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39327U -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39327U
CN201539327U CN2009202679948U CN200920267994U CN201539327U CN 201539327 U CN201539327 U CN 201539327U CN 2009202679948 U CN2009202679948 U CN 2009202679948U CN 200920267994 U CN200920267994 U CN 200920267994U CN 201539327 U CN201539327 U CN 201539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body
oil pipe
upstanding wall
oil
vehicle fu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6799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柏仁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KANG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KANG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KANG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KANG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6799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39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39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3932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管,包括一管本体、一第一管体及一第二管体,管本体界定有一加热空间,第一管体穿设于管本体一侧,第一管体包括一位于管本体外的第一入油口,及一位于加热空间内的第一出油口,第二管体穿设于管本体相对于第一管体的另一侧上,第二管体包括一位于加热空间内的第二入油口,及一位于管本体外的第二出油口,管本体、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共同构成一单Z型通路,借此,能缩短油料的流动路径并能达到顺畅稳定流量的功效。

Description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供汽、柴油等燃料流通的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及图2所示,是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179347专利案(申请号为80200363)所揭露的一种车辆燃料系统高效能装置,其瞬间恒温加热器1的油管11的第一管体110的顶面111设有两片电极板12,及一设于两片电极板12间的电热陶瓷13,透过两导线14分别提供两电极板12电源以使电热陶瓷13加热,使得电热陶瓷13发热能提供热源传导至油管11的第一管体110。电极板12及电热陶瓷13是透过一夹具15组装定位在第一管体110上,夹具15套设于第一管体110外周围,夹具15的顶壁151抵压在电极板12顶面,夹具15的底壁152的多数个螺孔153分别螺接多数个螺丝16,透过向右旋转各螺丝16使其向上凸伸出底壁152并顶抵于第一管体110的底面112,使得电极板12及电热陶瓷13能被夹持在夹具15的顶壁151与第一管体110间。
油管11还包括二分别穿设于第一管体110的加热空间113内的第二管体114、114’,以及二分别套设于第二管体114、114’上且位于加热空间113内的套接管体115、115’,第一管体110与两第二管体114、114’及两套接管体115、115’共同构成图2所示的双Z型通路,使得汽油泵(图未示)所提供的油经由第二管体114的入口116流入后会碰到套接管体115,接着,会沿箭头所示方向流入加热空间113内。之后,会由套接管体115’与第二管体114’间的通道流入第二管体114’内,最后再由第二管体114’的出口117流出。
由于油管11所界定出的双Z型通路的流动路径较长,故汽油泵需施加较大的压力才能使油顺利流过油管11,易造成汽油泵的故障或损坏,且需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油的加热,在使用上效率较为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管,借由特殊排列的单Z型通路的设计能缩短油料的流动路径,并能达到顺畅稳定流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透过油管设计成特殊排列的单Z型通路,能缩短油料的流动路径,并能达到顺畅稳定流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油管,包括一管本体、一第一管体及一第二管体。
