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75974U - 卡缘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缘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75974U
CN202275974U CN201120369322.5U CN201120369322U CN202275974U CN 202275974 U CN202275974 U CN 202275974U CN 201120369322 U CN201120369322 U CN 201120369322U CN 202275974 U CN202275974 U CN 202275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contact arm
bayonet connector
matrix
accep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6932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36932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75974U/zh
Priority to US13/346,509 priority patent/US844933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75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759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Abstract

一种卡缘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第一端子以及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体,所述基体的前端自下至上依次向前延伸一第一主体和一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凹设多个第一收容槽,于所述第一主体且位于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侧壁凹设一第一固持槽;多个第一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槽中,以及一第一弹性段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侧向弯折延伸一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固持部和所述第一弹性段,自所述第一弹性段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弹臂长度为所述第一接触臂本身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弹性段的长度之和,所以,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弹臂较长而弹性好,从而不易疲乏。

Description

卡缘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尤其涉及将至少一电子卡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的卡缘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习用的卡缘连接器100,如附图1,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以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多个第一端子11和多个第二端子12,其中,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一基体1,由所述基体1向前延伸一第一主体2和一第二主体3,所述第二主体3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上方,所述第一主体2、所述第二主体3以及所述基体1共同围设形成一插置空间4,以供一电子卡(未图示)插置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2上凹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21与所述插置空间4贯通,于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21的后壁进一步凹设一固持槽22部分位于所述基体1内,于所述第二主体3上凹设有多个第二收容槽(未标示)与所述插置空间4贯通,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1具有一第一固持部111固持于所述固持槽22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的前端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112,所述第一接触臂112具有一第一接触部112a进入所述插置空间4内且受所述电子卡(未图示)压制,以与所述电子卡(未图示)电性接触,每一所述第二端子12收容于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未标示)中,且部分显露于所述插置空间内与所述电子卡(未图示)电性接触。
于上述卡缘连接器100中,所述第一接触臂112直接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向前延伸所得,且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离所述第一接触部112a较近,因而,所述第一接触臂112的弹性臂长度不够长,以致弹性不好,进而,当所述第一接触臂112受所述电子卡(未图示)压制较久时,所述第一接触臂112因弹性不佳而容易疲乏。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接触臂具有较长的弹性臂以使弹性好而不易疲乏的卡缘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基体呈纵长设置,由所述基体向前延伸一第一主体和一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上方,由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以及所述基体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一插置空间,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上分别凹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和多个第二收容槽均与所述第一插置空间贯通,于所述第一主体且位于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侧壁凹设有一第一固持槽;多个第一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槽中,由所述第一固持部侧向弯折延伸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后延伸一第一弹性段位于所述收容槽中,自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后端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每一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面;多个第二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接触臂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串接部将所述第一固持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连,且所述第一串接部由所述第一固持部向下延伸形成,由所述第一主体的前端面凹设一第一通道贯穿至所述第一固持槽的底壁,所述第一串接部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中,亦或者,所述第一端子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串接部将所述第一固持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连,且所述第一串接部由所述第一固持部先向下延伸,再向后延伸形成,由所述第一主体的前端面凹设一第一通道贯穿至所述第一固持槽的底壁,由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面凹设一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贯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共同容置所述第一串接部;由所述基体向前延伸一第三主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上方,由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三主体以及所述基体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二插置空间,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第三主体上分别凹设有多个第三收容槽和多个第四收容槽均与所述第二插置空间贯通;所述卡缘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三端子和多个第四端子,每一所述第三端子包括一第三接触臂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具有一第三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二插置空间中,每一所述第四端子包括一第四接触臂收容于所述第四收容槽中,每一所述第四接触臂具有一第四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二插置空间中;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三接触臂位于同一平面;自所述第三接触臂向下延伸一第三焊接臂进入所述第一主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每一所述第三焊接臂具有一第三焊接部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面;所述第一焊接部较所述第三焊接部更靠近所述基体;所述第一收容槽向后凹设至所述基体中,所述第一弹性段和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后端容置于所述基体中;所述第一收容槽贯穿至所述第一主体的顶面和前端面,所述第一固持槽贯穿至所述第一主体的前端面,所述第一固持部抵触所述第一固持槽的上壁面和下壁面。
