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8380A - 分离元件、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离元件、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68380A
CN1768380A CNA2004800083920A CN200480008392A CN1768380A CN 1768380 A CN1768380 A CN 1768380A CN A2004800083920 A CNA2004800083920 A CN A2004800083920A CN 200480008392 A CN200480008392 A CN 200480008392A CN 1768380 A CN1768380 A CN 1768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cording layer
recording medium
separated part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83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70526C (zh
Inventor
土田和弘
长浜敏也
酒井启至
上山徹男
增井克荣
大塚尚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68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83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052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052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稳定跟踪随动的分离体、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其通过包含物镜(27)和全息图形(25)等的光学系统结构,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即使以被缩小的状态向全息图形(25)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不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照射而仅被向轴附近部(38)引导。这样,就防止了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感光,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消除物镜(27)被驱动超出可动范围等的不良情况。

Description

分离元件、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记录媒体进行信息记录或再现用的分离体、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图28是表示现有技术光拾取装置1结构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全息图形10的正面图。在现有技术的光拾取装置中,通过用感光元件对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进行感光来检测物镜对于光轴的位置偏移(例如参照特开2002-92933号公报和特开2002-237063号公报)。图29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光拾取装置1,其包括:光源2、格栅透镜3、准直透镜4、物镜5、全息元件6和感光元件7a~7h。
来自光源2的光,通过格栅透镜3被分离成一个主光束13a和两个副光束13b、13c后,透射全息元件6和感光元件7,并被向物镜5引导。被引导到物镜5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以聚光状态向记录媒体8的第一记录层9a照射。从第一记录层9a反射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透射物镜5和准直透镜4,向全息元件6引导。
全息元件6具有全息图形10。全息图形10具有第一区域10a、第二区域10b和第三区域10c。第一区域10a,是利用通过圆形区域中心10d的分离线11而得到的两个半圆形状中的一个区域。第二区域10b,是把另一个半圆形状区域利用通过圆形区域中心10d,且与所述分离线11垂直的其它分离线12而得到的两个扇形区域中的一个区域。第三区域10c,是所述两个扇形区域中的另一个区域。
图30是在物镜5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说明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光的图。图31是在物镜5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用于说明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导的光的图。图32是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用于说明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光的一例的图。图33是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的状态下,用于说明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导的光的一例的图。图34是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用于说明来自记录媒体8的光的其它例的图。图35是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用于说明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导的光的其它例的图。物镜5在处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主光束13a,其光轴通过全息图形10的中心10d地向全息元件6射入。这时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分别以相同的比例向第二区域13b和第三区域13c射入。
当物镜5被配置在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的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主光束13a,其光轴沿所述分离线11变位。这时,如图32~图35所示,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主光束13a,以偏向第二区域10b和第三区域10c某一侧的状态射入。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主光束13a和各副光束13b、13c,在每个第一~第三区域10a~10c被衍射。
从第一记录层9a向第一区域10a射入的光被衍射,并向用于检测对焦误差信号的感光元件7a、7b引导。根据所述感光元件7a、7b的感光结果,来检测对焦误差信号。从第一记录层9a向第二区域10b射入的反射光中,在主光束13a被向感光元件7c引导的同时,各副光束13b、13c分别被向各感光元件7e、7g引导。从第一记录层9a向第三区域10c射入的反射光中,在主光束13a被向感光元件7d引导的同时,各副光束13b、13c分别被向各感光元件7f、7h引导。根据与第二区域10b对应的各感光元件7c、7e、7g的感光结果,和与第三区域10c对应的各感光元件7d、7f、7h的感光结果,来检测透镜位置信号,这样来求出径向A的物镜5从中立位置的位置偏移。
图36是用于说明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9a、9b的反射光的图。图37是在物镜5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用于说明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图。图38是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用于说明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一例的图。图39是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用于说明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其它例的图。图40是表示径向A的物镜5的位置与各感光元件7a~7h的输出值关系的图。所述光拾取装置1中,在来自光源2的光向第一记录层9a聚光时,如图28和图36的假想线14所示,其一部分透射了第一记录层9a而在第二记录层9b被反射。
第二记录层9b,由于与第一记录层9a相比,处于与物镜5更远的位置,所以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是在比物镜5的焦距大的位置被反射,以被物镜5和准直透镜4缩小的状态向全息元件6射入。当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由全息元件6衍射,则如图37~图39的假想线14a~14c所示,成为大尺寸的点,向多个感光元件射入。
在物镜5处于中立位置时,根据第一记录层9a反射光的透镜位置信号所表示的输出值虽然是0,但根据第二记录层9b反射光的透镜位置信号所表示的输出值,是副光束14b向感光元件7g射入等,对各副光束13b、13c感光的各感光元件7e~7h的输出值不是0。
且当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的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有时仅向全息图形10的第二区域10b和第三区域10c中的某一侧射入。这时,仅向第二和第三区域10b、10c中某一侧区域射入的范围中,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向与所述一侧区域对应的各感光元件射入。这时,对副光束感光的感光元件7e~7h的输出值,即使物镜5变位,也是一定的,所以透镜位置信号表示的输出值并不产生偏置。
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中,当主光束14a向对副光束感光的感光元件射入时,则由于主光束14a比副光束的光强度高,所以误差成分更大。实际上物镜5的径向A的位置,与通过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副光束13得到的输出值的关系,是由误差成分而其倾向变大,且由偏置而如图40的实线15所示那样,表现为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曲线图。这样,表示物镜5的径向A的位置与透镜位置信号所示输出值的关系的曲线16也具有非线性特性。由于得到的是与具有这种线性特性的理想的曲线17不同的非线性特性,所以不能正确求出关于径向A的相对于物镜中立位置的位置。
有的光拾取装置在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射入的位置处,设置两个感光元件,是通过取得其差而把误差成分抵消的结构。该光拾取装置仅对对焦误差信号有效果,而不能消除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仅向第二区域10b和第三区域10c的某一侧射入的状态,所以,对于透镜位置信号不能改善其非线性特性。
为了使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点的尺寸,在感光元件7a~7h处减小,考虑在全息图形10处把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点的尺寸变大。全息元件6和各感光元件7a~7h的反射光的点的尺寸,由记录媒体8的各记录层9a、9b之间的距离,和包含准直透镜4以及物镜5的光学系统的透镜倍率来决定。记录媒体8的各记录层9a、9b之间的距离,是根据规格预先决定。光学系统的透镜倍率,是由作为光源2而使用的发光元件的发射角决定。对于这种记录媒体8的各记录层9a、9b之间的距离和光学系统的透镜倍率若任意变更,则装置会产生不良情况等,装置在结构上就不能容易变更。由于这种现有技术的光拾取装置1,不能求出正确的透镜位置信号,所以其不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的分离体、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通过把光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来进行主信息的记录或再现,该光拾取装置包含:光源;
聚光装置,其是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个记录层进行聚光的聚光装置,其设置成在包含与向聚光装置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向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进行变位,通过该向可变方向的变位来改变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
感光装置,其是对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进行感光的感光装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平行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踪位置信息,和从聚光装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垂直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对焦位置信息;
分离装置,其是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并把反射光通过感光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该分离装置,其把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把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把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控制装置,其根据感光装置的感光结果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并根据该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反射光的聚光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记录或再现主信息时,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进行照射。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被向聚光装置引导,通过该聚光装置向记录媒体的一记录层聚光。聚光装置被设置成在包含与被引导的射出光光轴是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在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上进行变位。通过向聚光装置的可变方向上进行变位,而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产生变化。