管本体界定有一加热空间,第一管体穿设于管本体一侧,第一管体包括一位于管本体外的第一入油口,及一位于加热空间内的第一出油口,第二管体穿设于管本体相对于第一管体的另一侧上,第二管体包括一位于加热空间内的第二入油口,及一位于管本体外的第二出油口,管本体、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共同构成一单Z型通路。
前述的油管,管本体包括一第一直立壁、一与第一直立壁相间隔的第二直立壁,及一连接于第一、第二直立壁间的围绕壁,第一管体穿设于第一直立壁且第一出油口朝向第二直立壁。第二管体穿设于第二直立壁且第二入油口朝向第一直立壁。
管本体为方柱形管体,第一、第二管体为圆柱形管体。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包括一瞬间恒温加热器,及一磁化助燃器。瞬间恒温加热器包括一用以供油料流通的油管、一加热单元,及一固定单元。油管包括一管本体、一第一管体,及一第二管体,管本体界定有一加热空间,第一管体穿设于管本体一侧,第一管体包括一位于管本体外的第一入油口,及一位于加热空间内的第一出油口,第二管体穿设于管本体相对于第一管体的另一侧上,第二管体包括一位于加热空间内的第二入油口,及一位于管本体外的第二出油口,管本体、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共同构成一单Z型通路。加热单元包括至少二设置于管本体外表面的电极板、至少一设于二电极板间的电热陶瓷、至少一包覆二电极板及电热陶瓷的绝缘片,及二分别用以提供二电极板电流的电源线,二电极板用以将电流传导至电热陶瓷使其可对管本体加热。固定单元用以夹持并包覆绝缘片所包覆的二电极板及电热陶瓷的绝缘组合于管本体上。磁化助燃器包括至少一邻近于管本体外表面且对管本体内油料产生磁力作用的永久磁铁。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油管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透过油管设计成特殊排列的单Z型通路,能缩短油料的流动路径并能达到顺畅稳定流量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179347专利案的剖视图。
图2是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179347专利案的油管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说明车辆燃料燃烧装置适于组装在外壳内。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说明瞬间恒温加热器与磁化助燃器间的组装关系及配置的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说明瞬间恒温加热器与磁化助燃器间的组装关系及配置的位置。
图6是沿图4中的6-6剖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油管的管本体与第一、第二管体共同构成单Z型通路,以及油料的流动路径。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说明两夹持弹片紧密地夹持及包覆各绝缘片所包覆的各对电极板及电热陶瓷并压贴于管本体上。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说明磁化助燃器的永久磁铁容置于承载件内,且磁吸于两第一、第二层夹套并邻近于管本体。
图9是沿图8中的9-9剖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永久磁铁磁吸于两第一层夹套的连接处。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的局部剖视图,说明磁化助燃器的永久磁铁抵接于两第一层夹套的定位凸块间,且磁吸于两第一层夹套并邻近于管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只是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该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是应用于汽油化油器引擎燃料系统(图未示)上,并设于汽油过滤器及汽油泵后,且连接于汽油泵与化油器间,当车辆引擎启动后,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瞬间能提供对油料持续性达完全燃烧的特性,透过在单位时间内,由冷油的冷燃烧速度转换为热油的爆炸燃烧速度,能把以往将在触媒转化器内作二次净化燃烧的高污染且未燃烧完全的混合油气一次在汽缸内完成完成燃烧,所以,能有效提升输出的马力及类似柴油特性的低转速高扭力。当然,在实际应用时,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也可应用在汽油喷射引擎燃料系统或是柴油引擎燃料系统上。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包括一瞬间恒温加热器3,及一设置于瞬间恒温加热器3上且与其并列的磁化助燃器4。