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7310A - 电介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介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7310A
CN1937310A CNA2006101398223A CN200610139822A CN1937310A CN 1937310 A CN1937310 A CN 1937310A CN A2006101398223 A CNA2006101398223 A CN A2006101398223A CN 200610139822 A CN200610139822 A CN 200610139822A CN 1937310 A CN1937310 A CN 1937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le
dielectric
base body
resona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98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8622C (zh
Inventor
田久保修
田代浩二
寺尾一吉
仲野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7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7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862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862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5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Cascaded coaxial cavities
    • H01P1/2056Comb filters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with metallised resonator holes in a dielectric bloc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确保制造的容易性并通过降低谐振频率来实现小型化的电介质装置。第1孔(41)的一端在电介质基体(1)的第1面(21)开口,从第1面(21)朝向第2面(22)的方向,在内部具备第1内导体(61)。第2孔(51)的一端在第3面(23)开口,从上述第3面(23)朝向第4面(24)的方向,另一端与第1孔(41)连接,在内部具备第2内导体(81)。第2内导体(81)的一端在上述第3面(23)中与上述外导体膜(3)连接,另一端与第1内导体(61)连接。从第3面(23)朝向第4面(24)的方向看,第1孔(41)在和与第2孔(51)连接的连接部(91)相对的位置,具有凹部(95),在凹部(95)具备的第1内导体(61)隔着电介质基体(1),与具备在第4面(24)的外导体膜(3)面对面。

Description

电介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介质谐振器以及由该电介质谐振器构成的电介质滤波器或双工器等的电介质装置。
背景技术
电介质装置被使用在准微波段、微波段、毫米波段或亚毫米波段等高频区域中。作为更具体的适用例子,可以列举出卫星通讯设备、移动通讯设备、无线通讯设备、高频通讯设备或用于这些通讯设备的基站等。对于这种电介质装置,要求其小型化。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介质装置中,谐振部由设置在电介质基体上的第1、第2孔构成。第1孔在电介质基体的一个面开口,从上述一个侧面朝向与其相对的外表面的方向。第2孔的一端在与上述一个面不相对的外表面开口。第1孔与第2孔的另一端以T字状交差。
这种T字型孔结构的情况下,与λ/2或λ/4对应的物理长度为第1孔的长度和第2孔的长度之和。因此,与以直线状设置孔的情况不同,缩短了第1孔或第2孔的任何一个孔,借助于另一孔的长度来补偿此缩短量,由此能够确保规定的物理长度。由此,能够缩短电介质基体的长度,并实现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29450号公报。
虽然根据T字型孔结构可缩短电介质基体的长度并实现小型化,但希望进一步实现小型化。为了更加小型化,希望在T字型孔结构上追加降低谐振频率的结构。但是,通过追加降低谐振频率的结构,也不能破坏制造的容易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电介质装置,通过在确保制造的容易性的同时降低谐振频率,来实现电介质装置的小型化。
(第1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介质装置包含电介质基体、至少一个谐振部和端子。
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形状具有在一定方向上相对的第1、第2面、和在与上述一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第3、第4面,上述电介质基体至少在上述第2~4面具备外导体膜。
上述谐振部包含第1孔、第2孔。上述第1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1面开口,从上述第1面朝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且在内部具备第1内导体。
上述第2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3面开口,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另一端与上述第1孔连接,在内部具备第2内导体,上述第2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3面与上述外导体膜连接,另一端在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内部与上述第1内导体连接。
