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58495U - 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 Google Patents

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58495U
CN202058495U CN2011200509028U CN201120050902U CN202058495U CN 202058495 U CN202058495 U CN 202058495U CN 2011200509028 U CN2011200509028 U CN 2011200509028U CN 201120050902 U CN201120050902 U CN 201120050902U CN 202058495 U CN202058495 U CN 202058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meter coaxial
small diameter
coaxial cable
framework
guard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5090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崎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58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5849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2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moisture, corrosion, chemical attack or weather
    • H01B7/282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fluid, e.g. water or humidity, into conductor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4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mounting or sec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竭力抑制成本提高,确保良好的防水性以及优良的通用性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在末端部分排列成平面状,除了末端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防水管(21)中,以各细径同轴电缆(12)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改变的程度捆扎,并插入到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中,将防水管(21)的端部压入到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中,从而使防水管(21)与树脂块(22)液密地连接,在树脂块(22)中的与防水管(21)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防水粘接带(23)。

Description

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捆扎多根细径同轴电缆而形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背景技术
在移动终端和小型摄像机等精密小型设备中,利用配线材料,将彼此可以滑动或者可以转动地连结的框体内的电路基板连接。作为上述配线材料,存在一种捆扎多根细径同轴电缆而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作为细径同轴电缆束的一个例子,已知以下技术,即,安装在向框体导入的导入位置处的防水部由密封盖以及安装在密封盖外周的O形环组成,防水部之间由防水管包覆,密封盖利用粘结材料与框体粘接,从而将防水管和防水部水密地安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604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由于O形环是由耐水性、耐热性、耐压缩性优良的弹性材料形成的高价部件,所以由于使用O形环而导致成本提高。另外,在安装O形环的位置处,必须在全周上形成O形环安装用的槽部,也由于密封盖形状的复杂化而导致成本提高。另外,由于O形环必须选择与该安装部的外径相对应的尺寸,除了外形为圆形的部件以外使用受到限制,所以缺乏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竭力抑制成本提高,并可以确保良好的防水性以及优良的通用性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特征在于,具有:多根细径同轴电缆;防水管;具有插入孔的块;以及防水粘接带,多根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在末端部分排列成平面状,将除了所述末端部分以外的一部分插入到所述防水管中,以各个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捆扎,并插入到所述块的所述插入孔中,将所述防水管的端部压入到所述块的所述插入孔中或者将所述块压入到所述防水管内,从而使所述防水管和所述块液密地连接,在所述块中的与所述防水管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设有所述防水粘接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的特征在于,该框体是利用上述任一细径同轴电缆束彼此连接的,所述块通过所述防水粘接带液密地与所述框体粘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中,优选在所述框体上形成有嵌合所述块的凹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与防水管液密地连接的块上,在该块中的与防水管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设有防水粘接带,所以通过利用防水粘接带将块粘接固定在框体上,而可以将块液密地与框体连接。由此,水不会经由细径同轴电缆向框体中浸入。另外,由于不需要由耐水性、耐热性、耐压缩性优良的弹性材料形成的高价O形环,所以不会导致成本提高,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并且,不需要如使用O形环的情况那样形成O形环的安装槽,也不会由于形状的复杂化而导致成本提高。O形环必须选择并准备与安装侧的外径相对应的直径尺寸,并且,除了外形为圆形的部件以外使用受到限制,但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不需要O形环,所以不存在对块的形状限制,可以与连接的框体侧相对应而使块形成各种外形,可以确保较高的通用性,同时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另外,通过在从框体上拆下并将块的防水粘接带去除后,再次向块粘贴防水粘接带,而可以再次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连结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移动电话终端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剖面图。
图3是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端部处的斜视图。
图4示出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变形例,是端部处的斜视图。
图5示出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端部的连接构造,是连接部位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水密性试验方法的情况的概略剖面图。
图7是表示气密性试验方法的情况的概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移动电话终端3的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彼此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11连接。
