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6297B - 齿轮传动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齿轮传动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56297B
CN1956297B CN2006101598573A CN200610159857A CN1956297B CN 1956297 B CN1956297 B CN 1956297B CN 2006101598573 A CN2006101598573 A CN 2006101598573A CN 200610159857 A CN200610159857 A CN 200610159857A CN 1956297 B CN1956297 B CN 19562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oard member
back shaft
outlet side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598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56297A (zh
Inventor
星和希
寺田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DECO Instruments (Shaoguan) Co.,Ltd.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856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376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858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324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56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6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56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62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6Centering rotors within the stator; Balancing rotors
    • H02K15/165Balancing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通过提高支撑轴相互间的位置精度来实现品质的提高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在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电动机部(4)的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1)固定在板构件(2)上,且在板构件(2)上延伸设置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定子(40)的固定部分(21)相对的位置。另外,由于在板构件(2)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有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并在板构件(2)上形成有对齿轮(51、52)的各齿轮支撑轴(81、82)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以及对末尾齿轮(6)的反输出侧的转轴(62)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262),故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转子支撑轴(48)及齿轮支撑轴(51、52)中任一支撑轴的一侧端部。

Description

齿轮传动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部的旋转通过齿轮组来输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
背景技术
齿轮传动电动机一般构成为:从电动机部输出的旋转通过齿轮组传递给输出轴。在这种齿轮传动电动机中,在保持板(日文:地板)上固定电动机部的定子,并在电动机部的输出侧使壳构件与保持板相对,利用保持板及壳体分别保持可旋转地支撑着构成齿轮组的齿轮的齿轮支撑轴的两端部。另外,电动机部采用如下结构:对于可旋转地支撑着带齿轮转子的转子支撑轴,其反输出侧的端部由定子保持,而其输出侧的端部由壳构件保持。
另外,在设计齿轮传动电动机时,若在电动机部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尺寸具有余量,而在平面方向(与电动机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尺寸没有余量,则常采用将齿轮组分割配置在隔着保持板的两侧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在保持板的两侧配置上壳及下壳,一部分的齿轮支撑轴的两端部由保持板和上壳予以保持,其余的齿轮支撑轴的两端部由保持板和下壳予以保持。
齿轮传动电动机一般包括:电动机部、使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旋转减速的齿轮组、以及收容该齿轮组及电动机部的壳体,构成为来自电动机部的转子的旋转通过齿轮组输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62-290332号公报
然而现有技术中,虽然定子固定在保持板上,但由于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由壳构件保持位置,齿轮支撑轴的两端部分别由保持板和壳构件予以保持,故转子支撑轴与齿轮支撑轴之间的位置精度直接受到使保持板和壳构件相对时的位置精度的影响。因此,存在齿轮相互间的中心位置精度容易下降、齿轮传动电动机的品质低劣的问题。
尤其是在将齿轮组分割配置在保持板的两侧时,转子支撑轴与齿轮支撑轴之间的位置精度以及构成齿轮组的齿轮相互间的位置精度(齿轮相互间的中心位置精度)因受到保持板与上壳的位置精度以及保持板与下壳的位置精度这两者的影响而易于下降,存在齿轮传动电动机的品质容易下降的问题。另外,若使用保持板、上壳及下壳,则零件数多、且装配工作增加,故还存在成本增加的问题。
而且,在这种齿轮传动电动机中,在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将齿轮传动电动机固定到装置侧的安装部,因此来自电动机的振动直接传给装置侧,存在致使装置产生噪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提高支撑轴相互间的位置精度来实现品质的提高的齿轮传动电动机。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来自齿轮传动电动机的振动不易传给装置侧、可以抑制装置产生噪音的齿轮传动电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包括:转子由转子支撑轴可旋转地支撑的电动机部、输出轴、以及将在所述转子上形成的齿轮的旋转传给在所述输出轴上形成的末尾齿轮的齿轮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机部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在令从所述转子向所述齿轮组输出旋转的一侧为“输出侧”、另一侧为“反输出侧”时,该齿轮传动电动机包括对所述电动机部的定子的输出侧端面进行固定的板构件,在该板构件上形成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所述转子支撑轴轴承部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所述定子的固定部分相对的位置、且具有对所述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予以保持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而且,在该板构件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分别对多个齿轮支撑轴的反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该多个齿轮支撑轴分别可旋转地支撑着构成所述齿轮组的多个齿轮。
