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8502A - 落地式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落地式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98502A CN1898502A CNA2005800013316A CN200580001331A CN1898502A CN 1898502 A CN1898502 A CN 1898502A CN A2005800013316 A CNA2005800013316 A CN A2005800013316A CN 200580001331 A CN200580001331 A CN 200580001331A CN 1898502 A CN1898502 A CN 18985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haust outlet
- baffle
- mentioned
- air conditioner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空气流能容易地向正面方向流动的落地式空调机。落地式空调机(1)具有外壳(4)、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在外壳(4)上设有从正面看沿横向(D1)并排布置且把经过调节的空气排出去的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第一垂直挡板(51)具有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的第一板部(52),它能开闭第一排气口(12)。第二垂直挡板(71)具有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的第二板部(72),它能开闭第二排气口(13)。而且,第一板部(52)在处于与垂直于正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此外,第二板部(72)在处于与垂直于正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比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机。
背景技术
在把经过调节的空气向室内排出以调节室内空气的空调机中,有一种所谓的落地式空调机。这种落地式空调机是一种设置在室内地板上的类型的空调机,从正面看时,具有在横向上隔开距离地设有两个排气口的外壳,这样的落地式空调机已被公知。在排气口上分别设有挡板,这些挡板在关闭状态下封闭排气口,而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
对这种落地式空调机的排气口被打开时的挡板的动作加以说明。首先,处于关闭状态下的各挡板以平行于铅直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移动,以使其外侧端部向外壳的前方移动,挡板便转换成打开状态。然后,挡板转动到其与外壳正面垂直的方向大致平行。此时,挡板处于比排气口的中心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参见专利文献1)。从而,从外壳的正面看时,各挡板被打开为比各排气口的中心向内侧偏心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3871号公报(图3)
为了使挡板在打开状态下具有引导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功能,如上所述的打开状态下的挡板的状态,就会对向室内排出的空气流产生影响。即,在挡板位于比排气口的中心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时,即使挡板处于朝内侧打开的状态下,空气也有可能向外侧分散地排出(参见图13(a))。在这种情况下,从排气口向正面方向排出的空气就减弱。从而,在落地式空调机中,在挡板打开成位于比排气口的中心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一方面,很容易形成向左右方向排出的宽度很大且包围室内那样的空气流,另一方面,却很难形成直接向正面方向排出的空气流。因此,当把落地式空调机设置在进深方向上较长的细长形状房间的一角时,空气流可能很难充分到达房间的深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使空气流能容易地向正面方向流动的落地式空调机。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落地式空调机,其具有外壳、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在外壳上,设有从正面看在横向并排布置且把经过调节的空气排出去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挡板具有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第一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第一板部,并能够开闭第一排气口。第二挡板具有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第二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第二板部,并能够开闭第二排气口。并且,第一板部在与垂直于正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排气口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此外,第二板部在与垂直于正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比第二排气口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中,在打开状态下,第一板部位于比第一排气口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第二板部位于比第二排气口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即,在打开状态下,从外壳的正面看时,引导空气的各个板部靠近排气口的外侧进行布置。因此,在挡板向内侧打开的状态下,用挡板限制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向外侧分散。这样,就能容易地把排出的空气向正面方向集中。从而,这种落地式空调机就能容易地实现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集中。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落地式空调机中,第一挡板具有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且位于比第一排气口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的第一旋转轴。并且,第二挡板具有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且位于比第二排气口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旋转轴。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中,当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一挡板,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一直转动到第一板部位于比第一旋转轴更靠外侧的位置时,就能打开第一排气口。