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68408U - 车辆座椅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68408U
CN202368408U CN2011203724971U CN201120372497U CN202368408U CN 202368408 U CN202368408 U CN 202368408U CN 2011203724971 U CN2011203724971 U CN 2011203724971U CN 201120372497 U CN201120372497 U CN 201120372497U CN 202368408 U CN202368408 U CN 202368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open bar
shank
locking
stri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7249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濑户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68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684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4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provided with a lock mechanism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ck-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包括枢转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的钩杆、感应杆和开放元件。钩杆被布置为通过与撞针相结合而将座椅靠背保持在升起位置。感应杆被布置为从感应杆不抵靠撞针的解锁位置向感应杆抵靠到撞针上的锁定位置移动。开放元件被布置为:当感应杆处于解锁感应位置时,被保持在开放元件抵靠在感应杆上的解锁位置;在感应杆从解锁感应位置向锁定感应位置移动过程中,被保持在开放元件离开感应杆并抵靠在钩杆上的不完全锁定位置;以及在感应杆移动到锁定感应位置时,移动离开感应杆和钩杆并被保持在锁定位置。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能够稳定指示锁定状态的报警元件的位置,并且座椅锁定装置能够正确地、可靠地指示锁定状态。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以如下可倾斜的方式锁定支撑在车体上的座位靠背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即:使得该座椅可以在升起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摆动,以将座椅锁定在升起位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在先技术中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包括:钩杆,该钩杆安装在座椅靠背上并被布置为与固定在车体上的撞针结合以将座椅靠背固定在升起位置;感应杆,其被布置为用以通过抵靠在撞针上而感知撞针与钩杆的结合;以及报警元件,其被布置为在指示为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在此位置撞针与钩杆结合)与指示为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在此位置撞针与钩杆脱离)之间跟随感应杆移动。专利文献1(JP4362556B2或US2006/0170270A1)显示了该类型的座椅锁定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专利文献1公开的座椅锁定装置中,报警元件的锁定/解锁位置是由感应杆的位置决定的。因此,如果撞针相对于座椅锁定装置的入口位置由于座椅安装位置的误差、座椅靠背活动部分的松动等原因而偏离了标准位置,用于感知锁定状态的感应杆的停止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会发生偏移。结果用于指示锁定状态的报警元件的位置容易变得不稳定,并且座椅锁定装置可能变得无法正确地指示锁定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在该装置中,报警元件与开放杆相连接,这样使得报警元件与该开放杆同步。以此布置方式,座椅锁定装置能够可靠地指示锁定状态而与用于感知锁定状态的感应杆停止位置的误差无关。专利文献2(JP2010-143330A或CN101746291A)。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可靠地探测锁定状态、解锁状态、不完全锁定状态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包括底部元件、钩杆、感应杆和开放元件。底部元件适合于被固定到车体和以可在升起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撑在该车体上的座椅靠背中的一个上。钩杆可枢转地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由第一弹簧在一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通过与由车体和座椅靠背中的另一个支撑的撞针相结合而将座椅靠背保持在升起位置。感应杆可枢转地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由第二弹簧在一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在撞针与钩杆结合时,抵抗第二弹簧的弹力,从解锁感应位置(在该位置感应杆不抵靠撞针)向锁定感应位置(在该位置感应杆抵靠撞针并移动到撞针上)移动。开放元件可枢转地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由第三弹簧在一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当感应杆处于解锁感应位置时,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在该位置,开放元件抵抗第三弹簧的弹力抵靠在感应杆上);在感应杆从解锁感应位置向锁定感应位置移动过程中,被保持在不完全锁定位置(在该位置,开放元件离开感应杆并抵靠在钩杆上);以及,在感应杆移动到锁定感应位置时,移动离开感应杆和钩杆并通过第三弹簧的弹力保持在锁定位置。
