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7411A - 车辆用遮阳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遮阳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27411A CN1827411A CN 200610058850 CN200610058850A CN1827411A CN 1827411 A CN1827411 A CN 1827411A CN 200610058850 CN200610058850 CN 200610058850 CN 200610058850 A CN200610058850 A CN 200610058850A CN 1827411 A CN1827411 A CN 18274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occulter
- driven wheel
- slide rail
-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至少三对的支撑体,配置成允许遮光体的进退移动,而且限制遮光体在其厚度方向的移动。为了使遮光体进退移动,驱动电机直接或间接使上述支撑体中的至少一个旋转。遮光体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对的侧面部。那些侧面部,在互相面对面或朝向相反的状态下,在遮光体的宽度方向,互相相隔一定间隔配置。上述支撑体中的至少两对,具有分别与至少一对的上述侧面部接触的接触部。因此,可能追求车辆用遮阳板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遮阳板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靠驱动电机旋转的旋转体之旋转力,进退移动遮阳板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
技术背景
作为这种车辆用遮阳板装置,例如,有在日本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8-2251号说明书中公开的。在上述文献中,公示了一种依靠一对沟槽状支撑体,相对于车辆顶棚部可滑动支撑的遮阳板。这一对支撑体沿车辆长度方向弯曲延伸。并且,驱动电机的驱动力,通过驱动轮及从动轮传递到遮阳板,遮阳板实现进退。
但是,支撑体是按照遮阳板移动范围的长度形成的,所以支撑体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就变得较长。特别是为了讲究车厢内的美观,将车辆用遮阳板装在车辆顶棚部时,由于顶棚部内的空间比较小,所以如果支撑体是较长尺寸部件的话,就很难在顶棚部内配置遮阳板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可追求小型化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可进退移动的、遮挡入射光的遮光体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上述遮光体,具有与该遮光体移动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同时具有与上述移动方向及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驱动电机固定在车体上,进退移动上述遮光体。遮光体上至少设置一对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滑动导轨。一个滑动导轨分别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啮合面、转动面和侧面部。另一个滑动导轨,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侧面部,同时,至少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啮合面及转动面中的一个面。两个滑动导轨的侧面部,在相互面对面或朝向相反的状态下,在上述宽度方向,互相相隔一定间隔配置。多个支撑体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支撑上述一对滑动导轨。这些支撑体包括分别与上述一对滑动导轨对应的一对第1支撑体,以及与至少一个滑动导轨对应的第2支撑体。上述各个第1支撑体及上述第2支撑体中的一方,是与上述啮合面啮合,而且靠上述驱动电机转动的驱动齿轮,另一方是可在上述转动面上转动的旋转辊。上述两个第1支撑体,都有跟一一对应的上述侧面部相接触的接触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可进退移动遮挡往进入车厢内的入射光的遮光体之车辆用遮阳板装置。上述遮光体,具有与该遮光体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还具有与上述移动方向及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至少三对的支撑体配置成允许上述遮光体进退移动,而且限制上述遮光体在上述厚度方向的移动,从而支撑上述遮光体。为了使上述遮光体进退移动,驱动电机直接或间接地使上述支撑体中的至少一个旋转。上述遮光体,至少具有一对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侧面部。这些侧面部,在互相面对面或朝向相反的状态下,在上述宽度方向,互相相隔一定间隔配置。上述支撑体里面的至少两对,具有与至少一对的上述侧面部分别接触的接触部。
一般认为属本发明创新的特征,在附记的权利要求中表述得很清楚。对于伴随目的及利益的本发明,通过参照如下所示现阶段最佳实施例的说明及其附图,应该能够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装载有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1实施例有关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的车辆之立体图;
图2是图1车辆内部的侧视图;
图3A是表示装在图1厢镜内的受光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3B是表示从图3A受光传感器输出的入射光检测信号电平与光的入射角关系的图;
图4是构成车辆用遮阳板装置一部分的遮光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图4遮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5B是图4之VB-VB剖面图;
图6是图4之VI-VI剖面图;
图7是图4之VII-VII剖面图;
图8是图4之VIII-VIII剖面图;
图9是图4之IX-IX剖面图;
图10是表示车辆用遮阳板装置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11A是表示图2遮光体收藏状态的侧视图;
图11B是表示图2遮光体半进入状态的侧视图;
图11C是表示图2遮光体全进入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驱动轮及滑动导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驱动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现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剖面图;
图15A是图14驱动齿轮的立体图;
图15B是图15A驱动齿轮的挂接凸部的剖面图;
图16A是图14转辊的立体图;
图16B是图16A转辊的挂接凹部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现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现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9之XX-XX剖面图;
图21是图19之XXI-XXI剖面图;
图22是图19之XXII-XXII剖面图;
图23A-23B、24A-24B、25A-25B是分别表示驱动轮和滑动导轨变形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另外,以下所说明的部件、配置等,并不限定本发明,无疑可以按本发明的宗旨做各种改变。
首先参照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的构成。
如图1所示,例如,适合于轿车等车辆(车身)80上装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包括受光传感器12,遮光装置14和控制装置16。
受光传感器12配置在厢内反射镜84的背面,而厢内反射镜84则与车厢内挡风玻璃82相对配置。在本实施例的车辆80中,装备有擦拭挡风玻璃82外面的雨刷装置86,在厢内反射镜84背面一侧(车辆前方一侧),有一挡风玻璃82外面的雨刷装置86形成的擦拭区域88。按照这个构成,受光传感器12,与由雨刷装置86擦拭的挡风玻璃82外面的擦拭区域88相对。也就是说,至少在从垂直于挡风玻璃82的方向看,由雨刷装置86擦拭的擦拭区88的范围内,配置有受光传感器12。
另外,如图2所示,受光传感器12,配置在确实能接受透过挡风玻璃82朝搭乘者(驾驶者)90视点P入射的入射光的位置上,具体地说,从车辆侧面看,配置在与连接挡风玻璃82的上缘部92和搭乘者90视点P的第1假想线L1相比偏下的位置,而与连结挡风玻璃82下缘部94和搭乘者90的视点P的第2假想线L2相比偏上的位置上。
另外,在此情况下的搭乘者90,是具有普通身高和体格的人,搭乘者90视点P,采用在车辆80的座位96(驾驶座位)上处于正常姿势时的位置。
如图3A所示,受光传感器12呈立方体状,包括两个受光面。也就是说,受光传感器12,安装在车辆80的时候,包括两个受光面,一个是与车辆80的地板平行且朝着上侧方向的上方侧受光面12A,另一个是与上方侧受光面12A正交且朝着车辆80的前方侧的前方侧受光面12B。在上方侧受光面12A和前方侧受光面12B上,分别装备有接受入射到各受光面的入射光的受光元件18A,18B。
当受光传感器12通过受光元件18A,18B,接受到透过挡风玻璃82入射进来的直射目光等入射光时,则由各受光元件18A,18B,将与随图3B所示入射角变化的入射强度成正比水平的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输出到控制装置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基于遮光装置14垂直方向的垂直遮光范围A,设定在通过搭乘者90的视点P,并离与车辆80中心线平行的直线往上45°的位置。
另外,垂直遮光范围A,划分成3个范围,把在通过坐在驾驶座位的搭乘者90的视点P的同时,离与车辆80中心线平行的直线往上15°的范围定为第1垂直遮光范围A1,把上述直线上方15°~30°的范围定为第2垂直遮光范围A2,把上述直线上方30°~45°的范围定为第3垂直遮光范围A3。
