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05724B -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05724B
CN105605724B CN201610080036.4A CN201610080036A CN105605724B CN 105605724 B CN105605724 B CN 105605724B CN 201610080036 A CN201610080036 A CN 201610080036A CN 105605724 B CN105605724 B CN 105605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heat exchange
box
purif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00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05724A (zh
Inventor
暴辰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aob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0800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057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05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05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05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05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4Airborne particle cont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2Carbon monoxid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包括换热箱、净化箱、室内管线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换热箱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室外新风吸入并送至净化箱,以及将室内空气吸入并排出至室外;或者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送至净化箱;所述净化箱分别与换热箱、室内管线系统相连,用于净化空气,并通过室内管线系统送至室内;所述室内管线系统由多根风管组成,多根风管首尾顺次连接,在至少一根远离换热箱的风管上设置有风口组件,所述净化空气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进入室内;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换热箱、净化箱相连,用于控制换热箱和净化箱的运行。通过本发明提供新风净化换热机组,能避免净化气体短路问题,提高全室空气净化效率,且能及时的补充室内消耗的氧气。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室内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人们平均每天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由于室内装饰、家具、人们活动、大气污染等各种原因,导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超标越来越普遍,如果室内长期空气质量差,不但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对健康和寿命有负面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主要采用净化方式为过滤和吸附方式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这种室内空气净化器存在以下问题:吸风口和送风口均位于室内空气净化器机体上,由于室内空气净化器结构限制,使得吸风口和送风口距离很近,在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时,只能形成局部循环,很容易出现经过过滤和吸附后的净化气体迅速又被吸风口吸入到净化器中的情形,而离净化器距离较远的其他室内空间的空气很难进入吸风口,这种现象在通风净化理论被称为“短路”。由于这种“短路”现象的存在,使得室内空气净化器只能使其周围小区域的空气得到净化,而离其较远处的空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室内扩散,才能得到净化,导致全室范围内空气净化效率低下。其次因室内空气净化器采取室内循环净化的方式,使得室内空气中因人们的各项活动消耗的氧气得不到及时补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室内环境污染加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只能实现室内局部净化、全室空气净化效率低下,室内氧气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的问题。
为此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包括换热箱、净化箱、室内管线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换热箱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室外新风吸入,并将所述室外新风送至净化箱,以及将室内空气吸入,并将所述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或者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送至净化箱;
所述净化箱分别与换热箱、室内管线系统相连,用于对换热箱送入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并通过室内管线系统送至室内;
所述室内管线系统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净化箱净化后的净化空气送入室内;所述室内管线系统由多根风管组成,多根风管首尾顺次连接,在至少一根远离换热箱的风管上设置有风口组件,所述净化空气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进入室内;
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换热箱、净化箱相连,用于控制换热箱和净化箱的运行。
可选地,所述多根风管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沿室内的建筑墙体和建筑天花板汇交处环绕安装。
优选地,所述新风净化换热机组还包括室外管线系统,所述室外管线系统与换热箱相连通,所述室外管线系统包括上路管线和下路管线;
所述换热箱包括换热箱壳体,所述换热箱壳体内安装有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沿所述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设置,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将换热箱壳体分为左腔体、中部腔体和右腔体;
所述左腔体内安装有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沿换热箱壳体的水平轴线方向设置,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左腔体分隔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上路管线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下路管线连通;所述左支撑板上设置有与第一通道对应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二通道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中部腔体内安装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设置在中部腔体内的第一分隔板分为散热通道和吸热通道,所述第一分隔板沿换热箱壳体的水平轴线方向设置,所述散热通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吸热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通道连通;
