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7942A - 枕头 - Google Patents

枕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7942A
CN1937942A CNA2005800098579A CN200580009857A CN1937942A CN 1937942 A CN1937942 A CN 1937942A CN A2005800098579 A CNA2005800098579 A CN A2005800098579A CN 200580009857 A CN200580009857 A CN 200580009857A CN 1937942 A CN1937942 A CN 1937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head mounting
type connecting
pillow
mount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98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山慎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ken Kougyo KK
Original Assignee
Iken Kou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ken Kougyo KK filed Critical Iken Kou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937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79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9/00Bed-covers; Counterpanes; Travelling rugs; Sleeping rugs; Sleeping bags; Pillows
    • A47G9/10Pillow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9/00Bed-covers; Counterpanes; Travelling rugs; Sleeping rugs; Sleeping bags; Pillows
    • A47G9/10Pillows
    • A47G9/1009Rigid frame con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9/00Bed-covers; Counterpanes; Travelling rugs; Sleeping rugs; Sleeping bags; Pillows
    • A47G9/10Pillows
    • A47G9/1081Pillows comprising a neck support, e.g. a neck roll
    • A47G9/109Pillows comprising a neck support, e.g. a neck roll adapted to lie on the side and in supine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9/00Bed-covers; Counterpanes; Travelling rugs; Sleeping rugs; Sleeping bags; Pillows
    • A47G9/10Pillows
    • A47G2009/1018Foam pillow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edding Item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种枕头,可以自动地调节高度,以使得在仰卧姿势时后头部的高度能处于稍微高于后背的位置,并且能够根据仰卧姿势和侧卧姿势,而自动地变化其高度。在头部载置部件(3)之中形成有塌陷的空洞部(8),以使头部仰视载放时头部的最下部与底部件(2)之间的间隔处在10~30mm范围里,并且在空洞部内配置顶靠机构(9)。顶靠机构具有在横向上相隔开而配置于空洞部(8)内的X型连杆(11)。各X型连杆是通过中间的连杆轴(16)将前高后低倾斜的第1连杆部件(12)和后高前低倾斜的第2连杆部件(13)相互转动自如地连结起来而构成的。顶靠机构还具有:将两X型连杆的第1连杆部件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将两X型连杆的第2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以及对两X型连杆沿着前后方向的作用线施加使各X型连杆的两连杆部件在前后方向上接近的方向的弹力的弹簧部件(21)。

Description

枕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寝具使用的枕头。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其高度随着睡眠时的姿势而发生变化的枕头。
背景技术
人在睡眠时的姿势,以将直立状态保持原样地倒下而成为仰卧的状态为最自然和最佳的姿势。此时,在头部中成为最低位置的后头部处于稍微高于后背的位置,而颈部的后背面则处于比后头部高出10~50mm左右的位置。因此,希望作为寝具使用的枕头,在人处于仰卧的姿势时,能够使后头部的位置处于稍微高于后背的高度位置,同时还能够以适当的力度支撑处于比后头部高的位置上的颈部。
另一方面,人在睡眠时因翻身而变成侧卧姿势时,由于头部被肩部所支撑,与所述仰卧的姿势的场合相比,头部的位置变高。因此,希望枕头能够根据睡眠时的仰卧或侧卧的姿势,其高度自动地发生变化。
以往,有关能够自动地改变高度的枕头有很多种方案。例如,有人提出过下述结构的枕头,即在人的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的状态下,将头顶部所处一侧设为后侧,而将人的颈部所处一侧设为前侧,在底部件与头部载置部件之间设置有通过中间的枢接部将右高左低而倾斜的连杆部件和左高右低而倾斜的连杆部件相互转动自如地连结起来而成的X型连杆,使各连杆部件的一方的端部以轴支撑在底部件或头部载置部件上,而且同时使各连杆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横向上滑动自如地卡合于头部载置部件或底部件上,在以轴支撑于头部载置部件上的一方的连杆部件的上端部与滑动自如地卡合于头部载置部件上的另一方的连杆部件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拉簧,通过拉簧将X型连杆顶靠到上方的伸展侧(参照特开昭58-67214号公报)。
在上述公报中,记载有下述要旨的内容,即人在睡眠时,如果以仰卧姿势把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头部载置部件通过头部的负荷抵抗拉簧的顶靠力而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人因翻身而变成侧卧姿势,随着头部由肩部来支撑从而作用在头部载置部件上的负荷减少,通过拉簧经X型连杆而施加到头部载置部件上的朝向上方的顶靠力造成头部载置部件上升,其结果,根据人睡眠时的姿势,可以自动地改变高度。
然而,由于为了让头部载置部件抵抗头部负荷并保持在适合于侧卧姿势的人的头部的上升位置上,就必须使得在其上升位置对头部载置部件施加的朝向上方的顶靠力的大小与头部的负荷相当,因此,即使人变成了仰卧姿势,头部载置部件也不会以良好的响应性下降下去,这样也就产生了增加颈部负载的问题。另外,上述以往的枕头不具有头部载置部件随头部的负荷而塌陷的构造,尤其是,由于即使处于X型连杆的各连杆部件被水平放倒的头部载置部件最下降位置,在头部载置部件与底部件之间也会空出各连杆部件于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小的间隙,因此,还会产生人以仰卧姿势将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时,无法充分降低后头部的位置的问题。另外,还有下面的问题:由于在上述以往的枕头中,始终有朝向上方的顶靠力被施加给头部载置部件,因此,人为了降低头部的位置,则总是必须抵抗该顶靠力,以致增加颈部负载,造成肩酸、头痛、手脚麻痹、颈痛、落枕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下述功能的枕头,即在人以仰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时,可以自动地调节高度,以使处于后头部的高度稍微高于后背的位置,并且在人以仰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时,以及以侧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时,能够自动地改变高度。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下述功能的枕头,即在人以仰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时,不需要多余的力来充分降低后头部的高度,从而可以防止增加颈部负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枕头具有底部件和配置在底部件上的头部载置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在该头部载置部件中的空洞部和设置在该空洞部内的顶靠机构,该空洞部以下述方式设置,即当人的头部以仰视而载放在该头部载置部件上时,该头部载置部件由于头部的负荷而塌陷,并使得该头部载置部件上的头部的最下部与所述底部件之间的间隔处在10~30mm范围内;所述顶靠机构被设置为将所述头部载置部件顶靠向上方;人的头部载放在所述头部载置部件上的状态下,将头顶部所处位置的一侧设为后侧,而将人的颈部所处位置的一侧设为前侧,该顶靠机构包括:在横向上相隔开而配置于所述空洞部内的一对X型连杆、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以及弹簧部件,并通过该弹簧部件而将所述两X型连杆向上方的伸展侧顶靠,并且,该一对X型连杆分别通过中间的枢接部将前高后低倾斜的第1连杆部件和后高前低倾斜的第2连杆部件相互转动自如地连结起来而构成;该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将该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该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将该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2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该弹簧部件沿着前后方向的作用线对该两X型连杆施加使该各X型连杆的所述两连杆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弹力。
