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45091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45091U
CN201945091U CN2011200338876U CN201120033887U CN201945091U CN 201945091 U CN201945091 U CN 201945091U CN 2011200338876 U CN2011200338876 U CN 2011200338876U CN 201120033887 U CN201120033887 U CN 201120033887U CN 201945091 U CN201945091 U CN 2019450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type
plate
heat exchange
cartridg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338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峰
蒋建龙
黄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Danfoss AS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338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450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45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4509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1)、连接部(3)和第二换热部(2),且所述第一换热部(1)通过所述连接部(3)与所述第二换热部(2)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1)的内侧与所述第二换热部(2)的内侧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角度定位部件。该扁管折弯型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能够精确控制安装角度,从而提高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制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等热交换装置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等基本部件,上述基本部件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这个密闭的系统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从而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达到制冷效果。
热交换装置所包含的基本部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基本的热交换部件,其结构基本相同,统称为换热器。
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A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N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一种M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型换热器的安装角度变化示意图。
如图1所示,A型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N型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1′、第二换热部2′和第三换热部3′;如图3所示,M型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1′、第二换热部2′、第三换热部3′和第四换热部4′;并且在各个换热器中,相邻的两个换热部之间均通过连接部5′连接。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三种换热器均具有以下缺陷:
第一、换热器在运输时,由于上述三种类型的换热器占据的体积比较大,因而单位运输空间内所能够放置的换热器的数量比较少,从而导致运输成本比较高。
第二、换热器在安装时,如图4所示,换热器的安装角度α易于发生变化,不易精确控制,该安装角度α易于变化为α′,从而影响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鉴于此,如何降低换热器的运输成本,并提高安装角度的精确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能够精确控制安装角度,从而提高换热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连接部和第二换热部,且所述第一换热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内侧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角度定位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个第一扁管,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多个第二扁管;所述角度定位部件为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夹持于所述第一扁管与所述第二扁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隔离板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立板、第二立板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底板;所述第一立板进一步向外侧弯曲形成有第一弯板,所述第一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扁管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中且相邻所述第一扁管间的第一翅片支撑所述第一弯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立板进一步向外侧弯曲形成有第二弯板,所述第二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扁管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中且相邻所述第二扁管间的第二翅片支撑所述第二弯板。
优选地,所述底板进一步为由外侧向所述U型结构的内侧凹陷的弧形板。
优选地,所述隔离板包括第一V型板、第二V型板及设于二者之间的横板,所述横板一端与所述第一V型板的背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V型板的背部连接;所述第一V型板的V型开口卡接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端部,所述第二V型板的V型开口卡接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隔离板包括限位板和支撑挡板,所述限位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扁管的内侧,所述支撑挡板设于所述第二扁管的内侧,所述限位板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支撑挡板上。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扁管之间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一扁管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限位板铰接。
