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1276A - 便携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1276A
CN1961276A CNA2005800175541A CN200580017554A CN1961276A CN 1961276 A CN1961276 A CN 1961276A CN A2005800175541 A CNA2005800175541 A CN A2005800175541A CN 200580017554 A CN200580017554 A CN 200580017554A CN 1961276 A CN1961276 A CN 1961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display element
under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175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时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961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2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6Combining plural substrates to produce large-area displays, e.g. ti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1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16 - G06F1/18
    • G06F2200/16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monitor
    • G06F2200/1612Flat panel moni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具有面板壳体,分别用于容纳和支撑至少两个显示元件、电路板和其他部分。所述面板壳体的一个侧壁被切割以形成切割区域,这样当面板壳体展开时,显示元件的相对侧壁可以彼此相邻设置。所述便携式显示装置允许单个大尺寸屏,并由此可以最小化作为非显示区域的两个显示面板之间的接合部分。

Description

便携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所述便携式显示装置可以用多个显示元件实现大尺寸屏,具体而言,涉及这样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当显示装置展开时,分别设置在显示元件的顶部表面上的光学元件被安置彼此接触,由此最小化相邻显示元件之间的接合部分上的非显示区域。
背景技术
传统上,用两个或者更多个显示元件实现大尺寸屏的技术应用在大显示器装置中。近年来,随着移动信息系统被研发以具有无线因特网功能,对大尺寸屏的需求也愈发增加。但是,大尺寸屏不能达到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大部分便携特性,因此提出了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
通常,作为便携式显示装置用的平板显示元件,已经使用了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TFT)-LCD、场发射显示器(FE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装置(EL)、电子纸等。
作为具有多个显示元件的便携式显示装置,为了增加便携特性,提出了折叠式显示装置。但是,在现有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当分别具有显示元件的面板壳体展开时,面板壳体的显示元件不能有效地彼此接触。此外,对于可折叠显示装置,固定部件和底架必须适当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尽力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用于容纳显示元件的至少两个可折叠面板壳体可以折叠或者展开,在面板壳体的展开位置中,显示元件接触以形成单个大尺寸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显示元件;
至少两个可折叠面板壳体,用于分别容纳和支撑所述显示元件、电路板和其他部分;以及其中所述面板壳体的一个侧壁被切割来形成切割区域,这样当面板壳体展开时,显示元件的相对侧壁可以彼此相邻地设置。
所述面板壳体的切割区域是连接接合部分,用于允许显示面板可以彼此相邻地设置,并当所述切割区域是开口时,保护部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处。
所述便携式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设置在接合部分中以减小连接接合部分的宽度。
便携式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支撑显示元件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有连接接合部分。
优选地,当显示元件安装在底架上时,所述底架设有连接接合部分,所述底架的连接接合部分只覆盖显示元件的侧壁并定位在显示壳体的接合部分处。
优选地,整个图像数据信号被划分(divided)并传递到显示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显示元件;
至少两个可折叠面板壳体,用于分别容纳和支撑所述显示元件、电路板和其他部分;所述面板壳体的一个侧壁被切割以形成切割区域,这样当所述面板壳体展开时,所述显示壳体的相对侧壁可以彼此相邻地设置;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元件包括显示面板和电路板,用于将数据信号和共用信号传递到显示面板的外部电极形成在显示面板的一侧处。
