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34299U - 开关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34299U
CN202634299U CN2011205584788U CN201120558478U CN202634299U CN 202634299 U CN202634299 U CN 202634299U CN 2011205584788 U CN2011205584788 U CN 2011205584788U CN 201120558478 U CN201120558478 U CN 201120558478U CN 202634299 U CN202634299 U CN 202634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mentioned
power
switching
power f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5584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英治
河合贵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ebe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34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342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83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 H02M1/0085Partially controlled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M1/4208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 H02M1/4233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of AC input using a bridge converter comprising active swi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抗冲击电流,并且抑制基于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该开关电源装置(1)具有:包含与输入端子(111)连接的线路电容器(C1)的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102);以比线路电容器离交流电源(101)远的方式与输入端子连接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和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具有:升压电感器部(105)以及与其连接的开关电路(106);和与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侧连接的平滑部(107)。冲击电流抑制电路例如,被设置在连接线路电容器的端部与升压电感器部的路径上。由此,可防止无效电流在冲击电流抑制电路中流动。

Description

开关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源装置,特别是涉及通过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将交流功率转换成直流功率的开关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设备等所使用的电源装置,存在一种具有AC-DC转换器,且被连接到例如商用交流电源,将交流功率转换成直流功率后,可利用该直流功率的开关电源装置。 
在这样的开关电源装置中设置有将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的整流电路、和平滑电容器。平滑电容器被配置在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的高压侧的线路(路径)与低压侧的线路之间。平滑电容器将脉动电流电压平滑成恒压并进行电荷充电,并且向与开关电源装置连接的负载电路等放电。 
然而,当开始对仅设置有平滑电容器的开关电源装置供给交流电压时,为了向平滑电容器供给电荷,而流入过量大的冲击电流,存在由于冲击电流而使电路元件受损的可能性。以抑制该不良状况为目的,在冲击电流流动的路径上设置了冲击电流抑制电路。 
另外,在将交流功率转换成直流功率的开关电源装置中,为了改善功率因数而设置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 
在比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靠近输入部一侧的路径上,以抑制向交流电源泄漏的脉动电流为目的,设置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 
图6是表示以往的开关电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如图6所示,开关电源装置81具有:与交流电源801连接的输入部801a;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使用了桥式二极管的整流电路810; 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802;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和主转换器808。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配置在将输入部801a与整流电路810连结的2条功率供给线路的一方。输入滤波器802具有在整流电路810的输出线上与整流电路810并联连接的线路电容器C1。输入滤波器802被设置的目的在于,抑制来自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的脉动电流向交流电源801的泄漏。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具有线圈L3、二极管D4、开关元件Q3以及平滑电容器C2。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输出的直流功率经由主转换器808向负载电路809供给。此外,虽然未图示,但考虑到开关电源装置81的设计条件等,为了抑制经由布线的噪声泄漏及噪声侵入,有时也会将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滤波器等噪声滤波器设置在输入部801a与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之间的路径上。 
