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4876A - 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74876A CN1774876A CNA2004800097181A CN200480009718A CN1774876A CN 1774876 A CN1774876 A CN 1774876A CN A2004800097181 A CNA2004800097181 A CN A2004800097181A CN 200480009718 A CN200480009718 A CN 200480009718A CN 1774876 A CN1774876 A CN 17748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mobile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wlan interface
- wireless l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7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60 site-specific infrared dichroism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4 wal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low signal str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具备: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例如:便携式信息终端),其具有可提供1个或多个无线LAN客户端功能的第1无线LAN接口(30,31);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例如:移动电话),其具有可提供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的第2无线LAN接口(18,19)。当用户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32)内的情况下,使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进行无线LAN接入。另一方面,当用户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32)的边界的情况下,自动地经由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继续保持无线接入。由此,能够同时享有移动通信系统和无线LAN系统各自所具有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具备:第1移动通信终端(例如:便携式信息终端),其具有可提供一个或多个无线LAN客户端功能的无线LAN接口;第2移动通信终端(例如:移动电话),其具有可提供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的无线LAN接口。
背景技术
目前已经有速度达到数百Kbps的广域覆盖数据通信服务,其使用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CDMA2000等移动通信系统。
另外,目前还有速度达到数十Mbps的局域覆盖的高速数据通信服务,其使用无线LAN系统,构筑由无线LAN接入点(AP:AccessPoint,接入点)构成的多个热点区域形成的服务区域。
在使用无线LAN系统时,大多使用装备了具备无线LAN客户端功能的无线LAN适配器、例如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国际个人计算机记忆卡协会)卡、CF(Compact Flash)卡、SD(Secure Digital:安全数码)卡等卡式无线LAN适配器的笔记本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式信息终端或内置了无线LAN功能的便携式信息终端。此外,在无线LAN热点区域,使用具备无线LAN接口的便携式信息终端进行因特网接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
另一方面,在使用移动通信系统的情况下,使用用来接收该移动通信系统的服务的移动终端、例如W-CDMA移动电话、PHS数据通信卡等,进行语音通话和数据通信等无线接入。
目前的状况是,依照此种方式,移动通信系统与无线LAN系统各自独立,用户只能通过各自的无线通信终端来使用各自的无线通信系统。
另外,关于移动电话与便携式信息终端的连接的现有技术,被提案的有使用电缆、红外线、蓝牙技术的方式连接移动电话与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方法(例如,参照特开平10-56673号公报、特开平10-285203号公报、特开2001-103568号公报)。
然而,比较W-CDMA方式等移动通信系统与无线LAN系统的服务就会发现,两者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即,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服务区域广、并支持高速移动的优点,但由于起步价高并按使用量收费,在下载如动画、音乐等大容量的数据时不利。
另一方面,无线LAN系统拥有既实现了高速数据通信、又由于系统构筑简单因而可以低价格或在一个固定价格上提供服务的优点;然而,为了实现高速数据通信,也存在着使用高频频带而消耗大量频率资源(带宽)、变为局域(例如,热点区域数百米)服务区域的缺点。
此外,随着基于W-CDMA方式等移动通信服务覆盖区域和无线LAN热点服务区域的扩大以及廉价移动终端的普及,许多用户开始同时拥有W-CDMA移动电话和具有无线LAN接口的便携式信息终端,以便享有两个无线通信系统的优点。因此,为了充分利用两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特点,希望开发一种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中具备的无线LAN接口功能在不同无线通信系统之间进行切换(handover,越区切换)的设备。
即,当在设置在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的无线LAN接入点区域内的情况下,希望能够提供使用具备无线LAN接口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低价位、高速度的无线LAN服务,同时,当在无线LAN服务区域外的情况下,希望能够提供使用W-CDMA移动电话,可以持续因特网接入和收发电子邮件等的无线接入环境。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而设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享有移动通信系统和无线LAN系统各自所具有的优点的无线通信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是一种由连接到无线公共网的无线LAN接入点、可连接到上述无线LAN接入点并具备第1无线LAN接口的第1移动通信终端、既可连接到上述无线公共网又可以经由上述第1无线LAN接口连接到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并具备第2无线LAN接口的第2移动通信终端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具有:通信状态检测装置,用来检测来自上述无线LAN接入点的接收电场强度或与上述无线LAN接入点的通信状态的至少一个方面;连接请求发送装置,当利用上述通信状态检测装置判断为需要经由上述第1无线LAN接口及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与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连接时,通过上述无线LAN接入点及上述无线公共网向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发送连接请求信号;无线LAN连接切换装置,当利用上述通信状态检测装置判断为可以通过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进行通信时,与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进行连接;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具有:连接请求接收装置,用来接收上述连接请求信号;基站连接装置,当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信号时,连接到上述无线公共网,使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有效,经由上述第1无线LAN接口及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使来自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连接成为可能。
通过具备这种结构,在第1移动通信终端既位于移动通信系统服务区域内也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内的情况下,利用通信状态检测装置判断发现第1移动通信终端与无线LAN接入点正在通信并且需要经由第1无线LAN接口及第2无线LAN接口与第2移动通信终端进行连接时,连接请求发送装置经由无线LAN接入点向第2移动通信终端发送连接请求信号。