优选地,当显示面板安装在面板壳体上时,形成在显示面板处的外部电极设置在形成于所述面板壳体中的连接接合部分或者开口处。
另外,优选地,当显示面板安装在底架或者支撑部件上时,所述显示面板的外部电极设置在底架或者支撑部件的连接接合部分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用于实现大尺寸屏,最小化了两个或者更多个显示面板之间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接合部分。
根据本发明,作为接合部分的非显示区域可以通过光学元件来补偿,驱动信号被划分并传递到用于实现单个大尺寸屏的两个显示元件。
附图说明
图1、2的透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
图3-5的剖视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展开面板壳体;
图6的透视图显示了部分展开位置中的便携式显示装置;
图7、8的透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显示装置,显示元件之间具有间隙;
图9的平面图显示了面板壳体展开的便携式显示装置;
图10、11的视图显示了光学元件;
图12是盖被移除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13是面板壳体展开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4-16的透视图显示了用于安装显示面板组件的支撑部件;
图17-19的视图显示了包围显示面板组件的底架;
图20、21是用于驱动两个屏的驱动电路的方框图;
图22的视图显示了具有外部电极阵列的显示面板组件;
图23、24的透视图显示了设置在支撑部件的接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的外部电极阵列;和
图25、26的透视图显示了安装到底架上的支撑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在此后更为详细地进行描述。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通过相邻地安置至少两个平板显示元件实现大尺寸屏。作为平板显示元件,已经使用了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TFT)-LCD、场发射显示器(FE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装置(EL)、电子纸等。
为了通过相邻安置至少两个平板显示元件形成单个大屏,所述显示元件的至少一个侧壁必须接触或者定位在4mm的距离之内,这意味着至少两个显示元件必须被安置足够相邻以形成单个屏。
根据本发明,两个平板显示元件彼此接合,用于形成大尺寸屏。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
图1中的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包括两个显示元件2、4和用于容纳所述显示元件的两个面板壳体20、40。所述面板壳体20、40设有用于驱动显示装置和其他部分的电路板。
所述面板壳体20、40通过连接部件6连接,这样两个面板壳体可以折叠或者展开。在该优选实施例中,铰链用作连接部件6。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处于折叠位置中的显示装置。
盖18设置在面板壳体的相邻相对侧壁处,用于保护显示元件2、4的侧壁。
图3-5的剖视图显示了展开的面板壳体。
如图3中所示,显示元件2、4分别设置在面板壳体20、40的顶部上,并当面板壳体20、40展开且其相邻侧壁接触时,相邻地设置。
为了在展开面板壳体20、40时更为相邻地定位所述两个显示元件2、4,当面板壳体20、40展开时,所述显示元件2、4设置在彼此接触的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的顶部上。在这种情况下,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部分切掉,从而形成开口8b,这样显示元件2、4可以更为相邻地彼此设置。开口8b的详细形状显示在图13中。
相应地,当面板壳体20、40展开时,由于面板壳体20、40的被切掉的相对侧壁的缘故,显示元件2、4可以更为相邻地定位。
各面板壳体20、40设有电路板25和45,以及支撑部件26、46。此外,帽24设置在各显示元件2、4的边缘处。盖18在附图中为了附图的简洁而未示出。
面板壳体的共用枢转中心A被定位在由帽24的顶部表面所形成的相同的平面中。即,枢转中心A设置在与所述帽相同的高度处。
图4显示了具有保护部件14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保护部件14安装在形成于帽24的内壁以及面板壳体20、40处的unecen-层24a、20c,以覆盖和保护对应于显示元件2、4的显示区域和侧壁的前部。同样,所述保护部件14的侧部优选地厚度比保护部件14的前部的厚度薄,由此最小化作为非显示区域的接合部分8。
保护部件14包括用于保护显示元件的前表面的前部14a和用于保护显示元件的侧壁的侧部14b。侧部14b的厚度比前部14a的厚度薄。在保护部件14是膜的情况下,如果可能,所述膜必须薄且强度高。因此,保护膜优选地是金属膜或者合成树脂膜,所述膜涂布有金属或者非有机材料。
光学元件27可以设置在保护部件14的下面,所述保护部件14可以与光学元件27一体形成。所述光学元件27可以是微棱镜或者微透镜。在这种情况下,光学元件27和保护部件14的集成意味着,微棱镜或者微透镜设置在保护部件14的下侧上。优选地,保护部件的厚度小于1mm,更为优选地小于0.5mm。
图5显示了连接接合部分设置在每个面板壳体的侧壁处的显示装置。
当面板壳体20、40展开时,显示元件2、4相邻定位,连接接合部分20a、40a设置在显示元件2、4的相对的侧壁之间。因此,连接接合部分20a、40a阻挡所述开口8b。即,显示元件2、4由于通过切割掉面板壳体20、40的相对侧壁而形成的开口8b或者连接接合部分20a、40a的缘故可以相邻地定位。
优选地,连接接合部分20a、40a比面板壳体20、40的其他区域薄,更为优选地小于0.5mm。