瞬间恒温加热器3包括一连接于汽油泵与化油器间用以供油料流通的油管31,油管31是由导热性良好且具有被油料撞击后不产生火花的安全特性的红铜质所制成,油管31包括一管本体310、一第一管体311,及一第二管体312,管本体310包括一第一直立壁313、一与第一直立壁313相间隔且相对应的第二直立壁314,及一连接于第一、第二直立壁313、314间的围绕壁315,第一、第二直立壁313、314及围绕壁315共同界定为一用以加热油料的加热空间316。第一管体311穿设于第一直立壁313,第一管体311包括一位于管本体310外的第一入油口317,及一位于管本体310的加热空间316内且朝向第二直立壁314的第一出油口318,汽油泵所提供的油料可经由第一入油口317流入第一管体311内并经由第一出油口318流至加热空间316。第二管体312穿设于第二直立壁314,第二管体312包括一位于管本体310的加热空间316内且朝向第一直立壁313的第二入油口319,及一位于管本体310外的第二出油口320,加热空间316内的油料可经由第二入油口319流入第二管体312内并经由第二出油口320流至化油器。在本实施例中,管本体310为方柱形管体,第一、第二管体311、312为圆柱形管体;管本体310、第一管体311及第二管体312共同构成一单Z型通路。
瞬间恒温加热器3还包括一用以对油管31的管本体310加热的加热单元32,加热单元32包括多数对电极板321,及多数个电热陶瓷322,各对电极板321对应地压贴于管本体310的围绕壁315的各侧外表面3151上,而各电热陶瓷322是被夹于各对电极板321间的精密电热陶瓷。加热单元32的一正极电源线323是连接于各对电极板321其中的一个与一电源供应单元324间,用以传导正极电流,而另一负极电源线325则是连接于各对电极板321其中另一个与电源供应单元324间,用以传导负极电流,借此,电源线323、325能将电源供应单元324所提供的电流传递至各对电极板321上,各对电极板321能将电流传递至所夹持的电热陶瓷322,使电热陶瓷322可对油管31的管本体310加热,以将由汽油泵输出的冷油料经由本油管31的加热而成为游离态且内外均热的热油料后,再传递至化油器。
由于车辆在高速运转时,流通油管31的油量较多,透过多数组电热陶瓷322同时对管本体310加热的设计,不仅能将油管31内的油料瞬间地加热到预定温度,以缩短加热的时间,并且能提升加热的温度及效率,使得流通油管31的油料皆能被充分地加热而达到良好内外均热的加热效果。再者,由于电热陶瓷322的特性,当车速由高速运转降为低速运转且油料因被加热而温度升高至超过预定温度时,则电热陶瓷322的电阻立即无限增大,而减少电流进入电热陶瓷322并达到停止加温的状态,当油料温度降低至低于预定温度时,则电热陶瓷322的电阻自动降低而电流继续增大导通加热,因而达到恒温加热的效果。
较佳地,本实施例的加热单元32还包括多数个绝缘片326,各绝缘片326用以包覆于各对电极板321及其所夹持的电热陶瓷322上,绝缘片326的包覆方式是其一部份位于一电极板321与管本体310的外表面3151间,而另一部份则盖覆于另一电极板321外表面,借此,能避免电极板321将电流传递至管本体310上,除了能防止电极板321被直接触碰外,还能防止电极板321的电源直接传导至瞬间恒温加热器3的一固定单元33上,以提升本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使用上的安全性。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为了将各对电极板321及其所夹持的电热陶瓷322,以及包覆在前述元件上的绝缘片326定位并压贴在管本体310上,瞬间恒温加热器3的固定单元33包括二夹持弹片3301、3302,由于两夹持弹片3301、3302的结构及材质均相同,以下只针对一个夹持弹片3301作说明。夹持弹片3301由金属材质所制成并呈L形,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弹片3301为钢所制成,其包括一呈倾斜状的第一自由端331、一第二自由端332、二邻近于第一自由端331的扣孔333,及二凸设于第二自由端332的扣接片部334。
如图5及图7所示,欲将两夹持弹片3301、3302组装以夹持及包覆各对电极板321、电热陶瓷322与绝缘片326时,同时将其中一夹持弹片3301的扣接片部334穿设于另一夹持弹片3302的扣孔333中,以及另一夹持弹片3302的扣接片部334穿设于该夹持弹片3301的扣孔333中,并使两夹持弹片3301、3302紧密地抵压于绝缘片326上,接着,将各扣接片部334沿图7所示的箭头方向向外弯折并扣接于第一自由端331,此时,即完成两夹持弹片3301、3302的组装,且两夹持弹片3301、3302能紧密地夹持及包覆各对电极板321、电热陶瓷322及绝缘片326于管本体310上,使得各对电极板321、电热陶瓷322及绝缘片326能定位在管本体310上而不会产生移位或晃动的情形。当然,在设计上,各夹持弹片3301、3302的扣孔333及扣接片部334的数量也可各为一个或二个以上,在油管31热胀冷缩的状态下,同样能达到扣接的功效。