其中,开放元件被布置为借助于第三弹簧的弹力而抵靠底部元件,并通过抵靠所述底部元件而被保持在锁定位置。
其中,开放元件连接操作报警元件,这样当开放元件位于解锁位置时,操作报警元件被保持在解锁指示位置;当开放元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操作报警元件被保持在锁定指示位置,并且操作报警元件被布置为通过使操作报警元件抵靠引导元件而被保持在锁定指示位置,该引导元件对能够移动的操作报警元件进行支撑,即操作报警元件能够在解锁指示位置与锁定指示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开放元件包括:第一操作部,用以通过从锁定位置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超越解锁位置并抵靠在钩杆上而使得钩杆沿离开撞针的方向旋转;第二操作部,该第二操作部被布置为在开放元件被保持在不完全锁定位置时抵靠钩杆;以及第三操作部,该第三操作部被布置为在开放杆被保持在解锁位置时抵靠感应杆。
其中,开放元件包括枢转支撑在底部元件上并包含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的第一开放杆,以及与第一开放杆同轴地能够枢转地被支撑的第二开放杆,该第二开放杆包含第三操作部,且所述第一开放杆和第二开放杆被布置为第一开放杆能够沿锁定释放方向抵抗布置在第一开放杆和第二开放杆之间的第四弹簧的弹力旋转超越一位置,在该位置第二开放杆抵靠在底部元件上以防止第二开放杆进一步旋转。
其中,第一开放杆连接于操作报警元件,并被布置为借助于操作报警元件的操作而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能够稳定指示锁定状态的报警元件的位置,并且座椅锁定装置能够正确地、可靠地指示锁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后座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从解锁状态转向第一锁定状态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第一锁定状态前的不完全锁定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第一锁定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第一锁定释放操作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第二锁定状态前的不完全锁定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第二锁定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处于图5所示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10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座椅。在下文中,后向是指图1中的左斜上方向、图2中的左斜下方向以及图3-10中的向左的方向。前向是指图1中的右斜下方向、图2中的右斜上方向以及图3-10中的向右的方向。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车辆座椅1是车辆的后座。图1中所示的后座1包括适合于安装在车体地板上的坐垫2,和通过在侧向或向右方向和向左方向上延伸的铰杆(未示出)枢转安装在坐垫2后端部上的座椅靠背3,这样,座椅靠背3则能够向前以及向后倾斜。
座椅锁定装置4被安装在座椅靠背3中,并被布置为通过与固定在车体上的撞针5结合而将座椅靠背3保持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第一升起或直立位置和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升起或直立位置上。如图1所示,由双点划线示出的第二升起位置比由实线示出的第一升起位置更加向后倾斜。而且,座椅靠背3可以通过对一操作报警元件6的压迫操作使座椅锁定装置4脱开撞针5而向前倾斜到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折叠位置,该操作报警元件6被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肩部并被布置为上下移动。
撞针5是固定在车体上面对座椅靠背3一侧的位置上的元件。撞针5包括位于前面位置的第一结合部51,和位于与第一结合部51所在的前面位置向后隔开的后面位置的第二结合部52。
如图2所示,座椅锁定装置4包括底部元件7,其包括金属材料制成的底板71和金属材料制成的盖板72,所述底板71通过螺栓(未示出)固定到座椅靠背3的座椅框架(未示出)上,所述盖板72被安置为面对底板71的侧表面并被固定到底板71上。底部元件7上由沟槽73和74分别在底板71和盖板72上形成了大致位于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部的撞针接纳沟槽。撞针接纳沟槽73和7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具有当座椅靠背3升起后从后侧接纳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和第二结合部52的形状。
在底板71和盖板72之间设置有钩杆8、第一开放杆9和第二开放杆10以及感应杆11。钩杆8被布置为通过与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或第二结合部52相结合而将座椅靠背3保持在第一或第二升起位置。第一开放杆9通过竖向延伸的连接元件14与操作报警元件6相连接,该连接元件14在本例中为连接杆的形式。第一开放杆9和第二开放杆10构成开放元件。感应杆11被布置为探测撞针5与钩杆8的结合或脱离。
钩杆8枢转安装在第一枢轴12上,该第一枢轴12在撞针接纳沟槽73、74前侧上邻近撞针接纳沟槽73、74前端的位置处侧向(向左或向右)延伸,这样钩杆8可以在第一枢轴12上上下摆动。第一弹簧13卷绕第一枢轴12,并被布置为在锁定方向(图3-9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推压钩杆8。
图3-9仅示出了盖板72的下部,省略了其上部以使得座椅锁定装置4的内部结构清晰。
钩杆8包括第一结合凹槽81和第二结合凹槽82。第一结合凹槽81在钩杆8的下侧接近后端处向下开口,并被设计为从上方与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或第二结合部52相结合。第二结合凹槽82在位于第一结合凹槽81前侧的位置向下开口,并被设计为从上方与第一结合部51结合。