优选地,所述隔离板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上的第一导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上的第二导板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二导板之间的中间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插装部,所述第二导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插装部,所述中间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装部和所述第二插装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扁管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中且相邻所述第一扁管间的第一翅片支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扁管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中且相邻所述第二扁管间的第二翅片支撑所述第二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装部和所述第二插装部均开设有U型槽,所述中间板的一端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部的U型槽中,所述中间板的另一端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二插装部的U型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装部和所述第二插装部均开设有第一T型槽,所述中间板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T型部,所述中间板的一端的第一T型部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部的第一T型槽中,所述中间板的另一端的第一T型部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二插装部的第一T型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插装部,所述第二导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插装部,所述中间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装部和所述第二插装部之间;所述第一换热部上设有第一垫块,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垫块上,所述第二换热部上设有第二垫块,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垫块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块插装于相邻所述第一扁管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垫块插装于相邻所述第二扁管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装部和所述第二插装部均开设有第二T型槽,所述中间板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二T型部,所述中间板的一端的第二T型部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部的第二T型槽中,所述中间板的另一端的第二T型部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二插装部的第二T型槽中。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角度定位部件。当换热器在运输时,调整该角度定位部件,使得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的夹角变小,直至相互平行,因而换热器减少了自身体积,使得单位运输空间内所能放置的换热器的数量显著增多,因而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当换热器安装时,调整该角度定位部件,使得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的夹角等于换热器的安装角度并予以定位控制,显然该种结构设计的换热器能够精确控制安装角度,进而保证了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A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N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一种M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型换热器的安装角度变化示意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3为图5-2中的换热器在放大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4为图5-1和图5-2中的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5为图5-4中的隔离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6为图5-5中隔离板在作了进一步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3为图6-1和图6-2中的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3为图7-1和图7-2中的隔离板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4为图7-1中的换热器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5为图7-2中的换热器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3为图8-2中的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4为在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后的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2为图9-1中换热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9-3为图9-2中换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第一换热部;2′第二换热部;3′第三换热部;4′第四换热部;5′连接部。
图5-1至图9-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第一换热部;13第一扁管;14第一翅片;15第一垫块;
2第二换热部;23第二扁管;24第二翅片;25第二垫块;
3连接部;4安装部;
6隔离板;61第一立板;611第一凹槽;62第二立板;621第二凹槽;63底板;64第一V型板;65第二V型板;66横板;67限位板;68支撑挡板;
71第一导板;711第一连接部;711a第一连接槽;712第一插装部;712aU型槽;712b第一T型槽;712c第二T型槽;
72第二导板;721第二连接部;721a第二连接槽;722第二插装部;
73中间板;731第一T型板;732第二T型板;
9固定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能够精确控制安装角度,从而提高换热性能。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5-1、图5-2、图5-3和图5-4,图5-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3为图5-2中换热器在放大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4为图5-1和图5-2中的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基础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1、连接部3和第二换热部2,且第一换热部1通过连连接部3与第二换热部2连接;在此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第一换热部1的内侧与第二换热部2的内侧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角度定位部件。
当换热器在运输时,调整该角度定位部件,使得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之间的夹角变小,直至相互平行,因而换热器减少了自身体积,使得单位运输空间内所能放置的换热器的数量显著增多,因而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当换热器安装时,调整该角度定位部件,使得第一换热部1与第二换热部2之间的夹角等于换热器的安装角度并予以定位控制,显然该种结构设计的换热器能够精确控制安装角度,进而保证了换热性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角度定位部件是连接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内侧,因而无论是扁管折弯型换热器(需要说明的是,该扁管折弯型换热器亦包括多种类型,如包括图5-3所示的扁管折弯型换热器,也包括图9-1所示的扁管折弯型换热器)、集流管连接型换热器或者其他类型的换热器,该角度定位部件均可适用。
