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6671B - 液晶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6671B
CN1936671B CN2006101422839A CN200610142283A CN1936671B CN 1936671 B CN1936671 B CN 1936671B CN 2006101422839 A CN2006101422839 A CN 2006101422839A CN 200610142283 A CN200610142283 A CN 200610142283A CN 1936671 B CN1936671 B CN 19366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length
green
liquid crystal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422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6671A (zh
Inventor
朴源祥
金炯杰
周荣备
鱼基汉
金东焕
金奎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6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6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1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coloured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组件,所述液晶面板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场发生电极、面向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的第二场产生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和所述第二场发生电极之间的液晶层和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的位置处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和向所述液晶面板组件提供光的光源,其中所述光源发出光,所述光包括具有约620-680nm的中心波长和约25-70nm的半振幅的红色成分、具有约525-545nm的中心波长和约20-50nm的半振幅的绿色成分以及具有约430-480nm的中心波长和约25-70nm的半振幅的蓝色成分。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于2005年8月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5-0071629号的优先权和利益,所述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并入本文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在用于电脑监视器和电视机的显示装置类型中的是自发射显示器,例如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真空荧光显示器(VFD)、场致发射显示器(FED)和等离子面板显示器(PDP)。非发射式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LCD))需要外部光源。LCD包括设有场发生电极的两个面板和显示出介电异向性的液晶(LC)层,在施加电场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液晶层的透光率显示图象。用于LCD的光可以通过灯的背光组件或通过入射的自然光提供。用于LCD的照明组件可以包括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灯(CCFL)、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或发光二极管(LED)。
由于用于LCD的照明单元消耗相当大的功率,所以在照明单元消耗功率的过程中它对于增加照明单元的效率或减少时间是有益的。尤其,在便携式装置(例如移动电话)中,更关注照明单元的功率消耗。当使用彩色滤光片改善LCD的颜色再现性时,经常使用有高饱和度的彩色滤光片。然而,高饱和度的彩色滤光片会减少光透射。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组件,所述液晶面板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场发生电极、面向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的第二场产生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和所述第二场发生电极之间的液晶层和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的位置处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和光源,其中所述光源发出包括具有620-680nm的中心波长和在25-70nm处的半振幅的红色成分、具有525-545nm的中心波长和在20-50nm处的半振幅的绿色成分以及具有430-480nm的中心波长和在25-70nm处的半振幅的蓝色成分。
所述绿色滤光片透射77-85%的具有540nm的波长的光并透射15-20%的具有等于或短于460nm的波长的光。所述红色滤光片透射至少90%的具有等于或长于630nm的波长的光,并透射小于10%的具有从430nm到560nm的波长的光,并透射至少10%的具有560nm到630nm的波长的光。所述蓝色滤光片透射至少10%的具有从380nm到500nm的波长的光,并透射至少70%的具有440nm的波长的光。
所述光源包括白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白光发光二极管是涂覆有绿色和红色荧光材料的蓝光发光二极管,或者包括混合布置的红光发光二极管、绿光发光二极管和蓝光发光二极管。
所述绿色成分的亮度和所述红色成分的亮度可以有利地高于所述蓝色成分的亮度。
所述液晶显示器可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组件和所述光源之间的选择性反射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组件,所述液晶面板组件包括彼此相面对的两个基板、设置在所述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驱动所述液晶层的电极和设置在所述两个基板中的一个上的多个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和提供所述液晶面板组件的光源,其中所述光源的发射光谱具有对应于红色、绿色和蓝色区域的独立峰值,并且所述绿色滤光片透射约77-85%的具有约540nm的波长的光并透射约15-20%的具有等于或短于约460nm的波长的光。