在本发明中,电动机部的定子的输出侧端面固定在板构件上,在板构件上延伸设置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定子的固定部分相对的位置。因此,若在板构件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上形成对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并在板构件上形成对构成齿轮组的多个齿轮的各齿轮支撑轴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则转子支撑轴及齿轮支撑轴中任一支撑轴的一侧端部都可保持在板构件上。因此,可以在板构件上规定电动机部、转子及齿轮组的相互位置关系。由此,在形成具有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及第二支撑轴保持孔的板构件时,通过提高这些支撑轴保持孔相互间的位置精度,可使支撑轴彼此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不直接受到板构件和壳构件的位置精度的影响等,从而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
在本发明中,如果所述转子支撑轴轴承部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位于所述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则可采用对所述转子支撑轴的中途部分予以保持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对该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最好相对于所述板构件在输出侧安装有壳构件,在该壳构件与所述板构件之间区划形成有配置所述齿轮组的空间,在该壳构件上形成有分别对所述多个齿轮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多个齿轮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全部由壳构件保持位置,故具有这些齿轮支撑轴相互间的位置精度较高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所述板构件上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互不相同的结构。即,可以采用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形成在板构件上的不同高度位置处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即使齿轮的啮合部分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也可以通过使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板构件上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不同来应对。由此,可以在板构件上支撑全部的齿轮支撑轴的反输出侧端部,无需利用保持板等其它构件来支撑齿轮支撑轴,故齿轮支撑轴相互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从所述电动机部向所述末尾齿轮、且从所述板构件观察时形成在从反输出侧向输出侧变高的位置上、或从反输出侧向输出侧变低的位置上。即,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从所述电动机部向所述末尾齿轮形成为位于所述板构件上的依次变高的位置上、或位于所述板构件上的依次变低的位置上。采用这种结构,即使齿轮的啮合部分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连续变化,也可以通过使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板构件上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不同来应对。由此,可以在板构件上支撑全部的齿轮支撑轴的反输出侧端部,无需利用保持板等其它构件来支撑齿轮支撑轴,故齿轮支撑轴相互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从所述电动机部向所述末尾齿轮以规定位置为中心排列在周向上的结构。即,可以采用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板构件上形成在高度位置螺旋状变化的部位上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可以立体地配置电动机部及齿轮组,故可以缩小电动机部和齿轮组所占的平面尺寸。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板构件由树脂成形品构成时,所述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及所述第二支撑轴保持孔最好在进行所述板构件的树脂成形时形成。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板构件由金属板构成时,所述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及所述第二支撑轴保持孔最好通过对所述金属板进行深冲加工来形成。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末尾齿轮通过将形成在其中一方上的轴部嵌合到形成在另一方上的嵌合孔中来连接时,所述轴部及所述嵌合孔采用具有在至少一处具有角部的截面形状、例如多边形、D字形、十字形等截面形状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所述嵌合孔的角部分最好在夹着所述角部的两侧部分的假想延长线相交的位置的外侧凹陷。或者,所述轴部最好在夹着所述角部的两侧部分的假想延长线相交的位置的内侧凹陷。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容易地将轴部嵌合到嵌合孔中。另外,由于作用力不会集中于角部,故可以防止轴部出现变形或破损。另外,无需费工夫对角部分实施切削加工。
在本发明中,所述定子和所述板构件最好通过铆接来固定。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提高装配操作的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包括:具有转子及定子的电动机部、输出轴、以及将形成在所述转子上的齿轮的旋转传给所述输出轴的齿轮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构件,固定有所述电动机部,且形成有分别对多个齿轮支撑轴予以保持的支撑轴保持孔,该多个齿轮支撑轴分别可旋转地支撑着构成所述齿轮组的多个齿轮;壳构件,固定在所述板构件上,且在与该板构件之间区划形成有配置所述多个齿轮的空间;以及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壳构件向装置侧安装。
在本发明中,所述板构件最好由树脂形成。采用这种结构,来自电动机部的振动可由树脂制板构件缓冲,故更不易传给装置侧,从而可以抑制来自装置的噪音。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在所述壳构件上形成有分别对所述多个齿轮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支撑轴保持孔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多个齿轮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全部由壳构件保持位置,故具有这些齿轮支撑轴相互间的位置精度较高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在所述板构件的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固定所述定子的输出侧端面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最好在所述板构件上形成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所述定子的固定部分相对的位置,且形成有对可旋转地支撑着所述转子的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支撑轴保持孔。