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通过聚光装置向分离装置引导。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分离装置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并向具有第一~第三感光部的感光装置引导。第一分离部把分离了的反射光,向为了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平行方向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信息即跟踪位置信息,和为了从聚光装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的第一感光部引导。第二分离部把分离了的反射光,向为了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的第二感光部引导。第三分离部把分离了的反射光,向为了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垂直方向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信息即对焦位置信息用的第三感光部引导。
控制装置根据感光装置的感光结果,来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平行方向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信息即跟踪位置信息,和从聚光装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控制装置根据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这样就控制了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由于光拾取装置是这种结构,所以通过构成包含聚光装置和分离装置等的光学系统,即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分离装置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被向轴附近部引导,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这样,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装置超过可动范围进行驱动等的不良情况。而且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确地控制聚光装置,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本发明中,轴附近部在分离装置中,由所述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形成在包含随着聚光装置的变位而进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轴附近部在分离装置中,由所述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形成在包含随着聚光装置的变位而进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这样即使使聚光装置在与被聚光装置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变位,使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进行变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轴附近部引导。
本发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分离装置照射。
根据本发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分离装置照射。这样,就能尽可能地缩小轴附近部所形成的区域,能尽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引导的反射光的光强度。
本发明中,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
根据本发明,由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的结构,所以,对于例如数字多用盘(DigitalVersatile Disk,简称DVD)等的记录媒体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还包含有衍射装置,其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记录媒体上记录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根据本发明,衍射装置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而使来自光源的一部分射出光衍射。其通过使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记录媒体上记录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即使在这样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而只能向轴附近部引导。这样,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本发明中,控制装置,根据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根据对焦位置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根据本发明,控制装置,根据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控制装置根据取得的对焦位置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这样,就能取得正确的对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中,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根据本发明,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控制装置根据取得的跟踪位置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这样,就能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中,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根据本发明,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控制装置根据取得的跟踪位置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这样,就能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中,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
根据本发明,由于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所以能使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向轴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
本发明光拾取装置的光射出体,其是光拾取装置的光射出体,该光拾取装置,其是在把来自光射出体的光利用聚光装置进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光由光射出体感光来进行信息记录或再现的光拾取装置中,聚光装置,把从光射出体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个记录层进行聚光,其设置成在包含与射出光光轴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向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进行变位,通过该向可变方向的变位来改变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该光射出体包含:
光源;
感光装置,其是对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进行感光的感光装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平行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踪位置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垂直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对焦位置信息;
分离装置,其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并把反射光通过感光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该分离装置,其把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把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把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设置在光拾取装置内。聚光装置把从光射出体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记录层聚光。且聚光装置被设置成在包含与射出光光轴是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在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上进行变位。通过向该可变方向上进行变位,使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产生变化。光拾取装置,把来自光射出体的光利用聚光装置进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光由光射出体感光来进行信息记录或再现。
感光装置,对从光源射出并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感光。感光装置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平行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踪位置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垂直方向的射出光感光位置的信息即对焦位置信息。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并把反射光通过感光装置进行引导。分离装置把引导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分离装置的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通过把这种结构的光射出体设置在光拾取装置内,即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分离装置中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被向轴附近部引导,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这样,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装置超过可动范围进行驱动等的不良情况。而且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确地控制聚光装置,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本发明中,轴附近部在分离装置中,由所述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形成在包含随着聚光装置的变位而进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轴附近部在分离装置中,由所述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形成在包含随着聚光装置的变位而进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这样即使使聚光装置变位,使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进行变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轴附近部引导。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分离装置照射。
根据本发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分离装置照射。这样,就能尽可能地缩小轴附近部所形成的区域,能尽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引导的反射光的光强度。
本发明中,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
根据本发明,由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的结构,所以,对于例如数字多用盘(DigitalVersatile Disk,简称DVD)等的记录媒体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还包含有衍射装置,其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记录媒体上记录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根据本发明,衍射装置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而使来自光源的一部分射出光衍射。其通过使来自光源的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记录媒体上记录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即使在这样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而只能向轴附近部引导。这样,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主信息和位置信息。
本发明中,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三感光部多个感光元件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这样,就能取得正确的对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中,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这样,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中,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这样,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中,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
根据本发明,由于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所以能使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向轴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
