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1553A - 无线通信系统内质量反馈解码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内质量反馈解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01553A
CN1701553A CN03825278.3A CN03825278A CN1701553A CN 1701553 A CN1701553 A CN 1701553A CN 03825278 A CN03825278 A CN 03825278A CN 1701553 A CN1701553 A CN 1701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meter
feedback parameter
value
probability
dif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8252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8441C (zh
Inventor
P·加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701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1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84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84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Adaptive formatting arrangements particular to signalling, e.g. variable amount of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揭示与通信相关的系统和技术。系统和技术涉及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作为概率值分配的函数选择参数值的一个,并作为选定一个参数值的函数控制信号传输。要强调的是该摘要的提供是为了遵守摘要要求的准则,该准则使得搜索器或其他读者能快速地确定技术揭示的主题。可以理解这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意义。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内质量反馈解码
背景
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通信,尤其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内的反馈解码技术。
背景
无线通信系统内的接收机功能是在存在噪音、干扰和其他无线信道内干扰的情况下检测期望信号。噪音来自多个源,包括宇宙噪声、大气噪声和太阳噪声以及接收机本身生成的热噪声。另一方面,干扰可来自外部无线电辐射。例如,在蜂窝通信中,干扰可能发生在使用相同载波频率的不同蜂窝地区内。干扰还可能发生在当来自一个载波的能量进入相邻信道时。载波对干扰比被称为载波对干扰比(C/I)比。一般要求最小C/I以获得期望的服务质量。
在多址通信系统内,增加带宽的技术一般被用于最大化用户容量。例如,许多发射机涉及自适应地增加数据速率以维持获得期望服务质量需要的最低C/I比。这可以通过在接收机处估计C/I比或其他质量参数并向发射机提供反馈以控制数据速率而获得。该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发射机对反馈解码的能力。增加反馈功率不总是可行的方法,因为这可能增加对其他用户的干扰。相应地,需要有效的解码技术以增加发射机处反馈的可靠性。
概述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通信方法包括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作为概率值分配的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以及作为一个选定参数值的函数控制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体现由计算机程序可执行的指令程序以实现一通信方法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作为概率值分配的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以及作为一个选定参数值的函数控制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机,带有用于生成信号传输的发射机,并带有用于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的接收机;以及处理器,用于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作为概率值分配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并作为选定一个参数值的函数控制发射机生成的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的装置;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的装置;作为概率值分配的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的装置;以及作为一个选定参数值的函数控制信号传输的装置。
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从以下详细描述中会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变得明显,其中通过说明示出和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如可以理解的,本发明能有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且其细节能在各个其他方面被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相应地,附图和详细描述被视作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的。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在示例通信系统内示出与订户站通信的基站概念框图;
图2是用于反向链路传输的示例信号格式,所述传输将C/I比估计从订户站携带到基站;
图3是说明C/I比估计的示例差分编码方案图形表示;
图4是示例订户站功能框图;
图5是示例基站的功能框图;
图6是说明用于从C/I比估计生成概率向量的示例卷积操作的图形表示
图7是图6的重复,示出基于85%的概率因数的每个时隙解码C/I比估计。
图8是说明示例算法的流图,用于计算基站处的概率向量可靠性并调整反向链路话务对导频比以及用于估计的C/I比的重复率;以及
图9是说明用于对C/I比估计解码的示例算法流图。
详细描述
以下连同附图的详细描述作为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描述,而不是为了表示本发明可以实现的唯一实施例。“示例”一词在此仅用于指“作为示例、实例或说明”。任何在此作为“示例”描述的实施例不一定被理解为最优或优于其他实施例的。虽然实施例的各个方面在附图内示出,但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特别指明。详细描述包括为了提供本发明透彻理解的特定细节。然而,对于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不需要这些特定细节而实现。在一些实例内,众知的结构和设备以框图形式示出以避免模糊本发明的概念。
图1是示出在示例无线通信系统内订户站104通信的基站102。订户站104可以接入网络(未示出)或通过基站102与其他订户站通信(未示出)。基站102可以用可变数据速率实现以保证传输按支持服务要求的最小质量的以接近或以最大数据速率发生。开始时,在基站102和订户站104之间使用预定接入过程建立通信。一旦建立了通信,订户站104可以在前向链路上从基站102接收话务和控制消息,且能在反向链路上向基站102发送话务和控制消息。前向链路指从基站102到订户站104的传输,且反向链路指从订户站104到基站102的传输。
订户站104可以在反向链路上向基站102提供反馈以最优化性能。反馈可以是以在订户站104处估计的参数形式并被反馈给基站102以控制前向链路传输。参数在现存信道条件下应与前向链路传输质量相关。C/I比只是一个该种参数的示例。在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C/I比的估计被反馈给基站102以有效地控制前向链路传输的数据速率。C/I比的估计可以在订户站处从在前向链路上发送的导频信号被计算。由于导频信道是先验已知的,则C/I比的估计可以从存储在订户站102的存储器(未示出)内的导频信道本地生成复制本而计算。