根据本发明,头部载置部件的空洞部的上方部分由前侧和后侧的两上部连结部件所支撑。而且,人以侧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时,通过由弹簧部件经两X型连杆而作用到头部载置部件上的朝向上方的顶靠力,头部载置部件处于非塌陷状态,头部载置部件的空洞部的上方部分上升到适合于侧卧姿势的人的头部的位置。在此,使X型连杆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所需的负荷根据负荷的作用位置不同而不同,当负荷的作用位置处于前侧与后侧的两上部连结部件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时则比较大,而越靠近各上部连结部件就越小。这是因为负荷的作用位置越靠近各上部连结部件,经各上部连结部件而作用到X型连杆的各连杆部件上的围绕枢接部转动的力矩也就变得越大。人在就寝过程中翻身,从侧卧姿势变成仰卧姿势时,由于在侧卧姿势时头部载置部件被保持在非塌陷状态,头部的位置高于颈部,颈部弯曲,这样由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作用在载放着颈部的头部载置部件的前侧部分上的负荷增加。而且,由于在头部载置部件的前侧部分的附近配置有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因而,通过由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负荷增加,X型连杆则以良好的响应性而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头部载置部件呈现塌陷。
附带说明一下,象上述的以往例子那样使用由右高左低倾斜的连杆部件和左高右低倾斜的连杆部件构成的X型连杆的场合,两连杆部件的上端部之间的横向中间部成为头部及颈部的负荷作用位置,由于该部分为将X型连杆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所需的负荷为最大的位置,因此,即使负荷通过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而增加,X型连杆也不会以良好的响应性而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
在此,在本发明的各X型连杆的一对连杆部件上作用有由弹簧部件的弹力产生的力矩,该力矩等于弹力的作用线和两连杆部件的枢接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与弹力的乘积。一旦X型连杆开始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连杆部件与弹力的作用线之间所成的角度则开始减小,伴随该减小,一对的连杆部件之间的前后方向距离则增加,且弹力也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将连杆部件与弹力的作用线之间所成的角度控制在比较小的角度范围内的话,则伴随角度减小产生的弹力的增加率与弹力的作用线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的减少率相比则较小。其结果,通过弹力而作用在连杆部件上的力矩,也就是施加到X型连杆上的朝向上方的伸展侧的顶靠力伴随着X型连杆向下方收缩而减小。因此,一旦如上述那样通过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而负荷增加,从而X型连杆开始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X型连杆会在中途不停止地一直移动到成为最收缩状态。由此,头部载置部件呈现完全塌陷,头部的最下部与底部件之间的间隔处在10~30mm范围内,从而该最下部处于稍稍高于人的后背的位置。头部的最下部处于所述位置时,则成为将直立状态的人不予改变地放倒而成为仰卧的状态,这样在睡眠时可以采用最自然的姿势。这样,根据本发明,可以伴随人的姿势变化,而自动地改变枕头的高度,从而可以舒适地睡眠。
另外,人以仰卧姿势将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上时,成为头部最下部的后头部一般是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的空洞部的上方部分的中央部。这样,在横向上相隔开而配置于空洞部内的一对X型连杆的各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不处于载放后头部的头部载置部件的部分的正下方,从而防止了各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连结部件经由头部载置部件而接触头部从而给头部带来不适感的问题。
在此,各X型连杆的两连杆部件的枢接部最好设置在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向后方偏移的位置。这样,两连杆部件的枢接部与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之间的前后方向距离加长,从而通过施加到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上的朝向下方的负荷而作用到连杆部件上的围绕枢接部转动的力矩则加大。因此,通过变成仰卧姿势时通过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负荷增加,X型连杆以进一步良好的响应性而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从而提高了因姿势变更而发生的枕头的高度的变化的随动性。
这时,最好使得各X型连杆的第1连杆部件的前端部相对于第2连杆部件的前端部处于前侧位置。这样,通过施加到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上的朝向下方的负荷,产生以第2连杆部件的前端部为支点并使X型连杆整体按后面向上转动的方向的力矩,这样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则从底部件开始浮起。在此,当X型连杆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时,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相对于底部件而向后侧位移,一旦该位移受到来自底部件的抵抗,则会妨碍X型连杆朝向收缩侧的移动。然而,如上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从底部件浮起的话,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则可以不受到来自底部件的抵抗而相对于底部件向后侧位移,从而X型连杆顺利地向收缩侧移动。
另外,弹簧部件最好是由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与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之间存有横向间隔而设置的多个拉簧构成。这样,头部载置部件的空洞部的上方部分被拉簧弹性地支撑。因此,当人是侧卧姿势从而头部载置部件处于非塌陷状态时,可以防止载放着人的头部的头部载置部件的部分(空洞部的上方部分的中央部)在前后的上部连结部件之间塌陷下去而导致头部的位置下降的问题。
然而,当人是侧卧姿势时,为了将头部载置部件保持在非塌陷状态,就必须对X型连杆施加与人的头部的重量相对应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而且,为适合头部重量较重的人,而增大弹簧部件的弹力后,即使伴随X型连杆的收缩,如上所述那样伸展侧的顶靠力减少,X型连杆的最收缩状态(头部载置部件的完全塌陷状态)下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也不会充分地减小,而导致对仰卧姿势的人的颈部施加负载的问题。另外,如果在头部载置部件的完全塌陷状态下,使弹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线与各X型连杆的两连杆部件的枢接部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零的话,头部载置部件的完全塌陷状态下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则为零。然而,由于这样一来从仰卧姿势变更到侧卧姿势时,将无法将头部载置部件恢复到非塌陷状态,因而,即使在头部载置部件的完全塌陷状态,也必须要对X型连杆施加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
考虑到以上的因素,顶靠机构最好是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在头部载置部件的塌陷过程中,弹簧部件(以下称第1弹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线与各X型连杆的两连杆部件的枢接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逆转,通过第1弹簧部件,两X型连杆被顶靠向下方的收缩侧,同时设有第2弹簧部件,该第2弹簧部件用于抵抗由第1弹簧部件产生的顶靠力而将两X型连杆顶靠向上方的伸展侧,以使第1弹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线与枢接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再逆转。这样,在头部载置部件的完全塌陷状态下,通过由第2弹簧部件产生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与由第1弹簧部件产生的收缩侧的顶靠力之间的差值部分的顶靠力,X型连杆被顶靠向伸展侧。因此,即使为了确保头部载置部件的非塌陷状态下的朝向伸展侧的必要的顶靠力而增强第1弹簧部件的弹力,也可以充分地减小头部载置部件的完全塌陷状态下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这样就可以防止对仰卧姿势的人的颈部施加负载的问题,并且,当从仰卧姿势变更到侧卧姿势,颈部由肩部所支撑从而作用在头部载置部件上的负荷减少,头部载置部件能可靠地恢复到非塌陷状态。
