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4374A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84374A CN1684374A CNA2004101049115A CN200410104911A CN1684374A CN 1684374 A CN1684374 A CN 1684374A CN A2004101049115 A CNA2004101049115 A CN A2004101049115A CN 200410104911 A CN200410104911 A CN 200410104911A CN 1684374 A CN1684374 A CN 16843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field
- field strength
- error rate
- signal
- g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6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9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WPPDXAHGCGPUPK-UHFFFAOYSA-N red 2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C1=CC=CC=C11)=C(C=2C=3C4=CC=C5C6=CC=C7C8=C(C=9C=CC=CC=9)C9=CC=CC=C9C(C=9C=CC=CC=9)=C8C8=CC=C(C6=C87)C(C=35)=CC=2)C4=C1C1=CC=CC=C1 WPPDXAHGCGPUP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86 desensit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19315 Arabidopsis thaliana CYP83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7373 DNA-(apurinic or apyrimidinic site) endonucle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4692 Double-stranded RNA-specific editase B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06846 Homo sapiens DNA-(apurinic or apyrimidinic site) endonucl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86486 Homo sapiens Double-stranded RNA-specific editase B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35083 Homo sapiens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69674 Mus musculus Alyref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86495 Platymeris rhadamanthus Venom redulysin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140580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REF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6 electrosta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114988 inv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21607 rppH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82821 sac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70603 yad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52—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bandpass amplifiers (H.F. or I.F.)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used in a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ubclass H03G
- H03G2201/10—Gain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ed element
- H03G2201/103—Gain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ed element being an amplifying element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ubclass H03G
- H03G2201/20—Gain control characteriz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detection
- H03G2201/202—Gain control characteriz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detection being in baseband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ubclass H03G
- H03G2201/30—Gain control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ed signal
- H03G2201/307—Gain control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ed signal be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ubclass H03G
- H03G2201/70—Gain control characterized by the gain control parameter
- H03G2201/706—Gain control characterized by the gain control parameter being quality indicator, e.g. BER,C/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由信号处理器部分107根据差错率测量电路1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的测量结果设置的,当电场强度检测器105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增益控制电路106开始增益控制操作。可设置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适合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波环境,并且可在IM特征或电场强度变化特征的环境下,获得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以最优化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申请日为2000年9月1日,申请号为00126449.4,发明名称为《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执行无线电接收方法的程序的记录介质,更具体地说,涉及含有当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超过预定电平时其增益改变预定值的分级增益控制型、其增益随着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而变化的连续增益控制型等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象现在的寻呼机那样的无线电接收器都配备着自动增益控制(下文缩写为“AGC”)电路,并且通过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来改善互调退敏(intermodulation desensitization,下文缩写为“IM”)特征和由于过量输入所致的特征。
这里对IM作简要说明。“IM(互调退敏)”意味着这样一种现象,当具有特定频率关系的数个波输入到无线电接收器时,由于诸如晶体管、二极管等那样的半导体器件的畸变,在无线电接收器的接收频带中会产生噪声。
此外,作为由这个IM生成的噪声的特征,已经知道,当具有第n阶IM关系的干涉波的电平升高时,在接收器的接收频带中生成的噪声电平变成1:n。例如,在具有与第3阶IM对应的频率的两种干涉波输入到接收器的情况下,当干扰波输入升高1[dB]时,在接收器的接收频带中生成的噪声电平升高3[dB]。相比之下,如果接收器的增益衰减1[dB],那么,所需波衰减1[dB],而第3阶IM生成的噪声则衰减3[dB]。因此,所需波电平与第3阶IM生成的噪声电平相比可以提高2[dB],而不再是在增益下降1[dB]之前的电平。
照此方式,在IM区中,呼叫的所需波和干涉波可以通过控制(衰减)接收器的增益来改善。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AGC电路,即,其增益控制量随输入到无线电接收器的信号电平而变化的“连续增益控制型”,和当信号电平超过预定电平时其增益由预先确定的恒定电平来控制的“分级增益控制型”。
首先,下面参照图19对现有技术中具有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加以说明。图19显示了现有技术中具有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第一比较例)的结构。
在图19中,第一比较例中的无线电接收器被构造成包括天线501、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502、本机振荡器电路503、频率转换器电路504、电场强度检测器505和增益控制电路506。
天线501接收从基站(未示出)发送的信号。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502放大通过天线501接收的信号。频率转换器电路504通过将低噪声信号放大器502放大的信号与本机振荡器电路503提供的信号相乘来执行频率转换。电场强度检测器505根据经频率转换之后的中频信号IF的信号电平改变输出信号GC5的电压。增益控制电路506响应来自电场强度检测器505的输出信号GC5改变增益的控制电平。
如果输入到天线501的信号的电平发生改变,经过频率转换器电路504频率转换的中频信号IF的信号电平也发生相应改变。电场强度检测器505的输出信号GC5的电压根据中频信号IF电平的改变发生改变,然后,增益控制电路506的增益控制量也随着这样的改变而变化。
其次,下面参照图21对现有技术中具有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加以说明。图21显示了现有技术中具有分级增益控制型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第二比较例)的结构。
在图21中,第二比较例中的无线电接收器被构造成包括天线601、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602、本机振荡器电路603、频率转换器电路604、电场强度检测器605和增益控制电路606。
这里,天线601、低噪声信号放大器602、本机振荡器电路603以及频率转换器电路604与第一比较例(图19)中的相应部件具有相同的功能。当经过频率转换器电路504频率转换的中频信号IF的信号电平超过预定值时,电场强度检测器605改变信号GC6并输出它。增益控制电路606的操作状态(ON状态/OFF状态)由来自电场强度检测器605的信号GC6来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增益控制电路606控制的增益控制量是与天线601输入的信号的电平无关的恒定值。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无线电接收器中,无线电接收器的设置是通过搜索IM特征与电场变化特征之间的折衷点确定的。
首先,下面说明现有技术中具有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第一比较例)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IM特征以及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图20是显示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IM特征以及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表。
如上所述,作为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的特征,可以将增益控制量随信号电平的改变而改变列成表。但是,在信号电平以超过AGC电路操作抵抗该信号电平的改变的随动速度这么高的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无线电信号的电场强度变化幅度超过灵敏度与AGC电路的操作起始点之间的差值(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那么,电场强度下降到灵敏点之下。因此,必须保证足够的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
因此,如果将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得较高,由于可以保证较大的AGC操作的灵敏度边界值,AGC操作抵抗所需波的电场变化变强了,但可以由AGC电路改善的IM区却缩小了。此外,为了改善IM特征,如果将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在低电平上,那么,在IM特征下的可接收呼叫区扩大了,不过,由于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变小了,AGC操作抵抗所需波的电场变化也变弱了。照此,在其增益跟随电场变化的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中,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必须既要考虑到IM特征又要考虑到电场变化特征。
其次,下面说明现有技术中的具有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第二比较例)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IM特征以及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中,如果在某一时刻控制了大增益,那么,在增益控制时(在转换的时候)就产生了大噪声。因此,一般来说,电场检测和增益转换都是在信号同步部分内完成的,但增益控制量并不在数据区间(data interval)内转换,因此,在将增益固定在恒定增益控制量上的同时实施接收操作。这样,在数据区间内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不能跟随电场变化。然后,如果无线电信号的电场强度变化幅度超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与AGC操作的灵敏度之间的差值(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那么,AGC电路在当进行电场检测时作出信号电平是非常强的电场这样的判断之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数据区间内电场强度下降到具有AGC操作的灵敏电平之下,不可能接收到发送的数据。因此,在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中,也必须保证足够的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
图22是显示在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增益控制量和呼叫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表。在图22中,设置80%的呼叫率作为灵敏点。
随着增益的衰减通过增大增益控制器而得到改善,AGC操作的灵敏点也随之下降。例如,如图22所示,考虑一下这样的情况,当AGC电路处在“OFF”状态下时(在非操作的时候),如果静态灵敏度是20[dBμV/m],那么,将增益控制量分别设置为10[dB]和15[dB]。如果将增益控制量设置成小值,例如10[dB],,那么,AGC操作的静态灵敏度下降10[dB],变成30[dBμV/m],而如果将增益控制量设置成大值,例如15[dB],那么,AGC操作的静态灵敏度下降15[dB],变成35[dBμV/m]。此外,在将静电场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为40[dBμV/m]的情况下,如果将增益控制量设置成10[dB],那么,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是10[dB],而如果将增益控制量设置成15[dB],那么,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是5[dB]。这样,在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等的情况下,将AGC增益控制量设置得越大,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下降得越小。
图23是显示在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增益控制量和在IM特征下的可接收呼叫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表。
如果假定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相等的,那么,如果增益控制量增大,则存在IM干扰的服务区扩大(从AS2到AS3),而如果增益控制量减小,则在IM特征下可以由AGC电路呼叫的服务区缩小。按照这种方式,在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中,AGC电路的设置也必须考虑到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和IM特征两者来设定。
如上所述,不管AGC电路的结构如何,都必须通过考虑AGC操作的灵敏度临界值和IM特征两者寻找其折衷点来实现AGC电路的设置。
已经知道,一般来说,发送信号的发送数据速度提高得越迅速,无线电接收器的灵敏度就下降得越多。因此,如果诸如信号的发送数据速度等之类的发送条件是不同的,那么,AGC设置值的最佳值也是不同的。但是,例如,在用于接收其信号格式的发送条件,例如,发送信号的发送数据速度等,在发送期间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中,象FLEX系统寻呼机或FLEX-TD系统寻呼机,与信号的发送条件无关地对AGC电路应用相同的设置。换言之,AGC电路的最佳设置随着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波环境不同而不同。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将根据发送条件进行AGC电路设置的装置提供给无线电接收器,因此,不可能总是最佳地设置AGC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考虑了上面现有技术的情况之后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电接收器,它能够根据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波环境取得AGC电路的最佳设置,并且能够通过进行增益控制,致使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可以在IM特征或电场变化方面得到最优化,来改善通信品质;本发明还提供了无线电接收方法和记录介质。
为了实现上面目的,根据本发明第1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接收信号的电场强度;差错率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和阈值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测量的接收信号的差错率设置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其中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所述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所述电场强度检测装置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2方面的、用于接收具有在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接收信号的电场强度;和阈值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所接收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其中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所述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所述电场强度检测装置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
根据本发明第3方面的、用于接收具有在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所接收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和控制装置,用于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
在根据第4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增益控制装置是分级增益控制型的,当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超过预定电平时,它使增益改变预定值。
在根据第5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增益控制装置是连续增益控制型的,它根据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改变增益。
在根据第6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中,阈值设置装置根据当前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和前次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确定随后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在根据第7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中,阈值设置装置根据当前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前次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当前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及前次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确定随后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在根据第8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进一步包括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范围设置装置,用于设置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可用设置范围。
在根据第9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当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大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大值,或小于其最小值,以及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小于预定值时,阈值设置装置不改变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
