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3926A - 盘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盘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3926A
CN1963926A CNA2006101435896A CN200610143589A CN1963926A CN 1963926 A CN1963926 A CN 1963926A CN A2006101435896 A CNA2006101435896 A CN A2006101435896A CN 200610143589 A CN200610143589 A CN 200610143589A CN 1963926 A CN1963926 A CN 1963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iece
frame
record medium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35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3926B (zh
Inventor
千秋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3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3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63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3926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23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 G11B20/1426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4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sensing features on the record carrier other than the transducing track ; sensing signals or marks recorded by another method than the main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盘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再现方法。其中表示用户数据的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用相同的误差校正码。第一数据有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并且第三数据有第二误差校正块结构。也就是说,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有与其适应的各自的误差校正块结构。尤其是,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比第一数据的记录密度低,并且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而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第一误差校正块中校正码数的n/m倍,以便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数据片数也是第一误差校正块中数据片数的n/m倍。结果,有可能提供将运送时间信息记录到高记录密度的盘上的优良技术。

Description

盘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2年10月11日、申请号为02151455.0、发明名称为“盘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再现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光盘的盘记录介质、用于制造盘记录介质的盘制造方法、用于驱动盘记录介质的盘驱动设备和用于从盘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再现方法。本发明尤其涉及轨道(track)均随前凹槽摆动的盘。
背景技术
作为记录和再现数字数据的技术,已经开发了记录介质中使用的向包括磁光盘的光盘上记录数据的技术。光盘可以设计成CD(压缩盘)、MD(小型盘)或DVD(数字多用途光盘)。光盘是盘样金属性薄板的一般的名称,它起记录介质的作用,随辐射到记录介质上的激光束反射的反射激光束的变化来读取数据。
更详细地说,光盘可以是只读类型或允许用户向盘上写数据的可写类型。只再现光盘包括CD、CD-ROM和DVD-ROM。另一方面,可写光盘包括MD、CD-R、CD-RW、DVD-R、DVD-RW、DVD+RW和DVD-RAM。在其它技术中,通过采用磁光盘记录技术、相变记录技术和染料膜变记录技术向可写盘上记录数据。染料膜变记录技术也称为一次写入记录技术,其中仅可以一次向光盘上记录数据,一旦数据被记录到光盘上,就不再向同一张盘上记录数据。这样,染料膜变记录技术适于保存数据的记录操作。另一方面,在广泛的应用中采用磁光盘记录技术和相变记录技术,所述应用包括记录多种内容数据,如音乐数据、视频数据、游戏和应用程序的操作。
为了向可应用磁光盘记录技术、相变记录技术和染料膜变记录技术的盘上记录数据,要求用于跟踪数据道的引导装置。因此,将凹槽预先形成为前凹槽。凹槽和脊用作数据道。脊是夹在两个相邻凹槽之间的平台状部件。
另外,也需记录地址信息以可以在数据道上的任何预定位置记录数据。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摆动凹槽来记录地址信息。
假设用于记录数据的轨道预先作为前凹槽而生成。这种情况下,每个前凹槽的侧壁有表示地址信息的摆动形状。
通过这种前凹槽,随着反射束传递信息,地址可以从摆动信息中得到,该摆动信息是在记录和再现操作中获得的。这样,可以将数据记录到预期位置或从预期位置再现数据而不需预先产生例如指出地址的凹坑数据。
通过以这种方式以凹槽摆动形状加入地址信息,不再需要在轨道上提供例如离散的地址区域和在地址区域中记录通常作为凹坑数据的地址。这样,可以将用于地址区域的部分用于存储实际数据,以便可以增大存储容量。
要注意,由凹槽摆动形状表达的每个绝对时间信息和地址信息分别称为ATIP(前凹槽中的绝对时间)和ADIP(前凹槽中的地址)。
用这种方式,尤其是在可写盘的情况下,制造商想要运送盘到某个地方,该盘包含预先记录在盘上的多种运送时间信息。盘的运送时间信息是运送该盘之前预先记录在盘上的预记录信息。
通常,运送时间信息包括盘信息和系统信息。盘信息通常包括记录线速度和激光功率推荐值。另一方面,系统信息指出如何排除黑客设备。
运送时间信息必须可靠,必须大到一定程度,一定不能伪造。
如果运送时间信息不可靠,即,如果包括在运送时间信息中的盘信息不准确,例如,可出现在用户端的设备中不能获得适当记录条件的问题。
在记录内容数据的操作中,可以加密数据以保护版权。如果没从系统信息准确地获得用于加密的密钥,就不能解密所加密的数据,所以不能利用内容。这也是因为不能在记录数据的操作中加密内容数据。
因为上述原因,要求作为运送时间信息记录的盘信息和系统信息有比被记录和再现的用户数据更高的可靠性。
运送时间信息因以下原因而大到一定程度。
考虑到系统的主密钥因密钥泄露给黑客而需要升级。这种情况下,系统(或产品)的类型等可用作排除黑客设备的装置。这样,为了升级主密钥,要求大到一定程度的大量信息作为用于识别每个装置的主密钥的密钥信息包。因此,系统信息会不可避免地较大。
另外,即使考虑到盘上有可能存在划伤或灰尘的缺陷,从可靠性来看,高度准确地读取运送时间信息也很重要。因此,重复存储盘信息和系统信息。也就是说,多次记录相同的信息。实际上,运送时间信息量只可能增加。
必须避免伪造信息,因为如果不能防止伪造如上所述用于排除黑客设备的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就没有意义了。除非有效避免伪造系统信息,否则就不能执行系统信息的功能。
作为预记录信息的运送时间信息满足上述要求是很重要的。也要求适于运送时间信息的记录技术。
要注意,作为向盘上预记录运送时间信息的方法,在盘上产生压印凹坑的技术是已知的。
但是,如果考虑向光盘上记录高密度数据和从光盘再现高密度数据的操作,压印凹坑预记录技术有问题。
为了向光盘上记录高密度数据和从光盘再现高密度数据,要求深度浅的凹槽。在用压模同时产生凹槽和压印凹坑而制造盘时,很难形成深度不同的凹槽和压印凹坑。因此,凹槽和压印凹坑的深度只能彼此相等。
但是,深度浅的压印凹坑的问题是不能从该压印凹坑获得高质量的信号。
例如假设可以通过光学系统(它应用产生405nm波长激光的激光二极管和0.85的NA的物镜)以轨道间距0.32μm和线密度0.12μm/位记录和再现相变标记,而将23GB(千兆字节)的数据记录到光盘上和从光盘再现数据,该光盘直径12cm、涂层(基片)厚0.1mm。
这种情况下,相变标记被记录到盘上螺旋形的凹槽上和从凹槽再现。为了抑制高密度相变标记导致的介质噪声,希望产生深度在范围λ/13到λ/12中深约20nm的凹槽,这里,符号λ指波长。
另一方面,为了从高质量的压印凹坑获得信号,希望产生深度范围在λ/8到λ/4的凹槽。总之,不可能很好地解决提供相同深度凹槽和压印凹坑的问题。
这样的条件下,要求预记录补偿压印凹坑的运送时间信息的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适当预记录技术的新的盘记录介质,以增大盘记录介质的存储容量和改善盘记录介质的记录和再现性能;提供一种盘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盘;提供一种盘驱动设备,用于驱动盘记录介质;和提供从盘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再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盘记录介质,包括:
记录/再现区域,可以通过采用可重写记录技术和已经记录的第二数据将第一数据记录到该区域和从该区域再现第一数据,并且采用凹槽摆动技术将第二数据持续记录到该区域和从该区域再现第二数据;和
只再现区域,只允许采用凹槽摆动技术再现其中记录的第三数据,其中:
第一数据采用第一调制技术记录,并且具有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
第二数据采用第二调制技术记录;和
第三数据采用第三调制技术记录,并且具有基于与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的校正码相同的校正码的第二误差校正块结构。
第一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一帧结构、包括第一误差校正码的第一子块结构和包括第二误差校正码的第二子块结构。另一方面,第二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二帧结构、包括第一误差校正码的第三子块结构和包括第二误差校正码的第四子块结构。
另外,沿预先产生的摆动凹槽记录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为记录第一数据而采用的可重写记录技术是将相变标记记录到通过使用上述摆动凹槽实现的轨道上的记录技术。
或者,沿预先产生的摆动凹槽记录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而为记录第一数据而采用的可重写记录技术是将磁光标记记录到通过使用上述摆动凹槽来实现的轨道上的记录技术。
另外,记录到只再现区域上的第三数据包括地址信息。
另外,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比第一数据的记录密度小,并且将在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而将在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在第一误差校正块中校正码数的n/m倍,以便在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数据片数也是在第一误差校正块中数据片数的n/m倍,这里,n和m是正整数。
此外,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比第一数据的记录密度小,并且将构成第一子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而将构成第三子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一子块的校正码数的n/m倍,以便在第三子块中的数据片(piece)数也是在第一子块中数据片数的n/m倍,这里,符号n和m是正整数。
另外,将构成第二子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p的倍数,而构成第四子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二子块的校正码数量的q/P倍,以便在第四子块中的数据片数也是在第二子块中数据片数的q/p倍,这里,符号p和q都是正整数。
这些情况下,整数m是2的乘方,整数n是1。
而且,第一误差校正块和第二误差校正块的块长均设为使该块能记录在盘的轨道圆周中的值。
此外,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和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均设为至少约等于误差校正码中数据片数的值。
另外,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和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也可都设为至少约等于第一校正码字数和第二校正码字数之和的值。
此外,第二帧包括在相应于第三子块的数据部分中的同步信号。第二帧也包括在相应于第四子块的数据部分中的地址单元号。
另外,将用于链接的帧加到第一误差校正块和第二误差校正块。
或者,将用于链接的帧加到第一误差校正块,而不向第二误差校正块添加用于链接的帧。
上述第一调制技术是RLL(1,7)PP技术,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技术,第三调制技术是双相调制技术。
另外,第一调制技术可以与第三调制技术相同。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三调制技术可以都是RLL(1,7)PP技术,而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技术。
本发明也提供了用于记录数据和从盘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盘驱动设备,包括:
记录/再现区域,通过采用可重写或一次写入记录技术向该区域记录第一数据和从该区域再现第一数据,并且采用凹槽摆动技术将第二数据持续记录到该区域中和从该区域再现第二数据;和
只再现区域,只允许采用凹槽摆动技术再现其中记录的第三数据,其中:
第一数据采用第一调制技术记录,并且具有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
第二数据采用第二调制技术记录;和
第三数据采用第三调制技术记录,并且具有基于与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的校正码相同的校正码的第二误差校正块结构。
而且,盘驱动设备包括:
激光头装置,用于向作为凹槽产生的轨道照射激光束和接收反射的射束信号;
摆动提取装置,用于从反射射束信号提取表示轨道摆动形状的信号;
第一数据信号提取装置,用于从反射的射束信号提取表示第一数据的信号;
第二数据解调装置,通过第二解调技术,在记录/再现区域上执行的再现操作中解调表示轨道摆动形状的信号;
第一数据解调装置,通过第一解调技术,在记录/再现区域上执行的再现操作中解调表示第一数据的信号;
第三数据解调装置,通过第三解调技术,在只再现区域上执行的再现操作中,解调表示轨道摆动形状的信号;
误差校正装置,根据关于第一数据解调装置输出的调制结果和第三数据解调装置输出的解调结果的误差校正码执行误差校正处理;和
控制装置,用于驱动第二数据解调装置,以使在记录/再现区域上执行的记录/再现操作中执行解调处理,请求误差校正装置根据在记录/再现区域上执行的记录/再现操作中的第一误差校正块来执行误差校正处理,驱动第三数据解调装置以便在只再现区域上执行的再现操作中执行解调处理,请求误差校正装置根据在只再现区域上执行的再现操作中的第二误差校正块执行误差校正处理。
另外,误差校正装置能编码和解码第一误差校正块,该第一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一帧结构、由第一校正码构成的第一子块结构和由第二校正码构成的第二子块结构,并能解码第二误差校正块,该第二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二帧结构、由第一校正码构成的第三子块结构和由第二校正码构成的第四子块结构。
此外,控制装置驱动激光头装置以访问在作为第二数据提取的地址信息表示的位置处的记录/再现区域,并驱动激光头装置以访问在包括在第三数据中的地址信息表示的位置处的只再现区域。
另外,误差校正装置通过将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并将构成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的n/m倍,以此来执行误差校正处理,这里,n和m都是正整数。
此外,误差校正装置通过将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并将构成第三误差校正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的n/m倍,这里,n和m都是正整数;并且将构成第二误差校正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p的倍数,和将构成第四误差校正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的q/P倍,这里p和q都是正整数,以此来执行误差校正处理。
这些情况下,整数m是2的乘方,并且整数n是1。
