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21714U - 按压式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式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14U
CN202221714U CN2011203070493U CN201120307049U CN202221714U CN 202221714 U CN202221714 U CN 202221714U CN 2011203070493 U CN2011203070493 U CN 2011203070493U CN 201120307049 U CN201120307049 U CN 201120307049U CN 202221714 U CN202221714 U CN 202221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ke
operating body
push
substrate
guiding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070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对马光男
秋山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21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217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在设置在键盘装置等上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中,能够使作为键顶的操作体以始终稳定的姿态升降。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设置有在Y方向上移动的引导构件和进行升降动作的操作体,由操作体按压开关机构。在操作体上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控制倾斜部,第一按压倾斜部的升起角度比控制倾斜部的升起角度大。向上升方向被施力的操作体和引导构件在抵接点抵接,从而防止操作体与引导构件的晃动。当按压操作体时,在第一按压倾斜部和第二按压倾斜部的作用下,引导构件向Y2方向被按压,在设置在多个部位的控制倾斜部的作用下,操作体向Z2方向被拉入,因此操作体以水平姿态稳定地下降。

Description

按压式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置在键盘装置等输入部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尤其是涉及能够使操作体以稳定的姿态进行升降动作的按压式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键盘装置中使用的按压式输入装置。
该按压式输入装置构成为,在基板上设置有组装成X状的连杆机构,键顶由所述连杆机构支承,能够向接近基板的表面的下降方向和从基板的表面离开的上升方向进行动作。键顶被弹性体向上升方向施力。在基板的表面设置有开关机构,开关机构在键顶下降的力的作用下进行动作。
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利用组装成X状的连杆机构而从四个部位支承键顶的背面,因此键顶容易保持水平姿态地进行升降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40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5558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中,由于在基板与各键顶之间配置有将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连杆机构,因此用于组装一个键顶的部件个数多。此外,需要将连杆机构的四个轴部在一个键顶的背部安装成转动自如,因此安装作业繁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可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少的部件个数构成的、能够使操作体以稳定的姿态进行升降动作且安装容易的按压式输入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未作用按压力的状态下能够防止操作体的晃动的按压式输入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基板;向朝向基板的面的下降方向和从所述面离开的上升方向移动自如的操作体;对所述操作体向上升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操作体之间且向沿着所述面的引导方向移动自如的引导构件;通过所述操作体而动作的检测部,
在所述操作体与所述引导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按压倾斜部、第二按压倾斜部和控制倾斜部,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及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将所述操作体的下降力转换成所述引导构件的向引导方向的移动力,所述控制倾斜部将所述引导构件的向引导方向的移动力转换成所述操作体的下降力,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所述控制倾斜部朝向引导方向而空出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与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所述控制倾斜部是随着朝向引导方向而朝向上升方向的倾斜面,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所述控制倾斜部的从所述面升起的升起角度相同,所述第一倾斜按压部的所述角度比所述控制倾斜部的所述角度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中,当操作体被按压而引导构件在该下降力的作用下向水平的引导方向移动时,在引导构件的移动力的作用下,操作体在多个部位向下降方向被拉入。因此,即使在操作体上作用有偏向的按压力也能够以稳定的姿态进行下降动作。
此外,由于第一按压倾斜部与控制倾斜部的升起角度不同,因此在施力构件的作用下向上升方向被施力的操作体和引导构件以第一按压倾斜部和控制倾斜部而相互抵接,在未作用有操作力时,能够防止在操作体和引导构件这双方上产生晃动。