在根据第10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进一步包括存储装置,用于保存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用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更新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保存在前次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和用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更新在前次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并保存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和用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更新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根据第11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差错率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差错率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和控制装置,用于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其中,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确定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根据第12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差错率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差错率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和控制装置,用于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其中,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以及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确定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在根据第13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进一步包括增益控制量范围设置装置,用于设置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增益控制量的可用设置范围。
在根据第14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当增益控制量大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大值,或小于其最小值,以及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小于预定值时,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
根据第15方面的无线电接收器,进一步包括存储装置,用于保存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用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更新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保存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用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更新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并保存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和用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更新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
在根据本发明第16方面的、用于无线电接收器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接收信号的电场强度;以及差错率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差错率测量步骤,用于由所述差错率测量装置测量接收步骤中的差错率;阈值设置步骤,根据所测量的接收信号的差错率设置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和第一控制步骤,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
根据第17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接收步骤,在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上进行接收;其中阈值设置步骤根据当前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和前次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确定随后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根据第18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接收步骤,在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上进行接收;其中阈值设置步骤根据当前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前次接收中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当前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和前次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值,确定随后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根据第19方面的无线接收方法进一步包括阈值范围设置步骤,设置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可用设置范围。
在根据第20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中,当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大于可用设定范围的最大值,或小于其最小值,以及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小于预定值时,阈值设置步骤不改变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
根据第21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进一步包括存储步骤,保存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用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更新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保存在前次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和用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更新在前次接收中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并保存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和用阈值设置装置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更新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22方面的、用于无线电接收器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和差错率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控制步骤,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接收步骤,在设置的增益控制量上进行接收;和差错率测量步骤,由差错率测量装置测量在接收步骤中接收的差错率;以及其中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确定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根据第23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和差错率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控制步骤,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接收步骤,在设置的增益控制量上进行接收;和差错率测量步骤,由差错率测量装置测量在接收步骤中接收的差错率;以及其中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和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确定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
根据第24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进一步包括增益控制量范围设置步骤,设置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增益控制量的可用设置范围。
在根据第25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中,当增益控制量大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大值,或小于其最小值,以及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小于预定值时,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26方面的无线电接收方法进一步包括存储步骤:用于保存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用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更新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保存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用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更新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并保存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和用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更新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
根据本发明第27方面的、用于无线电接收器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阈值设置步骤,根据所接收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开始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操作;和第一控制步骤,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所述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其中所述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和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接收信号的电场强度,并且接收具有在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第28方面的、用于无线电接收器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所接收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和控制步骤,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其中所述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并且接收具有在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
根据在本发明的所述第1、4、5、6、7、8、9、10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在本发明的所述第16、17、18、19、20、21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开始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操作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由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步骤)设置的。在第一控制装置(第一控制步骤)中,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四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增益控制装置是分级增益控制型的,并且当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超过预定电平时,将增益改变预定值。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五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增益控制装置是连接增益控制型的,并且根据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改变增益。
在这种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由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根据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的测量结果设置的,因此,可以设置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适合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波环境,即,接收信号的接收环境,并且还可以在IM特征或电场变化特征的环境下,例如,在存在强IM干扰信号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强度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之下,获得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以最优化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这里,举例来说,作为第一控制装置结构的具体例子,可以考虑如下几种情况。作为第一种具体结构,这里提供了用于将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与参考强度电平相比较的比较装置,然后,根据差错率测量结果转换和设置比较装置的参考强度电平。作为第二种具体结构,这里提供了用于以预定增益放大接收信号并将其传输给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然后,根据差错率测量结果改变和设置可变增益放大器的预定增益。此外,作为第三种具体结构,这里提供了用于以预定速率将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的输出转换成电压电平的转换装置,然后,根据差错率测量结果,转换和设置转换装置的预定速率。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6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17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在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步骤)中,在随后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是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差错率测量步骤)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确定的。
例如,如果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小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由于差错率得到了改善,可以继续保持在随后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与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相同,而如果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大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由于差错率已经变差了,可以将在随后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转换到与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因此,由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来设置,所以,可以在存在强IM干扰信号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强度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之下获得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
举例来说,即使差错率较高,如果由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之差值确定的差错率改变量或其它类似参数低于预定值,那么,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也会相对增大,而如果差错率改变量超过预定值,那么,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就会相对减小。因此,有可能加速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收敛成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另外,例如,如果当差错率超过预定值时,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返回到预定初始值,那么,当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明显越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7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18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在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步骤)中,在随后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是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差错率测量步骤)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及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值确定的。
例如,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的情况下(差错率得到了改善),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大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增大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而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小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使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变得更小。反之,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的情况下(差错率变差了),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大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将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得更小,而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小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增大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因此,由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通过更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来设置,所以,可以在强电场强度IM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8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19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最好,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可用设置范围应该由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范围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范围设置步骤)来设置。此外,根据在所述第10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21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在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步骤)中,最好,当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大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大值,或小于其最小值,以及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小于预定值时,不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因此,在将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设置为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下,有可能防止即使差错率足够小也毫无必要地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的情况发生。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10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21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最好,存储装置(存储步骤)应该在每次接收或每预定接收次数中更新/保存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作为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更新/保存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作为在前次测量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和更新/保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作为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因此,可以在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范围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范围设置步骤)中完成更有效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4、11、12、13、14、15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在所述第22、23、24、25、26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是由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来设置的。在控制装置(控制步骤)中,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4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增益控制装置是分级增益控制型的,并且当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超过预定电平时,使增益改变预定值。
