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76464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76464U
CN201976464U CN2011200158093U CN201120015809U CN201976464U CN 201976464 U CN201976464 U CN 201976464U CN 2011200158093 U CN2011200158093 U CN 2011200158093U CN 201120015809 U CN201120015809 U CN 201120015809U CN 201976464 U CN201976464 U CN 201976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vesting
speed
body front
combine
delivery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158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浜西正
熊谷雅行
丸山纯一
高崎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76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764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合收割机,其提高作业行驶期间的发动机转速以及行驶用变速杆和收割用变速杆的操作位置的可视性,并且在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基于观察到的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情况和发动机转速等而感觉到需要变更行驶速度或收割输送部的工作速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行驶用变速杆或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迅速且恰当地进行变速操作。该联合收割机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3)并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可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4),在搭乘驾驶部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在比驾驶座位(14)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行驶用变速杆(34)、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显示发动机转速的显示器(32)。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并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可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
背景技术
在如上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已知有在搭乘驾驶部的比驾驶座位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包含显示发动机转速的转速表、显示发动机总运转时间的计时器等的仪表装置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并且,存在如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搭乘驾驶部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且处于驾驶座位的横向侧的位置,以使行驶变速杆比收割变速杆更靠车体前侧的方式前后排列配置有行驶变速杆(行驶用变速杆)和收割变速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46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65050号公报
在联合收割机的作业行驶期间,如果转速表显示的发动机转速下降,则判断为作业负载正上升,将行驶用变速杆操作至低速侧而使单位时间内的收割量减少,从而使发动机转速恢复。相反,如果转速表显示的发动机转速上升,则判断为作业负载正下降,将行驶用变速杆操作至高速侧而使单位时间内的收割量增加,从而使工作效率提高。
并且,如果在作业行驶期间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量增加,则判断为行驶速度相对于收割输送速度过快,或者,收割输送速度相对于行驶速度过慢,从而将行驶用变速杆操作至低速侧,或者,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操作至高速侧。相反,如果在作业行驶期间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量下降,则判断为行驶速度相对于收割输送速度过慢,或者,收割输送速度相对于行驶速度过快,从而将行驶用变速杆操作至高速侧,或者,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操作至低速层。
另外,为了恰当地进行如上所述的状况判断,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需要观察在作业行驶期间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情况或构成收割输送部相对于未收割谷杆的定位基准的左侧分禾器等的位置,与此同时,掌握发动机转速以及行驶用变速杆或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位置。
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如上所述,转速表位于搭乘驾驶部的比驾驶座位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并且行驶变速杆以及收割变速杆位于搭乘驾驶部的驾驶座位的横向侧方位置,转速表与行驶变速杆及收割变速杆分别分散地位于搭乘驾驶部的比驾驶座位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和驾驶座位的横向侧方位置,因此,当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观察在作业行驶期间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情况或构成收割输送部相对于未收割谷杆的定位基准的左侧分禾器等的位置时,转速表、行驶变速杆以及收割变速杆难以进入操作员的视野。
因此,在作业行驶期间操作员想要掌握的发动机转速以及行驶变速杆和收割变速杆的操作位置的可视性容易降低,在提高发动机转速以及行驶用变速杆和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位置的可视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高作业行驶期间发动机转速以及行驶变速杆和收割变速杆的操作位置的可视性,并且,在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基于观察到的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情况和发动机转速等而感觉到需要变更行驶速度或收割输送部的工作速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行驶用变速杆或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迅速且恰当地进行变速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搭乘驾驶部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且比驾驶座位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行驶用变速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显示发动机转速的显示器。