另外,通过假设上述第一调制技术是RLL(1,7)PP技术,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技术和第三调制技术是双相调制技术来执行解调处理。
或者,通过假设第三调制技术与第一调制技术相同,执行要求的解调处理。
又或者,通过假设第一和第三调制技术都采用RLL(1,7)PP技术而第二调制技术为MSK调制技术来执行解调处理。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从盘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再现方法,包括:
记录/再现区域,采用可重写或一次写入记录技术向该区域记录第一数据或从该区域再现第一数据,和采用凹槽摆动技术持续向该区域记录第二数据和从该区域再现第二数据;和
只再现区域,只允许采用凹槽摆动技术再现其中记录的第三数据,其中:
第一数据采用第一调制技术记录,并且具有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
第二数据采用第二调制技术记录;和
第三数据采用第三调制技术记录,并且具有基于与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的校正码相同的校正码的第二误差校正块结构。
此外,为了在记录/再现区域上执行再现操作,再现方法还设有以下步骤:
向作为凹槽产生的轨道照射激光束和接收反射的激光束信号;
从反射的激光束信号提取表示轨道摆动形状的信号和表示第一数据的信号;
通过使用第二调制技术来解调所提取的表示轨道摆动形状的信号,并且执行解码过程以产生地址信息;
通过采用相应于用于调制表示第一数据的信号的第一调制技术的解调技术,解调所提取的表示第一数据的信号;和
根据第一误差校正块的误差校正码执行误差校正处理以产生第一数据。
另外,为了在只再现区域上执行再现操作,再现方法还设有以下步骤:
向作为凹槽产生的轨道照射激光束并且接收反射的激光束信号;
从反射的激光束信号提取表示轨道摆动形状的信号;
通过使用第三调制技术解调所提取的表示轨道摆动形状的信号;和
根据第二误差校正块的误差校正码,执行误差校正处理以产生第三数据。
另外,为了在记录/再现区域上执行再现操作,再现方法还设有根据第一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一帧结构、由第一校正码构成的第一子块结构和由第二校正码构成的第二子块结构)执行误差校正处理的步骤,然而,为了在只再现区域上执行再现操作,该再现方法还设有根据第二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二帧结构、由第一校正码构成的第三子块结构和由第二校正码构成的第四子块结构)执行误差校正处理的步骤。
此外,为了在记录/再现区域上执行再现操作,再现方法还设有访问在作为第二数据提取的地址信息表示的位置处的记录/再现区域的步骤,和,为了在只再现区域上执行再现操作,再现方法还设有访问在包括在第三数据中的地址信息表示的位置处的只再现区域的步骤。
另外,在误差校正处理中,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将构成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的n/m倍,这里,n和m都是正整数。
此外,在误差校正处理中,将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将构成第三误差校正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的n/m倍,这里,n和m都是正整数,将构成第二误差校正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p的倍数,构成第四误差校正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校正码数的q/p倍,这里,p和q都是正整数。
这些情况下,整数m是2的乘方,并且整数n是1。
另外,假设上述第一调制技术是RLL(1,7)PP技术、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技术和第三调制技术是双相调制技术,执行解调处理。
或者,假设第三调制技术与第一调制技术相同,执行要求的解调处理。
又或者,假设第一和第三调制技术都是RLL(1,7)PP技术而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技术来执行解调处理。
根据本发明,在一次写入存储容量型盘或可重写型盘上通过摆动凹槽来记录作为第三数据的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信息)。在存储预记录数据的处理中,记录密度(和记录技术以及调制技术)较小。另外,通过采用与用于一次写入型数据或可重写型数据(该数据作为第一数据来管理)相同的技术来使用误差校正码。每个误差校正块的数据量也减少到例如1/m 。
作为将第一数据(或用户数据)记录到记录/再现区域上的技术,提供了相变记录技术或磁光记录技术。
如果考虑到盘运送时间和成本所要求的劳力,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需将运送时间信息的数据作为第三数据记录,所以希望如用压模来产生只再现数据的处理。
另外,在将前地址(pre-address)信息(ADIP)记录为第二数据的过程中,不用凹坑来摆动凹槽。这样,在一次写入/可重写型记录盘的情况下,在运送时间信息中也不用凹坑,所以希望通过摆动凹槽来执行记录过程。
记录为第三数据的运送时间信息有与用作第二数据的前地址信息具有不同的必须性。
也就是说,对于作为第二数据记录的前地址信息,记录密度可以低,可由内插保护(interpolative protection)等保证的低误差率是能接受的。另外,如果第二数据以凹槽摆动形状记录在记录/再现区域中,将第一数据叠放在凹槽实现的轨道上。
另一方面,运送时间信息可以用比第一数据低的记录密度记录为第三数据。但是,如果考虑到读取时间,约与第二数据(即,前地址信息)相同的记录密度就不行了。另外,要求不超过第一数据误差率的误差率。此外,由于用于存储运送时间信息的只再现区域是用压模产生的区域,即,包含记录为凹槽摆动形状的数据的区域,地址信息可以包括在运送时间信息中,所以不要求叠加在前地址信息上。
这样,就可能有与用于第二数据(或ADIP)的调制技术不同的第三数据(即,运送时间信息)的调制技术。
考虑通过摆动凹槽来记录第三数据的情况。在通过摆动凹槽来执行记录的过程中,通常,摆动幅度小,信号的S/N(信号/噪声)比小。
因此,为了保证第三数据(或运送时间信息)的可靠性,将记录密度减小到大大小于第一数据的记录密度的值就很重要了。
另外,第一数据包括相对大的误差校正块(或严格来说,相对大的第一误差校正块),它包括从误差校正性能和冗余来看数量大的的误差校正码,并完成了深度交织过程。但是,考虑到盘上的灰尘和划伤等的影响,第一误差校正块的长度设为尽可能大的值,只要该值在块可以记录的范围内而不超出轨道圆周。
也尝试着减小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以与第一数据相同的方式考虑第三数据。也就是说,第三数据的第二误差校正块长度设为块可以记录而不超出轨道圆周的值。
另外,尝试着减小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第一数据的第一误差校正块长度设为与第三数据的第二误差校正块长度不同的值。
此外,第三数据的误差校正码与第一数据的多个误差校正码相同,从误差校正性能和冗余来看,第三数据的误差校正码是很大的。
由于不希望在与误差校正码有关的帧中应用与数据片数同样多的误差校正码,帧中的数据片数约等于或小于内插数,即,码数。
这样,由于第一误差校正块的大小与第二误差校正块的大小不同,帧结构改变。
在第一数据的情况下,第一误差校正块包括m个误差校正码。当改变用于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的误差校正块的大小以适应第三数据记录密度的减小时,用于第三数据的第二误差校正块由n/m个误差校正码构成。
这种情况下,希望将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有效数据片数设为2的乘方的倍数,如2,048字节的倍数。
另外,也希望将用于第三数据的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有效数据片数设为2的乘方的倍数,如2,048字节的倍数。
如果加入EDC(误差检测码)等,在某些情况下,有效数据片数可以是与2的乘方不同的值。为了使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有效数据片数和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有效数据片数都等于2的乘方的倍数,也需将m的值设为2的乘方。
此外,如果第一误差校正块的有效数据片数和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有效数据片数都等于2的乘方,即,如果n=1,可以容易地访问数据。
如果第三数据(即,运送时间信息)的帧结构变为第一数据(即,用户数据)的帧结构,插入同步信号、DC控制信号(或所谓的dcc)等的方法也随之改变。
在第三数据的情况下,象在使用第一数据的情况下一样,不必考虑叠加第二数据(即,前地址信息)。另外,不要求与第一数据一样高的记录密度。因此,可以采用简单的调制方法作为第三数据的调制技术。
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上述条件,可以采用与第一数据相同的调制技术作为第三数据的调制技术。
由于通过使用压模而预先形成作为凹槽摆动形状记录的第三数据,也可以同时记录地址信息,所以盘驱动设备能用地址信息来访问。
这种情况下,在第三数据的帧部分上提供同步模式和同步ID,同时,地址单元号设在帧的某个部分。
由于预先在记录/再现区域中将前地址信息作为第二数据记录,即使只存在很小的同步模式,实际上也能访问。无论如何,即使设有同步模式、同步ID和地址单元号,它们也不会造成问题。
另外,由于第一数据是要重写的数据,分别在起重写单元作用的簇的前和后需要通常称为插入帧(run-in frame)和离开帧(run-out frame)的帧。插入帧和离开帧用于链接。例如,指定簇前的插入帧包括用于激光功率控制的APC操作区域、用于PLL引入的VFO模式、用于同步引入的同步模式以及在指定簇和恰在指定簇前的簇之间的间隙区域。另一方面,离开帧通常包括后同步(post-amble)模式和间隙区域。
但是,由于不在只再现区域(用于记录第三数据)上记录其它数据,不需要APC区域、间隙区域等。另外,由于用压模连续产生包括同步信息和地址信息的数据序列,也不要求用于PLL引入的VFO模式。这样,即使没有插入帧,也可以建立帧同步、基于帧号的同步、甚至地址同步。
另外,由于下面的簇也立即开始,所以数据序列连续,也不要求后同步即离开帧。
这样,在在只再现区域中只记录第三数据的情况下,可以省去作为插入帧和离开帧的链接帧。
从上文的描述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记录技术、调制技术和将记录密度最佳地应用于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有可能实现用于记录作为第一数据的用户数据的大容量的一次写入型或可重写型盘,并适当地记录起第三数据作用的运送时间信息。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效果是,有可能记录起预记录信息作用的适量第三数据或通过维持高度可靠性而不能伪造的运送时间信息。
另外,在本发明提供的盘的情况下,应用在盘驱动设备中的设备和电路的花费小,所以可以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而不用增加成本。
详细地说,本发明有以下效果。
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共享相同的误差校正码。这样,可以对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进行由公共硬件执行的ECC过程,公共硬件降低了盘驱动设备的成本,简化了设备的构成。
此外,第一数据有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同时,第三数据有第二误差校正块结构。也就是说,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有各自适当的误差校正块结构。
尤其是,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比第一数据的记录密度低,并且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而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第一误差校正块中校正码数的n/m倍,并且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数据号设为第一误差校正块中数据号的n/m倍,所以不仅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有各自适当的误差校正块结构,而且误差校正块结构也适于误差校正处理。
此外,即使第一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一帧结构、包括第一误差校正码(诸如LDC)的第一子块结构和包括第二误差校正码(诸如BIS)的第二子块结构,同时第二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二帧结构、包括第一误差校正码(诸如LDC)的第三子块结构和包括第二误差校正码(诸如BIS)的第四子块结构,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共享相同的误差校正码,另外,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有各自适当的误差校正块。
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比第一数据的记录密度低,构成第一子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而构成第三子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一子块的校正码数的n/m倍,另外,构成第二子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p的倍数,而构成第四子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构成第二子块的校正码数的q/p倍,所以,不仅第一和第三数据有它们各自适当的误差校正块结构,而且误差校正结构也适于误差校正处理。
这些情况下,整数m和n的最佳值分别是2和1的乘方。
此外,只再现区域用作用于通过凹槽摆动记录第三数据的区域。这样,不必再用压印凹坑记录第三数据。那么,由于不必产生压印凹坑,可以减小凹槽的深度。凹槽的深度可以设为对高记录密度最佳的值而不用考虑压印凹坑的再现特征。这样,有可能提供适于高记录密度的凹槽。
另外,在盘驱动设备中,可以用与第二数据或ADIP地址信息相同的摆动信道再现系统来再现第三数据。再现第三数据意味着提取与记录有第三数据的凹槽的摆动形状有关的信息。
而且,由于作为凹槽的摆动形状记录的第三数据的记录密度比第一数据的记录密度低,即使由于第三数据作为摆动信号来再现而使第三数据的SNR很小,也可以高质量地再现第三数据。
此外,在完成诸如FM码调制过程的双相调制过程之后,记录第三数据。这样,该信号可以作为窄带信号来处理,并改善了SNR。另外,PLL和检测电路都可设计成简单的硬件。
或者,采用与第一数据相同的技术来调制第三数据。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一数据和第三数据之间共享公用解调电路配置,所以可以简化盘驱动设备。
而且,第三数据包括地址信息。这样,盘驱动设备能适当地访问只再现区域并适当地执行操作以根据包括在第三数据中的地址从只再现区域再现数据。
附图说明
图1A和1B都是显示在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实现的盘上产生凹槽的说明图;
图2是显示按照实施例实现的整个盘的区域构成的说明图;
图3A和3B都是显示用来在实施例实现的盘上产生凹槽的摆动技术的说明图;
图4是显示实施例中作为相变标记记录的ECC块和数据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5A到5D是显示实施例中作为相变标记记录的ECC块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显示实施例中相变标记的RUB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7A到7C是显示实施例中调制ADIP信息的技术的说明图;
图8A和8B是显示实施例中RUB中地址块的说明图;
图9A和9B是显示实施例中同步部分的说明图;
图10A到10E是显示实施例中同步位模式的说明图;
图11A到11B是显示实施例中数据部分的说明图;
图12A到12C是显示实施例ADIP位模式的说明图;
图13是显示实施例中ADIP信息的ECC结构的说明图;
图14A到14K是显示实施例中调制预记录信息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5是显示实施例的预记录信息的ECC块和数据帧的说明图;
图16A到16D是显示实施例中预记录信息的ECC块结构的说明图;
图17是显示实施例中预记录信息的簇的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18是显示实施例中预记录信息的簇的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描述实施例中转换LDC子块的数据序列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0是用于描述实施例中转换LDC子块的数据序列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描述实施例中转换LDC子块的数据序列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2A和22B是显示实施例中BIS子块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3是用于描述实施例中转换BIS子块的数据序列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4是用于描述实施例中转换BIS子块的数据序列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5是用于描述实施例中转换BIS子块的数据序列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26是用于描述帧结构的说明图,在LDC和BIS子块的数据被记录到盘上时执行它;