因此,受光传感器12输出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该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9用于特定从受光元件18A,18B入射到垂直遮光范围A的入射光上下方向的入射角,而受光元件18A,18B装配在上方侧受光面12A以及与该上方侧受光面12A成90°角度的前方侧受光面12B等两个受光面上。
如图2所示,遮光装置14收藏在车辆80驾驶座位侧的顶棚部98内(外部车顶和内部车顶面板之间)。如图4、图5A所示,遮光装置14包括驱动装置20,执行机构22,遮阳板24,第1、第2滑动导轨26、28。遮阳板24及第1、第2滑动导轨26、28构成遮光体5。
在驱动装置20中备有驱动电机30,驱动电机30收容在机架32中。在驱动电机30的转轴上,设有第1齿轮(蜗杆)34,在该第1齿轮34上,第2齿轮(涡轮)38与其啮合,第2齿轮(涡轮)38设置在跟驱动电机30的转轴正交的输出轴36上。
执行机构22由左右一对第1、第2托架(bracket)40、42构成,这个左右一对的第1、第2托架40、42的车辆前后部,通过延伸到车宽方向的一对联结框架44、46联结。于是,在左侧的第1托架40上,分别转动自如地安装有上侧辅助辊48和下侧辅助辊50。在右侧的第2托架42上,也分别转动自如地安装有上侧辅助辊52和下侧辅助辊54,。
安装在第1托架40上的上侧辅助辊48,如图6所示,配置在第1滑动导轨26的上侧,与后述的第1滑动导轨26的第1转动面26C成接触状态旋转。另外,安装在第1托架40上的下侧辅助辊50,配置在第1滑动导轨26的下侧,与后述的第1滑动导轨26的第2转动面26D成接触状态旋转。
同样,安装在第2托架42上的上侧辅助辊52,如图7所示,配置在第2滑动导轨28的上侧,与后述的第2滑动导轨28的第1转动面28C成接触状态旋转。另外,安装在第2托架42上的下侧辅助辊54,配置在第2滑动导轨28的下侧,与后述的第2滑动导轨28的第2转动面28D成接触状态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上侧辅助辊48、52,采用成本低、制造容易的树脂材料制成,下侧辅助辊50、54,为了吸收执行机构22工作时产生的振动,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另外,下侧辅助辊50、54,配置在夹于后述第1、第2驱动轮56、58和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相反一侧,偏离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移动方向(轨道方向)的位置上,籍此,与第1、第2驱动轮56、58协同动作,将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各自以挟持状态予以保持。
在第1托架40上,如图4、图5A所示,固定着收容驱动电机30的机架32。另外,驱动装置20的输出轴36,转动自如地贯穿在第1托架40上,第1驱动轮56设置在输出轴36的突出尖端部上。并且,第2驱动轮58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第2托架42上。该第1驱动轮56和第2驱动轮58,固定在一根转轴60上,依靠驱动电机30做同步旋转。
在左侧的第1驱动轮56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第1驱动齿轮(小齿轮)56A,在第1驱动轮56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与第1驱动齿轮56A同轴的第1旋转辊56B。在本实施例的第1驱动轮56上,第1驱动齿轮56A和第1旋转辊56B,用树脂材料制成为一体。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第1驱动轮56,是由将第1驱动齿轮56A的齿尖园外径设定得比第1旋转辊56B的外径更小的台阶式驱动轮构成。也就是说,第1驱动齿轮56A构成小径部,第1旋转辊56B构成大径部。
第1驱动齿轮56A与后述的第1滑动导轨26啮合面(齿条)26A啮合,第1旋转辊56B,在第1驱动轮56旋转时,通过与后述第1滑动导轨26的第1转动面26C相接触而支撑第1滑动导轨26。
同样,在右侧的第2驱动轮58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第2驱动齿轮(小齿轮)56A,在第2驱动轮58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与第2驱动齿轮58A同轴的第2旋转辊58B。在本实施例的第2驱动轮58上,第2驱动齿轮58A和第2旋转辊58B,用树脂材料制成为一体。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第2驱动轮58,是由将第2驱动齿轮58A的齿尖园外径设定得比第2旋转辊58B的外径更小的台阶式驱动轮构成。也就是说,第2驱动齿轮58A构成小径部,第2旋转辊58B构成大径部。
第2驱动齿轮58A与后述的第2滑动导轨28啮合面(齿条)28A啮合,第2旋转辊58B,在第2驱动轮58旋转时,通过与后述第2滑动导轨28的第1转动面28C相接触而支撑第2滑动导轨28。也就是说,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作用是作为与一对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各自对应的一对第1支撑体。第1、第2旋转辊56B、58B的作用是作为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的第2支撑体。
虽然遮阳板24可以完全遮挡透过挡风玻璃82入射到车厢内的直射日光等入射光,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遮挡透过挡风玻璃82入射到车厢内的直射日光等入射光的同时,还应该确保搭乘者90的前方视野,用半透明或者着色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
在遮阳板24的两侧部,设置了一对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第1、第2滑动导轨26、28,是用树脂材料形成的,夹着遮阳板24,制成对称形状。本实施例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伴随着驱动装置20及执行机构22的动作,引导遮阳板24从车辆后方朝前方进入的同时,按照从车辆后方侧朝前方的方向,变成朝下方弯曲的形状,从车辆上方朝下方的方向上,定位在搭乘者90的脸的正前面,
而且,遮阳板24也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弯曲形状相符,按照从车辆后方侧朝前方的方向,变成朝下方弯曲的形状。本实施例中,其结构为在遮阳板24的前方侧缘部和后方侧缘部不带其他材料的前框部和后框部,从而使遮阳板24周边部的整体美观效果得到提高。
在本实施例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上,分别形成有配合凹部26E、28E。配合凹部26E、28E能与形成在遮阳板24两侧部的配合凸部24A、24B相互配合。然后,通过将配合凸部24A、24B和配合凹部26E、28E分别配合,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则分别固定在遮阳板24的两侧部。另外,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遮阳板24的长度相比,朝车辆后方侧做得比遮阳板24更长。
如图8所示,在左侧的第1滑动导轨26的上侧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沿第1滑动导轨26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啮合面26A。另外,在第1滑动导轨26的上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第1转动面26C。该第1转动面26C在与啮合面26A并列设置的同时,通过沿遮阳板24移动方向延伸的侧面部26B形成在从啮合面26A下降一段的位置上。另外,第1滑动导轨26的下侧部,被作为沿第1滑动导轨26长度方向延伸的第2转动面26D。
同样,如图9所示,在右侧第2滑动导轨28上侧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沿第2滑动导轨2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啮合面28A。另外,在第2滑动导轨28上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第1转动面28C。该第1转动面28C在与啮合面28A并列设置的同时,通过沿遮阳板24移动方向延伸的侧面部28B形成在从啮合面28A下降一段的位置上。另外,第2滑动导轨28下侧部,被作为沿第2滑动导轨28长度方向延伸的第2转动面28D。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变成如上所述的弯曲形状,在该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上形成的啮合面26A、28A,第1转动面26C、28C,第2转动面26D、28D,由于沿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长度方向形成,故具有弯曲的轨道。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1滑动导轨26中的第1转动面26C,通过侧面部26B形成在比啮合面26A下降一段的位置上,因此在第1滑动导轨26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与侧面部26B和第1转动面26C连接的端面26F、26G。该端面26F、26G,在第1驱动齿轮56A到达啮合面26A的两侧行程终端部之前,分别起着与第1旋转辊56B碰接的挡块的作用。