这时,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第2弹簧部件,即仅在第1弹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线与各X型连杆的两连杆部件的枢接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了逆转的状态下,才给X型连杆施加由第2弹簧部件产生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然而,最好应该具备:将两X型连杆的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将两X型连杆的第2连杆部件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设置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与所述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之间的上部拉簧以及设置在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与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之间的下部拉簧,由上部拉簧和下部拉簧中的一方的拉簧来构成第1弹簧部件,由另一方的拉簧来构成第2弹簧部件。这样,在第1弹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线与各X型连杆的两连杆部件的枢接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逆转之前的状态,也就是在头部载置部件的非塌陷状态下,通过由第1弹簧部件产生的顶靠力与由第2弹簧部件产生的顶靠力之间的合力,将X型连杆顶靠向伸展侧,即使相对地减弱第1及第2两弹簧部件的弹力,也可以得到将头部载置部件保持在非塌陷状态所需的朝向伸展侧的必要的顶靠力。其结果,即使不那么提高各上部连结部件及各下部连结部件的刚性,也可以防止弹力造成这些连结部件弯曲的问题,从而可以实现这些连结部件的轻量化,进而可以实现枕头的轻量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如果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连结部件是由能够转动调节的轴状部件所构成,所述拉簧中的对应的拉簧的端部被卷绕地固定在该轴状部件上的话,通过转动调节该轴状部件,而使拉簧的弹力发生变化,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头部重量来简单地调节在头部载置部件的非塌陷状态施加给X型连杆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
另外,如果具备下述结构,即具备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与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中至少一方的下部连结部件,且该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将两X型连杆的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而该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将两X型连杆的第2连杆部件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在与该下部连结部件前后同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与该下部连结部件之间设置有具有挠曲性的拉张部件,同时该下部连结部件与该上部连结部件中的一方的连结部件由能够转动调节的轴状部件构成,该拉张部件的端部被卷绕地固定在该轴状部件上的话,那么通过转动调节轴状部件,可以根据使用者来简单地调节在头部载置部件的非塌陷状态下的下部连结部件与上部连结部件之间的间隔,也就是头部载置部件的高度。
另外,在如上所述具备有卷绕地固定拉簧的端部的轴状部件或卷绕地固定拉张部件的端部的轴状部件的场合,如果在头部载置部件上形成有面向轴状部件的端部的工具插入孔的话,即使不将顶靠机构从空洞部中取出,也可以将工具插入工具孔中来转动调节轴状部件,从而上述的调节作业变得更容易。
然而,当连杆部件或上下的部连结部件这些顶靠机构的构成部件接触头部载置部件或底部件时,有可能导致头部载置部件或底部件被构成部件所擦碰,以致损伤。这种场合,如果顶靠机构被包入在伸缩自如的筒状的罩部件之中的话,顶靠机构的构成部件则不会直接接触头部载置部件或底部件,从而可以防止头部载置部件或底部件的损伤,提高耐久性。
另外,空洞部最好形成为下述的大小,即当头部载置部件由于仰卧姿势的人的头部负荷而塌陷时,确保在头部载置部件的表面与人的耳朵之间存在有间隔。这样,即使头部载置部件塌陷下去,但因为头部载置部件的表面与耳朵之间存在有间隔,因而,不会发生头部载置部件的表面接触耳朵,或使耳朵反转,从而可以防止给睡眠中的人带来不适感的问题。
另外,头部载置部件最好由软质树脂例如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制的成型体形成。这时,如果在头部载置部件的空洞部的上方部分设置有使空洞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的话,在头部载置部件塌陷时,空洞部内的空气从连通孔被喷出到外部,可以给头部带来清凉感。
另外,在头部载置部件由软质树脂成型体构成的场合,空洞部的前侧的壁部最好以头部载置部件的非塌陷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形状向前侧呈凸出的弧状方式形成。这样,人变成仰卧姿势,而头部载置部件塌陷下去时,前侧的壁部在人的颈部之下以伸展到前侧的方式而被压扁,从而前侧的壁部以理想的状态来对颈部整体予以支撑。
然而,在头部载置部件由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制的成型体构成的场合,成为侧卧姿势或俯卧姿势,面部接触头部载置部件时,经由头部载置部件会让人感觉到空洞部内的连杆部件或连结部件的存在,由此带来一种不适感。这种场合,如果在头部载置部件的空洞部的顶面上层迭有与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相比而为硬质的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泡沫制的内板的话,则不容易感觉到连杆部件或连结部件的存在。
另外,头部载置部件也可以由袋状体构成,该袋状体内藏有从羽毛、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无机粒子、有机粒子、流体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的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的立体图。
图2为按图1中II-II线切开的剖面侧视图。
图3为按图2中III-III线切开的剖面平面图。
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所设置的顶靠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5为以仰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上时的枕头的剖面侧视图。
图6为以侧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上时的枕头的剖面侧视图。
图7为以仰卧姿势而将头部载放在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上时的枕头的剖面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的剖面俯视图。
图9为按图8中IX-IX线切开的剖面侧视图。
图10为表示设置在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中的顶靠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1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的塌陷状态的剖面侧视图。
符号的说明