图27是显示实施例的预记录信息的ECC块和数据帧的说明图;
图28是显示实施例中预记录信息的簇的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29是显示实施例中预记录信息的簇的帧结构的说明图;
图30是显示实施例中预记录信息的帧同步的说明图;
图31是显示实施例中预记录信息的帧同步的布局的说明图;
图32是显示实施例提供的盘驱动设备的常规构成的框图;
图33是显示实施例提供的盘驱动设备中应用的摆动电路的常规构成的框图;
图34是显示用于制造实施例实现的盘的切割设备的常规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下面所示的段落排列顺序说明按照本发明实施例实现的光盘、用于光盘的盘驱动设备(或记录/再现设备)和制造光盘的方法。
实施例实现的光盘已知通常为DVR(数据和视频记录)盘,属于近年来开发的盘类型。
1.实现本发明提供的DVR盘的实施例的概述
2.盘的物理特征
3.用户数据的ECC块结构
4.ADIP地址
5.预记录信息(运送时间信息)
6.盘驱动设备
7.盘制造方法
8.修改版本
1.实现本发明提供的DVR盘的实施例的概述
首先,下文的描述显示了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如何与实现DVR系统的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术语关联起来。不用说,本发明权利要求中所用的术语的意义不限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术语的意义。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一数据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用户数据。用户数据是起记录和再现的主要目的作用的主数据。用户数据作为相变标记记录在记录/再现区域中。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二数据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ADIP数据。ADIP是以凹槽摆动的形式记录在记录/再现区域中的前地址信息。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三数据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运送时间信息。运送时间信息是以凹槽摆动的形式记录在只再现区域中的预记录信息。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一调制技术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RLL(1,7)PP技术。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二调制技术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MSK调制技术。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三调制技术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双相调制技术。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校正码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LDC(长途码(long distance code))和BIS(突发指示子码(burst indicating sub code))。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一校正码相应于LDC(长途码)。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二校正码相应于BIS。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误差校正块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描述的使用LDC和BIS的ECC块。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一和第三子块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LDC子块。
权利要求中所用的第二和第四子块相应于实施例的说明中所用的BIS子块。
记录在DVR盘中作为相变标记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块包括实际数据子块和用户控制数据子块。用户数据指实际数据。用户控制数据是为用户数据提供的添加和控制信息。也可以将地址信息作为添加和控制信息的一部分包括,在数据中分离地从前地址信息(ADIP)提供该地址信息。
为了保证整个数据块中校正误差的能力,使用子块所要求的误差校正码。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也就是说,对于用户数据,产生LDC子块以包括每个用作误差校正码的LDC。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控制数据,产生BIS子块以包括每个用作误差校正码的BIS。
产生数据帧以压缩数据片数,为该数据产生LDC子块和BIS子块。
由于不希望在数据帧中应用与数据片数(为数据帧产生包含误差校正码的LDC和BIS子块)一样多的误差校正码,数据帧中数据片数约等于或小于误差校正码的内插数的和或码数的和。
用相同的符号,运送时间信息的数据块包括预记录数据子块和预记录控制数据子块。预记录数据是作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实际数据。另一方面,预记录控制数据是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添加和控制信息。
为了保证整个数据块中的校正误差性能,使用子块要求的误差校正码。也就是说,实施例中,对于作为运送时间信息记录的实际数据,产生LDC子块以包括每个用作误差校正码的LDC。另一方面,对于预记录控制数据,产生BIS子块以包括每个用作误差校正码的BIS。
也是在运送时间信息块的情况下,产生数据帧以压缩数据片数,为该数据产生LDC子块和BIS子块。另外,数据帧中的数据片数约等于或小于误差校正码的内插数的和或码数的和。
简而言之,实际数据的子块共享相同的误差校正码,即,LDC,而不论实际数据是用户数据还是预记录数据。另一方面,添加和控制信息的子块共享相同的误差校正码,即,BIS,而不论添加和控制信息是用户控制数据还是预记录控制数据。
根据该技术,用户数据块中的实际数据子块包括m个LDC误差校正码。尝试着使作为运送信息记录预记录的数据块大小与用户数据块的大小不同,以适应作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数据的记录密度的减小,产生预记录数据块中的实际数据子块以包括n/m个LDC误差校正码。
这种情况下,希望将用户数据块中的实际数据子块的有效数据片数设为2的乘方的积,如2,048字节。
类似地,希望将作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数据块中的实际数据子块的有效数据片数也设为2的乘方的积,如2,048字节。
如果加入EDC等,某些情况下,有效数据片数可以等于2的乘方以外的值。无论如何,为了使用户数据块中实际数据子块的有效数据片数和作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数据块中实际数据子块的有效数据片数都等于2的乘方的积,需使m的值等于2的乘方。
另外,如果用户数据块中实际数据子块的有效数据片数和作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数据块中实际数据子块的有效数据片数都等于2的乘方,即n=1,可以容易地访问数据。
用户数据块中的添加和控制数据信息子块构成p个BIS误差校正码。尝试着改变作为运送信息预记录的数据块的大小和用户数据块的大小以适应作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数据的记录密度的减小时,产生作为运送时间信息预记录的数据块中的实际数据子块以构成q/p个BIS误差校正码。
由于添加和控制信息只是为实际数据设置的信息,不必将p的值设为2的乘方和使q=1。
由于在只再现区域中产生数据(只再现区域用于通过使用压模来记录运送时间信息),可以在运送时间信息部分的同时记录地址信息。这样,盘驱动设备能通过使用该地址信息来进行访问。
在运送时间信息的帧的一部分上设置同步模式和同步ID,同时在帧的确定部分上设置地址单元号。
更具体地说,在DVR系统中,在相应于运送时间信息的帧中的实际数据子块的一部分数据中设置同步模式和同步ID,而在相应于运送时间信息的帧中的添加和控制子块的部分数据中设置地址单元号。
由于预先在用于记录用户数据的记录/再现区域中记录前地址信息(或ADIP),即使只存在很小的同步模式,实际上也可以访问。无论如何,即使提供同步模式、同步ID和地址单元号,它们也不造成问题。
另外,对于用户数据,分别在起重写单元作用的簇的前、后处要求通常称为插入帧和离开帧的帧。插入帧和离开帧用于链接。指定簇前的插入帧包括用于激光功率控制的APC操作区域、用于PLL引入的VFO模式、用于同步引入的同步模式以及在指定簇和恰在指定簇前面的簇之间的GAP区域。另一方面,离开帧通常包括后同步模式和GAP区域。
然而,由于不在只再现区域(用于记录运送时间信息)上记录其它数据,所以不要求APC区域、GAP区域等。另外,由于用压模连续产生包括同步信息和地址信息的数据序列,所以也不要求用于PLL引入的VFO模式。这样,即使没有插入帧,也可以建立帧同步、基于帧号的同步、甚至地址同步。
另外,由于下面的簇也立即开始,所以数据序列连续,也不要求离开帧,即后同步。
这样,在运送时间信息记录在只再现区域中的情况下,可以去除作为插入帧和离开帧的链接帧。
2.盘的物理特征
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描述实施例实现的盘的物理特征和在盘上产生的摆动轨道。
按照实施例实现的光盘已知通常为DVR(数据和视频记录)盘,属于近年来开发的盘类型。尤其是,新的摆动技术作为DVR技术应用于光盘。
按照实施例实现的光盘是采用相变技术在该光盘上面记录数据的光盘。对于光盘的大小,盘直径120mm,厚1.2mm。从外观来看,只看直径和厚度,按照实施例实现的光盘与CD(压缩盘)盘系统或DVD(数字多用途光盘)盘系统相同。
用于记录和再现数据的激光束波长405nm。激光束是所谓的蓝色激光。光学系统的NA设为0.85。
记录有相变标记的轨道间距0.32μm且线密度0.12μm/位。
已经实现了约23G字节的用户数据存储容量。
采用凹槽记录技术作为记录技术。也就是说,预先在盘上产生作为凹槽的轨道,沿该凹槽记录数据。
图1A是显示盘上产生的凹槽GV模型的说明图。如图所示,产生凹槽GV以从最内周向最外周在盘表面上形成螺旋样形状。或者,可以产生凹槽GV以形成同心形。
记录和再现数据,同时以CLV(恒定线速度)旋转。这样,由于凹槽GV也以CLV旋转,如果从最内周向最外周以径向移动来看,则在每个轨道周期中的摆动波数增多。
图1B是显示均有表达物理地址的摆动形状的凹槽GV的说明图。
如图所示,凹槽GV的左、右侧壁摆动以表示根据地址等产生的信号。
脊L是两个相邻凹槽GV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沿凹槽GV记录数据。也就是说,凹槽GV是数据道。应当注意,也可以沿脊L记录数据。这种情况下,脊L是数据道。或者,沿凹槽GV和脊L记录数据,这种情况下它们都是数据道。
图2是显示整张盘的布局或区域构成的说明图。
盘上的区域被物理地分为所谓的子区域,从内侧开始,称为引入带、数据带和引出带。
另一方面,从功能的观点来看,盘的表面被分为PB带(或只再现区域)和RW带(或记录/再现区域)。PB带是引入带的内周侧,RW带是从引入带的外周侧伸展到引出带的区域。
引入带是半径24mm的圆周的内侧带。预记录数据带是半径22.3mm的圆周和半径23.1mm的圆周之间的引入带区域。
预记录数据带用于预先以凹槽的摆动形状记录运送时间信息(或预记录信息),该凹槽以螺旋形状产生于盘上。运送时间信息是只再现信息,它不能重写。预记录数据带是上文引用的PB带(或只再现区域)。
在半径23.1mm的圆周和半径24mm的圆周之间的引入带区域用作测试写入区域和缺陷管理区域。
测试写入区域通常用作试验写入区域,用于设定记录和再现相变标记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记录和再现操作中使用的激光束功率。
缺陷管理区域用于记录和再现数据,该数据用于管理关于盘上存在的缺陷的信息。
在半径24.0mm的圆周和半径58.0mm的圆周之间的带是数据带。数据带是实际上记录和再现作为相变标记的用户数据的区域。
在半径58.0mm的圆周和半径58.5mm的圆周之间的带是引出带。很象引入带,引出带包括缺陷管理区域和缓冲区域,允许搜索操作中有过运行(overrun)。
从半径23.1mm的圆周伸展的区域,即,测试写入区域的开始到引出带是上文中引用的RW带(或记录/再现区域)。
图3是显示分别用作RW带的轨道和用作PB带的轨道的说明图。更详细地说,图3A是显示RW带中凹槽摆动形状的图,图3B是显示PB带中凹槽摆动形状的图。
RW带中,通过摆动在盘上产生的凹槽预先记录地址信息(或ADIP),以形成用于跟踪的螺旋形。
将信息记录到凹槽上或从凹槽再现信息,该信息包括用相变标记的嵌入地址信息。
如图3A所示,RW带中的凹槽,即,包括嵌入ADIP地址信息的凹槽轨道有0.32μm的轨道间距。
在该轨道上,记录每个起记录标记作用的相变标记。采用RLL(1,7)PP调制技术等,以线密度0.12μm/位或0.08μm/信道位记录相变标记。RLL代表运行长度有限(Run Length Limited),PP是奇偶校验保持/禁止rmtr(最小重复转变运行长度rmtr)的缩写。
让1T表示一个信道位。这种情况下,标记长度是在2T到8T范围内的值。也就是说,最小标记长度是2T。
如上所述,以69T的摆动周期和约20nm(峰到峰)的摆动幅度(WA)作为凹槽的摆动形状记录地址信息。
地址信息的频带设为不与相变标记的频带重叠,以便不使对于地址信息和相变标记的检测相互影响。
以30KHz的带宽,记录为摆动形状的地址信息有30dB的后记录CNR(载波噪声比),地址误差率不大于1×10-3。在考虑到诸如盘变形、散焦状态和外部扰动的干扰造成的影响的情况下,获得地址误差率。
另一方面,图3B所示的PB带内、以凹槽产生的轨道的轨道间距比图3A所示的在RW带中以凹槽产生的轨道的轨道间距大,摆动幅度也比图3A所示的在RW带内以凹槽产生的轨道的摆动幅度大。
具体地说,图3B所示的轨道间距TP为0.35μm,摆动周期36T,摆动幅度WA40nm(峰到峰)。36T的摆动周期意味着预记录信息的线记录密度比ADIIP地址信息的线记录密度高。另外,由于相变标记的最小标记长度为2T,预记录信息的线记录密度比相变标记的线记录密度低。
PB带中的轨道不用于记录相变标记。
表达在RW带中记录数据的摆动波形是正弦波,但是,表达在PB带中记录数据的摆动波形是正弦波或方波。
在以附加到数据上的ECC(误差校正码)的方式记录或再现相变标记的操作中,假如信号在30KHz的带宽处有诸如50dB的CNR的高质量,则可得到值为1×10-16的误差校正后符号误差率。这样,已知相变标记可用于记录或再现数据的操作。
在未记录相变标记的状态下,在30KHz的带宽处ADIP地址信息的摆动CNR为35dB。
作为地址信息,如果执行基于所谓的邻接差异的内插保护,则认为这一级别的信号质量就够了。但是,在PB带中存储预记录信息的情况下,希望保证信号质量相对于相变标记的50dB的CNR相当或更好。因此,在PB带中,产生图3B所示与RW带中凹槽在物理上不同的凹槽。
首先,通过增大轨道间距,可以抑制相邻轨道的串扰。其次,通过使摆动幅度增大1倍,可以使CNR提高+6dB。
另外,通过形成矩形摆动波形,可以进一步将CNR提高+2dB。这些综合性改善得到了43dB(=35dB+6dB+2dB)的CNR。
在用于存储相变标记的带和用于存储预记录数据的带之间的摆动记录频带差是18T的摆动周期,它是36T摆动周期的一半。在相变标记的2T最小标记长度处,获得另外9.5dB的CNR改善。
结果,预记录信息的CNR相当于52.5dB(=43dB+9.5dB)。这样,即使估计相邻轨道的串扰会造成-2dB的CNR损害,CNR仍为50.5dB(=52.5dB-2dB)。也就是说,可能保证与相变标记的50dB的CNR相当或比它更好的信号质量,所以可以说摆动信号足以适于记录和再现预记录信息操作中所用的信号。
3.用户数据的ECC块结构
参考图4说明记录在RW带(或记录/再现区域)中作为相变标记的用户数据的ECC块结构。
用户数据的数据块物理上大致由32个扇区构成。从内容来看,该数据块包括用户数据子块和用户控制数据子块。
如图4所示,用户数据子块形成大小为64K字节(=2,048字节×32扇区)的单元。
向每个扇区加入4字节的EDC(误差校正码)以形成数据帧单元。32个数据帧单元形成大小为2,052字节×32扇区的数据帧。数据帧被进一步扰频产生扰频数据帧。
然后,对扰频数据帧进行Reed-Solomon编码处理以产生216行、304列的数据块。进一步将32行的奇偶校验加到数据块中以产生LDC(长途码)子块。LDC是用于长内码距离的校正码。LDC子块是RS(248,216,33)×304块。
然后,从LDC子块形成496行×152字节的LDC簇。
对于图5A和5B是显示将用户数据子块编码成LDC子块的过程的图。
图5A所示的64K字节用户数据进行ECC编码处理以产生图5B所示的LDC子块。详细地说,向每个主数据(用户数据)的2,048字节扇区加入4字节的EDC(误差校正码)。然后,将32扇区的用户数据编码为LDC子块。如上所述,LDC子块是具有RS(248,216,33)的RS(Reed Solomon)码,码长248半字节(nibble),数据大小216半字节,码距33半字节,块大小为304码字。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用户控制数据的子块大小为18字节×32单元(576字节)。将大小为9字节×16地址(144字节)的地址单元号加入用户控制数据的子块以产生大小为720字节(=576字节+144字节)的编码单元。
对于该720字节进行Reed Solomon编码处理以产生30行×24列的访问块。
然后,加入32行的奇偶校验以形成BIS(突发指示子码)子块。BIS是指示光盘的突发误差位置的子码。BIS子块是RS(62,30,33)×24块。然后,从BIS子块形成496行×3字节的BIS簇。
