延伸的铅垂面524a、和从左侧的侧壁部523b向斜上右方延伸的第一导向面524b(参照图14)。第一导向面524b是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除臭过滤器522的空气导向后述的加湿单元530的加湿元件533的弯曲面。通过使第一导向面524b形成为平滑的曲面,能够在抑制压损上升的同时将流过除臭过滤器522的空气导向第二开口K2,进一步导向加湿元件533。气流导向件524的铅垂面524a使流过除臭过滤器522的空气流过气流导向件524的第一导向面524b前后的间隙并朝向上方,防止其流过壳体511与后述的加湿盘532的间隙而流出壳体511之外。铅垂面524a以及第一导向面524b将主要流过除臭过滤器522的左方侧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
气流导向件524的上部设置有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524d(参照图14)。凹部524d不仅朝向下部、还朝向气流导向件524的左方侧的上表面524c的下方凹陷而形成(参照图14)。凹部524d作为安装/拆卸过滤器壳体523时用户握持的把手起作用。
壳体511中安装有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加湿单元530的状态下,气流导向件524的上表面524c(参照图13以及图14)与后述的加湿单元530的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接触(参照图8)。因此,即使从送风装置512将空气送风、使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上浮(向上方移动)的力起作用,也限制加湿盘532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上方的移动。即,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作为限制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上方移动的移动限制部起作用。
(2-5)过滤器检测传感器
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参照图8)是检测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是否安装在壳体511上的传感器。具体而言,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是检测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除臭过滤器522是否安装在壳体511上的传感器。
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主要具有检测杆525a和检测开关525b(参照图15(a)、(b))。检测杆525a以能够绕转轴525c(参照图15(a)、(b))旋转的形式构成。检测杆525a的一方侧的端部具有在与检测杆525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与除臭过滤器522接触的接触臂525d。检测杆525a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设置有接触臂525d侧的端部是隔着转轴525c配置于对侧的端部)上设置有与检测开关525b接触的检测开关接触部525aa。另外,此处接触臂525d虽然从检测杆525a以圆弧状延伸,但不仅限于此,接触臂525d还可以与检测杆525a的延伸方向垂直延伸的方式形成。
检测杆525a以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扭转弹簧使力绕转轴525c向一个方向(检测开关接触部525aa从检测开关525b分离的形式)起作用的形式构成。接触臂525d与除臭过滤器522未接触的状态(过滤器壳体523中未容纳除臭过滤器522的状态)下,如图15(a)所示,接触臂525d是穿过过滤器壳体523的缺口部523ba向过滤器壳体523内突出的状态。该状态下,检测杆525a的检测开关接触部525aa是未与检测开关525b接触的状态。因此,过滤器壳体523中未容纳除臭过滤器522的状态下,在除臭过滤器522存在时从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向空气净化器510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发送的信号不能被发送。这种状态下,控制装置判断出空气净化器510中未安装除臭过滤器522,执行空气净化器510的运转停止、发出除臭过滤器522未安装的警告等必要的控制。另外,此处虽省略了图示以及说明,但是不仅除臭过滤器522,在过滤器壳体523未安装在壳体511的情况下,检测开关接触部525aa与检测开关525b也是非接触的状态,不能向控制装置发送除臭过滤器522存在时发送的信号。
另一方面,过滤器壳体523中容纳有除臭过滤器522的状态下,在过滤器壳体523的侧壁部523b的缺口部523ba中,接触臂525d与除臭过滤器522接触。然后,检测杆525a克服图中未示出的扭转弹簧的力,检测杆525a的检测开关接触部525aa向与检测开关525b接触的方向旋转。如果检测开关接触部525aa与检测开关525b接触,则检测开关525b开启,从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向空气净化器510的控制装置发送除臭过滤器522存在时发送的信号。如果控制装置判定空气净化器510中安装了除臭过滤器522,若无其他异常,则许可空气净化器510的运转。
另外,本空气净化器510虽然仅设置了检测除臭过滤器522的有无的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作为用于检测过滤器有无的传感器,但是并不受限于此。例如,也可设置使用了与过滤器检测传感器525同样原理或其他检测原理的传感器用于检测集尘过滤器521的有无。但是,如后所述,本空气净化过滤器510中不存在集尘过滤器521的情况下,难以安装容纳除臭过滤器522的过滤器壳体523,藉此仅检测除臭过滤器522的有无即可检测集尘过滤器521的安装与否的状态。
(2-6)加湿单元
加湿单元530通过使供给的水气化来对空气进行加湿。具体而言,特别是加湿单元530的加湿元件533使供给的水气化而对空气进行加湿。加湿单元530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中配置于送风装置512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下游侧。即,加湿单元530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对净化的空气进行加湿。加湿单元530是旋转式的加湿单元。加湿单元530中,加湿元件533的周缘部以通过后述的加湿盘532内贮存的水的方式旋转,从含有水的加湿元件533将水气化而对空气加湿。
加湿单元530配置于壳体511内的加湿室S3(参照图8)。即,加湿单元530配置于壳体511内的上部位置(参照图8)。加湿单元530的后述加湿箱531、加湿盘532以及加湿元件533以能够在壳体511上拆装的方式构成。若将加湿箱531、加湿盘532以及加湿元件533从壳体511的开口515(参照图8)拆卸,则能够在壳体511内的上方位置产生大的空间。具体而言,如果将加湿单元530从壳体511上拆下,则加湿室S3中形成空气净化过滤器520能够移动的空间。换言之,如果将加湿单元530从壳体511上拆下,则在空气净化室S2的上方形成作为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拆下时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移动路径的空间。另外,关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安装/拆卸在之后进行说明。
加湿单元530如图8以及图9所示,主要具有加湿箱531、加湿盘532以及加湿元件533。另外,加湿单元530具有用于旋转驱动加湿元件533的加湿用电动机534(参照图8)。加湿用电动机534设置于壳体511内。另一方面,加湿箱531、加湿盘532以及加湿元件533以能够从壳体511拆卸的方式构成。
(2-6-1)加湿箱
加湿箱531贮存用于向加湿元件533供给的水。加湿箱531与壳体511的第一侧板511c一体形成。因此,通过从壳体511上将第一侧板511c拆下,以加湿箱531能够从加湿单元530(加湿盘532)拆装的形式构成(参照图19(b))。