同样,如图9所示,第2滑动导轨28中的第1转动面26C,通过侧面部26B形成在比啮合面28A下降一段的位置上,因此在第2滑动导轨28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与侧面部28B和第1转动面28C连接的端面28F、28G。该端面28F、28G,在第2驱动齿轮58A到达啮合面28A的两侧行程终端部之前,分别起着与第2旋转辊58B碰接的挡块的作用。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1、第2驱动轮56、58,到达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车辆前方侧的终端部或者车辆后方侧的终端部的时候,在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上形成的齿轮,比啮合面26A、28A在骑上车辆前方侧的平面部分或者车辆后方侧的平面部分之前先行,第1、第2旋转辊56B、58B与端面26F、28F或端面26G、28G碰接,成为可防止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齿轮牙损伤的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1滑动导轨26中的第1转动面26C的车辆前方侧行程终端部和啮合面26A的车辆前方侧行程终端部,在遮阳板24的移动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样,如图9所示,第2滑动导轨28中的第1转动面28C的车辆前方侧行程终端部和啮合面28A的车辆前方侧行程终端部,在遮阳板24的移动方向上是一致的。借助这个构成,如后所述,让遮阳板24进入半进入位置或者全进入位置时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车辆前方侧部分中的美观效果得到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1滑动导轨26中的第1转动面26C的车辆后方侧行程终端部和啮合面26A的车辆后方侧行程终端部,在遮阳板24的移动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样,如图9所示,第2滑动导轨28中的第1转动面28C的车辆后方侧行程终端部和啮合面28A的车辆后方侧行程终端部,在遮阳板24的移动方向上是一致的。
在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中,分别形成沿遮阳板24的移动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面部26B、28B。侧面部26B、28B在与上述移动方向正交方向上,是互相相隔一定间隔配置的。侧面部26B、28B配置成互相朝着相反方,即朝向相反地配置。
第1、第2旋转辊56B、58B,具有分别与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邻接的接触部56C、58C。接触部56C、58C相互面对面地配置,分别与对向的侧面部26B、28B接触。
遮光体5是在第1、第2驱动轮56、58的接触部56C、58C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侧面部26B、28B接触的状态下进退的。为此,遮光体5,是在防止往宽度方向(与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状态下进退的。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6,如图2所示,收容在车辆80驾驶座位侧的顶棚部98内。另外,在控制装置16的输入部,如图10所示,连接着受光传感器12,启动开关62,位置检测机构64,电池66。另外,在控制装置16的输出部,连接着遮光装置14的驱动电机30。
针对由分别装在上方侧受光面12A及前方侧受光面12B上的受光元件18A、18B接受的入射光,在控制装置16上,预存有表示上下方向入射光的入射角度,与跟该入射角度的入射光强度成正比输出的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电平的关系的数据。该数据比如说为如图3B所示的数据。于是,控制装置16根据来自受光元件18A、18B的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电平的比,确定入射光的入射角度。
位置检出机构64,由分别辨别检测遮阳板24的全进入位置、半进入位置、收藏位置的回转式编码器、可变电阻器、旋转开关,限位开关等构成。于是,位置检出机构64在当遮阳板24处于全进入位置、半进入位置、收藏位置的时候,把表示各自位置的位置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16。籍此,控制装置16辨别遮阳板24的全进入状态、半进入状态和收藏状态。
其次说明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相关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的动作。
如将启动开关62设定为接通,控制装置16靠电池66供给的驱动电源,成为动作状态。另外,受光传感器12也是靠供给电源而成为工作状态的。于是,如果在垂直遮光范围A内,有直射日光等入射光透过挡风玻璃82入射的话,就有与随如图3B所示入射角度变化的入射强度成比例的电平的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从受光传感器12的各受光元件18A、18B,输出到控制装置16。
控制装置16,基于由受光传感器12各受光元件18A、18B输出的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根据表示上下方向入射光入射角度,和与此入射角度的入射光入射时的强度成正比输出的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电平的关系的数据,确定入射到垂直遮光范围A内的入射光上下方向的入射角度。
接下来,控制装置16,根据入射到垂直遮光范围A内的入射光的上下方向的入射角度,辨别遮阳板24是处于完全进入的全进入状态,还是遮阳板24处于一半进入的半进入状态,或者是遮阳板24处于完全收藏在顶棚部98里的收藏状态。
也就是说,控制装置16,在入射光入射到第3垂直遮光范围A3时,如图11A所示,保持遮阳板24的收藏状态,在入射到第2垂直遮光范围A2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把遮阳板24当作半进入状态。另外,在入射到第1垂直遮光范围A1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把遮阳板24当作全进入状态。再者,如果入射光入射到垂直遮光范围A以外场所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6就把遮阳板24当作收藏状态。
控制装置16在辨别遮阳板24处于半进入状态或者处于全进入状态的情况下,就起动驱动电机30。籍此,伴随驱动电机30的旋转,第1、第2驱动轮56、58旋转,通过第1、第2驱动轮56、58的旋转,与第1、第2驱动轮56、58的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啮合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依次送出到车辆前方,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一起,遮阳板24进入到车辆前方。
这个时候,在配置于遮阳板24车宽方向两侧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上侧部形成的第1转动面26C、28C,通过第1、第2驱动轮56、58的第1、第2旋转辊56B、58B以及上侧辅助辊48、52在接触状态下的旋转,而分别被支撑。另外,在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下侧部形成的第2转动面26D、28D,通过下侧辅助辊50,54在接触状态下的旋转而分别被支撑。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侧辅助辊48、52以及第1、第2驱动轮56,58和下侧辅助辊50、54,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在分别被夹在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以低负荷、低噪音被支撑,遮阳板24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一起进行滑动。
于是,遮阳板24如果呈半进入状态或者全进入状态,通过位置检测机构64,检测出遮阳板24的半进入状态或全进入状态,从位置检测机构64向控制装置16输出表示半进入状态或者全进入状态的位置检测信号。籍此,控制装置16,检测出进入半进入状态或者全进入状态的动作已完成,便停止驱动电机30的驱动。
另外,遮阳板24处于半进入状态时,因行车状况变化,入射光入射到第1垂直遮光范围A1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设定遮阳板24为全进入状态。此时,如上所述,对遮阳板24进入全进入状态的检测,由位置检测机构64来执行,一经检测到遮阳板24进入全进入状态的过渡已完成,控制装置16即停止驱动电机30的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1旋转辊56B与第1滑动导轨26的端面26G碰接的同时,第2旋转辊58B与第2滑动导轨28的端面28G碰接的时候,遮阳板24成为全进入状态。此时,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在到达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车辆后方侧行程终端部之前,第1、第2旋转辊56B、58B与端面26G、28G碰接,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咬入得到防止。
另外,当遮阳板24处于全进入状态时,因行车状况变化,入射光入射到第2垂直遮光范围A2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为确保搭乘者90视野,将遮阳板24作为半进入状态。而且,遮阳板24处于全进入状态或者半进入状态的时候,因行车状况变化,入射光入射到第3垂直遮光范围A3的情况下,或者入射光入射到垂直遮光范围A以外的地方时,如图11A所示,为确保搭乘者90视野,将遮阳板24作为收藏状态。此时,对遮阳板24的半进入状态及收藏状态的检测,也是通过位置检测机构64来进行的,控制装置16一经检测到遮阳板24进入半进入状态或收藏状态的过渡已完成,就停止驱动电机30的驱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1旋转辊56B与第1滑动导轨26的端面26F碰接的同时,第2旋转辊58B与第2滑动导轨28的端面28F碰接的时候,遮阳板24成为收藏状态。此时,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在到达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车辆前方侧行程终端部之前,第1、第2旋转辊56B、58B与端面26F、28F碰接,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咬入得到防止。