1、枕头  2、底部件  3、头部载置部件  8、空洞部  9、顶靠机构  10、连通孔  11、X型连杆  12、第1连杆部件  13、第2连杆部件  16、连杆轴(枢接部)  17、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  18、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  19、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  20、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  21、拉簧(弹簧部件)  23、板簧(第2弹簧部件)  25、拉张部件  26、上部拉簧  27、下部拉簧  28、29、工具插入孔  30、罩部件  31、前侧的壁部  32、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沿线II-II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沿线III-III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所具备的顶靠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图5至图7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的动作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1具备由毛毡等构成的底部件2以及配设在底部件2之上的头部载置部件3,而且底部件2和头部载置部件3被外覆盖布4所覆盖。头部载置部件3由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制的成型体构成,并形成为俯视形状为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在人的头部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3上的状态下头顶部所处一侧设为后侧,而人的颈部所处一侧设为前侧,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上部形成有后侧较低的棱部5以及前侧较高的棱部6,这两棱部5、6之间形成为鞍部7。
如图2、3所示,头部载置部件3在其内部具备有空洞部8。而且,当人的头部H如图5所示那样以仰视而载放在头部载置部件3上时,头部载置部件3由于头部H的负荷而塌陷,头部载置部件3上的头部H的最下部的后头部B与底部件2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于10~30mm的范围内。另外,在空洞部8内设置有顶靠机构9,而且还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空洞部8的上方部分形成有连通空洞部8与外部的连通孔10。
顶靠机构9具有在横向上相隔开而配置于空洞部8内的一对X型连杆11、11。各X型连杆11通过横向的连杆轴16将前高后低倾斜的第1连杆部件12和后高前低倾斜的第2连杆部件13进行相互转动自如地连结起来而构成,而该横向的连杆轴16插通于设置在两连杆部件12、13的中间部的轴承部14、15之中。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沿着空洞部8的横向各侧的侧壁面来配置各X型连杆11。
顶靠机构9还具有:将两X型连杆11、11的第1连杆部件12、12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将第1连杆部件11、11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将两X型连杆11、11的第2连杆部件13、13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9;以及将第2连杆部件13、13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另外,第1连杆部件12、12、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及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由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的一个部件构成;第2连杆部件13、13、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9及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同样由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的一个部件构成。
在后侧与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19之间设置有在横向上相隔开而作为第1弹簧部件的一对拉簧21、21。这样,通过两拉簧21、21,可以对两X型连杆11、11施加沿着前后方向的作用线而使各X型连杆11的两连杆部件12、13在前后方向上相接近的方向的弹力。而且,弹力产生的围绕连杆轴16转动的力矩则作用在两连杆部件12、13上,通过该力矩,对两X型连杆11、11施加朝向上方的伸展侧的顶靠力,头部载置部件3的空洞部8的上方部分经由前侧和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20而被向上方顶靠。
而且,顶靠机构9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当头部载置部件3如后面所述那样塌陷时,在塌陷过程中,拉簧21的作用线与作为各X型连杆11的两连杆部件12、13的枢接部的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逆转,由拉簧21将两X型连杆11、11向下方的收缩侧顶靠。具体而言,将拉簧21的后端部卡止在安装于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上的L字状的托架22之上,且使该后端部处于比该下部连结部件17上方的位置。而且,在X型连杆11的伸展状态下,拉簧21的中心线(弹力的作用线)位于连杆轴16的下方,但是,在X型连杆11的最收缩状态下,则如图4(c)所示,设置成拉簧21的中心线位移到距连杆轴16为距离M的上方。另外,在各X型连杆11的第2连杆部件13的前部的上面安装有与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相向的作为第2弹簧部件的板簧23。而且,当X型连杆11处于伸展状态时,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离开板簧23,但是,当拉簧21的中心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了逆转时,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9抵接于板簧23,X型连杆11通过板簧23抵抗拉簧21带来的顶靠力而朝向上方的伸展侧被顶靠,从而使得拉簧21的中心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能够发生再逆转。
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侧与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20之间安装有接触空洞部8顶面的覆盖布24。另外,X型连杆11朝向上方的伸展量,由设置于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与上部连结部件20之间的链所构成的、具有挠曲性的拉张部件25所限制。
下面,参照图4至图7,说明顶靠机构9的动作以及由人就寝时的姿势变更而带来的枕头1的高度变化。就寝时,一旦人成为侧卧姿势(参照图6),人的头部H由肩部S来支撑,作用在头部载置部件3上的负荷减少,因此,如图4(a)所示,通过由拉簧21施加的朝向上方的伸展侧的顶靠力,X型连杆11变成伸展到上方的状态,头部载置部件3的空洞部8的上方部分被推举起来,头部载置部件3成为如图6所示的非塌陷状态。
在此,使X型连杆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时所需的负荷,根据负荷的作用位置不同而不同,当负荷的作用位置处于前后的上部连结部件18、20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置时较大,而越靠近各上部连结部件18、20则越小。这是因为负荷的作用位置越靠近各上部连结部件18、20,则经各上部连结部件18、20而作用到X型连杆的各连杆部件12、13上的围绕连杆轴16转动的力矩也就变得越大。侧卧姿势的人的头部H的负荷的作用位置为前侧与后侧的两上部连结部件19、21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头部的负荷即使作用在这部分,由于使X型连杆11移动到下方的收缩侧所需的负荷在该部分比较大,因而,头部载置部件3被保持在非塌陷状态。
人在就寝过程中,一旦翻身从侧卧姿势变成仰卧姿势,由于在侧卧姿势时头部载置部件3被保持在非塌陷状态从而头部的位置高于颈部,颈部弯曲,这样通过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作用在载放着颈部的头部载置部件3的前侧部分上的负荷会增加。而且,由于头部载置部件3的前侧部分由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支撑,因而,通过由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负荷增加,围绕连杆轴16转动的较大力矩作用在第1连杆部件12上,从而如图4(b)所示,X型连杆11以良好的响应性移动到下方的收缩侧,头部载置部件3呈现塌陷。
在此,各连杆部件12、13与拉簧21的弹力的作用线之间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当头部载置部件3为非塌陷状态时成为20°左右。一旦X型连杆11开始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连杆部件12、13与弹力的作用线之间所成的角度则开始减小,伴随该减小,拉簧21被拉伸,弹力也随之增加,但是,在20°以下的角度范围的情况下,伴随角度减小而造成的弹力增加只是少许而已。另一方面,拉簧21的弹力的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距离,与X型连杆11的朝向下方的收缩量成正比地减少。因此,作用在连杆部件12、13上的力矩(弹力×弹力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施加到X型连杆11上的朝向上方的伸展侧的顶靠力伴随着X型连杆11向下方收缩而减小。而且,由于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塌陷过程中,拉簧21的弹力的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逆转,因此,即使随着头部载置部件3的塌陷,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所产生的负荷减少,X型连杆也不在中途停止而一直移动到图4(c)所示的最收缩状态。其结果,头部载置部件3呈现图5所示的完全塌陷,作为头部H最下部的后头部B与底部件2之间的间隔处在10~30mm范围里,例如为15mm。
