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0006A - 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0006A
CN1740006A CNA2005100776831A CN200510077683A CN1740006A CN 1740006 A CN1740006 A CN 1740006A CN A2005100776831 A CNA2005100776831 A CN A2005100776831A CN 200510077683 A CN200510077683 A CN 200510077683A CN 1740006 A CN1740006 A CN 1740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mentioned
fuel
fuel cap
negativ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776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3207C (zh
Inventor
外园正一
寺田好伸
石田寿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40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0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32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320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406Filler caps for fuel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2015/03328Arrangements or special measures related to fuel tanks or fuel handling
    • B60K2015/03401Arrangements or special measures related to fuel tanks or fuel handling for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char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20/00Receptacles
    • Y10S220/33Gasoline tank ca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尘埃进入而外观好看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燃油加注口盖(1)具有:盖壳主体(3),该盖壳主体(3)开闭与燃油箱连通的加注口颈部(2)的燃油加注口(2a);盖体(4),它被安装在盖壳主体(3)的上部上,并由导电性材料制成。在盖体(4)的端部,燃油加注口盖(1)具有用于将盖体(4)带有的静电向加注口颈部(2)放电的放电部(4c)。放电部由凸起形状构成,它设置在与加注口颈部(2)的燃油加注口(2a)的外侧开口端部(2c)相对的盖体(4)的内周表面(4b)上,并且,在内周表面(4b)上,且在放电用凸起(4c)的两侧,沿盖壳主体(3)的轴向形成有纵槽(4e)。

Description

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油加注口盖,该盖用于开闭车辆的燃油箱的燃油加注口。本发明尤其涉及这样一种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即,人体上带有的静电通过该燃油加注口盖而被接地放电。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已公知的有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3389850号(下称“日本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燃油加注口盖(说明书第0052~0063段、图1、图11、图16、图32和图33)。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图,(a)为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立体图,(b)为燃油加注口盖的半剖视图。
如图6(b)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燃油加注口盖100是这样来实现静电放电的,即,由导电性树脂部件形成盖体200,该盖体200具有燃油加注者把持的把持部210,通过使盖体200的放电用凸起220接近钢制的加注口颈部300来对人体上所带的静电进行放电。也就是说,在开闭加注口颈部300的燃油加注口310之际,当燃油加注者在把持盖体200时,人体上所带的静电从盖体200通过加注口颈部300、安装托架(未图示)而向车体侧接地放电,从而,现有技术的燃油加注口盖100防止了在燃油加注口310内发生火花放电,并防止了因静电而给人带来的不快感(例如参见上述日本专利文献)。