进而,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操作体和基板之间仅配置引导构件,因此部件个数减少,容易安装。并且通过减薄引导构件还容易实现薄型化。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所述控制倾斜部配置在夹着通过所述操作体的中心且所述面并行延伸的中心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所述控制部远离中心线的位置。
或者,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所述控制倾斜部配置在分别夹着通过所述操作体的中心与所述面并行且彼此正交地延伸的第一中心线Ox和第二中心线Oy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二倾斜按压部及所述控制部分别远离中心线Ox、Oy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控制倾斜部配置在夹着中心线的两侧,因此无论按压操作体的哪一位置,都能够使操作体以稳定的姿态进行升降动作。此外,由于第一按压倾斜部配置在比控制倾斜部远离中心线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操作体的缘部被按压时,也能够高效地将操作体的按压力转换成引导构件的移动力。
本实用新型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操作体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基板延伸的突起,在所述突起上形成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和所述控制倾斜部。
如上所述,通过在操作体上设置多个突起,并在突起上设置第二按压倾斜部和控制倾斜部,从而能够将升起角度小的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控制倾斜部形成得长,使用该第二按压倾斜部和控制倾斜部,能够使引导构件稳定地向引导方向移动,从而使操作体以稳定的姿态升降。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操作体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基板延伸的突起,在所述突起上形成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所述控制倾斜部。
通过将第一按压倾斜部、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控制倾斜部形成在同一突起上,能够使操作体的面积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基板上设有切口部,在所述切口部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引导缘部,所述引导缘部在与引导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朝向引导方向直线延伸,在所述引导构件上设置有在各所述引导缘部滑动的滑动凸部,所述滑动凸部空出间隔地配置在引导方向上。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引导构件被在基板的切口部平行地形成的引导缘部引导而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引导构件在移动时晃动。
进而,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引导构件上设置有在所述基板的所述面上滑动的面滑动部,且该面滑动部空出间隔地配置在引导方向上。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使引导构件在基板上以最小的负荷向引导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操作体之间设置有升降引导部,该升降引导部将所述操作体引导成该操作体被限制向引导方向动作而能够沿升降方向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仅通过在基板上重叠安装引导构件和操作体,从而引导构件和操作体被安装成不易脱落且能够顺畅地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施力构件由弹性体形成,在所述基板上配置有作为所述检测部的开关机构,由所述弹性体按压所述开关机构。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基板与操作体之间配置引导构件这样简单的结构,能够使操作体保持水平姿态地进行升降动作。此外,当在操作体上未作用操作力时,向上升方向被施力的操作体与引导构件彼此抵接,能够防止操作体的晃动。进而,本实用新型安装容易,且通过减薄引导构件而容易实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下颠倒地表示构成按压式输入装置的操作体的立体图。
图3是以图1的III-III线剖切安装后状态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是以图1的IV-IV线剖切安装后的状态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形成在基板上的切口部及引导缘部与形成在操作体上的滑动凸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以图1的VI-VI线剖切在操作体上未作用按压力时的按压式输入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7是以图1的VI-VI线剖切操作体下降后的按压式输入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8是按不同动作表示通过第一按压倾斜部、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控制倾斜部进行的引导动作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弹性体和检测部(开关机构)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按压式输入装置
2基板
2a基板的表面
3膜片
4弹性体
5引导构件
6操作体
21、22引导卡挂部
21a、22a卡止长孔
24、25切口部
24a、25a引导缘部
30开关机构(检测部)
51、52、53、54滑动凸部
51a、52a、53a、54a缘滑动部
51b、52b面滑动部
55、56卡止腿部
55a、56a卡止突部