加湿箱531配置于加湿盘532的左方侧。加湿盘532配置于壳体511的左方侧,藉此将加湿箱531配置于壳体511的左方侧。
本空气净化器510中,如上所述作为重物的送风装置512的风扇电动机510b配置于壳体511的右方侧(参照图8)。另一方面,作为重物的加湿箱531配置于壳体511的左方侧(参照图8)。即,风扇电动机512b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一侧(右方),加湿箱531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所述一侧的对侧(左方)。藉此,重量大的风扇电动机512b和加湿箱531在俯视时未偏向同一侧,而是以相对的方向分离,因此本空气净化器510的重量平衡良好。
加湿箱531具有注水口531a。注水口531a上安装有图中未示出的供水阀。供水阀是利用弹簧将阀芯按压到阀口的一般的结构,此处省略供水阀详细说明。
加湿箱531在使用时配置于加湿盘532的左方侧的后述的箱承接部532c。具体而言,加湿箱531以注水口531a位于下方的状态安装于加湿盘532的箱承接部532c。若加湿箱531安装于箱承接部532c,则设置于加湿盘532的压入销(图中未示出)按压在朝向下方的注水口531a的供水阀。然后,利用加湿箱531的重量,供水阀被压入销按压,阀口被压开,注水口531a成为打开的状态。结果,水供给于后述的加湿盘532中,在加湿盘532中积存至用于浸渍加湿元件533的规定的高度。
加湿箱531形成为从右方侧观察时大致为矩形的形状(参照图7)。另外,加湿箱531形成为从前方侧观察时左方侧向大致铅垂的方向延伸的平面状的形状(参照图8)。另外,加湿箱531从前方侧观察时,右方侧形成为曲面状(参照图8)。加湿箱531的形成为曲面状的右侧面531b(参照图8)作为将流过加湿元件533的空气导向吹出口511b的导向面起作用。具体而言,右侧面531b的下部(右侧面下部531ba)是向左下方侧凹陷的弯曲面。右侧面下部531ba是以左方侧较高的方式形成的曲面(参照图8)。右侧面下部531ba是左方侧的倾斜接近铅垂的斜率变化的曲面(参照图8)。右侧面531b的上部(右侧面上部531bb)是与右侧面下部531ba平滑地连接的铅垂面(参照图8)。右侧面531b通过形成为这种形状,将朝向左斜上方流过加湿元件533的空气以没有大的压力损失的形式导向壳体511上部的吹出口511b。
(2-6-2)加湿盘
加湿盘532接收由加湿箱531供给的水并暂时贮存。具体而言,加湿盘532中贮留供给于后述的加湿元件533的水。壳体511的第二侧板511d兼作加湿盘532的左方侧的侧壁。
加湿盘532配置于加湿元件533的下方(参照图8)。加湿盘532如图8所示,从侧方(图8中的前方)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的U字形状。加湿盘532配置于壳体511的左方侧(参照图8)。加湿盘532的右方侧的侧壁与壳体51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开口K2(参照图8)。
加湿盘532在加湿盘532右方侧的下部的角部具有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第二导向面532a(参照图8)。换言之,加湿盘532在与第二开口K2相邻的加湿盘532的下部侧的角部具有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第二导向面532a(参照图8)。具体而言,加湿盘532的右方侧的下部的角部施加了曲面加工。
所述气流导向件524的第一导向面524b与第二导向面532a,以气流导向件524与加湿盘532间产生的微小的间隙G为间隔,形成连续的曲线。另外,在壳体511内安装有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状态下,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作为限制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上方移动的移动限制部起作用。换言之,作为移动限制部的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与气流导向件524的上表面524c接触,限制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上方的移动。因此,气流导向件524和加湿盘532之间产生的间隙极为狭窄。所以,流过除臭过滤器522并被导向第一导向面524b的空气的大部分由第二开口K2引导而被导向加湿元件533。换言之,被导向第一导向面524b的空气基本上流过气流导向件524与加湿盘532的间隙,不从第一侧板511c或第二侧板511d与壳体511的间隙等流出壳体511之外。
加湿盘532具有在左方侧承接加湿箱531的箱承接部532c(参照图9)。箱承接部532c中配置有注水口531a为朝下状态的加湿箱531(参照图8)。安装于箱承接部532c的加湿箱531的注水口531a的供水阀被设置于箱承接部532c的压入销(图中未示出)按压。然后,利用加湿箱531的重量,供水阀被压入销按压,阀口被压开,注水口531a成为打开的状态,从而使水供给于加湿盘532中。
由加湿箱531供给的水被供给于加湿盘532的右方侧的水供给部532d(参照图9)。水供给部532d配置于加湿元件533的下方(参照图8)。水供给部532d是将箱承接部532c中由加湿箱531供给的水供给于加湿元件533的部分。
水供给部532d和箱承接部532c由图中未示出的间壁分隔开。间壁上形成有缺口,从加湿箱531供给于箱承接部532c的水通过缺口被输送至水供给部532d。即,供给于配置在壳体511的左面侧的箱承接部532c的水,在之后被输送至壳体511的右方侧的水供给部532d。水供给部532d中,为了浸渍加湿元件533,积存了到规定水位为止的水。水供给部532d的水位在加湿箱531中有水的情况下,以维持规定水位的方式自动调节。
加湿盘532具有轴承部532e(参照图16)。轴承部532e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后述的加湿元件533的转子转轴533c(参照图16)。另外,轴承部532e以维护时等能够拆下加湿元件533的方式,可拆装地构成转子转轴533c。具体而言,轴承部532e形成为上方开口的U字形状,以能够从U字形状的开口部安装/拆卸转子转轴533c的方式构成(参照图16)。
加湿盘532的水供给部532d的前后的侧面上分别设置了一根导向销532f(参照图16)。将加湿盘532安装于壳体511时,以导向销532f从C字形状的开口部被嵌入壳体511前后的内壁上设置的C字形状的引导件511i(参照图16)的形式将加湿盘532压入壳体511内部,藉此容易将加湿盘532设置于规定的位置。
(2-6-3)加湿元件
加湿元件533通过使供给的水气化来对空气进行加湿。具体而言,加湿元件533接收加湿盘532中积存的水的供给,将供给的水气化而对空气进行加湿。
加湿元件533配置于加湿盘532的右方侧。具体而言,加湿元件533配置于加湿盘532的右方侧上设置的水供给部532d的上方。
加湿元件533形成圆形形状。加湿元件533主要具有加湿过滤器533a、加湿转子533b、以及转子转轴533c(参照图16)。
加湿过滤器533a是由无纺布形成的气化件。加湿过滤器533a形成圆形形状。加湿过滤器533a含有从加湿盘532供给的水,将水气化而对空气进行加湿。
加湿转子533b是将加湿过滤器533a的外周缘围住、支撑加湿过滤器533a的框架。加湿转子533b与配置于加湿转子533b的中心的转子转轴533c连接。
转子转轴533c的一方侧(左方侧)通过设置于加湿盘532的轴承部532e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另一方侧(右方侧)上形成有六角形形状的连接部533d。另外,右方侧的端部与连接部533d连接,形成有以端部较细的方式而形成的前端部533e。
向壳体511安装加湿盘532时,转子转轴533c从前端部533e侧插入后述的加湿电动机534的连接接收部534b的孔534ba(参照图16)。然后,通过将转子转轴533c插入孔534ba直到连接部533d到达连接接收部534b,将连接部533d和连接接收部534b连接。具体而言,连接接收部534b的孔534ba是与连接部533d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六角形形状的孔,将连接部533d插入连接接收部534b上形成的孔534ba,藉此在连接接收部534b中嵌合连接部533d而将两者连接。通过使连接接收部534b与连接部533d连接,将转子转轴533c与后述的加湿用电动机534的驱动轴534a连接。然后,加湿用电动机534被驱动,若驱动轴534a旋转,则转子转轴533c也旋转。另外,此处连接部533d和连接接收部534b的孔534ba形成六角形形状,因此在驱动轴534a旋转时,连接接收部534b相对于连接部533d以不产生空转的形式旋转。
