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25101Y - 连续弯曲型排气管 - Google Patents
连续弯曲型排气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025101Y CN201025101Y CNU2007200030426U CN200720003042U CN201025101Y CN 201025101 Y CN201025101 Y CN 201025101Y CN U2007200030426 U CNU2007200030426 U CN U2007200030426U CN 200720003042 U CN200720003042 U CN 200720003042U CN 201025101 Y CN201025101 Y CN 20102510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outlet pipe
- continuous bend
- type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连续弯曲型排气管,所述的排气管的一端为进气端,另一端为排放端;所述的排气管由所述的进气端至所述的排放端的管身是呈连续弯曲状;管身可为一体设有若干个弯曲形状,也可以若干单元管连接而成;弯曲的形状可为“S”型或“ㄑ”型。所述的排气管的管径是由所述的进气端至所述的排放端渐渐地缩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机车排气管,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连续弯曲特征的排气管。
背景技术
如图1,为现有排气管结构,主要在一消音筒10中枢设一直排管11,消音筒10中填设消音棉12包覆所述的直排管11,所述的直排管11的管身布设许多的排气孔13。
正常状况下,引擎在低转速时排气管应产生适当的排气回压帮助引擎扭力输出并抵挡排气门开启时所冲出的火焰;引擎在高转速时排气管则应加速废气排出,才能提升汽车引擎运作效率。而且排气管应具备排气消音的功能,以减少排气噪音。但是,上述直排式排气管,可让引擎废气直流通过,其产生的缺点有:
1.排气路径短,消音棉可发挥的消音效果不佳,排气噪音大。
2.引擎废气几无阻力的直流通过,使引擎低转速时回压过低,造成扭力输出衰退。
发明目的
本案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具有降低排气噪音以及以适当回压增进引擎低转速扭力输出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续弯曲型排气管,所述的排气管的一端为进气端,另一端为排放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由所述的进气端至所述的排放端的管身是呈连续弯曲状。
较佳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附加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排气管的管径是由所述的进气端至所述的排放端连续缩减。
所述的排气管弯曲的形状为“S”型。
所述的排气管弯曲的形状为“ㄑ”型。
所述的排气管的管身设有多数个消音孔。
所述的排气管的管身是一体设有多数个弯曲形状。
所述的排气管的管身是以多数个单元管连接而构成。
所述的单元管具有一第一管端以及一第二管端,所述的单元管的管径是由所述的第一管端向所述的第二管端连续缩减。
所述的单元管在中段处设一缩径段。
所述的缩径段是由所述的单元管的两侧向中心方向挤压形成二导流管壁所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一、为以上述具有连续弯曲、以及由进气端至排放端渐缩管径等结构特征的排气管,对所述的排气管内的废气气流形成回压,利于引擎低转速时扭力输出。
二、为将上述具有连续弯曲特征的排气管设在一消音筒中,在所述的消音筒有限的轴向长度范围利用所述的排气管增加废气的流动路程,配合消音筒内包覆所述的排气管的消音棉,可获得更佳的消音效果,降低排气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排气管的剖视图;
图2为本案ㄑ型一体连续弯曲排气管的平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排气管设置在消音筒中的平面图;
图4为一种可以组成ㄑ型连续弯曲排气管的单元管平面图;
图5为以图4的单元管组成本案ㄑ型连续弯曲排气管的平面图;
图6为一种可以组成S型连续弯曲排气管的单元管立体外观图;
图7为S型单元管的剖面图;
图8为本案S型单元管组成直式弯曲单排管的剖视图;
图9为本案S型单元管组成直式弯曲双排管的剖视图;
图10为本案S型单元管组设在横式双排管的剖视图;
图11为本案S型单元管组设在另一横式双排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本案排气管50是连续弯曲状的管体,其一端为进气端51,另一端为排放端52,所述的排气管50的管径是由所述的进气端51至所述的排放端52渐渐地缩减,由图式中可见进气端51的管径D1大于所述的排放端52的管径D2。所述的进气端51以及所述的排放端52各连接一直管段53、54。所述的排气管50的管身上布设多数的消音孔55。本案排气管弯曲的形状可为光滑的“S”型,或者为具有明显转折角度的“ㄑ”型(如图4)。
如图5,为本案排气管设置在消音筒90中的情形。所述的进气端51的直管段53连接机车或汽车的引擎废气排管81,所述的排放端52的直管段54可连接一尾排管82。在本案实施例中,所述的尾排管82是以一个预定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的直管段54连接。所述的消音筒90中布设消音棉91包覆所述的排气管50。配合此一图式,说明本案在结构方面以及功效方面的特点:
本案连续弯曲的排气管50,使废气在管中做弯曲的流动,与现有的直排气管相较,弯曲流动的气体流速较直线流动的气体流速慢,因此在弯曲排气管中的气体压力较直线排气管的气体压力高,因此弯曲排气管在排放废气时形成回压,利于引擎低转速时扭力输出。