在这种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由于增益控制量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的测量结果来设置,因此,可以设置最佳增益控制量以适合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波环境,即,接收信号的接收环境,并且还可以在IM特征或电场变化特征的环境下,例如,在强电场强度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之下,获得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以最优化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这里,举例来说,作为增益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具体例子,可以考虑如下几种情况。作为第一种具体结构,这里将用于放大接收信号的信号放大装置和用于将通过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分配给信号放大装置和其它信号路径的分配装置提供给增益控制装置,然后,由第二控制装置根据差错率的测量结果改变分配装置对信号放大装置的分配率。此处,“其它信号路径”是,例如,从天线到地的路由。
此外,作为第二种具体结构,将其增益由输出电压可以转换的输出电压转换电路控制的信号放大装置提供给增益控制装置,并且,输出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由第二控制装置根据差错率的测量结果来改变。另外,作为第三种具体结构,将包含具有电源转换功能的电流源的信号放大装置提供给增益控制装置,并且由第二控制装置根据差错率的测量结果改变和设置来自信号放大装置提供的、具有电流转换功能的电流源的电流值。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11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22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在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中,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和/或改变量是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差错率测量步骤)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和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确定的。
例如,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由于差错率得到了改善,可以继续保持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与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相同,而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由于差错率已经变差了,可以将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转换到与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因此,由于增益控制量可以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来设置,所以,可以在强电场强度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之下获得最佳增益控制量的设置。
此外,举例来说,即使差错率较高,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之差值确定的差错率改变量,或其它类似参数低于预定值时,增益控制的改变量也会相对增大,而当差错率改变量超过预定值时,增益控制的改变量就会相对减小。因此,有可能加速增益控制量收敛成最佳增益控制量。
另外,例如,如果当差错率超过预定值时,增益控制量返回到预定初始值,那么当增益控制量的设置明显越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12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23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面,在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中,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是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差错率测量步骤)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以及在前次测量中增益控制量的设置值确定的。
例如,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的情况下(差错率得到了改善),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大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时,增大在随后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而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小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时,使在随后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面变得更小。反之,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的情况下(差错率变差了),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大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时,将在随后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设置得更小,而当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小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时,增大在随后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因此,由于增益控制量可以通过更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来设置,所以,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最佳增益控制量。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13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24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最好,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增益控制量的可用设置范围应该由增益控制量范围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范围设置步骤)来设置。此外,根据在所述第14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25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在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中,当增益控制量大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大值,或小于其最小值,以及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小于预定值时,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因此,在将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设置为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下,当差错率足够低时,有可能防止毫无必要地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的情况发生。
尤其是,根据在所述第15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和在所述第26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最好,存储装置(存储步骤)应该在每次接收或每预定次数的接收中更新/保存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当前接收中的测量结果作为差错率测量装置在前次接收中的测量结果,更新/保存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作为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更新/保存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作为在随后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因此,可以在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中完成更有效的处理。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2、4、5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在所述第27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当接收到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由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步骤)根据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开始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操作。在第一控制装置(第一控制步骤)中,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
作为接收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这样的无线电接收器有,例如,FLEX系统寻呼机和FLEX-TD系统寻呼机等。在这样的无线电接收器中,由于可以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因此,可以取得增益控制装置的最佳增益控制来满足信号的发送条件,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第3、4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在所述第28方面陈述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当接收到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由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在控制装置(控制步骤)中,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
例如,在接收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诸如FLEX系统寻呼机、FLEX-TD系统寻呼机等那样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可以设置增益控制量以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因此,可以取得增益控制装置的最佳增益控制来满足信号的发送条件。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电场强度检测器的具体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二例)的流程图;
图5是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三例)的流程图;
图6是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四例)的流程图;
图7是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五例)的流程图;
图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增益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二例)的流程图;
图12是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三例)的流程图;
图13是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四例)的流程图;
图14是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五例)的流程图;
图1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6是显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基于信号发送状态分开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是显示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基于信号发送状态分开设置AGC增益控制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显示现有技术中具有连续增益控制型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第一比较例)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0是显示在连续增益控制型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IM特征和在AGC操作中灵敏度临界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表;
图21是显示现有技术中具有分级增益控制型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无线电接收器(第二比较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2是显示在分级增益控制型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增益控制量、和呼叫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表;和
图23是显示在分级增益控制型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增益控制量和可接收呼叫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按照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顺序对本发明的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的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在描述各个实施例的过程中,对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电接收器和无线电接收方法给予详细说明,但对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描述将包含在如下对无线电接收方法的说明之中,因为这样的记录介质记录了使无线电接收器执行无线电接收方法的程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
在图1中,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被构造成包括天线101、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102、本机振荡器电路(Local)103、频率转换器电路(Mix)104、电场强度检测器105、增益控制电路106、信号处理器部分107、存储器108和差错率测量电路109。
天线101接收从基站(图中未示出)发送的信号。低噪声信号放大器102放大通过天线101接收的信号。频率转换器电路104通过将低噪声放大器102放大的信号与来自本机振荡器电路103的信号相乘执行频率转换。
当根据控制参数(信号CN1)信号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电场强度检测器105根据其频率已由频率转换器电路104转换成中频(IF)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改变输出信号GC1的电压。增益控制电路106回答来自电场强度检测器105的输出信号GC1改变增益控制量。
在存储器108中,存储着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测量结果、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在处理过程中用于设置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其它参数和在随后接收中由上述处理过程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信号处理器部分107解调接收信号,根据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数据和在自动增益控制(下文缩写为“AGC”)中通过将当前接收中的数据与在前次接收中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数据相比较所得的设定值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通过提供控制参数(信号CN1)控制电场强度检测器105。此外,信号处理器部分107利用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测量结果更新在前次接收中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差错率测量结果,利用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更新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并利用在当前接收中由信号处理器部分107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更新在后续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如上所述,要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通过在前次接收中由信号处理器部分107进行的处理确定的,并存储在存储器108中。信号处理器部分107通过根据查找存储器108所得的存储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输出控制信号CN1来控制电场强度检测器105的设置。
其次,下面参照图2说明根据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107的控制信号CN1改变电场强度检测器105的设置的具体结构。图2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电场强度检测器的具体结构。在图2中,电场强度检测器105被构造成包括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和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转换电路113。
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检测频率转换之后的中频信号IF的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当电压输出随着输入到无线电接收器的信号的强度发生改变时,输出电压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加而升高。
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根据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107的控制信号CN1转换输出电压(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参考电压)。
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转换电路113将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的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的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并且当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的输出电压超过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的输出电压时,根据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的输出信号将信号GC1输出到增益控制电路106。
在图2所示的具体结构中,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对应的、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的参考电压存储在存储器108中作为控制参数。换言之,信号处理器部分107从存储器108中读取与在前次接收中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对应的控制参数(参考电压),并且将控制参数作为控制信号CN1输出到配置在电场强度检测器105中的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转换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的输出电压(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转换电路113的参考电压)。