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在板构件上形成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并在板构件上形成有对构成齿轮组的多个齿轮的各齿轮支撑轴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支撑轴保持孔,故可以在板构件上保持转子支撑轴轴承部和齿轮支撑轴的一侧端部。由此,可以在板构件上规定电动机部、转子及齿轮组的相互位置关系。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板构件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上形成有对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并在板构件上形成有对构成齿轮组的多个齿轮的各齿轮支撑轴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故可以在板构件上保持转子支撑轴及齿轮支撑轴中任一支撑轴的一侧端部。由此,可以在板构件上规定电动机部、转子及齿轮组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在形成具有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及第二支撑轴保持孔的板构件时,通过提高这些支撑轴保持孔相互间的位置精度,可使支撑轴彼此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不直接受到板构件和壳构件的位置精度的影响等,从而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由此,可以提高齿轮相互间的中心位置精度,从而提高齿轮传动电动机的品质。
另外,本发明中,电动机部固定在板构件上,在固定在该板构件上且在与该板构件之间区划形成有配置构成齿轮组的多个齿轮的空间的壳构件上形成有安装到装置侧的安装部。即,电动机部和壳构件分别固定在板构件上,且不直接接触。因此,来自电动机部的振动不会直接传给壳构件,而是先传给板构件,再通过该板构件间接地传给壳构件,故来自电动机部的振动不易传给装置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装置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分别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
图2(a)、图2(b)分别是将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一部分切开表示的俯视图、以及将其齿轮组等沿A-A’线展开表示的说明图。
图3(a)、图3(b)、图3(c)分别是从输出侧看到的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俯视图、侧视图、以及从反输出侧看到的仰视图。
图4(a)、图4(b)分别是图3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横剖视图、以及将其齿轮组等展开表示的说明图。
(元件符号说明)
1齿轮传动电动机
2板构件
3壳构件
4电动机部
5齿轮组
6末尾齿轮
9输出轴
24转子支撑轴轴承部
31、32安装部
40定子
41定子的输出侧端面
46转子
48转子支撑轴
51一号齿轮
52二号齿轮
81、82齿轮支撑轴
248第一支撑轴保持孔
251、252第二支撑轴保持孔
351、352第三支撑轴保持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齿轮传动电动机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电动机部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输出旋转的一侧表示为“输出侧”,其相反侧表示为“反输出侧”。
[实施形态1]
(整体结构)
图1(a)、图1(b)分别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图2(a)、图2(b)分别是将图1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一部分切开表示的俯视图、以及将其齿轮组等沿A-A’线展开表示的说明图。另外,在图1(b)及图2(a)、图2(b)中省略了输出轴的图示。
如图1(a)、图1(b)及图2(a)、图2(b)所示,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是将电动机部4输出的旋转从突出于箱体10的输出轴9输出的电动机。箱体10包括:板构件2、以及与该板构件2相对的壳构件3,从箱体10向外引出有导线19。板构件2和壳构件3通过将从壳构件3的外周缘向板构件2侧突出的钩部38卡合到在板构件2的侧面上形成的卡合突起28上来进行固定,在壳构件3上形成有安装部(连接部)31、32,用于向作为承载齿轮传动电动机1的装置的电动机设备侧安装。
在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电动机部4包括:圆筒状的定子40、在定子40内侧设有转子磁体44的转子46、以及可旋转地支撑该转子46的转子支撑轴48。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1利用多个铆接部分12固定到板构件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
在定子40的反输出侧端面上利用点焊等方法固定有转子支撑轴支撑板42,转子支撑轴48的反输出侧端部通过嵌合到转子支撑轴支撑板42的通孔中而得以保持。另外,电动机部4的侧面及反输出侧端面用由金属制薄板形成的电动机盖43进行覆盖,在位于转子支撑轴支撑板42的反输出侧的电动机盖43的底面部抵接有转子支撑轴48的反输出侧端部。
与此相对,在定子40的输出侧,在由板构件2和壳构件3形成的空间中构成有齿轮传动部13。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板构件2上形成有中途具有弯曲部分并向输出侧突出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与板构件2上的电动机部4的固定部分21相对。在此,在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有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输出侧)予以保持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另外,转子46作为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齿47的带齿轮转子形成。
输出轴9一直插入到末尾齿轮6上沿电动机轴线方向贯穿的带台阶的通孔60的中途位置,可与末尾齿轮6一体地旋转。即,通孔60的供输出轴9插入的部分(嵌合孔7)的截面大致形成为正六边形,另一方面,输出轴9的截面也大致为正六边形。
但是,在本形态中,输出轴9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正六边形,与此对应,嵌合孔7的角部71在夹着角部71的两侧部分72的假想延长线相交的位置的外侧沿着棱线凹陷。因此,可以容易地将输出轴9嵌合到嵌合孔7中。另外,由于作用力不会集中于角部71,故可以防止输出轴9出现变形或破损。另外,也无需费工夫对角部71实施切削加工。这种结构可应用于输出轴9及嵌合孔7具有在至少一处具有角部的截面形状、例如多边形、D字形、十字形等截面形状的情况,除了嵌合孔7的角部分在夹着角部的两侧部分的假想延长线相交的位置的外侧凹陷的结构外,与此相反,也可以采用输出轴9的角部在夹着该角部的两侧部分的假想延长线相交的位置的内侧凹陷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转子46和末尾齿轮6利用由包括一号齿轮51及二号齿轮52的齿轮组5形成的减速齿轮机构机械式连接。一号齿轮51包括:与从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的间隙露出的转子46的外齿47啮合的大径外齿齿轮、以及在该大径外齿齿轮的输出侧形成的小径外齿齿轮,且被第一齿轮支撑轴81可旋转地支撑着。二号齿轮52包括:与一号齿轮51的小径外齿齿轮啮合的大径外齿齿轮、以及在该大径外齿齿轮的输出侧形成的小径外齿齿轮,且被第二齿轮支撑轴82可旋转地支撑着。另外,二号齿轮52的小径外齿齿轮与末尾齿轮6的外齿啮合。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齿轮传动部13包括:转子46的外齿47、齿轮组5及末尾齿轮6。
