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2387A - 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2387A
CN1942387A CN200580011971.5A CN200580011971A CN1942387A CN 1942387 A CN1942387 A CN 1942387A CN 200580011971 A CN200580011971 A CN 200580011971A CN 1942387 A CN1942387 A CN 1942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chine room
elevator
winch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119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2387B (zh
Inventor
小口诚
田中和宏
武田泰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2815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884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5/00710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5097656A1/ja
Publication of CN1942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2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42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23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将收容绝缘变压器(103)的变压器箱(115)的上端通过安装板(123)和螺栓构件(124)安装到框体构件(119a)上,处于比上端部的下侧的中间部分和下端部悬吊在空余空间(119d)内的状态。由此,能够使确保预定的维修保养空间的尺寸缩小到必要的最小尺寸,能够使机械室的面积比以往小。

Description

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梯的机械室中配置用于使卷扬机(升降装置)动作的设备的结构,详细为涉及有效地利用机械室内部的空间以实现机械室小型化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几乎所有的电梯都具备机械室。但是最近,从有效地利用建筑物内的空间的观点出发,低速度、小容量的电梯中不需要机械室的无机房型电梯已成为主流。
而高速度、大容量的电梯依然使用具备机械室的设置了机械室型的电梯。该机械室为在建筑物的最上层设置的电梯部件的专用设置空间,内部设置有卷扬机和控制盘等,有例如日本国的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8-175776号公报或特开2001-58778号公报。
图1为以往的设置了机械室型的电梯的结构图。从主电源101输出的交流电通过电源断路器102向绝缘变压器103的1次侧输入,从绝缘变压器103的2次侧输出的交流电通过高频抑制滤波器104向变频器105输入。在该交流电被变频器105变换成直流并被电容器106滤波后,再次被逆变器107变换成交流输出给卷扬机109。这些变频器105和逆变器107由控制器108控制。
主钢丝绳110卷绕在卷扬机109上,该主钢丝绳11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安装有载客轿厢(有时也称为“轿厢”)111和配重112。并且,在载客轿厢111的底部与配重112的底部之间通过补偿轮113连接有补偿绳114。
上述卷扬机109设置在电梯的机械室内。并且,绝缘变压器103和高频抑制滤波器104安装在与控制盘116一起设置在电梯机械室内的变压器箱115内。并且,由变频器105、电容器106和逆变器107构成的功率变换装置129也与控制器108一起安装在设置于电梯机械室内的控制盘116中。
图2为表示图1的电梯的机械室内部的设备配置结构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由壁117形成机械室118,在室内的大致中央设置安装在底座(也称“支持梁”,尤其是设置卷扬机109的梁也称“卷扬机梁(曳引机承重梁)”)119上的卷扬机109。该卷扬机109由电动机109a、卷绕有主钢丝绳110的主绳轮(也称“驱动轮”)109b和从动轮(也称复绕轮)109c构成。
并且,在壁117的一部分上设置有门120,在该门120的附近设置有配电箱121、控制盘116、操作盘122和变压器箱115。配电箱121中安装有电源断路器102,控制盘116中安装有变频器105、电容器106、逆变器107和控制器108,操作盘122中安装有实现各种功能(例如停电时着地功能、群管理功能等)的操作设备,变压器箱115中安装有绝缘变压器103和高频抑制滤波器104。
并且,通过使底座119周围的尺寸L1、L2、L3在预定值(例如500mm)以上,确保在机械室118内进行维修保养作业的操作员的维修保养空间,这是日本国相关法规的预定。
但是,在图2所示的机械室118内的设备配置结构中,变压器箱115与控制盘116分开设置、绝缘变压器103安装在该变压器箱115是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绝缘变压器103的重量和体积非常大(例如300kg左右),要想将它装入控制盘116内的话,则构成控制盘116的部件也要求非常高的强度和大的体积,因此整个体积变得庞大。