于本实用新型中,由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后延伸所述第一弹性段,再由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后端向前延伸所述第一接触臂,即由所述第一连接部先向后再向前弯择延伸两次以形成所述第一接触臂,因而,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弹臂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接触臂本身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弹性段的长度之和,即相当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弹臂的长度增加了一个所述第一弹性段的长度,因而,使得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弹臂较长而弹性较好,进而,当所述第一接触臂受一电子卡压制较久时,所述第一接触臂因弹性好而不容易疲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缘连接器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立体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剖视图;
图9为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图10为图6的前视示意图。
背景技术的附图标号:
卡缘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0   基体 1   第一主体 2
第一收容槽 21   固持槽 22   第二主体 3
插置空间 4            
第一端子 11   第一固持部 111   第一接触臂 112
第一接触部 112a            
第二端子 12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卡缘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0   基体 1   第一主体 2
第一收容槽 21   第一固持槽 22   第一通道 23
第二通道 24   第二主体 3   第二收容槽 31
第三收容槽 32   第三主体 4   第四收容槽 41
第一插置空间 5   第二插置空间 6      
第一端子 11   第一固持部 111   凸刺 111a
第一弹性段 112   第一连接部 113   第一接触臂 114
第一接触部 114a   第一焊接部 115   第一串接部 116
第二端子 12   第二接触臂 121   第二接触部 121a
第三端子 13   第三接触臂 131   第三接触部 131a
第三焊接臂 132   第三焊接部 133      
第四端子 14   第四接触臂 141   第四接触部 141a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以及图3,简要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卡缘连接器100为一单层卡缘连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其包括一基体1呈纵长设置,由所述基体1向前延伸一第一主体2和一第二主体3,所述第二主体3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上方,由所述第一主体2、所述第二主体3以及所述基体1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一插置空间5,于所述第一主体2和所述第二主体3上分别凹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21和多个第二收容槽31均与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贯通,于所述第一主体2且位于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21的侧壁凹设有一第一固持槽22;
多个第一端子11,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1具有一第一固持部111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槽22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侧向弯折延伸一第一连接部113,自所述第一连接部113向后弯折延伸一第一弹性段112容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1中,自所述第一弹性段112的后端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114,每一第一接触臂114具有一第一接触部114a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115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底面,多个第二端子12,每一所述第二端子12包括一第二接触臂12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1中,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121具有一第二接触部121a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
图4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为实际应用中较常见的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4至10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100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100为一种双层卡缘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多个第一端子11、多个第二端子12、多个第三端子13以及多个第四端子14。
请参阅图4,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一基体1呈纵长设置,由所述基体1向前延伸一第一主体2、一第二主体3以及一第三主体4依次由下至上设置,即所述第二主体3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上方,所述第三主体4位于所述第二主体3的上方。所述第一主体2、所述第二主体3以及所述基体1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一插置空间5,供以一第一电子卡(未图示)插置固定,所述第二主体3、所述第三主体4以及所述基体1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二插置空间6,供以一第二电子卡(未图示)插置固定。
请参阅图4以及图7,于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的下壁,即所述第一主体2上凹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21,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21贯穿至所述第一主体2的顶面和前端面,以使所述第一收容槽21与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贯通且呈两面开口状,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1能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前方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0中。于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21向后凹设至所述基体1中,以使得所述第一收容槽21于前后向上有足够的深度尺寸,进而,以方便所述第一端子11于前后向的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2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1的侧壁(左侧壁或者右侧壁)进一步凹设一第一固持槽22,所述第一固持槽22贯穿至所述第一主体2的前端面,且所述第一固持槽22具有一上壁面和一下壁面共同用以夹持固定所述第一端子11。