所述光源有利地发出这样的光,所述光包括具有约620-680nm的中心波长和约25-70nm的半振幅的红色成分、具有约525-545nm的中心波长和约20-50nm的半振幅的绿色成分以及具有约430-480nm的中心波长和约25-70nm的半振幅的蓝色成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随后的说明书,本发明将变得更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的分解透视图,图5A、图5B和图5C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的透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面板组件的布局视图;
图3是沿着线III-III所截得的图2所示的LC面板组件的剖面图;
图4A、图4B和图4C是说明传统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的透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5A、图5B和图5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的透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对于具有连续光谱的光的多种彩色滤光片的色饱和度和亮度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对于具有不连续光谱的光的多种彩色滤光片的色饱和度和亮度的曲线;
图8A是示出传统的白光LED的发射光谱的曲线图,以及图8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的发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9A是示出图5A、图5B和图5C中所示的彩色滤光片对图8B所示的白光的透射光谱和通过添加透射光谱获得的合成光谱的曲线图;
图9B是示出图4A、图4B和图4C中所示的彩色滤光片对图8B所示的白光的透射光谱和通过添加透射光谱获得的合成光谱的曲线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LC面板组件的布局视图;
图11是沿着线XI-XI所截得的图10所示的LC面板组件的剖面图;以及
图12是沿着线XII-XII所截得的图10所示的LC面板组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在下文中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其中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相同的附图标号在全文中表示相同的元件。将可以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薄膜、区域、基板或面板)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是直接地在另一元件上或者还可以存在插入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则不存在插入元件。
参看图1、图5A、图5B和图5C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的分解透视图,以及图5A、图5B和图5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的透射光谱的曲线图。
参看图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包括液晶(LC)模块350,所述液晶模块包括显示单元330、背光单元340、选择性反射膜347、模框364以及包含和固定LC模块350的上部和下部底架(chassis)363。
显示单元330包括LC面板组件300、驱动集成电路芯片(以下被称为“驱动芯片”)和电路板550。
LC面板组件300包括下部面板100、面向下部面板100的上部面板200以及插在下部面板100和上部面板200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下部面板100和上部面板200中的一个包括排列成矩阵的多个像素电极(未示出)、耦合到像素电极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FT)(未示出)以及包括耦合到TFT的栅极线(未示出)和数据线(未示出)的多条信号线。
下部面板100和上部面板200中的另一个包括多个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未示出)以及共用电极(未示出)。
如图5A所示,红色滤光片透射小于约10%的具有从约430nm到约560nm的波长的光。对于约560nm到约630nm的波长而言,红色滤光片的透射率迅速地增加,并且对于具有等于或长于约630nm的波长的红光而言会达到约90%或更大。红色滤光片还透射约10%或更多的具有等于或短于约420nm的波长的可见光。
如图5B所示,绿色滤光片透射约10%或更多的具有从约480nm到约620nm的波长的光,特别地,所述绿色滤光片的透射率对具有约540nm的波长的光达到约77-85%(平均为约80%)。绿色滤光片透射约15-20%(平均约20%)的具有等于或短于约460nm的波长的可见光,并且透射约5%或更少的具有等于或长于约700nm的波长的光。
如图5C所示,蓝色滤光片透射约10%或更多的具有从约380nm到500nm的波长的光,特别地,所述蓝色滤光片的透射率对具有约440nm的波长的光达到约70%或更大的峰值。蓝色滤光片透射约5%或更少的具有等于或长于约530nm的波长的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彩色滤光片或者共用电极和像素电极可以设置在同一面板100或者200上。当共用电极和像素电极被设置在同一面板100或200上时,共用电极和像素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棒形或者条形的形状。
LC层包括LC分子,所述LC分子具有视在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场而定的方向,并且LC分子的方向决定入射光的偏振。
向下部面板100的栅极线和数据线施加电信号的驱动芯片510在靠近下部面板100的一边缘处安装在下部面板100上。不是一个驱动芯片510,而是可以将分别向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信号的两个或更多个驱动芯片安装在下部面板100上。
可以为柔性的电路板550在靠近驱动芯片510处连接到下部面板100上。电路板550承载数个电路元件,例如用于产生控制驱动芯片510的控制信号的信号控制器。
背光单元340设置在显示单元330下面并向显示单元330提供光。背光单元340包括光源344、导光件342、多个光学膜片343和反射膜片341。
光源344靠近导光件342的侧面设置并产生要提供给导光件342的光。如图8B所示,从光源344发出的光包括具有约620-680nm的中心波长和约25-70nm的半振幅的红光、具有约525-545nm的中心波长和约20-50nm的半振幅的绿光以及具有约430-480nm的中心波长和约25-70nm的半振幅的蓝光。光源344可以包括作为涂有绿色和红色荧光材料的蓝光LED的白光发光二极管(LED),或者可以包括适当混合布置的红光LED、绿光LED和蓝光LED。LED的输出或者LED中的荧光材料量被调整成使绿光的亮度高于蓝光的亮度以及红光的亮度也高于蓝光的亮度,从而维持高亮度和白平衡(white balance)。