而且,由于第一中心轴线位于比第一排气口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在打开第一排气口的状态下,第一板部便位于比第一排气口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关于第二挡板,也与以上所述相同。因而,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中,通过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旋转移动,就能容易地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流动,能简化用于开闭排气口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发明的落地式空调机中,第一挡板通过旋转,以使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一板部的内侧端部向第一排气口的外侧端部侧接近,从而打开第一排气口。并且,第二挡板通过旋转,以使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二板部的内侧端部向第二排气口的外侧端部接近,从而打开第二排气口。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以上述方式旋转,以打开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从而,从外壳的正面看时,引导空气的各挡板的板部靠近各排气口的外侧进行布置。从而,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中,就能容易地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流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落地式空调机中,第一板部在全开状态下,其前端部位于比第一排气口的外侧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并且,第二板部在全开状态下,其前端部位于比第二排气口的外侧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中,各挡板不仅能向内侧打开得较大,而且向外侧也能够打开得较大。这样,不仅能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流动,而且也能容易地使空气流在横向上较宽广地流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落地式空调机,能容易地把排出的空气向正面方向集中,而且能容易地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流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落地式空调机中,通过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旋转移动,能容易地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流动,而且能简化用于开闭排气口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落地式空调机中,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旋转,以打开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并且从外壳的正面看时,引导空气的各挡板的板部靠近各排气口的外侧进行布置。从而,这种落地式空调机就能容易地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流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落地式空调机中,由于各挡板不仅能向内侧打开得较大,而且向外侧也能够打开得较大,因此不仅能使空气流向正面方向流动,而且也能容易地使空气流在横向上较宽广地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落地式空调机外观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落地式空调机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落地式空调机结构的上剖面图;
图4是表示落地式空调机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水平挡板部和第二水平挡板部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6是详细表示第一水平挡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详细表示第一水平挡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垂直挡板和第二垂直挡板的动作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垂直挡板和第二垂直挡板的动作图;
图11是表示第一水平挡板和第二水平挡板的动作图;
图12是表示第一水平挡板和第二水平挡板的动作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有关排气效果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有关排气的效果的示意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的控制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有关排气效果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落地式空调机,4:外壳,12:第一排气口,13:第二排气口,51:第一垂直挡板(第一挡板),52:第一板部,71:第二垂直挡板(第二挡板),72:第二板部,AX1:第一旋转轴,AX2:第二旋转轴,D1:横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结构)
[整体结构]
图1表示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1外观的主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横向”或者“左右”,是指在水平方向中,从图1的正面看时的左右方向(参见实线箭头D1)。并且,所谓“铅直方向”或者“上下”,是指从图1的正面看时的上下方向(参见实线箭头D2)。
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是设置在家庭室内的地板F上的空调机,用来调节室内空气,进行取暖和制冷等。落地式空调机1与布置在室外的室外机(图中未表示)连接,在与容纳在室外机中的图中未表示的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主要具有热交换器2;风扇3;外壳4;控制部10和遥控器11。
[热交换器]
如图2和图3所示,热交换器2容纳在外壳4的内部,并与吸入外壳4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2占据着落地式空调机1的上半部分的位置,而且布置在与后述的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相同的高度上。并且,如图4所示,热交换器2设置成,其上部向落地式空调机1的后侧倾斜。另外,图2是拆卸下前面板43后的落地式空调机1的正视图,图3是图1中的III-III剖面图,图4是图1中的IV-IV剖面图。
[风扇]
