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63043U - 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63043U
CN201963043U CN201020643429XU CN201020643429U CN201963043U CN 201963043 U CN201963043 U CN 201963043U CN 201020643429X U CN201020643429X U CN 201020643429XU CN 201020643429 U CN201020643429 U CN 201020643429U CN 201963043 U CN201963043 U CN 2019630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handle
handle
knob
linkage part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4342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二郎
赤堀正和
坂上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630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6304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包括:外壳,固定在门的车内侧;内侧把手,利用第一轴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上,通过在打开所述门时对所述内侧把手进行操作,所述内侧把手能够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锁定捏手,与所述内侧把手同轴地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上,能够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摆动,所述锁定位置与设置在所述门上的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对应,所述解锁位置与设置在所述门上的所述门锁装置的解锁状态对应;摆动构件,利用第二轴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上,并且通过传递装置连接在所述锁定捏手上,与所述锁定捏手的转动同步,能够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摆动;以及连动构件,所述连动构件的一端连接在操作力传递构件的另一端上,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连接在所述门锁装置上,能够进行推拉操作。

Description

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置在车辆用门的车内侧的内侧把手装置,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内侧把手装置,该内侧把手装置通过可以进行推拉操作的操作力传递构件连接在门锁装置上,使门锁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或者使门锁装置进行打开动作。
背景技术
如上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包括:外壳,安装在内面板上,所述内面板形成门的车内侧;内侧把手,枢轴支撑在外壳上,在打开门时被进行操作;锁定捏手,枢轴支撑在外壳上,在使门锁装置成为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时被进行操作;把手从动构件,从动于对内侧把手进行的打开操作;以及捏手从动构件,连接在构成操作力传递构件的推拉式线缆上,从动于对锁定捏手进行的操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9-96131号)。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侧把手装置中,当锁定捏手位于锁定位置时,由于把手从动构件的一部分与捏手从动构件的一部分抵接,阻止内侧把手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所以不能使门锁装置进行打开动作。因此,当锁定捏手位于锁定位置时,即,当锁定捏手处于锁定状态时,如果强行地使内侧把手向打开操作方向转动,则会对阻止内侧把手转动的各部分作用不合理的力,有可能导致各部分产生变形。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当锁定捏手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也不会对各部分作用不合理的力。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个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包括:外壳,固定在门的车内侧;内侧把手,利用第一轴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上,通过在打开所述门时对所述内侧把手进行操作,所述内侧把手能够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锁定捏手,与所述内侧把手同轴地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上,能够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摆动,所述锁定位置与设置在所述门上的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对应,所述解锁位置与设置在所述门上的所述门锁装置的解锁状态对应;摆动构件,利用第二轴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上,并且通过传递装置连接在所述锁定捏手上,与所述锁定捏手的转动同步,能够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摆动;以及连动构件,所述连动构件的一端连接在操作力传递构件的另一端上,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连接在所述门锁装置上,能够进行推拉操作,当所述摆动构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连动构件被保持在设置于所述内侧把手的臂部的转动轨迹外的第一位置上,当所述摆动构件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连动构件被保持在所述内侧把手的所述臂部的转动轨迹内的第二位置上,当所述连动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即使对所述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所述臂部相对于所述连动构件进行无效运动,对所述内侧把手进行的打开操作不能传递给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当所述连动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基于对所述内侧把手进行的打开操作,所述臂部与所述连动构件抵接,使所述连动构件从第二位置朝向与所述第一位置相反方向的打开方向移动,对所述内侧把手进行的打开操作能够传递给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