如图3中所示,显示元件2、4的相对侧壁通过形成在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处的开口可以定位得更加相邻。此外,如图4、5中所示,由于形成在面板壳体20、40的相对侧壁处的连接接合部分20a、40a的缘故,显示元件2、4可以相邻地定位在2mm-3mm的距离之内。
因此,显示元件2、4可以相邻地定位以形成单个大尺寸屏。
图6显示了面板壳体部分折叠的显示装置。
如图6中所示,当面板壳体部分折叠时,接合间隙8a形成在与显示元件2、4的相对侧壁相邻的接合部分8处。由于接合间隙8a是非显示区域且在显示装置中变成了缺陷,优选地,接合间隙的宽度应尽可能地小。
图7、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其中接合间隙较窄地形成的实施例。
如图3、4中所示,面板壳体20、40围绕面板壳体20、40的枢转中心A折叠或者展开。因此,枢转中心A和保护部件14或者光学元件27之间的距离越小,接合间隙就越小。如图7、8中所示,保护部件14或者光学元件27从枢转中心A以减小的非常小的距离分开。因此,如图中所示,枢转中心A和保护部件14或者光学元件27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在1mm之内。保护部件14或者光学元件27几乎与枢转中心A一致或者从枢转中心A在0.1mm的距离之内分开。
如图7中所示,上面提及的距离指的是当形成连接接合部分20a时、枢转中心A和连接接合部分20a之间的距离,并如图3中所示,指的是枢转中心A和显示元件2、4之间的距离或者枢转中心A与保护部件14或者光学元件27之间的距离。
图9的平面图显示了展开面板壳体中的显示装置。
在附图中,显示元件2、4的相对侧壁彼此接触,由此最小化显示元件的接合部分8的宽度。
附图中的圆圈显示了放大的接合部分8。保护部件14或者保护膜设置在显示元件之间。显示元件的象素2n、4n的阵列分别相邻定位到接合部分8。密封胶(sealant)2f、4f相邻于象素阵列2n、4n设置。密封胶2f、4f优选地设置在从象素2n的0.5mm之内的位置处。优选地,密封胶在0.5mm的厚度范围之内施加。
如图9中所示,由于接合部分8是显示元件中的非显示区域,该非显示区域对应保护部件14或者膜以及密封胶2f、4f的区域。该非显示区域在附图中通过B所指示,总的非显示区域是两倍的B。保护膜可以是用于保护显示元件的侧壁的传统金属膜或者合成树脂,所述合成树脂的保护膜优选地涂布金属、非有机材料,用于加强强度。
为了最小化非显示区域,光学元件的端部优选地延伸到非显示区域中。
图10、11显示了光学元件的布置。
图10显示了用于改变显示光的路径的光学元件的实施例。所述光学元件包括例如聚丙烯酸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透明塑料材料的光透射部件27a、设置在光透射部件27a中的用于改变显示光的方向的多个反射部件27b以及用于散射光的散光板27c。
如图所示,光学元件27中的反射部件27b的倾斜度可以从下述公式(1)获得:
tanα=A/B
其中A是光学元件27的顶部表面和显示面板2之间的距离;B是如图9中所示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
同样,在光学元件27设有用于放大的微透镜的情况下,放大率通过考虑到A、B的值来确定。
图11显示了从显示面板到光学元件的表面的距离。
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2i和下基板2j。
如图中所示,朝向平板显示元件2、4发射的显示光从电极组件2h初始传输,从显示面板2到光学元件27的表面的距离变成A’。这样,公式(1)中的A可以用A’替换。
图12显示了盖18被揭开的显示装置。
凹部28形成在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处,用于容纳所述盖。接合间隙8a出现在显示元件2、4之间。但是,通过最小化显示元件2、4之间的间隙,接合间隙8a可以几乎被移除。
在图12中,显示元件2、4的侧壁以虚线表示,这意味着显示元件的侧壁可能被暴露也可能没有被暴露。即,显示元件的侧壁在图3的结构中暴露,但是如果连接接合部分20a、40a如图5中形成时,则没有暴露。所述盖18适于移动,允许当面板壳体20、40展开时、显示元件彼此接触。
图13的剖视图显示了折叠的面板壳体。
为了附图简洁,盖18和凹部28在图13中省略。在图13中,从枢转中心A分别到显示元件2、4的距离L1、L2是相同的。从枢转中心A分别到用于放置显示元件2、4的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的顶端的距离D1、D2也是相同的。
因此,当面板壳体20、40展开时,显示元件2、4的侧壁彼此接触,或者相邻定位。
显示元件2、4的侧壁可以通过开口8b暴露,但是在连接接合部分20a、40a形成在面板壳体20、40的侧壁处的结构中,显示元件2、4的侧壁没有暴露。
图14-16显示了用于安装显示元件的支撑部件。
通常,显示元件包括:显示面板2a;驱动电路板2b、背光件30和支撑部件160。因此,图2-4中的各显示元件2、4包括显示面板2a、安装有驱动电路板2b和背光件30的支撑部件160。对应显示元件2的接合部分8的支撑部件160的侧壁被切掉,由此最小化非显示区域。同样,连接接合部分160e、160f可以形成在支撑部件160处,以最小化非显示区域。
固定板161和螺纹孔161a形成在支撑部件160处,这样支撑部件160可以固定到面板壳体20、40,或者底架16。此时,连接接合部分160e、160f安装在面板壳体20、40的接合部分8处,这样非显示区域可以最小化。
图15显示了侧壁被切割并打开以形成连接接合部分160e、160f的支撑部件160。
图16显示了支撑部件,连接接合部分160e、160f由支撑部件的更薄的侧壁所形成。侧壁比支撑部件160的其他部分形成的更薄,这样连接接合部分160e、160f优选地具有在0.3mm之内的厚度。连接接合部分160e、160f通过图16中的虚线所指示,以表示其更薄的厚度。
显示面板2a、4a以及背光件安装在支撑部件160的板160a上。
图17-19显示了通过底架包围的显示元件。
如图中所示,显示面板2a和驱动电路板2b、2c通过底架16所包围。传统的膜类型印刷电路板可以用作驱动电路板。图2-4中的显示元件2、4可以指的是显示面板2a、驱动电路板2b、背光件30以及用于包围它们的底架16的组件。