其输出电压随输入到无线电接收器的信号的强度而改变的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的输出和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的输出由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转换电路113进行相互比较,并且当电场强度检测器部分111的输出大于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的输出时,将信号GC1从电场强度检测器105输出到增益控制电路106。按照这种方式,在图2所示的具体结构中,有可能通过转换参考电压转换电路112的参考电压来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作为改变电场强度检测器105(第一控制装置)设置的结构的具体例子,除了上面图2所示的第一种具体结构外,还可以考虑如下的几种结构。
例如,作为第二种具体结构,可以考虑这样的结构,即频率转换器电路104的输出IF(频率转换之后的中频信号)由可变增益放大器来放大,然后,将放大的信号供应给电场强度检测器。此时,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根据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107的控制信号CN1来改变。
此外,作为第三种具体结构,可以考虑这样的结构,即配置有电流输出的电场强度检测器和电流/电压转换器电路,并将电场强度检测器的输出用作电流输出(亦即,根据频率转换之后的信号IF的信号电平改变电流输出)。此时,电流/电压转换器电路的转换增益是根据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107的控制信号CN1来改变的。
例如,差错率测量电路109由BCH码纠正电路组成,并根据解调信号的纠错数和未纠错数计算信号的差错率。
在现在的移动无线电接收器系统中,通常,在许多情况下无线电信号都作为BCH码发送出去以改善通信品质。因此,接收BCH编码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都配备了BCH码纠正电路。于是,本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也利用BCH码纠正电路作为差错率测量电路109。也就是说,在错误可以在BCH码纠正电路中得到纠正的情况下,在信号区间中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加权在某一值引起的错误,或计数在信号区间中的纠错数和未纠错数来测量。
例如,考虑一个字由32位信号组成的情况,并测量在构成八个字(256位)的一个块上信号的差错率。根据能够精确到每字两位的BCH码纠正电路,能够识别出小于每字两位的信号的错误。此外,如果存在着大于每字三位的错误,则不可能纠正其错误,因此也就不可能识别出错误的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其中产生大于三位的错误的字的错误数统一确定成一个特定值,那么,就可以计算出该块中信号的差错率。这里,可以在假定其中产生大于三位的错误的字的差错率统一设置为“3”下进行计算。
现在对一个块中纠错数为“5”和未纠错字数为“1”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考虑。整个块(256位)错误数是作为纠错数与未纠错字数与错误数3相乘所得的值相加,即,5+3×1=8,计算出来的。因此,将整个块的错误数除以所有位数,就可以给出此块中信号的差错率,即,8/256=0.03125。
这样,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由BCH码纠正电路计数纠错数和未纠错数计算出来。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BCH码纠正电路用作差错率测量电路109,并且AGC的设置由正向利用差错率测量电路109的接收信号的结果,因此,接收品质可以得到改善。
接下来,下文参照附图,按照第一例、第二例、第三例、第四例和第五例的顺序详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上面结构的无线电接收器中无线电接收方法(利用由差错率测量电路109获得的接收信号的测量结果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的例子。在如下的说明中,对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与在AGC操作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这样的假定,如果设置值较小,那么,即使当电场值较小时也开始AGC操作,而如果设置值较大,那么,等到电场值变得较大时才开始AGC操作。
(第一例)
图3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一例)的流程图。在第一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如果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小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在随后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继续保持与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相同的方向,因为这样可以使差错率得到改善,而如果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大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由于差错率已经变差了,因此,将在随后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转换到与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相反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被设置为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3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参数)。ERROR 1是在前次接收中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测量结果,并在初始设置无线电接收器的时候设置成如后所述的初始值。ERROR 2是在当前接收中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测量结果。START是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d是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控制量。
首先,当在步骤S1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102将参数ERROR 1、ERROR 2、START、以及d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101和S102是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103至S107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103,通过对START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104,差错率测量电路1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105,将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与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如果由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了改善,那么,确定为可以通过控制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来改善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因此,为了保持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在相同的方向上,不改变改变控制量d的极性。反之,如果由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通过控制AGC操作起始电均值已经变差了。因此,在步骤S106,为了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反的方向改变,反转改变控制量d的极性。
最后,在步骤S107,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并存储将改变控制量d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START相加所得的值作为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103至S107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一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由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来设置,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实现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
(第二例)
其次,图4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二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二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与第一例一样,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根据在前次接收和当前接收中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测量结果设置的。另外,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受控方向可以通过存储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且将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与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比较得到更适当地确定,因此,这样的确定结果可以有效地应用在设置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中。在这种情况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被设置为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4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参数)。与第一实例一样,ERROR 1、ERROR 2和d分别是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和改变控制量。START 1是在前次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和START 2是在当前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
首先,当在步骤S2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202参数ERROR 1、ERROR 2、START 1、START 2和d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201、S2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203至S213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203,通过对START 2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204,差错率测量电路1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在步骤S205,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以确定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是否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从而改善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在步骤S206、S209,为了检测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改变到哪个方向以引起差错率的改变,将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1相比较。
在步骤S205,如果确定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206。在步骤S206,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1,那么,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207。然后,正设置改变控制量d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增大到大于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反之,在步骤S206,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1,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208。然后,负设置改变控制量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减小到小于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
反之,在步骤S205,如果确定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209。在步骤S209,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1,那么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210。然后,正设置改变控制量d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增大到大于在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反之,在步骤S209,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1,那么,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211。然后,负设置改变控制量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减小到小于在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
最后,为了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在步骤S212,将当前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 2存储在START 1中。此外,在步骤S213,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控制量d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START 2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START 2中作为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203至S213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二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如果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同的方向增大/减小,反之,如果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反的方向增大/减小。因此,由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通过更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来设置,所以,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更合适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第三例)
图5是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三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三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除了象第一例那样对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进行上述确定之外,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还可以根据差错率改变量进行改变,使得如果差错率改变量小于预定值,则使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保持在原来的恒定值上,而如果差错率改变量大于预定值,则使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改变成预定值。
接下来,说明图5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参数)。与第一例一样,ERROR 1、ERROR 2、START和d分别是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和改变控制量。此外,REF 1是每一个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控制步长(改变控制量d)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改变量的参考值。如果ERROR 1与ERROR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如后所述的改变量控制参数n所得的值超过REF 1,那么,就改变这样的改变量控制参数n,即,在随后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此外,n0是当每一个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控制步长(改变控制量d)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改变量超过REF 1时作为改变量控制参数n设置的值。并且,ΔS是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和将改变控制量d的n倍的值设置为ΔS。
首先,当在步骤S3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302,参数ERROR 1、ERROR 2、START、d、ΔS、REF 1、n和n0都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301和S3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303至S311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和确定改变量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303,通过对STRRT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304,差错率测量电路1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305,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了改善,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控制得到改善。因此,为了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同的方向改变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不改变改变控制量d的极性。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是通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控制变坏的。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306,在步骤S306,反转改变控制量d的极性,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反的方向改变。
然后,在步骤S307,将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改变量控制参数n所得的值与参考值REF1相比较。如果ERROR 1与ERROR 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改变量控制参数n所得的那个值超过REF 1,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308,在步骤S308,设置n0作为改变量控制参数n。反之,如果ERROR 1与ERROR 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改变量控制参数n所得的那个值小于REF 1,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309,在步骤S309,设置“1”作为改变量控制参数n。
接下来,在步骤S310,设置n倍于改变控制量d的值作为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ΔS。最后,为了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在步骤S311,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量ΔS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START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START中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303至S311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三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操作起始电场电场值可以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来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可以根据差错率改变量进行改变。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更合适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第四例)
图6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四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四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在象第一例那样对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进行上述确定之前,当差错率超过预定值时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返回到预定初始值。在这种情况下,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被设置成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6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参数)。与第一例一样,ERROR 1、ERROR 2、START和d分别是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和改变控制量。此外,REF 2是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的参考值。另外,START 0是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预定设定值。当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超过参考值REF 2时,将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设置为预定设定值START 0。