需要说明的是,其一,本基础技术方案对于角度定位部件的结构不作限制,任一种结构的角度定位部件,只要能够精确控制换热器的安装角度或者运输角度,就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二,在本基础技术方案中,对于换热器的结构类型不作限制。该换热器既可以为A型换热器,亦可以为N型、M型或者其他形状的换热器;无论任何形状的换热器,只要该换热器中至少存在至少一组两个相邻的换热部之间设有角度定位部件的结构,就均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三,本文中,第一换热部1前所冠以的“第一”、第二换热部2前所冠以的“第二”仅具有区别意义,并没有限制定位意义,该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具体是指任意类型的换热器(包括A型、N型、M型或者其他类型)中,之间设有角度定位部件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部。
在上述基础技术方案中,如图5-3所示,第一换热部1包括多个第一扁管13,第二换热部2包括多个第二扁管23;在此基础上,所述角度定位部件为隔离板6,隔离板6夹持于第一扁管13与第二扁管23之间。
在上述基础技术方的基础上,可以作出进一步改进,从而得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
具体地,在第一种实施例中,隔离板6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立板61、第二立板62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底板63;如图5-4所示,第一立板61进一步向外侧弯曲形成有第一弯板,所述第一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611,第一扁管13卡装于相对应的第一凹槽611中且相邻第一扁管13间的第一翅片14支撑所述第一弯板。
进一步地,如图5-4所示,第二立板62进一步向外侧弯曲形成有第二弯板,所述第二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621,第二扁管23卡装于相对应的第二凹槽621中且相邻第二扁管23间的第二翅片24支撑所述第二弯板。
换热器在运输时,如图5-1所示,当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时,隔离板6设置在连接部形成的腔体中,同时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的下端通过固定扣9固定;如图5-2和图5-3所示,换热器安装时,如上文所述安装方法,将隔离板6卡装于第一扁管13与第二扁管23之间。显然,该种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安装角度的精确性,并且由于该隔离板6的可靠隔离作用,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其安装角度也难以发生变化。
请参考图5-5和图5-6,图5-5为图5-4中的隔离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6为图5-5中隔离板在作了进一步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此外,如图5-6所示,为了提高隔离板6的强度,底板63进一步为由外侧向所述U型结构的内侧凹陷的弧形板。
再者,如图5-5和图5-6所示,第一立板61和第二立板62外侧面之间的夹角即为换热器的安装角度。
请参考图6-1、图6-2和图6-3,图6-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3为图6-1和图6-2中的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隔离板6的结构作进一步改进。比如,如图6-3所示,隔离板6包括第一V型板64、第二V型板65及设于二者之间的横板66,横板66一端与第一V型板64的背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V型板65的背部连接。
如图6-1所示,换热器运输时,该隔离板6可以设置所述连接部3形成的腔体中,并且两个换热部的下端通过固定扣9固定;如图6-2所示,换热器安装时,第一V型板64的V型开口卡接于第一换热部1与所述连接部3连接的端部,第二V型板65的V型开口卡接于第二换热部2与所述连接部3连接的端部。显然,该种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安装角度的精确性,并且该隔离板6的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请参考图7-1、图7-2和图7-3,图7-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3为图7-1和图7-2中的隔离板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还可以对上述隔离板6作出进一步改进,从而得到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在该第三种实施例中,隔离板6包括限位板67和支撑挡板68,限位板67的一端铰接于第一扁管13的内侧,支撑挡板68设于第二扁管23的内侧,限位板67的另一端支撑于支撑挡板68上。
如图7-1所示,换热器运输时,限位板67从支撑挡板68上脱离,并位于支撑挡板68的下方,并使得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平行,并用附属部件予以固定;如图7-2所示,换热器安装时,限位板67从下方向上旋转,并支撑于支撑挡板68上,从而将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撑开,使得二者之间的夹角为安装角度。显然,该种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安装角度的精确性,并且限位板67和支撑挡板68分别连接于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上,结构比较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三种实施例中,无论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之间采用扁管折弯连接,还是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只要采用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板67和支撑挡板68的结构设计,就均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如图7-3所示,相邻的所述第一扁管13之间设有安装部4,第一扁管4通过安装部4与限位板67铰接。该种结构设计非常方便地实现了第一扁管13与限位板67之间的铰接。
请参考图7-4和图7-5,图7-4为图7-1中的换热器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5为图7-2中的换热器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第三种实施例中,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下,如图7-4所示,换热器运输时,限位板67从支撑挡板68上脱离,并位于支撑挡板68的上方;如图7-5所示,换热器安装时,限位板67从上方向下旋转,并支撑于支撑挡板68上,从而将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撑开,使得二者之间的夹角为安装角度。
请参考图8-1、图8-2、图8-3和图8-4,图8-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运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3为图8-2中的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4为在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后的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中,隔离板6包括连接于第一换热部1上的第一导板71、连接于第二换热部2上的第二导板72及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导板71和第二导板72之间的中间板73。如图8-1所示,处于运输状态时,将中间板73从第一导板71和第二导板72之间的取下,然后将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合拢,并通过卡扣9固定;如图8-2所示,处于安装状态时,将中间板3插装于第一导板71和第二导板72之间,通过第一换热部1和第二换热部2之间的拉紧力,从而将中间板73夹持固定。