58薄壁部
66、67滑动突部
70a、70b、70c、70d主抵接部
71a、71b、71c、71d主突起
72a、72b、72c、72d控制倾斜部
73a、73b、73c、73d第二按压倾斜部
74a、74b、74c、74d扩张部
75a、75b、75c、75d防脱部
77a、77b、78、79a、79b第一按压倾斜部
81a、81b、81c、81d孔部
82a、82b、82c、82d第二滑动部
83a、83b、83c、83d第三滑动部
87a、87b、88、89a、89b第一滑动部
101按压输入装置
105引导构件
106操作体
172控制倾斜部
173第二按压倾斜部
177第一按压倾斜部
182第二滑动部
187第一滑动部
F1、F2操作力
Ox第一中心线
Oy第二中心线
Y2引导方向
Z1上升方向
Z2下降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有基板2和设置在基板2上的膜片3。在膜片3上设置有作为施力构件的弹性体4及引导构件5,在其上配置有作为键顶的操作体6。
按压式输入装置1搭载于安装在个人计算机等上的键盘装置上。实际的基板2及膜片3具有比图1所示的部件更大的面积,多组弹性体4、引导构件5及操作体6排列在基板2及膜片3上。但是,在各图中将基板2和膜片3表示成构成一个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单位的这种大小的部件。
在图1所示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沿着基板2的表面2a的方向为X方向和Y方向。Z1方向是从表面离开的上升方向,Z2方向是接近表面的下降方向。引导构件5在基板2的表面2a滑动而沿Y1-Y2方向移动。Y2方向是在操作体6下降时引导构件5移动的引导方向。
图1所示的基板2由金属板形成。在基板2中,引导卡挂部21、21从X1侧的缘部的两个部位向Z1方向折弯形成,引导卡挂部22、22从X2侧的缘部的两个部位向Z1方向折弯形成。在引导卡挂部21、21上形成有朝向Y方向呈细长地开口的卡止长孔21a、21a,在引导卡挂部22、22上形成有同样朝向Y方向呈细长地开口的卡止长孔22a、22a。
基板2的中央部为支承部23,在比支承部23靠X1侧形成有切口部24,在比支承部23靠X2侧形成有切口部25。在切口部24的中心侧形成有引导缘部24a、24b,在切口部25的中心侧形成有引导缘部25a、25b。引导缘部24a、24b朝向Y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形成,引导缘部25a、25b也朝向Y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形成。引导缘部24a和引导缘部25a在X方向空出间隔地相互平行且向Y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引导缘部24b和引导缘部25b也在X方向空出间隔地相互平行且向Y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膜片3的中央部3a设置在基板2的支承部23上,至少支承部23与中央部3a经由粘接剂固定。在比中央部3a靠X1侧形成有切口部3b和3c,在X2侧形成有切口部3d、3e。形成在基板2上的引导卡挂部21、21分别通过切口部3b、3c而向Z1方向延伸,引导卡挂部22、22分别通过切口部3d、3e而向Z1方向延伸。形成在基板2上的引导缘部24a在切口部3b的内部露出,引导缘部24b在切口部3c的内部露出。此外,引导缘部25a在切口部3d的内部露出,引导缘部25b在切口部3e的内部露出。
如图9的放大剖视图所示,在膜片3的中央部3a的中心部分设置有作为检测部的开关机构30。
如图9所示,膜片3具有:基部片31、具有挠性的上部片32和位于两片31、32之间的间隔片33。基部片31、上部片32及间隔片33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片,彼此粘接固定。
如图9所示,在构成开关机构30的部分,在间隔片33上形成有孔,在基部片31与上部片32之间形成有空间部35。在空间部35的内部,在基部片31的上表面成对地设置有固定触点36、36,在上部片32的下表面设置有可动触点37。固定触点36、36与可动触点37由金或银等的薄膜形成。
作为施力构件的弹性体4由合成橡胶等形成。如图1和图9所示,弹性体4的环状的基部41的下表面设置在膜片3的中央部3a的表面,经由粘结剂或粘接剂固定。弹性体4在基部41的上部具有锥形状的弹性变形部42。如图9所示,基部41和弹性变形部42的内部为空洞部46,在空洞部46的内部一体地形成有从上部45沿Z2方向延伸的按压部44。
弹性体4以向Z方向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膜片3与操作体6之间,在弹性体4的上部45的作用下,操作体6始终向上升方向(Z1方向)被施力。弹性体4与操作部6的中央部抵接,操作体6的中央部朝向上升方向被施力。
当操作体6向Z2方向被按压时,通过操作体6压扁弹性体4,通过按压部44按压开关机构30。通过该按压力,在开关机构30中,上部片32向空间部35内弯曲,可动触点37与固定触点36、36接触,从而开关机构30从断开被切换为接通。
作为检测部发挥作用的开关机构不局限于图9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基部片31的上表面形成有高电阻体的膜,在上部片32的下表面形成电阻率比所述高电阻体的电阻率小的低电阻体的膜,通过电压变化等检测高电阻体的两端的电阻值的变化。在该开关机构中,在上部片32弯曲而低电阻体与高电阻体接触时,能够得到检测输出,且获取低电阻体与高电阻体的接触面积的变化而作为电阻值的变化,由此能够检测到操作体6的按压力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代替三层结构的膜片3而使用一张基部片31,在基部片31的中央部形成固定触点36、36或高电阻体的膜,在弹性体4的按压部44的下端形成可动触点37或低电阻体的膜。此外,作为检测部及开关机构还可以使用其他结构的部件。
引导构件5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引导构件5是Z方向的板厚尺寸比X方向和Y方向的宽度尺寸足够薄的板形状。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引导构件5上一体地形成有从朝向Y1侧的缘部51a附近朝向下降方向(Z2方向)成对突出的滑动凸部51和滑动凸部52。滑动凸部51和滑动凸部52在X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且在滑动凸部51与滑动凸部52的相互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缘滑动部51a、52a。此外,如图1和图4所示,在滑动凸部51和滑动凸部52上形成有朝下(朝向Z2)的面滑动部51b、52b。面滑动部51b和面滑动部52b形成在同一面上。
