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78564U - 多接点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多接点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78564U CN202678564U CN201220344774.2U CN201220344774U CN202678564U CN 202678564 U CN202678564 U CN 202678564U CN 201220344774 U CN201220344774 U CN 201220344774U CN 202678564 U CN202678564 U CN 2026785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device
- terminal
-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contact connector
-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接点连接器,包含:多个端子器件,其沿纵向方向成直线地设置;和绝缘件,其配置有在多个端子器件之间延伸的多个隔离壁,用以支撑端子器件并使邻近的端子器件之间绝缘,从而将绝缘器件插入隔离壁之间的端子支撑空间内;其中:在沿纵向方向邻近的端子器件中,用于对抵压于隔离壁的第一端子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突出配置在第一端子器件的面向另一个端子器件的端面上,而且,在另一个端子器件的面向第一端子器件的端面上,凹入部分配置在与第一端子器件的固定突出对应的位置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接点连接器能够提供小型的且在高速传输时能够抑制阻抗值变小的多接点连接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接点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使用信号线传输数据时,在信号线与装置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器等的连接部分处的阻抗值会影响传输速度。具体来说,在进行高速传输时,如果信号接收侧上的连接部分的阻抗与装置侧的阻抗不匹配,那么传输信号的高频分量将被反射,使得无法提高传输速度。
另一方面,出于诸如同时增大传输数据量的多种原因,会产生多条信号线并联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使用如下类型的连接器,即:连接器中的大量信号线被一次性全部连接。在这种连接器中,电学上彼此独立的大量接点被排列在由诸如合成树脂的适当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中,并且所述壳体与配对壳体连接在一起,以便同时连接大量接点。应注意,在本说明书的下文中,这一类型的连接器应被称为“多接点连接器”。
在引用的专利文件1(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2007-141586)中提供了对多接点连接器的描述,所述多接点连接器具有被压入壳体中的接地接点和低速传输信号接点。在这篇文件的接点的压装部分中,提供了在金属端子两侧对称突出的部件,其中通过使突出部件抵压于壳体的接点插座部分的内表面来将所述接点固定在所述壳体中。(参见图15和图16)
发明内容
如上文所述,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速度,有必要使接点的阻抗值与信号侧的阻抗值匹配。另一方面,装置微型化要求接点自身的微型化,其中简单地使多接点连接器变小会缩短接点之间的距离,在高速传输时,会通过在接点之间形成电容而减小阻抗值,从而会干扰连接器阻抗与装置阻抗的匹配。
本实用新型考虑到这种情形而创作,并且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小型的且在高速传输时能够抑制阻抗值变小的多接点连接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接点连接器包含:多个端子器件,其沿纵向方向成直线地设置;和绝缘件,其配置有在多个端子器件之间延伸的多个隔离壁,多个隔离壁用于支撑端子器件并使邻近的端子器件之间绝缘,从而将绝缘器件插入隔离壁之间的端子支撑空间内;其中:在沿纵向方向邻近的多个端子器件中,用于对抵压于隔离壁的第一端子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突出配置在第一端子器件的面向另一个端子器件的端面上,而且,在另一个端子器件的面向第一端子器件的端面上,凹入部分配置在与第一端子器件的固定突出对应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端子器件的一个纵向方向端面配置有固定突出,所述端子器件的另一个纵向方向端面配置有处于与所述固定突出对应的位置处的凹入部分。
优选地,沿所述纵向方向邻近布置的所述多个端子器件在所述多个端子器件的插入方向上具有用于所述固定突出的互不相同的位置。
优选地,沿所述纵向方向邻近布置的所述多个端子器件在所述多个端子器件的插入方向上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互不相同的位置。