在该状态下,通过由板簧23产生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与由拉簧21产生的收缩侧的顶靠力之间的差值大小的顶靠力,X型连杆11被顶靠向伸展侧。由此,即使增强拉簧21的弹力以确保头部载置部件3在非塌陷状态下所必需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也可以充分地减小头部载置部件3在完全塌陷状态下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因此,头部载置部件3通过头部H的负荷被维持在完全塌陷状态,后头部B与底部件2的间隔被维持在上述的范围内,从而可以使用最自然的姿势。另外,在图5所示的状态,人的颈部N位于头部载置部件3的较高的棱部6之上,此时颈部N上只有底部件2与头部载置部件3的棱部6的回弹力在起作用,使得处于比后头部B高的位置的颈部N受到适当的力支撑。
另外,头部载置部件3塌陷时,空洞部8内的空气由连通孔10喷出到外部。这样,通过所喷出的空气,可以给头部H带来清凉感,从而可以达到头凉脚热的效果。另外,如图7所示,空洞部8的大小被设定为:头部载置部件3在完全塌陷状态下,头部载置部件3的表面3a与仰卧姿势的人的头部H的耳朵Y之间,确保存在有间隔。这样,即使头部载置部件3塌陷下去,头部载置部件3的表面3a也不会接触耳朵Y,或使耳朵Y反转,从而不会妨碍睡眠。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表面3a与耳朵Y之间确保有间隔的前提下,空洞部3还最好具有人的左右耳朵Y、Y间长度的1.5~2.0倍左右,具体而言以为30~40mm范围的横向长度以及60~80cm范围的高度为宜。
如果人从仰卧姿势因翻身而变成侧卧姿势,头部H由肩部S来支撑,作用在头部载置部件3上的负荷减少,这时,由于即使处于头部载置部件3完全塌陷状态下,X型连杆11也会由板簧23而向如上所述地被顶靠向伸展侧,因而,X型连杆11向上方的伸展侧移动。然后,拉簧21的弹力的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再逆转,其后,通过拉簧21对X型连杆11施加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从而头部载置部件3恢复到图6所示的非塌陷状态。
图8至图11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同样的部件使用的是与上述相同的符号。下面,就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1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第1个不同点在于,作为各X型连杆11的第1及第2两连杆部件12、13的枢接部的连杆轴16被设置在比第1连杆部件1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向后方偏移的位置,而且,各X型连杆11的第1连杆部件12的前端部处于第2连杆部件13的前端部靠前侧的位置。将连杆轴16这样偏移到后方的位置后,连杆轴16与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之间的前后方向距离加长,当负荷被施加到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时,则有较大的围绕连杆轴16转动的力矩作用到第1连杆部件12上,从而X型连杆11更容易向下方收缩。
在图10所示实施例中,第1连杆部件12的前端与连杆轴16之间的长度为第2连杆部件13的后端与连杆轴16之间的长度的1.5倍,在图10(a)的X型连杆11的上方记入有将该X型连杆11移动到下方的收缩侧所必要的负荷的前后方向的各位置(各位置的间隔为2mm)上的值。在该实施例中,在连杆轴16的正上方附近该负荷为7kgf左右,在与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一致的位置上,负荷会减少2kgf左右而成为5.1kgf。在此,由侧卧姿势的人的头部作用到头部载置部件3上的负荷为4kgf左右,但变成仰卧姿势时,通过颈部的肌肉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负荷增加,则有6kgf以上的负荷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因此,X型连杆11以其良好的响应性而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从而提高了枕头的因姿势变更而发生的高度变化的随动性。
然而,当X型连杆11向下方的收缩侧移动时,第1连杆部件12的后端部则相对于底部件2而向后侧位移,当该位移受到来自底部件2的抵抗,则将会妨碍X型连杆11朝向收缩侧的移动。在此,如果使得各X型连杆11的第1连杆部件12的前端部处于相对于第2连杆部件13的前端部更前侧位置的话,通过施加到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朝向下方的负荷,而有以第2连杆部件13的前端部(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9)为支点、并使X型连杆11的整体按后方抬高的方式转动的方向的力矩发生作用,第1连杆部件12的后端部则从底部件2浮起。由此,这样第1连杆部件12的后端部就可以不受到来自底部件2的抵抗而相对于底部件2向后侧位移,从而X型连杆11顺利地向收缩侧移动。
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1与第1实施方式的枕头的第2个不同点在于,作为把X型连杆11顶靠到上方的伸展侧的弹簧部件,具备在前后的上部连结部件18、20之间设置的上部拉簧26以及在前后的下部连结部件17、19之间设置的下部拉簧27,并使得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塌陷过程中,上部拉簧26的中心线(弹力的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逆转。在此,各连杆部件12、13由侧缘具有立起部12a、13a的截面呈L字状的钢材形成,并通过连杆轴16将两连杆部件12、13在立起部12a、13a处转动自如地连结起来。在第1连杆部件12的立起部12a的后部形成有凹欠部12b,在X型连杆11的最收缩状态下,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进入该凹欠部12b。
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完全塌陷状态,也就是在X型连杆11的最收缩状态下,如图10(b)所示,本来位于连杆轴16上方的上部拉簧26的中心线位移到距连杆轴16为M距离(例如10mm)的下方位置,通过上部拉簧26而将X型连杆11顶靠向收缩侧。另一方面,下部拉簧27的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不发生逆转,即使在最收缩状态下,下部拉簧27也对X型连杆11施加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而且,设置成在X型连杆的最收缩状态下,由下部拉簧27施加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大于由上部拉簧26施加的朝向收缩侧的顶靠力,以使得通过两顶靠力的差值部分的顶靠力而将X型连杆顶靠向伸展方向。
在图10(a)的右侧,记录有通过X型连杆11的向伸展侧的顶靠力而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推举力(=将X型连杆11移动到收缩侧所需的负荷)在上下方向的各位置(各位置的间隔为10mm)的值。虽然在上部连结部件18的上升端位置(高度80mm)的推举力为5.1kgf,但在下降端位置的推举力则为0.75kgf,已经成为足够小。由此,可以防止对仰卧姿势的人的颈部施加负载的问题,并且,若从仰卧姿势变更到侧卧姿势,颈部由肩部支撑,从而作用在头部载置部件3上的负荷呈减少后,则X型连杆11朝向上方的伸展侧移动,这样头部载置部件3可靠地恢复到非塌陷状态。
另外,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非塌陷状态,由上部拉簧26所产生的顶靠力与下部拉簧27所产生的顶靠力之间的合力,而将X型连杆11向伸展侧顶靠,即使相对地减弱上部和下部的各拉簧26、27的弹力,也可以得到将头部载置部件3保持在非塌陷状态所需的朝向伸展侧的必要的顶靠力。其结果,不必太多提高各上部连结部件18、20及各下部连结部件17、19的刚性,就可以防止由弹力引起这些连结部件17~20挠曲的问题,从而可以实现这些连结部件17~20的轻量化,进而可以实现枕头1的轻量化。另外,虽然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弹力的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塌陷过程中发生逆转的弹簧部件设置成是上部拉簧26,但是,也可以将该弹簧部件设定为下部拉簧27。
另外,上部和下部的各拉簧26、27分别在横向上存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这样,头部载置部件3的空洞部8的上方部分由多个上部拉簧26弹性地支撑。因此,在人在侧卧姿势下,而头部载置部件3处于非塌陷状态时,可以防止发生载放着人的头部的头部载置部件3的部分(空洞部8的上方部分的中央部)在前后的上部连结部件18、20之间塌陷下去而导致头部的位置下降的问题。
另外,也可以不用下部拉簧27而代之以第1实施方式中的板簧23来作为使上部拉簧26的弹力的作用线与连杆轴1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再逆转的弹簧部件。这时,也可以没有前后的下部连结部件17、19。