第二,绝缘变压器103作为主电路的电源,不仅容量和体积大,而且连接电缆的直径也很粗,因此如果将绝缘变压器103装入控制盘116内,绝缘变压器103及其布线材料要占整个盘的三分之一以上的空间。因此,在操作功能多种多样的指令型电梯系统中,控制盘116内必须追加的电路及操作设备也增多,减小了绝缘变压器103的有效空间。
第三,在欲将绝缘变压器103配设在控制盘116内的情况下,从强度和抗震性观点出发,其配设位置在控制盘116的下部,因此连接电缆的引出位置也在控制盘116的下部。但是,同时也从控制盘116的下部引出连接在电梯的载客轿厢或门厅之间的各种控制信号线,在该控制信号线中流过的信号有可能受连接电缆的影响而引起误动作。
基于以上原因,采用绝缘变压器103装入与控制盘116分开被设置的变压器箱115内的结构,因此不得不使尺寸L1、L2、L3中的某一个尺寸(在图2所示的例中为L2)过大,难以缩小机械室整体的面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日本国相关法规预定的维修保养空间并能缩小整个机械室的面积、能够满足推进建筑物内空间的有效利用这一现代要求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的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采用如下结构:
电梯具备电梯机械室,所述电梯机械室设置了安装在底座上、驱动载客轿厢升降的卷扬机,收容有控制该卷扬机的功率变换装置的控制盘,从主电源给该功率变换装置进行电源的供给的绝缘变压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变压器安装在安装有上述卷扬机的底座的空余空间。
而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采用如下结构:
具备在电梯的机械室内支持使载客轿厢升降的卷扬机的底座,用于使该卷扬机动作的设备以及使该设备从上述底座上垂而将上述设备卡止到上述底座上的卡止部;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设备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内部空间中上述底座的下面或侧面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以往的机械室设置型电梯(系统)的结构图
图2表示图1所示的电梯(系统)的机械室内部的设备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即变压器箱115安装在底座119上的结构的说明图,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主视图
图4采用了图3所示的变压器箱115的安装结构的本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结构图
图5表示上述第1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机械室内部的设备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机械室内部的设备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即变压器箱115安装在底座119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8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结构图
图9表示上述第4实施例的变压器箱115安装在底座119上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0示意地表示适用了第5实施例的配置结构的电梯的侧视图
图11放大表示图10所示的卷扬机的部分的主视图
图12表示图11所示的卷扬机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3表示第5实施例的配置结构中的控制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剖切的主视图
图14表示图13所示的控制设备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15示意地表示第6实施例的配置结构中的控制设备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控制设备的俯视图
图17表示第7实施例的配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8表示第7实施例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19是适用第8实施例的配置结构的卷扬机的俯视图
图20是适用第8实施例的配置结构的卷扬机的主要部分的剖切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即变压器箱115安装在底座119上的结构的说明图,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主视图。底座119由上侧框体构件119a、下侧框体构件119b和支柱119c构成,上侧框体构件119a与下侧框体构件119b之间形成空余空间119d。收容有绝缘变压器103的变压器箱115的上端通过安装板123和螺栓124安装在上侧框体构件119a上,而形成上端部的下侧的中间部以及下端部处于吊在空余空间119d中的状态。
图4为采用了图3A和图3B所示的变压器箱115的安装结构的本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结构图。图4与图1的不同点在于,高频抑制滤波器104不是配设在变压器箱115内,而是配设在控制盘116内。这样一来,通过将高频抑制滤波器104配设在控制盘116内,能够将变压器箱115减小到易于安装到空余空间119d内的程度。
