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4169A -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4169A
CN102754169A CN2011800036169A CN201180003616A CN102754169A CN 102754169 A CN102754169 A CN 102754169A CN 2011800036169 A CN2011800036169 A CN 2011800036169A CN 201180003616 A CN201180003616 A CN 201180003616A CN 102754169 A CN102754169 A CN 1027541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all diameter
coaxial cable
diameter coaxial
tarpaulin
guard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36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崎信之
高桥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218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031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629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2618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54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41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81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with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2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moisture, corrosion, chemical attack or weather
    • H01B7/282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fluid, e.g. water or humidity, into conductor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20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2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moisture, corrosion, chemical attack or weather
    • H01B7/282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fluid, e.g. water or humidity, into conductor or cable
    • H01B7/2825Preventing penetration of fluid, e.g. water or humidity, into conductor or cable using a water impermeable sheath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其在确保良好的防水性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中,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的除了末端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分为多个组,各组分别向防水管(21)中插入,以各细径同轴电缆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进行捆扎,并分别插入至防水帽(14)的插入孔(16)中,在多个防水管(21)的端部上,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防水帽(14)。向防水管(21)的内侧压入金属管(17),防水帽(14)由弹性材料构成,防水管(21)被防水帽(14)和金属管(17)沿厚度方向夹持而压缩。

Description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根细径的同轴电缆捆扎而形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终端或小型摄像机等精密小型设备中,将可彼此滑动或者转动地连结的框体内的电路基板,利用配线材料进行连接。作为精密小型设备的配线构造的一个例子,已知下述结构,即,具有:2个框体;铰链构造,其将2个框体连结;防水管,其配置在铰链构造的内部;电信号用电缆,其穿过防水管,从防水管的端部延伸出,从一个框体的内部向另一个框体的内部配置;密封件,其卷绕在电信号用电缆上,并且安装在防水管的端部上;以及弹性材料,其卷绕在密封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配线构造的其他例子,已知下述技术,即,安装在向框体导入的部位处的防水部由密封帽以及安装于密封帽的外周上的O形环构成,防水部之间被防水管覆盖,密封帽利用粘接材料而粘接在框体上,以水密的方式安装防水管和防水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8-2632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9-2060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用于在框体之间配线的电缆穿过具有可挠性以及弯曲性的防水管而进行防水,但近年,伴随着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薄型化,为了进一步减小配线空间,而要求电缆束在确保良好的防水性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对于将中间部以圆形捆扎为1束的同轴电缆束,有时难以将其捆束后的中间部向较薄且狭窄的收容空间进行配线。
另外,在将中间部以圆形捆扎成1束的同轴电缆束中,电缆束的防水部的剖面形状变大,例如如果防水部的剖面为圆形,则其直径变大。因此,难以将安装在框体上的防水部的厚度设置得较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确保良好的防水性的同时实现薄型化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多个防水管;以及具有多个插入孔的防水帽,
对于多根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将除了末端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分为多个组,各所述组分别插入所述防水管中,以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进行捆扎,并分别插入至所述插入孔中,