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1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3个不同点在于,后侧的下部及上部的各连结部件17、20由能够转动调节的轴状部件所构成。由轴状部件构成的这些各连结部件17、20转动自如地插通于其对应的各连杆部件12、13的立起部12a、13a。而且,在各连结部件17、20上如图8所示,安装有从横向两侧来挟持各连杆部件12、13之立起部12a、13a的螺母17a、20a,平时以螺母17a、20a与立起部12a、13a之间的摩擦力来阻止各连结部件17、20的转动。而且,在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的横向一端部上设置有由固定其上的螺母所构成的工具用的卡合部17b,同时在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的横向另一端部上也设置有工具用的卡合部20b,此外,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空洞部8的横向两侧的侧壁部上分别形成有面向卡合部17b、20b的工具插入孔28、29。这样,使套筒扳手等工具经过各工具插入孔28、29而卡合于各卡合部17b、20b,就可以转动调节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及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
在此,下部拉簧27的后端部被卷绕地固定在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上。由此,通过转动调节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就可以改变下部拉簧27的弹力,从而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非塌陷状态,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头部重量来调节施加给X型连杆11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当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非塌陷状态下,通过下部拉簧27的弹力的调节而使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推举力改变成5.81kgf、5.31kgf、4.95kgf、4.46kgf、3.87kgf时,则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完全塌陷状态下,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推举力分别变为0.92kgf、0.82kgf、0.75kgf、0.7kgf、0.55kgf。即使象这样在头部载置部件17的非塌陷状态下,使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推举力发生较大变化,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完全塌陷状态下,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推举力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因此,在头部载置部件17的非塌陷状态下,即使为适合头部重量较重的使用者而增大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推举力,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完全塌陷状态下,作用在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18上的推举力也会充分地变小,从而可以防止对仰卧姿势的人的颈部施加负载的问题。
在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上,卷绕地固定着具有挠曲性的拉张部件25的上端部,而该拉张部件25的下端部则相对转动自如地卡止在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上。由此,通过转动调节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可以按照使用者来简单地调节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非塌陷状态下的下部连结部件17与上部连结部件20之间的间隔,也就是头部载置部件3的高度。另外,上部拉簧26的后端部相对转动自如地卡止在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上,该连结部件20的转动不会使上部拉簧26的弹力发生变化。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的转动来调节施加给X型连杆11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并通过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的转动,来调节头部载置部件3的高度,但是,也可以设置成将拉张部件25的下端部卷绕地固定在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上,同时将上部拉簧26的后端部卷绕地固定在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上,通过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17的转动,来调节头部载置部件3的高度,并通过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20的转动,来调节施加给X型连杆11的朝向伸展侧的顶靠力。另外,也可以由能够转动调节的轴状部件来构成前侧的上部及下部的各连结部件18、19,在这些上部及下部的连结部件18、19之中的一方的连结部件上,卷绕地固定所对应的拉簧的端部,同时将设置在两连结部件18、19之间的拉张部件的端部卷绕地固定在另一方的连结部件上。
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1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4不同点在于,顶靠机构9被包在由橡胶等形成的伸缩自如的筒状的罩部件30中。由此,顶靠机构9的构成部件则不会直接接触底部件2或头部载置部件3,从而可以防止底部件2或头部载置部件3的损伤。
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1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5不同点在于,空洞部8的前侧的壁部31形成为:头部载置部件3的非塌陷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向前侧凸出的弧状。如果象第1实施方式所述那样,空洞部8的前侧形成为竖直的壁部,则成为仰卧姿势时,该壁部被竖直地压缩。因此,即使用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来形成头部载置部件3,壁部的回弹力也会比较大,从而有时会导致颈部被压迫。另一方面,前侧的壁部31如果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弧状的截面形状,则在仰卧姿势时,如图11所示,前侧的壁部31在颈部之下以向前侧伸展的方式而被压扁。其结果,颈部不会被压迫,而以理想的状态来对颈部整体予以支撑。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用与头部载置部件3同样的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制的成型体来构成底部件2,空洞部8的下半部被底部件2的周围的壁部所包围。因此,虽然空洞部8的前侧的壁部31形成为将与头部载置部件3呈一体的上半部31a和与底部件2呈一体的下半部31b接合起来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前侧的壁部31形成为一直到下半部31b都与头部载置部件3呈一体的结构。另外,  虽然在图11中,底部件2与头部载置部件3之间空出有连杆部件12、13的立起部12a、13a的高度部分的间隙,但是,空出间隙的只是X型连杆11的附近,而在载放有头部的横向中间部,底部件2与头部载置部件3之间几乎不留有间隙,并使得后头部与底部件2间的间隔在10~30mm范围内。
第2实施方式的枕头1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6个不同点在于,在头部载置部件3的空洞部8的顶面上层迭有:与作为头部载置部件3的形成材料的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相比为硬质的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泡沫制的内板32。头部载置部件3由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制的成型体构成时,当成为侧卧姿势或俯卧姿势,面部接触头部载置部件3时,经由头部载置部件3会让人感觉到空洞部8内的连杆部件12、13或上部连结部件18、20这些顶靠机构9的构成部件的存在,由此带来一种不适感。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内板32,则不容易感觉到顶靠机构9的构成部件的存在,从而可以防止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另外,由于连杆部件12、13或上部连结部件18、20并不接触头部载置部件3的空洞部8的顶面的中央部,因此也可以将内板32形成为方形的环状,并使得内板32不层迭于顶面的中央部。
以上就头部载置部件3由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制的成型体构成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头部载置部件3也可以由通常的聚氨酯泡沫、橡胶泡沫等其它的软质树脂制的成型体构成。另外,头部载置部件3也可以由袋状体构成,该袋状体内藏有从羽毛、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无机粒子、有机粒子、流体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材料。上述天然纤维,可以例举有棉、木棉等植物纤维、骆驼毛等动物纤维;作为所述合成纤维,可以例举有合成棉等。另外,作为上述无机粒子,可以例举有炭、陶瓷、天然石等的粒子等;作为所述有机粒子,可以例举有荞麦皮等的植物粒子、塑料珠、塑料管等的合成树脂制粒子等。此外,作为上述流体,可以例举有水、胶状物、冷却剂等。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头部载置部件3形成为至少具有前侧的棱部6的形状,但是,只要是能够在空洞部8内设置顶靠机构9,头部载置部件3为任何形状均可以。

