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11033U - 发动机排气歧管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排气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11033U
CN202811033U CN 201220437686 CN201220437686U CN202811033U CN 202811033 U CN202811033 U CN 202811033U CN 201220437686 CN201220437686 CN 201220437686 CN 201220437686 U CN201220437686 U CN 201220437686U CN 202811033 U CN202811033 U CN 2028110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exhaust manifold
branch pipe
channel
eg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3768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占强
刘祖勤
郝学信
邵伟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43768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110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110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1103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与每个气缸对应连接设置、将各个气缸中的废气排出的第一排气支管、第二排气支管、第三排气支管、第四排气支管,位于两侧的第一排气支管和第四排气支管由两侧呈拱形的汇合于第一通道,位于中间的第二排气支管和第三排气支管由第一通道下方汇合于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分别与最终将废气排放到外界的排气总管相连接,在排气总管上固定连接有带有EGR出气口的EGR连接法兰,在排气总管上固定连接有增压器连接法兰。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质量轻,同时可以避免废气在排放过程中膨胀做功,保证废气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发动机排气歧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的废气排放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的不断增强,车辆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车辆是否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发动机作为车辆的心脏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车辆的性能。而在发动机的众多性能中,增压器柴油机的排气歧管的结构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标准。
目前,增压器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一般采用铸造工艺,结构形式有两种:其一是紧凑型的非脉冲排气歧管,这种排气支管较短,四缸排气支管直接通过一个汇合通道连接到排气总管上,其具有整体紧凑的优点。但该排气歧管由于排气总管的截面积大于各个排气支管的截面积,废气从各个排气支管进入到排气总管时会膨胀做功,废气的一部分动能转换为热能,使得增压器可利用的废气量减少,同时各个排气支管之间的排气干扰严重,发动机低速响应的性能差。其二是脉冲排气歧管,这种排气支管较细,与缸盖气道截面积基本相等,由第一缸与第四缸的排气支管汇合为第一通道,第二缸与第三缸的排气支管汇合为第二通道,最终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共同连接总排气管道。通过在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设置隔板,使其具有避免排气干扰、发动机低速响应好的优点。然而该排气歧管由于各个排气支管空间布置复杂,空间占用大,紧凑性能不好,同时整个排气歧管的重量大,抗振动性能差,影响整机的模态。
综上所述,无论是紧凑型的非脉冲排气歧管,还是脉冲排气歧管均不能够满足现在发动机排气歧管所要求的既具有紧凑性,又能够避免各个排气支管之间的排气干扰,保证发动机的低速响应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质量轻、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动机排气歧管,且能够在避免废气膨胀做功损失能量的同时,避免各个排气支管之间排气干扰,令发动机低速响应性能良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与每个气缸对应连接设置、将各个气缸中的废气排出的第一排气支管、第二排气支管、第三排气支管、第四排气支管,位于两侧的第一排气支管和第四排气支管由两侧呈拱形的汇合于第一通道,位于中间的第二排气支管和第三排气支管由第一通道下方汇合于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分别与最终将废气排放到外界的排气总管相连接,在排气总管上固定连接有带有EGR出气口的EGR连接法兰,在排气总管上固定连接有增压器连接法兰。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与排气总管连接处的截面积分别与排气总管的截面积相等。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限定:在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设有隔板。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隔板的顶部与增压器连接法兰间距设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在另一种限定:所述排气总管的管口与水平线成角度设置。
作为对排气总管的限定:所述排气总管的管口与水平线成锐角设置。
作为对EGR出气口的限定:所述的EGR出气口设置在排气总管的下方。
作为对EGR出气口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EGR出气口的开口方向与排气总管的开口方向呈直角设置。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EGR连接法兰与增压器连接法兰一体设置。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效果如下:(1) 第一排气支管与第四排气支管汇合为第一通道,第二排气支管与第三排气支管汇合为第二通道,同时第一排气支管与第四排气支管自两侧起至汇合于第一通道成拱桥的形状,第二排气支管与第三排气支管共同穿过“拱桥”的桥洞后汇合与第二通道,令整体结构在竖直空间和水平空间的上占用空间都很小,同时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很紧凑,便于发动机在机舱内的布置,提高了排气系统的抗振动性能;
(2) 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与排气总管连接处的截面积分别与排气总管的截面积相等,避免了废气膨胀做功而损失废气的能量,提高的废气的利用率,同时改善了发动机的低速扭矩,提高发动机的加速性能;
(3)在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设置隔板后,避免各个排气支管之间的排气干扰,令发动机的低速响应性能有很大的提升;
(4)隔板与增压器连接法兰间距设置,保证在EGR系统取气时,第一气缸与第四气缸排放的废气可以顺利进入到EGR系统中,供发动机运行使用;
(5)排气总管设于第二缸与第三缸之间,使得各缸的排气压损差较为均匀,令发动机的性能更好;同时排气总管与水平向呈锐角夹角设置,保证装配上增压器后,在水平方向上占用空间更小,整体更加紧凑;
(6)将EGR出气口设于排气总管的下侧,其开口方向与排气总管的开口方向垂直设置,不仅令本实用新型占用空间少,整体结构紧凑,便于EGR系统及其管路的布置和设计,同时由于EGR出气口也设于第二缸和第三缸之间,保证EGR系统取气波动较小、取气时气流更均匀,EGR率的控制更为精确,而且保证EGR系统取气时废气流通曲率较小;
(7)EGR连接法兰与增压器连接法兰一体设置,保证了本实用新型体积小、质量轻。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质量轻,同时可以避免废气在排放过程中膨胀做功,保证废气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视图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排气支管;12、第二排气支管;13、第三排气支管;14、第四排气支管;2、增压器连接法兰;3、EGR连接法兰;4、隔板;5、汇合腔;6、排气总管;7、第一通道;8、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如图1、图2所示,其包括与第一气缸对应连接设置的第一排气支管11、与第二气缸对应连接设置的第二排气支管12、与第三气缸对应连接设置的第三排气支管13、以及与第四气缸对应连接设置的第四排气支管14,各个气缸通过与其自身相连的排气支管将废气排出。其中,第一排气支管11与第四排气支管14汇合为第一通道7,且第一排气支管11与第四排气支管14自两侧起到汇合于第一通道7处呈拱桥形;第二排气支管12与第三排气支管13穿过拱桥的桥洞汇合为第二通道8,最终第一通道7与第二通道8分别与排气总管6相连接,各个气缸排放的废气通过排气总管6将排放到大气中。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废气在排放是膨胀做功而损失废气的能量,提高废气的利用率,在设置时令第一通道7、第二通道8与排气总管6连接处的截面积分别等于排气总管6的截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总管6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带有EGR出气口的EGR连接法兰3,以及增压器连接法兰2。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将排气总管6与EGR出气口共同设于发动机二缸与三缸之间,并且将排气总管6的开口方向与水平线逆时针呈58°设置(即排气总管6的开口方向相对于水平线朝上),EGR出气口设于排气总管6的下侧,其开口方向与排气总管6的开口方向呈90°的夹角;同时将EGR连接法兰3与增压器连接法兰2一体设置。
此外,为了避免第一通道7与第二通道8之间排放废气时互相干扰,在第一通道7与第二通道8之间设有隔板4,并且隔板4设置时令其顶端与增压器连接法兰2留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保证了EGR系统在取气时,第一缸和第四缸的废气可以顺利进入到EGR系统中。
本实施例不仅体积小,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质量轻,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废气膨胀做功。同时由于排气总管6与EGR出气口均设置在第二缸与第三缸之间,因此可以保证各缸排气压损差距更均匀,EGR系统取气时气压波动更小,气流更加均匀,EGR率控制更精确,有利于改善整体装置废气的排放。而且由于排气总管6的开口方向与水平线逆时针成58°夹角,而EGR出气口的开口方向与排气总管6的开口方向成90°夹角,因此EGR出气口开口方向与水平线成42°的夹角,相当于EGR开口相对于水平线向下倾斜,保证了EGR系统取气时废气流通曲率小,同时便于EGR系统及其管理的布置和设计。
本实施例不仅满足了排气歧管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质量轻的要求,同时能够避免废气排放时的膨胀做功,提高废气的利用率,保证EGR系统取气更加顺利。