所述底架指的是例如铝的金属材料的包围部件,用于包围显示面板和驱动电路板。此时,驱动电路板2b、2c可以设置在支撑部件160或者底架16上,显示面板2a的外部电极2k在折叠状态中连接到所述支撑部件160或者底架16。在折叠状态中,显示元件的尺寸通过将外部电极2k连接到显示面板2a的各上面板2i和下面板2j而减小。
图18的剖视图显示了显示面板2a、驱动电路和背光件30通过底架16包围的结构。对应于接合部分8的一部分底架16只覆盖显示面板2a的侧壁,但是没有覆盖显示面板的上部,由此最小化非显示区域。
接合部分8指的是显示元件2、4彼此相邻的边界区域。
即,各显示元件2、4与其接触的底架的连接接合部分16a覆盖显示元件的侧壁。同样,连接接合部分16a被设计比底架的其他区域更薄,以最小化非显示区域。
底架16设有用于将其固定到面板壳体20、40的固定部件。此时,连接接合部分设置在面板壳体20、40的接合部分8处,由此最小化非显示区域。
图19显示了具有开口型连接接合部分的底架。
接合部分8被切割以被打开,所述显示元件2、4的侧壁与所述接合部分接触,或者紧邻定位。因此,如图19中所示,连接接合部分16a被打开,且暴露显示元件2、4的侧壁。
图20、21是用于作为单个屏来驱动两个屏的驱动电路的方框图。
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2a、4a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2c、4c,并分别连接至第一和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2b、4b。
从显示装置输出的信号传递到场可编程栅极阵列(FPGA)100。FPGA100包括行数据处理部分110、列数据处理部分140、存储器装置130和定时控制器120。电源200连接到FPGA。
来自列数据处理部分140的驱动信号传递到源极驱动驱动器2c、4c,来自行数据处理部分110的驱动信号被传递到栅极驱动驱动器2b、4b。各驱动驱动器连接到显示面板2a,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所述定时控制器120控制来自源极驱动驱动器和栅极驱动驱动器的信号的同步。
来自源极驱动驱动器的信号可以是数据信号,来自栅极驱动驱动器的信号可以是共用信号。
如图20、21中所示,为了驱动两个显示面板2a、4a,源极驱动驱动器2c、4c以及栅极驱动驱动器2b、4b必须分别连接到显示面板2a、4a,驱动信号被分别传递到源极驱动驱动器2c、4c以及栅极驱动驱动器2b、4b。
图20是显示了相同的信号供给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2c、4c,用于将数据信号供给到显示面板2b、4b的方框图。第一栅极驱动驱动器2b和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4b分时,且共用信号首先供给到第一栅极驱动驱动器2,接着共用信号供给到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
另一方面,在图21中的方框图中,相同的数据信号分别供给到第一和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2b、4b,用于将共用信号供给到显示面板2a、4a。因此,数据信号被划分并且各被划分的信号供给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2c、4c。
例如,当各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2a、4a通过n个电极线链接到源极驱动驱动器,对于两个集成的显示面板总的数据线是2n。存储在存储器装置130中的图像信号被划分并且所划分的第一行到第n行的数据信号供给到第一源极驱动驱动器2c,同时第(n+1)行到第2n行的被划分信号被供给到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4c。
因此,当驱动信号供给到各显示面板2a、4a时,显示面板2a、4a被驱动以再现单个图像。
此外,可以组合如图20、21中的方框图中所示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显示面板。即,与将时分共用信号供给到第一和第二栅极驱动驱动器2b、4b一起,可以将时分数据信号供给到第一和第二源极驱动驱动器2c、4c。且所述栅极驱动驱动器和源极驱动驱动器可以构成单个集成芯片。因此,在本发明中所示的附图是用于在单个大尺寸屏中用于驱动两个显示面板的电路的配置的实例。
图22显示了显示元件的外部电极阵列。
典型地,驱动驱动器I.C.可以连接到显示面板2a、4a的外部电极阵列51、52和53。如图中所示,多个象素50安置在显示面板中,每个象素的位置以x-y坐标来表示。为了驱动所述象素,外部电极从具有四侧的显示面板的两侧引出。但是,为了大规模制造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可以使用具有单个集成芯片的单个驱动驱动器I.C。
如图22中所示,x轴中的电极阵列51从显示面板的一侧引出,同时y轴上的电极阵列分开地从显示面板的两个相对侧引出,分开的两个电极阵列52、53通过两个连接电极阵列52a、53a被安装在与x轴电极阵列相同的方向上。为了简洁起见,连接电极阵列52a、53a粗略地显示在附图中。外部电极阵列通过圆圈C放大。
由于外部电极安置在显示面板2a、4a的一侧处,用于传递数据信号和共用信号、形成在单个集成电路芯片中的驱动驱动器连接到显示面板。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用于传递数据信号和共用信号的外部电极设置在与两个显示面板2a、4a之间的接合部分8被安置的侧面相对的侧面处。
图23、24的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在所述视图中,外部电极设置在与支撑部件的接合部分相对的侧面处。
图23显示了外部电极2k,所述外部电极2k包括用于将供给数据信号和共用信号的驱动驱动器连接到显示面板2a的外部电极阵列51、52和53。所述电极2k设置在与支撑部件160的接合部分8相对的侧面处。连接电极52a、53a或者外部电极阵列51、52、53没有设置在显示面板2a的接合部分8处,由此使非显示区域最小化。