Claims (16)

1.一种枕头,具有底部件和配置在底部件上的头部载置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在该头部载置部件中的空洞部和设置在该空洞部内的顶靠机构,该空洞部以下述方式设置,即当人的头部以仰视而载放在该头部载置部件上时,该头部载置部件由于头部的负荷而塌陷,并使得该头部载置部件上的头部的最下部与所述底部件之间的间隔处在10~30mm范围内;所述顶靠机构被设置为将所述头部载置部件顶靠向上方;
人的头部载放在所述头部载置部件上的状态下,将头顶部所处位置的一侧设为后侧,而将人的颈部所处位置的一侧设为前侧;
该顶靠机构包括:在横向上相隔开而配置于所述空洞部内的一对X型连杆、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以及弹簧部件,并通过该弹簧部件而将所述两X型连杆向上方的伸展侧顶靠,并且,该一对X型连杆分别通过中间的枢接部将前高后低倾斜的第1连杆部件和后高前低倾斜的第2连杆部件相互转动自如地连结起来而构成;该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将该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该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将该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2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该弹簧部件沿着前后方向的作用线对该两X型连杆施加使该各X型连杆的所述两连杆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弹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X型连杆的所述两连杆部件的所述枢接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言向后方偏移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X型连杆的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第2连杆部件的前端部而言处于前侧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件由在所述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与所述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之间存有横向间隔而设置的多个拉簧所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靠机构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在所述头部载置部件的塌陷过程中,所述弹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线与所述各X型连杆的所述两连杆部件的所述枢接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逆转,通过该弹簧部件而将所述两X型连杆向下方的收缩侧顶靠;而且同时设有第2弹簧部件,该第2弹簧部件用于抵抗由所述弹簧部件产生的顶靠力而将该两X型连杆向上方的伸展侧顶靠,以使所述弹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线与所述枢接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再逆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将所述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2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设置在所述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与所述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之间的上部拉簧;以及设置在所述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与所述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之间的下部拉簧,
由上部拉簧和下部拉簧中一方的拉簧来构成所述弹簧部件,由另一方的拉簧来构成所述第2弹簧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的上部连结部件、所述后侧的上部连结部件、所述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所述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连结部件由能够转动调节的轴状部件所构成,所述拉簧中的对应的拉簧的端部被卷绕地固定在该轴状部件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与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中至少一方的下部连结部件,该后侧的下部连结部件将所述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起来,而该前侧的下部连结部件将所述两X型连杆的所述第2连杆部件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起来,
在与该下部连结部件前后同侧的所述上部连结部件与该下部连结部件之间,设置具有挠曲性的拉张部件,同时该下部连结部件与该上部连结部件中的一方的连结部件由能够转动调节的轴状部件构成,
所述拉张部件的端部被卷绕地固定在该轴状部件上。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部载置部件上形成有面向所述轴状部件的端部的工具插入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靠机构被包入在伸缩自如的筒状的罩部件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洞部形成为下述的大小,即在所述头部载置部件由仰卧姿势的人的头部负荷而塌陷时,确保在该头部载置部件的表面与人的耳朵之间存在间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载置部件由软质树脂制的成型体来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部载置部件的所述空洞部的上方部分具备将该空洞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洞部的前侧的壁部以下述方式形成,即沿着所述头部载置部件的非塌陷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向前侧凸出的弧状。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树脂为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在所述头部载置部件的所述空洞部的顶面上层迭有与低回弹性聚氨酯泡沫相比为硬质的弹性材料制的内板。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载置部件由袋状体构成,该袋状体内藏有从羽毛、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无机粒子、有机粒子、流体中所选出的至少一种的材料。
CNA2005800098579A 2004-08-04 2005-07-13 枕头 Pending CN19379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8068/2004 2004-08-04
JP2004228068 2004-08-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7942A true CN1937942A (zh) 2007-03-28

Family

ID=35787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098579A Pending CN1937942A (zh) 2004-08-04 2005-07-13 枕头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68248B2 (zh)
JP (1) JP4116059B2 (zh)
KR (1) KR100960348B1 (zh)
CN (1) CN1937942A (zh)
TW (1) TW200719858A (zh)
WO (1) WO200601370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0429A (zh) * 2013-07-17 2013-10-02 谢光福 多功能睡眠保健枕
CN104188450A (zh) * 2014-09-18 2014-12-10 彭光远 保健枕
CN105105585A (zh) * 2015-09-29 2015-12-02 黄子凡 枕头
CN105167955A (zh) * 2015-08-07 2015-12-23 吴青平 一种颈椎牵引枕
CN107121721A (zh) * 2017-04-21 2017-09-01 青岛骐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导光板的定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4033A1 (en) * 2009-10-28 2011-04-28 Zinus Inc. Anti-snore neck-support contour pillow