本发明具有根据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和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离装置分离而使其透射的同时,也用分离装置分离的偏振光特性。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具有根据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和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的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离装置分离而使其透射的同时,也具有分离装置分离的偏振光特性。这样,能消除把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对记录媒体照射时的光强度损失等,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装置,其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不用分离装置分离地向聚光装置引导,同时,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向分离装置引导。
根据本发明,导光装置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导光装置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不用分离装置分离地向聚光装置引导,同时,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向分离装置引导。这样,由于来自光源的射出光不通过分离装置地向记录媒体引导,所以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特征在于还包括偏振光方向变化装置,其位于分离装置与聚光装置之间,把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偏振光方向变化成与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偏振光方向变化装置位于分离装置与聚光装置之间。偏振光方向变化装置把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偏振光方向变化成与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这样,就能使来自光源的射出光不被位于光源与记录媒体之间的光学零件衍射等地进行透射,并且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能被所述光学零件进行衍射和反射。这样,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分离体设置在下面的光拾取装置内,该光拾取装置是在把来自光源的光利用聚光装置进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光由感光装置感光来进行主信息记录或再现,其中,聚光装置,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个记录层进行聚光,其设置成在包含与射出光光轴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向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进行变位,通过该向可变方向的变位来改变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
该分离体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并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通过感光装置引导,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的分离装置中,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分离体设置在光拾取装置内。光拾取装置具有聚光装置。聚光装置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记录层聚光,且其被设置成在包含与射出光光轴是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在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上进行变位。通过向该可变方向上进行变位,使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产生变化。该光拾取装置,把来自光源的光利用聚光装置进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光由感光装置感光来进行主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分离体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分离体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通过聚光装置引导,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分离体的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通过把这种结构的分离体设置在光拾取装置内,即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分离体中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被向轴附近部引导,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这样,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装置超过可动范围进行驱动等的不良情况。而且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确地控制聚光装置,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合适的实施例。
图1是简略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小型光盘22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记录媒体21其它例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记录媒体21又其它例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记录媒体21又其它例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4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在把射出光向第二记录层21b聚光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
图17是用于说明透镜倍率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A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一例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其它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B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C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D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全息图形25A的平面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全息图形25B的平面图;
图26是表示第四实施例全息图形25C的平面图;
图27是表示第五实施例全息图形25D的平面图;
图28是表示现有技术光拾取装置1结构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全息图形10的正面图;
图30是用于说明在物镜5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光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在物镜5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导的光的图;
图32是用于说明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来自第一记录层9a的光的一例的图;
图33是用于说明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导的光的一例的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来自记录媒体8的光的其它例的图;
图35是说明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向各感光元件7a~7h引导的光的其它例的图;
图36是用于说明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9a、9b的反射光的图;
图37是说明在物镜5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图;
图38是用于说明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一例的图;
图39是用于说明在物镜5处于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偏移位置的状态下,来自第二记录层9b的反射光的其它例的图;
图40是表示径向A的物镜5的位置与各感光元件7a~7h的输出值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合适的实施例。
图1是简略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小型光盘22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记录媒体21其它例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记录媒体21又其它例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记录媒体21又其它例的剖面图。光拾取装置20是通过对记录媒体21照射光而用于把主信息进行记录或再现的装置。主信息例如是音乐信息和图像信息等的各种信息。在记录媒体21上形成有用于记录或再现主信息的多个记录层。多个记录层是层合在与向记录媒体21照射的光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上。
记录媒体21例如通过数字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k,简称DVD)来实现。记录媒体21与图3所示的小型光盘(Compact Disk,简称CD)22相同,由聚碳酸酯等形成。记录媒体21在是DVD的情况下,与CD是具有1.2毫米[mm]厚度的单层结构相对,记录媒体21是形成把两张0.6毫米[mm]厚度的盘粘合的多层结构。通过减小盘的厚度,而把记录层的记录面相对于照射光的光轴垂直配置,能减小倾斜角的影响。还能如图3~图6所示,实现一个盘中的记录层的多层化和把多张盘粘合的两面化。
虽然也可以在记录媒体21上形成大于或等于3个的记录层,但为了方便,决定形成第一记录层21a和第二记录层21b这两个记录层。第一记录层21a配置成比第二记录层21b更接近物镜27。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配置成与向记录媒体21照射的射出光光轴垂直。
光拾取装置20包括:光源23、格栅透镜24、全息图形25、准直透镜26、物镜27、感光装置28和控制装置29。本实施例把格栅透镜24、全息图形25和准直透镜26配置成使它们的轴线与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光轴同轴。光源23是用于把光向记录媒体21照射的装置,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实现。光源23是把其中心波长位于适合于进行主信息记录或再现的波长范围的光向多层式的记录媒体21射出的结构。光源23,例如是对DVD等多层式记录媒体21使用,是把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nm]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nm]波长范围内的光射出。
从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向相对设置的格栅透镜24射入。衍射装置即格栅透镜24配置在从光源23到物镜27的光路之间,其介于光源23与物镜27之间。格栅透镜24使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主光束30是用于取得记录在记录媒体21上的主信息的主光束。副光束31是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30在记录媒体21上聚光位置用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副光束3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中,副光束31包含第一副光束31a和第二副光束31b。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的任一个若被叫做正(+)一级衍射光等时,则另一个叫做负(-)一级衍射光等。以下,在来自光源23射出光被向记录媒体21引导的去路上,在指向记录媒体21照射的主光束30以及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中的至少任一个时,有时单表示为“射出光”。
来自格栅透镜24的射出光,通过全息图形25向准直透镜26射入。准直透镜26把来自格栅透镜24的射出光变成平行光,并向物镜27引导。聚光装置即物镜27把从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21的一记录层聚光。具体说就是,物镜27面临记录媒体21设置,并把来自准直透镜26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21的一记录层聚光。
物镜27被设置成在包含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向径向R变位。中立位置是在配置物镜时与向物镜27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同轴的位置。可变方向即径向R是与向物镜27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垂直的方向。且径向R是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平行的方向的同时,也是对记录区域即磁道进行扫描的方向。在是圆盘状DVD等的情况下,径向R是半径方向。物镜27被设置成能向对焦方向F变位。对焦方向F是与向物镜27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平行的方向,且是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垂直的方向。
物镜27利用驱动装置即传动装置32而在径向R和对焦方向F上被驱动变位。传动装置32例如通过对物镜27的磁作用而使物镜27驱动变位。物镜27通过传动装置32进行的向径向R的变位,而使射出光在记录媒体21上的聚光位置变化,以使射出光照射在希望的磁道上。且物镜27通过传动装置32进行的向对焦方向F的变位,而使射出光在记录媒体21上的照射范围变化,以便射出光以希望的点的尺寸向希望的记录层上聚光。
向记录媒体21引导的主光束30以及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在记录媒体21被反射。以下,在把被记录媒体21反射的光向感光装置28引导的回路上,在指由记录媒体21反射的主光束30以及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a、31b中的至少任一个时,有时单表示为“反射光”。
由记录媒体21反射的反射光,通过物镜27向全息图形25引导。具体说就是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通过物镜27和准直透镜26而向全息图形25引导。本实施例中,全息图形25介于光源23与物镜27之间。全息图形25具有第一TES分离部35和第二TES分离部36以及FES分离部37。