图5C和5D是显示将用户控制数据和地址单元号编码为BIS子块的过程的图,二者总的大小为720字节。
也就是说,对于图5C所示720字节的数据进行ECC编码处理以产生图5D所示的BIS子块。如上所述,BIS子块是具有RS(62,30,33)的RS(ReedSolomon)码,码长62半字节,数据大小30半字节,码距33半字节,块大小为24码字。
如图4所示,每个用作记录/再现单元的LDC和BIS簇都形成均构成数据帧的496行。LDC簇的数据帧形成152字节,同时BIS簇的数据帧形成3字节。
这样,经组合的数据帧形成155字节(=152字节+3字节)。如图所示,在经组合的数据帧中,交替布置4个大小均为38字节的LDC区和3个大小均为1字节的BIS区以形成一行155字节号据帧。大小均为155字节(=1,240位)的496行或496个数据帧构成ECC块。
对于每个数据帧进行RLL(1,7)PP调制处理,其中加入dcc位和帧同步以产生记录帧。dcc位是用于从DC分量释放帧的位。详细地说,作为调制处理的结果获得的数据(1,240位)被分成位于帧开头处25位的一个开始组和接着该开始组的45位的27个组,然后将大小为1位的dcc插入就在每个组后的位置。另一方面,大小为20位的帧同步位于开始组前的位置以产生大小为1,288位的记录帧(1,240位的初始帧+20位的帧同步+28位的dcc)。对1,288位的记录帧进行RLL(1,7)PP调制处理以产生经调制的记录帧的1,932信道位。在RLL(1,7)PP调制处理中,记录帧的每2个数据位被转换为经调制的记录帧的3信道位。
这种记录帧构成了要记录在盘上RW带中轨道上的数据结构。
在DVR盘的情况下,记录密度应为每个RLL(1,7)PP调制处理输出的信道位约0.08μm。
由于与LDC相比,BIS是误差校正能力很优秀的码,几乎校正所有的误差。也就是说,BIS是对码长62使用码距33的码。
由错误的BIS提供的起误差指针作用的符号的使用如下。
在用ECC的解码处理中,BIS先被解码。假设在图4所示数据帧结构中的连续BIS(或同步帧)中检测到了两个误差。这种情况下,连续BIS夹着的38字节号据被看作突发误差。将误差指针加到该38字节号据上。然后,用这些误差指针执行根据LDC的指针消除校正处理。
以这种方式,误差校正能力提高到只用LDC的误差校正能力之上。
在其它数据中,BIS包括地址信息。这些地址可以用于地址信息不包括在摆动凹槽中的情况,象ROM型盘的情况那样。
图6是显示包括数据帧的簇结构的说明图。
图中所示的每行相应于如上所述大小为155字节的数据帧。如前所述,调制每个数据帧以产生大小为1,932信道位的记录帧。496行或496帧构成一个ECC块。分别向496个帧前和后将插入帧和离开帧加入ECC块以形成498帧的RUB(记录单元块)。RUB是上文引用的簇。插入帧和离开帧均用作链接帧。
另外,如上所述,16个地址均作为地址单元号而加入。排除了插入帧和离开帧的簇的LDC部分包括496个帧,它们被分为16个组,每组有31个帧,即,0帧到30帧。16个地址,即,单元号0到15被一对一地分配给16个组。
4.ADIP地址
下文的描述说明了以凹槽摆动形状记录在RW带中的ADIP地址。
图7是显示使用MSK(最小相移键控)技术的说明图,该技术是一种FSK调制方法,作为调制摆动凹槽的ADIP地址的技术。
作为数据检测单元,用两个摆动段。应当注意,摆动段是定义为载波频率倒数的摆动周期。
诸如地址的数据在一个摆动的单元(或图7A所示的窗口长度单元)中进行记录处理之前先进行差分编码处理。详细地说,如图7B所示,在记录过程前,在上升沿和下降沿之间的摆动周期期间,差分编码处理将值为“1”的输入数据编码为值也为“1”的预记录数据。
然后,对预记录数据进行MSK调制处理,以产生图7C所示的MSK流。详细地说,将值为“0”的预记录数据调制为载波cosωt或-cosωt。另一方面,将值为“1”的预记录数据调制为载波cos1.5ωt或-cos1.5ωt,该频率为对于值为“0”的预记录数据所执行的MSK调制处理所获得的结果的载波频率的1.5倍。
假设记录的或再现的相变数据的一个信道位相应于一个信道。在这种情况下,载波周期能容纳图7C所示的69个信道。
用这种方式,完成MSK调制处理的ADIP的1个数据位占据56个摆动周期,同时,一个摆动周期能容纳将RLL(1,7)PP调制处理应用于用户数据所获结果的69个信道位,如参考图3A所述的那样。
这样,ADIP数据位的记录密度是RLL(1,7)PP调制处理的结果获得的用户数据记录密度的1/2,576倍。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对于一个RUB(记录单元块)或一个记录簇(用作上述用户数据的的记录单元),可以包括3个地址作为ADIP地址。
图8是显示在1个RUB中包括3个地址的3个地址块的包含状态的说明图。如图6所示,RUB(或记录簇)包括496个帧,该帧包括一个ECC块和2个帧,即,插入帧和离开帧。这样,RUB总共包括498个帧,起记录单元的作用。
如图8A所示,在相应于1个RUB的段中,包括3个ADIP地址块。一个地址块由83位构成。
图8B是显示地址块构成的图。由83位构成的地址块包括大小为8位的同步部分(或同步信号部分)和大小为75位的数据部分。
大小为8位的同步部分包括4个单元,每个单元由1个单调位和1个同步位构成。
另一方面,大小为75位的数据部分包括15个ADIP块单元,每个块单元由1个单调位和4个ADIP位构成。
一个单调位、一个同步位和一个ADIP位均占56个摆动周期。在位的开头,MSK标记起位同步的作用。
为单调位产生定义为载波频率倒数的摆动周期,其接着单调位的MSK标记。下文将详细描述同步位和ADIP位。无论如何,为同步位产生MSK调制波形的摆动周期,其接着同步位的MSK标记。用相同的符号,为ADIP位产生MSK调制波形的摆动周期,其接着ADIP位的MSK标记。
图9是显示同步部分构成的说明图。
图9A和9B可见,大小为8位的同步部分包括4个同步块,即同步块“0”、“1”、“2”、“3”,每个同步块包括两位,即,单调位和同步位。
更具体地说,
同步块“0”由单调位和同步“0”位构成,
同步块“1”由单调位和同步“1”位构成,
同步块“2”由单调位和同步“2”位构成,和
同步块“3 ”由单调位和同步“3”位构成。
如上所述,在每个同步块中的单调位是单一频率载波在一系列摆动周期上的波形。详细地说,单调位包括图10A所示的56个摆动周期。在56个摆动周期的开头,存在MSK标记bs以起位同步bs的作用。为单调位产生每个定义为单一载波频率倒数的持续摆动周期,其接着单调位的MSK标记。应当注意,在图10A到10E的每个中,MSK标记模式示于摆动周期之下。
如上所述,有4种同步位,即,同步“0”位、同步“1”位、同步“2 ”位和同步“3 ”位。将同步“0”位、同步“1”位、同步“2”位和同步“3”位分别转换为图10B、10C、10D、10E所示的摆动波形模式。
在图10B所示的同步“0”位的摆动波形模式的情况下,MSK标记在开始处起位同步bs的作用。开头MSK标记后面是与该开头MSK分开16个摆动周期的第二MSK标记。而后,是在第二MSK标记后以10个摆动周期间隔的下一个MSK标记。
在同步“n”的摆动波形模式的情况下,第二MSK标记存在于以2个摆动周期滞后于同步“n-1”位的第二MSK标记的位置上,而后,下一个标记是在2个摆动周期滞后于同步“n-1”位的对应的下一个MSK标记的位置处标记,这里,n=1到3。
更详细地说,在图10C所示的同步“1”位的摆动波形模式的情况下,开头处的MSK标记起位同步bs的作用。在该开头MSK标记bs之后是与该开头MSK隔开18个摆动周期的第二MSK标记。而后,在第二MSK标记之后是间隔10个摆动周期的下一个MSK标记。
用相同的符号,在图10D所示的同步“2”位的摆动波形模式的情况下,开头处的MSK标记起位同步bs的作用。在该开头MSK标记后面是与该开头MSK bs隔开20个摆动周期的第二MSK标记。而后,在第二MSK标记之后是以10个摆动周期间隔的下一个MSK标记。
以相同的方式,在图10E所示同步“3”位摆动波形模式的情况下,开头处的MSK标记起位同步bs的作用。在开头MSK标记bs之后是与开头MSK隔开22个摆动周期的第二MSK标记。而后,在第二MSK标记之后是以10个摆动周期的间隔的下一个MSK标记。
每个同步模式包括对于单调位和同步位来说唯一的模式和下文要描述的ADIP位。如上所述,有4种不同的同步位模式。通过在同步部分的每个同步块中包括每个这些不同的同步位模式,盘驱动设备能检测和认出包括在同步块中的任何这些同步位模式和建立同步。
参考图11,下文的描述说明了地址块的数据部分。如图11A和11B所示,数据部分包括15个ADIP块,即,ADIP块“0”到“14”,每个块由5位组成。
每个5位的ADIP块包括一个单调位和4个ADIP位。
与同步块很象,ADIP块的1个单调位占有56个摆动周期。在位的开头,MSK标记起位同步bs的作用。为单调位产生定义为载波频率倒数的每个摆动周期,其接着单调位的MSK标记。表示MSK标记和随后的摆动周期的波形如图12A所示。
由于ADIP块包括4个ADIP位,所以15个ADIP块可以容纳60个ADIP位的地址信息。
图12B和12C分别显示了“1”和“0”ADIP位的摆动波形模式。
如图12B所示,在“1”ADIP位的摆动波形模式的情况下,开头处的MSK标记起位同步bs的作用。在开头的MSK标记之后是与开头MSK隔开12个摆动周期的第二MSK标记。
如图12C所示,在“0”ADIP位的摆动波形模式的情况下,开头处的MSK标记也起位同步bs的作用。但是,在开头的MSK标记之后是与开头MSK隔开14个摆动周期的第二MSK标记。
如上所述,沿摆动凹槽记录MSK调制的数据。图13是显示如上记录的ADIP信息的地址格式的图。
图13也显示了ADIP地址信息中校正误差的方法。
实际的ADIP地址信息大小为36位,加有24个奇偶校验位。
大小为36位的ADIP地址信息包括:3个层数位(即,层数位0到层数位2),它们用于多层记录;19个RUB(记录单元块)位(即RUB位0到RUB位18);2个地址号位(即,地址号位0到地址号位1);和12个辅助数据位。2个地址号位用于识别用于1个RUB的3个地址块。辅助数据包括盘的ID,它包含诸如记录/再现激光功率的存储的记录条件。
地址号据的ECC单元是由上述总共60位所构成(36位+24个奇偶校验位)的单元。如图所示,这60位是15个半字节,即半字节0到14,这里,半字节由4位构成。
作为误差校正技术,采用基于半字节的Reed-Solomon编码RS(15,9,7)技术。根据该技术,将4位看作一个符号。标号(15,9,7)意思是码长15个半字节,数据大小9个半字节,码距7个半字节。
5.预记录信息(运送时间信息)
图14A到14K是显示调制预记录信息(或运送时间信息)以在预记录数据带中形成摆动凹槽的方法的说明图。
作为调制技术,采用诸如FM码调制技术的双相调制技术。
图14A显示了数据位的值,图14B显示了信道时钟信号。图14C显示了FM码,图14D显示了摆动波形。
一个数据位是2个ch(2个信道时钟)。用于数据位“1”的FM码用信道时钟频率的1/2的频率来表示。
用于数据位“0”的FM码用用于数据位“1”的FM码频率的1/2的频率来表示。
作为凹槽摆动形状记录的摆动波形可以是直接表示FM码的方波。或者,记录为凹槽摆动形状的波形可以是图14D所示的正弦波形。
应当注意,图14C和14D分别显示的FM码模式和摆动波形的极性可以被反转,分别形成图14E和14F所示的模式。
将上述FM码调制规则应用于图14G所示的“10110010”数据位流。这种情况下,调制产生FM码波形和摆动波形(正弦波形),它们分别由图14H和14I显示。
应当注意,调制也可以产生FM码波形和正弦摆动波形,它们分别由图14J和14K显示,它们是分别反转了图14H和14I中FM码模式和摆动波形的极性。
参考图15描述运送时间信息的ECC块结构。运送时间信息的ECC数据块物理上大致包括两个扇区。从内容来看,数据块包括实际运送时间信息(或预记录数据)子块和与实际运送时间信息有关的控制数据(或预记录控制数据)子块。
如图15所示,预记录数据的子块包括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占大小2K字节的一个扇区。两个单元形成大小4K字节(=2,048字节/扇区×2扇区)的子块。
向每个扇区加入4字节EDC(误差检测码)以形成数据帧单元。2个数据帧单元形成1个大小2,052(=2,048+4)字节/数据-帧单元×2数据-帧单元的数据帧。数据帧进一步被扰频以产生扰频数据帧。
然后,对于扰频数据帧进行Reed-Solomon编码处理,以产生216行、19列的数据块。再将32行奇偶校验加到数据块中以产生(216+32)行、19列的LDC(长途码)子块。LDC子块是RS(248,216,33)×19块。
然后,从LDC子块形成248行×19列(19字节)的LDC簇。
对于图16A和16B是显示将预记录数据子块编码为LDC子块的过程的图。
图16A所示的4K字节预记录数据进行ECC编码处理,以产生图16B所示的LDC子块。详细地说,将4字节EDC(误差检测码)加到预记录数据的每个2,048字节扇区。然后将两个扇区的预记录数据编码为LDC子块。如上所述,LDC子块是RS(248,216,33)×19块。RS(248,216,33)×19块由RS(Reed-Solomon)码构成,该RS码码长248半字节,数据大小216半字节,码距33半字节,并且块大小位19码字。
另一方面,预记录控制数据子块大小为48字节(=24字节/单元×2单元),如图15所示。将大小为72字节(9字节/地址×8地址)的地址单元号加到预记录控制数据子块,以产生大小为120字节(=48字节+72字节)的编码单元。
将120字节进行Reed-Solomon编码处理以产生30行×4列的访问块。
然后,加入32行奇偶校验以形成BIS(突发指示子码)子块。BIS子块是RS(62,30,33)×4块。然后,从BIS子块形成248行×1列(1字节)的BIS簇。
图16C和16D是显示将大小总共为120字节的预记录控制数据和地址单元号编码为BIS子块的过程。
也就是说,对于图16C所示的120字节号据进行ECC编码处理以产生图16D所示的BIS子块。如上所述,BIS子块是RS(62,30,33)×4块。RS(62,30,33)×4块是由RS(Reed-Solomon)码构成的块,该RS码码长62半字节,数据大小30半字节,码距33半字节,并且块大小为4个码字。
如图15所示,LDC和BIS簇都包括均构成数据帧的248行。LDC簇的数据帧包括19字节而BIS簇的数据帧包括1字节。
这样,组合数据帧包括20字节(=19字节+1字节)。如图所示,大小为1字节的BIS位于组合数据帧的开头。BS后面是大小为19字节的LDC。大小均为20字节(=160位)的248行或248个数据帧构成一个ECC块。
每个数据帧都进行双相调制处理,其中加入帧同步以产生记录帧。详细地说,将大小为8位的帧同步插入作为双相调制处理结果获得的20字节(160位)的数据开头中,以产生由336信道位构成的结构,作为双相调制处理的最终结果。
应当注意,由于在双相调制的情况下没有DC分量,所以不必向数据帧加入dcc位。
这种记录帧构成一种数据结构,该数据结构被记录到轨道上,该轨道作为盘上的PB带中的摆动凹槽。
详细地说,用作运送时间信息的预记录信息被记录到PB带上,在参考图2描述的直径为12cm盘的情况下,该PB带是半径22.3mm的圆周和半径23.1mm的圆周之间的区域。
只考虑要求将运送时间信息的数据块以上述格式记录到PB带区域中而不超过盘上圆周范围的条件,信道位的记录密度可以是更低的值,约为1.72μm。
也就是说,信道位的记录密度可以减小到采用RLL(1,7)PP技术的调制结果所获得的用户数据记录密度的1/28倍。结果,可以提高表示信道位的信号的S/N比。
由于与LDC相比,BIS是误差校正能力很优秀的码,所以几乎校正所有的误差。这样,可以如下所述使用由错误BIS提供的起误差指针作用的符号。
在用ECC的解码处理中,先解码BIS。假设在连续BIS中检测到两个误差。这种情况下,将这两个误差看作夹在连续BIS中的19字节号据中的突发误差。每个指示一个误差的误差指针被加到该19字节号据中。然后,用这些误差指针执行根据LDC的指针消除校正处理。
以这种方式,误差校正能力提高到只用LDC的误差校正能力之上。
在其它数据中,BIS包括地址信息。预记录数据带中,预记录信息作为凹槽摆动形状来存储。这样,由于凹槽摆动形状不表达地址信息,可以用包括在BIS中的地址信息来访问。
从图15(或图16A到16D)和图4(或图5A到5D)可见,作为相变标记存储的用户数据的ECC格式使用与运送时间信息的ECC格式相同的码。
事实上ECC格式共享相同的码,这意味着可以用电路系统执行运送时间信息(或预记录信息)的ECC解码处理,所述电路系统用于对作为相变标记存储的用户数据的再现执行ECC解码处理,也意味着盘驱动设备的硬件构成可以更有效。
图17是显示包括数据帧的簇结构的说明图。
图中所示的每行相应于如上所述大小为20字节的数据帧。如前所述,调制每个数据帧以产生大小为336信道位的记录帧。248行或248个帧构成一个ECC块。将插入帧和离开帧分别加入248帧的前和后,以形成上述250帧的簇。插入帧和离开帧都用作链接帧。
另外,如上所述,所加的8个地址都作为地址单元号。排除了插入帧和离开帧的簇LDC部分包括248个帧,它们被分为每组31帧的8个组,即,帧0到帧30。8个地址,即,单元号0到7的地址被一对一地分配给8个组。
应当注意,图17所示的的预记录数据的簇结构是通过加入与用户数据的簇结构一致的链接帧获得的常规簇结构。符合用户数据的簇结构的预记录数据簇结构应服在盘驱动设备中应用的解码处理系统的电路结构设计。
但是,如果不一致性不造成问题,则就不总是需要设计与用户数据簇结构一致的预记录数据(或运送时间信息)的簇结构。
也就是说,由于运送时间信息是只再现信息,它不会被重写,不要求链接帧。这样,消除了链接帧,也可以想像图18所示只包括248帧的簇。
参考图19到26,下文的描述说明了数据序列转换处理,诸如在LDC和BIS子块上执行交织处理。
图19到21是说明用于描述在LDC子块上执行的转换处理的说明图。另一方面,图22A和22B是用于描述在BIS子块上执行的转换处理的说明图。图26是用于描述当将LDC和BIS子块的数据记录到盘上时执行的转换处理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描述将用作实际运送时间信息的预记录数据C(g,h)转换为记录在存储器上的数据D(i,j)的过程的说明图,这里,范围在0≤g<2内的下标g表示单元号,范围在0≤h<2,052内的下标h表示预记录数据号。根据用单元号g和预记录数据号h的转换方程如下执行转换处理:
i=(g×2,052+h)%216
j=(g×2,052+h)/216
这里,符号“/”表示用于得到商j的除法算符,符号“%”表示用于得到除法余数的除法算符。
C(g,2,048)到C(g,2,051)是用于C(g,0)到C(g,2,047)的EDC(误差检测码)。
如图15所示包括EDC的(2,052×2)字节的预记录数据被转换为输入存储器的数据D(i,j),如图19所示,这里,0≤i≤215,0≤j≤18。图19所示的标号“0,0”到“1,2051”表示预记录数据C(g,h)。
图20是显示被载入到如上所述的存储器中的预记录数据的存储数据D(i,j)的码的图,这里,下标i是码号,下标j是字节号。
相应于在范围216≤i≤247内的下标i值的阴影部分表示32个增加的奇偶校验行。
图21是显示在存储器数据D(i,j)上执行转换过程所获得的结果的位置b(s,t,u)的图,如图20所示的那样,这里,下标s是AUN(地址单元号),下标t是帧号,下标u是字节号。
根据用地址单元号s、帧号t和字节号u的转换方程如下执行转换过程:
i=(s×31+t)
j=(s×31+t+u-1)%19