以后,控制装置16依照上述要领,在入射光入射到垂直遮光范围A以外地方的情况,以及入射光入射到第3垂直遮光范围A3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把遮阳板24作为收藏状态;在入射到第2垂直遮光范围A2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把遮阳板24作为半进入状态。另外,在入射到第1垂直遮光范围A1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把遮阳板24作为全进入状态。因此,本实施例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随着入射光的上下方向入射角度的不同,遮光体5的进入量相应发生变化。
另外,随着行车状况的变化,在入射到垂直遮光范围A的入射光,其入射角度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在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在某一时间变成一定(即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稳定)时,最好变更遮阳板24的位置。
其次,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关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的优点。
(1)遮光体5依靠第1、第2驱动轮56、58,上侧辅助辊48、52以及下侧辅助辊50、54这样的三对支撑体支撑,既容许遮光体5在移动方向上移动,又限制遮光体5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因此,例如由于在遮光体5的移动范围内,没有配备长度尺寸较长的支撑体,所以可以追求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小型化。另外,因为在整个遮光体5的移动范围的任意位置内,都没有必要刻意形成为确实支撑遮光体的长尺寸的支撑体,所以可能追求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的轻量化。其结果,容易将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配置在顶棚部98内。
(2)在设于遮光体5内,作为一对连接面的朝向互相相反的侧面部26B、28B上,第1、第2驱动轮56,58的面对面朝着的接触部56C、58C是分别接触的。为此,遮光体5在其进退动作中,可以防止在与行进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即遮光体5的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离。
(3)若是装备现有支撑体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象本实施例一样,遮光体5呈弯曲状的情况下,必须按照遮光体5的形状,弯曲支撑体,而且,其弯曲形状因车型而异,需各种各样。在此情况下,如果不高精度地弯曲支撑体以符合遮光体5的形状,那么遮光体5的移动就会受到支撑体的阻碍。于是,为符合遮光体5形状而高精度地弯曲长尺寸的支撑体,往往导致制造成本增大和制造时间增长。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靠一对第1、第2驱动轮56、58,上侧辅助辊48、52以及下侧辅助辊50,54支撑着遮光体5,只要对这些辊的第1、第2托架40、42的配置调整好就行了。因而,能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和制造时间的加长。
(4)遮光体5由遮挡入射光用的遮阳板24和装在该遮阳板24周边部作为框架部件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构成。啮合面26A、28A以及侧面部26B、28B,不是形成在遮阳板24,而是形成在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上。因而,可以避免遮阳板24的形状复杂化,使遮阳板24成形时,不容易发生形变。
(5)遮光体5通过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啮合的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传递驱动力而产生进退。因此,依靠这种啮合的驱动力传递,可以防止第1、第2驱动轮56、58相对于遮光体5空转。
(6)上侧辅助辊48、52以及下侧辅助辊50、54,随遮光体5的进退动作旋转。也就是说,从上侧辅助辊48、52以及下侧辅助辊50,54施加到遮光体5,从而阻碍遮光体5移动的力量将受到抑制,并防止驱动电机30的负荷增大。因此,可以追求驱动电机30的小型化,进而追求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的小型化。另外,例如,与支撑遮光体5的支撑体不转动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遮光体5做进退动作时发生的噪音(滑动音等)。另外由于上侧辅助辊48、52及下侧辅助辊50,54均为橡胶制成,所以可能降低遮光体5做进退动作时发生的噪音,同时,还能吸收伴随遮光体5移动所产生的振动,抑制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产生的振动。
(7)在与本实施例相关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中,在沿遮阳板24移动方向设置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上,有靠驱动电机30旋转的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啮合着。因此,在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停止的时候,通过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和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啮合,驱动电机30和减速机构(第1齿轮34及第2齿轮38)变成负荷。因此在尽管驱动电机30停止状态下,由于遮阳板24的重量和惯性力等外力的作用,发生的遮阳板24不经意的进退移动的情况,可以利用驱动电机30和减速机构得到防止。
(8)在本实施例中,在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上,有依靠驱动电机30旋转的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啮合着,通过基于齿轮之间的啮合实现的驱动力传递,遮阳板24产生进退移动。因此,例如不是取决于驱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摩擦力这一不确定的驱动力传递,所以能从驱动电机30确实向遮阳板24传递驱动力。据此,可防止尽管驱动电机30旋转,由于遮阳板24的重量和惯性力等外力等导致遮阳板24不能进退之类的不良后果的产生。
(9)在本实施例中,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具有与啮合面26A、28A并列设置的第1转动面26C、28C。通过第1、第2旋转辊56B、58B与该第1转动面26C、28C相接触,可以使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进退动作实现稳定。据此,可以保持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和啮合面26A、28A的稳定的啮合状态。
(10)第1、第2旋转辊56B、58B,在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到达啮合面26A、28A的前端之前时,与相邻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形成在第1转动面26C、28C上的端面26F、28F碰接。因此,在把遮阳板24收藏在顶棚部98的时候,可以防止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齿轮牙骑上比啮合面26A、28A更前方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平面部分而发生的齿轮牙损伤。也就是说,能防止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齿轮牙的咬入。
同样,第1、第2旋转辊56B、58B,在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到达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后端之前,与相邻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形成在第1转动面26C、28C上的端面26G、28G碰接。因此,把遮阳板24作为全进入状态的时候,可以防止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齿轮牙骑上比啮合面26A、28A更后方的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平面部分而发生的齿轮牙损伤。也就是说,能防止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齿轮牙的咬入。
(11)如图8、图9所示,第1、第2驱动轮56、58是台阶式驱动轮。详细地说,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齿尖园外径,比第1、第2旋转辊56B、58B的外径设定得更小。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以及第1转动面26C、28C,构成将沿遮阳板24移动方延伸的侧面部26B、28B夹在中间的台阶部。因此,通过将第1、第2驱动轮56、58做成台阶形状,可将接触部56C、58C紧凑地形成在第1、第2驱动轮56,58上,以防止朝与遮阳板2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偏离的情况发生。
(12)在本实施例中,在遮阳板24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配设有一对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在这一对第1、第2滑动导轨26、28各自的啮合面26A、28A上,分别有一对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啮合着。一对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固定在一根旋转轴60上,依靠驱动电机30做同步旋转。因此,遮阳板24可以在移动方向上不歪斜地平滑进退移动。借此,可以防止伴随遮阳板24进退移动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