所述右腔体内设置有季节转换模块和三通阀模块,换热器顺次通过季节转换模块、三通阀模块与净化箱连接;所述换热箱壳体远离建筑墙体侧设置有外循环回风口和内循环回风口,所述季节转换模块设置在外循环回风口处,所述三通阀模块设置在内循环回风口处;所述三通阀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内循环回风口的开闭;所述季节转换模块用于控制外循环回风口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或外循环回风口与所述吸热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季节转换模块包括具有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单向百叶阀和排风轴流风机;所述单向百叶阀安装在下腔室靠近换热器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所述单向百叶阀一侧设置有排风轴流风机,所述下腔室前侧、后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即远离建筑墙体侧的前侧和靠近建筑墙体侧的后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分别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上腔室靠近换热器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远离换热器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
优选地,所述三通阀模块包括三通阀模块本体、步进电机和门体组件,所述三通阀模块本体靠近季节转换模块端设有外风进口,远离季节转换模块端设有第七通孔,远离建筑墙体端设有内风进口,内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内循环回风口处;所述外风进口处安装有可沿所述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转动的门体组件;所述步进电机固定在三通阀模块本体内侧,并连接所述门体组件以控制所述门体组件转动。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沿所述换热箱壳体水平轴线方向设置的散热片、吸热片以及沿所述换热箱壳体竖直轴线方向设置的传热管,所述散热片位于散热通道内,所述吸热片位于吸热通道内,所述传热管穿过所述散热片、第一分隔板和吸热片。
具体地,所述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壳体、安装在净化箱壳体内的净化组件和送风离心风机,所述净化箱壳体靠近换热箱侧设置有进风口,远离换热箱侧设置有送风口,所述净化箱通过进风口与换热箱连通;所述净化组件安装在进风口处,所述送风离心风机安装在送风口处,送风离心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口相接。
优选地,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滑槽以及安装在净化模块滑槽内的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滑槽固定在净化箱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驱动模块和空气检测装置,所述空气检测装置设置于室内,并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通过驱动模块分别连接换热箱、净化箱。
优选地,所述空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体、多个环境传感器和微型风机,所述检测箱体上设有第八通孔,各环境传感器、微型风机分别固定在检测箱体内,各环境传感器分别连接至微处理器,微型风机与驱动模块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由换热箱吸入待净化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由远离换热箱的室内管线系统将净化空气送入室内,使得整个机组的吸风口和送风口距离较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净化气体容易迅速又被吸风口吸入,出现净化“短路”的问题;
由多根风管组成的室内管线系统,能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将净化空气送至室内多个区域,提高了全室空气净化效率;
换热箱能将室外新风吸入并送至净化箱,形成净化空气,能及时的补充室内消耗的氧气,有效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改善室内环境。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在室内安装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M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向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冬季运行模式下图2中C-C剖视图;
图6为图5中局部N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在夏季运行模式下图2中C-C剖视图;
图8为图7中E-E剖视图;
图9为图7中F-F剖视图;
图10为图7中G-G剖视图;
图11为图7中H-H剖视图;
图12为图7中I-I剖视图;
图13为图2中D-D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净化模块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净化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J-J剖视图;
图17为图13中K-K剖视图;
图18为图17中L向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中,1-直角弯头风管,2-直风管,3-风口组件,4-建筑墙体,5-外循环回风口,6-内循环回风口,7-橡胶密封片,8-建筑天花板,9-C型钢,10-风管固定螺栓组,11-变径风管,12-涨塞,13-紧固螺钉,14-粗过滤网,15-PVC短直管,16-第一PVC弯头,17-第一PVC横管,18-第二PVC弯头,19-第三PVC弯头,20-第二PVC横管,21-第四PVC弯头,22-PVC长直管,23-锁鼻,24-换热箱架,25-换热箱吸声泡沫板,26-大紧固螺钉,27-下过墙PVC管,28-中间隔板,29-换热箱左端板,30-上过墙PVC管,31-左支撑板,32-左滑槽,33-吸热片,34-第一分隔板,35-散热片,36-传热管,37-右滑槽,38-右支撑板,39-单向百叶阀,40-排风轴流风机,41-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2-步进电机,43-步进电机固定螺钉,44-门轴套,45-外风进口,46-门体,47-门轴,48-步进电机座,49-三通阀模块本体,50-内风进口,51-净化箱吸声泡沫板,52-前镂空板,53-下挡板,54-下排放通道,55-净化模块滑槽,56-中间净化通道,57-上挡板,58-上排放通道,59-净化箱架,60-净化模块,61-中间挡板,62-送风离心风机,63-净化箱右端板,64-风机地脚螺栓组,65-橡胶隔振垫,66-风机底座,67-大涨塞,68-合页,69-换热箱左前箱盖吸声泡沫板,70-换热箱左前箱盖,71-换热箱右前箱盖吸声泡沫板,72-换热箱右前箱盖,73-净化箱前盖,74-净化箱前盖吸声泡沫板,75-延长管,76-风管减震垫,77-风管内楔体,78-风口动片,79-调节钮,80-风口静片,81-活性炭毡层,82-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3-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4-聚酯包边,85-PM2.5浓度传感器,86-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7-TVOC浓度传感器,88-第八通孔,89-检测箱体,90-微型风机,91-浓度检测数据线,92-排风轴流风机数据线,93-步进电机数据线,94-送风离心风机数据线,95-电源线,96-驱动模块,97-控制线,98-微处理器,99-控制箱体,100-换热箱,200-净化箱,300-室内管线系统,400-室外管线系统,500-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包括换热箱、净化箱、室内管线系统和控制系统。
如图1、图2所示,换热箱100与净化箱200相连,用于将室外新风吸入,并将室外新风送至净化箱200,以及将室内空气吸入,并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或者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送至净化箱200;
净化箱200分别与换热箱100、室内管线系统300相连,用于对换热箱100送入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并通过室内管线系统300送至室内;
室内管线系统300与净化箱200相连,用于将净化箱200净化后的净化空气送入室内;室内管线系统300由多根风管组成,多根风管首尾顺次连接,在至少一根远离换热箱100的风管上设置有风口组件3,净化空气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3进入室内;
控制系统500分别与换热箱100、净化箱200相连,用于控制换热箱100和净化箱200的运行。
本发明实施例,由换热箱100吸入待净化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由远离换热箱100的室内管线系统300将净化空气送入室内,使得整个机组的吸风口和送风口距离较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净化气体容易迅速又被吸风口吸入,出现净化“短路”的问题;由多根风管组成的室内管线系统300,能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3将净化空气送至室内多个区域,提高了全室空气净化效率;换热箱100能将室外新风吸入并送至净化箱200,形成净化空气,能及时的补充室内消耗的氧气,有效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改善室内环境。
