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4396A - 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84396A
CN1684396A CNA2005100672851A CN200510067285A CN1684396A CN 1684396 A CN1684396 A CN 1684396A CN A2005100672851 A CNA2005100672851 A CN A2005100672851A CN 200510067285 A CN200510067285 A CN 200510067285A CN 1684396 A CN1684396 A CN 1684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relay
signal
gap length
relay device
commun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672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9877C (zh
Inventor
浅井孝浩
藤井启正
田中哲
须田博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684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4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98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987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传输系统,其可防止在从多个发送装置发送同一发送信号时产生的接收特性的劣化,并可防止在某个发送装置的信号发送停止时产生的传输效率降低。通过本发明的无线传输系统解决了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系统是接收装置接收从多个发送装置发送的同一发送信号的无线传输系统,该无线传输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具有:检测单元,其检测发送装置的数据发送的开始和停止;和保护间隔长度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Description

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通信装置来收发同一OFDM信号的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就移动通信而言,作为可减轻延迟波的影响所造成的特性劣化的技术,研究了OFDM(0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多址)传输方式。OFDM传输方式通过使用多个副载波(sub carrier)来传输数据,可增长每个副载波的码元长度,所以可减轻由延迟波的影响所造成的特性劣化。
另外,通过使用复制OFDM调制信号的一部分并附加到数据码元上的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可进一步减轻由延迟波的影响所造成的特性劣化。
图24是表示现有OFDM传输方式的收发装置结构的图。
如图所示,发送装置101在利用串并转换部111,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转换成副载波数量的并行数据后,利用逆傅立叶变换部112进行逆傅立叶变换。将逆傅立叶变换部112的输出信号输入并串转换部113,转换成串行数据,在保护间隔插入部114中插入保护间隔。然后,经由D/A(Digital to Analog)转换部、带宽限制滤波器、频率转换部、放大部等发送出去(省略图示)。
另一方面,接收装置102接收的信号在通过放大部、带宽限制滤波器、频率转换部之后,由A/D(Analog to Digital)转换部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如图所示,保护间隔去除部121去除保护间隔部分的信号,由串并转换部122转换成副载波数量大小的并行数据。之后,在由傅立叶变换部123进行傅立叶变换后,由并串转换部124转换成串行数据,实施解调处理后,进行发送数据的重构(在图24的接收装置102中,与发送装置101一样,省略了A/D转换部之前的功能块的图示)。
另外,上述OFDM方式也用于地面波数字电视广播,而且也对OFDM方式在移动通信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如上所述,OFDM方式中,为了降低延迟波的影响所造成的特性劣化,使用保护间隔。关于该保护间隔,图25中表示未使用保护间隔时的接收信号、图26中表示使用了保护间隔时的接收信号,说明保护间隔的效果。
图25和图26中,纵轴表示将最初到达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设为先行波、由于土地/建筑物等的反射而延迟到达的延迟波的两个波到达接收装置时的接收信号,横轴表示时间(t)。
首先,说明图25。在该图的示例中,因为未使用保护间隔,例如因为第2个码元与第1个码元重合,所以产生干扰(码元间干扰),接收特性劣化。相反,在使用保护间隔的图26的情况下,在例如着眼于第2个码元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了保护间隔,所以不与码元1产生干扰,可进行解调。
这样,延迟波的延迟时间在保护间隔长度或保护间隔长度以下的情况下,不会劣化接收特性,可进行解调。另外,通过将保护间隔长度设定得长,可降低由具有长延迟的延迟波产生的特性劣化,但冗余部分增加,传输效率降低。
一般由于延迟波的延迟时间根据传播路径的状态变化,所以可通过根据延迟时间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来提高传输效率。因此,提出了根据多个到达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文献公开的方法中,接收装置测定延迟波的延迟时间,对发送装置进行反馈,设定比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长的保护间隔长度。由此,可提高传输效率。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74233号公报
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两个问题。首先,说明第1问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接收装置中测定延迟状况(profile),将其结果反馈给发送装置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所以除了可对应于传播路径中产生的延迟波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外,例如即使在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送装置发送同一信号的情况下,也可适应地控制保护间隔长度。这里,作为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送装置发送同一信号的实例,如图27所示,就使用蜂窝方式的移动通信而言,在移动站230位于基站210与基站220形成的小区的交界的情况下,存在从多个基站210、220发送同一信号的软切换。
另外,如图28所示,还有通过无线中继装置320(其对发送装置310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对接收装置330进行再次发送)进行的通信等。
在上述情况下,由于从多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310与无线中继装置320、或多个基站210、220)发送的信号在重合之后才由接收装置(接收装置330或移动站230)接收,所以在上述现有方法中,不必特别考虑有多个发送装置,可以测定延迟状况后反馈给发送装置,从而控制保护间隔长度。但是,在变更保护间隔长度之前的期间,有时接收装置不能正确解调。下面,用图29来说明该问题。
图29是表示在从多个发送装置(这里为发送装置1、发送装置2)向接收装置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使用现有方法时的接收信号的图。图中,表示在码元1之前、一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从码元2开始从第2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2)发送同一发送信号时的接收装置中的接收信号。这里,相对于来自发送装置1的发送信号,来自发送装置2的发送信号只延迟了延迟时间τ而被接收。该延迟时间τ例如相当于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的距离比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的距离大的情况、或由发送装置2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产生的处理延迟时间。
接收装置在时刻to接收码元2之后,通过测定延迟状况,识别出具有比保护间隔长度长的延迟时间τ的延迟波到达,并将把保护间隔长度设定得比延迟时间τ长的请求反馈给发送装置1、2。发送装置1、2根据从接收装置发送的反馈信号,将保护间隔长度设定得长后,执行数据的发送。
即,在现有方法中,在从接收装置向发送装置执行反馈,重新设定保护间隔长度后发送之前,会产生处理延迟。在图29的实例中,表示使保护间隔长度比码元5长并进行发送的情况。这里,例如由于在重新设定保护间隔长度之前发送的码元3与从发送装置2发送的码元重合并被接收,所以产生码元间干扰,接收特性劣化。
另一方面,就在时刻t1之后接收的码元5以后的码元而言,由于设定比延迟时间τ还长的保护间隔长度,所以不产生码元间干扰,可进行解调。
这样,在从多个发送装置发送同一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即使运用上述现有技术,也存在如下问题,即,在重新设定保护间隔长度之前发送的码元会受到码元间干扰的影响,接收特性劣化。
下面,用图30来说明第2问题。图30表示从与两个发送装置(这里为发送装置1、发送装置2)的通信切换到与一个发送装置的通信时的接收信号。这里,设发送装置2在码元2之前进行数据发送之后,停止数据发送。在进行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的期间,设定考虑了从发送装置2向发送装置1发送的发送信号的处理延迟τ的保护间隔长度。这里,接收装置在时刻to’接收码元3之后,测定延迟状况的结果,识别为没有对应于来自发送装置2的发送信号的长延迟波,将把保护间隔长度设定得短的请求反馈给发送装置1。
发送装置1接收从接收装置发送来的反馈信号,将保护间隔长度重新设定得短后,进行数据发送。即,在发送装置1接收反馈信号、重新设定保护间隔长度进行数据发送之前,产生处理延迟,但在该图例中,将处理延迟设为两个码元。发送装置1使用重新设定的短的保护间隔长度来通过码元6进行发送。
从而,在停止从某个发送装置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即使应用上述现有技术,虽然在码元4、5中不存在对应于长延迟波的来自发送装置2的发送信号,但由于将保护间隔长度设定得长,所以存在冗余增加、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同样,在使用无线中继装置的通信中,由于在无线中继装置执行再发送之前产生处理延迟,所以与不经由无线中继装置而由接收装置直接接收的来自发送装置的信号相比,由接收装置接收的来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具有大的延迟时间。
因此,在开始从无线中继装置发送再发送信号时,在重新设定保护间隔长度之前发送的码元的接收特性大幅劣化。