优选地,配置有凹入部分的端面是基准面,其通过接触所述隔离壁来确定所述端子器件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端子器件具有板状主体和弹性连接部分,所述弹性连接部分具有弹性而且从所述主体的一端延伸并朝向所述主体弯曲;以及凹入部分凹部或孔洞配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弹性连接部分的末端对应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接点连接器能够提供小型的且在高速传输时能够抑制阻抗值变小的多接点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形式的构造出多接点连接器的插入连接器(male connector)和内孔连接器(female connector)的透视图。
图2是从连接面侧观察插入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是从连接面侧观察内孔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4是沿截面IV-IV的呈现图1中所示的多接点连接器处于连接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5是示出内孔连接器中端子器件的透视图。
图6是从横向方向观察时端子器件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多个端子器件中两个邻近端子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8是示出邻近端子器件的替代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邻近端子器件的另一个替代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端子器件的替代实施例的平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插入连接器
2:内孔连接器
10:插入侧壳体
11:端子器件
12:夹钉
20:内孔侧壳体
21:端子器件
22:夹钉
100:支撑壁
101:端子器件支撑空间
102:隔离壁
120:弹性连接部分
121:安装连接部分
200:支撑壁
201:端子器件支撑空间
202:隔离壁
210:主体
211:弹性连接部分
212:电路板连接部分
213:凹部
214:固定突出
215:基准面
216:凹入部分
220:装置连接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形式进行阐述。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方案当前形式的构造出多接点连接器的插入连接器1和内孔连接器2的透视图。在这一图中,插入连接器1被安装在FPC(柔性印刷电路)上(未示出),并且可以看到被电连接的安装面的前部,并且可以看到与插入连接器1连接的内孔连接器2的连接面。内孔连接器2被安装在电路板上(未示出)。
应注意,虽然在实施方案当前形式中插入连接器1被定义为连接到FPC等电缆侧的插头,并且内孔连接器2被定义为连接到诸如电路板的装置侧的插座,但所述插入连接器1和内孔连接器2并不限于此,事实上插头/插座关系可相互颠倒。与之相反,插入连接器1和内孔连接器2两者皆可以连接到电缆,或两者皆可以连接到电路板。
此外,虽然在图1中所示的多接点连接器中存在8排接点,其中每一排中成直线地设置了22个接点,总共176个接点,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事实上接点数目和排数可以取决于目的来设定。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接点连接器中,仅需要至少成直线地设置成排的多个接点,并且这些排的数目仅需要为至少1排。
应注意,图1中所示的多接点连接器用于将数据传输到CPU(中央处理器)或从CPU传输而出。虽然通信速度近似于15Gpps,但并不限于该应用或该通信速度。
图2是从连接面侧观察插入连接器1时的透视图。插入连接器1的构造如下:插入侧壳体10,其是绝缘壳体;多个端子器件11,其附接到插入侧壳体以使得彼此不处于电接触状态(在图中,所有这些端子器件全部都只以单个附图标记表示);和夹钉12,其是附接加强硬件,所述夹钉附接到插入侧壳体10的外周部分。
插入侧壳体10大体是盒状,在连接面侧上具有开口,并且在实施方案当前形式中,所述插入侧壳体10是通过模制液晶聚合树脂而制成。应注意,插入侧壳体10的材料可以是电绝缘的任何材料,但实施方案当前形式中使用液晶聚合树脂的原因在于在模制时,所述液晶聚合树脂具有高流动性,因而十分适于制造插入侧壳体10的精细结构。
端子器件11大体是平坦的板状金属器件,其由金属板冲压而成并且通过挤压工艺进行轻微的弯曲工艺。然而,对端子器件1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事实上端子器件的形状可以是起到端子作用的任何形状。应注意,本说明中“端子器件”用于表示构造出用于进行电接触的接点的导电元件的单个单元。
夹钉12是加强附接的金属元件,其配置在插入侧壳体10的周缘上。在夹钉12中,弹性连接部分120形成在插入侧壳体10内部的位置上,并且在插入连接器1连接到内孔连接器2时,所述弹性连接部分如下文所述与内孔连接器2的夹钉22进行互锁,以便将插入连接器1和内孔连接器2固定在一起。应注意,在这时,夹钉12和内孔连接器2的夹钉22进行电连接。此外,提供安装连接部分121,其在夹钉12的插入侧壳体10的安装面侧的端部上突出,并且被焊接以便在将插入连接器1安装在电缆(诸如FPC等)时产生屏蔽电位。
应注意,在下文中,端子器件11成直线地设置的方向应被称为“纵向方向”,且与纵向方向垂直的连接面的方向应被称为“横向方向”,而多接点连接器进行连接的方向应被称为“连接方向”。图2中示出了这些方向。
端子器件11配置在插入侧壳体10中,成直线地设置,且沿纵向方向延伸到沿连接方向突出的支撑壁100的两个壁面。端子器件支撑空间101形成的数目与端子器件11的数目相同,所述端子器件支撑空间是盒状凹部,其在支撑壁100的两个壁面内沿连接方向延伸。此外,每个单独的端子器件11(在这种情况下)均通过从连接面侧插入到端子器件支撑空间101中而固定在端子器件支撑空间101中。在本说明书中,将端子器件11插入到端子器件支撑空间101中的方向应被称为“插入方向”。应注意,虽然在实施方案当前形式中插入方向与连接方向相同,但不必对此有任何限制,相反,根据插入侧壳体10的形式,插入方向和连接方向可以是不同的方向。举例来说,所述插入方向可以是横向方向。