风扇3容纳在外壳4的内部。风扇3在把室内的空气从后述吸入部6(参见图1)吸入外壳4内之后,通过热交换器2送向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风扇3是一台多叶片风扇,其布置成在与落地式空调机1的正面平行的平面内旋转,如图2所示,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下方。并且,如图4所示,风扇3布置在后述的吸入部6的附近。如图2所示,风扇3容纳在风扇外壳30内。风扇外壳30布置成与风扇3的侧面对置,并具有沿着风扇3的侧面包围着风扇3大约4分之3圆周的圆弧形侧面32。风扇外壳30包围了风扇3侧面的左半部和右侧的下半部分。并且,在风扇外壳30上还设有风扇外壳出口31。风扇外壳出口31是空气从风扇3向上方的热交换器2流出的部分,其布置在与风扇3的没有被风扇外壳30包围起来的右侧的上半部分对置的位置上。风扇外壳出口31设置成偏向风扇3的旋转中心的右方。另外,风扇3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向热交换器2输送空气(参见图2中的空白箭头A1和实线箭头A2)。
[外壳]
外壳4是在铅直方向D2上呈长箱体状的部件,它收容热交换器2和风扇3等。如图3所示,外壳4的背面40的角部42被进行了倒角。如图1所示,外壳4的前面41做成具有前面板43、凹进部44和倾斜面45的形状。并且,外壳4具有第一排气口12、第二排气口13、吸入部6、第一垂直挡板部5、第二垂直挡板部7、第一水平挡板部8、第二垂直挡板部9。
前面板43是在外壳4的正面上纵贯大致整个外壳4的铅直方向D2进行设置的平坦部分。并且,在前面板43的上部,设有显示部46,该显示部46显示室内温度、室外温度和运转设定等的信息。
凹进部44是沿着前面板43的侧端设置的在铅直方向D2上呈长形的凹陷,并分别设置在前面板43的两侧。如图3所示,凹进部44由侧面440和曲面441构成。侧面440与前面板43相连,设置成垂直于前面板43。曲面441与侧面440相连,还与倾斜面45相连。
倾斜面45是与凹进部44的侧方相邻且纵贯整个前面41的铅直方向D2设置的倾斜面。倾斜面45分别设置在前面41的两侧端。
[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设置在外壳4的前面41的上半部分上,用来排出通过热交换器2进行温度调节的空气。另外,在进行送风运转等时,也可以从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排出未经过温度调节的空气。
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是沿铅直方向D2具有较长形状的长方形开口,并沿着前面41的两侧端设置。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设置在倾斜面45的上半部分上,中间隔着前面板43和凹进部44,第一排气口12设置在左侧,第二排气口13设置在右侧。因此,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正视时在横向D1上隔开距离且并排地布置。如图5所示,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分别由隔板49分成上部S1、中部S2和下部S3这三部分。并且,在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的上端部和隔板49上,分别设有在铅直方向上凸出的凸起部14a-14c、15a-15c。在第一排气口12的上端部上,设有在铅直方向上向下凸出的凸起部14a,在第一排气口12的隔板49上,设有在铅直方向上向上凸出的凸起部14b、14c。在第一排气口12的下端部附近,固定着其驱动轴的前端朝向上方的第一挡板电动机50。而且,凸起部14a-14c和第一挡板电动机50的驱动轴,在铅直方向上隔开距离且并排在一条直线上,与后述的第一垂直挡板51的第二旋转轴AX1相对应。同样,在第二排气口13的上端部上,设有在铅直方向上向下凸出的凸起部15a,在第二排气口13的隔板49上,设有在铅直方向上向上凸出的凸起部15b、15c。在第二排气口13的下端部附近,固定着其驱动轴的前端朝向上方的第二挡板电动机70。凸起部15a-15c和第二挡板电动机70的驱动轴,在铅直方向上隔开距离且并排在一条直线上,与后述的第二垂直挡板71的第二旋转轴AX2相对应。此外,设置在第一排气口12上的凸起部14a-14c和第一挡板电动机50的驱动轴,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外侧、即左侧的位置上,位于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与第一排气口12的外侧端部之间。另外,这里所谓的“中心”,是指在横向D1上的中心,以下也一样。设置在第二排气口13上的凸起部15a-15c和第二挡板电动机70的驱动轴,位于比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近外侧、即右侧的位置,位于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与第二排气口13的外侧端部之间。另外,在各凸起部14a-14c,15a-15c上,嵌合着后述的能自由转动的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而在各挡板电动机50、70的驱动轴上,分别固定着第一垂直挡板51的下端和第二垂直挡板71的下端。
[吸入部]
吸入部6是把室内的空气吸入外壳4内的部分,如图1所示,它设置在外壳4的前面41的下半部分上。吸入部6由第一吸入口61、第二吸入口62和侧面吸入口66、67构成。
第一吸入口61和第二吸入口62是设置在凹进部44的侧面440上的开口,第一吸入口61设置在左侧的凹进部44上,第二吸入口62设置在右侧的凹进部44上。如图4所示,第一吸入口61由并排布置在铅直方向D2上的三个开口63、64、65构成。布置在最上方的开口63布置在比风扇3高的位置上,其它两个开口64、65布置在比风扇3低的位置上。即,第一吸入口61布置在不与风扇3相对的位置上。第二吸入口62也一样。另外,各吸入口61、62的布置位置,并不是严格地限制在不与风扇3相对的位置,各吸入口61、62的一部分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布置在与风扇3对应的位置。还有,各吸入口61、62也并不是仅限于分开布置在风扇3的上、下位置上,也可以只布置在上方,或者只布置在下方。
侧面吸入口66、67是如图4所示的铅直方向D2上的较长开口,分别设置在落地式空调机1的侧面47的下方。侧面吸入口66、67在宽度方向D3上位于风扇3与前面41之间。另外,在图4中,示出了从正面看设置在左侧的侧面47上的侧面吸入口66,但是设置在右侧的侧面47上的侧面吸入口67也是一样的。
另外,覆盖外壳4下方的过滤器(图中未表示)被设置成,与第一吸入口61、第二吸入口62和侧面吸入口66、67相对置。
[第一水平挡板部和第二水平挡板部]
第一水平挡板部8是用于引导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向铅直方向D2吹出的部分。如图5所示,第一水平挡板部8具有:第一挡板调节机构21、第二挡板调节机构22、第三挡板调节机构23以及多个第一水平挡板80。
多个第一水平挡板80在铅直方向D2上并排布置在第一排气口12上,并引导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使其向铅直方向D2吹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水平挡板80分成三组:第一水平挡板组G1、第二水平挡板组G2和第三水平挡板组G3;每一组有5块第一水平挡板80。第一水平挡板组G1、第二水平挡板组G2和第三水平挡板组G3分别布置在第一排气口12的上部S1、中部S2和下部S3上,并在铅直方向D2上并排着。第一水平挡板80用弹性材料做成薄板的形状,大致水平地布置。
另外,第一水平挡板80并不局限于整体都用弹性材料做成,中央部分等第一水平挡板80的一部分用弹性材料做成就可以。此外,第一水平挡板80也可以不用弹性材料制作,而可以把第一水平挡板80做成薄片的形状等,以使其具有弹性。
