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5239A - 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5239A
CN1855239A CNA2005101217933A CN200510121793A CN1855239A CN 1855239 A CN1855239 A CN 1855239A CN A2005101217933 A CNA2005101217933 A CN A2005101217933A CN 200510121793 A CN200510121793 A CN 200510121793A CN 1855239 A CN1855239 A CN 18552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pickup
pickup apparatus
rate
relative movement
movement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217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崇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55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52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1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or on records, e.g. diameter end mark
    • G11B19/128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or on records, e.g. diameter end mark involving the detection of track pitch or recording densit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1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or on records, e.g. diameter end mar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7Tracks or pit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73Tracks
    • G11B7/24079Width or depth

Landscapes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其中,一种能够有选择地发射基于蓝光的和基于红光的激光束的光学拾取器(13),它在发射任何一种激光束的时候在光盘(11)的径向上移动,并基于从光学拾取器(13)获得的信号(TE)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是否已经改变。在检测到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的时候,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在检测到光盘(11)的轨道节距没有改变的时候,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Description

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设备,以及一种控制对光盘进行记录或重放的光盘设备的方法。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判断在其中安放的光盘的类型的光盘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光盘视其容量粗略地分为高清数字通用盘(HD DVD)、DVD以及紧致磁盘(CD)。在各种光盘中,根据它们的用途准备了多种类型的只读光盘、可重写型光盘以及一次写入型光盘。各种光盘在物理结构特性上互不相同,例如使用的激光束(波长)、盘旋转频率以及重放信号处理系统。
另一方面,需要一种允许对于多种光盘进行重放的光盘设备。现在,在安放光盘的时候,读取记录在存在于它内边缘侧的引入区域中的识别信息;对光盘实施判断;以及可靠地识别光盘的类型,以便选择适当的激光束、盘旋转频率以及重放处理系统等等。
此外,当前的光盘设备测量所安放光盘的反射率或焦深(focal depth),以便缩减从安放光盘的时刻到实施重放的时刻的时间;通过使用这测量结果简单地实施光盘的判断;以及通过使用简单判断结果来选择适当的激光束或光盘旋转频率。然后,这个设备读取写在引入区域中的识别信息并获取最终的识别结果。
然而,在使用反射率判断光盘的技术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即由于光盘的固体差(solid difference)所导致的不正确判断频繁出现所以不能获得好的判断精确性。此外,在已实施应归于焦深所进行的光盘判断的情况下,出现了这样的麻烦,因为从表面到记录层的距离在HD DVD和DVD中是相等的而不能进行判断。
在公开号为2002-67676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配置,其中分别测量光盘的引入区域和数据区域中的轨道节距,并将它们二者彼此比较,从而判断光盘是CD-R(可记录的)或CD-RW(可重写的),还是一般CD-ROM(只读存储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光盘设备以及一种控制允许以简单的配置来精确判断使用基于蓝光的激光束的光盘和使用基于红光的激光束的光盘的光盘设备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盘设备,包括:光学拾取器,配置来从光盘读取记录信息以及有选择地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和基于红光的激光束;移动部分,配置来从光学拾取器发射任何一种激光束以及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光学拾取器;检测器部分,配置来在移动部分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光学拾取器时候,基于从光学拾取器获得的信号检测光盘的轨道节距是否已经改变;以及控制部分,配置来在检测器部分检测到光盘的轨道节距改变的情况下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以及在检测器部分检测到光盘的轨道节距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光盘设备的光盘设备控制方法,该光盘设备包括一个光学拾取器,配置来从光盘读取记录信息并有选择地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和基于红光的激光束,该方法包拾第一步骤,从光学拾取器发射任何一种激光束并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光学拾取器;第二步骤,在光学拾取器依照第一步骤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的时候,基于光学拾取器所获得的信号检测光盘的轨道节距是否已经改变;以及第三步骤,在第二步骤已检测到光盘的轨道节距改变的情况下,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而在第二步骤检测到光盘的轨道节距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附图说明