这里,0≤s<8,0≤t<31,1≤u<20。
图22到25是用于描述在用作附加和控制信息(用于运送时间信息)的预记录控制数据上执行的转换处理的说明图。
图22是显示包括在BIS子块中的信息的说明图。
如前所述,BIS信息包括地址信息和预记录控制数据。
图22A显示了BIS信息中的地址信息。如图所示,一个ECC块中的地址包括8个地址区,即,地址区#0到地址区#7。每个地址区包括9字节。例如,地址区#0包括9字节,即字节0-0到字节0-8。
每个地址区的4MSB(最高有效字节(most significant byte))用于存储表示ECC块的地址值,该地址值称为AUN(地址单元号)。
每个地址区中第5字节中的3个LSB(最低有效字节(least significantbyte))用于存储地址区号。
每个地址区的递降的4个LSB(最低有效字节)用于存储用于地址区的奇偶校验位。
另一方面,在图22B中显示了BIS信息中的预记录控制数据。如图所示,在一个ECC块中的预记录控制数据包括2个单元,即,单元#0和单元#1,它们都包括24个字节。例如单元#0由24个字节组成,即字节0-0到字节0-23。
保留该预记录控制数据以备将来使用。
图23是用于描述将BIS子块的地址信息I(s,v)和预记录控制数据U(g,h)转换为存储数据B(i,j)的处理的说明图。
在地址信息I(s,v)中,下标s是范围#0到#7内的AUN(地址单元号),下标v是地址号,即,范围0到8内的字节号。
另一方面,在预记录控制数据U(g,h)中,下标g是范围#0到#1内的单元号,下标h是数据号,即,范围0到23内的字节号。
根据用地址单元号s和字节号v的转换方程如下执行用于地址信息的转换处理:
i=((s×31+v%31)×2+((s×31+v)/124)=(v%31)×2+(s/4)
j=(s×31+v)%4
这里,0≤s<8,0≤v<9。通过在18行的范围内交织,即,在0≤i≤17的范围内,将地址信息载入存储器。
对于预记录控制数据,根据用单元号g和字节号h的转换方程如下执行转换处理:
i=(g×24+h)%12+18
j=(g×24+h)/12
这里,0≤g<2,0≤h<24。在12行的范围内,即,在18≤i≤29的范围内,将预记录控制数据输入存储器。
图24是显示就存储数据B(i,j)而言的地址信息和预记录控制数据(如上所述,它们被输入存储器)的图,这里,下标i和j分别是码号和字节号。
相应于在30≤i≤61的范围内的下标i值的阴影部分表示32个附加的奇偶校验行。
图25是显示将存储器数据B(i,j)(象图24所示那样)转换为盘上的位置b(s,t,u)的处理的图,这里,下标s、t和u分别是AUN(地址单元号)、帧号和字节号。
通过使用地址单元号s、帧号t和字节号u(设为0)的转换方程如下执行转换处理:
i=((s×31+t)%31)×2+((s×31+t)/124)=(t%31)×2+(s/4)
j=(s×31+t)%4
这里,0≤s<8,0≤t<31,u=0。
图21所示的在位置b(s,t,u)处的数据(表示转换LDC子块的过程的结果)和图25所示在位置b(s,t,u)处的数据(表示转换BIS子块的过程的结果)一同形成记录在图26中所示的盘上的多个帧。
应当注意,用于转换运送时间信息的数据处理的转换规则也可用于用户数据。
用这种方式,上述描述说明了运送时间信息的常规情况,其中,ECC块构成为预记录数据的4K字节单元。但是,也可以考虑ECC块,该ECC块构成为预记录数据的8K字节单元。
参考图27说明构成为预记录数据的8K字节单元的ECC块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运送时间信息的ECC数据块物理上包括大致4个扇区。
这样,预记录数据子块包括4个帧,每个帧占大小为2K字节的扇区。4个帧形成大小为8K字节(=2,048字节/扇区×4扇区)的子块。
向每个扇区加入4字节EDC(误差检测码)以形成数据帧单元。4个数据帧单元形成大小为2,052(=2,048+4)字节/数据-帧单元×4数据帧单元的数据帧。进一步扰频数据帧以产生扰频数据帧。
然后,对扰频数据帧进行Reed-Solomon编码处理以产生216行、38列的数据块。向数据块加入32行奇偶校验以产生(216+32)行、38列的LDC(长途码)子块。LDC子块是RS(248,216,33)X38块,它由RS(Reed-Solomon)码组成,码长248半字节,数据大小216半字节,码距33半字节,该块大小为38码字。
然后,从LDC子块形成496行×19列(19字节)的LDC簇。
另一方面,预记录控制数据子块的大小为96字节(=24字节/单元×4单元)。向预记录控制数据子块加入大小为144字节(9字节/地址×16地址)的地址单元号,以产生大小为240字节(=96字节+144字节)的编码单元。
对240字节进行Reed-Solomon编码处理以产生30行×8列的访问块。
然后,加入32行奇偶校验以形成BIS(突发指示子码)子块。码字为8。BIS子块是RS(62,30,33)×8块,它由RS(Reed-Solomon)码构成,码长62半字节,数据大小30半字节,码距33半字节,并且该块大小为8个码字。然后,从BIS子块形成496行×1列(1字节)的BIS簇。
每个LDC和BIS簇包括均构成一个数据帧的498行。LDC簇数据帧包括19字节,而BIS簇数据帧包括1字节。
这样,组合数据帧包括20字节(=19字节+1字节)。如图所示,大小为1字节的BIS位于组合数据帧的开头。在BIS之后是大小为19字节的LDC。每个大小为20字节的496行或496个数据帧构成一个ECC块。
对每个数据帧进行双相调制处理,其中加入帧同步以产生记录帧。详细地说,将大小为8位的帧同步插入经双相调制处理的所获得的结果的20字节(160位)数据的开头,以产生由336信道位组成的结构,作为双相调制处理的最终结果。
应当注意,由于在双相调制的情况下没有DC分量,所以所用不必向数据帧加入dcc位。
这种记录帧构成了要以摆动凹槽记录到盘上的PB带中轨道上的数据结构。
详细地说,用作运送时间信息的预记录信息被记录到PB带上,在参考图2的前述12cm直径的盘的情况下,它是半径22.3mm的圆周和半径23.1mm的圆周之间的区域。
只考虑要求将运送时间信息数据块以上述格式记录到PB带区域中而不超过盘上圆周圆的条件,可以使信道位的记录密度更小,到约0.86μm的值。也就是说,信道位的记录密度可以减小到约为采用RLL(1,7)PP技术的调制结果获得的用户数据记录密度的1/14倍。结果可以增大表示信道位的信号S/N比。
另外,也是这种情况下,存储为相变标记的用户数据的ECC格式使用与运送时间信息的ECC格式相同的码。
图28是显示包括数据帧的簇的结构的图。
图中所示的每行相应于上述大小为20字节的数据帧。如前所述,调制每个数据帧以产生大小为336信道位的记录帧。496行或496帧构成一个ECC块。分别在496帧前和后向ECC块加入插入帧和离开帧,以形成498帧的上述簇。每个插入帧和离开帧用作链接帧。
另外,如上所述,16个地址都作为地址单元号加入。排除了插入帧和离开帧的簇LDC部分包括496帧,它们被分成每组31帧的16个组,即,帧0到帧30。将16个地址,即单元号0到15的地址一对一地分配给16个组。
应当注意,图28所示的预记录数据簇结构是通过加入与用户数据的簇结构一致的链接帧获得的常规簇结构。与用户数据的簇结构一致的预记录数据簇结构应服在盘驱动设备中应用的解码处理系统的电路结构设计。
但是,如果不一致性不造成问题,则就不总是需要设计与用户数据的簇结构一致的预记录数据(或运送时间信息)的簇结构。
也就是说,由于运送时间信息是只再现信息,它不再被重写,就不要求链接帧。这样,消除了链接帧,也可以考虑只包括图29所示的496帧的簇。
图30和31是显示大小为4K字节的或8K字节运送时间信息ECC块的帧同步的说明图。
如图30所示,有7种帧同步FS,即,FS0到FS6。帧同步FS0到FS6中的每一个都是FM码调制的非常规模式。该模式有16信道位。该16信道位中的8个是起同步体作用的“11001001”。其余8个信道位形成识别帧同步的同步ID。
用数据位来表达,例如,帧同步FS0的同步ID是3位“000”和一个奇偶校验位,这种情况下是0。对这3个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进行FM码调制处理,得到8个信道位“10101010”。
以与帧同步FS0相同的方式获得用于其它每个帧同步FS1到FS7的8个信道位。也就是说,对每个帧的3个数据位“000”和一个奇偶校验位进行FM码调制处理,得到用于帧同步的8个信道位。
这样,位数据的码距变为2个半字节或更长,所以1位误差不会造成同步ID被解释为另一同步ID。
在记录帧同步FS的操作中,在记录帧同步FS之前对于该帧同步FS进行NRZI转换。
图31是显示帧同步映射的图。
如上所述,在作为4K字节单元构建的ECC块的情况下,包括248帧的一个ECC块被分成每组31帧的8个组。另一方面,在作为8K字节单元构建的ECC块的情况下,包括496帧的一个ECC块被分成每组31帧的16个组。任何一种情况下,ECC块都被分成每组31帧的组。
将帧号0到30分别分配给每组的31个帧。对于帧号0,用FS0作为专用帧同步而不用于其它帧号。这样,帧同步FS0允许开始检测地址帧,因此,建立地址同步。
如图31所示,帧同步FS1到FS6被分配给帧号1到30。即使没有检测到帧同步FS0,帧同步FS1到FS6的这一分配也允许开始检测地址帧。
6.盘驱动设备
下文的描述说明了能向上述盘上记录数据和从其再现数据的盘驱动设备。
图32是显示盘驱动设备构成的框图。图32所示的盘100是用上述实施例实现的盘。
盘100装配在图中没画的转台上。在记录和再现操作中,主轴马达2驱动盘100以恒定线速度(CLV)旋转。
然后,光拾取器1读取以凹槽轨道摆动形状记录在盘100的RW带中的ADIP信息。另外,光拾取器1也读取以凹槽轨道的摆动形状记录在盘100的PB带中的预记录信息。
另一方面,记录操作中,光拾取器1将用户数据作为相变标记记录到RW带中。再现操作中,光拾取器1读取记录的相变标记。
光拾取器1包括激光二极管、光电监测器、物镜和光学系统(图中没画)。激光二极管起激光束源的作用。光电监测器检测反射的射束。物镜起激光束输出端的作用。光学系统通过使用物镜使激光束照射到盘100的记录表面,使射束反射到光电监测器。
激光二极管输出波长为405nm的所谓的蓝色激光。光学系统的NA为0.85。
物镜以双轴机构装在光拾取器1中,以这种方式,透镜可以在跟踪和聚焦方向上移动。可以用螺纹机构3使整个光拾取器1自己在盘100的半径方向上移动。由驱动信号来驱动在光拾取器1中所使用的激光二极管,即,用激光驱动器13输出的驱动电流产生激光。
光电监测器检测反射射束从盘100带回的信息,该光电监测器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矩阵电路4。矩阵电路4包括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和矩阵处理/放大电路。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将多个光接收设备(起光电检测装置的作用)输出的电流转换为电压。矩阵处理/放大电路对从电流-电压转换电路收到的电压执行矩阵处理,以产生要求的信号,如高频信号(或再现数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高频信号表示再现的数据。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用于执行伺服控制。另外,矩阵处理/放大电路也产生表示凹槽摆动形状的信号,即,作为检测凹槽的摆动形状的结果获得的推-挽信号。
矩阵电路4将再现数据信号输出到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将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输出到伺服电路11,将推-挽信号输出到摆动电路8。
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对再现数据信号执行处理以再现作为相变标记读取的数据和将该数据输出到调制/解调电路6。该处理包括二进制转换处理和基于PLL技术的再现时钟发生处理。
调制/解调电路6包括:在再现操作中起解码器作用的功能件和在记录操作中起编码器作用的功能件。再现操作中,调制/解调电路6执行处理以根据再现时钟信号解调运行长度有限的码,作为解码处理。
ECC编码器/解码器7执行ECC编码处理以向记录操作中要记录的数据加入误差校正码。另一方面,在再现操作中,ECC编码器/解码器7执行ECC解码处理以校正再现数据的误差。详细地说,再现操作中,由调制/解调电路6解码的数据被存储在内存中。然后,对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进行诸如误差检测/校正处理和去交织处理的处理以产生再现数据。
最后读取完成了由ECC编码器/解码器7执行的ECC解码处理的再现数据,以便根据由系统控制器10发布的命令将该再现数据传送到AV(音频-视频)系统20。
由矩阵电路4输出的作为表示凹槽的摆动形状的信号的推-挽信号,该信号由摆动电路8进行处理。更具体地说,摆动电路8中,对携带ADIP信息的推-挽信号进行MSK解调处理以产生包括ADIP地址的数据流,作为解调的结果。将该数据流供应给地址解码器9。
地址解码器9解码收到的数据流,从而产生地址值,并将地址值供应给系统控制器10。
摆动电路8也根据PLL技术对表示凹槽摆动形状的推-挽信号执行时钟发生处理,以产生时钟信号。例如,产生的时钟信号是供应给要用在记录操作中的多个分量的编码时钟信号。
矩阵电路4将推-挽信号输出到摆动电路8作为表示凹槽摆动形状的信号,该推-挽信号是携带从PB带读取的预记录信息的推-挽信号。在摆动电路8中,在将这种推-挽信号作为FM码流供应给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之前,对它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和FM码解调处理。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中,在将FM码流供应给ECC编码器/解码器7之前,对它进行波形整形处理,该ECC编码器/解码器执行ECC解码和去交织处理以提取预记录信息(即,运送时间信息)。提取的运送时间信息最终被供应给系统控制器10。
系统控制器10根据读取的预记录信息执行诸如多种设定和版权保护的处理。
系统控制器10也将控制信号CT输出到摆动电路8。控制信号CT驱动摆动电路8以便从解调ADIP信息的处理转到解调运送时间信息的处理,反之亦然。
图33是显示摆动电路8常规构成的框图。
从矩阵电路4收到的推-挽信号PP被带通滤波器61送到PLL单元64。通常,在PLL处理之前,PLL单元64对带通滤波器61传送的推-挽信号PP的载波分量执行二进制转换处理,以根据凹槽的摆动形状产生时钟信号CLK。如上所述,推-挽信号PP表示凹槽的摆动形状。
但是,如参考图3所述的那样,RW带的摆动周期是69T而PB带的摆动周期是36T。也就是说,RW带的摆动载波频率与PB带不同。
因此,系统控制器10输出控制信号CT以便:将带通滤波器61从用于将数据记录到RW带上或从RW带再现数据的操作的通带,转为用于从PB带再现数据的操作的通带,反之亦然。
结果,PLL单元64产生的时钟信号CLK的频率:相应于将数据记录到RW带上或从RW带再现数据的操作中的69T的摆动周期;或相应于从PB带再现数据的操作中的36T的摆动周期。
也将从矩阵电路4收到的推-挽信号PP供应给带通滤波器62,以提取载波频率的分量和频率为载波频率1.5倍的分量。将这些分量供应给MSK解调器65。MSK解调器65通过在其它过程中执行用载波分量乘以MSK调制波的处理和滤波处理,以此来完成MSK解调处理。作为MSK解调处理的结果,MSK解调器65将携带ADIP地址的调制数据输出到地址解码器9,该地址解码器9解码该数据以产生ADIP地址值。应当注意,根据频率相应于69T摆动周期的时钟信号CLK执行MSK解调处理。
也将从矩阵电路4收到的推-挽信号PP供应给带通滤波器63,以提取要供应给FM码解调器66的双相调制(FM调制)信号分量,然后解调该信号分量。将作为解调结果获得的信号供应给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应当注意,根据频率相应于36T摆动周期的时钟信号CLK执行MSK解调处理。
如上所述,系统控制器10将控制信号CT输出到有这种结构的摆动电路8,控制将来自频率相应于36T摆动周期的时钟信号CLK转为频率相应于69T摆动周期的时钟信号CLK的操作,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在从盘100的PB带再现数据的操作中,驱动FM码解调器66以执行解调处理,以再现运送时间信息。另一方面,在从盘100的RW带再现数据的操作中,驱动MSK解调器65以执行解调处理以再现ADIP地址。
在图32所示盘驱动设备的记录操作中,从AV系统20接收要记录的数据。将要记录的数据存储在ECC编码器/解码器7中所应用的缓冲器中。
ECC编码器/解码器7通过执行处理(包括加入误差校正码的过程、交织过程和加入子码的过程)来编码要记录的缓冲数据。也就是说,ECC编码器/解码器7执行编码处理以产生前文参考图4说明的ECC块。
然后,在将完成ECC编码处理的数据供应给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之前,采用RLL(1,7)PP技术,在调制/解调电路6中对该数据进行调制处理。
如上所述,为这些在记录操作中执行编码处理起参考时钟信号作用的编码时钟信号是从推-挽信号产生的时钟信号,该推-挽信号表示凹槽的摆动形状。
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中,对表示要记录的数据的编码处理结果进行记录补偿处理,该处理包括:将记录功率精确地调节为对于盘100上记录层的特性、激光束的光斑形状、记录线速度等来讲最佳值的过程,以及调节激光驱动脉冲波形的过程。然后,将要记录的数据供应给激光驱动器13,作为激光驱动脉冲。
激光驱动器13将激光驱动脉冲送到在光拾取器1中所应用的激光二极管,以驱动该二极管产生激光束。结果,在盘100上产生表示要记录的数据的凹坑(或相变标记)。
应当注意,激光驱动器13有所谓的APC(自动功率控制)电路,它用于通过监控设在光拾取器1中的激光功率监测器产生的输出所输出的激光功率,来控制激光以恒定电平输出而与外界温度和其它因素无关。详细地说,APC电路将激光输出调节为目标值,设置该值用于记录或再现操作。用于记录或再现操作的激光输出的目标值由系统控制器10来设定。
伺服电路11根据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产生多种执行伺服操作的伺服驱动信号,如聚焦、跟踪和螺纹(thread)信号,从矩阵电路4接收这些信号。
详细地说,伺服电路11根据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产生聚焦驱动信号和跟踪驱动信号,以分别驱动在光拾取器1中的双轴机构所应用的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这样,光拾取器1、矩阵电路4、伺服电路11和双轴机构形成了跟踪伺服回路和聚焦伺服回路。
另外,伺服电路11断开跟踪伺服回路并输出跳跃驱动信号以根据从系统控制器10收到的轨道跳跃命令执行轨道跳跃操作。