根据该技术方案,当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观察作业行驶期间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情况或构成收割输送部相对于未收割谷杆的定位基准的左侧分禾器等的位置时,行驶用变速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及显示器易于进入操作员的视野,从而可以提高作业行驶期间行驶用变速杆或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位置及发动机转速的可视性。
由此,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在基于观察到的收割输送部的谷杆输送情况和发动机转速等而感觉到需要变更行驶速度或收割输送部的工作速度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当前的行驶用变速杆和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行驶用变速杆或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迅速且恰当地进行变速操作。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将所述行驶用变速杆配置在相对于所述驾驶座位位于收割输送部侧的斜前方位置,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变速杆位于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方位置,将所述显示器配置在比所述行驶用变速杆更靠车体前侧且位于所述驾驶座位的相对于收割输送部侧端部的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易于进行因在作业行驶期间之外也频繁操作而比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频率高的行驶用变速杆的操作。
并且,能够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在将显示器配置于行驶用变速杆的正前方部位或左侧位置时所引起的、当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观察显示器显示的发动机转速时变速杆成为障碍而难以观察发动机转速的不良情况。
即,能够提高操作频率高的行驶用变速杆的操作性,与此同时能够提高发动机转速的可视性。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配置于所述搭乘驾驶部,由支撑装置支撑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以使其能够分级地位置变更到高挡位置和低挡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与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构成为摆动式变速操作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支撑结构简单且紧凑。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基端侧所具有连结部上,连接有连结金属丝。
另外,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以能够分级地位置变更到位于车体前侧的高速用高挡位置和位于车体后侧的低速用低挡位置的方式,支撑于支撑装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高速用高挡位置位于车体前侧、低速用低挡位置位于车体后侧,通过支撑装置的高低差能够确保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行程,并且,既立足于高速侧为车体前侧、低速侧为车体后侧的通常的变速操作方式,又使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易于观察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位置,并且易于操作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
即,能够使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支撑结构简单且紧凑,并且能够提高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可视性以及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搭乘驾驶部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且比驾驶座位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行驶用变速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作为所述行驶用变速杆的操作区域,具有从中立位置至车体前侧的前进变速区域和从所述中立位置至车体后侧的后退变速区域,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后退变速区域位于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方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将行驶用变速杆操作至后退变速区域的后退时不操作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而在将行驶用变速杆操作至前进变速区域的作业行驶期间经常操作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通过将该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配置于作业行驶期间行驶用变速杆不处于该位置的相对于后退变速区域位于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方位置,从而能够防止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在作业行驶期间观察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位置或对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进行操作时,行驶用变速杆成为障碍。