除了LED,光源344的例子包括冷阴极荧光灯(CCFL)和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可以将用于控制光源344的(柔性)电路板(未示出)连接到光源344附近。
光源344可以设置在导光件342的两个相对侧面上,或者可以包括设置在导光件342下面的几个灯。在后一种情况中,可以省略导光件342。
导光件342将光引导至面板组件300,并因此可以包括导光图案。
光学膜片343被置于导光件342和面板组件300之间,并使得要从导光件342提供给面板组件300的光的亮度均匀。
选择性反射膜片347被置于显示单元330和背光单元340之间。选择性反射膜片347部分地反射和部分地透射入射光。因此当接通光源344时,从光源344发出的光通过选择性反射膜片347并到达面板组件300以用于显示图像,而当光源344断开时,已经通过面板组件300的外界光被选择性反射膜片347反射,并再次进入面板组件300以用于显示图象。选择性反射膜片347的例子包括包含几个胆甾型液晶层和两倍增亮膜(double brightness enhanced film)(DBEF)。
反射膜片341设置在导光件342下面,并从导光件342的底部反射光以将光返回到导光件342,从而改善了光的使用。
模框364容纳反射膜片341、导光件342、光学膜片343和面板组件300。模框364包括具有开口的底部251和从底部251延伸的侧壁252,并且可以由合成树脂等等制成。
在整个组件中,电路板550沿着模框364的侧壁252的外表面弯曲。模框364的侧壁252的外表面凹入,并且在凹槽中形成用于将模框364紧固到底部底架362的多个凸形锁扣(male snap)51。
底部底架362可以由金属制成并容纳模框364。底部底架362包括底板261和从底板261的边缘向上延伸的侧板262。侧板262具有对应于凸形锁扣51的多个凹形锁扣(female snap)61。
模框364和底部底架362通过使凸形锁扣51和凹形锁扣61锁住而被紧固,底部底架362的侧板262配合到模框364的侧壁251的外表面的凹槽内。模框364的凹槽的深度实质等于底部底架362的侧板262的厚度,从而减小了LCD的体积。
顶部底架361被设置在面板组件300的上面。顶部底架361具有露出用于显示图像的面板组件300的有效显示区的开口,并且被紧固到底部底架362。顶部底架361固定面板组件300并将面板组件300紧固在模框364内。
将参看图2、图3、图4A、图4B和图4C以及图5A-5C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例示性LC面板组件。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面板组件的布局视图,图3是沿着线III-III所截得的图2所示的LC面板组件的剖面图,以及图4A、图4B和图4C是示出传统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的透射光谱的曲线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面板组件包括下部面板100、面向下部面板100的上部面板200以及置于面板100和200之间的LC层3。
首先,将描述下部面板100。
多个栅极线121形成在绝缘基板(例如透明玻璃或者塑料)110上。
栅极线121传输栅极信号且实质在横向上延伸。每个栅极线121包括多个栅电极124和具有用于和另一层或者外部驱动电路接触的大面积的端部129。用于产生栅极信号的栅极驱动电路(未示出)可以以集成电路芯片的形式直接安装在基板110上,如图1所示。然而,栅极驱动电路可以安装在柔性印刷电路(FPC)膜(未示出)上,所述柔性印刷电路膜可以连接到基板110或者集成到基板110上。栅极线121可以延伸成连接到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可以集成到基板110上。
栅极线121包括两个导电膜,下部膜121p和设置在其上的上部膜121q,所述膜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上部膜121q可以由低电阻率的金属制成,所述低电阻率的金属包括含铝金属(例如Al和Al合金)、含Ag金属(例如Ag和Ag合金)以及含Cu金属(例如Cu和Cu合金),用于减少信号延迟或者电压降。下部膜121p可以由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与其它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IZO))的电接触特性的材料制成,所述材料如含Mo金属(例如Mo和Mo合金)、Cr、Ta或者Ti。两个膜的组合的优选例子是下部Cr膜和上部Al(合金)膜。除去栅极线121的端部129的上部膜129q以露出下部膜129p。
然而,上部膜121q可以由良好的接触材料制成,以及下部膜121p可以由低电阻率材料制成。另外,栅极线121可以包括优选地由上述材料制成的单层。另外,栅极线121可以由多种金属或者导体构成。
在图2和3中,分别由附加符号p和q标示栅极124的下部膜和上部膜。
栅极线121的横侧面相对于基板110的表面倾斜,其倾斜角度在约30-80度的范围内。
优选由氮化硅(SiNx)或者氧化硅(SiOx)制成的栅极绝缘层140形成在栅极线121上。
优选由氢化的非晶硅(缩写成"a-Si")或者多晶硅制成的多个半导体岛状区154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40上。半导体岛状区154设置在栅电极124上。
多个欧姆接触岛状区(ohmic contact island)163和165形成在半导体岛状区154上。欧姆接触163和165优选地由大量掺杂有n型杂质(例如磷)的n+氢化a-Si构成,或者所述欧姆接触可以由硅化物构成。
半导体岛状区154和欧姆接触163以及165的横侧面相对于基板110的表面倾斜,其倾斜角度优选地在约30-80度的范围内。
在欧姆接触163和165以及栅极绝缘层140上形成多个数据线171和多个漏电极175。
数据线171传输数据信号并实质在纵向上延伸以和栅极线121相交。每个数据线171包括朝着栅电极124突出的多个源电极173和具有用于和另一层或者外部驱动电路接触的大面积的端部179。用于产生数据信号的数据驱动电路(未示出)可以以集成电路芯片的形式直接安装在基板110上,如图1所示。然而,安装在可以连接到基板110的FPC膜(未示出)上的数据驱动电路可以直接安装在基板110上或者集成到基板110上。数据线171可以延伸成连接到可以集成在基板110上的驱动电路。
漏电极175和数据线171隔开,并相对于栅电极124和源电极173相对地设置。
栅电极124、源电极173和漏电极175和半导体岛状区154一起形成具有形成在半导体岛状区154中的通道的TFT,其中半导体岛状区154设置在源电极173和漏电极175之间。