另外,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无线LAN切换装置对利用通信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各无线LAN信号的电场强度进行判断,与具有最大电场强度的无线LAN接入点连接。第2移动通信终端利用连接请求发送装置接收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发送过来的连接请求信号。此外,当判断为是来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连接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与基站进行无线连接,激活第2无线LAN接口,使来自第1无线LAN接口的连接成为可能。
另外,第1移动通信终端利用无线LAN切换装置切换与无线LAN热点的通信,经由第1无线LAN接口及第2无线LAN接口与第2移动通信终端连接,经由基站,能够持续地保持用户的无线接入。
另外,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第2无线LAN接口具备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当利用上述通信状态检测装置判断发现使用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可以连接到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时,上述无线LAN连接切换装置通过基础架构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或特设模式(ad hoc mode)与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连接。
通过具备这种结构,第2移动通信终端可以通过特设模式与多个第1移动通信终端建立1对1的连接,通过基础架构模式可以与多个第1移动通信终端同时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模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模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另一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以基础架构模式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时的模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处理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处理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连接请求信号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模式图。另外,图3是表示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表示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框图,图5是表示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另一结构的框图。
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是具有第1无线LAN接口的便携式信息终端。具体地,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手持PC、PDA等。
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是具有第2无线LAN接口的移动电话。具体地,可以使用W-CDMA移动电话,这是一种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其覆盖广域的服务区域,在室外实现了最大384kbps的数据传送速度,根据时间或数据通信量计费,在汽车、新干线等高速移动中也可以使用的广域无线通信系统。
此外,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并不限于对应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电话,也可以应用于与例如GPRS(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cdma2000、HSDPA(High Speed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其他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移动电话。
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及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中装备的第1无线LAN接口及第2无线LAN接口可以是例如IEEE(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b、IEEE802.11a、及IEEE802.11g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系统、覆盖局域服务区域、实现了最大54Mbps的数据传送速度、以低价或固定价格收费、与静止或步行等低速移动对应的无线LAN接口。这里所说的局域是指服务区域分散、或点状狭窄。
此外,第1无线LAN接口及第2无线LAN接口并不限于IEEE802.11b、IEEE802.11a、及IEEE802.11g标准的无线LAN接口,也可以使用例如超过200Mbps的下一代无线LAN的UWB(Ultra WideBand:超宽带)、以及与IEEE802.11h、IEEE802.11i、IEEE802.11j等其他高速无线系统对应的无线LAN接口。
如图3所示,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主要结构要素为处理器部70、显示/输入部79、存储部80、及第1无线LAN接口31,各组成部分通过总线78连接。
这里,第1无线LAN接口31使用电脑中内置的无线LAN接口,经由天线81发送接收信号。另外,处理器部70中提供了第1无线LAN接口31的驱动软件及应用软件。此外,借助于第1无线LAN接口31的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构成用来检测无线LAN接入点300的无线LAN热点区域32(1个或多个热点区域)的接收电场强度及通信状态的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用来发送与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连接请求信号的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用来进行无线LAN热点连接的切换(越区切换)的无线LAN切换装置71。
此外,第1无线LAN接口31也可以不使用电脑中内置的第1无线LAN接口,而是由卡接口74、例如PCMCIA卡、CF卡、SD卡等和卡式的无线LAN适配器76(图1及图2中以符号30表示)构成。这种情况下,无线LAN适配器76经由天线77发送接收信号。
如图4所示,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具备W-CDMA天线部10、W-CDMA无线部11、W-CDMA调制解调器部12、应用处理器部14、显示/输入部13、存储部15、及第2无线LAN接口18而构成。另外,第2无线LAN接口18经由无线LAN接口天线17发送接收信号。
另外,利用应用处理器部14的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构成用来接收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发送过来的连接请求信号的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根据使用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判别的连接请求与基站进行无线连接的基站连接装置23。
除了与总线20直接连接的内置型第2无线LAN接口18之外,第2无线LAN接口18也可以由卡接口部16、卡式无线LAN适配器19构成。
此外,卡接口部16与卡式无线LAN适配器19也可以使用例如SD卡、PC卡、PCMCIA卡、CF卡等卡接口、与这些卡接口对应的无线LAN适配器。另外,内置型的第2无线LAN接口18也可以具备具有无线LAN接入点功能、或客户端功能的无线LAN接口。
另外,如图5所示,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也可以由具备W-CDMA/无线LAN接口的双模移动通信终端构成。即,图5所示的具备W-CDMA/无线LAN接口的双模移动通信终端(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成为经由各无线接口与各无线系统连接,根据情况在无线系统之间进行通信切换(越区切换)的移动通信终端。
在图5所示的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中,接口控制部25是进行模式切换的控制部,对W-CDMA接口24及第2无线LAN接口18的开启关闭进行控制。此外,W-CDMA接口24由W-CDMA天线部10、W-CDMA无线部11、及W-CDMA调制解调器部12构成。
应用处理器部14在进行各模式的接收发送数据处理的同时,通过进行对W-CDMA/无线LAN接口之间的接收发送数据的切换,实现双模移动通信终端功能。