图5为表示本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机械室内部的设备配置结构的俯视图。图5与图2的不同点在于,装有绝缘变压器103的变压器箱115不是安装在与操作盘122相邻的地方,而是安装在底座119上,并且因此而缩小尺寸L2。这样一来,通过采用将装有绝缘变压器103的变压器箱115配置到底座119所具有的空余空间119d中的结构,能够使确保预定的维修保养空间的尺寸L1、L2、L3中的某一个为必要的最小的尺寸,能够使机械室118的面积比以往小。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是如图3B所示那样,将变压器箱115安装载上侧框体构件119a中的例子,但只要不从图3A所示状态的底座119的投影面积的空间突出,就可以将变压器箱115安装在底座119的任意位置。例如,在图3B中,可以在将变压器箱115的底面部安放在上侧框体构件119a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固定于此,也可以在将变压器箱115的底面部安放在下侧框体构件119b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固定于此。
(第2实施例)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机械室内部的设备配置结构的俯视图。图6与图5的不同点在于,绝缘变压器103的1次侧与配电箱121内的电源断路器102(主电源侧)用第1电缆部件125连接,并且绝缘变压器103的2次侧与控制盘116内的高频抑制滤波器104(功率变换装置侧)用第2电缆部件126连接(但是,这些电缆部件125、126在图5中只是省略了表示,实际上当然会被使用),而且在这些电缆部件125、126上使用了屏蔽材料127。
安装在控制盘116内的功率变换装置129为高频发生器,高频等引起的干扰信号会影响到周围。另一方面由于安装有绝缘变压器103的变压器箱115配置的地方为底座119,因此电缆部件125、126为并排铺设或者一起扎成束的结构。因此,在功率变换装置129上产生的干扰信号有可能从第2电缆部件126侧感应到第1电缆部件125而传播至主电源101,进而有可能从主电源101给大厦内的其他设备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由于屏蔽材料127阻挡了从第2电缆部件126到第1电缆部件125的干扰信号的感应,因此能够防止功率变换装置129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主电源1而给其他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屏蔽材料127为用金属管形成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电缆部件125、126本身使用屏蔽线的结构。
(实施例3)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即变压器箱115安装在底座119上的结构的主视图。图7与图3的不同点在于,装有电源断路器102的配电箱121安装在构成底座119的上侧框体构件119a的上面。
第1和第2实施例如图5及图6所示将配电箱121配设在与控制盘116相邻的位置上。但是,由于该位置远离卷扬机109,因此在操作员维修保养卷扬机109的作业过程中产生异常需要立即切断电源的情况下,相应地切断电源需要花费多余的时间。
因此,该第3实施例像上述那样将配电箱121安装到底座119上,使操作员在维修保养作业中能够迅速地切断电源,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并且,图5及图6的结构将配电箱121设置在与控制盘116相邻的位置,相应地使狭窄的机械室更加狭窄。尤其是开动多个载客轿厢的电梯(系统)由于需要与运行的载客轿厢的个数相等地配电箱121的个数,因此绝不能忽视配电箱121占据的空间。但是图7的结构由于将配电箱121安装到上侧框体构件119a的上面,因此平面空间与未安装配电箱121时一样,可以使平面空间更宽。
(第4实施例)
图8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电梯(系统)的结构图,图9为表示该第4实施例的变压器箱115安装在底座119上的结构的主视图。图8和图9与图4和图7的不同点仅在于附加了通电指示灯L128。
如从图8的结构能够明白的那样,只要电源断路器102不断开,从主电源101输出的电压就施加到绝缘变压器103的1次侧上。因此,如果操作员在维修保养作业中将电源断路器102接通状态误认为断开状态,则有徒手接触到绝缘变压器103的端子而造成触电事故的危险。但是,本实施例由于操作员能够通过通电指示灯L128一目了然地确认电源断路器102的通、断状态,因此能够将触电事故防范于未然,能够提高安全性。并且,由于该通电指示灯L128如图9所示,与配电箱121一样安装到上侧框体构件119a的上面,因此不会因追加通电指示灯L128而扩大平面空间。
但是,已经叙述过的各实施例由于采用将变压器箱115或配电箱121安装到底座119上的结构,因此能够获得容易进行现场搬入作业或组装作业这样的优点。即,由于以往采用如图2所示那样将变压器箱115和配电箱121设置在离开底座119的位置上的结构,因此它们与底座119、卷扬机109一样单独用吊车吊到机械室并单独进行安装作业。因此用吊车进行吊装的次数多,安装作业所需的劳动力增大。
但上述实施例由于能够采用在电梯厂家出厂时将变压器箱115和配电箱121与卷扬机109一体地安装到底座119上的结构,因此能够用吊车一起起吊、搬送到机械室。因此,如果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的话,除了具有能够确保日本国相关法规预定的维修保养空间并且减小整个机械室的面积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能够减轻从工厂到现场的搬送作业、现场的安装/组装作业所需的费用或劳动力的效果。