另外,在停止从无线中继装置发送时,在重新设定保护间隔长度之前,由于使用长于必需的保护间隔来进行数据发送,所以传输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可防止在从多个发送装置发送同一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产生的接收特性的劣化,并且可防止在某个发送装置停止信号发送时产生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接收装置接收从多个发送装置发送的同一发送信号的无线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具备:检测单元,其检测发送装置的数据发送开始和停止;和保护间隔长度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无线中继装置来中继来自发送装置的发送信号并发送给接收装置的无线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具备:中继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无线中继装置的数据中继开始和停止;和中继保护间隔长度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中继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收发以规定方式调制的信号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检测单元,其检测通信数据的发送开始和停止;和保护间隔长度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无线中继装置中继以规定方式调制的信号后进行收发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中继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无线中继装置的数据中继开始和停止;和中继保护间隔长度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中继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根据上述本发明,因为检测多个存在的发送装置中的某个发送装置的数据发送的开始,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控制收发装置的保护间隔长度,所以当重新从其它发送装置开始发送时,可以不使解调特性劣化地由接收装置进行接收。另外,因为检测到某个发送装置的数据发送的停止后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所以可防止传输效率降低。
根据本发明,可防止从多个发送侧通信装置发送同一发送信号时接收侧通信装置的接收特性劣化和传输效率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之1)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发送装置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由存储器管理的规定延迟时间管理表的一个例图。
图6是表示发送装置的通报处理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在从多个发送装置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时的接收信号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之2)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当从与两个发送装置进行通信切换到与一个发送装置进行通信时,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时的接收信号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将OFDM码元长度设为恒定、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发送帧的结构的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将数据长度设为恒定、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发送帧的结构的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将保护间隔长度对于OFDM码元中的数据区间长度的比例设为恒定、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发送帧的结构的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4是表示现有OFDM传输方式的收发装置结构的图。
图25是表示现有OFDM传输中、不使用保护间隔时的先行波与延迟波所构成的接收信号的图。
图26是表示现有OFDM传输中、使用保护间隔时的先行波与延迟波所构成的接收信号的图。
图27是表示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站发送同一发送信号的蜂窝方式下的软切换的图。
图28是表示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站发送同一发送信号的、经由无线中继装置的通信的图。
图29是表示从多个发送装置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使用现有技术时的接收信号的图。
图30是表示当从与两个发送装置进行通信切换到与一个发送装置进行通信时、使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的接收信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例如图1所示构成。如图所示,该无线传输系统由多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1、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3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中,以作为多载波方式中的一种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传输信号,从发送装置1和发送装置2向接收装置3发送同一发送信号(OFDM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1、2与接收装置3对应于连接到规定线路上并收发数据的通信装置。另外,下面为了简化说明,使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来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因为发送装置1和发送装置2结构相同,所以这里以发送装置1为例来进行说明。
图2中,在该发送装置1中具备串并转换部11、逆傅立叶变换部12、并串转换部13、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和保护间隔插入部15。
另一方面,在接收装置3中,具备保护间隔去除部21、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22、串并转换部23、傅立叶变换部24、和并串转换部25。
下面,用图3的时序图来说明按上述构成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动作。现在设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在通信中(步骤S1)。在这种前提下,在发送装置2重新开始发送与发送装置1相同的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从发送装置2向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通报表示数据发送开始的发送开始信号(下面称为‘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步骤S2、步骤S3)。若是发送装置2与发送装置1之间,则经由有线线路或无线线路通报该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若是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3之间,则经由无线线路来通报该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这里的通报方法的细节如后所述。
发送装置1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通过接收从发送装置2通报的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检测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的开始。
发送装置1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在检测到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开始之后,考虑预定的延迟时间(下面称为‘规定延迟时间’)而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4)。该规定延迟时间是由于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3间的距离比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间的距离大、或由于发送装置2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而产生的,相当于从发送装置2发送的信号到达接收装置3时产生的延迟时间。
下面,说明发送装置1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的动作。图4是表示发送装置1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中,该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具备GI(Guard Interval:保护间隔)控制处理部31与存储器32。GI控制处理部31检测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与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中的任意一个,根据检测结果,读出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规定延迟时间信息,并根据该规定延迟时间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在上述存储器14中,例如图5的管理表所示,对应于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与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而存储规定延迟时间信息。GI控制处理部31在检测到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参照图5所示的管理表,读出与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对应的规定延迟时间信息(这里假设为‘xxxμs’),根据该规定延迟时间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另外,接收装置3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22也与上述发送装置1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一样构成。
返回图3的时序,继续说明。接收装置3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22也与上述发送装置1一样,通过接收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检测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的开始,设定与发送装置1设定的保护间隔长度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6)。
另外,发送装置2也设定与发送装置1设定的保护间隔长度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但发送装置2由于是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的发送源,所以不接收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此时,发送装置2也可在向发送装置1、接收装置3通报上述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的过程中,检测(识别)出自己是新开始数据发送的发送装置,并根据由检测结果得到的规定延迟时间信息,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5)。
下面,用图6来说明发送装置2中的保护间隔长度的改变方法。图6是表示发送装置的通报处理部40的结构的方框图。
