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1290B - 分体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体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1290B
CN1901290B CN2006101061440A CN200610106144A CN1901290B CN 1901290 B CN1901290 B CN 1901290B CN 2006101061440 A CN2006101061440 A CN 2006101061440A CN 200610106144 A CN200610106144 A CN 200610106144A CN 1901290 B CN1901290 B CN 19012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uxiliaring
framework
coupling unit
contain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061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01290A (zh
Inventor
西出悟
南光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01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1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01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12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无论是否使用具有较少数量的接触位置的外壳都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框架。框架(10)设置由能够容纳附属外壳(20)的数个容纳腔(13)。除了附属外壳(20)之外,还设置有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该小尺寸外壳具有较少数量的接触位置。通过燕尾槽(33)和燕尾形突起(43)的配合,这些外壳(30、40)整体结合,以形成已结合外壳(50),该已结合外壳具有与附属外壳(20)共同的外部构造。该附属外壳(20)和已结合外壳(50)可以有选择地容纳在框架(10)的同一容纳腔(13)中。由于无论小尺寸外壳(30)是否用于特殊电路等,准备单个框架(10)都是足够的,所以可以低成本地处理不同设置,并且根据接触位置的数量可以实现有效使用。

Description

分体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体连接器,其中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附属外壳至少部分容纳在框架中,还涉及组装该分体连接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分体连接器设置有一框架,该框架形成有数个容纳腔,该容纳腔构造使得其中安装有端子接头的附属外壳容纳在相应容纳腔中并与和框架一起的配合连接器连接(参见,例如,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H05-182716)。如果这种分体连接器具有较多数量的端子接头,即接触位置,则线束例如对于连接器电路进行分组并收集在共同的附属外壳中,以满足测试、维护等的方便。
对于重要电路,例如气囊电路,线束具有不同的生产方法,这些方法与一般电路进行不同的处理。另一方面,这类重要电路在多数情况下具有较少数量的接触位置。于是,由于多个空腔空置,所以一般电路的附属外壳的使用是非常不经济的。然而,如果准备专用的附属外壳,则框架需要形成有专门用于该附属外壳的容纳腔。换句话说,需要生产具有不同构造的外壳,这导致了增加相当大的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进行了改进,并且其目的是改进分体连接器的适应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分体连接器,其中具有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的一个或多个附属外壳至少部分精确地容纳在一个或多个容纳腔中,该容纳腔设置在框架中并与和框架一起的配合连接器连接,包括:
比该容纳腔或至少其中一个容纳腔小的外壳,及
可与外壳基本并排整体结合的辅助外壳,外壳和辅助外壳的结合组件具有与一个附属外壳基本共同的外部构造,
其中,外壳和辅助外壳通过形成在外壳和辅助外壳的连接表面中和该连接表面上的至少一个凹槽与至少一个接合突起的接合而整体结合,外壳和辅助外壳利用一个或多个锁闭装置锁闭,该锁闭装置包括可与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接合的一个或多个锁闭部分,该接合突起形成在靠近凹槽的横向边缘的位置处。
在使用该外壳的情况下,准备辅助外壳,并且将该辅助外壳与外壳结合,该辅助外壳与电路的至少一个线束连接,该电路与线束可以与外壳连接的电路不同。该已结合外壳可以至少部分容纳在框架的容纳腔中,一个附属外壳将至少部分容纳在该容纳腔中。由于已结合外壳具有基本与附属外壳共同或相对应的外部构造,所以可以精确地至少部分容纳。在不使用外壳的情况下,该附属外壳至少部分容纳在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容纳腔中。
由于无论是否使用该外壳,准备单个框架都是足够的,所以可以低成本地处理不同设置,并且根据接触位置的数量可以实现有效使用,从而提高了分体连接器的适应性和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分体连接器,其中安装有端子接头的附属外壳容纳在数个容纳腔中,该容纳腔设置在框架中并与和框架一起的配合连接器连接,包括:
比该容纳腔或至少其中一个容纳腔小的外壳,及
可与外壳基本并排整体结合的辅助外壳,外壳和辅助外壳的结合组件具有与一个附属外壳基本共同的外部构造。