图1是用来解释HD DVD-ROM的记录区域和DVD-ROM的记录区域之间的差异的视图;
图2是用来比较地解释HD DVD的轨道节距和DVD的轨道节距的视图;
图3是描绘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框图,该框图被用来解释一种光盘设备;
图4是用来解释根据同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主要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5和6是各自用来解释在根据同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HD DVD寻道操作的时候光学拾取器的相对移动速率的视图;
图7和8是各自用来解释在根据同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DVD寻道操作的时候光学拾取器的相对移动速率的视图;
图9是用来比较地解释在根据同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HD DVD寻道操作的时候光学拾取器的相对移动速率和绝对移动速率的视图;
图10是用来比较地解释在根据同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DVD寻道操作的时候光学拾取器的相对移动速率和绝对移动速率的视图;
图11是用来比较地解释HD DVD的数据区域和DVD的数据区域的视图;
图12是用来解释根据同一实施例考虑到光盘设备的光学拾取器移动位置的主要处理操作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13是用来解释根据同一实施例考虑到光盘设备的光学拾取器移动位置的主要处理操作的剩余部分的流程图;
图14是用来解释根据同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每一部分的操作状态的视图;以及
图15是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通过以采用基于蓝光的激光束来实施重放的HD DVD-ROM和采用基于红光的激光束来实施重放的DVD-ROM作为光盘11的实例,示出了在HD DVD-ROM和DVD-ROM之间在记录区域方面的差异。
就是说,在HD DVD-ROM中,从它的内边缘侧到它的外边缘侧,形成了:BCA区域;写入识别信息的系统引入区域;连接区域;写入数据信息的数据引入区域;写入数据的数据区域;以及指示数据的结尾的数据引出区域。
与此对比,在DVD-ROM中,从它的内边缘侧到它的外边缘侧,形成了:写入识别信息的引入区域;写入数据的数据区域;以及指示数据的结尾的引出区域。
图2比较地示出了HD DVD的轨道节距和DVD的轨道节距。HDDVD-ROM具有这样的轨道节距的凹坑链(pit train),其中它的系统引入区域是0.68μm,它的数据区域是0.40μm。此外,HD DVD中的数据引入区域和数据引出区域具有与数据区域相同的轨道节距。
另一方面,DVD-ROM具有这样的轨道节距的凹坑链,其中它的引入区域是0.74μm,它的数据区域也是0.74μm。
换句话说,HD DVD具有在它的系统引入区域和它的数据区域之间不同的轨道节距。因此,在它的系统引入区域和它的数据区域中检测到不同的轨道节距的情况下,就可以判断所检测的盘是HD DVD。
相反地,DVD具有在它的引入区域和它的数据区域相同的轨道节距。因此,在它的引入区域和它的数据区域之间轨道节距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判断所检测的盘是DVD。
但是,当光盘11通过使用主轴马达而加以旋转的时候,由于光盘11的中心和主轴马达的旋转轴之间的位移而出现偏心率,使得精确测量轨道节距很难。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寻道操作,在生成跟踪误差信号的间隙检测相对于光盘11的光学拾取器的相对移动速率,并判断它的相对移动速率改变的存在和不存在,从而判断是否已检测到不同的轨道节距。
这样,光盘11能够通过检测相对移动速率来加以判断,因而,能够通过使用单个光源来进行判断。可以使用基于蓝光的激光束或基于红光的激光束作为光源。但是,使用基于红光的激光束的场合限于关于HD DVD的跟踪误差信号能够获得符合标准的振幅的场合。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中所解释的光学设备。在图3中,参考数字11表示作为判断的目标的光盘。光盘11由主轴马达12旋转地加以驱动。
此外,光学拾取器13被安装得与光盘11的表面相对。这个光学拾取器13包括:光源13a;使从光源13a发射的激光束聚焦到光盘11的表面上的物镜13b;以及在光盘11的径向上控制物镜13b的位置的跟踪激励器13e。
上述光源13a能够有选择地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和基于红光的激光束。在该情况下,光源13a被控制以便在所安放的光盘11是HD DVD的时候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在所安放的光盘11是DVD的时候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作为稍后所述判断的结果。
此外,光学拾取器13通过进给马达14可在光盘11的跟踪方向上移动。进给马达14输出与它的旋转速率相应的信号,并且它的信号由A/D(模拟/数字)转换器部分15加以数字化。然后,数字化的信号被提供给速率传感器16和位置传感器17。
在它们之中,速率传感器16基于输入信号感测光学拾取器13的绝对移动速率,并将所感测的速率输出到比较器部分18。此外,位置传感器部分17基于输入信号测量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量,感测它的位置,并将所感测的位置输出到区域传感器部分19。光学拾取器13的初始位置是由中央处理器(CPU)20分配的。
这个区域传感器部分19通过感测光学拾取器13的位置提高了感测边界的可靠性,其中该位置是由位置传感器部分17在光学拾取器13跨越光盘11的引入区域和数据区域之间的边界的时候获得的。
另一方面,从光学拾取器13输出的信号被提供到射频(RF)放大器21,生成RF信号以及多种误差信号。在它们之中,跟踪误差信号TE由A/D转换器部分22加以数字化,该数字化的信号被提供给速率传感器部分23。这个速率传感器部分23基于跟踪误差信号的间隔感测光学拾取器13相对于光盘11的相对移动速率,并将所感测的速率输出到比较器部分18和24。