电路连接器2e连接到外部电极2k,用于将来自驱动电路的信号传递到显示面板。支撑部件160通过具有螺纹孔161a的固定板161安装到面板壳体20、40或者底架16上。
电路连接器2e设置在与接合部分8相对的侧面处,以最小化接合部分8的宽度。
尽管显示面板2a的侧壁在支撑部件160的接合部分8的侧部处暴露,如果需要,可以避免这样的暴露,或者合成树脂可以涂覆在显示面板的侧壁或者背光件处,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保护。
图24显示了彼此对称组装的两个支撑部件。当面板壳体20、40展开时,具有显示面板2a、4a的支撑部件160围绕接合部分8对称。
如图中所示,在支撑部件160中的显示面板2a的外部电极2k安置在与接合部分8的相对侧处,显示面板2a通过电路连接器2e、4e连接到驱动电路板。
图25、26显示了所述底架,其中支撑部件安装在所述底架上。
如附图中所示,底架16中的接合部分8的上部没有被覆盖,但是侧部被覆盖。围绕所述接合部分的底架的侧壁比所述接合部分的其他区域更薄。因此,可以最小化所述非显示区域。
同样,如图26中所示,围绕接合部分的底架16的侧壁可以打开,这样显示面板2a的侧壁被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合成树脂的保护层涂覆到显示面板2a和背光件的侧壁。
此外,当显示面板2a安装到底架16上,如图中所示,用于传输数据信号和共用信号的电极阵列51、52、53设置在其中的外部电极2k安装在与底架16的接合部分8的相对侧处。但是,外部电极2k通过底架16的上部覆盖。
底架16可以通过底架固定板16c安装到面板壳体上。
当支撑部件160的连接接合部分或者底架16在面板壳体20、40的开口或者连接接合部分中组装时,这样外部电极2k设置在面板壳体20、40的连接接合部分20a、40a或者开口8b处。
当显示面板2a、4a安装到面板壳体20、40上时,可以不使用支撑部件160或者底架。即,支撑部件和底架只是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集成为用于显示面板和电路板的模块。所述支撑部件可以通常由塑料材料制造,所述底架可以由例如铝的金属制造。
工业应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用于实现大尺寸屏,所述折叠式便携显示装置具有作为非显示区域的接合部分,最小化在两个或者更多个显示面板之间的接合部分。
根据本发明,作为接合部分的非显示区域可以通过光学元件得到补偿,驱动信号被划分并传递到用于实现单个大尺寸屏的两个显示元件。

Claims (13)

1、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显示元件;
至少两个可折叠面板壳体,用于分别容纳和支撑所述显示元件、电路板和其他部分;以及
其中所述面板壳体的一个侧壁被切割来形成切割区域,这样当面板壳体展开时,显示元件的相对侧壁可以彼此相邻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允许显示元件的相对侧壁被相邻设置的面板壳体的切割区域是连接接合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切割区域是开口,保护部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设置在与所述显示元件的相对侧壁相邻的接合部分中以减小接合部分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显示元件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有连接接合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的连接接合部分设置在面板壳体的接合部分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元件安装在所述底架上,且所述底架设有连接接合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底架的接合部分只覆盖显示元件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底架的连接接合部分设置在所述面板壳体的接合部分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整个图像数据信号被划分并传递到显示元件。
11、一种便携式显示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显示元件;
至少两个可折叠面板壳体,用于分别容纳和支撑所述显示元件、电路板和其他部分;所述面板壳体的一个侧壁被切割以形成切割区域,这样当所述面板壳体展开时,所述显示壳体的相对侧壁可以彼此相邻地设置;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元件包括显示面板和电路板,用于将数据信号和共用信号传递到显示面板的外部电极形成在显示面板的一侧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当显示面板安装在面板壳体上时,形成在显示面板处的外部电极设置在形成于所述面板壳体中的连接接合部分或者开口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显示装置,其中,当显示面板安装在底架或者支撑部件上时,所述显示面板的外部电极设置在底架或者支撑部件的连接接合部分处。
CNA2005800175541A 2004-06-01 2005-05-31 便携式显示装置 Pending CN19612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039648A KR100614898B1 (ko) 2004-06-01 2004-06-01 휴대용 표시장치
KR1020040039648 2004-06-01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2149123A Division CN101354856A (zh) 2004-06-01 2005-05-31 便携式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1276A true CN1961276A (zh) 2007-05-09