第二个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个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传递装置包括连接链杆,所述连接链杆的一个端部枢轴安装在所述锁定捏手上,所述连接链杆的另一个端部枢轴安装在所述摆动构件上。
第三个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个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传递装置包括:能够与所述锁定捏手一体摆动的齿轮部、以及与所述摆动构件一体摆动且与所述齿轮部啮合的齿轮部。
第四个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个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传递装置包括:能够与所述锁定捏手一体摆动的齿轮部、能够与所述摆动构件一体摆动的齿轮部、以及啮合在两个所述齿轮部之间的中间齿轮。
按照本实用新型,同轴地枢轴支撑内侧把手和锁定捏手,当锁定捏手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由于对内侧把手进行的操作是无效运动,不会对各部分作用不合理的力,所以可以获得可靠的锁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把本实用新型内侧把手装置应用于车辆前门的例子的门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侧把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在锁定状态时的横断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在解锁状态时的横断面图。
图5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状态下的横断面图。
图6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时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状态下的横断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在锁定状态时的横断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在解锁状态时的横断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状态下的横断面图。
图10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时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状态下的横断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在锁定状态时的横断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在解锁状态时的横断面图。
图13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状态下的横断面图。
图14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内侧把手装置处于解锁状态时对内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状态下的横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内侧把手装置
2    外壳
3    第一轴
4    内侧把手
5    锁定捏手
6    推拉式线缆(操作力传递构件)
7    连动构件
8    摆动杆(摆动构件)
9    连接链杆(传递装置)
10   第二轴
11   摆动杆(摆动构件)
11a  第二轴
12   第一齿轮部(传递装置)
13   摆动杆(摆动构件)
14   第三齿轮部(传递装置)
15   中间齿轮(传递装置)
16   第二轴
17   轴
21   壁部
22   第一导向孔
23   第二导向孔
41   把手部
42   第一臂部
43   第二臂部
44   卡合槽
51   操作部
81   卡合槽
91、92    连接轴
111       卡合槽
112       第二齿轮部(传递装置)
131       卡合槽
132       第四齿轮部(传递装置)
D         前门
DL        门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实施例。
图1、2是各实施例共用的图,图3~图6表示实施例1,图7~图10表示实施例2,图11~图14表示实施例3。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各图的左侧为“前方”,右侧为“后方”。车内侧在图2中为纸面身前一侧、在图3以后各图中为上侧。
首先对实施例1~3中的通用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内侧把手装置1配置在以能够开关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的前门(以下称为门)D的车内侧面,该内侧把手装置1配置成可以对设置在门D后端部位的门锁装置DL进行打开操作、解锁操作和锁定操作。
如各图所示,内侧把手装置1的主要的通用结构要素包括:箱形的外壳2,固定在门D的车内侧面;内侧把手4,利用上下方向的第一轴3枢轴支撑在外壳2上,在打开门D时进行操作;锁定捏手5,与内侧把手4同轴(第一轴3)地枢轴支撑在在外壳2上,在使门锁装置DL处于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时被进行操作;连动构件7,由连接在推拉式线缆6前端上的圆柱形的线缆末端形成,该推拉式线缆6构成操作力传递构件,用于把内侧把手4和锁定捏手5的各操作向门锁装置DL传递。
另外,操作力传递构件并不限定于推拉式线缆6,也可以是能够传递推拉操作的棒状的连杆。此外,连动构件7并不限定于预先连接在推拉式线缆6终端上的线缆末端,也可以做成与推拉式线缆6或连杆分开的构件,然后与它们连接。
门锁装置DL具有公知的结构,其包括:可以与车身一侧的锁止销卡合的卡锁机构部、以及可以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锁定机构部,如果关闭门D,则通过使门锁装置DL与锁止销卡合,把门D限制在闭锁位置上,当处于解锁状态时,根据对内侧把手4或设置在门D的车外侧的外侧把手(未图示)进行的打开操作,通过进行打开动作,可以从锁止销脱离来打开门D,此外,当处于锁定状态时,即使对内侧把手4和外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也不能打开门D。