放电用凸起220由板状突出片构成,该放电凸起从盖体200的开口端的内壁240的4个部位向中央侧凸出。为了能够得到稳定的放电特性,该放电用凸起220与加注口颈部300之间的间隙L1设成1mm以下的放电距离。
该间隙L1最好为0.65mm以下,这是比较需要精度的间隙。当该间隙L1过大的时候,静电放电(接地)将会发生困难。
另一方面,当没有间隙L1,在盖体200与加注口颈部300相接触的状态下,将燃油加注口盖100装卸于加注口颈部300上的时候,因盖体200与加注口颈部300相接触而产生摩擦阻力,所以得不到所希望的燃油加注口盖100的紧固力(轴向力),在转动燃油加注口盖100而将之紧固时,不会有好的操作感。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盖体200与加注口颈部300相互接触、磨损,会引起加注口颈部300的表面处理膜的破坏,使加注口颈部生锈。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上述间隙L1的精度,现有技术的燃油加注口盖100在盖体200的放电用凸起220的附近形成有狭缝230,以防止注塑成形时产生凹陷缺陷。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的燃油加注口盖100中,由于在盖体200的外周部上形成较长的狭缝230,当燃油加注者通过燃油加注口盖100来开闭燃油加注口310时,将看到该狭缝230,所以,存在燃油加注口盖100的外观不好的问题。
另外,该狭缝230沿燃油加注口盖100的中心线方向上的长度大致与放电用凸起220的长度相同,其长度形成得较长。因此,存在尘埃从狭缝230的缺口进入到燃油加注口盖100内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进行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该燃油加注盖不仅可减少尘埃进入到其内部,而且其外观也好看。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包括盖壳主体和盖体,所述盖壳主体用于开闭与燃油箱连通的加注口颈部的燃油加注口,所述盖体安装在上述盖壳主体的上部上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将放电部形成在上述盖体上,以将上述盖体上带有的静电向上述加注口颈部进行放电,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部由上述盖体的内周表面上所设置的凸起形状构成,其中,所述的内周表面与上述燃油加注口的外侧周缘部相对;并且,在上述内周表面上,且在上述放电用凸起的两侧,沿上述盖壳主体的轴向形成有纵槽。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发明,由于放电部由盖体的内周表面上所设置的凸起形状构成,所以可以使盖体的内周表面与加注口颈部之间的间隙变小,这样,不仅可防止尘埃从该间隙进入到燃油加注口盖内,还可以使盖体的外径变小。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将过去的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上所形成的狭缝变更为纵槽,所以,本发明的盖体可以在保持尺寸精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其防尘效果和外观美感。
另外,在盖体的内周表面上,沿盖壳主体的轴向形成有纵槽。在将盖体用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注塑成形后进行冷却、固定成形时,该纵槽可以防止因热收缩而产生的盖体的内周表面凹陷,从而,可以提高放电部与加注口颈部之间的间隙的尺寸精度。由此,可以在燃油加注者装卸燃油加注口盖时,较好地进行燃油加注者所带的静电的放电,并消除因静电而给人带来的不快感。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之基础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之特征在于:上述盖体在上述纵槽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凹部。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发明,由于在盖体的纵槽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凹部,所以,即使在螺纹配合于加注口颈部上的盖体的前端因尺寸的偏差而接触了车体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凹部来防止从调整燃油箱内的气压的安全阀(正压阀和负压阀)通向大气中的流路被闭塞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减少尘埃进入其中并使其外观好看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半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半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图,(a)是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立体图,(b)是燃油加注口盖的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5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半剖视图。
