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98245U - 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98245U
CN201898245U CN2010202245566U CN201020224556U CN201898245U CN 201898245 U CN201898245 U CN 201898245U CN 2010202245566 U CN2010202245566 U CN 2010202245566U CN 201020224556 U CN201020224556 U CN 201020224556U CN 201898245 U CN201898245 U CN 201898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trol lever
power circuit
rotating shaf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245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矶永泰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98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9824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保证嵌合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该电源电路连接装置,通过经由开关端子将一对主电路用端子连接,使电源电路成为导通状态,其具有:第一壳体1,其具有一对主电路用端子;第二壳体,其具有开关端子;控制杆,其支撑在第二壳体上而使旋转轴可以绕中心转动,利用转动操作,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以及脱离;凸轮,使旋转轴插入,在多个不同位置可转动地支撑旋转轴;弹簧机构,其具有弹簧,该弹簧通过从第一壳体的上表面向下侧的控制杆的转动动作,产生将控制杆推回的力;以及锁止机构,其设置在第一壳体上,通过将控制杆的转动动作锁止,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锁止。

Description

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其具有:凹侧的第一壳体,其设有一对主电路用端子和一对嵌合检测用端子;凸侧的第二壳体,其与第1壳体进行嵌合以及脱离;控制杆,其设置在第二壳体上;以及嵌合脱离功能,其通过使控制杆转动,使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嵌合以及脱离,通过将连接一对嵌合检测用端子的开关端子设置在控制杆上,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8-17696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中,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嵌合,但由于在控制杆没有充分旋转而没有将它们锁止的情况下,由一对嵌合检测用端子和开关端子构成的嵌合检测机构,检测为在嵌合状态下锁止,所以存在无法充分保证嵌合状态的锁止的问题。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保证嵌合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凸轮和锁止机构,解决上述课题,该凸轮,在各个不同的位置上支撑控制杆的旋转轴,使其可以转动,该锁止机构,通过将该控制杆的转动动作锁止,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锁止。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形成为具有凸轮、和锁止机构的结构,所以使用者为了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锁止,使控制杆的旋转轴在凸轮内移动,控制杆转动,被锁止。其结果,作业者不容易忘记最终锁止,可以提高确保该嵌合状态锁止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汽车等的电源电路的一部分的电路图。
图2是本例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的斜视图。
图3是图2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嵌合的状态的沿A-A线的剖面斜视图。
图4是图2的第一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图2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图6是图2的控制杆的侧视图。
图7是图2的控制杆的剖面图。
图8是图2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中的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相对于图8所示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表示将控制杆扳倒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0是相对于图9所示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将控制杆扳倒的状态,表示控制杆与弹簧接触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1是相对于图10所示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将控制杆扳倒的状态,表示弹簧收缩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2是相对于图11所示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将控制杆扳倒的状态,表示弹簧进一步收缩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3是相对于图11所示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表示使控制杆滑动移动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4是相对于图13所示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返回使控制杆立起方向的状态,表示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锁止的状态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作为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在混合动力车辆和汽车等车辆用电池以及电力负载中使用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汽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的电源电路的一部分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100(以下成为起动隔离开关(service disconnect switch),简称为SDSW)设置在电源电路的中途,作为对电池之间进行切断以及连接的主电路开关起作用。即,SDSW100如后所述,具有可拆卸的一对连接器壳体,通过连接器壳体的拆卸,对电池的中间电位部ab进行切断以及连接。来自电池的电力经由继电器开关102流向逆变器电路(INV)、未图示的14V用以及42V用的DC/DC变换器等。另外,来自电池的电力由电流传感器101检测。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SDSW100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表示第二壳体2从第一壳体1脱离的状态。另外,以下,为了容易说明,简单地如图2至图5所示定义前后左右方向。