在使用小尺寸外壳的情况下,准备该辅助外壳,并与该小尺寸外壳结合,该辅助外壳与一电路的线束连接,该电路不同于和小尺寸外壳连接的电路。该已结合外壳容纳在将容纳附属外壳的框架的容纳腔中。由于已结合外壳具有与附属外壳共同的外部构造,所以可以精确地容纳该已结合外壳。在不使用小尺寸外壳的情况下,附属外壳容纳在特定容纳腔中。
有无论是否使用小尺寸外壳,准备单个框架都是足够的,所以可以低成本地处理不同设置,并且根据接触位置的数量可以实现有效使用。
优选地,通过至少一个凹槽和至少一个接合突起的配合,外壳和附属外壳整体结合,该凹槽和突起形成在外壳和辅助外壳的连接表面中和该连接表面上。
更为优选地,凹槽和接合突起在一方向上延伸,该方向与和配合外壳的连接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和/或结合组件插入到框架中的插入方向上延伸。
最为优选地,通过燕尾槽和燕尾形突起的配合,该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整体形成,该燕尾槽和突起形成在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的连接表面中和该连接表面上,并在与和配合外壳的连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在不在与配合连接器连接的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可以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外壳和辅助外壳利用一个或多个闭锁装置闭锁。
优选地,该闭锁装置包括可与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配合的一个或多个闭锁部分,该接合突起最好形成在靠近凹槽的横向边缘的位置处。
更优选地,当附属外壳和/或结合组件推动特定量时,设置在其上的一个或多个止挡板基本与框架上的一个或多个接触表面接触,以停止推动操作。
更为优选地,该附属外壳和/或结合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升高表面,该升高表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保持件,该弹性保持件可与框架配合,以将附属外壳和/或结合组件保持在正确安装位置处。
最为优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弹性保持件远离升高表面弹性变形,以压靠在容纳腔的相对应表面上,从而防止附属外壳和/或结合组件晃动。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组装分体连接器的方法,尤其是根据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具有一个或多个容纳腔的框架;
以下面之间的应用为基础选择:
具有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的一个或多个附属外壳和
由小于该容纳腔或至少其中一个容纳腔的外壳形成的结合组件,和与外壳基本并排整体结合的辅助外壳,该外壳和辅助外壳的结合组件具有与该附属外壳基本共同的外部构造;及
将所选的附属外壳或结合组件至少部分精确地容纳在相对应容纳腔中,
其中,通过至少一个凹槽和至少一个接合突起的配合,外壳和辅助外壳整体结合,该至少一个凹槽和至少一个接合突起形成在外壳和辅助外壳的连接表面中和该连接表面上,外壳和辅助外壳利用一个或多个锁闭装置锁闭,该锁闭装置包括可与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接合的一个或多个锁闭部分,该接合突起形成在靠近凹槽的横向边缘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通过至少一个凹槽和至少一个接合突起的配合,该外壳和辅助外壳整体形成,该凹槽和突起形成在外壳和辅助外壳的连接表面中和该连接表面上。
附图说明
在读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各实施例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其单个特征也可以组合到其他实施例中。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的正视图,
附图2是附属外壳的正视图,
附图3是该附属外壳的底部,
附图4是该附属外壳的侧视图,
附图5是说明容纳该附属外壳的操作的图表,
附图6是只容纳附属外壳的分体连接器的正视图,
附图7是一正视图,示出了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连接之前的状态,
附图8是一底视图,示出了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连接之前的状态,
附图9是一侧视图,示出了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的连接表面,
附图10是已结合外壳的正视图,
附图11是该已结合外壳的底视图,
附图12是示出容纳该已结合外壳的操作的图表,及
附图13是将已结合外壳容纳在其中一个附属外壳中的分体连接器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参照附图1至13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分体连接器C最好是混合型阴性连接器,并利用杠杆(作为优选的可移动构件)的帮助力与未说明的配合阳性连接器连接。在下面的描述中,将连接的表面(附图6和13的平面中所示的表面)称为该分体连接器C中的前表面。
分体连接器C设置有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10。该框架10形成有具有不同构造的数个空腔11L、11M,特别是在每个上端和下端区域中最好带有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大尺寸空腔11L和一个或多个(例如,八个)中尺寸空腔11M,其中这些空腔11L、11M最好基本点对称地设置在两侧处。这些空腔11L、11M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穿透框架10,一个或多个大尺寸阴性端子(未示出)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该大尺寸空腔11L中,以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同时由锁定部分12L锁定,并且一个或多个中尺寸阴性端子(未示出)同样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该中尺寸空腔11M中,以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同时由锁定部分12M锁定。