上述第1孔的另一端部从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突出。上述端子在上述第2面通过间隙与上述外导体膜隔离,隔着上述电介质基体,与在上述第1孔的上述另一端部具备的上述第1内导体面对面。
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看,上述第1孔在和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具有凹部,在上述凹部具备的上述第1内导体隔着上述电介质基体,与在上述第4面具备的上述外导体膜面对面。
在上述本发明的电介质装置中,电介质基体具有:在一定方向上相对的第1、第2面,以及在与上述一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第3、第4面。谐振部包含第1孔和第2孔,第1孔的一端在第1面开口,从第1面朝向第2面。第2孔的一端在第3面开口,从第3面朝向第4面,另一端与第1孔连接。因此,在与第2孔的开口端相反侧的另一端,形成与第1孔交差的孔结构,与直线状设置孔的情况不同,缩短了第1孔或第2孔的任意一个孔,借助于另一孔的长度来补偿此缩短量,并能够确保规定的物理长度。由此就缩短了电介质基体的长度,并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结构,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看,上述第1孔在和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具有凹部。在上述凹部设置的上述第1内导体隔着上述电介质基体,与设置在上述第4面的上述外导体膜面对面。所以在设置在凹部的第1内导体和设置在第4面的外导体膜之间产生静电电容。因此,本发明的电介质装置与不具备此种凹部的电介质装置相比,即便使电介质基体的尺寸相同,也能够进行组合以获得更低的频率。换言之,相对于获得所希望的谐振频率,就能够实现电介质基体的小型化。
而且,由于从电介质基体的第3面向第4面方向看,上述凹部处于与第2孔的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对于此形成,能够采用同时形成凹部和第2孔的孔模具。例如,仅利用用于形成电介质基体的外型的外框,用于形成第1孔的第1孔模具,及用于形成第2孔和凹部的第2孔模具,就能够制造相关结构的电介质基体。因此,能够确保制造的容易性。
凹部可以具有与第2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或者也可以具有比第2孔的内径小的内径。即使任何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同时形成凹部和第2孔的孔模具,能够确保制造的容易性。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就能够广泛使用于覆盖谐振器、振荡器、电介质滤波器或双工器(Duplexer,也称天线共用器)的装置。其中,作为谐振器使用的情况下,有时仅用一个谐振部即可。在电介质滤波器或双工器中使用的情况下,谐振部是多个。若列举具体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按如下方式进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1内导体的一端在第一个面通过间隙与外导体膜隔开。根据相关的结构,谐振部作为λ/4谐振器工作。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1内导体的一端在第1面与外导体膜连接。根据相关的结构,谐振部作为λ/2谐振器工作。
在再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谐振部为多个,谐振部分别通过电介质基体彼此电耦合。根据相关的结构,能够作为电介质滤波器或双工器使用。
优选关于谐振部的至少一个,第2孔含有大径部和小径部,大径部的一端在第3面开口,小径部的一端与大径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1孔连接。在相关结构的情况下,既可以利用小径部确保第1、第2孔的连接部的良好的电介质成型性,又可以利用大径部增大邻接的谐振部间的各段之间电容耦合,能够实现电介质滤波器或双工器的宽频带化。
作为电介质滤波器使用的情况下,包括第1端子和第2端子,它们作为输入输出端子使用。第1端子能够隔着电介质基体设置在与配置在谐振部的一方的第1孔相对的位置。第2端子隔着电介质基体设置在与配置在另一谐振部的第1孔相对的位置。这些第1及第2端子的任何一个都由外导体膜来进行绝缘。
在双工器中使用的情况下,包括至少3个谐振部及第1至第3端子。第1至第3端子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谐振部,作为天线连接端子、接收侧端子及发送侧端子使用。
(第2方式)
本发明的电介质装置包含电介质基体和至少一个谐振部。
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形状具有在一定方向上相对的第1、第2面、和在与上述一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第3、第4面,上述电介质基体至少在上述第2~4面具备外导体膜。
述谐振部包含第1孔、第2孔。上述第1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1面开口,从上述第1面朝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在内部具备第1内导体,上述第1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1面通过间隙与上述外导体膜隔开。
上述第2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3面开口,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另一端与上述第1孔连接,在内部具备第2内导体,上述第2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3面与上述外导体膜连接,另一端在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内部与上述第1内导体连接。