具体地,如图8-3所示,第一导板71包括第一连接部711和第一插装部712,第二导板72包括第二连接部721和第二插装部722,如图8-2所示,中间板73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之间;具体地,如图8-3所示,第一连接部711设有第一连接槽711a,第一扁管13卡装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槽711a中且相邻第一扁管13间的第一翅片14支撑第一连接部711;第二连接部721设有第二连接槽721a,第二扁管23卡装于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槽721a中且相邻第二扁管23间的第二翅片24支撑第二连接部721。显然,该种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安装角度的精确性,并且由于该隔离板6的可靠隔离作用,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其安装角度也难以发生变化。在该种技术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扁管13卡装于第一连接部711的第一连接槽711a中,因而第一连接部711可以起到固定相邻第一扁管13之间的距离的作用,因而在扁管折弯的过程中,相邻的第一扁管13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不变或者基本不变,因而可以保证换热器折弯附近的扁管和翅片不会发生变形,使换热器换热性能不受影响。同理,第二导板72的第二连接部721也具有上述相同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8-2和图8-3所示,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均开设有U型槽712a,中间板73的一端可拆卸插装于第一插装部712的U型槽712a中,中间板73的另一端可拆卸插装于第二插装部722的U型槽712a中。显然,该种结构设计非常方便地实现了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与中间板7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上述第四种实施例中,还可以作出进一步改进。比如,请参考图8-4,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均开设有第一T型槽712b,中间板73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T型部731,中间板73的一端的第一T型部731可拆卸插装于第一插装部712的第一T型槽712b中,中间板73的另一端的第一T型部731可拆卸插装于第二插装部722的第一T型槽712b中。显然,该种结构设计也能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实用新型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所开设的槽并不限于T型槽,显然,其他类型的槽,只要能够对中间板73起到固定作用,也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理解的是,中间板73的两端均可开设有T型槽,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均可开设有T型部.显然,中间板73所开设的槽并不限于T型槽,显然,其他类型的槽,只要能够对中间板73起到固定作用,也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考图9-1、图9-2和图9-3,图9-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中换热器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2为图9-1中换热器的装配示意图;图9-3为图9-2中换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在该第五种实施例中,第一导板71包括第一连接部711和第一插装部712,第二导板72包括第二连接部721和第二插装部722,中间板73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之间;第一换热部1上设有第一垫块15,第一连接部711连接于第一垫块15上,第二换热部2上设有第二垫块25,第二连接部721连接于第二垫块25上。
具体地,如图9-2和图9-3所示,第一垫块15插装于相邻的第一扁管13之间,在该位置,如图9-3所示,相邻的第一扁管13之间并没有设置第一翅片14,形成一个空腔16,并且第一垫块15的宽度等于或者大体等于第一翅片14的高度,因而该第一垫块15可以插装于相邻的第一扁管13之间的空腔16中;第二垫块25插装于相邻的第二扁管23之间,在该位置,相邻的第二扁管23之间并没有设置第二翅片24,并且第二垫块25的宽度等于或者大体等于第二翅片24的高度,因而该第二垫块25可以插装于相邻的第二扁管23之间。显然,该种结构设计较为方便地实现了第一垫块15与第一换热部1之间的连接,第二垫块25与第二换热部2之间的连接。
此外,如图9-1所示,第一连接部711连接于第一垫块15上,第二连接部721连接于第二垫块25上;具体地,该种连接结构可以为铆接,但是也并不限于铆接;如图9-3所示,第一垫块15设有空腔,该腔体与第一连接部711相对的底壁上设有铆接孔,同时第一连接部711上也设有铆接孔,然后通过铆钉穿过该两个铆接孔,从而实现了第一连接部711和第一垫块15之间的铆接固定。第二连接部721与第二垫块25之间的铆接固定结构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再者,如图9-1所示,第一插装部712和所述第二插装部722均开设有第二T型槽712c,中间板73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二T型部732,中间板73的一端的第二T型部732可拆卸插装于第一插装部712的第二T型槽712c中,中间板73的另一端的第二T型部732可拆卸插装于第二插装部722的第二T型槽712c中。显然,该种结构设计非常方便地实现了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与中间板7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文所述,在该种技术方案中,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所开设的槽并不限于T型槽,显然,其他类型的槽,只要能够对中间板73起到固定作用,也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理解的是,中间板73的两端均可开设有T型槽,第一插装部712和第二插装部722均可开设有T型部.显然,中间板73所开设的槽并不限于T型槽,显然,其他类型的槽,只要能够对中间板73起到固定作用,也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1)、连接部(3)和第二换热部(2),且所述第一换热部(1)通过所述连接部(3)与所述第二换热部(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的内侧与所述第二换热部(2)的内侧之间进一步连接有角度定位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包括多个第一扁管(13),所述第二换热部(2)包括多个第二扁管(23);所述角度定位部件为隔离板(6),所述隔离板(6)夹持于所述第一扁管(13)与所述第二扁管(23)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6)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立板(61)、第二立板(62)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底板(63);所述第一立板(61)进一步向外侧弯曲形成有第一弯板,所述第一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611),所述第一扁管(13)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611)中且相邻所述第一扁管(13)间的第一翅片(14)支撑所述第一弯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板(62)进一步向外侧弯曲形成有第二弯板,所述第二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621),所述第二扁管(23)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621)中且相邻所述第二扁管(23)间的第二翅片(24)支撑所述第二弯板。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3)进一步为由外侧向所述U型结构的内侧凹陷的弧形板。