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8427A - 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8427A
CN1878427A CN200610084579.XA CN200610084579A CN1878427A CN 1878427 A CN1878427 A CN 1878427A CN 200610084579 A CN200610084579 A CN 200610084579A CN 1878427 A CN1878427 A CN 1878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film
loud speaker
voice coil
forms
c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845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泽秀夫
牛越昭雅
金儿孝昌
横山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DENSAN PIGEON KK
Nidec Pige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DENSAN PIGE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DENSAN PIGEON KK filed Critical NIHON DENSAN PIGEON KK
Publication of CN1878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84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02Damping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transducers, e.g. motional feedback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7Indicating transduc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扬声器,能准确检测出中心电极与音圈线卷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不受干扰噪声影响。检测出以非金属筒体(21)为基体构成的音圈线卷(4)与中心电极(5)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作为电信号输出,并且筒体(21)的内周面(21a)上形成非磁性的内侧铜箔(22)和内侧铜镀层(23),同时以筒体(21)为中介,在筒体(21)的外周面(21b)形成覆盖内侧铜箔(22)和内侧铜镀层(23)的外侧铜箔(25)和外侧铜镀层(26)。最好在内侧铜镀层(23)上形成内侧保护层(24),在外侧铜镀层(26)上形成外侧保护层(27)。而且,最好将外侧铜镀层(26)接地。

Description

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具体地说涉及检测出振动片的动作状态的扬声器。
背景技术
作为提高扬声器质量的技术,已公知装载MFB(Motional Feed Back:活动反馈)电路的扬声器。这种MFB电路根据表示输入到扬声器的声音信息的电信号(下文记为“声音信号”)检测出进行振动的振动片的振动状态,并根据该检测结果对振动片进行反馈控制,从而能消除尤其在低音区容易产生的声音失真。因此,一般认为难以再现低音区的小型扬声器中采用MFB电路有效。
作为MFB电路相关的技术,已揭示专利文献1~5。专利文献1~5都通过检测出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出偏振片的动作状态。具体地说,将电极(下文记为“活动电极”)固定在振动片或使振动片振动用的称为音圈线卷的电磁线圈上,同时将电极(下文记为“固定电极”)固定成与该活动电极对置,并检测出因活动电极相对于固定电极活动而变化的静电电容,将其作为检测信号输出。然后,比较装置(例如CPU)对与静电电容对应的检测信号和声音信号进行比较,根据其比较结果(即检测信号的输出电平与声音信号的输出电平的差额)适当控制振动片的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昭52-796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开昭53-123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公开昭53-12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专利公开昭53-1232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实用公开昭57-96589号公报