上述第1孔的另一端部从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突出。并且,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看,上述第1孔在和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具有凹部,在上述凹部具备的上述第1内导体隔着上述电介质基体,与在上述第4面具备的上述外导体膜面对面。
根据第2状态的电介质装置,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1形态的电介质装置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确保制造的容易性并通过降低谐振频率来实现小型化的电介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谐振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侧面侧看图1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样品1~5的频率衰减特性的数据。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谐振器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从背侧面侧看图7所示的电介质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7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7的10-1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再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3是从背侧面侧看图12所示的电介质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14是沿图12的14-14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2的15-15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8是从背侧面侧看图17所示的双工器的立体图。
附图符号说明
1   电介质基体    21~24  第1~第4面
3   外导体膜      Q1      谐振部
41  第1孔         51      第2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实施方式可以包含第1、第2两种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谐振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侧面侧看图1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1的3-3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图示的电介质谐振器包含电介质基体1和1个谐振部Q1。
电介质基体1是用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及厚度方向Z定义的形状,具体地,电介质基体1是具有在厚度方向Z上相对的第1、第2面21、22,在长度方向X上相对的第3、第4面23、24及在宽度方向Y上相对的第5、第6面的25、26的大体上六面体形状,使用众所周知的电介质陶瓷构成电介质基体1。电介质基体1除了第1面21外,第2~第6侧面22~26的大部分用外导体膜3覆盖。外导体膜3通常以铜或银等为主要成分,通过烧结、电镀等方法形成。
谐振部Q1包括第1孔41和第2孔51。第1孔41设置在电介质基体1中,一端在第1面21开口,从第1面21朝向作为其相对面的第2面的方向。
第1孔41在内部包括第1内导体61。利用与外导体膜3相同的材料及方法形成第1内导体61,并作为电极膜。也可以与此不同,填充第1内导体61,以填埋第1孔41的一部分或整体。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1内部导体61位于第1面21中,通过间隙g11,与外导体膜3隔开,但也可以与此不同,第1内部导体61可以位于第1面21中,与外导体膜3连接。
第2孔51也设置在电介质基体1中。第2孔51的一端在第3面23开口,从第3面23朝向作为其相对面的第4面24的方向。第2孔51的另一端在电介质基体1的内部与第1孔41连接。
第2孔51在内部包括第2内导体81。第2内导体81在第3面23开口的一端与外导体膜3连接,另一端在电介质基体1的内部与第1内导体61连接。利用与第1内导体61相同的材料及方法形成第2内导体81。也可以填充第2内导体81,以填埋第2孔51的一部分或整体。
实际上,第2孔51是内径D2的圆形形状。如图1所示,第1孔41具有宽度方向Y的内径D11比长度方向X的内径D12大的大体上长方形状的孔模具。宽度方向Y的内径D11比第2孔51的内径D2大。因此,第2孔51的另一端在第1孔41的横宽内连接到第1孔41。优选第1孔41的角部为圆弧形状。此图的情况下,用D11>D12表示,但也可以是D11<D12。
并且,第2孔51开口的第3面23和第1孔41的距离d0比面对第2孔51的第4面24和第1孔41的距离长(参照图3)。即,d0>d1。
在设在第1孔41的内面的第1内导体61和设置在第4~第6面24~26的外导体膜3之间,存在厚度为d1~d4的电介质层71~74(参照图3、图4)。
第1孔41的另一端部93从与第2孔51的连接部91向第2面22的方向突出距离Z6(参照图3)。第1孔41的另一端部93也形成具有宽度方向Y的内径D11及长度方向X的内径D12的大体上长方形状的孔模具(参照图3、图4)。
在第2面22上,与外导体膜3隔着绝缘间隙g21,设置第1端子11。第1端子11隔着厚度为d2的电介质层72,与在第1孔41的另一端部93设置的第1内导体61面对面。详细地,第1端子11隔着电介质层72,通过静电电容C06与第1内导体61耦合。图示中,第1端子11形成在第2面22内,但也可以与此不同,跨越第2面22及第4面24而形成。
并且,第1孔41具有凹部95(参照图3、图4)。从第2孔51延伸的方向即从第3面23向第4面24的方向看,凹部95设置在和与第2孔51连接的连接部91相对的位置。凹部95在第4面24的方向上是仅深X8的坑洼形状。从与从第3面23向第4面24的方向垂直的平面看时,凹部95形成在第2孔51占据的区域内。凹部95为与第2孔51相同的孔模具。具体地,凹部95实际上为圆形形状,其内径D8被设定为与第2孔51的内径D2相同的值。