钩杆8还包括第一臂83、第二臂84、突出部85(突出的轴部)和斜边缘86。第一臂83向下突伸到位于第一结合凹槽81前侧上的下端。第二臂84在第一结合凹槽81和第二结合凹槽82之间向下突出一下端,该下端低于第一臂83的下端。突出部85为销的形式,并从钩杆8的一侧表面侧向突出。斜边缘86是第一臂83的后边缘,并倾斜延伸形成斜坡,以在座椅靠背3从折叠位置移动到升起位置时,使钩杆8抵抗第一弹簧13的弹力通过抵靠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的前部而旋转。
例如,当座椅靠背3处于折叠位置时,座椅锁定装置4处于座椅锁定装置4不与撞针5结合的解锁状态。在解锁状态,钩杆8通过第一弹簧13的弹力被保持在解锁位置上,在此解锁位置,第二臂84的下端抵靠盖板72,如图3所示。当座椅靠背3被保持在第一升起位置时,座椅锁定装置4处于第一锁定状态,在此状态钩杆8的第一结合凹槽81与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结合,如图6所示,且钩杆8通过抵抗第一弹簧13的弹力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而从解锁位置到达锁定位置。当座椅靠背3被保持在第二升起位置时,座椅锁定装置4处于第二锁定状态,在此状态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松动地装配在钩杆8的第二结合沟槽82中,且撞针5的第二结合部52与第一结合沟槽81结合,如图9所示,且钩杆8抵靠第一弹簧13的弹力被保持与第一锁定状态相同的锁定位置。如图7所示,在操作报警元件6受压的释放操作状态下,钩杆8从锁定位置沿解锁方向(图6和9中的顺时针方向)抵抗弹簧13的弹力旋转,且第一结合沟槽81和第二结合沟槽82从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和第二结合部52释放。
感应杆11位于钩杆8的侧面以与钩杆8重叠,并枢转安装于在底板71的撞针接纳沟槽73上方位置侧向延伸的第二枢轴15上。感应杆11由卷绕在第二枢轴15上的第二弹簧16沿逆时针方向迫压。
感应杆11包括形成于感应杆11后部下侧的感应部111。该感应部111向下凸出,并被布置为在第一结合部51或第二结合部52与钩杆8的第一结合沟槽81相结合时被驱动到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或第二结合部52上。感应杆11还包括后端,该后端成形为具有与钩杆8的斜边缘86同向倾斜的斜边缘113。斜边缘113是感应部111的后边缘。如图3所示,感应杆11的斜边缘113位于钩杆8的斜边缘86的前侧。也就是说,感应杆11的斜边缘113位于在撞针5插入方向上比钩杆8的斜边缘86的位置更深的位置上。
感应杆11还包括形成于感应杆11前端(图3中的右端)的抵靠部112。另一方面,底板71包括成形于底板71前端上部的停止部75。在解锁状态下,撞针5与钩杆8脱离,感应杆11借助第二弹簧16的弹力通过抵靠部112从下方抵靠到底板71的停止部75而被保持在解锁感应位置,如图3所示。此外,在第一锁定状态(或第二锁定状态)下,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或第二结合部52)与钩杆8的第一结合凹槽81结合,如图6(或图9)所示,感应杆被保持在锁定感应位置上,这是通过抵抗第二弹簧16的弹力而从解锁感应位置旋转预定角度,使感应部111被驱动到第一结合部51(或第二结合部52)上来实现的。
第一开放杆9枢转安装在感应杆11上方位置侧向延伸的第三枢轴17上,其处于底部元件7中,并在锁定方向(图3-9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被卷绕在第三枢轴17上的第三弹簧18迫压。
如图10所示,第三弹簧18包括由底板71保持的第一端和由第一开放杆9保持的第二端,这样第三弹簧18沿锁定方向施加压力到第一开放杆9上。第三弹簧18被设置为其压力或弹力比由第二弹簧16施加在感应杆11上的压力或弹力更小或更弱。
第一开放杆9包括连接部91及第一操作部92和第二操作部93。所述连接部91形成于第一开放杆9的后部,并通过连接元件14与操作报警元件6相连接。第一操作部92被布置为从后侧抵靠钩杆8的突出部85,并由此使钩杆8在开放杆9抵抗第三弹簧18的弹力旋转时从锁定位置沿解锁方向旋转,即从如6和9所示的锁定位置沿解锁方向(图6和9中的逆时针方向),与后文提及的操作报警元件6的解锁或锁定释放操作一致行动。第二操作部93被布置为从前侧抵靠钩杆8的突出部85,并由此在不完全锁定状态中将第一开放杆9保持在图5和8所示的不完全锁定位置,在该不完全锁定状态下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抵靠钩杆8的斜边缘86(或斜边缘86的前侧),且钩杆8抵抗第一弹簧的弹力从解锁位置沿解锁方向或锁定释放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操作报警元件6可滑动地支撑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状引导元件61中。引导元件61安装在座椅靠背3的肩部。操作报警元件6能够沿上下方向在引导元件61中滑动。操作报警元件6通过连接元件14与第一开放杆9的连接部91相连接,并被布置为与第一开放杆9同步,在锁定位置A(或锁定指示位置)、解锁位置B(或解锁指示位置)和比解锁位置B更深的锁定释放位置C(或锁定释放指示位置)之间移动。操作报警元件6可以被保持在锁定位置A,在此位置,操作报警元件6的上表面位于与引导元件61的上端大致等高的位置。可以通过下压操作报警元件6而将操作报警元件6从锁定位置A移动到解锁位置B并保持在解锁位置B。操作报警元件6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压迫释放操作移动到释放位置C,如图7所示。
第二开放杆10与第一开放杆9同轴枢转安装在第三枢轴17上,并由卷绕在第三枢轴17上的第四弹簧19沿逆时针方向迫压(参照第一开放杆9)。正常情况下,第二开放杆10由第四弹簧19的弹力保持在第二开放杆10的梯级部101从逆时针方向抵靠成形于第一开放杆9一侧的突出部94上的状态下。第二开放杆10还包括第三操作部102和抵靠部103。当感应杆11位于解锁感应位置与从该解锁感应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轻微旋转所达到的位置之间时,第三操作部102可以从上方抵靠在成形于感应杆11上部的抵接部114上。第二杆10的抵靠部103被布置为沿顺时针方向抵靠在形成于底板71上部的停止部76上,并由此限制第二开放杆10在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量。