另外,此处转子转轴533c具有以端部较细的形式形成的前端部533e,因此前端部533e起引导作用,从而容易将转子转轴533c插入连接接收部534b的孔534ba。
从后述的加湿用电动机534向转子转轴533c传递旋转驱动力,若加湿元件533旋转,则加湿元件533的加湿过滤器533a的周缘部通过加湿盘532的水供给部532d中积存的水。加湿过滤器533a的周缘部在通过加湿盘532的水供给部532d中积存的水时,加湿过滤器533a接收水供给部532d供给的水。通过加湿元件533的旋转,将送风装置512输送的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供给于移动至水供给部532d的上方的加湿过滤器533a部分。空气在通过加湿过滤器533a时,加湿过滤器533a中含有的水气化,藉此进行对空气的加湿。
(2-6-4)加湿用电动机
加湿用电动机534是用于旋转驱动加湿元件533的电动机。
加湿用电动机534设置于壳体511内。具体而言,加湿用电动机534在加湿单元530的右方侧固定于壳体511。
加湿用电动机534以向驱动轴534a传递驱动力的形式构成(参照图8)。若加湿用电动机534旋转,则驱动轴534a旋转。
驱动轴534a在左方侧具有连接接收部534b(参照图8)。连接接收部534b上形成有六角形形状的孔534ba(参照图16)。孔534ba的形状是与转子转轴533c的截面形状几乎一致的形状。另外,孔534ba以转子转轴533c的连接部533d能够插入的方式形成比连接部533d的截面形状稍大的六角形形状。如上所述,转子转轴533c的连接部533d插入孔534ba,藉此将驱动轴534a和转子转轴533c连接。
(3)空气净化器的动作以及空气的流动
以下,使用图17以及图18,对空气净化器510的动作以及伴随空气净化器510的动作的空气流动进行说明。图17以及图18中,空气的流动以点划线的箭头表示。
若空气净化器510的电源被接通,则送风装置512的风扇电动机512b使风扇512a旋转。旋转的风扇512a将空气朝离心方向吹出,因此,风扇512a转轴周围的压力降低,空气被吸入至位于风扇512a中心的风扇吸入口。结果,产生了从吸入口511a朝向位于风扇512a的中心的风扇吸入口的空气的流动。即,通过使风扇512a旋转,空气从左面下部以及右面下部形成的吸入口511a被吸入送风室S1内。另外,此时,较大的尘埃通过配置于吸入口511a的预滤器511ac除去。
从送风装置512的风扇512a的多个叶片512ab(参照图10)向离心方向吹出的空气通过涡盘壳体512c被导向第一开口K1,从第一开口K1被输送至空气净化室S2内(参照图17)。
输送至空气净化室S2的空气,首先在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内流过配置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集尘过滤器521。集尘过滤器521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去除。
另外,流过集尘过滤器521的空气的流向不仅含有铅垂向上方向的成分,还含有水平方向成分。但是,此处褶皱式集尘过滤器521的折痕521a的延伸方向和涡盘壳体512c的舌部512ca的延伸方向(风扇512a的旋转轴方向)正交,因此空气能够不偏向地流过集尘过滤器521的整个面。
流过集尘过滤器521的空气进一步流过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除臭过滤器522。利用除臭过滤器522,产生臭味的成分被除臭过滤器522除去。
另外,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集尘过滤器521以及除臭过滤器522)时,在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整个面上施加静压力,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此时,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中与第一开口K1相对的部分中空气的速度变快。但是,此时,第一开口K1和第二开口K2在俯视观察时错开,其重合部分极小,因此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空气容易以不偏向的方式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整个面,能够抑制空气不流过的情况或产生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的情况的发生。
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之后流过第二开口K2被输送至加湿室S3。此时,特别是流过除臭过滤器522的左方侧的空气,通过在气流导向件524的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加湿盘532的下部形成的第二导向面532a被平滑地导向第二开口K2(参照图17)。另外,如上所述,气流导向件524的上表面524c和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是接触的关系,因此气流导向件524和加湿盘532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几乎不会发生空气流过该间隙而通过壳体511的开口和第一侧板511c或第二侧板511d的间隙泄露至壳体511外的情况。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第二导向面532a隔着微小的间隙G而形成连续的曲线,空气沿该曲线被平滑地导向第二开口K2(参照图17)。
输送至加湿室S3的空气流向上方,通过设置在壳体511上方的整流板511h被引导至加湿元件533。另外,整流板511h上形成有两处旁通开口511ha(参照图18),空气的一部分(例如流入加湿室S3的空气的20%)流过旁通开口511ha,不流过加湿元件533并被导向壳体511之外(参照图18)。整流板511h的加湿室S3的相反一侧的表面配置有离子产生器540,由离子产生器540产生的等离子与流过旁通开口511ha的空气一同被输送至壳体511之外。
空气净化器510的加湿功能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加湿用电动机534使加湿元件533旋转。加湿元件533在加湿盘532的水供给部532d中以加湿元件533的下部浸渍于水中的方式配置,因此通过加湿元件533的旋转,加湿过滤器533a的首次浸渍于水中的部分将加湿盘532的水吸取。流过加湿元件533的空气促进浸入加湿过滤器533a的水的气化。藉此,空气成为加湿空气。
流过加湿元件533的加湿后的空气,通过加湿箱531的右侧面531b作为空气的导向面起作用,使斜上左方向的空气流形成垂直向上的空气流,从吹出口511b吹出(参照图17)。
另外,以上虽对加湿功能设定为开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加湿功能设定为关闭的情况下,加湿元件533不旋转,流过加湿元件533的空气几乎不被加湿就从吹出口511b被吹出。
(4)加湿单元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拆卸
接着,主要参照图19以及图20,对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器520的拆卸进行说明。图19描画了从壳体511上拆卸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拆卸操作。图19使用从前方观察壳体511的内部的截面图,描画了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拆卸操作。图20描画了从壳体511上拆卸加湿单元530的拆卸操作。图20使用从左前方观察壳体511的立体图,描画了加湿单元530的拆卸操作。
图19(a)以及图20(a)表示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拆卸操作开始前的空气净化器510。
在拆卸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时,首先,用户握持第一侧板511c的把手511ca,如图19(b)以及图20(b)所示,以第一侧板511c的上部向左方倾斜的方式将第一侧板511c打开。然后,通过将与第一侧板511c一体形成的加湿箱531向斜上左方抽出,从壳体511上拆下了加湿箱531(参照图19(b),图20(c))。