另外,通过进行W-CDMA接口24与第2无线LAN接口18之间的数据处理、变换、转送,实现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功能。同样地,应用处理器部14的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也可以提供有用来接收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发送过来的连接请求信号的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根据使用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判别的连接请求与基站进行无线连接的基站连接装置23的功能。
参照图3,说明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第1无线LAN接口31的信号流向。
自无线LAN接入点300发送的信号由天线81接收,经由第1无线LAN接口31发送到处理器部70。然后,借助于处理器部70中提供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及应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变换,通过显示/输入部79显示出来。
另外,用户请求、电子邮件等发送数据借助于处理器部70中提供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及应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变换,经由第1无线LAN接口31及天线81发送到无线LAN接入点300。
参照图4及图5,说明第2移动通信终端中的W-CDMA接口24的信号流向。
基站400(参照图1)的下行信号借助于W-CDMA天线部10、W-CDMA无线部11变换为I、Q相的正交基带信号,输入到W-CDMA调制解调器部12。W-CDMA调制解调器部12进行W-CDMA信号解调处理、通信协议处理等处理。
解调后的信息数据经由总线20,由应用处理器部14处理。另外,由应用处理器部14生成的信息数据输入到W-CDMA调制解调器部12,变换为I、Q相的正交基带信号,输入到W-CDMA无线部11。
W-CDMA无线部11将输入的I、Q相的正交基带信号变换为预定频道的高频无线信号,经由W-CDMA天线部10作为上行信号发送到基站400(参照图1)。
应用处理器部14中进行声音、图像、电子邮件、因特网接入数据等各种数据处理,作为各种应用,提供给用户各种W-CDMA移动通信功能。
参照图4及图5,说明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信号流向。
由应用处理器部14处理、变换而来的W-CDMA通信的接收信号被提供给第2无线LAN接口18,借助于无线LAN接口天线17发送到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另一方面,来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信号由第2无线LAN接口18接收,经应用处理器部14处理及变换后,提供给W-CDMA接口24。
参照图1及图2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如图1及图2所示,由设置在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的1个或多个无线LAN接入点300、由1个或多个热点形成的局域无线LAN服务区域(无线LAN热点区域32)、由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构成的第1无线系统、及多个基站400构成的广域W-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服务区域33、由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构成的第2无线系统构成。
接着说明各无线系统的切换。
如图1所示,当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和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都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32内及W-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服务区域33内时,用户可以使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与无线LAN接入点300连接,进行因特网接入、电子邮件接收发送等无线接入。
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使用提供在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的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检测无线LAN热点区域32的接收电场强度,进一步,检测出与无线LAN接入点300的通信状态,例如平均发送接收分组数、平均发送接收数据率。然后,根据接收电场强度的检测,判断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是否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32的边界。另外,根据通信状态的检测,判断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是正在通信过程中还是处在空闲状态(用户没有使用,或一定时间间隔或更长时间没有无线接入的状态)。
当根据用户的移动判断发现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32的边界并且周围存在其他无线LAN热点区域的情况下,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利用提供在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的无线LAN切换装置71在热点区域之间进行切换,由此能够使用户进行持续的无线接入。
另一方面,当根据用户的移动判断发现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32的边界并且周围不存在其他无线LAN热点区域的情况下,用户希望能够使用所拥有的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与当前正在使用的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协作,继续进行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无线接入。这种情况下,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使用提供在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的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经由无线LAN接入点300,向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发送要求使用第2无线LAN接口18继续进行无线接入的连接请求信号。
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使用提供在应用处理器部14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的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接收从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发送过来的连接请求信号,对接收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及认证。例如,进行连接请求信号的格式分析及判断,对连接请求信号中包含的用户名及密码进行确认。
当判定为是来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连接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使用提供在应用处理器部14的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的基站连接装置23,经由W-CDMA接口24与基站400进行无线连接(呼叫)。例如,借助于电路交换(CS:Circuit Switched)或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ed),连接到预定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或者连接到公司内部网。
同时,经由第2无线LAN接口18向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提供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
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借助于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发送了与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连接请求信号之后,使用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持续地检测无线LAN接入点300、其周围的其他接入点、及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电场强度。