如图10所示,第四弹簧19包括由第一开放杆9保持的第一端和由第二开放杆10保持的第二端。因此,第四弹簧19相对于第一开放杆9沿逆时针方向推压第二开放杆10。
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此构造的座椅锁定装置4按如下方式操作:
(i)当座椅靠背3处于折叠位置时(撞针5与钩杆8脱离):
如图3所示,钩杆8由第一弹簧13沿逆时针方向推压,并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同时第二臂84的下端抵接盖板72。感应杆11被第二弹簧16沿逆时针方向推压,并被保持在解锁感应位置,同时抵靠部112抵接底板71的停止部75。第二开放杆10被保持在第三操作部102抵靠感应杆11的抵接部114的位置上。第一开放杆9被第四弹簧19沿顺时针方向推压,并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同时突出部94抵接第二开放杆10的梯级部101。
在上述状态下,第一开放杆9通过第二开放杆10抵靠被保持在解锁感应位置的感应杆11而被准确地保持在解锁位置。操作报警元件6与第一开放杆9同步,操作报警元件6在引导元件61中被压入预定深度,并被保持在解锁位置B。因此,乘员可以通过视觉检查所述操作报警元件6的上表面压入引导元件61而确认解锁状态。
(ii)当座椅靠背3从折叠位置移向第一升起位置:
当座椅靠背3从折叠位置升起时,首先如图4所示,撞针5进入撞针接纳沟槽73、74,且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抵在钩杆8的斜边缘86上。因此,钩杆8抵抗第一弹簧13的弹力从解锁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在此状态下,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不再抵接感应杆11的斜边缘113。因此,感应杆11保持在解锁感应位置,且所述操作报警元件6和第一开放杆9、第二开放杆10被保持在解锁位置。
如图5所示,当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更深地移动进入撞针接纳沟槽73和74中时,第一结合部51抵靠钩杆8的斜边缘86,并同时抵靠感应杆11的斜边缘113。因此,钩杆8抵抗第一弹簧13的弹力从图4所示的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且感应杆11抵抗第二弹簧16的弹力从解锁感应位置沿顺时针方向向锁定感应位置旋转,这样使得其后部就被升起且前部被放低。
如图5所示,当感应杆11向锁定感应位置旋转时,第二开放杆10的第三操作部102下降使得该第三操作部102继续从上方抵靠感应杆11的抵接部114。借助此运动,第一开放杆9与第二开放杆10一起,在第三弹簧18的弹力作用下从解锁位置沿顺时针方向向锁定位置旋转。紧接着(或与此同时),第二开放杆10的第三操作部102脱离感应杆的抵接部114,第一开放杆9的第二操作部93从侧面抵靠钩杆8的突出部85,这样第一开放杆9被保持在不完全锁定位置。此外,所述操作报警元件6与第一开放杆9同步,停止在锁定位置A与解锁位置B之间的不完全锁定位置。
即使在不完全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座椅靠背3恰好停止在第一升起位置前的位置),也难以通过视觉确定座椅靠背是否被保持在第一升起位置,第一开放杆9被保持在不完全锁定位置,在此位置第一开放杆9抵靠钩杆8,从解锁位置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因此,乘员可以看见引导元件61的操作报警元件6的上端稍微压入(与第一开放杆9同步)。通过此操作,乘员可以确认不完全锁定状态。
当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从图5中所示的不完全锁定位置更深地移动到撞针接纳沟槽73,74中时,如图6所示,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结合到钩杆8的第一结合凹槽81中,这样座椅靠背3就被保持在第一升起位置。
在图6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钩杆8通过与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借助第一弹簧13的弹力相结合而被保持在锁定位置。感应杆11的感应部111移动到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上,并因此感应杆11旋转到锁定感应位置并通过抵抗第二弹簧16的弹力而被保持在锁定感应位置。第一开放杆9的第二操作部93脱离钩杆8的突出部85,并因此第二开放杆10依靠第三弹簧18的弹力顺时针旋转并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在此位置抵靠部103抵靠底板71的停止部76。第一开放杆9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处,所述第一开放杆9通过第二开放杆10而抵靠在底板71的停止部76上。因此,即使感应杆11的锁定感应位置由于撞针5的抵靠而发生上下偏移,该偏移不会对第一开放杆9产生影响,且因此第一开放杆9可以被不变地保持在正确的锁定位置。操作报警元件6与第一开放杆9同步移向锁定位置A。因此乘员可以观察到锁定位置A,在此位置操作报警元件6的上端与引导元件61平齐,且由此可视地确定锁定状态。
(iii)当座椅靠背3从第一升起位置移向折叠位置或第二升起位置:
在图6所示的第一锁定状态中,当座椅靠背3从第一升起位置向前倾斜到折叠位置时,操作报警元件6从锁定位置A压向超越解锁位置B的锁定释放位置C,如图7所示。借助此压迫操作,锁定释放操作从操作报警元件6通过连接元件14传递到第一开放杆9。第一开放杆9抵抗第三弹簧18的弹力从锁定位置沿锁定释放方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超越解锁位置,且第一操作部92从后侧抵靠钩杆8的突出部85。因此钩杆8抵抗第一弹簧13的弹力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
如图7所示,当钩杆8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时,座椅锁定装置4被带入锁定释放状态,在此状态,沟杆8的第一结合凹槽81与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分离,且将座椅靠背3保持在第一升起位置的锁定被释放。在此锁定释放状态,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随着座椅靠背3的向前运动而移出撞针接纳沟槽73、74,且座椅靠背3可以向折叠位置倾斜。