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生成部41具有对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生成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和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的功能。这些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和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在发送装置2与发送装置1有线连接的情况下被分别输入到有线处理部42和在与接收装置3的无线连接中使用的无线处理部43,在发送装置2与发送装置1无线连接的情况下,被分别输入到无线处理部43,转换成有线信号、无线信号,经由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通报给发送装置1、接收装置3。
控制部44检测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生成部41生成了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或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之后,访问存储器45,读出与检测到的通报信号对应存储的规定延迟时间信息,并将该信息作为保护间隔长度信息,输出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根据从控制部44接收到的保护间隔长度的信息,改变保护间隔长度。另外,上述存储器45中存储与图5所示信息相同的信息。
返回图3的时序,继续说明。如上所述,在由发送装置1、发送装置2、接收装置3分别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4~步骤S6)之后,在发送装置1、发送装置2中,由保护间隔插入部插入改变后的保护间隔,生成发送信号,发送给接收装置3(步骤S7、步骤S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最佳方式,例举了对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通报处理部40分别设置存储上述规定延迟时间的存储器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即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和通报处理部40中的任意一个具有可由这两个部访问的共享存储器。
下面,用图7来说明如上所述由各收发装置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时的接收信号。图7是表示在从多个发送装置(本例中为发送装置1、发送装置2)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时的接收信号的图。
图7中,表示在码元1之前一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从码元2开始、从第2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2)开始发送同一发送信号时,接收装置3的接收信号。这里,设相对于从发送装置1发送的信号,来自发送装置2的发送信号只延迟了延迟时间τ而被接收。该延迟时间τ相当于上述规定延迟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从发送装置2发送数据之前,发送装置1通过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来识别开始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开始,改变保护间隔长度(这里将保护间隔长度变长)后,进行发送,所以与使用现有技术的图29的情况相比,在接收码元2之后的码元时,可以在不产生码元间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接收,可防止接收特性劣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新开始从其它发送装置进行发送时,向各收发装置通报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各收发装置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根据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控制保护间隔长度。因此,可在新开始从其它发送装置进行发送的时刻,控制各收发装置的保护间隔长度,可防止作为本发明目的的在多个发送装置开始发送同一发送信号时产生的接收特性劣化。
接着,用图8的时序图来说明从与两个发送装置进行通信切换到与一个发送装置进行通信时,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动作。现在,设发送装置1与接收装置3在通信中(步骤S11),并且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3在通信中(步骤S12)。在这种状态下,若发送装置2停止发送数据(步骤S13),则从发送装置2向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通报表示数据发送停止的发送停止信号(下面称为‘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步骤S14、步骤S15)。该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与上述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一样,若是发送装置2与发送装置1之间,则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若是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3之间,则通过无线网络来通报。
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中的保护间隔长度的改变与上述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时的步骤一样。即,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22通过接收从发送装置2通报的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检测到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停止(结束),从存储器中读出与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对应的规定延迟时间信息,改变保护间隔长度(保护间隔长度的重新设定)(步骤S16、步骤S17)。
之后,发送装置1的保护间隔插入部15插入改变后的保护间隔后,生成发送信号,发送给接收装置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2由于停止了数据发送,所以不改变保护间隔长度。
下面,用图9来说明上述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时的接收信号。图9是表示当从与两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1、发送装置2)进行通信切换到与一个发送装置(发送装置1)进行通信时,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时的接收信号的图。这里,设发送装置2在进行码元2之前的数据发送之后,停止数据发送。在从发送装置2发送数据期间,设定考虑了延迟时间τ的保护间隔长度。本例中的延迟时间τ与上述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时不同。即,由于发送装置2的发送在中途停止,所以也可不考虑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3之间的传播延迟时间,或仅考虑与发送装置2向发送装置1进行发送相关的处理延迟时间来决定。
由于发送装置1通过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来识别出发送装置2在码元2处停止了数据通信,所以发送装置1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对码元4之后的码元进行将保护间隔长度变短的改变。之后,保护间隔插入部15插入改变后的保护间隔,生成发送信号后发送出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停止从某个发送装置发送数据时,向各收发装置通报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各收发装置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根据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控制保护间隔长度。由此,可在停止从某个发送装置发送数据的时刻,控制各收发装置的保护间隔长度,防止传输效率降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方式,即发送装置2自主地决定数据的发送开始/停止,并向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通报新发送装置适用通报信号/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改变保护间隔长度,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适当改变。下面说明变形例。
(变形例1)
变形例1是接收装置3决定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开始的方式。此时,只要根据从发送装置1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决定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开始,并将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1与发送装置2即可。
(变形例2)
变形例2是发送装置1决定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开始的方式。此时,只要发送装置1接收来自接收装置3的接收信号功率信息的反馈,根据该反馈的接收信号功率,决定发送装置2的数据发送开始,并将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2与接收装置3即可。
另外,上述变形例1和2可以同样地适用于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的实施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收发装置根据表示数据发送开始/停止的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进行保护间隔长度的改变,但最好是期望在上述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中包含发送定时的信息。根据图7所示的实例,通过使用发送定时信息,发送装置1和接收装置3在从发送装置2新发送的码元2的发送定时处,更高精度地进行不产生码元间干扰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所以在这方面是有利的。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作为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发送装置(下面称为基站)向接收装置(下面称为移动站)发送同一发送信号的情况,在采用图27所示的蜂窝方式的移动通信中的软切换时,应用本发明时的实施例。
在小区边界的切换区域中,从多个基站向移动站发送同一发送信号。但是,因为各基站与移动站间的距离不同,所以即使在同一时刻从各基站发送信号,移动站也在不同时刻接收到这些信号。
另外,在各基站未取得正确的同步的情况下,由于在不同时刻从各基站发送数据,所以移动站在不同时刻接收到从各基站发送的信号。此时,当最初到达移动站的发送信号与最后到达的发送信号的延迟时间差超过保护间隔时,接收特性劣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在切换时产生的各基站与移动站间的延迟时间差、和由于各基站的发送定时的偏差而产生的时间,控制保护间隔长度。由此,可防止蜂窝方式下的软切换时的接收特性劣化。
