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枕捣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养路机械设备,特别是双枕捣固装置的结构布置形式。
背景技术
捣固装置是大型养路机械捣固车的主要工作装置。主要用于捣固钢轨两侧的枕底道碴,提高枕底道碴的密实度,并与起拨道装置相配合,消除轨道的高低不平,增强轨道的稳定性。我国线路上大量使用的D09-32型捣固车是Plasser公司于八十年代研制,是在D08-32型捣固车基础上的技术发展,主要应用于II型轨枕线路的捣固作业。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国内铁路干线已经广泛使用III型轨枕。III型轨枕与II型轨枕相比,枕宽增加了20mm,枕高增加了25mm,两枕中心距增大了32mm(III型枕按1667根/km,II型枕按1760根/km)。现有的D09-32型捣固装置进行捣固作业时,镐尖的下插位置虽然基本处于轨枕盒的正中间,但下插角度约为10度。捣镐非垂直型的下插方式使得捣固装置在下插时捣镐要受到的较大的弯矩,捣固装置也要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因此会对捣固装置的寿命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非中位垂直下插也不利于轨枕盒内石碴的平均分布,因此,D09-32型捣固装置对于III型轨枕线路的作业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能实现捣镐零角度下插,满足现有III型轨枕线路作业需求的双枕捣固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枕捣固装置,包括箱体、振动轴、内夹持油缸、外夹持油缸、内镐臂、外镐臂、内侧捣镐、外侧捣镐、分配体部件、油箱和导柱,所述箱体其横梁上的外镐臂销孔的中心到箱体的中心的距离为570mm~620mm;所述外侧捣镐的下插角度基本为零;所述外侧捣镐的轴线与内侧捣镐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560mm~620mm。
所述箱体包括中间体、横梁和端板,横梁上的外镐臂销孔到箱体中心线的距离为610mm,横梁的外镐臂销孔外围的轮廓圆直径尺寸等于或稍大于170mm,横梁的梁身段的高度尺寸等于或稍大于180mm。
所述箱体的外镐臂铰接孔上安装的外镐臂和外镐臂上安装的外侧捣镐的整体形状均基本为直线型,外镐臂的轴线与外侧捣镐的轴线的距离为10mm~20mm。
所述外夹持油缸包括缸体和活塞杆,缸体长度为410mm~430mm。
所外夹持油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挡块。
所述挡块为哈夫(Half)型,通过螺栓固定在油缸活塞杆的前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在对III型轨枕线路作业时,内侧捣镐和外侧捣镐可以基本处于轨枕盒中间垂直位置进行下插,这样的布置能使捣固装置更容易的克服道碴阻力,特别是捣入板结严重线路时的阻力,可以更高效的达到下插深度;同时,中位垂直插入可以为捣固作业提供均匀和充足的道碴,并使得内侧捣镐和外侧捣镐有足够的夹持行程,以提高轨枕下石碴的密实度;另外,垂直布置的外侧捣镐可以使捣固装置作业时迅速地对准相应的轨枕盒,提高了作业效率,可以避免误操作带来的碰撞轨枕。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能实现捣镐零角度下插,满足现有III型轨枕线路作业需求,并且实现更密实、更高效的捣固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D09-32型捣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枕捣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即在作业时的下插位置示意图;
图3是图2左视图;
图4是图2中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外镐臂和外侧捣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外夹持油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在最大夹持位置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D09-32型捣固装置包括箱体4、振动轴5、内、内夹持油缸10’、外夹持油缸10、外镐臂3、内镐臂12、分配体部件9、油箱11和导柱7,箱体4中部具有支撑振动轴5的主轴承箱,箱体4的横梁4-1上有镐臂销孔,用于安装外镐臂3及内镐臂12,外镐臂3和内镐臂12分别与相应的外夹持油缸10和内夹持油缸10’相连,以使振动轴5在驱动外夹持油缸10和内夹持油缸10’的同时把产生的最佳振动频率传递给内外镐臂及安装在内外镐臂上的第一外侧捣镐1和第二外侧捣镐1’及内侧捣镐2。