(第5实施例)
在固定于升降通道201上方的机械室202的地面202a上的曳引机承重梁203上,分别设置有卷扬机204和复绕轮205。
卷绕在由卷扬机204驱动旋转的驱动轮(也称“主动轮”)206和复绕轮(也称“从动轮”)205上的主钢丝绳207的一端从驱动轮206上向载客轿厢208一侧垂下,而卷绕在载客轿厢一侧的轮209上,然后上升,将该端部固定在支持梁(也称为“底座”)210上的一个绳头夹板部211上。并且,主钢丝绳207的另一端从复绕轮205向平衡锤(也称“配重”)212一侧垂下而卷绕在平衡锤一侧的轮213上,然后上升,将该端部固定在支持梁210上的另一个绳头夹板214上。
控制卷扬机204动作的控制设备220配置在构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持梁210的前后一对梁构件210a、210b之间的间隙内,从支持梁210垂下地被配置。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将控制设备220的底板221装入由铝板等非磁性材料制作且上方开口的框体222的内部后,用螺栓224将铝板盖223安装到框体222上,而密闭收容到框体222的内部。
并且,在框体222的上端分别固定有由型钢形成的比框体22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合部件(卡合部)225、225。
而且,各结合部件225、22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上面能够分别安装吊起用的吊环螺栓226,并且其下面能够分别安装防振橡胶(防振部件)227。
由此,通过将吊车钢绳穿入各吊环螺栓226中来吊起控制设备220,将控制设备220下降到构成支持梁210的前后一对梁构件210a、210b之间的间隙内,能够像图11和图12所示的那样将控制设备220卡止在支持梁210上并下垂。
即,本第1实施例的电梯的机械室的设备配置结构为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将控制设备220配置在构成支持梁210的前后一对梁构件210a、210b之间的间隙内的结构。
由此,即使在卷扬机204的体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械室202内的空间中以往没有使用过的部分,能够将机械室202体积的增加限制在最小限度。并且,由于将安装有电子元器件的底板221密闭收容在非磁性材料制作的框体222的内部,因此不仅不会受伴随卷扬机204的动作产生的磁场或电场的变化的影响,而能够防止电气误动作,而且也能够提高防尘性和耐潮湿性。
并且,由于在支持梁210和卡合部件225、225之间安装有防振橡胶227,因此能够抑制伴随卷扬机204的动作产生的震动传递到底板221。
而且,如果预先将控制设备220安装到支持梁210上的话,则在设置电梯的工程中能够在将支持梁210和控制设备220结合成一体的状态下搬入机械室202中。
另外,通过不单使用构成支持梁210的前后一对梁构件,而且还使用构成曳引机承重梁203的前后一对梁构件203a、203b之间的空间,将大量的设备类部件收容在支持梁210和曳引机承重梁203的铅垂方向的投影面积内,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机械室202的内部空间。
(第6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第6实施例的电梯的机械室的设备配置结构。控制设备230的底板231由相对配置在框体232内部的左右一对导轨233、233引导其上下方向的插拔。
并且,在将底板231插入左右一对导轨233、233之间后,通过将销234插入底板231上的穿插孔231a和导轨233上的未图示的穿插孔中,能够将底板231保持在左右一对导轨233、233之间。
由此,即使像上述第5实施例那样,将控制设备230配置在支持梁210和曳引机承重梁203之间的间隙空间内,当从上方取下框体232的图中未表示的盖后取下销钉234,则能够准确地插拔控制设备230的底板231,能够容易地进行控制设备230的维修保养作业。
(第7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7和图18说明第7实施例的电梯的机械室的设备配置结构。构成曳引机承重梁203的前后一对梁构件203a、203b分别用钢材(例如工字钢或H型钢)制作,多个控制设备240配置在位于其纵壁203c左右的内部空间203d、203e内。
并且,截面形状为コ字形的第1卡止部件241、241固定在箱形控制设备240的上端。
而且,截面形状为コ字形的第2卡止部件242、242能够分别与第1卡止部件241、241可卡止地安装在梁构件203a的上壁203f的下面。
而且,在各卡止部件241、242之间分别安装有防振橡胶243。
当将控制设备240安装到梁构件203a的内部空间203d、203e内时,像图17中的箭头A所示的那样使控制设备240在梁构件203a的侧面沿前后方向移动,像图18所示那样卡止第1和第2卡止部件241、242,并且将防振橡胶243夹在它们之间,使控制设备240从梁构件203a的上壁203f垂下。
接着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栓防止第1卡止部件241从第2卡止部件242中脱落。
接着,依次将下一个控制设备240安装到梁构件203a的内部空间203d、203e内。
即,由于第7实施例的电梯的机械室的设备配置结构为将控制设备240装入形成曳引机承重梁203的钢材(例如工字钢或H型钢)的内部空间的结构,因此能够将大量的控制设备240收容到曳引机承重梁203的铅垂方向的投影面积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机械室202内部的空间。