然后,比较器部分18基于绝对移动速率检测相对移动速率的改变,并基于它的检测结果控制选择器25。这个选择器25有选择地将由CPU 20存储在存储器部分26中的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L和由CPU 20存储在存储器部分27中的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D提供给上述比较器部分24。
这个比较器部分24将相对移动速率与由选择器25选择的目标速率L或D相比较,并输出它的差值分量到CPU 20。然后,CPU 20基于比较器部分24的比较结果生成与跟踪激励器13c和进给马达14相关的控制信号。
这个控制信号被数字/模拟(D/A)转换器部分28转换成模拟信号;该模拟信号通过驱动器29被提供给跟踪激励器13c和进给马达14;并且所提供的信号用来控制该激励器和该进给马达。
此外,CPU 20关于存储器部分26和27设置目标速率L和D,并关于位置传感器部分17设置光学拾取器13的初始位置。更进一步地,CPU 20基于比较器部分18的比较结果和区域传感器部分19的感测结果对光盘11实施判断。
图4是示出上述光盘设备的主要处理操作的流程图。这个处理操作是在已经安放了光盘11并且已经完成加载进程和聚焦伺服进程之后开始的。
首先,在步骤S1中,CPU 20通过使用进给马达14将光学拾取器13移动到在光盘11的内边缘侧或外边缘侧的初始位置,以便通过寻道操作实施光盘11的判断。
接下来,在步骤S2中,CPU 20检查寻道方向,并确定是将光学拾取器13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移动到内边缘侧,还是从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
在光学拾取器13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移动到内边缘侧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CPU 20控制选择器25以便将存储在存储器部分27中的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D给予比较器部分24,并在目标速率L的邻近设置阈值,该阈值成为将目标速率从D切换到L的条件。
在光学拾取器13从光盘11的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CPU 20控制选择器25以便将存储在存储器部分26中的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L给予比较器部分24,并在目标速率D的邻近设置阈值,该阈值成为将目标速率从L切换到D的条件。
在步骤S3或S4之后,在步骤S5中,CPU 20开始使用寻道操作进行盘判断,并选择DVD作为判断结果的初始值。
然后,在步骤S6中,光学拾取器13的绝对移动速率由速率传感器部分16加以感测,而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由速率传感器部分23加以感测。此外,CPU 20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以便保持目标速率D或L的轨道。
然后,在步骤S7中,CPU 20检查寻道操作是否已经终止。在检查结果是肯定的情况下,终止光盘11的判断操作。
在检查结果是否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8中,CPU 20判断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是否已经跨越了步骤S3或S4中设置的阈值。在判断结果是否定的情况下,处理回到步骤S6。
另一方面,在判断结果是肯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9中,CPU 20判断绝对移动速率和相对移动速率是否受跟踪控制的控制。在判断结果是否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10中,在判断结果是NG的时候CPU 20指示判断已失败,并终止光盘11的判断操作。
在判断结果是肯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11中,CPU 20控制选择器25,以便在D和L之间切换目标速率。也就是,在出现从外边缘侧到内边缘侧的移动的情况下,目标速率从D切换到L。相反地,在出现从内边缘侧到外边缘侧的移动的情况下,目标速率从L切换到D。
然后,在步骤S12中,当判断结果是HD DVD的时候CPU 20终止光盘11的判断操作。
图5和6分别示出了在已经安放HD DVD的情况下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图5示出了在光学拾取器13已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移动到内边缘侧的情况下的相对移动速率。图6示出了在光学拾取器13已从光盘11的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的情况下的相对移动速率。
也就是,在已通过寻道操作以恒定速率对光学拾取器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在进行了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到内边缘侧的移动的时候,在数据区域检测到移动速率D5。
然后,在数据区域内的移动终止并转到系统引入区域的时候,检测到移动速率L5。这是因为,如图2中所示,轨道节距在HD DVD系统引入区域和数据区域之间彼此不同。也就是,在已经以恒定速率进行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的情况下,在跟踪误差信号TE出现间隔的方面数据区域的比系统引入区域的要短。
相似地,当光学拾取器13从光盘11的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的时候,在系统引入区域检测到移动速率L5,并且终止在系统引入区域内的移动。当移动转到数据区域的时候,检测到移动速率D5。
这样,在一个寻道操作期间,在已检测到两个类型的移动速率D和L的情况下,判断结果是HD DVD。在该情况下,CPU 20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光源13a,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
图7和8分别示出了在已安放DVD的情况下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图7示出了在光学拾取器13已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移动到内边缘侧的情况下的相对移动速率。图8示出了在光学拾取器13已从光盘11的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的情况下的相对移动速率。