(第3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采用蜂窝方式的移动通信中的软切换时应用本发明时的实施例,而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由无线中继装置中继从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后发送给接收装置的无线中继系统时的形式。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与上述现有技术的说明中所用的图28一样构成。因此,向作为与以前一样的构成要素的发送装置、无线中继装置、接收装置分别给予与以前一样的标号310、320、33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一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中,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由中继信号生成部51、切换部52构成。中继信号生成部51使用接收信号来生成再发送信号。切换部52根据表示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开始的信号(下面称为‘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或表示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的信号(下面称为‘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切换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另外,将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用作图2的新发送装置应用通报信号,将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用作图2的动作中发送装置停止通报信号。
下面,用图11的时序图来说明上述构成的无线中继系统的动作。在此,设向接收装置330发送来自发送装置310的发送信号(步骤S21),停止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发送。在这种前提下,发送装置310向无线中继装置320和接收装置330通报用于使无线中继装置320开始中继发送信号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步骤S22、步骤S23)。这里,发送装置310由于是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的发送源,所以不接收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从而,以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的步骤来进行发送装置310的保护间隔长度的改变。即,发送装置310在将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通报给无线中继装置320和接收装置330时,从保持规定延迟时间信息的存储器中,读出该规定延迟时间信息,并根据规定延迟时间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24)。这里,说明上述规定延迟时间。无线中继装置320在中继信号生成部51中使用接收信号来生成再发送信号之前具有处理延迟。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处理延迟时间定为上述规定延迟时间,在发送装置310中,考虑到无线中继装置320中的处理延迟而对保护间隔进行控制,以将其设定得更长。
另外,接收装置330也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通过接收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检测无线中继系统320的数据中继开始,根据该检测结果,设定与发送装置310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25)。
另一方面,在无线中继装置320中,根据从发送装置310通报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由切换部将开关切换到发送再发送信号的接点,开始发送再发送信号(步骤S26)。
上述方式例举了不向接收装置330发送来自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信号的情况,但在向接收装置330发送来自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信号的状态中,发送装置310向无线中继装置320和接收装置330通报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
发送装置310和接收装置330根据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按上述一样的步骤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另一方面,无线中继装置320在接收到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后,停止发送再发送信号。
另外,在本方式的情况下,因为在中途停止无线中继装置320的信号发送,所以不必考虑发送停止后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处理延迟。由此,在发送装置310和接收装置330的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中,可以进行把保护间隔设得更短的控制。
(第4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12来说明将由保护间隔区间与数据区间构成的OFDM码元长度设为恒定、根据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时间、适当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实施方式。图12(a)表示未应用无线中继装置时(不进行无线中继装置的数据发送时)的发送帧的构成,图12(b)表示无线中继装置适用时的发送帧的构成。另外,图中纵轴表示频率f,横轴表示时间t。
图12(a)中,设当未应用无线中继装置时,对信号的时间区域与频率区域的变换使用8个点的FFT而进行OFDM调制,使用2个点的保护间隔来构成发送帧。下面说明在这种前提下,根据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这里,将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事先存储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存储器(例如图4、图6中记载的存储器)中,当其处理延迟相当于4个点大小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保护间隔长度从2个点起增加4个点,变为6个点。
如此将保护间隔长度设定得长,另一方面,为了将OFDM码元长度设为恒定,将数据长度缩短,使用4个点的FFT,进行OFDM调制。通过进行这种操作,可将OFDM码元长度设为恒定,增长保护间隔长度(参照图12(a))。结果,可以在不超过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下接收从发送装置直接发送来的信号和来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解调特性不会劣化。
(第5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13来说明将数据长度设为恒定、根据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时间、适当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实施方式。图13(a)表示未应用无线中继装置时的发送帧的构成,图13(b)表示无线中继装置适用时的发送帧的构成。另外,图中纵轴表示频率f,横轴表示时间t。
图13(a)中,设当未应用无线中继装置时,使用8个点的FFT进行OFDM调制,使用2个点的保护间隔来构成发送帧。下面说明在这种前提下,根据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
将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事先存储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存储器(例如图4、图6中记载的存储器)中,当其处理延迟相当于2个点大小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保护间隔长度从2个点起增加2个点,变为4个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数据长度设为恒定,所以通过进行上述操作,可以在不改变FFT的点数的情况下进行OFDM调制。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可将数据长度设为恒定,增长保护间隔长度,所以可以在不超过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下接收从发送装置直接发送来的信号和来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解调特性不会劣化。
(第6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14来说明将保护间隔长度与OFDM码元中的数据区间长度的比例设为恒定、根据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时间、适当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实施方式。图14(a)表示未应用无线中继装置时的发送帧的构成,图14(b)表示无线中继装置适用时的发送帧的构成。另外,图中纵轴表示频率f,横轴表示时间t。
图14(a)中,设当未应用无线中继装置时,使用8个点的FFT进行OFDM调制,使用2个点的保护间隔来构成发送帧。下面说明在这种前提下,根据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这里,将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事先存储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存储器(例如图4、图6中记载的存储器)中,当其处理延迟相当于2个点大小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保护间隔长度从2个点起增加2个点,变为4个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保护间隔长度与数据区间长度的比例设为恒定,将FFT的点数从8个改变为16个。由此,由于可将保护间隔长度与数据区间长度的比例设为恒定不变,增长保护间隔长度,所以可以在不使传输效率劣化的情况下增长保护间隔长度。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超过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下接收从发送装置直接发送来的信号和来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解调特性不会劣化。
(第7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15和图16来说明无线中继装置使用接收信号来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将结果通报给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时的实施方式。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5中,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与图10所示的无线中继装置相比,新具有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61。由此,这里对相同功能的部分省略说明,同时,仅详细描述与图10所示的无线中继装置的差异。另外,向具有与图10所示的无线中继装置相同功能的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
下面,用图16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在此,设向接收装置330发送来自发送装置310的发送信号(步骤S30),停止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发送。