通过在锁定释放状态下向后推压座椅靠背3,座椅靠背3可以从第一升起位置移向第二升起位置。在此情况下,通过图8所示的状态,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更深地进入到撞针接纳沟槽73、74中而到达图9所示的位置。因此钩杆8在第一弹簧13的弹力的作用下移动到锁定位置,撞针5的第二结合部52结合到钩杆8的第一结合凹槽81中,且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松动地结合到第二结合凹槽82中。因此,座椅锁定装置被带入第二锁定状态且座椅靠背3被保持在第二升起位置。
在第二锁定状态,钩杆8被第一弹簧13的弹力保持在锁定位置。感应杆11的感应部111移动到撞针5的第二结合部52上,且感应杆11被第二弹簧16的弹力保持在锁定感应位置。第一开放杆9的第二操作部93与钩杆8的突出部85分离,且第一开放杆9在第三弹簧18的弹力作用下顺时针旋转并被保持在锁定位置A,在此位置第二开放杆10的抵靠部103抵靠底板71的停止部76。所述操作报警元件6与第一开放杆9的运动同步移动到锁定位置。因此,乘员可以通过观察锁定位置A而确认第二锁定状态,在此位置操作报警元件6的上表面与引导元件61平齐。
图8显示了不完全锁定状态,其中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抵靠感应杆11,感应杆11位于解锁感应位置与锁定感应位置之间,且钩杆8的第二臂84的下端移动到撞针5的第一结合部51上。在此状态下,第一开放杆9的第二操作部93从前侧抵靠钩杆8的突出部85,且第一开放杆9被保持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的不完全锁定位置上。因此,操作报警元件6相应地被保持在不完全锁定位置,因此乘员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报警元件6的位置而确认不完全锁定状态。
在第一开放杆9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二开放杆10在第四弹簧19的弹力作用下沿锁定释放方向与第一开放杆9一起向上旋转到预定位置。然而,如图7所示,第二开放杆10从逆时针方向抵靠底板71,随后,第二开放杆10不再在锁定释放方向上进一步旋转超越该位置。在防止第二开放杆10在锁定释放方向上进一步旋转的抵接之后,仅有第一开放杆9抵抗第四弹簧19的弹力在锁定释放方向上旋转。该布置方式降低了由于第一开放杆9在锁定释放方向上的旋转而导致的第二开放杆10的第三操作部102的活动范围,且因此便于或能够减小座椅锁定装置4的尺寸。
尽管上文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在上述教导下可以对该具体实施方式实施各种修改和变化。
(a)在前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开放元件被构造为包括第一操作部92和第二操作部93的第一开放杆9,和包括第三操作部102的第二开放杆10。替代地,可以采用通过第一开放杆9和第二开放杆10整体成型而形成的开放元件。在此情况下,开放元件包括整合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操作部92、93、102。
(b)在前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9所示,操作报警元件6在锁定状态下的锁定位置A由第二开放杆10的抵靠部103对底板71的停止部76的抵接决定。替代该布置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布置方式。在图11所示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操作报警元件60在锁定状态下的锁定位置由操作报警元件60从下方对成形于引导元件610上的突起610a的抵接决定。突起610a是像内向凸缘那样的内向突起,且被布置为抵靠操作报警元件60并由此限制操作报警元件60的向上运动。在此情况下,第二开放杆10的抵接部103被省略。操作报警元件60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适合于被装配到图11所示的引导元件610的内向突起610a中,而所述下部具有环形肩部表面,所述环形肩部表面围绕所述上部并向上面对且抵接图11所示的引导元件610的内向突起610a。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相比,在图11所示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操作报警元件60的锁定位置通过引导元件610与操作报警元件60的直接抵接而被准确地确定。
(c)可以在车体中安装座椅锁定装置4,并在座椅靠背3中安装撞针5。在此情况下,操作报警元件6(或60)被设置在车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锁定装置被布置为在锁定位置、解锁位置和不完全锁定位置保持开放元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锁定装置可以安全可靠地探测解锁状态、锁定状态和不完全锁定状态。
按照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个可能的解释,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包括钩杆、感应杆和开放元件,该钩杆、感应杆和开放元件由底部元件支撑,该底部元件适合于固定到车体和座椅靠背中的一个上,该座椅靠背以可在升起或直立位置与折叠或躺下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撑在车体上。钩杆(通过侧向或向左和向右延伸的第一枢轴12)枢转安装在底部元件上,由第一弹簧在一个方向(第二旋转方向,即图3-9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通过与由车体和座椅靠背中的另一个支撑的撞针相结合而将座椅靠背保持或固定在升起位置。感应杆(通过侧向(沿着第一枢轴)延伸的枢轴15)枢转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由第二弹簧在一个方向(第二旋转方向,即图3-9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通过感应杆11的抵接部112抵靠在第二旋转方向上限制感应杆的旋转的底部元件的停止部75)将座椅靠背保持在解锁感应位置,以被撞针5沿第一旋转方向(图示例子中的顺时针方向)抵抗第二弹簧的弹力从解锁感应位置旋转到锁定感应位置,在该锁定感应位置,感应杆(的感应部111)被撞针(的结合部51或52)推动。
