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48844U - 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48844U
CN202948844U CN2012206211591U CN201220621159U CN202948844U CN 202948844 U CN202948844 U CN 202948844U CN 2012206211591 U CN2012206211591 U CN 2012206211591U CN 201220621159 U CN201220621159 U CN 201220621159U CN 202948844 U CN202948844 U CN 202948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case frame
actuator
button
ke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62115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智薰
金哲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48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488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3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dials or of equivalent devices;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use thereof
    • H04M1/236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dials or of equivalent devices;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use thereof including keys on side or rear 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按键装置用于通过按压而开闭设置在电子装置内部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装置包括在内部形成卡接部的壳体框架、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壳体框架的按键,其中,所述按键包括:按键顶部,一部分结构从所述壳体框架上的按键孔突出;凸缘,具有相比所述按键顶部更宽的面积,且在两侧具备支撑所述按键顶部的支撑片;致动器,与所述按键形成一体,朝所述开关单元突出预定距离,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时,该致动器的倾斜范围被所述卡接部限制。

Description

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键装置,尤其涉及应用于电子装置上的按键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电子装置中设置有便于用户操纵(例如,输入数据、移动光标、调整音量、锁定和解锁)电子装置的按键。一般来说,这种按键在形成于电子装置的壳体框架上的按键孔内以按键顶部的一部分突出的方式设置,采用通过由按键顶部朝电子装置的内侧方向突出的致动器对设置于电子装置内部的开关单元加压的机械方式。
这种开关单元与设置在电子装置内部的电路板形成电连接,且设置在上述致动器的加压范围之内,通过致动器的加压动作选择性地执行开关操作。据此,作为开关单元主要使用金属弹片,这种金属弹片在收到致动器的加压时,不仅实现开关功能,还给用户按压感。
图1为设置有按键的一般电子装置1的立体图。
作为电子装置1,图中示出了便携式终端,而作为按键100,示出了在电子装置1的侧面3突出的侧键。电子装置1的前面设置有显示装置4,显示装置4的上侧设置有听筒5,而在显示装置4的下侧设置有麦克风6。
此时,按键100可被用户按压,在按键100被按压时,发生沿上、下方向移动预定角度的现象。由于以往结构的按键100的这种预定角度比较大,
因此在长时间使用时容易损坏,其按压感下降也比较明显,导致电子装置1可靠性降低。
图2为现有技术的按键100的立体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按键100设置于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20上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2和图3,现有的按键100包括突出于形成在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上的按键孔21的按键顶部101、从按键顶部101延伸而形成,具有相比按键顶部101更宽的面积而布置在壳体框架20内侧的凸缘102、103、从凸缘102、103朝按键100的加压方向突出的致动器104。而且,凸缘102、103的两端形成有预定长度的支撑片105,该支撑片1052插入到形成在按键孔21两侧的支撑槽(未图示)内,以防止按键100通过壳体框架20的外侧或内侧方向脱离,并给按键顶部101提供能够返回到原位置的复原力。
因此,当将按键100设置于壳体框架20的按键孔21内时,仅按键顶部101突出,而凸缘102、103被限制在壳体框架20的按键孔21内侧面213、214。尤其,如图3所示,上侧凸缘102受限于按键孔21的内侧面上部213的限制,下侧凸缘103受到按键孔21的内侧面下部214的限制。
图4示出现有技术的按键100在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20内部移动的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按键顶部101向下侧方向移动的状态,(b)表示按键顶部101向上侧方向移动的状态。
现有技术中,当按键顶部101向上侧和下侧方向移动时,上部凸缘102和下侧凸缘103分别受限于按键孔21内侧面的上部213和下部214的限制的同时,按键顶部101将受到按键孔21的导入结构,即按键孔上部211和按键孔下部212的限制。
即,如(a)所示,当按键顶部101朝下侧方向移动时,上侧凸缘102受到按键孔21的内侧面的上部213的限制的同时,按键顶部101的下侧部分受到按键孔21的按键孔下部212的限制。
而且,如(b)所示,当按键顶部101朝上侧方向移动时,下侧凸缘103受到按键孔21的内侧面的下部214的限制的同时,按键顶部101的上侧部分受到按键孔21的按键孔上部211的限制。