另外,还使用了一种未使用桥式二极管的、具有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具有这样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在功率转换效率等上具有卓越的性质。即、例如在使用了上述的图6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81所使用的桥式二极管的整流电路810中,虽然存在二极管的电压降(voltage drop)的量的功率损失,但在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中,能够改善该量的功率转换效率。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交流功率转换成直流功率来输出的开关电源装置,其具有2组包含与交流电源的一端连接的升压电感器、二极管以及开关元件的开关电路。在该开关电源装置中,设置有辅助电路,以实现基于零电压开关的开关效率的改善。 
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将交流功率转换成直流功率来输出的开关电源装置,其具有2组包含与交流电源的一端连接的升压电感器、二极管以及开关元件的开关电路。在该开关电源装置中,也在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输出端侧设置有平滑电容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45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7-527687号公报 
然而,根据在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中的冲击电流防止电路的位置, 有时会在包含冲击电流防止电路、和构成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的线路电容器(Line Capacitors)的路径中产生无效电流。若产生无效电流,则在冲击电流防止电路中功率被消耗,产生了功率损失。该功率损失成为使电子设备等的所谓待机时消耗功率增加的重要因素。消减针对电子设备等的待机时消耗功率的社会性需求近年来不断地增加,希望能够抑制功率损失。以下,对无效电流以及基于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的产生进行说明。 
无效电流可以利用以式计算。在此,Ic为无效电流,ω为交流电源的角频率,C为交流电路两极间的电容值,Vac为交流输入电压。 
Ic=ωCVac 
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如上述那样被设置在比功率因数改善电路靠近输入部一侧的路径上。该输入滤波器包含通常比往往配置于交流功率的输入部的噪声滤波器所使用的线路电容器的电容值大的线路电容器。 
在采用了使用了所谓的桥式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并且采用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情况下,输入滤波器的线路电容器由于被设置在整流电路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之间,所以不流过上述的无效电流。例如,若对上述的图6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81进行说明,则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的输入滤波器802被设置在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的输入端一侧,即设置在将整流电路810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连接的路径上、即直流电路一侧。此时,在比整流电路810靠近交流电源801侧的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输入滤波器802自身中没有无效电流流动。因此,在该情况下,不产生基于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开关电源装置81中,有时会在交流电路侧设置EMI滤波器等噪声滤波器,但噪声滤波器的存在不会特别成为问题。即、一般而言,噪声滤波器所使用的线路电容器,使用与输入滤波器802所使用的线路电容器的电容值相比具有较小的电容值的线路电容器。因此,即使假设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被设置在将输入部801a的一个端子与噪声滤波器连接的线路上,也会将产生的无效电流、以及 通过该无效电流流过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而产生的功率损失抑制成较小的值,因此不会成为特别的问题。 
但是,在具有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中,基于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的产生有时会成为问题。即、在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中,由于未使用所谓的桥式二极管,所以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设置在交流电路侧。因此,通过冲击电流抑制电路的无效电流经由输入滤波器的线路电容器流动,会产生功率损失。 
图7是表示以往的开关电源装置的其他例子的电路图。 
图7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82是在图6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81中,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11以及整流用桥式二极管810变更为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04后的开关电源装置。在图7中,作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为了便于说明而示出使用电阻R1的情况。 
如图7所示,在开关电源装置82中,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04用的输入滤波器802比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804靠近交流电源801侧,且被配置在比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离交流电源801远的位置。输入滤波器802在与交流电源801连接的2条线路间与交流电源801并联连接。因此,在包含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和输入滤波器802的交流电路内,可形成无效电流Ic的路径(图7中以点划线箭头表示。)。 
此时,例如,关于电阻R1、线路电容器C1以及交流电源801,如果设R1=15〔Ω〕,C1=2.2〔μF〕,Vac=100〔V〕,频率=50〔Hz〕,则无效电流Ic如下式所示。 
Ic=ωCVac 
=2π×50〔Hz〕×2.2〔μF〕×100〔V〕 
≈69〔mA〕 
因此,在冲击电流抑制电路803中消耗的功率损失P如下式所示。 
P=Ic2
=69〔mA〕×69〔mA〕×15〔Ω〕 
≈71〔mW〕 
作为电子设备的待机时消耗功率,71〔mW〕这样的值为大的值。 
这样,在开关电源装置82中,通过采用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能够实现装置的动作时的功率转换效率的提高,但存在基于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增大这一问题。另外,由于基于该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不仅在电源装置的动作时,还在电源装置的待机时产生,所以还存在开关电源装置82的待机时消耗功率变高的这一问题。 