接着,如19(b)以及图20(d)所示,从壳体511上拆下加湿盘532。具体而言,用户握持设置于构成加湿盘532的一部分的第二侧板511d上的把手511da,向近前侧(左侧)拉出加湿盘532。此时,加湿元件533的转子转轴533c的连接部533d,从设置于与加湿用电动机534连接的驱动轴534a上的连接接收部534b被拆下。此处,连接部533d仅仅是插入连接接收部534b的孔534ba,未通过固定构件(例如螺钉等)进行特别固定,因此连接部533d能够容易地从孔534ba抽出(参照图16)。另外,此处,设置于加湿盘532的侧面的导向销532f沿壳体511的内面上形成的引导件511i移动,因此用户能够平滑地将加湿盘532向左方侧水平拉出(参照图16)。
通过这样将加湿元件533安装于轴承部532e的加湿盘532从壳体511上拆卸,壳体511的左方的开口515形成变大的状态(参照19(d)以及图20(d))。另外,加湿盘532被拆下的壳体511内的上部形成大的空间。换言之,通过从壳体511上将加湿盘532以及加湿元件533拆下,能够确保可使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向加湿室S3移动的空间。
之后,如19(b)所示,首先从壳体511上拆下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除臭过滤器522。具体而言,用户握持与过滤器壳体523一体形成的气流导向件624的上表面的凹部524d,将过滤器壳体523从壳体511的支撑部511f向上提起,同时将设置于过滤器壳体的右面的凸部523a从壳体511的凹部511g抽出。接着,用户握持凹部524d,使过滤器壳体523在除臭过滤器522的厚度方向(上方向)上移动后,在加湿室S3内移动并从壳体511内部拆下。换言之,除臭过滤器522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被提起,之后,从开口515被取至壳体511之外。
最后,如19(e)所示,从壳体511上拆下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具体而言,用户从壳体511的凸缘部511e将集尘过滤器521提起,在集尘过滤器521的厚度方向(上方向)上移动后,在加湿室S3内移动并从壳体511上拆下。换言之,集尘过滤器521朝向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被提起,之后,通过开口515被取至壳体511之外。
(5)加湿单元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的安装
接着,对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安装进行说明。另外,若以相反的顺序观察图19以及图20内的图,则变为描画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安装操作,因此此处省略描画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安装的操作状态的图。
以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加湿单元530全部拆下的状态为基准,对加湿单元530以及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安装进行说明。
首先,最初在壳体511内安装了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集尘过滤器521。具体而言,用户将集尘过滤器521从开口515插入加湿室S3内之后,使之向下方移动,载置于壳体511的凸缘部511e(参照图19(d),(e))。
然后,用户在集尘过滤器521的上方,将容纳于过滤器壳体523的除臭过滤器522安装在壳体511上。
具体而言,用户握持与过滤器壳体523一体形成的气流导向件524的凹部524d,以右方侧降低的状态将过滤器壳体523从开口515插入加湿室S3内。之后,用户使过滤器壳体523的下表面的右方侧滑动至集尘过滤器521的周缘部521b(参照图11)的上表面521bb(参照图19(d)),同时使过滤器壳体523从左方侧向右方侧移动。另外,此时用户将过滤器壳体523的左方侧逐渐降至下方,同时使过滤器壳体523从左方侧向右方侧移动。过滤器壳体523向右方移动,直至集尘过滤器521上形成于过滤器壳体523的凸部523a与设置于壳体511的凹部511g嵌合。凸部523a与凹部511g嵌合的状态下,能够使过滤器壳体523的左方侧下降,载置于支撑部511f。另一方面,凸部523a与凹部511g未嵌合的状态下,过滤器壳体523的左方侧与壳体511的内面产生干涉,过滤器壳体523无法容纳于壳体511内。
另外,假设在未安装集尘过滤器521的状态下要安装过滤器壳体523,则在下方侧支撑过滤器壳体523的结构不存在,将过滤器壳体523的凸部523a引导至凹部511g的结构不存在。因此,若要在不安装集尘过滤器521的状态下安装过滤器壳体523,则如图21所示过滤器壳体523的右方侧容易落入下方,难以将过滤器壳体523安装在正确的位置。
容纳于过滤器壳体523的除臭过滤器522在安装于壳体511的状态时,即,过滤器壳体523的凸部523a与壳体511的凹部511g嵌合,过滤器壳体523的左方侧由支撑部511f支撑的状态下,过滤器壳体523是与集尘过滤器521的周缘部521b(参照图11)的上表面521bb(参照图7)接触的状态。进一步如之后所述,加湿盘532以及加湿箱531安装于壳体511的状态下,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是与和过滤器壳体523一体形成的气流导向件524的上表面524c接触的状态。过滤器壳体523的向上方的移动被加湿盘532以及加湿箱531限制,进一步过滤器壳体523与集尘过滤器521的周缘部521b的上表面521bb接触的状态下,即使利用空气的流动在集尘过滤器521上施加向上浮动的力,集尘过滤器521的向上方的移动也被阻碍。
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安装完成后,加湿盘532被安装在壳体511上(参照图19(c),图20(d))。具体而言,用户握持设置于构成加湿盘532的一部分的第二侧板511d上的把手511da,设置于加湿盘532的导向销532f嵌入设置于壳体511前后的内壁的引导件511i,以加湿元件533的转子转轴533c的前端部533e插入与加湿用电动机534连接的驱动轴534a的连接接收部534b的孔534ba的方式(参照图16),使加湿盘532向右方水平移动。此处,引导件511i以及连接接收部534b作为引导件起作用,容易使加湿盘53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另外,连接部533d在插入孔534ba时,连接部533d的六角形形状的朝向和六角形形状的孔534ba的朝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加湿元件533旋转使得连接部533d的六角形形状的朝向和六角形形状的孔534ba的朝向一致,藉此将连接部533d和连接接收部534b连接。
加湿盘532安装于壳体511的状态下,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是与和过滤器壳体523一体形成的气流导向件524的上表面524c接触的状态。通过使加湿盘532和气流导向件524的上表面524c呈接触状态,即使由空气的流动对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施加向上浮动的力,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向上方的移动也被阻止。即,此处,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作为限制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向上方移动的移动限制部起作用。
最后,用户握持第一侧板511c的把手511ca,将与加湿箱531一体形成的第一侧板511c的下部侧以第一侧板511c的上部向左方倾斜的状态和第二侧板511d的上部侧卡合(参照图19(b),图20(b))。接着,通过使第一侧板511c立起为铅垂的状态,壳体511的开口515关闭(参照图19(a),图20(a))。
(6)特征