在此,一号齿轮51及二号齿轮52的齿轮支撑轴81、82各自的反输出侧端部分别保持在板构件2上形成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中。即,在板构件2的与定子40大致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对一号齿轮51的齿轮支撑轴81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在板构件2的侧方形成有对二号齿轮52的齿轮支撑轴82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2。
另外,一号齿轮51及二号齿轮52的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分别保持在壳构件3上形成的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中。
末尾齿轮6自身的两端部构成为转轴61、62,反输出侧的转轴62被在板构件2上形成的转轴支撑孔262可旋转地支撑着,输出侧的转轴61被在壳构件3上形成的转轴支撑孔362可旋转地支撑着。
这样,转子46的外齿47、齿轮组5及末尾齿轮6大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在此,转子46的外齿47与一号齿轮51的啮合部分、一号齿轮51与二号齿轮52的啮合部分、以及二号齿轮52与末尾齿轮6的啮合部分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从板构件2观察时的高度位置)各不相同,但两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形成在板构件2上的大致同一高度位置处,两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形成在壳构件3上的大致同一高度位置处。
板构件2由树脂成形品形成,转轴支撑孔262、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及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在用树脂成形板构件2时同时形成。另外,壳构件3也由树脂成形品形成,转轴支撑孔362及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在用树脂成形壳构件3时同时形成。因此,板构件2上的转轴支撑孔262、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及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高,壳构件3上的转轴支撑孔362及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
(本形态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电动机部4的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1固定在板构件2上,在板构件2上延伸设置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定子40的固定部分21相对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板构件2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输出侧)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并在板构件2上形成对齿轮51、52的各齿轮支撑轴81、82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以及对末尾齿轮6的反输出侧的转轴62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262。由此,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转子支撑轴48及齿轮支撑轴81、82中任一支撑轴的一侧端部,且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末尾齿轮6的反输出侧的转轴62,因此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输出轴9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在形成板构件2时,通过提高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及转轴支撑孔26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可使支撑轴48、81、82及转子62的相互位置关系不直接受到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的影响等,从而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即,由于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末尾齿轮6的相互位置关系,故即使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稍低,支撑轴48、81、82及转轴62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由此,可以提高齿轮相互间的中心位置精度,从而提高齿轮传动电动机1的品质。
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在壳构件3上形成有分别对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故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全部由壳构件3保持位置。由此,壳构件3上的齿轮支撑轴81、8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另外,由于在壳构件3上还形成有对末尾齿轮6的输出侧的转轴61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362,故齿轮支撑轴81、82及转轴61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
另外,在本形态中,在板构件2侧承载电动机部4,而在壳构件3上形成与电动机设备侧连接的连接部31,故具有在电动机部4产生的振动不易通过壳构件3传给电动机设备的优点。
如上所述,在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在板构件2上固定电动机部4,在固定在该板构件2上、且形成有分别对多个齿轮51、52的各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的壳构件3上形成安装到装置侧的安装部31、32。即,电动机部4和壳构件3分别固定在板构件2上,且不直接接触。因此,来自电动机部4的振动不会直接传给壳构件3,而是先传给板构件2,再通过该板构件2间接地传给壳构件3,故来自电动机部4的振动不易传给装置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装置产生噪音。
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板构件2由树脂形成,故来自电动机部4的振动可由树脂制板构件2缓冲,从而更不易传给装置侧,可以抑制装置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本形态中,在壳构件3上形成有分别对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故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由壳构件3保持位置。由此,壳构件3上的齿轮支撑轴81、8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另外,在壳构件3上还形成有对末尾齿轮6的输出侧的转轴61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362,故齿轮支撑轴81、82及转轴61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
另外,在本形态中,电动机部4的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1固定在板构件2上,在板构件2上延伸设置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定子40的固定部分21相对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板构件2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并在板构件2上形成对齿轮51、52的各齿轮支撑轴81、82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以及对末尾齿轮6的反输出侧的转轴62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262。