请参阅图4﹑图5以及图7,由所述第一主体2的前端面凹设有一第一通道23且向上贯穿至所述第一固持槽22的底壁,以使得所述第一固持槽22与所述第一通道23贯通。于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底面凹设一第二通道24与所述第一通道23相贯通,所述第一收容槽21、所述第一固持槽22、所述第一通道23以及所述第二通道24用以共同容置固定所述第一端子11,当然本设计不限于此,所述第二通道24是否开设视所述第一端子11的具体设计需要而定。
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于所述第二主体3分别凹设有多个第二收容槽31和多个第三收容槽32各自排成一排: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31向下贯穿至所述第二主体3的底面,以使得所述第二收容槽31与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相贯通,且向后贯穿至所述基体1的后端面,因而,所述第二端子12可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后方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0中,参见图2;所述第三收容槽32向前贯穿至所述第二主体3的前端面,向上贯穿至所述第二主体3的顶面,以使得所述第三收容槽32与所述第二插置空间6相贯通,且向后贯穿至所述基体1的后端面,因而,所述第三端子13可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后方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0中,参见图2。
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于所述第三主体4上凹设有多个第四收容槽41,所述第四收容槽41向下贯穿至所述第三主体4的底面,以使得所述第四收容槽41与所述第二插置空间6相贯通,且向后贯穿至所述基体1的后端,进而,所述第四端子14也能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后方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0中。
请参阅图4至图7以及图9,多个所述第一端子11,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1具有一第一固持部111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槽22中,且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的上端抵触至所述第一固持槽22的上壁面,其下端抵触至所述第一固持槽22的下壁面,以使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与所述第一固持槽22之间为干涉配合。于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第一固持部111更好地与所述第一固持槽22进行紧配合,于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的下端凸设有一凸刺111a。请进一步参见图7和图8,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侧向弯折延伸一第一连接部113,由所述第一连接部113向后延伸一第一弹性段112容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1中,所述第一弹性段112与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于侧向呈错开设置,即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所述第一连接部113将所述第一弹性段112与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相连。
自所述第一弹性段112的后端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114,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与所述第一弹性段112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具有一第一接触部114a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中,因而,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114a能与所述第一电子卡(未图示)相压接,进而,能与所述第一电子卡(未图示)达成电性连接。于本实施例中,为追求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具有更长的弹臂而弹性好,所述第一弹性段112部分延伸至所述基体1内,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段112和所述第一接触臂114的后端无干涉地容置于所述基体1,因而,所述第一接触臂114的弹臂长度更长弹性更好。
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的前端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115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底面,所述第一焊接部115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不在同一平面上,即侧向错开。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11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串接部116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23和所述第二通道24,所述第一串接部116将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与所述第一焊接部115相连,且所述第一串接部116由所述第一固持部111先向下延伸,再向后延伸形成,当然本设计不限于此,所述第一串接部116也可直接由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的前端向下延伸形成,则此时,所述第一串接部116只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23即可,而无需设置所述第二通道24。
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多个所述第二端子12,每一所述第二端子12包括一第二接触臂121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31中,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121具有一第二接触部121a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5,因而,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121a能与所述第一电子卡(未图示)相压接,进而,能与所述第一电子卡(未图示)达成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7,多个所述第三端子13,每一所述第三端子13包括一第三接触臂131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32,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131具有一第三接触部131a进入所述第二插置空间6中,因而,使得所述第三接触部131a能与所述第二电子卡(未图示)相压接,进而,能与所述第二电子卡(未图示)达成电性连接。自所述第三接触臂131的后端向下延伸一第三焊接部133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面,焊接固定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三焊接部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底面,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三焊接部可显露于所述基体1的底面。
请参阅图4至图10,于本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第一电子卡(未图示)与所述第二电子卡(未图示)上接触点位置设置的考量,以及所述绝缘本体10高密度布设端子(包括所述第一端子11、所述第二端子12、所述第三端子13以及所述第四端子14)的需要,使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与所述第三接触臂13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接触部114a与所述第三接触部131a位于同一平面。