在框架10的垂直中间部分(最好基本是垂直的中央部分),一个或多个(例如,四个)容纳腔13最好以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间隔一个形成在另一个上面,该容纳腔用于至少部分容纳将在后面描述的一个或多个附属外壳20。相应容纳腔13最好基本相同形状,在正视图中横向较长,并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穿透框架10。附属外壳20在插入方向ID上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容纳或可容纳在相应容纳腔13中,以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
如附图2至4中所示,每个附属外壳20都最好基本处于具有横向较长的正视图的块的形式,并且通过具有比基本相对的横向侧(上侧)更窄的横向侧(底侧)而具有一个或多个台阶。一个或多个空腔11S形成在一个或多个层上,例如一个或多个(例如,11个)小尺寸空腔11S形成在上层21U上,并且一个或多个(例如,九个)小尺寸空腔11S形成在下层21D上,同时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穿透附属外壳20,上层21U上的小尺寸空腔11S最好相对于下层21D上的空腔成背对背设置。一个或多个小尺寸阴性端子(未示出)至少部分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插入或可插入到相应小尺寸空腔11S中,以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同时由锁定部分12S锁定。
一个或多个止挡板22在从后边缘略微向前间隔开的位置处从一个或多个横向表面,最好从每个附属外壳20的较窄下层21D的基本相对的横向(左和右)表面凸出。另一方面,锁定突起23形成在该前端侧处。每个锁定突起23的后侧都与相对应的侧表面呈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形成锁定表面24A,而其前侧形成倾斜导向表面24B。凹槽25形成在每个锁定突起23的宽度中间位置(最好基本在宽度中央)。
每个附属外壳20的横向(顶和/或底)表面的后部(最好基本后半部)都略微上升(raised),以变为一个或多个升高表面(elevatedsurface)27,并且弹性保持件28形成在每个升高表面27上。每个弹性保持件28都最好具有比升高表面27的整个宽度略短的宽度,在导引末端处打开,并可以其基础末端为中心在变得与升高表面27基本齐平的方向上弹性移动。
另一方面,前述框架10的每个容纳腔13都具有台阶构造,使得下侧比上侧更窄,基本与辅助外壳20的前部空间一致。如附图5中所示,下侧处较窄部分15的相对横向(左和右)表面在后端处切除,以形成一个或多个接触表面16,附属外壳20的一个或多个相应止挡板22基本与或可与该接触表面接触。而且,可与附属外壳20的锁定突起23弹性配合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锁定件17形成在这些侧表面的前端处或其附近。锁定件17(最好基本处于向前突出的悬臂梁的形式)垂直地处于倾斜姿势,其导引末端基本面向内。
在将附属外壳20至少部分容纳到容纳腔13中的情况下,如附图5中所示,在横向(上和/或下)弹性保持件28最好从基本相对侧按压成接近和变的基本与升高表面27齐平之后,附属外壳20在插入方向ID上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相对应的容纳腔13中。附属外壳20受到推动,同时锁定突起23按压并弹性变形相对应的锁定件17。当附属外壳20推动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量时,止挡板22基本与接触表面16接触,以停止该推动操作。此时,由于锁定突起23通过了锁定件17,所以锁定件17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以配合锁定突起23的锁定表面24A,使得附属外壳20至少部分容纳在容纳腔13中,同时受到保持。
此处,附属外壳20的前表面最好基本与容纳腔13的前表面齐平,和/或其后表面从容纳腔13的后表面略微突出。而且,(最好两个)横向(顶和/或底)表面上的弹性保持件28远离升高表面27弹性变形,以基本压靠在容纳腔13的顶和底表面上,从而防止附属外壳20的垂直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一附属外壳30,它具有用于如气囊电路之类的特定电路的较少数量的接触位置(下文中,为“小尺寸外壳30”),和将与该小尺寸外壳30整体结合的辅助附属外壳40,如附图7至9中所示。如后面所述,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的组件与前述附属外壳20基本具有共同的外部构造。
小尺寸外壳30在横向侧(从前面观察时的左侧)具有基本与前述附属外壳20的一部分(最好小于大约一半,例如基本三分之一面积)相对应的形状。更为特殊的是,小尺寸外壳30的前面的形状最好基本是方形,并且在下层的左表面中形成切口,以使下层变窄。
在该小尺寸外壳30中,一个或多个(例如,三个)较小空腔11S形成在上层处,同时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穿透。与特定电路的线束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小尺寸阴性端子(未示出)将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相应小尺寸空腔11S中,以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同时由锁定部分12S锁定。在下层的切割左表面上,止挡板22在后端处或其附近凸出,并且与附属外壳20类似,锁定突起23形成在前端处或其附近。尽管升高表面27A形成在(最好两个)横向(顶和/或底)表面上,但是弹性保持件28(最好只)设置在横向(上)升高表面27A上。