图2内示出用于携带估计C/I比的反向链路传输示例信道格式。波形可以被分成20毫秒(ms)帧202,每个帧有十六个1.25毫秒时隙204。为了解释容易性,示出的C/I比有其自己的控制信道,此后被称为反向信道质量指示符信道(R-CQICH)。然而,如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取决于通信环境、应用的工业归一和总设计限制,估计的C/I比可以在反向链路上以任何方式被发送。例如,估计的C/I比可以被分成一个或多个话务信道。或者,估计的C/I比可以与诸如反向链路导频信道的其他开销信号时分复用。
C/I比估计可以在订户站处的每个时隙内实现,并以任何方式被反馈给基站。或者,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码方案以利用相继C/I比估计间可能的相关性。相继时隙C/I比估计间的差异可以被映射到在订户站处的一比特值,然后在反向链路上被发送到基站。基站然后累加所有接收到的差值以获得C/I比值。为了维持在潜在差分解码误差存在下的反馈环路稳定性,订户站还发送周期性全C/I比估计。在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中,全C/I比估计206被映射为四比特,并在以下十五个时隙的每个内差值208接着的一个时隙内被发送。然而,如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全C/I比估计可以被映射到任何数量的比特上,且取决于特定应用和总设计限制期望的频度被发送。
差分编码方案的附加好处是减少了总功率,因为发送一比特需要的功率远远小于以同样目标比特差错率发送四比特需要的功率。另外,基站对差值的解码误差会有较小的负面影响,因为它们只将C/I比偏移差值步长大小的两倍,而基站对全C/I比估计解码误差会导致偏移大到C/I比的全动态范围。为了减少全C/I比估计的基站解码误差,相同C/I比估计可以在反向链路上在两个或更多的连续时隙内被发送。用于携带相同全C/I比估计的时隙数在此被称为全C/I比估计的重复率。例如,在四时隙上发送的带有相同全C/I比估计的R-CQICH被称为有为4的重复率。
全C/I比估计可以在订户站处被映射为二进制序列并被反馈给基站。示例映射算法在以下连同四比特二进制序列和1.5dB的量化器步长而在表格1内示出。
  dB为单位的全C/I比估计   映射的全C/I比估计(二进制)
  -15.5以下(或订户站未准备)   ‘0000’
  -15.5到-14.0   ‘0001’
  -14.0到-12.5   ‘0010’
  -12.5到-11.0   ‘0011’
  -11.0到-9.5   ‘0100’
  -9.5到-8.0   ‘0101’
  -8.0到-6.5   ‘0110’
  -6.5到-5.0   ‘0111’
  -5.0到-3.5   ‘1000’
  -3.5到-2.0   ‘1001’
  -2.0到-0.5   ‘1010’
  -0.5到1.0   ‘1011’
  1.0到2.5   ‘1100’
  2.5到4.0   ‘1101’
  4.0到5.5   ‘1110’
  5.5以上   ‘1111’
                           表格1
在基站,四比特二进制序列可以被解映射为如以下表格2示出的16种可能量化全C/I比值的一种。
  映射的全C/I比估计(二进制)   量化的全C/I比值(dB)
  ‘0000’   -16.25
  ‘0001’   -14.75
  ‘0010’   -13.25
  ‘0011’   -11.75
  ‘0100’   -10.25
  ‘0101’   -8.75
  ‘0110’   -7.25
  ‘0111’   -5.75
  ‘1000’   -4.25
  ‘1001’   -2.75
  ‘1010’   -1.25
  ‘1011’   0.25
  ‘1100’   1.75
  ‘1101’   3.25
  ‘1110’   4.75
  ‘1111’   6.25
                            表格2
量化的全C/I比值可以在每个相继时隙内取决于差值而被调整。差值步长取决于特定设计参数可以是任何长度。而且,步长可以是固定或自适应的。自适应步长可以提供在改变信道条件下性能的一些改善,但毫无疑问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在使用表格1内映射算法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内,差值步长被设定为0.5dB,需要在基站处46个不同的不同的C/I比值以覆盖整个动态范围,即-16.25dB到6.25dB。在带有不同量化器和差值步长的其他实施例中,要求的C/I比值数N可以由以下等式确定:
                N=b(n-1)+1   (1)
其中n=量化全C/I比值数;以及
b=量化器步长除以差值步长。
图3是说明差值编码方案的图形表示,可用于控制基站处计算的C/I比。为了解释目的,使用表格2内示出的映射算法,量化器步长为1.5dB,差值步长为0.5。由于差值步长(0.5dB)正好是量化器步长(1.5dB)的三分之一,且由于有16种可能的量化全C/I比值则式(1)可用于计算C/I比值的数目(N=46)。46个C/I比值在图3内的纵轴302上示出为电平L0-LN-1。量化的全C/I比值从表格2内最左边其相应的二进制映射序列而圈出。图3内的横轴304表示时间。沿着横轴304示出的是示例R-CQICH序列,其差值为“1”表示上升命令,且差值为“0”表示下降命令。R-CQICH上的全C/I比用空心圆表示,而R-CQICH上的差值用实心圆表示。
在时间k0处,包括四比特序列“0001”的全C/I比估计在R-CQICH上从订户站被发送到基站。在L3处(-14.75dB)的量化全C/I比值由基站根据四比特序列选择。在随后k1处时隙内,上升命令“1”在R-CQICH上从订户站被发送到基站。根据上升命令,基站增加C/I比值到L4(-14.25dB)。接着在时刻k2上在R-CQICH上从订户站发送下降命令“0”到基站,使得基站将C/I比值减少回到L3(-14.75dB)。基站继续根据图3内示出的每个时隙内发送的差值以0.5dB递增调整C/I比值,直到在时间k15接收到全C/I比估计。如图3示出,在时间k15处,基站根据包括四比特序列“0011”的全C/I比估计将C/I比值从L6(-13.25dB)调整到L9(-11.75dB)。
图4是连同图1描述的示例订户站的功能框图。订户站104一般包括天线402,它将前向链路传输从基站(未示出)耦合到收发机404。收发机404可以用于对前向链路传输滤波、放大、下变频并解调。前向链路导频信号然后可以从收发机输出中抽取并被提供给C/I比估计器406。由于先验已知前向链路导频信号,复制本可以存储在订户站104的存储器408内。基于前向链路导频信号以及其复制本,C/I比估计器406可以通过任何领域内已知的方法计算估计的C/I比,所述方法包括均方误差(MSE)算法或任何其他可应用算法。估计的C/I比可以使用表格1或任何其他映射算法被映射到二进制序列。
来自C/I估计器406的二进制序列可以被提供给分组编码器410。在最少一个示例实施例内,从表格1的映射算法导出的四比特二进制序列可以用(12,4)码字编码。该码字可以通过截短的16×16 Walsh码的第一四比特而获得。产生的码字列在表格3内。表格3内的每行表示16种可能码字的一种且对应表格1的第二列内示出的一个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0  1  0  0  1  0  1  1  0  1  0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1  0  0  1  0  1  1  0  1  0  0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1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1  1  0  1  0  0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1  0  1  0  1  0  1  0  0  1  0  1
1  1  0  0  1  1  0  0  0  0  1  1
1  0  0  1  1  0  0  1  0  1  1  0
                           表格3
所有(12,4)码字的码字作为行向量
由于码字不是真正正交,会导致表格4内示出的互相关值。位于表格4的i行和j列的元素ci,j表示表格3的i行和j列的互相关,其中值被归一化,使得表格3内每个码字的范数为1。
       1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
0.33  0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33
     -0.33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
0.33  0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33
     -0.33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33 0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