另外,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打开操作”的含义为:使门锁装置DL进行打开动作来打开门D时,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操作。“解锁状态”的含义为:基于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使门锁装置DL进行打开动作,可以打开门的状态。此外,“锁定状态”的含义为:即使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也不能使门锁装置DL进行打开动作的状态。
外壳2做成朝向车内侧的面开口的箱形,并且在上下的两个壁部21(在图3~14中仅表示了上侧的壁部2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22,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圆弧形的第二导向孔23,连接设置在第一导向孔22的前端部分,以内侧把手4的转动中心为中心。
内侧把手4具有:臂状的把手部41,从外壳2的表面露出,用于在打开操作时进行握持;第一、二臂部42、43,位于转动部分,并且可以抵接在连动构件7上,该连动构件7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外壳2的第一、二导向孔22、23中;以及卡合槽44,位于第一、二臂部42、43之间,能够与连动构件7卡合。
如果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则克服卷绕安装在第一轴3上的复位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从非操作位置(在实施例1中为图3、4,在实施例2中为图7、8,在实施例3中为图11、12)向打开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摆动到打开位置(在实施例1中为图5、6,在实施例2中为图9、10,在实施例3中为图13、14)。
锁定捏手5与内侧把手4同轴(第一轴3)地枢轴支撑在外壳2上,并且具有从外壳2的表面露出的操作部51,可以在与门锁装置DL的解锁状态对应的解锁位置(在实施例1中为图4、6,在实施例2中为图8、10,在实施例3中为图12、14)、以及从解锁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锁定位置(在实施例1中为图3、5,在实施例2中为图7、9,在实施例3中为图11、13)之间摆动。另外,以规定的力将锁定捏手5支承在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上。
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推拉式线缆6的移动方向)滑动的方式将连动构件7支承在外壳2的第一、二导向孔22、23中,并且如后面叙述的那样,根据对锁定捏手5进行的操作,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时,连动构件7被支承在第一导向孔22内的第一位置上(在实施例1中为图3、5,在实施例2中为图7、9,在实施例3中为图11、13),当锁定捏手5位于解锁位置时,连动构件7被支承在位于第一导向孔22与第二导向孔23的连接部分的第二位置上(在实施例1中为图4,在实施例2中为图8,在实施例3中为图12),此外,根据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从第二位置向与朝向第一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打开方向、进入第二导向孔23的方向)移动(在实施例1中参照图6,在实施例2中参照图10,在实施例3中参照图14)。
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连动构件7位于第一位置时,连动构件7位于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外。因此,在该锁定状态下,即使内侧把手4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第一臂部42相对于连动构件7无效运动,连动构件7不会从第一位置移动。
此外,当锁定捏手5位于解锁位置、连动构件7位于第二位置时,连动构件7进入到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内。因此,在该解锁状态下,如果内侧把手4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则通过使第一臂部42与连动构件7的后面抵接,使连动构件7与内侧把手4的卡合槽44卡合,向打开方向移动。如果使内侧把手4返回到非操作位置,则内侧把手4的第二臂部43向前侧按压连动构件7,使连动构件7与内侧把手4的动作同步,重新返回到第二位置。
下面对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3~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实施例1的内侧把手装置1除了具有所述通用结构要素以外,还包括枢轴支撑在外壳2上的构成摆动构件的摆动杆8、以及连接锁定捏手5和摆动杆8的构成传递装置的前后方向的连接链杆9。
利用在外壳2内配置在比第一轴3更靠向后方位置上的上下方向的第二轴10,来枢轴支撑摆动杆8,并且在与第一导向孔22重合的部分上具有可以与连动构件7卡合的卡合槽81。
通过把连接链杆9的前端部利用上下方向的连接轴91枢轴安装在锁定捏手5的转动部分上,并把其另一端部利用上下方向的连接轴92枢轴安装在摆动杆8的转动部分上,把锁定捏手5的动作向摆动杆8传递。由此,如图3所示,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时,摆动杆8也位于锁定位置,并且与摆动杆8的卡合槽81卡合的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此外,如果将锁定捏手5从锁定位置朝向图4所示的解锁位置进行操作,则锁定捏手5的摆动通过连接链杆9传递给摆动杆8,摆动杆8也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摆动。如果摆动杆8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摆动,则与摆动杆8的卡合槽81卡合的连动构件7在第一导向孔22内向前方滑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参照图4)。
下面对实施例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内侧把手4位于非操作位置、锁定捏手5和摆动杆8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连动构件7与摆动杆8的卡合槽81卡合,被保持在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外的第一位置上。因此,在该锁定状态下,如图5所示,即使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其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第一臂部42也不会与连动构件7抵接,而是进行无效运动。这样,由于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不能通过连动构件7和推拉式线缆6向门锁装置DL传递,所以不能打开门D。