(13)在本实施例中,在固定于车身上的第1、第2托架40、42上,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和第1、第2旋转辊56B、58B支撑在同一轴上。因此,例如跟将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和第1、第2旋转辊56B、58B分别安装在第1、第2托架40、42的构成相比较,可以减少轴支撑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和第1、第2旋转辊56B、58B的构造。据此,可降低零部件数以及组装工序数,可降低成本。
(14)在本实施例中,第1驱动齿轮56A及第1旋转辊56B,都是用树脂材料形成一体的。因此,能降低零部件件数。而且,例如跟将第1驱动齿轮56A和第1旋转辊56B分别用不同轴支撑的构成相比,能减少轴支撑构造。借此,可以降低组装工时数,而且,还能使结构简化。
(15)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的输出轴36支撑着第1驱动齿轮56A及第1旋转辊56B。也就是说,可以将第1驱动齿轮56A以及第1旋转辊56B的支撑构造跟驱动装置20的输出轴36的支撑构造共用。借此,可更加降低零部件件数及组装工时数,而且,还能使结构简化。
(16)在本实施例中,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前端和第1转动面26C、28C的前端,在遮阳板24的移动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遮阳板24变成全进入状态或半进入状态,啮合面26A、28A以及第1转动面26C、28C的前端,即使成为搭乘者可能视认的状态,该啮合面26A、28A和第1转动面26C、28C的美观程度也会变好。
(17)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前端以及与第1转动面26C、28C的前端相邻的端面26F、28F,起着跟第1、第2旋转辊56B、58B碰接的挡块的作用。因此,可使得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美观效果更好,同时防止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的撞上卡住。另外,因为上述挡块没有比啮合面26A、28A更突出到上侧,所以,还能防止挡块挂住顶棚部98导致收藏不良等情况的发生。
同样,与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后端以及第1转动面26C、28C的后端相邻的端面26G、28G,起着跟第1、第2旋转辊56B、58B碰接的挡块的作用。因此,用一简洁的构造就能达到防止第1、第2驱动齿轮56A、58A撞上和卡住。
下面,使用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在第1实施例中,与第1、第2旋转辊56B、58B相对的挡块,是在跟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啮合面26A、28A的前端以及第1转动面26C、28C的前端相邻的端面26F、28F上形成的。
在如图12所示的第2实施例中,在第1驱动轮100上形成的第1驱动齿轮100A的齿底园的外径,设定成与第1旋转辊100B的外径相同。第1滑动导轨102的啮合面102A(齿尖部),做成与第1转动面102B成同一平面。
另外,在第1转动面102B的行程终端部,形成突起状的挡块104。啮合面102A在车辆前方比第1转动面102B(挡块104)做得更长。挡块104在第1驱动齿轮100A到达啮合面102A前端之前,与第1旋转辊100B碰接。这种突起状的挡块,也可以在第1转动面102B的后端形成。
跟第1驱动轮100同样的第2驱动轮,与第1驱动轮100左右对称地配置。另外,跟第1滑动导轨102同样的第2滑动导轨,与第1滑动导轨102左右对称地配置。也就是说,朝向第1转动面102B的啮合面102A的侧面,构成与第2驱动轮面对面朝向的侧面部102C。在侧面部102C上有接触部100C接触着,接触部100C是由与第1驱动齿轮100A的第1旋转辊100B相邻的侧面构成的。通过接触部100C跟侧面部102C的接触,可防止遮光体5在与其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偏离。
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
在第1实施例中,第1驱动齿轮56A和第1旋转辊56B形成一体,而图13所示的驱动轮106,其第1驱动齿轮106A和第1旋转辊106B分别用不同部件构成。另外,在此情况下,第1旋转辊106B含有弹性材料,在此弹性材料上,最好形成与第1滑动导轨26的第1转动面26C接触的第1旋转辊106B的圆周面。
现在说明上述第3实施例的优点。
(18)当第1驱动齿轮106A及第1旋转辊106B用不同部件构成时,则第1驱动齿轮106A可用驱动力传递性能优异的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同时,第1旋转辊106B可用弹性材料形成。采取这样的方法,可在高维空间内兼顾解决以下问题,即:驱动电机30的驱动力可以准确传达到第1滑动导轨26的啮合面26A,第1滑动导轨26的挡块与第1旋转辊106B碰接时产生的碰接音可以降低,冲击得到缓和。
图14至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在第2实施例中,对遮阳板24作用一个规定值以上外力的时候,设置了一个解除第1驱动齿轮108A和第1旋转辊108B啮合的啮合离合器CL1。
也就是说,在朝向第1驱动齿轮108A的第1旋转辊108B的端面108D上,如图15A所示,在周方向上形成多个(4个)挂接凸部108E。挂接凸部108E沿轴线方向,朝第1旋转辊108B突出。在朝向第1旋转辊108B的第1驱动齿轮108A的端面108C上,如图16A所示,在周方向上形成多个(4个)可与挂接凸部108E挂接的挂接凹部108F。挂接凸部108E和挂接凹部108F,作为依靠凹凸关系挂接的第1挂接部及第2挂接部发挥作用。
在形成于第1驱动齿轮108A的挂接凸部108E上,如图15B所示,在周方向两侧,形成倾斜于周方向的倾斜面108G。另外,在形成于第1旋转辊108B的挂接凹部108F上,如图16B所示,在周方向的两侧,形成倾斜于周方向的倾斜面108H。
在第1驱动齿轮108A的中央,形成截面为D字状的孔108I。在孔108I中,穿插形成于旋转轴60一端的截面D字状的D切割部60A,使其在周方向能够挂接。于是,第1驱动齿轮108A,通过将D切割部60A穿插在孔108I中,使得相对于旋转轴60不能作绕轴线的旋转,而且在轴线方向仅在碰接旋转轴60的挡块部60B的限度内可以移动。
在第1旋转辊108B的第1驱动齿轮108A一侧,形成由旋转轴60的D切割部60A穿插的截面为圆形状的凹部108J。于是,第1旋转辊108B,通过D切割部60A穿插在凹部108J内,使得相对于旋转轴60,可绕轴线旋转,而且可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在朝向第1旋转辊108B上形成的凸缘部108K的输出轴36的面上,形成朝输出轴36突出的突出部108L,在此突出部108L上,形成截面为D字状的凹部108M。在凹部108M中,穿插有形成于输出轴36前端的截面为D字状的D切割部36A,使得在周方向上可以挂接。于是,第1旋转辊108B,通过D切割部36A穿插在凹部108M中,使得其在作为相对于输出轴36不能绕轴线作相对旋转连接的旋转体的同时,在轴线方向上,仅在凹部108M的底部碰接输出轴36的突出端部的限度内可以移动。
另外,在第1旋转辊108B的突出部108L上,装有垫圈68和板簧70。板簧70,相对于碰接在第1托架40的垫圈68,挤压第1旋转辊108B的凸缘部108K,将第1旋转辊108B整体压往第1驱动齿轮108A方向。
于是,借助板簧70,当第1旋转辊108B整体被压往第1驱动齿轮108A方向时,碰接挡块部60B,在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第1驱动齿轮108A的挂接凸部108E上,第1旋转辊108B的挂接凹部108F挂接。借此,第1驱动齿轮108A与第1旋转辊108B相啮合,成为整体旋转。
另外,在驱动装置20驱动的时候,当比作用于遮阳板24的驱动负荷更大的上述所定值以上的外力负荷,作用于遮阳板24的时候,挂接凸部108E的倾斜面108G,相对于挂接凹部108F的倾斜面108H,在周方向上偏离。也就是说,第1驱动齿轮108A,相对于第1旋转辊108B离开。
这个时候,第1驱动齿轮108A,因为与挡块部60B碰接,往轴线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所以板簧70,为解除第1驱动齿轮108A和第1旋转辊108B的啮合挂接,容许第1旋转辊108B从第1驱动齿轮108A离开。
因此,碰接挡块部60B,对于朝轴线方向的移动受限制的第1驱动齿轮108A,通过由第1旋转辊108B克服板簧70的弹力往轴线方向移动,解除第1驱动齿轮108A和第1旋转辊108B的啮合联系。
上述第4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9)设置有能解除第1驱动齿轮108A和第1旋转辊108B的啮合联系的离合器CL1。因此,通过解除驱动装置20和遮阳板24之间的驱动联结,使得依靠手动快速地进退移动遮阳板24成为可能。
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
在上述第4实施例中,使第1驱动齿轮108A和第1旋转辊108B啮合联系的离合器CL1,是使用板簧70,将第1旋转辊108B压往第1驱动齿轮108A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在如图17所示执行机构200的啮合离合器CL2中,在旋转轴20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沟部202AC上,固定一C环204,在与旋转轴202的C环204相比,更靠近第1驱动齿轮206A的一侧上,装有作为压缩弹簧的螺旋弹簧208。
第1驱动齿轮206A,通过旋转轴202的D切割部202B穿插截面为D字状的孔206C,使得其相对于旋转轴202不能绕轴线旋转,而且在轴线方向上仅在碰接于旋转轴202的挡块部202C的限度内可以移动。另外,第1旋转辊206B,通过旋转轴202的D切割部202B穿插截面为园形状的凹部206E,使得其相对于旋转轴202能够绕轴线旋转。并且,第1旋转辊206B,通过形成在驱动装置20的输出轴209上的D切割部209A穿插截面为D字状的凹部206E,使得其连接成相对于输出轴209不能绕轴线旋转。
于是,螺旋弹簧208,对固定在旋转轴202的C环204,将第1驱动齿轮206A整体压往第1旋转辊206B的方向。因此,通过螺旋弹簧208,第1驱动齿轮206A整体被压往第1旋转辊206B的方向时,在第1驱动齿轮206A的挂接凸部206F上,第1旋转辊206B的挂接凹部206G挂接,借此,第1驱动齿轮206A和第1旋转辊206B互相啮合,挂接成一体而旋转。