Claims (9)

1.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与每个气缸对应连接设置、将各个气缸中的废气排出的第一排气支管(11)、第二排气支管(12)、第三排气支管(13)、第四排气支管(14),其特征在于:位于两侧的第一排气支管(11)和第四排气支管(14)由两侧呈拱形的汇合于第一通道(7),位于中间的第二排气支管(12)和第三排气支管(13)由第一通道(7)下方汇合于第二通道(8),所述第一通道(7)与第二通道(8)分别与最终将废气排放到外界的排气总管(6)相连接,在排气总管(6)上固定连接有带有EGR出气口的EGR连接法兰(3),在排气总管(6)上固定连接有增压器连接法兰(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7)、第二通道(8)与排气总管(6)连接处的截面积分别与排气总管(6)的截面积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通道(7)与第二通道(8)之间设有隔板(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的顶部与增压器连接法兰(2)间距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总管(6)的管口与水平线成角度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总管(6)的管口与水平线成锐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GR出气口设置在排气总管(6)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GR出气口的开口方向与排气总管(6)的开口方向呈直角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EGR连接法兰(3)与增压器连接法兰(2)一体设置。
CN 201220437686 2012-08-31 2012-08-31 发动机排气歧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110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37686 CN202811033U (zh) 2012-08-31 2012-08-31 发动机排气歧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37686 CN202811033U (zh) 2012-08-31 2012-08-31 发动机排气歧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11033U true CN202811033U (zh) 2013-03-20

Family

ID=47869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3768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11033U (zh) 2012-08-31 2012-08-31 发动机排气歧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110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6316A (zh) * 2016-09-12 2016-12-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6316A (zh) * 2016-09-12 2016-12-2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25377U (zh) 柴油机egr系统
CN201843712U (zh) 发动机进气歧管
CN203476553U (zh) 一种进气歧管结构
CN201581970U (zh) 内燃机车排气装置
CN207847749U (zh) 集成式排气歧管结构
CN202811033U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
CN102797595A (zh) 柴油机egr系统
CN204060889U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
CN202483688U (zh) 汽车排气管
CN204493038U (zh) 一种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
CN202081948U (zh) 汽车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
CN106481425A (zh) 拖拉机柴油机的排气管结构
CN203009031U (zh) 一种模件式二级排气管系涡轮增压系统
CN105508035A (zh) 增压柴油机多模式切换增压结构及增压方法
CN101270686A (zh) 柴油机废气可用能提前回收排气系统
CN203201636U (zh) 带有两级增压器的直列多缸发动机排气机构
CN205297731U (zh) 一种发动机增压系统
CN202883072U (zh) 一种机动车排气系统
CN2813073Y (zh) 紧凑型、低消耗烟气脱硫装置
CN107035485A (zh) 一种车辆及其发动机
CN202628246U (zh) 一种分体式二级排气管系涡轮增压系统
CN206860266U (zh) 一种车辆及其发动机
CN207634158U (zh) 一种异形排气歧管总成
CN202628247U (zh) 一种脉冲式复合排气管系涡轮增压系统
CN206972342U (zh) 一种核电机组消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8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