0.33  0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33
     -0.33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1
0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0.33    0    0    0
                            表格4
                    (12,4)码本的互相关值
以后将更详细描述,码字的互相关值可以用于计算基站处的C/I比值。由于循环性质,表格4内示出的互相关值ci,j可以被计算,这使得在基站处不必要存储表格4。例如,ci,j可以根据以下等式被确定:
利用表格4或等式(2)以获得互相关值ci,j是设计选择的问题,可以基于基站内哪个方法需要更少的资源而决定。
在订户站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差值不仅由相继C/I比估计间的差确定,且由当前C/I比估计和计数器412内存储的数间的差确定。计数器412可以用全C/I比估计表示的一个数预加载每个帧。计数器412的输出然后与相继的C/I比估计表示的数比较而确定差值。比较器414可以用于生成差值,如果相继C/I比估计数超过存储在计数器内的数,则该差值表示上升命令,如果相继C/I比估计数小于存储在计数器内的数,则它表示下降命令。来自比较器414的差值输出可以被提供给码元重复器416,它为每个差值生成12个冗余码元。差值输出还可以用于递增或递减计数器412。
开关418可以用于在分组编码器410和码元重复器416之间切换。开关418的输出可以用于在R-CQICH上向基站提供反馈。R-CQICH包括来自分组编码器410的12码元与来自码元重复器416的12个码元时分多路复用。全C/I比估计的重复率用于控制开关418。全C/I比估计的重复率在基站处被生成并被信令给订户站。
接着开关418,R-CQICH可以使用混合器420用Walsh码扩展并由增益元件422用预定增益放大。预定增益可以作为话务对导频(T/P)比函数而计算,该比在基站处被生成并被信令给订户站。在由收发机404为了在反向链路上通过天线402传输而进行调制、上变频、放大和滤波之前,加法器424可以被用于将R-CQICH与其他信道组合,所述信道诸如反向链路导频信道。
图5是关于图1描述的示例基站功能框图。基站102一般包括天线502,它将反向链路传输从订户站(未示出)耦合到收发机504。收发机504包括接收机505和发射机507。接收机505可以用于对反向链路传输进行滤波、放大、下变频和解调。反向链路导频信号然后可以从接收机505的输出中被抽取,并被提供给C/I比估计器506,所述估计器类似于连同图4的订户站内描述的。C/I比估计器506可以用于估计来自反向链路导频信号的反向链路传输C/I比以及其存储在存储器508内的复制本。反向链路C/I比估计(C/I RLpilot)和T/P比可以由处理器510用于对R-CQICH携带的前向链路C/I比估计解码。可以基于解码操作的可靠性由处理器510调节T/P比和重复率,这在以后将详细描述。
处理器510可以用各种解码算法实现。在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处理器510可以用解码算法实现,所述算法从由反馈参数导出的概率向量中确定C/I比值。反馈参数可以是诸如C/I比估计的任何质量指示符。概率向量包括分配给N个可能C/I比值的一个或多个的概率值(见等式1)。每个概率值表示概率估计,所述概率为分配的C/I比值是实际前向链路传输的C/I比值的概率。C/I比值可以通过选择最高可能C/I比值而从概率向量中选出,所述最高比值产生一置信水平,即实际C/I至少比选定C/I比高一概率因数δ。85%的概率因数δ预计会产生好结果,然而,如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取决于特定实现、期望信道条件、总系统要求和/或其他相关因数,可以使用任何概率因数δ。
可以使用C/I比值以控制编码器512的数据速率。编码器512在一个或多个话务信道上实现各个信号处理功能,诸如以由处理器510设定的数据速率进行卷积编码和交织。来自编码器512的话务然后可以被提供给收发机504内的发射机507,在此它与其他开销信道组合、经调制和上变频到载波频率,在通过天线502在前向链路上被发送前经滤波和放大。
解码算法
解码算法用于计算概率向量并从概率向量中选择C/I比值。概率向量取决于处理器的总设计限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计算。在解码算法的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内,从多步骤过程中确定概率向量。首先,在R-CQICH上发送的全C/I比估计与来自订户站码本的每个码字相关(一示例在表格3内示出)以为一个或多个量化的全C/I比值n确定概率值(见等式1)。然后,计算相继差值的概率值以确定可能的上升和下降命令序列。接着,在每个时隙内通过采用为最近全C/I比估计确定的概率值调整概率值,并将其与相继差值概率卷积。
为了减少R-CQICH解码差错的影响,解码算法可以进一步实现以为全C/I比估计计算可靠性度量。如果全C/I比估计可靠性过低,则可以将其丢弃,并使用差值计算该时隙的概率值。如果差值不是以全C/I比估计在R-CQICH上被发送,则解码算法可以人为地建立差值。例如,可以建立一差值,它表示差值以50%的概率为上升命令以及差值以50%的概率是下降命令。可靠性测量可以用于控制R-CQICH的功率以及全C/I估计的重复率以进一步减少解码差错。
1.量化的全C/I比值的概率值
一个或多个量化后全C/I比值的概率值可以通过将在R-CQICH上发送的全C/I比估计与来自订户站内分组编码器的每个码字相关而确定。这可以通过并行操作的n个相关器而实现,其中码字i的相关器j的期望输出mi,j首先通过以下等式计算:
m i , j = C / I RLpilot · T / P fullC / I · c i , j , 1 ≤ i , j ≤ n , - - - ( 3 )
其中T/P全C/I是携带全C/I比估计的时隙的话务对导频比,且ci,j包括该码字的互相关值,两个参数都对于基站是已知的。在16×16截短Walsh码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来自表格4的互相关值。等式(3)还假设归一化所有信号电平,使得测量的噪声方差为1。
接着,相关器rj的实际输出以及相关器mi,j的期望输出可以一起用于计算当接收到码字i时在相关器j输出处观察rj的概率fi,j。值fi,j可以通过以下等式计算:
Figure A0382527800202
在计算fi,j中,在相关器输出处假设不相关高斯噪声。在使用16×16截短Walsh码的订户站情况下,相关器噪声由于码字的非正交性不会完全不相关。然而,任何由于相关噪声的恶化不应影响计算,因为在确定mi,j时已经存在估计误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测量噪声,mi,j将是接收码字j时在相关器j的输出处的测量值。
接着,值Fi由以下等式计算:
F i = Π j = 1 16 f i , j , 1 ≤ i ≤ n . - - - ( 5 )
其中Fi是当接收到码字i时观察给定相关器输出值(n值集合)的概率测量。同样,在计算Fi时,在相关器输出处假设不相关高斯噪声。
分配给每个量化后全C/I比值的概率值pi可以用以下等式计算: p i = F i · G i Σ k = 1 n F k · G k , 1 ≤ i ≤ n , - - - ( 6 )
其中Gi是订户站发送的码字i的先验概率。Gi可以从收集的统计量中被确定。例如可能基于第一阶马尔可夫模型计算Gi。在解码算法的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中,Gi=n-1,_1≤i≤n。
在订户站在R-CQICH上两个或多个连续时隙内发送相同C/I比估计情况下,这些时隙内获得的相关器输出可以相干地组合以获得rj值。反向链路导频信号还可以相干地被组合以获得反向链路C/I比估计C/IRLpilot
2.差值的概率值
差值概率可以基于非常类似于与上述的第一部分内描述的过程而确定。为了比较方便,如果在第一部分内为全C/I比值概率使用参数x,则在此差值概率的模拟参数用x’表示。在此与全C/I比值概率的主要差别是索引i和k只能取值“1”或“2”,其中“1”意味着上升命令,而“2”意味这下降命令。另一差别是互相关值由以下的等式(7)给出,而不是以上的等式(2),其中:
Figure A0382527800211
首先,为差值i用以下等式计算期望的相关器输出mi’:
m i ′ = C / I RLpilot · T / P diffC / I · c i ′ , 1 ≤ i ≤ 2 , - - - ( 8 )
其中T/PdiffC/I是携带差值的时隙的话务对导频比,且ci’包括对于来自订户站内码元重复器的码元码字互相关值,两个参数对于基站都是已知的。等式(8)还假设归一化所有信号电平,使得测量的噪声方差为1。
接着,用以下等式计算值Fi’:
Figure A0382527800213
其中r’是相关器处测量的输出,且当接收到差值i时,Fi’是在相关器输出处观察r’的概率度量。在计算Fi’时,在相关器输出处假设高斯噪声。与使用N个相关器的全C/I比值概率计算相比,只有一个相关器被用于计算差值概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测量噪声,则在接收差值i时,mi’可以是在相关器输出处的测量值。