Family

ID=354630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175541A Pending CN1961276A (zh) 2004-06-01 2005-05-31 便携式显示装置
CNA2008102149123A Pending CN101354856A (zh) 2004-06-01 2005-05-31 便携式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2149123A Pending CN101354856A (zh) 2004-06-01 2005-05-31 便携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48415B2 (zh)
EP (1) EP1754129A4 (zh)
JP (1) JP2008501143A (zh)
KR (1) KR100614898B1 (zh)
CN (2) CN1961276A (zh)
WO (1) WO2005119409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3683A (zh) * 2011-03-21 2012-09-26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CN102693682A (zh) * 2011-03-21 2012-09-26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装置
US8662731B2 (en) 2011-03-21 2014-03-04 Wistron Corporation Foldable backlit display and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727601B2 (en) 2011-03-21 2014-05-20 Wistron Corporation Display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9111841B2 (en) 2013-04-24 2015-08-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5259976A (zh) * 2009-01-19 2016-01-20 金时焕 便携式显示装置
CN108122491A (zh) * 2016-11-30 2018-06-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3629A (zh) * 2005-03-02 2008-02-2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
WO2006129892A1 (en) * 2005-06-01 2006-12-07 Si-Han Kim Portable display device
KR100676166B1 (ko) * 2006-02-22 2007-02-01 심규열 디스플레이 방향조절장치의 보호커버
US20070279315A1 (en) * 2006-06-01 2007-12-06 Newsflex,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content on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101217558B1 (ko) * 2006-09-29 2013-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468897B (zh) * 2007-04-25 2015-01-11 Creator Technology Bv 電子裝置
CN101388918B (zh) * 2007-09-14 2013-10-09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US9684482B2 (en) * 2009-01-13 2017-06-20 Synaptics Incorporated Multi-monitor display system
US20100177016A1 (en) * 2009-01-13 2010-07-15 Henry Zeng Multi-monitor display
US9747024B2 (en) * 2009-06-26 2017-08-29 Nokia Technologies Oy User interface
US8804317B2 (en) 2009-07-01 2014-08-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KR101635508B1 (ko) * 2009-08-28 2016-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컨텐트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065472A1 (ja) * 2009-11-26 2011-06-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9213428B2 (en) 2010-11-19 2015-12-15 Blackberry Limite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EP2709086B1 (en) * 2012-09-14 2019-08-21 LG Electronics, Inc. Multi-display device
KR102244807B1 (ko) * 2014-03-07 2021-04-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425114B2 (ja) 2014-07-02 2018-11-21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表示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CN105118390B (zh) 2015-09-30 2017-08-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和显示装置