在这种前提下,当无线中继装置320接收到从发送装置310发送的发送信号(步骤S31)时,使用接收信号,由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61来决定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步骤S32)。具体而言,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61使用接收信号,求出接收信号品质(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结果或C/N特性)或延迟时间等,由此,决定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
另外,这里由于不从无线中继装置320发送再发送信号,所以在步骤S32中决定是否开始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在步骤S32中,当决定开始再发送信号的发送时,通过有线或无线将表示该结果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310和接收装置330(步骤S33、步骤S34)。
发送装置310和接收装置330根据接收到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考虑到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处理延迟时间而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35、步骤S36)。
另一方面,在无线中继装置320中,根据接收装置330所通报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由切换部将开关切换到发送再发送信号的接点,开始再发送信号的发送(步骤S37)。
上述方式例举了无线中继装置自己决定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开始、并向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通报表示该决定结果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的情况,但在向接收装置发送来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状态中,无线中继装置使用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决定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步骤S32),将表示该决定结果的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步骤S33、S34)。之后,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按与接收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时一样的步骤,进行保护间隔长度的改变。另一方面,无线中继装置在步骤S32中决定发送停止之后,停止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另外,可利用有线线路或无线线路中任意一种来通报上述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中继装置使用从发送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中继信号),自己决定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将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通报给各收发装置,从而改变保护间隔长度。由此,可根据中继信号的状态(例如,中继信号的品质或延迟时间等)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第8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7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无线中继装置使用接收信号来决定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时的方式,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使用接收信号来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并将结果通报给发送装置和无线中继装置。下面,用图17和图18来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7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与图2所示的接收装置相比,新具有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71。由此,这里省略了对与图2所示接收装置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进行说明,同时,仅详细描述与图2所示的接收装置的差异。另外,向具有与图2所示的接收装置相同功能的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
下面,用图18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在此,设向接收装置330发送来自发送装置310的发送信号,停止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发送。在这种前提下,当接收装置330接收到从发送装置310发送的发送信号(步骤S41)时,使用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由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71来决定来自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步骤S42)。具体而言,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61与第7实施方式一样,使用接收信号,求出接收信号品质(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结果或C/N特性)或延迟时间等,由此,决定来自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
另外,这里由于不从无线中继装置320发送再发送信号,所以在步骤S42中使用接收信号来决定是否开始发送再发送信号。在步骤S42中,当决定为开始发送再发送信号时,通过有线或无线将表示该结果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310和无线中继装置320(步骤S43、步骤S44)。
发送装置310和接收装置330根据接收到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考虑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处理延迟时间而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45、步骤S46)。
另一方面,无线中继装置320根据接收装置330通报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由切换部将开关切换到发送再发送信号的接点,开始发送再发送信号(步骤S47)。
上述方式例举了接收装置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开始、并向无线中继装置与发送装置通报表示该决定结果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的情况,但在向接收装置发送来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状态中,接收装置使用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步骤S42),将表示该决定结果的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通报给无线中继装置与发送装置(步骤S43、S44)。之后,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按与上述一样的步骤,进行保护间隔长度的改变,无线中继装置在接收到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后,停止发送再发送信号。另外,可利用有线线路或无线线路之一来通报上述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装置使用从发送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自己决定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将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从而改变保护间隔长度。由此,可根据不经由无线中继装置的中继而接收的接收信号的状态(例如接收信号的品质或延迟时间等),决定无线中继装置中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所以可根据该结果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第9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例举了接收装置使用接收信号来决定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时的方式,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根据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并将该结果通报给发送装置和无线中继装置。下面,用图19和图2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9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与图17所示的第8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相比,新具有接收功率测定部81。因此,这里省略了对相同功能部分的说明,同时,仅详细描述与图17所示的接收装置的差异。另外,向具有与图17所示的接收装置相同功能的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
下面,用图2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在此,设向接收装置330发送来自发送装置310的发送信号,停止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发送。
在这种前提下,接收装置330接收从发送装置310发送的发送信号(步骤S51),接收功率测定部81测定接收信号功率(步骤S52)。之后,将该接收信号功率的测定结果输入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71。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71根据接收功率测定部81测定的接收信号功率,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步骤S53)。例如,在接收信号功率低的情况下,决定为进行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在接收功率高的情况下,决定停止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这里,在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低,决定开始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的情况下,接收装置330将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310和无线中继装置320(步骤S54、步骤S55)。这里,因为假设不从无线中继装置320发送再发送信号,所以即使在上述步骤S53中接收信号的信号功率高、决定停止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再发送的情况下,也可不通报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
发送装置310和接收装置330根据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考虑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处理延迟时间而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56、步骤S57)。
