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30025Y - 电连接器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230025Y CN201230025Y CNU200820038355XU CN200820038355U CN201230025Y CN 201230025 Y CN201230025 Y CN 201230025Y CN U200820038355X U CNU200820038355X U CN U200820038355XU CN 200820038355 U CN200820038355 U CN 200820038355U CN 201230025 Y CN201230025 Y CN 20123002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ng terminal
- termi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guide channel
- conductive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的限位部。其中,第一导电端子设有导引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主体部;所述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设于两导引臂之间的阻挡部,两导引臂之间形成有可供第二导电端子主体部上下移动的导引槽。第二导电端子主体部设有可抵触于第一导电端子的阻挡部的凸出部,以防止第二导电端子滑出导引槽。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并且实现稳定的电性导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将晶片模组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公告第7025602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两导电端子于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的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两导电端子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管状结构两端口较窄,防止两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
惟,所述电连接器端子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由于导电端子重复使用,两导电端子与本体之间会不断磨损,从而影响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导电能力;其次,两导电端子及本体均由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加工而成,以至其制造成本较高;再次,该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不便。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接触稳定的电连接器端子。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用于固定弹性件的限位部。第一导电端子设有导引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主体部。所述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连接两导引臂的阻挡部,两导引臂之间形成有可供主体部上下移动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包括上下相互贯通的第一导引槽和第二导引槽,第一导引槽位于阻挡部上方,第二导引槽位于阻挡部一侧,所述主体部设有可抵触于阻挡部的凸出部。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并且能提供稳定的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中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在一起初始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中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在一起被压缩后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性连接晶片模组(未图示)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电连接器端子100,该电连接器端子10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1、第二导电端子2及围设于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外围的弹性件3。
第一导电端子1设有条状导接部10,可与晶片模组(未图示)导接。导接部10底部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10的第一限位部11,用于限定弹性件3。第一导电端子1还包括垂直于第一限位部11向下延伸设置的导引部12,用于引导第二导电端子2的上下运动。导引部12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导引臂121以及连接两导引臂121底端的阻挡部122。两导引臂121呈间隔设置,在两导引臂121之间形成有狭长的导引槽123,其包括位于阻挡部122上方的第一导引槽1230以及设于阻挡部122一侧的第二导引槽1231。该第二导引槽1231的形成是由于阻挡部122并没有填满两导引臂121之间的全部间隙,而仅占据了相应间隙的后侧,故在阻挡部122的前侧形成了第二导引槽1231。第一导引槽1230和第二导引槽1231上下相互贯通,第二导电端子2可收容于其中并自由地上下滑动。
第二导电端子2包括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相接触的导接部21、位于导接部21顶端且向两侧凸伸设置的第二限位部22以及垂直于第二限位部22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23。第二限位部22用于限定弹性件3。所述主体部23的上端朝外凸伸设有凸出部24。所述凸出部24的壁厚大于主体部23的壁厚。
第一导电端子1的第一导引槽1230深度与第二导电端子2的凸出部24壁厚相同,由此第二导电端子2的凸出部24可完全收容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第一导引槽1230内;第一导电端子1的第二导引槽1231深度与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壁厚相同,由此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可恰好收容于第二导引槽1231中。初始位置时,第二导电端子2的凸出部24收容于第一导引槽1230内且抵触于阻挡部122,且主体部23收容于第二导引槽1231内,这样可将第二导电端子2与第一导电端子1组装在一起。此时,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前后完全交迭在一起,上下呈一条线构造。当第二导电端子2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导引槽123中上下滑动时,第一导电端子1的两导引臂121对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以及凸出部24起一定的限位作用,使第二导电端子2上下沿一直线运动,由此能实现稳定的电性导接。
弹性件3为弹簧,弹性件3置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导引部12和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的外围。该弹性件3的上下两端可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第一限位部11及第二导电端子2的第二限位部22,由此可固定弹性件3。弹性件3被抵压后发生伸缩变形且上下运动。
组装时,先将弹性件3套设于第一导电端子1导引部12,然后将第二导电端子2伸入弹性件3并使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的凸出部24容设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第二导引槽1231内。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可沿着第一导电端子1的导引槽123向下滑动直至第二导电端子2的凸出部24抵触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阻挡部122,此时,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交迭在一起,可实现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的稳定连接。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以及凸出部24可收容于第一导电端子3的引导槽123内且自由上下滑动,另外第一导电端子1的两导引臂121对第二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3以及凸出部24起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其不会轻易脱落。组装好后,弹性件4被限制于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的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22之间,提供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上下相互运动的弹力。当第一导电端子1与第二导电端子2连接后,当晶片模组(未图示)抵接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导接部10、第二导电端子2的导接部21抵接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即实现了电连接器端子100的电性导通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端子100,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第二导电端子2主体部23以及凸出部24可收容于第一导电端子1的导引槽123中,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前后重叠在一起,通过这种空间交迭设计,可以减少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占用空间,通过这种结构可减少电连接器端子100整体占用空间;其次,电连接器端子100的交迭设计可提供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上下滑动的限位功能,降低电连接器端子100上下滑动接触不稳定的问题;另外,该电连接器端子100的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活动连接配合,可有效降低电连接器端子100的高度,进而降低电连接器的高度,符合电连接器未来轻薄短小的趋势。