第一挡板调节机构21是能调节属于第一水平挡板组G1的多个第一水平挡板80的方向的机构,其具有第一连杆部件81和第一固定部件84。如图6所示,第一连杆部件81是在铅直方向D2上较长的板状部件,其连接第一水平挡板组G1的外侧端部的前侧附近。第一连杆部件81通过在铅直方向D2上移动,使得第一水平挡板组G1的前端成一体地在铅直方向D2上移动。并且,在第一连杆部件81上,设有在横向D1上贯通的第一窄缝801和第二窄缝802。第一窄缝801设置在第一连杆部件81的上部,呈向后侧凸出的弯曲形状。第二窄缝802的形状也与第一窄缝801相同,设置在第一连杆部件81的下部。设置在第一排气口12的边缘上的两个卡定爪121、122分别插入第一窄缝801和第二窄缝802中。卡定爪121、122分别卡定在第一窄缝801和第二窄缝802中并能够滑动。并且,在第一连杆部件81的内侧表面的中央附近,而且在第一窄缝801与第二窄缝802之间,设有向内侧凸出的操作部803。使用者通过握住操作部803,就能容易地使第一连杆部件81在铅直方向D2上移动。并且,如图7所示,在第一连杆部件81的外侧表面上,设置了多个向内侧方向凹陷的凹部804(另外,在图7中,只在一个凹部804上标了标号,其它的都省略了)。多个凹部804并排布置在铅直方向D2上,而且设置在第一排气口12的边缘上的凸起123(参见图6)插入其中。如果凸起123插入凹部804中,凸起123便卡定在凹部804中,来限制第一连杆部件81向铅直方向D2的移动。当使用者握住操作部803,对第一连杆部件81上施力时,第一连杆部件81便移动,凸起123便卡定在不同的凹部804中。从而,第一连杆部件81便定位在所希望的位置上。另外,由于在铅直方向D2上并排排列着多个凹部804,所以第一连杆部件81在铅直方向D2上能定位在多个阶段的位置上。如图6所示,第一固定部件84固定在第一水平挡板组G1的外侧端部的后侧。此外,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部件84具有:对应于第一水平挡板组G1的多个第一水平挡板80而设置的多个固定爪805;以及隔开间隙地布置在固定爪805上的壁部806。在固定爪805上设有弯钩(返し),当第一排气口12的边缘部插入固定爪805与壁部806之间的间隙中时,固定爪805的弯钩便卡定于设置在边缘部上的孔124中,于是第一固定部件84便固定在外壳4上。
第二挡板调节机构22是能调节属于第二水平挡板组G2的多个第一水平挡板80的方向的机构,其具有第二连杆部件82和第二固定部件85。并且,第三挡板调节机构23是能调节属于第三水平挡板组G3的多个第一水平挡板80的方向的机构,其具有第三连杆部件83和第三固定部件86。虽然第二连杆部件82和第三连杆部件83的结构与第一连杆部件81的结构相同,但各连杆部件81-83是分开的,能够分别独立地移动。另外,第二连杆部件82连接第二水平挡板组G2,第三连杆部件83连接第三水平挡板组G3。第二固定部件85固定在第二水平挡板组G2上,而第三固定部件86固定在第三水平挡板组G3上。
第二水平挡板部9是把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在铅直方向D2上引导的部分。第二水平挡板部9具有:第四挡板调节机构24、第五挡板调节机构25、第六挡板调节机构26以及多个第二水平挡板90。
多个第二水平挡板90在铅直方向D2上并排布置在第二排气口13中,并在铅直方向D2上引导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吹出。与第一水平挡板80一样,第二水平挡板90分成三个组:第四水平挡板组G4、第五水平挡板组G5和第六水平挡板组G6。第四挡板调节机构24是能调节属于第四水平挡板组G4的多个第二水平挡板90的方向的机构,其具有第四连杆部件91和第四固定部件94。第五挡板调节机构25是能调节属于第五水平挡板组G5的多个第二水平挡板90的方向的机构,其具有第五连杆部件92和第四固定部件95。并且第六挡板调节机构26是能调节属于第六水平挡板组G6的多个第二水平挡板90的方向的机构,其具有第六连杆部件93和第六固定部件96。
第四连杆部件91连接第四水平挡板组G4,第五连杆部件92连接第五水平挡板组G5,第六连杆部件93连接第六水平挡板组G6。第二水平挡板90布置成与第一水平挡板80左右对称,第四水平挡板组G4对应于第一水平挡板组G1,第五水平挡板组G5对应于第二水平挡板组G2,第六水平挡板组G6对应于第三水平挡板组G3。并且,第二水平挡板部9的各连杆部件91-93也与第一水平挡板部8的各连杆部件81-83具有相同的结构,构成左右对称。关于固定部件94-96,也与以上所述相同。
如上所述,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的后侧是借助于固定部件84-86、94-96来固定的,其前侧借助于连杆部件81-83、91-93连接起来并能自由移动。因此,通过连杆部件81-83、91-93的移动,柔软的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就会变形。例如,当连杆部件81-83、91-93向上方移动时,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便弯曲,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的前端朝向上方(参见图11(a))。并且,当连杆部件81-83、91-93向下方移动时,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弯曲,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的前端朝向下方(参见图11(b))。这样,通过连杆部件81-83、91-93的移动,借助于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能够改变引导空气的方向。
[第一垂直挡板部和第二垂直挡板部]
如图3所示,第一垂直挡板部5和第二垂直挡板部7分别设置在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上,是引导从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在横向D1吹开的部分。
第一垂直挡板部5是调节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来的空气风向的部分,它具有第一垂直挡板51(第一挡板)和第一挡板电动机50。
从正面看,第一垂直挡板51布置在左侧,用于开闭第一排气口12。第一垂直挡板51具有:第一板部52,在铅直方向D2上呈较长的板状,形状与第一排气口12的外边缘大致相同;和多个第一加强筋(rib)53,在铅直方向D2上并排设置在第一板部52的内侧表面。第一板部52是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来的空气的部件。第一加强筋53从第一板部52的内面大致垂直地凸出来,而且设有在铅直方向D2上贯通的圆孔。在位于第一板部52下端附近的第一加强筋53的孔内,插入并固定着设置在外壳4中的第一挡板电动机50的驱动轴(参见图5)。并且,设置在第一排气口12内部的多个凸起部14a~14c,分别嵌合在第一加强筋53的其它孔内。第一垂直挡板51设置成能以第一旋转轴AX1为中心自由转动,而第一旋转轴AX1则穿过设置在第一加强筋53上的孔并在铅直方向D2上延伸。另外,设置在第一加强筋53上的孔比第一板部52的中心,向外侧即左侧偏心地设置,并且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向外侧偏心地设置。这样,第一旋转轴AX1也处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上,位于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与第一排气口12的外侧端部,即左侧端部之间的位置上。
第一挡板电动机50使第一垂直挡板51以平行于铅直方向D2的第一旋转轴AX1为中心进行转动。第一挡板电动机50通过改变第一垂直挡板51的布置角度而改变第一垂直挡板51的方向。这样,就改变了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来的空气的风向。此时的第一垂直挡板51的动作,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垂直挡板部7是调节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的风向的部分,它具有第二垂直挡板71(第二挡板)和第二挡板电动机70。从正面看,第二垂直挡板71布置在右侧,用于开闭第二排气口13。