如图4和图5所示,滑动凸部51插入基板2的切口部24的内部,缘滑动部51a滑动自如地与引导缘部24a抵接,面滑动部51b滑动自如地与基板2的表面2a抵接。同样地,滑动凸部52插入基板2的切口部25的内部,缘滑动部52a滑动自如地与引导缘部25a抵接,面滑动部52b滑动自如地与基板2的表面2a抵接。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引导构件5上一体地形成有从朝向Y2方向的缘部5b附近朝向下降方向成对突出的滑动凸部53和滑动凸部54,滑动凸部53插入于形成在基板2上的切口部24中,滑动凸部54插入在切口部25中。形成在滑动凸部53上的缘滑动部53a滑动自如地与形成在基板2上的引导缘部24b抵接,形成在滑动凸部53上的面抵接部滑动自如地与基板2的表面2a抵接。同样地,形成在滑动凸部54上的缘滑动部54a滑动自如地与形成在基板2上的引导缘部25b抵接,且形成在滑动凸部54上的面抵接部滑动自如地与基板2的表面2a抵接。
如图4所示,在引导构件5上形成有从朝向X1侧缘部5c朝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卡止腿部55,在卡止腿部55上一体地形成有向X1方向突出的卡止突部55a。另外,在引导构件5上形成有从朝向X2侧的缘部5d朝向下方突出的卡止腿部56,且一体地形成有从卡止腿部56向X2方向突出的卡止突部56a。
如图1所示,X2侧的卡止腿部56和卡止突部56a在Y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有一对。虽然在图中未表示,但X1侧的卡止腿部55和卡止突部55a也同样地在Y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有一对。
引导构件5被安装成在形成于基板2的X1侧的引导卡挂部21、21和形成于基板2的X2侧的引导卡挂部22、22之间压抵在基板2上。此时,如图5所示,从引导构件5向下降方向(Z2方向)突出的滑动凸部51和53插入基板2的切口部24,滑动凸部52和54插入切口部25。并且,引导构件5的设置在X2侧的一对卡止腿部56、56稍微弹性变形,如图3和图4所示,卡止突部56a、56a嵌合于形成在基板2的引导卡挂部22、22上的卡止长孔22a、22a中。与此同时,引导构件5的设置在X1侧的一对卡止腿部55、55稍微弹性变形,卡止突部55a、55a嵌合于形成在引导卡挂部21、21上的卡止长孔21a、21a中。
通过卡止突部55a、55a嵌合于卡止长孔21a、21a、而卡止突部56a、56a嵌合于卡止长孔22a、22a,由此引导构件5在基板2上安装成不从其分离。如图3所示,引导构件5能够在基板2上沿Y1-Y2方向在如下范围内移动,即,卡止突部56a、56a在卡止长孔22a、22a内的可移动范围内、卡止突部55a、55a在卡止长孔21a、21a内的可移动范围。
如图5所示,设置在引导构件5上的滑动凸部51、53的缘滑动部51a、53a在基板2的引导缘部24a、24b滑动,滑动凸部52、54的缘滑动部52a、54a在引导缘部25a、25b滑动。滑动凸部51、52设置在引导构件5的朝向Y1侧的缘部5a附近,滑动凸部53、54设置在引导构件5的朝向Y2侧的缘部5b附近,滑动凸部51、52与滑动凸部53、54空出长距离地配置在Y方向上。如此,由于引导构件5在Y方向上隔开距离的位置通过四个部位的滑动凸部51、52、53、54支承在基板2上,因此引导构件能够以不在X-Y平面内产生大的倾斜或产生大的晃动的状态向Y方向顺畅地被引导而进行移动。
如图5所示,由设置在引导构件5上的滑动凸部51和滑动凸部52从X方向夹持基板2,由滑动凸部53和滑动凸部54从X方向夹持基板2。因此,卡止突部55a、55a难以从卡止长孔21a、21a脱离,卡止突部56a、56a难以从卡止长孔22a、22a脱离,引导构件5不易不慎从基板2脱离。
如图1所示,在引导构件5的中央部形成有沿Z1-Z2方向贯通的避让孔57,当引导构件5设置在基板2和膜片3上时,所述弹性体4位于所述避让孔57的内部。弹性体4固定在膜片3的上表面,另一方面,引导构件5向Y1-Y2方向移动,因此避让孔57为Y方向的内径尺寸比X方向的内径尺寸大的长孔。
作为键顶的操作体6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和图2所示,操作体6的在Z1侧显现的表面为按压部61。在操作体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Y1侧的缘部朝向下降方向(Z2方向)一体延伸的侧壁部62a和从Y2侧的缘部朝向下降方向一体延伸的侧壁部62b,并且在操作体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X1侧的缘部朝向下降方向一体延伸的侧壁部63a和从X2侧的缘部朝向下降方向一体延伸的侧壁部63b。侧壁部62a、62b、63a、63b连续而形成包围按压部61的外周整周的周壁部。
如图2所示,操作体6具有由按压部61的下表面61a与侧壁部62a、62b、63a、63b围成的空间部64。如图9所示,所述弹性体4的上部45位于空间部64的内部,弹性体4的上表面与按压部61的下表面61a抵接。
如图2所示,在操作体6的X1侧的侧壁部63a的内侧一体地形成有分别从Y1侧和Y2侧的端部朝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一对滑动突部66、66,在操作体6的X2侧的侧壁部63b的内侧一体地形成有分别从Y1侧和Y2侧的端部朝向下方突出的一对滑动突部67、67。
如图3所示,当操作体安装在基板2上时,操作体6的设置在X2侧的滑动突部67、67与基板2的形成在X2侧的缘部的两个引导卡挂部22、22的朝向Y1侧的缘部22b和朝向Y2侧的缘部22c抵接。并且,操作体6的设置在X1侧的滑动突部66、66,在两个引导卡挂部22、22的朝向Y1侧的缘部21b和朝向Y2侧的缘部21c上滑动,所述两个引导卡挂部22、22形成在基板2的X1侧的缘部。由滑动突部66、66从Y方向的两侧部夹持引导卡挂部21、21,由滑动突部67、67从Y方向的两侧夹持引导卡挂部22、22。由此,构成升降引导部,操作体6被安装成在不向Y1-Y2方向晃动的状态下可仅向升降方向(Z1-Z2方向)移动。
并且,当操作体6安装在引导构件5上时,在主抵接部70a、70b、70c、70d,引导构件5和操作体6组合成不易分离且能够相对移动。如图2所示,主抵接部70a、70b、70c、70d包括从操作体6的下表面61a斜向下突出的主突起71a、71b、71c、71d和如图1所示那样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四个部位的孔部81a、81b、81c、81d。
如图1和图2所示,主抵接部70a、70b与主抵接部70c、70d夹着通过操作体6的中心且与基板2的表面2a平行地延伸的第一中心线Ox而配置在其两侧,主抵接部70a、70c和主抵接部70b、70d夹着与通过操作体6的中心且和与基板2的表面2a平行地延伸的第一中心线Ox正交的第二中心线Oy地配置在其两侧。