针对这样的功率损失的产生所涉及的问题点,在专利文献1或者专利文献2中均未公开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冲击电流,并且抑制基于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方面,开关电源装置具有:交流电源的输入部;在输入部至少包含与交流电源并联连接的线路电容器的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以比输入滤波器远离交流电源远的方式与输入部连接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于抑制冲击电流的冲击电流抑制电路,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包括:转换部,其具有被输入来自输入部的交流的升压电感器部以及与升压电感器部连接的开关电路,对从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并且进行功率因数改善动作,来输出被升压后的脉动电流电压;平滑部,其与转换部的输出端侧连接,使从转换部输出的脉动电流电压平滑,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可被设置在下述路径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即:连接输入滤波器的端部与升压电感器部的路径上、连接升压电感器部与开关电路的路径上、以及连接开关电路与平滑部的路径上。 
优选,冲击电流抑制电路被设置在连接输入滤波器的端部与升压电 感器部的路径上,开关电路包括:第1串联电路,其具有第1开关元件以及与第1开关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的第1整流元件;第2串联电路,其具有第2开关元件以及与第2开关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的第2整流元件,第2串联电路与第1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平滑部具有在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电路并联连接的平滑电容器,升压电感器部具有:第1电感器,其一端与第1开关元件和第1整流元件与的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冲击电流抑制电路连接;第2电感器,其一端与第2开关元件个第2整流元件的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输入部连接。 
根据上述实用新型,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可设置于将输入滤波器的端部与升压电感器部连接的路径上、将升压电感器部与开关电路连接的路径上、以及将开关电路与平滑部连接的路径上中的、至少1个位置。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具有抗冲击电流,并且,抑制基于无效电流的功率损失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开关电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开关电源装置的详细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子的电路图。 
图5是表示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开关电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开关电源装置的另一例子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开关电源装置, 
101…交流电源, 
102…输入滤波器, 
103、103a~103g…冲击电流抑制电路, 
104…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 
105…升压电感器部, 
106…开关电路, 
106a…第1串联电路, 
106b…第2串联电路, 
107…平滑部, 
108…主转换器, 
109…负载电路, 
111…输入端子(输入部), 
112…输出端子, 
C1…线路电容器, 
C2…平滑电容器, 
D1…第1二极管(第1整流元件的一个例子), 
D2…第2二极管(第2整流元件的一个例子), 
L1…第1电感器, 
L2…第2电感器, 
Q1…第1场效应晶体管(第1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 
Q2…第2场效应晶体管(第2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中的开关电源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开关电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电路图。 
开关电源装置1为AC-DC转换器。如图1所示,开关电源装置1 具有输入端子(交流电源的输入部的一个例子)111、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102、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一个例子)104、主转换器108、输出来自主转换器108的功率的输出端子112。开关电源装置1在输入端子111的部分与交流电源101连接。开关电源装置1基于从交流电源101经由输入端子111输入的交流电压Vac,从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输出直流功率。开关电源装置1将该直流功率经由主转换器108向与输出端子112连接的负载电路109供给。其中,虽然未图示,但考虑到开关电源装置1的设计条件等,为了抑制经由布线的噪声泄露、噪声侵入,有时会使用EMI滤波器等噪声滤波器,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输入滤波器102是指其目的和效果不同,应该被区别的输入滤波器。 
交流电源101例如是商用交流电源。交流电源101例如以经由插座可利用的方式被提供。交流电源101具有2个输出端。 
输入端子111是商用交流输入端子,例如为可插入插座的插销。输入端子111在插入交流电源101的插座的状态下与交流电源101的2个输出端连接。由此,通过交流电源101,交流电压Vac被施加到开关电源装置1(供给交流功率)。交流电压被输入到分别从输入端子111连接至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的第1线路111a与第2线路111b之间。 
其中,输入端子111与交流电源101的组合并非局限于插销和插座。例如,输入端子111可以是电源开关,开关电源装置1总是与交流电源101连接。该情况下,可以利用输入端子111来接通/断开向开关电源装置1供给的交流功率。 
输入滤波器102被设置在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的前段、即比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离交流电源101近的位置上。输入滤波器102具有线路电容器C1。 