另外,因燃油加注口盖1的上下朝向随其设置方向而发生变化,所以,其朝向是任意的,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配置在图1中的盖体4的上下方向为基准来定义其上或下。
燃油加注口盖
如图1所示,燃油加注口盖1是一种盖(封口)部件,它旋合在加注口颈部2上而将燃油加注口2a开闭,所述的燃油加注口2a形成于上述加注口颈部,用于向燃油箱(未图示)补充燃油。该燃油加注口盖1包括:盖壳主体3,它旋合在上述加注口颈部2上;具有把持部4a的盖体4,该盖体借助于转矩板10而被安装在该盖壳主体3的上部,所述把持部用于燃油加注者用手指将之把持;内盖5,用于关闭盖壳主体3的上部开口而在内盖内形成正压阀6的阀室;正压阀6及负压阀7,它们被安放在正压阀室形成部3d内,用于调整燃油箱(未图示)内的气压;垫圈G,用于密封盖壳主体3与加注口颈部2之间的间隙;嵌合在盖体4上的系绳连接部件8;和系绳(tether)9,用于将系绳连接部件8连接到车体(未图示)上。
加注口颈部
加注口颈部2由管状的部件构成,它与燃油箱(未图示)连通并由导电性金属形成,其上端具有用于向燃油箱加注燃油的燃油加注口2a。加注口颈部2的中间部位由托架固定在车体(未图示)上并与车体在电气上是相连通的,以便将流到该加注口颈部2的静电流向车体。在加注口颈部2的燃油加注口2a上形成有内螺纹部2b,通过将该内螺纹部2b与在盖壳主体3的外周表面上所形成的外螺纹部3a进行螺纹配合,来对设置在燃油加注口2a的前端开口的周缘部2c上的垫圈G进行压接,从而由燃油加注口盖1来密闭燃油加注口2a。
下述盖体4的内周表面4b上的放电用凸起4c与该燃油加注口2a的周缘部2c隔开规定的间隙L而与其相对。加注口颈部2的周缘部2c构成为:通过将之配置成接近盖体4的放电用凸起4c,当带有静电的燃油加注者开闭由导电体构成的盖体4时,放电用凸起4c向其周缘部2c释放静电,所释放的静电借助于加注口颈部2而可以流向车体(未图示)。
盖壳主体
盖壳主体3是带底的大致呈筒状的部件,它由聚缩醛等非导电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其外周表面上形成与加注口颈部2的内螺纹部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部3a。盖壳主体3包括上述外螺纹部3a以及垫圈G,并且还包括:外管部3c,该外管部大致呈圆筒状,具有用于卡止转矩板10的棘爪部10a的卡止部3b;圆筒状的正压阀室形成部3d,它设置在外管部3c的内侧;带底的大致呈圆筒状的负压阀室形成部3e,它与正压阀室形成部3d相连且其直径比正压阀室形成部3d的直径小;和通孔3f,它形成于负压阀室形成部3e的底面上。外管部3c的卡止部3b被卡止在转矩板10的棘爪部10a上,并且,卡止槽3h被卡止在卡止爪10c上,这样,该盖壳主体3便被卡止在转矩板10上,而且,通过该转矩板10的弹性卡止片10b被卡止在盖体4的爪部4g上,从而,当对盖体4作用有固定值以上的转动力时,以盖体4空转的方式盖壳主体3被卡止在盖体4上。
外管部
外管部3c是大致呈圆筒状的部件,在其外侧形成有上述外螺纹部3a,在其中央部的内侧与之成一体地连接着直径较该外管部3c的要小的正压阀室形成部3d。在该外管部3c内容纳着内盖5。
正压阀室形成部
正压阀室形成部3d是容纳了正压弹簧6c、弹簧支架6b和正压阀体6a的圆筒状部位,它形成正压阀6的阀腔。在正压阀室形成部3d的下端部,与该正压阀室形成部3d成一体地连接有较其直径小的负压阀室形成部3e。
负压阀室形成部
负压阀室形成部3e分别容纳负压阀7和负压弹簧7b,是带底的圆筒状的部位,具有通孔3f的底板3g与之相连并设置在其底面上,该负压阀室形成部3e形成负压阀7的阀腔。在负压阀室形成部3e的上侧开口端上,直径较该负压阀室形成部3e的直径大的正压阀室形成部3d与之相连并形成为台阶状,在该上侧开口端压接着由正压弹簧6c加载的正压阀体6a。
内盖
内盖5是环状的部件,它固定在圆筒状的正压阀室形成部3d的上侧开口端上并由正压弹簧6c的上端压接。在该内盖5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起5a和正压弹簧6c的上端所压接的弹簧支架部5b,所述的凸起5a从内盖的外周部的4个部位向下方凸出并溶敷在正压阀室形成部3d上。在该弹簧支架部5b的中心侧,穿设有从正压阀6的内部连通于燃油加注口盖1的外部的流路孔5c。
正压阀
正压阀6是用于调整燃油箱(未图示)内的正压的阀,它容纳在正压阀室形成部3d内。正压阀6包括:形成该正压阀6的阀腔的正压阀室形成部3d;关闭正压阀室形成部3d的上侧开口的内盖5;配置在正压阀室形成部3d的下侧开口的正压阀体6a;支承该正压阀体6a和正压弹簧6c的弹簧支架6b;和借助于该弹簧支架6b而向下方对正压阀体6a加载、并向上方对内盖加载的正压弹簧6c。
正压阀体
正压阀体6a是由合成橡胶等制成的大致呈环状的部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阀流路孔6d。在正压阀体6a的上表面上嵌合着由正压弹簧6c加载的弹簧支架6b。
正压弹簧
正压弹簧6c由弹力比负压弹簧7b的弹力大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当燃油箱(未图示)的内压为规定值以下的正压时,用于借助于弹簧支架6b而使正压阀体6a压接负压阀室形成部3e的开口端。
负压阀