第一分离部即第一TES分离部35和第二分离部即第二TES分离部36,被配置在当物镜27处于中立位置时除去与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L25附近的轴附近部38以外的其余区域内。轴附近部38被形成以分离轴线L25为中心的圆形(参照图7)。
第一TES分离部35和第二TES分离部36,分别大致形成为扇形。第一TES分离部35是把从圆形区域部分39除去了轴附近部38的其余区域部分用第一假想平面40分割为二时的一个区域部分,再次用第二假想平面41分割为二时的一个区域部分。所述圆形区域部分39,是比轴附近部38半径方向尺寸大的且以分离轴线L25为中心的区域部分。
所述第一假想平面40是包含分离轴线L25且与对应于径向R的分离方向X平行的一个假想平面。第二假想平面41是包含分离轴线L25且与第一假想平面40正交的另一个假想平面。第二TES分离部36是把从圆形区域部分39除去了轴附近部38的其余区域部分用第一假想平面40分割为二时的一个区域部分,再次用第二假想平面41分割为二时的另一个区域部分。第二TES分离部36,相对于第二假想平面41与第一TES分离部35是对称形成的。
FES分离部37,被形成得大致是半圆形。FES分离部37是把从圆形区域部分39除去了轴附近部38的其余区域部分用第一假想平面40分割为二时的另一个区域部分。FES分离部37配置在对于第一假想平面40而是与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的相反侧。本实施例中,FES分离部37,是从所述圆形区域部分39把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除去了的区域部分,其包含轴附近部38,因此,全息图形25具有三个部分。
在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上,分别形成有没入在与分离轴线L25平行方向内的多个槽。形成在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上的槽,根据全息图形25的衍射效率和感光装置28的配置位置,来设定其深度、间隔和延长方向等。且全息图形25上槽的深度和间隔等的各种结构,也可以根据装置的结构而自由变更。
第一TES分离部35上,例如对于第一假想平面40和第二假想平面41以预先规定的角度倾斜而空开间隔形成多个槽。第二TES分离部36上,对于第二假想平面41而与第一TES分离部35对称地形成多个槽。FES分离部37上,例如与第一假想平面40大致垂直延伸地形成多个槽。所述大致垂直包含有垂直。而且本实施例中,全息图形25也可以是分离体。
从记录媒体21引导且向全息图形25射入的反射光,通过每次在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被衍射而分离,并向感光装置28引导。感光装置28对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感光。感光装置28具有第一TES感光部45和第二TES感光部46和FES感光部47。第一TES感光部45是用于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的第一感光部。第二TES感光部46是用于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的第二感光部。FES感光部47是用于取得对焦位置信息的第三感光部。
跟踪位置信息,其是关于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平行的径向R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是关于对于射出光跟踪的位的位置的信息。偏移信息,是关于相对于物镜27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对焦位置信息,是关于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垂直的对焦方向F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
向所述全息图形25射入的反射光被各分离部35~37分离,第一TES分离部35被向第一TES感光部45引导,第二TES分离部36被向第二TES感光部46引导,FES分离部37被向FES感光部47引导。第一TES感光部45对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中由第一TES分离部35引导的反射光感光。第二TES感光部46对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中由第二TES分离部36引导的反射光感光。FES感光部47对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中由FES分离部37引导的反射光感光。
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以及FES感光部47具有一个或多个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例如通过光电二极管来实现。第一TES感光部45具有感光元件即主感光元件45a以及第一和第二副感光元件45b、45c。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对来自第一TES分离部35反射光中的主光束30感光。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5b,对来自第一TES分离部35反射光中的第一副光束31a感光。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5c对来自第一TES分离部35反射光中的第二副光束31b感光。
第二TES感光部46具有感光元件即主感光元件46a以及第一和第二副感光元件46b、46c。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对来自第二TES分离部36反射光中的主光束30感光。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6b对来自第二TES分离部36反射光中的第一副光束31a感光。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6c对来自第二TES分离部36反射光中的第二副光束31b感光。
FES感光部47具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两个FES感光元件47a、47b。FES感光部47,通过所述两个FES感光元件47a、47b的至少一个来对来自FES分离部37的反射光感光。
感光装置28,把对应于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以及FES感光部47的各感光结果即反射光的光强度输出值,作为电信号给予控制装置29。控制装置29,根据感光装置28的各感光结果而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具体说就是,控制装置29,根据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结果而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控制装置29根据取得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来控制物镜27在径向R上的位置。
而且控制装置29,根据感光装置28的各感光结果而取得对焦位置信息。具体说就是,控制装置29利用FES感光部47的感光结果,取得对焦位置信息。控制装置29根据取得的对焦位置信息,来控制物镜27在对焦方向F的位置。这样,控制装置29来控制物镜27的位置,这样来控制记录媒体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控制装置29例如通过中央处理机(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叫做CPU)来实现。
图7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9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把主信息进行再现时,对于记录媒体21的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任一个,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以聚光状态进行照射的。所述主信息是根据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的感光结果、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的感光结果和FES感光部47的一个感光元件47a的感光结果而取得的。
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例如在照射第一记录层21a时,为了进行再现主信息,控制物镜27相对于记录媒体21的位置。具体说就是,物镜27通过根据跟踪位置信息的跟踪随动,而控制相对于记录媒体21向径向R的变位,通过根据对焦位置信息对焦随动,而控制相对于记录媒体27向对焦方向F的变位。
跟踪位置信息,根据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结果,例如按照相位差法(Differential Phaee Detection,简称叫做DPD),通过控制装置29来取得。所述DPD法中,把表示跟踪位置信息的径向误差信号通过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结果来检测。径向误差信号,通过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的主光束30的光强度,与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的主光束30的光强度的相位差来进行检测。用于检测径向误差信号的检测装置(未图示),例如设置在控制装置29中。这样,通过控制装置29就取得了跟踪位置信息。
对焦位置信息,根据FES感光部47的感光结果,按照刀口法通过控制装置29来取得。刀口法中,把表示对焦位置信息的对焦误差信号通过FES感光部47的感光结果来检测。对焦位置信息,是通过FES感光部47的各感光元件47a、47b根据感光的光的光强度而分别输出的输出值的差来检测的。用于检测对焦误差信号的检测装置,例如设置在控制装置29中。这样,通过控制装置29就取得了对焦位置信息。
在通过跟踪随动而控制物镜27变位时,检测表示偏移信息的透镜位置信号。根据该透镜位置信号,光拾取装置20利用送进装置(未图示),在径向R上进行变位驱动,以把物镜27配置在中立位置上等,使物镜27在可动范围内被变位驱动。在透镜位置信号不能被正确检测的情况下,径向R上由从物镜27的中立位置开始的变位量过大,而在通过感光装置28得到的信号中含有噪声而被恶化。且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29控制物镜27超过可动范围地进行变位等而产生误动作。这样,传动装置32上被给予过大的电流等而使传动装置32产生故障,所以装置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可靠地检测正确的透镜位置信号是必要的。
透镜位置信号,是使用通过格栅透镜24得到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来进行检测的。根据主光束30的信号中,有两个主信号S1、S2。一个主信号S1,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的主感光元件45a,根据与感光的主光束30的光强度而输出的输出值的信号。另一个主信号S2,是表示第二TES感光部46的主感光元件46a,根据与感光的主光束31的光强度而输出的输出值的信号。
根据副光束31的第一副光束31a的信号中,有两个第一副信号S3、S4。一个第一副信号S4,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5b,根据与感光的第一副光束31a的光强度而输出的输出值的信号。另一个第一副信号S4,是表示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一副感光元件46b,根据与感光的第一副光束31a的光强度而输出的输出值的信号。
根据副光束31的第二副光束31b的信号中,有两个第二副信号S5、S6。一个第二副信号S5,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5c,根据与感光的第二副光束31b的光强度而输出的输出值的信号。另一个第二副信号S6,是表示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二副感光元件46c,根据与感光的第二副光束31b的光强度而输出的输出值的信号。
从物镜27的中立位置开始的向径向R的变位量,能够根据与来自第一TES分离部35反射光的光强度的输出值,和根据与来自第二TES分离部36反射光的光强度的输出值的差求出。径向R上从物镜27的中立位置开始的变位量,在把附在检测的各信号S1~S6上的参照符号与由各信号S1~S2表示的输出值对应时,可通过以下的式(1)表示。
SLP=(S1-S2)+{(S3+S5)-(S4+S6)}          (1)
式(1)中,左边的透镜位置信号SLP表示的输出值,在右边,能通过第一项主推挽信号表示的值,和第二项副推挽信号表示的值的和来求得。主推挽信号,是表示第一TES感光部45主感光元件45a的主信号S1表示的输出值,与第二TES感光部46主感光元件46b的主信号S2表示的输出值的差的信号。副推挽信号,是表示从第一TES感光部45的第一和第二副信号S3、S5分别表示的输出值的和中,减去第二TES感光部46的第一和第二副信号S4、S6分别表示的输出值的和的值的信号。
在通过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以及FES感光部47输出的各信号S 1~S6中,包含物镜27横穿磁道时产生的交流(AC)成分和由反射光的光强度引起的直流(DC)成分。主推挽信号和副推挽信号,它们所表示的值中由于分别残留有AC成分,所以需要除去,但由于其相位相互偏离180度,所以通过取式(1)那样的和,就把不需要的AC成分除去了。通过这样使用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控制装置29,就把与仅用DC成分表示的光强度对应的输出值通过根据式(1)演算来求出,把求出的物镜27从中立位置开始的变位量作为透镜位置信号SLP而取得。
表示跟踪位置信息的径向误差信号,也可以代替所述的DPD法,而根据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结果,例如按照差动推挽法(Differential Push Pull,简称叫做DPP)法来进行检测。DPP法中,径向误差信号通过第一和第二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结果进行检测。DPP法中径向误差信号所表示的输出值Stes,例如通过以下的式(2)表示。
Stes=(S1-S2)-k{(S3-S5)+(S4-S6)}      (2)
所述式(2)中,系数k,用于校正主光束30与副光束31光强度的不同。强度比例如在主光束∶第一副光束∶第二副光束=k1∶k2∶k2的情况下,系数k可通过k1/(2×k2)来求得。
把第一记录层21a上记录的主信息进行再现时,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具体说就是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以聚光状态向一记录层即第一记录层21a照射。向第一记录层21a照射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其一部分被第一记录层21a反射的同时,其余的一部分透射第一记录层21a而被向其它的记录层即第二记录层21b引导。被第一记录层21a反射的反射光通过物镜27和准直透镜26被向全息图形25引导。
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位于一记录层即第一记录层21a上时,被其它的记录层即第二记录层21b反射的反射光,以比被第一记录层21a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全息图形25照射。具体说就是,向第二记录层21b引导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由于第二记录层21b位于比第一记录层21a远离物镜27的位置上,所以其是在比物镜27的焦距大的位置上被反射。这样,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例如如图1的假想线所示,通过物镜27和准直透镜26,以比第一记录层21a缩小的状态向全息图形25引导。