线路电容器C1的输入端子111的两端与交流电源101并联连接。即,线路电容器C1被连接在第1线路111a与第2线路111b之间。线路电容器C1能够抑制来自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的脉动电流向交流电源101的泄露。 
另外,输入滤波器102还可以除了线路电容器C1以外而具有其他电路元件,或者取代线路电容器C1而具有其他电路元件。 
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以比线路电容器C1离交流电源101远的方式经由第1线路111a以及第2线路111b与输入端子111连接。 
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具有升压电感器部105、开关电路106、和平滑部107。升压电感器部105以及开关电路106具有作为对从交流电源101输入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并且进行功率因数改善动作,输出升压后的脉动电流电压的转换部的功能。即,升压电感器部105以及开关电路106构成具有升压功能和对交流进行整流的功能的转换部。平滑部107使从转换部输出的脉动电流电压平滑。从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输出由平滑部107平滑后的直流功率。 
经由第1线路111a以及第2线路111b,来自输入端子111的交流被输入到对升压电感器部105。升压电感器部105包含与第1线路111a连接的第1电感器L1、和与第2线路111b连接的第2电感器L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感器L1以及第2电感器L2被用作升压电感器。 
开关电路106包含二极管以及开关元件等。开关电路106与升压电感器部105连接。关于开关电路106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说明。 
平滑部107具有平滑电容器C2。平滑电容器C2在作为开关电路106的输出端的高压侧输出端与低压侧输出端之间,与开关电路106并联连接。换言之,平滑电容器C2连接在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的高压侧输出端与低压侧输出端之间。平滑电容器C2将从开关电路106输出的脉动电流电压平滑为恒压后,进行电荷充电,并且经由主转换器108对负载电路109进行电荷放电。 
另外,作为平滑电容器C2,虽然使用了电解电容器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被设置在将线路电容器C1的端部与作为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的输入端的升压电感器部105连接的2条路径中的一方的路径上、即第1线路111a上。冲击电流抑 制电路103抑制例如从交流电源101开始交流电压Vac的供给时到对平滑电容器C2供给电荷为止流动的冲击电流。由此,可在冲击电流中保护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等所包含的开关电源装置1的电路元件。 
主转换器108被设置在从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向负载电路109供给功率的功率供给路径上。从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输出的直流功率被输入到主转换器108。主转换器108对被输入的直流功率的电压等进行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直流功率从输出端子112向负载电路109输出。此外,主转换器108还可以将直流功率转换成交流功率。 
图2是表示开关电源装置1的详细的构成的电路图。 
参照图2,开关电路106具有第1串联电路106a、和第2串联电路106b。 
第1串联电路106a具有第1场效应晶体管(第1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Q1、和第1二极管(第1整流元件的一个例子)D1。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第1开关元件的输出端的一个例子)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场效应晶体管Q1与二极管D1相互串联配置。 
第2串联电路106b具有第2场效应晶体管(第2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Q2、和第2二极管(第2整流元件的一个例子)D2。场效应晶体管Q2的漏极(第2开关元件的输出端的一个例子)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 
二极管D1、D2的各自的阴极彼此连接,场效应晶体管Q1、Q2的各自的源极彼此连接。即,第2串联电路106b与第1串联电路106a并列连接。 
第1电感器L1的一端与场效应晶体管Q1和二极管D1的连接点连接。第1电感器L1的另一端与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连接。即,场效应晶体管Q1和二极管D1的连接点经由第1电感器L1和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与第1线路111a连接。 
第2电感器L2的一端与场效应晶体管Q2和二极管D2的连接点连 接。第2电感器L2的另一端与输入端子111连接。即,场效应晶体管Q2和二极管D2的连接点经由第2电感器L2与第2线路111b连接。 
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利用开关电路106,以规定的频率对在2个电感器L1、L2中流动的电流进行导通/截止。电流的导通/截止可以通过控制效应晶体管Q1、Q2各自的栅极端子的电压来进行。由此,在电流导通时分别积蓄在2个电感器L1、L2中的能量在电流截止时,由二极管D1、D2取得反电动势。由此,能够取得比交流电压Vac高的输出电压,并且能够将交流整流后输出直流。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的说明] 
图3是表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3(a)~(f)分别是表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作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可以使用图3(a)~(f)中任意一个所示的构成。此外,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的构成并不局限于此,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还可以具有其他构成。 
如图3(a)所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例如可以使用电阻而构成。 
如图3(b)所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例如可以使用热敏电阻而构成。 
如图3(c)所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例如可以使用电阻以及与该电阻并联连接的继电器而构成。 
如图3(d)所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例如可以使用热敏电阻以及与该热敏电阻并联连接的继电器而构成。 