(6-1)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是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具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加湿元件533和风扇512a。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去除。加湿元件533将供给的水气化而加湿。风扇512a向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加湿元件533送风。空气净化器510中,从下方起依次配置有风扇512a、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和加湿单元533。
该空气净化器510中,通过风扇512a从下方的送风室S1吸入的空气在流过上方的空气净化室S2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后,进一步流过上方的加湿室S3的加湿元件533而吹出。作为音源的送风装置512位于最下方,所以风扇电动机512b以及风扇转子512a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加湿元件533被衰减,噪音得到抑制。
(6-2)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具备作为主体壳体的一个示例的壳体511。壳体511收纳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加湿元件533以及风扇512a。另外,壳体511具有送风室S1、空气净化室S2、加湿室S3、第一开口K1和第二开口K2。在送风室S1内配置有风扇512a。在空气净化室S2内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520。加湿室S3中配置有加湿元件533。第一开口K1使空气从送风室S1朝空气净化室S2流动。第二开口K2使空气从空气净化室S2向加湿室S3流动。第一开口K1和第二开口K2在俯视时是错开的。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中,通过进入空气净化室S2的空气对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整个面施加静压力,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送风室S1和空气净化室S2之间的第一开口K1、以及空气净化室S2和加湿室S3之间的第二开口K2在俯视时是错开的,因此与未错开的情况相比,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6-3)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10中,第一开口K1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一侧(左方),第二开口K2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所述一侧的对侧(右方)。
此处,第一开口K1和第二开口K2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是以相反的方向错开的,因此与未错开的情况相比,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
(6-4)
上述实施形式的空气净化器510的送风室S1中还配置有驱动风扇512a的风扇电动机512b。加湿室S3中还配置了向加湿元件533供给水的作为储水箱的一个示例的加湿箱531。风扇电动机512b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一侧,加湿箱531相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中心偏向所述一侧的对侧。
该空气净化器510中,具有重量的风扇电动机512b和加湿箱531在俯视时未偏向同一侧,而是以相对的方向分离,因此壳体511的直立稳定性良好。
(6-5)
上述实施形式的空气净化器510中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水平投影面积为空气净化室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80%以上。第一开口K1的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20%~30%的范围。第二开口K2的面积设定为空气净化室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40%~50%的范围。
此处,相比第一开口K1将第二开口K2设定得更大,且使它们在俯视时错开,从而使重合部分为零或缩小,因此空气在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时的速度分布是两端更宽的分布,空气不流过或速度极端变小的部分减少,能够使空气在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整个面上不偏向地流过。
(6-6)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中,风扇512a是多叶片式风扇。因此,风量稳定。
(6-7)
上述实施形式的空气净化器510中,还具备配置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上方的气流导向件524。气流导向件524具有将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第一导向面524b。
此处,通过设置气流导向件524,容易将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533,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
(6-8)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过滤器510中的气流导向件524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一部分、此处具体为容纳除臭过滤器522的过滤器壳体523是一体形成的。
此处,容纳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过滤器壳体523和气流导向件524是一体形成的,因此容易将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以不从其他路径泄露的方式导向加湿元件533。
(6-9)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还具备配置于加湿元件533的下方、且作为贮存供给于加湿元件533的水的水贮存盘的一个示例的加湿盘532。加湿盘532在其下部具有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第二导向面532a。
此处,通过在加湿盘532的下部设置第二导向面532a,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533,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
特别地,上述实施形式的空气净化器510中,气流导向件524的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加湿盘532的第二导向面532a隔着间隙G(气流导向件524与加湿盘532的间隙)形成连续的曲线。
该空气净化器510中,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第二导向面532a通过形成连续的曲线,容易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平滑地导向加湿元件533,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
(6-10)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的壳体511中,第二开口K2的上方形成有将空气从加湿室S3以不流过加湿元件533的形式导向壳体511之外的旁通开口511ha。
此处,旁通开口511ha设置于第二开口K2的上方,因此能够以几乎不产生压力损失的方式将空气的一部分从旁通开口511ha导向壳体511之外。因此,容易使大风量的空气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