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6)包括第一V型板(64)、第二V型板(65)及设于二者之间的横板(66),所述横板(66)一端与所述第一V型板(64)的背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V型板(65)的背部连接;所述第一V型板(64)的V型开口卡接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端部,所述第二V型板(65)的V型开口卡接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端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6)包括限位板(67)和支撑挡板(68),所述限位板(67)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扁管(13)的内侧,所述支撑挡板(68)设于所述第二扁管(23)的内侧,所述限位板(67)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支撑挡板(68)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扁管(13)之间设有安装部(4),所述第一扁管(13)通过所述安装部(4)与所述限位板(67)铰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6)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上的第一导板(71)、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上的第二导板(72)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板(71)和所述第二导板(72)之间的中间板(7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板(71)包括第一连接部(711)和第一插装部(712),所述第二导板(72)包括第二连接部(721)和第二插装部(722),所述中间板(7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和所述第二插装部(722)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711)设有第一连接槽(711a),所述第一扁管(13)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711a)中且相邻所述第一扁管(13)间的第一翅片(14)支撑所述第一连接部(711);所述第二连接部(721)设有第二连接槽(721a),所述第二扁管(23)卡装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721a)中且相邻所述第二扁管(23)间的第二翅片(24)支撑所述第二连接部(72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和所述第二插装部(722)均开设有U型槽(712a),所述中间板(73)的一端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的U型槽(712a)中,所述中间板(73)的另一端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二插装部(722)的U型槽(712a)中。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和所述第二插装部(722)均开设有第一T型槽(712b),所述中间板(73)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T型部(731),所述中间板(73)的一端的第一T型部(731)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的第一T型槽(712b)中,所述中间板(73)的另一端的第一T型部(731)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二插装部(722)的第一T型槽(712b)中。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板(71)包括第一连接部(711)和第一插装部(712),所述第二导板(72)包括第二连接部(721)和第二插装部(722),所述中间板(7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和所述第二插装部(722)之间;所述第一换热部(1)上设有第一垫块(15),所述第一连接部(711)连接于所述第一垫块(15)上,所述第二换热部(2)上设有第二垫块(25),所述第二连接部(721)连接于所述第二垫块(25)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块(15)插装于相邻所述第一扁管(13)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711)连接;所述第二垫块(25)插装于相邻所述第二扁管(23)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721)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和所述第二插装部(722)均开设有第二T型槽(712c),所述中间板(73)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二T型部(732),所述中间板(73)的一端的第二T型部(732)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一插装部(712)的第二T型槽(712c)中,所述中间板(73)的另一端的第二T型部(732)可拆卸插装于所述第二插装部(722)的第二T型槽(712c)中。
CN2011200338876U 2010-11-18 2011-01-31 一种换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450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338876U CN201945091U (zh) 2010-11-18 2011-01-31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14061.4 2010-11-18
CN201020614061 2010-11-18
CN2011200338876U CN201945091U (zh) 2010-11-18 2011-01-31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45091U true CN201945091U (zh) 2011-08-24

Family

ID=442952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33887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45091U (zh) 2010-11-18 2011-01-31 一种换热器
CN2011100446396A Active CN102135350B (zh) 2010-11-18 2011-02-23 一种换热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46396A Active CN102135350B (zh) 2010-11-18 2011-02-23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194509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4394A (zh) * 2015-03-20 2016-10-19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与散热装置
CN106642406A (zh) * 2016-11-11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109425237A (zh) * 2017-08-28 2019-03-05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1412B (zh) * 2014-04-19 2018-03-3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CN106918166B (zh) * 2015-12-24 2023-03-03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106196557B (zh) * 2016-07-04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062945A (zh) * 2017-04-26 2017-08-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111820357A (zh) * 2019-04-16 2020-10-27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US11236946B2 (en) 2019-05-10 2022-02-01 Carrier Corporatio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WO2022116674A1 (zh) * 2020-12-02 2022-06-0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和空调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0382A (ja) * 1996-11-29 1998-06-19 Toyo Radiator Co Ltd 空調用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9830863A1 (de) * 1998-07-10 2000-01-13 Behr Gmbh & Co Flachrohr mit Querversatz-Umkehrbogenabschnitt und damit aufgebauter Wärmeübertrager