辅助外壳40在另一横向侧(从前面观察时为右侧)处具有与前述附属外壳20的一部分(最好是超过大约一半,例如基本为三分之二面积)相对应的形状。更为特殊的是,附属外壳40最好具有横向较长的矩形前端形状,并且在下层的横向(右)表面中形成一切口,以使下层变窄。
在辅助外壳40中,一个或多个空腔形成在一个或多个层上,最好一个或多个(例如,七个)小尺寸空腔11S形成在上层上,并且一个或多个(例如,六个)小尺寸空腔11S形成在下层上,同时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穿透辅助外壳40,上层上的小尺寸空腔11S最好相对于下层上的小尺寸空腔成背对背设置。小尺寸阴性端子(未示出)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相应小尺寸空腔11S中,以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同时由锁定部分12S锁定。
类似地,在下层的另一切割横向(右)表面上,止挡板22在后端处凸出,并且锁定突起23形成在前端处。一个或多个升高表面27B形成在(最好两个)横向(顶和/或底)表面上,并且一个或多个弹性保持件28B设置在(上和/或下)升高表面27B上。
接下来,描述用于连接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的构造。在小尺寸外壳30的横向(右)表面中,即与辅助外壳40的连接表面32中,燕尾槽或底切槽33基本沿着垂直方向(或与外壳30、40插入到框架10中的插入方向ID成不等于0或180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的方向)形成在中间部分(最好基本在纵向中间部分)中。该燕尾槽33具有燕尾形横截面,使得宽度从开放边缘朝槽的底部逐渐增大,并且最好具有比整个长度的大约一半更长的宽度,更加优选的是比辅助外壳40的整个长度的四分之三略短,同时最好从辅助外壳40的底表面延伸到略低于辅助外壳40的顶表面的位置处,如附图9中所示。因此,该燕尾槽33具有开放的低端,同时具有封闭的上端,该上端起到接触表面34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辅助外壳40的左表面上,即与小尺寸外壳30的连接表面42上,燕尾形突起43类似地沿着垂直方向(或与外壳30、40插入到框架10中的插入方向I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的方向)形成在中间部分处,最好形成在纵向中央部分处。该燕尾形突起43具有与燕燕尾槽33匹配的构造,从而具有形状闭合,即类似地具有基本燕尾形横截面,并具有可基本完全安装到前述燕尾槽33中的宽度和/或高度。
在辅助外壳40的连接表面42上,接合突起45也形成在燕尾形突起43的相对前侧和/或后侧处。相对于高度方向在辅助外壳40的中间位置(最好在略低于中央位置的位置处)处,该接合突起45形成基本水平地从燕尾形突起43的横向边缘延伸到辅助外壳40的前表面或后表面。如附图7中所示,每个接合突起45的下表面最好都形成基本垂直于连接表面42的锁定表面46A,和/或其上表面最好形成倾斜的导向表面46B。
另一方面,在小尺寸外壳30的连接表面32中,用于允许上述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45进入的一个或多个凹陷表面35形成在燕尾槽33的(相对的)前侧和/或后侧处。可与上述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45配合的一个或多个锁闭部分36最好形成在该凹陷表面35的下侧处靠近燕尾槽33的横向边缘的位置处。每个锁闭部分36的上表面或远表面都最好以与凹陷表面35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形成锁定表面37A,和/或其下表面最好形成倾斜的导向表面37B。
因此,在连接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的情况下,其连接表面32、42基本彼此相对(例如,辅助外壳40相对于和附图9的平面垂直的方向颠倒),并且辅助外壳40的燕尾形突起43沿着配合方向MD通过底端开口至少部分安装到小尺寸外壳30的燕尾槽33中,并向上推起,如附图7中箭头所示。该配合方向MD最好设置成与外壳30、40插入到框架10中的插入方向I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当燕尾形突起43的上表面基本与燕尾槽33的接触表面34接触时,最好停止该推动或配合操作。此时,如附图10中所示,辅助外壳40的接合突起45移过小尺寸外壳30的锁闭部分36,将与基本彼此相对的锁定表面46A、47A锁定,从而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整体结合成最好彼此不可分离。以这种方式,形成已结合的外壳50,其中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结合在该外壳中,如附图10和11中所示。
该已结合外壳50的外部构造最好是基本共同的,或基本与前述附属外壳20相对应。严格地讲,弹性保持件28A、28B的设置位置、形状等有所不同,但是需要容纳到框架10的容纳腔13中的外部构造基本相同。
在将该已结合外壳50至少部分容纳到框架10的容纳腔13中的情况下,在上和/或下弹性保持件28A、28B按压成变形或最好封闭之后,该已结合外壳50在插入方向ID上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相对应容纳腔13中,如附图12中所示。该已结合外壳50类似地推动锁定件17,同时使之弹性变形。当止挡板22基本与接触表面16接触,以停止该推动操作时,锁定件17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以配合锁定突起23的锁定表面24A,并且该已结合外壳50容纳在容纳腔13中,同时受到保持。类似地,该已结合外壳50的前表面最好基本与容纳腔13的前表面齐平,和/或其后表面最好从容纳腔13的后表面略微突出。而且,(最好是)顶表面和/或底表面上的弹性保持件28A、28B远离升高表面27弹性变形,以压靠在容纳腔13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上,从而防止附属外壳20的垂直晃动。