进一步,此处以俯视时第一开口K1和第二开口K2错开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使大风量的空气从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整个面上不偏向地流过,从而高效地实施从空气中将尘埃除去的处理。
(7)变形例
以下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的变形例。另外,变形例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适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
(7-1)变形例A
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气流导向件524与过滤器壳体523是一体形成的,但并不受限于此。例如,气流导向件524也可设置于加湿盘532的下表面532b。另外,例如,气流导向件524也可以是与过滤器壳体523和加湿盘532不同的构件。
但是,将气流导向件524设置于加湿盘532的下表面的情况下,需要使壳体511的开口515形成得更大,因此优选气流导向件524与过滤器壳体523是一体形成的。
另外,从零件个数的削减和维护性的观点来看,优选气流导向件524不采用其他构件,而是与壳体523等一体形成。另外,若气流导向件524采用其他构件,则容易形成空气流过的间隙,最终空气容易从壳体的间隙等流至外部,因此优选气流导向件524不采用其他构件、而是与过滤器壳体523等一体形成。
(7-2)变形例B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510虽然具有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第二导向面532a,但是并不受限于此。空气净化器510也可仅具有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第二导向面532a中的任意一个。但是,为了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导向加湿元件533,优选设置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第二导向面532a双方。
(7-3)变形例C
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511的整流板511h上虽然形成有旁通开口511ha,但是并不受限于此,也可不形成旁通开口511ha。但是,为了增加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的量、高效地进行空气的净化,优选设置旁通开口511ha。
(7-4)变形例D
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空气净化器520也含有除臭过滤器522,但是并不受限于此,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也可仅含有集尘过滤器521。这种情况下,集尘过滤器521也可以是容纳于过滤器壳体523的结构。
(7-5)变形例E
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分别在过滤器壳体523上设置凸部523a,在壳体511上设置凹部511g,且凹部511g与凸部523a嵌合,但是并不受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分别在过滤器壳体523上设置凹部、在壳体511上设置凸部、过滤器壳体523的凹部与壳体511的凸部嵌合的结构。
(7-6)变形例F
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530的加湿盘532的水供给部532d中,虽然使用了将加湿元件533的加湿过滤器533a浸渍于水中的方式,但是并不受限于此。
例如,加湿单元530中也可采用加湿转子勺(日文:ヒシャク)的方式。
具体而言,加湿转子勺方式的加湿单元530中,加湿元件533的加湿转子533b上设置有多个勺533ba(参照图22)。加湿转子勺方式中,加湿过滤器533a不是直接浸渍于水中,而是在加湿转子533b旋转时,勺533ba将加湿盘532的水供给部532d中的水捞起。然后,加湿转子533b进一步旋转,勺533ba移动至最高位置附近时,勺533ba向加湿过滤器533a撒水,藉此向加湿过滤器533a供给水。
(7-7)变形例G
上述实施方式的气流导向件524的形状是示例,并不受限于此。例如,气流导向件524也可具有以覆盖加湿盘532的第二开口K2侧的下部、更具体而言为覆盖加湿盘532的与第二开口K2相邻侧的下部侧的角部的方式形成的延长部524e(参照图23以及图24)。延长部524e的左侧面与加湿盘532的和第二开口K2相邻侧的下部侧的角部以及右侧面下部相对。延长部524e的右侧面作为将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延长导向面524ea起作用(参照图24)。延长导向面524ea形成与第一导向面524b连续的曲线(参照图24)。
通过以这种形式构成,容易防止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流向气流导向件524和加湿盘532之间产生的间隙G。另外,通过第一导向面524b、和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中的第一导向面524b的下游侧以形成与第一导向面524b连续的曲线的方式形成的延长导向面524ea,能够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空气导向加湿元件533。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如果利用本发明,则由风扇电动机26以及风扇转子25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以及加湿元件24被衰减。另外,如果利用本发明,则由风扇电动机512b以及风扇512a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以及加湿元件533被衰减。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使用吸湿元件的除湿器。
符号说明
10,510 空气净化器
22,520 空气净化过滤器
24,533 加湿元件
25 风扇转子(风扇)
26,512b 风扇电动机
31 主体壳体
31a,S1 送风室
31b,S2 空气净化室
31c,S3 加湿室
40 箱(储水箱)
311,K1 第一开口
312,K2 第二开口
511 壳体(主体壳体)
511ha 旁通开口
512a 风扇
523 过滤器壳体
524 气流导向件
524b 第一导向面
531 加湿箱(储水箱)
532 加湿盘(水贮存盘)
532a 第二导向面
G 间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7685号公报

Claims (11)

1.空气净化器(10,510),是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除去的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将供给的水气化以加湿的加湿元件(24,533)、向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以及所述加湿元件(24,533)送风的风扇(25,512a),从下方依次配置有所述风扇(25,512a)、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以及所述加湿元件(24,533),