据此,对于仅通过按键的凸缘102、103和形成于壳体框架20上的按键孔21的结构相互限制的安装结构来说,如图所示,按键顶部101会朝下侧方向转动7度以上,朝上侧方向转动9度以上,而如此大的转动角在按键100被频繁地按压的情况下,会导致按键100的损坏,且无法给用户提供所需的按压感。其结果,按键100的误操作将导致整个电子装置1可靠性的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小化按键的转动角的按键装置。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长时间反复地按压,也能够给用户提供恒定的按压感的按键装置。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上、下方向的转动叫最小化而即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损坏,由此提高电子装置的可靠性的按键装置。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备有即使长时间反复使用也能够执行可靠的动作的按键装置的电子装置。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装置,该按键装置用于通过按压而开闭设置在电子装置内部的开关单元,所述按键装置包括在内部形成卡接部的壳体框架、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壳体框架的按键,其中,所述按键包括:按键顶部,一部分结构从所述壳体框架上的按键孔突出;凸缘,具有相比所述按键顶部更宽的面积,且在两侧具备支撑所述按键顶部的支撑片;致动器,与所述按键形成一体,朝所述开关单元突出预定距离,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时,该致动器的倾斜范围被所述卡接部限制。
优选地,所述按键还包括从所述凸缘朝所述按键的按压方向突出的预定长度的至少一个卡接凸起。
优选地,所述卡接凸起设置在所述凸缘的边缘或者与所述致动器并排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包括至少一个卡接片和/或所述壳体框架内部的上侧面及下侧面。
优选地,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时,所述致动器或与所述致动器并排设置的所述卡接凸起的倾斜范围被限制在所述卡接片和所述壳体框架内部下侧面之间或者两个所述卡接片之间。
优选地,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时,形成于所述凸缘的边缘的所述卡接凸起的被卡接于所述壳体框架内部的上侧面及下侧面。
优选地,所述凸缘的厚度形成为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或下侧倾斜时使所述凸缘被所述壳体框架的上侧面及下侧面卡接。
优选地,所述按键顶部的倾斜范围被所述卡接部限制在5~5.5度范围之内。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采用如上所述的按键装置。
优选地,所述电子装置是便携式终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在按键朝上侧和下侧移动时,能够限制其移动的结构,能够最小化转动角,且能够预防按键的损坏,并能够提供良好的按压感。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长时间使用,按键装置也能够执行可靠的动作,由此能够提高配备该按键装置的电子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设置有按键的一般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按键的立体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按键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壳体框架上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4示出现有技术的按键在电子装置的壳体框架内部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按键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壳体框架内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在电子装置的壳体框架内部倾斜的状态的图。
图8至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装置的立体图。
主要符号说明
10为按键,11为按键顶部,12为凸缘,13为致动器,14为支撑片,20为壳体框架,21为按键孔,211为按键孔上部,212为按键孔下部,215为卡接片,216为壳体框架的上侧面,217为壳体框架的下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的优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键装置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设置有按键的一般的电子装置之中。
作为电子装置1,图中示出智能手机形便携式终端,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能够应用于具备用于输入数据的按键的各种形式的电子装置之中。而且,以下实施例中,按键装置以设置在电子装置的侧面的侧键为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可用作电子装置的所有的实体按键。
另外,电子装置1的前面2设置有显示装置4,显示装置4的上侧设置有听筒5,显示装置4的下侧设置有麦克风6(参照图1)。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按键装置的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设置于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20内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键装置包括在内部形成卡接部的壳体框架20、一部分突出于壳体框架20的按键10,该按键10包括:从形成在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20上的按键孔21突出的按键顶部11、从按键顶部11延伸而形成,具有相比按键顶部11更宽的面积并设置在壳体框架20内侧的凸缘12、从凸缘12朝按键10的加压方向突出的致动器13。致动器13通过与设置在电子装置1内部的开关单元接触而切换开关单元。这种开关单元可使用金属弹片。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卡接部包括至少一个卡接片215和/或壳体框架的上侧面216及下侧面217。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致动器13其X轴方向(参照图5)的长度相比现有的致动器更长。而且,在凸缘12的两端形成有预定长度的支撑片14,该支撑片14插入到形成在壳体框架20的按键孔21两侧的支撑槽(未图示)内,用于防止按键10向壳体框架20的外侧或内侧脱离,并提供能够使按键顶部11总是回到原始位置的复原力。