首先,当在步骤S4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402,参数ERROR 1、ERROR 2、START、d、REF 2和START 0都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401和S4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403至S409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403,通过对START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404,差错率测量电路1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405,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参考值REF 2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超过参考值REF 2,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406,在步骤S406,设置START 0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410,在步骤S410,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的值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没有超过参考值REF2,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407。
在步骤S407,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控制得到改善。因此,为了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同的方向改变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不改变改变控制量d的极性。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是通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控制变坏的。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408,在步骤S408,反转改变控制量d的极性,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反的方向改变。
最后,在步骤S409,为了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控制量d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START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START中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403至S409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四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在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来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之前,当差错率超过预定值时,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返回到预定初始值。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强度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更合适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且当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明显越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第五例)
图7显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第五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五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设置了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可用设置范围。然后,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小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小值,或大于其最大值,那么,当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低于预定值时,不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反之,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落在可用设置范围之中,则象第一例那样,对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进行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量被设置为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7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参数)。与第一例一样,ERROR 1、ERROR 2、START和d分别是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和改变控制量。此外,S_MIN和S_MAX分别是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最小设定值和最大设定值,并控制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设置在从S_MIN到S_MAX的范围内移动。并且,REF 3是当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被设置成低于最小设定值S_MIN时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的参考值。当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被设置成低于最小设定值S_MIN并且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3时,不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另外,REF 4是当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被设置成高于最大设定值S_MAX时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的参考值。当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被设置成高于最大设定值S_MAX并且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4时,不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
首先,当在步骤S5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502,参数ERROR 1、ERROR 2、START、d、REF 3、REF 4、S_MIX和S_MAX都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501和S5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503至S514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503,通过对START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504,差错率测量电路1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505,确定在当前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是否小于最小设定值S_MIN。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超过最小设定值S_MIN,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06。反之,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小于最小设定值S_MIN,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07。在步骤S507,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参考值REF 3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超过参考值REF 3,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08。然后,正设置改变控制量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递增一个步长,并且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3。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3,不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4,在步骤S514,将当前接收中差错率ERROR 2的值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
反之,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超过最小设定值S_MIN,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06。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506,确定当前接收中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是否超过最大设定值S_MAX。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小于最大设定值S_MAX,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1。反之,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超过最大设定值S#MAX,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09。在步骤S509,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参考值REF 4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超过参考值REF 4,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0。然后,负设置改变控制量d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递减一个步长,并且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3。此外,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4,不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并且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4。然后,将当前接收中差错率ERROR 2的值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
反之,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START)的设置小于最大设定值S_MAX,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1。在步骤S511,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且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控制得到改善。因此,为了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同的方向改变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不改变改变控制量的极性。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且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是通过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控制变坏的。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512,在步骤S512,反转改变控制量的极性,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相反的方向改变。
最后,在步骤S513,为了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控制量d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START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START中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503至S514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五例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方法中,设置了由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可用设置范围。然后,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小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小值,或大于其最大值,则当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低于预定值时,不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置。反之,如果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位于可用设置范围之中,则通过适当于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改变方向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并且有可能防止在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被设置成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下,当差错率足够小时毫无必要地改变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的情况发生。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和无线电接收方法,由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由差错率测量电路109根据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的测量结果设置的,因此,可以设置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适合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环境,即,接收信号的接收环境,并且还可以在IM特征或电场变化特征的环境下,例如,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之下,获得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以最优化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第二实施例]
其次,图8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8中,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被构造成包括天线201、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202、本机振荡器电路(Local)203、频率转换器电路(Mix)204、电场强度检测器205、增益控制电路206、信号处理器部分207、存储器208和差错率测量电路209。
天线201接收从基站(图中未示出)发送的信号。低噪声信号放大器202放大通过天线201接收的信号。频率转换器电路204通过将经低噪声信号放大器202放大的信号与来自本机振荡器电路203的信号相乘执行频率转换。
电场强度检测器205根据其频率由频率转换器电路204转换成中频(IF)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改变输出信号GC2的电压。增益控制电路206根据来自电场强度检测器205的输出信号GC2和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207的控制参数(信号CN2)改变增益控制量。
存储器208相当于存储装置。在这个存储器208中,存储着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测量结果、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用在设置在随后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的处理过程中的其它参数和在随后接收中的由上述处理过程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等。
信号处理器部分207相当于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这个信号处理器部分207解调接收信号,根据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数据和在AGC中通过将当前接收中的数据与在前次接收中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数据相比较所得的设定值设置AGC增益控制量,并通过提供控制参数(信号CN2)控制增益控制电路206。此外,信号处理器部分207利用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测量结果更新在前次接收中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差错率测量结果,利用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更新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并利用在当前接收中由信号处理器部分207设置的增益控制量更新在后一次接收中设置的增益控制量。
如上所述,要在当前接收中设置的AGC增益控制量是通过在前次接收中由信号处理器部分207进行的处理确定的,并存储在存储器208中。信号处理器部分207通过根据查找存储器208所得的存储的增益控制量输出控制信号CN2来控制增益控制电路206的设置。
其次,下面参照图9说明基于来自电场强度检测器205的输出信号GC1和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207的控制信号CN2改变增益控制电路206中的增益控制量的设置的具体结构。图9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增益控制电路206的具体结构。在图9中,增益控制电路206被构造成包括限流电阻R1、电容器C1、二极管D1和控制电压转换电路211。
电容器C1用作耦合电容器,切断接收信号的DC(直流)成分,并且用于调整增益控制量。一般来说,PIN二极管或频带转换二极管用作二极管D1,并且具有在该二极管D1的阳极与阴极之间的阻抗随着流过二极管D1的电流而下降这样的特性。
配置限流电阻R1以防止过大的电流流过二极管D1。如果电场强度检测器205提供的输出信号GC2的信号电平超过某一恒定值,控制电压转换电路211就输出由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207的控制信号CN2设置的输出电压。
当输入其电平超过预定值的中频(IF)信号时,电场强度检测器205将信号GC2输出到控制电压转换电路211启动AGC操作。增益控制电路206的输出电压由信号处理器部分207提供的控制信号CN2转换。由于流过二极管D1的电流值通过转换输出电压发生了改变,所以,阳极与阴极之间的阻抗可以发生改变,因此,增益控制量可以发生改变。按照这种方式,在图9所示的增益控制电路206中,有可能由检测信号CN2根据信号处理器部分207提供的差错率测量结果控制AGC增益控制量。
作为改变增益控制量设置的结构的具体例子,除了上面图9所示的第一种具体结构之外,还可以考虑如下几种具体结构。
例如,作为第二种具体结构,可以考虑这样的结构,即对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202配置其输出电压可以转换的输出电压转换电路。然后,根据响应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207的差错率测量结果的控制信号,转换/设置低噪声信号放大器202中输出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来改变增益控制量。
此外,作为第三种具体结构,可以考虑这样的结构,即对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202配置具有电流转换功能的电流源,然后,根据响应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207的差错率测量结果的控制信号,转换/设置低噪声信号放大器202中具有电流转换功能的电流源的电流值来改变增益控制量。
差错率测量电路209相当于差错率测量装置。例如,这个差错率测量电路209由BCH码纠正电路组成,并根据解调信号的纠错数和未纠错数计算信号的差错率。差错率测量电路209的测量原理类似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内容。
接下来,下文参照附图,按照第一例、第二例、第三例、第四例和第五例的顺序详细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具有上面结构的无线电接收器中无线电接收方法(利用由差错率测量电路109获得的接收信号的测量结果的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的例子。在如下的说明中,作这样的假定,如果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是一个小值,则也将增益控制量设置为小值,而如果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是一个大值,则也将增益控制量设置为大值。
(第一例)