具体实施时,多根风管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10安装在室内的建筑墙体4上,应当理解的是,各风管可以只安装在室内某一侧的建筑墙体4上,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室空气净化效率,如图1所示,各风管也可以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10沿室内的建筑墙体4和建筑天花板8汇交处环绕安装。
此时,结合图3,室内管线系统300包括变径风管11、直角弯头风管1和直风管2。具体实施时,为了避免室内管线系统300占据室内活动空间,将室内管线系统300安装在室内靠近建筑天花板8的建筑墙体4上。在变径风管11、直角弯头风管1和直风管2上方布置两条平行的,与风管宽度相同的C型钢9,C型钢9通过涨塞12、紧固螺钉13固定在建筑天花板8上,各风管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10固定在C型钢上。变径风管11一端与净化箱200相连通,变径风管11另一端连接直风管2,以此类推,连接其他各风管。应当理解的是,在建筑墙体4的拐角处,由直角弯头风管1将其两端的直风管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两两风管之间可以通过法兰连接,也可以通过胶粘连接,还可以是:如图17所示,在直风管2、直角弯头风管1的一个端口内焊接风管内楔体77,另一端口没有焊接风管内楔体77,直风管2或直角弯头风管1焊接有风管内楔体77的端口插入前一根直风管2或直角弯头风管1未焊接有风管内楔体77的端口,靠近另一端(即没有焊接风管内楔体77的端口)处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10紧固在C型钢9上,以此类推,完成整个室内管线系统300环绕室内建筑墙体4最上端的布局。
在至少一根直风管2上设置风口组件3,使得经净化箱200净化后的净化空气能迅速的送至室内各个区域,提高了全室空气净化效率。为了实现风口组件3的灵活性,将风口组件3设置成可调风口组件,如图18所示,包括风口动片78、风口静片80和调节钮79,其中,风口静片80焊接在直风管2底部的平板上,风口动片78和调节钮79焊接在一起,浮动的放在风口静片80上方,调节钮79插入风口静片80中,通过滑动调节钮79使风口动片78、风口静片80的镂空口重合或交错或封闭,从而调整风口组件3的流通面积,进而实现室内各个区域净化空气的送风量的调整。
换热箱100将室外新风吸入以及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均需要结合室外管线系统400。具体实施时,室外管线系统400包括上路管线和下路管线。其中,如图4、图9所示,上路管线由粗过滤网14、PVC短直管15、第一PVC弯头16、第一PVC横管17、第二PVC弯头18通过胶粘形成。如图4、图8所示,下路管线由粗过滤网14、PVC长直管22、第四PVC弯头21、第二PVC横管20、第三PVC弯头19通过胶粘形成。上路管线和下路管线分别连通换热箱100。
换热箱100安装在建筑墙体4上时,为了方便描述,结合图2,以下将靠近建筑墙体4端(即固定在建筑墙体4的一端)视为后端,与后端相对的一端的前端,沿室内到室外方向,换热箱100端为左端,净化箱200端为右端。
如图5所示,换热箱100包括换热箱壳体,换热箱壳体内安装有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8,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8沿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设置,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8将换热箱壳体分为左腔体、中部腔体和右腔体。左腔体内安装有中间隔板28,中间隔板28沿换热箱壳体的水平轴线方向设置,中间隔板28将左腔体分隔为第一通道(上通道)和第二通道(下通道),上通道通过上过墙PVC管30与上路管线连通,下通道通过下过墙PVC管27与下路管线连通;左支撑板31上设置有与上通道对应的第一通孔和与下通道对应的第二通孔;右支撑板38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九通孔和与第二通孔相对应的第十通孔。
中部腔体内安装有换热器,换热器内设置有第一分隔板34(铝分隔板),第一分隔板34沿换热箱壳体的水平轴线方向设置,将中部腔体分为位于上部的散热通道和位于下部的吸热通道,散热通道通过左支撑板31上的第一通孔与第一通道连通,吸热通道通过左支撑板31上的第二通孔与第二通道连通;
右腔体内设置有季节转换模块和三通阀模块,换热器顺次通过季节转换模块、三通阀模块与净化箱200连接;换热箱壳体前端设置有外循环回风口5和内循环回风口6,季节转换模块设置在外循环回风口5处,三通阀模块设置在内循环回风口6处;三通阀模块用于控制内循环回风口6的开闭;季节转换模块用于控制外循环回风口5与散热通道连通,或外循环回风口5与吸热通道连通。
具体实施时,换热箱壳体由钢板制的外形为方形且上、下、后端封闭、前端翻边敞开的换热箱架24、换热箱左端板29、换热箱前盖(包括换热箱左前箱盖70和换热箱右前箱盖72)构成,换热箱壳体右端敞口,与右端的净化箱200相连通。应当理解的是,换热箱壳体右端也可以设置换热箱右端板,为了与净化箱200相连通,仅需在换热箱右端板上开孔即可。本发明实施例换热箱壳体右端敞口,通过橡胶密封片7与同截面形状同尺寸的净化箱200的左端相连通。
为了有效降低气流噪声,换热箱架24可以内置换热箱吸声泡沫板25,类似的,换热箱左端板29、换热箱左前箱盖70、换热箱右前箱盖72也可以分别内置换热箱左端板吸声泡沫板、换热箱左前箱盖吸声泡沫板69、换热箱右前箱盖吸声泡沫板71。吸声泡沫板可以采用聚氨酯材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换热箱100的安装,可在换热箱架24上设置固定孔,具体实施时,通过大紧固螺钉26和大涨塞67将换热箱100固定在室内靠近建筑天花板8的建筑墙体4上,避免换热箱100的安装缩小室内活动空间。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换热箱100内安装有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8,因此,上述换热箱100内的左腔体由换热箱架24的上端、下端、后端、换热箱左端板29、左支撑板31和换热箱左前箱盖70围成;中部腔体由换热箱架24的上端、下端、后端、左支撑板31、右支撑板38和换热箱左前箱盖70围成;右腔体由换热箱架24的上端、下端、后端、右支撑板38和换热箱右前箱盖72围成,右腔体右端敞口,并与净化箱200的左端相连通。
中部腔体内安装的换热器包括沿换热箱壳体水平轴线方向设置的散热片35(散热铝片)、吸热片33(吸热铝片)以及沿换热箱壳体竖直轴线方向设置的传热管36(铜制传热管),散热片35位于散热通道内,吸热片33位于吸热通道内,传热管36穿过散热片35、第一分隔板34和吸热片33。通过采用换热效率高的热管传热技术,相对于现有的换热效率低的间壁式换热,不仅提高了散热通道和吸热通道之间的换热效率,且能有效减小换热箱100的尺寸。
第一分隔板34可以通过焊接分别固定在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8中部位置。但为了便于换热器的拆装,在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8中部位置分别焊装左滑槽32和右滑槽37,第一分隔板34通过左支撑板31上的左滑槽32和右支撑板38上的右滑槽37固定在中部腔体内。
右腔体内的季节转换模块为密封的方体结构,可从换热箱100右腔体内自由取出。继续参照图5,季节转换模块包括具有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单向百叶阀39和排风轴流风机40,上腔室和下腔室通过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内的第二隔板隔开。单向百叶阀39安装在下腔室左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上,单向百叶阀39右侧设置有两台并列的排风轴流风机40,下腔室前侧、后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上分别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下腔室右侧封闭,使得下腔室前侧和左侧相通;上腔室左侧、右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上分别设置有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上腔室前侧、后侧均封闭,使得上腔室左侧和右侧相通。