第二垂直挡板71具有:第二板部72,在铅直方向D2上呈较长的板状,形状与第二排气口13的外边缘大致相同;和多个第二加强筋73,在铅直方向D2上并排设置在第二板部72的内侧表面。第二板部72是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的部件。第二加强筋73从第二板部72的内面大致垂直地凸出来,并且设有在铅直方向D2上贯通的圆孔。在位于第二板部72的下端附近的第二加强筋73的孔内,插入并固定着设置在外壳4中的第二挡板电动机70的驱动轴。此外,设置在第二排气口13的内部的多个凸起部15a~15c,分别嵌合在第二加强筋73的其它孔内。第二垂直挡板71设置成能以第二旋转轴AX2为中心自由转动,而第二旋转轴AX2穿过设置在第二加强筋73上的孔并在铅直方向D2上延伸。另外,设置在第二加强筋73上的孔比第二板部72的中心,向外侧即右侧偏心地设置,比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向外侧偏心地设置。这样,第二旋转轴AX2也处于比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上,位于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与第一排气口12的外侧端部,即右侧端部之间的位置上。
第二挡板电动机70可以与第一挡板电动机50分别独立地驱动,它能使第二垂直挡板71以平行于铅直方向D2的第二旋转轴AX2为中心进行转动。第二挡板电动机70通过改变第二垂直挡板71的布置角度而改变第二垂直挡板71的方向。这样,就改变了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的风向。
另外,图1和图3表示了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关闭了各个排气口12、13的完全关闭状态。
[控制部和遥控器]
如图8所示,控制部10与风扇3、第一挡板电动机50、第二挡板电动机70等连接,用于控制风扇3、第一挡板电动机50和第二挡板电动机70等。控制部10能各自分别控制第一挡板电动机50和第二挡板电动机70,能控制第一垂直挡板部5和第二垂直挡板部7成各自不同的状态。因此,控制部10不仅能使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左右对称地移动,也能使它们作非对称的移动。这样,就能够各自分别改变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来的空气的方向,和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的风向。
遥控器11是用于使用者指示落地式空调机1的运转内容的输入装置,它在接收到电源的开关、制冷和取暖的切换、温度设定、风量设定、风向设定等的控制内容的输入后,借助于红外线等的无线通讯手段,向控制部10输送对应于各种输入的控制信号。例如,遥控器11能分别接收第一垂直挡板51的方向的指定和第二垂直挡板71方向的指定。此外,在控制部10中预先设定有多种运转模式,在这些多种运转模式中,可以包括使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进行不对称移动的运转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遥控器11就能接收任何一种运转模式的指定。
(动作)
下面,详细描述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第一垂直挡板51、第二垂直挡板71、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的动作,以及空气流。
首先,当风扇3转动时,室内空气便从第一吸入口61、第二吸入口62,以及侧面吸入口66、67(参见图1)被吸入外壳4内。借助于风扇3的转动,吸入的空气从外壳出口31向风扇3的上方被输送,并通过热交换器2,然后从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向室内排出。此时,可以借助于第一垂直挡板部5和第二垂直挡板部7,来改变空气在左右方向上的风向,并借助于第一水平挡板部8和第二水平挡板部9,来改变空气在上下方向上的风向。
[第一垂直挡板和第二垂直挡板的动作]
在停止运转时,如图3所示,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都由第一垂直挡板部5和第二垂直挡板部7关闭起来(以下,称这种状态为“全闭状态”)。当落地式空调机1开始运转时,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便移动,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被打开。此时,驱动第一挡板电动机50和第二挡板电动机70,使第一垂直挡板51以第一旋转轴AX1为中心进行转动,使第二垂直挡板71以第二旋转轴AX2为中心进行转动。从上面看,第一垂直挡板5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全闭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一板部52的右侧端部向前方移动。这样,第一垂直挡板51转动,以使处于全闭状态的第一板部52的内侧端部接近第一排气口12的外侧端部侧。此外,从上面看,第二垂直挡板7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全闭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二板部72的左侧端部向前方移动。这样,第二垂直挡板71移动,以使处于全闭状态的第二板部72的内侧端部接近第二排气口13的外侧端部侧。控制部10通过控制第一挡板电动机50和第二挡板电动机70,就能使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打开所希望的开度。例如,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就能打开到图9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第二打开状态和第三打开状态。如图9(a)所示,第一打开状态是第一板部52的前侧端部和第二板部72的前侧端部朝向内侧的状态。此时,第一板部52的前侧端部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内侧即右侧的位置,而其后侧端部则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外侧即左侧的位置。在该第一状态下,从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向落地式空调机1的中心方向集中并吹出。如图9(b)所示,第二打开状态是第一板部52的前侧端部和第二板部72的前侧端部朝向正面的状态。此时,第一板部52和第二板部72处于与垂直于正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板部52位于第一旋转轴AX1的外侧,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上。此外,第二板部72位于第二旋转轴AX2的外侧,位于比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上。在该第二状态下,从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排出来的空气,径直地向正面方向吹出。如图9(c)所示,第三打开状态是第一板部52和第二板部72完全打开的状态,第一板部52的前侧端部和第二板部72的前侧端部都朝向外侧。此时,第一板部52的前侧端部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外侧端部更靠近外侧的位置,而其后侧端部则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内侧的位置。第二板部72的前侧端部位于比第二排气口13的外侧端部更靠近外侧的位置,而其后侧端部则位于比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在该第三状态下,从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都扩展(広ㄑ)地向外侧吹出。