并且,设置在凹部95的第1内导体61隔着厚度为d8的电介质层71,与设置在第4面的外导体膜3面对面。详细地,设置在凹部95的第1内导体61,隔着电介质层71通过静电电容C08与外导体膜3耦合。
如参照图3所述,谐振部Q1包括:第1孔41和第2孔51,第1孔41的一端在第3面23开口,从第1面21朝向第2面22的方向。第2孔51的一端在第3面23开口,从第3面23朝向第4面24的方向,另一端与第1孔41连接。因此,在与第2孔51的开口端相反侧的另一端,形成与第1孔41交差的孔结构,与以直线状设置孔的情况不同,缩短了第1孔41或第2孔51中的任意一个孔,借助于其它孔的长度来补偿此缩短量,能够确保规定的物理长度。因此,能够缩短电介质基体的长度,并实现小型化和低高度化。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特征性结构,从第3面23向第4面24的方向看,第1孔41在和与第2孔51连接的连接部91相对的位置,具有凹部95。并且,由于设置在凹部95的第1内导体61,隔着厚度为d8的电介质层71,与设置在第4面24的外导体膜3面对面,所以,在设置在凹部95的第1内导体61和设置在第4面24的外导体膜3之间产生静电电容C08。
因此,本发明的电介质谐振器与不带有此种凹部的电介质谐振器相比,即便使电介质基体1的尺寸相同,也能够进行组合而获得更低的谐振频率。换言之,相对于得到所希望的谐振频率,能够实现电介质基体1的小型化。
而且,从电介质基体1的第3面23向第4面24方向看,由于凹部95位于和与第2孔51连接的连接部91相对的位置,所以,对于此形成,能够采用同时形成凹部95和第2孔51的孔模具。例如,仅用形成电介质基体1的外型的外框、用于形成第1孔41的第1孔模具及用于形成第2孔51和凹部95的第2孔模具,能够制造相关结构的电介质基体1。更具体地,在组合第1、第2孔模具的状态下,进行电介质基体1的成型,此后,从电介质基体1拔出第1、第2孔模具。因此,能够确保制造的容易性。
接着,列举实验数据来加以说明。
在图1~图4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中,电介质基体1使用相对介电常数εr=36.8的电介质材料,大体上为长方体形状。电介质基体1的尺寸,从第3面23看平面面积为(3.3mm×1.65mm)、长度L1为4.15mm。第2孔51的内径D2为0.5mm。第1孔41的长度方向X的内径D12为0.5mm,第1孔41和第3面23的距离d0为3.15mm。并且,从与第2孔51连接的连接部91突出的距离Z6为0.5mm。并且,凹部95的内径D8是与第2孔51的内径D2相同的值,即,0.5mm。
在上述结构中,准备凹部95的深度X8为0mm、0.1mm、0.2mm、0.3mm、0.4mm的样品1~5。在样品1中,凹部的深度为0mm,意味着没有凹部。
图5是表示样品1~5的频率衰减特性的数据。在图中,横轴取频率(MHz),纵轴取衰减量(dB),分别以曲线U1~U5表示样品1~5的特性。由图5的数据可理解,带有凹部的样品2~5与无凹部的样品1的相比,使电介质基体的尺寸仍旧相同的情况下能够组合进更低的谐振频率。例如,样品1的谐振频率f1是23146 MHz,样品5的谐振频率f5是1952mHz,样品5偏移到比样品1的谐振频率f1低Δf的谐振频率f5。
再有,由图5的数据可理解,随着增大凹部95的深度X8,能够得到更低的谐振频率。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谐振器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示中,对于与图1~图4中所示的结构部分具有相同性质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尽可能省略重复说明。
在与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对比中,本实施方式中,凹部95的内径D8为比第2孔51的内径D2小的结构,此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同时形成凹部和第2孔的孔模具,能够确保制造的容易性。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8是从背侧面侧看图7所示的电介质滤波器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7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7的10-10线的剖视图。对于在图示中与原有附图中所示的结构部分具有相同性质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尽可能省略重复说明。
图示的电介质滤波器包含电介质基体1和2个谐振部Q1、Q2。各个谐振部Q1、Q2共用电介质基板1,并成为一体。
谐振部Q1包括第1孔41和第2孔51。谐振部Q2包括第1孔42和第2孔52。关于谐振部Q1、Q2的第1孔41、42及第2孔51、52,能够采用图1~图6所示及说明的任意的结构。
例如,说明谐振部Q1的第1孔41及第2孔51,第1孔41的一端在第1面21开口,从第1面21朝向作为其相对面的第2面22的方向。第1孔41在内部具备第1内导体61。第1内部导体61在第1面21中,通过间隙g11,与外导体膜3隔开(参照图7、图9)。
第2孔51的一端在第3面23开口,从第3面23朝向作为其相对面的第4面24的方向。第2孔51的另一端在电介质基体1的内部,与第1孔41连接。第2孔51在内部具备第2内导体81。第2内导体81在第3面23开口的一端与外导体膜3连接,另一端在电介质基体1的内部与第1内导体61连接(参照图7、图9)。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谐振部Q1、Q2的第1孔41、42两者中,具备图3或图6所示的凹部结构,但不限定于相关的结构。例如,结构也可以为仅第1孔41、42的一个具备凹部结构,另一个不具有凹部结构。
并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追加结构,第2孔51含有大径部511和小径部512。大径部511的一端开口在第3面23,从第3面23朝向第4面24的方向。大径部511实际上是圆形形状,具有内径D21。
小径部512的一端与大径部511的另一端连接,从第3面23朝向第4面24的方向。小径部512的另一端与第1孔41连接。小径部512实际上是圆形形状,具有比大径部511的内径D21小的内径D26。举一个例子,大径部511的内径D21及小径部512的内径D26分别为0.5mm,0.3mm。
对大径部511及小径部512进行设定,以便在从第3面23向第4面24看时,使大径部511的长度L3比小径部512的长度L5长。并且,大径部511及小径部512位于孔中心一致的位置。