另一方面,无线中继装置320根据接收装置330通报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由切换部将开关切换到发送再发送信号的接点,开始发送再发送信号(步骤S58)。
上述方式例举了接收装置根据接收信号功率,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开始、并向无线中继装置与发送装置通报表示该决定结果的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的情况,但在向接收装置发送来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状态中,接收装置仅在判断为从发送装置接收的接收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高的情况下,才决定停止从无线中继装置发送再发送信号(步骤S53),并将表示该决定结果的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通报给无线中继装置与发送装置(步骤S54、S55)。之后,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按与上述一样的步骤,进行保护间隔长度的改变,无线中继装置在接收到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后,停止发送再发送信号。另外,可利用有线线路或无线线路之一来通报上述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根据不经由无线中继装置的中继而接收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第10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21和图22来说明在使用多个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通信方法中、接收装置根据接收信号的衰减相关值来决定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时的实施方式。
图21是表示使用M个发送天线来进行发送信号的发送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发送天线都具有发送装置。这里,以发送天线1用的发送装置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的基本构成与图2一样。因此,省略了具有与图2所示发送装置相同功能的部分的说明,同时,向具有相同功能的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
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与图2所示的发送装置一样,根据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由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14根据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图22表示使用N个接收天线来接收从上述发送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与例如图17所示的接收装置相比,新具有计算天线间的衰减相关性的天线间衰减相关计算部91。因此,这里省略了具有与图17所示接收装置相同功能的部分的说明,同时,仅详细描述与图17所示的接收装置的差异。另外,向具有与图17所示的接收装置相同功能的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
图22中,天线间衰减相关计算部91将各接收天线(接收天线1-N)的接收信号作为输入,计算各收发天线间的衰减相关值。通常,在使用多个发送天线、接收天线进行通信的方法中,在天线间衰减相关值高的情况下,传输特性劣化。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决定部71通过天线间衰减相关计算部91,根据天线间衰减相关值的计算结果,决定新的无线中继装置的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的停止。例如,在天线间衰减相关值高的情况下,决定为适用新的无线中继装置,在天线间衰减相关值低的情况下,决定为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的停止。
接收装置如上所述决定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停止之后,将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通报给发送装置和无线中继装置。发送装置和无线中继装置根据接收到的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基于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
另一方面,无线中继装置根据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实现再发送信号的发送和停止。另外,可利用有线线路或无线线路之一来通报上述新无线中继装置适用/动作中无线中继装置停止通报信号。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根据天线间衰减相关值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第11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根据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下面,用图23来说明除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外,还根据无线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时的方式。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3中,无线中继装置320从接收装置330接收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步骤S61)。此时,在开始发送再发送信号之前,向接收装置330发送已知信号(导频信号)(步骤S62)。另外,此时,无线中继装置320将导频信号发送到了接收装置330的情况通报给发送装置310(步骤S63)。
发送装置310当接收上述导频信号的通报时,停止向接收装置330发送数据(步骤S64)。即,在接收装置330接收导频信号期间,暂时停止发送装置310的数据发送。
接收装置330使用从无线中继装置320发送的导频信号,测定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步骤S65)。之后,考虑该测定到的最大延迟时间与无线中继装置320的处理延迟时间,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66)。例如,比较上述最大延迟时间与上述处理延迟时间,根据较长的延迟时间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或者,根据将上述两个时间相加得到的时间来改变保护间隔长度。
将上述设定的保护间隔长度从接收装置330通报给发送装置310(步骤S67),发送装置310设定与接收装置330设定的保护间隔长度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步骤S68)。之后,开始从无线中继装置320发送再发送信号(步骤S69),还开始已经停止了的发送装置310的发送信号的发送(步骤S7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考虑使用导频信号测定的延迟时间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可在不超过保护间隔的情况下接收从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和从无线中继装置发送的信号,可防止接收特性劣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由一个无线中继装置中继发送信号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即使在使用多个无线中继装置来中继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也可适用本发明。此时,接收装置只要测定各无线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中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并在考虑测定到的最大延迟时间与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时间后控制保护间隔长度即可。
(第1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如下情况的方式,对不经由无线中继装置而由接收装置直接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与经由无线中继装置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和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的累计时间进行比较,根据较大的最大延迟时间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装置在接收到新无线中继装置应用通报信号之后,比较不经由无线中继装置而由接收装置直接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和经由无线中继装置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与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的累计时间。这里,为了测定经由无线中继装置从发送装置接收到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可使用上述第11实施方式的方法。
接收装置根据上述比较结果,根据较长的时间来决定保护间隔长度。从接收装置将如此决定的保护间隔长度通报给发送装置,发送装置使用该通报的保护间隔长度,改变保护间隔长度,从而进行数据的发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考虑得到的多个延迟时间来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第13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说明了固定无线中继装置的情况,下面,说明无线中继装置移动时的方式。这里,说明在无线中继装置移动时,将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时间加上一定的固定值后得到的值设定为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
在无线中继装置移动的情况下,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延迟波的延迟时间随时间变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无线中继装置移动的情况下,考虑再发送信号的延迟波的延迟时间变动,将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时间加上一定的固定值所得到的值设定为保护间隔长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防止在无线中继装置移动的情况下,因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的延迟波的延迟时间随时间变动产生的长延迟波所引起的接收特性劣化。