另外,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的开度,不仅可以从上述第一打开状态到第三打开状态分三个阶段打开,也可以打开到中间的开度。此外,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不仅可以分阶段地打开,也可以打开到任意的开度。
此外,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不仅可以如图9所示的那样进行左右对称的移动,也能分别进行左右不对称的移动,来打开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例如,如图10(a)所示,在第一垂直挡板51处于全闭状态的同时,也能够使第二垂直挡板71处于第三打开状态。此外,如图10(b)所示,在第一垂直挡板51处于第一打开状态的同时,能够使第二垂直挡板71处于第三打开状态。
另外,在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关闭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它们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移动。
[第一水平挡板和第二水平挡板的动作]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从第一水平挡板组G1到第三水平挡板组G3,以及从第四水平挡板组G4到第六水平挡板组G6,可以各自分别改变水平挡板80、90的角度。因此,使用者可以把各挡板80、90的角度设定在所希望的角度上。例如,如图11(a)所示,可以从第一水平挡板组G1到第三水平挡板组G3全部设定为朝向上方;又如图11(b)所示,也可以从第一水平挡板组G1到第三水平挡板组G3全部设定为朝向下方。当从第一水平挡板组G1到第三水平挡板组G3全部设定为朝向上方时,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便向上排出。因而,在制冷时,就能高效率地把冷空气向上方吹出。此外,当从第一水平挡板组G1到第三水平挡板组G3全部设定为朝向下方时,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便向下排出。这样,在取暖时,就能高效率地把热空气向下方吹出。关于从第四水平挡板组G4到第六水平挡板组G6的动作,也与以上所述相同。
此外,由于第一水平挡板组G1到第六水平挡板组G6能分别独立地改变方向,因此如图12那样,各水平挡板80、90也可以被设定为朝向不同的方向。例如,在图12(a)中,把第一水平挡板组G1设定为朝向上方,把第二水平挡板组G2设定为朝向正面,把第三水平挡板组G3设定为朝向下方。因此,从第一排气口12的上部S1排出的空气便向上排出,从中部S2排出的空气则径直地向正面排出;而从下部S3排出的空气则向下方排出。这样,在铅直方向D2上就能排出宽度很宽的气流,从而能使空气流遍及室内的上下部分。此外,如图12(b)所示,也可以把第一水平挡板组G1设定为朝向下方,把第二水平挡板组G2设定为朝向正面,把第三水平挡板组G3设定为朝向上方。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排气口12的上部S1排出的空气便向下排出,从中部S2排出的空气则径直向正面排出,而从下部S3排出的空气则向上方排出。从而,就能使空气向正面方向集中起来排出,从而能使空气流达到很远的地方。关于第四水平挡板组G4、第五水平挡板组G5和第六水平挡板组G6,也与以上所述相同。
另外,第一水平挡板80,通过第一连杆部件81、第二连杆部件82、第三连杆部件83分别在铅直方向D2上移动,使连接起来的第一水平挡板80弯曲,以改变其方向,然而,第一连杆部件81、第二连杆部件82、第三连杆部件83并不仅是分阶段地改变位置,也能连续地改变到所希望的位置上。此外,对于第一水平挡板80的方向,不但可以用手动来改变,也可以通过在第一水平挡板组G1、第二水平挡板组G2和第三水平挡板组G3上分别设置驱动电动机,来自动改变其方向。对于第二水平挡板90来说,也与上面所述相同。
(特征)
(1)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在打开时分别处于比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上。如以往的落地式空调机那样,在把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靠近内侧布置的情况下,当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处于朝向内侧的第一打开状态时,便如图13(a)所示,由于空气流分散到外侧,因此很难把空气流向正面方向集中。与此相对,如果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在打开时,分别处于比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便如图13(b)所示,由于抑制了空气流朝向外侧的分散,因而能提高空气流朝向正面方向集中的性能。从而,通过把空气流朝正面方向集中,就能提高空气流直线前进的性能。因而,空气流就能达到很远的地方。
此外,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由于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在横向上隔开距离地布置,因此如图9(c)所示的第三打开状态那样,通过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向左右方向较大地打开,使得空气能以很宽的宽度向左右方向吹出。因此,就能实现通过向左右两个方向吹风,而从左右方向包围起来的空气流。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落地式空调机1中,扩大了风向的控制范围。从而,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就能应对设置在各种场所或多种使用方式。
(2)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能分别控制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风向,和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风向。因此,就有可能进行与房间相符的空气流的分配,和与使用者的期望相符的空气流的分配等。此外,由于提高了空气流分配的自由度,因此就能根据布置了落地式空调机1的房间的形状,来改变空气流的分配,或者把空气流只分配给特别需要制冷或取暖等空气调节的部分,从而能提高空调的效率。例如,当落地式空调机1布置在一个方向上呈长条形房间的角部时,如果向左右方向均匀地排出空气,空气流就很难达到处于落地式空调机1的对角位置上的角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借助于使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风向与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风向都偏向于房间的长度方向,就能使空气流达到它难以到达的部分。
(3)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水平挡板80、90被分成多个组,针对每一组,能够自由改变水平挡板80、90的方向。因此,根据房间的形状和使用者的期望,能够自由地选择在铅直方向D2上排出的方式。例如,能实现从上下包围室内的空气流,与此相反,通过把空气流集中起来,就能扩大空气流能够到达的区域。