而且,伺服电路11根据作为跟踪误差信号的低频分量获得的螺纹误差信号和从系统控制器10收到的访问执行控制信号产生螺纹驱动信号。螺纹驱动信号驱动螺纹机构3。螺纹机构3是包括用于固定光拾取器1、螺纹马达和传动齿轮(图中没画)的机构。根据螺纹驱动信号来驱动螺纹马达使光拾取器1滑动要求的距离。
主轴伺服电路12执行控制以CLV旋转主轴马达2。
作为关于主轴马达2当前旋转速度的信息,主轴伺服电路12接收时钟信号,获得该时钟信号作为对表示凹槽摆动形状的信号执行PLL处理的结果。主轴伺服电路12比较关于当前旋转速度信息和预定参考CLV信息以产生主轴误差信号。
另外,在再现数据的操作中,在将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中所应用的PLL单元产生的再现时钟信号(即,在解码处理中起参考信号作用的时钟信号)用作关于主轴马达2旋转速度的信息。比较该关于旋转速度信息和CLV参考速度信息,也可以产生主轴误差信号。
然后,主轴伺服电路12根据主轴误差信号输出主轴驱动信号,以实现主轴马达2的CLV旋转。
另外,主轴伺服电路12也可以根据从系统控制器10收到的主轴急冲/制动控制信号产生主轴驱动信号,以便实现主轴马达2诸如启动、停止、加速、减速和其它操作。
上述伺服系统和记录/再现系统执行的多种操作由系统控制器10根据微机来控制。
系统控制器10根据AV系统20发布的命令执行多种处理。
例如,当AV系统20发布写入命令以将数据存储到系统控制器10时,系统控制器10最先将光拾取器1移动到要写入数据的地址。然后,驱动ECC编码器/解码器7和调制/解调电路6以使对从AV系统20收到的数据执行编码处理。数据的实例包括与诸如MPEG2技术的多种技术相符的视频和音频数据。最后,将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产生的激光驱动脉冲供应给激光驱动器13以记录数据。
另外,例如,当AV系统20向系统控制器10发布读取命令(例如,请求将记录在盘100上的诸如MPEG2视频数据的某些数据传送到AV系统20)时,搜索操作最先由读取命令所指定的地址来控制,该读取命令所指定的地址设为传出数据的目标。也就是说,将指定地址的搜索命令发布给伺服电路11以驱动光拾取器1访问在搜索命令中所指定的地址所指示的目标。
然后,执行操作控制以将读取命令中指定的段中的数据传送到AV系统20。详细地说,从盘100读取请求的数据,对于该数据使用阅读器/记录器电路5、调制/解调电路6、ECC编码器/解码器7执行诸如解码和缓冲一样的处理,并供应给AV系统20。
应当注意,在将数据作为相变标记记录到盘100上和从盘100再现数据的操作中,系统控制器10使用摆动电路8和地址解码器9检测到的ADIP地址来控制记录和再现操作。
另外,系统控制器10命令ECC编码器/解码器7对ECC块(前文参考图4说明了其结构)执行误差校正解码处理。
此外,在预定时间(如将盘100装配在盘驱动设备上的时间),系统控制器10执行控制以读取盘100上PB带中以凹槽摆动形状记录的运送时间信息(即,预记录信息)。
这种情况下,最先用设为目标的PB带执行对搜索操作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向伺服电路11发布命令以移动光拾取器1访问盘100的最内周。
然后,驱动光拾取器1沿再现轨道移动以获得用反射射束信息表示的推-挽信号。最后,驱动摆动电路8、阅读器/记录器5和ECC编码器/解码器7执行解码处理以获得再现数据作为预记录信息。
应当注意,系统控制器10也命令ECC编码器/解码器7对ECC块(参考前文图15或27描述了其结构)进行误差校正解码处理。
另外,如上所述,系统控制器10也根据从盘100读取的预记录信息执行处理,如设定激光功率的处理和版权保护处理。
应当注意,在从PB带再现预记录信息的操作中,系统控制器10通过使用包括在作为预记录信息读出的BIS簇中的地址信息控制访问和再现。
用这种方式,图32所示的常规构成中,AV系统20连接到盘驱动设备30。但是,应当注意,本发明提供的盘驱动设备也可以连接到个人计算机或其它装备。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盘驱动设备也可以不连接到任何装备上。在这种情况下,盘驱动设备设有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起输入和输出数据的接口作用的部件结构也与图32所示不同。在独立盘驱动设备的情况下,根据拥护执行的操作来执行记录和再现处理,并且需要提供用于输入和输出多种数据的终端单元。
不用说,除了常规结构之外,可以考虑许多结构。例如,也可以考虑作为只记录设备和只再现设备来实现本发明提供的盘驱动设备。
7.盘制造方法
下面的描述说明了制造本发明提供的盘的方法。
将制造盘的过程分为两大类,即所谓的原版盘制作过程和所谓的复制过程。原版盘制作过程是一系列完成要在复制过程中使用的称为压模(stamper)的金属主盘的过程。另一方面,复制过程是用压模批量生产作为压模的拷贝的光盘的过程。
详细地说,原版盘制作过程中,用光刻胶材料(photo resist material)作为毛玻璃基片(ground glass substrate)的光敏膜(light-sensitive film)。然后,通过采用将该光敏膜暴露到激光束的技术,执行所谓的切割过程以产生凹坑和凹槽。
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执行切割过程,以便在相当于位于盘内周侧上的PB带的部分中基于预记录信息,产生具有摆动形状的凹槽,并且在相当于盘RW带的部分中基于ADIP地址,产生具有摆动形状的凹槽。
在所谓的前原版盘制作过程中,预备要记录在PB带中的预记录信息。
随着切割过程的完成,执行诸如显色过程(development process)的预定处理。显色过程后,通过采用电铸技术等将信息转移到玻璃基片的金属表面以制成压模,在下面生产压模拷贝时要求压模。
在原版盘制作过程后的复制过程中,通过执行处理来制造最终的盘产品,包括步骤:通过采用常规地用该压模的注入方法,将信息转移到树脂基片上,在树脂基片上产生反射膜,和将树脂基片制成所要求的盘的形状。
如图34所示,用于执行切割过程的切割设备包括预记录信息发生器71、地址发生器72、转换单元73、切割单元74和控制器70。
预记录信息发生器71输出在预管理(pre-matering)过程中准备的预记录信息,随后地址发生器生成绝对地址。
切割单元74包括:光学单元构件82、83和84,基片旋转器/输送器85,信号处理器81和传感器86。包括构件82、83和84的光学单元将激光束照射到由光刻胶材料覆盖的玻璃基片101上,以进行切割过程。基片旋转器/输送器85驱动玻璃基片101旋转,和使其滑动以使之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信号处理器81将输入数据转换为要记录的数据并将要记录的数据供应给光学单元。传感器86向控制器70输出信号,该信号指出:在当前位置,基片旋转器/输送器85是否在PB或RW带中放置切割位置。
光学单元中应用的构件82、83和84分别是激光束源、调制器和切割头。激光束源82是常规的光源,用于产生He-Cd激光束。由调制器83根据所记录的数据调制激光束源82所照射的激光束。切割头84会聚由调制器83输出的调制后的射束并将会聚的射束照射到玻璃基片101的光刻胶表面上。
调制器83包括AOM(声光调制器)和AOD(声光偏转器)。AOM打开和关闭由激光束源82照射的射束。AOD根据摆动发生信号偏转由激光束源82所照射的射束。
基片旋转器/输送器85包括旋转马达、速度检测器FG、滑动马达和伺服控制器。旋转马达驱动玻璃基片101旋转。速度检测器FG检测旋转马达的转速。滑动马达使玻璃基片101在玻璃基片101的径向上滑动。伺服控制器调节控制质量,包括旋转马达的转速、滑动马达的转速和切割头84的跟踪位置。
信号处理器81对预记录信息和地址信息执行处理,经转换单元73接收这些信息。该处理包括:格式化过程,向预记录信息和地址信息加入正如误差校正码的数据,以产生格式化的数据;和对格式化的数据执行的预定过程,以产生调制信号,即,表示预记录信息和地址信息的信号。
另外,信号处理器81也根据调制信号,通过将该信号输出到调制器83来执行处理,以驱动AOM(声光调制器)和AOD(声光偏转器)。
切割处理期间,在切割单元74中,基片旋转器/输送器85以恒定线速度驱动玻璃基片101旋转,同时就这样驱动玻璃基片101,以等于预定轨道间距的距离滑动玻璃基片101以在玻璃基片101的表面上产生螺旋轨道。
同时,调制器83根据从信号处理器81收到的调制信号将激光束源82照射的激光束调制为已调制信号,并且通过使用切割头84将已调制信号照射到玻璃基片101的光刻胶表面。结果,光刻胶因光敏效应而被切除,形成了表示调制信号的摆动形状的凹槽。
控制器70控制切割单元74的切割操作,同时,监控传感器86产生的信号,控制预记录信息发生器71、地址发生器72和转换单元73。
切割过程开始时,控制器70请求切割单元74将基片旋转器/输送器85的滑动位置作为初始值,以便切割头84从最内周开始照射激光束。然后,控制器70驱动切割单元74开始操作,以CLV驱动玻璃基片101旋转,并进行操作使玻璃基片101滑动等于轨道间距0.35μm的距离以产生凹槽。
在这种状态下,驱动预记录信息发生器71产生用作运送时间信息的预记录信息,并将该信息通过转换单元73供应给信号处理器81。另外,驱动激光束源82开始操作,以输出激光束,而驱动调制器83根据从信号处理器81收到的调制信号调制激光束,以便执行切割过程,在玻璃基片101上产生凹槽。调制信号是表示预记录信息的FM码调制信号。以这种方式,执行切割过程以在要用作PB带的区域中产生类似于图3B所示的凹槽。
随着由传感器86产生表示产生凹槽的切割过程已经达到了用作RW带的区域的信号,并完成了在要用作PB带的区域中产生凹槽,控制器70将转换单元73的转换位置从用于预记录信息发生器71的极转到用于地址发生器72的极,并驱动地址发生器72顺序产生地址。
另外,驱动基片旋转器/输送器85以降低玻璃基片101的滑动速度,所以,在玻璃基片101的表面上产生了轨道间距0.32μm的凹槽。
在这种状态下,将地址发生器72产生的地址信息通过转换单元73供应给信号处理器81。另外,驱动调制器83根据从信号处理器81收到的调制信号调制由激光束源82产生的激光束,以便执行切割过程来通过使用已调制激光束在玻璃基片101上产生凹槽。但是,这种情况下,调制信号是表示地址信息的MSK调制信号。
以这种方式,执行切割过程,以使在要用作RW带的区域中产生类似于图3A所示的凹槽。
随着传感器86产生表示产生凹槽的切割过程已经达到引出带的结尾的信号,并且完成了在要用作RW带的区域中产生凹槽,控制器70结束切割过程。
通过执行上述操作,产生相应于在玻璃基片101上的PB和RW带的摆动凹槽的曝露部分。
而后,执行诸如显色过程和电铸过程的处理,以制成用于批量生产上述盘的压模。
8.修改版本
所进行的描述说明了实现盘的实施例和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和盘制造方法。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本实施例。也就是说,有可能进行多种改变而不背离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将用户数据记录为相变标记,只要是可重写或一次写入型技术,可以采用任何技术来记录用户数据。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采用磁光盘记录技术或染料记录技术的盘或盘驱动设备。
另外,本实施例中,对运送时间信息进行双相调制处理。但是,也可以对运送时间信息进行与用户数据相同的调制处理。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在用户数据的调制处理中采用RLL(1,7)PP技术,也可以采用用RLL(1,7)PP技术对运送时间信息进行调制处理。

Claims (25)

1.一种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包括步骤:
通过将玻璃基片暴露在激光束中来执行切割过程以便在相应于盘记录介质的只再现区域的部分中产生具有摆动形状的凹槽以及在相应于盘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现区域的部分中产生具有摆动形状的凹槽;
对所述经过切割处理的玻璃基片执行显色过程;
将信息转移到所述玻璃基片的金属表面以产生压模;
对所述压模执行复制过程来产生盘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盘记录介质包括:
记录/再现区域,将采用可重写或一次写入记录技术将第一数据记录到该区域和从该区域再现第一数据,和通过采用凹槽摆动技术将第二数据持续记录到该区域和从该区域再现第二数据;和
只再现区域,只允许采用所述凹槽摆动技术再现其中记录的第三数据,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将通过采用第一调制技术来记录,并且所述第一数据具有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
所述记录/再现区域上的所述凹槽是通过采用第二调制技术而物理摆动的;和
所述只再现区域上的所述凹槽是通过采用第三调制技术而摆动的,并且该第三数据具有基于与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结构的校正码相同的校正码的第二误差校正块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一帧结构、包括第一误差校正码的第一子块结构和包括第二误差校正码的第二子块结构,和
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包括第二帧结构、包括第一误差校正码的第三子块结构和包括第二误差校正码的第四子块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
沿预先产生的摆动凹槽记录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
为记录所述第一数据而采用的所述可重写记录技术是将相变标记记录到用所述摆动凹槽实现的轨道上的记录技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
沿预先产生的摆动凹槽记录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
为记录所述第一数据而采用的所述可重写记录技术是将磁光标记记录到用所述摆动凹槽实现的轨道上的记录技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记录到所述只再现区域上的所述第三数据包括地址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
使得所述第三数据的所述记录密度比所述第一数据的所述记录密度小;
将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和
将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设为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校正码数的n/m倍,以便
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数据片数也是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中数据片数的n/m倍,其中,n和m表示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m的值是2的乘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n的值是1。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
使得所述第三数据的所述记录密度比所述第一数据的所述记录密度小;
将构成第一子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m的倍数;和
将构成第三子块的第一校正码数设为构成所述第一子块的校正码数的n/m倍,以便
所述第三子块中的数据片数也是所述第一子块中的数据片数的n/m倍,其中,符号n和m表示正整数,而
将构成第二子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p的倍数;和
将构成第四子块的第二校正码数设为构成所述第二子块的校正码数的q/p倍,以便
所述第四子块中的数据片数也是第二子块中的数据片数的q/p倍,其中,符号p和q都表示正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m的值是2的乘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n的值是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和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的所述块长均设为使所述块能记录在所述盘的所述轨道圆周中的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和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均设为至少约等于所述误差校正码中数据片数的值。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和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中的帧数都可设为至少约等于第一误差校正码字数和第二误差校正码字数之和的值。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帧包括在相应于所述第三子块的数据部分中的同步信号,所述第二帧也包括在相应于所述第四子块的所述数据部分中的地址单元号。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帧包括在相应于所述第三子块的数据部分中的同步信号;
所述同步信号是来自多种信号中的一种,所以,连续的第二帧相互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帧包括在相应于所述第三子块的数据部分中的同步信号;和
所述同步信号包括:
独特同步模式,该模式包括不会作为采用所述第三调制技术的调制处理的结果获得的位串;
同步ID,该同步ID是作为采用所述第三调制技术的调制处理结果获得的数据;和