此外,在上述之基础上,即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与所述第三接触臂131位于同一平面,利于所述卡缘连接器100中端子高密度的布设前提下,基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焊接垫的布局的考量,所述第一焊接部115与所述第三焊接部133呈侧向(左右)和前后向错开设置,且所述第三焊接部133需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4a的前方,即所述第一焊接部115较所述第三焊接部133更靠近所述基体1,为达成此设计之需要,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臂131向下延伸一第三焊接臂132进入所述第一主体2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的下方,每一所述第三焊接臂132具有一所述第三焊接部133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2的底面,且所述第三焊接部133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114a的前方,即靠近所述第一主体2的前端面。
由上述可知: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与所述第三接触臂131共面,且所述第三焊接臂132延伸至所述第一主体2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的下方,而占据所述第一主体2中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下方的空间;再加上,为适应轻薄化发展的趋势,所述第一主体2通常设置得较薄:于此,使得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下方的所述第一主体2的垂向尺寸过小,而无法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下方的所述第一主体2内开设凹槽去固持所述第一端子11;此外,所述第三焊接臂132因占据所述第一主体2中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下方的空间,而阻碍了所述第一焊接部115向所述基体1方向的设置。但,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持部111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进行一侧向偏移,即经由侧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与所述第一弹性段112相连,因而,可于所述第一收容槽21的侧壁凹设所述第一固持槽22来固持所述第一固持部111,而不存在因所述第一主体2的垂向尺寸过小而无法开设固持槽固持所述第一端子11的问题;此外,所述第一焊接部115经由所述第一固持部111向下延伸而得,因而,所述第一端子11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以下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和所述第三接触臂131所在平面侧向偏移,即不在一平面上,因而,所述第三焊接部133不会阻碍所述第一焊接部115向所述基体1方向的设置。
请参阅图4、图6以及图8,多个所述第四端子14,每一所述第四端子14包括一第四接触臂141收容于所述第四收容槽41中,每一所述第四接触臂141具有一第四接触部141a进入所述第二插置空间6,因而,使得所述第四接触部141a能与所述第二电子卡(未图示)相压接,以与所述第二电子卡(未图示)达成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
一、于本实用新型中,由所述第一连接部113向后延伸所述第一弹性段112,再由所述第一弹性段112的后端向前延伸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即由所述第一连接部113先向后再向前弯择延伸两次以形成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因而,所述第一接触臂114的弹臂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接触臂114本身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弹性段112的长度之和,即相当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的弹臂的长度增加了一个所述第一弹性段112的长度,因而,使得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弹臂增长而弹性较好,进而,使得在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受所述第一电子卡(未图示)频繁压制后,不易疲乏。
二、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臂114和所述第三接触臂13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连接部113将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与所述第一弹性段112相连,而所述第一连接部113经由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侧向弯折延伸形成,因而,所述第一固持部113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段112﹑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以及所述第三弹性臂131所在平面侧向偏移,进而,所述第一端子11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111以下部分(包括所述第一串接部116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15)均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段112﹑所述第一接触臂114以及所述第三弹性臂131所在平面侧向偏移,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1与所述第三焊接臂132的设置不会相互影响,进而,为考量具体设计的需要,所述第三焊接臂132可布设于所述第一主体2内,并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114的下方,且所述第一焊接部115可布设于所述第三焊接部133的后方,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下方,因而,所述第一焊接部115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未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0所占据的空间。
    三、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当所述端子(所述第一端子11、所述第二端子12、所述第三端子13以及所述第四端子14)进行高密度设置时,因所述第一焊接部115与所述第三焊接部133前后侧向(左右)错开设置,而使得相邻的二焊接部(第一焊接部115或所述第三焊接部133)之间的距离被拉大,进而,便于焊接。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基体呈纵长设置,由所述基体向前延伸一第一主体和一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上方,由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以及所述基体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一插置空间,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上分别凹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和多个第二收容槽均与所述第一插置空间贯通,于所述第一主体且位于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侧壁凹设有一第一固持槽;
多个第一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槽中,由所述第一固持部侧向弯折延伸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后延伸一第一弹性段位于所述收容槽中,自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后端向前延伸一第一接触臂,每一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中,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面;