在多个所述防水管的端部上,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所述防水帽。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优选所述防水帽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防水管被所述防水帽和所述金属管沿厚度方向夹持而压缩。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优选所述防水帽由弹性材料构成,在所述防水帽的外周形成有向与所述插入孔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凸出的凸条。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优选对于所述防水管,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3mm,在将所述防水管向所述防水帽的所述插入孔中压入并对所述防水帽施加300kPa的压力时的所述防水管的扁平率小于或等于30%。
并且,优选所述防水帽的硬度为肖氏A硬度50度至70度之间的值,所述防水管的壁厚大于或等于0.1mm而小于或等于0.2mm。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还优选至少1根所述防水管与其他所述防水管不等长。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还优选具有将各所述防水管的中间部彼此一体化而形成的一体部。
另外,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具备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多个防水管、以及具有多个插入孔的防水帽的细径同轴电缆束,
其特征在于,
将多根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除了末端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分为多个组,
将各所述组分别向所述防水管中插入,以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进行捆扎,并插入至所述插入孔中,
在多个所述防水管的端部上,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所述防水帽。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优选所述防水帽由弹性材料构成,
向所述防水管的内侧压入金属管,将所述防水管利用所述防水帽和所述金属管沿厚度方向夹持而进行压缩。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还优选对于所述防水管,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3mm,在将所述防水管向所述防水帽的所述插入孔中压入并对所述防水帽施加300kPa的压力时的所述防水管的扁平率小于或等于30%。
此外,扁平率通过“扁平率(%)=(加压后的直径/加压前的直径)×100”而计算。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还优选所述防水帽的硬度为肖氏A硬度50度至70度之间的值,
所述防水管的壁厚大于或等于0.1mm而小于或等于0.2mm。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还优选使至少1根所述防水管的长度与其他所述防水管的长度不同。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还优选将各所述防水管的中间部一体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在除了末端部分以外的部位分为多个组,将各个组插入至防水管中,所以与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为一束而穿过防水管的情况相比,可以较薄地进行配线。另外,由于将插入有细径同轴电缆的防水管向防水帽的插入孔中插入,在防水管的端部上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防水帽,所以可以使防水帽的剖面外形变得较薄。由此,可以在确保良好的防水性的同时,较薄地进行配线,可以在框体的较薄的安装部位上安装防水帽并进行配线。
另外,由于在防水帽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不需要O形环,所以不会导致成本上升,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对于O形环,必须选择并准备与安装侧的外径对应的直径规格,除了外形为圆形的部件以外,使用受到限制,但在本发明中,由于不需要O形环,所以防水帽的形状没有限制,可以与所连接的框体侧相对应而对防水帽采用较薄的外形,在较薄且狭窄的部位处也可以进行配线,同时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移动电话的斜视图,
(a)是将移动电话的框体彼此打开的状态,(b)是将移动电话终端的框体彼此闭合的状态。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4是在防水管上安装金属管和防水帽时的斜视图。
图5是在防水管上安装金属管和防水帽时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将图2或图3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安装在框体中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8是连接有防水管的防水帽的斜视图。
图9是连接有防水管的防水帽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将图7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安装在框体中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1是利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移动电话的正视图,(a)是将移动电话的框体彼此闭合的状态,(b)是将移动电话的框体彼此打开的状态,(c)是使移动电话的转动框体转动后的状态。
图1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在具有转动框体的移动电话内进行配线的例子的图,(a)是转动框体转动前的概略后视图,(b)是转动框体转动中途的概略后视图,(c)是转动框体转动后的概略后视图。
图15是表示气密评价方法的概略剖面图。
图16是通过加压装置进行加压的防水帽的正视图。
符号的说明
1、61:移动电话,2、3、62、63:框体,2a、3a:凹部,10:捆束部,11、11a、11b、11c、11d:细径同轴电缆束,12:细径同轴电缆,13:连接器,14、14b:防水帽,15:凸条,16:插入孔,17:金属管,21:防水管,31:一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与例如图1所示的移动电话1等设备的相对滑动的框体2、3内的基板连接。在该移动电话1中,在一个框体2上设置显示器,在另一个框体3上设置按键操作部。
如图2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1具有多根(40~50根)细径同轴电缆12,设置有将这些细径同轴电缆12分成多个组而捆束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捆束部10。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两端的末端部分,将细径同轴电缆12排列为平面状,安装用于与移动电话1的框体2以及框体3内的配线基板连接的连接器13,并进行成端处理。