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在作业行驶期间搭乘驾驶部的操作员对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可视性和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搭乘驾驶部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且比驾驶座位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行驶用变速杆,在所述行驶用变速杆的车体后方侧配置有收割离合器杆,在对所述行驶用变速杆以及所述收割离合器杆进行操作引导的侧面板上配置有制约机构,所述制约机构与所述收割离合器杆向联结位置的摆动操作联动,来制约所述行驶用变速杆从作业用低速侧前进变速区域向移动用高速侧前进变速区域的摆动操作。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将收割离合器杆摆动操作至联结位置的收割作业状态下,通过制约机构的作用,能够防止因行驶用变速杆的操作而导致行驶状态从作业用低速前进状态切换至移动用高速前进状态。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行驶速度相对于收割输送部的工作速度过快而导致产生收割对象谷杆的扶禾不良或收割不良等作业不良。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制约机构构成为具有:制约杆,其形成为L形,具有从车体前方侧作用于变速杆的朝左右方向的制约部;连结杆,其将制约杆与收割离合器杆连结。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配置在支撑所述侧面板的支撑架的比所述侧面板更靠收割输送部侧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与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的配置无关,能够容易地确保侧面板的用于配置制约机构的空间。
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侧面板的制约机构。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显示器构成为,当发动机运转时,使所述显示器显示发动机转速,当发动机停止时,使所述显示器显示发动机的总运转时间。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显示器能够兼用作转速表与计时器,因此有利于削减成本、节省配置仪表等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视图。
图2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视图。
图3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4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5是表示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前半部分结构的简略俯视图。
图6是表示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的简略图。
图7是搭乘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搭乘驾驶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9是表示搭乘驾驶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收割离合器以及脱粒离合器的操纵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11是表示收割离合器杆在联结位置时制约机构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12是表示收割离合器杆在断开位置时制约机构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13是表示制约机构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显示器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搭乘驾驶部
4收割输送部
9发动机
14驾驶座位
16侧面板
18支撑架
32显示器
34行驶用变速杆
35收割离合器杆
68制约机构
72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
73支撑装置
F前进变速区域
HF移动用高速侧前进变速区域
LF作业用低速侧前进变速区域
R  后退变速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作为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收割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例即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例举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将方形管材料等多个钢材连结而构成车架1,并在车架1的下部配置左右一对履带2。在车架1的右前部形成搭乘驾驶部3。在车架1的左前端部连结配置有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升降摆动的收割输送部4,在作业行驶期间该收割输送部4收割位于车体前方的收割对象即作物谷杆并将其输送。在车架1的左半部安装有脱粒装置5,所述脱粒装置5接收收割输送部4输送的收割后的谷杆(以下,称为收割谷杆)并向后方输送,与此同时对收割谷杆的穗稍侧的结粒部实施脱粒处理,并对通过该脱粒处理而得到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在脱粒装置5的后部连结有能够将脱粒处理后的收割谷杆即秸秆切碎排出的秸秆处理装置6。在车架1的右后部安装有能够存积从脱粒装置5经由扬送螺旋输送机构7输出的单粒化谷粒并将存积的单粒化谷粒装袋的装袋装置8。
如图6所示,来自安装于车架1的柴油发动机(以下,称为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带式传动装置10、配置于变速箱(以下,称为T/M箱)11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下,称为HST)12以及内置于T/M箱11的行驶传动系统(未图示)等,传递至左右的履带2。
如图1、图2以及图4~6所示,发动机9配置于搭乘驾驶部3的后部。T/M箱11配置为位于车架1前部的左右中央部位的靠车体右侧的位置。
尽管图示省略,但在T/M箱11的内部配置有将对应的履带2制动的左右一对侧制动器等。HST12将变速后的动力传递至行驶用的行驶传动系统。行驶传动系统由使向对应的履带2的传动断续的左右一对侧离合器等构成。左右的履带2利用经由对应的侧离合器传递的动力进行工作,并且利用对应的侧制动器的工作进行制动。左右的侧离合器以及侧制动器为液压操作式结构。
如图1~5以及图7所示,在搭乘驾驶部3的后部配置有覆盖发动机9等的发动机盖13。在发动机盖13的上部配置有驾驶座位14。在与发动机盖13留出设定间隔的搭乘驾驶部3的前端位置,竖立设置有前面板15。在搭乘驾驶部3的左端位置,竖立设置有前后长度横跨驾驶座位14的左侧方部位与前面板15的左侧方部位的侧面板16。在发动机盖13与前面板15之间安设有搭乘踏板17。由此,搭乘驾驶部3形成为能够从车体右侧上下。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前面板15以及侧面板16由配置于车架1的右前部的支撑架18支撑。支撑架18构成为具有:竖立设置于车架1的右前端部的由圆管钢材构成的第一支撑部件19;焊接在第一支撑部件19的左侧部的金属板制面板部件20;从配置于车体1左前端部的用于支撑收割输送部的支撑台1A向搭乘驾驶部3延伸设置并由圆管钢材等构成的第二支撑部件21;横跨面板部件20的上部与第二支撑部件21的上部而架设并由方形管钢材等构成的第三支撑部件22;横跨第二支撑部件21的上部与第三支撑部件22的前部而朝前后方向架设并由角钢材构成的第四支撑部件23;横跨车架1与第四支撑部件23而朝上下方向架设并由圆管钢材等构成的第五支撑部件24;横跨T/M箱11与第三支撑部件22而朝上下方向架设并由上下的槽钢材等构成的第六支撑部25等。