当相关器输出符号匹配订户站发送的假设差值时,给出等式(9)内的条件|r′|≤|mi′|以避免相对于大的相关器输出值的偏差。换而言之,这意味着相关器输出如果超出期望值时不一定被声明为不可能。
接着差值概率值pi’可以用以下等式计算:
p i ′ = F i ′ · G i ′ Σ k = 1 2 F k ′ · G k ′ , 1 ≤ i ≤ 2 , - - - ( 10 )
其中Gi’是订户站发送的差值i的已知先验概率。Gi’可以从收集的统计量中被确定。例如基于第一或第二阶马尔可夫模型计算Gi’可能很有用。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Gi’=1/2,_1≤i≤2。
3.导出概率向量
在每个时隙内,所有N个可能C/I比值的概率可以通过解码算法计算。Pi(k)表示可以用于表示在时刻k处电平i(Li)的C/I比值概率(见图3)。值得注意的是以下等式成立:
Σ i = 0 N - 1 P i ( k ) = 1 , ∀ k - - - ( 11 )
3.1基于全C/I比估计计算概率向量
基于全C/I比估计的概率向量可以用以下等式计算:
Figure A0382527800223
其中pi根据第一部分内的等式(6)计算,且b在等式(1)内被定义。
Pi(k)可以在每个时隙内被计算,其中由基站接收全C/I比估计。当相同的全C/I比估计在两个或多个连续时隙内被发送时,可以为这些时隙的每个计算一不同的概率向量。R-CQICH可以在所有携带相同全C/I比估计的时隙上被累加,直到当前时隙。这会导致在携带相同全C/I比估计的相继时隙内累积增加的可靠性。
3.2基于差值计算概率向量
基于差值的概率向量计算使用来自先前时隙的概率向量和概率p1’和p2’,它们如在第2部分内描述的被计算。
差值的概率向量可以作为从差值确定的先前概率向量与概率值p1’和p2’的卷积而被计算。卷积操作可以如下被定义:
P i ( k + 1 ) = ( P N - 1 ( k ) + P N - 2 ( k ) ) &CenterDot; p 1 &prime; ( k ) , i = N - 1 P i - 1 ( k ) &CenterDot; p 1 &prime; ( k ) + P i + 1 ( k ) &CenterDot; p 2 &prime; ( k ) , 0 < i < N - 1 ( P 0 ( k ) + P 1 ( k ) ) &CenterDot; p 2 &prime; ( k ) , i = 0 - - ( 13 )
其中Pi(k+1)是要为时隙k+1(即当前时隙)确定的概率向量的第i个元素,Pi(k)是时隙k(即先前时隙)的概率向量的第i个元素,p1’(k)是时隙k内发送的差值为上升命令的概率,且p2’(k)是时隙k内发送的差值是下降命令的概率。
卷积操作实现的方式参考图6很好地得到说明。图6类似于图3,且表示表格2内示出的映射算法的卷积操作的图形表示,其量化器步长为1.5dB且差值步长为0.5dB。在纵轴602上示出46个C/I比值。图6内的横轴表示时间。沿着横轴604示出的是每个连续差值的概率值示例序列。
为了简洁,第一时隙内的概率向量p1(1)包括C/I比值L3(-14.75dB)的“1”,对于每种其他可能C/I比值为“0”。这意味着基站已经确定有100%的概率订户站生成的全C/I比估计为L3(-14.75dB)。实际上该情况的发生非常罕见。概率很可能分布在许多全C/I比值上。然而,图6示出的概率向量对于说明卷积概念很有用。在实际应用中,每个带有分配给它的概率值的全C/I比值应被卷积,且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从该揭示的原理中理解这些情况中的卷积操作。
回到图6,在第二时隙内,解码算法确定有40%的概率该差值为上升命令,而60%的概率该差值为下降命令,导致差值概率值为p1’(k)=0.4且p2’(k)=0.6。这些差值概率可以与全C/I比估计L3(-14.75dB)卷积以获得40%的概率C/I比为L4(-14.25dB),以及60%的概率C/I比为L2(-15.25dB),如由图6内第二时隙的概率向量pi(2)示出的。
在第三时隙内,解码算法再次确定差值为上升命令的概率为40%,差值为下降命令的概率为60%,这导致差值概率值为p1’(k)=0.4且p2’(k)=0.6。这些差值概率可以与来自先前时隙的概率向量pi(2)卷积,以获得C/I比为L5(-13.75dB)的16%的概率以及C/I比为L1(-15.75dB)的36%的概率,如由图6内第二时隙的概率向量pi(3)示出的。卷积操作还产生C/I比为L3(-14.75dB)的48%的概率。该48%的概率从两个分量中导出。第一分量从以下两个概率值中导出,第一概率值是分配给来自先前时隙的L4(-14.25dB)的40%概率值以及当前时隙的差值是下降命令的60%概率值。第二分量从以下两个概率值中导出,第一概率值是分配给来自先前时隙的L2(-15.25dB)的60%概率值以及当前时隙的差值是上升命令的40%概率值。L3(-14.75dB)的概率值。然后可以从第一分量0.24(0.4×0.6)以及第二分量0.24(0.6×0.4)之和获得,结果为0.48。
每个剩余时隙的概率向量可以以类似的方式从以下的差值概率经计算可见,当差值用相对较高的置信度解码时,概率向量的概率值分配保持紧紧地聚集在一单个C/I比值附近。在另一方面,当差值解码的准确度有较高不确定度时,概率值倾向于广泛散布在周围。
4.从概率向量导出C/I比值
为了从概率向量选择C/I比值,可以使用对N元素向量作用的函数f(x),使得:
( C I ) ( k ) = f ( P 0 ( k ) , P 1 ( k ) , K , P N - 1 ( k ) ) , - - - ( 14 )
其中
Figure A0382527800242
是在时隙k内选定的C/I比。
以下函数可以被重新声明为f(x):f(x0,x1,K,xN-1)=Lu,其中u是满足以下等式的集合S={0,1,k,N-1}的最大整数:
&Sigma; i = u N - 1 x i &GreaterEqual; &delta; - - - ( 15 )
其中δ是预定的置信度,Lu是从图3的纵轴302读出的第u个C/I比。换而言之,可以通过选择最高可能C/I比值从概率向量中选出C/I比值,所述最高可能C/I比值导致实际C/I比高于选定C/I比至少一概率因数δ的置信度。85%的概率因数被期望产生好结果,然而,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取决于特定应用、期望信道条件、总系统要求和/或其他相关因数使用任何概率因数δ。
图7是图6的复制,为每个时隙在图底部示出基于85%概率因数选择的C/I比值。C/I比值被选择的方式可以通过察看为第八时隙的概率向量pi(8)的概率值分配而很好地说明。从概率分配可见,实际C/I比至少为L8(-12.25dB)的概率是4%。实际C/I比至少为L7(12.75dB)的概率也为4%(即0.04+0)。实际C/I比至少为L6(-13.25dB)的概率为21%(即0.04+0+0.17)。将该分析扩展到概率值,可见实际C/I比等于或高于给定C/I比值的概率从对于L3(-14.75dB)的62%增加到对于L2(-15.25dB)的85%。相应地,在L2(-15.25dB)处的C/I比值被选作C/I比值,因为它是最高C/I比值,该值具有至少85%的概率等于或小于实际C/I比。
5.全比C/I估计的擦除确定
在解码算法的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时隙内计算差值概率,所述时隙包括全C/I比估计在R-CQICH上被发送的这些时隙。这意味着在这些时隙内,有两个不同概率向量可用,第一个基于全C/I比估计,而第二个基于差值概率。在该情况下,解码算法可以用于确定使用哪个概率向量以选择C/I比值。算法比较与两个不同概率向量相关联的可靠性。算法实际上可以决定宣称全C/I比估计的擦除,并有利地通过使用差值概率而忽略它。如果差值没有在R-CQICH上与全C/I比估计一起被发送,则解码算法可以人为地建立差值。例如,可以建立一差值,它表示50%的概率差值是上升命令,以及50%的概率差值是下降命令。
示例解码算法还可以用于处理在R-CQICH上两个或多个连续时隙内携带的全C/I比估计。如先前所述,基于全C/I比估计的概率向量可以在每个时隙内被计算,在这些时隙内发送相同的全C/I比估计。由于概率向量是基于累计增加的信号能量而计算的,则与概率向量相关联的可靠性应增加。解码算法可以是自适应的,以在可靠性超过差值概率的可靠性的第一时隙之后使用全C/I比估计计算概率向量。这可能发生在基站接收到携带相同全C/I比估计的最后时隙之前。
示例解码算法计算并比较概率向量的可靠性度量。可靠性度量R(k)可以从以下等式中被计算:
R ( k ) = &Sigma; i = 0 N - 1 P i ( k ) &CenterDot; ( i - M ( k ) ) 2 g ( M ( k ) ) , - - - ( 16 )
其中M(k)是均值,计算为:
M ( k ) = &Sigma; i = 0 N - 1 i &CenterDot; P i ( k ) , - - - ( 17 )
且对于N=46的特例,g(x)被定义为:
g ( x ) = x 2 - 45 &CenterDot; x + 45.19 2 3 . - - - ( 18 )
等式(16)内分子与概率向量的方差成比例,而分母是用于方差计算内的边缘效应的纠正因数。值得注意的是,取决于概率分布,纠正因数g(x)的应用可能对于计算准确度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选择从等式(16)修改或去除该纠正因数。值得注意的是R(k)更高值表示概率向量更低的可靠性。
6.T/P比和重复率的动态调整