奇偶校验区,用于增大所述同步信号之间的码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将用于链接的帧加到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和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将用于链接的帧加到所述第一误差校正块,而不向所述第二误差校正块添加用于链接的帧。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调制技术是RLL(1,7)PP技术,并且所述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技术,所述第三调制技术是双相调制技术。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调制技术与所述第三调制技术相同。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三调制技术是所述RLL(1,7)PP技术,而所述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技术。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盘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调制技术是MSK调制,而所述第三调制技术是HFM,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误差校正块结构基于RS(248,216,33),而第二数据的误差校正码是RS(15,9,7)。
2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获得的盘记录介质。
25.一种盘记录介质,包括:
数据区,其中用户数据和用户控制数据被配置成通过标记来记录,并且其中形成在前凹槽摆动凹槽中的地址以表示地址信息;以及
只再现区,其中形成预记录摆动凹槽以表示预记录信息和预记录控制数据,
其中:
所述用户数据被配置成通过采用RLL(1,7)PP调制、根据用户数据的使用RS(248,216,33)的LDC块来记录,以及所述用户控制数据被配置成采用RLL(1,7)PP调制、根据使用RS(62,30,33)的BIS块来记录;
所述ADIP摆动凹槽是通过利用采用基于半字节的Reed-Solomon编码RS(15,9,7)技术的误差校正块、采用MSK调制而物理摆动的;以及
所述预记录摆动凹槽是相应于使用所述的RS(248,216,33)的LDC块结构、通过采用双相位调制而物理摆动的,所述LDC块结构的尺寸和所述用户数据的LDC块的尺寸不同,并且所述预记录控制数据被配置成相应于利用所述的RS(62,30,33)的BIS块、通过采用双相位调制来记录的,所述BIS块的尺寸和所述用户控制数据的BIS块的尺寸不同。
CN2006101435896A 2001-10-11 2002-10-11 盘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3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3819/01 2001-10-11
JP2001313819A JP4652641B2 (ja) 2001-10-11 2001-10-11 ディスク記録媒体、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再生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14550A Division CN1293554C (zh) 2001-10-11 2002-10-11 盘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再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3926A true CN1963926A (zh) 2007-05-16
CN1963926B CN1963926B (zh) 2011-12-28

Family

ID=1913222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14550A Expired - Lifetime CN1293554C (zh) 2001-10-11 2002-10-11 盘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再现方法
CN20061014358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3926B (zh) 2001-10-11 2002-10-11 盘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14550A Expired - Lifetime CN1293554C (zh) 2001-10-11 2002-10-11 盘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再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2) US7355936B2 (zh)
EP (3) EP2463858A2 (zh)
JP (1) JP4652641B2 (zh)
KR (1) KR100932337B1 (zh)
CN (2) CN1293554C (zh)
AU (1) AU2008255194B2 (zh)
BR (1) BR0204154A (zh)
CA (1) CA2407011C (zh)
ES (1) ES2391264T3 (zh)
HK (1) HK1058097A1 (zh)
MX (1) MXPA02009952A (zh)
MY (1) MY138590A (zh)
PT (1) PT1304698E (zh)
RU (1) RU2298842C2 (zh)
SG (1) SG135915A1 (zh)
TW (1) TWI2372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4387B2 (ja) * 2001-03-19 2010-09-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ディスク媒体
CN101673567A (zh) * 2001-10-15 2010-03-1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记录载体及用于扫描该记录载体的设备
JP4121264B2 (ja) * 2001-10-16 2008-07-23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ウォブル情報検出方法
JP4121265B2 (ja) * 2001-10-16 2008-07-23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並びにディスク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JP4115173B2 (ja) * 2002-06-11 2008-07-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媒体、ディスク製造方法、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TWI238392B (en) * 2002-09-02 2005-08-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information on and/or from the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JP4130884B2 (ja) * 2002-09-09 2008-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US20040105366A1 (en) * 2002-09-11 2004-06-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data recording, reproducing, detecting and/or evalu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KR20040028469A (ko) 2002-09-30 2004-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1 회 기록 가능한 광디스크의 디펙트 영역 관리방법
US7233550B2 (en) 2002-09-30 2007-06-19 Lg Electronics Inc.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TWI333648B (en) * 2002-11-05 2010-11-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dditional sync-color pattern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use with such record carrier
KR100677106B1 (ko) * 2002-12-10 2007-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저장매체 및 그 기록/재생방법
DE60331859D1 (de) 2002-12-11 2010-05-06 Lg Electronics Inc Verfahren für eine einmalig beschreibbare optische diskette
TWI314315B (en) 2003-01-27 2009-09-01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disc of write once typ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efect information on the optical disc
JP3892822B2 (ja) * 2003-03-12 2007-03-14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憶媒体評価方法、及び情報記憶媒体評価装置
RU2005132594A (ru) * 2003-03-24 2006-02-27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Nl) Оптималь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мощностью для многослойного оптического диска
TWI349282B (en) 2003-05-09 2011-09-21 Lg Electronics Inc Write 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dis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write once optical disc
KR20040099947A (ko) * 2003-05-20 2004-1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의 에러정정코드블록 생성방법 및 장치
JP2004355783A (ja) * 2003-05-30 2004-12-16 Sharp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とその再生方法
KR20040103688A (ko) * 2003-06-02 2004-12-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밀도 광디스크의 워블 타입 데이터 디코딩 장치 및 방법
US7814291B2 (en) * 2003-06-19 2010-10-1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lexible formatting for universal storage device
US7313065B2 (en) 2003-08-05 2007-12-25 Lg Electronics Inc.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from optical disc
TWI301267B (en) * 2003-10-30 2008-09-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recording, and apparatus to record, address information on disc-type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disc-type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therefor
PL1687823T3 (pl) * 2003-11-21 2018-07-31 Koninklijke Philips N.V. Nagrywanie i odtwarzanie obszarów burst cutting area
JP2005259305A (ja) * 2004-03-15 2005-09-22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KR101113866B1 (ko) * 2004-03-19 2012-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록매체내에 기록되는 데이터 구조 및 데이터 기록방법과기록장치
TWI355654B (en) * 2004-03-29 2012-01-01 Pioneer Corp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information recording
JP2005310270A (ja) * 2004-04-21 2005-11-04 Sony Corp 固有の識別情報が書き込まれた再生専用の光記録媒体
CN101777359B (zh) * 2004-05-11 2012-06-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摆动信息记录方法及介质、记录和再现方法及设备
WO2006024984A1 (en) * 2004-08-30 2006-03-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rror correction format for small optical discs.
RU2376658C2 (ru) 2004-09-13 2009-12-20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Носитель записи 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писи данных на носитель записи
US7500137B2 (en) 2004-09-14 2009-03-03 Lg Electronics Inc.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ata on the same
US7281193B2 (en) * 2004-09-27 2007-10-09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multiword information
TWI268483B (en) * 2004-10-29 2006-12-11 Mediatek Inc Optical data buffer access and output device for decoding of Blu-ray disc
US7284183B2 (en) * 2004-11-04 2007-10-16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multiword information
US20060109756A1 (en) * 2004-11-22 2006-05-25 Chih-Yuan Chen Track determination
JP2006209928A (ja) * 2005-01-31 2006-08-10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製造方法及び装置、光ディスク、並びに、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236419A (ja) * 2005-02-22 2006-09-07 Toshiba Corp 記憶媒体、再生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JP4571523B2 (ja) * 2005-03-04 2010-10-27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スクランブル回路、エンコード装置、エンコード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4473768B2 (ja) * 2005-04-14 2010-06-02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憶媒体、再生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US8984218B2 (en) 2005-06-24 2015-03-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rive indicating mechanism for removable media
US9021197B2 (en) * 2005-06-24 2015-04-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rive indicating mechanism for removable media
JP2007109288A (ja) * 2005-10-12 2007-04-26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
US7861141B2 (en) * 2005-10-21 2010-12-28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error analysis of optical disc