移动电话终端3的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端部之间,利用铰链4可以转动地连结,通过进行开闭而改变位置关系。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在其连结侧的端面分别形成有电缆插入孔5、6,从这些电缆插入孔5、6中分别导入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两端。另外,在铰链4上形成有连通孔4a,向该连通孔4a内插入有细径同轴电缆束11。
如图2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1具有捆扎多根(20~60根)细径同轴电缆12而成的束部10,两端的末端部分排列为平面状,安装有用于向移动电话终端3的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内的配线基板(省略图示)连接的连接器(被连接部件)13,并进行终端处理。
细径同轴电缆12构成为在与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剖面上,从中心朝向外侧具有中心导体、内部绝缘体、外部导体以及外皮,在各个端部处实施终端处理,外部导体、内部绝缘体、中心导体阶梯状地露出规定长度,从而与连接器13连接。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中,除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以外,也可以包括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另外,在附图中,较少地示出细径同轴电缆12的根数而进行简略化。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细径同轴电缆12是与AWG(American WireGauge)规格的AWG 40相比较细的同轴电缆。优选使用与AWG 44相比较细的极细同轴电缆。由此,细径同轴电缆束11容易弯曲,可以减小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转动时的阻力。另外,在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捆扎并形成束部10时,可以使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直径较细,可以实现在有限的配线空间中的高密度配线。
另外,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束部10插入到防水管21中,以各细径同轴电缆1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捆扎。将由该防水管21捆扎的束部10的一部分插入到形成在移动电话终端3的铰链4上的连通孔4a中。该防水管21具有优良的防水性,例如由氟系树脂、聚烯烃或者硅橡胶等质软的树脂或者上述材料的多孔体形成。
构成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束部10具有20根至60根程度的细径同轴电缆12。在细径同轴电缆12为AWG 46粗细的情况下,如果向防水管21中插入细径同轴电缆12并捆扎,则在细径同轴电缆12为60根的情况下,防水管21的内径可以落在2.0mm至2.5mm以内的范围中。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防水管21的两端与树脂块(块)22连结。该树脂块22例如由ABS、聚碳酸酯或者聚缩醛等硬质树脂形成,向形成在其中心的插入孔24中插入有细径同轴电缆12。
另外,在该树脂块22中,向插入孔24中压入防水管21的端部。由此,防水管21的外周面与插入孔24的内周面密接,防水管21液密地与树脂块22连接。另外,防水管21和树脂块22之间的连接部位优选利用粘结剂粘接,由此防水管21和树脂块22进一步可靠地以液密状态连接。另外,作为将防水管21和树脂块22的连接部位粘接的粘结剂,例如优选紫外线硬化性树脂。
树脂块22作为一个例子,剖面的外形形成为圆形,在与防水管21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面22a上,在插入孔24的周围环状地设置防水粘接带23。该防水粘接带23例如是将由聚酯组成的薄膜作为基材,在该基材的正反面层叠粘结剂而成的,成为大约大于或等于0.05mm而小于或等于0.1mm的厚度尺寸,大约大于或等于1mm而小于或等于2mm的宽度尺寸。另外,作为层叠在该基材上的粘结剂,例如优选丙烯酸系或者丁基橡胶系粘结剂。
将上述构造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端部的连接器13插入到第1框体1的电缆插入孔5中并进入到第1框体1内。在第1框体1中,在其端面上形成有俯视为圆形的凹部7,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树脂块22大致无间隙地嵌合在该凹部7中。并且,设置在该树脂块22的端面22a上的防水粘接带23与凹部7的底部7a粘接。由此,树脂块22与第1框体1液密地连接。
在第2框体2中也与第1框体1相同地,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1端部的连接器13插入到第2框体2的电缆插入孔6中,并且,使树脂块22大致无间隙地嵌合至形成在第2框体2的端面上的俯视为圆形的凹部8内。并且,设置在该树脂块22的端面22a上的防水粘接带23与凹部8的底部8a粘接。由此,树脂块22液密地与第2框体2连接。另外,也可以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树脂块22压入到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各个凹部7、8中。
在制造具有上述防水构造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时,首先,将两端与连接器13连接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如图2所述的状态)插入到防水管21中。然后,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上从其两端将树脂块22插入,向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中压入防水管21的端部并连接。另外,在树脂块22的与防水管21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面22a上粘贴防水粘接带23。
如上所述,在连接器13事先安装在细径同轴电缆12的端部,使连接器13穿过防水管21以及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的情况下,防水管21以及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的内径形成为可以使连接器13插入的大小。在难以向防水管21或者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中插入连接器13的情况下,只要向防水管21或者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中插入细径同轴电缆12,然后在细径同轴电缆12的端部安装连接器13即可。