本案排气管50除了连续弯曲特征之外,更有由进气端至排放端为渐缩管径的特殊设计,渐缩的管径构成渐进式压缩空间,近排放端52的废气压力大于近所述的进气端51的废气压力,因此在排放废气时形成回压,利于引擎低转速时扭力输出。
为本案排气管50设在消音筒90中,在所述的消音筒90有限的轴向长度范围利用所述的排气管50连续弯曲形状延长废气的流动路程,配合消音筒90内包覆所述的排气管50的消音棉91,可获得更佳的消音效果,降低排气噪音。
本案排气管除了图2、图3所示的一体连续式弯曲构形之外,也可用单弯曲式单元管连接构成,如图4,即为一种可以组成本案上述排气管50的单元管20外观,应加以说明的是,由于本案具有由进气端51至排放端52为渐缩管径的特征,因此组成本案的单元管20也为渐缩管径的情形,也即所述的单元管20的第一管端561的直径D3大于其第二管端562的直径D4。如图5所示,是以若干“ㄑ”型单元管20组成的本案排气管50,所述的排气管50仍具有由进气端51至排放端52呈渐缩管径的特征。
如图6,为本案“S”型单元管20,所述的单元管20在中段处冲压形成一缩径段21,管壁上布设多数的消音孔22。所述的缩径段21是由所述的单元管20的两侧向中心方向挤压形成二导流管壁23所构成。
如图7,表示引擎废气在本案单元管中流动的情形。其优点为:
废气流经上述缩径段21形成一束缩作用,所述的束缩作用使气流形成回压,利于引擎低转速时扭力输出。
朝圆心方向缓起伏的导流管壁23,可渐进式的引导废气气流做缩束与膨胀,形成规律的气流作用,消除乱流现象,即可降低气流噪音,并且可有效地发挥回压效果,避免因乱流造成不可预期的废气流动阻滞现象。
如图8,为本案单元管20应用在直式单排气管的剖视图。其包括一消音筒30,所述的消音筒30的两端各设一入气管31与出口管32,所述的入气管31与所述的出口管32之间以预定数量的上述单元管20焊接构成一具有连续弯曲特征的排管33,所述的消音筒30中填设消音棉34包覆所述的排管33。与图1现有排气管相较,两者由排管两端所构成的直线轴长相同,但因本案若干S型单元管20,而使废气的流动路程增加,流经所述的消音筒30的时间相对较长,膨胀减压效果增加,排气噪音相对降低。
如图9,为本案单元管20应用在直式双排气管的剖视图。其包括一消音筒40,所述的消音筒40的两端各设一入气管41以及二出口管42,所述的入气管41连接一入二出的分流管43,所述的分流管43的出口处各连接由上述的单元管20,所述的单元管20末端组接在所述的二出口管42。本案单元管20应用在此一实施例中,其所能呈现的优异功效与上段所述相同。
图10,为本案单元管20应用后置式引擎的横配式双排气管,为简式回路设计。主要在一横配的消音筒60中固设左、右各一排管61,一分流管62固设在所述的消音筒60的前部,以上述单元管20分别连接在所述的左、右排管61以及分流管62之间。引擎废气由所述的分流管62进入,分流至本案的单元管20中,再由所述的排管61导出。本案单元管20构成所述的横配式双排气管的简式回路。本案单一元管20应用在此一实施例中,可呈现上述的回压作用、避免废气阻滞以及降低排气噪音等功效。
如图11,为配合后置式引擎的横配式双排气管,采复式回路设计。主要在一横配的消音筒70前部设一设一分流管71,所述的分流管71的出口连接回路管72,所述的回路管72连接一上述的单元管20,所述的单元管20连接一出口管73。引擎废气由所述的分流管71进入,分流至回路管72与本案的单元管20中,再由所述的出口管73导出。本案单元管20与所述的回路管72构成所述的横配式双排气管的复式回路。本案单元管20应用在此一实施例中,可呈现上述的回压作用、避免废气阻滞以及降低排气噪音等功效。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续弯曲型排气管,所述的排气管(50)的一端为进气端(51),另一端为排放端(52);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排气管(50)由所述的进气端(51)至所述的排放端(52)的管身是呈连续弯曲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50)的管径是由所述的进气端(51)至所述的排放端(52)连续缩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50)弯曲的形状为“S”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50)弯曲的形状为“ㄑ”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50)的管身设有多数个消音孔(5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50)的管身是一体设有多数个弯曲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管(50)的管身是以多数个单元管(20)连接而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元管(20)具有一第一管端(561)以及一第二管端(562),所述的单元管(20)的管径是由所述的第一管端(561)向所述的第二管端(562)连续缩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元管(20)在中段处设一缩径段(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连续弯曲型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缩径段(21)是由所述的单元管(20)的两侧向中心方向挤压形成二导流管壁(23)所构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030426U CN201025101Y (zh) | 2007-02-07 | 2007-02-07 | 连续弯曲型排气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030426U CN201025101Y (zh) | 2007-02-07 | 2007-02-07 | 连续弯曲型排气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025101Y true CN201025101Y (zh) | 2008-02-20 |