所述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位于上方,第二导电端子2位于下方;其实第一导电端子1位于下方,第二导电端子2位于上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其它在本实施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进变换也应当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用于固定弹性件的限位部;第一导电端子设有导引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连接两导引臂的阻挡部,两导引臂之间形成有可供主体部上下移动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包括上下相互贯通的第一导引槽和第二导引槽,第一导引槽位于阻挡部上方,第二导引槽位于阻挡部一侧,所述主体部设有可抵触于阻挡部的凸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槽槽深与第二导电端子的凸出部壁厚相同;第二导引槽槽深与第二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壁厚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垂直于第一导电端子的限位部而延伸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的两导引臂呈平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垂直于第二导电端子的限位部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设于主体部的上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限位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垂直于导接部且向两侧凸伸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38355XU CN201230025Y (zh) | 2008-06-18 | 2008-06-18 | 电连接器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38355XU CN201230025Y (zh) | 2008-06-18 | 2008-06-18 | 电连接器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230025Y true CN201230025Y (zh) | 2009-04-29 |
Family
ID=40634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03835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30025Y (zh) | 2008-06-18 | 2008-06-18 | 电连接器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230025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14868A (zh) * | 2010-04-06 | 2011-10-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接触端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JP2021526764A (ja) * | 2018-06-12 | 2021-10-07 | ケーエムダブリュ・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
JP2021527983A (ja) * | 2018-06-12 | 2021-10-14 | ケーエムダブリュ・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
-
2008
- 2008-06-18 CN CNU200820038355XU patent/CN20123002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14868A (zh) * | 2010-04-06 | 2011-10-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接触端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214868B (zh) * | 2010-04-06 | 2014-08-2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接触端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JP2021526764A (ja) * | 2018-06-12 | 2021-10-07 | ケーエムダブリュ・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
JP2021527983A (ja) * | 2018-06-12 | 2021-10-14 | ケーエムダブリュ・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
JP7138198B2 (ja) | 2018-06-12 | 2022-09-15 | ケーエムダブリュ・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
JP7249363B2 (ja) | 2018-06-12 | 2023-03-30 | ケーエムダブリュ・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 |
US11876273B2 (en) | 2018-06-12 | 2024-01-16 | Kmw Inc. | Terminal portion configured to connect an RF signal connector to an electrode pad of an external device over a predetermined distance |
US12027740B2 (en) | 2018-06-12 | 2024-07-02 | Kmw Inc. | Cavity filter comprising a terminal portion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conductive terminals with an elastic member disposed there between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29131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916998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932673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1708377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576786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5098539A (zh) | 连接器 | |
CN201230025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252186Y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779651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1478494U (zh) | Sata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06410531A (zh) | 防触电模块及具有其的插座、插排 | |
CN201303096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699159U (zh) | 导电端子及其组合 | |
CN101714716B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12517080U (zh) | 断路器的线路板组件以及断路器 | |
CN110247214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589574U (zh) | 具有两个弹性插针的电源连接器 | |
CN20908812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440505U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21428043U (zh) | Pogo pin连接器及其弹性端子 | |
CN20170829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20456695U (zh) | 一种金手指连接卡座 | |
CN21526676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8448498U (zh) | 节约组装空间的连接器 | |
CN102025066A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29 Termination date: 2012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