SDSW100具有:第一壳体1,其固定在车辆上;以及第二壳体2,其收容在第一壳体1内。在第二壳体2上安装控制杆3,其可以向上下方向转动,利用控制杆3的转动,将第二壳体2压入第一壳体1内,使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嵌合,并且使控制杆3的前端部与第一壳体1嵌合。由此,主电路开关接通。各壳体1、2以及控制杆3分别由树脂等电气绝缘材料形成。
在第二壳体2的上部安装罩体4。对设置在罩体4的后端部的把持部4a进行把持,并且通过向后方拉拽而可以取下,在取下罩体4的状态下,进行收容在罩体4内侧的保险丝部件的更换等。
第二壳体2的上部(上部壳体21)形成为,与下部(下部壳体22)相比左右方向较宽。在该上部壳体21的左右侧面分别突出设置转动轴501。
控制杆3具有:左右一对臂板31;以及将臂板31之间连结的结部件32。另外在臂板31上设有插入旋转轴501的凸轮502。上部壳体21侧面的转动轴501贯穿臂板31的凸轮502,控制杆3被转动轴501支撑,可以以转动轴501为支点转动。另外,在左右一对的臂板31上分别设置突起部504和切口部509。另外,旋转轴501、切口部509、凸轮502以及突起部504的具体结构后面叙述。
在控制杆3和下部壳体22间的左右方向上存在间隙,第一壳体1插入该间隙中。在控制杆3的臂板31上形成大致圆弧状的引导槽35。
另外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收容第二壳体2的收容部11,在收容部11的前方设置与控制杆3的前端部分卡合的爪部503。收容部11形成与下部壳体22的外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仅下部壳体22被收容部11收容,上部壳体21从收容部11突出。在第一壳体1的左右外侧面突出设置向引导槽35插入的引导销13。另外,在第一壳体1的左右外侧面设置后述的弹簧506以及收容该弹簧506的弹簧收容部505。
在臂板31的左右内表面,沿引导槽35突出设置引导部35a。引导部35a形成在除了臂板31的周缘部35b之外的位置。引导销13从第一壳体1以及第二壳体2脱离的状态开始,经由没有引导部35a的周缘部35b插入到引导槽35中。
下面,参照图3,说明SDSW100的内部结构。图3是沿在图2的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嵌合的状态下的A-A线的剖面斜视图。在第二壳体2的罩体4的内侧设置保险29。薄板状的端子27a、27b与保险丝29的两端连接,保险29和端子27a、27b利用螺栓28固定。各端子27a、27b弯曲成L字状,贯穿第二壳体2的底面。在第二壳体2的底面突出设置框部2c,利用框部2c将各端子27a、27b的周围包围。端子27a、27b的长度被限定,以使其前端与框部2c相比不会向下方突出。
薄板状的一对端子14a、14b贯穿第一壳体1的底面。在第一壳体1的内侧底面,与第二壳体2的框部2c相对应而突出设置框部1c,端子14a、14b的长度被限定,以使其前端与框部1c相比不会向上方突出。第一壳体1的框部1c被收容在第2壳体2的框部2c的内侧。
端子14a、14b的前端部弯曲成R状,成为板弹簧形状。端子27a、27b的前端压入端子14a、14b和框部1c之间,端子14a和端子27a以及端子14b和端子27b接触。由此,经由端子27a、27b以及保险丝29将端子14a、14b之间连接,主电路开关接通。另外,各电缆分别与端子14a、14b连接。在第一壳体1的底面设置螺栓贯通孔1d,其用于将第一壳体1安装在车辆或者电池盒上。
下面,利用图4以及图5,说明本例的第一壳体1。图4表示第一壳体1的侧视图,图5表示第一壳体1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左右外侧面的弹簧收容部505,收容弹簧506。如果将控制杆3扳倒而转动至某位置,则臂板31与弹簧506接触。并且,在该某位置之后,控制杆3一边使弹簧506收缩,一边转动。
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贯穿底面的一对端子14a、端子14b。如果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嵌合,则端子14a和端子14b经由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的一对端子27a和端子27b以及保险丝29连接。由此,主电路开关成为接通状态。
下面,利用图6以及图7,说明本例的控制杆3。图6是控制杆3的侧视图,图7是沿B-B的控制杆3的剖面图。另外,突起部504不能从控制杆3的外侧侧面看到,但为了说明进行透视表示。另外,旋转轴501设置在第二壳体2上,但为了说明而示出。
凸轮502形成为葫芦形状,在不同的两个位置上支撑旋转轴501。在这里,将图6所示的支撑旋转轴501的凸轮的位置作为第一支撑部502a,将经由连结部508与第一支撑部502并列而可支撑旋转轴501的凸轮的位置作为第二支撑部502b。第一支撑部502a和第二支撑部502b的直径与旋转轴501的轴径相比稍微大,连结第一支撑部502a和第二支撑部502b间的连结部508的宽度,与旋转轴501的轴径相比较小。另外连结部508使用相对于旋转轴501刚性较低的材料。在操作者对控制杆3进行转动操作的情况下,旋转轴501在第一支撑部502a或者第二支撑部502b中的一个处旋转,旋转轴501在转动操作的中途,例如不会从第一支撑部502a向第二支撑部502b移动。操作者通过使控制杆3朝着连结第一支撑部502a和第二支撑部502b的线的方向移动,将旋转轴501压入连结部508,连结部508的宽度变大。由此旋转轴501可以通过连结部508,从一侧的第一支撑部502a或者第二支撑部502b向另一侧的第一支撑部502a或者第二支撑部502b移动。
切口部509设置在控制杆3上,如后所述,如果使控制杆3滑动移动,则弹簧506一边与切口部509接触,一边相对移动。
如图7所示,设置在控制杆3内侧的突起部504,为了限制控制杆3的转动操作而设置。即,如果作业者将控制杆3扳倒,突起部504与第一壳体1的上表面接触,则控制杆3的转动操作被限制。
下面利用图8至图14,按照时间序列说明在本例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中,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嵌合,直至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嵌合状态被锁止的过程。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设置在第一壳体1上的弹簧506的状态,在图8至图14中,省略弹簧收容部505。