然而,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为几pF~几百pF,非常小,所以受微量电磁波和静电影响,产生变动。一般将振动片构成利用音圈线卷、嵌入并安装在音圈线卷中的称为中心电极的铁心和产生贯穿音圈线卷和中心电极的磁通的磁铁造成的励磁作用,进行振动,但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受音圈线卷流通的励磁电流影响,产生变动。装入扬声器的电子元器件产生电磁波,尽管微弱。此电磁波的传播,可能带来静电电容的变动。还可认为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受装入扬声器的元器件的振动等力学现象带来的摩擦、扬声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磁现象引起的静电、设在扬声器周边的电子设备输出的电磁波等影响。这样,使专利文献1~5的技术中,静电电容变动,存在不能检测出电极之间形成的准确静电电容的问题。
而且,专利文献1~5中使用的活动电极由金属箔构成,但该金属箔在一定的磁场中进行来回动作,使金属箔产生涡流,因而存在得不到准确的静电电容的问题。由于上述问题,已有技术不能正确检测出振动片的动作状态,不能充分消除低音区的声音失真。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准确检测出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而不受电磁波和静电等影响的扬声器。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扬声器,检测出以非金属筒体为基体构成的音圈线卷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作为电信号输出,其中,在所述筒体的内周面形成非磁性的第1导电膜,同时以所述筒体为中介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形成覆盖所述第1导电膜的第2导电膜。
因此,根据此扬声器,第2导电膜切断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因而能保持第1导电膜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并准确检测出音圈线卷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的变化。
在上述本发明的扬声器中,能构成在第1和第2导电膜上形成绝缘膜。在第1导电膜上形成绝缘膜时,能加大介电常数。即,能使第1导电膜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增大,不容易受外部噪声影响。通过增大静电电容,即使假设来自外部的微弱电磁波侵入,也能不容易受其影响,从而能获得稳定的检测结果。在第2导电膜上形成绝缘膜时,能使干扰噪声与第2导电膜为电隔离状态。具体地说,在所述第1导电膜的内周面形成内侧绝缘膜,并检测出所述第1导电膜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同时还在第2导电膜的外周面形成外侧绝缘膜,并且在该绝缘膜的外周面卷绕线圈,构成所述音圈线卷。
在上述本发明的扬声器中,将所述第2导电膜接地,则能利用第2导电膜排除例如构成音圈线卷的音圈中流通的交流电流或来自外部的电磁波的影响。
又,在上述本发明的扬声器中,将第1导电膜和第2导电膜中的至少一方叠积成层,则切断各层导电膜原本会形成涡流的通路,有效地将电流封闭在各层内,因而能将涡流抑制成最小。例如,最好所述第1导电膜包含叠积多层的导电膜。
又,在上述本发明的扬声器中,能在第1导电膜和第2导电膜的至少一方上形成多个缝隙和多个孔中的至少一方。这样,则多个缝隙或多个孔切断导电膜原本该形成的涡流的环路,因而能将涡流抑制成最小。具体地说,最好叠积多层的导电膜组成的第1导电膜的1层膜由箔构件构成,该箔构件上实质上均匀地形成抑制涡流用的多个缝隙和多个孔中的至少一方。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扬声器,则在筒体的内周面形成非磁性的第1导电膜,同时还以筒体为中介,在筒体的外周面形成覆盖第1导电膜的第2导电膜,因而能用第2导电膜切断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即使第1导电膜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微小,也能将其准确检测出。因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提高,能使该检测结果有效地用于例如MFB电路,可消除过去成问题的扬声器产生的声音失真。由此,小型扬声器也能实现比得上大型扬声器的低音区。
在上述本发明中,在第1和第2导电膜上形成绝缘膜,则第1导电膜能使第1导电膜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增加,容易进行静电电容检测。而且,由于静电电容增大,能不容易受来自外部的微弱电磁波的影响。又由于能利用第2导电膜上的绝缘膜使例如音圈线卷中卷绕的引线与第2导电膜电绝缘,引线中流通的电流不传导到第1和第2导电膜。因此,能取得稳定的检测结果。可在例如MFB电路中有效利用该检测结果,所以能进一步可靠地消除过去成问题的扬声器产生的声音失真。由此,小型扬声器也能实现比得上大型扬声器的低音区。
在上述本发明中,做成将第2导电膜接地,则能利用第2导电膜排除例如构成音圈线卷的音圈中流通的交流电流或来自外部的电磁波的影响。因此,能进一步准确地检测出第1导电膜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可在例如MFB电路中有效利用该检测结果,所以能进一步可靠地消除过去成问题的扬声器产生的声音失真。因此,小型扬声器也能实现比得上大型扬声器的低音区。