(第14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如下情况的方式,即在从多个无线中继装置发送再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在接收装置中测定各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并根据最大延迟时间与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所需的处理延迟时间,适当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在同时从多个无线中继装置发送再发送信号的情况下,由于各无线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间的传播路径的状态不同,所以由再发送信号产生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比较各无线中继装置与接收装置间的、由再发送信号产生的延迟波的延迟时间,根据最大延迟时间来决定保护间隔长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接收装置可在不超过保护间隔长度的情况下接收来自任意一个无线中继装置的再发送信号,所以可以在不劣化解调特性的情况下进行接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发装置中的GI控制处理部的通报信号检测功能对应于检测单元和中继检测单元,GI控制处理部的保护间隔长度改变功能对应于保护间隔长度控制单元和中继保护间隔长度控制单元。另外,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对应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通信装置。

Claims (14)

1.一种无线传输系统中的通信装置,在该无线传输系统中,多个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相同的发送信号,而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发送信号,其中该通信装置作为所述多个第一通信装置中的一个,该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检测部,用于检测该通信装置之外的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数据发送的开始或停止;以及
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用于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间隔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还包括:
保护间隔插入部,用于把由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控制的保护间隔插入到发送信号中,并且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开始发送与所述发送信号相同的信号时发送该发送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检测部通过接收表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开始数据发送的开始信号或者接收表示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停止数据发送的停止信号,来检测所述数据发送的开始或停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控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的发送信号的延迟不超过所述保护间隔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的该通信装置之外的第一通信装置是无线中继装置,并且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根据所述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来控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的该通信装置之外的第一通信装置是无线中继装置,并且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在与包含保护间隔部分和数据部分的OFDM码元相关的值保持恒定的条件下,根据所述无线中继装置的处理延迟时间来控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衰减相关值来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数据发送的开始或停止,并且把该确定结果作为所述开始信号或停止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通信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通过将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和作为无线中继装置的各个第一通信装置之间的传播条件的状态相互比较,从而确定所述保护间隔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的该通信装置之外的第一通信装置是无线中继装置,并且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利用已知信号测量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并根据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中的处理延迟时间,控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将第一最大延迟与第二最大延迟和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中的处理延迟时间之和进行比较,并根据该比较结果控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延迟是不经所述无线中继装置的中继而由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所述第二最大延迟时间是通过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传输的接收信号的延迟波的最大延迟时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的该通信装置之外的第一通信装置是无线中继装置,并且,
当所述无线中继装置移动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把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中的处理延迟时间和预定的固定值之和设定为所述保护间隔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除了该通信装置之外的所述多个第一通信装置是无线中继装置,并且,
当所述无线中继装置发出发送信号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控制部根据最大延迟时间和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中的处理延迟时间来控制所述保护间隔长度,其中所述最大延迟时间是从各个无线中继装置发送的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的延迟波的延迟的最大值。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测量接收功率的测量部,并且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测量部所测量的接收功率来确定数据发送的开始或停止。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包括衰减相关值测量部,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衰减相关值,并且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衰减相关值测量部所测量的衰减相关值来确定数据发送的开始或停止。
CNB2005100672851A 2004-04-14 2005-04-14 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98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19287 2004-04-14
JP2004119287A JP4417765B2 (ja) 2004-04-14 2004-04-14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無線中継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JP2004119287 2004-04-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4396A true CN1684396A (zh) 2005-10-19
CN100429877C CN100429877C (zh) 2008-10-29

Family

ID=34940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728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9877C (zh) 2004-04-14 2005-04-14 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37918A1 (zh)
EP (1) EP1587269A3 (zh)
JP (1) JP4417765B2 (zh)
CN (1) CN100429877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02500A1 (zh) * 2009-03-11 2010-09-16 阿尔卡特朗讯 中继tdd系统中避免不同步而产生的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71172A (zh) * 2010-02-18 2012-11-07 京瓷株式会社 基站、通信终端及通信系统
TWI398114B (zh) * 2005-11-29 2013-06-0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用於改良中繼之方法及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9738B2 (ja) * 2004-07-05 2010-04-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中継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指向性制御方法
EP1921785A1 (en) 2005-08-26 2008-05-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KR100878176B1 (ko) * 2005-12-10 2009-0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의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동작 전환갭을조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070195756A1 (en) * 2006-02-23 2007-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erminal switching technology for seamless switching of streaming sessions between terminals
JP4823756B2 (ja) * 2006-04-27 2011-11-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の周波数割当方法
JP4763785B2 (ja) 2006-06-26 2011-08-31 京セラ株式会社 Ofdm通信装置及びガードインターバル長決定方法
JP4927471B2 (ja) 2006-08-10 2012-05-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Ofdm通信装置及びガードインターバル長決定方法
JP5125027B2 (ja) * 2006-08-17 2013-01-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中継通信方法並び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中継局