物镜27位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其主光束30的光轴与分离轴线L25一致地向全息图形25射入。这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射入。且这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第一和第二副光束31,是它们的光轴与垂直于第一假想平面且与分离轴线L25正交的一假想直线正交地向全息图形25射入。向全息图形25射入的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被每个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分离,并向感光装置28引导。
且物镜27位于中立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主光束30,其光轴与分离轴线L25一致进行射入。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不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而是仅向轴附近部38射入。由于轴附近部38包含FES分离部37,所以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通过轴附近部38而向FES感光部47引导。
图10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13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14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在物镜27处于从中立位置偏移到径向A一侧位置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物镜27为了随动记录媒体21的偏心,而从中立位置向径向A一侧或另一侧地被驱动变位。
当物镜27被驱动变位,则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其在全息图形25上所照射的位置,如图10、图11和图13、图14所示,向径向R的一侧或另一侧变化。具体说就是,当物镜27被向径向R驱动变位,则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反射光的照射位置,就使其光轴包含在第一假想平面40内地在全息图形25上在分离方向X上变化。在全息图形25上,在来自第二记录层21b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来自第一记录层21a反射光的照射范围的情况下,所述轴附近部38形成于包含有来自第二记录层21b反射光的照射范围随着物镜27的变位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轴附近部38其半径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即使物镜27在径向R上被驱动变位,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也不能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的程度。
由于轴附近部38是这种结构,所以即使物镜27在可动范围内在径向R上被驱动变位,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也是在其照射范围是轴附近部38形成的区域内在分离方向X上进行变位。这样,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就可靠地向轴附近部38射入,而防止了其仅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的任一个射入。这样就能在透镜位置信号SLP中把仅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的任一个射入而产生的偏置除去。且表示透镜位置信号SLP的输出值与物镜27在径向R上位置的关系,能通过具有线形性的曲线图来表示。因此,能正确求出物镜27在径向R上从中立位置的偏移。
由于防止了被第二记录层21b射入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所以,能防止在副推挽信号中产生偏置,能检测正确的径向误差信号。由于这样检测出正确的透镜位置信号SLP和径向误差信号,所以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和跟踪位置信息。这样,根据偏移信息和跟踪位置信息,就能高精度控制物镜27,能高精度控制记录媒体21上射出光的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虽然通过FES分离部37被引导向了FES感光部47,但由于在检测对焦误差信号时被除去了,所以能可靠地检测出正确的对焦误差信号。因此,在跟踪随动的基础上还能实现稳定的对焦随动。
图16是表示在把射出光向第二记录层21b聚光时,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照射的全息图形25的平面图。在把记录在第二记录层21b上的主信息进行再现时,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通过物镜27以聚光的状态向第二记录层21b照射。全息图形25上,有被第二记录层21b反射的反射光和被第一记录层21a反射的反射光射入。在全息图形25上,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以比第二记录层21b的大的照射范围进行照射。这时即使物镜27在径向R上被驱动变位,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也总是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这两者射入。因此,能把仅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的任一个射入而产生的偏置除去。由于偏置被除去了,所以,表示透镜位置信号SLP的输出值与物镜27在径向R上位置的关系,能通过具有线形性的曲线图来表示。因此,能检测正确的透镜位置信号,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图17是用于说明透镜倍率的图。为了使通过物镜27射出光没被聚光而被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在感光装置28上成为尽可能小的点的尺寸,可考虑把射出光聚光的记录层与射出光没聚光的记录层之间的间隔,和透镜倍率的某一个进行变更。各记录层之间的间隔由于在规格上是预先规定了的,所以不能变更。透镜倍率,是包含准直透镜26和物镜27的光学系统的透镜倍率。例如在由准直透镜26和物镜27构成的光学系统中,透镜倍率可用以下的式(3)表示。
(透镜倍率)=(准直透镜的焦距)÷(物镜的焦距)      (3)
透镜倍率,是准直透镜26的焦距被物镜27的焦距除所得的值。准直透镜26的焦距D1,在远场图形(Far Field Patern,简称为FFP)中,与光源23射出光的发射角减小的水平方向M有关而被决定。所述水平方向M,相对于活性层层合的垂直方向N来说是垂直的方向。
水平方向M的射出光发射角在比预先规定的设定值大的情况下,准直透镜27的焦距,设定成比设定值的焦距大,换言之,数值口径NA设定成比设定值的数值口径大。水平方向的射出光发射角在比设定值小的情况下,准直透镜27的焦距,设定成比设定值的焦距小,换言之,数值口径NA设定成比设定值的数值口径小。
如图17所示,例如物镜27的焦距D1是一定的情况下,当把光源23在水平方向M的射出光发射角设定大,则就成为比准直透镜26的焦距D2大的焦距D3。这样,虽然能增大透镜倍率,但通过FFP的变更等,对光源23,具体说就是对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简称为LD)芯片的特性会给予这种影响,所以不能任意变更。因此,透镜倍率是不能容易变更的参数之一。光源23,例如在FFP中,被设定为把位于水平方向M中大于或等于12度且小于或等于14度的发射角范围内,并且在垂直方向N中大于或等于15度且小于或等于20度的发射角范围内的光射出。
所述全息图形25,例如也可以与玻璃基板等构成一体。光拾取装置20,也可以是包含位于全息图形25与准直透镜26之间的1/4波片的结构。光拾取装置20,也可以是把全息图形25设置在玻璃基板上的同时,具备与其它光学零件等设置成一体的全息元件的结构。
在包含准直透镜26和物镜27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上,在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的聚光位置是位于第二记录层21b上的情况下,有可能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以在全息图形25中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所述同样地,能防止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照射。这样,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是包含物镜27和全息图形25等的光学系统结构,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全息图形25中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这样,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就被向轴附近部38引导,防止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防止通过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能消除物镜27超过可动范围地被驱动等的不良情况。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正确地控制物镜27,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使物镜27在与向物镜27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变位,使记录媒体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变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引导,能可靠地仅向轴附近部38引导。
根据本实施例,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位于第一记录层21a上时,由第二记录层21b反射的反射光,以比第一记录层21a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全息图形25照射。这样,能尽可能地缩小轴附近部38所形成的区域,能尽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引导的反射光的光强度。
根据本实施例,光源23由于是把中心波长位于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射出的结构,所以,能对例如数字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k,简称DVD)等的记录媒体21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使用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的情况下,也能在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被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引导的基础上,把其仅向轴附近部38引导。这样,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根据本实施例,控制装置29在根据FES感光部47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取得对焦位置信息的情况下,取得了正确的对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例,控制装置29在根据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情况下,取得了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例,控制装置29在根据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的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情况下,取得了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例,轴附近部38由于是以分离轴线L25为中心的圆形部分,所以,能把从其它记录层以被缩小的状态向全息图形25照射的反射光可靠地向轴附近部38射入。由于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在全息图形25中是圆形的,所以,能可靠地向轴附近部38形成的圆形的区域照射。这样,能可靠地防止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把即使是分离体的全息图形25也设置在光拾取装置20中,使即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全息图形25中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是被向轴附近部38引导。这样就防止了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防止了其通过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45、46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能消除物镜27超过可动范围地被驱动等的不良情况。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正确地控制物镜27,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21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通过是分离体的全息图形25,包含全息图形25构成的全息元件的结构,其无论有无具有偏振光面的微棱镜和有无偏振光特性,都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A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9是说明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一例的图。图20是说明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其它例的图。图18中,把光拾取装置20A的一部分切出来表示的同时,把准直透镜26和物镜27省略了表示。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A中,在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相同的结构上,付与了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了对相同结构和效果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A,把光源23、全息图形25和感光装置28作为光射出体即全息激光器60而单元化,构成为一体。全息激光器60具有全息元件61。全息元件61位于光源23与物镜27之间,被形成板状。全息元件61,在面临光源23的一表面部61a上形成有衍射格栅62,且在与光源23相反一侧的另一表面部61b上形成有全息图形25。衍射格栅62,与格栅透镜24同样地是形成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用的衍射装置。