由此,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转子支撑轴48及齿轮支撑轴81、82中任一支撑轴的一侧端部,且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末尾齿轮6的反输出侧的转轴62,故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输出轴9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在形成板构件2时,通过提高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及转轴支撑孔26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可使支撑轴48、81、82及转轴62的相互位置关系不直接受到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的影响等,从而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即,由于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末尾齿轮6的相互位置关系,故即使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稍低,支撑轴48、81、82及转轴62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由此,可以提高齿轮相互间的中心位置精度,从而提高齿轮传动电动机1的品质。
[实施形态2]
(整体结构)
图3(a)、图3(b)、图3(c)分别是从输出侧看到的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俯视图、侧视图、以及从反输出侧看到的仰视图。图4(a)、图4(b)分别是图3所示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横剖视图、以及将其齿轮组等展开表示的说明图。另外,由于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的基本结构与实施形态1相同,故发挥相同功能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3(a)、图3(b)、图3(c)及图4(a)、图4(b)所示,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也与实施形态1相同,是将电动机部4输出的旋转从突出于箱体10的输出轴9输出的电动机。箱体10包括:板构件2、以及与该板构件2相对的壳构件3,在板构件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固定有底板49。底板49及板构件2在相对的两个角部分利用螺栓15进行连接,板构件2和壳构件3通过将从壳构件3的外周缘向板构件2侧突出的钩部38卡合到在板构件2的侧面上形成的卡合突起28上来进行固定。在壳构件3上形成有安装部(连接部)31、32,用于安装到作为承载齿轮传动电动机1的装置的电动机设备侧。另外,从箱体10向外引出有导线19。
在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电动机部4包括:圆筒状的定子40、在定子40内侧设有转子磁体44的转子46、以及可旋转地支撑该转子46的转子支撑轴48。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1通过底板49固定在板构件2的反输出侧的面上。
在定子40的反输出侧端面上利用点焊等方法固定有电动机盖451,另一方面,在转子支撑轴48的反输出侧端部的周围配置有压入转子46内的具有弹性的筒状构件452。另外,压入转子46内的筒状构件452在施力状态下抵接在转子支撑轴48的反输出侧端部上,以抑制转子46的振动。另外,在电动机盖451上形成的孔453中嵌合有转子支撑轴48的反输出侧端部。
与此相对,在定子40的输出侧,在由板构件2和壳构件3形成的空间中构成有齿轮传动部13。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板构件2上形成有中途具有弯曲部分并向输出侧突出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与板构件2上的电动机部4的固定部分21相对。在此,在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有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输出侧)予以保持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另外,转子46作为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齿47的带齿轮转子形成。
在输出轴9自身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末尾齿轮6,转子46和末尾齿轮6利用由包括一号齿轮51及二号齿轮52的齿轮组5形成的减速齿轮机构机械式连接。一号齿轮51包括:与从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的间隙露出的转子46的外齿47啮合的大径外齿齿轮、以及在该大径外齿齿轮的输出侧形成的小径外齿齿轮,被第一齿轮支撑轴81可旋转地支撑着。二号齿轮52包括:与一号齿轮51的小径外齿齿轮啮合的大径外齿齿轮、以及在该大径外齿齿轮的输出侧形成的小径外齿齿轮,被第二齿轮支撑轴82可旋转地支撑着。另外,二号齿轮52的小径外齿齿轮与末尾齿轮6的外齿啮合。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齿轮传动部13包括:转子46的外齿47、齿轮组5及末尾齿轮6。
在这种结构的齿轮组5中,一号齿轮51及二号齿轮52的齿轮支撑轴81、82各自的反输出侧端部分别保持在板构件2上形成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中。即,在板构件2的与定子40大致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对一号齿轮51的齿轮支撑轴81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在板构件2的侧方形成有对二号齿轮52的齿轮支撑轴82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2。
另外,一号齿轮51及二号齿轮52的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分别保持在壳构件3上形成的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中。
另外,输出轴9自身成为转轴,从反输出侧端部突出的轴部92由在板构件2上形成的转轴支撑孔292可旋转地支撑着,输出轴9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由在壳构件3上形成的转轴支撑孔390可旋转地支撑着。
在这种结构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由图4(b)可知,转子46的外齿47与一号齿轮51的啮合部分、一号齿轮51与二号齿轮52的啮合部分、以及二号齿轮52与末尾齿轮6的啮合部分在电动机轴线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与此相应,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形成在板构件2上的不同高度位置。即,在本形态中,如果对转子46的外齿47与一号齿轮51的啮合部分、一号齿轮51与二号齿轮52的啮合部分、以及二号齿轮52与末尾齿轮6的啮合部分进行比较,则从板构件2观察时的高度位置从电动机部4向末尾齿轮6相对于板构件2位于更向输出侧的部位(更高的部位),与此相应,在本形态中,两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从电动机部4向末尾齿轮6形成在板构件2上的更向输出侧的部位(更高的部位)。另外,由图4(a)可知,两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沿周向配置在板构件2的中心位置的周围,电动机部4、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及末尾齿轮6以漩涡状堆积在板构件2的中心位置上。