WO2017062437A1 (en) * 2015-10-06 2017-04-13 Corning Incorporated Foldable apparatus, foldable apparatus kits and methods of customizing a foldable apparatus
KR102405121B1 (ko) * 2015-11-13 2022-06-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딩 가능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614047B1 (ko) 2016-09-13 2023-1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180062275A (ko) * 2016-11-30 2018-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507183B2 (ja) * 2017-01-10 2019-04-24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用情報機器
KR102402183B1 (ko) * 2017-09-29 2022-05-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90258301A1 (en) * 2018-02-17 2019-08-22 Motorola Mobility Ll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Linking Housing Pivotally Coupled Between Device Housings
JP2020046541A (ja) 2018-09-19 2020-03-26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用情報機器
KR102006300B1 (ko) * 2018-12-02 2019-08-01 주식회사 가난한동지들 폴더블 영상표시장치의 보호케이스
TWI699884B (zh) * 2019-04-12 2020-07-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拼接式顯示器
US11277929B2 (en) * 2019-11-19 2022-03-15 Intel Corporation Personal computing device covers having stands
KR102211207B1 (ko) * 2020-02-26 2021-02-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기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1954A (ja) * 1991-09-12 1993-03-23 Nippondenso Co Ltd 日射センサ
JP2595932B2 (ja) * 1994-05-18 1997-04-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機
JPH09311737A (ja) * 1996-05-24 1997-12-02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H10207389A (ja) * 1997-01-20 1998-08-07 Sony Corp 画像表示端末
KR200225264Y1 (ko) * 1997-10-01 2001-06-01 김순택 휴대용 표시장치
JPH11341121A (ja) * 1998-05-28 1999-12-10 Nec Corp 移動無線機
JP2000184026A (ja) * 1998-12-14 2000-06-30 Samsung Sdi Co Ltd 携帯用通信装置
KR100322651B1 (ko) 1999-03-13 2002-02-07 윤종용 디스플레이 유니트 및 그 디스플레이 유니트를 사용한 노트북 컴퓨터
JP2000305475A (ja) * 1999-04-16 2000-11-02 Casio Comput Co Ltd 表示装置
DE19923015A1 (de) * 1999-05-20 2000-12-07 Testo Gmbh & Co Tragbares Bedien- und Anzeigegerät
US20080062625A1 (en) * 1999-10-18 2008-03-13 Jeffrey Batio Portable computer for dual, rotatable screens
KR100322101B1 (ko) * 1999-12-09 2002-02-06 김순택 개인 휴대 통신장치
US6643124B1 (en) * 2000-08-09 2003-11-04 Peter J. Wilk Multiple display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s
AU7282801A (en) * 2000-08-09 2002-03-04 Si Han Kim Case for portable display devices
KR100385670B1 (ko) * 2000-09-19 2003-05-27 김시환 멀티 디스플레이장치
EP1344396B1 (en) * 2000-11-22 2009-03-25 Si Han Kim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EP1731986A3 (en) 2002-01-29 2007-01-03 Si Han Kim Portable multi-display device
US20050248501A1 (en) * 2002-09-17 2005-11-10 Si Han Kim Multi display device