如图2~5以及图7~9所示,前面板15构成为,在形成前面板15的背面侧的支撑架18的面板部件20上,组装有形成前面板15的操作面板部15A的上面板部件26以及形成前面板15的正面侧的前面板部件27等,并且在前面板15的内部具有配线用空间。侧面板16由形成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的左上面板部件28以及形成侧面板16的壁面的左面板部件29等构成。在侧面板16的前部形成有俯视时将收割输送部4倾斜地开设缺口的缺口部16B。
如图1~5以及图7所示,在前面板15的操作面板部15A上,配置有十字摆动式中立复位型操纵杆30、能够进行发动机9的起动等的钥匙开关31、显示发动机转速等的显示器32等。
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在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上,配置有前后摆动式位置保持型加速杆33、摆动式位置保持型变速杆34、可切换到两个位置并保持的前后摆动式收割离合器杆35和脱粒离合器杆36等。
如图1~5以及图7~9所示,支撑架18的第一支撑部件19构成为,第一支撑部19的上部19A在操纵杆30的后方弯曲形成为朝左右方向,第一支撑部19的上部19A作为从下方挡住并支撑对操纵杆30进行操作的手腕的扶手起作用。
如图1~6所示,收割输送部4构成为,在可升降摆动地支撑于车架1的支撑台1A的收割架37上配置有:三个分禾部件38;左右的扶禾装置39;推剪型切断装置40;左右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左右的搂聚旋转体42;以及用于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输送装置43等。并且,三个分禾部件38配置成在左右方向隔着规定间隔,将左右任一个对应的扶禾装置3配置在相邻的分禾部件38之间,从而在收割输送部4的前部形成左右的扶禾框44。另外,配置于各分禾部件38前端部的分禾器45以及左右的扶禾装置39位于比搭乘驾驶部3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供给输送装置43以位于搭乘驾驶部3左侧的方式连结于车架1。
三个分禾部件38配置为相邻的两个分禾部件38之间以最多能够导入两行作物谷杆的方式在左右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而且,作业行驶时,随车体的行驶,将作为收割对象的最多四行作物谷杆梳分至左右的各扶禾框44的每一个。左右的各扶禾装置39将导入至对应的分禾部件38之间的最多两行作物谷杆朝向收割输送部4的左右中央侧搂聚在一起并扶起。切断装置40切断左右的扶禾装置39所扶起的最多四行作物谷杆的植株根侧。左右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以及左右的搂聚旋转体42将最多四行作物谷杆向左右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之间以及左右的搂聚旋转体42之间搂聚输送,并使最多四行作物谷杆通过左右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之间以及左右的搂聚旋转体42之间。供给输送装置43从左右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以及左右的搂聚旋转体42接收通过了左右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之间以及左右的搂聚旋转体42之间的收割谷杆,并将接收的收割谷杆从接收时的立起姿势变为脱粒用的向右侧倒伏的姿势,与此同时向脱粒装置5供给输送。
即,收割输送部4构成为两框四行收割式,通过左右的扶禾框44能够进行最多四行作物的收割输送。由此,与构成为具有四个分禾部件与三个扶禾装置而进行最多四行作物的收割输送的通常的三框四行收割式收割输送部相比,能够构成为具有同样宽的作业宽度,与此同时能够简化结构、削减成本。
如图3所示,配置于收割输送部4左端位置的分禾部件38构成为,配置于该分禾部件38前端部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与车体左右方向的左侧的履带2的左端位置一致。并且,配置于收割输送部4右端位置的分禾部件38构成为,配置于该分禾部件38前端部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在比车体左右方向的右侧的履带2的右端位置稍靠车体内侧的状态下,与右侧的履带2的右端位置大致一致。
即,左右的履带2配置为,以其车体横向外侧的端部间距离比构成为能够最多收割输送四行作物的收割输送部4的作业宽度大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由此,能够增大左右履带2的车辙间距离,不会因各履带2的接地长度增长而导致转弯性能降低,并且能够提高湿田作业性能。
另外,由于左侧的履带2的左端位置与左侧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因此左侧的履带2不会从左侧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伸到车体左侧。由此,在进行车体左外侧存在未收割作物的转弯收割(回り刈り)或车体左右两外侧都存在未收割作物的中间收割(中割り)等的作业行驶时,能够防止产生左侧的履带2压踏位于车体左外侧附近的未收割作物或者左侧的履带2将泥溅到位于车体左外侧附近的未收割作物上等不良情况,并且能够避免因该压踏、溅泥而导致作业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右侧的履带2的右端位置与右侧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大致一致,因此,当进行车体左右两外侧都存在未收割作物的中间收割等的作业行驶时,只要将右侧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设定为,使其通过位于收割输送部4的作业宽度内的最右侧位置的作物和与该作物相邻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之间的作业宽度内的作物的附近位置,就能够防止右侧的履带2压踏位于车体右外侧附近的未收割作物等不良情况产生,且能够避免因该压踏而导致作业效率降低。
即,能够构成为在转弯收割、中间收割等的作业行驶时能够防止左右的履带2压踏未收割作物或向未收割作物溅泥的全面收割式结构。
另外,也可以将配置于收割输送部4右端位置的分禾部件38构成为,使配置于该分禾部件38前端部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与车体左右方向的右侧的履带2的右端部位置一致。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使配置于该分禾部件38前端部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在比右侧的履带2的右端位置稍靠车体外侧的状态下,与右侧的履带2的右端位置大致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配置于收割输送部4左端位置的分禾部件38构成为,使配置于该分禾部件38前端部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在比车体左右方向的左侧的履带2的左端位置稍靠车体外侧的状态下,与左侧的履带2的左端位置大致一致。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使配置于该分禾部件38前端部的分禾器45的分禾始端位置,在能够防止左侧的履带2压踏车体左外侧附近的未收割作物且能够抑制将泥溅到未收割作物的范围内,在比左侧的履带2的左端位置稍靠车体内侧的状态下,与左侧的履带2的左端位置大致一致。