在图6和图7中以剖视图示出主抵接部70b和主抵接部70d。在主抵接部70b,从操作体6延伸的主突起71b插入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孔部81b。主突起71b的朝向Y方向的倾斜面为控制倾斜部72b,主突起71b的朝向Y2方向的倾斜面为第二按压倾斜部73b。如图8放大表示的那样,控制倾斜部72b与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相互平行,是以随着朝向引导构件5移动的引导方向即Y2方向而沿上升方向(Z1方向)远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如图8所示,控制倾斜部71b和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相对于基板2的表面2a的升起角度θ1为大致45度。该升起角度θ1可以在例如30~60度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如图6和图8所示,在形成于引导构件5上的孔部81b的缘部彼此对置地形成有与控制倾斜部72b滑动的第二滑动部82b和与第二按压倾斜部73b滑动的第三滑动部83b。第二滑动部82b与第三滑动部83b的对置间隔为孔部81b的开口宽度。在形成有第三滑动部83b的部分,在引导构件5上形成有薄壁部58,且薄壁部58能够稍微弹性变形。此外,形成有第二滑动部82b的部分也形成为比引导构件5的其他部分薄的薄壁,且能够稍微弹性变形。
在主突起71b的前部(下端部)形成从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的下端部连续而从表面2a升起的升起角度比第二按压倾斜部73b大的扩张部74b,在主突起71b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宽度尺寸W2比孔部81b的开口宽度即第二滑动部82b与第三滑动部83b的对置间隔大的防脱部75b。
在安装操作体6时,当强行地将主突起71b的前部的防脱部75b插入引导构件5的孔部81b内时,设置有第三滑动部83b的薄壁部58与形成有第二滑动部82b的薄壁部分稍微弹性变形,如图6和图8所示,防脱部75b进入孔部81b的内部。此后,主突起71b难以从孔部81b拔出。
在图6所示的Y2侧的主抵接部70d也是同样,在一体地设置在操作体6上的主突起71d上形成有控制倾斜部72d和第二按压倾斜部73d。在主突起71d的前端形成有扩张部74d,且设置有防脱部75d。在孔部81d形成有第二滑动部82d和第三滑动部83d。在操作体6安装在引导构件5上时,形成有第二滑动部82d的部分稍微弹性变形,防脱部75d进入孔部81d。
如图1和图2所示,主抵接部70d和主抵接部70b构成为夹着第二中心线Oy线对称。在设置在操作体6上的主突起71a上形成有控制倾斜部72a和第二按压倾斜部73b,且形成有扩张部74a和防脱部75a。如图1所示,在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孔部81a形成有第二滑动部82a和第三滑动部83a,在形成有第三滑动部83a的部分形成有薄壁部58。
主抵接部70c和主抵接部70d构成为夹着第二中心线Oy线对称。在设置在操作体6上的主突起71c上形成有控制倾斜部72c和第二按压倾斜部73c,且形成有扩张部74c和防脱部75c。如图1所示,在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孔部81c形成有第二滑动部82c和第三滑动部83c。
各控制倾斜部72a、72c、72d从表面2a升起的升起角度及各第二按压倾斜部73a、73c、73d从表面2a升起的升起角度与图8所示的控制倾斜部72b及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的升起角度θ1相同。
如图2所示,在操作体6的Y1侧的侧壁部62a的内侧的中央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7a,同样在侧壁部62a的内侧且在X1侧和X2侧的两端部一体地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7b、77d。在Y1-Y2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位于X1-X2方向上的侧壁部63a、63b的内侧的两个部位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8、78。
在主突起71c和主突起71d的中间位置也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9a。在主突起71c的与控制倾斜部72c并列的位置上一体地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9b,在主突起71d的与控制倾斜部72d并列的位置上一体地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9b。
图8中示出设置在操作体6的Y1侧的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第一按压倾斜部77b是随着朝向Y2方向而朝向基板2的上升方向(Z1方向)的倾斜面。第一按压倾斜部77b从基板2的表面2a升起的升起角度θ2比控制倾斜部72b及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的升起角度θ1大,θ2大致为60度。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的升起角度θ2比控制倾斜部72b及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的升起角度θ1大即可,可以在例如50~75度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其他的第一按压倾斜部77a、78、79a、79b为与图8所示的按压倾斜部77b相同的倾斜面,升起角度θ2也相同。
如图1所示,在引导构件5的Y1侧的缘部5a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一按压倾斜部77a滑动的第一滑动部87a及分别与第一按压倾斜部77b、77b滑动的第一滑动部87b、87b。在引导构件5的X1侧的缘部5c和X2侧的缘部5d分别一体地形成有突起,突起的上缘部成为与第一按压倾斜部78、78滑动的第一滑动部88、88。
在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避让孔57的缘部形成有凹部,该凹部的上缘部成为与第一按压倾斜部79a滑动的第二滑动部89a。此外,在引导构件5的孔部81c的X1侧的缘部和孔部81d的X2侧的缘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一按压倾斜部79b、79b滑动的第一滑动部89b、89b。