在上述本发明中,将第1和第2导电膜中的至少一方叠积成层时,切断各层导电膜原本流通涡流的通路,能有效地将电流封闭在各层内,可将涡流抑制成最小。因此,不受涡流影响,能进一步准确地检测出第1导电膜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可在例如MFB电路中有效利用该检测结果,所以能进一步可靠地消除过去成问题的扬声器产生的声音失真。因此,小型扬声器也能实现比得上大型扬声器的低音区。
在上述本发明中,在第1导电膜和第2导电膜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多个缝隙和多个孔中的至少一方时,多个缝隙或多个孔能切断原本导电膜上该形成涡流的环路,可将涡流抑制成最小。因此,不受涡流影响,能进一步准确地检测出第1导电膜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静电电容。可在例如MFB电路中有效利用该检测结果,所以能进一步可靠地消除过去成问题的扬声器产生的声音失真。因此,小型扬声器也能实现比得上大型扬声器的低音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扬声器的组成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扬声器的电组成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音圈线卷、中心电极和磁轭的一部分组成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内侧铜箔的组成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内侧铜箔的组成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内侧铜箔的组成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内侧铜箔的组成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外侧铜箔的组成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是示出音圈线卷、中心电极和磁轭的一部分组成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是扬声器,4是音圈线卷,5是中心电极,5a是中心电极主体,21是筒体,21a是内周面,22b是内周面,22、36是内侧铜箔(第1导电膜),22a是孔,22b是缝隙,23是内侧铜镀层(第1导电膜),24是内侧保护层(内侧绝缘膜),25、37是外侧铜箔(第2导电膜),26是外侧铜镀层(第2导电膜),27是外侧保护层(外侧绝缘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最佳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组成。
图1~图3示出本发明扬声器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扬声器1,检测出以非金属筒体21为基体构成的音圈线卷4与中心电极5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作为电信号输出,其中,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形成非磁性的内侧铜箔(第1导电膜)22和内侧铜镀层(第1导电膜)23,同时还以筒体21为中介,在筒体21的外周面21b形成覆盖内侧铜箔22和内侧铜镀层23的外侧铜箔(第2导电膜)25和外侧铜镀层(第2导电膜)26。
如图1所示,扬声器1具有振动片2和3、音圈线卷4、中心电极5、磁铁6和7、以及磁轭8。将箱体9形成斗状。在该箱体9中收装中心电极5、磁铁6和7、以及磁轭8,用粘接剂或小螺钉等将它们固定在箱体9的内壁面。中心电极5是铁制的,包含圆柱状的中心电极主体5a和该中心电极5a的基端上形成的圆盘状凸缘5b。将中心电极5配置在箱体9中,使中心电极主体5a的前端部从箱体9的开口部9a的实质上中央伸出到箱体9的外部。
将中心电极5和箱体9连接到称为外罩的壳体(未示出),并加以接地。凸缘5b的与开口部9a对置的面上,磁吸附以中心电极主体5a为中心的环状磁铁6。磁铁6的与开口部9a对置的面上,磁吸附实质上圆片状的磁轭8,磁铁6形成被磁轭8和凸缘5b夹在中间的状态。在凸缘5b的与箱体9的底部9b对置的面与底部9b之间设置形状与磁铁6相同的环状磁铁7。将该磁铁7配置在底部9b,使其接触凸缘5b方的磁极与接触磁铁6的凸缘5b方的磁极同极性。因此,在磁铁6与磁轭8和中心电极5之间形成稳定的磁通环路(后面阐述)。
实质上圆盘状的磁轭8磁吸附在磁铁6上,与圆柱状的中心电极主体5a的纵向轴实质上正交,同时其内周面与中心电极主体5a的外周面5d对置,并且磁轭8的内周面与中心电极主体5a的外周面5d之间形成气隙。将所述实质上圆片状的磁轭8配置在箱体9内,使其以中心电极主体5a为中介,其内周面对置,而且其外周面以和箱体9的内壁面对置的状态接近该壁面。