与谐振部Q1的第2孔51相同,谐振部Q2的第2孔52也包括大径部521和小径部522(参照图10)。大径部521的一端开口在第3面23,从第3面23朝向第4面24的方向。大径部521实际上是圆形形状,具有内径D22。
小径部522的一端与大径部521的另一端连接,从第3面23朝向第4面24的方向。小径部522的另一端与第1孔42连接。小径部522实际上是圆形形状,具有比大径部521的内径D22小的内径D27。举一个例子,大径部521的内径D22及小径部522的内径D27分别为0.5mm,0.3mm。
对大径部521及小径部522进行设定,以便在从第3面23向第4面24看时,使大径部521的长度比小径部522的长度长。并且,大径部521及小径部522位于孔中心一致的位置。谐振部Q1、Q2详细状态如参照图1~图4进行的说明,在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图7~图10所示的电介质滤波器中,由于谐振部Q2是与谐振部Q1相同的结构,对其作用、优点而言,对于谐振部Q2也能够采用有关谐振部Q1的说明。作为电介质滤波器整体的作用,进一步可以考虑谐振部Q1和谐振部Q2之间的耦合。
如参照图10所述,谐振部Q1的第2孔51包含大径部511和小径部512,大径部511的一端在第3面23开口,小径部512的一端与大径部511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1孔41连接。相关结构的情况下,在能利用小径部512确保第1、第2孔41、51的连接部的良好的电介质成型性的同时,能利用大径部511增大形成在内导体81、82之间的电容C04,由此,能够增大相邻的谐振部Q1、Q2间的电感耦合(誘導性結合),能够实现电介质滤波器的宽频带化。
同样,谐振部Q2的第2孔52也包含大径部521和小径部522,大径部521的一端在第3面23开口,小径部522的一端与大径部521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1孔42连接。相关结构的情况下,在能利用小径部522确保第1、第2孔42、52的连接部的良好的电介质成型性的同时,能利用大径部521进一步增大形成在内导体81、82之间的电容C04。
参照图8,在电介质基体1的第2面22中,具备作为输入输出端子的第1端子11和第2端子12。第1端子11隔着厚度为d21的电介质层72设置在与第1孔41相对的位置,通过绝缘间隙g21与外导体膜3电绝缘(参照图9)。
同样地,第2端子12隔着电介质层设置在与第1孔42相对的位置,通过绝缘间隙g22与外导体膜3电绝缘。
在第1及第2端子11、12和第1孔41、42的内导体61、62之间,产生根据其间的电介质层的厚度、其介电常数及面积确定的耦合电容。图示中,虽然第1端子11形成在第2面22内,但也可以与此不同,跨越第2面22及第4面24,或第2面22及第6侧面26而形成。此外,绝缘间隙g21、g22也可以作为一个间隙连接。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在图示中,对于与原有附图中所示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尽可能省略重复说明。图示的电介质滤波器也包含电介质基体1和2个谐振部Q1、Q2。谐振部Q1的第1、第2孔41、51及谐振部Q2的第1、第2孔42、52能够采用图1~图10所示及说明的任意的结构。
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电介质基体1的第3面23形成阶梯状的凹部101。在凹部101的内部共同含有谐振部Q1、Q2的第2孔51、52。
根据图11的实施方式,通过选定凹部101的尺寸,就能够调整谐振部Q1和谐振部Q2之间的耦合特性及各谐振频率。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3是从背侧面侧看图12所示的电介质滤波器的立体图,图14是沿图12的14-14线的剖视图,图15是沿图14的15-15线的剖视图。在图示中,对于与原有附图中所示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尽可能省略重复说明。图示的电介质滤波器包含电介质基体1和3个谐振部Q1~Q3。
各个谐振部Q1、Q2、Q3共用电介质基板1,并成为一体。电介质基体1除第1面21外,外侧面的大部分被外导体膜3覆盖。
谐振部Q1包括第1孔41和第2孔51。谐振部Q2包括第1孔42和第2孔52。谐振部Q3包括第1孔43和第2孔53。就谐振部Q1、Q3的第1孔41、43及第2孔51、53而言,能够采用图1~图11所示及说明的任意的结构。就谐振部Q2的第1孔42和第2孔52而言,除在对应于第1孔42的位置不具有端子外,能够采用图1~图11所示及说明的任意的结构。在图示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在所有谐振部Q1~Q3的第1孔41~43具有图3或图6所示的凹部结构,但不限于相关的结构。例如,结构也可以为仅谐振部Q1、Q3的第1孔41、43具备凹部结构,谐振部Q2的第2孔42不具有凹部结构。此外,按照要求,谐振部Q1~Q3的第2孔51~53的至少一个,也可以适用图9及图10所示的大径小径结构。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位于谐振部Q1、Q3之间的谐振部Q2,从长度方响X看的第1孔42的内径比谐振部Q1、Q3小,谐振部Q2的电介质层71的厚度d12比谐振部Q1、Q3的电介质层71的厚度d11、d13大(参照图12、图14)。并且,谐振部Q2,从厚度方向Z看的第1孔42的深度比谐振部Q1、Q3浅,谐振部Q2的电介质层75的厚度d22比谐振部Q1、Q3的电介质层72、77的厚度d21、d23大(参照图15)。
第1端子11位于第2面22中,在通过绝缘间隙g21与外导体膜3电绝缘的状态下配置在与谐振部Q1的第1孔41对应的位置。在图示中,虽然第1端子11形成在第2面22内,但也可以与此不同,跨越第2面22及第4面24或第2面22及第5侧面25而形成。
第2端子12位于第2面22中,在通过绝缘间隙g22与外导体膜3电绝缘的状态下配置在与谐振部Q3的第1孔43对应的位置。在图示中,虽然第2端子12形成在第2面22内,但也可以与此不同,跨越第2面22及第4面24或第2面22及第6侧面26而形成。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电介质滤波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虽然与图12~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有以下几点不同:构成谐振部Q1~Q3的第1孔41~43成为纵长;第1孔41~43的相互间隔比图12~图15的情况扩大;及相当于第1孔41~43和外导体膜3之间的距离的电介质层的厚度d11、d12、d13比图12~图15的情况缩小。