开放元件9、10(通过侧向延伸的第三枢轴17)支撑在底部元件上,并被第三弹簧沿一方向(第一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推压,并布置为被保持在解锁位置,锁定位置或不完全锁定位置。位于解锁感应位置的感应杆抵靠开放元件(在图示的例子中,是通过感应杆的抵接部114抵接开放元件的第三操作部102),并由此将开放元件保持在解锁位置(借助用于感应杆的第二弹簧16的弹力,其大于用于开放元件的第三弹簧18的弹力)。当感应杆由于撞针的结合部51或52在感应杆11斜面113上滑动而沿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感应杆11(或感应杆的抵接部114)从开放元件(或第三操作部102)处移开,并由此允许开放元件借助第三弹簧18的作用沿第一方向或顺时针方向从解锁位置旋转到不完全锁定位置。在不完全锁定位置,开放元件离开感应杆并抵靠在钩杆上(通过开放元件的第二操作部93抵靠钩杆的突出部85)。当撞针进一步插入且撞针5的结合部51或52进入钩杆的结合凹槽时,钩杆和感应杆沿第二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撞针的结合部51或52更深地插入结合凹槽,并由此使钩杆和感应杆从开放元件上移开(钩杆8的突出部85移动离开开放元件的第二操作部93),且允许开放元件沿第一方向或顺时针方向从不完全锁定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开放元件(或开放元件的抵靠部103)抵靠底部元件(或抵靠底部元件的底板71的停止部76)。
在开放元件包括第一开放杆9和第二开放杆10的情况下,第一开放杆9(通过第三枢轴17)枢转支撑在底部元件上,并由第三弹簧18沿一个方向(第一方向或顺时针旋转方向)推压,且第二开放杆10(同样通过第三枢轴17)枢转支撑在底部元件上,并由(放置在第一开放杆和第二开放杆之间的)第四弹簧19相对于第一开放杆沿第二方向或逆时针旋转方向推压,用于常规地将第一开放杆和第二开放杆保持在常态位置,在该常态位置第二开放杆(第二开放杆的梯级部101)抵靠第一开放杆(第一开放杆的突出部94)。第一开放杆和第二开放杆布置为被保持在解锁位置、锁定位置或不完全锁定位置。位于解锁感应位置的感应杆抵靠第二开放杆(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感应杆的抵接部114抵靠第二开放杆10的第三操作部102),并由此将第二开放杆(以及由第四弹簧保持在常规位置的第一开放杆)保持在解锁位置(借助用于感应杆的第二弹簧16的弹力,其大于用于开放元件的第三弹簧18的弹力)。当感应杆由于撞针的结合部51或52在感应杆11的斜面113上滑动而沿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感应杆11(或感应杆的抵接部114)从开放元件(或第三操作部102)处移开,并由此允许处于常规位置的第二开放杆和第一开放杆借助第三弹簧18沿第一方向或顺时针方向从解锁位置旋转到不完全锁定位置。在不完全锁定位置,第二开放杆10离开感应杆且第一开放杆9抵靠在钩杆上(通过第一开放杆的第二操作部93抵靠钩杆的突出部85)。当撞针进一步插入且撞针5的结合部51或52进入钩杆8的结合凹槽81时,钩杆和感应杆沿第二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撞针的结合部51或52更深地插入结合凹槽81,并由此使钩杆和感应杆从第一开放杆上移开(钩杆8的突出部85移动离开第一开放杆的第二操作部93),且允许第二开放杆沿第一方向或顺时针方向从不完全锁定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第二开放杆(或第二开放杆的抵靠部103)抵靠底部元件(或底部元件的底板71的停止部76)。
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11月18日提出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58206。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并入参考。
尽管上文通过参考特定的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在上述教导下,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下列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6)

1.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包括:
底部元件,该底部元件适于被固定到车体和以能够在升起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撑在该车体上的座椅靠背中的一个上;
钩杆,其被能够枢转地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由第一弹簧在一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通过与由车体和座椅靠背中的另一个支撑的撞针相接合而将座椅靠背保持在升起位置;
感应杆,其被能够枢转地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由第二弹簧在一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在撞针与钩杆结合过程中,抵抗第二弹簧的弹力,从感应杆不抵靠撞针的解锁感应位置向感应杆抵靠撞针并移动到撞针上的锁定感应位置移动;和
被能够枢转地支撑在底部元件上的开放元件,该开放元件由第三弹簧在一方向上推压,并被布置为:当感应杆处于解锁感应位置时,该开放元件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在该解锁位置,开放元件抵抗第三弹簧的弹力而抵靠在感应杆上;在感应杆从解锁感应位置向锁定感应位置移动过程中,该开放元件被保持在不完全锁定位置,在该不完全锁定位置开放元件离开感应杆并抵靠在钩杆上;在感应杆移动到锁定感应位置时,该开放元件移动离开感应杆和钩杆并通过第三弹簧的弹力保持在锁定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开放元件被布置为借助于第三弹簧的弹力而抵靠底部元件,并通过抵靠所述底部元件而被保持在锁定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开放元件连接操作报警元件,这样当开放元件位于解锁位置时,操作报警元件被保持在解锁指示位置;当开放元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操作报警元件被保持在锁定指示位置,并且操作报警元件被布置为通过使操作报警元件抵靠引导元件而被保持在锁定指示位置,该引导元件对能够移动的操作报警元件进行支撑,即操作报警元件能够在解锁指示位置与 