负压阀7是用于调整燃油箱(未图示)内的负压的阀,它容纳在负压阀室形成部3e内。负压阀7包括:形成负压阀7的阀腔的负压阀室形成部3e;关闭负压阀室形成部3e的上侧开口的负压阀体7a,它由树脂材料制成;将该负压阀体7a向上方加载的负压弹簧7b;底板3g,该底板3g具有负压弹簧7b的弹簧支架3i和通孔3f。
负压阀体
负压阀体7a是大致呈圆盘状的部件,由燃油箱(未图示)的内压值而在负压阀室形成部3e内上下移动,该负压阀体7a例如由聚缩醛等合成树脂制成。负压阀体7a在其上表面上具有与正压阀体6a压接的环状凸部,在其下表面形成负压弹簧7b的弹簧支架3i。
负压弹簧
负压弹簧7b由弹力比正压弹簧6c的弹力小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当燃油箱(未图示)的内压为规定值以上的正压的时候,负压弹簧7b通过该内压和负压弹簧7b的弹力来克服正压弹簧6c的弹力而使弹簧支架6b、正压阀体6a和负压阀体7a上升。另一方面,当燃油箱(未图示)的内压为规定值以下的负压的时候,该负压克服负压弹簧7b的弹力而使负压阀体7a下降。
转矩板
转矩板10是为了使盖壳主体3的外管部3c的上端部保持在盖体4上而夹在盖壳主体3与盖体4之间的部件,它由合成树脂形成。该转矩板10具有棘轮机构,该棘轮机构只允许盖体4在其关闭的方向上的旋转,并且当该关闭方向的转动为规定值或规定值以上的转矩时,通过使盖体4空转来防止燃油加注口盖1关闭过紧。转矩板10具有:弹性卡止片10b,该弹性卡止片10b形成于转矩板外周部的外侧并卡合在盖体4的爪部4g,从而对盖体4进行保持;卡止爪10c,该卡止爪形成于转矩板外周部的内侧并卡合在盖壳主体3的前端部上形成的卡止槽3h;棘爪部10a,该棘爪部10a卡止在盖壳主体3的卡止部3b上,构成上述棘轮机构。
棘爪部
棘爪部10a是在其前端具有爪的弹性卡止片,它是通过将转矩板10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的。棘爪部10a的周围的被切去的部分形成了连通转矩板10的内部与燃油加注口盖1的外部的流路。
棘轮机构
转矩板10具有由卡止部3b和棘爪部10a构成的棘轮机构。由此,当燃油加注者将燃油加注口盖1拧入燃油加注口2a时,使盖体4转动的力未达到规定值的话,棘爪部10a与卡止部3b相卡合,盖体4与盖壳主体3成一体而转动,燃油加注口盖1就以适度的紧固力被安装在加注口颈部2上。
另一方面,如果转动盖体4的力为规定值以上,则卡合在棘爪部10a上的卡止部3b就越过棘爪部10a而使盖体空转,这样,便不会发生燃油加注口盖1被有力地拧入到加注口颈部2上,而在打开燃油加注口2a时无法将燃油加注口盖1卸下的情况。
盖体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立体图。图3是具有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半剖面图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仰视图。
如图2所示,盖体4是具有把持部4a的部件,在开闭燃油加注口2a时,燃油加注者用手指把持该把持部而使燃油加注口盖1转动,该盖体是由含有导电性碳或导电性填料的尼龙等合成树脂制成的导电性部件。
如图3所示,盖体4包括:把持部4a,该把持部4a形成在盖体4的上表面上;环状槽4d,该环状槽4d形成在盖体的外周部中央,在该环状槽中嵌合系绳连接部件8(参见图1);纵槽4e,该纵槽4e形成在环状槽4d的下方的内周表面4b上;凹部4f,该凹部4f形成在纵槽4e的开口端4i侧;爪部4g,该爪部4g形成于盖体内周表面4b的上端部并卡止在转矩板10的弹性卡止片10b。
如图4所示,通过形成于其内周表面4b上的多个爪部4g,盖体4安装在转矩板10上,并可以从该转矩板拆下,并且借助于该转矩板10而被组装在盖壳主体3上(参见图1)。
内周表面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盖体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1所示,在将燃油加注口盖1安装在燃油加注口2a上时,内周表面4b是与燃油加注口2a的外侧周缘部2c相对的盖体4的部位。
如图5所示,在内周表面4b上形成有:在内周表面4b的里侧所形成的上述爪部4g;由凸起形状构成的放电用凸起(放电部)4c;纵槽4e,该纵槽位于该放电用凸起4c的两侧并沿盖壳主体3的轴向形成;和上述凹部4f。
纵槽
纵槽4e是为了提高放电用凸起4c的尺寸精度而在内周表面4b上所形成的多个槽,通过形成该纵槽4e而使盖体4的开口端部的一部分的壁厚变薄,从而使注塑成形时的树脂材料的热收缩变小。该纵槽4e沿盖壳主体3(参见图1)的轴向形成于内周表面4b上。
凹部
凹部4f是这样一种槽,它用于防止正压阀6和负压阀7(参见图1)通向大气中的流路被闭塞,即,当开闭燃油加注口盖1时,即使因尺寸偏差而使得盖体4的开口端4i接触了车体时,调整燃油箱(未图示)内的气压的正压阀6和负压阀7(参见图1)通向大气中的流路也不会被闭塞。
放电用凸起
如图1所示,在燃油加注者把持把持部4a而在加注口颈部2上装卸燃油加注口盖1时,放电用凸起(放电部)4c将燃油加注者带有的静电向加注口颈部2放电而使燃油加注者接地。放电用凸起4c沿燃油加注口盖1的开闭方向设置在盖体4的下端部的内周表面4b上,并且,从内周表面4b向中心方向凸出,例如从内周表面的4个位置向中心方向凸出,在将盖壳主体3螺纹配合在加注口颈部2上时,它与燃油加注口间隔间隙L而被配置在与加注口颈部2的燃油加注口2a的外侧开口端部相对的位置上(参见图4)。