当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电场强度大于无线LAN接入点300及其周围的其他接入点的电场强度的情况下,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使用提供在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的无线LAN切换装置71进行无线LAN接入点300及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连接切换(越区切换),如图2所示,即使在无线LAN热点区域32之外的情况下,也能够向用户提供持续的无线接入。
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中,当第2无线LAN接口18具有接入点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向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40、43提供同时进行无线接入的基础架构模式(Infrastructuremode)。另外,当第2无线LAN接口18具有客户端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向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40、43提供分别进行无线接入的特设模式(Ad hoc mode)。
此外,在图6中,符号100、40、43表示第1移动通信终端,符号31、41、44表示终端内置的第1无线LAN接口,符号30、42、45表示卡式第1无线LAN接口。
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提供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包含电场强度、及通信状态的检测这2个部分。
电场强度检测使用第1无线LAN接口31的无线部的接收电场强度检测电路、例如RSSI(Receiving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对无线LAN接入点300、其周围的其他接入点、及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电场强度进行检测,将检测到的各无线LAN信号的RSSI值报告给处理器部70。
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通过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通信状态、例如接收发送数据数或接收发送分组数的统计,以一定时间间隔计算终端之间接收发送的数据传送率,判断是正在通信过程中还是处在空闲状态(用户没有使用,或一定时间间隔或更长时间没有无线接入的状态)。
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提供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判断由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检测到的无线LAN的电场强度及通信状态。此外,当判断发现位于无线LAN接入点300的热点区域32的边界、周围不存在其他接入点并且不是空闲状态的情况下,经由无线LAN接入点300向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发送连接请求信号。
连接请求信号可以使用例如发送一定的文章格式的电子邮件500的电子邮件功能。如图9所示,一定的文章格式的电子邮件500由目的地址91、抄送(cc:Carbon Copy)92、主题93、正文94构成。
目的地址91使用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电子邮件地址,例如“xxx@wcdmaphone.co.jp”。抄送92中使用同时发送的目的地址,例如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电子邮件地址。主题93中可以使用与第2移动通信终端预先约定的表示连接请求信号的关键字97,例如“connect”。正文94中可以包含事先登录在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中的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用户ID95(Identification),例如,WLAN、及密码96(PW:Pass Word),例如“12345678”。
此外,也可以使用能够识别连接请求信号的其他方法,例如,主题93置为空;在正文94中包含与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约定的表示连接请求信号的关键字97等方法。另外,也可以只发送关键字97,正文94置为空。进一步,也可以将主题93置为空,在正文94中发送关键字97、用户ID95及密码96。另外,用户ID95及密码96也可以使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无线LAN接口31中使用的SSID(Service Set ID:服务集标识符)及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有线等效保密)。另外,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在使用邮件发送功能之外,也可以使用短信(SM:Short Message)等。
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提供在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接收由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发送过来的连接请求信号,检测预定标题的关键字97,进一步确认用户ID95及密码96,判断是否是来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连接请求信号。
基站连接装置23提供在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利用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当判定为是来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连接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W-CDMA接口24与基站400进行无线连接(呼叫)。
例如,借助于电路交换(CS:Circuit Switched)或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ed),连接到预定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或者连接到公司内部网。同时,经由第2无线LAN接口18向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提供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
无线LAN切换装置71提供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利用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检测无线LAN接入点300的电场强度、周围其他接入点的电场强度、以及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电场强度,当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电场强度最强时,使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第1无线LAN接口31,通过基础架构模式或特设模式与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进行连接。
这种情况下,使用提供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无线LAN接口驱动软件或应用软件中的自动连接软件或Windows(R)XP的无线LAN支持功能、无线LAN设定工具,可以利用自动连接及模式自动选择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处理。
在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中,使用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检测各无线LAN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S60),同时检测通信状态(S61),将检测到的各无线LAN信号的电场强度和接收发送数据率值传递给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在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判断是否正在进行通信(S62),当处在空闲状态的情况下,返回通信状态检测装置72的处理。另一方面,当不处在空闲状态的情况下,使用检测到的各无线LAN信号的电场强度,与阈值R进行比较(S63)。
这里,在全部接收电场强度都小于阈值R的情况下,就认为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位于无线LAN接入点300的无线LAN热点区域32的边界、并处于与其他无线LAN热点无法连接的状态,发送连接请求信号(S64)。