邻近的端子支撑空间101在纵向方向上通过沿横向方向突出的隔离壁102来隔离开。因此,邻近的端子器件11被隔离壁102绝缘。此外,端子器件11的端面沿纵向方向接触隔离壁102,从而端子器件11得以支撑,以使得其不会从插入侧壳体10脱落。也就是说,隔离壁102在端子器件11之间沿插入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隔离壁102不仅支撑端子器件11,而且使邻近的端子器件11绝缘。此外,端子器件支撑空间101是沿纵向方向邻近的隔离壁102之间的空间。
图3是从连接面侧观察内孔连接器2时的透视图。内孔连接器2的构造如下:内孔侧壳体20,其是绝缘壳体;多个端子器件21,其附接到内孔侧壳体以使得彼此不处于电接触状态(在图中,所有这些端子器件全部都只以单个附图标记表示);和夹钉22,其是附接加强硬件,所述夹钉12附接到内孔侧壳体20的外周部分。
内孔侧壳体20与上文所描述的插入侧壳体10(参考图2)同样也大体是盒状,在连接面侧上具有开口,并且由液晶聚合树脂制成。同样相似之处在于:用于内孔侧壳体20的材料也可以是给定的任何绝缘材料。
虽然端子器件21的形状不同于上文所述的插入连接器1中使用的端子器件11(参考图2)的形状,但相同点在于:所述端子器件均为由金属板冲压而成、然后进行轻微的弯曲工艺的金属元件,以及所述端子器件可以采取起到端子作用的任何形状。然而,如下文将描述,金属器件21的沿纵向方向两侧上的端面形状十分重要,以便控制内孔连接器2的阻抗值,在这种情况下,即是控制阻抗值的减小。
夹钉22是用作附接加强的金属元件,其配置在内孔侧壳体20的周缘上,并且如图2中所示,所述夹钉与插入连接器1的夹钉12的弹性连接部分120进行接触,以使得所述两个部分不仅可以互锁,而且可以进行电连接。提供安装连接部分220,以使得其在内孔侧壳体20的安装面侧上的夹钉22的端部处突出,并且在将内孔连接器2安装到电路板时,将所述安装连接部分220进行实质性焊接以便使其成为屏蔽电位。
应注意,纵向方向、横向方向、连接方向和插入方向均与上文所述的插入连接器1的情况相同。
端子器件21也配置在内孔侧壳体20中,成直线地设置,且沿纵向方向延伸到沿连接方向延伸的支撑壁200的两个侧壁。与支撑壁100(如图2所示)不同之处在于:支撑壁200与内孔侧壳体20的外周壁互锁,或者所述外周壁的一部分充当支撑壁200。端子器件支撑空间201形成在支撑壁200的两个壁侧(如果支撑壁200是外周壁,那么所述壁侧在内部)且具有与端子器件21数目相同的数目,所述端子器件支撑空间是沿连接方向延伸的盒状凹部,并且每个单独的端子器件21被插入并固定在端子器件支撑空间201内。虽然插入方向如图所示可能与连接方向相同,但所述插入方向也可以由不同的方向替代。
同样在内孔连接器2中,邻近的端子器件支撑空间201通过沿横向方向突出的隔离壁202来隔离开,并且是沿纵向方向邻近的隔离壁202之间的空间。此外,隔离壁202在端子器件21之间沿插入方向延伸,从而支撑所述端子器件21并且使邻近的端子器件21之间绝缘。
图4是沿截面IV-IV的呈现图1中所示的多接点连接器处于连接状态的横截面图。这幅图示出端子器件11插入端子器件21空间的状态,其中所述端子器件11配置在插入连接器1的支撑壁100的两个壁面上,而所述端子器件21配置在内孔连接器2的支撑壁200的壁面上或外周壁的内部的壁面上,从而通过端子器件11与端子器件21之间的接触产生连接。端子器件11和端子器件21形成以下状态,其中:在多接点连接器进行连接时,所述端子通过弹力彼此抵压,从而防止端子器件11与端子器件21之间的接点失效。
图5是示出内孔连接器2中端子器件21的透视图。端子器件21如上文所述由金属板冲压,之后通过进行弯曲工艺来形成。端子器件21形成有弹性连接部分211和从底侧上的端部沿连接方向(从而插入方向)延伸的电路板连接部分212,将大致成板状的主体210插入并固定在上文提及的端子器件支撑空间201(参考图3)中。弹性连接部分211以U型从主体210的一端向后弯曲直到主体210侧,以便具有弹簧弹力,从而能够实现横向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如图4所示,这就使得端子器件21和端子器件11彼此推压,从而能够实现可靠的电连接。也就是说,弹性连接部分211是实施方案当前形式中多接点连接器中的接点。此外,电路板连接部分212是充当端子的部件,其通过焊接等将连接器件21连接到安装内孔连接器2的电路板。虽然在实施方案当前形式中电路板安装部分212从主体210弯曲90°角而突出,但电路板连接部分212的形状可以取决于内孔连接器2的实施方案形式而为多种形状,或者所述电路板连接部分可以成形为沿直线(例如,从主体210)延伸的引线。
凹部213配置在主体210的与弹性连接部分211的末端对应的位置处。这是为了防止在弹性连接部分211发生弹性变形时,弹性连接部分211本身因撞击主体210的末端而发生塑性变形。凹部213可以轻易通过以下形成:在制造端子器件21时,在金属板上进行冲压工艺之前,通过锻造等来预先配置凹部213。与之相反,可在主体210内配置孔洞来代替凹部213。在这种情况下,孔洞可以预先配置在金属板内,或可以在金属板上进行冲压工艺的同时形成孔洞。
图6是从横向方向观察端子器件21的平面图。主体210的端面在纵向方向上配置有图中所示的凸起部分和凹入部分。在端子器件21的纵向方向端面的一个面上,配置在图中左侧侧面上的凸起部分是固定突出214,并且在端子器件21插入端子器件支撑空间201时,所述凸起部分具有以下作用:接触隔离壁202并且强力推压所述隔离壁以便固定端子器件21(参考图3)。另一方面,在相对侧的另一个面上,图中右侧侧面充当平坦基准面215,并且具有以下作用:与隔离壁202进行面接触,以沿纵向方向建立端子器件21的位置。这样做能够沿纵向方向精确地建立端子器件21的位置,从而使邻近的端子器件21之间的间隔变得均匀。这就减小了内孔连接器2的阻抗可变性。