如图4所示,在内侧把手4位于非操作位置、锁定捏手5和摆动杆8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连动构件7与摆动杆8的卡合槽81卡合,被保持在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内的第二位置上。因此,在该解锁状态下,如图6所示,如果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其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则通过使第一臂部42与连动构件7的后面抵接,将连动构件7从摆动杆8的卡合槽81拔出,与内侧把手4的卡合槽44卡合,并且在第二导向孔23内从第二位置开始滑动,向打开方向移动。这样,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通过连动构件7和推拉式线缆6传递给门锁装置DL,使门锁装置DL进行打开动作,从而可以打开门D。门锁装置DL的打开动作完成后,如果利用复位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使内侧把手4返回到非操作位置,则与内侧把手4的卡合槽44卡合的连动构件7也与内侧把手4一起返回到第二位置。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中,通过同轴地枢轴支撑内侧把手4和锁定捏手5,并通过连接链杆9把锁定捏手5连接在摆动杆8上,基于对锁定捏手5的操作,可以使连动构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或者向相反方向移动。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时,即使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由于该操作引起的是无效运动,不会对各部分作用不合理的力,所以可以防止各部分变形,获得可靠的锁定状态。
实施例2
图7~10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实施例2的内侧把手装置1除了具有所述通用结构要素以外,还包括与锁定捏手5一体摆动的第一齿轮部12、枢轴支撑在外壳2上的构成摆动构件的摆动杆11、以及与摆动杆11一体摆动且与第一齿轮部12啮合的第二齿轮部112。在实施例2中,摆动杆1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摆动构件,第一、二齿轮部12、112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传递装置。
利用在外壳2内配置于比第一轴3更靠向后方的上下方向的第二轴11a,来枢轴支撑摆动杆11,并且在与第一导向孔22重合的部分上设置有可以与连动构件7卡合的卡合槽111。
通过使第一齿轮部12与锁定捏手5一体摆动,并与第二齿轮部112啮合,把锁定捏手5的动作通过第二齿轮部112传递给摆动杆11。由此,如图7所示,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时,摆动杆11也位于锁定位置,并且与摆动杆11的卡合槽111卡合的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此外,如果对锁定捏手5从锁定位置朝向图8所示的解锁位置进行操作,则锁定捏手5的摆动通过第一、二齿轮部12、112传递给摆动杆11,摆动杆11也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摆动。如果摆动杆11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摆动,则与摆动杆11的卡合槽111卡合的连动构件7在第一导向孔22内向前方滑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参照图8)。
下面对实施例2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内侧把手4位于非操作位置、锁定捏手5和摆动杆11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连动构件7与摆动杆11的卡合槽111卡合,被保持在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外的第一位置上。因此,如图9所示,在该锁定状态下,即使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其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也不会向门锁装置DL传递,不能打开门D。
如图8所示,在内侧把手4位于非操作位置、锁定捏手5和摆动杆11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连动构件7与摆动杆11的卡合槽111卡合,被保持在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内的第二位置上。因此,如图10所示,在该解锁状态下,如果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其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则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连动构件7在第二导向孔23内从第二位置开始滑动,向打开方向移动。这样,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通过连动构件7和推拉式线缆6传递给门锁装置DL,使门锁装置DL进行打开动作,从而可以打开门D。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2中,通过同轴地枢轴支撑内侧把手4和锁定捏手5,并通过第一、二齿轮部12、112把锁定捏手5连接在摆动杆11上,基于对锁定捏手5的操作,可以使连动构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或者向相反方向移动。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时,即使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由于该操作引起的是无效运动,不会对各部分作用不合理的力,所以可以防止各部分变形,获得可靠的锁定状态。
实施例3
图11~1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实施例3的内侧把手装置1除了具有所述通用结构要素以外,还具有枢轴支撑在外壳2上的摆动杆13、第三齿轮部14、第四齿轮部132和中间齿轮15。第三齿轮部14被设置成与锁定捏手5一体摆动,第四齿轮部132被设置成与摆动杆13一体摆动,中间齿轮15被配置在第三齿轮部14和第四齿轮部132之间。
在实施例3中,摆动杆13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摆动构件,第三、四齿轮部14、132和中间齿轮15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传递装置。