US20080045145A1 (en) * 2006-08-17 2008-02-21 Fujitsu Limited Radio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Relay St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62676B2 (en) 2006-10-17 2013-06-11 Intel Corporation Frame structure for support of large delay spread deployment scenarios
JP4254879B2 (ja) 2007-04-03 2009-04-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データの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送受信システム
JP2008294588A (ja) * 2007-05-22 2008-12-04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光無線融合通信システム、光無線融合通信システム用の送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195906B2 (ja) 2008-04-08 2013-05-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8503366B2 (en) 2008-04-30 2013-08-06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1621366B (zh) * 2008-07-01 2012-11-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传输方法和系统
JP5370366B2 (ja) * 2008-08-06 2013-1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
JP2010177874A (ja) * 2009-01-28 2010-08-12 Kyocera Corp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101584820B1 (ko) * 2009-04-15 2016-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에 의해 수행되는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2011254380A (ja) * 2010-06-03 2011-12-15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中継装置、通信方法、受信方法および中継方法
JP5397490B2 (ja) * 2012-01-30 2014-01-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中継通信方法及び無線中継局
JP2013009410A (ja) * 2012-08-22 2013-01-10 Fujitsu Ltd 無線中継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中継局
JP5842900B2 (ja) 2013-12-05 2016-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信システム
US11855818B1 (en) * 2014-04-30 2023-12-26 Marvell Asia Pte Ltd Adaptiv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numerolog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0524161B2 (en) 2014-08-20 2019-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lay spread estimation and utilization
JP7249146B2 (ja) * 2018-12-27 2023-03-30 日本放送協会 無線中継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中継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4141A (ja) * 1994-04-08 1995-10-27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SE504897C2 (sv) * 1996-02-14 1997-05-26 Telia Ab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i ett OFDM system med variabel varaktighet av symbolskur
JP2000244441A (ja) * 1998-12-22 2000-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fdm送受信装置
KR100358351B1 (ko) * 1999-12-14 2002-10-2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비동기식 코드분할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동기식코드분할다중접속 시스템으로의 하드 핸드오프 방법
DE10039967B4 (de) * 2000-08-16 2004-11-18 Siemens Ag Anpassung des Timing Advance beim synchronen Handover
FR2814885B1 (fr) * 2000-10-03 2003-05-30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Methode de synchronisation de stations de base
JP3628977B2 (ja) * 2001-05-16 2005-03-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EP1261227A1 (en) * 2001-05-21 2002-11-2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ed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649326B2 (ja) * 2001-11-13 2005-05-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Ofdm方式のガードインターバル長制御方法及びofdm送受信装置
WO2003047140A1 (fr) * 2001-11-28 2003-06-05 Fujitsu Limited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multiplex a division de frequences orthogonales
JP3898681B2 (ja) * 2003-09-30 2007-03-28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8114B (zh) * 2005-11-29 2013-06-0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用於改良中繼之方法及系統
WO2010102500A1 (zh) * 2009-03-11 2010-09-16 阿尔卡特朗讯 中继tdd系统中避免不同步而产生的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34654B (zh) * 2009-03-11 2016-03-09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tdd系统中避免不同步而产生的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71172A (zh) * 2010-02-18 2012-11-07 京瓷株式会社 基站、通信终端及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17765B2 (ja) 2010-02-17
US20050237918A1 (en) 2005-10-27
EP1587269A3 (en) 2012-11-21
EP1587269A2 (en) 2005-10-19
CN100429877C (zh) 2008-10-29
JP2005303826A (ja) 2005-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84396A (zh) 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中继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134128C (zh) 码分多址/时分双工移动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172463C (zh) 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配上行链路随机接入信道的方法
CN1232139C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通信装置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CN1118205C (zh) 码分多路存取移动通讯系统和服务区增补方法
CN1165122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依据无线链接协议重发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642035A (zh)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及程序
CN1196291C (zh) 发射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254122C (zh) 蜂窝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846376A (zh) 用于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根据移动用户站的掉线来选择服务基站的系统和方法
CN1829346A (zh) 无线电基站和移动站
CN1846361A (zh) 用于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控制介质接入控制层的操作状态的设备和方法
CN1303191A (zh)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CN1327660A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和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重发送控制方法
CN1628475A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链路转换方法
CN1386388A (zh)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90979C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及其分组传输定时控制方法
CN1386389A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
CN1976489A (zh) 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448039A (zh) 无线通信基站系统、方法、程序及其记录媒体
CN1148013C (zh) 改进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性能的方法和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
CN1960352A (zh) 基于ofdma-fdd的无线中转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1061675A (zh) 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946047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及其计算机程序
CN1754396A (zh) 用于移动通信的系统以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9

Termination date: 201504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