也就是,在已通过寻道操作以恒定速率对光学拾取器13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当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到内边缘侧进行移动的时候,在数据区域检测到移动速率D6。
当在数据区域内的移动终止并肯转到引入区域的时候,检测到相同的移动速率D6。这是因为,如图2中所示,DVD的引入区域和数据区域在轨道节距方面是彼此相同的。也就是,在已以恒定速率对光学拾取器13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在引入区域和数据区域之间跟踪误差信号TE出现的间隔相同。
相似地,如果光学拾取器13从光盘11的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在引入区域就检测到移动速率L6。然后,即使引入区域中的移动终止并转到数据区域,仍检测到相同的移动速率L6。
这样,在一个寻道操作期间,在仅检测到一种类型的移动速率的情况下,判断结果是DVD。在该情况下,CPU 20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光源13a,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图9比较地示出了在已安放HD DVD的情况下,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和绝对移动速率。图9假定相对移动速率和绝对移动速率可以指示相同的速率。
相对于光盘11垂直地移动对激光束进行聚焦的物镜13b,以将焦点调节到记录层。当在该状态下平行地将光学拾取器13移动到光盘11的时候,每当光学拾取器跨越轨道时,从RF放大器21生成跟踪误差信号TE。
CPU 20进行速率控制,以便基于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来保持目标速率的轨道,该相对速率是由速率传感器部分23通过监视所生成的跟踪误差信号TE的间隔来测量的。在已以恒定速率对光学拾取器13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在已从系统引入区域移动到数据区域的情况下,或,与此相反,在已从数据区域移动到引入区域的情况下,在各个区域内检测到跟踪误差信号TE的输出时间为不同的值,正如从图2所看到的那样。
在这个时候,相对移动速率变成系统引入区域<数据区域,如图5和6中所示。为了控制光学拾取器13,以使其能以恒定速率移动,为引入区域和数据区域中的每个准备目标速率。
在当数据区域被规定为开始点的时候朝着系统引入区域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相对移动速率D7可以通过选择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D和进行速率控制而获得。如果当在这个目标速率D的轨道内移动的时候出现朝着系统引入区域的移动,那么相对移动速率就迅速降低,能够获得L7。
在这个时候,如果相对移动速率L7邻近系统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L,那么就进行绝对移动速率和相对移动速率之间的比较。这是因为,难以在实际操作期间以恒定的速率移动光学拾取器13。因此,当从进给马达14的旋转速率获得的绝对移动速率被规定为参考速率的时候,在相对移动速率在参考速率的范围之外的时候,判断光学拾取器已跨越一个区域。
因此,如果绝对移动速率V和相对移动速率V7没有被跟踪到,那么目标速率就切换到系统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然后,进行控制,以保持系统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L的轨道,能够获得相对移动速率L7。光学拾取器13的实际移动速率V变得与在切换目标速率之前设置的相同的值。如果切换目标速率的标准还没满足,该目标速率就用作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
相似地,在当系统引入区域被规定为开始点的时候出现朝着数据区域的移动的情况下,相对移动速率L7可以通过选择系统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L和进行速率控制而获得。如果在这个目标速率L的轨道内进行移动的时候出现朝着数据区域的移动,那么相对移动速率就迅速加大,能够获得D7。
在这个时候,如果相对移动速率D7邻近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D并且绝对移动速率和相对移动速率没有被跟踪到,那么目标速率就切换到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然后,进行控制以便保持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D的轨道,能够获得相对移动速率D7。获得光学拾取器13的实际移动速率V作为与切换目标速率之前设置的值相等的值。如果切换目标速率的标准没有满足,那么就使用系统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
当已跨越该区域的时候,通过提供具有目标速率的百分之几的宽度的窗口以及在出现改变以致于跨越阈值的时候切换目标速率,来判断相对移动速率是否在切换目的地的目标速率的邻近。这个值可以由CPU 20来设置。在尽管没有区域被跨越但是相对移动速率已改变的时候,为了防止故障,如图12和13中所示,可以将切换时间(timing)确定为已在绝对位置指定的范围内发生改变的时间。
在HD DVD中,当从系统引入区域到数据区域或从数据区域到系统引入区域进行移动的时候,连接区域被跨越。当在连接区域内出现移动的时候,跟踪误差信号不能偶然地获得到。因此,当假定在系统引入区域内发生移动的时候已经检测到相对移动速率或更小的相对移动速率的情况下,实施将速率恒定地保持在当前使用的目标速率上的处理,从而使得在连接区域内约束快速控制成为可能。
图10比较地示出了在已经安放了DVD的情况下的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和绝对移动速率。也就是,当已经使光学拾取器13在恒定速率上运动,即,在已经从引入区域到数据区域或从数据区域到引入区域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在各个区域检测到跟踪误差信号TE的相同输出时间,正如从图2所看到的那样。在这个时候,相对移动速率变成引入区域=数据区域,正如图7和8所示。
在数据区域被规定为开始点的时候朝着引入区域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相对移动速率D8可以通过选择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D和进行速率控制来获得。即使在目标速率D的轨道上进行移动的时候出现朝着引入区域的移动,相对移动速率D8也不改变。因此,该目标速率被用作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