利用配置在外壳2内比第一轴3更靠向后方位置的上下方向的第二轴16,来枢轴支撑摆动杆13,并且在与第一导向孔22重合的部分上设置有可以与连动构件7卡合的卡合槽131。
利用上下方向的轴17将中间齿轮15枢轴支撑在外壳2内,并且使中间齿轮15啮合在第三齿轮部14和第四齿轮部132之间。由此,如图11所示,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时,摆动杆13也位于锁定位置,并且与摆动杆13的卡合槽131卡合的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此外,如果对锁定捏手5从锁定位置朝向图12所示的解锁位置进行操作,则锁定捏手5的转动通过第三齿轮部14、中间齿轮15和第四齿轮部132传递给摆动杆13,摆动杆13也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转动。如果摆动杆13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摆动,则与摆动杆13的卡合槽131卡合的连动构件7在第一导向孔22内向前方滑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参照图12)。
下面对实施例3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内侧把手4位于非操作位置、锁定捏手5和摆动杆13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连动构件7与摆动杆13的卡合槽131卡合,被保持在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外的第一位置上。因此,如图13所示,在该锁定状态中,即使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其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由于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是无效运动,不会向门锁装置DL传递,所以不能打开门D。
如图12所示,在内侧把手4位于非操作位置、锁定捏手5和摆动杆13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连动构件7与摆动杆13的卡合槽131卡合,被保持在内侧把手4的第一臂部42的转动轨迹内的第二位置上。因此,如图14所示,在该解锁状态下,如果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其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摆动,则通过使第一臂部42与连动构件7的后面抵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对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通过连动构件7和推拉式线缆6传递给门锁装置DL,使门锁装置DL进行打开动作,从而可以打开门D。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3中,通过同轴地枢轴支撑内侧把手4和锁定捏手5,并通过第三齿轮部14、中间齿轮15和第四齿轮部132把锁定捏手5连接在摆动杆13上,基于对锁定捏手5的操作,可以使连动构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或者向相反方向移动。并且,当锁定捏手5位于锁定位置、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时,即使对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由于该操作引起的是无效运动,不会对各部分作用不合理的力,所以可以防止各部分变形,并获得可靠的锁定状态。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2),固定在门(D)的车内侧;
内侧把手(4),利用第一轴(3)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2)上,通过在打开所述门(D)时对所述内侧把手(4)进行操作,所述内侧把手(4)能够从非操作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
锁定捏手(5),与所述内侧把手(4)同轴地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2)上,能够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摆动,所述锁定位置与设置在所述门(D)上的门锁装置(DL)的锁定状态对应,所述解锁位置与设置在所述门(D)上的所述门锁装置(DL)的解锁状态对应;
摆动构件(8、11、13),利用第二轴(10、11a、16)枢轴支撑在所述外壳(2)上,并且通过传递装置连接在所述锁定捏手(5)上,与所述锁定捏手(5)的转动同步,能够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摆动;以及
连动构件(7),所述连动构件(7)的一端连接在操作力传递构件(6)的另一端上,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6)连接在所述门锁装置(DL)上,能够进行推拉操作,当所述摆动构件(8、11、13)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设置于所述内侧把手(4)的臂部(42)的转动轨迹外的第一位置上,当所述摆动构件(8、11、13)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连动构件(7)被保持在所述内侧把手(4)的所述臂部(42)的转动轨迹内的第二位置上,
当所述连动构件(7)位于第一位置时,即使对所述内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所述臂部(42)相对于所述连动构件(7)进行无效运动,对所述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不能传递给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6),当所述连动构件(7)位于第二位置时,基于对所述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所述臂部(42)与所述连动构件(7)抵接,使所述连动构件(7)从第二位置朝向与所述第一位置相反方向的打开方向移动,对所述内侧把手(4)进行的打开操作能够传递给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装置包括连接链杆(9),所述连接链杆(9)的一个端部枢轴安装在所述锁定捏手(5)上,所述连接链杆(9)的另一个端部枢轴安装在所述摆动构件(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装置包括:能够与所述锁定捏手(5)一体摆动的齿轮部(12)、以及与所述摆动构件(11)一体摆动且与所述齿轮部(12)啮合的齿轮部(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装置包括:能够与所述锁定捏手(5)一体摆动的齿轮部(14)、能够与所述摆动构件(13)一体摆动的齿轮部(132)、以及啮合在两个所述齿轮部(14、132)之间的中间齿轮(15)。