锁定指示位置之间移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开放元件包括:第一操作部,用以通过从锁定位置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超越解锁位置并抵靠在钩杆上而使得钩杆沿离开撞针的方向旋转;第二操作部,该第二操作部被布置为在开放元件被保持在不完全锁定位置时抵靠钩杆;以及第三操作部,该第三操作部被布置为在开放杆被保持在解锁位置时抵靠感应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开放元件包括枢转支撑在底部元件上并包含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的第一开放杆,以及与第一开放杆同轴地能够枢转地被支撑的第二开放杆,该第二开放杆包含第三操作部,且所述第一开放杆和第二开放杆被布置为第一开放杆能够沿锁定释放方向抵抗布置在第一开放杆和第二开放杆之间的第四弹簧的弹力旋转超越一位置,在该位置第二开放杆抵靠在底部元件上以防止第二开放杆进一步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开放杆连接于操作报警元件,并被布置为借助于操作报警元件的操作而沿锁定释放方向旋转。 
CN2011203724971U 2010-11-18 2011-09-28 车辆座椅锁定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684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8206 2010-11-18
JP2010258206A JP5182962B2 (ja) 2010-11-18 2010-11-18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68408U true CN202368408U (zh) 2012-08-08

Family

ID=45092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7249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68408U (zh) 2010-11-18 2011-09-28 车辆座椅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82962B2 (zh)
CN (1) CN202368408U (zh)
GB (1) GB2485641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9312A (zh) * 2012-12-19 2014-06-25 格鲁坡·安托林-英杰尼瑞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可收缩座椅
CN104066617A (zh) * 2012-05-22 2014-09-24 约翰逊控制元件有限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配件以及车辆座椅
CN105857125A (zh) * 2016-05-10 2016-08-17 浙江华远锁业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后靠锁
CN107107779A (zh) * 2014-11-17 2017-08-29 安道拓卢森堡控股有限公司 安装车辆后座的靠背结构的方法以及车辆后座的折叠式靠背结构的枢转支撑件
CN108146309A (zh) * 2016-12-06 2018-06-1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体育场式座椅缓冲垫收起定位的惯性止动连接件
CN108621871A (zh) * 2018-05-31 2018-10-09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锁锁闭机构
CN108973793A (zh) * 2017-05-30 2018-12-1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9328152A (zh) * 2017-05-30 2019-02-12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10203112A (zh) * 2019-07-04 2019-09-06 苏州红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锁的解锁手柄
CN110891824A (zh) * 2017-07-13 2020-03-17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锁定装置
CN112074435A (zh) * 2018-04-27 2020-12-1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2687B2 (ja) * 2012-10-31 2016-08-3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CZ201472A3 (cs) * 2014-01-30 2015-08-12 Brano A.S. Automobilový zámek, zejména zámek opěradla zadních sedadel
KR101613273B1 (ko) * 2015-02-05 2016-04-19 대원산업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시트의 다단래치장치
KR101816683B1 (ko) 2016-07-18 2018-01-10 현대다이모스(주) 시트백 락킹 여부 판단장치
JP6864214B2 (ja) * 2016-09-30 2021-04-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用ラッ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94826A1 (en) * 2004-03-02 2005-09-08 O'callaghan Timothy S. Seat latch and latching method