在此,板构件2由树脂成形品形成,转轴支撑孔292、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及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在用树脂成形板构件2时同时形成。另外,壳构件3也由树脂成形品形成,转轴支撑孔390及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在用树脂成形壳构件3时同时形成。因此,板构件2上的转轴支撑孔292、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及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高,壳构件3上的转轴支撑孔390及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
(本形态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与实施形态1相同,电动机部4的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1固定在板构件2上,在板构件2上延伸设置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定子40的固定部分21相对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板构件2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输出侧)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并在板构件2上形成对齿轮51、52的各齿轮支撑轴81、82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以及对输出轴9的反输出侧的轴部92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292。由此,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转子支撑轴48及齿轮支撑轴81、82中任一支撑轴的一侧端部,且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输出轴9的反输出侧的轴部92,因此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输出轴9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在形成板构件2时,通过提高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及转轴支撑孔29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可使支撑轴48、81、82及轴部92的相互位置关系不直接受到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的影响等,从而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即,由于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输出轴9的相互位置关系,故即使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稍低,支撑轴48、81、82及轴部92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由此,可以提高齿轮相互间的中心位置精度,从而提高齿轮传动电动机1的品质。
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在壳构件3上形成有分别对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故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全部由壳构件3保持位置。由此,壳构件3上的齿轮支撑轴81、8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另外,由于在壳构件3上还形成有支撑输出轴9的转轴支撑孔390,故齿轮支撑轴81、82及输出轴9相互间的位置精度高。
另外,在本形态中,根据转子46的外齿47与一号齿轮51的啮合部分、一号齿轮51与二号齿轮52的啮合部分、以及二号齿轮52与末尾齿轮6的啮合部分的高度位置,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形成在板构件2上的不同高度位置,电动机部4、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及末尾齿轮6形成为以漩涡状堆积在板构件2的中心位置上。因此,可以在板构件2上支撑全部的齿轮支撑轴81、82的反输出侧端部,无需利用保持板等其它构件支撑齿轮支撑轴,故齿轮支撑轴81、82相互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另外,由于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形成为在板构件2的中心位置的周围高度位置螺旋状地变化,故电动机部4、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及末尾齿轮6形成为以漩涡状堆积在板构件2的中心位置上。因此,可以立体地配置电动机部4及齿轮组5,从而可以缩小电动机部4及齿轮组5所占的平面尺寸。
如上所述,在本形态的齿轮传动电动机1中,在板构件2上固定电动机部4,在固定在该板构件2上、且形成有分别对多个齿轮51、52的各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的壳构件3上形成安装到装置侧的安装部31、32。即,电动机部4和壳构件3分别固定在板构件2上,且不直接接触。因此,来自电动机部4的振动不会直接传给壳构件3,而是先传给板构件2,再通过该板构件2间接地传给壳构件3,故来自电动机部4的振动不易传给装置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装置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板构件2由树脂形成,故来自电动机部4的振动可由树脂制板构件2缓冲,从而更不易传给装置侧,可以抑制来自装置的噪音。
另外,在本形态中,在壳构件3上形成有分别对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故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全部由壳构件3保持位置。由此,壳构件3上的齿轮支撑轴81、8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也高。另外,在壳构件3上还形成有对末尾齿轮6的输出侧的转轴(输出轴9)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390,故齿轮支撑轴81、82及转轴(输出轴9)相互间的位置精度高。
另外,在本形态中,电动机部4的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1固定在板构件2上,在板构件2上延伸设置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定子40的固定部分21相对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板构件2的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并在板构件2上形成对齿轮51、52的各齿轮支撑轴81、82的反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以及对末尾齿轮6的反输出侧的轴部92进行支撑的转轴支撑孔292。
由此,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转子支撑轴48及齿轮支撑轴81、82中任一支撑轴的一侧端部,且可以在板构件2上保持末尾齿轮6的反输出侧的轴部92,故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输出轴9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在形成板构件2时,通过提高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及转轴支撑孔262相互间的位置精度,可使支撑轴48、81、82及轴部92的相互位置关系不直接受到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的影响等,从而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即,由于可以在板构件2上规定电动机部4、转子46、齿轮组5及末尾齿轮6的相互位置关系,故即使板构件2和壳构件3的位置精度稍低,支撑轴48、81、82及轴部92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精度。由此,可以提高齿轮相互间的中心位置精度,从而提高齿轮传动电动机1的品质。