此外,凹入部分216适当地配置在充当基准面215的端面上。在实施方案当前形式中,凹入部分216的位置处于相对于连接方向的与固定突出214对应的位置。
将参考图7对凹入部分216的功能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多个端子器件21中两个邻近的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位置关系的图。在内孔连接器2自身被微型化从而缩短接点之间的间距时,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的距离也被缩短。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产生的电容会增大,并且因此而产生的阻抗(容抗)变得不可忽视。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形成的电容与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面向彼此的表面积成正比,并且与所述端子器件面对面之间越过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越靠近,并且邻近部分的表面积越大,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产生的电容就越大。此外,众所周知的是,容抗与电容成反比。与之相反,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产生的电容越大,内孔连接器2的阻抗越小。这就意味着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彼此邻近面对面的部分的表面积越大,内孔连接器2的阻抗越小。
此处端子器件21A中最靠近端子器件21B的位置是配置固定突出214A的位置。考虑到这一点,将凹入部分216B配置在邻近端子器件21A的端子器件21B表面上的对应于固定突出214A的位置处,面向端子器件21A。这样做会使固定突出214A与基准面215B之间的距离d1(在未配置凹入部分216B的情况下)增大到固定突出214A与凹入部分216B之间的距离d2(其中d2>d1),从而减小端子器件21A与端子器件21B之间形成的电容。这样做就增大了内孔连接器2中的阻抗值。
应注意,从上文说明中可明确了解的是,凹入部分216B不必配置在对应于固定突出214B的所有位置处。即使凹入部分216B仅配置在对应于固定突出214A的部分位置处,电容也将减小,因而可以取决于内孔连接器2所需的阻抗值来建立适于配置凹入部分216B的范围。当然,凹入部分216B可以配置在对应于固定突出214A的位置以外的部分中。事实上,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三个位置处示出的凹入部分216B中,距离顶部表面最远的凹入部分并未配置在对应于固定突出214A的位置处。
应注意,在此处所示实施方案的实施例中,如图6中所示,固定突出214沿纵向方向配置在端子器件21的一个端面上,并且凹入部分216配置在另一端面上对应于固定突出214的位置处。在这种结构中,仅通过使具有相同形状的端子器件21设置成沿纵向方向对齐就能够将端子器件21的凹入部分216布置在对应于邻近的固定突出214的位置处。然而,可以使用另一种结构使得端子器件21的凹入部分216布置在对应于邻近的固定突出214的位置处。
图8是示出邻近的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替代实施例的平面图。在这一替代实施例中,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形状是不同的。此外,如果单独察看端子器件21A,那么凹入部分216A并不形成在对应于固定突出214A的位置处。单独察看端子器件21B时,也是同样的结果。
在这一替代实施例中,意图使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沿纵向方向成交替设置。此外,在这时,端子器件21B的凹入部分216B将位于与端子器件21A的固定突出214A对应的位置处。对端子器件21A的凹入部分216A和端子器件21B的固定突出214B来说,情况相同。这样一来,即使将不同类型的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配备成具有不同的形状,并使沿纵向方向邻近布置的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固定突出214A和固定突出214B的位置沿插入方向有所不同,也将导致端子器件的凹入部分216B(或凹入部分216A)位于对应于邻近的固定突出214A(或固定突出214B)的位置处。
应注意,虽然在这一替代实施例中配备了两种类型的端子器件21A和21B,但可取而代之准备三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端子器件。
图9是示出邻近的端子器件21A和21B的另一个替代实施例的平面图。在这一替代实施例中,除电路板连接部分212之外,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形状彼此相同,但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凹入部分216A和凹入部分216B并不形成在分别对应于固定突出214A和固定突出214B的位置处。此外,对沿纵向方向邻近布置的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沿插入方向的位置进行布置,以便相对于内孔侧壳体20(图3中所示)形成互不相同的插入深度。也就是说,在这一替代实施例中,插入深度不同的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沿纵向方向交替排列成行。