CN201020643429XU 2010-04-22 2010-12-01 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630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9096 2010-04-22
JP2010099096A JP5007479B2 (ja) 2010-04-22 2010-04-22 車両用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63043U true CN201963043U (zh) 2011-09-07

Family

ID=44525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4342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63043U (zh) 2010-04-22 2010-12-01 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07479B2 (zh)
CN (1) CN20196304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8517A (zh) * 2013-02-06 2015-10-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
CN107227890A (zh) * 2016-03-24 2017-10-03 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可转换把手的推拉方向的门锁
CN107227888A (zh) * 2016-03-24 2017-10-03 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具备推拉兼用把手的门锁
CN109863279A (zh) * 2016-11-01 2019-06-07 株式会社阿尔发 车辆内侧把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01353B2 (en) * 2012-06-29 2014-04-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ployable door handle for vehicles
KR101439055B1 (ko) 2013-09-24 2014-09-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도어 인사이드 핸들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3800Y2 (ja) * 1990-06-25 1996-10-09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H0996131A (ja) * 1995-10-02 1997-04-0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ドア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ユニット構造
JP3104740B2 (ja) * 1996-05-14 2000-10-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JP2008127881A (ja) * 2006-11-22 2008-06-05 Tokai Rika Co Ltd 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8517A (zh) * 2013-02-06 2015-10-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
CN104968517B (zh) * 2013-02-06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把手装置的安装构造
CN107227890A (zh) * 2016-03-24 2017-10-03 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可转换把手的推拉方向的门锁
CN107227888A (zh) * 2016-03-24 2017-10-03 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具备推拉兼用把手的门锁
CN107227888B (zh) * 2016-03-24 2019-08-02 一诺电器有限公司 具备推拉兼用把手的门锁
CN109863279A (zh) * 2016-11-01 2019-06-07 株式会社阿尔发 车辆内侧把手装置
US10968666B2 (en) 2016-11-01 2021-04-06 Alpha Corporation Inside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26207A (ja) 2011-11-10
JP5007479B2 (ja) 2012-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63043U (zh) 车辆用内侧把手装置
CN201723019U (zh) 电子防盗锁体
CN201649859U (zh) 电子锁锁体
WO2014033948A1 (ja) 給電コネクタ
CN102349200B (zh) 供电连接器
JP7054267B2 (ja) 複合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ドアロック電動開錠機構
JP5697031B2 (ja) 給電コネクタ
CN102383677A (zh) 车门操作机构
US9246270B2 (en) Power supply connector
WO2013108729A1 (ja) ドアラッチ解除力伝達機構
CN104066912A (zh) 车门闩锁组件
CN112334626B (zh) 电动锁定机构
CN102747894A (zh) 汽车门锁的防误锁机构
CN206158398U (zh) 集成于主锁上的双解锁转换机构
CN201963080U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201326313Y (zh) 防盗门锁弧形锁栓驱动机构
CN215407947U (zh) 一种锁体结构
CN102729227A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
JP2013000235A (ja) 車両玩具変形装置、当該装置の車両玩具変形方法及び車両玩具
CN116771212B (zh) 具有中控功能的锁装置及机动车
CN106988626B (zh) 一种双通道箱包中控锁
CN212453984U (zh) 一种机电一体互锁控制装置
JPH06108716A (ja) モータ駆動電気錠のデッドボルト制御機構
CN221143928U (zh) 车门锁装置及车门
CN214888638U (zh) 减速器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