如图6以及图10所示,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带式传动装置10、HST12的输入轴12A、内置于T/M箱11上部的收割变速装置46、带张紧式收割离合器47等传递至收割输送部4。传递至收割输送部4的动力,通过收割输送部4所具有的动力分配机构48,分配并供给至左右的扶禾装置39、切断装置40、右侧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右侧的搂聚旋转体42以及供给输送装置43。左侧的带式搂聚输送装置41以及左侧的搂聚旋转体42根据左右搂聚旋转体42的啮合联动而进行工作。收割变速装置46构成为能够变速切换到高低两挡。
如图1所示,收割输送部4根据横跨车架1与收割架37而架设的升降液压缸49的工作进行升降摆动。升降液压缸49采用单动型液压缸。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脱粒装置5的左侧部配置有从收割输送部4接收收割输送部4输送的处于向右侧倒伏姿势的收割谷杆的夹持输送机构50。夹持输送机构50夹持收割谷杆的植株根侧并向后方输送,从而将收割谷杆的穗梢侧供给至脱粒装置5的内部。而且,尽管图示省略,但通过脱粒装置5内部所具有的脱粒筒,对供给至脱粒装置5内部的收割谷杆的穗梢侧实施脱粒处理。通过脱粒装置5内部所具有的筛式或风力式等的筛选机构,对通过脱粒处理得到的处理物实施筛选处理。通过筛选处理得到的单粒化谷粒回收至一次回收部,并通过一次螺旋输送机构输送至扬送螺旋输送机构7。未单粒化的谷粒等回收至二次回收部,并通过二次螺旋输送机构输送至二次还原机构,并在二次还原机构中实施再脱粒处理后,通过二次还原机构输送至筛选机构并通过筛选机构实施再筛选处理。脱粒处理中产生的断杆、秸秆屑等杂物从形成于脱粒装置5后端部的排废口排出至车外。
如图6以及图10所示,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带张紧式脱粒离合器51等传递至脱粒装置5。尽管图示省略,但传递至脱粒装置5的动力,通过脱粒装置5所具有的动力分配机构,分配并供给至夹持输送机构50、脱粒筒、筛选机构、一次螺旋输送机构、二次螺旋输送机构以及二次还原机构等,并且也分配并供给至扬送螺旋输送机构7。
如图1所示,秸秆处理装置6通过秸秆处理装置6上部所具有的秸秆输送机构52,接收夹持输送机构50从脱粒装置5输出的秸秆,并将其向后方输送。而且,尽管图示省略,但秸秆排出方式能够在如下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将秸秆保持长尺寸并排出至车外的长秸秆排出状态和通过内置于秸秆处理装置6下部的圆盘刀将秸秆切碎并排出至车外的切碎排出状态。秸秆输送机构52以及圆盘刀利用由脱粒装置5的动力分配机构分配的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进行工作。
如图8、图9以及图11~13所示,变速杆34构成为具有基端部34A和杆部34B等,其中该基端部34A可相对旋转地外嵌于横跨支撑架18的第五支撑部件24与第六支撑部件25而架设的朝左右方向的第一支承轴53,该杆部34B经由朝前后方向的第二支承轴54可左右摆动地安装于基端部34A的上部。变速杆34的杆部34B穿过在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的比驾驶座位14更靠前侧的位置形成的行驶变速用导向槽16a。在变速杆34的基端部34A与第一支承轴53之间,配置有能够将变速杆34将任意操作位置处的位置保持的摩擦式位置保持机构55。在第二支承轴54上,外嵌有对变速杆34的杆部34B施力以使其抵靠行驶变速用导向槽16a的右侧边缘的扭簧56。
变速杆34经由行驶变速用机械式连结机构57与HST12的变速操作轴12B连结,以使HST12基于变速杆34的摆动操作进行变速工作。尽管图示省略,但操纵杆30经由收割升降用液压控制系统与升降液压缸49连结,以使升降液压缸49基于操纵杆30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工作。并且,操纵杆30经由转向用液压控制系统与左右的侧离合器以及侧制动器连结,以使与操纵杆30的操作方向对应的左右的侧离合器以及侧制动器基于操纵杆30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工作。
根据上述连结结构,通过摆动操作变速杆34,能够将左右的履带2连续切换到停止状态、前进驱动状态、后退驱动状态,在前进驱动状态与后退驱动状态这两种状态下,能够连续变更左右履带2的驱动速度。而且,在前进驱动状态或后退驱动状态下,通过向左右方向摆动操作操纵杆30,能够将行驶状态切换到使左右履带2等速驱动的直行状态、通过离合器操作使左右履带2差动的慢转弯状态、将左右一侧(转弯内侧)的履带2制动的急转弯状态。
并且,通过在前后方向摆动操作操纵杆30,能够使收割输送部4横跨下限侧的作业区域与上限侧的非作业位置而升降摆动。而且,在所述作业区域,根据收割输送部4的升降摆动,能够进行调节切断装置40相对于要收割的作物的谷杆的高度位置的收割高度调节。
如图4、图5、图7以及图9所示,在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中的驾驶座位14横向侧方的位置,从驾驶座位14由近及远依次排列形成有:对加速杆33进行操作引导的加速用导向槽16b、对收割离合器杆35进行操作引导的收割离合器用导向槽16c、以及对脱粒离合器杆36进行操作引导的脱粒离合器用导向槽16d。
尽管图示省略,但加速杆33经由加速用机械式连结机构与发动机9所具有的调速器的调速杆连结,以使发动机转速基于加速杆33的摆动操作而变动。
如图10所示,收割离合器杆35经由收割离合器用机械式连结机构58与收割离合器47的张紧臂47A连结,以使收割离合器47的传动状态基于收割离合器杆35的摆动操作而切换。收割离合器用机械式连结机构58构成为通过连结连杆59、连结杆60及连结弹簧61等,将收割离合器杆35以及张紧臂47A切换并保持于断开位置和联结位置这两个位置的肘节式结构,其中,该连结连杆59的一端部与收割离合器杆35枢轴支撑连结且呈“く”形,该连结杆60下垂地安装于连结连杆59的另一端部,该连结弹簧61横跨连结杆60与张紧臂47A而架设。
脱粒离合器杆36经由脱粒离合器用机械式连结机构63与脱粒离合器51的张紧臂51A连结,以使脱粒离合器51的传动状态基于脱粒离合器杆36的摆动操作而切换。脱粒离合器用机械式连结机构63构成为通过连结连杆64、连结杆65及连结弹簧66等,将脱粒离合器杆36以及张紧臂51A切换并保持于断开位置和联结位置这两个位置的肘节式结构,其中,该连结连杆64的一端部与脱粒离合器杆36枢轴支撑连结且呈“く”形,该连结杆65下垂地安装于连结连杆64的另一端部,该连结弹簧66横跨连结杆65与张紧臂51A而架设。
如图11~13所示,在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的背面侧配置有制约机构68,该制约机构68与收割离合器杆35向联结位置的摆动操作联动,来制约变速杆34从前进变速区域F的作业用低速侧前进变速区域LF向移动用高速侧前进变速区域HF的摆动操作。制约机构68构成为具有:制约杆69,其形成为L形,具有从车体前方侧作用于变速杆34的朝左右方向的制约部69A;连结杆70,其连结制约杆69与收割离合器杆35;以及支撑部件71,其在前后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制约杆69。支撑部件71以位于行驶变速用导向槽16a的横向左侧的方式固定于操作面板部16A的背面侧。
由此,在将收割离合器杆35摆动操作至联结位置的收割作业状态下,通过制约机构68的作用,能够防止因变速杆34的摆动操作而导致行驶状态切换至移动用高速前进状态。并且,在将变速杆34摆动操作至移动用高速侧前进变速区域HF的状态下将收割离合器杆35从断开位置摆动操作至联结位置时,通过制约机构68的作用与收割离合器杆35的摆动操作联动,从而使变速杆34从移动用高速侧前进变速区域HF摆动位移至作业用低速侧前进变速区域LF,并且行驶状态从移动用高速前进状态切换至作业用低速前进状态。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行驶速度相对收割输送部4的工作速度过快而导致产生收割对象谷杆的扶禾不良、收割不良等作业不良。