如图3(e)所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例如可以使用电阻以及与该电阻并联连接的闸流晶体管而构成。 
如图3(f)所示,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例如可以使用电阻以及与该电阻并联连接的双向可控硅而构成。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电源装置1由于具有未伴有整流用桥式二极管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104,所以能够实现高功率转换效率。另外,在开关电源装置1中,由于设置有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所以在交流电压Vac的供给开始时,抑制了为了向平滑电容器C2供给电荷而流过的冲击电流。因此,开关电源装置1的电路元件的冲击电流对策被有效果地执行,开关电源装置1的可靠性变高。 
另外,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由于被设置在将线路电容器C1的端部与第1电感器105连接的第1线路111a上,所以通过线路电容器C1被设置在第1线路111a与第2线路111b之间而电流不流向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由于无效电流不流过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所以抑制了功率损失。因此,能够将开关电源装置1的不必要消耗功率并包括待机时消耗功率抑制得较低。 
[与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的配置相关的变型例]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被设置的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另外,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的个数也不局限于一个。即,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被设置在将线路电容器C1的端部与升压电感器部105连接的2条路径中的第2线路111b上、升压电感器部105与开关电路106之间的路径上、开关电路106与平滑电容器C2即平滑部107之间的路径上、中的至少1个位置以上即可。 
图4说明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电路图。 
参照图4,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可以被配置在图中所示的位置103a~103g的每一个位置上。 
即,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可以被设置在将线路电容器C1的端部与第2电感器L2连接的路径上103g。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可以被设置在将第1电感器L1与第1串联电路106a连接的路径上103a。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还可以被设置在 将第2电感器L2与第2串联电路106b连接的路径上103f。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还可以被设置于下述位置,即从开关电路106经由主转换器108连接到输出端子112的2条输出线的每一个条的、比连接有平滑电容器C2的位置离开关电路106近的位置103b、103e。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还可以被设置于下述位置,即将从开关电路106经由主转换器108连接到输出端子112的2条输出线的每一条和平滑电容器C2的端部连接的路径上103c、103d。 
这样,即使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被设置在上述任意的位置上,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也能够实现抑制向具有大电容值的平滑电容器C2流入冲击电流的目的。另外,通过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102所使用的线路电容器C1的组合,无效电流不流向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能够抑制功率损失的产生。是否将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配置于上述中的任意的位置,在考虑开关电源装置1的设计条件等后,进行适当地选择即可,也可以在多个位置上配置冲击电流抑制电路103。 
[其他] 
图5是表示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5(a)、(b)分别是表示输入滤波器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可以在开关电源装置中,取代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输入滤波器102,而使用图5(a)、(b)中任意一个所示的构成。其中,输入滤波器的构成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具有其他构成。 
如图5(a)所示,输入滤波器例如可以被构成为具有:设置在供给交流功率的2条线路中的一条线路上的电感器;和设置在2条线路间的电容器。 
如图5(b)所示,输入滤波器例如可以被构成为具有:设置在供给交流功率的2条线路中的一条线路上的电感器;和在该电感器的两端侧分别设置在2条线路间的2个电容器的、即所谓的π型滤波器。 
在开关电源装置中,可以不设置主转换器。开关电源装置除了主转换器以外还可以具有子转换器。作为子转换器,例如举出用于生成待机功率(备用功率)的待机转换器等。有时子转换器例如有在平滑电容器C2的两端,从向主转换器的路径分支而被配设。 
此外,在具有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中,考虑设计条件等后,为了抑制经由布线的噪声泄漏和噪声侵入,有时设置EMI滤波器等噪声滤波器。一般而言,噪声滤波器所使用的线路电容器使用相对于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所使用的线路电容器的电容值具有较小的电容值的线路电容器。 
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构成。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具有未具备整流用桥式二极管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开关电源装置。 
上述实施方式应该被理解为全部的点仅为例示,而并非限制性的例子。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仅为上述说明,还包含权利要求书中所示、和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形。 

Claims (2)

1.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交流电源的输入部;