此外,由于不仅可以使全部水平挡板80、90同时移动,而且也可以使各个水平挡板组G1-G3、G4-G6各自分别移动,因此在使一组水平挡板组G1-G6移动时,利用较小的力就能够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了操作性能。
(4)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如上所述,借助于第一垂直挡板51、第二垂直挡板71、第一水平挡板80和第二水平挡板90,就能让空气向各个方向排出。因此,不必设置多台风扇3,而只设置一台风扇,就能使空气以多种形式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结构)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对左右风向的调节进行个别控制,而对从左右方向排出的空气的风量也可以进行个别控制。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落地式空调机1的控制框图。
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具有第一风量调节部58和第二风量调节部78。第一风量调节部58具有改变第一排气口12的开口面积的第一闸门机构,它能调节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的风量。第二风量调节部78具有改变第二排气口13的开口面积的第二闸门机构,它能调节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的风量。而且,控制部10能够各自分别控制第一风量调节部58和第二风量调节部78,从而能够各自分别改变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和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的风量。此外,使用者通过把第一风量调节部58和第二风量调节部78对空气风量的调节输入遥控器11,就能把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和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调节成所希望的风量。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仅能分别向第一风量调节部58和第二风量调节部78输入风量的改变,而且通过指定运转模式,还能使第一风量调节部58和第二风量调节部78各自分别工作。
至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落地式空调机1相同。
(特征)
在这种落地式空调机1中,由于能各自控制从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和从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因而能实现与房间相符的空气流分配,和与使用者的爱好相符的空气流分配。此外,由于提高了空气流分配的自由度,因此就可以根据布置了落地式空调机1的房间的形状,来改变空气流的分配,或者能够把气流只分配给特别需要制冷或供暖等空气调节的部分,从而能提高空调的效率。例如,当落地式空调机1布置在形状为一个方向呈长条形房间的角部时,如图16所示,可以增大从面向室内的长度方向一侧的排气口排出的风量,而减少从另一侧排气口排出的风量。这样,空气流就能达到它难以到达的部分。
(其它实施方式)
(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1中,是借助于把第一旋转轴AX1和第二旋转轴XA2分别向外侧偏心地布置,使得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向外侧偏心地打开,但,第一旋转轴AX1和第二旋转轴XA2也可以分别布置在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和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第一加强筋53的形状和第一加强筋53的孔的位置处于离开第一板部52的位置上,第一垂直挡板51也能以向外侧偏心的方式打开第一排气口12。不过,考虑到第一排气口12和第一垂直挡板51的尺寸上的限制,更理想的是把第一旋转轴AX1向外侧偏心布置。关于第二垂直挡板71,也与以上所述相同。
(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1中,第一垂直挡板51,从上面看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打开第一排气口12,但,也可以让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来打开第一排气口12。关于第二垂直挡板71,也与以上所述相同。
(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1中,通过第一垂直挡板51和第二垂直挡板71的转动,来打开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但,并不是只限于转动移动,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的移动,来打开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
(4)
上述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1,并不仅限于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第一垂直挡板部5及第二垂直挡板部7,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第一风量调节部58及第二风量调节部78中的任一方,也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部分。
(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1中,第一水平挡板80在铅直方向上分成三个组,但,也可以分成两个以上的组,例如,可以分成两个组或者四个组。对于第二水平挡板90来说,也相同。
本发明具有能够容易实现使空气流流向正面方向的效果,作为落地式空调机很有用。
Claims (4)
1.一种落地式空调机(1),具有:
外壳(4),它设有从正面看在横向(D1)并排布置且把经过调节的空气排出去的第一排气口(12)和第二排气口(13);
第一挡板(51),它具有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上述第一排气口(12)排出的空气的第一板部(52),并能够开闭上述第一排气口(12);
第二挡板(71),它具有在打开状态下引导从上述第二排气口(13)排出的空气的第二板部(72),并能开闭上述第二排气口(13);并且,
上述第一板部(52)在与垂直于正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比上述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
上述第二板部(72)在与垂直于正面的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位于比上述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挡板(51)具有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且位于比上述第一排气口(12)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的第一旋转轴(AX1);