如先前解释的,T/P比和全C/I比估计的重复率可以在基站处生成,并通过信令到达订户站。T/P比的范围和不同重复率取决于各种因数对各个系统是不同的,所述因数包括特定应用和总设计限制。为了解释的目的,示例通信系统用范围被设定在-3dB到+4dB内且步长为1/8dB的T/P比以及可以被设定为1,2或4的重复率来描述。
在示例解码算法中,T/P比和重复率可以基于为每个全C/I比估计确定的可靠性度量。对于在两个或多个相继时隙内带有相同全C/I比估计的R-CQICH传输,可以基于总累加能量为最后时隙计算可靠性度量。可靠性度量值可以经低通滤波,且基于滤波值,如果必要可以调节T/P比和/或重复率。可靠性度量S(k)可以从以下等式被确定:
S ( k ) = ma x i { P i ( k ) } 1 - ma x i { P i ( k ) } - - - ( 20 )
其中maxi{Pi(k)}是集合{P0(k),P1(k),K,PN-1(k)}内的最大值,且Pi(k)如第3部分内解释的计算。
上述的低通滤波器可以是单极点IIR滤波器,其转移函数描述为:
H ( z ) = 1 - &alpha; 1 - &alpha;z - 1 , - - - ( 21 ) 其中α等于0.99或任何其他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确定的值。α的选定值是使得调整更具有响应以及减少执行调整需要的信令间的折衷结果。
图8是说明解码算法动态地调整T/P比以及全C/I比估计重复率的方式。以下解码算法的说明用作示例实施例的描述,且不用于表示调整T/P比以及全C/I比估计的重复率的唯一的方式。
参考图8,在步骤802,解码算法将T/P比设定为初始值,并在步骤804内将重复率设定为一初始值。接着,滤波器输出在步骤806内被设定为上和下阀值之间一半处的值。一旦解码算法设定了初始值,它监控R-CQICH直到在步骤806内检测到全C/I比估计。在步骤810内,使用等式(20)计算可靠性度量。然后,在步骤812内,等式(21)描述的低通滤波器基于步骤810内计算的可靠性度量而更新。接着,解码算法确定滤波器输出是否在上下阀值内。如果解码算法确定滤波器输出大于最小阀值(步骤814)且小于最大阀值(步骤816),则不对T/P比或全C/I比估计的重复率进行调整,且解码算法环路回到步骤808以等待下一全C/I比估计。
回到步骤814,如果解码算法确定滤波器输出小于较低阀值,则步骤818确定是否增加T/P比而不超过最大可允许T/P比。如果确定可以增加T/P比而不超过最大可允许T/P比,则在步骤820内增加T/P比。解码算法然后循环回到步骤808以等待下一全C/I比估计。在另一方面,如果确定T/P比不能再增加,则确定是否可以增加重复率而不超过最大可允许重复率(步骤822)。如果确定可以增加重复率而不超过最大可允许重复率,则重复率在步骤824内被增加,且步骤826内减少T/P比。一旦在步骤826内减少了T/P比,或由解码算法在步骤822内确定不能再增加重复率,则解码算法循环回到步骤808以等待下一全C/I比估计。
回到步骤816,如果解码算法确定滤波器输出大于上阀值,则确定是否减少T/P比而不降至低于最小可允许T/P比(步骤828)。如果确定可以降低T/P比而不降至低于最小可允许T/P比,则在步骤830内减少T/P比。解码算法然后循环回到步骤808以等待下一全C/I比估计。在另一方面,如果确定T/P比不能再减少了,则在步骤832内确定重复率是否可以被减少而不降到最小可允许重复率之下。如果确定重复率可以被减少而不降至低于最小可允许重复率,则重复率在步骤834内被减少,且在步骤836内增加T/P比。一旦T/P比在步骤836内被增加,或由解码算法在步骤832内确定重复率不能再减少,则解码算法循环回到步骤808以等待下一全C/I比估计。
虽然解码算法由一过程描述,首先试图在调整重复率之前调整T/P比,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顺序可以被交换或者可以被并行地实现。实际上,连同解码算法描述的过程可以按各种不同顺序实现,或是串行或是并行地或是以串行和并行操作的任意组合。而且,可以省略一个或多个过程或将其与领域内已知的其他技术组合。
7.解码算法的示例实现
图9是说明示例解码算法的流程图。连同图9描述的解码算法作为示例实施例的描述,而不是用于表示解码算法可以实现的唯一方法。将描述各个功能和步骤序列以提供揭示描述的发明原理的完全理解,然而,可以理解,相同或等价函数和步骤可以用不同实施例完成,这些实施例用于被包括在本发明范围内。
回到图9,解码算法等待步骤904内的下一时隙开始。在下一时隙的开始,解码算法在步骤908内确定是否在R-CQICH上发送全C/I比估计。如果解码算法检测到全C/I比估计,则在步骤910内,解码算法对携带全C/I比估计的当前和所有先前连续时隙的能量求和,并使用第1部分内描述的过程为每个量化后的全C/I比值计算概率值pi。在步骤912内,然后使用概率值使用3.1部分内描述的过程计算概率向量。步骤914内,解码算法然后确定是否已经为携带相同C/I比估计的最后时隙计算了概率向量。如果解码算法确定已经为携带相同C/I比估计的最后时隙计算了概率向量,则在步骤916内,如果必要可以根据连同图8描述的过程调整T/P比和重复率。在步骤916的解码算法之后,如果必要调整T/P比或重复率,或在步骤914内确定概率向量计算不是对于携带相同全C/I比估计的最后时隙,则在步骤918内使用第5部分内描述的过程进行可靠性测量。
回到步骤908,如果解码算法确定R-CQICH不包含全C/I比估计,或者一旦在步骤918内计算了可靠性度量,则在步骤920内解码算法使用第2部分内描述的过程计算差值概率。接着,在步骤922内,使用部分3.2内描述的过程计算概率向量。在步骤924内,使用第5部分内描述的过程为从差值概率计算的概率向量中计算可靠性度量。在步骤926内,比较两个概率向量的可靠性度量。如果从全C/I比估计计算得到的概率向量有最高可靠性(即最低可靠性度量),则它在步骤928被选择。如果从不同值计算而得概率向量有最高概率(即最低可靠性度量),则在步骤930内被选择。选定的概率向量然后用于步骤932以使用部分4内描述的过程计算C/I比值。解码算法然后循环回到步骤904并等待下一时隙的开始。
各种用在此的说明性实施例揭示的逻辑框、模块和电路的实现或执行可以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其它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组件或任何以上的组合以实现在此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最好是微处理器,然而或者,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结合DSP内核的微处理器或任何该种配置。
在此用实施例揭示的方法步骤或算法可能直接在硬件内、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组合内执行。软件模块可以驻留于RAM存储器、快闪(flash)存储器、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中已知的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体中。一示范存储介质最好耦合到处理器使处理器能够从存储介质读取写入信息。或者,存储介质可能整合到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留于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中。ASIC可以驻留于用户终端内。或者,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驻留于用户终端的离散元件中。
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制造或使用本发明。这些实施例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被应用于其它实施例中而不使用创造能力。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这里示出的实施例,而要符合与这里揭示的原理和新颖特征一致的最宽泛的范围。

Claims (6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
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
作为概率值分配的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以及