从前述季节转换模块的描述可知,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为前侧和左侧相通的结构,上腔室为左侧和右侧相通的结构,且季节转换模块设置在换热箱100的外循环回风口5处,因此,当季节转换模块沿水平轴线方向上下旋转180度时,能控制外循环回风口5与中部腔体上方的散热通道连通,或与中部腔体下方的吸热通道连通。本发明实施例在冬季运行模式时,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位于换热箱100内侧下部,如图5、图11中a图所示,此时,室内热空气经季节转换模块的下腔室进入中部腔体的吸热通道(与左腔体内下通道相通的通道),室外新风(在冬季时为冷风)从中部腔体的散热通道(与左腔体内上通道相通的通道)经季节转换模块的上腔室进入三通阀模块。在夏季运行模式时,将季节转换模块取出,沿水平轴线方向上下旋转180度后,重新装入换热箱100右腔体内,此时,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位于换热箱100内侧上部,如图7、图11中b图所示,室内冷空气(夏季室内温度相对室外较低)经季节转换模块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进入中部腔体的散热通道,室外新风(在夏季时为热风)从中部腔体的吸热通道经季节转换模块的上腔室进入三通阀模块。如此设计,能保证冷风始终在中部腔体的散热通道流动,热风在中部腔体的吸热通道流动,进而实现热风和冷风之间的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中部腔体内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热风经过吸热通道时,吸热通道内的吸热片33能吸收热风的热量,再经传热管36将吸收的热量从传热管36的下端送至传热管36的上端,并分散给各个散热片35,当冷风经过散热通道时,冷风与散热通道内的散热片35进行热交换。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运行在冬季时,能将室外新风(冷风)与室内空气(热风)进行换热,有效避免在冬季时室内的热量因外循环造成流失;当运行在夏季时,能将室外新风(热风)与室内空气(冷风)进行换热,有效避免在夏季时室内的冷气因外循环造成流失,减少能源浪费。
如图5、图6、图12所示,三通阀模块包括三通阀模块本体49、步进电机42和门体组件,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设有外风进口45,右端设有第七通孔,通过第七通孔与净化箱200相连通。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设有内风进口50,内风进口50设置在内循环回风口6处;外风进口45处安装有可沿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转动的门体组件;步进电机42固定在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侧,并连接门体组件以控制门体组件转动。
如图6、图12所示,在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左下角安装有步进电机座48,在步进电机座48上方设有圆孔,步进电机42通过步进电机固定螺钉43固定在步进电机座48内侧下部,步进电机42的轴通过圆孔伸出步进电机座48上方。上述门体组件包括门轴套44、门体46和门轴47,其中,门体46为一长方形板,门轴47为一细圆柱体,门轴47位于门体46一侧并与门体46刚性连接,通过门轴47可带动门体46转动。门轴47下部设有以空心圆柱状小孔,步进电机42的轴插入该空心圆柱状小孔内,在门轴47外侧套装有门轴套44。步进电机42工作能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旋转。
具体地,当步进电机42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逆时针旋转时,门体46转动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的外风进口45位置处,此时,左端的外风进口45处于封闭状态,由于其前端的内风进口50设置在内循环回风口6处,使得室内空气能通过内循环回风口6从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50进入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部,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部前端与右端相通。当步进电机42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顺时针旋转时,门体46转动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50位置处,此时,前端的内风进口50处于封闭状态,季节转换模块与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相通,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部左端与右端相通。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换热箱壳体包括换热箱左前箱盖70和换热箱右前箱盖72,具体实施时,如图10所示,换热箱左前箱盖70一端可通过合页68固定在换热箱架24上,换热箱左前箱盖70另一端通过锁鼻23锁紧,使得换热箱左前箱盖70牢固的贴紧换热箱架24。类似的,换热箱右前箱盖72也可通过合页68和锁鼻23固定在换热箱架24上。不难理解的是,换热箱右前箱盖72上设置有外循环回风口5和内循环回风口6,外循环回风口5与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第三通孔或第四通孔相通,内循环回风口6与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50相通。
如图13所示,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壳体、安装在净化箱壳体内的净化组件和送风离心风机62,净化箱壳体靠近换热箱100侧设置有进风口,远离换热箱侧设置有送风口,净化箱200通过进风口与换热箱100连通;净化组件水平安装在净化箱200中部,送风离心风机62安装在送风口处,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与送风口相接。
结合图16,与换热箱壳体相类似的,净化箱壳体由钢板制的外形为方形且上、下、后端封闭、左端翻边敞开的净化箱架59、前镂空板52、净化箱右端板63、净化箱前盖73构成,净化箱壳体左端通过橡胶密封片7与左侧的换热箱100右端相连接,净化箱前盖73设置在前镂空板52外侧的左中部位置,并与净化组件位置对应,使净化箱200前端密封,形成净化室。位于净化箱壳体内右侧的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穿过前镂空板52连接室内管线系统300,在净化箱壳体内右侧形成风机室。
应当理解的是,净化箱200的送风口可以设置在前镂空板52上,即在前镂空板52的右部位置开设与送风离心风机62出口尺寸形状相同的矩形孔,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与该矩形孔相接。净化箱200的送风口还可以设置在净化箱右端板63上,即在净化箱右端板63上开设与送风离心风机62出口尺寸形状相同的矩形孔。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在前镂空板52的右部位置开设矩形孔。
与换热箱相类似地,为了降低气流噪声,净化箱架59可以内置净化箱吸声泡沫板51,净化箱前盖73也可以内置净化箱前盖吸声泡沫板74,吸声泡沫板可以采用聚氨酯材质。为了便于净化箱200的安装,可在净化箱架59上设置固定孔,具体实施时,通过大紧固螺钉26和大涨塞67将其固定在室内靠近建筑天花板8的建筑墙体4上。
继续参照图16,上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滑槽55以及安装在净化模块滑槽55内的净化模块60;净化模块滑槽55固定在净化箱壳体上。具体地,上述前镂空板52左中部位置上下对称的开设有用于安装净化模块滑槽55的条孔,净化箱前盖73内置的净化箱前盖吸声泡沫板74上也设置有上下对称的对应于净化模块滑槽55的凹槽。净化模块滑槽55后端焊接在净化箱架59的后端,前端安装在前镂空板52的条孔内。
如图14所示,净化模块滑槽55由四个截面为U型的并列设置的钢板组成,四个截面为U型钢板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净化滑块滑槽55,对应于净化模块滑槽55每个截面为U型的钢板上,安装有一个净化模块60,如此设计,使得净化模块60并列设置,大大降低了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经过净化组件的速度,降低了气体流动阻力,是送风离心风机62的功率消耗大大降低,节约了能源消耗和运行费用,同时提高了室内空气的净化效率。
如图13所示,两个净化模块滑槽55沿净化箱200水平中心轴线上下对称的固定在净化箱架59和前镂空板52上。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将位于净化箱架59内上部的净化模块滑槽55称为上净化模块滑槽,另一个为下净化模块滑槽。上净化模块滑槽左端设有上挡板57,上挡板57下端连接上净化模块滑槽,上挡板57的上端连接净化箱架59的顶部,上挡板57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镂空板52、净化箱架59后端。下净化模块滑槽左端设有下挡板53,下挡板53上端连接下净化模块滑槽,下挡板53的下端连接净化箱架59的底部,下挡板53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镂空板52、净化箱架59后端。在上净化模块滑槽和下净化模块滑槽右端设置有一中间挡板61,中间挡板61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镂空板52、净化箱架59后端,中间挡板61的上端与上净化模块滑槽的上边满焊封闭,中间挡板61的下端与下净化模块滑槽的下边满焊封闭。