JP4362556B2 (ja) * 2005-01-20 2009-11-11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4688685B2 (ja) * 2006-01-23 2011-05-25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EP1810875B1 (en) * 2006-01-23 2011-06-22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lock
JP4638936B2 (ja) * 2008-12-17 2011-02-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5252664B2 (ja) * 2010-11-18 2013-07-3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6617A (zh) * 2012-05-22 2014-09-24 约翰逊控制元件有限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配件以及车辆座椅
CN104066617B (zh) * 2012-05-22 2016-08-24 约翰逊控制元件有限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配件以及车辆座椅
CN103879312A (zh) * 2012-12-19 2014-06-25 格鲁坡·安托林-英杰尼瑞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可收缩座椅
CN107107779A (zh) * 2014-11-17 2017-08-29 安道拓卢森堡控股有限公司 安装车辆后座的靠背结构的方法以及车辆后座的折叠式靠背结构的枢转支撑件
CN105857125A (zh) * 2016-05-10 2016-08-17 浙江华远锁业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后靠锁
CN108146309A (zh) * 2016-12-06 2018-06-1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体育场式座椅缓冲垫收起定位的惯性止动连接件
CN108146309B (zh) * 2016-12-06 2022-03-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体育场式座椅缓冲垫收起定位的惯性止动连接件
CN109328152A (zh) * 2017-05-30 2019-02-12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8973793A (zh) * 2017-05-30 2018-12-1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9328152B (zh) * 2017-05-30 2021-04-13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US11021083B2 (en) 2017-05-30 2021-06-01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Seat lock device
CN110891824A (zh) * 2017-07-13 2020-03-17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锁定装置
CN112074435A (zh) * 2018-04-27 2020-12-1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8621871A (zh) * 2018-05-31 2018-10-09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锁锁闭机构
CN108621871B (zh) * 2018-05-31 2024-02-02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锁锁闭机构
CN110203112A (zh) * 2019-07-04 2019-09-06 苏州红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锁的解锁手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01117761D0 (en) 2011-11-23
GB2485641A (en) 2012-05-23
JP5182962B2 (ja) 2013-04-17
JP2012106676A (ja) 2012-06-07
GB2485641B (en)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68408U (zh) 车辆座椅锁定装置
EP1839938B1 (e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516914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00491159C (zh) 车座锁
US8573674B2 (en) Vehicle seat
CN101578197B (zh) 直立和跪撑座椅
CN103796872B (zh) 儿童座椅
EP2172361A1 (en) Vehicle seat
CN203739684U (zh)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CN101715397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2905934A (zh) 具有单个位置记忆和保持打开特征的容易进入座椅系统
CN103068622A (zh) 车辆用滑动轨道装置
CN102753761A (zh) 用于挖掘机臂的全自动联结器
CN101610934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4723981A (zh) 多用途车辆
CN108346925A (zh) 杆式连接器
CN104395141A (zh) 用于车辆的座位设备
CN100491158C (zh) 车座锁
CN206231267U (zh) 一种用于座椅的座垫气弹簧自动翻折机构
JP4313058B2 (ja) シートトラックスライド装置におけるメモリ付きウォークインロック機構
KR102037424B1 (ko) 차량의 폴드 앤 다이브 시트
KR101062549B1 (ko) 차량용 시트
CN101433410B (zh) 折叠式侧横栏的保持机构
CN103547477A (zh) 具有记忆装置的纵向可调节的车辆座椅
JP455573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