[其它实施形态]
在上述形态中,板构件2及壳构件3都由树脂成形品形成,故在用树脂成形板构件2和壳构件3时同时形成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及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等,但在板构件2或壳构件3由金属板形成时,也可以通过对该金属板进行深冲加工来同时形成支撑轴保持孔等。
另外,在实施形态2中,采用了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在从电动机部4向末尾齿轮6、且从板构件2观察时形成在从反输出侧向输出侧变高的位置上的结构,但也可根据转子46的外齿47与一号齿轮51的啮合部分、一号齿轮51与二号齿轮52的啮合部分、以及二号齿轮52与末尾齿轮6的啮合部分的位置,采用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在从电动机部4向末尾齿轮6、且从板构件2观察时形成在从输出侧向反输出侧变低的位置上的结构。
另外,上述形态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变形实施。例如,在上述形态中,板构件2由树脂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树脂,也可以由硬质橡胶、各种金属等形成。
另外,在上述形态中,在壳构件3上形成分别对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但对齿轮支撑轴81、82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构件也可以与壳构件3分开独立地形成,再固定到壳构件3上。
另外,在上述形态中,板构件2及壳构件3都由树脂成形品形成,故在用树脂成形板构件2和壳构件3时同时形成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第二支撑轴保持孔251、252及第三支撑轴保持孔351、352等,但在板构件2或壳构件3由金属板形成时,也可以通过对该金属板进行深冲加工来同时形成支撑轴保持孔等。
另外,在上述形态中,在板构件2上延伸设置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定子40的固定部分21相对的位置,在转子支撑轴轴承部24上形成对转子支撑轴48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248,转子46可旋转地被支撑着,但也可以在板构件2上设置通过支承转子46自身形成的被支承面而可旋转地支撑转子46的轴承部。

Claims (11)

1.一种齿轮传动电动机,包括:转子由转子支撑轴可旋转地支撑的电动机部、输出轴、以及将在所述转子上形成的齿轮的旋转传给在所述输出轴上形成的末尾齿轮的齿轮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动机部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在令从所述转子向所述齿轮组输出旋转的一侧为输出侧、另一侧为反输出侧时,
该齿轮传动电动机包括对所述电动机部的定子的输出侧端面进行固定的板构件,
在该板构件上形成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所述转子支撑轴轴承部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所述定子的固定部分相对的位置、且具有对所述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予以保持的第一支撑轴保持孔,而且,在该板构件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分别对多个齿轮支撑轴的反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该多个齿轮支撑轴分别可旋转地支撑着构成所述齿轮组的多个齿轮,并且
所述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对所述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板构件在输出侧安装有壳构件,在该壳构件与所述板构件之间区划形成有配置所述齿轮组的空间,
在该壳构件上形成有分别对所述多个齿轮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第三支撑轴保持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所述板构件上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互不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从所述电动机部向所述末尾齿轮、且从所述板构件观察时形成在从反输出侧向输出侧变高的位置上、或从反输出侧向输出侧变低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轴保持孔从所述电动机部向所述末尾齿轮以规定位置为中心排列在周向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构件由树脂成形品形成,
所述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及所述第二支撑轴保持孔在用树脂成形所述板构件时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构件由金属板形成,
所述第一支撑轴保持孔及所述第二支撑轴保持孔通过对所述金属板进行深冲加工来形成。
8.一种齿轮传动电动机,包括:具有转子及定子的电动机部、输出轴、以及将形成在所述转子上的齿轮的旋转传给所述输出轴的齿轮组,其特征在于,
包括:板构件,固定有所述电动机部,且形成有分别对多个齿轮支撑轴予以保持的多个支撑轴保持孔,该多个齿轮支撑轴分别可旋转地支撑着构成所述齿轮组的多个齿轮;壳构件,固定在所述板构件上,且在与该板构件之间区划形成有配置所述多个齿轮的空间;以及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壳构件向装置侧安装,并且
在所述壳构件上形成有分别对所述多个齿轮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多个支撑轴保持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构件由树脂形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构件的电动机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固定有所述定子的输出侧端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构件上形成有转子支撑轴轴承部,该转子支撑轴轴承部一直延伸到在输出侧与所述定子的固定部分相对的位置,且形成有对可旋转地支撑着所述转子的转子支撑轴的输出侧端部予以保持的支撑轴保持孔。
CN2006101598573A 2005-10-27 2006-10-27 齿轮传动电动机 Active CN19562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12631 2005-10-27
JP2005312631 2005-10-27
JP2005312631 2005-10-27
JP2005-315531 2005-10-31
JP2005315531 2005-10-31
JP2005315531 2005-10-31
JP2006285898 2006-10-20
JP2006285697 2006-10-20
JP2006-285898 2006-10-20
JP2006-285697 2006-10-20
JP2006285697A JP4937692B2 (ja) 2005-10-27 2006-10-20 ギヤードモータ
JP2006285898A JP4932425B2 (ja) 2005-10-31 2006-10-20 ギヤード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6297A CN1956297A (zh) 2007-05-02
CN1956297B true CN1956297B (zh) 2010-11-03

Family