即便如此,也能够使端子器件的凹入部分216B(或凹入部分216A)布置在对应于邻近固定突出214A(或固定突出214B)的位置。应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插入深度是不同的,因而如果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形状完全相同,那么电路板连接部分212的沿连接方向的位置将不同,从而使得内孔连接器2难以安装到电路板。因此,在此处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电路板连接部分212沿连接方向的长度对于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来说是不同的。然而,如上文所述,在电路板连接部分212为引线形状或其它形状的情况下,举例来说,如果连接方向和插入方向不同,那么端子器件21A和端子器件21B的形状可能相同。
应注意,虽然在实施方案的实施例和上文所说明的每个替代实施例中,配置固定突出214的端面的相对侧上的端面被定义为基准面215,但基准面215并不是绝对必要的。举例来说,如图10所示,固定突出214可以配置在沿纵向方向的两个端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将固定突出214固定的部分是凹入部分216。这样一来,尽管端子器件21沿纵向方向定位的准确性会受到些许影响,但能够将端子器件21强有力地固定在内孔侧壳体20中。
应注意,虽然在上文说明中固定突出214与凹入部分216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针对的是内孔连接器2中使用的端子器件21,当然,插入连接器1中使用的端子器件11可以使用相同的结构。上文所阐述结构在插入连接器1和内孔连接器2中的使用可以产生总体具有高阻抗值的多接点连接器。
应注意,在上文所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形式的一方面,固定突出配置在端子器件的纵向方向端面上,并且凹入部分配置在端子器件的另一个纵向方向端面上的对应于固定突出的位置处。这样操作通过使用具有相同形状的端子器件来实现具有高阻抗值的多接点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形式的另一方面,沿纵向方向邻近设置的多个端子器件的用于固定突出的位置在端子器件的插入方向上互不相同。这也可以产生具有高阻抗值的多接点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形式的另一方面,沿纵向方向邻近设置的多个端子器件的相对于壳体的位置在端子器件的插入方向上互不相同。这也可以产生具有高阻抗值的多接点连接器。
此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形式的另一方面,配置凹入部分的端面是基准面,其通过接触隔离壁来建立端子器件的位置。这就精确地确定了端子器件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阻抗值的变化。
此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形式的另一方面,端子器件具有板状主体和具有弹性的弹性连接部分,所述弹性连接部分从所述主体的一端延伸并且朝向所述主体弯曲,并且凹部或孔洞配置在所述主体的与弹性连接部分的末端对应的位置处。这就能够在发生弹性变形时防止与主体进行接触和其发生变形。
应注意,本说明书中所示的实施方案形式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的实施例,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方案形式中所示的特定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和修改实施方案形式中说明的每个元件的形状、位置、数量等。
Claims (7)
1.一种多接点连接器,其包含:
多个端子器件,沿纵向方向成直线地设置;以及
绝缘件,配置有在所述多个端子器件之间延伸的多个隔离壁,所述多个隔离壁用以支撑所述端子器件并使邻近的端子器件之间绝缘,从而将所述端子器件插入所述隔离壁之间的端子支撑空间中;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纵向方向邻近的所述多个端子器件中,对抵压于所述隔离壁的第一端子器件进行固定的固定突出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器件的面向另一个端子器件的端面上,而且,在所述另一个端子器件的面向所述第一端子器件的端面上,凹入部分配置在与所述第一端子器件的固定突出对应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接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器件的一个纵向方向端面配置有固定突出,所述端子器件的另一个纵向方向端面配置有处于与所述固定突出对应的位置处的凹入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接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纵向方向邻近布置的所述多个端子器件在所述多个端子器件的插入方向上具有用于所述固定突出的互不相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接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纵向方向邻近布置的所述多个端子器件在所述多个端子器件的插入方向上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互不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接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凹入部分的端面是基准面,其通过接触所述隔离壁来确定所述端子器件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接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器件具有板状主体和弹性连接部分,所述弹性连接部分具有弹性而且从所述主体的一端延伸并朝向所述主体弯曲;以及