并且,在用工字钢形成绳头夹板用支持梁210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控制设备240收容在支持梁210的内部空间内。
另外,在用C字型钢或弯曲板形成曳引机承重梁203和支持梁210的情况下,其内部空间也能够用于收容控制设备240。
(第8实施例)
最后参照图19和图20说明第8实施例的电梯的机械室的设备配置结构。用于使卷扬机204动作的控制设备250或电源装置的一部分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其上面固定有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棒状卡止部件251。
而卷扬机204的框体204a上设置有分别拧紧在卡止部件251上的两端面的用螺栓252的穿插孔。
在将控制设备250卡止到卷扬机204的框体204a上时,将控制设备250与驱动轮206相对地定位后,将螺栓252穿插到框体204a的螺栓穿插孔中,将卡止部件251安装在框体204a上。
由此,能够最靠近卷扬机204地配置控制设备250,因此最大限度地缩短连接控制设备250和卷扬机204的电气布线的长度。
并且,由于使用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卷扬机204的框体204a内部的空间配置控制设备250,因此能够将控制设备250收容到卷扬机204的铅垂方向的投影面积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机械室202内部的空间。
虽然以上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的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虽然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将控制设备220安装在构成支持梁210的左右一对梁构件210a、210b之间,但当然也可以将控制设备220固定在左右一对梁构件210a、210b的下面。
如果根据本发明,由于采用将绝缘变压器安装到安装卷扬机的底座的空余空间内的结构,因此能够削减以往所必需的绝缘变压器锁使用的机械室内的平面面积,能够在确保日本国相关法规预定的维修保养空间的同时减小机械室的整个面积。
而且,如果采用本发明,即使卷扬机或控制设备、电源装置等随着电梯的高速化和大容量化而体积变大,也能够通过有效利用机械室内部的空间而防止机械室大型化。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具有电梯机械室,所述电梯机械室设置有底座;安装在该底座上、驱动载客轿厢升降的卷扬机;收容有控制上述卷扬机的功率变换装置的控制盘;以及从主电源对上述功率变换装置提供电源的绝缘变压器;
将上述绝缘变压器安装在安装有上述卷扬机的底座的空余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连接上述绝缘变压器的1次侧与上述主电源一侧的第1电缆部件以及连接上述绝缘变压器的2次侧与上述功率变换装置侧的第2电缆部件使用屏蔽材料,防止上述功率变换装置产生的干扰通过第2电缆部件和第1电缆部件影响主电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将介于上述主电源与上述绝缘变压器之间的电源断路器安装在上述底座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将对向上述绝缘变压器的1次侧的通电状态进行显示的通电显示灯安装在上述底座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将介于上述主电源与上述绝缘变压器之间的电源断路器安装在上述底座上,并且将对向上述绝缘变压器的1次侧的通电状态进行显示的通电显示灯安装在上述底座上。
6.一种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具备机械室内的底座;安装在该底座上、使载客轿厢升降的卷扬机;为了使上述卷扬机动作而使用的设备;以及将上述设备从上述底座垂下地卡止到上述底座上的卡止部;
将上述设备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内部空间中上述底座的下方或侧方的空间内。
7.一种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具备在电梯的机械室内使载客轿厢升降的卷扬机;用于使上述卷扬机动作的设备;以及将上述设备卡止在上述卷扬机上的卡止部,以使上述设备从上述卷扬机垂下;
将上述设备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内部空间中上述卷扬机的下方或侧方的空间内。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还具备由于将上述设备密闭地收容在其内部的框体,并且上述卡止部被安装在上述框体的上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上述框体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还具备防振部,该防振部被安装在卡止上述卡止部的被卡止侧的部件与上述卡止部之间,防止振动从上述被卡止侧的部件传向上述卡止部。
CN200580011971.5A 2004-04-07 2005-04-06 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 Active CN1942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12846A JP4794134B2 (ja) 2004-04-07 2004-04-07 エレベータ機械室の機器配置構造
JP112846/2004 2004-04-07