细径同轴电缆12构成为,在与中心轴正交的径向的剖面上,从中心朝向外侧具有中心导体、内部绝缘体、外部导体、外皮,在各个端部处实施末端处理,使外部导体、内部绝缘体、中心导体以台阶状露出规定长度,与连接器13连接。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中,除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之外,也可以包含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此外,在附图中,将细径同轴电缆12的根数较少地示出而进行简化。
本发明中所说的细径同轴电缆12是比基于AWG(AmericanWire Gauge)标准的AWG 40细的同轴电缆,将其外径设为大约0.2mm左右。优选使用比AWG 44细的极细同轴电缆。由此,细径同轴电缆束11易于弯曲,可以减小框体2以及框体3滑动时的阻力。另外,在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捆扎而形成多个捆束部10时,可以使捆束部10的厚度变薄,可以实现有限配线空间内的高密度配线。
对于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各捆束部10,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分别插入至防水管21中,利用防水管21以各细径同轴电缆12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进行捆束。该防水管21具有优越的防水性、可挠性以及弯曲性,例如由氟树脂、聚烯烃或者硅橡胶等软质的树脂或者它们的多孔体形成。例如,防水管21由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以及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THV)形成,因此具有高耐久性。优选构成该防水管21的三元共聚物,熔点大于或等于100℃而小于或等于140℃,MFR(熔体流动速率,265℃/5kg)大于或等于1.5g/分钟而小于或等于2.5g/分钟,玻璃化转变点大于或等于0℃而小于或等于10℃,伸长率大于或等于600%而小于或等于700%,弯曲弹性率大于或等于0.05GPa而小于或等于0.10GPa。
图2的各捆束部10分别包含20根左右的细径同轴电缆12。细径同轴电缆12的粗细为AWG 46,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分为2个捆束部10,在1个捆束部10的细径同轴电缆12为20根的情况下,如果向防水管21中插入细径同轴电缆12并成为一束,则可以将防水管21的外径限制为1.9mm左右。
在各捆束部10的两端部中,在各自的防水管21的端部处,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有共用的防水帽14。在防水帽14上,形成与多个防水管21对应的多个插入孔16(参照图4)。在上述插入孔16的内侧安装有防水帽14。另外,插入至防水管21中的各捆束部10的细径同轴电缆12,还插入至防水帽14的插入孔16中。
图2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2个捆束部10的两端上,各连接一个防水帽14。相对于防水帽14,在端部侧使从2个捆束部10的防水管21延伸出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露出并集中排列为平面状,在每一端连接1个连接器13。
作为其他例子,在图3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a中,从2个捆束部10的防水管21延伸出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在被分组至各捆束部10的状态下,分别排列为平面状,每个组分别与连接器13a连接。另外,也可以针对每个捆束部10而使细径同轴电缆12的长度变化。
对于采用图2的方式还是图3的方式,可以根据框体2、3内的配线要求而适当选择。另外,也可以对细径同轴电缆束的一端采用图2的方式,对另一端采用图3的方式。
下面,对向防水管21上安装防水帽14的安装构造及其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向各防水管21中分别插入了由期望的根数的细径同轴电缆12构成的组的状态下,以细径同轴电缆12的组为单位,从端部侧向金属管17的内侧插入。金属管17如图5所示向防水管21的端部的内侧插入而进行安装。金属管17的外径大于或等于防水管21的内径即可。例如,在防水管21为内径1.5mm、外径1.9mm的情况下,将金属管17设为内径1.5mm、外径1.7mm即可。通过将上述金属管17插入防水管21,从而将防水管21向径向外侧挤压扩张而弹性变形,与金属管17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在防水管21的粗细为上述程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金属管17。
另外,在金属管17的一端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凸缘部18。在将金属管17向防水管21内进行了插入时,该凸缘部18与防水管21的端面卡止,由此实现金属管17相对于防水管21在长度方向上的定位。
防水帽14由硅橡胶等弹性树脂材料构成,安装在防水管21的端部的外周。防水帽14的插入孔16例如内径为2.0mm,通过安装在插入有金属管17的防水管21的外周上,从而将防水管21向内径侧按压。即,防水管21的端部被金属管17和防水帽14从内外按压,从而在厚度方向上被夹持并压缩。由此,将防水帽14与防水管21以水密的方式连接。
另外,防水帽14的剖面外形为椭圆形状,在防水帽14的外周,沿插入孔16的轴向观察在中央的部分处,沿周向连续地形成向与插入孔1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凸出的凸条15。在框体上安装防水帽14的部位,是由包围防水帽14的壁面围成的凹部。凹部的剖面与防水帽14的剖面相比略小,向凹部中压入防水帽14,从而在框体上以水密的方式安装细径同轴电缆束11。通过使防水帽14的凸条15与用于安装防水帽14的框体的凹部2a、3a(参照图6)压接并压扁,从而可以更可靠地使防水帽14和框体具有水密性。由于凸条15与防水帽14一体地成型,所以与另外使用O形环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成本。
防水管21由硅橡胶等软质的树脂构成,因此,即使要将内径以及外径制造为规定的尺寸,也容易产生尺寸误差。但是,由于壁厚易于得到准确的尺寸,所以防水管21的壁厚波动比较小。通过将金属管17的外径和防水帽14的插入孔16的内径之间的差设定得比防水管21的壁厚小,从而由于防水管21的壁厚波动较小,因此,可以使防水管21沿厚度方向可靠地受到压缩而易于得到水密性。
向防水管21上安装防水帽14的优选安装步骤为,首先,如图5所示,使插入有细径同轴电缆12的组的防水管21穿过防水帽14的插入孔16,将防水帽14配置在防水管21的端部的长度方向内侧。然后,将细径同轴电缆12的组从端部插入金属管17的内侧,将金属管17向防水管21的端部的内侧压入。在该状态下,使防水帽14移动至防水管21的端部。此时,由于防水管21的端部的外径比防水帽14的插入孔16的内径大,所以在使防水帽14的插入孔16扩张的同时滑动移动至防水管21的端部。
按照上述步骤,易于将防水管21的端部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将防水帽14以水密的方式安装。另外,对于该防水帽14的安装,可以相对于多个防水管21一起进行。
此外,对于向细径同轴电缆12上连接连接器13的动作,可以在使细径同轴电缆12分别穿过防水管21、防水帽14、金属管17后进行。