相似地,在引入区域被规定为开始点的时候朝着数据区域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相对移动速率L8可以通过选择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L和进行速率控制来获得。即使当目标速率L的轨道上进行移动的时候出现朝着数据区域的移动,相对移动速率L8也不改变。因此,该目标速率被用作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
图11比较地示出了HD DVD的数据区域和DVD的数据区域。在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量可以通过进给马达14来测量的情况下,就提高了图9中所示目标速率的切换时间的精确性。
尽管在引入区域的范围内HD DVD不同于DVD,还是存在着共有区域彼此重叠的范围。因此就可以提高光学拾取器13从绝对位置到相对移动速率的改变时间的可靠性。下面将参考图12至14来说明考虑到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位置的控制。
图12和13各自是示出了考虑到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位置的光盘设备的主要处理操作的流程图。这个处理操作是在光盘11已经安放并且加载处理和聚焦伺服处理已经终止之后开始的。
首先,在步骤S13中,CPU 20通过使用进给马达14将光学拾取器13移动到光盘11的内边缘侧或外边缘侧的初始位置,以便通过寻道操作来实施光盘11的判断。
然后,在步骤S14中,CPU 20对存在于位置传感器部分17内的绝对位置测量计数器进行初始化。然后,CPU 20对具有绝对位置的百分之几的宽度的窗口进行初始化。
接下来,在步骤S16中,CPU 20检查寻道方向并确定光学拾取器13是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移动到内边缘侧,还是从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
在光学拾取器13从光盘11的外边缘侧移动到内边缘侧的情况下,在步骤S17中,CPU 20控制选择器25以便将存储在存储器部分27中的数据区域的目标速率D给予比较器部分24,并在目标速率L的邻近设置阈值,该阈值成为将目标速率从D切换到L的条件。
此外,在光学拾取器13从光盘11的内边缘侧移动到外边缘侧的情况下,在步骤S18中,CPU 20控制选择器25以便将存储在存储器部分26中的引入区域目标速率L给予比较器24,并在目标速率D的邻近设置阈值,该阈值成为将目标速率从L切换到D的条件。
在步骤S17或步骤S18之后,在步骤S19中,CPU 20通过寻道操作开始盘判断,并选择DVD作为判断结果的初始值。
然后,在步骤S20中,速率传感器部分16感测光学拾取器13的绝对移动速率,速率传感器部分23感测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此外,CPU 20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以便保持目标速率D或L的轨道。
接下来,在步骤S21中,CPU 20检查进给马达14是否已开始工作。在检查结果是肯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22中,CPU 20确认进给马达14已开始操作,那么光学拾取器13的位置已经移动,并在绝对位置测量计数器进行计数。
然后,在步骤S23中,CPU 20判断由绝对位置测量计数器设置的阈值是否已经被跨越。在判断结果是肯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24中,CPU 20声明绝对位置窗口。
在步骤S24之后,在步骤S21中进给马达14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或在步骤S23中由绝对位置测量计数器设置的阈值还没有被跨越的情况下,在步骤S25中CPU 20检查寻道操作是否已经终止。如果检查结果是肯定的,那么光盘11的判断操作终止。
在寻道操作没有终止的情况下,在步骤S26中,CPU 20判断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是否已跨越在步骤S17或步骤S18中设置的阈值。如果判断结果是否定的,CPU 20就回到步骤S20中的处理操作。
另一方面,在相对移动速率跨越阈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27中,CPU 20判断绝对位置窗口是否被声明了。在窗口没有被声明的情况下,CPU 20回到步骤S20中的处理操作。
在窗口被声明了的情况下,在步骤S28中,CPU 20判断绝对移动速率和相对移动速率是否受跟踪控制的控制。在没有进行跟踪控制的情况下,在步骤S29中,当判断结果是NG的时候CPU 20指示判断已失败,并终止光盘11的判断操作。
在进行了跟踪控制的情况下,在步骤S30中,CPU 20控制选择器25以便在D和L之间切换目标速率。也就是,在进行了从外边缘侧到内边缘侧的移动的情况下,目标速率从D切换到L。相反地,在从内边缘侧到外边缘侧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目标速率从L切换到D。
然后,在步骤S31中,在判断结果是HD DVD的时候CPU 20终止光盘11的判断操作。
图14示出了已经实施图12和13中所示的处理操作的情况下每一个部分的操作状态。也就是,存在于位置传感器部分17中的绝对位置测量计数器从进给马达14的旋转开始的时刻开始对移动量进行计数。例如,当朝着外边缘侧进行移动的时候,对移动量进行递减计数,而当朝着外边缘侧进行移动的时候,对移动量进行递增计数。当然,递减和递增计数可以反过来。
检查这个绝对位置测量计数器的值,从而就可以检查出光学拾取器13存在于数据区域和系统引入区域中的任何一个中。但是,当通过使用主轴马达12来旋转光盘11的时候,由于光盘11的中心和主轴马达12的旋转轴之间的位移而出现偏心率,使得光学拾取器13的绝对位置不可能指示光盘11上的精确位置。
然后,将具有所测量的绝对位置的百分之几的宽度的窗口设置为虚绝对位置。这个窗口的宽度可以由CPU 20来设置,并且所生成的窗口是在边界已经被绝对位置测量计数器跨越之前被声明的。
在进行从数据区域到系统引入区域的移动的情况下,该窗口是在目标速率D的控制期间被声明的,并且出现数据区域和系统引入区域之间的边界。在窗口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声明时相对移动速率D12已经跨越切换目标速率的阈值的情况下,这个速率的改变变得无效。
然后,在窗口已经被声明之后感测到使得相对移动速率L12已经跨越了阈值的情况下,这个速率的改变变得有效,并且目标速率切换到系统引入区域的目标速率。
相似地,在从系统引入区域移动到数据区域的情况下,该窗口在目标速率L的控制期间被声明。相似地,当窗口没有被声明的时候该速率移动变得无效,并且该速率改变在窗口被声明的时候变得有效。
如此,通过使用进给马达14的移动量,在不管该区域由于某种原因还没有被跨越就已改变相对移动速率的情况下,限制了切换目标速率的故障,可靠性可以得到增强。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也就是,假定光学拾取器13从HD DVD的数据区域移动到系统引入区域,驱动器29输出到进给马达14的进给驱动信号在数据区域的周期T1中是恒定的,并且绝对移动速率和相对移动速率是恒定的没有任何改变。