图10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一例)的流程图。在第一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如果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小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继续保持与在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相同的方向,因为这样可以使差错率得到改善,而如果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大于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那么,由于差错率已经变差了,因此,将在随后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转换到与在前次接收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相反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被设置为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10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参数)。ERROR 1是在前次接收中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测量结果,并在初始设置无线电接收器的时候设置成如后所述的初始值。ERROR 2是在当前接收中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测量结果。RED是AGC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g是改变AGC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控制量。
首先,当在步骤S6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602将参数ERROR 1、ERROR 2、RED和g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601和S602是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603-S607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设置增益控制量,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603,通过对RED设置增益控制量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604,差错率测量电路2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605,将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与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如果由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了改善,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控制AGC增益控制量得到改善。因此,为了保持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的改变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的改变在相同的方向上,不改变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反之,如果由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通过控制AGC增益控制量已经变差了。因此,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606。为了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反的方向改变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反转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
最后,在步骤S607,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并存储将改变控制量g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RED相加所得的值作为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603至S607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一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由于增益控制量可以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来设置。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实现最佳增益控制量的设置。
(第二例)
图11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值设置方法(第二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二例的增益控制量值设置方法中,与第一例一样,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是根据在前次接收和当前接收中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测量结果设置的。另外,AGC增益控制量的受控方向可以通过存储AGC增益控制量并且将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与当前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比较得到更适当地确定,因此,这样的确定结果可以有效地应用在设置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中。在这种情况中,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被设置为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11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参数)。与第一实例一样,ERROR 1、ERROR 2和g分别是在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在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和改变控制量。RED 1是在前次接收中AGC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RED 2是在当前接收中AGC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
首先,当在步骤S7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702参数ERROR 1、ERROR 2、RED 1、RED 2和g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701、S7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703至S713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设置增益控制量,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703,通过对RED 2设置增益控制量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704,差错率测量电路2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在步骤S705,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以确定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是否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从而改善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在步骤S706、S709,为了检测AGC增益控制量改变到哪个方向以引起差错率的改变,将当前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RED 2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RED 1相比较。
在步骤S705,如果确定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706。在步骤S706,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1,那么,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707。然后,正设置改变控制量g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可以增大到大于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反之,在步骤S706,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1,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708。然后,负设置改变控制量g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可以减小到小于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
反之,在步骤S705,如果确定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709。在步骤S709,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1,那么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710。然后,正设置改变控制量g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可以增大到大于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反之,在步骤S709,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1,那么,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711。然后,负设置改变控制量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可以减小到小于在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2。
最后,为了准备随后接收,在步骤S712,将当前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RED 2存储在RED 1中。此外,在步骤S713,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2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控制量g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RED 2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RED 2中作为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703至S713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二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如果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增益控制量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相同的方向增大/减小,反之,如果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增益控制量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增益控制量相反的方向增大/减小。因此,由于增益控制量可以通过更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来设置,所以,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更合适的增益控制量。
(第三例)
图12是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三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三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除了象第一例那样对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进行上述确定之外,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还可以根据差错率改变量进行改变,使得如果差错率改变量小于预定值,则使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保持在原来的恒定值上,而如果差错率改变量大于预定值,则使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改变成预定值。
接下来,说明图12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参数)。与第一例一样,ERROR 1、ERROR 2、RED和g分别是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改变控制量。此外,REF 5是每一个AGC增益控制量的控制步长(改变控制量g)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改变量的参考值。如果ERROR 1与ERROR 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如后所述的改变量控制参数m所得的值超过REF 5,那么,就改变这样的改变量控制参数m,即,在随后接收中AGC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此外,mo是当每一个AGC增益控制量的控制步长(改变控制量g)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改变量超过REF 5时设置为改变量控制参数m的值。并且,ΔR是AGC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和将改变控制量g的m倍的值设置为ΔR。
首先,当在步骤S8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802,参数ERROR 1、ERROR 2、RED、g、ΔR、REF5、m和mo都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801和S8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803至S811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和确定改变量设置增益控制量,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803,通过对RED设置增益控制量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804,差错率测量电路2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805,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了改善,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AGC增益控制量控制得到改善。因此,为了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同的方向改变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不改变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是通过AGC增益控制量控制变坏的。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806,在步骤S806,反转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反的方向改变。
然后,在步骤S807,将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改变量控制参数m所得的值与参考值REF5相比较。如果ERROR 1与ERROR 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改变量控制参数m所得的那个值超过REF 5,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808,在步骤S808,设置mo作为改变量控制参数m。反之,如果ERROR 1与ERROR 2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改变量控制参数m所得的那个值小于REF 5,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809,在步骤S809,设置“1”作为改变量控制参数m。
接下来,在步骤S810,设置m倍于改变控制量g的值作为AGC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ΔR。最后,为了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在步骤S811,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量ΔR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RED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RED中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803至S811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三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增益控制量可以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来设置,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可以根据差错率改变量进行改变。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更合适的增益控制量。
(第四例)
图13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四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四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在象第一例那样对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进行上述确定之前,当差错率超过预定值时AGC增益控制量返回到预定初始值。在这种情况下,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被设置成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13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参数)。与第一例一样,ERROR 1、ERROR 2、RED和g分别是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改变控制量。此外,REF 6是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的参考值。另外,RED 0是AGC增益控制量的预定设定值。当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超过参考值REF 6时,将AGC增益控制量(RED)设置为预定设定值RED 0。
首先,当在步骤S9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902,参数ERROR 1、ERROR 2、RED、g、REF 6和RED 0都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901和S9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903至S909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设置增益控制量,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903,通过对RED设置增益控制量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904,差错率测量电路2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905,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参考值REF 6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超过参考值REF 6,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906,在步骤S906,设置RED 0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RED)。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910,在步骤S910,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的值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没有超过参考值REF 6,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907。
在步骤S907,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AGC增益控制量控制得到改善。因此,为了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同的方向改变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不改变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是通过AGC增益控制量控制变坏的。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908,在步骤S908,反转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反的方向改变。
最后,在步骤S909,为了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控制量g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RED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RED中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903至S910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四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在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来设置增益控制量之前,当差错率超过预定值时,AGC增益控制量返回到预定初始值。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强度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更合适的增益控制量,并且当增益控制量的设置明显越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第五例)