另外,在卸下燃油加注口盖1之际,为了进行放电且不给燃油加注者带来不快感,而且,为了无论燃油加注口盖1的关闭状况如何,均能确实地进行放电并使燃油加注者所带的静电为规定值以下,上述间隙L最好为例如1mm以下,更好的是将一个部位以上的放电用凸起4c与燃油加注口之间的间隙设为0.65mm以下。另外,为了稳定地进行放电且使放电冲击变小,盖体4的体积电阻率最好为104~109Ω·cm。
系绳连接部件
系绳连接部件8是环状部件,用于将系绳9的一端连接在盖体4上,所述系绳的另一端拧在车体的燃油燃油箱挡门(未图示)上,该系绳连接部件8,例如,由具有耐油性的热可塑性的聚酯族弹性体(TPEE)形成。
系绳
系绳9是用于连接燃油加注口盖1和车体的绳状的连接部件,其一端连接在被固定在盖体4上的系绳连接部件8上,另一端连接在燃油箱挡门(未图示)的内表面。该系绳9,例如,由具有耐磨性的热可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形成。
作用
下面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图5所示,在盖体4上,且在其内周表面4b上沿作为燃油加注口盖1的轴向的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纵槽4e。因此,如果用合成树脂材料将盖体4注塑成形,那么,因为该纵槽4e吸收树脂材料的热收缩和凹陷,所以可以以精确的尺寸来形成内周表面4b和放电用凸起4c。
由此,因为可以使图1所示的放电用凸起4c与加注口颈部2之间的间隙L的尺寸精确,所以可以在适宜的状态下从盖体4向加注口颈部2释放燃油加注者带有的静电。
另外,在盖体4上取消了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燃油加注口盖100上存在的纵向上较长的狭缝230,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凹部4f,由此可以使燃油加注口盖1的外观变好。
下面参照图1对放电进行说明。
燃油加注者,尤其是处于大气干燥的场所的燃油加注者会带静电。在进行燃油加注时,司机一拉燃油箱挡门开启器(未图示),燃油燃油箱挡门就会自动地打开。燃油加注者为了进行燃油加注,用手指接触盖体4时,燃油加注者带有的静电就会从盖体4的放电用凸起4c向加注口颈部2的周缘部2c放电。
另外,如果转动燃油加注口盖1,放电用凸起4c就会与盖体4以及盖壳主体3一体地相对于加注口颈部2向开闭方向移动。此时,放电用凸起4c由于沿着轴向进行移动,所以无论燃油加注口盖的关闭状况如何,间隙(放电距离)L都是一定的,放电用凸起4c总可以进行稳定的放电。
这样,因为静电从加注口颈部2向车体侧被接地,所以,在卸下燃油加注口盖1时,不会因静电而给燃油加注者带来不快感,另外,可以防止在燃油加注口2a内火花放电。
如果燃油加注者从燃油加注口盖1松手,因为燃油加注口盖1借助于系绳连接部件8和系绳9而被连接在燃油箱挡门上,所以,燃油加注口盖1呈从燃油箱挡门垂下的状态。此时,燃油加注口盖1处于从燃油加注口2a离开了的位置,不会接触到加油枪,所以,容易进行燃油加注作业。
燃油加注作业一结束,燃油加注者可抓住下垂到燃油箱挡门的下方的燃油加注口盖1而将其拧入到加注口颈部2上。盖体4、转矩板10、盖壳主体3、被内设在盖壳主体3内的正压阀6以及负压阀7一起整体转动。而且当外螺纹部3a被拧入到内螺纹部2b上后,转动盖体4的力为固定值以上时,卡合在棘爪部10a上的卡止部3b就会越过棘爪部10a,盖体4进行空转,所以,燃油加注口盖1将以适度的力被拧在加注口颈部2上。
下面说明燃油箱的内压为通常值时的情况。
燃油箱(未图示)的内压接近于大气压的通常情况下,正压阀体6a借助于弹簧支架6b而被正压弹簧加载,其下表面压接在在负压箱形成部3e的上端面和负压阀体7a的上表面上,因而负压阀室形成部3e被密封。负压阀体7a被负压弹簧7b加载而被压接在正压阀体6a上。
下面对燃油箱的内压为负压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当燃油箱(未图示)内的燃油因使用而减少,燃油箱的内压相对于大气压变为负压,施加于负压阀体7a上的压力变为规定值以下,这时,负压阀体7a将因该负压而克服负压弹簧7b的弹力而向下方移动,负压阀体7a将离开正压阀体6a而移向下侧。于是,在负压阀体7a与负压阀室形成部3e之间以及在负压阀体7a与正压阀体6a之间就形成流路。
由此,大气从加注口颈部2与盖体4的内周表面4b之间进入到燃油加注口盖1内后,经过棘爪部10a的周围的空间、流路孔5c、阀流路孔6d、正压阀体6a与负压阀体7a之间的间隙、负压阀体7a与负压阀室形成部3e之间的间隙、通孔3f而进入燃油箱内,使燃油箱内的负压状态得以解除。
而且,当施加于负压阀体7a上的负压低于负压弹簧7b的加载力时,负压阀体7a就被关闭。
下面对燃油箱的内压为正压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在将燃油加注口盖1安装在加注口颈部2上的状态下,燃油箱(未图示)的周围的气温升高,当燃油箱内气体受热时其内压就上升。
燃油箱(未图示)的内压升高,施加在对正压阀体6a进行推压的负压阀体7a上的压力超过规定压力值,那么,因该内压,负压阀体7a就将被燃油箱的气压推压,从而,使正压阀体6a和弹簧支架6b上升并压缩正压弹簧6c。于是,在负压阀体7a与负压阀室形成部3e之间以及在正压阀体6a与正压阀室形成部3d之间就形成流路。
由此,燃油箱内的气体从通孔3f经过负压阀体7a与负压阀室形成部3e之间的间隙、正压阀体6a与正压阀室形成部3d之间、流路孔5c、棘爪部10a的周围的间隙、转矩板10与盖体4之间的间隙、盖壳主体3与盖体4之间的间隙、加注口颈部2与盖体4的内周表面4b之间的间隙被放出到大气中,从而调整燃油箱的内压。
而且,借助于负压阀体7a、正压阀体6a和弹簧支架6b而施加的正压低于正压弹簧6c的加载力时,负压阀体7a就被关闭。