在向构成移动电话1或照相机的框体2以及框体3上安装细径同轴电缆束11时,首先,在向细径同轴电缆12上安装连接器13之前,使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穿过防水管21、防水帽14、金属管17而进行组装。然后,如图6所示,使相对于防水管21在端部侧露出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分别穿过框体2的插入孔2b和框体3的插入孔3b,向框体2的凹部2a和框体3的凹部3a中分别嵌入捆束部10的端部的防水帽14。凹部2a、3a在俯视观察时为椭圆形状。设置在防水帽14的外周上的凸条15与凹部2a、2b进行压接并被压扁,从而实现防水帽14和框体2、3之间的水密性。由于防水帽14和防水管21以水密的方式连接,所以使得水不会沿着细径同轴电缆束11而侵入框体2或者框体3的内部(连接器13侧)。
图6是在剖面视图中沿厚度方向观察框体2以及框体3的一部分的图,虽然在多个束部10中仅示出1个,但在该附图的纵深方向上存在其他捆束部10。即,将构成细径同轴电缆束11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各组沿框体2以及框体3进行滑动的面方向并列排列。由此,与将构成细径同轴电缆束的所有细径同轴电缆捆扎成1束而穿过防水管的情况相比,可以在框体2以及框体3之间较薄地进行配线。另外,由于在防水管21的端部上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防水帽14,所以可以使防水帽14的剖面外形变得较薄。由此,可以降低框体2以及框体3的凹部2a、2b的高度H。
如上述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可以在确保良好的防水性的同时,较薄地进行配线,在框体2、3的较薄的安装部位处,也可以安装防水帽14并进行配线。并且,也可以使框体2、3较薄。
另外,如果要利用O形环进行防水,则由于O形环为价格高昂的部件而使成本上升。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使用O形环,所以不会导致成本上升,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在使用O形环的情况下,需要在防水帽14上形成O形环的安装槽,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不需要这个安装槽。另外,对于O形环,必须选择并准备与安装侧的外径对应的直径规格,而且除了外形为圆形的部件以外,使用受到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O形环,所以防水帽14的形状没有限制。因此,可以与所连接的框体2、3侧相对应而对防水帽14采用较薄的外形,在较薄且狭窄的部位处也可以进行配线,同时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构造。
下面,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1b具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通过将它们分为多个组,从而设置分别将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根)捆束而成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捆束部10。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b的两端的末端部分处,各捆束部10的细径同轴电缆12排列为平面状,安装用于与图1所示的移动电话1的框体2、3内的配线基板连接的连接器13,并进行成端处理。
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b的各捆束部10中,将各组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分别插入至防水管21中,以各组的各细径同轴电缆12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进行捆束。因此,在将该细径同轴电缆束11b弯曲时,细径同轴电缆12在防水管21内顺利地移动,因此,尽可能抑制向各细径同轴电缆12施加拉伸力及侧压等。
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b在框体2、3之间弯曲的情况下,将其弯曲的径向最外侧的防水管21设置得较长。在图7中,随着朝向外侧,防水管21的长度逐渐变长。即,图7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b具有彼此不等长的防水管21。
如图7所示,在使用4根防水管21的情况下,将防水管21设置为,外径小于或等于1.3mm,壁厚大于或等于0.1mm而小于或等于0.2mm。本实施方式的防水管21设置为,外径为1.3mm,内径为1.1mm,壁厚为0.1mm。
如图8及图9所示,在各捆束部10的两端部处,在各自的防水管21的端部处,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共用的一对防水帽14b。在防水帽14b上,形成有与多个防水管21对应的多个插入孔16,在上述插入孔16中安装有防水管21。另外,插入至防水管21中的各捆束部10的细径同轴电缆12,还插入至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中。
防水帽14b由硅橡胶等弹性树脂材料构成,其硬度(肖氏A硬度)为大于或等于50度而小于或等于7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防水帽14b的硬度设为60度。在将防水管21的外径设为1.3mm的情况下,优选将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的内径设为0.95~1.05mm(防水管的外径相对于插入孔的内径成为1.2倍至1.4倍)。例如,通过压入外径比插入孔16的内径1.0mm大的、外径为1.3mm的防水管21,从而使防水管21以水密的方式与防水帽14b连接。
此时,将防水管21向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压入,由于使用的是在向防水帽14b施加300kPa的压力时的扁平率小于或等于30%的防水管21,所以在使用外径小于或等于1.3mm的较细的防水管21的情况下,在将防水帽14b向由框体壁围成的嵌合部压入时,即使没有在防水管21的内部放入金属管等支撑部件,也不会将防水管21压扁而在插入孔16和防水帽14b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使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的内周面与防水管21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确保良好的水密状态。此外,也可以在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和防水管21之间涂敷粘接材料(紫外线硬化型、湿气硬化型等),将防水帽14b和防水管21粘接。如果这样处理,则可以将防水帽14b和防水管21更可靠地以水密的方式连接。
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b中,在4个捆束部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1个防水帽14b。相对于防水帽14b,在端部侧使从4个捆束部10的防水管21延伸出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露出并集中排列为平面状,在每一端连接1个连接器13。
另外,防水帽14b的剖面外形为椭圆形状,在防水帽14b的外周,沿插入孔16的轴向观察在两端的部分处,沿周向连续地形成向与插入孔1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凸出的一对凸条15。