凹部或孔洞配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弹性连接部分的末端对应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接点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器件具有板状主体和弹性连接部分,所述弹性连接部分具有弹性而且从所述主体的一端延伸并朝向所述主体弯曲;以及
凹部或孔洞配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弹性连接部分的末端对应的位置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55952 | 2011-07-14 | ||
JP2011155952A JP5736262B2 (ja) | 2011-07-14 | 2011-07-14 | 多接点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78564U true CN202678564U (zh) | 2013-01-16 |
Family
ID=47499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34477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78564U (zh) | 2011-07-14 | 2012-07-16 | 多接点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58064B2 (zh) |
JP (1) | JP5736262B2 (zh) |
CN (1) | CN2026785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0652A (zh) * | 2018-09-07 | 2020-03-1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446988U (zh) * | 2012-07-23 | 2013-02-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連接器 |
TWM467202U (zh) * | 2013-05-30 | 2013-12-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連接器組合 |
KR102476138B1 (ko) | 2015-08-19 | 2022-12-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커넥터, 광원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원모듈 어레이 |
TWI760873B (zh) * | 2019-10-18 | 2022-04-11 |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46543Y2 (ja) * | 1980-11-13 | 1983-10-2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回路板用電気接続子 |
SG71046A1 (en) * | 1996-10-10 | 2000-03-21 | Connector Systems Tech Nv | High density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US6155860A (en) * | 1998-01-31 | 2000-12-05 | Berg Technology, Inc. | Socket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
US20050196987A1 (en) * | 2001-11-14 | 2005-09-08 | Shuey Joseph B. | High density, low noise, high speed mezzanine connector |
JP4012459B2 (ja) * | 2002-11-26 | 2007-11-2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
TW200419859A (en) * | 2003-03-21 | 2004-10-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7137832B2 (en) * | 2004-06-10 | 2006-11-21 | Samtec Incorporated | Array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creased signal pins with decreased ground pins |
US7097465B1 (en) * | 2005-10-14 | 2006-08-29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High density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structure |
