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81964Y - 立交桥 - Google Patents
立交桥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81964Y CN200981964Y CN 200620015953 CN200620015953U CN200981964Y CN 200981964 Y CN200981964 Y CN 200981964Y CN 200620015953 CN200620015953 CN 200620015953 CN 200620015953 U CN200620015953 U CN 200620015953U CN 200981964 Y CN200981964 Y CN 200981964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ad
- craspedodrome
- turn
- craspedodrome road
- conne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立交桥,设于西大道,东大道,北大道和南大道的十字交叉处,包括四个直行道;四个右拐道;连接西大道和第三直行道的第一左拐道,连接东大道和第四直行道的第二左拐道,连接南大道和第二直行道的第三左拐道,连接北大道和第一直行道的第四左拐道;各直行道和左拐道均为外弯曲的弧形结构;基本平行两个直行道构成上层;基本平行的另两个直行道构成下层;两个左拐道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一中间层;另两个两个左拐道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二中间层;上层和下层在构成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构成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功能齐全,四通八达,且疏通率高,方向感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的布置,尤其涉及道路的立体交叉。
背景技术
道路的立体交叉是相当难处理的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道路压力也日益加重,而道路交汇处往往也就成了交通的瓶颈地带。一种常规的解决手段,就是采用立体交叉技术,也就是在一些交通流量大的路口建设立交桥。立交桥的结构有多种多样,如:中国专利CN200520034343.6公开的一种单层分桥式立交桥,由一座单层直线桥和一座围绕这座直线桥的单层环型桥组成,直线桥位于环型桥的中间,直线桥的两头端部连接有引桥,环型桥各个方向连接有用于车辆上行的引桥和车辆下行的引桥;直线桥和环型桥下层空间的高度高于小车和行人的高度。直线桥和环型桥B不在同一路段的上、下两层空间进行立体交叉,基本为环岛结构,占地面积较大,左拐线路较长和疏通率不够高;中国专利CN200520019104.3公开的一种互进式立交桥,由并列的上行子桥和下行子桥组成,每个子桥又包括始端引桥、主桥、末端引桥三部分;每个子桥的末端引桥均长于另一子桥的始端引桥,每个子桥位于相交叉道路上方部分为主桥,主桥下设主桥洞,两子桥的主桥洞相复合,供相交叉道路上的直行车辆通过,每个子桥的末端引桥延长部分下设引桥洞,供相交叉道路上的转弯车辆通过,左拐线路较长,须先右拐,容易产生方向混淆;中国专利CN200520082846.0公开的一种环形叠合式立体钢结构互通立交桥,由东西机动车交通主干道,南北机动车交通主干道,连接东西南北机动车交通主干道的左转弯坡道、右转弯的机动车道、右转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右转弯车道和地下非机动车直行道左转弯道地下人行遂道组成,东西机动车交通主干道与南北机动车交通主干道分上下两层呈十字交叉设计,东西机动车交通主干道在上层,南北机动车交通主干道在下层,上层东西机动车交通主干道两侧设置有四条圆弧形左转弯上、下坡车道与下层南北机动车交通主干道连接,在下层南北机动车交通主干道所在的平面上,位于东西机动车交通主干道的路基与南北机动车交通主干道相互交叉的四个拐角上分别设置有右转弯的人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左转弯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地下通道进口和出口,占地面积较大,路面宽度要求较高;中国专利CN200420099402.3公开的一种四合立交桥,主桥T1、T2、T3、T4以立交中心对称设置成井字形,主桥T1的下坡段联地面直行车道和左转车道,它们穿过主桥T2的最高段下面,左转车道经转弯部分后穿过主桥T3的至左端出口X,主桥T1的入口端R包括其上坡段和地面右行人行道和右行车道,在入口R和出口X处设有一个回转调头车道,井字结构会影响行车的顺畅性;中国专利CN 02222131.X公开了一种半沉式四层面立交桥,包括地平面上的非机动车道、高架于地平面上的环形车道,纵向车道为低于地平面的隧道,横向车道为架空在环形车道的上方高跨桥,无法进行掉头。
可见,现有的立交桥,存在着占用地面积大,功能不全,车道弯曲,道路方向感不强,疏通率不够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进行改进设计,使立交桥达到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功能齐全,四通八达,且疏通率高,方向感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生产制造一种立交桥,设于西大道,东大道,北大道和南大道的十字交叉处,包括:连接西大道和东大道的西往东的第一直行道和东往西的第二直行道,连接南大道和北大道的南往北的第三直行道和北往南的第四直行道;连接西大道和南大道的第一右拐道,连接东大道和北大道的第二右拐道,连接南大道和东大道的第三右拐道,连接北大道和西大道的第四右拐道;
还包括连接西大道和第三直行道的第一左拐道,连接东大道和第四直行道的第二左拐道,连接南大道和第二直行道的第三左拐道,连接北大道和第一直行道的第四左拐道;
所述第一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构成上层;
所述第三直行道和第四直行道构成下层;
所述第一左拐道和第二左拐道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一中间层;
所述第三左拐道和第四左拐道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二中间层;
所述上层和下层在构成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
所述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构成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
所述第一直行道为向南弯曲的、第二直行道为向北弯曲的、第三直行道为向东弯曲的、第四直行道为向西弯曲的弧形结构;