另外,因燃油加注口盖1的尺寸的偏差,即使被螺纹配合在加注口颈部2上的盖体4的开口端4i接触了车体的情况下,因为在开口端4i上形成凹部4f,所以,也可以通过凹部4f来防止从用于调整燃油箱内的气压的正压阀6和负压阀7通向大气中的流路被闭塞。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种种改良和变更,当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这些被改良和变更了的发明。
例如,盖体4并不局限于由导电性树脂制成,也可以用非导电性的合成树脂来制成盖体4,然后在盖体4的表面、内周表面4b和放电用凸起4c上电镀或涂覆导电性材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放电用凸起4c与加注口颈部2之间进行放电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与放电用凸起相对的位置上配设可以释放盖体4的静电而接地的车体侧部件。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包括盖壳主体和盖体,所述盖壳主体用于开闭与燃油箱连通的加注口颈部的燃油加注口,所述盖体安装在上述盖壳主体的上部上并由导电性材料制成,将放电部形成在上述盖体,以将上述盖体上带有的静电向上述加注口颈部进行放电,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部由上述盖体的内周表面上所设置的凸起构成,其中,所述的内周表面与上述燃油加注口的外侧周缘部相对;并且,在上述内周表面上,且在上述放电用凸起的两侧,沿上述盖壳主体的轴向形成有纵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上在上述纵槽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材料为包含导电性碳或导电性填料的尼龙树脂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部与上述加注口颈部之间的间隙设定为1mm或1mm以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设定为104~109Ω·cm。
CNB2005100776831A 2004-08-23 2005-06-22 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20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2506/2004 2004-08-23
JP2004242506A JP4490763B2 (ja) 2004-08-23 2004-08-23 車両用燃料キャ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0006A true CN1740006A (zh) 2006-03-01
CN100363207C CN100363207C (zh) 2008-01-23

Family

ID=3585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768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3207C (zh) 2004-08-23 2005-06-22 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43715B2 (zh)
JP (1) JP4490763B2 (zh)
CN (1) CN100363207C (zh)
DE (1) DE102005039694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8697A (zh) * 2010-05-24 2012-01-25 株式会社城南制作所 盖的安装调整结构
CN102491251A (zh) * 2011-12-15 2012-06-13 可附特汽车零部件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接地结构的导电塑料漏斗颈
CN107521336A (zh) * 2016-06-22 2017-12-2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加注口盖构造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16908B (en) * 2005-06-23 2009-11-11 Honda Motor Co Ltd Tank cap
JP4887097B2 (ja) * 2006-08-11 2012-02-29 株式会社アステア 給油口の閉鎖装置
EP1920965B1 (en) * 2006-11-10 2011-06-29 MONTALBANO TECHNOLOGY S.p.A. Monitoring apparatus for tanks and the like
US7954660B2 (en) * 2007-03-27 2011-06-07 Fishman Thermo Technologies Ltd. Gas cap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JP4871240B2 (ja) * 2007-10-03 2012-02-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燃料キャップ