本发明的电介质装置,能够作为广泛覆盖电介质谐振器、电介质滤波器或双工器的装置使用。其特征在于,对于电介质谐振器及电介质滤波器,到此为止参照图1~图16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书面上而言,虽然对于这些的说明停留在上述,但可以包括更多谐振部,以及图示且说明的各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存在多个等是显而易见的。
接着,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电介质装置的另一重要的适用例子的双工器。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8是从背面侧看图17所示的双工器的立体图。在图示中,对于与前面的附图中所示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尽可能省略重复说明。图示的双工器具有6个谐振部Q1~Q6。各个谐振部Q1~Q6共用电介质基板1,并成为一体。电介质基体1除第1面21外,外面的大部分被外导体膜3覆盖。
谐振部Q1~Q6内,谐振部Q1分别包含第1孔41和第2孔51的组合,谐振部Q2分别包含第1孔42和第2孔52的组合,谐振部Q3分别包含第1孔43和第2孔53的组合。谐振部Q4分别包含第1孔44和第2孔54的组合,谐振部Q5分别包含第1孔45和第2孔55的组合,谐振部Q6分别包含第1孔46和第2孔56的组合。
参照图1~图16对第1孔(41~46)和第2孔(51~56)的个别结构及相对关系的详细说明如下。例如,在第1孔41~46至少一个中能够适用图3或图6所示的凹部结构。此外,在第2孔51~56至少一个中能够适用图9及图10所示的大径小径结构。第1孔(41~46)具有第1内导体(61~66),第2孔(51~56)具有第2内导体(81~86)。
由于双工器能够作为天线共用器使用,所以,谐振部Q1~Q3及谐振部Q4~Q6的任意一方为发送信息用,另一方为接收信息用。由于发送频率和接收频率互不相同,所以,谐振部Q1~Q3的谐振特性和谐振部Q4~Q6的谐振频率互不相同。
发送侧的谐振部Q1~Q3中,设置在第2面22的第1端子11通过由电介质基体1构成的电介质层与谐振部Q1中包含的第1孔41耦合。
谐振部Q4~Q6中,设置在电介质基体1的第2面22的第3端子13通过由电介质基体1构成的电介质层与谐振部Q6中包含的第1孔46耦合。此情况下的容量耦合的详细内容按先前说明的内容。
并且,对于中间的谐振部Q3、Q4的第1孔43、44,连接有天线连接用的第2端子12。
在第2面22中,在通过绝缘间隙g21~g23与外导体膜3电绝缘的状态下,配置第1至第3端子11~13。第1至第3端子11~13能够用于在安装基板上的对接。
谐振部Q1~Q3的第1孔41~43是纵长的,谐振部Q4~Q6的第1孔44~46是横长的。谐振部Q1~Q3的第1孔41~43比谐振部Q4~Q6的第1孔44~46相对于导体膜3的距离短。因此,谐振部Q1~Q3表示电感耦合,谐振部Q4~Q6表示电容耦合。
虽然省略图示,但不用说,对于双工器也能够适用以电介质谐振器或电介质滤波器例示的各种结构(参照图1至图6)。

Claims (14)

1、一种电介质装置,包含电介质基体、至少一个谐振部和端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形状具有在一定方向上相对的第1、第2面、和在与上述一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第3、第4面,上述电介质基体至少在上述第2~4面具备外导体膜;
上述谐振部包含第1孔、第2孔;
上述第1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1面开口,从上述第1面朝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且在内部具备第1内导体;
上述第2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3面开口,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另一端与上述第1孔连接,在内部具备第2内导体,上述第2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3面与上述外导体膜连接,另一端在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内部与上述第1内导体连接;
上述第1孔的另一端部从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突出;
上述端子在上述第2面通过间隙与上述外导体膜隔离,隔着上述电介质基体,与在上述第1孔的上述另一端部具备的上述第1内导体面对面;
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看,上述第1孔在和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具有凹部,在上述凹部具备的上述第1内导体隔着上述电介质基体,与在上述第4面具备的上述外导体膜面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一个面通过间隙与上述外导体膜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1面与上述外导体膜连接。
4、一种电介质装置,包含电介质基体和至少一个谐振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形状具有在一定方向上相对的第1、第2面、和在与上述一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第3、第4面,上述电介质基体至少在上述第2~4面具备外导体膜;
上述谐振部包含第1孔、第2孔;
上述第1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1面开口,从上述第1面朝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在内部具备第1内导体,上述第1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1面通过间隙与上述外导体膜隔开;