全息元件61,对于光的偏振光方向具有折射率不同的偏振光特性。全息元件61具有多折射部63。多折射部63,对于全息图形25是设置在与光源23相反一侧的一表面部上。多折射部63由多折射材料构成,其具有随光的偏振光方向不同而折射率不同的特性。光源23和感光装置28被设置在全息激光器60的底座64上,且被收容在由底座64和盖65形成的内侧空间内。所述全息元件61设置在盖65的外表面部上,例如通过在盖65上形成的透孔从光源23把射出光射入。
光拾取装置20A是还包含1/4波片66的结构。偏振光方向变化装置即1/4波片66,使来自记录媒体21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向与来自光源23射出光的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化。1/4波片66与全息元件61是分别设置。1/4波片66使向预先决定的偏振光方向进行直线偏振的光围绕光轴进行角变位,而变化成圆偏振光的光并射出,同时使圆偏振光的光围绕光轴进行角变位,而变化成直线偏振光的光并射出。1/4波片66,位于全息激光器60与物镜27之间,具体说就是位于全息图形25与准直透镜26之间。
如图20所示,把全息图形25设置在玻璃基板等上的全息元件中,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被每个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衍射并分离。全息图形25上光的衍射效率依赖于槽的深度,正和负一级衍射光的光强度,是从光源23射出的光的约百分之40是最大值。在能进行主信息记录的光拾取装置中,由于去路在记录媒体21上需要尽可能高的光强度,所以希望降低衍射效率而减少光强度的损失。回路则希望能提高衍射效率,尽可能把光强度高的衍射光向感光装置28引导,提高信噪(S/N)比。图20中,由于全息元件是由全息图形25和玻璃基板构成的,所以不能同时达到去路的要求和回路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全息图形25为了降低去路上的衍射效率而设定槽的深度。且全息图形25为了提高回路上的衍射效率,设置了所述的多折射部63。由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为了不被全息图形25分离,其是向预先决定的偏振光方向进行直线偏振的光。
从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通过被衍射光栅62衍射而被分离成主光束30和第一与第二副光束31a、31b,并向全息图形25引导。被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射出光并不被全息图形25分离,而是如图20所示透射全息图形25。透射了全息图形25的射出光,由于是不被多折射部63折射的偏振光方向,所以在保持不变透射了多折射部63之后被向1/4波片66引导。1/4波片66,使被引导的射出光仅围绕光轴角变位45度,变化成圆偏振光的光并射出。来自1/4波片66的射出光,通过准直透镜26和物镜27以聚光的状态向记录媒体21照射。
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通过准直透镜26和物镜27被向1/4波片66引导。从记录媒体21引导并透射了1/4波片66的反射光,变化成与从光源23射出时的偏振光方向仅角变位了90度的偏振光方向,并向多折射部63引导。在多折射部63中,从1/4波片66引导的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变化成衍射效率最高的偏振光方向。这样,多折射部63与全息图形25协同动作,把反射光向每个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分离,并向感光装置28引导。
通过这样在全息图形25上设置多折射部63即使增大了槽的深度以使回路上光的衍射效率最大,也能降低去路上光的衍射效率。这样,就大幅度提高了光的利用效率。因此,例如在对主信息进行记录或再现时,能提高便利性。由于全息图形25上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的点的尺寸即照射范围并不依赖于偏振光状态,所以能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同样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全息图形25位于光源23与物镜27之间。全息激光具有不使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被全息图形25分离,而使其进行透射的偏振光特性。这样,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对记录媒体21进行照射时,其光强度无损失等,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实施例,1/4波片66是位于全息图形25与物镜27之间。1/4波片66,使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在射入前后,向与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的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化。这样,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就不被位于光源23与记录媒体21之间的全息图形25等的光学零件衍射等,而是能进行透射,同时,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能通过所述光学零件进行衍射和反射。这样,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B的立体图。图21中,把光拾取装置20B的一部分切出来表示的同时,把准直透镜26、物镜27和1/4波片66省略了表示。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B中,在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20A相同的结构上,付与了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了对相同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B中,为了避免由去路上全息图形25的衍射而引起的射出光分离,把全息图形25配置在回路上光照射的位置处。全息激光器60B,是在所述第二实施例全息激光器60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偏振光棱镜70。
导光装置即偏振光棱镜70,位于光源23与物镜27之间,其把从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不被全息图形25分离地向物镜27引导,同时,把由记录媒体21反射的反射光向全息图形25引导。偏振光棱镜70具有:位于衍射光栅62与准直透镜26之间的第一偏振光面70a,和把由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的光向全息图形25引导的第二偏振光面70b。
从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通过衍射光栅62被向第一偏振光面70a引导。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为了不被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而是以直线偏振光的状态射入的。这样,射出光就不在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地原样进行透射,并通过1/4波片66、准直透镜26和物镜27向记录媒体21照射。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通过物镜27、准直透镜26和1/4波片66而被向第一偏振光面70a引导。
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由于在去路和回路上透射1/4波片66,所以,其偏振光方向以对于从光源23射出时的偏振光方向仅围绕光轴角变位90度的状态,向第一偏振光面70a引导。这样,第一偏振光面70a反射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并向第二偏振光面70b引导。被向第二偏振光面70b引导的来自记录媒体21的反射光,通过第二偏振光面70b反射,并向全息图形25引导。
根据本实施例,偏振光棱镜70位于光源23与物镜27之间。偏振光棱镜70,把从光源23射出的射出光不被全息图形25分离地向物镜27引导,同时,把由记录媒体21反射的反射光向全息图形25引导。由于来自光源23的射出光不通过全息图形25地向记录媒体21引导,所以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且由于能仅把全息图形25配置在回路上,所以不降低光的利用效率,能提高衍射效率地形成。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C的立体图。图22中,把光拾取装置20C的一部分切出来进行表示。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C中,在与所述第一~第三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20A、20B相同的结构上,付与了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了关于相同结构和效果的说明。
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A中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分别构成的情况相对,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C,具有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构成一体的全息激光器60C。1/4波片66位于全息元件61与物镜27之间,具体说就是位于全息元件61与准直透镜26之间。1/4波片66设置成接触在对于全息图形25而与光源23相反侧的一表面部上。1/4波片66形成薄膜状,为了确保可靠性,其与全息图形25相反侧的一表面部通过保护玻璃71进行保护。通过这种全息激光器60C的结构,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效果的基础上能实现光拾取装置20C的小型化。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D的立体图。图23中,把光拾取装置20D的一部分切出来进行表示。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D中,在与所述第一~第四实施例光拾取装置20、20A~20C相同的结构上,付与了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了相同的说明。
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B中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分别构成的情况相对,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D,具有把全息元件61和1/4波片66构成一体的全息激光器60D。1/4波片66位于偏振光棱镜70与物镜27之间,具体说就是位于偏振光棱镜70与准直透镜26之间。通过这种全息激光器60D的结构,在所述第一和第三实施例效果的基础上能实现光拾取装置20D的小型化。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全息图形25A的平面图。在图24和以下的图25~图27中,全息图形上是形成有槽,但为了图解容易把其简略化表示了。在所述第一~第五各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20、20A~20D中,在全息图形25的轴附近部38上形成有与FES分离部37同样的槽,但作为第二实施例,也可以是具有图24所示的轴附近部38A的全息图形25A。
第二实施例的轴附近部38A在关于第一假想平面40而进行二分离时,相对第一假想平面40而配置在FES分离部37相反侧的一侧形成半圆形的第一区域部分73,是由不透射光的材料构成。通过这种轴附近部38A的结构,由于能防止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中通过第一区域部分73而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所以能防止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通过第一和第二TES感光部35、36感光。因此,能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形成在另一侧半圆形上的第二区域部分74上,形成有与FES分离部37同样的槽。向第二区域部分74射入的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与向FES分离部37射入的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一起通过FES感光部37感光。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全息图形25B的平面图。虽然在所述其它实施例的轴附近部38A中,第一区域部分73是形成得不透射光,但作为第三实施例也可以是在第一区域部分75不被衍射地进行透射的结构。第三实施例的轴附近部38B中,由于在第一区域部分75上没形成槽,所以,来自第一和第二记录层21a、21b的反射光一起不衍射地进行透射。
由于在轴附近部38B的第二区域部分74上形成有与FES感光部37同样的槽,所以被FES感光部47感光来自第一记录层21a的反射光的光强度没有变化。这样,能可靠地对焦位置信息。而且在去路上配置全息图形时,向第一区域部分75射入的光不被衍射,所以能尽可能地减少光强度的损失。
图26是表示第四实施例全息图形25C的平面图。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全息图形25A中,仅第一区域部分73形成得不使光透射,但作为第四实施例也可以使轴附近部38C由不透射光的材料形成。这样,就防止了在射出光向第一记录层21a聚光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利用轴附近部38C把所有的除去。因此,能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图27是表示第五实施例全息图形25D的平面图。所述第三实施例的全息图形25B中,仅第一区域部分75形成得不使光衍射地进行透射,但作为第五实施例也可以使轴附近部38C整体形成得不使光衍射地进行透射。这样,就防止了在射出光向第一记录层21a聚光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射入,使向轴附近部38C射入的来自记录媒体21反射光都不衍射地进行透射。因此,能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所述各实施例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以变更结构。例如在轴附近部上形成的槽,也可以形成得其延长方向与在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上形成的槽的延长方向不同。这样,就防止了在把射出光向第一记录层21a聚光时,来自第二记录层21b的反射光向第一和第二TES分离部35、36以及FES分离部37射入。这样,就能在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的同时,能取得正确的对焦位置信息,能实现稳定的对焦随动。