所述第一左拐道为向第一直行道和第三直行道弯曲的、第二左拐道为向第二直行道和第四直行道弯曲的、第三左拐道为向第三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弯曲的、第四左拐道为向第四直行道和第一直行道弯曲的弧形结构;
所述上层半浮在地面上;所述下层半沉在地面下。
所述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与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的中心点重合。
所述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与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之间的偏角为45度。
还包括,位于西大道上的东往西的掉头道,位于东大道上的西往东的掉头道,位于南大道上的北往南的掉头道和位于北大道上的南往北的掉头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功能齐全,四通八达,且疏通率高,方向感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实施例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设于西大道100,东大道200,北大道300和南大道400的十字交叉处,包括:
连接西大道100和东大道200的西往东的第一直行道1和东往西的第二直行道2,连接南大道400和北大道300的南往北的第三直行道3和北往南的第四直行道4;
连接西大道100和南大道400的第一右拐道5,连接东大道200和北大道300的第二右拐道6,连接南大道400和东大道200的第三右拐道7,连接北大道300和西大道100的第四右拐道8;
连接西大道100和第三直行道3的第一左拐道9,连接东大道200和第四直行道4的第二左拐道10,连接南大道400和第二直行道2的第三左拐道11,连接北大道300和第一直行道1的第四左拐道12;
位于西大道100上的东往西的掉头道13,位于东大道200上的西往东的掉头道14,位于南大道400上的北往南的掉头道15,位于北大道300上的南往北的掉头道16。
第一直行道1和第二直行道2位于上层,半浮在地面上,第三直行道3和第四直行道4位于下层,半沉在地面下;
第一左拐道9和第二左拐道10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一中间层,第三左拐道11和第四左拐道12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二中间层;
第一中间层位于第二中间层下面;
上层和下层构成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构成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
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与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的中心点重合,优选地,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与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之间的偏角为45度。
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采用半浮半沉式设计,所以无论是上层、下层、第一中间层或第二中间层,各层路面的坡度都比较平缓,而且立交桥上层桥面的最高点不是在全桥中间,而是在与左转弯道相交汇的后半段,这种结构,一来可以提高主车道的车速和减轻车辆的爬坡负担,二来可以使左转弯道的坡度不是太大而有更好的车辆通过性。
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向左转时只需利用左转弯道向左缓转90度即可。根据向心运动规律,其弯道半径足够大。因此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可更好地提高分流量,增加疏通率。
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绕道功能非常强大。当任何一方向左转弯道需要封闭时,可以这样绕道:主道→调头匝道→左转弯道→调头匝道,即可;当右转弯道封闭时,那就更简单了:左转弯道→调头匝道,即可,或:主道→调头匝道→左转弯道,即可;当主道封闭时,可以这样绕道:左转弯道→调头匝道→左转弯道,即可。绕道功能也可用于对选道错误的补救,因为其向左、向右转或直走都有两次或三次机会,即使错过了第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来补救。
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第一直行道1为向南弯曲的、第二直行道2为向北弯曲的、第三直行道3为向东弯曲的、第四直行道4为向西弯曲的弧形结构,这种结构,即可以腾出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中间的第二个十字交叉,也可以使车辆的行走比较顺畅;第一左拐道9为向第一直行道1和第三直行道3弯曲的、第二左拐道10为向第二直行道2和第四直行道4弯曲的、第三左拐道11为向第三直行道3和第二直行道2弯曲的、第四左拐道12为向第四直行道4和第一直行道4弯曲的弧形结构,这种结构,左拐只需向左转90度。
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如图1所示的俯视效果,就像一朵莲花,富有美感,四环构成了莲花的四片花瓣,在桥中间,也就是十字交叉的中心点处,设置一高高竖起的灯柱500,则好似是莲花的花蕊,而由于整个立交桥结构的对称和紧凑,灯柱500上照明灯具提供的光亮也可很均匀地照射到整座立交桥。
以上,仅给出一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的最佳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无须创造性思维的修改与改进,比如,将上述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的各名称进行简单的对调,并不改变本立交桥结构的具体特征,又或者根据具体的空间条件,将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与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之间的偏角设计成30度或其它的角度,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立交桥,设于西大道,东大道,北大道和南大道的十字交叉处,包括连接西大道和东大道的西往东的第一直行道和东往西的第二直行道,连接南大道和北大道的南往北的第三直行道和北往南的第四直行道;连接西大道和南大道的第一右拐道,连接东大道和北大道的第二右拐道,连接南大道和东大道的第三右拐道,连接北大道和西大道的第四右拐道;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西大道和第三直行道的第一左拐道,连接东大道和第四直行道的第二左拐道,连接南大道和第二直行道的第三左拐道,连接北大道和第一直行道的第四左拐道;