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包括两个导电膜,下部膜171p和175p以及设置在其上的上部膜171q和175q,所述膜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上部膜171q和175q可以由低电阻率金属制成,所述低电阻率金属包括含Al金属(例如Al和Al合金)、含Ag金属(例如Ag和Ag合金)和含Cu金属(例如Cu和Cu合金),用于降低信号延时或者电压降。下部膜171p和175p可以由难熔金属(例如Cr、Mo、Ta、Ti或者其合金)制成。两个膜的组合的优选例子是下部Cr/Mo(合金)膜和上部Al(合金)膜。去除栅极线171的端部179的上部膜179q以露出下部膜179p。然而,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可以包括优选地由上述材料制成的单层。另外,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可以由多种金属或者导体构成。
在图2和3中,分别用附加符号p和q标示源电极173的下部膜和上部膜。
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具有倾斜的边缘轮廓,并且其倾斜角度在约30-80度的范围内。
欧姆接触163和165仅被置于下面的半导体岛状区154和其上的上面导体171以及175之间,并减少其间的接触电阻。半导体岛状区154包括未被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覆盖的一些露出部分所述露出部分,例如位于源电极173和漏电极175之间的部分。
在数据线171、漏电极175和半导体岛状区154的露出部分上形成钝化层180。钝化层180可以由无机或者有机绝缘体制成,并且所述钝化层可以具有平坦的上表面。无机绝缘体的例子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有机绝缘体可以具有感光性和小于约4.0的介电常数。钝化层180可以包括为无机绝缘体的下部膜和为有机绝缘体的上部膜,使得所述钝化层可以具有有机绝缘体的极好绝缘特性,同时可防止半导体岛状区154的露出部分受到有机绝缘体的破坏。
钝化层180具有分别使数据线171的端部179和漏电极175露出的多个接触孔182和185。钝化层180和数据绝缘层140具有露出栅极线121的端部129的多个接触孔181。
在钝化层180上形成多个像素电极191和多个接触辅助件81和82。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接触辅助件可以由透明导体(例如ITO或者IZO)或者反射导体(例如Ag、Al、Cr或者其合金)制成。
像素电极191通过接触孔185以物理和电气方式连接到漏电极175,使得像素电极191从漏电极175接收数据电压。提供有数据电压的像素电极191和提供有普通电压的上部面板200的共用电极270共同产生电场,从而确定设置在两个场发生电极191和270之间的液晶层3的液晶分子31的定向。像素电极191和共用电极270形成称作“液晶电容器”的电容器,所述电容器在TFT截止之后储存所施加的电压。
像素电极191与前一行的栅极线121重叠以形成存储电容器,所述存储电容器增强了液晶电容器的电压存储能力。
接触辅助件81和82分别通过接触孔181和182连接到栅极线121的端部129和数据线171的端部179。接触辅助件81和82保护端部129和179并增强端部129和179与外部装置之间的粘接。
如下描述共用电极面板200。
在绝缘基板210(例如透明玻璃或者塑料)上形成挡光部件220。挡光部件220还被称作“黑矩阵”并阻挡像素电极191之间的光泄漏。挡光部件220具有面向像素电极191的多个开口,并且所述开口可以具有实质和像素电极191相同的平面形状。另外,挡光部件220可以包括面向TFT阵列面板100上的数据线171的多个直线部分以及面向TFT阵列面板100上的TFT的多个加宽部分。
在基板210和挡光部件220上形成多个彩色滤光片230。彩色滤光片230实质设置在由挡光部件220围起的区域中,并可以实质在纵向上沿着像素电极191的列延伸。每个彩色滤光片230可以显示原色(例如红色、绿色和蓝色)中的一种。某些像素电极191可以不面向彩色滤光片230,并且彩色滤光片230可以包括由透明树脂制成的白色滤光片。
如图5A所示,红色滤光片透射约小于10%的具有约430nm到约560nm的波长的光。红色滤光片的透射率对约560nm到约630nm的波长会迅速地增加,并且对具有等于或长于约630nm的波长的红光达到约90%或更大。红色滤光片还透射约10%或更多的具有等于或短于约420nm的波长的可见光。与图4A所示的传统红色滤光片的透射率相比较,对于从约430nm到约560nm的波长,图5A所示的红色滤光片的透射率示出了较低值。
如图5B所示,绿色滤光片透射约10%或更多的具有从约480nm到约620nm的波长的光,特别地,所述绿色滤光片的透射率对具有约540nm的波长的光达到约77-85%(平均为约80%)。绿色滤光片透射约15-20%(平均约20%)的具有等于或短于约460nm的波长的可见光,并且透射约5%或更少的具有等于或长于约700nm的波长的光。与图4B所示的传统绿色滤光片的透射率相比较,对于等于或短于约460nm的可见光波长,图5B所示的绿色滤光片的透射率示出了较高值,并且对于等于或长于约700nm的波长示出了低得多的值。
如图5C所示,蓝色滤光片透射约10%或更多的具有从约380nm到500nm的波长的光,特别地,所述蓝色滤光片的透射率对具有约440nm的波长的光达到约70%或更大的峰值。蓝色滤光片透射约5%或更少的具有等于或长于约530nm的波长的光。与图4C所示的传统绿色滤光片相比较,图5C所示的绿色滤光片的透射率从较短波长处突然减小。
通过旋涂和用光刻法形成有颜色的感光膜图案形成彩色滤光片230。红色滤光片包含成约75∶25的比例的红色色素和深红色色素,并且对于红色滤光片的旋涂速度可以等于约1,300rpm。绿色滤光片包含成约75∶25的比例的绿色色素和黄色色素,并且对于绿色滤光片的旋涂速度可以等于约850rpm。蓝色滤光片包含成约88∶12的比例的蓝色色素和蓝绿色色素,并且对于蓝色滤光片的旋涂速度可以等于约1,400rpm。
如上所述,当彩色滤光片230还透射具有除了目标波长之外的波长的光以及具有目标波长的光,与只透射具有目标波长的光的彩色滤光片相比较,所透射的光具有低饱和度但是具有高亮度。即,通过低饱和度彩色滤光片阻挡的光的量小于通过高饱和度彩色滤光片阻挡的光的量。
给出高透射率的低饱和度彩色滤光片对于包括选择性反射膜347的LCD是有用的,尤其是当LCD仅仅用外界光而非通过来自光源344的光显示图象时,这是因为高饱和度彩色滤光片可以充分地吸收导致不正常图像的外界光。
在外涂层250上形成共用电极270。共用电极270优选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和IZO)制成。
将可能是平行(homogeneous)的或者垂直(homeotropic)的配向层(alignmentlayer)(未示出)涂在面板100和200的内表面上,并在面板100和200的外表面上设置偏光板12和22,使得所述偏光板的偏振轴(polarization axis)可以彼此交叉或者平行。当LCD是反射LCD时,可以省略偏光板12和22中的一个。
LC层3可以具有正的或者负的介电异向性,并且所述LC层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经受扭转向列型(TN)排列。然而,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LC层3可以经受垂直排列,使得LC层3中的LC分子31被排列成使它们的长轴实质垂直面板100和200的表面或者实质平行于面板100和200的表面,并且它们的长轴彼此平行。
LC面板组件还可以包括支撑面板100和200的多个弹性间隔件(未示出)以在其间形成间隙。
LC面板组件还可以包括粘接面板100和200的密封剂(未示出)。可以沿着上面板200的边缘设置密封剂。