当光学拾取器13进入系统引入区域(周期T2)的时候,相对移动速率降低。在这个时候,伺服控制运行,CPU 20维持相对移动速率以便等于数据区域,从而进给驱动信号在数量上增长。
如此,在光学拾取器13进入系统引入区域并且预定周期T2已经过去的周期T3中,进给驱动信号变得比周期T1中的要大;相对移动速率变得等于数据区域的;并且绝对移动速率变得比数据区域的要快。
如上所述,在一个寻道操作期间已经检测到进给驱动信号的改变的情况下,判断结果是HD DVD。在该情况下,CPU 20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光源13a来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
此外,在DVD的情况下,即使进行从数据区域到引入区域的移动,在相对移动速率方面也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在进给驱动信号方面也没有变化。也就是,在一个寻道操作期间没有检测到进给驱动信号的改变的情况下,判断结果是DVD。在该情况下,CPU 20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光源13a来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在光盘11已经安放在光盘设备上之后,可以在短的时间内进行光盘11的判断。也就是,轨道节距是从寻道操作间接地测量的,由此能够在读取写在引入区域内的识别信息之前对光盘11进行判断。如此,光源等可以预先确定。
即使轨道节距是直接测量的,因为盘11的偏心率也不能获得精确的值。然后,在寻道操作期间测量在轨道节距是否出现了改变,代替直接测量轨道节距,从而使得实施稳定的判断而不用考虑光盘11的精确度。
在使用移动速率进行寻道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结合根据本实施例的功能。作为一个应用,在对HD DVD进行寻道的时候就已经进入系统引入区域的情况下,用于加速光学拾取器13的控制能够被限制。更进一步地,作为一个应用,在光学拾取器13移动到HD DVD系统引入区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辅助操作。
实际上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实施该发明的时候,在不偏离该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通过多样地修改组件而加以具体化。此外,通过适当组合多个在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组件就可以形成多种的发明。例如,可以从在这些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组件中删除一些组件。例如根据不同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彼此适当地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光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拾取器(13),配置为从光盘(11)读取记录信息和有选择地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和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移动部分(14),配置为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任何一种激光束以及在光盘(11)的径向上移动光学拾取器(13);
检测器部分(16,18,23),配置为在移动部分(14)在光盘(11)的径向上移动光学拾取器(13)时候,基于从光学拾取器(13)获得的信号(TE)检测光盘(11)的轨道节距是否已经改变;以及
控制部分(20),配置为在检测器部分(16,18,23)检测到光盘(11)的轨道节距改变的情况下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以及在检测器部分(16,18,23)没有检测到光盘(11)的轨道节距改变的情况下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器部分(16,18,23)包括:
信号检测器部分(21),配置为每当光学拾取器(13)跨越光盘(11)的轨道时生成信号(TE);
速率检测器部分(23),配置为基于由信号检测器部分(21)检测的信号(TE)的生成间隔,检测相对于光盘(11)的光学拾取器(13)的相对移动速率;以及
改变检测器部分(18,20),配置为在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已经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以及在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没有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光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改变检测器部分(18,20)被配置为将光学拾取器(13)的绝对移动速率与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进行比较,以及检测相对移动速率是否已经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光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器部分(16,18,23)包括:
设置器部分(26,27),配置为对相应于光盘(11)的各自具有不同轨道节距的第一和第二区域的第一和第二目标速率(D,L)进行设置;以及
控制部分(20,24,25),配置为当光学拾取器(13)在光盘(11)的第一区域内移动的时候,通过将第一目标速率(D)与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比较,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以使得它是恒定的;以及当光学拾取器(13)在光盘(11)的第二区域内移动的时候,通过将第二目标速率(L)与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比较,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以使得它是恒定。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光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改变检测器部分(18,20)被配置为,在光学拾取器(13)已经越过光盘(11)的第一和第二区域的情况下,当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与移动目的地的区域的目标速率(D,L)的附近相对应的时候,判断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