如图1所示,D09-32型捣固装置在不使用挡块6的时候(以右侧为例),第一外侧捣镐1的下插位置约为轨枕盒中心位置(a=605mm),第一外侧捣镐1下插角度(即其轴线1-1的角度)约为10°,此时虽然可以保证足够的夹持行程,但第一外侧捣镐1的大角度下插增大了下插过程中捣固装置的冲击力,影响捣固装置寿命,并且会造成轨枕盒内道碴的不均匀分配,不能达到最佳捣固效果;在使用挡块6的时候(以左侧为例),第二外侧捣镐1′的下插角度(即其轴线1-1′的角度)基本为零,下插位置却偏离了轨枕盒中心位置(此时b=560mm),此时虽然小角度下插有利于减少捣固装置在捣镐下插时带来的阻力,但由于捣镐下插位置过于贴近轨枕,缩短了夹持行程,同样不能有效的实现对III型轨枕的捣固效果。
如图2、3、4、5、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枕捣固装置,包括箱体13、振动轴19、内夹持油缸14、外夹持油缸20、内镐臂22、外镐臂21、内侧捣镐25、外侧捣镐24、分配体部件15、油箱16和导柱18,所述箱体13其横梁13-2上的外镐臂销孔13-2-1的中心到箱体13的中心17的距离d为570mm~620mm,图4中d=610mm;所述外侧捣镐24的下插角度基本为零;所述外侧捣镐24的轴线24-1与内侧捣镐25的轴线25-1之间的距离c为560mm~620mm,基本等于III型轨枕枕间距,图2中c=600mm。
如图4所示,为了保证箱体强度,所述箱体13包括中间体13-1、横梁13-2和端板13-3,横梁13-2上的外镐臂销孔13-2-1到箱体中心线17的距离为610mm,横梁13-2的外镐臂销孔13-2-1外围的轮廓圆直径尺寸等于或稍大于170mm,横梁13-2的梁身13-2-2段的高度尺寸等于或稍大于180mm。
如图2、5所示,所述箱体13的外镐臂铰接孔13-2-1上安装的外镐臂21和外镐臂21上安装的外侧捣镐24的整体形状均基本为直线型,外镐臂21的轴线21-1与外侧捣镐24的轴线24-1的距离e为10mm~20mm,图5中e=10mm。这样,可满足在III型轨枕作业时的下插位置c=600mm(即中位垂直下插),符合了捣镐要能有充足的石碴、足够的行程对道床石碴进行均匀分配的原则。
如图2、6所示,所述外夹持油缸20包括缸体20-1和活塞杆20-2,缸体20-1长度为410mm~430mm。由于III型枕的轨枕间距增大,所以为了能够做到中位垂直下插,从而增大油缸缸体20-1的长度。
如图2、6所示,所述外夹持油缸20的活塞杆20-2上固定有挡块26。这样,可以通过使用挡块26来调整外侧捣镐24的下插位置及角度。
如图2、6所示,所述挡块26为哈夫(Half)型,通过螺栓27固定在油缸活塞杆20-2的前部。这样。装拆挡块26很方便。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枕捣固装置中的内镐臂22、外镐臂21安装在箱体13上,同时还与内夹持油缸14、外夹持油缸20相连,以使振动轴19在驱动内夹持油缸14和外夹持油缸20的同时可以把产生的最佳振动频率传递给内镐臂22和外镐臂21及安装在内镐臂22和外镐臂21上的内侧捣镐25和外侧捣镐24。
本实用新型的双枕捣固装置是以偏心轴连杆摇摆式振动、异步夹持的原理工作的。如图2、7所示,捣固作业时,内侧捣镐25和外侧捣镐24把振动力传递给石碴,使石碴产生振动并向较稳定的方向移动,增加道床的密实度;再利用内侧捣镐25和外侧捣镐24的夹持作用力,把轨枕间隔中的石碴向枕底挤压,使枕底石碴更加密实,提高轨道的稳定性,保证行程安全。
如图2所示,在捣固装置下插进道床石碴时,外夹持油缸20的活塞杆不伸出,外镐臂21处于图2中所示位置,而内夹持油缸14的活塞杆伸至最大行程,内镐臂22处于图2中所示位置。此时,外侧捣镐24的中心线24-1都基本处于垂直道床的角度,并且下插距离c=600mm,处于III型轨枕的轨枕盒中心位置,捣镐处于轨枕盒中位垂直角度的最佳下插位置。如图7所示,下插完成后,外夹持油缸20的活塞杆伸出,外镐臂21处于图7中所示位置,而内夹持油缸14的活塞杆收回,内镐臂22处于图7中所示位置,此时外侧捣镐24的夹持行程约为150mm。最佳的下插位置及充足的夹持行程可以有效的捣固枕底道碴、提高道床石碴的密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