具有上述的由透射率决定的波长的彩色滤光片230和具有上述光谱的光源344可以给出高亮度和高颜色再现性(color reproducibility)。
图6是示出对于具有连续光谱的光的多种彩色滤光片的色饱和度和亮度的曲线图。
参考图6,当具有连续光谱的白光通过理想的彩色滤光片时,从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透射的光没有和它们的波长重叠的范围并具有宽的波长范围。因此,颜色再现性和透射率都是极好的。
然而,当具有连续光谱的白光通过低-饱和度彩色滤光片时,从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透射的光具有和它们的波长重叠的范围。因此,尽管透射率高,但是颜色再现性是低的。
相反,当具有连续光谱的白光通过高饱和度彩色滤光片时,从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透射的光没有和它们的波长重叠的范围。然而,彩色滤光片吸收相当大量的光,因此可以使用大量的可见光。因此,尽管颜色再现性良好,但是透射率低。
图7是示出对于具有不连续光谱的光的多种彩色滤光片的色饱和度和亮度的曲线图。
参看图7,当具有不连续光谱的白光通过理想的彩色滤光片时,从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透射的光没有和它们的波长重叠的范围并具有宽的波长范围。
当具有不连续光谱的白光通过低饱和度彩色滤光片时,从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透射的光具有非常窄的和它们的波长重叠的范围。因此,颜色再现性极好,以至于通过绿色滤光片的光具有可忽略的蓝光成分,而通过蓝色滤光片的光具有可忽略的绿光成分。此外,光的损失量是非常小的,从而产生高亮度。
然而,高饱和度彩色滤光片仍然给出了良好的颜色再现性,但是透射率低。
从图7可以理解的是,低饱和度的彩色滤光片连同具有不连续光谱的光源一起可以提供极好的颜色再现性和高透射率。
图8A是示出传统白光LED的发射光谱的曲线图,图8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的发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8A中所示的发射光谱是通过在发出紫外线和蓝光的LED上涂覆黄色荧光材料而制成的传统白光LED的发射光谱。因为红色、绿色和蓝色区域的峰值在如图8A所示的传统白光LED中没有相分离,所以传统的白光LED可能不适用于低饱和度彩色滤光片。
然而,图8B中所示的发射光谱中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区域的峰值是明显可以区别的,因此低饱和度彩色滤光片可以产生非常狭窄的重叠波长范围。因此,具有图8B所示的发射光谱的光源适用于低饱和度彩色滤光片以获得极好的颜色再现性。
图9A是示出图5A、图5B和图5C中所示的彩色滤光片对图8B所示的白光的透射光谱和通过添加透射光谱获得的合成光谱的曲线图。
参看图9A,红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的透射光谱具有几乎与图8B所示的红色峰值和蓝色峰值相一致的峰值。绿色滤光片的透射光谱具有对应于图8B所示的绿色峰值的主要峰值并具有在蓝光区域中低的次要峰值。因此,通过添加从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透射的光获得的白光的光谱非常类似于图8B中所示的。这意味着,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彩色滤光片非常有效地使用具有图8B所示的发射光谱的白光。
尤其,由于绿色滤光片透射约80%的具有约540nm的相对较长的波长的绿色成分,并透射约20%的具有等于或短于约460nm的波长的蓝色成分,所以观察者可以将从绿色滤光片透射的光辨认为具有约520nm的波长的绿光,所述绿光是绿色成分和蓝色成分的平均并对应于绿光的标准波长。因此,颜色再现性是良好的。
由于绿色滤光片透射蓝色成分以及绿色成分,并且添加两个成分以显示绿光,所以合成的绿光具有高亮度。由于在三原色中绿色在亮度上是最重要的,所以绿色滤光片的这个特性对于增加亮度非常有用。
图9B是示出图4A、图4B和图4C中所示的彩色滤光片对图8B所示的白光的透射光谱和通过添加透射光谱获得的合成光谱的曲线图。
参看图9B,从蓝色滤光片透射的光包含绿色成分,然而从绿色滤光片透射的光几乎不包含蓝色成分。因此,与图9A相比较,合成白光的光谱包含较少的蓝色成分和大量的绿色成分。然而,透射率仍然很高并且三个峰值是不同的。这意味着,尽管与图9A所示相比较,白光的效率稍微减少,但是在使用传统彩色滤光片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的情况下,透光率和颜色再现性仍然是足够使用的。
其间,具有传统光源的图5A、图5B和图5C所示的彩色滤光片还可以提供改善的透射率和改善的色饱和度。
将参看图10、图11和图12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LC面板组件。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LC面板组件的布局视图,图11是沿着线XI-XI所截得的图10所示的LC面板组件的剖面图,以及图12是沿着线XII-XII所截得的图10所示的LC面板组件的剖面图。
根据该实施例的LC面板组件还包括下部面板100、上部面板200、LC层3以及一对偏光板12和22。
根据该实施例的面板100和200的层状结构几乎和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一样。
对于下部面板100,在基板110上形成包括栅电极124和端部129的多个栅极线121。在栅极线121上顺序形成栅极绝缘层140、多个半导体154和多个欧姆接触163和165。在欧姆接触163和165以及栅极绝缘层140上形成包括源电极173和端部179以及多个漏电极175的多个数据线171,并且钝化层180形成于其上。在钝化层180和栅极绝缘层140处设置多个接触孔181、182和185。在钝化层180上形成多个像素电极191和多个接触辅助件81和82。
对于上部面板200,在绝缘基板210上形成挡光部件220、多个彩色滤光片230和共用电极270。
不同于图2和图3所示的LC面板组件,在基板110上和栅极绝缘层140下面形成多个存储电极线131。
存储电极线131被提供预定电压并实质平行于栅极线121延伸。在两个相邻的栅极线121之间设置每个存储电极线131,并且所述各存储电极线靠近两个相邻栅极线121中较低的一个。每个存储电极线131包括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存储电极137。然而,存储电极线131可以具有多种形状和布置。
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具有单层结构,所述单层结构可以由包含Al的金属、包含Ag的金属、包含Cu的金属、包含Mo的金属、Cr、Ta或者Ti制成。然而,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可以具有包括有不同物理特性的两个导电薄膜(未示出)的多层结构。
半导体154和欧姆接触163沿着数据线171延伸以形成半导体带151和欧姆接触带161。半导体带151和欧姆接触带161在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附近变得宽阔,因此半导体带151覆盖大面积的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以使表面的轮廓光滑,从而防止数据线171断开。
