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49086U - 汽车扰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扰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449086U CN202449086U CN2012200176378U CN201220017637U CN202449086U CN 202449086 U CN202449086 U CN 202449086U CN 2012200176378 U CN2012200176378 U CN 2012200176378U CN 201220017637 U CN201220017637 U CN 201220017637U CN 202449086 U CN202449086 U CN 2024490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tomobile
- spoiler
- driver element
- flow device
- control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扰流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汽车风阻较大且行驶稳定性较低的问题。本汽车扰流装置,其包括一控制单元、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开关单元、一能移动的设于汽车尾翼下方的扰流板、一与所述扰流板相联接的滑动单元、及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且与所述滑动单元相联接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所述滑动单元,所述滑动单元带动扰流板能移动的伸出汽车尾翼的后方。本汽车扰流装置能减小车辆后方涡流的长度和强度,进而能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系数,有效提升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燃油消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扰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作环境条件的都市化,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依赖汽车,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且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世界能源危机,石油价格上涨,使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成为汽车技术的重要课题。为了降低汽车行驶的空气阻力,降低油耗;现有的汽车在对其外形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对空气的有效导流。这样设计可以有一定的降低风阻的作用,但效果十分有限。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由于气流的影响,车辆后方形成的涡流的长度和强度较大。一方面增大了整车风阻;另一方面在高速行驶下,还会影响到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扰流装置,所述汽车扰流装置能有效减低风阻,还能增强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扰流装置,其包括一控制单元、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开关单元、一能移动的设于汽车尾翼下方的扰流板、一与所述扰流板相联接的滑动单元、及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且与所述滑动单元相联接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所述滑动单元,所述滑动单元带动扰流板能移动的伸出汽车尾翼的后方。
本汽车扰流装置通过设置控制单元、扰流板、滑动单元及第一驱动单元;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用者可通过按下开关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收到信号后控制第一驱动单元启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滑动单元,所述滑动单元则能带动扰流板伸出汽车尾翼的后方;如此则能减小车辆后方涡流的长度和强度,进而能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系数,有效提升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燃油消耗。所述扰流板伸出所述汽车尾翼的长度也可通过控制开关单元,再通过控制单元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汽车低速行驶时,使用者可以按下开关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收到信号后控制第一驱动单元启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滑动单元,所述滑动单元则带动所述扰流板缩回汽车尾翼的下方,以减小所述汽车的整体体积。
在上述的汽车扰流装置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具有一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设有驱动齿;所述滑动单元包括一与所述驱动齿相啮合且设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部的齿条,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与扰流板移动的方向一致。
在使用者按下开关单元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启动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驱动轴开始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由于驱动齿与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一驱动轴带动齿条往前或往后移动;由于齿条设于所述扰流板上,所述齿条带动所述扰流板往前或往后移动。
在上述的汽车扰流装置中,所述汽车扰流装置还包括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第二驱动单元、及一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相联接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设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部处,所述旋转轴的相对端设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部处且与第二驱动单元相联接。
在所述扰流板伸出所述汽车尾翼后,使用者可按下开关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收到信号后则开始控制第二驱动单元启动,第二驱动单元带动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扰流板在旋转轴的带动下开始旋转一定角度;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开关单元来控制所述扰流板旋转的角度,从而可以达到降低风阻的最佳效果。
在上述的汽车扰流装置中,所述扰流板的底部设有两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扰流板移动的方向一致;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设于相对应的导向槽中。