在将上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b向构成移动电话1或照相机的框体2、3上安装时,首先,在将连接器13向细径同轴电缆12上安装之前,使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穿过防水管21以及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而进行组装。然后,将连接器13向细径同轴电缆12上安装。
然后,如图10所示,使相对于防水管21在端部侧露出的细径同轴电缆12以及连接器13分别穿过框体2的插入孔2b和框体3的插入孔3b,向框体2的嵌合部2a和框体3的嵌合部3a,分别嵌入捆束部10的端部的防水帽14b。嵌合部2a、3a是在框体2、3上以收容防水帽14b的方式利用壁面包围防水帽14b的周围而形成的部分。防水帽14b比嵌合部2a、3a略大,将防水帽14b向嵌合部2a、3a压入并嵌入。
在框体2、3上安装防水帽14b的部位,是由包围防水帽14b的壁面围成的在俯视观察时为椭圆形状的嵌合部2a、3a。嵌合部2a、3a的剖面比防水帽14b的剖面略小,向嵌合部2a、3a中压入防水帽14b,将细径同轴电缆束11b安装在框体2、3上。此外,图10是沿宽度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在剖面视图中观察框体2、3的一部分的图,虽然在多个捆束部10中仅示出1个,但在该附图的纵深方向上存在其他捆束部10。
在安装防水帽14b时,防水帽14b的凸条15与框体2、3的嵌合部2a、3a压接而被压扁。其压扁部分被挤入凸条之间的凹陷部位。凸条15利用反弹力(弹性力)始终按压嵌合部2a、3a的壁部而紧密接触。由此,将防水帽14b和框体2、3可靠地以水密的方式连接。由于凸条15与防水帽14b一体地成型,所以与另外使用O形环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成本。
并且,由于防水帽14b和防水管21以水密的方式连接,所以通过在框体2、3上如上述所示以水密的方式安装防水帽14b,从而使得水不会沿着细径同轴电缆束11b向框体2或者框体3的内部(连接器13侧)浸入。
另外,如果将防水管21的壁厚设置得较厚,则可以抑制防水管21的变形,容易地确保防水性,但如果将防水管21的壁厚设置得较厚,则防水管21的外径变大,无法实现细径同轴电缆束11b的薄型化。即,作为防水管21,优选使用壁厚较薄、直径尽可能小,同时不会被压扁、变形的防水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外径小于或等于1.3mm,壁厚大于或等于0.1mm而小于或等于0.2mm的防水管21,实现细径同轴电缆束11b的薄型化。如果将防水管21设为该尺寸,且使用硬度为肖氏A硬度50度~70度之间的防水帽14b,则在将防水管21向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中压入,向防水帽14b施加压力时,防水管21的扁平率小于或等于30%,即使不使用金属管,也不会使防水管21被压扁而在与插入孔16之间形成间隙。在这里,“扁平率(%)=(加压后的直径/加压前的直径)×100”。
与向防水管21内压入金属管,利用金属管和防水帽14b夹持防水管21而进行连接的构造相比,本实施方式可以缩小防水管21的外径,使整体薄型化。由此,可以在确保良好的防水性的同时,在狭窄的配线空间内进行配线,可以使框体2、3薄型化。另外,由于不使用金属管,所以可以抑制成本上升,并且可以抑制由金属管引起的防水管21的损伤。
此外,如果减小防水管21的外径,则可向1根防水管21中插入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根数变少,但增加防水管21的根数,将所需根数的细径同轴电缆12分为多个组,分别利用防水管21进行防水。
此外,在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11b中,对应于各捆束部10,防水管21的长度不等长,但如果在配置细径同轴电缆束11b时几乎不弯曲,则也可以将上述防水管21的长度设为等长。如上述所示,与框体2、3内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b的配线要求相对应,而适当调整细径同轴电缆12的末端处理方法及各防水管21的长度。
下面,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与例如如图11(a)、(b)所示的移动电话61等设备的框体62、63内的基板连接。在该移动电话61的例子中,在一个框体62上设置显示器,在另一个框体63上设置按键操作部。框体62、63以将它们连接的铰链为轴进行旋转而开闭。还存在采用重叠的框体62、63在纵向上滑动而开闭的构造的情况。
如图11(c)所示,一个框体62具有框体主体62A、以及相对于该框体主体62A在平面内转动的转动框体62B,细径同轴电缆束的一端连接至转动框体62B内。
如图12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1c具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0根)细径同轴电缆12,通过将它们分为多个组,从而设置分别将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根)捆束而成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捆束部10。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c的两端的末端部分处,各捆束部10的细径同轴电缆12排列为平面状,安装用于与移动电话61的框体62、63内的配线基板连接的连接器13,并进行成端处理。
细径同轴电缆12的各组(捆束部10)的长度(各防水管21的长度)由电缆束的配置形状决定。可以如图13所示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d那样,将配置时位于最外侧的组(防水管21)设定得较长。在存在大于或等于3个组(防水管21)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各组长度均不同。例如,优选在弯曲配置的情况下位于外侧的防水管21,与其内侧的防水管21相比产生1mm~2mm的弯曲半径差。因此,优选将相邻的防水管21的线长度差设为大于或等于3mm而小于或等于6mm。
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具有使多根防水管21的中间部彼此一体化而成的一体部31。该一体部31是通过在多根防水管2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20mm至40mm左右的部分处,卷绕树脂带32而设置的。作为该树脂带32,可以使用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带上涂敷粘接剂而形成的树脂带。该一体部31配置在连接框体62、63的铰链部分处。
如上述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的一体部31,可以通过将多根防水管21捆束并卷绕树脂带32,从而利用集中加工而容易且廉价地设置。
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中的防水帽14b与图8及图9所示的相同,防水帽14b和防水管21之间的连接构造及向框体上安装防水帽14b的安装构造,也与图8至图10所示的相同。