漏电极175的每个包括宽阔的端部177和狭窄的端部。宽阔的端部177重叠了存储电极137,并且用弯曲成字母J的源电极173部分地包围狭窄的端部。
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具有单层结构,所述单层结构可以由难熔金属,例如Cr、Mo、Ta、Ti或者其合金构成。然而,所述数据线和所述漏电极可以具有包括难熔金属膜(未示出)和低电阻率膜(未示出)的多层结构。
钝化层180包括优选由无机绝缘体(例如氮化硅或者二氧化硅)制成的下部钝化膜180p和优选由有机绝缘体制成的上部钝化膜180q。有机绝缘体优选具有小于约4.0的介电常数并且它可以具有感光灵敏度。上部钝化膜180q具有露出部分下部钝化膜180p的多个开口,并且所述上部钝化膜在其上表面上具有不平坦性。钝化层180可以具有优选由无机或者有机绝缘体构成的单层结构。
像素电极191的每一个具有跟随上部钝化膜180q的轮廓的轮廓,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部钝化膜上的透明电极192和反射电极194。透明电极192可以由透明导体(例如ITO或者IZO)制成,反射电极194可以由反射金属(例如Al、Ag、Cr或者其合金)制成。然而,反射电极194可以具有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优选由Al、Ag或者其合金制成的低电阻率的反射上部膜(未示出)和优选由与ITO或IZO具有良好接触特性的含Mo金属、Cr、Ta或者Ti制成的具有良好接触性的下部膜(未示出)。
反射电极194具有设置在上部钝化膜180q的开口中并露出透明电极192的透射窗195。
面板组件的像素可以分成分别由透明电极192和反射电极194限定的透射区域TA和反射区域RA。具体地,透射区域TA包括设置在透射窗195上面和下面的部分面板组件,同时反射区域RA包括设置在反射电极194上面和下面的部分面板组件。
在透射区域TA中,从面板组件的背面(即,从下部面板100)入射的光通过LC层3并从前表面(即,从上部面板200)离开,从而显示图象。在反射区域RA中,从前表面入射的光进入LC层3,被反射电极194反射,再次通过LC层3,并从前表面离开,从而显示图象。此时,反射电极194的不平坦性导致光的漫反射,以防止外部目标被反射而被看见。
由于在透射区域TA中没有上部钝化膜180q,所以液晶层3的厚度(即,透射区域TA中的单元间隙(cell gap))大于反射区域RA中的单元间隙。尤其是在透射区域TA中的单元间隙优选是反射区域RA中的单元间隙的约两倍。
像素电极191和连接到所述像素电极的漏电极175的扩展部177重叠了包括存储电极137的存储电极线131,以形成为存储电容器。
在彩色滤光片230和上部面板200的挡光部件220上形成外涂层250。外涂层250可以优选由(有机)绝缘体构成,所述外涂层可防止露出彩色滤光片230并提供平坦表面。
尽管参考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将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地,本发明的目的是覆盖包括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Claims (8)

1.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液晶面板组件,所述液晶面板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场发生电极,
面向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的第二场发生电极,
设置在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和所述第二场发生电极之间的液晶层,以及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的位置处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和
给所述液晶面板组件提供光的光源,
其中所述光源发出光,所述光包括具有620-680nm的中心波长和25-70nm的半振幅的红色成分、具有525-545nm的中心波长和20-50nm的半振幅的绿色成分以及具有430-480nm的中心波长和25-70nm的半振幅的蓝色成分,其中所述绿色滤光片透射77-85%的具有540nm的波长的光,并透射15-20%的具有等于或短于460nm的波长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红色滤光片透射至少90%的具有等于或长于630nm的波长的光,透射小于10%的具有从430nm到560nm的波长的光,和透射至少10%的具有560nm到630nm的波长的光,以及所述蓝色滤光片透射至少10%的具有从380nm到500nm的波长的光,并透射至少70%的具有440nm的波长的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光源包括白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白光发光二极管是涂覆有绿色和红色荧光材料的蓝光发光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光源包括混合布置的红光发光二极管、绿光发光二极管和蓝光发光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绿色成分的亮度和所述红色成分的亮度高于所述蓝色成分的亮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组件和所述光源之间的选择性反射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场发生电极包括透明电极和反射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组件和所述光源之间的导光件和光学膜片。
CN2006101422839A 2005-08-05 2006-08-04 液晶显示器 Active CN19366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071629 2005-08-05
KR1020050071629A KR101171182B1 (ko) 2005-08-05 2005-08-05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사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20050071629 2005-08-0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5257A Division CN101726924A (zh) 2005-08-05 2006-08-04 液晶显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6671A CN1936671A (zh) 2007-03-28
CN1936671B true CN1936671B (zh) 2010-07-28

Family