所述第一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构成上层;
所述第三直行道和第四直行道构成下层;
所述第一左拐道和第二左拐道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一中间层;
所述第三左拐道和第四左拐道相互交错地构成第二中间层;
所述上层和下层在构成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
所述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构成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行道为向南弯曲的、第二直行道为向北弯曲的、第三直行道为向东弯曲的、第四直行道为向西弯曲的弧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拐道为向第一直行道和第三直行道弯曲的、第二左拐道为向第二直行道和第四直行道弯曲的、第三左拐道为向第三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弯曲的、第四左拐道为向第四直行道和第一直行道弯曲的弧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半浮在地面上,所述下层半沉在地面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与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的中心点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空间十字交叉与第二个空间十字交叉之间的偏角为45度。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西大道上的东往西的掉头道,位于东大道上的西往东的掉头道,位于南大道上的北往南的掉头道和位于北大道上的南往北的掉头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15953 CN200981964Y (zh) | 2006-11-23 | 2006-11-23 | 立交桥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15953 CN200981964Y (zh) | 2006-11-23 | 2006-11-23 | 立交桥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81964Y true CN200981964Y (zh) | 2007-11-28 |
Family
ID=38909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2001595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81964Y (zh) | 2006-11-23 | 2006-11-23 | 立交桥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81964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30803A (zh) * | 2017-01-18 | 2018-07-27 | 罗克贤 | 小车高速高架十字路口立交桥 |
CN116024857A (zh) * | 2022-12-30 | 2023-04-28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 |
-
2006
- 2006-11-23 CN CN 200620015953 patent/CN200981964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30803A (zh) * | 2017-01-18 | 2018-07-27 | 罗克贤 | 小车高速高架十字路口立交桥 |
CN116024857A (zh) * | 2022-12-30 | 2023-04-28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山地城市干线通道与隧道间槽谷地带的互通立交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9302C (zh) | 一种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 |
CN2558687Y (zh) | 半沉式四层面立交桥 | |
CN203487426U (zh) | 十字形城市立交桥 | |
CN102322005A (zh) | 立交桥 | |
CN202194041U (zh) | 立交桥 | |
CN100351468C (zh) | 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 |
CN202323598U (zh) | 多功能立交桥 | |
CN1552997A (zh) | 一种十字立体交通设施 | |
CN201080585Y (zh) | 应用在十字路口的单向直通立交桥 | |
CN202688809U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0981964Y (zh) | 立交桥 | |
CN1286335A (zh) | 城市交叉路口交通分流桥 | |
CN2797426Y (zh) | 环形叠合式立体钢结构互通立交桥 | |
CN102912701A (zh) | 多功能左转式定向互通立交桥 | |
CN100478519C (zh) | 应用在十字路口的桥隧组合立交道口 | |
CN1556280A (zh) | 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 | |
CN1105084A (zh) | 4/4(4/3)车道地上双层无交叉立交桥 | |
CN2863864Y (zh) | 地上两层方形路面和地下井形叉道通路的十字路口 | |
CN102900000B (zh) | 全方位全直通直接左转右行立交桥 | |
CN205775678U (zh) | 一种多功能十字立交桥 | |
CN200946232Y (zh) | 应用在十字路口的桥隧组合立交道口 | |
CN2749919Y (zh) | 四合立交桥 | |
CN212357845U (zh) | 一种隐体立交 | |
CN102605694A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102268853A (zh) | 一种十字路口立交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