音圈线卷4包含将前端和后端开口的筒状线圈架10、以及卷绕在该线圈架10的外周的线圈11。作为线圈11,可用漆包线或铜线等导电体,可适当决定。图中未示出,但将线圈架10安装在箱体9中,使其往前后方向(图中的箭头号A方向)滑动自如,从而利用后面阐述的励磁作用可在前后方向振动。线圈架10的内径略大于中心电极主体5a外径,从而覆盖在中心电极主体5a上。即,将线圈架10覆盖中心电极主体5a,使线圈11与磁轭8的内周面对置,而且与中心电极主体5a的外周面5c和线圈架10的内周面实质上平行。由此,磁轭8的内周面形成接近线圈11的状态,同时线圈架10的内周面形成接近中心电极主体5a的外周面5c的状态,并且在磁铁6与磁轭8和中心电极5之间形成在图中的圆弧箭头号方向常固定的磁通环路。可将磁铁和磁轭设置在中心电极5与磁铁6和磁轭8之间能形成恒定磁通的部位,适当决定设置部位即可。
磁轭8的露出到箱体9的外部的面上用粘接剂粘接框体12。用小螺钉或粘接剂使框体12与上述外罩(未示出)接合,并加以接地。在线圈架10上安装振动片2、3。振动片2是具有多个弯曲部的薄片,其一端用粘接剂粘接在线圈架10的外周面,另一端则粘接在框体12上。振动片3作为“锥状纸盆”起作用,其一端与线圈骨架的外周面接合,另一端通过接合部13连接框图12。中心帽14由铝等组成,包含形成圆顶状的主体部和沿该主体部的外周缘形成的凸缘部,用粘接剂将该凸缘部粘接在振动片3上。由此,使中心帽14覆盖线圈架10的开口10a。
如图2所示,将表示输入到输入端子15的声音信息的电信号(下文记为“声音信号”)通过由CPU(中央处理单元)组成的比较器16输入到功率放大器17。将该功率放大器17放大的声音信号输入到音圈线卷4。即,音圈线卷4的线圈11中流通表示声音信号的电流,利用该电流、以及中心电极5与磁铁6和磁轭8之间形成的磁通造成的励磁作用,使音圈线卷4往前后方向(图1所示的箭头号A方向)振动。振动片2、3也随着振动,从而扬声器1发出声音。
在扬声器1中设置检测器18、变换器19和反馈电路20。检测器18是包含中心电极5和音圈线卷4的内侧铜镀层23(参考图3)的“电容器”,该电容器形成静电电容。检测器18将由中心电极5和内侧铜镀层23形成的静电电容作为电信号输入到变换器19。变换器19将从检测器18输入的电信号放大后,将其作为检测信号通过反馈电路20输入到比较器16。比较器16响应响应输入的检测信号,将从输入端子输入的声音信号与检测信号比较。对该比较结果(即声音信号输入电平)与检测信号输出电平进行比较,算出其差额。接着,功率放大器17根据该计算结果调解声音信号输出电平,并将其输入到音圈线卷4。然后,音圈线卷4根据从功率放大器17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振动。变换器19包含电感、振荡电路、检波电路、低通滤波器等(未示出)。反馈电路20包含积分电路、缓冲放大器、电子电位器、加法电路等(未示出)。
如图3所示,线圈架10具有筒体21、内侧铜箔(第1导电膜)22、内侧铜镀层(第1导电膜)23、内侧保护层(内侧绝缘膜)24、外侧铜箔(第2导电膜)25、外侧铜镀层(第2导电膜)26和外侧保护膜(外侧绝缘膜)27。
筒体21为音圈线卷4的基体,并且如图4所示,通过将聚酰亚胺组成的长方形薄片28做成圆筒状而构成。在薄片28的一个面,即在相当于筒体21的内周面21a(参考图3),利用粘接剂29(参考图3)粘贴与薄片28的大小和形状对应的内侧铜箔22。铜箔22上以一定间距在横向和纵向,矩阵状形成多个圆形孔22a。可以不需要在内侧铜箔22上有规则地配置孔22a。如图5~图7所示,也可在内侧铜箔22上形成多个缝隙22b。这时,缝隙22b的配置如图5所示,可沿内侧铜箔22的纵向配置缝隙22b。又,如图6所示,可将缝隙22b配置成倾斜。如图7所示,还可将缝隙配置成相互不同。可这样适当改变内侧铜箔22上形成的缝隙22b的配置。
在这样形成的内侧铜箔22上镀覆内侧铜镀层23,如图3所示。由此,形成包含内侧铜箔22和内侧铜镀层23的铜膜层。在内侧铜镀层23按膜状包覆橡胶组成的内侧保护层24。形成在内侧铜箔22上的内侧铜镀层23以锡焊装定的引线为30为中介,设置端子31,并将该端子31连接到变换器19。由此,将表示音圈线卷4与中心电极主体5a之间(即内侧铜镀层23与中心电极主体5a的外周面5c之间)的静电电容的电信号输入到变换器19。
如图8所示,利用粘接剂32(参考图3),在薄片28的另一个面(即相当于筒体21的外周面21b(参考图3)的面)粘贴实质上长方形的外侧铜箔25。如图3所示,在外侧铜箔25上镀覆外侧镀层26。由此,在筒体21的外周面21b形成包含外侧铜箔25和外侧铜镀层26的铜膜层。又,将外侧铜镀层26连接到外罩(未示出)并加以接地。该外侧铜镀层26上按膜状包覆橡胶组成的外侧保护层27。
如上文所述那样,在薄片28的一个面上,即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上,依次叠积内侧铜箔22、内侧铜镀层23和内侧保护层24,同时还在薄片28的另一个面上,即筒体21的外周面21b上,依次叠积外侧铜箔25、外侧铜镀层26和外侧保护层27后,用粘接剂将图4的薄片28的纵向两个端部粘合成圆筒状,从而做成线圈架10。这样形成线圈架10时,以筒体21为中介,在筒体21的外周面21b形成外侧铜箔25和外侧铜镀层26。然后,在线圈架10的外周面(即外侧保护层27)上卷绕线圈11,从而形成音圈线卷4。
综上所述,根据图1~图5所示结构的扬声器1,则将声音信号输入到扬声器1时,输入端子15上输入声音信号,则音圈线卷4根据该声音信号产生振动,随着该振动,振动片2、3也产生振动。这些振动片的振动产生声音。通过检测出音圈线卷4与中心电极5a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识别这时振动片2、3的动作状态。即,音圈线卷4的内侧铜镀层23与中心电极主体5a的外周面5c的对置面积变化,因而外侧铜镀层32与外周面5c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变化。此静电电容的变化相当于振动片2、3的位移。由于这样检测出的静电电容非常微小(几pF~几百pF左右),以往的扬声器,则可能受线圈11中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或构成扬声器的各种电子设备(未示出)输出的电磁波等干扰噪声的影响。