ID=377175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5257A Pending CN101726924A (zh) 2005-08-05 2006-08-04 液晶显示器
CN2006101422839A Active CN1936671B (zh) 2005-08-05 2006-08-04 液晶显示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5257A Pending CN101726924A (zh) 2005-08-05 2006-08-04 液晶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77835B2 (zh)
JP (1) JP5311321B2 (zh)
KR (1) KR101171182B1 (zh)
CN (2) CN101726924A (zh)
TW (1) TW20071048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96467B1 (ko) * 2007-03-20 2013-08-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KR101317888B1 (ko) * 2007-05-18 2013-10-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5183128B2 (ja) 2007-08-30 2013-04-1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510066B2 (ja) * 2007-11-06 2010-07-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検査方法
TWI335998B (en) * 2008-06-19 2011-01-11 Au Optronics Corp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TWI370306B (en) * 2008-07-18 2012-08-1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JP5298722B2 (ja) * 2008-09-16 2013-09-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白色発光ダイオード光源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白色発光ダイオード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JP5310670B2 (ja) * 2010-08-02 2013-10-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9810942B2 (en) 2012-06-15 2017-11-07 Apple Inc. Quantum dot-enhanced display having dichroic filter
US20130335677A1 (en) * 2012-06-15 2013-12-19 Apple Inc. Quantum Dot-Enhanced Display Having Dichroic Filter
TWI470288B (zh) * 2012-07-27 2015-01-2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液晶顯示裝置
US9835897B2 (en) * 2012-11-14 2017-12-05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module
CN103885244A (zh) * 2014-04-03 2014-06-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cd显示装置实现高色饱的方法及背光模组
KR101694702B1 (ko) * 2015-04-21 2017-01-11 우리이앤엘 주식회사 Led 광원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WO2017034122A1 (ko) * 2015-08-26 2017-03-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표시 장치
KR102563157B1 (ko) 2015-08-26 2023-08-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표시 장치
CN106526966A (zh) * 2016-12-12 2017-03-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
TWI686634B (zh) * 2019-07-11 2020-03-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728873B (zh) 2020-07-21 2021-05-21 隆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裝置
US11294238B1 (en) 2020-10-29 2022-04-05 Lextar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ow blue light backlight modul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0890B1 (en) * 1999-08-27 2001-08-28 Toyo Ink Mfg. Co., Ltd. Color filter and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553398Y (zh) * 2002-04-22 2003-05-28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透式彩色液晶显示器
CN1435716A (zh) * 2002-02-01 2003-08-13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穿透式彩色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3455A (en) * 1990-05-11 1993-09-07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Foundation, Inc. Chiral smectic liquid crystal 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filters
US6573961B2 (en) * 1994-06-27 2003-06-03 Reveo, Inc. High-brightness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employing light recycling therein
JP3672279B2 (ja) * 1996-08-13 2005-07-20 株式会社シチズン電子 カラー表示装置