另外,在驱动装置20驱动的时候,在一个比作用于遮阳板24上的驱动负荷的指定值大的外力负荷作用到遮阳板24上的时候,螺旋弹簧208为解除第1驱动齿轮206A和第1旋转辊206B的啮合挂接,允许第1驱动齿轮206A往离开第1旋转辊206B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第1驱动齿轮206A克服螺旋弹簧208的压力,在轴线方向,即离开方向移动,使得第1驱动齿轮206A和第1旋转辊206B的啮合挂接状态得以解除。
第5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20)在啮合离合器CL2的赋能部,使用螺旋弹簧208。因而,可长期保持将第1驱动齿轮206A压往第1旋转辊206B方向的赋能力。也就是说,弹簧特性长期稳定。因此,即使反复进行遮阳板24的手动操作,也可以防止在电动的时候,由于第1驱动齿轮206A和第1旋转辊206B的啮合挂接状态在上述驱动负荷以下被解除而引起的遮阳板24不能进退移动等的不良情形的发生。
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
在如图18所示的执行机构210的啮合离合器CL3中,在第1旋转辊212B的内部,收容着弹簧214,依靠此弹簧214,第1旋转辊212B整体被压往第1驱动齿轮212A方向。也就是说,第1旋转辊212B具有:相对于驱动装置20的输出轴216的D切割部216A不能相对旋转,且可在轴线方向移动而联结起的联结部212C,以及固定于从联结部212C延伸的支撑部212D上的与第1驱动齿轮212A啮合的辊部212E。
在旋转轴218上形成的D切割部218A,被穿插在孔212F和凹部212G中。据此,第1旋转辊212B相对于旋转轴218,可绕其轴线旋转,并且,在轴线方向上,可在联结部212C的端面与输出轴216的挡块部216B碰接的限度内移动。另外,第1驱动齿轮212A,通过由旋转轴218的D切割部218A穿插在孔212H中,使得其相对于旋转轴218,不能绕轴线旋转。
收容在第1旋转辊212B内侧的弹簧214,相对于固定在旋转轴218沟部218B的C环220,将第1旋转辊212B整体,压向第1驱动齿轮212A。这样,当第1旋转辊212B整体被弹簧214压向第1驱动齿轮212A时,第1旋转辊212B的挂接凹部212J就挂接到第1驱动齿轮212A的挂接凸部212I上,借此,第1驱动齿轮212A和第1旋转辊212B互相啮合,挂接成一体而旋转。
另外,在驱动装置20驱动的时候,在一个比作用于遮阳板24上的驱动负荷的指定值大的外力负荷作用到遮阳板24上的时候,弹簧214为解除第1驱动齿轮212A和第1旋转辊221B的啮合挂接,允许第1旋转辊212B往离开第1驱动齿轮221A的方向移动。
因此,因此,通过第1旋转辊212B克服弹簧214的压力,在轴线方向,即离开方向移动,使得第1驱动齿轮212A和第1旋转辊212B的啮合挂接状态得以解除。于是,也可以采用在第1旋转辊212B的内部收容弹簧214,用此弹簧214将第1旋转辊212B整体压向第1驱动齿轮212A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1驱动齿轮108A上形成挂接凸部108E,在第1旋转辊108B上形成挂接凹部108F,但也可以在第1驱动齿轮108A上形成挂接凹部,在第1旋转辊108B上形成挂接凸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挂接凸部108E周方向的两侧,形成倾斜面108G,在挂接凹部108F周方向的两侧,形成倾斜面108H,但也可以仅在挂接凸部108E周方向的一侧,形成倾斜面108G,仅在挂接凹部108F周方向的一侧,形成倾斜面108H。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2驱动轮58中的第2驱动齿轮58A和第2旋转辊58B是形成一体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与第1驱动轮108同样,将第2驱动齿轮58A和第2旋转辊58B用不同部件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把启动开关62接通之后,按照来自受光传感器12的入射光检测信号S1、S2,遮阳板24是靠电动进退移动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在车厢内设置可使驱动电机30任意动作的调节开关,按照该调节开关的信号,控制装置16驱动驱动电机30,让遮阳板24进退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仅在第1托架40上设置了驱动装置2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在遮阳板24宽度方向的两侧各自设置驱动装置20,靠电力同步驱动这一对的驱动装置20,通过分别驱动一对第1、第2滑动导轨26、28,使遮阳板24作进退移动。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对各驱动装置20分别设置啮合离合器CL1。在此情况下,因为也可以如本实施例一样,不将靠一对驱动装置20旋转的第1、第2驱动轮56,58,用一个旋转轴60来连结,所以在遮阳板24的宽度尺寸比较大的情况下,有可省略掉旋转轴60的优点。
图19~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如图20~图22所示,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呈圆柱形状,具有延伸到车辆前后方向的台阶部。在台阶部上,形成有啮合面321A、322A,和面对面配置的侧面部321B、322B。在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周面内,与侧面部321B、322B相邻的部分构成第1接触部321C、322C,与第1接触部321C、322C相反的部分,构成第2接触部321D、322D。
如图19及图20所示,将第1、第2驱动轮333、334固定在第1旋转辊332上,从而以沟槽状的第1支撑托架362旋转支撑该第1旋转辊332。台阶形状的第1、第2驱动轮333、334,分别具有大直径的第1、第2驱动齿轮333A、334A,和小直径的第1、第2旋转辊333B、334B。第1、第2驱动齿轮333A、334A,具有朝向第1、第2旋转辊333B、334B的接触部333C、334C。
第1、第2驱动齿轮333A、334A,与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啮合面321A、322A啮合。第1、第2旋转辊333B、334B,与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第1接触部321C、322C接触。接触部333C、334C互相朝向相反,分别与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侧面部321B、322B接触。
如图19及图21所示,将上侧辅助辊343、344固定在第2旋转辊342上,以沟槽状的第2支撑托架363旋转支撑第2旋转辊342。台阶形状的上侧辅助辊343、344,分别具有大径部343A、344A,和作为小径部的旋转辊343B、344B。大径部343A、344A具有朝向旋转辊343B、344B的接触部343C、344C。
旋转辊343B、344B与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第1接触部321C、322C接触。接触部343C、344C互相朝向相反,分别与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侧面部321B、322B接触。
如图19及图22所示,下侧辅助辊353、354,相对于第3旋转辊352可旋转地被该第3旋转辊352支撑着。第3旋转辊352,通过一对拉伸螺旋弹簧355、356,支撑在沟槽状的第3支撑托架364上。下侧辅助辊353、354,具有周面353A、354A。周面353A、354A与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第2接触部321D、322D接触。
第1~第3支撑托架362~364,通过联结托架365、366支撑在顶棚部98上。
下侧辅助辊353、354,依靠拉伸螺旋弹簧355、356,被拉往上方(顶棚部98),从下侧支撑着遮光体5。上侧辅助辊343、344及下侧辅助辊353、354,是按照遮光体5的进退动作,靠该遮光体5旋转的辊。
第1、第2旋转辊333B、334B,上侧辅助辊343、344及下侧辅助辊353、354,允许遮光体5在移动方向移动,而且配置成能限制遮光体5在上下方向移动那样地支撑着遮光体5。
如上所述,第7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21)第1、第2驱动轮333、334的接触部333C、334C以及上侧辅助辊343、344的接触部343C、344C,与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的一对侧面部321B、322B接触。为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遮光体5在其进退动作过程中,在与其行进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即遮光体5的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离。
(22)下侧辅助辊353、354,受拉伸螺旋弹簧355、356作用,被拉往顶棚部98方向。因此,遮光体5可通过拉伸螺旋弹簧355、356吸收车辆80上下方向的振动。另外,虽然遮光体5沿车辆80的前后方向弯曲,但通过拉伸螺旋弹簧355、356的伸缩,可以很容易与遮光体5的弯曲形状相对应。
以下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
另外,在以下的图纸中,为了说明易懂,遮光体5,把由遮阳板24和第1、第2滑动导轨321、322构成的遮光体5图示成一个部件,同时,省略第1~第3旋转辊332、342、352的图示。
如图23A、图23B所示的遮光体5,不具有象上述实施例那样的台阶部,遮光体5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面,构成朝向相反的一对侧面部321B、322B。第1、第2驱动齿轮333A、334A,变得其直径比第1、第2旋转辊333B、334B的更小。在第1、第2旋转辊333B、334B,形成互相面对面的接触部333C、334C。接触部333C、334C、343C、344C在侧面部321B、322B上接触,可以防止遮光体5在与其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偏离。
另外,在如图24A、图24B所示的第1、第2驱动轮333、334上,第1、第2旋转辊333B、334B被删掉。另外,在上侧辅助辊343、344中,旋转辊343B、344B被删掉。