作为一个选定参数值的函数控制信号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信号传输质量的度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信号传输的载波对干扰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一个参数值,且其中选定的一个参数值包括参数值的最高值,该值导致选定的一个参数值至少具有预定的一概率,所述概率指它小于与反馈参数相关的一个参数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与两个参数值之差相关的差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一差值,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改变,所述第二反馈参数用于调整概率值分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增加或减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概率值分配的调整包括确定与反馈参数增加相关的差值概率以及与反馈参数减少相关的差值概率,并作为差值概率值的函数调整概率值分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概率值分配的调整包括将概率值分配与差值概率值卷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计算概率值分配的可靠性测量,并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控制反馈参数增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所述反馈参数在一个或多个连续时隙的每个内被接收,所述方法还包括计算概率值分配的可靠性测量,并控制连续时隙数,在所述时隙内反馈参数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被接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的全值,生成包括新概率值分配的概率向量,为概率向量计算可靠性测量,并确定是否使用概率向量以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成包括独立于第二反馈参数调整的概率值分配的第二概率向量,且为第二概率向量计算第二可靠性测量,其中如果第二可靠性测量计算超过可靠性测量计算,所述第二概率向量用于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概率向量的所述概率值分配作为与反馈参数增加或减少相关的差值的函数而调整。
16.一种体现由计算机程序可执行的指令程序以实现一通信方法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
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
作为概率值分配的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以及
作为一个选定参数值的函数控制信号传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信号传输质量的度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信号传输的载波对干扰比。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一个参数值,且其中选定的一个参数值包括参数值的最高值,该值导致选定的一个参数值至少有预定的一概率,所述概率指它小于与反馈参数相关的一个参数值。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与两个参数值之差相关的一个差值。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一差值,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改变,所述第二反馈参数用于调整概率值分配。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增加或减少。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概率值分配的调整包括确定与反馈参数增加相关的差值概率以及与反馈参数减少相关的差值概率,并作为差值概率值的函数调整概率值分配。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概率值分配的调整包括将概率值分配与差值概率值卷积。
2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计算概率值分配的可靠性,并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控制反馈参数增益。
2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所述反馈参数在一个或多个连续时隙的每个内被接收,所述方法还包括计算概率值调整的可靠性测量,并控制连续时隙数,在所述时隙内反馈参数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被接收。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的全值,生成包括新概率值分配的概率向量,为概率向量计算可靠性测量,并确定是否使用概率向量以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成包括独立于第二反馈参数调整的概率值分配的第二概率向量,且为第二概率向量计算第二可靠性测量,其中如果第二可靠性测量计算超过可靠性测量计算,所述第二概率向量用于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第二概率向量的所述概率值分配作为与反馈参数增加或减少相关的差值函数而调整。
31.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机,具有用于生成信号传输的发射机,并具有用于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的接收机;以及
处理器,用于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作为概率值分配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并作为选定的一个参数值的函数控制由发射机生成的信号传输。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的信号传输质量的度量。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信号传输的载波对干扰比。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一个参数值,且其中选定的一个参数值包括参数值的最高值,该值导致选定的一个参数值至少具有预定的一概率,所述概率指它小于与反馈参数相关的一个参数值。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与两个参数值之差相关的一个差值。
36.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一差值,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改变,所述第二反馈参数用于调整概率值分配。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增加或减少。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概率值分配的调整包括确定与反馈参数增加相关的差值概率以及与反馈参数减少相关的差值概率,并作为差值概率值的函数调整概率值分配。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的概率值分配的调整包括将概率值分配与差值概率值卷积。
41.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处理器还用于计算概率值分配的可靠性测量,并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为反馈参数生成增益控制信号,所述发射机还用于将增益控制信号发送到远程站。
4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所述接收机还用于在一个或多个连续时隙的每个内接收反馈参数,且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计算概率值调整的可靠性度量,并生成控制连续时隙数的控制信号,在所述时隙内反馈参数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被接收,所述发射机还用于将控制信号发送到远程站。
4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机还用于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的全值,且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生成包括新概率值分配的概率向量,为概率向量计算可靠性测量,并确定是否使用概率向量以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生成包括独立于第二反馈参数调整的概率值分配的第二概率向量,且为第二概率向量计算第二可靠性测量,其中如果第二可靠性测量计算超过可靠性测量计算,所述第二概率向量被处理器用于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概率向量的所述概率值分配作为与反馈参数增加或减少相关的差值函数而调整。
46.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与信号传输相关的反馈参数的装置;