在配置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的移动电话61中,从图14(a)所示的状态开始将转动框体62B转动,经过图14(b)所示的状态后进一步转动,成为图14(c)所示的状态。由此,转动框体62B相对于框体主体62A旋转90度。如果在上述移动电话61中,配置使划分为多束后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的捆束部10穿过多根防水管21而形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则在框体62和框体63之间的连结部位以及框体主体62A和转动框体62B之间的连结部位处扭转。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由于在框体62和框体63之间的连结部位处,配置有将捆束部10集中一体化的一体部31,所以捆束部10之间的扭转受到抑制。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由于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12划分为多个捆束部10,并分别插入至防水管21中,所以可以向较薄且较窄的收容空间中进行配线,可以向薄型化的设备中容易地进行配线。另外,在多个框体62、63彼此中进行配线时,如果配线为,将在多根防水管21的中间部彼此一体化而形成的一体部31,配置在彼此转动或者滑动的框体62、63之间的连结部位、及彼此转动的框体主体62A和转动框体62B之间的连结部位处,则可以抑制上述连结部位处的扭转,可以防止防水管21及其内部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损伤。
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的构造中,由于采用将防水管21设置为多根的多束构造,所以每一束的扭转不会直接进行传递,而是各防水管21彼此以螺旋状相互绞合,从而使负载扩散。例如,即使进行10万次左右框体62、63的转动以及转动框体62B相对于框体主体62A的转动,也可以防止防水管21及内部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损伤。与此相对,在使较粗的一根防水管扭转的情况下,在小于6万次时,防水管已经断裂。
此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c、11d中,在长度方向的一个部位上设置一体部31,但也可以设置多个配置在框体之间的各连结部位上的一体部31。在此情况下,也将1个一体部31配置在通过铰链的部分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b、11c、11d的端部处,使4组捆束部10的从防水管21延伸出的多根细径电缆12排列为平面状,与1个连接器13连接,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与多个连接器13分开连接。
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11、11a、11b、11c、11d可以通过两端的连接器13与框体2、3内的配线基板等容易地连接。另外,由于细径同轴电缆12屏蔽性良好,噪声特性优异,所以可以进行稳定的信号传送。
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11、11a、11b、11c、11d中,也可以针对其捆束部10,例如利用将化学纤维编织为筒状的编织套筒而进行捆扎,或者将比防水管21更滑的束带或线以螺旋状卷绕而进行捆扎,如果这样处理,则可以使向防水管21中进行的插入作业顺利。
此外,细径同轴电缆束11、11a、11b、11c、11d,也可以不安装连接器13,而是在将细径同轴电缆12向配线基板上直接或者经由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等连接的情况下应用。
在将细径同轴电缆12直接安装在配线基板上的情况下,只要将并列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末端利用薄膜等临时固定在配线基板上,并利用软钎焊将细径同轴电缆12的末端的中心导体与配线基板的连接端子连接即可。另外,在末端部分露出的外部导体与接地棒连接。如果这样处理,则可以使细径同轴电缆12的各外部导体通过接地棒而集中且容易地接地,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另外,可以将各细径同轴电缆12的排列间距良好地固定。
另外,也可以取代由弹性材料构成的防水帽14、14b,而使用由硬质树脂构成的树脂块。在此情况下,采用将树脂块的插入孔的内径设为比防水管小,将防水管的端部向树脂块的插入孔中压入的方式,将防水管和树脂块以水密的方式连接。然后,在树脂块中的与防水管连接的这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防水粘接带,使树脂块与框体的凹部嵌合,同时在凹部的内侧粘接防水粘接带,确保树脂块和框体之间的水密性。
树脂块的材质为,例如ABS、聚碳酸酯或者聚缩醛等硬质树脂,对于防水粘接带,例如将由聚酯构成的薄膜作为基材,在该基材的正反面上层叠粘接剂而形成。作为层叠在该基材上的粘接剂,优选例如丙烯酸类或者丁基橡胶类的粘接剂。
实施例
(气密性试验)
如图15所示,准备1个面由模拟金属膜41a构成的密闭的加压密封容器41,在该加压密封容器41的底面,形成由壁部围成的凹部42,以用于将防水帽14b压入,使细径同轴电缆束11b的两端的防水帽14b分别与上述凹部42嵌合。在防水帽14b的插入孔16中,将防水管21的端部压入而连接。
在该状态下,在从加压密封容器41的空气导入口41b注入空气后,将空气导入口41b密封,利用位移传感器43对模拟金属膜41a的位移进行测定,对有无空气从加压密封容器41泄漏进行了调查。此外,在向加压密封容器41注入空气后,在10秒钟内减少了大于或等于0.5cc的空气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空气泄漏。
将使用外径为1.3mm、内径为1.1mm、壁厚为0.1mm的防水管21的例子作为实施例1,将使用外径为1.6mm、内径为1.4mm、壁厚为0.1mm的防水管21的例子作为对比例1。此外,在实施例1中,向具有4个插入孔16的防水帽14b的各个插入孔16中,压入4根防水管21,在对比例1中,向具有2个插入孔16的防水帽14b的各个插入孔16中,压入2根防水管21。将防水帽14b的肖氏A硬度均设为60度。
另外,如果使防水帽14b与加压密封容器41的凹部42嵌合,则防水帽14b被压缩,在防水管21上,向径向施加300kPa的压力。
其结果,在实施例1中,没有空气泄漏。与此相对,在对比例1中,确认存在空气泄漏。
另外,如图16所示,使用具有可相对于固定杆51进退的可动杆52的加压装置53,对防水管21的扁平率进行了测定。具体地说,将在插入孔16中压入有外径为大约1.3mm的防水管21的防水帽14b,利用固定杆51和可动杆52夹持,向与插入孔16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厚度方向加压,对防水管21的扁平率进行了测定。
该测定结果为,在实施例1的防水帽和防水管的组合中,防水管的扁平率为30%。在对比例1的防水帽和防水管的组合中,超过30%。
根据上述的评价结果以及测定结果,可知:在向防水管21上施加300kPa的压力时,如果扁平率小于或等于30%,则能够可靠地确保与防水帽14b之间的气密状态,还可以得到可靠的水密状态。
即,可知:作为防水管21,外径小,则相对于压力而不易变得扁平,因此,可以可靠地确保与防水帽14b之间的防水性。
(拉伸强度试验)
向与防水帽14b连接的防水管21施加拉伸力,对防水管21开始从防水帽14拔出时的拉伸力进行了测定。
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构造的细径同轴电缆束11b作为实施例2。其结果在表1中示出。
[表1]
Figure BDA0000139474880000181
考虑到在实际使用细径电缆束时所施加的力,只要能承受1N的拉伸力就足够。如表1所示,可知在实施例2中即使不使用金属管,也具有充分的耐拉伸性。
详细且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更或修正。本申请基于2011年2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021872)和2011年7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162969),在这里,作为参照而引用其内容。

Claims (16)