同时,如图25A、图25B所示的第2驱动轮334的一个端面构成接触部334C,该端面的朝向与作为小径部的第2驱动齿轮334A上的作为大直径部的第2旋转辊334B的朝向相反。同样,在上侧辅助辊344中,其朝向与作为小径部的旋转辊344B的大径部344A的朝向相反的端面构成接触部344C。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遮光体5的上侧辅助辊343、344以及下侧辅助辊353、354,全部都是成旋转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是不旋转的结构,例如,遮光体5也可是能被滑动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1、第2滑动导轨26、28的两方,形成啮合面26A、28A,但也可以只在第1滑动导轨26上形成啮合面26A,而删除第2滑动导轨28的啮合面28A。也就是说,驱动电机30的驱动力,可以只从第1驱动轮56传递到遮光体5。
另外,还可以只让第1滑动导轨26具备第1、第2转动面26C、26D,而删除第2滑动导轨28的第1、第2转动面28C、28D。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只对坐在驾驶席3的搭乘者设置了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但也可对坐在助手席的搭乘者设置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
在此虽然只记载了几个实施例,但是只要在不超出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其他特有的形态具体化,这一个对本行业人员来说应是显然的。本发明并不限定这里所记载的内容,在附属的权利要求范围内,也可以进行改良。
Claims (21)
1、一种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该装置(10)包括:
一遮光体(5),可进退移动遮挡入射光,该遮光体具有与该遮光体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同时,还具有对上述移动方向及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
一驱动电机(30),被固定在车身(2)上,使上述遮光体(5)进退移动;
至少一对的滑动导轨(26、28),以沿上述遮光体(5)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该遮光体(5)上,一方的滑动导轨(26)分别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啮合面(26A),转动面(26C、26D)和侧面部(26B),另一方的滑动导轨(28),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侧面部(28B)的同时,还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啮合面(28A)以及转动面(28C、28D)中的至少一方,两滑动导轨(26、28)的侧面部(26A、28A),在互相面对面或者朝向相反的状态下,在上述宽度方向,互相相隔一定间隔配置;
多个支撑体(56A、58A、48、50、52、54、56B、58B),在上述厚度方向中支撑上述一对滑动导轨(26、28),这些支撑体,包括分别与一对滑动导轨(26、28)对应的一对第1支撑体(56A、58A),和至少与一方的滑动导轨(26、28)对应的第2支撑体(48、50、52、54、56B、58B),上述各第1支撑体及上述第2支撑体中的一方,为依靠上述驱动电机(30)旋转的驱动齿轮(56A、58A),而且与上述啮合面(26A、26B)啮合,另一方是可在上述转动面(28C、28D)上转动的旋转辊(48、50、52、54、56B、58B),上述两个第1支撑体(56A、58A)具有与各自对应的上述侧面部(26B、28B)接触的接触部(56C、58C)。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动面(26C、28C)的上述移动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挡块(26F、26G、28F、28G);
该挡块(26F、26G、28F、28G),在上述驱动齿轮(56A、58A)到达上述啮合面(26A、28A)的上述移动方向上的端部之前,与上述旋转辊(56B、58B)碰接。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身上有一托架(40、42)固定着;
上述驱动齿轮(56A、58A)以及上述旋转辊(56B、58B),以共同的轴支撑在上述托架(40、42)上。
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齿轮(56A、58A)以及上述旋转辊(56B、58B),用树脂材料形成一体,位于同一轴线上。
5、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齿轮(56A、58A)的齿尖园外径与上述旋转辊(56B、58B)的外径不同,使得上述啮合面(26A、28A)和上述转动面(26C、28C)之间形成有台阶;
在上述台阶上,形成上述侧面部(26B、28B)。
6、如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齿轮(56A、58A)的齿尖园外径,比上述旋转辊(56B、58B)的外径小。
7、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齿轮(56A、58A)以及上述旋转辊(56B、58B),用树脂材料形成一体,使之位于同一轴线上;
上述驱动齿轮(56A、58A)的齿尖园外径,与上述旋转辊(56B、58B)的外径不同,使得上述啮合面(26A、28A)和上述转动面(26C、28C)之间形成有台阶,在上述台阶上形成上述侧面部(26B、28B);
上述挡块(26F、26G、28F、28G),由上述滑动导轨(26、28)上形成的端面(26F、26G、28F、28G)构成,使其与上述侧面部(26B、28B)连接,而且与上述转动面(26C、28C)交叉。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何一项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辊(56B、58B)具有与上述转动面(26C、28C)接触的圆周面,该圆周面用弹性材料形成。
9、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何一项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滑动导轨(26、28)配设在上述遮光体(5)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缘部上;
上述啮合面(26A、28A)分别设置在上述一对滑动导轨(26、28)上,上述驱动齿轮(56A、58A)分别与上述啮合面(26A、28A)啮合;
与上述一对滑动导轨(26、28)各自对应的上述驱动齿轮(56A、58A),固定在一根旋转轴(60)上,依靠上述驱动电机(30)同步旋转。
10、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何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电机(30)以及上述遮光体(5),配置在上述车厢顶棚部(98);
上述装置(10)还包括操作开关(62)以及受光传感器(12),上述驱动电机(30)根据从该操作开关(62)以及受光传感器(12)中的至少一方来的信号而被驱动,据此,上述遮光体(5)从上述车厢顶棚部(98)进入,至少遮盖窗玻璃(82)的一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何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相对于上述驱动电机(30)的输出轴(36)不能旋转而被联结的旋转体(108B);以及
将上述旋转体(108B)与上述驱动齿轮(108A)啮合挂接,使两者(108A、108B)一体旋转的啮合离合器(CL1);
上述啮合离合器(CL1),在对上述遮光体(5)施以所定值或所定值以上外力的情况下,解除上述旋转体(108B)和上述驱动齿轮(108A)之间的啮合挂接。
12、如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啮合离合器(CL1)包括:
在上述旋转体(108B)和上述驱动齿轮(108A)上形成的,可依靠互相凹凸的关系挂接的第1挂接部(108E)和第2挂接部(108F);以及
将上述旋转体(108B)和上述驱动齿轮(108A)的至少一方,对挂接上述两挂接部(108E、108F)的方向赋能的赋能部(70);
在上述两挂接部(108E、108F)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朝上述旋转体(108B)以及上述驱动齿轮(108A)的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08G、108H);
在上述赋能部(70)对上述遮光体(5)施加上述所定值或上述所定值以上外力的情况下,允许上述旋转体(108B)和上述驱动齿轮(108A)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他方朝离间的方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所定值,设定成比上述驱动电机(30)给予上述遮光体(5)的驱动力更大;
上述倾斜面(108G、108H)的倾斜角度以及上述赋能部(70)的赋能力,设定成在上述所定值或上述所定值以上的外力作用到上述遮光体(5)的情况下,上述旋转体(108B)和上述驱动齿轮(108A)之间啮合挂接被解除。
14、如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体(108B)兼用作上述旋转辊(108B)。
15、如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滑动导轨(26、28),配设在上述遮光体(5)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缘部上;
上述啮合面(26A、28A)各自设立在上述一对滑动导轨(26、28)上,上述驱动齿轮(56A、58A)分别与上述啮合面(26A、28A)啮合;
与上述一对滑动导轨(26、28)分别对应的上述驱动齿轮(56A、58A),固定在一根旋转轴(60)上,依靠上述驱动电机(30)同步旋转;
在两个上述驱动齿轮(56A、58A)中的一方和上述驱动电机(30)之间,配置有上述啮合离合器(CL1)。
16、一种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该装置(10)包括:
一遮光体(5),可进退移动遮挡进车厢内的入射光,该遮光体具有与该遮光体的移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同时,还具有对上述移动方向及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和
至少三对的支撑体(48、50、52、54、56,58),配置成允许上述遮光体(5)的进退移动,而且限制上述遮光体(5)在上述厚度方向移动,从而支撑上述遮光体(5);以及