如图15所示,净化模块60包括三层过滤层,从上之下依次包括活性炭毡层81、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和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三层过滤层的两端通过聚酯包边84包裹。其中,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用于对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中的大颗粒物进行滤除,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用于对小颗粒物如PM2.5进行滤除,活性炭毡层81用于对空气中的TVOC(Total Votatile Organic Compound,即总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吸附。
通过上述净化箱架59、前镂空板52、净化箱前盖73、上净化模块滑槽、下净化模块滑槽、净化模块60、上挡板57、下挡板53、中间挡板61在净化箱200内形成上排放通道58、中间净化通道56和下排放通道54,中间净化通道56左端与换热箱100相连通,上排放通道58、下排放通道54右端与净化箱200右侧的风机室相通。具体实施时,净化模块60的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朝向中间净化通道56。从换热箱100送入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通过中间净化通道56左端进入中间净化通道56,经上净化模块滑槽、下净化模块滑槽内的净化模块60净化后,即依次经净化模块60的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和活性炭毡层81净化后,分别进入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再经安装在送风口处的送风离心风机62送入室内管线系统300。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离心风机62通过风机底座66固定在净化箱200内,风机底座66与送风离心风机62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风机地脚螺栓组64连接,也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风机底座66为U型钢板折制的槽型条,并焊接在净化箱架59的下内腔上,在送风离心风机62和风机底座66之间设置橡胶隔振垫65,以避免送风离心风机62工作时的振动传到室内管线系统300的风管上,同时,也能降低送风离心风机62工作时的噪声。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净化箱壳体包括净化箱前盖73,具体实施时,继续参照图16,净化箱前盖73一端通过合页68固定在净化箱架59上,净化箱前盖73另一端通过锁鼻23锁紧于前镂空板52上,使得净化箱前盖73牢固的贴紧净化箱架59。
本发明实施例为了便于净化空气的排出,在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处安装延长管75,如图17所示,延长管75一端与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焊接,另一端穿过前镂空板52上的矩形孔与室内管线系统300连接。具体实施时,延长管75另一端是与室内管线系统300的变径风管11连接,即在变径风管11端口内镶嵌内尺寸略大于延长管75的风管减震垫76,延长管75插入变径风管11内的风管减震垫76内,变径风管11另一端靠近另一端端口附近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10将变径风管11紧固在C型钢9上,再将下一根端头内焊有风管内楔体77的直风管2插入变径风管11的靠近风管紧固螺栓组10的端头,该根直风管2的另一端(即没有焊接风管内楔体77的端口)通过风管固定紧固螺栓组10紧固在C型钢9上,以此类推,前述对室内管线系统300的连接已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9所示,控制系统500包括微处理器98、驱动模块96和空气检测装置,空气检测装置设置于室内,并连接微处理器98,微处理器98通过驱动模块96分别连接换热箱100、净化箱200。
其中,微处理器98、驱动模块96均安装在控制箱体99内,空气检测装置安装在室内外循环回风口5和内循环回风口6下方,用于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空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体89、多个环境传感器和微型风机90,各环境传感器固定在检测箱体89内,各环境传感器分别连接至微处理器98;检测箱体89侧壁一端设有第八通孔88,另一端安装有微型风机90,微型风机90与驱动模块96相连,微型风机90在驱动模块96的驱动下运转,使微小流量的室内空气通过该第八通孔88进入检测箱体89内,经检测箱体89内的各环境传感器检测后,将检测数据通过浓度检测数据线91传输到微处理器98。控制系统400通过电源线95连接外部电源。
具体实施时,环境传感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的环境传感器包括:PM2.5浓度传感器85、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6和TVOC浓度传感器87,分别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PM2.5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TVOC浓度。检测数据通过浓度检测数据线91传输到微处理器98后,微处理器98将预设的数据值和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通过控制线97向驱动模块96发送控制指令。由于驱动模块96通过排风轴流风机数据线92连接换热箱100内的排风轴流风机40,通过步进电机数据线93连接换热箱100内的步进电机42,通过送风离心风机数据线94连接净化箱200内的送风离心风机62,故驱动模块96根据该控制指令,控制排风轴流风机40、送风离心风机62的开启和停止,控制步进电机42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进而带动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的门体46旋转,使门体46转动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的外风进口45位置处,或使门体46转动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50位置处。
通过控制系统500,能随时跟踪室内的空气质量,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情况智能的控制换热箱、净化箱的运作,实现全室范围内的空气净化。当室内空气质量较优时,不启动换热箱、净化箱,当室内空气质量较差,但二氧化碳浓度合格时,仅启动内循环,只有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合格时,才启动外循环,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室内空气净化的合理控制,智能化程度高。
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具有三种工作状态和两种运行模式,其中三种工作状态分别为不工作、内循环状态和外循环状态,两种运行模式分别为冬季运行模式和夏季运行模式,以下针对上述三种工作状态和两种运行模式的工作原理分别进行描述。
根据国标《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要求设置室内三种气体浓度的上下限。确定室内三种气体浓度的上下限的原则为:气体浓度的上限确定为国标限值的80%--90%之间,这样PM2.5的浓度上限值为40μg/m3(国标优质等级上限为50μm/m3),TVOC的浓度上限值为0.40mg/m3(国标I类规范等级上限为0.5mg/m3),二氧化碳浓度上限值为600ppm(国标I类规范等级上限为700ppm);气体浓度的下限确定为国标限值的20%左右(二氧化碳除外),这样PM2.5的浓度下限值定为10μg/m3,TVOC的浓度上限值为0.1mg/m3,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平均值为379.1ppm,所以将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限值定为450ppm。在上述上下限值设定情况下,通过运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能使室内PM2.5的浓度维持在10--40μg/m3之间,使室内TVOC的浓度维持在0.1--0.40mg/m3之间,使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在450—600ppm之间。
第一种运行模式:冬季运行模式
此时,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新风温度,将换热箱100中的季节转换模块转换成冬季运行模式,如图5所示,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位于换热箱100内侧下部。
①若室内PM2.5浓度传感器85、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6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检测到的浓度值均低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新风净化换热机组不运行。