在向构成移动电话终端3的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中安装细径同轴电缆束11时,首先,将连接器13插入到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插入孔5、6中,并进入到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中。然后,使两端的树脂块22分别与第1框体1的凹部7以及第2框体2的凹部8嵌合。由此,设置在各个树脂块22的与防水管21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处的防水粘接带23与凹部7、8的底部7a、8a粘接,各个树脂块22液密地与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液密地与防水管21连接的树脂块22上,在该树脂块22中的与防水管21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22a上设置有防水粘接带23,所以通过利用防水粘接带23将树脂块22与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粘接并固定,可以将树脂块22液密地与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连接。由此,水不会经由细径同轴电缆束11向第1框体1或者第2框体2内浸入。由此,可以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11容易地将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之间连接,其中,该细径同轴电缆束11能够得到良好的防水性,并且可以使弯曲半径较小,有利于反复弯曲。另外,由于细径同轴电缆12的密封性良好且噪音特性良好,所以可以进行稳定的信号输送。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需要由耐水性、耐热性、耐压缩性优良的弹性材料形成的高价O形环,所以不会导致成本提高,并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并且,不需要如使用O形环的情况那样在树脂块22上形成O形环的安装槽,不会由于形状的复杂化而导致成本提高。另外,由于不需要O形环,所以树脂块22的形状不会受到限制,树脂块22可以与连接的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侧相对应,形成除了剖面为圆形以外的各种外形,可以确保较高的通用性,并且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
例如如图4所示,为具有外形俯视为矩形状的树脂块25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与树脂块25的形状相对应,端面25a以及防水粘接带23的形状也为矩形。对于该细径同轴电缆束来说,是与分别形成在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中的俯视为矩形状的凹部7、8嵌合并连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O形环,所以即使树脂块的形状形成为俯视为矩形状等的除了圆形以外的形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
另外,通过在从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上拆下并去除树脂块22的防水粘接带23后,再次将防水粘接带23粘贴在树脂块22上,而可以再次使用细径同轴电缆束11。
另外,由于为树脂块22嵌合在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凹部7、8中的构造,所以即使细径同轴电缆束11弯曲,树脂块22也几乎不会由于该弯曲力而相对于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位移。即,即使细径同轴电缆束11弯曲,也不会对将树脂块22和凹部7、8的底面7a、8a粘接的防水粘接带23作用负载,由此,可以可靠地利用防水粘接带23长期保持树脂块22相对于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液密的连接状态。
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11可以容易地利用两端的连接器13与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内的配线基板等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向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中压入防水管21的端部,而将防水管21液密地与树脂块22连接,但也可以通过向防水管21的端部压入树脂块22,而将防水管21液密地与树脂块22连接。在该情况下,在防水管21由硅橡胶这样的具有弹性恢复力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利用防水管21的弹性恢复力确保良好的液密状态。另外,例如利用聚烯烃等的热收缩性树脂管作为防水管21,在向防水管21中压入树脂块22后,通过使防水管21的端部热收缩,可以将防水管21的端部更好地与树脂块22液密地连接。
另外,对于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束部10,例如可以利用将单丝纤维编织成筒状而获得的编织筒进行捆扎,或者也可以将与防水管21相比更滑的捆束带或线螺旋状地缠绕并捆扎,由此,可以实现向防水管21的插入作业的顺利性。
另外,作为细径同轴电缆束11,也可以后安装连接器13。即,也可以将安装连接器13前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插入到防水管21以及树脂块22的插入孔24中,然后在两端安装连接器13。
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在以下情况中,即,没有安装连接器13,而是如图5所示,直接或者经由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s)等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细径同轴电缆12向配线基板31连接。
在直接将细径同轴电缆12安装在配线基板31上的情况下,只要利用薄膜等将排列好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末端暂时固定在配线基板31上,利用软钎焊将细径同轴电缆12末端的中心导体与配线基板31的连接端子连接即可。另外,在末端部分处露出的外部导体与接地杆32连接。由此,细径同轴电缆12的各外部导体利用接地杆32而集中且容易地接地,可以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另外,可以良好地固定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间距。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并说明向铰链4的连通孔4a中插入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构造,但也可以在不向铰链4的连通孔4a中插入的构造中使用。
【实施例】
(水密性试验)
如图6所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两端分别与密闭的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连接,并浸入到水槽40内的水中,在水深1m的位置处放置30分钟。然后,捞出细径同轴电缆束11,确认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内有无浸水。将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两端的树脂块22上设有厚度为0.05mm的防水粘接带23的情况作为实施例1,将没有在树脂块22上设置防水粘接带23的情况作为对比例1,该防水粘接带23是在由聚酯薄膜组成的基材正反面上层叠丙烯酸系粘结剂而成的。其结果,在实施例1中,确认到在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内部中都未浸水。与其相对应,在对比例1中,水浸入到第1框体1以及第2框体2的内部。
(气密性试验)
如图7所示,准备一个面由模拟金属膜41a组成的密闭的加压膜盒41,在该加压膜盒41的底面上形成凹部42,在这些凹部42中分别嵌合细径同轴电缆束11两端的树脂块22。在该状态下,在从该加压膜盒41的空气导入口41b中注入空气后,将空气导入口41b密封,利用位移传感器43测定模拟金属膜41a的位移,调查空气有无从加压膜盒41中泄漏。另外,在向加压膜盒41中注入空气后,在10秒期间空气减少大于或等于0.5cc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空气泄漏。将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两端的树脂块22上设有厚度为0.05mm的防水粘接带23的情况作为实施例2,将没有在树脂块22上设置防水粘接带23的情况作为对比例2,该防水粘接带23是在由聚酯薄膜组成的基材正反面上层叠丙烯酸系粘结剂而成的。其结果,在实施方式2中没有空气泄漏。与其相对应,在对比例2中确认到空气泄漏。
根据上述水密性试验以及气密性试验的结果可知,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在树脂块22上设置防水粘接带23,无需使用O形环,就可以得到与O形环同等的良好的水密性以及气密性。