Family
ID=39098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003042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25101Y (zh) | 2007-02-07 | 2007-02-07 | 连续弯曲型排气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025101Y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9200A (zh) * | 2015-05-04 | 2015-09-02 | 杭龙 | 一种汽车消音器 |
CN105201593A (zh) * | 2015-10-12 | 2015-12-30 | 无锡市惠山合力传热设备厂 | 一种汽车消声器装置 |
CN107076412A (zh) * | 2014-09-27 | 2017-08-18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带有集成式消声器的加热装置排放管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731263A (zh) * | 2017-04-18 | 2018-11-02 | 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车辆加热器 |
CN111561370A (zh) * | 2020-05-06 | 2020-08-21 | 济南吉美乐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齿形迷宫通道消声器 |
-
2007
- 2007-02-07 CN CNU2007200030426U patent/CN20102510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76412A (zh) * | 2014-09-27 | 2017-08-18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带有集成式消声器的加热装置排放管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104879200A (zh) * | 2015-05-04 | 2015-09-02 | 杭龙 | 一种汽车消音器 |
CN105201593A (zh) * | 2015-10-12 | 2015-12-30 | 无锡市惠山合力传热设备厂 | 一种汽车消声器装置 |
CN108731263A (zh) * | 2017-04-18 | 2018-11-02 | 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车辆加热器 |
CN108731263B (zh) * | 2017-04-18 | 2020-12-08 | 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车辆加热器 |
US11084354B2 (en) | 2017-04-18 | 2021-08-10 | Eberspächer Climate Control Systems GmbH | Vehicle heater |
CN111561370A (zh) * | 2020-05-06 | 2020-08-21 | 济南吉美乐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齿形迷宫通道消声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25101Y (zh) | 连续弯曲型排气管 | |
CN101413423A (zh) | 模件式多功能脉冲转换涡轮增压系统 | |
CN206035619U (zh) | 涡轮增压排气管、涡轮增压系统及汽车 | |
CN210195846U (zh) | 消声器及包括其的汽车排气系统 | |
CN1325775C (zh) | 一种v型发动机的排气系统 | |
CN213205863U (zh) |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 | |
CN208900181U (zh) | 一种排气尾管及发动机 | |
CN102155288B (zh) | 双增压柴油机气路 | |
CN203052669U (zh) | 燃气灶用多管引射结构 | |
CN214247471U (zh) | 一种多管涡后排气管 | |
CN220167997U (zh) | 八缸双增压柴油机排气脉冲转换系统 | |
CN2498334Y (zh) | 隧道增压排风管道系统 | |
CN211082046U (zh) | 增压器进气管结构和车辆 | |
CN112963231B (zh) | 一种连通排气管废气增压系统 | |
CN216975002U (zh) | 一种排气管 | |
CN201025102Y (zh) | 柴油机废气可用能提前回收排气装置 | |
CN216642318U (zh) | 船用低阻力损失进气y型管 | |
CN217685114U (zh) | 一种多段式燃烧管 | |
CN204492940U (zh) | 发动机排气管路结构 | |
CN217270465U (zh) | 发动机排气结构及发动机系统 | |
CN202628247U (zh) | 一种脉冲式复合排气管系涡轮增压系统 | |
CN201843671U (zh) | 一种v型柴油机涡轮后二合一排气管 | |
CN217481379U (zh) | 发动机的排气组件及车辆 | |
CN219654799U (zh) | 一种汽车进气管的结构 | |
CN204126710U (zh) | 一种前驱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