US7828760B2 (en) * 2008-04-29 2010-11-09 Jason M. Levine Weight driven neck traction unit and method
TW200946061A (en) * 2008-05-07 2009-11-16 hong-jian Zhou Pillow able to adjust the height
WO2010035360A1 (ja) * 2008-09-25 2010-04-01 株式会社医研工業
WO2010067402A1 (ja) * 2008-12-11 2010-06-17 株式会社医研工業
US20110173754A1 (en) * 2010-01-20 2011-07-21 Artoon Pty Ltd Inflatable pillow
JP5264793B2 (ja) * 2010-01-28 2013-08-14 株式会社医研工業
CN201658125U (zh) * 2010-03-29 2010-12-01 杨金刚 一种枕头
TW201201748A (en) * 2010-07-02 2012-01-16 Zhou Zhe Yang Ergonomics pillow
US20120073057A1 (en) * 2010-09-29 2012-03-29 Sramek Roger A Pillow having structurally varying core and cover
WO2012054963A1 (en) * 2010-10-25 2012-05-03 Tri-Cycle Pty Ltd Head and/or neck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CN102090822B (zh) * 2011-03-10 2012-07-25 姜云杰 阻尼式高度自动调节枕头
US20130036554A1 (en) * 2011-08-09 2013-02-14 Elisa Steinmetz Pregnancy Sleep-Aid
US8769744B1 (en) * 2012-01-18 2014-07-08 Kelley Brown Neck support device
US8316489B1 (en) * 2012-06-20 2012-11-27 Silviano Leal Orthopaedic pillow frame
CN103190793B (zh) * 2013-04-20 2015-01-14 王林超 枕头
JP5468706B1 (ja) * 2013-11-19 2014-04-09 株式会社医研工業
AU2015222684A1 (en) * 2014-02-28 2016-08-11 Alan SEXTON A head positioning device
KR101520390B1 (ko) * 2014-03-25 2015-05-21 김재걸 베개높이 자동조절장치
CN104545202B (zh) * 2015-01-13 2017-01-04 张超 设有柔软弹性层调节安装固定结构的枕头
US10588810B2 (en) 2015-08-19 2020-03-17 Kelley Brown Lumbar traction device
CN105413098B (zh) * 2015-12-11 2018-08-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抗阻式颈部肌肉锻炼装置
WO2017178867A1 (en) 2016-04-13 2017-10-19 Reddy Jordi Pillow
JP2018027303A (ja) * 2016-08-15 2018-02-22 ▲黄▼賢達Huang, Hsien−Ta 昇降式枕
CN107048900B (zh) * 2017-03-30 2019-01-01 李梦颖 一种改进的健康枕头
KR101914113B1 (ko) * 2017-09-29 2018-11-01 김태진 자석을 이용하여 자동 높이 조절 기능을 갖는 베개
USD898443S1 (en) 2019-06-10 2020-10-13 Ontel Products Corporation Leg pillow cushion
CN110313770B (zh) * 2019-07-03 2024-05-1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午休趴枕
CN113208841B (zh) * 2021-04-29 2022-07-08 河南省人民医院 缓解胃食道反流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27103A (en) * 1915-11-12 1920-01-06 Knowles William Victor Creeper
US2668964A (en) * 1952-01-22 1954-02-16 Bert F Simmons Headrest mechanism for creepers
US3002201A (en) * 1959-01-28 1961-10-03 Milton T Nelson Head rest
JPS474263Y1 (zh) * 1967-12-29 1972-02-15
JPS474263U (zh) 1971-02-05 1972-09-09
JPS518069B2 (zh) 1973-07-30 1976-03-13
JPS5591317A (en) 1978-12-29 1980-07-10 Otsuka Hiroshi Automatic pillow
JPS5867214A (ja) 1981-10-17 1983-04-21 西山 理 自動的に高さの変る枕
JPH09276108A (ja) 1996-04-15 1997-10-28 Jitsukawa Seisaku Kk
KR200267403Y1 (ko) 2001-12-12 2002-03-12 문형근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베개
KR200364717Y1 (ko) 2004-07-01 2004-10-12 이순녕 베게 높이 조절장치
KR100659356B1 (ko) 2005-11-08 2006-12-19 서점란 기능 베개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0429A (zh) * 2013-07-17 2013-10-02 谢光福 多功能睡眠保健枕
CN103330429B (zh) * 2013-07-17 2015-05-13 谢光福 多功能睡眠保健枕
CN104188450A (zh) * 2014-09-18 2014-12-10 彭光远 保健枕
CN104188450B (zh) * 2014-09-18 2016-05-18 彭光远 保健枕
CN105167955A (zh) * 2015-08-07 2015-12-23 吴青平 一种颈椎牵引枕
CN105167955B (zh) * 2015-08-07 2018-07-10 吴青平 一种颈椎牵引枕
CN105105585A (zh) * 2015-09-29 2015-12-02 黄子凡 枕头
CN107121721A (zh) * 2017-04-21 2017-09-01 青岛骐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导光板的定位装置
CN107121721B (zh) * 2017-04-21 2019-10-18 青岛骐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导光板的定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013708A1 (ja) 2006-02-09
JP4116059B2 (ja) 2008-07-09
TW200719858A (en) 2007-06-01
KR20070038949A (ko) 2007-04-11
US7568248B2 (en) 2009-08-04
JPWO2006013708A1 (ja) 2008-05-01
KR100960348B1 (ko) 2010-05-28
US20070118991A1 (en) 200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7942A (zh) 枕头
DE3423857C2 (zh)
US6263527B1 (en) Sleeper bed for trucks
US5924149A (en) Three-point bridge suspension end bearing triflex for transverse slats in bed underframes and uses thereof
CN102245061A (zh) 枕头
US4868939A (en) Free floating bunk bed
CN201295021Y (zh) 一种弹性调节床
KR102165906B1 (ko) 경추 지압 베개
CN106213923B (zh) 一种双稳态自动调节枕头
JP4282747B1 (ja)
CN206660440U (zh) 一种跑步机自适应智能减震装置
CN101199387A (zh) 哑铃形枕头
US2184517A (en) Bedspring
CN208827512U (zh) 一种工程机械中用于高速的悬挂装置
CN206390704U (zh) 一种双稳态自动调节枕头
JP3219589U (ja) 形状・高さ調節可能安眠枕
CN212242866U (zh) 一种挂车悬挂装置
CN109619933A (zh)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CN220212455U (zh) 一种防撞边角竹床垫
CN209381857U (zh) 一种带弹簧减震的汽车坐垫支撑架
JP4253718B1 (ja)
CN214434697U (zh) 颈椎牵引复位枕
CN210989474U (zh) 一种枕头
CN220694824U (zh) 一种减震藤椅
CN2398922Y (zh) 自动升降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918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9918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