上述第2孔设置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一端在上述第3面开口,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另一端与上述第1孔连接,在内部具备第2内导体,上述第2内导体的一端在上述第3面与上述外导体膜连接,另一端在上述电介质基体的内部与上述第1内导体连接;
上述第1孔的另一端部从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向上述第2面的方向突出;
从上述第3面朝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看,上述第1孔在和与上述第2孔连接的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具有凹部,在上述凹部具备的上述第1内导体隔着上述电介质基体,与在上述第4面具备的上述外导体膜面对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具有与上述第2孔的内径相同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具有比上述第2孔的内径小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谐振部是多个,上述各谐振部分别通过上述电介质基体彼此电耦合。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谐振部的至少一个,上述第2孔包括大径部和小径部,上述大径部的一端在上述第3面开口,上述小径部的一端与上述大径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1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第3面向上述第4面的方向看,上述大径部的长度比上述小径部的长度长。
10、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第1端子和第2端子;
上述第1端子具备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与上述谐振部的至少一个电耦合;
上述第2端子具备在上述电介质基体中,与上述谐振部的其他至少一个电耦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谐振部包含阶梯状的凹部,上述凹部形成在上述第3面中,在其内部共同包含多个上述第2孔。
12、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是作为电介质滤波器的电介质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是双工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电介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3个以上的谐振部和第1至第3端子;
上述第1端子与上述谐振部的至少一个电耦合;
上述第2端子与上述谐振部的其他至少一个电耦合;
上述第3端子与上述谐振部的剩余中至少一个电耦合。
CNB2006101398223A 2005-09-20 2006-09-20 电介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862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2784A JP4111347B2 (ja) 2005-09-20 2005-09-20 誘電体装置
JP272784/2005 2005-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7310A true CN1937310A (zh) 2007-03-28
CN100568622C CN100568622C (zh) 2009-12-09

Family

ID=37487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3982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8622C (zh) 2005-09-20 2006-09-20 电介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61011B2 (zh)
EP (1) EP1764858B1 (zh)
JP (1) JP4111347B2 (zh)
CN (1) CN100568622C (zh)
DE (1) DE602006002458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5789A (zh) * 2013-02-21 2015-10-21 梅萨普莱克斯私人有限公司 滤波器
CN105144468A (zh) * 2013-02-21 2015-12-09 梅萨普莱克斯私人有限公司 减小滤波器主体的导电覆盖物中的孔对插入损耗的影响
CN111463529A (zh) * 2020-01-19 2020-07-28 武汉凡谷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3430B2 (ja) 2015-11-28 2020-09-30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誘電体共振器およびフィルタ
US11139548B2 (en) 2019-12-02 2021-10-05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ual-mode monoblock dielectric filter and control elements
US10950918B1 (en) * 2019-12-02 2021-03-16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ual-mode monoblock dielectric filter