在上述输入部,至少包含与上述交流电源并联连接的线路电容器的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用的输入滤波器;
以比上述输入滤波器远离上述交流电源的方式与上述输入部连接的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和
用于抑制冲击电流的冲击电流抑制电路,
上述无桥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包括:
转换部,其具有被输入来自上述输入部的交流的升压电感器部以及与上述升压电感器部连接的开关电路,对从上述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并且进行功率因数改善动作,来输出被升压后的脉动电流电压;和
平滑部,其与上述转换部的输出端侧连接,使从上述转换部输出的上述脉动电流电压平滑,
上述冲击电流抑制电路被设置在下述路径中的至少1个位置,即:
连接上述输入滤波器的端部与上述升压电感器部的路径上、连接上述升压电感器部与上述开关电路的路径上、以及连接上述开关电路与上述平滑部的路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冲击电流抑制电路被设置在连接上述输入滤波器的端部与上述升压电感器部的路径上,
上述开关电路包括:
第1串联电路,其具有第1开关元件以及与上述第1开关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的第1整流元件;和
第2串联电路,其具有第2开关元件以及与上述第2开关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的第2整流元件,
上述第2串联电路与上述第1串联电路并联连接,
上述平滑部具有:在上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上述开关电路并联连接的平滑电容器,
上述升压电感器部具有:
第1电感器,其一端与上述第1开关元件和上述第1整流元件的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冲击电流抑制电路连接;和
第2电感器,其一端与上述第2开关元件和上述第2整流元件的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上述输入部连接。
CN2011205584788U 2011-02-22 2011-12-28 开关电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42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6264 2011-02-22
JP2011036264A JP2012175833A (ja) 2011-02-22 2011-02-22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34299U true CN202634299U (zh) 2012-12-26

Family

ID=4665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55847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4299U (zh) 2011-02-22 2011-12-28 开关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12986A1 (zh)
JP (1) JP2012175833A (zh)
CN (1) CN20263429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6348A (zh) * 2013-09-02 2015-03-18 Ls产电株式会社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6655838A (zh) * 2016-12-06 2017-05-10 珠海清英加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桥式隔离型软开关交流直流变换电源
CN111332143A (zh) * 2018-12-18 2020-06-26 李尔公司 用于功率因数校正器(pfc)的可变零电压切换(zvs)混合控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8344B2 (ja) * 2010-07-13 2015-03-04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2011511B1 (ko) * 2012-09-18 2019-08-1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전기차량용 전력제어장치
JP6107469B2 (ja) * 2013-06-27 2017-04-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702097B (zh) * 2013-12-04 2017-11-24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装置和通过电源装置产生电源的方法
JP6747163B2 (ja) * 2016-08-15 2020-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源装置
US10148169B2 (en) * 2016-11-23 2018-12-0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Bridgeless flyback converter circui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reof
JP6911671B2 (ja) * 2017-09-22 2021-07-28 Tdk株式会社 ブリッジレス力率改善回路
DE102018203499A1 (de) * 2018-03-08 2019-09-1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Wechselstromlad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Wechselstromlad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8203489B4 (de) * 2018-03-08 2022-05-19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Wechselstromlad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Wechselstromlad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381915B1 (en) * 2018-10-04 2019-08-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Variable delay for soft switching in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JP7398667B2 (ja) * 2020-03-11 2023-1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装置、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及び車両