如图5、图8及图9所示,磁化助燃器4包括二分别呈U形且开口相向的第一层夹套41,及二永久磁铁421、422,两第一层夹套41可相连接在一起而呈围绕环状,并能将两永久磁铁421、422定位在上、下两相反侧,使得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力线能在两第一层夹套41内对流而不易外泄。较佳地,磁化助燃器4还包括二分别呈碗筒形用以供永久磁铁421、422容置的承载件43,两第一层夹套41能将两承载件43卡接定位在上、下两相反侧,透过承载件43呈碗筒形且开口相向的设计,能更增强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力线及防止直接外泄,避免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力线减弱的情形产生。由于两第一层夹套41的结构及材质均相同,以下只针对一个第一层夹套41作说明,各第一层夹套41是金属材质所制成用以设于管本体310外周围且卡固在外壳5(如图3)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层夹套41为软铁材质,各第一层夹套41具有二相向的侧壁411,各侧壁411内表面凸设有二相间隔用以供各承载件43抵接的定位凸块412,各承载件43的一半能凸伸出各第一层夹套41的开口,借此,各承载件43能卡接定位在两第一层夹套41的定位凸块412间,以限制各承载件43在两第一层夹套41连接处的位置,使得置于承载件43内的两永久磁铁421、422分别位于上、下两相反侧且位置相对应,并且透过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吸作用能将两第一层夹套41吸附在一起。
为了进一步地增加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力线流通的通路,在本实施例中,磁化助燃器4还包括二对分别用以设于承载件43左、右侧的第二层夹套44。第二层夹套44的材质与第一层夹套41相同,且外形与第一层夹套41相同,各第二层夹套44尺寸小于各第一层夹套41并能贴附于各第一层夹套41内侧,各第二层夹套44的宽度为各第一层夹套41宽度的一半,二对第二层夹套44能分别抵接在两承载件43外表面的左、右侧,借此,能增加一倍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力线流通的路径,且磁力线能快速地在第一、第二层夹套41、44内流通,能有效增强磁力的强度及使用时间。
欲将第一、第二层夹套41、44、承载件43及永久磁铁421、422组装在管本体310时,先将各对的二第二层夹套44并排地贴附在各第一层夹套41内侧,并将永久磁铁421、422分别置入两承载件43内。由于各承载件43同样为软铁材质,因此,永久磁铁421、422能透过承载件43磁吸在一个第一层夹套41的各侧壁411内表面,并使各承载件43抵接在各侧壁411的定位凸块412上,此时,一对第二层夹套44会抵接在承载件43外表面。
接着,将该第一层夹套41的两侧壁411移动到管本体310的上、下两侧,使各永久磁铁421、422邻近于管本体310的外表面3151并且对管本体310产生磁力作用。之后,将另一第一层夹套41的侧壁411与该第一层夹套41的侧壁411对接,各承载件43会抵接在另一第一层夹套41的定位凸块412上并透过永久磁铁421、422磁吸另一第一层夹套41与另一对第二层夹套44,也就是说,各永久磁铁42会磁吸于两第一层夹套41的定位凸块412间,以及两对第二层夹套44间,此时,两第一层夹套41及两对第二层夹套44分别呈围绕环状地定位于管本体310外周围。需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二层夹套44数量是以二对为例作说明,但在应用上,若各第二层夹套44的宽度设计成与各第一层夹套41宽度相同,则第二层夹套44的设计数量可为两个。
当油料流经油管31且通过两永久磁铁421、422间时,透过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力作用使得油料中的水分子、油分子以及其它杂质的内聚力与附着力降到最低,并且呈现游离状态,以持续与稳定地达成油料净化助燃的功效,使油料雾化状态能改善而达到完全燃烧的目的。其中,透过第一、第二层夹套41、44被永久磁铁421、422磁吸在一起后是呈围绕环状的设计,使得永久磁铁421、422的磁力线能如图8所示地在两第一、第二层夹套41、44内流通而不易外泄,能延长磁力的使用时间,并且透过可供磁力线流通的多通路设计,能有效增强磁力的强度及达到深度磁化的效果。
特别说明的是,磁化助燃器4在设计时,也可如图10所示只单独设计第一层夹套41,同样能达到增加磁化效果及增长使用时间的功效,但是,以多层夹套提供较多磁力线流通通路的设计,能达到最佳的磁化效果及增长更长的使用时间。再者,也可如图10所示地省略承载件43,但永久磁铁421、422的外型大小需与图8所示的承载件43大小相同,使得永久磁铁421、422能抵接在两第一层夹套41的定位凸块412间,且二永久磁铁421、422磁吸于第一层夹套41内表面并邻近于管本体310的外表面3151。
以下,将针对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的作动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当车辆启动时,油料经由汽油泵的推送压力流入第一入油口317流入第一管体311内,并经由第一出油口318喷出且撞击管本体310的第二直立壁314,油料在第一管体31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磁化助燃器4的永久磁铁421、422磁力作用的影响而呈现游离状态,并且吸收热量。当油料撞击到第二直立壁314后,油料的油分子会变成更细小粒径并开始翻滚,使得细小粒径油分子表层带负电且核心带正电而达到更细微的游离状态。油料流入管本体310的一加热空间316内,并且透过电热陶瓷322对管本体310加热,使得翻滚且彼此撞击的游离化的细小粒径油分子内外均能快速且均匀地吸收热量,进而达到内外均热的加热效果。