②若室内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值中有任一浓度值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但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6感知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所设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上限值时,新风净化换热机组运行在冬季内循环状态。
此时,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的步进电机42接到指令运行,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逆时针旋转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的外风进口45位置处,外风进口45处于封闭状态。启动送风离心风机62,在送风离心风机62的驱动下,室内空气通过内循环回风口6从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50进入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部,并流入换热箱100右腔,然后流入净化箱200的左腔,因净化箱200的中间净化通道56与净化箱200左腔沟通,所以这些气体进入中间净化通道56,然后依次经上净化模块滑槽、下净化模块滑槽上的净化模块60净化,即经过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过滤掉大颗粒物质、经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过滤掉PM2.5颗粒,再经活性炭毡层81吸附掉其中的TVOC,得到的净化空气进入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因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与净化箱200右侧的风机室沟通,因此净化空气进入送风离心风机62,经送风离心风机62加压,送入首节变径风管11和其它直风管2、直角弯头风管1,然后经设置在直风管2下底面的可调风口组件3,将净化空气送入室内各个区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当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值均低于所设定的下限时,关闭送风离心风机62,完成冬季内循环状态下的空气净化。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室内PM2.5浓度和TVOC浓度上升至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控制继续运行在以上冬季内循环状态。
③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6感知的浓度值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无论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是否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均运行在冬季外循环状态。
此时,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的步进电机42接到指令运行,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顺时针旋转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50位置处,通过门体46盖住内风进口50,内风进口50处于封闭状态,外风进口45处于敞口状态。由于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内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位于换热箱100内侧下部,使季节转换模块下腔室前侧与左侧相通,上腔室左侧与右侧相通。
启动两台排风轴流风机40和送风离心风机62。在两台排风轴流风机40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经外循环回风口5进入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下腔室,然后经两台排风轴流风机40加压,通过右支撑板38下方的第十通孔进入换热箱100中部腔体的吸热通道,在流动时接触到多层吸热片33,因多层吸热片33的温度低于流出的室内空气,所以多层吸热片33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并通过具有高效热能传输特性的传热管36,将热量传送至换热箱100中部腔体散热通道中的多层散热片35上,将散热片35加热,便于加热流过该散热通道的室外新风。被吸收了热量的室内空气通过左支撑板31上的第二通孔进入换热箱100左腔体的第二通道(下通道),最后通过下过墙PVC管27、第三PVC弯头19、第二PVC横管20、第四PVC弯头21、PVC长直管22和粗过滤网14排出至室外。
与此同时,在送风离心风机62的驱动下,室外新风依次通过上路管线的粗过滤网14、PVC短直管15、第一PVC弯头16、第一PVC横管17和第二PVC弯头18,经上过墙PVC管30进入换热箱100左腔体的第一通道(上通道),然后继续向右流动,通过左支撑板31上的第一通孔进入换热箱100中部腔体的散热通道,在流动时接触到多层散热片35,因多层散热片35的温度高于流入的室外新风,室外新风吸收多层散热片35的热量,提高了室外新风自身的温度,该室外新风继续向右流动通过右支撑板38上方的第九通孔进入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上腔室,因在冬季运行模式下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上腔式前后封闭,左右侧均敞口,该室外新风穿过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上腔室,通过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的外风进口45流入换热箱100右腔,然后流入净化箱200的左腔,因净化箱200内中间净化通道56与净化箱200左腔沟通,所以这些气体进入中间净化通道56,然后依次经上净化模块滑槽、下净化模块滑槽上的净化模块60净化,即经过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过滤掉大颗粒物质、经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过滤掉PM2.5颗粒,再经活性炭毡层81吸附掉其中的TVOC,得到的净化空气进入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因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与净化箱200右侧的风机室沟通,因此净化空气进入送风离心风机62,经送风离心风机62加压,送入首节变径风管11和其它直风管2、直角弯头风管1,然后经设置在直风管2下底面的可调风口组件3,将净化空气送入室内各个区域。
通过冬季外循环方式,达到将室外新风经过净化后输入到室内,能及时的补充室内消耗的氧气,有效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室内空气新鲜度;同时流入室内的温度较低的室外新风与流出的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在换热箱100中进行完全隔离的热交换,降低了因室内外空气置换而造成的室内热量丧失。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当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所设定的下限值时,且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值均低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关闭送风离心风机62,完成冬季外循环净化。若此时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值中任一数据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控制切换到前述冬季内循环状态。
第二种运行模式:夏季运行模式
此时,室内空气温度低于室外新风温度,将换热箱100中的季节转换模块转换成夏季运行模式,如图7所示,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位于换热箱100内侧上部。此时,季节转换模块内侧上部的下腔室前侧与左侧相通,季节转换模块内侧下部,左侧与右侧相通。
①若室内PM2.5浓度传感器85、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6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检测到的浓度值均低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新风净化换热机组不运行。