另一方面,在各无线LAN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的任意一个都大于阈值R的情况下,将检测到的各无线LAN信号的电场强度值传递到无线LAN切换装置71。在无线LAN切换装置71,检测最大的接收电场强度,判断其他无线LAN接入点的电场强度是否是最大的(S65)。这里,在其他无线LAN接入点的电场强度为最大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出当前正在进行通信的无线LAN接入点300的附近存在其他无线LAN接入点,因此,切换到其他无线LAN接入点进行连接(S66)。
另外,在其他无线LAN接入点的电场强度不是最大的情况下,判断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电场强度是否为最大(S67)。这里,当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的电场强度为最大的情况下,利用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及基站连接装置23,判断出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处于活动状态,切换到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第2无线LAN接口18进行连接(S68)。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处理。
在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的连接请求接收装置22,接收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连接请求发送装置73发送过来的连接请求信号(S50),根据关键字97判断是否是连接请求的同时(S51),根据用户ID95及密码96进行连接请求的认证(S52)。
这里,当判断发现是来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连接请求的情况下,利用基站连接装置23与基站400进行无线连接(S53),同时,经由第2无线LAN接口18向第2移动通信终端200提供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S54)。另外,当判断发现不是来自第1移动通信终端100的连接请求的情况下、及连接确认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通常的电子邮件处理(S55)。
如上所述,利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当用户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内的情况下,使用第1移动通信终端能够进行舒适的无线LAN接入。另外,当用户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的边界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经由第2移动通信终端继续保持无线接入。因此,充分利用了无线LAN的优点——高速而廉价和移动通信系统的优点——广域性这两者,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优的服务。
另外,利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用户不仅能够1对1的个人使用,在例如公司、办公室、会议室、家庭中,既能够借助于特设模式与多个第1移动通信终端进行1对1的连接,也能够借助于基础架构模式与多个第1移动通信终端同时进行连接。因此,能够根据用户期望提供各种各样的使用环境。
工业适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在用户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内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第1移动通信终端进行舒适的无线LAN接入;当用户位于无线LAN热点区域的边界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经由第2移动通信终端继续保持无线接入;因此,充分利用了无线LAN的优点——高速而廉价和移动通信系统的优点——广域性这两个方面,适用于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的系统。
Claims (2)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是一种由连接到无线公共网的无线LAN接入点、
可连接到上述无线LAN接入点并具备第1无线LAN接口的第1移动通信终端、
既可连接到上述无线公共网又可以经由上述第1无线LAN接口连接到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并具备第2无线LAN接口的第2移动通信终端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
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具有:
通信状态检测装置,用来检测来自上述无线LAN接入点的接收电场强度或与上述无线LAN接入点的通信状态的至少一个方面;
连接请求发送装置,当利用上述通信状态检测装置判断为需要经由上述第1无线LAN接口及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与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连接时,通过上述无线LAN接入点及上述无线公共网向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发送连接请求信号;
无线LAN连接切换装置,当利用上述通信状态检测装置判断为可以通过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进行通信时,与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进行连接,
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具有:
连接请求接收装置,用来接收上述连接请求信号;
基站连接装置,当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信号时,连接到上述无线公共网,使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有效,经由上述第1无线LAN接口及上述第2无线LAN接口使来自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的连接成为可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第2无线LAN接口具备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
当利用上述通信状态检测装置判断发现上述第1移动通信终端可以使用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进行连接时,上述无线LAN连接切换装置利用基础架构模式或特设模式与上述第2移动通信终端的无线LAN接入点或无线LAN客户端功能进行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07879A JP2004320132A (ja) | 2003-04-11 | 2003-04-11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107879/2003 | 2003-04-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74876A true CN1774876A (zh) | 2006-05-17 |
Family
ID=33295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800097181A Pending CN1774876A (zh) | 2003-04-11 | 2004-04-12 | 无线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60172769A1 (zh) |
EP (1) | EP1617574A4 (zh) |
JP (1) | JP2004320132A (zh) |
CN (1) | CN1774876A (zh) |
WO (1) | WO2004093348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72836A (zh) * | 2010-12-20 | 2012-07-1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便携移动终端以及无线网络系统 |
CN102860117A (zh) * | 2010-04-19 | 2013-01-02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通信终端、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控制程序 |
CN108323242A (zh) * | 2017-02-27 | 2018-07-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18152931A1 (zh) * | 2017-02-27 | 2018-08-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1901799A (zh) * | 2014-08-29 | 2020-11-06 |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和通信终端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30914B2 (en) * | 2010-05-18 | 2014-05-20 | Novatel Wireles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intelligent mobile media server |