6、根据权利要求3的光盘设备,其特征在于
检测器部分(16,18,23),包括配置为检测光学拾取器(13)相对于光盘(11)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器部分(17),以及
改变检测器部分(18,20),被配置为在由位置检测器部分(17)所检测的位置与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的改变时间点相应的时候,判断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了。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器部分(16,18,20)包括:
信号检测器部分(21),配置为检测每当光学拾取器(13)跨越光盘(11)的轨道时所生成的信号(TE);
速率检测器部分(23),配置为基于由信号检测器部分(21)所检测的信号(TE)的生成间隔,检测光学拾取器(13)相对于光盘(11)的相对移动速率;
控制部分(20),配置为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使得由速率检测器部分(23)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恒定;以及
改变检测器部分(20),配置为在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的驱动信号已经由控制部分(20)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以及在驱动信号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还没有改变。
8、一种用于控制光盘设备的光盘设备控制方法,包括光学拾取器(13),配置为从光盘(11)读取记录信息以及有选择地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和基于红光的激光束,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骤(14,S5),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任何一种激光束,以及在光盘(11)的径向上移动光学拾取器(13);
第二步骤(16,18,23,S8),在光学拾取器(13)依照第一步骤(14,S5)在光盘(11)的径向上移动的时候,基于从光学拾取器(13)获得的信号(TE)检测光盘(11)的轨道节距是否已经改变;以及
第三步骤(20),在第二步骤(16,18,23,S8)中检测到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的情况下,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基于蓝光的激光束,以及在第二步骤(16,18,23,S8)中检测到光盘(11)的轨道节距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从光学拾取器(13)发射基于红光的激光束。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光盘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骤(16,18,23,S8)包括:
检测每当光学拾取器(13)跨越光盘(11)的轨道时生成的信号(TE)的步骤(21);
基于所检测的信号(TE)的生成间隔检测光学拾取器(13)相对于光盘(11)的相对移动速率的步骤(23);
在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相对于光学拾取器(13)的绝对移动速率已经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以及在速率检测器步骤(23)中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相对于光学拾取器(13)的绝对移动速率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没有改变的步骤(18,20)。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光盘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骤(16,18,23,S8)包括:
检测每当光学拾取器(13)跨越光盘(11)的轨道时生成的信号(TE)的步骤(21);
基于所检测的信号(TE)的生成间隔检测光学拾取器(13)相对于光盘(11)的相对移动速率的步骤(23);
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使得所检测的相对移动速率恒定的步骤(20);以及
在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的驱动信号已经在控制光学拾取器(13)的移动速率的步骤(20)中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出光盘(11)的轨道节距已经改变,以及在驱动信号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检测光盘(11)的轨道节距没有改变的步骤(20)。
CNA2005101217933A 2004-12-22 2005-12-22 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8552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72080A JP2006179127A (ja) 2004-12-22 2004-12-22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4372080 2004-1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5239A true CN1855239A (zh) 2006-11-01

Family

ID=36090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217933A Pending CN1855239A (zh) 2004-12-22 2005-12-22 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33233A1 (zh)
EP (1) EP1675116A3 (zh)
JP (1) JP2006179127A (zh)
KR (1) KR20060071883A (zh)
CN (1) CN1855239A (zh)