②若室内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值中有任一浓度值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但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6感知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所设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上限值时,新风净化换热机组运行在夏季内循环状态。夏季内循环状态与前述冬季内循环状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③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86感知的浓度值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无论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是否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均运行在夏季外循环状态。
此时,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的步进电机42接到指令运行,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顺时针旋转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50位置处,通过门体46盖住内风进口50,内风进口50处于封闭状态,外风进口45处于敞口状态。继续参照图7,由于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内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位于换热箱100内侧上部,使季节转换模块内侧上部前侧与左侧相通,季节转换模块内侧下部左侧与右侧相通。
启动两台排风轴流风机40和送风离心风机62。在送风离心风机62的驱动下,室外新风依次通过下路管线的粗过滤网14、PVC长直管22、第四PVC弯头21、第二PVC横管20和第三PVC弯头19,经下过墙PVC管27进入换热箱100左腔体的第二通道(下通道),然后继续向右流动,通过左支撑板31上的第二通孔进入换热箱100中部腔体的吸热通道,在流动时接触到多层吸热片33,因多层吸热片33的温度低于流入的室外新风,所以多层吸热片33与室外新风进行换热,吸收室外新风中的热量,并通过具有高效热能传输特性的传热管36,将热量传送至换热箱100中部腔体散热通道中的多层散热片35上,将散热片35加热,便于加热流过该散热通道的室内空气。被吸收了热量、温度降低的室外新风通过右支撑板38上的第十通孔进入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下部的上腔室,因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上腔式前后封闭,左右侧均敞口,该室外新风穿过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上腔室,通过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的外风进口45流入换热箱100右腔,然后流入净化箱200的左腔,因净化箱200内中间净化通道56与净化箱200左腔沟通,所以这些气体进入中间净化通道56,然后依次经上净化模块滑槽、下净化模块滑槽上的净化模块60净化,即经过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过滤掉大颗粒物质、经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过滤掉PM2.5颗粒,再经活性炭毡层81吸附掉其中的TVOC,得到的净化空气进入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因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与净化箱200右侧的风机室沟通,因此净化空气进入送风离心风机62,经送风离心风机62加压,送入首节变径风管11和其它直风管2、直角弯头风管1,然后经设置在直风管2下底面的可调风口组件3,将净化空气送入室内各个区域。
与此同时,在两台排风轴流风机40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经外循环回风口5进入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上部位置的下腔室,然后经两台排风轴流风机40加压,通过右支撑板38上方的第九通孔进入换热箱100中部腔体的散热通道,在流动时接触到多层散热片35,因多层散热片35的温度高于流出的室内空气,室内空气吸收多层散热片35的热量,并继续向左流动通过左支撑板31上方的第一通孔进入换热箱100左腔体的第一通道(上通道),最后通过上过墙PVC管30、第二PVC弯头18、第一PVC横管17、第一PVC弯头16、PVC短直管15和粗过滤网14排出至室外。
通过夏季外循环方式,达到将室外新风经过净化后输入到室内,能及时的补充室内消耗的氧气,有效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室内空气新鲜度;同时流入室内的温度较高的室外新风与流出的温度较低的室内空气在换热箱100中进行完全隔离的热交换,降低了因室内外空气置换而造成的室内冷量的丧失。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当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所设定的下限值时,且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值均低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关闭送风离心风机62,完成夏季外循环净化。若此时PM2.5浓度传感器85和TVOC浓度传感器87感知的浓度值中任一数据高于所设定的上限值时,控制切换到前述夏季内循环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管线系统400中上路管线设置PVC短直管15,下路管线设置PVC长直管22,使得室外管线系统400的进风口和排风口距离较远,能有效避免排出的室内空气迅速被当成室外新风吸入,出现净化“短路”现象。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箱、净化箱、室内管线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换热箱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室外新风吸入,并将所述室外新风送至净化箱,以及将室内空气吸入,并将所述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或者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送至净化箱;
所述净化箱分别与换热箱、室内管线系统相连,用于对换热箱送入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并通过室内管线系统送至室内;
所述室内管线系统与净化箱相连,用于将净化箱净化后的净化空气送入室内;所述室内管线系统由多根风管组成,多根风管首尾顺次连接,在至少一根远离换热箱的风管上设置有风口组件,所述净化空气通过风管上的风口组件进入室内;
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换热箱、净化箱相连,用于控制换热箱和净化箱的运行;
还包括室外管线系统,所述室外管线系统与换热箱相连通,所述室外管线系统包括上路管线和下路管线;
所述换热箱包括换热箱壳体,所述换热箱壳体内安装有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沿所述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设置,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将换热箱壳体分为左腔体、中部腔体和右腔体;
所述左腔体内安装有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沿换热箱壳体的水平轴线方向设置,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左腔体分隔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上路管线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下路管线连通;所述左支撑板上设置有与第一通道对应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二通道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中部腔体内安装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通过设置在中部腔体内的第一分隔板分为散热通道和吸热通道,所述第一分隔板沿换热箱壳体的水平轴线方向设置,所述散热通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吸热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通道连通;