图8表示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卡合的状态。如果操作者在控制杆3立起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向第一壳体1嵌合,则引导销13向引导槽35的周缘部35b插入,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卡止。此时,旋转轴501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凸轮502的第一支撑部处。
图9表示相对于图8的状态进一步对控制杆3进行转动操作的状态。如果操作者对控制杆3进行转动操作,则引导销13相对于引导槽35相对移动。伴随着引导销13的相对移动,第二壳体2向第一壳体1的收容部11压入。旋转轴501与图8的状态相同地,被支撑在第一支撑部502的位置上。
图10表示相对于图9的状态进一步对控制杆3进行转动操作的状态。如果操作者对控制杆3进行转动操作,则控制杆3与弹簧506接触。旋转轴501与图8以及图9的状态相同地,被支撑在第一支撑部502a的位置上。
图11表示相对于图10的状态,控制杆3一边使弹簧506收缩一边进一步进行转动操作的状态。与图8至图10的转动动作相比较,由于弹簧506进一步收缩,所以操作者需要施加更大的力,对控制杆3进行转动操作。另外,旋转轴501与图8至10的状态相同地,被支撑在第一支撑部502a的位置上。
图12表示相对于图11的状态进一步对控制杆3进行转动操作的状态。弹簧506相对于图11的状态进一步收缩。由于控制杆3的突起部504与第一壳体接触,所以控制杆3的转动操作被限制。由于导轨槽35形成为,在引导销13从位于周缘部35b的状态(参照图8)直至控制杆3的转动操作被限制为止,引导槽35和旋转轴501的距离逐渐变短,所以在控制杆3的转动操作被限制之前,将第二壳体2压入第一壳体1。另外,旋转轴501,与图8至11的状态相同地,被支撑在第一支撑部502a的位置上。
图13表示使控制杆3偏移而旋转轴501相对移动的状态。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弹簧506与控制杆3接触时的控制杆3的位置处,连结第一支撑部的中心和第二支撑部的中心的线、通过引导销13相对于引导槽移动而引导销13的中心移动的线、以及通过旋转轴相对于连结部508移动而旋转轴508的轴心移动的线,分别与控制杆3可滑动的方向平行。由此,如图13的箭头所示,如果控制杆3向横方向滑动,则引导销13相对于引导槽35平行移动,旋转轴501,从第一支撑部502a越过连结部508向第二支撑部502b平行移动。并且,弹簧506,一边与设置在控制杆3上的切口部509接触,一边相对于控制杆3移动。由此,旋转轴501的支撑位置从第一支撑部502a向第二支撑部502b移动,旋转轴501被支撑在与第一支撑部502a位置不同的第二支撑部上。另外通过控制杆3的移动,前端部507从第一壳体1的爪部503的外侧向内侧进入。
图14表示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嵌合状态锁止的状态。如果操作者从图13所示的状态松开控制杆3,则通过弹簧506的弹性力,控制杆3以第二支撑部502b为中心转动。如果控制杆3向立起方向转动,则由于前端部507与爪部503卡止,所以控制杆3的转动动作被限制,由此,控制杆3与第一壳体卡止,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嵌合状态锁止。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中,通过在控制杆3上设置凸轮,该凸轮可以将旋转轴501支撑在多个不同的位置上而使其可以转动,并设置利用控制杆3的转动动作而收缩的弹簧506,此外设置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通过将控制杆3的转动动作锁止而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嵌合状态锁止,因而,在操作者忘记由该锁止机构的锁止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弹簧506的弹性力转动将控制杆3推回,所以操作者可以容易地确认没有锁止的情况。
另外,为了使该锁止机构动作,本例在使弹簧506收缩的状态下使控制杆3滑动移动,旋转轴501从第一支撑部502a向第二支撑部502b相对移动。并且,通过利用弹簧506将控制杆3推回,将控制杆的前端部507和第一壳体1的爪部503卡止,使锁止功能动作。即,操作者为了使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嵌合,进行控制杆的转动动作,为了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嵌合状态锁止而使控制杆滑动移动。另一方面,在仅使控制杆3转动操作的SDSW的情况下,在控制杆3的转动操作不充分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不会完全被锁止,另外该未锁止状态操作者难以一眼发现。由此,本例与仅使控制杆3转动操作的SDSW相比较,可以得到不易使操作者忘记锁止的结构,可以提高保证将嵌合状态锁止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例的凸轮502中,通过利用与旋转轴501的轴径相比宽度较小的连结部508将第一支撑部502a和第二支撑部502b之间连结,操作者使控制杆3滑动移动,为了使旋转轴501从第一支撑部502a向第二支撑部502b相对移动,而将连结部508的宽度扩大,使旋转轴501通过。操作者,由于感觉到负载而使控制杆3移动,所以在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嵌合状态锁止时,会感觉到终止感,防止安装作业中断的情况,可以提高作为本例的开关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例中,连结部508使用相对于旋转轴501刚性较低的材料,但也可以取代刚性的改变,在连结部508的上部或者下部、上部以及下部上设置孔。由此,构成为在旋转轴501通过连结部508时,连结部508的周围易于向外方扩展。
另外,本例的端子14a、14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对主电路用端子”,端子27a、27b相当于“开关端子”。

Claims (5)

1.一种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其通过经由开关端子将一对主电路用端子连接,而使电源电路成为导通状态,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壳体,其具有所述一对主电路用端子;
第二壳体,其具有所述开关端子;
控制杆,其被第二壳体支撑,可以以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利用转动操作使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以及脱离;
凸轮,其使所述旋转轴插入,在多个不同位置处可转动地支撑所述旋转轴;
弹簧机构,其具有弹簧,该弹簧通过所述控制杆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面向下侧的转动动作,产生将控制杆推回的力;以及
锁止机构,其设置在第一壳体上,通过将所述控制杆的转动动作锁止,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锁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将所述不同位置之间连结,可以使所述旋转轴通过,