在使用者按下开关单元时,所述扰流板在滑动单元的带动下开始向后移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沿着所述导向槽向前相对移动。
在上述的汽车扰流装置中,所述每一导向槽前端的内壁凸设有一干涉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凹设有一与所述干涉部相配合的干涉槽。在使用者按下开关单元时,所述扰流板在滑动单元的带动下开始向后移动;所述扰流板伸出汽车尾翼最长的时候,所述干涉部设于所述干涉槽中。
在上述的汽车扰流装置中,所述开关单元包括分别与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第一控制按钮及第二控制按钮,所述第一控制按钮及第二控制按钮分别设于汽车仪表盘处。所述第一控制按钮与第一驱动单元相对应,所述第二控制按钮与第二驱动单元相对应。
在上述的汽车扰流装置中,所述扰流板的后端面大致呈弧状。如此设置可达到更好的导流效果。
在上述的汽车扰流装置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及第二驱动单元均为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扰流装置通过设置控制单元、扰流板、滑动单元及第一驱动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开关单元的信号后,则驱动第一驱动单元启动,所述滑动单元在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带动扰流板能移动的伸出所述汽车尾翼的后方;如此则能减小车辆后方涡流的长度和强度,进而能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系数,有效提升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燃油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扰流装置与汽车尾翼结合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本汽车扰流装置在应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中,10、汽车尾翼;20、扰流板;21、导向槽;31、齿条;40、第一驱动单元;50、第二驱动单元;60、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汽车扰流装置包括一控制单元(图中未示)、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开关单元(图中未示)、一能移动的设于汽车尾翼10下方的扰流板20、一与所述扰流板20相联接的滑动单元、及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且与所述滑动单元相联接的第一驱动单元40、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第二驱动单元50、及一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50相联接的旋转轴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及第二驱动单元50均为电机。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所述开关单元包括分别与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第一控制按钮及第二控制按钮;所述第一控制按钮及第二控制按钮分别设于汽车仪表盘处。所述第一控制按钮与第一驱动单元40相对应,所述第二控制按钮与第二驱动单元50相对应。所述扰流板20的后端面大致呈弧状;如此设置可达到更好的导流效果。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设有两前后延伸的导向槽21。所述导向槽21的延伸方向与扰流板20移动的方向一致。所述旋转轴60的两端分别设于相对应的导向槽21中。每一导向槽21前端的内壁凸设有一干涉部(图中未示)。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具有一第一驱动轴(图中未示);所述第一驱动轴设有驱动齿。所述滑动单元包括一与所述驱动齿相啮合且固设于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的齿条31。所述齿条31的延伸方向与扰流板20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旋转轴60的相对端设于第二驱动单元50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50启动时,可以带动所述旋转轴6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所述旋转轴60的两端分别凹设有一与所述干涉部相配合的干涉槽(图中未示)。所述旋转轴60的一端设于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处;所述旋转轴60的相对端设于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处且与第二驱动单元50相联接。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设定第一驱动轴顺时针旋转时,带动齿条31向后移动;所述第一驱动轴逆时针旋转时,带动齿条31向前移动。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用者可通过按下第一控制按钮;所述控制单元收到信号后控制第一驱动单元40启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的第一驱动轴开始顺时针旋转;由于驱动齿与齿条31相啮合,所述第一驱动轴带动齿条31往前移动;由于齿条31设于所述扰流板20上,所述齿条31带动所述扰流板20往后移动以伸出汽车尾翼10的后方;所述旋转轴60的两端分别沿着所述导向槽21向前相对移动。如此则能减小车辆后方涡流的长度和强度,进而能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系数,有效提升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燃油消耗。所述扰流板20伸出所述汽车尾翼10的长度也可通过控制开关单元,再通过控制单元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当所述扰流板20伸出汽车尾翼10最长的时候,所述导向槽21的干涉部设于所述旋转轴60的干涉槽中。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此时,若使用者想要调整所述扰流板20的角度,使用者可按下第二控制按钮;所述控制单元收到信号后则开始控制第二驱动单元50启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50带动所述旋转轴6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所述扰流板20在旋转轴60的带动下开始向下或向上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控制按钮来控制所述扰流板20旋转的角度和方向,从而可以达到降低风阻的最佳效果。当汽车低速行驶时,使用者可以按下第一控制按钮;所述控制单元收到信号后控制第一驱动单元40启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的第一驱动轴开始逆时针旋转;由于驱动齿与齿条31相啮合,所述第一驱动轴带动齿条31往后移动;由于齿条31设于所述扰流板20上,所述齿条31带动所述扰流板20往前移动以缩回汽车尾翼10的底部,以减小所述汽车的整体体积。