JP4262166B2 (ja) * | 2004-08-10 | 2009-05-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接続設定方法 |
US7583965B2 (en) * | 2004-09-27 | 2009-09-01 | Siemens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an embedded mobility algorithm |
US7738431B2 (en) * | 2004-09-27 | 2010-06-15 | Siemens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ellular telephone network access point |
US7818005B2 (en) * | 2004-09-27 | 2010-10-19 | Siemens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presence status based on access point usage |
US7545783B2 (en) * | 2004-09-27 | 2009-06-09 | Siemens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presence to configure an access point |
US8665087B2 (en) * | 2004-11-10 | 2014-03-04 |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 Wearable or portable device including sensors and an image input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s interoperability and situational awareness of events at an incident site |
JP2006270889A (ja) * | 2005-03-25 | 2006-10-05 | Mobile Business Solution:Kk | 無線lan移動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 |
US7353034B2 (en) | 2005-04-04 | 2008-04-01 | X One, Inc. | Location sharing and tracking using mobile phones or other wireless devices |
JP5116950B2 (ja) | 2005-05-23 | 2013-01-0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JP2006338338A (ja) * | 2005-06-02 | 2006-12-14 | Sanden Corp | 集中管理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被管理端末 |
JP4232043B2 (ja) * | 2005-06-08 | 2009-03-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ベース装置、無線通信チャンネル切り替え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チャンネル切り替えプログラム |
KR100751938B1 (ko) * | 2005-07-23 | 2007-08-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교체 가능한 rf 카드를 구비한 이동 단말기 플렛폼과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서비스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JP4508051B2 (ja) * | 2005-09-06 | 2010-07-21 | Kddi株式会社 | モバイ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364093B2 (en) | 2005-09-29 | 2013-01-29 | Nec Corporation | Wireless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and wireless transmitting/receiving apparatus |
TW200803292A (en) * | 2005-09-30 | 2008-01-01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Wireless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 |
JP4860381B2 (ja) | 2006-07-10 | 2012-01-25 |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システム制御装置、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端末、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US8332534B2 (en) * | 2006-07-28 | 2012-12-11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to improve multiple collocated device networking over sing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7983711B2 (en) * | 2006-08-24 | 2011-07-19 | Kyocera Corporation | Software architecture for dual mode phone and method of use |
JP4983195B2 (ja) * | 2006-10-11 | 2012-07-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ハンドオーバータイミング決定方法 |
JP2008136134A (ja) * | 2006-11-29 | 2008-06-12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の消費電力制御方法。 |
US9109904B2 (en) | 2007-06-28 | 2015-08-18 | Apple Inc. | Integration of map services and user applications in a mobile device |
US8463238B2 (en) * | 2007-06-28 | 2013-06-11 | Apple Inc. | Mobile device base station |
US8332402B2 (en) | 2007-06-28 | 2012-12-11 | Apple Inc. | Location based media items |
US8762056B2 (en) | 2007-06-28 | 2014-06-24 | Apple Inc. | Route reference |
US8180379B2 (en) | 2007-06-28 | 2012-05-15 | Apple Inc. | Synchronizing mobile and vehicle devices |
US8385946B2 (en) | 2007-06-28 | 2013-02-26 | Apple Inc. | Disfavored route progressions or locations |
US9066199B2 (en) | 2007-06-28 | 2015-06-23 | Apple Inc. | Location-aware mobile device |
US8774825B2 (en) | 2007-06-28 | 2014-07-08 | Apple Inc. | Integration of map services with user applications in a mobile device |
US8175802B2 (en) | 2007-06-28 | 2012-05-08 | Apple Inc. | Adaptive route guidance based on preferences |
US8275352B2 (en) | 2007-06-28 | 2012-09-25 | Apple Inc. | Location-based emergency information |
US8311526B2 (en) | 2007-06-28 | 2012-11-13 | Apple Inc. | Location-based categor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
US8108144B2 (en) | 2007-06-28 | 2012-01-31 | Apple Inc. | Location based tracking |
US8290513B2 (en) | 2007-06-28 | 2012-10-16 | Apple Inc. | Location-based services |