本实施例如上构造。例如,如果应用于该分体连接器C的电路只是一般电路,则与这些一般电路的一个或多个线束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小尺寸阴性端子至少部分容纳在附属外壳20中,并且一个或多个,例如四个这种附属外壳20分别至少部分容纳在框架的相对应容纳腔13中,如附图6中所示。
另一方面,如果如气囊电路之类的特殊电路应用于该分体连接器C,则准备小尺寸外壳30,并且与该特殊电路的至少一个线束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小尺寸阴性端子至少部分容纳到该小尺寸外壳30中。同时,准备辅助外壳40,并且与一般电路的至少一个线束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小尺寸阴性端子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中。下文中,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整体结合形成已结合外壳50,该已结合外壳将以上面已经描述的方式至少部分容纳在框架10的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容纳腔13中,如附图13中所示。容纳该用于一般电路的一个或多个小尺寸阴性端子的附属外壳20至少部分容纳在其余容纳腔13中。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整体结合,可以形成具有与附属外壳20基本共同的外部结构的已结合外壳50。于是,附属外壳20和已结合外壳50可以有选择地至少部分容纳到框架10的同一容纳腔13中。因此,无论小尺寸外壳30是否用于特殊(预设的或可预设的)电路,准备单个框架10都是足够的,因此可以低成本处理不同设置,并且根据接触位置的数量实现有效使用。
而且,通过设置在连接表面32、42中并在垂直方向或配合方向(与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和/或插入方向ID)上延伸的燕尾槽33和燕尾形突起43的配合,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整体结合。于是,在与配合连接器连接期间承受载荷的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不可能在连接方向和/或插入方向ID上移动。因此,相对应的阳性和阴性端子接头可以精确地连接,以确保电连接可靠性。
因此,为了能够不管是否使用具有较少数量接触位置的外壳都使用相同形状的框架,框架10设置有能够至少部分容纳附属外壳20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容纳腔13。除了附属外壳20之外,还设置有具有较少数量接触位置的外壳30,最好是小尺寸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最好通过至少一个燕尾槽33和至少一个燕尾形突起43的配合,以形成已结合外壳50,这些外壳30、40整体结合或可以整体结合,该已结合外壳具有与附属外壳20基本共同或对应的外部构造。附属外壳20和已结合外壳50可以有选择地至少部分容纳到框架10的同一容纳腔13中。由于无论小尺寸外壳30是否用于特殊电路等,准备单个框架10都是足够的,所以可以低成本地处理不同设置,并且根据接触位置的数量可以实现有效使用。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面描述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除了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
(1)在前述实施例中,用于连接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的燕尾槽和燕尾形突起的设置可以颠倒。而且,突起和凹槽的任何其他配合构造都是可能的,该配合构造不同于燕尾形但是可互相配合,从而在配合方向MD上滑动配合,同时由此形成的已结合外壳50在除了配合方向MD之外的任何其他方向上都不可分离(例如,该突起可以基本具有T型或L形等横截面,同时凹槽具有配合形状)。
(2)小尺寸外壳所使用的特殊电路不仅局限于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气囊电路,并且可以是具有较少接触位置的其它电路。
(3)小尺寸外壳和辅助外壳之间的接触位置的分布不仅局限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和说明的那种,并且可以是随机设置的。
(4)两个或多个已结合外壳可以容纳在容纳腔中。
(5)附属外壳(已结合外壳)自身可以是混合型的,其中容纳有不同尺寸的数种端子接头。
(6)相反,分体连接器可以使得将至少部分容纳在框架中的所有端子接头和辅属外壳(已结合外壳)都具有相同尺寸。
(7)不需要相应容纳腔都具有相同尺寸等,并且足以使得至少其中一个容纳腔能够有选择地容纳附属外壳和已结合外壳。
(8)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容纳阳性端子接头的阳性连接器。
附图标记列表
C     分体连接器
10    框架
11S   小尺寸空腔
13    容纳腔
17    锁定件
20    附属外壳
23    锁定突起
30    小尺寸外壳
32    连接表面
33    燕尾槽
36    锁闭部分
40    辅助外壳
42    连接表面
43    燕尾形突起
45    接合突起
50    已结合外壳

Claims (7)

1.分体连接器(C),其中具有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的一个或多个附属外壳(20)至少部分精确地容纳在一个或多个容纳腔(13)中,该容纳腔(13)设置在框架(10)中,并且该连接器将与框架(10)一起与配合连接器连接,包括:
比该容纳腔(13)或至少其中一个容纳腔(13)小的外壳(30),及
能够与外壳(30)基本上并排地整体结合的辅助外壳(40),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的结合组件(50)具有与该一个附属外壳(20)基本共同的外部构造,