在轴附近部,第一区域部分只要是关于第二假想平面41是对称的形状,则其也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长方形和梯形等。且各实施例是使用了主光束30和副光束31的结构,但即使是仅一个光束,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点地能实施其它各种形式。因此,所述实施例的所有点不过是单进行例示,本发明的范围是在专利要求的范围中所表示的,不被说明书有任何限制。且专利要求范围所属的变形和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包含聚光装置和分离装置等的光学系统,即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分离装置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被向轴附近部引导,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这样,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装置超过可动范围进行驱动等的不良情况。而且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确地控制聚光装置,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根据本发明,即使使聚光装置在与被聚光装置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变位,使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进行变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轴附近部引导。
根据本发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分离装置照射。这样,就能尽可能地减小轴附近部所形成的区域,能尽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引导的反射光的光强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的结构,所以,对于例如数字多用盘(DigitalVersatile Disk,简称DVD)等的记录媒体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而只能向轴附近部引导。这样,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
根据本发明,控制装置,根据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的情况下,能取得正确的对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情况下,能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情况下,能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所以能使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向轴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
根据本发明,通过把包含光源、分离装置和感光装置的光射出体设置在光拾取装置内,即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分离装置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被向轴附近部引导,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这样,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装置超过可动范围进行驱动等的不良情况。而且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确地控制聚光装置,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根据本发明,轴附近部其光射出体的分离装置中,由所述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形成在包含随着聚光装置的变位而进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这样即使使聚光装置变位,使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进行变化,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能可靠地只把其向轴附近部引导。
根据本发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光射出体的分离装置照射。这样,就能尽可能地缩小轴附近部所形成的区域,能尽可能地提高向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引导的反射光的光强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光射出体的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的结构,所以,对于例如数字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k,简称DVD)等的记录媒体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使用主光束和副光束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主光束和副光束被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引导,而只能向轴附近部引导。这样,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主信息和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这样,就能取得正确的对焦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这样,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这样,就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等,能提高便利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光射出体的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所以能使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向轴附近部射入,能可靠地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
根据本发明,光射出体具有根据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和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的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离装置分离而使其透射的同时,也用分离装置分离的偏振光特性。这样,能消除把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对记录媒体照射时的光强度损失,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发明,通过导光装置使来自光源的射出光不通过分离装置地向记录媒体引导,所以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发明,通过偏振光方向变化装置,使来自光源的射出光不被位于光源与记录媒体之间的光学零件衍射等地进行透射,而且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能通过所述光学零件进行衍射和反射。这样,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发明,通过把具有第一~第二分离部的分离体设置在光拾取装置内,即使来自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以在分离体被缩小的状态进行照射,来自其它记录层的反射光,也被向轴附近部引导,防止其向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射入。这样,能防止由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感光,能可靠地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通过取得正确的偏移信息而能消除聚光装置超过可动范围进行驱动等的不良情况。而且通过取得正确的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就能正确地控制聚光装置,能正确地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因此,能实现稳定的跟踪随动。

Claims (22)

1、一种光拾取装置,其通过把光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来进行主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
聚光装置,其是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个记录层进行聚光的聚光装置,其设置成在包含与向聚光装置引导的射出光光轴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向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进行变位,通过该向可变方向的变位来改变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
感光装置,其是对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进行感光的感光装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平行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踪位置信息,和从聚光装置的中立位置偏移的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垂直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对焦位置信息;
分离装置,其是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并把反射光通过感光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该分离装置,其把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把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把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控制装置,其根据感光装置的感光结果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并根据该跟踪位置信息和偏移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反射光的聚光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轴附近部在分离装置中,由所述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形成在包含随着聚光装置的变位而进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分离装置照射。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衍射装置,其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记录媒体上记录的主信息的主光束,和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控制装置,根据第三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根据对焦位置信息来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的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的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控制聚光装置的位置,控制记录媒体上射出光的聚光位置。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
10、一种光射出体,其是光拾取装置的光射出体,该光拾取装置,其在把来自光射出体的光利用聚光装置进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光由光射出体感光来进行主信息记录或再现,其中,聚光装置,把从光射出体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个记录层进行聚光,其设置成在包含与射出光光轴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能向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进行变位,通过该向可变方向的变位来改变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
感光装置,其是对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进行感光的感光装置,其具有:第一感光部和第二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平行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跟踪位置信息;第三感光部,其用于取得关于与记录层垂直方向的射出光聚光位置的信息即对焦位置信息;
分离装置,其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并把反射光通过感光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该分离装置,其把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把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把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轴附近部在分离装置中,由所述一记录层以外的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小于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的照射范围,形成在包含随着聚光装置的变位而进行变位时的移动区域部分的区域内。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在射出光的聚光位置在一记录层上时,由其它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是以比由一记录层反射的反射光小的照射范围向分离装置照射。
13、如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光源是射出中心波长大于或等于65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66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
14、如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有衍射装置,其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而使一部分射出光衍射,而形成用于取得记录媒体上记录的主信息用的主光束,和为了取得用于控制主光束聚光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副光束。
15、如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是设置在根据第三感光部多个感光元件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刀口法来取得对焦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
16、如权利要求10~15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相位差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