上述第二挡板(71)具有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且位于上述第二排气口(13)的中心更靠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旋转轴(AX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挡板(51)通过旋转,以使处于关闭状态的上述第一板部(52)的内侧端部向上述第一排气口(12)的外侧端部侧接近,从而打开上述第一排气口(12);
上述第二挡板(71)通过旋转,以使处于关闭状态的上述第二板部(72)的内侧端部向上述第二排气口(13)的外侧端部侧接近,从而打开上述第二排气口(13)。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板部(52)在全开状态下,其前端部位于比上述第一排气口(12)的外侧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上述第二板部(72)在全开状态下,其前端部位于比上述第二排气口(13)的外侧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45364A JP3852012B2 (ja) | 2004-08-25 | 2004-08-25 | 床置き型空気調和機 |
JP245364/2004 | 2004-08-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98502A true CN1898502A (zh) | 2007-01-17 |
CN100425921C CN100425921C (zh) | 2008-10-15 |
Family
ID=35967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0133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5921C (zh) | 2004-08-25 | 2005-08-03 | 落地式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852012B2 (zh) |
KR (1) | KR100766197B1 (zh) |
CN (1) | CN100425921C (zh) |
WO (1) | WO20060221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45424B1 (ko) * | 2006-09-07 | 2007-08-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탠드형 공기조화기 |
CN104390265A (zh) * | 2014-10-29 | 2015-03-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0844A (ja) * | 1996-07-17 | 1998-02-03 | Toshiba Ave Corp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ルーバ装置 |
JP2947236B2 (ja) * | 1997-08-08 | 1999-09-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口構造 |
JP2003343871A (ja) * | 2002-05-29 | 2003-12-03 | Daikin Ind Ltd | 床置き形空気調和機 |
CN2564923Y (zh) * | 2002-08-21 | 2003-08-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多出风口型落地式空调器 |
JP3754041B2 (ja) * | 2003-09-22 | 2006-03-08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延伸ポリ乳酸フィルムあるいはシートの滑性・シール強度を高める方法 |
-
2004
- 2004-08-25 JP JP2004245364A patent/JP385201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8-03 CN CNB2005800013316A patent/CN10042592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03 WO PCT/JP2005/014171 patent/WO20060221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8-03 KR KR1020067007442A patent/KR10076619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6022126A1 (ja) | 2006-03-02 |
KR20060061858A (ko) | 2006-06-08 |
KR100766197B1 (ko) | 2007-10-10 |
CN100425921C (zh) | 2008-10-15 |
JP2006064217A (ja) | 2006-03-09 |
JP3852012B2 (ja) | 2006-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7941C (zh) | 空调机 | |
CN1771415A (zh) | 空调装置 | |
CN1771414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6016455B (zh) | 空调器 | |
CN1802512A (zh) | 离心鼓风机的叶轮及具有叶轮的离心鼓风机 | |
KR20160038678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101002058A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US20070130980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289013A (zh) |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 |
CN1712800A (zh) | 空调器 | |
CN1898502A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CN1898503A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CN1727766A (zh) | 空调系统 | |
CN1746574A (zh) | 空调机 | |
CN2773521Y (zh)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 |
CN113389758B (zh) | 送风机 | |
CN1703329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420032A (zh) | 采用柔性板形构件控制通风的汽车空调装置 | |
CN101078556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 |
CN110914600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242224C (zh) | 分体式空气调节器的排风装置 | |
CN215675487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1967058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278082C (zh) | 一体式空调机 | |
CN2667367Y (zh) | 一体型空气调节机的机壳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8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