其特征在于,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通过形成在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的连接表面(32,42)中和该连接表面(32,42)上的至少一个凹槽(33)与至少一个接合突起(43)的接合而整体结合,
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利用一个或多个锁闭装置(36;45)锁闭,
该锁闭装置(36;45)包括能够与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45)接合的一个或多个锁闭部分(36),该接合突起(45)形成在靠近凹槽(33)的横向边缘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连接器(C),其特征在于,凹槽(33)和接合突起(43)在一方向(MD)上延伸,该方向(MD)与和配合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和/或结合组件(50)插入到框架(10)中的插入方向(I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连接器(C),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基本上为90°。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体连接器(C),其特征在于,当附属外壳(20)和/或结合组件(50)被推动特定量时,设置在其上的一个或多个止挡板(22)基本与框架(10)上的一个或多个接触表面(16)接触,以停止推动操作。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体连接器(C),其特征在于,附属外壳(20)和/或结合组件(50)包括一个或多个升高表面(27),该升高表面(27)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保持件(28A;28B),该弹性保持件(28A;28B)能够与框架(10)配合,从而将附属外壳(20)和/或结合组件(50)保持在正确安装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连接器(C),其特征在于,该一个或多个弹性保持件(28A;28B)远离升高表面(27)弹性变形而压靠在容纳腔(13)的相对应表面上,从而防止附属外壳(20)和/或结合组件(50)的晃动。
7.组装分体连接器(C)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具有一个或多个容纳腔(13)的框架(10);
选择以下部件中的一种:
具有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的一个或多个附属外壳(20),和结合组件(50),该结合组件(50)由小于该容纳腔(13)或至少其中一个容纳腔(13)的外壳(30)和与外壳(30)基本并排整体结合的辅助外壳(40)形成,该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的结合组件(50)具有与该附属外壳(20)基本共同的外部构造;及
将所选择的附属外壳(20)或结合组件(50)至少部分精确地容纳在相对应的容纳腔(13)中,
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一个凹槽(33)和至少一个接合突起(43)的配合,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整体结合,该至少一个凹槽(33)和至少一个接合突起(43)形成在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的连接表面(32,42)中和该连接表面(32,42)上,
外壳(30)和辅助外壳(40)利用一个或多个锁闭装置(36;45)锁闭,
该锁闭装置(36;45)包括能够与一个或多个接合突起(45)接合的一个或多个锁闭部分(36),该接合突起(45)形成在靠近凹槽(33)的横向边缘的位置处。
CN2006101061440A 2005-07-19 2006-07-19 分体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012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08659 2005-07-19
JP2005208659A JP4613725B2 (ja) 2005-07-19 2005-07-19 分割コネクタ
JP2005208659 2005-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1290A CN1901290A (zh) 2007-01-24
CN1901290B true CN1901290B (zh) 2010-09-29

Family

ID=37085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0614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01290B (zh) 2005-07-19 2006-07-19 分体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38568B2 (zh)
EP (1) EP1746689B1 (zh)
JP (1) JP4613725B2 (zh)
CN (1) CN1901290B (zh)
DE (1) DE602006001083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0896A (ja) * 2009-09-25 2011-04-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分割コネクタ