JP2004281501A JP4688461B2 (ja) 2004-09-28 2004-09-28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81501/2004 2004-09-28
PCT/JP2005/007108 WO2005097656A1 (ja) 2004-04-07 2005-04-06 エレベータの機械室機器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2387A true CN1942387A (zh) 2007-04-04
CN1942387B CN1942387B (zh) 2013-05-29

Family

ID=35330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11971.5A Active CN1942387B (zh) 2004-04-07 2005-04-06 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94134B2 (zh)
CN (1) CN19423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142A (zh) * 2011-08-08 2014-09-03 奥的斯电梯公司 底板中的驱动件及电梯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4522B (zh) * 2019-05-22 2023-08-22 河南海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天梁曳引式施工升降机及其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7783A (ja) * 1983-12-27 1985-07-22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制御装置
JPH05235560A (ja) * 1992-02-25 1993-09-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カバー取り付け構造
JPH08175776A (ja) * 1994-12-26 1996-07-09 Toshiba Elevator Technos Kk エレベータの機械室
JP3263358B2 (ja) * 1998-03-13 2002-03-04 太陽鉄工株式会社 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のケージの位置調整装置
JP2000159453A (ja) * 1998-11-24 2000-06-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昇降路
JP2001058778A (ja) * 1999-08-18 2001-03-06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
JP2001310880A (ja) * 2000-04-27 2001-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盤
EP1327597B1 (en) * 2000-09-20 2009-04-2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or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142A (zh) * 2011-08-08 2014-09-03 奥的斯电梯公司 底板中的驱动件及电梯电子设备
CN104024142B (zh) * 2011-08-08 2016-10-12 奥的斯电梯公司 底板中的驱动件及电梯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2387B (zh) 2013-05-29
JP2005298080A (ja) 2005-10-27
JP4794134B2 (ja) 201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2261C (zh) 电梯
CN1285498C (zh) 电梯装置
CN1104370C (zh) 电梯装置
CN1178843C (zh) 电梯装置
CN1323921C (zh) 电梯装置
CN1187253C (zh) 电梯装置
CN1342595A (zh) 电梯装置
CN1124971C (zh) 电梯用控制装置
CN1183369A (zh) 卷绕机
CN1942387A (zh) 电梯的机械室设备配置结构
CN1302979C (zh) 电梯装置
CN1167598C (zh) 电梯装置
JP7004084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盤
CN1091742C (zh) 电梯装置
CN100345742C (zh) 电梯装置
CN1104369C (zh) 电梯
JP6329502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エレベータ
CN1110441C (zh) 有限速器的电梯
JP2001302120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4886C (zh) 油压升降机
JP650458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969909B (zh) 一种无机房的布置结构及方法
CN1761608A (zh) 电梯装置
CN104891312B (zh) 无机房电梯
WO2005097656A1 (ja) エレベータの機械室機器配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