将概率值作为反馈参数的函数分配给多个参数值的一个或多个的装置;
作为概率值分配的函数选择一个参数值的装置;以及
作为一个选定参数值的函数控制信号传输的装置。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的信号传输质量的度量。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在通信信道上信号传输的载波对干扰比。
49.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涉及一个参数值,且其中选定的一个参数值包括参数值的最高值,该值导致选定的一个参数值至少具有预定的一概率,所述概率指它小于与反馈参数相关的一个参数值。
50.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与两个参数值之差相关的一个差值。
51.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接收反馈参数的装置还用于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一差值,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改变,所述装置还进一步包括用于作为所述第二反馈参数的函数而调整概率值分配的装置。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值指示反馈参数的增加或减少。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概率值分配的调整的装置包括确定与反馈参数增加相关的差值概率的装置以及确定与反馈参数减少相关的差值概率的装置,并作为差值概率值的函数调整概率值分配。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概率值分配的调整装置包括将概率值分配与差值概率值卷积的装置。
56.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计算概率值分配的可靠性的装置,并用于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而控制反馈参数增益的装置。
5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值的全值,所述反馈参数在一个或多个连续时隙的每个内被接收,且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计算概率值分配的可靠性测量的装置,以及用于控制连续时隙数的控制信号的装置,在所述时隙内反馈参数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被接收。
58.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接收反馈参数的装置还用于接收时间上晚于反馈参数的第二反馈参数,所述第二反馈参数包括等于一个参数的全值,且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生成包括新概率值分配的概率向量的装置、为概率向量计算可靠性测量的装置,以及确定是否使用概率向量以作为可靠性测量计算的函数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的装置。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生成包括独立于第二反馈参数调整的概率值分配的第二概率向量的装置,以及为第二概率向量计算第二可靠性测量的装置,其中如果第二可靠性测量计算超过可靠性测量计算,所述第二概率向量被处理器用于选择选定的一个参数值。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概率向量的所述概率值分配作为与反馈参数增加或减少相关的差值函数而调整。
CNB038252783A 2002-09-25 2003-09-23 无线通信系统内质量反馈解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84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0/256,156 2002-09-25
US10/256,156 US7424270B2 (en) 2002-09-25 2002-09-25 Feedback decoding techniqu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1553A true CN1701553A (zh) 2005-11-23
CN100508441C CN100508441C (zh) 2009-07-01

Family

ID=32041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527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8441C (zh) 2002-09-25 2003-09-23 无线通信系统内质量反馈解码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7424270B2 (zh)
EP (1) EP1543642A1 (zh)
JP (1) JP2006500867A (zh)
KR (1) KR20050071507A (zh)
CN (1) CN100508441C (zh)
AU (1) AU2003278924A1 (zh)
BR (1) BR0314775A (zh)
CA (1) CA2499313A1 (zh)
MX (1) MXPA05003206A (zh)
TW (1) TWI326538B (zh)
WO (1) WO20040302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4203A (zh) * 2013-03-15 2015-12-09 谷歌公司 信号处理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87399A1 (en) * 2002-11-01 2004-06-0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hannel quality predi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50170782A1 (en) * 2004-02-04 2005-08-0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mpensate quantization error of channel quality report
US9084199B2 (en) * 2004-09-30 2015-07-14 Alcatel Lucent Utilization of overhead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in a cellular network
US20060195765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ccelerating convergence in an iterative decoder
WO2006138622A2 (en) * 2005-06-16 2006-1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gotiated channel information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223716B (zh) 2005-08-04 2010-10-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移动台装置
KR100906125B1 (ko) 2005-09-26 2009-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패스트 피드백 정보를검파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7979075B2 (en) * 2006-05-03 2011-07-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Generation, deployment and use of tailored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tables
CN101449483B (zh) * 2006-05-29 2014-03-05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系统中的信道质量预测的方法与设备
US20080102773A1 (en) * 2006-10-31 2008-05-0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use of intermodulation product results to control gain for a received wireless signal