1.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多个防水管;以及具有多个插入孔的防水帽,
对于多根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将除了末端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分为多个组,各所述组分别插入所述防水管中,以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进行捆扎,并分别插入至所述插入孔中,
在多个所述防水管的端部上,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所述防水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水管的内侧压入有金属管,
所述防水帽由弹性材料构成,所述防水管被所述防水帽和所述金属管沿厚度方向夹持而压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帽由弹性材料构成,在所述防水帽的外周形成有向与所述插入孔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凸出的凸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防水管,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3mm,在将所述防水管向所述防水帽的所述插入孔中压入并对所述防水帽施加300kPa的压力时的所述防水管的扁平率小于或等于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帽的硬度为肖氏A硬度50度至70度之间的值,
所述防水管的壁厚大于或等于0.1mm而小于或等于0.2mm。
6.根据权利要求1、2、4、5中任一项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至少1根所述防水管与其他所述防水管不等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至少1根所述防水管与其他所述防水管不等长。
8.根据权利要求1、2、4、5中任一项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各所述防水管的中间部彼此一体化而形成的一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各所述防水管的中间部彼此一体化而形成的一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各所述防水管的中间部彼此一体化而形成的一体部。
11.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该细径同轴电缆束具有: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多个防水管;以及具有多个插入孔的防水帽,
该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多根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除了末端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分为多个组,
将各所述组分别向所述防水管中插入,以各所述细径同轴电缆彼此的位置关系可以变化的程度进行捆扎,并插入至所述插入孔中,
在多个所述防水管的端部上,以水密的方式集中连接所述防水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帽由弹性材料构成,
向所述防水管的内侧压入金属管,将所述防水管利用所述防水帽和所述金属管沿厚度方向夹持而进行压缩。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防水管,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3mm,在将所述防水管向所述防水帽的所述插入孔中压入并对所述防水帽施加300kPa的压力时的所述防水管的扁平率小于或等于30%。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帽的硬度为肖氏A硬度50度至70度之间的值,
所述防水管的壁厚大于或等于0.1mm而小于或等于0.2mm。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至少1根所述防水管的长度与其他所述防水管的长度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各所述防水管的中间部一体化。
CN2011800036169A 2011-02-03 2011-08-16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7541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1872 2011-02-03
JP2011021872A JP5803118B2 (ja) 2011-02-03 2011-02-03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11162969A JP2013026181A (ja) 2011-07-26 2011-07-26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11-162969 2011-07-26
PCT/JP2011/068579 WO2012105075A1 (ja) 2011-02-03 2011-08-16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4169A true CN102754169A (zh) 2012-10-24

Family

ID=46602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36169A Pending CN102754169A (zh) 2011-02-03 2011-08-16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140001727A (zh)
CN (1) CN102754169A (zh)
WO (1) WO201210507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2700A (zh) * 2015-11-12 2018-07-3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缆的密封结构以及密封部件
CN109149848A (zh) * 2017-06-16 2019-01-04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电线引出部件、马达及电线引出部件的制造方法
TWI693762B (zh) * 2018-03-06 2020-05-11 鑫基塑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線材及穿線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4613A1 (en) * 2005-01-06 2006-07-06 The Ludlow Company Lp Flexible interconnect cable with insulated shiel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N200965805Y (zh) * 2006-10-20 2007-10-24 扬州光明电缆有限公司 移动用橡皮绝缘橡皮护套组合软电缆
CN101286378A (zh) * 2007-04-10 2008-10-1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电缆束