而且,所述卡接片215设置在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20的内部,以用于限定上述致动器13的上部131的位置,致动器13的下部132将受到壳体框架的下侧面217的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凸缘12仅仅起到防止按键顶部11从壳体框架20的内部向外部脱离的作用,不会干涉按键顶部11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即,在凸缘12受到按键孔21的内侧边缘面的限制之前,致动器12的上部131的位置将受到设置在壳体框架20的卡接片215的限制,或者致动器13的下部132的位置将首先受到壳体框架的下侧面217的限制,从而能够最小化按键顶部11的上侧方向和下侧方向的倾斜角。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按键10在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20内部倾斜的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按键顶部11向下侧方向倾斜的状态,(b)表示按键顶部11向上侧方向倾斜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a)所示,当按键顶部11向下侧倾斜时,致动器13的上部131将受到设置在壳体框架20内侧的卡接片135的限制,与此同时,按键顶部11的下部将受到作为按键孔21的导入部的按键孔下部212的限制。
而且,如(b)所示,当按键顶部11朝上侧方向倾斜时,致动器13的下部132将受到壳体框架的下侧面217的限制,与此同时,按键顶部11的上部将受到作为按键孔21的导入部的按键孔上部211的限制。即,本实用新型中,去除了以往的使按键顶部11的倾斜角变大的凸缘12的限制结构。
据此,如图7所示,随着按键10的相比以往沿X方向(参照图5)变长的致动器13的上部131卡接到设置在壳体框架20内侧的卡接片215,按键上,11朝下侧方向形成5度的倾斜角,而随着致动器13的下部132卡接到壳体框架的下侧面217,按键顶部11朝上侧方向形成约5.5度的倾斜角。由此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倾斜角显著地减小。
由此,与由凸缘12和按键孔21限制倾斜位置而只能形成的较大的转动角的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施例,只要通过改变致动器13的上部和下部的形状,且变更壳体框架20的卡接片215和下侧面217的形状,则可以进一步使上述转动角变小。
虽然在上面的说明中,利用壳体框架的下侧面217限制了致动器13的下部132,但可以利用如同限制致动器13的上部131的卡接片215的另外的卡接片限制致动器13的下部132。即,可以利用具有预定距离的至少两个卡接片限制致动器13的倾斜范围,从而使按键顶部11的倾斜范围处于5~5.5度之间。
图8至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装置的立体图。
在各个图中,按键均由按键顶部31、41、凸缘32、42、52以及从凸缘32、42、52的两端延伸而设置在电子装置的壳体框架20上形成的支撑槽内的支撑片35、45、55。
首先,图8的按键30包括布置在电子装置1的壳体框架20内部的卡接片215以及能够卡接到壳体框架20下侧面217的与致动器22并排设置的至少一个卡接凸起34。这种卡接凸起34在按键顶部31倾斜时能够卡接到设置在上述壳体框架20内部的卡接片215和壳体框架的下侧面217。此时,无需使致动器13沿X方向的长度变长,只需要设置预定长度的卡接凸起34即可。
而且,如图9所示,在设置有致动器43的凸缘42的边缘部位可按照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卡接凸起42。此时,卡接凸起42随着按键顶部的移动,能够卡接到布置在上述壳体框架20的上侧面216和下侧面217。
并且,如图10所示,可具备厚度D增加的凸缘52。此时,无需单独设置卡接凸起,厚度变大的凸缘52本身可在卡接到按键孔21内侧边缘面之前首先卡接到布置到壳体框架20的上侧面216和下侧面21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由至少一个卡接片215和/或壳体框架20内部的上侧面216及下侧面217构成的卡接部选择性地限制致动器13的倾斜范围以及凸缘的位置,可以使倾斜角最小化。
以上的说明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知道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之内导出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是显而易见的,但显然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按键装置,用于通过按压而开闭设置在电子装置内部的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装置包括在内部形成卡接部的壳体框架、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壳体框架的按键,其中,所述按键包括:
按键顶部,一部分结构从所述壳体框架上的按键孔突出;
凸缘,具有相比所述按键顶部更宽的面积,且在两侧具备支撑所述按键顶部的支撑片;
致动器,与所述按键形成一体,朝所述开关单元突出预定距离,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时,该致动器的倾斜范围被所述卡接部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还包括从所述凸缘朝所述按键的按压方向突出的预定长度的至少一个卡接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设置在所述凸缘的边缘或者与所述致动器并排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至少一个卡接片和/或所述壳体框架内部的上侧面及下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时,所述致动器或与所述致动器并排设置的所述卡接凸起的倾斜范围被限制在所述卡接片和所述壳体框架内部下侧面之间或者两个所述卡接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方向或下侧方向倾斜时,形成于所述凸缘的边缘的所述卡接凸起的被卡接于所述壳体框架内部的上侧面及下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的厚度形成为在所述按键顶部朝上侧或下侧倾斜时使所述凸缘被所述壳体框架的上侧面及下侧面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顶部的倾斜范围被所述卡接部限制在5~5.5度范围之内。