然而,在本发明的扬声器1中,由于在筒体21b的外周面21b形成外侧铜箔25和外侧铜镀层26,因此它们切断线圈11流通的电流和从外部侵入的电磁波。而且,由于在外侧铜镀层26与线圈11之间形成外侧保护层27,该外侧保护层27能使外侧铜镀层26与线圈11电绝缘。因此,线圈11流通的电流不可能传导到外侧铜镀层26和外侧铜箔25。又,将外侧铜镀层26接地,因而线圈11中流通的电流和来自外部的电磁波等被外侧铜镀层26吸收。由于外侧铜镀层26与中心电极主体5a的外周面5c之间介入内侧保护层24,外侧铜镀层26与中心电极主体5a构成的电容器的介电常数提高。即,能使静电电容加大。因此,能准确检测出外侧铜镀层26与中心电极5a的外周面5c之间形成的真正的静电电容。
使导电体在固定磁场内移动时,一般在该导电体表面流通涡流,但本发明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形成内侧铜箔22和内侧铜镀层23,同时还在筒体21的外周部21b形成包含外侧铜箔25和外侧铜镀层26的铜膜层,所以能切断流通涡流的通路,有效地将电流封闭在各膜层内,从而能抑制涡流。又,在作为箔构件的内侧铜箔22上实质上均匀地几乎遍及整个箔形成多个孔22a,因而能利用孔22a切断涡流通路,可进一步抑制涡流。因此,能准确检测出外侧铜镀层26与中心电极5a的外周面5c之间形成的真正的静电电容。
此外,上述方式是本发明较佳方式的一个例子,但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换实施。例如,如图9所示,将与上述内侧铜箔22同样构成的内侧铜箔36粘贴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上后,在该铜箔上粘贴内侧保护层24。而且,以筒体21为中介,将与上述外侧铜箔25同样构成的外侧铜箔37粘贴在筒体21的外周面21b,使其覆盖内侧铜箔36,并在该铜箔上粘贴外侧保护层27。又,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也将外侧铜箔37接地,同时通过引线30将端子31连接到内侧铜箔36。这样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也能用外侧铜箔37切断外部电磁波的侵入和线圈11中流通的电流的传导。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实质上均匀地几乎遍及整个箔形成多个孔22a的内侧铜箔22,但不限于此,也可组合并使用孔22a与图5~图7分别示出的实质上均匀地几乎遍及整个箔形成多个缝隙22b的模式中的任一模式。还可组合并使用图5~图7分别示出的缝隙2b的模式。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孔22a形成为圆形,但可根据铜箔的大小、铜箔的强度和铜箔上预计发生的涡流的规模等各种条件适当设定其形状、大小、数量等,只要能切断铜箔上形成的涡流通路即可。也可根据铜箔的大小、铜箔的强度和铜箔上预计发生的涡流的规模等各种条件适当设定图5~图7分别示出的缝隙22b的宽度、形状、配置、组合、条数等,只要能可靠地切断铜箔上形成的涡流通路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做成在作为箔构件的内侧铜箔22上形成多个孔22a,但不限于此,也可在作为箔构件的外侧铜箔25形成同样的孔和与图5~图7的缝隙22b相同的缝隙。由此,能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外侧铜箔25上产生的涡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形成包含内侧铜箔22和内侧铜镀层23的双重铜膜层,但不限于此,也可形成3重或4重铜膜层,能适当改变其叠积层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粘贴内侧铜箔22,再在其上镀覆内侧铜镀层23,并且在筒体21的外周面21b粘贴外侧铜箔25,再在其上镀覆外侧铜镀层26,从而分别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和外周面21b形成铜膜层,但也可通过蒸镀铜,分别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和外周面21b形成铜膜层。可这样适当改变形成铜膜层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利用镀覆处理在内侧铜镀层23上形成内侧保护层24,在外侧铜镀层26上形成外侧保护层27,但也可用粘接剂将形成薄膜状的内侧保护层24和外侧保护层27安装到内侧铜镀层23和外侧铜镀层26。可这样将各保护层形成为膜状,并能适当改变其形成方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和外周面21b形成铜膜层,但不限于此,也可例如形成铝组成的铝层或导电塑料层,只要能在筒体21的内周面21a和外周面21b形成非磁性导电膜即可,能适当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用聚酰亚胺构成筒体1,但材料不限于此,也可为例如纸,只要由绝缘体构成,可适当地进行改变。