还具备收纳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所述加湿元件(24,533)以及所述风扇(25,512a)的主体壳体(31,511),所述主体壳体(31,511)具有配置了所述风扇(25,512a)的送风室(31a,S1)、配置了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的空气净化室(31b,S2)、配置了所述加湿元件(24,533)的加湿室(31c,S3)、空气从所述送风室(31a,S1)向所述空气净化室(31b,S2)流通的第一开口(311,K1)、空气从所述空气净化室(31b,S2)向所述加湿室(31c,S3)流通的第二开口(312,K2),所述第一开口(311,K1)和所述第二开口(312,K2)在俯视时是错开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10,5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311,K1)相对于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的中心偏向一侧,所述第二开口(312,K2)相对于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的中心偏向所述一侧的对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10,51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室(31a,S1)中还配置了驱动所述风扇(25,512a)的风扇电动机(26,512b),所述加湿室(31c,S3)中还配置了向所述加湿元件(24,533)供给水的储水箱(40,531),所述风扇电动机(26,512b)相对于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的中心偏向一侧,所述储水箱(40,531)相对于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的中心偏向所述一侧的对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10,51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的水平投影面积是所述空气净化室(31b,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80%以上,所述第一开口(311,K1)的面积设定为所述空气净化室(31b,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20%~30%的范围,所述第二开口(312,K2)的面积设定为所述空气净化室(31b,S2)的水平投影面积的40%~50%的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10,5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25,512a)是多叶片式风扇。
6.空气净化器(10,510),是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除去的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将供给的水气化以加湿的加湿元件(24,533)、向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以及所述加湿元件(24,533)送风的风扇(25,512a),从下方依次配置有所述风扇(25,512a)、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以及所述加湿元件(24,533),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520)上方的气流导向件(524),所述气流导向件(524)具有将流过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所述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第一导向面(524b),
所述气流导向件(524)与容纳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至少一部分的过滤器壳体(523)是一体形成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器(10,5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25,512a)是多叶片式风扇。
8.空气净化器(10,510),是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将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除去的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将供给的水气化以加湿的加湿元件(24,533)、向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以及所述加湿元件(24,533)送风的风扇(25,512a),从下方依次配置有所述风扇(25,512a)、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22,520)以及所述加湿元件(24,533),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加湿元件(533)下方并贮存供给于所述加湿元件(533)的水的水贮存盘(532),所述水贮存盘(532)在所述水贮存盘(532)的下部具有将流过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所述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第二导向面(532a)。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器(510),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配置在所述加湿元件(533)下方并贮存供给于所述加湿元件(533)的水的水贮存盘(532),所述水贮存盘(532)在所述水贮存盘(532)的下部具有将流过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所述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第二导向面(532a),所述第一导向面(524b)以及所述第二导向面(532a)隔着间隙(G)形成连续的曲线。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器(510),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配置在所述加湿元件(533)下方并贮存供给于所述加湿元件(533)的水的水贮存盘(532),所述气流导向件(524)具有以覆盖所述水贮存盘(532)的第二开口(K2)侧的下部的形式而形成的延长部(524e),所述延长部(524e)具有将流过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520)的空气导向所述加湿元件(533)的弯曲的延长导向面(524ea),所述延长导向面(524ea)与所述第一导向面(532b)形成连续的曲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5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壳体(511)中,在所述第二开口(K2)的上方形成有将空气从所述加湿室(S3)以不流过所述加湿元件(533)的形式导向所述主体壳体(511)之外的旁通开口(511ha)。
CN201480053797.XA 2013-09-30 2014-09-25 空气净化器 Active CN105593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5507 2013-09-30
JP2013-205507 2013-09-30
JP2014-139205 2014-07-04
JP2014139205A JP5862717B2 (ja) 2013-09-30 2014-07-04 空気清浄機
PCT/JP2014/075508 WO2015046368A1 (ja) 2013-09-30 2014-09-25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3606A CN105593606A (zh) 2016-05-18
CN105593606B true CN105593606B (zh) 2018-11-09

Family

ID=52743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3797.XA Active CN105593606B (zh) 2013-09-30 2014-09-25 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054227B1 (zh)