EP2356779B1 (en) 2008-11-10 2018-12-26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asurement reporting of neighbor cells
US8886115B2 (en) * 2009-05-11 2014-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Gain control metric pruning in a wireless repeater
JP4903251B2 (ja) * 2009-11-10 2012-03-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8634766B2 (en) 2010-02-16 2014-01-21 Andrew Llc Gain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48375B2 (en) * 2010-03-12 2013-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Gain control metric computation in a wireless repeater
CN112787718B (zh) * 2020-12-25 2022-03-11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气激光通信速率调节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811464B2 (en) 2021-07-02 2023-1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babilistic estimation repo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62894C (en) * 1997-06-19 2004-08-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formation data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system, multiplexer and demultiplexer used therefor, and error correcting encoder and decoder
US6263467B1 (en) * 1998-08-20 2001-07-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urbo code decoder with modified systematic symbol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JP2001044969A (ja) 1999-08-02 2001-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移動通信端末、ならびに再送制御方法
FI20000853A (fi) 2000-04-10 2001-10-11 Nokia Networks Oy Tiedonsiirtomenetelmä
JP3426200B2 (ja) * 2000-08-02 2003-07-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AU2001287439A1 (en) 2000-09-06 2002-03-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signal quality for different frequencie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7054631B2 (en) * 2000-10-23 2006-05-30 Denso Corporation Enhancement of soft handoff in a mobile wireless network through the use of dynamic information feedback from mobile users
US7076005B2 (en) * 2001-02-15 2006-07-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format detection
US6985453B2 (en) * 2001-02-15 2006-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k quality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4203A (zh) * 2013-03-15 2015-12-09 谷歌公司 信号处理系统
CN105144203B (zh) * 2013-03-15 2018-09-07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信号处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500867A (ja) 2006-01-05
BR0314775A (pt) 2005-08-23
CN100508441C (zh) 2009-07-01
US7424270B2 (en) 2008-09-09
CA2499313A1 (en) 2004-04-08
MXPA05003206A (es) 2005-07-05
TW200414710A (en) 2004-08-01
AU2003278924A1 (en) 2004-04-19
TWI326538B (en) 2010-06-21
US20040203475A1 (en) 2004-10-14
EP1543642A1 (en) 2005-06-22
KR20050071507A (ko) 2005-07-07
WO2004030263A1 (en) 2004-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01553A (zh) 无线通信系统内质量反馈解码
CN1302675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调度上行链路分组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60974C (zh) 配置远程通信系统的方法、相应的配置系统、基站和移动站
CN1320779C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优化调制和编码方案及多代码的方法
CN101069375A (zh) 发送控制帧生成装置、发送控制帧处理装置、发送控制帧生成方法及发送控制帧处理方法
CN1106739C (zh) 统计多路复用通信系统中提供可变速率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99478C (zh) 在cdma系统中执行上行链路速率匹配的方法和移动台
CN1027213C (zh) 计算通信信道的增益和噪声方差的系统和方法
CN1781275A (zh) 多信道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选择
CN1969483A (zh) 通信终端装置、调度方法以及发送功率导出方法
CN1386388A (zh)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736072A (zh) 用于基于优先权的具有可变调度周期和可变调度周期的调度器的方法、工作站和存储程序的介质
CN1120595C (zh) 相干检波方法,移动通信接收机及干扰消除装置
CN1816975A (zh) 决定无线通信传输功率增益因素的装置及方法
CN1719739A (zh) 通信系统发射器中降低信号动态范围的装置
CN101057469A (zh) 用于扩频下行链路信道均衡的基于迭代和Turbo的方法和设备
CN1367967A (zh) 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编码/解码传输格式组合指示符的设备和方法
CN1413405A (zh) 具备先行参数估计能力的基带处理器
CN1333961A (zh) 对广播消息编码的方法
CN1751484A (zh) 时分双工通信系统的信道校准
CN1826745A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调制方式的选择方法
CN1274091C (zh) 码分多址移动无线系统中分配正交代码的方法
CN1647419A (zh) 码分多址(cdma)无线系统的接收站及方法
CN1943118A (zh) 解码方法及设备
CN1220396C (zh) 通信性能和阻塞概率的计算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17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817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