Claims (9)

1、一种扬声器,检测出以非金属筒体为基体构成的音圈线卷与中心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作为电信号输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体的内周面形成非磁性的第1导电膜,同时以所述筒体为中介在所述筒体的外周面形成覆盖所述第1导电膜的第2导电膜。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和第2导电膜上形成绝缘膜。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2导电膜接地。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导电膜和第2导电膜中的至少一方叠积成层。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导电膜和第2导电膜的至少一方上形成多个缝隙和多个孔中的至少一方。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导电膜的内周面形成内侧绝缘膜,并检测出所述第1导电膜与所述中心极之间形成的静电电容,同时在第2导电膜的外周面上形成外侧绝缘膜,在该绝缘膜的外周面卷绕线圈,构成所述音圈线卷。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2导电膜接地。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膜是由叠积多层的导电膜组成的导电膜。
9、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由箔构件构成所述叠积多层的导电膜组成的第1导电膜的1层膜,在该箔构件上形成抑制涡流用的多个缝隙和多个孔中的至少一方。
CN200610084579.XA 2005-06-07 2006-06-02 扬声器 Pending CN18784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67530 2005-06-07
JP2005167530 2005-06-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8427A true CN1878427A (zh) 2006-12-13

Family

ID=37510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4579.XA Pending CN1878427A (zh) 2005-06-07 2006-06-02 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864976B2 (zh)
CN (1) CN18784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9949A (zh) * 2019-04-12 2019-06-14 无锡杰夫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悬挂支撑的薄型扬声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9011B2 (ja) * 2005-09-28 2010-07-07 日本電産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ー
KR102216881B1 (ko) * 2014-02-21 2021-02-1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에서 마이크의 감도에 따른 자동 이득 조절 방법 및 장치
US9980050B2 (en) * 2015-09-29 2018-05-22 Coleridge Design Associat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loudspeaker with a diaphragm
US10560778B2 (en) * 2015-09-29 2020-02-11 Coleridge Design Associat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loudspeaker with a diaphragm
CN105611463B (zh) * 2016-03-21 2019-1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振膜和振膜的制造方法
US10393908B2 (en) * 2016-12-15 2019-08-27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Bobbin construction and coil wind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79644A (en) 1975-12-25 1977-07-04 Toshiba Corp Acoustic equipment