US8204684B2 (en) | 2007-06-28 | 2012-06-19 | Apple Inc. | Adaptive mobile device navigation |
US8902926B2 (en) * | 2007-08-31 | 2014-12-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ortable voice and data radio base station |
US20090117846A1 (en) * | 2007-11-05 | 2009-05-07 | Apple Inc. | Media distribution kiosk with virtual connector for interfacing with a personal media device |
KR20090049154A (ko) * | 2007-11-13 | 2009-05-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수개의 통신 모듈을 포함하는 통합 통신 모듈 및 제어방법 |
US8321525B2 (en) * | 2007-11-27 | 2012-11-27 | Loyalblocks Ltd.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a virtual local social network |
US8355862B2 (en) | 2008-01-06 | 2013-01-15 | Apple Inc. |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present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
US9250092B2 (en) | 2008-05-12 | 2016-02-02 | Apple Inc. | Map service with network-based query for search |
US8644843B2 (en) | 2008-05-16 | 2014-02-04 | Apple Inc. | Location determination |
US8369867B2 (en) | 2008-06-30 | 2013-02-05 | Apple Inc. | Location sharing |
US8359643B2 (en) | 2008-09-18 | 2013-01-22 | Apple Inc. | Group formation using anonymous broadcast information |
US20110216646A1 (en) * | 2008-10-16 | 2011-09-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esidential gateway for providing backup interface to external network |
US8260320B2 (en) | 2008-11-13 | 2012-09-04 | Apple Inc. | Location specific content |
WO2010070906A1 (ja) * | 2008-12-18 | 2010-06-2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10245778A (ja) * | 2009-04-03 | 2010-10-28 | Olympus Corp | 無線通信端末 |
US9398136B2 (en) * | 2009-04-20 | 2016-07-19 | Apple Inc. | Handheld device capable of providing data tethering services while maintaining suite of handheld service functions |
US8660530B2 (en) | 2009-05-01 | 2014-02-25 | Apple Inc. | Remotely receiving and communicating commands to a mobile device for execution by the mobile device |
US8670748B2 (en) | 2009-05-01 | 2014-03-11 | Apple Inc. | Remotely locating and commanding a mobile device |
US8666367B2 (en) | 2009-05-01 | 2014-03-04 | Apple Inc. | Remotely locating and commanding a mobile device |
JP5365397B2 (ja) * | 2009-07-27 | 2013-12-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US8605742B2 (en) * | 2009-11-16 | 2013-12-10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Wireless connection utilization |
JP5470141B2 (ja) * | 2010-03-31 | 2014-04-16 | Nec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無線lan接続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KR101203310B1 (ko) * | 2010-07-05 | 2012-11-20 | 에스케이텔레시스 주식회사 | 무선랜 단말기의 휴대인터넷망 접속장치 |
KR101694773B1 (ko) | 2010-08-05 | 2017-01-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지털 기기에서 무선 네트워크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702361B1 (ko) * | 2010-11-03 | 2017-02-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지털 기기에서 무선 네트워크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
US8831517B2 (en) | 2011-04-13 | 2014-09-09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ponsored tethered connectivity |
JP2015516728A (ja) * | 2012-03-23 | 2015-06-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通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
JP2013255187A (ja) * | 2012-06-08 | 2013-12-19 | Ntt Docomo Inc | 通信連携システム、方法 |
JP6009242B2 (ja) * | 2012-06-26 | 2016-10-19 | Kddi株式会社 | ユーザ所有の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に第三者の無線端末を接続させる認証方法、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9277451B1 (en) * | 2013-03-01 | 2016-03-01 | Sprint Spectrum L.P. | Reduction of network loading due to multiple device connections in wireless data networks |
WO2014144645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Parallel Wireless, Inc. | Methods of enabling base station functionality in a user equipment |
JP2015115794A (ja) * | 2013-12-12 | 2015-06-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転送装置、転送方法、および、転送プログラム |
US9451656B2 (en) | 2014-02-28 | 2016-09-20 | At&T Mobility Ii Llc | Enabling wireless connectivity for devices |
US10462249B2 (en) * | 2014-08-25 | 2019-10-29 | 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 Globally distributed virtual cache for worldwide real-time data access |
US9628971B2 (en) | 2015-03-20 | 2017-04-18 | At&T Mobility Ii Llc | Push notifications for a gateway device and associated devices |
CN106332201B (zh) * | 2015-07-07 | 2021-04-20 |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无线热点切换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105978B (fi) * | 1998-05-12 | 2000-10-31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enetelmä langattoman päätelaitteen kytkemiseksi tiedonsiirtoverkkoon ja langaton päätelaite |