17、如权利要求10~15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是设置在根据第一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和第二感光部的感光结果并按照差动推挽法来取得跟踪位置信息的光拾取装置内。
18、如权利要求10~17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轴附近部是以分离轴线为中心的圆形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0~18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根据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和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的偏振光方向,在不用分离装置分离而使其透射的同时,用分离装置分离的偏振光特性。
20、如权利要求10~18任一项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导光装置,其位于光源与聚光装置之间,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不用分离装置分离地向聚光装置引导,同时,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向分离装置引导。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光射出体,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偏振光方向变化装置,其位于分离装置与聚光装置之间,把来自记录媒体的反射光偏振光方向变化成与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偏振光方向不同的方向。
22、一种分离体,其设置在如下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内,其是在把来自光源的光利用聚光装置进行聚光,并向形成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照射,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光由感光装置感光来进行主信息记录或再现,其中,聚光装置,把从光源射出的射出光向记录媒体的一个记录层进行聚光,在包含与射出光光轴同轴的中立位置的可动范围内,设置成能向与射出光光轴垂直的可变方向进行变位,通过该向可变方向的变位来改变射出光在记录媒体上的聚光位置,其特征在于,
该分离体具有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具有第一分离部、第二分离部和第三分离部,并把由记录媒体反射的反射光通过感光装置引导,把反射光向第一~第三分离部的每一个进行分离,第一分离部向第一感光部引导,第二分离部向第二感光部引导,第三分离部向第三感光部引导,第一和第二分离部,其配置在当聚光装置处于中立位置时把与分离装置引导的反射光光轴一致的分离轴线附近的轴附近部除去的残余区域内。
CNB2004800083920A 2003-03-28 2004-03-19 分离元件、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052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92110A JP4234476B2 (ja) 2003-03-28 2003-03-28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092110/2003 2003-03-28
PCT/JP2004/003778 WO2004088645A1 (ja) 2003-03-28 2004-03-19 分割素子、光出射体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8380A true CN1768380A (zh) 2006-05-03
CN100370526C CN100370526C (zh) 2008-02-20

Family

ID=33127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839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0526C (zh) 2003-03-28 2004-03-19 分离元件、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49825B2 (zh)
EP (1) EP1615208A4 (zh)
JP (1) JP4234476B2 (zh)
KR (1) KR100751430B1 (zh)
CN (1) CN100370526C (zh)
WO (1) WO200408864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6788B (zh) * 2007-02-26 2012-04-18 夏普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TWI790626B (zh) * 2021-05-25 2023-01-21 逢甲大學 徑向偏極轉換元件、方位偏極轉換元件及其製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9295B2 (en) * 2003-01-29 2008-04-15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drive apparatus
KR100965884B1 (ko) * 2004-01-14 2010-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
JP4311732B2 (ja) * 2004-04-13 2009-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WO2005106862A1 (ja) * 2004-04-30 2005-11-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光ピックアップ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118869B2 (ja) * 2004-11-12 2008-07-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980602B2 (ja) * 2005-03-02 2007-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収差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0428344C (zh) * 2005-07-29 2008-10-22 夏普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JP4533349B2 (ja) 2005-07-29 2010-09-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205084B2 (ja) * 2005-08-26 2009-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7234087A (ja) * 2006-02-27 2007-09-13 Toshiba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ヘッド装置、光記憶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光記憶媒体再生方法
JP4768655B2 (ja) 2007-03-19 2011-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821900B2 (en) * 2008-05-15 2010-10-26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the same
JP2011044206A (ja) * 2009-08-22 2011-03-03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101275310B1 (ko) * 2010-11-25 2013-06-14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트랙킹 에러 신호 발생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하는 광 픽업 장치 와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장치
US10768630B2 (en) * 2017-02-09 2020-09-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uman imperceptible signa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3535A (en) * 1987-07-08 1989-01-18 Toshiba Corp Radiograph reader
JP3372413B2 (ja) 1995-12-04 2003-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US6091690A (en) 1997-02-06 2000-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3980148B2 (ja) 1997-02-06 2007-09-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JP3605279B2 (ja) 1998-02-25 2004-12-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学式ピックアップ
CN1154985C (zh) * 1998-07-03 2004-06-2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光检测器、信号处理电路、及其光信息再现设备
EP0984440A3 (en) * 1998-09-04 2000-05-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berra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002525781A (ja) * 1998-09-21 2002-08-13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少なくとも2つの情報層を有する光記録担体を走査する装置
US6760296B1 (en) * 1999-06-24 2004-07-06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integrated device,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US6351443B1 (en) * 1999-11-04 2002-02-2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ffractive stack pickup head for optical disk drives and method to fabricate the pickup head
JP3662519B2 (ja) 2000-07-13 2005-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3827940B2 (ja) * 2000-11-15 2006-09-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収差検出装置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2237063A (ja) 2001-02-09 2002-08-2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3631446B2 (ja) * 2001-06-29 2005-03-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832323B2 (ja) * 2001-11-20 2006-10-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7359295B2 (en) * 2003-01-29 2008-04-15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drive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6788B (zh) * 2007-02-26 2012-04-18 夏普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TWI790626B (zh) * 2021-05-25 2023-01-21 逢甲大學 徑向偏極轉換元件、方位偏極轉換元件及其製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62695A1 (en) 2006-11-23
EP1615208A1 (en) 2006-01-11
EP1615208A4 (en) 2008-05-07
KR20050118289A (ko) 2005-12-16
CN100370526C (zh) 2008-02-20
US7649825B2 (en) 2010-01-19
JP4234476B2 (ja) 2009-03-04
JP2004303296A (ja) 2004-10-28
WO2004088645A1 (ja) 2004-10-14
KR100751430B1 (ko) 200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68380A (zh) 分离元件、光射出体和光拾取装置
CN1199162C (zh) 光拾波装置
CN1306503C (zh) 光拾取头及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206636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130709C (zh) 光学头、光收发器件及光记录介质记录再生装置
CN1275245C (zh) 全息耦合元件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全息激光单元和光学拾取装置
CN1519827A (zh) 光拾取装置和半导体激光器装置
CN1801353A (zh) 拾光器装置
CN1277260C (zh) 光集成单元以及用该单元的拾光装置和光盘装置
CN100338669C (zh) 拾光装置
CN1265365C (zh) 光学元件
CN101059972A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825446A (zh) 光拾取头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598946A (zh) 光学头装置
CN101036189A (zh) 光集成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拾光器装置
CN1230807C (zh) 光拾取器以及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CN1282175C (zh) 光拾波装置
CN1841533A (zh) 像差检测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拾光器装置
CN1784722A (zh) 光学拾取头
CN1221953C (zh) 像差检测方法和使用其的光记录再现方法与光记录再现装置
CN1941117A (zh) 光集成单元及其调整方法、以及光拾取装置
CN1959822A (zh) 光拾取装置
CN1246844C (zh) 光学拾波装置
CN1758350A (zh) 光拾取装置
CN1855257A (zh) 光集成单元和拾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3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