如图2所示,第一按压倾斜部77a、77b、77b与第一滑动部87a、87b、87b的滑动抵接部为比主抵接部70a、70b远离第一中心线Ox的位置,位于操作体6的Y1侧的缘部。第一按压倾斜部78、78与第一滑动部88、88的滑动抵接部为分别比主抵接部70a、70b、70c、70d远离第二中心线Oy的位置,位于操作体6的X1侧和X2侧的缘部。此外,在操作体6的Y2侧,第一按压倾斜部79a、79b、79b设置在与控制倾斜部73c、73d在Y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一按压倾斜部77a、77b、78、79a、79b与第一滑动部87a、87b、88、89a、89b的滑动抵接部全部为八处,比主抵接部70a、70b、70c、70d的数量多。
接下来,说明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1的动作。
图3、图4、图6及图8(A)示出在操作体6上未作用Z2方向的按压力的非操作状态。在非操作状态下,操作体6在弹性体4的向上升方向(Z1方向)的作用力下上升。在各主抵接部70a、70b、70c、70d,控制倾斜部72a、72b、72c、72d与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第二滑动部82a、82b、82c、82d滑动,引导构件5向Y1方向移动。
如图8(A)所示,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的升起角度θ2比控制倾斜部72b的升起角度θ1大。当第一按压倾斜部77b与第一滑动部87b的抵接点(a)和控制倾斜部72b与第二滑动部82b的抵接点(b)的距离为L1时,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的倾斜先La与控制倾斜部72b的倾斜线Lb的间隔在任意位置都一定与所述距离L1一致。
由此,如图8(A)所示,即使在形成在操作体6上的主突起71b与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孔部81b之间存在间隙δ,在操作体6向Z1方向上升时,若在抵接点(b)控制倾斜部72b与第二滑动部82b抵接,则在抵接点(a)第一滑动部87b与第一按压倾斜部77b抵接。
控制倾斜部72a、72b、72c、72d设置在四个部位,第一按压倾斜部77a、77b、78、79a、79b设置在八个部位,操作体6和引导构件5必然在至少三个部位的抵接点(a)及至少三个部位的抵接点(b)抵接,在非操作状态下,不会在操作体6和引导构件5产生晃动。
如图3所示,形成在操作体6上的滑动突起67、67在引导卡挂部22、22的缘部22b、22c滑动,在X1侧同样也是,滑动突部66、66在引导卡挂部21、21的缘部21b、21c滑动,操作体6能够不在Y方向上动作而仅向升降方向(Z方向)动作。此外,如图8(A)所示,操作体6和引导构件5在抵接点(a)、(b)抵接,操作体6和引导构件5彼此嵌合成主突起71b不会从孔部81b向Z1方向脱出。由此,在非操作状态下,操作体不易向Z1方向脱出。
尤其是,在各主突起71a、71b、71c、71d的前部形成有防脱部75a、75b、75c、75d,如图6所示,防脱部75a、75b、75c、75d的宽度尺寸W1比形成在引导构件5上的孔部81a、81b、81c、81d的开口宽度大,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操作体6向Z1方向脱落。
其中,如图6所示,引导构件5的第三滑动部83a、83b的部分为薄壁部58,形成有第二滑动部82a、82b、82c、82d的部分也为薄壁部,因此,在安装时,当将各主突起71a、71b、71c、71d插入到孔部81a、81b、81c、81d时,能够通过所述薄壁部的弹性变形而比较容易地安装。此外,当强行以较强的力向Z1方向拉拽操作体6时,所述薄壁部弹性变形,能够取下操作体6而将按压式输入装置1分解。
当从非操作状态向Z2方向按压操作体6时,如图8(A)所示,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的下降力在抵接点(a)转换成引导构件5的向引导方向(Y2方向)的移动力。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的升起角度θ1比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的升起角度θ2小。因此,在操作体6略微下降,引导构件5被第一按压倾斜部77b按压而刚向Y2方向开始移动后,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碰到第三滑动部83b。然后,如图8(B)所示,伴随操作体6的下降动作,引导构件5的第一滑动部87b从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离开,引导构件5在第二按压倾斜部73b的作用下向Y2方向移动。
如此,在按压操作体6时,首先第一滑动部87b被第一按压倾斜部77b按压,然后第三滑动部83b被第二按压倾斜部73b按压,因此,即使在主突起71b与孔部81b之间具有间隙δ,但操作体6的下降力没有中断而是连续地转化成引导构件5向Y2方向的移动力,操作体6和引导构件5能够在不产生晃动的状态下顺畅地动作。
该动作在其他的第一按压倾斜部77a、78、79a、79b与其他的第二按压倾斜部87a、88、89a、89b的抵接部、以及其他的第二按压倾斜部73a、73c、73d与其他的第三滑动部83a、83c、83d的抵接部也是同样。
当引导构件5向Y2方向移动时,在四个部位的主抵接部70a、70b、70c、70d,设在引导构件5上的第二滑动部82a、82b、82c、82d在控制倾斜部72a、72b、72c、72d滑动,从各第二滑动部82a、82b、82c、82d对各控制倾斜部72a、72b、72c、72d向Z2方向作用拉入力。在操作体6被按压时,在四个部位的主抵接部70a、70b、70c、70d,由于操作体6上作用有向Z2方向的拉入力,因此,如图7所示,无论操作体6的按压部61的哪一位置被按压,操作体6都能够维持水平姿态而下降。
如图2和图6所示,在操作体6的Y1侧的侧壁部62a的内侧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7a、77b、77b。因此,如图6所示,即使在操作体6的偏向Y1侧缘部的位置施加操作力F1,也能够通过位于正下方的第一按压倾斜部77a、77b、77b向Y2方向按压引导构件,引导构件5开始顺畅地向Y2方向动作。然后,在四个部位的第二按压倾斜部73a、73b、73c、73d的作用下,引导构件5向Y2方向移动,向Z2方向的拉入力作用于四个部位的控制倾斜部72a、72b、72c、72d,操作体6在保持水平姿态的状态下下降。
如图2所示,在操作体6的Y2侧的侧壁部62b的紧靠内侧形成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9a、79b、79b。因此,如图6所示,即使在操作体6的偏向Y2侧缘部的位置施加操作力F2,也能够通过位于其附近的第一按压倾斜部79a、79b、79b使引导构件5开始向Y2方向动作,引导构件5能够向Y2方向移动,能够使操作体6在保持水平姿态的状态下下降。