多个第二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第二接触臂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一插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串接部将所述第一固持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连,且所述第一串接部由所述第一固持部向下延伸形成,由所述第一主体的前端面凹设一第一通道贯穿至所述第一固持槽的底壁,所述第一串接部容置于所述第一通道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串接部将所述第一固持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连,且所述第一串接部由所述第一固持部先向下延伸,再向后延伸形成,由所述第一主体的前端面凹设一第一通道贯穿至所述第一固持槽的底壁,由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面凹设一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贯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共同容置所述第一串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基体向前延伸一第三主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上方,由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三主体以及所述基体共同围设形成一第二插置空间,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第三主体上分别凹设有多个第三收容槽和多个第四收容槽均与所述第二插置空间贯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缘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三端子和多个第四端子,每一所述第三端子包括一第三接触臂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每一所述第三接触臂具有一第三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二插置空间中,每一所述第四端子包括一第四接触臂收容于所述第四收容槽中,每一所述第四接触臂具有一第四接触部进入所述第二插置空间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三接触臂位于同一平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三接触臂向下延伸一第三焊接臂进入所述第一主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每一所述第三焊接臂具有一第三焊接部显露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较所述第三焊接部更靠近所述基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向后凹设至所述基体中,所述第一弹性段和所述第一接触臂的后端容置于所述基体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贯穿至所述第一主体的顶面和前端面,所述第一固持槽贯穿至所述第一主体的前端面,所述第一固持部抵触所述第一固持槽的上壁面和下壁面。
CN201120369322.5U 2011-10-07 2011-10-07 卡缘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75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69322.5U CN202275974U (zh) 2011-10-07 2011-10-07 卡缘连接器
US13/346,509 US8449334B2 (en) 2011-10-07 2012-01-09 Card edge conne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69322.5U CN202275974U (zh) 2011-10-07 2011-10-07 卡缘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75974U true CN202275974U (zh) 2012-06-13

Family

ID=46196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69322.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75974U (zh) 2011-10-07 2011-10-07 卡缘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449334B2 (zh)
CN (1) CN20227597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6662B2 (en) * 2011-12-01 2013-10-15 Proconn Technology Co., Ltd. Card connector
CN203521687U (zh) * 2013-09-27 2014-04-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端子及包括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TWM468814U (zh) * 2013-08-28 2013-12-21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連接器料帶及其連接器模組
JP2016046020A (ja) * 2014-08-20 2016-04-0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部材
CN107799935B (zh) * 2016-09-06 2019-08-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7691045U (zh) * 2017-12-19 2018-08-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TWM568529U (zh) * 2018-04-27 2018-10-11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及其導電端子
US11594834B2 (en) * 2020-04-30 2023-02-28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6737B1 (en) * 1995-02-24 2001-01-23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Duplex connector assembly for use with plural cards
CN100492769C (zh) * 2002-05-10 2009-05-27 莫莱克斯公司 具有调谐阻抗端子的边缘卡连接器组件
US6666702B1 (en) * 2002-09-30 2003-12-23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atching differential impedance
US6926565B2 (en) * 2002-11-06 2005-08-09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tact for high speed connectors
CN2909564Y (zh) * 2006-04-13 2007-06-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CN200959379Y (zh) * 2006-08-18 2007-10-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029151Y (zh) * 2006-12-26 2008-02-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576789U (zh) * 2009-10-13 2010-09-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90016A1 (en) 2013-04-11
US8449334B2 (en) 2013-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75974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1498723U (zh) 电连接器
CN101800380B (zh) 网络线插头、网络线插头对和网络线
CN202585983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4393433A (zh) 横向式sim卡座及其手机
CN204696297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2363640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8539156U (zh) 平躺式电连接器
CN205081256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2904095B (zh) 电连接器
CN201383569Y (zh) 电连接器
CN202585947U (zh) 电连接器
CN202363626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3967314U (zh) 一种可插拔高速连接器
CN201440490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2282470U (zh) 电连接器
CN201773988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2759103U (zh) 电连接器
CN202259876U (zh) 一种排母连接器
CN203225378U (zh) 连接器的结构改良
CN201285954Y (zh) 电连接器
CN204633048U (zh) 电连接器
CN204615006U (zh) 电连接器
CN204538286U (zh) 电连接器
CN204732589U (zh) 低高度卡缘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