所述右腔体内设置有季节转换模块和三通阀模块,换热器顺次通过季节转换模块、三通阀模块与净化箱连接;所述换热箱壳体远离建筑墙体侧设置有外循环回风口和内循环回风口,所述季节转换模块设置在外循环回风口处,所述三通阀模块设置在内循环回风口处;所述三通阀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内循环回风口的开闭;所述季节转换模块用于控制外循环回风口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或外循环回风口与所述吸热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风管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沿室内的建筑墙体和建筑天花板汇交处环绕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季节转换模块包括具有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单向百叶阀和排风轴流风机;所述单向百叶阀安装在下腔室靠近换热器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所述单向百叶阀一侧设置有排风轴流风机,所述下腔室前侧、后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即远离建筑墙体侧的前侧和靠近建筑墙体侧的后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分别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上腔室靠近换热器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远离换热器侧的季节转换模块本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阀模块包括三通阀模块本体、步进电机和门体组件,所述三通阀模块本体靠近季节转换模块端设有外风进口,远离季节转换模块端设有第七通孔,远离建筑墙体端设有内风进口,内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内循环回风口处;所述外风进口处安装有可沿所述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转动的门体组件;所述步进电机固定在三通阀模块本体内侧,并连接所述门体组件以控制所述门体组件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沿所述换热箱壳体水平轴线方向设置的散热片、吸热片以及沿所述换热箱壳体竖直轴线方向设置的传热管,所述散热片位于散热通道内,所述吸热片位于吸热通道内,所述传热管穿过所述散热片、第一分隔板和吸热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壳体、安装在净化箱壳体内的净化组件和送风离心风机,所述净化箱壳体靠近换热箱侧设置有进风口,远离换热箱侧设置有送风口,所述净化箱通过进风口与换热箱连通;所述净化组件安装在进风口处,所述送风离心风机安装在送风口处,送风离心风机的出口与所述送风口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滑槽以及安装在净化模块滑槽内的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滑槽固定在净化箱壳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驱动模块和空气检测装置,所述空气检测装置设置于室内,并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通过驱动模块分别连接换热箱、净化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净化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体、多个环境传感器和微型风机,所述检测箱体上设有第八通孔,各环境传感器、微型风机分别固定在检测箱体内,各环境传感器分别连接至微处理器,微型风机与驱动模块相连。
CN201610080036.4A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Active CN1056057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80036.4A CN105605724B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80036.4A CN105605724B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05724A CN105605724A (zh) 2016-05-25
CN105605724B true CN105605724B (zh) 2019-10-18

Family

ID=55985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0036.4A Active CN105605724B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05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6538A (zh) * 2017-06-22 2017-09-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0319500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59342Y (zh) * 2009-02-12 2009-12-09 泰州钰润空调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换气机
CN103836758A (zh) * 2014-02-10 2014-06-04 三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46675Y (zh) * 1992-06-23 1993-11-17 孙鹏 节能换气空调器
KR20080051974A (ko) * 2006-12-07 2008-06-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05536340U (zh) * 2016-02-04 2016-08-31 暴辰生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59342Y (zh) * 2009-02-12 2009-12-09 泰州钰润空调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回收换气机
CN103836758A (zh) * 2014-02-10 2014-06-04 三湘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05724A (zh) 2016-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17079B1 (ko) 공기청정겸용 환기시스템
KR100539566B1 (ko) 공기청정장치 일체형 환기시스템
CN207394975U (zh) 立柜式室内新风净化空调
CN103807928A (zh) 壁挂式通风净化机
CN207751135U (zh) 环窗框热回收式新风机
CN10333536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3940010A (zh) 一种用于室内通风和净化的空气净化系统
CN103307672A (zh) 一种用于室内通风净化和循环净化的空气净化机
CN107023895A (zh) 一种多居室室内空气调节机
CN105890100A (zh) 窗式空气净化换热器
CN205402993U (zh) 双模式新风净化机及室内空气净化循环系统
KR100577252B1 (ko) 공기청정 겸용 환기시스템
CN105605724B (zh)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CN111678205A (zh)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207555713U (zh) 可进行通风换气的多功能取暖器
CN201488175U (zh) 风动储能保温除湿双向通风帽
CN207831622U (zh) 一种空调通风管道
CN203396001U (zh) 一种用于室内通风净化和循环净化的空气净化机
CN203310024U (zh) 一种安装于室外的换气净化机
CN109140652A (zh) 一种建筑物新型通风系统
CN205536340U (zh) 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
CN205747324U (zh) 窗式空气净化换热器
CN107883424A (zh) 一种可进行通风换气的多功能取暖器
CN205351539U (zh) 一种窗式室内空气净化机
CN208547081U (zh) 一种epp材料的柜式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Gang

Inventor after: Bao Chensheng

Inventor before: Bao Chenshe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2

Address after: 101100 101, floors 1-4, building 33, No. 6 and yard 6, Hengye seventh street, Yongl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YAOB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601, Building 7, Building 6, Jianxiyuan Zhongli,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54

Patentee before: Bao Chensh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