US6243581B1 (en) * | 1998-12-11 | 2001-06-05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amless roaming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a mobile terminal |
JP2000209648A (ja) * | 1999-01-13 | 2000-07-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デ―タ通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JP3238680B2 (ja) * | 1999-07-09 | 2001-12-17 | ケイディーディーアイ株式会社 | コードレス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器一体型phs端末及び通信モード切替方法 |
US6580704B1 (en) * | 1999-08-26 | 2003-06-17 | Nokia Corporation |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two mobile terminals in access point controlled wireless LAN systems |
JP2001223760A (ja) * | 1999-11-12 | 2001-08-17 | Sony Corp | 通信制御装置及びそのホスト機器並びに通信方法 |
US8019335B2 (en) * | 2001-01-29 | 2011-09-13 | Nokia Corporation | Identifying neighboring cells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20122410A1 (en) * | 2001-02-13 | 2002-09-05 | Cybiko Inc. | Method of wireless data exchange amongst devices of limited range |
JP4641350B2 (ja) * | 2001-02-13 | 2011-03-02 |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 情報通信システム、情報端末、サーバー、インターネット接続方法および広告配信方法 |
KR100386092B1 (ko) * | 2001-06-20 | 2003-06-02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옥내/외로 이동하는 이용자를 위한 최적의 인터넷망 접속및 로밍 시스템 및 방법 |
-
2003
- 2003-04-11 JP JP2003107879A patent/JP2004320132A/ja active Pending
-
2004
- 2004-04-12 US US10/540,930 patent/US2006017276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04-12 EP EP04726918A patent/EP161757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4-12 WO PCT/JP2004/005210 patent/WO20040933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4-12 CN CNA2004800097181A patent/CN177487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60117A (zh) * | 2010-04-19 | 2013-01-02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通信终端、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控制程序 |
CN102860117B (zh) * | 2010-04-19 | 2017-03-15 | 联想创新有限公司(香港) | 通信系统、通信终端、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 |
CN102572836A (zh) * | 2010-12-20 | 2012-07-1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便携移动终端以及无线网络系统 |
CN111901799A (zh) * | 2014-08-29 | 2020-11-06 |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和通信终端装置 |
CN111901800A (zh) * | 2014-08-29 | 2020-11-06 |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 |
CN108323242A (zh) * | 2017-02-27 | 2018-07-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18152931A1 (zh) * | 2017-02-27 | 2018-08-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617574A4 (en) | 2011-02-16 |
EP1617574A1 (en) | 2006-01-18 |
WO2004093348A1 (ja) | 2004-10-28 |
US20060172769A1 (en) | 2006-08-03 |
JP2004320132A (ja) | 2004-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74876A (zh) | 无线通信系统 | |
EP2309664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signal measurement | |
CN2829222Y (zh) | 无线传输及接收单元 | |
CN101578909B (zh) | 支持在微微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622887B (zh) | 无线节点搜索程序 | |
US20050025181A1 (en) | Service advisor | |
CN1732708A (zh)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程序和程序记录媒体 | |
EP2046091B1 (en) | Proximity of user equipment to a home local network | |
US20050025182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multiprotocol communication | |
CN102123481A (zh) | 选择多带存取点伴随多带移动站方法及装置 | |
CN1474615A (zh)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服务切换方法和程序 | |
EP2448316A2 (en) |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ethod | |
KR20050030509A (ko) | 헤테로지니어스 시스템에서의 억세스 네트워크 선택 방법 | |
CN1335032A (zh) | 无线接入网之间的互通 | |
KR20080104720A (ko) | 다중모드 휴대단말기의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626635A (zh) | 双模手机及其作为无线接入点的应用 | |
CN1593071A (zh) | 通信系统、通信终端装置及切换方法 | |
CN1870782A (zh) | Td-scdma系统支持集群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1156421A (zh) | 选择多带存取点伴随多带移动站方法及装置 | |
CN1960308A (zh) | 无线保真终端之间的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 |
CN1650546A (zh) | 移动通信系统 | |
EP1850559B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amless handover to a portable internet network by keeping the same IP address | |
KR100900944B1 (ko) | 휴대인터넷 시스템에서 무선랜 ap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방법 및 시스템 | |
CN1416226A (zh) |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信号传输方法 | |
Harada et al. | Current Research Activities on Cognitive Radio for U-Japa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6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