CN112952327A (zh) * 2021-03-11 2021-06-11 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 高带外抑制特性的六腔四零点陶瓷波导滤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1198B2 (ja) * 1994-02-18 2002-07-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フィルタ
US5731746A (en) * 1995-06-30 1998-03-24 Motorola Inc. Multi-frequency ceramic block filter with resonators in different planes
DE69629729D1 (de) * 1995-11-16 2003-10-02 Ngk Spark Plug Co Dielektrisches Filter und Verfahren zur Abstimmung seiner Mittenfrequenz
JP3023949B2 (ja) 1995-12-12 2000-03-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フィルタ
JPH09252206A (ja) * 1996-01-08 1997-09-22 Murata Mfg Co Ltd 誘電体フィルタ
JP3389819B2 (ja) 1996-06-10 2003-03-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導波管型共振器
JP3521805B2 (ja) * 1998-09-11 2004-04-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フィルタ、複合誘電体フィルタ、アンテナ共用器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02158512A (ja) * 2000-09-08 2002-05-31 Murata Mfg Co Ltd 誘電体共振器、誘電体フィルタ、誘電体デュプレクサ、および通信装置
JP3329450B1 (ja) 2001-09-28 2002-09-30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誘電体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5789A (zh) * 2013-02-21 2015-10-21 梅萨普莱克斯私人有限公司 滤波器
CN105144468A (zh) * 2013-02-21 2015-12-09 梅萨普莱克斯私人有限公司 减小滤波器主体的导电覆盖物中的孔对插入损耗的影响
US9882259B2 (en) 2013-02-21 2018-01-30 Mesaplexx Pty Ltd. Filter
CN104995789B (zh) * 2013-02-21 2019-04-23 梅萨普莱克斯私人有限公司 滤波器
CN111463529A (zh) * 2020-01-19 2020-07-28 武汉凡谷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
CN111463529B (zh) * 2020-01-19 2022-03-18 武汉凡谷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61011B2 (en) 2009-07-14
CN100568622C (zh) 2009-12-09
JP2007088642A (ja) 2007-04-05
EP1764858B1 (en) 2008-08-27
EP1764858A1 (en) 2007-03-21
US20080231391A1 (en) 2008-09-25
DE602006002458D1 (de) 2008-10-09
JP4111347B2 (ja) 2008-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8622C (zh) 电介质装置
US5905420A (en) Dielectric filter
JP3317404B1 (ja) 誘電体装置
KR101690531B1 (ko) 고주파 필터
US20050146399A1 (en) Dielectric resonator, dielectric filter, dielectric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A2030136C (en) Ceramic block filter with co-fired coupling pins
KR100337166B1 (ko) 유전체 필터, 송수신 공용기 및 통신기
CN112563693A (zh) 介质滤波器
CN1147965C (zh) 介质滤波器、发射/接收双工器和通信装置
KR100893644B1 (ko) 유전체장치
KR100401972B1 (ko) 유전체 필터, 유전체 듀플렉서 및 통신 장치
CN102394326A (zh) 电子装置
JPH0653710A (ja) アンテナ共用器
JP3468093B2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共用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2209826A (ja) 複数周波数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US6480701B1 (en) Composite filter,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220456623U (zh) 一种介质双工器
JP3419770B1 (ja) 誘電体装置
JP3466602B1 (ja) 誘電体装置
JPH11340708A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
JPH0793527B2 (ja) 同軸型誘電体共振器
JP2003110318A (ja) 誘電体装置
JP2000299601A (ja) 誘電体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330814A (ja) 誘電体共振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誘電体フィルタ、誘電体デュプレクサ、通信機装置、ならびに誘電体共振器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