如此,如图6所示,在引导构件5的接近Y1方向的全长的L2的范围内,无论在操作体6的哪一位置施加操作力,都能够使引导构件5开始向引导方向(Y2方向)动作,能够使操作体6在维持水平姿态的状态下进行下降动作。
进而,如图2所示,在操作体6的X1侧的侧壁部63a的内侧和侧壁部63b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按压倾斜部77b、78、79b,因此即使操作体6的偏向X1侧缘部或X2侧缘部的部位被按压,引导构件5也会立即朝向Y2方向开始动作,而操作体6维持水平姿态而顺畅地下降。
如图7所示,当操作体6下降时,通过图9所示的弹性体4的按压部44按压开关机构30的上部片32,可动触点37与固定触点36、36接触,开关机构30切换成接通。
在开关机构30切换成接通后,若解除对操作体6施加的向Z2方向的按压力,则弹性体4的回复力向Z1方向作用于操作体6的中央部。操作体6的中央部被按压,从而操作体6以稳定的姿态向Z1方向移动。此时,从四个部位的控制倾斜部72a、72b、72c、72d向第二滑动部82a、82b、82c、82d作用向Y1方向引导的力,引导构件5向Y1方向移动而复位。
接下来,对图10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按压输入装置10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0是用于说明引导构件105与操作体106的操作体动作的示意图。
图10所示的按压输入装置101具有向升降方向(Z1-Z2方向)动作的操作体106和向Y1-Y2方向移动的引导构件105,操作体106向Z2方向下降时,开关机构等检测部动作。
在图1至图9所示的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倾斜部和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控制倾斜部形成在操作体6上,但在图10所示的按压输入装置101中,第一按压倾斜部177、第二按压倾斜部173及控制倾斜部172形成在引导构件105上。
第二按压倾斜部173与控制倾斜部172的升起角度θ1与图8(A)所示的控制倾斜部72b的升起角度θ1相同,第一按压倾斜部177的升起角度θ2与图8(A)所示的第一按压倾斜部77b的升起角度θ2相同。
在操作体106上设置有与第一按压倾斜部177滑动的第一滑动部187、在第二按压倾斜部173和控制倾斜部172这双方滑动的第二滑动部182。
在非操作状态下,操作体106在弹性体4的作用下向Z1方向被施力而被抬起。由于第一按压倾斜部177与控制倾斜部172角度不同,因此在抵接点(a)第一滑动部187与第一按压倾斜部177抵接,在抵接点(b)第二滑动部182与控制倾斜部172抵接。因此,操作体106与引导构件105不会发生晃动。
当操作体106向Z2方向被按压时,由第一滑动部187按压第一按压倾斜部177,引导构件105朝向Y2方开始移动。此后,第二滑动部182与第二按压倾斜部173的间隙δ立即消失,然后,第二滑动部182在第二按压倾斜部173滑动,引导构件105向Y2方向移动,第二按压倾斜部177从第一滑动部187离开。在引导构件105向Y2方向移动时,通过设在多个部位的控制倾斜部172对第二滑动部182向Z2方向施加拉入力。因此,无论操作体6的哪一部位被按压,操作体106都保持水平姿态地下降。

Claims (11)

1.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基板;向朝向基板的面的下降方向和从所述面离开的上升方向移动自如的操作体;对所述操作体向上升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操作体之间且向沿着所述面的引导方向移动自如的引导构件;通过所述操作体而动作的检测部,
在所述操作体与所述引导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按压倾斜部、第二按压倾斜部和控制倾斜部,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及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将所述操作体的下降力转换成所述引导构件的向所述引导方向的移动力,所述控制倾斜部将所述引导构件的向引导方向的移动力转换成所述操作体的下降力,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所述控制倾斜部朝向引导方向而空出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所述控制倾斜部是随着朝向引导方向而朝向上升方向的倾斜面,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所述控制倾斜部的从所述面升起的升起角度相同,所述第一倾斜按压部的所述角度比所述控制倾斜部的所述角度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与所述控制倾斜部配置在夹着通过所述操作体的中心且与所述面并行延伸的中心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所述控制部远离中心线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和所述控制倾斜部配置在分别夹着通过所述操作体的中心与所述面并行且彼此正交地延伸的第一中心线Ox和第二中心线Oy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设置在分别比所述第二倾斜按压部及所述控制倾斜部远离中心线Ox、Oy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操作体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基板延伸的突起,在所述突起上形成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和所述控制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操作体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基板延伸的突起,在所述突起上形成所述第一按压倾斜部、所述第二按压倾斜部及所述控制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板上设有切口部,在所述切口部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引导缘部,所述引导缘部在与引导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