DE102007059150A1 (de) * 2007-12-08 2009-06-1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ankeinfüllbereich eines Kraftfahrzeuges
US8096438B2 (en) 2008-06-03 2012-01-17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Fuel tank cap for a fuel tank
JP4924644B2 (ja) * 2009-03-31 2012-04-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の開閉装置
JP5353793B2 (ja) * 2010-03-31 2013-11-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の開閉装置
US8915234B2 (en) 2010-10-25 2014-12-23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Fuel cap
NZ589025A (en) * 2010-11-05 2011-09-30 Stephen George Crowley A fuel cap cover which connect via a cord a motor vehicle so it cannot be lost or misplaced
JP5450513B2 (ja) * 2011-06-02 2014-03-26 株式会社ナカニシ 液体槽及び歯科用機器
US9493283B2 (en) * 2013-08-02 2016-11-15 Bradley P. Tuyn Bottle cap attachment mechanism
JP6124020B2 (ja) * 2014-08-29 2017-05-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帯電電荷低減装置
JP2019217831A (ja) * 2018-06-15 2019-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キャップ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USD1015152S1 (en) * 2021-07-26 2024-02-20 Arman Simonyan Gas cap container li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9528Y2 (zh) * 1989-01-19 1993-10-07
CN2136161Y (zh) * 1992-09-26 1993-06-16 程冰杰 电动式汽车油箱盖
JPH08244649A (ja) * 1995-03-14 1996-09-24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マッドガード
JP3511822B2 (ja) * 1995-12-21 2004-03-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FR2743786B1 (fr) * 1996-01-23 1999-04-16 Stihl Maschf Andreas Bouchon pour une ouverture de remplissage d'un reservoir de carburant
EP0827914B1 (en) * 1996-09-09 2000-02-09 Toyoda Gosei Co., Ltd. Fuel cap
JP3200732B2 (ja) * 1996-09-09 2001-08-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ューエルキャップ
JP3386995B2 (ja) * 1997-03-31 2003-03-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燃料キャップ
JP3389850B2 (ja) * 1997-03-31 2003-03-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燃料キャップ
JP3075255B2 (ja) * 1997-03-31 2000-08-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燃料キャップ
JP4006775B2 (ja) * 1997-03-31 2007-11-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燃料キャップ
JP3582691B2 (ja) * 1997-12-24 2004-10-2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用キャップ及び当該キャップ用耐衝撃性導電性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CA2325099C (en) * 1999-11-04 2005-03-08 Stant Manufacturing Inc. Filler neck closure with static charge dissipator