TWM600502U (zh) * 2020-06-05 2020-08-21 立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短路保護的改良電路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671A (ja) * 1990-04-28 1992-01-17 Sharp Corp コンデンサ入力型直流電源回路
JPH07107734A (ja) * 1993-09-30 1995-04-21 Nec Corp 電源装置
US6411535B1 (en) * 2001-03-29 2002-06-25 Emc Corporation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with integral bridge function
US7403400B2 (en) * 2003-07-24 2008-07-22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Series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power factor correcting power supply
US6949915B2 (en) * 2003-07-24 2005-09-27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Opposed current converter power factor correcting power supply
JP2005073403A (ja) * 2003-08-25 2005-03-17 Sony Corp 突入電流抑制回路
US7164591B2 (en) * 2003-10-01 2007-01-16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oration Bridge-less boost (BLB)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topology controlled with one cycle control
US7787263B2 (en) * 2007-05-18 2010-08-3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a digital power supply
JP2009273335A (ja) * 2008-05-12 2009-11-19 Nichicon Corp 電源装置
JP5271691B2 (ja) * 2008-12-23 2013-08-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Ac−dcコンバータ
US8289737B2 (en) * 2009-08-11 2012-10-16 As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Bridgeless boost PFC circuits and systems with reduced common mode EMI
FR2953663B1 (fr) * 2009-12-03 2012-02-03 Aeg Power Solutions Bv Circuit de pre-charge pour convertisseur ac/dc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6348A (zh) * 2013-09-02 2015-03-18 Ls产电株式会社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EP2843815A3 (en) * 2013-09-02 2015-06-03 LSIS Co., Lt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CN104426348B (zh) * 2013-09-02 2018-04-27 Ls产电株式会社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6655838A (zh) * 2016-12-06 2017-05-10 珠海清英加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桥式隔离型软开关交流直流变换电源
CN111332143A (zh) * 2018-12-18 2020-06-26 李尔公司 用于功率因数校正器(pfc)的可变零电压切换(zvs)混合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75833A (ja) 2012-09-10
US20120212986A1 (en) 201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34299U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03828187B (zh) 具有正输出降压-升压转换器和在输入电源处的pfc的非隔离ac-dc转换器
Musavi et al. A phase shifted semi-bridgeless 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ed converter for plug 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ers
CN108604858A (zh) 用于电力电子系统和dc电网中的dc电压链路的即插即用纹波平息器
CN101714829A (zh)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WO2015096613A1 (zh) 在线互动式不间断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24534B (zh) 具功率因数修正的转换器电路
CN103647448B (zh) 集成降压-反激式高功率因数恒流电路及装置
TW201406020A (zh) 被動式功因校正電路
CN201690360U (zh) 一种分流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206422703U (zh) 一种基于高功率因素校正的单相ac‑dc变换器
CN101494388B (zh) 多电源输入变换器装置及不断电电源供应系统
CN103312142A (zh) 交流电源装置
CN102005915A (zh) 一种boost与buck集成的无桥单级pfc电路
CN103326650A (zh) 一种发电机的自并励励磁系统
CN206820665U (zh) 一种具有双重模式的模块供电电路
CN207926461U (zh) 一种用于母线电容软起的ac-dc隔离变换电路
CN203015174U (zh) Led驱动电路
CN209170218U (zh) 一种pfc升压主功率电路
CN102638161A (zh) 用于dc电器的电源电路
CN206472045U (zh) 一种应用于开放式开关电源的交流/直流电源变换器
CN206850664U (zh) 用于变流器的开关电源及变流器
CN112689363A (zh) 电源转换器
CN112738953A (zh) 电源转换器
CN202444311U (zh) 电力专用不间断电源中的一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