JP3546650B2 (ja) * 1997-07-28 2004-07-2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形成方法
JP2001222017A (ja) * 1999-05-24 2001-08-17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528169U (en) * 2000-05-04 2003-04-1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ssembly of a display device and an illumination system
JP4303906B2 (ja) 2000-09-27 2009-07-29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DE10137042A1 (de) * 2001-07-31 2003-02-20 Patent Treuhand Ges Fuer Elektrische Gluehlampen Mbh Planare Lichtquelle auf LED-Basis
US20050185112A1 (en) * 2002-03-14 2005-08-25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Back 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using this
US6867833B2 (en) 2002-03-26 2005-03-15 Giantplus Technology Co., Ltd. Transflective mode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073250B2 (ja) * 2002-05-21 2008-04-09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5134508A (ja) * 2003-10-29 2005-05-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425681B2 (ja) * 2004-03-29 2010-03-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06019016A1 (ja) * 2004-08-18 2008-05-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0890B1 (en) * 1999-08-27 2001-08-28 Toyo Ink Mfg. Co., Ltd. Color filter and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435716A (zh) * 2002-02-01 2003-08-13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穿透式彩色液晶显示器
CN2553398Y (zh) * 2002-04-22 2003-05-28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透式彩色液晶显示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9-109029A 1984.06.2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47781A (ja) 2007-02-22
KR20070016723A (ko) 2007-02-08
JP5311321B2 (ja) 2013-10-09
CN1936671A (zh) 2007-03-28
US7777835B2 (en) 2010-08-17
KR101171182B1 (ko) 2012-08-06
CN101726924A (zh) 2010-06-09
US20070030867A1 (en) 2007-02-08
TW200710487A (en) 200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6671B (zh) 液晶显示器
CN100501546C (zh) 显示装置
CN100585459C (zh) 半透反射型液晶显示器
CN1831590B (zh) 薄膜面板以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器
CN10205342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579491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122230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013226A (zh) 透射反射式液晶显示器
CN1332252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33115C (zh) 有效防止色彩不规则性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114951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05014665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60114921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902244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98899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29572C (zh) 液晶显示单元
CN1933165B (zh) 阵列基底、具有该基底的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78766C (zh) 像素结构
CN101025506A (zh) 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器及其面板
US20080123009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0715642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35940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291867B2 (en) Double layer liquid crystal (LC) fabry-perot (FP) filter display device
CN101231432A (zh) 透反式液晶和所述透反式液晶的制造方法
US8665400B2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12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29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