DE10306848A1 (de) * 2003-02-18 2004-08-26 Behr Gmbh & Co. Kg Flachrohr mit Umkehrbogenabschnitt und damit aufgebauter Wärmeübertrager
US20110094257A1 (en) * 2008-03-20 2011-04-28 Carrier Corporatio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suitable for bending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4394A (zh) * 2015-03-20 2016-10-19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与散热装置
CN106034394B (zh) * 2015-03-20 2018-02-09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与散热装置
CN106642406A (zh) * 2016-11-11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106642406B (zh) * 2016-11-11 2022-05-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109425237A (zh) * 2017-08-28 2019-03-05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9425237B (zh) * 2017-08-28 2021-06-22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5350B (zh) 2013-03-27
CN102135350A (zh) 201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45091U (zh) 一种换热器
CN100458352C (zh) 换热器的箱结构
CN204329670U (zh) 换热器、换热模块、换热装置以及热源单元
US20110232884A1 (en) Heat exchanger
CN203550714U (zh) 翅片及采用该翅片的换热器
GB2413705A (en) Multiple-pass heat exchanger
CN104285118A (zh) 换热器、换热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空调机
CN105737634A (zh) 换热器、换热模块、换热装置以及热源单元
CN203980989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其翅片
CN106642826B (zh) 换热器
EP1596146A3 (en) Heat exchangers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cluding such heat exchangers
CN102266992A (zh) 扁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JP2006200760A (ja)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器
EP1610080A3 (en) Stacking-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uch heat exhangers
JP2007127347A (ja) 熱交換器のタンク構造
JP2006242546A (ja) 熱交換器の固定構造
CN104764259A (zh) 风冷螺杆机组冷凝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JP715860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1935322U (zh) 一种分离式高效多级换热设备
CN207335123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
CN203231513U (zh) 密封端板及应用该密封端板的空调室内机
CN219736069U (zh) 具有交错球凸翅片的板翅式换热器
CN205957556U (zh) 一种冷凝器组件
CN205808194U (zh) 换热器模组
EP1515105A3 (en) A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ANGZHOU SANHU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709

Owner name: DANFOSS AS

Effective date: 201207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ANGZHOU SANHU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0018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TO: 312500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289-1, No. 12, Poplar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289

Patentee befor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09

Address after: 312500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Xinch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Co-patentee after: DANFOSS A/S

Patentee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289-1, No. 12, Poplar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ssigno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010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Cleaning method for precipitated mud and sand on heat exchang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2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10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NGZHOU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2500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TO: 310018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05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289-1, No. 12, Poplar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Patentee after: DANFOSS A/S

Address before: 312500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Xinch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Patentee befor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DANFOSS A/S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2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