图14显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中AGC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第五例)的流程图。在根据第五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设置了由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增益控制量的可用设置范围。然后,如果增益控制量小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小值,或大于其最大值,那么,当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低于预定值时,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反之,如果增益控制量落在可用设置范围之中,则象第一例那样,对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进行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增益控制量的改变量被设置为恒定值。
接下来,说明在图14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参数)。与第一例一样,ERROR 1、ERROR 2、RED和g分别是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和改变控制量。此外,RED_MIN和RED_MAX分别是增益控制量的最小设定值和最大设定值,并控制AGC增益控制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设置在从RED_MIN到RED_MAX的范围内移动。并且,REF 7是当AGC增益控制量被设置成低于最小设定值RED_MIN时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的参考值。当AGC增益控制量被设置成低于最小设定值RED_MIN并且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7时,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另外,REF 8是当AGC增益控制量被设置成高于最大设定值RED_MAX时与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相比较的参考值。当AGC增益控制量被设置成高于最大设定值RED_MAX并且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8时,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
首先,当在步骤S10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1002,参数ERROR 1、ERROR 2、RED、g、REF 7、REF 8、RED_MIN和RED_MAX都被设置成预定初始值。这些步骤S1001和S1002是在设置操作中的初始设置处理过程。如后所述的步骤S1003至S1014是通过适当地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设置增益控制量,并在接收已经进行了预定次数之后每次接收或每几次接收进行的处理过程。
在步骤S1003,通过对RED设置增益控制量来接收无线电信号。在步骤S1004,差错率测量电路209测量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然后,将测量结果存储在ERROR 2中作为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
接下来,在步骤S1005,确定在当前接收中AGC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是否小于最小设定值RED_MIN。如果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超过最小设定值RED_MIN,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06。反之,如果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小于最小设定值RED_MIN,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07。在步骤S1007,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参考值REF 7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超过参考值REF 7,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08。然后,正设置改变控制量g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递增一个步长,并且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3。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7,则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4,在步骤S1014,将当前接收中差错率ERROR 2的值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
反之,如果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超过最小设定值RED_MIN,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06。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1006,确定当前接收中AGC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是否超过最大设定值RED_MAX。如果AGC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小于最大设定值RED_MAX,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1。反之,如果AGC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超过最大设定值RED_MAX,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09。在步骤S1009,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参考值REF 8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超过参考值REF 8,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0。然后,负设置改变控制量g的符号,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递减一个步长,并且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3。此外,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参考值REF 8,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并且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4。然后,将当前接收中差错率ERROR 2的值存储在ERROR 1中,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
反之,如果AGC增益控制量(RED)的设置小于最大设定值RED_MAX,则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1。在步骤S1011,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相比较。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小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且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得到改善,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可以通过AGC增益控制量控制得到改善。因此,为了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同的方向改变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不改变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反之,如果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大于前次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1,并且因此接收信号的差错率变差了,那么,确定为接收信号的差错率是通过AGC增益控制量控制变坏的。然后,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012,在步骤S1012,反转改变控制量g的极性,使得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可以沿着与前次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相反的方向改变。
最后,在步骤S1013,为了准备用于随后接收中,将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ERROR 2存储在ERROR 1中,并且将改变控制量g与当前接收中的设定值RED相加所得的值存储在RED中作为在随后接收中的AGC增益控制量。另外,当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时,仍然通过重复上面步骤S1003至S1014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五例的增益控制量设置方法中,设置了由增益控制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限定的可用设置范围。然后,如果增益控制量小于可用设置范围的最小值,或大于其最大值,则当当前接收中的差错率低于预定值时,不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置。反之,如果增益控制量位于可用设置范围之中,则通过适当于确定随后要设置的增益控制量的改变方向设置增益控制量。因此,可以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改变的环境下设置最佳增益控制量,并且有可能防止在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被设置成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下,当差错率足够小时毫无必要地改变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的情况发生。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和无线电接收方法,由于AGC增益控制量是根据差错率测量电路209的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的测量结果设置的,因此,可以设置最佳AGC增益控制量以适合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环境,即,接收信号的接收环境,并且还可以在IM特征或电场变化特征的环境下,例如,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之下,获得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以最优化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第三实施例]
图15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
在图15中,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被构造成包括天线301、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302、本机振荡器电路(Local)303、频率转换器电路(Mix)304、电场强度检测器305、增益控制电路306、信号处理器部分307和存储器308。
天线301接收从基站(图中未示出)发送的信号。低噪声信号放大器302放大通过天线301接收的信号。频率转换器电路304通过将低噪声信号放大器302放大的信号与来自本机振荡器电路303的信号相乘执行频率转换。
当根据控制参数(信号CN3)信号的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电场强度检测器305根据其频率由频率转换器电路304转换成中频(IF)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改变输出信号GC3的电压。增益控制电路306响应来自电场强度检测器305的输出信号GC3改变增益控制量。在存储器308中,存储着要在各种信号条件下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等。
信号处理器部分307相当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这个信号处理器部分307解调接收信号,并且通过根据诸如按照信号格式解译的发送信号的发送数据速度那样的发送条件将控制信号CN3输出给电场强度检测器305来设置/改变AGC电路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接下来,下文参照图16详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具有上面结构的无线电接收器中无线电接收方法的具体例子。图16是显示在接收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信号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中,根据信号发送状态分开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方法的流程图。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当发送具有可以在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由信号处理器部分307设置根据信号的发送条件开始增益控制操作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然后当电场强度检测器305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开始增益控制操作。由于诸如发送信号的发送数据速度等之类的信号条件被转换的定时总是相同的,因此,如果信号处理器部分307接收的信号可以得到解译,那么,可以通过将控制信号CN3输出到电场强度检测器305使电场强度检测器305的设置发生改变并且使AGC电路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发生改变,以与信号条件转换定时保持同步。
这里,在信号格式可以在将发送数据速度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的条件的同时发送的假设下,进行如下的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信号条件是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等之类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的条件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发射信号中,诸如发送数据速度等之类的发送条件发生改变之前的信号条件。第二信号条件是在诸如发送数据速度等之类的发送条件发生改变之后的信号条件。另外,作为具体的例子,在FLEX系统寻呼机的信号格式中,在其中信号以1600[bps]发送的第一同步部分中的信号,即信号“BS1”、“A”、“B”、“invA”和“F1”,被设置成第一信号条件,在其中信号以6400[bps]、3200[bps]或1600[bps]发送的第二同步部分之后的信号被设置成第二信号条件。
然后,说明在图16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308中的参数)。START-1和START-2是分别满足第一信号条件和第二信号条件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设定值。
首先,当在步骤S11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1102,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被设置成第一信号条件下的设定值START-1。然后,在步骤S1103,接收第一信号条件下的无线电信号。
接着,在步骤S1104,根据在信号条件从第一信号条件转换到第二信号条件时的信号格式将转换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控制输出CN3从信号处理器部分307输出到电场强度检测器305。然后,在步骤S1105,根据控制信号CN3,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被转换成第二信号条件下的设定值START_2,然后被设置成此值。接着,在步骤S1106,接收在第二信号条件下的无线电信号。
在无线电接收器对应于执行断续接收操作的无线电接收器的情况下,在步骤S1106,完成接收操作。如果再次进行接收操作,则重复从步骤S1102到S1106的处理过程。反之,在无线电接收器对应于执行连续接收操作的无线电接收器的情况下,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107,在步骤S1107,根据在信号条件从第二信号条件转换到第一信号条件时的信号格式将转换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的控制信号CN3从信号处理器部分307输出到电场强度检测器305。然后,处理过程返回到步骤S1102。通过重复从步骤S1102到S1106的处理过程继续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当接收到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那样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控制信号CN3在信号条件转换定时上从信号处理器部分307输出到电场强度检测器305,以改变电场强度检测器305的设置,并因此改变了AGC电路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因此,可以取得增益控制装置的最佳增益控制以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下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地改善。
[第四实施例]
图17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结构。
在图17中,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被构造成包括天线401、低噪声信号放大器(LNA)402、本机振荡器电路(Local)403、频率转换器电路(Mix)404、电场强度检测器405、增益控制电路406、信号处理器部分407和存储器308。
天线401接收从基站(图中未示出)发送的信号。低噪声信号放大器402放大通过天线401接收的信号。频率转换器电路404通过将低噪声信号放大器402放大的信号与来自本机振荡器电路403的信号相乘执行频率转换。
电场强度检测器405根据其频率由频率转换器电路404转换成中频(IF)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改变输出信号GC4的电压。增益控制电路406响应来自电场强度检测器405的输出信号GC4和来自信号处理器部分407的控制参数(信号CN4)改变增益控制量。在存储器408中,存储着要在各种信号条件下设置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等。
信号处理器部分407相当于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这个信号处理器部分407解调接收信号,并且通过根据诸如按照信号格式解译的发送信号的发送数据速度那样的发送条件将控制信号CN4输出给增益控制电路406来设置/改变AGC电路的增益控制量。
接下来,下文参照图18详细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具有上面结构的无线电接收器中无线电接收方法的具体例子。图18是显示在接收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信号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中,根据信号发送状态分开设置AGC增益控制量的方法的流程图。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当发送具有可以在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由信号处理器部分407设置根据信号的发送条件开始增益控制操作的增益控制量。由于诸如发送信号的发送数据速度等之类的信号条件被转换的定时总是相同的,因此,如果信号处理器部分407接收的信号可以得到解译,那么,可以通过将控制信号CN4输出到增益控制电路406使增益控制电路406的设置发生改变并且使AGC电路的增益控制量发生改变,以与信号条件转换定时保持同步。
这里,在信号格式可以在将发送数据速度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的条件的同时发送的假设下,进行如下的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信号条件和第二信号条件与第三实施例相似。然后,说明在图18中所使用的各个变量(存储在存储器408中的参数)。RED-1和RED-2是分别满足第一信号条件和第二信号条件设置的、AGC增益控制量的设定值。
首先,当在步骤S1201接收无线电接收器的电源进行初始设置时,在步骤S1202,增益控制量被设置成第一信号条件下的设定值RED-1。然后,在步骤S1203,接收第一信号条件下的无线电信号。
接着,在步骤S1204,根据在信号条件从第一信号条件转换到第二信号条件时的信号格式将转换AGC增益控制量的控制输出CN4从信号处理器部分407输出到增益控制电路406。然后,在步骤S1205,根据控制信号CN4,AGC增益控制量被转换成第二信号条件下的设定值RED_2,然后被设置成此值。接着,在步骤S1206,接收在第二信号条件下的无线电信号。
在无线电接收器对应于执行断续接收操作的无线电接收器的情况下,在步骤S1206,完成接收操作。如果再次进行接收操作,则重复从步骤S1202到S1206的处理过程。反之,在无线电接收器对应于执行连续接收操作的无线电接收器的情况下,处理过程前进到步骤S1207,在步骤S1207,根据在信号条件从第二信号条件转换到第一信号条件时的信号格式将转换AGC增益控制量的控制信号CN4从信号处理器部分407输出到增益控制电路406。然后,处理过程返回到步骤S1202。通过重复从步骤S1202到S1206的处理过程继续进行接收操作。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当接收到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那样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控制信号CN4在信号条件转换定时从信号处理器部分407输出到增益控制电路406,以改变增益控制电路406的设置,并因此改变了AGC电路的增益控制量。因此,可以取得增益控制装置的最佳增益控制以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下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地改善。
总而言之,上面说明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第一和第三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和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在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之后,当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超过预定电平时,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使增益改变预定值;在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之后,连续增益控制型AGC电路根据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改变增益。第二和第四实施例只可以应用于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另外,作为可以应用于分级增益控制型AGC电路的实施例的变型,可以应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变型和第三和第四