ID=38271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598573A Active CN1956297B (zh) 2005-10-27 2006-10-27 齿轮传动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190322B1 (zh)
CN (1) CN195629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29A (zh) * 1995-10-06 1997-06-1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摩擦机构和装有摩擦机构的小型电动机
CN2459814Y (zh) * 2000-12-20 2001-11-14 苏州工业园区和鑫特种电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高转矩永磁齿轮减速电动机
CN1328375A (zh) * 2000-06-07 2001-12-26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齿轮传动电动机
CN1384585A (zh) * 2001-05-01 2002-12-1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带齿轮的电动机
CN1495987A (zh) * 2002-09-09 2004-05-12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齿轮传动电动机
EP1562275A1 (de) * 2004-02-04 2005-08-10 Beatrix Dipl.-Ing. Gross Motor mit Planetengetrieb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30447A (ja) 1983-06-09 1984-12-25 Nakagawa Denka Sangyo Kk ギヤ−ドモ−タの製造方法
US6431026B1 (en) 1995-06-25 2002-08-13 Itt Man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Mechanism housing
JP3301708B2 (ja) 1997-01-07 2002-07-15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モータ装置
JPH11332176A (ja) 1998-05-12 1999-11-30 Tokyo Parts Ind Co Ltd ギヤー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29A (zh) * 1995-10-06 1997-06-1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摩擦机构和装有摩擦机构的小型电动机
CN1328375A (zh) * 2000-06-07 2001-12-26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齿轮传动电动机
CN2459814Y (zh) * 2000-12-20 2001-11-14 苏州工业园区和鑫特种电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高转矩永磁齿轮减速电动机
CN1384585A (zh) * 2001-05-01 2002-12-1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带齿轮的电动机
CN1495987A (zh) * 2002-09-09 2004-05-12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齿轮传动电动机
EP1562275A1 (de) * 2004-02-04 2005-08-10 Beatrix Dipl.-Ing. Gross Motor mit Planetengetrieb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2-290332A 1987.12.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6297A (zh) 2007-05-02
KR101190322B1 (ko) 2012-10-11
KR20070045933A (ko) 2007-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7626B2 (en) Brushless motor
US10465767B2 (en) Actuator
JPH0946969A (ja) 電動機ユニット
JP2017032032A (ja) モータ装置
US8430781B2 (en) Gear lash control member for a differential gear set an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gear lash
JP2017214947A (ja) 歯車減速機
CN1956297B (zh) 齿轮传动电动机
JP2017002749A (ja) 電動ポンプ
CN104852501A (zh) 驱动装置的壳体结构
JP2008045740A (ja) ギヤードモータ
KR20070045815A (ko) 감속기능을 갖는 동력전달장치
CN213243691U (zh) 马达机械装置
JP5089117B2 (ja) ギアードモータ
KR20100073508A (ko) 하이브리드 건설기계의 동력전달장치
JP2011219185A (ja) モータ、モータ内蔵ローラおよびローラコンベア装置
TW200823125A (en) Gea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5141233B2 (ja) 駆動装置
KR20100023217A (ko) 휠 직접 구동 장치
JP7355544B2 (ja) ギヤドモータ
JP2004168211A (ja) 電気式車輪駆動装置
JP2009520533A5 (zh)
KR101775164B1 (ko) 전기 자전거 모터 변속기
CN213270948U (zh) 齿轮马达
KR101870441B1 (ko) 전기 자전거 모터 변속기의 위성기어모듈
CN109891717A (zh) 罩的固定结构以及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IDEC SANKYO (ZHEJIANG) Corp.

Assignor: NIDEC SANKYO Corp.

Contract record no.: 2011990000874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variable speed gearmoto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Open date: 20070502

Record date: 20110907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905

Address after: Ruy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Ruyuan County,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NIDEC SANKYO Corp.

Patentee after: Nippon electric three HS Electronics (Shaoguan) Co.,Ltd.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NIDEC SANKYO Corp.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uy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Ruyuan County,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EDECO Instruments (Shaoguan) Co.,Ltd.

Patentee after: NIDEC SANKYO Corp.

Address before: Ruy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Ruyuan County,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ppon electric three HS Electronics (Shaoguan) Co.,Ltd.

Patentee before: NIDEC SANKYO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