US6930881B2 (en) * 2003-06-30 2005-08-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ortable computer having a split screen and a multi-purpose hinge
WO2005020046A1 (ja) * 2003-08-21 2005-03-03 Alps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9976A (zh) * 2009-01-19 2016-01-20 金时焕 便携式显示装置
CN102693683A (zh) * 2011-03-21 2012-09-26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CN102693682A (zh) * 2011-03-21 2012-09-26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装置
CN102693683B (zh) * 2011-03-21 2014-01-22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US8662731B2 (en) 2011-03-21 2014-03-04 Wistron Corporation Foldable backlit display and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727601B2 (en) 2011-03-21 2014-05-20 Wistron Corporation Display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9111841B2 (en) 2013-04-24 2015-08-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9564473B2 (en) 2013-04-24 2017-02-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9780160B2 (en) 2013-04-24 2017-10-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8122491A (zh) * 2016-11-30 2018-06-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54129A4 (en) 2010-11-17
US20080049389A1 (en) 2008-02-28
WO2005119409A1 (en) 2005-12-15
US7548415B2 (en) 2009-06-16
CN101354856A (zh) 2009-01-28
KR100614898B1 (ko) 2006-08-25
EP1754129A1 (en) 2007-02-21
JP2008501143A (ja) 2008-01-17
KR20050114432A (ko) 2005-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1276A (zh) 便携式显示装置
CN1226657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的方法
CN1266523C (zh) 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具有此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262868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98166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82008C (zh) 液晶显示模块和液晶显示器
CN1317585C (zh) 液晶显示器
CN1310072C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8213167B2 (en) Portable display device
CN100339749C (zh) 背光组件以及具有这种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80295C (zh) 液晶显示设备
CN1133913C (zh) 液晶模块安装结构以及搭载该结构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CN1461965A (zh) 背光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469170A (zh) 模制框架、背光组件和包含它们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40920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39619A (zh) 光学元件、背光组件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786784A (zh) 液晶显示器
CN190079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72091A (zh) 背光组件和利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
CN1713046A (zh)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912714A (zh) 灯座,具有该灯座的灯组件、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869776A (zh) 显示设备
CN1575505A (zh) 冷阴极荧光灯
CN1811890A (zh) 显示面板组件以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815320A (zh) 支承构件、背光组件及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