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按键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是便携式终端。
CN2012206211591U 2012-08-28 2012-11-21 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488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94573A KR101891151B1 (ko) 2012-08-28 2012-08-28 키 버튼 장치
KR10-2012-0094573 2012-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48844U true CN202948844U (zh) 2013-05-22

Family

ID=48424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62115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48844U (zh) 2012-08-28 2012-11-21 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891151B1 (zh)
CN (1) CN2029488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1173B (zh) * 2014-04-15 2015-12-01 Wistron Corp 按鍵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50454A (ko) * 2020-10-16 2022-04-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이드 키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27835B1 (ko) * 2002-08-02 2009-1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
KR100487614B1 (ko) 2002-08-14 2005-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사이드버튼 유동방지장치
KR100747032B1 (ko) 2006-05-25 2007-08-0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라이드 버튼의 유동방지구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1173B (zh) * 2014-04-15 2015-12-01 Wistron Corp 按鍵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891151B1 (ko) 2018-08-23
KR20140028404A (ko) 2014-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00008B2 (en) Side ke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2221915B (zh) 可动式触控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932711B (zh) 多向式按键
CN204668207U (zh) 电子设备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
JP6107556B2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
US7345253B2 (en) Key structures
US20120306785A1 (en) Touch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3415458U (zh) 棘轮弹簧及使用该棘轮弹簧的按钮开关
CN202948844U (zh) 按键装置及应用此的电子装置
US8450626B2 (en) Press key
CN101599377A (zh) 侧键组件及具该侧键组件的电子装置
CN101118810A (zh) 横推型推动开关
US7447008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apable of conveniently assembling and disassembling a key module
CN210575649U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0015452U (zh) 指纹识别模组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EP2685345B1 (en) Switch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9200542A (ja) リモコン送信機
CN207009336U (zh) 一种按键结构
CN203205297U (zh) 按压开关
KR20080056966A (ko) 버튼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바일기기
CN103730280A (zh) 一种按键及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19873255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1936783U (zh) 便携式终端的侧键固定结构
CN214478010U (zh) 一种卡座及移动终端
CN215417953U (zh) 按键壳体结构、按键外壳组件、按键组合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2

Termination date: 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