一驱动电机(30),为使上述遮光体(5)进退移动,使上述支撑体中的至少一个直接或间接旋转;
上述遮光体(5),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对的侧面部(26B、28B),那些侧面部(26B、28B),在互相面对面或朝向相反的状态下,上述宽度方向,互相相隔一定间隔配置;
上述支撑体中的至少两对,具有分别与至少一对的上述侧面部(26B、28B)接触的接触部(56C、58C)。
17、如权利要求16中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与上述侧面部(26B、28B)接触的各个上述支撑体(56,58),包括大径部(56B、58B)和与该大径部(56B、58B)在同一轴线上形成而且比上述大径部(56B、58B)直径更小的小径部(56A、58A),朝着上述大径部(56B、58B)的上述小径部(56A、58A)的端面,以及与上述小径部(344B)的上述大径部(344A)朝向相反的端面(344C)中的任何一方,构成上述接触部(56C、58C、344C)。
18、如权利要求16中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体(5),具有沿上述移动方向延伸而且在上述遮光体(5)的宽度方向互相相隔一定间隔形成的一对台阶部,上述侧面部(26B、28B)把在上述台阶部的上述厚方向上有高差的两个面(26A、26C、28A、28C)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8中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体(5)由遮挡上述入射光用的遮阳板(24)和装于该遮阳板(24)的周边部的框部件(26、28)构成,
上述台阶部,形成在上述框部件(26、28)上。
20、如权利要求16~19中的任何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被上述驱动电机(30)直接或间接地旋转的上述支撑体(56,58)的外周,在周方向上形成多个齿轮牙(56A、58A);
在上述遮光体(5)上,形成由上述齿轮牙(56A、58A)啮合的啮合部(26A、26B)。
21、如权利要求16~19中的任何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遮阳板装置(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对的上述支撑体(48、50、52、54),与上述遮光体(5)表面接触,而且兼用于按照上述遮光体(5)的进退被从动旋转的辅助辊(48、50、52、5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57714A JP2006240447A (ja) | 2005-03-02 | 2005-03-02 |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装置 |
JP2005057714 | 2005-03-02 | ||
JP2005173834 | 2005-06-14 | ||
JP2005173835 | 2005-06-1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27411A true CN1827411A (zh) | 2006-09-06 |
Family
ID=36946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58850 Pending CN1827411A (zh) | 2005-03-02 | 2006-03-02 | 车辆用遮阳板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6240447A (zh) |
CN (1) | CN1827411A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29583A (zh) * | 2014-06-30 | 2014-09-10 |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辆遮阳板结构及车辆 |
WO2015018012A1 (zh) * | 2013-08-07 | 2015-02-12 | Li Guohong | 一种嵌入式汽车遮阳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585336A (zh) * | 2015-10-20 | 2017-04-26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遮阳板系统 |
CN109733166A (zh) * | 2019-02-15 | 2019-05-10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遮阳板、遮阳板装置及车辆 |
CN111567445A (zh) * | 2020-05-12 | 2020-08-25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一种可夏季降温的福利化鸡舍 |
CN111976431A (zh) * | 2019-05-23 | 2020-11-24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储存在车顶中的遮阳板 |
CN113459775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遮阳板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43248A (ja) * | 2008-12-16 | 2010-07-01 | Kanto Auto Works Ltd | サンバイザー装置 |
-
2005
- 2005-03-02 JP JP2005057714A patent/JP2006240447A/ja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
- 2006-03-02 CN CN 200610058850 patent/CN182741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18012A1 (zh) * | 2013-08-07 | 2015-02-12 | Li Guohong | 一种嵌入式汽车遮阳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029583A (zh) * | 2014-06-30 | 2014-09-10 |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辆遮阳板结构及车辆 |
CN104029583B (zh) * | 2014-06-30 | 2017-02-08 |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辆遮阳板结构及车辆 |
CN106585336A (zh) * | 2015-10-20 | 2017-04-26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遮阳板系统 |
CN106585336B (zh) * | 2015-10-20 | 2022-02-22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遮阳板系统 |
CN109733166A (zh) * | 2019-02-15 | 2019-05-10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遮阳板、遮阳板装置及车辆 |
CN111976431A (zh) * | 2019-05-23 | 2020-11-24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储存在车顶中的遮阳板 |
CN113459775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遮阳板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1567445A (zh) * | 2020-05-12 | 2020-08-25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一种可夏季降温的福利化鸡舍 |
CN111567445B (zh) * | 2020-05-12 | 2021-09-03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一种可夏季降温的福利化鸡舍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240447A (ja) | 2006-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27411A (zh) | 车辆用遮阳板装置 | |
CN103963304B (zh) | 三维打印机 | |
CN101035689A (zh) | 车辆的电动遮阳板组件及其方法 | |
CN1880116A (zh) | 车辆用遮阳板装置 | |
CN1249706C (zh) | 光盘装置 | |
CN111874325A (zh) | 一种复合板生产线用的自动覆膜包装机 | |
CN1442749A (zh) | 透射式投影屏及使用该投影屏的透射式投影显示装置 | |
CN1810185A (zh) | 同步机构 | |
CN101063392A (zh) | 拉门用滚轮 | |
CN2777590Y (zh) | 液晶屏幕的自动结构 | |
CN1540433A (zh) | 镜头挡板机构和影像摄取装置 | |
CN115415812B (zh) | 一种电梯上梁和下梁装配流水线 | |
CN2381095Y (zh) | 可调角度的车用电视架 | |
CN1777839A (zh) | 透射型屏幕 | |
CN1164005A (zh) | 空调机的排风口开闭装置 | |
CN1701273A (zh) | 具有焦点的球面反射屏幕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4419863U (zh) | 一种玻璃棉生产用预压装置 | |
CN112692659A (zh) | 一种高安全性能的铝型材加工用打磨装置 | |
CN210390861U (zh) | 一种高强度汽车座椅安装支架总成 | |
CN1376112A (zh) | 车窗玻璃和结合有该窗玻璃的车门结构 | |
CN206141632U (zh) | 汽车电动尾门撑杆行星减速器 | |
CN205703608U (zh) | 一种高效的后视镜塑料壳体用打磨机 | |
CN217707713U (zh) | 一种汽车总装生产用的汽车底盘输送装置 | |
CN212709228U (zh) | 一种结构简单的用于汽车的控制系统装置 | |
CN216421943U (zh) | 一种金属表面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