接着,细小粒径油分子会经由第二入油口319流入用以导出油料的第二管体312内而形成有被压缩的现象,内外均热的油分子会快速地经由第二出油口320流入化油器内。由于本实施例是透过多数个电热陶瓷322对油管31的管本体310加热,同时搭配磁化助燃器4的磁力作用,使得油料中的水分子、油分子以及其它杂质的内聚力与附着力降到最低,并且呈现游离状态,同时能快速地将油料的细小粒径油分子内外均匀加热至预定的温度,借此,能达成最佳的雾化状态以及在万分之七秒内达成完全燃烧的效果。由于本实施例是透过多数个电热陶瓷322对油管31的管本体310加热,能快速地将油料加热到预设的温度,此外,油管31的管本体310及第一、第二管体311、312共同构成一呈特殊排列的单Z型通路(如图6所示),除了能缩短油料的流动路径,提升使用上的效率外,汽油泵不需加过大的压力即可使油料流通过油管31,借此,能降低汽油泵长时间使用下产生故障或损坏的情形。
进一步说明的是,一般经由直通式油管流通的油料因无法撞击变成细小粒径油分子并产生翻滚,因此油料的油分子加热后通常是呈外热内冷的状态,且无法达到瞬间完成均匀加热的功效。再者,背景技术所揭露的双Z型通路的油管设计,由于能提供油料撞击及翻滚的空间不足,因此,加热效率较差。故本案的油管31采单Z型通路的设计方式,与前述两背景技术相较之下,能大幅提升加热效率并达到瞬间完成均匀加热的功效。
又,使用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后的车辆所排出的废气中,CO值、HC值皆会比合格标准值低并趋近于零,而CO2值会比合格标准值高很多,借此,能达到减少空气污染的功效。若没有使用特殊排列的Z型通路油管31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则无法降低其污染值。
归纳上述,本实施例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300,透过油管31设计成特殊排列的单Z型通路,能缩短油料的流动路径并能达到顺畅稳定流量的功效,同时,搭配多数个电热陶瓷322对油管31的管本体310加热的设计,不论进油量多寡均能提供良好的加热量并能迅速地将油料加热至预定温度,能增加油料的加热效率,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

Claims (13)

1.一种油管,其特征在于:
该油管包括一管本体、一第一管体,及一第二管体,该管本体界定有一加热空间,该第一管体穿设于该管本体一侧,该第一管体包括一位于该管本体外的第一入油口,及一位于该加热空间内的第一出油口,该第二管体穿设于该管本体相对于该第一管体的另一侧上,该第二管体包括一位于该加热空间内的第二入油口,及一位于该管本体外的第二出油口,该管本体、该第一管体及该第二管体共同构成一单Z型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管,其特征在于:该管本体包括一第一直立壁、一与该第一直立壁相间隔的第二直立壁,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第二直立壁间的围绕壁,该第一管体穿设于该第一直立壁且该第一出油口朝向该第二直立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管体穿设于该第二直立壁且该第二入油口朝向该第一直立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管,其特征在于:该管本体为方柱形管体,该第一、第二管体为圆柱形管体。
5.一种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包括一瞬间恒温加热器,及一磁化助燃器,该瞬间恒温加热器包括一用以供油料流通的油管、一加热单元,及一固定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油管包括一管本体、一第一管体,及一第二管体,该管本体界定有一加热空间,该第一管体穿设于该管本体一侧,该第一管体包括一位于该管本体外的第一入油口,及一位于该加热空间内的第一出油口,该第二管体穿设于该管本体相对于该第一管体的另一侧上,该第二管体包括一位于该加热空间内的第二入油口,及一位于该管本体外的第二出油口,该管本体、该第一管体及该第二管体共同构成一单Z型通路,该加热单元包括至少二设置于该管本体外表面的电极板、至少一设于该二电极板间的电热陶瓷、至少一包覆该二电极板及该电热陶瓷的绝缘片,及二分别用以提供该二电极板电流的电源线,该二电极板用以将电流传导至该电热陶瓷使其可对该管本体加热,该固定单元用以夹持并包覆该绝缘片所包覆的该二电极板及该电热陶瓷的绝缘组合于该管本体上,该磁化助燃器包括至少一邻近于该管本体外表面且对该管本体内油料产生磁力作用的永久磁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管本体包括一第一直立壁、一与该第一直立壁相间隔的第二直立壁,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第二直立壁间的围绕壁,该第一管体穿设于该第一直立壁且该第一出油口朝向该第二直立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管体穿设于该第二直立壁且该第二入油口朝向该第一直立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管本体为方柱形管体,该第一、第二管体为圆柱形管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单元包括多数对设于该管本体外表面的电极板、多数个电热陶瓷,及多数个绝缘片,各该电热陶瓷设于各该对电极板间,各该绝缘片包覆各该对电极板及各该电热陶瓷,该二电源线用以提供各该对电极板电流。