JP4295270B2 (ja) | 2005-11-16 | 2009-07-1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相手方コネクタ並びにそれらの組立体 |
US8398443B2 (en) * | 2006-04-21 | 2013-03-19 | Roche Diagnostics Operations, Inc. | Biological testing system and connector therefor |
JP5115149B2 (ja) * | 2007-11-02 | 2013-01-09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8932081B2 (en) * | 2009-07-01 | 2015-01-13 | Molex Incorporated |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retention |
TWM383849U (en) * | 2009-12-11 | 2010-07-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01966403U (zh) * | 2010-12-15 | 2011-09-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102651509B (zh) * | 2011-02-25 | 2014-03-1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D686575S1 (en) * | 2011-10-07 | 2013-07-23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2011
- 2011-07-14 JP JP2011155952A patent/JP5736262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7-16 CN CN201220344774.2U patent/CN20267856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2-07-16 US US13/549,589 patent/US8758064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0652A (zh) * | 2018-09-07 | 2020-03-1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CN110890652B (zh) * | 2018-09-07 | 2023-08-0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020919A (ja) | 2013-01-31 |
US8758064B2 (en) | 2014-06-24 |
JP5736262B2 (ja) | 2015-06-17 |
US20130178114A1 (en) | 2013-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07975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584331B (zh) | 连接器 | |
JP6703900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
CN101573840B (zh) | 具有由接地屏蔽件形成的接地触点的电连接器 | |
CN102859798B (zh) | 电子部件 | |
KR101903986B1 (ko) | 전기 커넥터 및 회로 보드 어셈블리 | |
US2013014344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igh frequency signal transmission environment | |
CN202678564U (zh) | 多接点连接器 | |
CN104092058A (zh) | 线缆连接器 | |
EP3196989A1 (en) | Coaxial connector equipped with floating mechanism | |
US868477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3329361B (zh) | 触头和带有触头的连接器 | |
EP3093925B1 (en) | Connector | |
CN103094754A (zh) | 同轴连接器插头 | |
TWI524600B (zh) | 連接器 | |
CN101371408A (zh) | 连接器 | |
CN103081237A (zh) | 连接器 | |
CN105580212A (zh) | 连接器 | |
CN203277702U (zh) | 连接器 | |
CN103250307B (zh) | 具有布置在前面的接触端子的电插塞连接器 | |
TWM524585U (zh) | 序列連接器 | |
TW201433020A (zh) | 連接器 | |
JP2012038430A (ja) | 端子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JP2017111931A (ja)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2010075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