综上所述,本汽车扰流装置通过设置控制单元、扰流板20、滑动单元及第一驱动单元40;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开关单元的信号后,则驱动第一驱动单元40启动,所述滑动单元在第一驱动单元40的驱动下带动扰流板20能移动的伸出所述汽车尾翼10的后方;如此则能减小车辆后方涡流的长度和强度,进而能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系数,有效提升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燃油消耗。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扰流装置包括一控制单元、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开关单元、一能移动的设于汽车尾翼(10)下方的扰流板(20)、一与所述扰流板(20)相联接的滑动单元、及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且与所述滑动单元相联接的第一驱动单元(40);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驱动所述滑动单元,所述滑动单元带动扰流板(20)能移动的伸出汽车尾翼(10)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具有一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设有驱动齿;所述滑动单元包括一与所述驱动齿相啮合且设于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的齿条(31),所述齿条(31)的延伸方向与扰流板(20)移动的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扰流装置还包括一与所述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第二驱动单元(50)、及一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50)相联接的旋转轴(60);所述旋转轴(60)的一端设于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处,所述旋转轴(60)的相对端设于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处且与第二驱动单元(50)相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20)的底部设有两导向槽(21),所述导向槽(21)的延伸方向与扰流板(20)移动的方向一致;所述旋转轴(60)的两端分别设于相对应的导向槽(2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导向槽(21)前端的内壁凸设有一干涉部,所述旋转轴(60)的两端分别凹设有一与所述干涉部相配合的干涉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包括分别与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的第一控制按钮及第二控制按钮,所述第一控制按钮及第二控制按钮分别设于汽车仪表盘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20)的后端面大致呈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及第二驱动单元(50)均为电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0176378U CN202449086U (zh) | 2012-01-16 | 2012-01-16 | 汽车扰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0176378U CN202449086U (zh) | 2012-01-16 | 2012-01-16 | 汽车扰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449086U true CN202449086U (zh) | 2012-09-26 |
Family
ID=46864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017637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49086U (zh) | 2012-01-16 | 2012-01-16 | 汽车扰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44908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01691A (zh) * | 2017-02-24 | 2018-09-07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车身 |
CN110155191A (zh) * | 2018-02-13 | 2019-08-23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后扰流板设备 |
-
2012
- 2012-01-16 CN CN2012200176378U patent/CN2024490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01691A (zh) * | 2017-02-24 | 2018-09-07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车身 |
CN108501691B (zh) * | 2017-02-24 | 2021-09-10 | 保时捷股份公司 | 车身 |
CN110155191A (zh) * | 2018-02-13 | 2019-08-23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后扰流板设备 |
CN110155191B (zh) * | 2018-02-13 | 2022-09-06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后扰流板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541427U (zh) | 平移式自动伸缩脚踏板 | |
CN202449086U (zh) | 汽车扰流装置 | |
CN202389448U (zh) | 一种循环球电动泵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 |
CN202389447U (zh) | 一种节能型车用液压助力转向油泵 | |
CN201923285U (zh) | 水上自行车 | |
CN201457023U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 | |
CN202389481U (zh) | 汽车车轮导流装置 | |
CN104309604A (zh) | 后轮辅助电驱动控制方法 | |
CN201305020Y (zh) | 电动搬运车驱动及转向机构 | |
CN200988545Y (zh) | 一种节能电动车 | |
CN202279189U (zh) | 一种手动挡电动自行车 | |
CN106828124A (zh) | 一种电动汽车 | |
CN209921020U (zh) | 一种后掀外滑式商用车电动天窗总成 | |
CN101643026A (zh) | 电动车飞轮驱动控制系统 | |
CN203264272U (zh) | 一种双马达玩具车 | |
CN109263471B (zh) | 一种汽车油门自动控制系统 | |
CN210912039U (zh) |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能量回收装置 | |
CN201329815Y (zh) | 太阳能汽车 | |
CN204647159U (zh) | 节能变档离合电机 | |
TWM421259U (en) | Power device for electric racing car | |
CN202279190U (zh) | 电动可折叠自行车 | |
CN202743140U (zh) | 汽车反光镜自动折叠装置 | |
CN203472512U (zh) | 后轮轮毂外附电动机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 | |
CN201643712U (zh) | 一种电动玩具车 | |
CN203438827U (zh) | 一种新型汽车发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