JP2011100559A (ja) * 2009-11-04 2011-05-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6179475B2 (ja) * 2014-07-30 2017-08-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2256B2 (en) * 2001-02-06 2003-06-2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7066771B2 (en) * 2001-11-16 2006-06-27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Angled RJ to RJ patch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098545A5 (zh) 1970-07-20 1972-03-10 Socapex
JP2682301B2 (ja) * 1991-09-10 1997-11-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集合コネクタ
JP3047053B2 (ja) 1991-12-27 2000-05-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に用いる組み合わせコネクタ
JP3681566B2 (ja) * 1999-02-08 2005-08-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US6352447B1 (en) * 2000-03-24 2002-03-05 Techsonic Industries, Inc. Cable bundle connector
JP2002083643A (ja) * 2000-09-07 2002-03-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ブロックコネクタ
US6666728B2 (en) * 2001-04-17 2003-12-2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Divided connector and a connection method of a divided connector with a mating connector
JP3864732B2 (ja) * 2001-07-25 2007-0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5276574A (ja) * 2004-03-24 2005-10-06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2256B2 (en) * 2001-02-06 2003-06-2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7066771B2 (en) * 2001-11-16 2006-06-27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Angled RJ to RJ patch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46689B1 (en) 2008-05-07
EP1746689A1 (en) 2007-01-24
US7438568B2 (en) 2008-10-21
DE602006001083D1 (de) 2008-06-19
CN1901290A (zh) 2007-01-24
JP4613725B2 (ja) 2011-01-19
US20070020979A1 (en) 2007-01-25
JP2007026948A (ja) 200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760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elding structure
US3848951A (en) Connector housings and locking structures therefor
US7086910B2 (en) Connector
US7316591B2 (en) Holding frame for connector modules
CN102646879B (zh) 连接器装置
KR101891022B1 (ko) 단자 홀더를 가진 전기 커넥터
US8876543B2 (en) Connector
JP2012018768A (ja) 面実装用マルチ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8876336B2 (en) LED lamp unit
CN110249487A (zh) 连接器
JP2510465Y2 (ja) 組合せ合体構造の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US9413095B2 (en) Connector
US20020123257A1 (en) Connector
EP0678938A1 (en) Connector
CN103378448A (zh) 连接器
CN1901290B (zh) 分体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09896311U (zh) 电连接器
US10177498B1 (en) Stack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GB2293053A (en) Multiple connector assembly arrangement
JP506493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EP1387446A2 (en) Resin-molde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8500459B2 (en) Receptacle with a cavity for receiving a plug with a recess for receiving a component
JP200436309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50002734A1 (en) Connector
CN111355096B (zh) 分割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