JP (1) JP5862717B2 (zh)
CN (1) CN105593606B (zh)
WO (1) WO20150463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63203B1 (en) * 2015-10-30 2020-12-02 LG Electronics Inc. Air freshener
JP6899847B2 (ja) 2016-05-26 2021-07-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空気処理装置のための加湿モジュール
CN106766038B (zh) * 2017-01-03 2023-03-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储水装置和精密空调
JP6960567B2 (ja) * 2017-07-21 2021-11-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JP7113208B2 (ja) * 2018-03-28 2022-08-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JP2021085555A (ja) * 2019-11-25 2021-06-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検知装置、空気調和機
CN114087696A (zh) * 2021-12-17 2022-0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CN116792851B (zh) * 2023-07-06 2023-12-29 佛山百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42A (ja) * 1985-06-25 1987-0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6288567A (ja) * 1993-04-02 1994-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083574A (ja) * 2001-09-11 2003-03-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4085080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気化式加湿機
CN101244358A (zh) * 2008-03-24 2008-08-20 姜大坚 气体净化装置
CN101301555A (zh) * 2006-11-20 2008-11-12 维尼亚曼多株式会社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JP2010151365A (ja) * 2008-12-25 2010-07-08 Panasonic Corp 加湿装置
CN102748817A (zh) * 2012-07-04 2012-10-24 同济大学 一种高效多功能模块化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2430U (zh) * 1979-11-29 1981-07-03
JP4320136B2 (ja) * 2001-07-13 2009-08-26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空気清浄化装置
JP2009041835A (ja) * 2007-08-08 2009-02-26 Panasonic Corp 加湿機能付き空気清浄装置
JP2010017685A (ja) 2008-07-14 2010-01-28 Daikin Ind Ltd 空気清浄機
WO2012125813A1 (en) * 2011-03-16 2012-09-20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Humidifier with ultraviolet disinfecti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42A (ja) * 1985-06-25 1987-0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6288567A (ja) * 1993-04-02 1994-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083574A (ja) * 2001-09-11 2003-03-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4085080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気化式加湿機
CN101301555A (zh) * 2006-11-20 2008-11-12 维尼亚曼多株式会社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CN101244358A (zh) * 2008-03-24 2008-08-20 姜大坚 气体净化装置
JP2010151365A (ja) * 2008-12-25 2010-07-08 Panasonic Corp 加湿装置
CN102748817A (zh) * 2012-07-04 2012-10-24 同济大学 一种高效多功能模块化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4227A1 (en) 2016-08-10
WO2015046368A1 (ja) 2015-04-02
EP3054227A4 (en) 2017-06-21
CN105593606A (zh) 2016-05-18
EP3054227B1 (en) 2019-09-04
JP2015092128A (ja) 2015-05-14
JP5862717B2 (ja) 2016-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3606B (zh) 空气净化器
CN105849469B (zh) 空气净化器
US20190001249A1 (en) Air Purifying Unit and Air Cleaning/Ventilation Device Comprising Same
CN112556009A (zh) 水洗新风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EP3425293A1 (en) Humidification filter and humidifier
KR102170721B1 (ko) 공기정화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청정 겸용 환기장치
JP2018054165A (ja) レンジフード
JP2019163898A (ja) 加湿空気清浄装置
CN104879838A (zh) 一种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器
CN108151199A (zh) 一种无管道新风水洗空气净化系统
CN209131087U (zh) 一种带混风净化的智能化新风系统
CN104501324A (zh) 一种全屋空气净化系统
CN207035404U (zh) 一种新风系统
CN212204820U (zh) 一种家用除湿机的防尘清洁装置
KR102307537B1 (ko) 외부공기의 유입이 방지되는 공기 청정시스템
KR20170090256A (ko) 흡기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환기장치
CN207179808U (zh) 一种吊装式新风净化除湿机
KR20120125019A (ko) 공기 청정기
CN206291352U (zh) 空气净化加湿设备
CN214746142U (zh) 中央新风除湿机
CN104501325A (zh) 一种全屋空气净化系统
CN211451273U (zh) 一种室内环境调控系统
JP2014070859A (ja) 送風機
KR101403010B1 (ko) 가습 제습 복합기
CN207365249U (zh) 一种用于空气净化系统的净化主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