JP2002103384A (ja) * 2000-09-27 2002-04-09 Asahi Glass Co Ltd 樹脂枠体付き窓用板材の製造方法
JP4217007B2 (ja) * 2001-01-31 2009-01-28 台湾山葉機車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タンクキャップ
FR2827818B1 (fr) * 2001-07-25 2003-10-24 Inergy Automotive Systems Man Systeme d'obturation pour tubulure de remplissage de reservoir a carburant et procede pour ouvrir cette tubulure
JP3901493B2 (ja) * 2001-11-02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キャップ
KR100494772B1 (ko) * 2002-05-31 2005-06-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연료 필러 도어 어셈블리
JP4045494B2 (ja) * 2002-12-09 2008-02-1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給油口構造
DE10317851A1 (de) * 2003-04-16 2004-11-18 Blau Kunststofftechnik Zweigniederlassung Der Tesma Europa Gmbh Tankverschlu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8697A (zh) * 2010-05-24 2012-01-25 株式会社城南制作所 盖的安装调整结构
CN102328697B (zh) * 2010-05-24 2015-04-22 株式会社城南制作所 盖的安装调整结构
CN102491251A (zh) * 2011-12-15 2012-06-13 可附特汽车零部件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接地结构的导电塑料漏斗颈
CN107521336A (zh) * 2016-06-22 2017-12-2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加注口盖构造体
CN107521336B (zh) * 2016-06-22 2020-03-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加注口盖构造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056454A (ja) 2006-03-02
US7543715B2 (en) 2009-06-09
DE102005039694A1 (de) 2006-03-16
CN100363207C (zh) 2008-01-23
JP4490763B2 (ja) 2010-06-30
DE102005039694B4 (de) 2010-07-15
US20060037959A1 (en) 2006-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0006A (zh) 车辆用燃油加注口盖
CN1248919C (zh) 管筒型容器
CN1076697C (zh) 复合盖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483639A (zh) 容器
CN1639018A (zh) 合成树脂制盖子、封闭装置和容器装饮料
JP2005530658A5 (zh)
CN102439759B (zh) 阀塞
CN104703885A (zh) 容器、闭合件和包装
EP0869024B1 (en) Fuel tank ca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40091593A (ko) 콘덴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742177A (zh) 气体燃料容器的过压安全设备
CN101031482A (zh) 容器的密封装置
EP0869027B1 (en) Fuel tank cap
US20090115239A1 (en) Tire valve, valve system, and tire
EP0869025B1 (en) Fuel tank ca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206083A (zh) 阀导向结构
EP0869026B1 (en) Fuel tank cap
US3973688A (en) Bottle closure
US3344943A (en) Container closure
CN113800136B (zh) 一种粉罐车的罐体装置
JP4953241B2 (ja) 液体吐出容器
CN217361750U (zh) 一种电池封口夹头装置及电池封口机
CN107379558A (zh) 一种自动加垫机的吸气式压头
CN217568569U (zh) 一种涂料拉缸投料口的密闭结构
JP2004315091A (ja) タンク閉鎖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