KR100772393B1 (ko) * 2006-02-08 2007-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에러 정정 블록, 에러 정정 블록의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에러 정정 방법
WO2008105910A2 (en) * 2006-08-02 2008-09-04 Valentine Niobrara, L.L.C. Secure physical billing system
KR101387500B1 (ko) 2006-08-22 2014-04-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정보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KR101292728B1 (ko) * 2006-11-17 2013-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기록 매체, 광 기록 매체 성형 장치 및 방법, 기록 재생장치 및 방법
US20080134004A1 (en) * 2006-12-05 2008-06-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975208B2 (en) * 2006-12-21 2011-07-05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speed optical recording
EP2117006B1 (en) 2007-02-27 2015-11-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deliver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for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dvd content
WO2008126493A1 (ja) 2007-04-09 200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情報記録装置、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情報再生装置、情報再生方法、情報伝送装置、及び情報伝送方法
JP2009093690A (ja) * 2007-10-04 2009-04-30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
US7830753B2 (en) * 2007-11-20 2010-11-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optical disc drive, optical disc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EP2252899A2 (en) * 2008-02-11 2010-11-24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ferometric modulators
US8466858B2 (en) * 2008-02-11 2013-06-18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Sensing to determine pixel state in a passively addressed display array
US20090201282A1 (en) * 2008-02-11 2009-08-1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of tuning interferometric modulator displays
WO2009102639A1 (en) * 2008-02-11 2009-08-20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measurement or characterization of display elements integrated with the display drive scheme, and system and applications using the same
US8258800B2 (en) * 2008-02-11 2012-09-04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ferometric modulators
US8027800B2 (en) 2008-06-24 2011-09-27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 panel of interferometric modulators
US8910009B1 (en) * 2008-09-08 2014-12-0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error detec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JP5018804B2 (ja) * 2009-02-24 2012-09-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アドレス生成及び検出方法、再生及び記録装置
JP6778896B2 (ja) * 2016-03-10 2020-11-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
US11663073B2 (en) * 2020-12-10 2023-05-30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protection in memory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60739A (en) * 1979-10-12 1984-01-17 Yoshitaka Hashimoto Method for recording a color video signal
US4513327A (en) * 1982-03-30 1985-04-23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Digital signal recording system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DE69233335T2 (de) * 1991-12-02 2005-02-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Geschlossenes Informationssystem mit Kopierschutz
FR2716563B1 (fr) * 1994-02-21 1996-06-07 Digipress Sa Substrat préformaté, substrat préformaté comportant des informations à dupliquer, leurs procédés de fabrication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disque maître et/ou d'un disque optique.
US5835509A (en) * 1994-10-24 1998-11-10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ata and transmitting data
JP4209953B2 (ja) 1995-05-31 2009-0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
JP3669442B2 (ja) 1995-06-26 2005-07-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及び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3850060B2 (ja) 1996-02-13 2006-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557272B2 (ja) 1996-03-29 2010-10-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824701B2 (ja) 1996-04-01 2006-09-2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方法及び装置
JP3845849B2 (ja) 1996-10-18 2006-11-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ID21646A (id) * 1996-10-23 1999-07-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Piringan optik
JP3833329B2 (ja) 1997-02-07 2006-10-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情報記録媒体とそのデータ記録方法及び原盤露光方法
JP3096650B2 (ja) 1997-02-21 2000-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磁気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3849246B2 (ja) 1997-09-22 2006-1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1120560A (ja) * 1997-10-17 1999-04-30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及びアクセス方法、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1353810A (ja) 1998-06-02 1999-12-24 Sony Corp 記録媒体、及び再生装置
JP2000011384A (ja) * 1998-06-24 2000-01-14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224875B2 (ja) 1998-07-17 2009-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の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の再生方法
JP2000137948A (ja) * 1998-10-30 2000-05-16 Victor Co Of Japan Ltd 記録媒体、記録方法及び装置、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US6249896B1 (en) * 1999-02-17 2001-06-19 Lsi Logic Corporation Error-tolerant sync detection for DVD optical disks using programmable sequence of sync marks
JP2000293944A (ja) 1999-04-02 2000-10-20 Sony Corp データ記録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方法、データ再生装置及びデータ再生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US6212158B1 (en) * 1999-06-01 2001-04-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Hybrid optical disc construction
KR100318201B1 (ko) * 1999-08-19 2001-12-22 구자홍 광기록매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노광장치
EP1098302A3 (en) * 1999-11-03 2007-12-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ysical identification data addressing method using wobble signal, wobble address encoding circuit, method and circuit for detecting wobble address, and recording medium
JP4374698B2 (ja) * 2000-02-25 2009-1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SG99889A1 (en) * 2000-02-25 2003-11-27 Sony Corp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ading apparatus
JP2001311489A (ja) 2000-04-28 2001-11-09 Kubota Corp 離脱防止継手のロックリング挿入装置
JP2002279649A (ja) * 2001-03-22 2002-09-27 Toshiba Corp 記録媒体及び信号記録方法及び装置及び再生装置
KR100408285B1 (ko) * 2001-05-24 2003-1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변조된 헤더 신호가 기록된 광 기록매체, 그 헤더신호 기록방법, 기록장치, 재생방법 및 재생장치
MXPA03001745A (es) * 2001-07-02 2004-09-10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ortador de grabacion y aparato para examinar el portador de grabacion.
JP3800059B2 (ja) * 2001-10-09 2006-07-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磁気記録媒体
JP4300727B2 (ja) * 2001-10-09 2009-07-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媒体、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再生方法、ディスク製造方法
EA005694B1 (ru) * 2001-10-15 2005-04-28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Носитель запис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канирования носителя запис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93554C (zh) 2007-01-03
US7876652B2 (en) 2011-01-25
SG135915A1 (en) 2007-10-29
US20090231985A1 (en) 2009-09-17
AU2008255194B2 (en) 2011-06-09
KR100932337B1 (ko) 2009-12-16
MXPA02009952A (es) 2003-04-21
PT1304698E (pt) 2012-09-07
CA2407011A1 (en) 2003-04-11
CN1426063A (zh) 2003-06-25
EP2463858A2 (en) 2012-06-13
JP2003123392A (ja) 2003-04-25
HK1058097A1 (en) 2004-04-30
EP1304698A2 (en) 2003-04-23
EP1304698B1 (en) 2012-08-08
JP4652641B2 (ja) 2011-03-16
TWI237238B (en) 2005-08-01
US20030103429A1 (en) 2003-06-05
MY138590A (en) 2009-07-31
AU2008255194A1 (en) 2009-01-08
CA2407011C (en) 2013-02-12
EP2463859A2 (en) 2012-06-13
EP1304698A3 (en) 2007-03-21
BR0204154A (pt) 2003-09-16
CN1963926B (zh) 2011-12-28
ES2391264T3 (es) 2012-11-22
US7355936B2 (en) 2008-04-08
KR20030030975A (ko) 2003-04-18
RU2298842C2 (ru) 200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3926B (zh) 盘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CN1554092B (zh) 记录方法和盘片驱动设备
US7616543B2 (en) Disk recording medium, disk drive apparatus, reproducing method, and disk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0370524C (zh) 盘形记录介质盘驱动设备和用于生产盘的方法和装置
US7668062B2 (en) Disk recording medium, disk production method, disk drive apparatus
US20030012110A1 (en) Optical disk, optical disk playback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playback metho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