如图4、图5、图7~图9以及图13所示,在支撑架18的第三支撑部件22的左侧端边缘,配置有台阶状的支撑装置73,支撑装置73支撑上部具有朝前后方向的手柄部且侧视时形成为“T”形(从正面看为“I”形)的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使该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能够切换到高速用高挡位置与低速用抵挡位置这两个位置。在支撑装置73上具有:形成高速用高挡位置的前部支撑面73A、形成低速用低挡位置的后部支撑面73B、连接前部支撑面73A与后部支撑面73B的朝上下方向的纵向面73C,该支撑装置73形成有横跨前部支撑面73A、后部支撑面73B、纵向面73C的长孔73D。而且,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基端侧所具有的连结部72A贯穿该支撑装置73的长孔73D,并且连结金属丝76的内部金属丝76A与该连结部72A连接。支撑装置73以位于支撑架18的第六支撑部件25附近的方式,配设于行驶变速用导向槽16a的移动用后退变速区域R的横向左侧方。并且,支撑装置73的方向设定为使高速用高挡位置位于车体前侧、低速用低挡位置位于车体后侧。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经由收割变速用机械式连结机构74与收割变速装置46的变速操作轴46A连结,以使收割变速装置46基于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位移操作进行变速工作。收割变速用机械式连结机构74构成为,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经由连结金属丝76与固定于收割变速装置46的变速操作轴46A的操作臂75连结,通过对操作臂75施力以使其恢复到低速位置的施力弹簧77的作用,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保持为能够切换到高速用前侧高挡位置与低速用后侧低挡位置这两个位置,并且通过该保持作用,将收割变速装置46的变速状态维持于与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操作位置对应的变速挡。
如图9所示,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与操作臂75配置为使其在车体左右方向的位置关系相靠近。而且,将该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与操作臂75连结的连结金属丝76配置为正从正面看呈大致垂直的一直线状。
支撑装置73以如下状态配置于第三支撑部件22的横向外侧,即,使前部支撑面73A位于比侧面板16的顶面更靠上侧的位置、后部支撑面73B位于比侧面板16的顶面更靠下侧的位置。而且,如果克服施力弹簧77的作用力而提起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并将其操作至高速用高挡位置,则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下端通过施力弹簧77的作用力而与前部支撑面73A抵接,并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保持于高速用高挡位置;如果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操作至低速用低挡位置,则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下端通过施力弹簧77的作用力而与后部支撑面73B抵接,并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保持于低速用低挡位置。
即,通过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构成为能够切换操作到高速用高挡位置与低速用低挡位置这两个位置的上下移动式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紧凑地配置于收割输送部4与侧面板16之间的狭小空间。
而且,通过将支撑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支撑装置73配置于支撑架18的第三支撑部件22中的靠近第六支撑部件25的位置,能够提高支撑架18对支撑装置73进行支撑的支撑强度。
并且,通过将支撑装置73的方向设定为使高速用高挡位置位于车体前侧、低速用低挡位置位于车体后侧,从而可以提高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在作业行驶期间观察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操作位置时的可视性,并且,可以提高操作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时的操作性。
另外,通过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于收割输送部4与侧面板16之间,能够确保用于将所述制约机构68配置于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背面侧的变速杆34的横向左侧方位置的空间。
如图4、图5、图7以及图14所示,显示器32配置于前面板15的操作面板部15A的与侧面板16邻接的邻接部位即左端部。显示器32具有扇形的液晶显示部32A、以及控制液晶显示部32A工作的显示用电子控制单元(以下,简称为显示ECU)32B等。显示ECU32B构成为利用具有CPU以及EEPROM等的微型计算机。在显示ECU32B中,作为控制程序而具有:运转判别机构32a,其基于交流发电机78所具有的调节器78A的输出来判别发动机9的运转;总运转时间累计机构32b,其基于运转判别机构32a的判别结果累计发动机9的总运转时间;转速检测机构32c,其基于交流发电机78发电期间调节器78A输出的输出波形来检测发动机转速。
如果随着通过钥匙开关31从断开位置操作至联结位置而向电气设备系统开始通电而使显示器32起动,则显示ECU32B将到上述起动为止总运转时间累计机构32b累计的发动机9的总运转时间显示在液晶显示部32A。此后,通过钥匙开关31从联结位置向起动位置的操作而使发动机9起动,交流发电机78随上述起动而工作,并且调节器78A开始进行输出,从而运转判别机构32a检测到发动机9的运转,于是基于运转判别机构32a的判别结果,将液晶显示部32A的显示状态从总运转时间显示状态切换至发动机转速显示状态。而且,显示ECU32B将转速检测机构32c输出的发动机转速显示在液晶显示部32A上。并且,总运转时间累计机构32b开始累计发动机9的总运转时间。此后,根据配置于操纵杆30与钥匙开关31之间的截断燃料用操作部件79的操作而使发动机9停止,交流发电机78随发动机9的停止而停止工作,并且调节器78A停止输出,因此运转判别机构32a检测到发动机9的运转停止,于是基于运转判别机构32a的判别结果,将液晶显示部32A的显示状态从发动机转速显示状态切换至总运转时间显示状态。另外,显示ECU32B将到上述发动机停止为止的总运转时间累计机构32b累计的发动机9的总运转时间显示在液晶显示部32A上。
即,显示器32构成为,在其工作状态下,在发动机9停止期间,作为计时器起作用,并且在发动机9运转期间,作为转速表起作用。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在形成于车架1右前部的搭乘驾驶部3中,在前面板15的操作面板部15A的右侧位置配置有操纵杆30,并且在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的比驾驶座位14更靠前侧的位置配置有变速杆34。即,将操作频率高的操纵杆30以及变速杆34左右分开配置于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易于操作的、比搭乘驾驶部3的驾驶座位14更靠前侧的左右位置。