Claims (5)

1.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根细径同轴电缆;防水管;具有插入孔的块;以及防水粘接带,多根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在末端部分排列成平面状,将除了所述末端部分以外的一部分插入到所述防水管中,以各个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捆扎,并插入到所述块的所述插入孔中,将所述防水管的端部压入到所述块的所述插入孔中或者将所述块压入到所述防水管内,从而使所述防水管和所述块液密地连接,在所述块中的与所述防水管连接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设有所述防水粘接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粘接带是在薄膜基材上层叠粘结剂而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膜基材为聚酯薄膜,所述粘结剂为丙烯酸系或者丁基橡胶系粘结剂。
4.一种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其特征在于,
该框体是利用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彼此连接的,所述块通过所述防水粘接带液密地与所述框体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上形成有嵌合所述块的凹部。
CN2011200509028U 2010-02-26 2011-02-25 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584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1794 2010-02-26
JP2010041794A JP2011181216A (ja) 2010-02-26 2010-02-26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で接続された筐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58495U true CN202058495U (zh) 2011-11-30

Family

ID=44692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5090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58495U (zh) 2010-02-26 2011-02-25 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181216A (zh)
KR (1) KR200464835Y1 (zh)
CN (1) CN20205849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04773B2 (ja) * 2010-12-08 2013-10-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US9423674B1 (en) 2013-03-13 2016-08-23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mage encoding projection using an apodiz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ix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25849A (ja) 2004-05-12 2005-11-24 Casio Comput Co Ltd ヒンジ構造
JP3876897B2 (ja) 2004-07-06 2007-02-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4162674B2 (ja) 2005-06-09 2008-10-08 株式会社カシオ日立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JP4341718B2 (ja) * 2008-02-29 2009-10-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および細径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81216A (ja) 2011-09-15
KR20110008543U (ko) 2011-09-01
KR200464835Y1 (ko) 2013-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45921A1 (en) Small-diameter cable harne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341718B2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および細径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KR20120012755A (ko) 내수성 영역을 구비한 다발 연성 회로기판 기반 평면 케이블
CN202058495U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CN203205614U (zh) 便携式终端的耳机插座防水装置
KR101471018B1 (ko) 중간 브랜칭을 위한 광 케이블의 안내 및 접속 작업에 적합한 광 케이블 접속 케이싱
US10020628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ter-tight plug connector
CN202772331U (zh) 细径电缆束
CN102754169A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JP5803118B2 (ja)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07259623A (ja) 電線用モールドスぺーサ、電線用接続キット、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電線
JP5408021B2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82774A (ja) 防水型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防水型電子機器
CN210073376U (zh) 一种深海潜水设备及其水密电缆
CN202094452U (zh) 小直径同轴电缆束
JP5568136B2 (ja) 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CN212908180U (zh) 一种中剥线
CN217691702U (zh) 一种双向连接器
RU41915U1 (ru) Герметичны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 многожильных кабелей
CN102570226B (zh) 细径电缆束
KR200469761Y1 (ko) 세경 동축 케이블 하니스
KR20130015803A (ko) 전선연결장치
CN102185229A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
JP2005354862A (ja) ケーブルのシール構造
CN114267480A (zh) 一种散线多分支塑封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