TW (1) TW20063836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91109B1 (ko) * 2005-07-12 2007-03-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밀도 광디스크에서 데이터 서치 방법
US7804750B2 (en) * 2005-11-09 2010-09-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Test disc and drive verification method
JP2008090929A (ja) 2006-10-02 2008-04-17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の判別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100888599B1 (ko) * 2007-03-08 2009-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재생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디스크 재생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2448A (en) * 1992-05-08 1997-01-07 Hitachi, Ltd. Access control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k according change of track pitch
KR0154736B1 (ko) * 1995-08-07 1998-12-15 김광호 멀티디스크 재생 가능한 광디스크 기록재생 장치에서 리드 인 타임 최소화 방법
KR0183145B1 (ko) * 1995-09-30 1999-04-15 김광호 광 디스크 판별장치 및 방법
US5986996A (en) * 1996-03-11 1999-11-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recording system
US6449235B1 (en) * 1998-04-04 2002-09-10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1093179A (ja) * 1999-09-21 2001-04-0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KR100636116B1 (ko) * 1999-12-02 2006-10-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종류 판단방법 및 장치
US6614742B2 (en) * 1999-12-14 2003-09-02 Fuji Xerox, Ltd. Optical head, magneto-optical head, disk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head
JP4374698B2 (ja) * 2000-02-25 2009-1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KR100694029B1 (ko) * 2000-03-04 2007-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밀도 기록/재생용 호환형 광픽업장치
JP2002304748A (ja) * 2001-04-05 2002-10-1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
JP2004110901A (ja) * 2002-09-17 2004-04-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の種類判別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ク装置
KR20040048476A (ko) * 2002-12-03 2004-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정보 재생장치 및 방법
US7058959B2 (en) * 2003-04-25 2006-06-06 Vmedia Research, Inc. Optical disc drive compatible with memory card slo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75116A2 (en) 2006-06-28
JP2006179127A (ja) 2006-07-06
TW200638368A (en) 2006-11-01
US20060133233A1 (en) 2006-06-22
EP1675116A3 (en) 2006-07-12
KR20060071883A (ko) 2006-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0300C (zh) 光盘装置的访问方法
CN1198267C (zh) 光盘装置及其光盘识别方法
CN1260563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147842C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287372C (zh) 光盘存储介质质量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855239A (zh) 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734586A (zh) 光盘设备
CN1460252A (zh) 光盘装置
CN1294585C (zh) 用于判断信息记录介质的设备和方法
CN1122989C (zh) 信息录放装置
CN1193358C (zh) 光盘设备
CN1942935A (zh) 光盘装置
CN1116672C (zh) 光盘设备及光盘
CN1199905A (zh) 盘播放机的主轴电动机控制系统
CN1253868C (zh) 用于控制滑块的光盘设备和方法
CN101079279A (zh) 光盘设备及光盘增益调整方法
CN1503242A (zh) 光盘装置
CN1637908A (zh) 光盘设备、控制光盘设备的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551147A (zh) 控制光拾取器移动到光盘最内周界的光盘系统和方法
CN1667715A (zh) 盘驱动器中的层间搜索方法
CN1942940A (zh) 光盘装置
CN1293545C (zh) 盘驱动设备和道转移控制方法
CN100347761C (zh) 光盘装置
CN1667708A (zh) 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和信息记录介质
CN1143282C (zh) 光盘装置及其移动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