显示器32、变速杆34以及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以在驾驶座位14的前侧位于侧面板16的缺口部16B正后方的方式,配置在搭乘驾驶部3的与收割输送部4邻接的左侧位置。
由此,显示器32、变速杆34以及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位于从收割输送部4的左右扶禾装置39之间到供给输送装置43的输送终端的谷杆输送路径4R附近,当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在作业行驶期间观察谷杆输送路径4R中的谷杆输送情况时,显示器32、变速杆34以及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易于进入操作员的视野。而且,在转弯收割等中,当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对构成收割输送部4相对于未收割谷杆的定位基准的左侧分禾器45等的位置进行观察时,显示器32、变速杆34以及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也易于进入操作员的视野。
其结果是,在作业行驶期间,操作员能够容易地掌握希望掌握的在作业行驶期间显示器32显示的发动机转速、变速杆34的操作位置以及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操作位置。而且,在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基于观察到的谷杆输送路径4R中的谷杆输送情况和发动机转速等而感觉到需要变更行驶速度或收割输送部4的工作速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变速杆34或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迅速且适当地进行变速操作。
显示器32以在车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比变速杆34更靠驾驶座位侧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前面板15的操作面板部15A的左端部。由此,能够防止产生如下不良情况:在将显示器32配置于变速杆34正前方部位或左侧位置时所引起的、当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观察显示器32的显示内容时变速杆34成为障碍而难以观察显示器32的显示内容的不良情况。
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为与其支撑装置73一同位于行驶变速用导向槽16a的后退变速区域R的横向左侧方位置。即,将在作业行驶期间经常操作的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于作业行驶期间变速杆34不处于该位置的移动用后退变速区域R的横向左侧方部位。
由此,当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在作业行驶期间观察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操作位置时或对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进行操作时,能够防止变速杆34成为障碍。其结果是,在搭乘驾驶部3的操作员基于观察到的谷杆输送路径4R中的谷杆输送情况和发动机转速等而感觉到需要变更收割输送部4的工作速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观察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操作位置迅速且适当地利用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进行变速操作。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联合收割机,可以是将整个收割谷杆供给至脱粒装置的全谷杆投入式联合收割机。并且,可以替代装袋装置8而安装具有螺旋输送式谷粒输出装置的谷粒仓。
(2)作为联合收割机,可以是在车体前部的左侧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3,并且在车体前部的右侧位置可升降地连结安装收割输送部4的联合收割机。
(3)作为收割输送部4,可以是将左右扶禾框44的任一个构成为一行用并将另一个构成为两行用的两框三行式收割输送部。并且,作为扶禾框44,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三框以上且进行四行以上的作物谷杆的收割。
(4)作为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可采用构成为能够沿前后方向切换并保持位置的摆动杆式变速操作装置等。并且,可采用手柄部的形状为球状或圆筒状的变速操作装置等。
(5)作为支撑装置73,并不限定于配置在侧面板16的外侧,也可配置在侧面板16的内侧或侧面板16的上侧。并且,并不限定于与侧面板16分体形成,也可一体形成于侧面板16。
(6)可以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于侧面板16的操作面板部16A。
(7)可以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以及收割变速装置46构成为能够进行3挡以上的变速操作或无级变速操作。
(8)可以构成为基于检测发动机转速的转速传感器的输出而进行显示器32的转速表与计时器的切换。并且,也可构成为基于钥匙开关31的操作位置而进行显示器32的转速表与计时器的切换。
(9)作为显示器32,可以具有点阵方式的液晶显示部、扇形LED显示部或点阵方式的LED显示部等。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且将收割输送部可升降地连结于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位置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或全谷杆投入式联合收割机。

Claims (10)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3),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4),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搭乘驾驶部(3)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且比驾驶座位(14)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行驶用变速杆(34)、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显示发动机转速的显示器(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行驶用变速杆(34)配置在相对于所述驾驶座位(14)位于收割输送部侧的斜前方位置,
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在相对于所述行驶用变速杆(34)位于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方位置,
将所述显示器(32)配置在比所述行驶用变速杆(34)更靠车体前侧且位于所述驾驶座位(14)的相对于收割输送部侧端部的前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显示器(32)构成为,当发动机(9)运转时,使所述显示器(32)显示发动机转速,当发动机(9)停止时,使所述显示器(32)显示发动机(9)的总运转时间。