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磁化助燃器包括二相连接且呈围绕环状地位于该管本体外周围的第一层夹套,及二永久磁铁,该二永久磁铁磁吸于于该二第一层夹套内表面并邻近于该管本体外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一层夹套分别呈U形且开口相向,该二永久磁铁分别磁吸于该二第一层夹套的连接处,各该第一层夹套内表面凸设有二相间隔用以抵接各该永久磁铁的定位凸块。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一层夹套分别呈U形且开口相向,该磁化助燃器还包括二呈碗筒形且开口相向并分别供该二永久磁铁容置的承载件,各该第一层夹套内表面凸设有二相间隔用以抵接各该承载件的定位凸块,该二永久磁铁透过该二承载件磁吸于该二第一层夹套的连接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磁化助燃器还包括二分别贴附于该二第一层夹套内侧的第二层夹套,该二第二层夹套分别呈U形且抵接于该二承载件外表面。
CN2009202679948U 2009-10-29 2009-10-29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9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79948U CN201539327U (zh) 2009-10-29 2009-10-29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79948U CN201539327U (zh) 2009-10-29 2009-10-29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39327U true CN201539327U (zh) 2010-08-04

Family

ID=42590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6799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9327U (zh) 2009-10-29 2009-10-29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39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49491Y (zh) 一种燃料节能器
CN205618264U (zh) 一种甲醇发动机进气加热器
CN201539327U (zh) 油管及具有该油管的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CN207673468U (zh) 醇基液化气在燃气轮机及内燃机上的供气装置
CN201620977U (zh) 车辆燃料燃烧装置
US20110079202A1 (en) Automobile fuel pretreatment device
CN201874651U (zh) 一种发动机尾气发电机
US1006516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gaseous content of a hydrocarbon fuel
CN206790376U (zh) 一种水冷式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换热器
CN111852628B (zh) 一种燃料的节能设备
JP3165383U (ja) 油管、及びその油管を備えた車燃料前処理装置
CN210686064U (zh) 一种储压式发动机
CN101086239B (zh) 一种甲醇燃料发动机进气管系及其进气预热方法
CN208040533U (zh) 一种油气电磁发动机
CN209523796U (zh) 一种内燃机热能回收发电装置
CN101289982A (zh) 车用节能环保磁化汽化装置
CN2835620Y (zh) 汽车节油器
CN214660555U (zh) 一种燃料掺氢发动机进气装置
CN116220972A (zh) 碳中性燃料发动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2250484U (zh) 空气爆子压缩发生器
US20110079203A1 (en) Fuel tube and fuel tube contained automobile fuel pretreatment device
CN215174187U (zh) 一种换热式热传导强制汽化系统
CN201131066Y (zh) 一种油温加热线
CN209041008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热电转换的发动机冷启动预热装置
CN204900111U (zh) 一种环保节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