实施例的组合变型。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描述是在接收系统是外差系统的假设下展开的。但是,这些实施例也可以利用其它接收系统。例如,直接转换系统,等来实现,因此,接收系统不应该受到具体限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开始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操作的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由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步骤)设置的,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第一控制装置(第一控制步骤)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因此,由于AGC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是根据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的测量结果设置的,所以,可以设置最佳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适合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波环境,即接收信号的接收环境,并且可以在IM特征或电场变化特征的环境下,例如,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之下,获得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以最优化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此外,根据本发明,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是由增益控制量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差错率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设置的,并且第二控制装置(第二控制步骤)使增益控制装置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因此,由于AGC增益控制量是根据接收信号的差错率的测量结果设置的,所以,可以设置最佳AGC增益控制量以适合无线电接收器所处的无线电波环境,即接收信号的接收环境,并且可以在IM特征或电场变化特征的环境下,例如,在强电场IM的环境,或其中电场发生强烈变化的环境下,获得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以最优化接收信号的信号品质。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并且,根据本发明,当接收到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装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设置步骤)根据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开始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操作,并且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第一控制装置(第一控制步骤)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因此,由于开始AGC操作的电场强度电平阈值被设置成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所以,可以取得增益控制装置的最佳最佳增益控制以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此外,根据本发明,当接收到具有在将诸如发送数据速度之类的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时,增益控制设置装置(增益控制量设置步骤)根据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量,并且由第二控制装置(第二控制步骤)根据增益控制量改变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因此,由于增益控制量被设置成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所以,可以取得增益控制装置的最佳增益控制以适合信号的发送条件,结果是,在移动无线电通信中的通信品质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Claims (4)
1.一种用于接收具有在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的无线电接收器,包括:
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
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接收信号的电场强度;和
阈值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所接收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电场强度电平阈值,
其中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所述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所述电场强度检测装置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其中,增益控制装置是分级增益控制型的,当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超过预定电平时,它使增益改变预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接收器,其中,增益控制装置是连续增益控制型的,它根据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改变增益。
4.一种用于无线电接收器的无线电接收方法,其中所述无线电接收器包括:增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无线电接收器的增益;和电场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接收信号的电场强度,并且接收具将发送条件改变成两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的同时发送的信号格式的信号,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阈值设置步骤,根据所接收信号的发送条件设置电场强度电平阈值,以开始增益控制装置的增益控制操作;和
第一控制步骤,当电场强度检测装置检测的电场强度达到所述电场强度电平阈值时,使增益控制装置开始增益控制操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5062599A JP2001077714A (ja) | 1999-09-03 | 1999-09-03 | 無線受信機、無線受信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
JP250625/99 | 1999-09-03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1264494A Division CN1190013C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84374A true CN1684374A (zh) | 2005-10-19 |
Family
ID=1721064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1264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0013C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CNA2004101049115A Pending CN1684374A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CNA200410104912XA Pending CN1684375A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CNA2004101049134A Pending CN1684376A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1264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0013C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10104912XA Pending CN1684375A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CNA2004101049134A Pending CN1684376A (zh) | 1999-09-03 | 2000-09-01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03336B1 (zh) |
JP (1) | JP2001077714A (zh) |
CN (4) | CN119001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98905B2 (ja) * | 2001-09-25 | 2011-06-08 |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 Agc判定値更新機能を持つ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
KR100663476B1 (ko) * | 2004-10-11 | 2007-01-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의 무선 단말기에서 송수신 장치의 이득을 제어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KR100856283B1 (ko) * | 2007-04-03 | 2008-09-0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휴대 통신 단말기의 간섭 잡음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
JP4436854B2 (ja) | 2007-06-21 | 2010-03-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自動利得制御回路、受信装置、自動利得制御方法、自動利得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US8699984B2 (en) * | 2008-02-25 | 2014-04-15 | Csr Technology Inc. | Adaptive noise figure control in a radio receiver |
CN101488771B (zh) * | 2009-03-04 | 2012-10-24 | 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射频前端接收灵敏度的优化方法 |
CN102238266B (zh) * | 2010-04-26 | 2013-08-14 | 上海三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主板性能参数快速校准的方法 |
JP6180953B2 (ja) * | 2014-02-05 | 2017-08-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受信装置 |
CN104202099B (zh) * | 2014-09-16 | 2016-05-11 | 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校准3g网卡的方法 |
JP6616584B2 (ja) * | 2015-04-09 | 2019-12-04 |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 |
US10931321B1 (en) * | 2020-01-08 | 2021-02-23 | Eagle Technology,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intermodulation performance of receivers |
CN111901048B (zh) * | 2020-07-31 | 2021-06-25 | 深圳市西迪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接收机的增益调节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592256B1 (fr) * | 1985-12-20 | 1988-02-12 | Trt Telecom Radio Electr | Dispositif d'asservissement de la puissance d'emission d'un faisceau hertzien |
US5040194A (en) * | 1986-07-15 | 1991-08-13 | Hayes Microcomputer Product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of incoming signals in a modem |
US4785418A (en) * | 1986-08-29 | 1988-11-1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roportional automatic gain control |
JPH0716264B2 (ja) * | 1987-07-10 | 1995-02-22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電話装置 |
JPH0812979B2 (ja) * | 1989-11-21 | 1996-02-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自動利得制御装置 |
JPH0783292B2 (ja) * | 1990-09-21 | 1995-09-06 |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機 |
US5469115A (en) * | 1994-04-28 | 1995-1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a digital receiver |
US5710981A (en) * | 1995-05-23 | 1998-01-20 | Ericsson Inc. | Portable radio power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incrementally degraded received signals |
CA2175860C (en) * | 1995-06-02 | 2001-03-27 | Randall Wayne Rich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a received signal in a radio receiver |
US5613230A (en) * | 1995-06-09 | 1997-03-18 | Ford Motor Company | AM receiver search tuning with adaptive control |
JP3432335B2 (ja) * | 1995-06-27 | 2003-08-04 | 株式会社東芝 | 移動無線通信装置 |
US6341224B1 (en) * | 1996-06-27 | 2002-01-22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Power controlle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herein a signal to interference threshold is dynamically moved based on an error rate measurement |
JP3180682B2 (ja) * | 1996-09-19 | 2001-06-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受信機 |
JP2993558B2 (ja) * | 1996-10-23 | 1999-12-2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受信機 |
US6075974A (en) * | 1996-11-20 | 2000-06-13 | Qualcomm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thresholds and measurements of received signals by anticipating power control commands yet to be executed |
JPH10276125A (ja) | 1997-03-28 | 1998-10-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移動無線受信装置 |
KR100259839B1 (ko) * | 1997-06-30 | 2000-06-15 | 윤종용 | 삭제 지시자 비트를 이용한 순방향 전력 제어 방법 |
US5946346A (en) * | 1997-10-07 | 1999-08-31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a power control comman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038435A (en) * | 1997-12-24 | 2000-03-14 |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 Variable step-size AGC |
US6081565A (en) * | 1998-02-05 | 2000-06-2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mplitude based coarse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 |
JP3185741B2 (ja) * | 1998-02-24 | 2001-07-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選択呼出受信機 |
US6324387B1 (en) * | 1998-12-29 | 2001-11-27 | Philips Electronics N.A. Corp. | LNA control-circuit for receive closed loop automatic gain control |
JP3534233B2 (ja) * | 1999-01-08 | 2004-06-0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自動利得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自動利得制御機能を持った無線通信装置 |
US6603825B1 (en) * | 1999-01-12 | 2003-08-05 | Motorola Inc. | Automatic gain control for a receiver and method therefor |
US6668027B1 (en) * | 1999-03-02 | 2003-12-23 | Hitachi America, Ltd. | Self adjusting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GC) power reference level circuit |
JP3491817B2 (ja) * | 1999-03-29 | 2004-01-2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受信機、無線受信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
US6507740B2 (en) * | 1999-05-18 | 2003-01-14 | Ericsson Inc. | Adaptive threshold of handoff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363127B1 (en) * | 1999-06-23 | 2002-03-26 | At&T Wireless Services, Inc. | Automatic gain control methods and apparatus suitable for use in OFDM receivers |
US6775337B2 (en) * | 2001-08-01 | 2004-08-10 | M/A-Com Private Radio Systems, Inc. | Digital automatic gain control with feedback induced noise suppression |
-
1999
- 1999-09-03 JP JP25062599A patent/JP2001077714A/ja active Pending
-
2000
- 2000-09-01 CN CNB001264494A patent/CN119001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9-01 US US09/654,274 patent/US710333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9-01 CN CNA2004101049115A patent/CN1684374A/zh active Pending
- 2000-09-01 CN CNA200410104912XA patent/CN1684375A/zh active Pending
- 2000-09-01 CN CNA2004101049134A patent/CN1684376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1077714A (ja) | 2001-03-23 |
CN1684376A (zh) | 2005-10-19 |
US7103336B1 (en) | 2006-09-05 |
CN1190013C (zh) | 2005-02-16 |
CN1287411A (zh) | 2001-03-14 |
CN1684375A (zh) | 2005-10-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9932C (zh) |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 |
CN1139241C (zh) | 回声消除设备及其方法 | |
CN1190013C (zh) | 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接收方法 | |
CN1236568C (zh) |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方法、基站、移动台和信号发送方法 | |
CN1638275A (zh) | 滤波器和通信仪器的自动调谐装置 | |
CN1123491A (zh) | 接收机、自动控制器、控制信号器、接收功率控制器和通信方法 | |
CN1265355C (zh) | 音源矢量生成装置及语音编码/解码装置 | |
CN101043258A (zh) | 频谱扩展通信装置和频谱扩展通信方法 | |
CN1292607A (zh) | 转发器,监视设备,转发器系统,控制方法和监视方法 | |
CN1629898A (zh) | 导航装置 | |
CN101036291A (zh) | 接收电路及光接收电路 | |
CN1263660A (zh) | 干扰消除设备和干扰消除方法 | |
CN1649254A (zh) | 传输电路 | |
CN1292195A (zh) | 通信终端 | |
CN1977446A (zh) | 双向频率变换器以及使用它的无线器 | |
CN1489327A (zh) | 无线信号接收设备和无线信号接收方法 | |
CN1898723A (zh) | 信号解码装置以及信号解码方法 | |
CN1367602A (zh) | 回声信号抑制设备 | |
CN1960171A (zh) | 丁类放大器和使用它的红外线数据接收装置 | |
CN1874386A (zh) | 具有改进性能的电话机及在其中处理音频信号的方法 | |
CN1090851C (zh) | 代码检测装置 | |
CN1299444C (zh) | 无线基站、无线终端、移动通信系统及接收操作控制程序 | |
CN1669071A (zh) | 用于在音频代码的编码/解码处理之间转换代码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使用该方法和装置的存储介质 | |
CN101039124A (zh) | 接收机 | |
CN1204692C (zh) | 编码若干信息信号的编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