JPS5312321A (en) 1976-07-19 1978-0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fb circuit
JPS5312320A (en) 1976-07-19 1978-0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fb circuit
JPS5312319A (en) 1976-07-19 1978-0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fb circuit
JPS5714280A (en) * 1980-06-30 1982-01-2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Voice coil bobbin
US4727586A (en) * 1986-07-14 1988-02-23 Johnson Charles A High fidelity speaker system and assembly
DE3743822A1 (de) * 1987-12-23 1989-07-13 Dornier Medizintechnik Elektromagnetische stosswellenquelle
JPH08205285A (ja) * 1995-01-31 1996-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ー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9949A (zh) * 2019-04-12 2019-06-14 无锡杰夫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悬挂支撑的薄型扬声器
CN109889949B (zh) * 2019-04-12 2024-01-05 无锡杰夫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悬挂支撑的薄型扬声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64976B2 (en) 2011-01-04
US20060290481A1 (en) 200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8427A (zh) 扬声器
CN1956599B (zh) 扬声器
CN107113506B (zh) 海尔贝克阵列音频换能器
US7925040B2 (en) Speaker
US9820067B2 (en) Micro speaker with capacitors formed by conductive segmented cover and segmented diaphram
US8718317B2 (en) Moving-magnet electromagnetic device with planar coil
US9820069B2 (en) Micro speaker with capacitors formed by conductive segmented cover and diaphragm
JP2010124026A (ja) スピーカ
US9866982B2 (en) Micro speaker with capacitors formed by conductive diaphragm and segmented pole plate
US9820068B2 (en) Micro speaker with capacitors formed by conductive cover and segmented diaphragm
JP4625427B2 (ja) スピーカー
CN1878426A (zh) 扬声器
JP4499011B2 (ja) スピーカー
US9820066B2 (en) Micro speaker with capacitors formed by conductive cover and diaphragm
JPWO2014002680A1 (ja) ボイスコイルスピーカー
JP4642698B2 (ja) スピーカー
US9826326B2 (en) Micro speaker with capacitors formed by conductive diaphragm and pole plate
JP2009200764A (ja) リボン型マイクロホンユニットおよびリボン型マイクロホン
US9866981B2 (en) Micro speaker with capacitors formed by conductive segmented diaphragm and pole plate
JP2007020152A (ja) スピーカー
CN211184252U (zh) 动圈式扬声器的振幅检测装置
JP3947028B2 (ja) 空芯コイル
US10070227B2 (en) Diaphragm of sounding apparatus
RU2266627C2 (ru) Аппарат для 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звуков
JP2015137895A (ja) 金属体検出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金属体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