所述连结部的宽度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径相比较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形成为葫芦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形成为葫芦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机构具有爪部,该爪部将所述控制杆卡止。
CN2010202245566U 2009-06-09 2010-06-09 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982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38535A JP5278181B2 (ja) 2009-06-09 2009-06-09 電源回路接続装置
JP2009-138535 2009-06-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98245U true CN201898245U (zh) 2011-07-13

Family

ID=43542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24556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98245U (zh) 2009-06-09 2010-06-09 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78181B2 (zh)
CN (1) CN20189824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1900A (zh) * 2013-02-14 2015-07-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路切断装置
CN107369978A (zh) * 2016-05-12 2017-11-2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8075301A (zh) * 2016-11-18 2018-05-2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8075308A (zh) * 2016-11-18 2018-05-2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830U (zh) * 1990-05-31 1992-02-12
JP2002008489A (ja) * 2000-06-20 2002-01-11 Omron Corp トリガースイッチ
JP2002260782A (ja) * 2001-02-28 2002-09-13 Kitagawa Ind Co Ltd コネクタ抜け防止具
JP4272037B2 (ja) * 2003-11-10 2009-06-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1900A (zh) * 2013-02-14 2015-07-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路切断装置
US9646791B2 (en) 2013-02-14 2017-05-09 Honda Motor Co., Ltd. Circuit breaker device
CN107369978A (zh) * 2016-05-12 2017-11-2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7369978B (zh) * 2016-05-12 2020-04-1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8075301A (zh) * 2016-11-18 2018-05-2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8075308A (zh) * 2016-11-18 2018-05-2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8075308B (zh) * 2016-11-18 2019-03-26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8075301B (zh) * 2016-11-18 2019-07-0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87348A (ja) 2010-12-24
JP5278181B2 (ja)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75993B2 (ja) 電源回路接続装置
JP5723179B2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N201898245U (zh) 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JP5707166B2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N103748746B (zh) 供电连接器
EP192958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nection assist
US9362670B2 (en) Charge connector locking apparatus
EP2493038A1 (en) Circuit breaker having cradle
JP4577209B2 (ja) コネクタ
EP2772992A1 (en) Power feed connector
CN101219656B (zh) 转向锁定装置
EP2903099A1 (en) Power supply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unlocking power supply connector
KR101632715B1 (ko) 전기결합장치
EP2525444B1 (en) Low-insertion-force connector
EP2369702A1 (en) Plug interlock device for vacuum circuit breaker
CN201868679U (zh) 电源电路连接装置
EP1936756A1 (en) A connector of the movable member type
US9004935B2 (en) Safety plug device for high-voltage battery
EP1710869A2 (en) A connector device
EP2595257B1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02652383A (zh) 杆嵌合式连接器
CN102763185A (zh)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CN105680217A (zh) 杆式连接器
CN115548731A (zh) 连接器装置
JP2003100386A (ja)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