CN101527189A (zh) * 2008-03-06 2009-09-0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81694A (zh) * 2008-02-29 2010-03-24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连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4720A (ja) * 2004-06-16 2006-01-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防水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5188713B2 (ja) * 2006-02-02 2013-04-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ドレン線止水構造を備えたシールド線およびドレン線止水方法
JP4341718B2 (ja) * 2008-02-29 2009-10-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および細径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JP2010092621A (ja) * 2008-10-03 2010-04-2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15064B2 (ja) * 2008-05-26 2012-08-29 株式会社潤工社 封止部材付ケーブル
JP2010205502A (ja) * 2009-03-02 2010-09-16 Fujikura Ltd 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4613A1 (en) * 2005-01-06 2006-07-06 The Ludlow Company Lp Flexible interconnect cable with insulated shiel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N200965805Y (zh) * 2006-10-20 2007-10-24 扬州光明电缆有限公司 移动用橡皮绝缘橡皮护套组合软电缆
CN101286378A (zh) * 2007-04-10 2008-10-1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电缆束
CN101681694A (zh) * 2008-02-29 2010-03-24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连接结构
CN101527189A (zh) * 2008-03-06 2009-09-0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2700A (zh) * 2015-11-12 2018-07-3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缆的密封结构以及密封部件
CN109149848A (zh) * 2017-06-16 2019-01-04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电线引出部件、马达及电线引出部件的制造方法
TWI693762B (zh) * 2018-03-06 2020-05-11 鑫基塑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線材及穿線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05075A1 (ja) 2012-08-09
KR20140001727A (ko) 2014-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8652B (zh) 扁平电缆
CN102868038A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
US8097807B2 (en) Apparatus for a junction point between two electrical high-voltage cables
JP4341718B2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および細径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CN106134004A (zh) 一种具有内部导体衔接器的连接器
CN102227856B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54169A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34241B (zh) 用于生产防水型插接连接器的方法和插接连接器
CN202772331U (zh) 细径电缆束
JP5803118B2 (ja)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EP3077861B1 (en) Conductive water blocking material including metallic particles and an optical cabl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n optical cabl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2058495U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以及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连接的框体
JP2010282774A (ja) 防水型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防水型電子機器
CN102105726A (zh) 移动防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202632879U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
JP2011228169A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66631Y1 (ko) 소경 동축 케이블 하네스
WO2012029410A1 (ja) 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JP2012124014A (ja)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WO2011155627A1 (ja) 封止部材および封止部材付ケーブル
JP2007220495A (ja) 極細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JP2012256564A (ja)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12256566A (ja) 細径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CN100380761C (zh) 相对电连接器的电缆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13539573A (zh) 电子组件及其制作方法与可拉伸导线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