4.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3),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4),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将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于所述搭乘驾驶部(3),
由支撑装置(73)支撑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以使其能够分级地位置变更到高挡位置和低挡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的基端侧所具有连结部(72A)上,连接有连结金属丝(76)。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在支撑所述侧面板(16)的支撑架(18)的比所述侧面板(16)更靠收割输送部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以能够分级地位置变更到位于车体前侧的高速用高挡位置和位于车体后侧的低速用低挡位置的方式,支撑于支撑装置(73)。
8.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3),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4),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搭乘驾驶部(3)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且比驾驶座位(14)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行驶用变速杆(34)、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
作为所述行驶用变速杆(34)的操作区域,具有从中立位置至车体前侧的前进变速区域(F)和从所述中立位置至车体后侧的后退变速区域(R),
将所述收割输送用变速操作装置(72)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后退变速区域(R)位于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方位置。
9.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侧的位置形成搭乘驾驶部(3),在车体前部的左右另一侧的位置能够升降地连结配置有收割输送部(4),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搭乘驾驶部(3)的收割输送部侧的横向侧端部且比驾驶座位(14)更靠车体前侧的位置,配置有行驶用变速杆(34),
在所述行驶用变速杆(34)的车体后方侧配置有收割离合器杆(35),
在对所述行驶用变速杆(34)以及所述收割离合器杆(35)进行操作引导的侧面板(16)上配置有制约机构(68),所述制约机构(68)与所述收割离合器杆(35)向联结位置的摆动操作联动,来制约所述行驶用变速杆(34)从作业用低速侧前进变速区域(LF)向移动用高速侧前进变速区域(HF)的摆动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约机构(68)构成为具有:制约杆(69),其形成为L形,具有从车体前方侧作用于变速杆(34)的朝左右方向的制约部(69A);连结杆(70),其将制约杆(69)与收割离合器杆(35)连结。
CN2011200158093U 2010-04-14 2011-01-19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764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3064/10 2010-04-14
JP2010093064A JP2011217702A (ja) 2010-04-14 2010-04-14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76464U true CN201976464U (zh) 2011-09-21

Family

ID=44603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1580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76464U (zh) 2010-04-14 2011-01-19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217702A (zh)
CN (1) CN2019764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2679A (zh) * 2016-03-28 2018-11-23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3127B2 (ja) * 2014-09-02 2018-05-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2679A (zh) * 2016-03-28 2018-11-23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17702A (ja) 201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2042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2136512B (zh)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JP488237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1976464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7174972A5 (zh)
CN2814942Y (zh) 双圆盘玉米秸秆收割机
JP452992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7228837A5 (zh)
JP4897744B2 (ja) コンバイン
KR20120044243A (ko) 작업차 및 콤바인
JP5067855B2 (ja) 収穫機
JP452989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354917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4106344A (zh) 全喂入收割机及其切碎器安全保护装置
JP2010022320A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JP2017221220A5 (zh)
CN202587888U (zh) 履带式秸秆液压打包机
JP2007174971A5 (zh)
JP2011193853A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5232028B2 (ja) 刈取収穫機
CN2490810Y (zh) 一种悬挂式小型联合收割机
CN2577548Y (zh) 遥控摆式联合收割机
JP510868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S601561Y2 (ja) コンバインの引起し装置
JP5917724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