朝向引导方向直线延伸,在所述引导构件上设置有在各所述引导缘部滑动的滑动凸部,所述滑动凸部空出间隔地配置在引导方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引导构件上设置有在所述基板的所述面上滑动的面滑动部,且该面滑动部空出间隔地设置在引导方向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操作体之间设置有升降引导部,该升降引导部将所述操作体引导成该操作体被限制向引导方向动作而能够沿升降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操作体之间设置有升降引导部,该升降引导部将所述操作体引导成该操作体被限制向引导方向动作而能够沿升降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构件由弹性体形成,在所述基板上配置有作为所述检测部的开关机构,由所述弹性体按压所述开关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构件由弹性体形成,在所述基板上配置有作为所述检测部的开关机构,由所述弹性体按压所述开关机构。
CN2011203070493U 2010-09-08 2011-08-24 按压式输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217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1188 2010-09-08
JP2010201188A JP2012059512A (ja) 2010-09-08 2010-09-08 押圧式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21714U true CN202221714U (zh) 2012-05-16

Family

ID=46043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0704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21714U (zh) 2010-09-08 2011-08-24 按压式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59512A (zh)
CN (1) CN20222171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1204A (zh) * 2013-02-08 2013-06-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开关及键盘
CN103531389A (zh) * 2013-09-16 2014-01-2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1204A (zh) * 2013-02-08 2013-06-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开关及键盘
CN103151204B (zh) * 2013-02-08 2015-06-1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开关及键盘
US9117599B2 (en) 2013-02-08 2015-08-25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Self-guided key switch and keyboard configured with same
CN103531389A (zh) * 2013-09-16 2014-01-2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CN103531389B (zh) * 2013-09-16 2015-09-0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59512A (ja)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09082B1 (en) Keyboard switch which produces press sound
EP1814130B1 (en) Slide switch
US8309870B2 (en) Leveled touchsurface with planar translational responsiveness to vertical travel
US20120268384A1 (en) Leveled touchsurface with planar translational responsiveness to vertical travel
KR102180169B1 (ko) 스마트 컨트롤러
CN101055809B (zh) 具有多开关通路的电转接器
CN102237215A (zh) 按压式输入装置
US10354816B2 (en) Operating device
CN202221714U (zh) 按压式输入装置
CN101377723B (zh) 输入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设备
US2011028566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actuator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3328058A (zh) 控制器支承装置和控制器的充电系统
CN201000845Y (zh) 多方向开关
US7301111B2 (en) Slide switch
US8946569B2 (en) Multi-directional button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6719789U (zh) 微动开关及鼠标
CN103083907B (zh) 电子装置及其摇杆
CN102867672A (zh) 开关
CN101978609A (zh)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多向滑动输入装置
JP3891761B2 (ja) 座標入力機構一体型キー入力装置
CN201355587Y (zh) 开关
CN202549676U (zh) 金属弹片开关
KR200464163Y1 (ko) 다방향 스위치
CN202948844U (zh) 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
CN106057537B (zh) 输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